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集团废弃物资源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共8篇)(共8篇)
1.兖矿集团废弃物资源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篇一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
一、北京市水资源
(一)北京市水资源概况
1.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北京市地处海河流域,是一座人口密集,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85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十分之一。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及主要城市中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百位之后。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一千立方米的下限。而且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水污染状况相当严峻。
2.北京的水资源
北京市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北京市平均年降水量为64O毫米左右,一般干旱年景的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特别干旱的年份在30O毫米以下。北京的湖泊都很小,水量有限;所以地表水主要来自河水和人工修建的水库。北京境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分属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五大河系,总长27O0公里,同属海河水系。北京在平水年可利用的水资源为47.6亿立方。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的发展,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
3.北京的地下水源
北京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往玉泉山泉水涌流,清河及莲花河一带也有不少自流井。北京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区河谷潜流补给,同时还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入渗。因此,北京一直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结果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的硬度升高地面下沉,东郊已出现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近年来,北京开展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雨洪利用,地下水回灌、调控利用等措施,使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初步得到了控制,为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4.北京的城市生活水源
北京市区的自来水供应量为245万立方米/日,其中有7座自来水厂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有2座利用地表水作为水源,其供水能力约各占50%。密云、怀柔水厍是供应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密云水库是一座特大型水库,上游流域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库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相应水面面积约188平方公里。由于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而作为主要饮用水源的地下水因过量开采,水位逐年下降。
(二)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有计算表明,目前北京水资源储量为18.27亿立方米,外地入境水资源19.15亿立方米,合计北京水资源总量为年37.4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366.8立方米/
年,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3.8%,在世界120个国家的首都中居百位之后。由于北京地下近似闭合流域,其地下出入境水量为零。北京地表水出境水量经多年观测约占年降水总量的14.28%,即为14.38亿立方,各种损耗为3.32亿立方米,因此北京水资源为实际可用水量仅为19.72亿立方米。所以北京是一座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
二、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原因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水资源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水资源价值增值过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北京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400m3,占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占全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25,在130多个国家首都中名列百位之后。在五六十年代,北京水资源供需没有多大矛盾,七十年代以后,缺水成为北京严重问题之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水量增加。②入境水量减少。上述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叠加,使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随着时间的推进,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2.地下水严重超采
北京市地下水平均补给量为37.80亿m3/年,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24.5亿m3年。由于种种原因,补给水并不能全部作为可利用水量。当开采量大于可开采量时,会引起一系列的水文地质环境问题。北京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引起的主要问题是:①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城区的东部和东北部,八里庄--大郊亭一带,沉降幅度最大。②水井供水衰减或报废。③水质发生变化,由于地下水资源超采。加上近年来污水、垃圾处理不能同步于增加量,致使地下水污染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
3.水质污染严重
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水质是重要的指标之一,水资源量、质的协调统一是水资源充分发挥效益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监测的80条河段中,受污染的河段51条,长度1100km,占监测河流长度的50.8%,其中重度污染11段,占监测长度的10.1%,严重污染21条段,占监测总长度的16.6%。水质污染主要集中于城郊区。据有关专家估算,北京市由于水污染所造成的工农业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加上间接损失达3%。
4.污水资源化程度不高
污水是被污染、使用价值不高的水资源,污水资源化是指污水处理后变成可供用水部门使用的合格水源。实现污水资源化,是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防治水污染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当前水源建设中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也是改善首都环
境、建设清洁美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污水资源的利用,虽然解决了部分农业用水的紧缺局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产品质量下降等。
5.缺乏完善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水资源价格,是对水资源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是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调节器。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才能统筹兼顾,科学有效地配置各种水资源,整体上发挥水资源的效益。目前,北京尚未健全完善的水资源价格体系,致使水资源经济管理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解决北京市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水在城市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生存的首要条件。目前,北京市的地下、地表水的承受能力已到极限,怎样解决北京的水资源,已是关系到首都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目前北京市水资源的这些问题。
1.立足自身挖潜,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
北京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水资源供需分析,2005年全市将缺水7.94至16.5亿立方米,2010年将缺水11.82至19.96亿立方米。水资源状况十分严峻。从根本上解决首都水资源紧缺,需要中央决策南水北调引水进京,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必须立足于当地水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以及上游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通过自身挖潜,缓解水资源紧缺。
2.狠抓节约用水,以节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必须把节约用水当作根本性措施来抓,把北京建设成为节水型城市。一是调整北京的工业结构布局,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二是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三是加强城镇生活用水的管理。四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3.开发新水源,实行水资源联合调度
重点要抓好污水处理回用和深度开发雨洪。本市目前污水集中处理率仅22%,要多方筹措资金,尽早完成规划中的30多座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同时要搞好配水专用管线和改造使用回水的配套设施。在调度上,丰水年优先安排利用地表水,后安排使用地下水;优先利用调节能力小的水库水源,后使用调节能力大的水库水源。在供水方面,首先保证生活用水、菜田用水,其次安排工业用水和城市环境用水,最后安排农业用水和地下水回灌。
4.调整水价,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必须改革水价,建立具有首都特点的水价体系。水价改革要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有利于供水企业正常发展并进入
市场。供水价格应按照成本补偿、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
5.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要从根本上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水务局对防洪、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态环境,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处理回用等诸多方面,实行城乡统一管理和监督。水务局要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不直接进行水的经营和水企业的管理,而是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对水企业监督管理。
6.落实户口,限制外来省市居民过多进入北京市内定居
7.制定、完善水法规,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要修订和完善《北京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北京市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北京市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并且严格依照这些规章制度解决北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2.兖矿集团废弃物资源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篇二
根据2004年银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以下简称财务公司) , 是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 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此可见, 在中国财务公司是隶属于大型集团公司、为本企业集团各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资金集中管理、投资理财、咨询顾问等一整套金融服务的机构。
二、财务公司发展史
(一) 财务公司在中国
1986年, 中国人民银行与体改委 (现发改委) 在武汉召恶开会议, 明确提出“在大型企业集团内部试办财务公司”。1987年5月, 随着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的建立, 财务公司在中国诞生。
从1987年至今, 财务公司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1987~1991年积极探索阶段:在这期间, 出现了大量未经批准擅自建立 (央行共批准设立的18家公司) 的情况, 以及超范围经营、资本金不足的情况;1992~1996年边规范边发展阶段:1992年人民银行出台了《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公司的实施办法》, 为财务公司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财务公司数量达到48家,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 这个阶段又出现了违规审批、证券市场投机等趋向;1997~2003年分业和调整功能阶段:1996年央行发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体现出分业经营的思想, 2000年央行发布《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 这是第一部财务公司的正式法规, 标志着财务公司从“发展中规范”进入了“规范中发展”的崭新阶段;2004年至今准确定位、稳步发展阶段:银监会成立后, 与2004年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 把财务公司定位调整到资金集中管理和为集团企业成员提供资金管理服务, 弱化了投融资功能, 提高了风险管理要求。从此, 财务公司得以稳健、规范的发展。
截止到2009年, 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已发展成为数量94家, 资产1.2万亿元, 净资产1449亿元, 利润总额206.37亿元, 涵盖存款 (母公司、成员单位) 、贷款、结算、资本市场投资、货币市场业务、外汇业务、代理企业集团发行债券、表外业务 (承兑、担保等) 、股权投资等多项业务在内的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下图1表示1987~2009年财务公司的数量及资产总额。
(二) 财务公司在世界
1.财务公司的起源和发展。世界上最早的财务公司始于1716年在法国创设的通用银行。其兴起始于20世纪初, 最初向消费者提供购买消费品的融资服务, 之后受金融自由化的影响有了混业经营的趋势, 除了销售融资、商业放款、金融租赁外, 还经营发放信用卡等一些商业银行的业务。目前, 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3以上都有自己的财务公司。美国通用电器每年4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它的财务公司, 在全世界的所有金融机构中, 通用电器财务公司的利润总额仅次于花旗银行集团。
目前世界范围内财务公司主要有两种模式:
美国模式:以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商品销售为特色, 依附于制造厂商, 是一些大型耐用消费品制造商为了推销其产品而设立的子公司。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德国。
英国模式:基本上依附于商业银行, 目的是为了规避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主要分布在英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2.国外财务公司的业务特点。第一, 业务与产品销售及消费者信贷有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制造业的一些公司附属型财务公司, 其主要职责是推销母公司的产品, 少数银行附属型财务公司演变成一般信贷公司 (如香港的财务公司) ;第二, 业务日趋综合化。随着近年来金融管制的放松, 一些公司附属型财务公司出于母公司的需要以及为增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力, 不仅尽可能拓展原有的消费信贷业务, 而且纷纷并购其他租赁、抵押、保险、信贷财务公司甚至商业银行从而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如美国通用电气财务公司为客户提供消费信贷、抵押信贷、特定保险、项目融资、信用卡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第三, 租赁业务占的比重很大。
(三) 国内财务公司的现状及其问题
从总量上看, 中国财务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业务量上都有明显的发展。2009年财务公司相关数据如下表1、表2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年鉴 (2010年卷) 。)
从地域分布看, 我国已有23个省 (市、自治区、直辖市) 拥有了至少1家财务公司;从行业角度来看, 已有电力、机械、钢铁、军工等13大门类企业集团拥有财务公司;从企业集团性质来看, 中央国有企业占49家, 地方国企31家, 集体民营9家, 外资4家, (不包括中汽财务公司) 分别占比52.69%、33.33%、9.68%、4.30%。由上述统计数据易知, 我国财务公司分布亦趋于合理与平衡。
然而财务公司在规模不断扩大, 结构不断完善, 功能不断调整的同时, 仍存在很多问题。
从总量上来看:
1.功能定位模糊, 金融服务功能不强。目前财务公司多以面向企业集团的存贷款和资金结算为主, 其业务部分与银行重叠, 并没有真正发挥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功能。
2.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实力单薄。2005年年末, 财务公司全行业的负债结构表明, 财务公司存款总额为4371.17亿元, 其中短期存款占96.11%, 长期存款占3.89%。对于短期、被动类负债的过渡依赖使得财务公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集团公司的发展, 而利用集团外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主动融入资金以支持集团公司发展的能力非常有限。
3.业务范围狭窄, 资金利用效率不高。2005年年末, 财务公司全行业的总资产为5 358.34亿元, 其中76.63%为流动资产, 23.23%为长期资产, 其他资产仅占0.14%, 长短期资产结构与上年基本一致。财务公司的功能局限于满足成员企业短期资金融通的需要。
4.行政干预较多, 缺乏独立性。由于财务公司服务对象的限定性和经营目标的特殊性, 使财务公司的经营目标必须服从于集团公司的总体目标, 集团公司经常要求财务公司为其发放贷款或提供担保, 很难发挥其监督成员单位降低资金风险的职能。
5.缺乏专业人才。从结构上来看:一是实力不均衡。财务公司的实力主要由其母公司企业集团公司的实力决定。如中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资产达到27, 915, 868万元, 而同期中国南动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资产只有51, 336万元, 前者是后者的544倍。二是管理能力差异较大。以2009年去除财务杠杆的总资产收益来看, 最高的为五矿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3.52%, 最低的为中国化工财务有限公司则只有-0.77%, 恐怕这不是简单的投资失误能敷衍的。
(四) 解决之道
首先, 应该加强财务公司的产业金融服务机构定位。财务公司建立的出发点是对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的有效配置, 因此, 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在一段时间内仍是财务公司的重中之重。海尔集团财务公司通过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有偿调剂集团内部企业资金余缺、优化配置集团资金来源, 实现了集团对外资金的“零”贷款, 自成立以来累计置换外部贷款30多亿元, 向成员单位提供票据融资累计60亿元, 累计节约资本2亿多元。
其次, 适当进行混业经营, 但是要注意风险的控制。纵观全球, 财务公司配合其母公司的综合化与国家化, 而相应扩展其服务的市场区域、业务, 将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 我国的财务公司已经有了混业经营的萌芽, 有些公司也有了国际化的初步尝试。然而, 财务公司掌握着企业集团的“血液”———流动资金, 一旦资金流断裂, 后果不堪设想。2008年上海电力集团由于财务公司投资亏损, 导致整个集团出现了亏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在鼓励财务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也要牢记风险, 减少在风险较高的股票领域的投资比例。流动性第一, 营利性其次。
再次, 拓展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借鉴国际财务公司的融资经验, 以及2004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关于财务公司发行企业债券的可操作制度的规定, 符合条件的财务公司允许进入长期资本市场, 发行企业中长期债券将是近期我国财务公司可以开辟的融资新渠道。此外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和发行商业票据也是财务公司可以逐渐摸索的融资方式促进金融功能深化发展, 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财务公司的内涵, 财务公司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 之后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集团财务公司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成因, 在借鉴国外企业附属财务公司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对于新形势下我国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财务公司,现状,问题,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张宝龙.财务公司发展模式的中外比较与借鉴[J], 财会经纬, 2009 (2) .
[2]李伟.国内外财务公司比较研究[J], 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 (2) .
[3]柯宝红.我国集团财务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会, 2010 (2) .
[4]彭亚琴, 黎曦.中美财务公司的差异及对我国的借鉴, 观点, 2010 (12) .
[5]财务公司.http://baike.baidu.com/view/451700.htm.
[6]《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04年第5号) .
[7]王洪淼.美国金融财务公司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金融论坛, 2002 (3) .
[8]谢杭生.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问题及相关政策意见, 金融研究, 1999 (3) .
[9]姜钱元.我国财务公司发展制约.
[10]因素及经营目标体系探析,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 .
[11]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年鉴 (2010年卷, 2009年卷, 2008年卷) .
3.兖矿集团废弃物资源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篇三
关键词:人力资源服务业;就业;市场监督
一、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中国人力资源产业的范围持续拓展,服务范畴与内容更为多样化,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能力持续提高,在推动就业上产生了重大的价值。
(一)人力资源产业发展迅速,覆盖面日益扩大。直到2012年末,我国人力资源服务组织逼近30000家,相关职员有33.64万人。由服务组织类型来看,主要有政府主办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民营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港澳台与中外合作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就业服务也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多元化、民营化。目前,民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占比高达60.3%。截止到2012年末,我国各种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共创设稳定的招聘场地大约2万个,构建各种人力资源服务网站将近10000个,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呈持续快速拓展之势,为满足各级地方经济发展对用人的需求,各地也逐渐出现了一大批中小型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
(二)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业务种类日渐多样化。中国人力资源企业的服务职能与范畴持续扩大,业务种类也日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招聘模块、供需见面会、培训模块、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模块外,还增加了职业引导模块、咨询顾问模块、人员测评模块、高级人才中介模块、人力资源资讯网络模块等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模块。某些人力资源服务组织把各个服务模块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给用户提供完成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实现了各服务模块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提高了人力资源供应的质量,达到了运营模式的创造性发展。
一些人力资源企业在市场的发展中持续扩大,进而成为行业的领头者,如北京外企、上海外服、中国四达、中智公司等发展较为完善规模较大的国有公司,还有一些在专业化和规模化建设方面做的很好的私营公司和合资公司,如公众熟知的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1job、中华英才等网络招聘公司,经验成熟、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上海诺姆世达、易才等私营企业;另外还有一些中外合资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他们的服务网络有的已经遍及全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跨区域化发展上起到引领作用。
(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逐渐提升。为增强人力资源产业就业职员队伍的构建,中国各省区都构建施行了有关的从业资格机制。直至2013年末,市场就业职员里面获得就业资格证的有将近12万人。由学历组成与获取从业资格的人员的大致情况来看,人力資源市场就业职员团队的综合素养获得了小幅度的提升。
(四)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在推动职业市场供需方面产生了重大的价值。伴随“史上最难就业年”与“用工荒”等情况的出现,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在人力市场调配中的价值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已变成职业供需双方选择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就业方面体现出了重大的价值。在2013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共服务了流动人员将近43000万人次,记录有需要的流动人员大约有25000万人次;组织各种供需见面会约20万场;前来求职大约有11000万人次。给很多流动人员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推进大学生的就业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价值。
二、目前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亟需统一整合。政府性的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多是招聘、档案、人事代理、教育培训等以往的公共服务工程为主,伴随整合过程的推动,有些地方的原有的人才市场与劳务市场的公共效能逐渐汇合,达到了服务程序的再造与深化变革。然而,在有些地区,这两大市场彼此间的整合仍未落实,在某种程度上存有地区市场彼此分离的情况,导致政府服务资源的耗费。当前,政府性的人力资源服务组织的自身定位模糊,办公室与服务人员、设备不均衡,导致其服务性能未能充分地发挥进而弥合日渐增长的就业与求职需要。
(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环境还有待优化。第一是各级政府对人力资源产业的支持机制还不够。第二是整合市场系统尚未完善。在进行跨地区的运作时,人力资源产业组织常常会有资格未能认定、要求再一次申请运营允许等难题,在某种程度上存有地区保护、经营垄断的情况、阻断了人力资源服务组织跨地区运营与拓展的可能性。第三是市场运营不够规范。一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存在短视行为,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恶性竞争、违法操作、有些公司甚而贩卖虚假信息,侵犯了用工企业与求职人员的合法效益,破坏了市场规则。此种运作问题在人员派遣范围上显得特别明显。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服务公司管理粗放,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地区分布来看,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员需求旺盛,人力资源服务咨询业也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据统计2011年北京市人力资源企业已到达1040家,早在2006年,上海市获批的中介机构就达到了800余家。并以形成了层次多样的服务系统。而中小城市的人力资源企业数量较少,主要以政府的公共服务为主,本土化民营企业少,规模小,管理粗放,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人员流动大,提供服务仅限于人力中介、劳务派遣等,缺少专业化服务项目,如人员测评甑选、企业咨询、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等,不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尤其在服务高端客户上非常欠缺。
(四)人力资源产业法规构建与监督系统不完善。第一是人力资源行业法规构建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中国人力资源层面的法律层级不高,对产业的范式化与引导作用不大,造成进行人力资源产业监督的依据不够。第二是各省市人力资源产业监督团队构建迟,组织职员配置不完备,力量较弱。某些地区未有专门的人力资源产业管理与维护法纪人员。第三是有些监管机构,由于运营经费不足、人员不足,在运营引导、规范管理、监督监测等方面做得不够。
(五)高级人才极度缺乏。中国人力资源产业的就业职员素养架构矛盾凸显,高级的专业的有才之人非常缺乏。根据统计资料,2013年,该行业里面就业职员中大专及往下的学历占就业职员总数的58%,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只占就业职员总数的不到3%。人力资源公司一般存有职员流动性强,职员从业状态不平稳、服务成绩偏向短时行为等难题。
三、推進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提升我国就业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整体统筹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增强政府性就业服务,对人才市场与劳务市场做出统筹整合,增强系统构建,突破人力资源市场里面存有的区域隔离、身份隔离等问题,构建统一、规范、灵便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达到资源的分享目的。在这一方面,东北地区、长三角与天津均已经进行了实施探索,获得了相关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在吸取各地有效经验的根基上,从政府层面明晰统筹人力资源产业系统构建的目标,抑或是指明其发展道路。将两大市场统筹作为契机,致力于推进涵括城乡的多元化就业系统的构建。
(二)高效进行市场监督。当前,中国人力资源产业仍未有组成依法监督的有效体制。笔者认为,主要进行下面的一些工作:首先,适应人力资源产业变革和发展的新情况,健全人力资源产业的法律规范与相关政策,规范中国人力资源产业的市场秩序。再者是增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督团队的构建,逐渐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督系统。人力资源产业管理组织需逐渐由组建市场往管理市场转换,指引、监管、范式化人力资源服务方面转变。第三是开发监督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增加监测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健全统计调研方式,建立信息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保证监查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第四是扩大监管的范围,增加对中小人力资源企业的监督、引导工作。
(三)增强对人力资源产业的支撑力度,促进中小型人力服务企业发展。第一是探究编制新情况下推动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第二是指引人力资源企业产业化发展。参考成功地区的经验,支持有能力的地区构建人力资源整体产业园区,构建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的现实平台,孵化和扶植中小人力资源企业。第三是增强投资融资扶持强力,各种渠道筹备资金。激励各种创业风投组织进驻人力资源产业,推动中小人力资源产业组织的发展,形成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不同层次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充分的人员配置服务。第四,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企业扶持力度,为地方经济发展引进人才。
(四)深化人力资源产业的发展大背景。加大产业协会与推动行业联盟构建,促进其在监督引导行业发展的作用,促进行业内的交流与协助,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培养市场的发展环境。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要实现对人力资源企业的从资质审批管理向质量管理的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监督,规范其经营行为。同时要提高整个从业人员的素质,创新服务项目,研究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趋势,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小华.加快首都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2).
[2]董志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现状与发展[J].人事管理,2012(1).
[3]来有为.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2012(3).
4.兖矿集团废弃物资源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篇四
兰聪,卢佳林,陈景,高育欣
(中建西部建设西南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52)[摘 要]本文介绍了建筑垃圾的来源、分类以及建筑垃圾的组分,对比了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的现状以及技术;分析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问题和国内政策、法规;并给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政策;建议 0 前言
我国城镇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由于大规模拆建,建筑垃圾的总量持续增加,占城市垃圾的 40% 左右[1],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造成上述状态的原因是缺乏完善统一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以及缺乏科学有效、经济可行的处置技术,使得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市郊露天简易填埋或堆放,存量建筑垃圾已达到 100 多亿方。虽然我国建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滞后,当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于5%,而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高于 90%,甚至部分达到 97% 以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事关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已刻不容缓。1 建筑垃圾来源、分类及组成
据统计,200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并施行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中提出了建筑垃圾的定义,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
建筑垃圾的产生主要是在建筑施工阶段以及建筑装饰装修与旧建筑的改建(包括维修,拆除)中产生的,主要分为土地开挖垃圾(俗称渣土,占比最大)和旧建筑物拆除垃圾两大类。其中渣土包括粘土、砂石以及岩石,目前主要用于基坑回填或者生产砂石骨料。渣土的利用率相对较高,约在 50% 以上;以成都地区为例,渣土内含大量卵石,依靠合理的工艺可用于制备机制砂;部分地区由于地质结构的特征,地基为天然岩石,则回收利用率更高[4]。建筑拆除垃圾还包括各种含有浆体的块状物,如废弃的混凝土块及砖石碎块等,废弃的木制品、旧瓦片、废旧钢材以及玻璃和包装纸等,对其利用采用人工分拣将选走其中有用的钢材、纸、木材等,剩下碎砖瓦块、废砂浆、废混凝土块和废土及其他无用混杂物[5]。建筑垃圾分类方式较多,依据结构形式不同其所产生的种类会有所差别,但成分差别不大。表1为建筑物拆除垃圾废物组成及含量[6]。表1 建筑物拆除垃圾废物组成及含量 m3/m2 建筑结构 钢筋 混凝土 砖 金属材料 玻璃 木材 合计混凝土结构住宅 0.0117.6010.0705.0002.0008 0.03 0.7142工厂 0.1150.5360.0585.0036.0009 0.03 0.6404办公楼 0.0159.6360.0571.0002.0006 0.03 0.7398学校 0.0135.6670.1029.0003.0008 0.03 0.8045平均 0.013.6100.0723.0011.0008 0.03 0.7274钢结构 0.0210.2107.0585.0036.0009 0.03 0.3247砖结构 0.000.0000.4800.0002.0008 0.20 0.6810 2 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
目前,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已实现建筑垃圾的四化,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2010年,发达国家垃圾资源化产业规模已达到约1.8万亿美元,在随后的30年内,其规模将超过3万亿美元。仅美国的垃圾资源化产业规模就超过 2400 亿美元,德国约有 200 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年营业额达 23.56 亿美元。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长期国家战略,通过法律保障、政府支持及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实现建筑垃圾的较高的资源化利用率。美国的《超级基金法》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德国的《废物处理法》以及新加坡《绿色宏图 2012 废物减量行动计划》等国家法律法规,明确了责任主体以及责任与义务,基本原则为“谁产生谁处理”,明确强调了建筑垃圾分类堆放,为后续处理减轻了压力。
在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中,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发达国家给予了诸多鼓励性政策支持。企业若要实现特许经营,需从源头上对产生建筑垃圾企业征收税额,实现减量化;同时通过税收减免、处置费补贴等方式支持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进行建筑垃圾处理和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在产品需求端,政府通过奖励采购再生产品、绿色产品标识、鼓励政府及建筑企业积极使用再生产品等,拓宽再生产品渠道。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监管方面,资源化利用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从建筑垃圾排放、资源化处理以及再生利用等方面均实现全程监管。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已将建筑垃圾处置情况纳入建筑工程验收体系,该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2 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一般分为三级利用,分别为低级、中级以及高级利用,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化利用集中在低级和中级利用方面,如现场分拣利用、回填等低级资源化利用率占比 55% 左右;用于建筑结构、道路稳定层及制备砖及砌块的再生骨料约占比40%。美国伊利诺伊州建筑材料回收委员会的 William Turley 报告中总结提到美国再生骨料占全部骨料总量的5%。其中再生骨料利用情况可见表2。
表2 美国再生骨料用途及其利用率
项目 道路基层和基础拌制新混凝土拌制沥青混凝土 其他再生骨料利用率(%)68 6 9 17 建筑垃圾还原成水泥、沥青等高级利用占比很低,主要受制于技术、投入与有效产量。欧洲部分国家依托于其自有的矿山机械技术基础,形成了成熟的建筑垃圾处理工艺及成套装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垃圾处理厂位于德国,该厂每小时可生产 1200 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相比与德国,日本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设备所属功能也更为先进和专业,精细化程度更高。再生产品的附加值取决于建筑垃圾的分选精细化程度,分选方式除了常规振动筛分、电磁分选及风选等方式外,还包括可燃物回转式分选、不燃物精细分选、比重差分选,分选的工艺和有效率取决于所选的设备。建筑垃圾利用率较高的发达国家在试验的基础上已经建立起相应的规范和指南,根据规范利用再生材料在建筑结构中应用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
2.3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建筑垃圾相关的统计制度和办法,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省市的上报相关材料。由于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以及重要数据的缺乏,导致关于我国建筑垃圾产量和资源化利用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我国建筑垃圾的产量应该不低于十亿吨数量级。根据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的《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我国建筑垃圾 2014产生量保守估计已超过 15 亿吨;报告称这个数字还在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建设规模的加大逐年递增。搜狐网收集报道了 2015年建筑垃圾的基本情况,即全国建筑垃圾年产量超过 17.01 亿吨;据统计,建筑拆除垃圾、建筑施工垃圾、建筑装修垃圾产量分别占建筑垃圾总量的 56%,39% 以及1%。
根据中华研普行业调研报告,国内建筑垃圾产量预测图1可知,2015年至 2020年建筑垃圾产量逐年增长,到 2020年时为 39.66 亿吨。
图1 215~202年建筑垃圾产量预测
我国当前全国约有 20 多家相对专业的企业进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主要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砖,但产量和质量水平不高、质量稳定性差,工程应用有限。目前全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仅为5% 左右。与韩国相比,其建筑垃圾年产量 6000 多万吨,但有 373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进行资源化利用,与其相比,我国的建筑垃圾产量和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数量相差太大。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存在两方面问题:(1)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偏低,建筑垃圾的处置处于简单和无序化状态。主要是部分城市缺乏长远规划,建设中的设计、施工与拆除行为仍采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直接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的产生。再有未对产生的建筑垃圾实施分类、回收和消纳管理,建筑垃圾被随意处置或简单填埋。(2)建筑垃圾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在市场条件下难以自发形成产业链,有处置能力的建筑垃圾再生企业却因缺乏建筑垃圾原材料,面临着无材料来源的生存窘境。我国政府和法律并未规定建筑垃圾生产者具有强制回收或处理建筑垃圾的义务,因此生产者往往将建筑垃圾填埋或倾倒,使得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缺乏生产原材料,导致较多建筑垃圾回收企业处于停产或者亏损状态,制约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发展。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之所以步履维艰,既受经济的影响,又受技术条件的制约,然而这两方面对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阻碍相对较小,而真正制约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的最大瓶颈在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缺失和不足。建筑废物的资源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生、运输、处理和再利用的各个层面,既需要积极的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又需要政府部门管理的协调统一,若没有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则无法对市场和政府行为形成良好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然而这样的分工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联动协调机制不完善、易造成职能错位等问题,不利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和实施。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法规
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国家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已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
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 号),提出了大力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的要求,以及研究资源循环基础理论与模型,研发废物分类、处置及资源化成套技术,重点推进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生物质废弃物高效利用、新兴城市矿产精细化高值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技术研究。加强典型区域循环发展集成示范,实施“十城百座”废物处理技术示范工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7.6):推广应用绿色建材。以建筑垃圾处理和再利用为重点,加强再生建材生产技术和工艺研发以及推广应用工作,提高固体废弃物消纳量和建材产品质量。国家发改委《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第四项:推动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中,第七方面实施绿色建筑行动中第2条对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进行了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规划。
工信部和住建部也公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征求意见稿),首次要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的资源化利用率应达到 95% 以上。”2016年12月13日,为促进绿色发展,引导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征求意见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个规范条件确立了进入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的资质,设立了入行的“门槛”,要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的资源化利用率应达到 95% 以上。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分析及建议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提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路线图。将 2015年~2020年划分为示范期(2015~2016年)、鼓励推广期(2017~2019年)和强制期(2020年)三个阶段。
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布局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1)所在区域良好的建筑垃圾处理产业扶持政策;(2)公司所在区域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及良好的政府关系;(3)所在区域土地资源紧缺、新建填埋场难度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紧迫性高;
(4)所在区域天然砂石资源紧缺且价格较高;(5)所在区域分公司建筑垃圾处理产业有一定基础;(6)当地建筑垃圾产量大及市场竞争小。
政府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引导者也是规则制定者,更是重要参与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投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参考文献
[1]吴泽洲.建筑垃圾量化及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王怡洁.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的榜样[N].中国建材报,2015.5.18.
[3]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亟待提高,综合利用率不足5%[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nance/ 2015-12/14/c_128528101.htm.2015-12-14.
[4]周文娟,陈家珑,路宏波.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对策[J].建筑技术,2009, 40(8): 741-744.
[5]陈家珑.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建议[R].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4-01-10.
[6]肖建庄.再生混凝土[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
[作者简介]兰聪(1988—),男,硕士,工程师,从事外加剂与预拌混凝土生产及应用技术的研究。
5.兖矿集团废弃物资源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篇五
俄罗斯地域广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这些自然资源也构成了俄罗斯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俄罗斯有很多独特而又著名的建筑,同样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比如俄罗斯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勘察加火山,贝加尔湖,西高加索山区,喀山克里姆林宫建筑群,费拉蓬特修道院,索洛韦茨基群岛,圣彼得堡,诺夫哥罗德历史古迹,基日岛乡村教堂。俄罗斯还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俄罗斯国家模范大剧院,城乡博物馆,冬宫,圣母升天大教堂,基督诞生教堂,涅瓦大街,红场,普希金城(皇村),金门建筑,克里姆林宫,叶辅米罗夫救世主修道院,列宁墓,夏宫,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彼得要塞,瓦西里大教堂,喀山大教堂,新圣母修道院,青铜骑士,阿尔巴特街,伊萨基耶夫斯基大教堂,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滴血大教堂,卡洛明斯科娅庄园,莫斯科大学,俄罗斯博物馆,库斯科沃庄园,普希金博物馆等。
欲了解俄罗斯,必先了解其首都莫斯科,这是一座古老伟大的城市,也是极具现代化的注明旅游城市。
除了莫斯科,圣彼得堡也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它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芬兰湾的最入处。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200余年,它始终是俄罗斯帝国的心脏。圣彼得堡还是世界上少数具有白夜(不夜城)的城市,每年的5月至8月城市中几乎没有黑天。圣彼得堡有很多著名景点,如夏宫,冬宫等。圣彼得堡也是一座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
俄罗斯还有很多著名的旅游城市,如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诺夫哥罗德,摩尔曼斯克,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等。这些地方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俄罗斯旅游发展历史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启蒙时期阶段
2.商业化旅游形成阶段(3.计划经济下的旅游阶段(1969年~1989年)4.计划旅游向市场旅游过渡阶段(1989年~)
80年代末俄罗斯国内发生的严重的危机迫使前苏联领导层同时解决三个不同层面的任务:1)认定经济及其它社会生活领域的危机状况;2)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3)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在这一经济改革的大环境下旅游业开始由行政命令向经济调控过渡,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1)形成建立在新法规基础上的旅游市场;2)旅游消费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旅游市场开始分化;3)由垄断的旅游经济转向多层次的旅游经济;4)过渡到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立在各种经济关系基础上的文化资源;5)由对旅游经济的行政调控转变为以新法规为基础的对旅游市场的经济推动。这一时期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消极因素也在急剧增多:计划经济下的旅游补贴实际上已消耗殆尽使得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旅游价格大大提高;许多民族企业停产或者亏损,直接影响到国民的收入;国民没有足够的资金休养,但是旅游需求依然存在。到了21世纪,俄罗斯对旅游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部门制订了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把旅游业考虑为优先发展产业,增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俄罗斯旅游发展现状
1.国内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旅游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内旅游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俄旅游业连带周边效益占全俄GDP比重6.5%,其中旅游直接收益占3%。俄国内游客数量年为3200万人,比上年增加1%。酒店和旅游运营商有偿服务收入2030亿卢布,增长3.1%。据悉,俄罗斯目前有旅游运营商4500家,旅行社1万家左右。总体上,受消费水平、收入水平的影响,俄罗斯旅游者近年来更青睐在国内休闲度假,国内游人次是出境游人次的5倍。随着俄罗斯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休闲的认识,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呈现出快速而强劲的发展势头。
俄罗斯国内旅游的发展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各个地区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不尽相同。有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并没有得到全面开发。例如,尽管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他们原先一直认为应该主要发展种植业,现在情况有些改变了,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二是阻碍俄罗斯旅游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治安状况令人担忧、俄罗斯旅游业发展不均衡、旅游接待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国家对旅游业的投入亟待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国家及地方发展旅游的法规及经济的推动力不足、办理出入境手续繁杂、收费高、耗时长等因素都成为俄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巨大阻力。
2.入境旅游发展缓慢而平稳
近几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俄罗斯的入境旅游开始恢复并实现增长。欧洲依然是主要客源地,俄罗斯的旅游景点对中国公民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其接待设施、酒店员工意识跟不上现代化服务的要求,而旅游主管部门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还较大,这都制约了俄罗斯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3.俄罗斯出境旅游的几个特点
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俄罗斯出境旅游的人数日益增多,从我们的市场调研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重欧洲市场 由于受地缘、民俗、交通和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俄罗斯人大都选择距离较近的欧洲出游。低廉的价格、短暂的距离和便捷的交通工具都使得欧洲成为俄罗斯人出游的首选,欧洲作为俄罗斯传统的旅游市场不可能被远东的亚洲市场所替代。
2)重度假产品
俄罗斯游客青睐旅游休闲度假产品,海南已成为俄罗斯人在中国旅游的首选,不少俄罗斯人利用假期赴海南度假,纯出游人数少于度假人数。目前俄罗斯人在中国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北京和海南,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华东旅游线在俄罗斯未形成市场,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俄罗斯旅游业的发展滞后的原因:
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旅游价格上涨。当前苏联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时,旅游行业享受着国家财政的补贴,而向市场经济转变之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明显减少,市场上遵循竞争原则,优胜劣汰,这时旅游公司在缺少国家财政补贴的情况下的运作成本是很高的,因而,旅游价格上涨,费用高昂,影响了游客的选择。
2.投入的不足:
1)吸引旅游业基础设施投资出现障碍,对资源没有有效的开发利用。2)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接待能力有限制约俄罗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少足够数量的2-3星级酒店,基础设施欠发达,旅游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推动缺乏,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低。俄罗斯的旅游业竞争力排名全球第68位,与此同时,俄罗斯的自然和文化潜力排名世界第5位。
3)宣传方面问题包括在大众传媒中,推进规范的广告信息运作,发行广告信息印刷产品,保证境外政府旅游部门的负责广告信息功能的办公室,组织和实施国际旅游展览和参与国外此类展览等等,俄罗斯做得不是很好。旅游公司缺乏在海外进行宣传促销的资金。俄政府每年拨给旅游业的预算只有300万欧元,而欧盟各国每年用于旅游广告的费用则高达3400万欧元。
4)旅游从业人员方面的培养不足,整体上专业技术人才处于匮乏状态 3.签证手续繁琐而且费用高。4.恐怖事件高发,这是游客望而却步。俄罗斯的旅游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1.俄罗斯商务旅游前景广阔
俄罗斯商务旅游行业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外国公司纷纷在俄罗斯开设办事处,合资企业应运而生。俄罗斯将会迎来旅游投资热潮。商务旅游业需要大资金投入,利润丰厚。目前,俄罗斯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可为客户提供全程的服务,包括布置展台、搜索潜在伙伴信息、提供公关帮助和各种语言广告等。一些旅游公司还可提供咨询服务、经济状况报告和商务中介服务等。
目前在俄罗斯还是以出境商务旅游为主,俄罗斯人去国外参展和参加会议比外国人到俄罗斯来更积极。但是俄罗斯有条件发展商务旅游,只要增大投入,必有高额利润回报。
3.中俄旅游合作的展望
在经历了1992—1994年严重经济危机之后,俄罗斯经济自1995年出现一些积极现象。俄罗斯经济由衰退开始好转也影响着来华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俄罗斯来华旅游已经在一些方面形成了较明显的变化趋势。
1)单纯的购物游比重开始降低,购物游开始向购物加观光、购物加度假的方向发展;
2)俄罗斯游客来华度假休闲出现较迅速的增长趋势; 3)俄罗斯游客逐步向内地和中国沿海地区延伸。中、俄的旅游合作
早在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就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了传统的钢铁、汽车等产业。而中国与俄罗斯也意识到这一点,作为邻国的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也成为必然。2006年中国举办了“俄罗斯年”,2007年俄罗斯举办了“中国年”,2009年中国举办了“俄语年”,2010年俄罗斯举办了“汉语年”,这些都有助于对国家形象的宣传,同时也能为旅游宣传提供良好的基础。2012年中国欲举办“俄罗斯旅游年”,2013年俄罗斯欲举办“中国旅游年”,中俄之间真正的旅游合作即将来临。
人员流动不仅会促进彼此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更能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扩大更大范围的合作。毫无疑问,中、俄的友好合作对亚洲乃至世界安全和发展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和俄罗斯是友好邻邦,国土彼此相连,经历非常相似,传统友谊把两国联系在一起。就旅游发展而言,中、俄两国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使得两国“政热经冷”状况的改善面临良好的机遇。
俄官方数据表明,去年出国旅游的俄罗斯人达937万人次,赴俄外国游客仅为221万人次,俄罗斯人出境游的消费比外国游客为俄旅游业带来的收入多出127亿美元。旅游业已经成为俄罗斯这一旅游资源大国向别国“输血”的管道。、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俄罗斯是出境游客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去年前往欧洲其他国家旅游的俄罗斯人增加了16%;而俄罗斯接待外国游客的潜力为每年4000万人次,目前的实际数字仅为这一预期的二十分之一。
俄工商会旅游委员会主席巴尔济金指出,影响外国人到俄旅游的因素包括旅游价格过高、宾馆数量有限、旅游车辆及游艇数量不足、旅游签证制度复杂及治安不好等。
在俄一线旅游城市,普通三星级饭店的房费普遍每天超过100美元。每到旅游旺季,饭店订房异常困难,不少饭店房费之外的服务项目收费上浮50%,甚至更多。另外,针对外国人的治安事件不时发生。在俄最大旅游城市圣彼得堡,针对外国人的盗窃和抢劫频见于街头和车站,往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的列车上不时发生的包厢入室盗窃成为外国游客的梦魇。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东西横穿11个时区, 南北跨越4个气候带, 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俄罗斯又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国家, 人文资源也十分丰富,这使得俄罗斯开展旅游事业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旅游市场主要面向国内公民,各种旅游设施基本上是为职工疗养服务的。俄罗斯独立以后,原有的单位职工疗养制度逐渐取消, 而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俄罗斯人不再只满足于国内旅游, 纷纷走出国门旅游观光。与此同时, 国外的旅游者也越来越多地涌入到俄罗斯旅游, 一睹世界第一大国的风采。
一 旅游基础设施及现状
俄罗斯的旅游基础设施基本上是苏联时期建造的,主要分布在根据不同地理条件建成的诸多特色疗养区:山地疗养区、气候性疗养区、泥疗疗养区、治疗疗养区、海滨疗养区、森林和草原疗养区等。1992年以后,由于俄罗斯连年经济状况恶化,疗养院和休养所机构及其提供的服务都大量减少。1992年有各种疗养、旅游和休养机构6931家,床位108.4万个,服务人次为1334.8万。2001年, 疗养、旅游和休养机构为4795家, 减少了1136家; 床位76万张, 减少了32.4万张;服务人次为864.4万人,减少了470.4万人。
苏联时期,旅游业以接待国内各单位职工休养和疗养为主要任务, 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当时旅游机构均属国家所有, 各疗养机构均由各主管部门和工会进行管理。1992年以后,在私有化大潮的冲击下,俄罗斯的旅游业迅速转轨改制。原来隶属于联邦财产的各大饭店纷纷转为市政所有制企业;小型旅馆和招待所均改造为股份制企业、合作社制企业、私人企业或合资企业。
俄罗斯独立初期, 旅游市场全面放开, 国家只负责登记注册、发放许可证,不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 造成旅行社鱼龙混杂, 出现了大量皮包公司, 还有一些大型旅行社搞垄断经营,严重阻碍了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旅游市场一度处于混乱状况。从1996年起,国家体育运动和旅游委员会加强了对全国旅游业的管理。1996年12月俄罗斯联邦议会通过《俄罗斯联邦旅游活动基本法》。该法是第一部规范俄罗斯旅游市场的法律,它对保护旅游者的安全、健康都作出明确规定。该法以法律的形式支持和发展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社会团体旅游和自由结合式的旅游;对各种旅游机构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不允许搞无照经营。国家号召大力开发疗养地的潜力、刺激和发展家庭旅游和青少年旅游,不搞大规模的境外旅游。[1]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罗斯旅游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旅游往往是组织国内公民徒步、滑雪、登山、骑自行车、摩托车和小汽车旅行,而现在则是组织境外旅游,尤其是境外商业旅游,并形成一种热潮。1998年俄罗斯有1万家旅游公司,95%的公司都经营境外旅游,完全不搞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2] 商业旅游的热点由近及远逐渐增多:由起初去波兰、德国、法国、发展到去其他西欧和北欧国家,而后又发展到去土耳其、希腊、东南亚、中国、韩国、日本。境外商业旅游由于可以满足旅游者购物和浏览的需求,深受俄罗斯公民欢迎。
据统计,1996年俄罗斯公民出境总人数为778.8万人次。他们分别到达17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商业旅行占20.5%;单纯旅游的人数占44%;而2002年俄罗斯公民出境总人数为1143.6万人次, 其中单纯旅游人数为442.6万人次, 占39%。
1996年来俄罗斯观光旅游的外国公民有549.6万人次。他们来自世界18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商务旅行占41.4%,单纯的旅游占31.2%[3];2002年来俄罗斯观光旅游的外国公民有788.1万人次, 其中单纯旅游的268.6万人次, 占34%。
目前影响俄罗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政治问题引起恐怖事件增多、犯罪率居高不下,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缺少保护旅游者的法律等、二 旅游景观
俄罗斯山水秀丽,景色迷人。在各个州、共和国和自治区都有引人入胜的旅游景观。比较而言,俄罗斯欧洲领土部分的旅游景观众多,更能体现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
首先,理顺旅游管理发展体制。国外宣传俄罗斯旅游资源。
其次,实行离境退税,提振游客的消费热情。从今年起,莫斯科、圣彼得堡将率先实施退税服务,即在俄罗斯购买商品的外国游客可以得到返还的增值税。随着销售额的提高,享受退税的最低购物金额还将逐渐降低,并有望出现可以现场退税的商店。
第三,通过品牌战略提升旅游认知度。外国游客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的莫斯科市正准备着手通过对旅游潜力的全面分析,定位优势找出不足,帮助莫斯科市提升旅游竞争力。为此,莫斯科市政府拟斥资500万卢布,借鉴新加坡、墨尔本等外国城市的先进经验,研究切合莫斯科城市面貌和特色的宣传标识,通过统一的品牌战略推荐莫斯科的旅游资源,拉近与游客的距离,提升旅游认知度和吸引力。
第四,国际活动搭台,旅游经济唱戏,借助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着力发展旅游经济。从今年开始,俄罗斯将进入一个大型国际活动集中举办期:2012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将在俄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2013年喀山将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4年索契将举办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18年俄罗斯还将举办世界杯足球赛。俄罗斯政府打算借举办大型活动之机,大力向外界宣传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吸引外国游客,将旅游业培养成俄罗斯经济的新增长点。
6.兖矿集团废弃物资源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篇六
猪肉是菜篮子工程中的主要产品,生猪生产能否健康有序发展,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去年年底以来,生猪价格一路下跌,生猪市场持续低迷,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忻州市生猪生产的发展情况,***深入生猪养殖户、忻州市畜牧局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生猪价格处于低位运行,但养殖结构比较合理,生猪生产主要存在“猪周期”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生猪生产基本情况
(一)生猪价格处于低位运行,养殖户收益水平不高 从生猪价格来看,自2013年年底以来,生猪价格总体呈现连续下滑态势,目前仍处于低位运行。据调查,2013年年底忻州市生猪价格为15.0元/公斤,2014年一季度为13.7元/公斤,二季度为12.7元/公斤,较2013年年底下跌15.3%。其中,生产单位的生猪价格为13.2元/公斤,规模户为11.2元/公斤;从生猪收益来看,目前玉米价格约为2.2元/公斤,猪粮比价已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生产单位处于盈亏临界点,规模户处于亏损状态,调查显示,出栏一头100公斤左右的生猪,生产成本约在1400元,按照当前的价格销售,每头猪要亏损200-300元左右,养殖户收益总体水平不高。
(二)生猪养殖结构比较合理,养殖户对养殖前景看好 对忻州市9个县(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二季度,9个县规模养殖户和生产单位的生猪存栏共107992头,待育肥猪共62802头,占存栏的58.2%,能繁母猪共14494头,占存栏的13.4%,15公斤以下仔猪共28519头,占存栏的26.4%,养殖结构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养殖户暂时还没有因价格下跌而大幅清栏,没有出现养殖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多数养殖户表示看好养殖前景,希望下半年生产形势会转好。
二、价格下跌的原因
生猪价格连续下跌说到底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供大于求所导致。
首先是“供给”充足。主要表现在生猪产能处于正常偏高水平,需要较长时间释放。一是生猪大量补栏。2012年和2013年两年忻州市的生猪均价为15.2元/公斤,高位的生猪价格,提高了养殖户对生猪行业的预期,刺激了养殖户进行大规模补栏;二是能繁母猪存栏占比连续增长。能繁母猪数量直接决定生猪行业的产能,数据显示,2012年二季度,2013年二季度,2014年二季度的能繁母猪存栏占比分别为10.5%,12.0%,13.4%,能繁母猪存栏占比的连续增长必将导致生猪出栏量的连续增加;三是无重大疫情发生。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的措施到位,忻州市近几年没有发生大的生猪
疫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猪出栏量。
其次是“需求”不足。一是餐饮需求减少。随着中央 “八项规定”精神的逐步深入,公款消费、大吃大喝现象明显减少,餐饮业的生猪消费量明显下降;二是家庭需求减少。随着居民饮食观念的逐渐改变,以往单一的猪肉消费结构逐渐转变为猪肉、羊肉、牛肉等多元消费结构,并且牛羊肉替代作用明显;传统的季节性、节假日消费需求在减少,部分居民改变了季节性储备大量猪肉、节假日购买大量猪肉的消费习惯,导致在传统的猪肉“旺季”,需求逐渐减少。
三、主要问题
从生猪生产实践看,生猪养殖存在着品种选择不合适,饲养管理不规范,饲养环境不优良,疾病防治不科学等问题,但当前养殖户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是“猪周期”问题,“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由于养殖户对所谓“猪周期”何时开始和持续多长的“两个时间”难以把握,使部分养殖户盲目地增加存栏或者增加出栏,加剧了生猪价格的波动,破坏了生猪市场的稳定,更损害了养殖户自身的利益。
四、破解“猪周期”问题的建议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破解“猪周期”问题,需要转变头痛
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综合施策,系统施策,坚持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原则,以“保障养殖户权益,稳定市场秩序”为目标,逐步形成规模化养殖程度高、信息预警能力强、扶持政策不断完善的生猪生产良性发展环境。
首先,加大规模化养殖推进力度。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带动标准化养殖,破解价格波动难题,但这种规模化必须是适合本地的适度规模化。适度包括规模的适度和速度的适度。当前养猪业准入门槛低,盲目地发展必然导致市场的大起大落。适度的规模,就是要鼓励发展符合忻州市农村生产和产业实际的中小规模养殖。适度的速度,就是要考虑规模化养殖的推进速度必须与本地城镇化速度相适应,过快或过慢的速度都会与市场发展不协调。
其次,提高生猪生产监测预警能力。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生猪信息的采集及发布工作,为生猪市场的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针对养殖户经营决策的信息服务还不足,尤其是生产监测预警服务少,主要表现在关注市场价格监测多,关注生产监测相对少,对生猪生产和市场流通的动态指导作用较弱,应逐步建立专业监测预警机构,增强监测的时效性,提高监测效率,扩大监测范围,及时发布监测信息,正确引导养殖户生猪生产活动,保障养殖户利益。再次,完善生猪扶持政策。继续加大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良种补贴、冻猪肉储备的力度,同时应加快完善生
7.兖矿集团废弃物资源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篇七
关键词 碳金融 市场 发展现状 建议
一、碳金融市场的产生背景
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为此,世界各国已进行了各种研究及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碳金融市场也应运而生,它是将碳排放权作为交易对象,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金融活动。
2006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额为280亿美元,2007年激增至600亿美元,年增长幅度高达114.3%,如果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碳金融市场将代替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场。目前,全球已有四家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SOUTH WALES, 美国的CHICAGO CLIMATEEXCHAGE和英国的UK ETS),交易量共计27亿吨。碳金融能大大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而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发展碳金融也变得日益的迫切和重要。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京都议定书》核心原则之一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规定,发达国家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在2008年-2012年(即第一个承诺期)阶段,使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而发展中国家暂无强制义务。因此,这项机制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向节约型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二,可见面临的压力十分巨大。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碳金融市场也因较大的排放基数而极具发展潜力。我国企业减排的碳排放量越多,可以为发达国家提供的二氧化碳交易量越多,企业也可以从中得到越多的利益。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起步较发达国家来说较晚,主要表现在初期没有大力建设碳金融的意向,意识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有着CERs(核定减排量)的巨大价值和外国投资者资金的吸引,我国已有很多企业积极的加入申请CDM项目的队伍中。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项目批准数达到3823个,企业的积极行为以及中国碳排放的巨大市场潜力。这也让我国成为已注册项目数及签发的CERs首位的国家,拥有世界CERs的55.64%(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现已成立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交易所,武汉、深圳等城市也将在未来几年内成立环境交易所,研究碳交易制度和减排规则。
同时,在碳交易的重要中介商业银行方面,我国已有不少的银行涉足CDM项目,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相应的贷款融资等方式来迎合碳交易市场的需求,这也引起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追随,都开始尝试进入碳交易的市场,同时借鉴国内外其他相关机构的发展经验,建立起越来越完善的交易市场秩序以及规则,对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碳交易定价的话语权缺失
我国是碳交易市场的主要供应者,但参与项目单一,且碳交易的定价权掌握在买方手中(国际碳交易平均价为17欧元/吨,而我国的交易价格只有l0欧元/吨),这不利于提高我国在碳交易中的地位。因此,虽然我国的碳交易数额巨大,却仍然算不上是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碳金融市场不成熟,体制上存在缺陷
相较于欧盟、美国等建立的相对成熟的碳金融体系,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缺乏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等金融工具的支撑;较强地域性的市场也一定程度与国际脱轨,这也一部分影响了资金分配的合理性;现有的三个碳金融市场,但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统一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来约束碳交易行为。
3.对于碳金融市场认识不足从而直接导致不成熟
我国的很多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碳金融市场的战略意义:政府不敢于接受新的金融模式;企业不敢提出CDM项目申请或项目申请的失败;而由于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的CDM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是中小企业在开展节能减排项目是遭遇资金缺乏的瓶颈。这也更多的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从而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四、对于当前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碳金融法律体系
只有有了稳定的法律法规支持才能正确的引导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明确对碳金融市场的扶持措施,尽快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健全我国的谈金融法律体系,以更好的规范我国的碳金融市场。
2.增加对碳金融市场的宣传力度,对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培训指导
要认识到碳金融市场的战略意义,不敢大力推进碳金融的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也要向相关企业或工作人员宣传碳金融市场,让他们认识到碳金融能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及推动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
3.加快商业银行等碳金融中介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碳金融中介机构应雇佣和培养对减排技术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员。这些专门人员可以从多角度为商业银行带来利益:面向企业的咨询业务的开展、对CDM项目合理的评估、为减排项目提供会计账目方面的协助、降低对减排项目投资风险等。通过自身作用推动企业CDM项目的实施。
4.加强与国际市场、中介机构的协同合作
我国应当加强与国际主要交易市场的交流和合作,增加交易品种,建立起统一的场内市场,制定规范的交易规则,逐步实现与发达国家碳交易场内市场的接轨,提高碳交易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佳,王大飞.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展望.经济论坛.2010(7):154-157.
[2]岳红.碳金融、节能与环保。2010(4):61—62.
[3]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中国科技投资.2008(7):68-70.
8.鞍山地区铁矿资源利用现状及建议 篇八
摘要:介绍了鞍山地区铁矿资源情况,分析了鞍山地区铁矿石资源开采的综合技术和选矿技术的研究情况,对鞍山地区铁矿资源利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资源;铁矿石;选矿;利用
0 引言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0~2005年国内钢产量由1.28亿t增长到3.45亿t,平均年增长幅度达到33.91%。而同时期的国内成品铁矿石仅由2.23亿t增长到3.19亿t,平均年增长幅度8.6%,远低于钢铁生产增长速度,已不能满足国内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大幅度增加进口铁矿石,来满足国内钢铁企业的需求。进口铁矿石由2000年的不足0.9亿t增长到2005年的2.75亿t,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1.11%。由于国内对进口铁精矿的强劲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进口铁矿石价格的上涨,2005年的铁矿石价格比2003年上涨90.1%。铁矿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利用好自有铁矿山已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经济、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鞍山地区拥有我国最丰富的铁矿石资源,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鞍山地区铁矿资源,近几年广大科技人员综合资源、采矿和选矿因素,对鞍山地区铁矿资源综合保护、开发、利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依靠数字化矿山技术实现精确采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矿石回收率、充分发挥间断-连续开拓工艺的优势、优化选矿工艺流程及降低尾矿品位等工作,取得了较、2铁矿石资源开采的综合技术研究
2.1 依靠数字化矿山技术实现精确采矿
为了改善矿山生产过程的粗放现象,引进了澳大利亚的Surpac一大型矿山工程软件。该软件可服务于地质勘探、矿山开采和生产计划,以及闭坑复垦等整个矿山的循环过程。目前东鞍山铁矿已应用该软件,采用勘探和生产数据相结合的赋值方法,精确地建立了资源模型(实体模型、块模型)和地质数据库,可以掌握精确到3m×3m×3.5m块体的各种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在效益最大化目标函数的控制条件下,编制科学合理的采掘进度计划以指导日常的矿山生产作业,从而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建立 GPS定位系统,利用其高精度的定位功能,除了能够对采场的移动设备进行实时跟踪调度外,将其与矿山工程软件相结合,实现钻机钻孔的精确定位和挖掘机的定位采掘,使原本因某些因素导致矿岩交接部位的矿石未被回采的现象得到避免或大幅度减少。2.2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矿石回收率
采用Exel导爆管雷管有效地完成分穿分爆工作。该产品具有延时精度高(误差是国内普通导爆雷管的1/10)、机械强度大及使用简便和安全可靠等特点。利用其延时精度高的特性可以在规模较大的爆区实现逐孔起爆,在获得理想爆破质量的同时,可准确控制矿岩的抛移方向,利用该特点在矿岩交界处采取控制爆破,使爆破后矿岩的接触线依然清晰,为矿岩分装、分运创造了条件,进一步降低了矿石的损失贫化,提高了矿石的回收率。该技术在弓长岭、齐大山和大孤山铁矿等已普遍推广。同时推广应用磁性矿干选技术,将混入待排弃岩石内的具有一定磁性矿石再回收。在大孤山铁矿现有的胶带排岩系统应用该项技术,每年可回收矿石20万t左右,不但提高了矿石回收率,还可增加销售收入约1200万元/a。该技术投资并不高,一次性投资仅200余万元。2.3 充分发挥间断-连续开拓工艺的优势 间断-连续开拓运输工艺是当前世界比较先进的工艺,它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提高运输效率、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及加大露天采矿深度等方面。大孤山铁矿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建成了当时国内首套半固定式间断-连续开拓运输系统,经过两次下延服务了近20年。齐大山铁矿的间断-连续开拓运输系统建于1997年,主体设备及与其配套设备为国外进口。这两座矿山的间断-连续生产工艺无论是装备水平及使用效果在国内都是比较先进的。大孤山铁矿由于该生产工艺的运用,使露天开采深度达到-414m,比单一汽运或铁运及两者的联合运输方式可多下降100m以上,这意味着露天开采资源利用率高的优势得以继续发挥。3选矿技术研究
鞍山地区的铁矿具有贫、细、杂的特点,属于难磨难选的贫铁矿石,主要脉石矿物是石英。针对其工艺矿物学特点,经过广大技术人员多年的攻关,研究开发了适应该地区特点的选矿新工艺、新药剂及新设备,打破了铁精矿品位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使鞍山地区铁精矿品位平均提高近3个百分点。以前对经济合理精矿品位的评价仅局限于选矿工序,其评价标准是以精矿品位、金属实收率及选矿成本在本工序为最佳,现将炼铁、选矿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通盘考虑,进行系统研究,确保实现炼铁、选矿效益最佳。
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矿新工艺,其核心技术可概括:1)早收早弃工艺技术,通过阶段磨矿与重、磁、反浮选作业段的合理分配及工艺的有机结合,实现3个阶段抛尾、生产两种精矿,最后进入反浮选工序的矿量仅占总矿量的1/3,使总选矿作业流程缩短,减少了磨矿量和药剂消耗量,达到了利用重选降成本和浮选提质量的高质低耗的目的;2)开发出高效、无毒环保的新型选矿药剂。该类型药剂的特点是: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对提高精矿品位、保证金属回收率、降低药剂消耗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在选矿药剂的研究上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对提高产品质量作出突出贡献;3)针对赤铁矿选矿工艺的特点,研究开发了用于反浮选作业前脱泥工序的脉动立环强磁选机,对回收细粒级弱磁性矿物效果十分明显。上述三项核心技术使选矿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鞍山地区应用选矿提铁降硅新技术先后完成了对齐选厂、弓选厂和东烧厂的工艺技术改造,新建了弓长岭选厂三选车间和胡家庙子选厂;国内其它矿山企业也应用此项技术开发利用其矿产资源,如河北的司家营铁矿等。
在进行整体工艺研究的基础上,还努力进行优化选矿工艺流程、降低尾矿品位工作。其主要工作有:优化磨矿结构;实现一扫精自返的研究使浮选作业段的能耗与药耗进一步降低,仅此一项在齐选厂推广年获效益550万元;研究开发出SLon-1500立环脉动中磁机替代筒式中磁机处理扫螺尾矿,由于该选矿设备的场强可调,对于矿石性质变化的适应性增强,仅此一项年可降低综合尾矿铁品位0.60个百分点,年创效益1230万元;此外,还进行了捕收剂研究开发,从RA-
315、MZ-
21、RA-515到RA-715,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了,确保了精矿品位由65.5%提高到67.5%以上。
除了优化流程外,并进行简化流程的探讨,如研究复合选矿药剂替代复杂的多种药剂;研究应用大直径螺旋流槽;进行絮凝脱泥工艺的研讨等。
选矿工艺技术进步带来了十分显著的效果,至2004年末,鞍山地区矿山应用提铁降硅新技术已全部完成了对老选厂的工艺流程改造,2004年矿山供炼铁的综合精矿品位达到67.50%,比2000年提高了3.06个百分点,SiO2含量4.05%,比2000年下降了2.97个百分点,高炉入炉品位达到60%。通过提铁降硅新技术的全面应用,铁前系统年均获经济效益约7亿元;自产的铁精矿以其低 S、P,高品位的优异品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综合入炉品位的提高和铁前成本的降低极大地提升了铁精矿的市场竞争力。4鞍山地区铁矿资源利用建议
4.1 加快矿山采掘和运输设备大型化步伐
目前,国际上的矿山企业加快整合、重组,大型化、数字化矿山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总结世界商品矿主要生产公司的巴西淡水河谷(CVRD)、澳大利亚里奥·廷托(Rio Tinto)和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三大公司建设工作,加快大型化设备应用步伐是其共同特点。从采掘
33设备上看:国外电铲的斗容多在16m以上,常用机型有 P&H2800XPA(20m)、33P&H2800XPB(26.8m)和P8LH2300XPB(21.4m)等。许多矿山的电铲正逐步被液压铲所替代,333机型有 RHl20(13m)、RH200(26m)和Cat5230(16.06m)等。随着大型机械设备制造技术日臻完善,采掘设备的大型化必将成为潮流,但国内与之相比差距很大,必须加快采掘设备更新步伐。从运输设备上看:目前国外大型矿用运输的载重量基本在150 t以上,哈默斯利主力车型是Unit Rig Mt4000型(218t电动轮);卡拉加斯(Carajas)铁矿主力车型为Huaiparkl70D(154t电动轮)、Huaipark Dresser850E(218 t电动轮)和Cat793B(218 t机械传动)。运输设备大型化应该是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4.2加快数字化矿山建设步伐
矿山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的涵义主要是指以提高生产效率为核心,建立在GPS平台上,采用包括计算机、数字通信、信息和无线电局域网技术等在内的现代技术,对矿山工艺过程和设备等进行优化组合及配置的管理系统。总结国际上应用较广的管理系统(如卡特彼勒公司开发的MineStarhe和 Micronine公司推出的PitRAM),典型的功能有:
——钻机和采装设备及推土机等的跟踪、导航及定位;
——运输车辆等可移动设备的自动调度;
——机况监控;
——经营管理,包括矿山计划、实时产量、设备状况、能源动力、财务成本及人力资源等;
——实时矿石质量及品位的监测和自动调配。
通过上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达到设备、人力资源与生产过程近乎完美的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环节的工作和作业效率。我国矿山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还处于初级阶段,仅在伊敏河煤矿、德兴铜矿和齐大山铁矿等少数矿山初步建立了GPS卫星定位系统,主要用于设备的跟踪、定位和调度,与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差距较大。4.3加快选矿厂设备更新步伐
鞍山地区选矿厂破碎工艺正在逐渐淘汰传统的旋回式破碎机;大型的自磨机代替粗、中破碎机;辊压机代替细破机及一段磨矿,使流程进一步缩短,中间产品粒度组成更加合理,磨选设备呈现大型化、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控制工作正在研究中。如何实现工艺技术参数、指标自动显示和取样、在线检测和信息反馈,以达到技术经济指标最优化已成为优先考虑的目标;针对选矿厂普遍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加快了高效浓缩机的应用步伐;研究应用新型高效过滤机、压滤机,提高单机设备效率,大幅度降低了精矿水分。4,4提升铁矿山开发强度
为不断增强鞍山地区自有矿山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要抓住机遇,积极扩大规模,为鞍山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
现在鞍山地区周边拥有齐大山、大孤山、东鞍山、眼前山4大铁矿山,矿石保有储量34.36亿t;拥有调选、齐选、大选、东烧厂4座选厂;在辽阳弓长岭拥有露天和井下铁矿各一座,矿石保有储量16.7亿t,拥有一座选矿厂。同时鞍山地区后备矿山资源丰富,现在已纳入规划的后备资源量达43亿t,其中正在建设的胡家庙子矿探明储量达10亿 t以上,拟建的关宝山矿已探明储量达4.49亿t,砬子山矿预计储量可达2亿t以上。
根据鞍山地区矿山的资源情况以及鞍钢生产发展的需要,各老选厂分别进行了扩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齐大山选厂由原来的720万t扩大到900万 t;大孤山选厂由原来的不足700万t扩大到900万t以上;弓长岭选厂三选车间建成后,全厂处理能力已由原来的970多万吨增加到1300万t左右,齐大山铁矿的调选分厂拟由900万t扩建到1200万t。“十一五”期间,鞍山地区矿山铁矿石年产量将达到6000万t,铁精矿产量达到l 984万t;烧结和球团矿产量分别达到360和850万t。以此规模不算后备资源,当前鞍山地区正开采的矿山保有铁矿石储量可保证开采85年,为打造百年矿山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4.5加快建设节约型矿山企业步伐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已造成部分环境破坏的要尽力恢复。鞍山地区矿山现在每年排弃的废石量达9000多万吨,随着产量规模进一步扩大,排弃量将大幅度增加,对环境容易造成严重的破坏;目前鞍山地区矿山每年排放的尾矿量约2400多万吨,不仅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是造成扬尘风沙的重要原因,严重污染环境。根据国家的环保政策要求,加快改善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对服务结束的排土场和尾矿库进行复垦绿化、植树固沙,昔日寸草不生、沙尘满天的地方已经植被茂盛。
【兖矿集团废弃物资源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推荐阅读:
兖矿集团请示文件06-26
集团人力资源分析报告07-30
中粮集团人力资源的分析09-08
案例分析题宏达集团与人力资源开发07-15
集团人力资源寒假实习总结08-25
万科集团分析11-08
梅花集团股票分析08-09
集团公司发展历程11-05
恒天然集团发展史08-02
神华集团发展战略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