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决策执行力

2024-07-23

决策与决策执行力(精选10篇)

1.决策与决策执行力 篇一

这几天总结了这两年对工作的一些认识,包括经销商管理的认识,业务人员管理 的认识,市场操作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本身不改变事物的结果,只有形成决策和决策执行才会改变市场结果。决策是以问题和机会的形式为前提的。

(一)决策

一、 那些因素影响了你的决策制定?

1、swot分析。这种分析方法重点考虑了外部条件和内部资源的分析,站在纯粹理性的角度对决策进行判断,通过外部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内部资源的优势和劣势,进行配对,有利条件与优势的配对,或者有利条件与劣势的配对,不利条件与优势的配对,不利条件与劣势条件的配对。通过这种理性的方法,对事物做出决策。

2、能力。认识能力,利用条件的能力,协调资源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方法,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决策也有很大的影响。

3、心理因素,包括,你的情绪,良好的情绪,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品质,做事的决心、信心、毅力,都是意志的良好品质,这对于决策也有大的影响。

4、欲望和需求。你要要得到什么,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

这几个要素相互作用于决策,每一个决策,我们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二、决策的过程。

1、目标,制定目标,我们的决策要转化为目标,目标是一切的根本,是决策的量化。

2、任务。制定出的目标不代表完成,我们要根据目标制定出完成目标的任务,这也是目标分解。

3、策略。针对任务和目标的分解,我们要制定出相应的策略,一般的原则和策略。

4、方法。针对具体的事情和做事的一般原则,我们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5、步骤。解决问题是一个过程,我们要分清每一步骤,每一步骤需要做的事情。

三、决策中的心理过程

决策的过程既是理性的过程,也是心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下决策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我们的决策充满信心,并且要下定决心,只有有信心,有决心,我们才会在执行的过程中有毅力,不放弃。

(二)决策执行

一、影响决策执行的因素

1、布置任务时是否清晰具体,不仅是告诉他们目标什么?更重要的做事的方法,做事的原则,要达到的具体的结果,和具体的操作标准。只有让下属不仅明白做什么?还要明白怎样去做?做到啥程度?重点强调的是标准。

2、执行者心理因素。信心、决心、毅力、耐心,这些心理因素都对决策有很重要的影响,当下属对你的决策充满信心的时候,充满决心的时候,它就会努力去做,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去做。

3、激励和批评。就是要不断的激发下属的激情,去做事从物质和精神的角度,去鼓励员工。

4、监督和检核是执行的保证。任何人都有惰性,要保持员工的激情,就是要有检核和监督。这样保持员工的压力。

5、榜样的力量。作为一线主管,自己要勤奋,自己要努力,这样才能带动下属努力,自己不努力要求别人努力,这是很多人所不服的。

二、决策执行的过程

1、分解目标,定出小任务。把总目标,按照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进行分解。每个阶段我们要完成哪些任务,每个人要完成哪些任务。都有具体的目标。都有具体的操作手段。

2、执行过程。

3、纠偏的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出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我们要及时指出问题的所在,找到解决错误的方法和步骤。

4、继续执行的过程。Pdca的循环过程。

决策和决策执行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过程。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过程。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wangzhiguo0901@163.com

2.决策与决策执行力 篇二

基层组织的决策力是指基层组织根据主客观条件,对未来目标及其行动方案的提出、论证、判断和选择实施的能力。决策实质上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体现了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决策在组织活动中居于关键地位,它会受到急躁冒进、缺乏民主、缺乏科学及领导者个人心理问题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执行就是根据现实采取行动实现既定目标的具体过程,而执行力就是完成执行的能力和手段。执行实际上是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它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执行力会受到制度环境、执行程序、执行队伍、执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执行融汇到组织的计划、协调、领导、控制各个环节,它是组织目标和任务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所以,一个高效的组织会有强有力的执行力。

决策力是执行力的基础和前提,而执行力又是实现决策的保障。一方面基层组织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决策力,正确的决策才能保证执行的效率和持续性,如果没有组织管理层的应有决策力,执行力再强也没用,反而执行力越强,成本消耗越大,效率越低,三番五次的决策失误必然导致执行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缺乏坚决、准确、有力的执行,再正确、科学的决策都是空中楼阁。基层组织的决策力和执行力缺一不可。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决策力与执行力现状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市场观念、管理能力在决策与执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保证上级各项决策全面、有效地落实,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各级基层组织都把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提高作为干部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1、加强基层班子建设,提高了领导核心决策和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乡镇党委班子、村两委班子是基层决策和执行的核心,各级党委紧紧抓住这一龙头,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农村管理人才。合肥市利用乡镇党委换届,加大综合改革力度,乡镇总数由换届前的75个减少到57个;乡镇干部推行“一推两考”工作,全市共有4791名干部参加了统一考试,严把党委班子关,全市乡镇党委班子平均年龄为38.3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2%,其中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占15.7%,班子成员的整体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乡镇党委班子比上届减少了289人,党政交叉任职105人,这些措施使乡镇核心工作更加突出,提高了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2、健全民主制度,巩固了决策和执行的群众基础。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基层组织决策中得到广泛运用,减少了决策的失误,为提高执行力打好了基础。合肥市各级基层党组织本着“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决策;按照“把组织激活起来”、“凡是有党组织的地方,就要实行党务公开”的要求,积极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途径,全市57个乡镇党委、1156个村党组织都实行党务公开,建公开栏1218个,公开事项11337件,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3500多条;发展党员按照全程联名推荐方式的占基层支部总数的84.5%;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3、完善各类机制,提高了决策和执行的水平。

利用先进性教育和“小学教”活动之机广泛开展“双联系、双促进”活动,各乡镇班子成员分别联系一个后进村、贫困户、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村两委成员分别联系一个村民组、党小组、示范户、贫困户,密切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执行的实效性,促进基层干部作风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合肥市参加“双联系、双促进”的乡村干部达10667名。有的乡镇落实全员责任制,把每一项指标和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落实到每位领导干部,一般工作人员也都包干2~3个自然村,建立健全覆盖各部门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从乡镇领导干部到一般公务员,实行责任“无缝覆盖”,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

4、进行督导和激励,强化了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领导者既是决策的主体,又是决策执行的直接责任者和推动者,建立压力机制,合肥市开展“问责制度”,肥西县建立“倒查制”,建立了干部档案,强化对干部跟踪考核,干部队伍的压力感和责任感大大增强。激励机制也是抓好执行和决策的重要手段,用精神和物质的各种手段激发各级干部的动机,强化他们的正确行为,把他们的潜能变成显能,进一步变成领导工作的效能。坚持以奖劝善,以罚惩恶,旗帜鲜明地关心、支持和重用那些讲真话、干实事、敢抓敢管、干事创业的好干部。长丰县每年年初召开千人大会,对上一年度招商引资、农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等重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乡镇进行奖励,对工作不力,效率低下的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惩罚。

二、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决策力和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1、决策急躁冒进,执行急于求成。

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受到该地区生产力水平制约的,领导决策与执行时必须考虑当地的生产力实际,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如果脱离生产力实际,求急求快,必将欲速则不达,阻碍和破坏生产力,从而损害生产关系。(1)愿望脱离实际。有的组织急于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过于夸大发展的有利因素,对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拼命“上台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大量损失。(2)从众心理。有的决策者追风逐浪,看到别人有开发区,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也要上,大量“筑巢”,结果是耕地被占,巨额投资无法收回,这样的比学赶帮超,让老百姓怨声载道。(3)工作方式陈旧。一些基层组织的同志往往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当前复杂的内部矛盾问题,似乎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可以用“快刀”,甚至“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的粗暴习气还一定程度的存在。这些做法经常造成决策失误和执行无法推进。

2、决策和执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决策与执行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的主体,即基层领导干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对各级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l) 思想观念的退化。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然而为民观在某些领导身上越来越淡化,有的干部信仰迷茫,甚至堕落为金钱信仰,“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了好处乱办事”。干部责任心淡漠, 必然淡化对实现一流管理目标的追求, 必然满足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要求。(2)知识水平的不适应。一些乡村干部年龄偏大,学习能力差,对党的新政策、市场经济有关知识接受较慢,甚至看不惯,工作的方式方法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抓传统农业生产上。(3)管理能力的匮乏。当前有的基层干部发展能力不强,致富门路不宽,服务缺少手段和方法,特别是遇到利益得失、新旧观念冲突的突出矛盾时,缺少应对突发事件,化解各种矛盾、妥善协调各方、有效维护稳定的能力。(4)机构臃肿。随着乡镇规划的调整,规模的扩大,干部队伍也越来越大,工作中互相扯皮,敷衍了事的现象屡见不鲜。

3、决策和执行渠道不够畅通。

畅通的渠道可以减少运行中的摩擦,降低决策和执行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决策力和执行力水平。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上下级组织之间权力传递不畅。为了加强对乡镇的管理,减少基层腐败,县区组织往往把财权、人事权等收到县级管理,而工作仍然由乡镇完成,造成乡镇“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2)沟通手段较落后。一方面传统和现代手段未有效结合, 互联网、电子政务、电脑办公等在乡镇组织中还没有广泛应用, 在村级组织中还是新鲜事物,影响了与上级党组织的沟通。另一方面,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须进一步加强, 防止大搞“一言堂”,而要听取不同意见,做好与群众的沟通工作, 增强群众对基层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3) 组织内部关系不顺,协调不足。由于工作重心、责任范围的差异引起乡镇党委和政府之间产生矛盾、村两委关系不协调, 为谋求各自的利益而相互拆台、互设障碍, 或者出现“无利的无人干、有利的抢着干”的情况。

4、方法守旧、创新不足。

创新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破前人,适应新形势,完成组织的决策与执行的必要手段。当前创新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1)缺乏创新意识。有些基层党组织把简单重复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看作是贯彻执行, 开了会、发了文, 好像自己就是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的忠实执行者。不能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而是害怕困难, 缺乏争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 存在着对上级精神的消极敷衍情况。(2)不注重创新实效。一些基层党组织花在创新项目研究上的多,花在如何推广、应用研究的少,没有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一年想一个新点子,一年换一套新做法,如猴子摘玉米似的边摘边丢,不讲究实际效果。创新不是搞花拳绣腿,不是作秀,也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政绩”。创新的目的全在于推动工作, 要把创新的成效体现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上。

5、决策和执行的经济保障能力较弱。

决策和执行过程必然会产生一些工作成本和其他成本,需要组织有一定的经济保障能力,而大多数乡镇财务和村集体经济乏力。(1)债务负担重。以前的达标升级、农业税垫付和一些生产性成本受到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很多乡镇和村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肥西县花岗镇目前仍有3000多万元外债,不少村级组织也有数十万的外债,加上这些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不足,造成这些地方即使有好的思路也难以决策和执行。(2)财与事的不对等。当前每年国家财政都拿出大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配套资金,结果造成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乡镇财政雪上加霜。比如上级给你6万元资金要求盖200平米以上的司法所;“村村通”规划水泥路面3.5米,无法保证道路畅通,有的乡镇只得自己加宽;计划生育工作在上级无补贴的情况下,小的乡镇每年支出30多万,大的乡镇高达200—300万元。经济压力一方面影响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形成了各地的“钓鱼工程”(一个工程申报多个项目),导致腐败的产生。

6、决策和执行的制度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机制是基层组织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和不稳定可能导致决策和执行的无所适从。(1)制度不具体, 责任不明确。有些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不相适应或相悖, 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延续, 导致制度不能执行;有些虽是现代制度,但缺乏可操作性, 导致制度难以落实。(2)考核检查名目繁多,体系庞大。上级对基层的考核检查名目繁多,体系庞大导致无法操作,量化变成了数字游戏,有的乡镇为了“花钱买平安”,也制定相应考核制度,造成压力传递;考核结果往往轻组织决策,重一票否决,计划生育、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一票否决一方面反映了上级组织对下级信心不足或缺少起码的信任。(3)制度的稳定性有待加强。制度应具有适合组织现状又与外部环境协调并与其他制度配套的特点,一旦建立就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会影响制度的执行。(4)行政违法行为有待纠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各级组织和个人都应在法律框架内行事,而我们有的基层组织为了完成上级的硬性任务,不惜走黄线,甚至违法。有的地方税源不足,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往往采取行政征税的办法,到处“引”税,并以税收的30%—35%用以奖励;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盲目承诺土地使用权,甚至不惜引进污染严重的企业。

三、提高基层组织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措施探讨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主体素质, 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根本。

乡村干部是农村基层组织执行与决策的核心力量,采取积极措施培育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决策力和执行力的前提。

(1)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建立以竞争上岗, 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干部新的选用机制。 (2) 建立长期的、以针对性、实用性、开放式为重点的教育培训机制。 (3) 建立以提高基层干部待遇为核心的激励保障机制。

2、畅通沟通渠道,推进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决策力和执行力的途径。

按照十七大报告:“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1) 打造多元化的沟通平台。 (2) 畅通沟通渠道。 (3) 疏通决策和执行过程的梗阻。

3、创新工作理念, 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决策力和执行力的先导。

当前,基层组织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党的工作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群众利益无小事”。

要深入开展“查细节、摆问题、找原因、补措施、创实效”活动,从“大处”着想,“细处”着手,“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决定成败”。党的基层工作只有重视细节,牢牢把握住基层面临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求的细微变化的规律,才能取得有效的创新。?4、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决策力和执行力的必要支撑。目前我国对农村、农业的绝对投入量比较大,但从农村人均增长幅度以及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来看,还是较低。要划分各级政府事权,村级不应该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1)增加农村基层行政经费的投入。(2)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突出资金使用重点。(3)发挥农村财政政策支持农村、农业的导向功能。

5、建立健全各种机制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决策力和执行力的重要保障。

决策力和执行力的提高要靠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机制给予保障。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制度与机制,不仅要求领导者自身素质要高,还要有一套机构给于保证。

(1) 完善各种制度。(2)建立起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 (3建立起风险利益制约机制。 (4)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

摘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决策力和执行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内容,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农村组织的现状入手, 分析了决策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措施思考。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决策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陶淑艳, 殷雅平.基层领导必备能力十六种[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5.

[2]翟红军.切实提高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执行力[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5.

3.决策与决策执行力 篇三

关键词:铁路非运输企业 三重一大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77-01

由于加强“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是维护铁路企业经营秩序的需要,是教育和保护干部的需要,更是非运输企业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需要,所以,找到问题,对症下药,是非运输企业的关键。

1 铁路非运输企业在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时所存在的问题

1.1 高度集权,重大决策无法科学民主化

就铁路非运输企业而言,由于近几年铁路的高效建设,部分相关基层单位可能成立时间较短,科学化、民主化、集体化决策意识不强,部分领导成员对“三重一大”问题的感知和分类意识欠缺,在对“三重一大”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时相对陌生。而其中可能有部分调遣的老成员,尤其是高层领导,为立足根本,将权力过于集中,职责分工不明确,因而随意决策,违规决策,擅自决定,以主要领导意志为转移。因此造成领导与个人意见不统一,重大决策无法科学民主化,开会“走过场”等问题。

1.2 相互排斥,主要干部任免形势严峻

在铁路非运输企业当中,重要干部任免不可避免,然而在其任免过程当中,干部之间的相互排斥司空见惯,高层领导为个人利益对任免干部进行拉拢,随意安排心腹。而对自己职位有影响的任免干部,在其任免时则进行打压,排挤,这类现象对重要干部的任免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任免干部也需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3 项目安排不当,资金流动不明

多年来,对于铁路非运输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散,小”等问题依然存在,各企业之间相互竞争,难免摩擦,从而限制了非运输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在企业项目安排当中,由于之前的决策不科学,导致落实制度不力,作用发挥差。有的非运输企业由于决策层思想认识不统一、不到位,项目安排不合理,而资金缺依旧由高层领导随意划出,从而导致部分资金流动不明,而个别干部也有机可乘,贪腐现象随之而现。

2 对于铁路非运输企业在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中问题的对策

2.1 增强执行重大决策的全面性

什么是重大决策?即在研究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工作指示、精神、决定和工作措施;在研究本单位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的重要规划和意见;在研究并决定领导班子职责范围内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和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铁路非运输企业决策程序要规范,则在决策酝酿阶段、决策形成阶段和决策执行阶段要求领导必须注重科学民主的决策,非运输企业的重大决策不是一把手的意见,而是全体领导员工的共同意见。在决策的审核和执行当中,要充分保障全体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建议权,要防止草率定夺,要建立完备的决策机制,增强执行重大决策的全面性。

2.2 干部任免,细化过程,谨防结派拉帮

在铁路非运输企业重要干部任免方面,各层领导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政策法规,研究并决定各科室和公司负责人的任免、考核、奖惩以及所级后备干部人选等事项。细化任免过程,对重要岗位干部,在会议上应由各层领导逐一表决,结果必须经到会65%以上成员同意,方可形成决定;发现有重大问题尚不清楚的,应暂缓决策;分歧较大的,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可分别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对于干部个人,则要作风严谨,不拉帮结派,各自为政,要团结一致,努力做好个人工作。

2.3 加强督查反馈,严打“贪”、“腐”

对于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流动问题,非运输企业应当研究并决定领导班子职责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国有资产、资源处置,大宗办公设备采购和固定资产购置等项目并且研究并决定本单位年度预算,调整预算、决算,10万元以上的大额度资金使用。而这两方面离不开决策,正确决策防止执行阶段有漏洞,是严打“贪”“腐”必不可少的一步。而各层领导与职工应相互监督,相关部门更应及时了解和反馈企业信息,对贪污腐败问题严厉打击。

3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铁路非运输企业中的重要关系

“三重一大”事项,以重大决策为关键,不管是干部任免还是项目安排,资金调动,都离不开决策,面对铁路由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向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方式的转变,做为铁路非运输企业,必须努力扩大市场经营范围,增强全员营销理念,才能够在改革发展的大转变中站稳脚跟。

各层领导干部在项目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定中。需将“三重一大”与廉政的党风建设紧密联系。而对于项目重大事项以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则要坚持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完善议事规则,严格工作程序,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项目安排及管理方面,则要制定日常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物资、设备、工程、质量等管理办法和措施。对“三重一大”的范围,集体讨论的基本形式、基本程序、基本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凡涉及到“三重一大”的决策以及项目安排均需要按照严格程序执行,所有“三重一大”事务及其处理需符合国家政策,按照规范程序进行。

各领导层在对所有“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项目安排但凡涉及“三重一大”内容的,均需求按照非运输企业“三重一大”实施细则进行讨论;并且进行可行性研究、而在其中重大事项决策时能发挥民主性,征求各方意见,让参加讨论的人员都事先了解相关信息;集体研究决策按规定程序和方式进行,会议表决前都进行充分的讨论,最后形成决议;决策过程应当有记录,避免发生决策重大失误的事件。

4 结语

在铁路非运输企业当中,要深度贯彻党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以重大决策为根本,任何阶段要严抓四不:决策不民主;任免不团结,项目安排不妥当,资金流动不明确,领导干部与职工需团结一致,这对于防范决策风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企业改革顺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自广.铁路非运输企业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2(1):60-61.

[2]许金峰.铁路非运输企业改制上市的重要关注点与建议[J].经营与管理,2014(1):58-59.

4.决策与决策执行力 篇四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核心作用,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规则,着力提升党委、政府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理论水平,防范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风险。在各项工作的推进中体现民主公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勤敏高效,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不断增强集体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促进了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现就执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规定情况如下。

一、决策制度执行情况

(一)高度重视,严格落实。

我县认真贯彻和落实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部署,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核心作用,规定领导班子要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事项决策,重要项目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二)强化措施,严格执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县党委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把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将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事项来抓,坚持关口前移,科学谋划,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强制度建设,民主决策,坚决执行重特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项目工作制度,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招商引资,大额资金使用上严格依法办事,并按相关程序报批,做到经济决策事项有章可循,为提高决策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是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等相关制度还需进一步落实;

二是集体决策制度相关的监督制度还需进一步充实;三是档案基础资料的整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下步打算

5.决策与决策执行力 篇五

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的自查报告

纪检组、监察部:

根据《关于开展“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公司党委、纪委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对公司“三重一大”制度的执行情况,按照检查提纲组织专人进行对照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狠抓组织领导

接到文件后,公司党委、纪委高度重视,立即通过文件传阅、党政联席会议等形式进行了传达学习,并对公司“三重一大”自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一)强化组织机构。公司成立了纪委书记任组长,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自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纪检监察办公室人员组成,负责组织公司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开展“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的自查活动,并就相关内容进行督促指导。

(二)强化协调督导。在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公司召开了执行情况自查工作协调会部署开展自查工作。办公室成员多次赴有关职能部门、基层单位进行调研检查和了解情况,通过深入细致地自查摸底,全面、准确地掌握了公司“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具体执行及落实情况。

(三)强化措施落实。为切实将公司建章立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公司纪检监察办公室将根据自查摸底的情况,特别是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组织有关职能部门结合公司实际,继续完善公司 “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构建长效机制。

二、全面梳理,狠抓制度建设

结合自查情况来看,我公司已于20XX年制定了《公司“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明确了XX项重大决策事项、XX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和7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在大额度资金使用方面明确了无论金额大小都要按公司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进一步明确了XX项界定。公司“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颁布后,为了便于操作、实施,公司还于20XX年印发了三重一大决策流程等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逐步形成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围绕着公司重大经营管理,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重大项目科学决策等事项,制定了公司《投资管理实施细则》、《中长期发展规划管理办法》、《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二)重要干部任免方面。从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管理机制角度出发,制定、完善了《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分支机构当地雇员招聘管理指导意见》等多项规章制度。

(三)重要项目安排方面。根据公司近年来承担的各类仓储建设项目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督招投标行为,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相继制定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实施细则》、《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集中采购工作办法》等。

(四)大额度资金使用方面。从确保公司资金使用安全和规范的角度出发,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应收款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三、严格执行,狠抓贯彻落实

公司领导班子对关系到企业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能够严格按照决策程序、决策方式,议事规则,通过经理办公会、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等,在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决策;对涉及职工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问题决策,都做到了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或征求工会意见;对研究确定的重大问题按照周密部署、统筹安排、责任明确的原则,抓好落实。20XX至今,公司共召开经理办公会、党委会、党政联席会、专题项目分析会等XX余次。

(一)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公司所有投资项目均按投资管理办法和管理权限进行管理。在编制公司发展规划、年度框架投资计划等项目上均在开展了可行性研究并获得批准后,按程序报批获得了国家主管部门核准批复,相关过程记录和存档资料完备。

(二)重要干部任免方面。公司严格遵照中组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总公司相关制度要求,建立规范了我公司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在干部选拔中坚持工作原则、严格任用条件、规范任用程序、严肃工作纪律,选拔过程坚持集体决策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了公司重要干部选任工作全面受控和有效执行。20XX年以来组织完成重大人事任免事项XX人次,选拔出的领导干部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重要项目安排方面。公司所有已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3 都严格按照公司制度执行。招标工作实行分级管理的原则,健全招标领导组织机构,明确招标管理权限,严格执行招标制度,充分利用物资采购中心的招标平台组织进行。物资采购上实行一类物资集中,二类物资监督,三类物资备案的方式组织进行,并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统分结合。通过这些方式,达到了规格统一、规模采购、规范运作、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标。

(四)大额度资金使用方面。境内资金方面,严格按照总公司“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进行集中管理。境外资金方面,遵照公司要求由XX公司通过XX银行、XX银行实行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境内、外非指定银行账户实行限额管理,其中境内户口每日余额不超过XX万元,境外户口每日余额不XX万美元。对于重大项目资金使用及经营性资金调动方面,均经有关程序审批后,严格按照授权管理制度执行。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用资金,控制风险,保证“大额度资金使用”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五)大力加强“三重一大”风险识别和监督检查。持续建立完善公司“三重一大” 决策流程、惩防体系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制度流程,建立健全联合监督检查体制机制,公司风险控制、人力资源及纪检监察等部门依据相关监督规定,通过领导班子述职议廉、民主生活会、党风廉政建设问卷调查、干部考核、专项检查、内部审计等多种方式,对“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了制度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四、监督检查,狠抓责任追究

公司党委领导班子将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坚持带头执行,从不擅自改变集体4 决策,并加强对基层单位落实情况的监督、指导,确保有效实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公司“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由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为“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贯彻执行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公司党委把“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作为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一项根本性制度,严格贯彻执行,有效地避免了在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上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二)严格监督检查。在基层单位年度业绩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中,公司党委把是否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作为对班子及成员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纳入考核体系,促进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贯彻落实。

(三)接受群众监督。公司设置了举报邮箱和电话,并建立了信访举报记录;所有新任职干部面向公司干部职工进行公示,接收群众监督等,确保公司“三重一大”行为置于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之中。

五、加以改进,狠抓总结提高

6.决策与决策执行力 篇六

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按照教育部党组关于开展对教育改革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部署和要求,定于今年9月下旬对直属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进展情况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教监〔2011〕7号)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目的掌握直属高校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和“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挖掘先进典型,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推进高校民主决策和科学发展。

二、检查的主要内容

1.改革试点项目。重点检查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落实情况,主要是组织领导、日常管理、条件保障、配套政策等方面情况;试点项目实施效果,主要是改革试点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情况、取得的成效及师生的评价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重点检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执行情况;直属高校党政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情况;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保障机制建设情况。

三、组织实施

1.检查安排:专项检查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组成15个检查组,对75所部属高校进行全面检查。

2.时间安排:2012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每所高校检查时间2天。

四、检查方式

1.查阅材料。查阅会议纪要、工作档案、学校出台的相关配套制度文件等资料。查阅并统计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决策的事项。由学校提前整理好有关材料,装订成册,供检查组调阅。

2.听取汇报。由学校汇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情况、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情况,重点汇报学校采取的措施、创新做法、效果,存在的不足,意见和建议。

3.座谈交流。召开座谈会,听取机关有关部门干部、教师、咨询专家、党外人士等各方

代表意见。

4.现场考察。

五、检查的要求

1.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检查工作,认真总结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工作,对学校承担的改革试点项目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做好汇报工作。

2.学校要认真填写《教育部直属高校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情况调查表》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情况调查表》,准备好专项检查材料,向检查组提供相关文件、会议记录、统计数据等资料,组织好座谈会。

联 系 人:王春青 赵应生

联系电话:010-***7

电子邮箱:dfs@moe.edu.cn

附件:1.直属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及“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日程安排表.doc

2.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直属高校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情况调查表.doc

3.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情况调查表(表

一、表二).doc

教育部办公厅

7.决策与决策执行力 篇七

在引入对企业财务管理“三权分立”的探讨之前, 有必要了解什么是“三权分立”。追根溯源, “三权分立”思想发端于西方国家对于民主制度的理论构想和政治实践,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 借由对前人政治遗产的继承及对民主政治体制构想的路径探讨, 提出了民主国家应施行以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为主的政治制度, “三权分立”思想由此滥觞, 并在随后的跨学科、领域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 发挥着积极而明显的影响, 俨然成为民主思想和实践的代名词。

事实上, 正如西方民主政治中的“三权分立”政治原则着眼于保护缔结成契约社会的民众的基本权益一样, 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引入“三权分立”制度的目的, 也在于保护发起与成立企业的出资人的权益, 即企业所有者的权益;而随着企业股本资本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也被纳入到企业管理的目标对象群之中。准确地说, 企业希冀借助民主政治中的“三权分立”制度, 来消解和规避生产运营中信息不对称及权力自我固化这双重负面因素所加诸给企业的财务风险, 最终掌舵企业巨轮向着设定的、符合企业和出资人利益要求的方向前进。在过去的企业实践中, 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淘空、权力寻租与腐败、冒险化决策等管理问题的反复出现证实了信息不对称及权力的自我固化带给企业的危害与损失, 也充分说明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必要建立起一套能够相互制约且并不威胁企业财务运营健康的权力运行体系, 来指挥和协调企业财务资源的运作, 并使之为设定的管理目标服务。

2 财务“三权分立”在企业管理应用中的现实困境

2.1 治理结构失衡下的决策权旁落或独占

在政治体制中, 形成合意并缔结契约社会的是分散的、彼此联系很弱的个体。就单个而言, 他们对政治、社会的影响力有限, 他们之所以能够占据舞台是因为某些共同的政治诉求将彼此捆绑到一起形成巨大的政治利益团体。因此在政治生活中, “具体”的“你”和“我”可能会被视而不见, 但“抽象”的“人民”总能得到政治家和官僚们的青睐和重视。企业则不然, 对于企业而言, 决定其诞生、成长、发展、死亡的并不是抽象的群体, 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个出资人, 由于此出资人是具体的、有明显指向的, 这就使得出资人能够对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活动施加具体而直接的影响, 即决策权对执行权的影响。但不当的治理结构往往使得这两种决策权合二为一:在所有者缺位的国有企业中, 决策权和执行权统一到管理者手中, 国有资产的贪腐、流失严重;而在“家长制”的民营企业中, 这两种权力往往被大股东所独占, 成为大股东践行自我意志的工具, 中小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却受到损害。

2.2 对“三权分立”可能导致低效引发的担心

对于“三权分立”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构想原本是为了减少和避免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集权统治风险和权力腐败行为, 并由此引导企业向廉洁、高效的方向前进。然而, 许多企业家和管理者却出于对“三权分立”可能导致低效的担心而迟疑和抵制, 这部分人认为, “三权分立”对于企业的美好构想最终可能同企业管理实践大相径庭, 并迫使企业陷入“民主制度的陷阱”, 逐步沦为一个内部互相掣肘、效率低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对手“以快打慢”的官僚化组织。事实上,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企业家们经常沮丧地发现, 在引入和实施“三权分立”后, 企业可能面临规模增长和效率降低的同时到访。这是由于在权力分散和制约后, 地盘意识的萌芽及不当的绩效考核, 使得各部门仅对本部门的责任负有天然的义务, 对其他部门的职能和工作则不必过于在意。一个销售经理提出的一项市场营销方案很有可能会因为财务预算过大而被驳回, 或是因为官僚化被迟滞延误, 并最终丧失机会。

2.3 企业实践中对“三权分立”的浅显解读

财务管理中“三权分立”体系实际上是回应和解决企业的财权分配和使用问题, 是对“财权如何赋予”、“财权如何行使”和“财权如何监督”三个问题的回答。更深层次的是对企业所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及复杂内外环境的系统风险应对策略, 而这种风险应对策略理应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级、渗透财务运营的各个领域, 并以此建立起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然而在实际应用中, 不少企业并没有吃透“三权分立”的思想精髓, 对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这使得企业在“三权分立”的管理实践中习惯于表面的、肤浅化的设置和安排, 如规定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 尽管这也是十分必要且合理的。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运营风险、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风险安排等, 企业却并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应对, 而这些管理活动却正是急需“三权分立”风险应对策略实施的领域、环节和部位。

2.4 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压缩权力分立的自由空间

毋庸讳言, 现行的企业管理体制如同正在运行的政治权力结构, 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这个由各级部门、各层领导组成的科层制官僚组织内部, 单向性和阻滞性在确保组织结构稳定的同时, 也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内部的等级观念和威权特征。而劳动者的相对弱势地位使得员工在企业之中更加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而这无疑会削弱员工在执行、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面对领导、上级的时候, 他们更多的可能是习惯于俯首帖耳、做沉默的顺民, 而不是质疑领导的想法或判断, 即使他出现了明显的、严重的错误。企业越是层级森严、体系井然, 员工的压迫感和威严感就越甚, 对决策权力质疑的声音就越声如蚊蝇, 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对决策权的风险防范和监督, 只剩下对权力的自我调整和曲意逢迎。相反地, 如果企业的层级是简单的, 则内部不失生气, 对权力的执行和监督也更能够遵循科学的、而非领导意志的路线前行, 员工也敢于表达和贡献自己的想法和才智, 对决策提出质疑和建议。

3 企业实现财务管理“三权分立”的合理化路径

3.1 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构架合理的权力运行体系

治理结构是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基础, 财务管理的“三权分立”首要便是建立在企业治理结构的“三权分立”之上。因此, 企业有必要从完善治理结构开始, 为财务管理的“三权分立”奠定组织和结构基础。现代企业便是建立在所有者与管理者相分离即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制度基础之上的, 企业应当按照《公司法》的法律要求, 建立起股东代表大会 (及董事会) 、经理层及监事会的“三权分立”架构体系。在国有企业中, 针对所有者缺位的管理制度体系, 应当简化和削减冗长的代理链条, 明确产权归属关系和责任人。同时对职业经理人予以期权激励制度, 并通过减持国有股本、引入民营资本等推进股东多元化, 让所有者不再“虚位”。而在“家长制”作风浓厚的民营企业, 尤其是家族式民营企业中, 也应借助产权多元化改革和职业经理人制度, 扩增中小股东和经理层的权力, 并可以借由建立第三方监督体系的方式加强外部监督。

3.2 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密切横向部门的联系

对于企业担忧的实施财务管理“三权分立”后, 可能引发的企业内部推诿扯皮、运营效率下降的问题, 可以通过健全激励制度和责任体系、推进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案予以有效解决。财务管理活动涉及企业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因此财务管理并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责任, 也应包含其他部门的责任。当然,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 也是如此。如对于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互相“掐架”行为, 可以通过有效的考核指标设计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统一两部门的管理目标。同时,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 应当且有必要架设起内部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此推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共享和财务配合, 密切横向部门之间的联系。

3.3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使“三权分立”获得纵深化应用

就宏大而抽象的财务管理而言, 当然可以将其分为“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有机联系又能够互相制约的环节, 并据此建立起能够掌控整个企业财务资源分配使用、并确保廉洁高效的财务运营体系。然而财务管理的“三权分立”并非如此简单和表象, 它存在于财务资源流动的所有过程和流经的所有环节, 企业必须重新正确认识“三权分立”中对于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理念, 从风险导向的认知基础上深入企业财务资源流动的过程和环节, 探索和发现风险点, 并在“三权分立”的风险管理基础之上建立起全面、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如“三权分立”的思想可以应用到集团分公司和子公司的财权分配问题上, 很显然集团公司应当也必须扮演财务决策和监督的角色, 并由分立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出应赋予子公司在财务执行中的必要自由, 而不是束缚和钳制。又如在关键财务岗位的控制上, 如审核、采购、会计、出纳、验收、库管等环节, 也应当遵循“三权分立”的思想从决策、执行和监督的风险环节进行设计和管控。

3.4 精简管理层级, 推进企业结构扁平化发展

相较于传统行业的企业而言, 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内部管理似乎更为人性化和平等化, 谷歌、苹果、小米等风头正盛的新兴互联网企业内部充斥着员工们活跃的思想火花和大胆建言, 而这正是多数传统行业企业所欠缺的。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需要借鉴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中的内部管理和文化精神, 如精简管理层级, 拉近员工同企业管理层之间的距离;设计和实施扁平化管理机构, 填补一线员工同上层管理者之间的纵向代沟;重视财务管理的前端建设, 允许和鼓励财务管理的一线员工大胆提出想法、质疑和建议。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曾说的“让一线呼唤炮火”, 财务管理的执行前端必须能够准确、全面并且应当将信息如实反馈给决策后端, 以此形成完整、快速反应的信息链条, 巩固财务管理中的执行和监督地位, 最终确保财务目标的贯彻执行, 增进企业和投资人利益。

4 结语

财务管理中的“三权分立”归根结底是出于对企业管理运营风险的考量和制度预防, 企业必须据此树立起风险导向的管理理念, 观察和剖析内部财务活动, 并由此建立起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摘要: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如何推进企业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体系的建立, 是本文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财务,三权分立,治理结构,机构扁平化

参考文献

[1]田桂芹.企业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3 (33) .

8.决策与决策执行力 篇八

一、财务“三权”概述

1.财务的决策机制

财务决策机制主要是资金进行财务决策权的制度安排,它涉及到金融机构,行使财务决策权,如何进行财务决策和承担决策的后果等问题。根据每一级的金融问题应成为一个独立的财务决策主体,有一个完整的财务权力,责任和利益要求,需要在公司内部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财务决策机制。

2.财务的执行机制

财务的执行机制是财务行政权力行使的制度安排,它涉及到金融学科如何进行财务活动,财务控制,财务成本等问题。在金融结构的执行机构,应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特点,管理的要求和其他因素,主要应用财务管理,金融政策,金融利益共享,来组织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的协调与控制。

3.财务的监督机制

财务的监督机制主要是对资金进行财务决策和执行的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督促企业在各方面的程序和满足企业的要求,促进活动的法制化管理行为科学。财务监督是监督金融活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以及企业文化制度的规定,使金融活动中的不法行为得到控制,威慑和制约违法行为,保证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业务目标。

二、企业财务分权中存在的问题

1.股东会尚不足以成为股东行使权力

股东会是公司的股东参与管理,行使行政权力的主要途径和场所,但在目前的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中小股东的利益很难得到充分的保护。事实上,股东大会虽然名义上的最高权力,但在实践中往往由于优势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中小股东提案权,知情权,质询权,股东大会议事程序和表决结果通常不会对投票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控股股东侵占并使用其他手段,导致企业资产和权益损害的现象相当普遍,严重损害其他股东权利和利益。

2.董事会为大股东所控制

从我国的国情看,由于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小股东高度分散,董事会被大股东所控制,或由内部人控制,形同虚设,没有形成健全的董事会以确保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并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层制度,来评价和进行监督股东权益。中小股东,债权人,雇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难以落实。

3.监事会监督职能有限

当前我国企业采用的是单层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和监事会只有部分平行的监督权,但无法控制和战略决策权,无权任免董事会成员,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无权参与并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决策。同时由于中国《公司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只注重股东价值导向,只重视了董事会的作用却忽视了监事会本身的地位,导致监事会可以说只是一个受董事会所控制的议事机构。监事会常常因为自身素质局限和利益驱动不够,还不能有效的行使监督权,监事会成员也因为缺乏有利益动力监督的债权人代表、终极产权代表、内部股东代表与职工代表,成了法律所规定的虚设品。

三、企业领导财务分权的职责

总经理是协调者,对管理负责,类似立法权。公司总经理在业务发展的初期,要抓业务工作,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公司的管理和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这时要把注意力转到管理上,对业务只看大盘子。

销售经理是执行者,对业绩负责,类似行政权。销售经理是为公司的业绩负责的,是公司策略的直接执行者。在设计公司财务管理体系时,要有三权分立的管理思想,明确职责。同时要对公司的激励与考核重新设计,让共同的业绩和他们的收入相关,培养团队精神,这样互相制约,互相配合的平衡关系就可以建立。

四、完善企业财务分权的对策

财务部门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控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财务部门集中控制,相当于把握了公司的脉搏。提高公司财务控制效率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加强财力监控。

以财务权力和责任及考核为核心的财务制度是公司开展财务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公司实行科学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公司内部各层次的财务制度均应重点突出公司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执行机构(经理层)和财务管理部门四层次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他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化和程序化。

1.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职能

股东大会是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设置之一,由全体股东组成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履行公司所有者的职能。严格限制控股股东的表决权,比如国外通常是20%的表决权。这样的限制既可以有效防止控股股东权利的滥用,又不会影响控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因而是切实可行的。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一个董事会,它是股东大会选举所产生的数名董事所组成的,由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以及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董事会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董事会的独立性,并确保其独立性的关键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行使给予正确的决策和监督权。

3.完善董事会制度

目前,许多公司的监事会成员基本都是控股股东自己提名产生的,所有监事几乎都是控股股东的员工,在公司的职位和地位低下,所以监事会如同虚设,起不了多大作用,可以说监事会成了公司不可缺少的“道具”,根本无法发挥监督作用。鉴于此,有必要对现行监事会制度进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监事会制度的当选与任命程序,对人员参选资格和人员等作出了具体规定,防止董事会董事、经理指定管理人的行为,避免成为董事,监事会的傀儡;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管理,包括财务检查权,通过加强,使监事会更好地发挥其监督作用。

4.加强公司的行政管理

公司执行机构是指公司经理,主要是指总经理和管理团队,他们负责执行董事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的决定。提高公司的行政管理,首先,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的选择,由提名委员会通过人才市场和内部员工选择方式雇用合格的管理人才,避免经理层直接控股股东任命成为控股股东的“代言人”的现象,确保纯度和独立性。其次,规范管理,补偿机制,来管理股票期權计划详细披露的资本市场,尤其是管理经理股票期权必须经薪酬委员会,由薪酬委员会通过渠道,推进资本市场管理局宣布,防止利用金融欺诈管理提高股价经过实施股票期权获得非法的报酬。最后,严格执行管理层宣誓制度,要求公司的CEO、CFO对财务文件的真实性宣誓负责,如果财务报告出了问题,签了字的CEO、CFO会遭证监会或者投资者的起诉,这样将公司造假与公司的CEO、CFO本人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CEO、CFO本人将直接置于法律监督之下。

结论: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公司财务管理是一种综合管理、战略管理,因此,公司财务管理不是单一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它是一种战略管理。所以,如何选择适应于自身的财务管理体制,如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更新财务管理模式, 使得财务 “三权”分立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在公司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理浩.企业财务伦理探讨,社会科学战线.2008.07.01.

[2]张震.对加强我国企业财务信用制度建设的探讨.中国总会计师.2008.11.15.

[3]闫俊华.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现代商业.2008.09.28.

[4]刘丽芬.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25.

[5]李红瑾.企业财务预算策略研究.经营管理者.2008.12.20.

9.领导科学与决策 篇九

对李世民领导哲学的探析

谈起中国千年历史,使人不能不想起唐朝;而谈起富贵荣华的大唐,又使人不能不说一说太宗皇帝李世民。李世民在中国的帝王行列当中,文武双馨、独步千古,并且在他执政的23年被史学家称之为“贞观之治”,为随后大唐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封建社会光彩夺目的一段历史。这种震古烁今的历史场面形成的原因很多,但是细细品味《唐太宗李世民传记》这本书之后,笔者认为这与李世民的谋略及领导哲学也有很大关系,因此笔者主要是根据《唐太宗李世民传》这本书的读后感,来谈谈太宗皇帝的领导哲学。

一、良好的品行修养

作为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不但要能够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还与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修养也有很大的关系。李世民作为一代伟人也深谙此道,在其执政期间十分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

1、以诚相待,关心民情

作为一个朝代的奠基者,李世民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当中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他也经常对臣下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为了赢得陈敏之心,太宗十分重视获得臣民的信任。一是以诚相待,以心感人。贞观十年,李绩突然生病,太医说须灰可以治疗,太宗听完之后竟把自己的胡须剪下为其治疗,这使李绩大惊失色,连忙叩头致谢。二是关心民情,以民为本。在贞观二年时,关中大闹饥荒,不少人家卖儿鬻女,唐太宗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巡查,拿出皇家的钱财将别人的儿女赎回,并还给他们。

在当今看来,也许会说太宗皇帝是在政治上作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太宗皇帝正是与臣民的开诚布公和关爱人民的做法,才赢得了臣民的信任和爱戴。

2、严于律己,克己正身

总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当上级能够身体力行的时候更是如此。太宗皇帝常对身边的人讲:“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也就是君想要安定天下,必须首先使自身行为端正。而且严于要求自己也是太宗一生的真实写照。太宗皇帝也时常讲:“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太宗皇帝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节制自己的奢华行为,对当时的正之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心胸开阔,不计旧怨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而在这之前魏征原是太子建成的谋士,曾经劝说建成把李世民杀掉。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不但不“株连”魏征,而且还册封魏征为谏议大夫侍中。李世民这种袭胸开阔、不计前怨的作法,使魏征觉得太宗皇帝是旷世明主,天下英才,因此在以后的政治生涯当中不断向太宗谏言,在短短的两年内就进谏二百多次,足见魏征对李世民的忠诚。

4、勤奋学习,虚心求教

虽然李世民贵为九五之尊,但是虚心的他依然觉得自己的知识不足。他认为,君主如果没有丰富的才智和渊博的知识,终将成为一个“好谋无断”,任人摆布的政治傀儡。因此,他每天下朝之后都挤出时间读书,“辍膳玩三坟,晖灯搜五

典”就是他刻苦攻读的真实写照。除此之外,太宗皇帝还虚心向其他人求教,并积极提拔“学业优长,兼识政体”的官员。正是太宗皇帝这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才是他能够驾驭人才济济的大唐。

二、高超的用人与待人艺术

人才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第一资源,而能否使人各尽其才,也是关系者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李世民一贯重视人才问题,登基之前,为了搜罗天下英才,他就十分注重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库,而成为天子之后,他更加注重人才。

1、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太宗皇帝认为,人各有长各有所短,对待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吹毛求疵。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长于决断,李世民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使他们同心同德,演绎了“房谋杜断”的历史佳话;魏征直言善谏,因此李世民将其作为查看自己得失的一面镜子;而李靖“文武双全,出入将相”等等,这些都是李世民知人善任的,各取所长的用人艺术的表现。

2、不讲出身,唯才是举

太宗皇帝招贤纳士,不拘一格,不讲究出身门第唯才是举。他既重用士族地主出身的高世廉、杜如晦,又重视庶族地主出身的房玄龄;不仅重视平民出身的马周,而且还注重提拔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他还推行科举制度为平民子弟打开了通往仕途的大门;而且还采取了诸多破格提拔人才的方法,提拔那些出身低微的人才。

3、贤不弃仇,不计前怨

太宗皇帝任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论远近亲疏,乃至昔日之敌,只要有才能,便可量能授职。如先前的尉迟敬德,太子的谋士魏征,农民起义领袖李绩徐世勋等。其中最具典范意义的便是魏征。

4、投之以情、真情相待

李世民对待人才十分真诚,他没有像其他帝王一样,为了一家一姓的皇权帝业而屠杀忠臣贤将,而是对待自己的老臣用之以情,真诚相待。一次,李世民在与房玄龄谈话的时候,说到了“之前拟合杜如晦一起同心协力辅助我,而到现在只有你在我身边了”,说着,李世民为逝去的杜如晦而潸然泪下了。由此可见,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爱戴和真心。

5、亲贤远佞,赏罚分明

李世民求贤若渴,并且识才爱才,但是对于小人奸臣严加指责。一次李世民在花园游玩的时候,走到了一颗大树的前面觉得其雄伟不凡,便赞不绝口,而此时在身边的宇文士及便趁势符合,太宗皇帝听后十分反感,便说:“魏征常劝我要远奸臣小人,我曾猜就是你,今果然不错”。宇文士及羞的连忙叩头。

三、科学的决策艺术

作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不但要具有雄韬伟略,而且还要具备果断科学的决策艺术。决策正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活动的成败。太宗皇帝作为大唐的最高的领导者,有着丰富、高超的决策领导水平。

1、以史为鉴,汲取教训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和秦朝有着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灭亡之前都是兵多将广、粮草丰盛的强国大国。但又都是 由于皇帝的暴政使自己的统治地位迅速覆灭。而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太宗皇帝亲眼目睹了隋王朝灭亡的惨痛事实,这

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教训。因此,在太宗皇帝制定决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汲取前朝的历史教训,并时常铭记“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古话。

2、注重智囊,集体决策

唐朝颜师古是这样注释“智囊”一词的“言其一身所有皆智算,若囊秦之盛物也”。太宗皇帝在自己的奋斗经历过程中也十分注重自身智囊团的建设,在早期平定群雄的时候,太宗皇帝收揽了各类人才,并设立文学馆,其中即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为太宗皇帝的正确决策及论证做出了很多重大贡献。李世民极为不久之后,又设立了弘文馆,其中其后来的决策都是在这里制定的。通过自身的智囊团制定的决策,不但科学,而且也十分有效,因为,在这些决策正式推行之前已得到了有效的科学的论证。

3、不听谗言,集思广益

太宗皇帝对于决策一直秉承“弃斥群小,不听谗言”的作风。房玄龄是太宗皇帝的股肱之臣,当监察御史陈师合诽谤他时,太宗皇帝立即将其斩首。另外,太宗皇帝对于决策集思广益,除了在决策中充分利用其智囊优势,而且还经常听取贤臣良将的谏言,以弥补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不足和不周全之处。

四、过人的改革胆识

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改革者能脱颖而出。李世民不但是一位政治家、皇帝,而且还是一位拥有过人胆识的改革者。在隋朝灭亡之后,唐王朝面临的是满目疮痍、百业待兴的场面。为了维护和稳固自身的帝位,李世民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1、在政治上,设立三省六部制

太宗皇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改制的实质是将以前封建的丞相之权分割成相互制约的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个部门而总属于皇帝,进而强化皇帝的权力,削弱相权。三个部门由于存在着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因此这样有助于皇帝的控制,而且有助于防止因草率决策而导致政出多门的弊端。因此,三省六部制的设立虽然是为了强化皇帝的权力,但是这种政治上的改革,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

太宗皇帝为了使战后的农民回到土地上来,发展农业生产,确保赋税、徭役、和兵役,推行了均田制。虽然太宗皇帝推行的均田制并不是很彻底,未能从根本上触动地主阶级上土地似有制,但是分田与农民直接的结合,使得土地不在荒芜,并且还保证了农业生产,为出现海晏河清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基础。

3、在官员选拔方面,完善科举制

太宗皇帝为了扩大人才的来源,以及为了获得更多优秀的治国之才,他明确规定不论读书人的出身、地位、财产状况,均可以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不必再由官吏推荐,录取与否完全取决于考场文章的优劣。科举制的完善,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增加了封建政权的活力。也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推行任人唯贤的原则,消除了任人唯亲的作法,一定程度上为中下层打开了进入仕途的大门。

五、小结:

李世民作为大唐的皇帝,他所做的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权的稳固,最终也逃不了人亡政息的历史规律,但是他的很多做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封建政权,展现出了作为一个封建领主的较高的领袖谋略

和胆识。笔者在此主要是从他的个人修养、用人艺术、决策艺术、改革的胆识四个方面论述太宗皇帝的领导哲学的。因此,通过客观阐述太宗皇的每个方面的举措,以及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尤其是领导哲学对后来的启示,对于我们当今学习领导科学的同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0.法官决策与律师策略解析 篇十

06-10-24 13:10 发表于:《苏商律师事务所》 分类:未分类 [2005年12月14日晚,“中国名律师讲坛”第四讲在中国政法大学开讲。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钱卫清大律师应邀作题为《法官决策与律师策略》的专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张志铭点评,《中国律师》杂志主编刘桂明、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主任吴革、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岳运生、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吕良彪、北京汉卓律师事务所律师秦兵、北京东泽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军参加讲坛并致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华一律师事务所何兵律师主持讲坛。以下是吕良彪律师即席演讲。]

前面各位律师、教授们的演讲的确很热闹:桂明主编近乎溺爱的赞美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位全国十二万律师打工仔的苦心与爱心;吴革(全国律协宪法人权委员会主任)律师今天说的还是关于公益律师的那一套,希望下回能来点新鲜的玩意(笑声);年纪轻轻的运生律师(岳成律师长公子、北京岳成所主任岳运生律师)的谦和让我看到了未来大律师的风范;过一会我们极善“炒作”的秦兵律师的发言还很值得期待。而“律师型学者”何兵教授今天又再一次不厌其烦地给这个社会下着一贴叫做“司法民主化”的、听着特别诱人但天知道管不管用、会不会有太大副作用的药方。这给我的基本感觉就是:屁股决定大脑。(笑)屁股后面是什么呢?屁股后面是不同的位置,是不同的价值观与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声音共同构成了今夜旋律的美妙吧,正如法院的判决也总是由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声音进行博弈、进行战斗最终达成妥协的一个结果。这是一个规律,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无奈的现实----八年的法官生涯特别是担任中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的经历,使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目前法官决策(抑或法院决策)机制中存在着太多非理性的因素,这给律师执业带来太多的困惑与无奈,以至于广大律师甚而至于钱大律师也不愿意甚至害怕打官司而热衷于非诉讼业务。但诉讼恰恰正是律师的最为基本的职能所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志铭教授在点评中振聋发聩道出了一个真理:力的平衡、理的出现。毫无疑问,只有诉讼各方当事人力量相当时,法律才可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这种“角力”,在具体个案的微观层面上,表现为钱律师刚刚所提到的“你找关系,我找比你更硬的关系”,找来找去怎么办呢?何兵教授告诉我们说:最后大家就找“女秘书”吧,因为她管着领导。(笑)这种博弈在社会的宏观层面上,则表现为法治与人治的斗争、表现为法律与权力的斗争。只有我们每一个法律人、非法律人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使我们的法官真正能依法科学独立地决策,我们的律师也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的公民权利才有可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钱律师的演讲让我深受启发,我想用九个字来总结和概括我关于律师策略乃至律师职业的收获与感受,诉讼中律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说什么”?“怎么说”?“你是谁”?律师“说”的目的在于说服法官,帮助法官形成有利于本方当事人的内心确信;律师说的目的在于说服法院,使法院判决最大可能地吸收律师意见。不同的律师的说服能力显然大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三点:

第一.律师“说什么”至关重要。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利、言之有责。钱律师在给我们分析的四川“天一大厦”案件中,一、二审律师对于争议的法律关系究竟是物权还是债权、双方的权利义务究竟是借贷还是合作建房等关键问题的不同把握,导致了一、二审诉讼结果的截然不同,也成就了钱卫清律师反败为胜的傲人业绩。

律师要“说”好,必须对案件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这就要求律师不应该是一个“单向度”的人,而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人。律师要把自己的理由说清楚说透彻,同时要能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对对方的理由与“武器”要有一个理解与掌握;律师更要努力设身处地地替法官考虑。中国的法院追求的是“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说白了就是案子判了后要努力上使领导满意,下使当事人能接受,而且又符合法律的要求,做了最“安全”、最低成本地解决社会纠纷,同时避免各方因对判决的不满迁怒己身。律师说什么要努力与法官达到和谐。毕竟,律师最首要的价值选择是说服法官,打赢官司;如果无法说服法官,就退而求其次,努力说服你的当事人,使当事人觉得请了你物有所值,甚至产生一种共同奋斗的悲壮与认同;如果连当事人也说服不了,那就试图说服旁听的媒体与群众,也许会给律师带来其他的收获。

第二,律师“怎么说”大有学问:

钱卫清律师在演示天一案件法律关系时画了一张图,清晰地表明了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钱律师正是用这种直观明了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关系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地展示在最高院法官面前,从而很快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我们的法官,也赢得了诉讼。这对律师表达方式的多元化、科学化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很值得同学们借鉴。

我本人在做法律文件时,总是习惯于也总是习惯于要求我的助理给法官的基本诉状、答辩状等法律文书不要超过三张纸------我做过八年法官,深知法官和领导一样,耐心都是有限度的------要尽可能在排版很清晰的两三张纸里,把案件的基本脉络阐释清楚,帮助法官对案件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然后再用一个补充的答辩或代理意见,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证据和法律分析。这样让法官既能很清楚、很轻松地掌握案件总体情况,又能在需要时可以从你提供的法律文书中寻找所需要的素材。所以,良好的甚至力求杰出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每一个律师必须努力具备的素质。

钱律师在演讲是举例说明了过于情感化的语言在法律文书是多么不适宜,所举的事例中那个律师在纸面上说些不知所云的东西显然是不合适甚至是愚蠢的。但这并不可一概而论:在有很多旁听群众的审判庭上,律师华美的语言是可以起到很好效果的,比如今天在座的何兵律师在刘燕文诉北大案中的代理词堪称难得一见的美文;如果同样是这篇代理词,在只有一个法官两个律师的情况下去念,就显得可笑了。所以,律师的语言应用因时、因势而异,需要律师善于把握与调整。

钱卫清律师虽然很善于表达,但却一向习惯于惜言如金。人们总以为律师应该是能言善辩的,其实不然。我以为律师的能言善辩有以下几个层次:

一要“能说得出来”:是说律师要敢于把心中所想说出来,要敢于面对权势,把维护当事人权益的意见表达出来,不能因为私心,因为畏惧权势不敢说出自己应该说的话,不敢善尽自己应尽的职责。否则也就不配做一名律师了。

二要“能说得清楚”;能说清楚的前提是对案件的法律关系、证据、法理及法律依据有一个准确、清晰、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最好是法言法语)明明白白的把你的意见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够听的清、听的懂、听的明白。这是对律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要“能说得精彩”:律师要善于驾御和运用语言,要能做到语出惊人,妙语连珠,让人欣赏,令人折服,使人印象深刻。精彩的语言往往最能展示律师的职业能力与风采,迅速给法官、当事人、媒体留下深刻印象。“说得精彩”是一名律师举止、修养、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律师开始成为“武林高手”的削金断玉的“宝刀”,具有极高的“杀伤力”与“战斗力”。然而刀剑锋利是一柄双刃剑,操作不当伤己亦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能说”往往是一个中性偏贬义的字眼;而律师无论对于权力掌握者还是当事人,往往都处于一种“低位”。常识告诉我们,处于“高位”者本能地不喜欢听到“低位”者过多的言论,即使是精彩的言论,有时也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四要“能说得得体”:律师的智慧要求律师懂得如何说服他人,懂得对于不同对象表达的方式与分寸,懂得在不同场合表达的尺度与态度,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时,律师应该谙熟权力的运行的显规则与潜规则,法官同意你的意见时你要努力为他扫平障碍,法官不同意你的合理主张时你要知道如何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能说不如会说,说得“精彩”不如说得“得体”。这种“得体”体现着律师“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智慧,如杨过之“重剑无锋”却所向披靡。

律师“能说会道”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说”:优秀的律师同时也总是具备相当社会影响力的律师,这种有社会声望与影响力的律师的出现本身,即让信息受众心中产生一种重视甚至期待,很容易注意倾听这样的律师的意见。此时,律师通过证据的展示,通过法条的规定,通过法理的阐释,无须多语,即可使受众在其引导下自然而然地形成律师所希望他们形成这“内心确信”。而且因为这种确信不是律师“说服”的,而是自己内心一步步主动形成的,所以更具说服力。“无言”的境界,正如内功深厚的高手,寓大道于无行,中正纯和而不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拈花飞叶,莫非利器,以其修养气势令人折服,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三,“你是谁”说的是律师要认清自己的价值与社会角色,调整自己良好的心态;说的是律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人物”。

钱卫清律师的演讲首先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律师的价值。“天一保卫战”中,我们看到了律师谋略的价值,感受到律师运筹帷幄的尊严。我自己从律师到法官,又从法官辞职回到律师队伍,就是希望更自由、更独立、更有价值与尊严地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

在中国当今权力主导型的社会,律师处于一种“政治上边缘化、经济上软弱化、道德上庸俗化”的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律师要善于自我调适,正确认识,尤其是对于律师的忍耐,无论是面对法官、面对政府官员还是当事人,律师的忍耐是一种力度与智慧而不是一种屈辱,法庭中法官对律师的呼来唤去除却法官或律师个人修养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分工的特色。

“你是谁”更重要的是说律师的“份量”与“能量”。律师不享有任何权力,律师的执业权利只是一种请求权,钱律师还形象地以“求情权”来表示律师执业的无奈。律师的“你是谁”来自律师的品牌,源自律师的社会影响力。律师打造自身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其一,法律的方式:即律师通过为公众所关注或对法治进程有特殊意义“影响性诉讼”的代理,或是通过其他有影响的非诉讼法律业务,影响社会并为公众所知,如刘涌案与田文昌等等;

其二,政治的方式:即律师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或是参与国家的立法及宏观决策,从而影响社会并为公众所知,如秦兵律师的试图成为人大代表;

其三,文化的方式:律师同时理应是这个社会公共的、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理应通过电视、电台、报刊及网络等各种媒体,发出自己作为一个法律人应有的声音,倡导一种法治的理念,对社会事务进行一种理性的评判。如钱卫清律师的多本专著奠定了他的专业地位与影响力,再比如在座的何兵教授,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是崇拜得不得了的,因为那时他就已经是网络领袖,坐拥大批粉丝呢。

志铭教授倡导我们都要努力养成一种“非功利性爱好”,一如钱卫清律师的书法。我想说的是功利与非功利总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让化的。在座的几位律师都有着非功利的甚至公益性的追求,但这种追求无一例外地都最终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利益。如钱律师的书法与写作、吴革律师的公益性律师事业、岳运生律师长期在央视的“为您服务”以及秦兵律师大名鼎鼎的二百零四条等等。

上一篇:怎么学好英语的方法下一篇:第六章护士工作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