江门华侨博物馆观后感(精选2篇)
1.江门华侨博物馆观后感 篇一
华侨博物馆观后感
周日伴着蒙蒙细雨,在小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华侨博物馆参观,在还没有来之前,我一直以为华侨博物馆就是很多海外名人的事迹以及纪念品的陈列等等。但是,当我们参观第一馆的时候,看到很多蜡像,活灵活现地展现者当年华人“卖猪崽”到海外的苦况,其中有一段文字讲到,当年上船的有八九十人,到达目的地后只剩下三十多人,有六十多人甚至是被活生生地残暴地鞭打死。有些人,被直接装到猪笼里面,过着很惨不忍睹的生活。我以前只知道,被“卖猪崽”是很惨的,而且一般都是那些赌徒或者是吸鸦片的人将自己的子女买走的,想不到五邑地区成为第一侨乡的历史原因,竟然是很多人被“卖猪崽”,我渐渐明白到他们的屈辱的过去,以及到了小有发迹之后那份回到故里的强烈愿望,明白到为什么那些人将一生的财产拿回家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碉楼;明白到当年孙中山的革命得到了那么多海外侨胞的慷慨解囊;明白到侨乡先辈的捐资赠学所寄托的的深切期望。继续看下去,海外华人的处境有了慢慢的改善。他们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有了可以维持温饱的工作,再过了一代,子女能够接受教育,可以做一些有只是含量点的工作,慢慢的有了华人科学家,等等让人骄傲的人才出现。在小小的博物馆里走着,我们仿佛见证了几个时代的变迁,见着的华人那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无论多苦多累,他们都不怕,坚信着凭借这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一定可以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海外侨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炎黄子孙是好样的,别人做得到的事情,中国人也做得到。就像中国泳坛的腾飞和昨晚亚冠恒大的创造历史一样,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涌上心头,让人在这个物质充斥着的时代也找到一份满满的正能量。历史在变迁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国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一代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有了新的地位和身份,在国内是看着外面的好,真正到了外面,又多多少少想到了国内的好,想起中国的亲切和归属感。我们终将会明白,物质的享受和对国家的感情比起来真得会微不足道。
2.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参观心得 篇二
今天,在纺织服装学院的组织下,我们131206班的全体同学一起参观了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华侨华人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辛酸,以及他们情系家乡、为国奉献的情怀,我们每一个人都收获良多。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坐落在江门市五一华侨广场内,筹建于2002年5月,2010年11月6日全面落成开放,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五一华侨华人博物馆由6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五邑新篇和华人之光。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第一馆--金山寻梦。19世纪中期起,中国内忧外患日益深重,五邑地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艰难。而在此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先后发现金矿及随后的北美太平洋铁路修建,急需劳动力的消息传来,给生活艰难的人们带来了谋生的希望,于是在五邑乡村形成了奔向“金山”谋出路的共识。“父携其子,兄挈其弟,几于无家无之。”青壮年男子“谋食外洋者,十之七八。”他们漂洋过海汇入国际移民大潮,成为北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金矿、铁路、锡矿、种植园、农场的主要开拓者。五邑先侨在异国他乡,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适应着文化习俗的差异,顶住排华法规的歧视,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依靠自己坚韧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赚取血汗钱,努力实现使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富裕的梦想。虽然有的人倒在了寻梦的旅途上,但是五邑先侨这种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却没有丢失,五邑先侨继续奋发自强,坚强的走在艰难的寻梦之路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第二馆的主题为海外创业,从艰难的排华岁月到二战后华侨逐渐向华人转变,一代代五邑华侨经历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心路历程,他们在侨居的国家和地区,艰苦奋斗,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从修鞋匠、矿工、人力车夫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到拥有属于自己的农场、店铺、工厂,一路走来可谓是充满了辛酸和血泪。五邑先侨从无到有,通过自己的艰苦付出,在侨居的国家和地区开创出自己的辉煌事业。
第三馆的主题为碧血丹心,五邑先侨通过自己的艰苦付出收获成功,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他们仍不忘回报国家。而在这里我们见证见证了抗日时期一个以卖瓜子为生的华侨郑潮炯一段卖子救国的旷世义举。郑潮炯1904年生于广东新会县莲塘村许坑村,幼年在家乡务农,因家贫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便出洋谋生,先到香港,后转到北婆的山打根当小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郑潮炯的家乡传来了家乡沦陷、父亲被日机炸死的噩耗。无法回乡奔丧之际,他化悲愤为力量,决心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抗战救亡。虽然,三个儿子尚不满8岁,但妻子全力支持他到外埠卖瓜子筹集义款,自己独力挑起了家庭重担。1940年,当第四个儿子出世后,郑潮炯和妻子商量后,决定以80元的价格把刚满月不久的儿子卖给山打根一位商人,并将所得悉数捐献出来。这宗“卖子救国”的义举轰动了整个婆罗洲。卖儿子后,郑潮炯继续他的卖瓜子筹集义款的工作。走遍了北婆各埠后,他又到了新加坡,又辗转到了马来西亚半岛各埠。从1937年到1942年初,他一个人就筹得18万多元。在吃饭只需一两毛钱的时代,18万是很大一笔巨款。虽然家人还是过着拮据的生活,但郑潮炯毫不犹豫地把18万多元捐赠给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总会。这是一种多么热诚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永远歌颂和学习。
接着我们参观的是第四馆—侨乡崛起,海外侨居地是华侨们谋生的地点,家乡则是他们永远无法割舍的归宿地。他们的心愿就是要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使子孙后代不用再过漂泊异域、背井离乡的生活。他们关心家乡的情况,在家乡踊跃兴办公益事业,投资实业,兴办学校用以教育英才,建设医院用于救死扶伤,筑桥修路,传播文明。在华侨们的帮助下,五邑地区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邑地区与海外华侨社会形成了紧密的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联系网络,侨乡社会已然成型。
第五馆的主题是五邑新篇,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侨务政策的落实与创新,推动五邑侨乡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移民新潮在五邑侨乡涌现,源源不断的新移民为海外传统迁入地注入了强劲活力,更扩展了海外五邑移民的分布范围。五邑海外乡亲秉承邑侨情系桑梓的优秀传统,与侨乡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慈善事业的重教兴学、扶危济困,促进了侨乡的和谐发展,寻根溯源,增进了海外华侨与五邑地区血缘纽带。海外侨胞成为带动建设五邑地区的生力军,受到家乡人民的赞美和喜爱。
第六馆是华人之光,江门五邑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光辉灿烂的华侨历史长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侨乡人,从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社会精英,这些俊彦集中体现了爱国爱乡、创业拼搏、开放兼容、崇文乐善、文明进步的五邑人传统和精神,为世人敬仰!他们在各行各业作出的突出成就,推动了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光耀史册!
【江门华侨博物馆观后感】推荐阅读: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观后感11-06
江门中学田径教学10-15
江门市区住房建设规划06-22
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简介10-11
华侨大学期末考试试题10-16
华侨大学15年建筑快题06-18
华侨孩子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09-08
游东部华侨城小学作文300字10-12
江门市外事侨务局行政执法职权一览表07-15
加强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的探讨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