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学设想与教学设计(精选15篇)
1.《化石吟》教学设想与教学设计 篇一
《化石吟》的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
刘尚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问题再现
师生课堂交流对“恐龙”的认识。
三、知识拓展
1、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诵
3、学生朗读比赛。
四、能力提升
1、精读圈点,勾画疑难。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将阅读中的感受和疑问标记出来。
2、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果。
五、当堂训练 当堂背诵全诗
2.初中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八字设想 篇二
一、体验
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真正地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或者是亲身体验存在于现实生活与科学领域中随机事件的发生。无论是统计观念,还是随机意识,应该不同于计算、画图等简单的技能,是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来的感觉。而且一个有意义的过程从始至终自然伴随的多种情感体验对于参与者来说更是弥足珍贵。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提供体验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历时长、范围广的可以多人合作,比如调查学校的几个食堂(包括糕点店)提供的服务项目类型、服务设施安排、服务质量满意度等,以对学校食堂提出合理的建议,也为同学的日常生活提供良好的导向。历时短、范围小的尽量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所有环节,从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到分析数据。比如调查自己家近五年的家庭建设方面的投入制成折线统计图,调查自己家本月各类消费开支与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制成扇形统计图,到蔬菜大棚去测量估计蔬菜大棚的面积、种植棵数、每棵产量以及总产量,估算出一个大棚全年的经济收入等。个人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安排适当的时间展示交流他们的成果,畅谈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想。这样学生一定也会体验到“学习数学有意思——想参与——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一情感历程。
二、自主
《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显然是向教师倡导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教师教学时就不能忽略对主体性和个性的尊重。比如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有差异,我们就不需要强调研究课题的一致,收集数据的途径、方法也可以不一样,即使所有的人把全班同学的生日的统计情况制作成一种统计图,也可以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打扮统计图。又如学生收集到一系列数据后要进一步分组计算频率时,教师不妨就放手让学生分组尝试探索数据分组的方法,在尝试中能体会到:组距过小,数据分布会较散,看不出什么规律;组距过大,数据分布较集中,也看不出有什么规律。他们再通过合作探索、交流,最终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分组,既共享了信息,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再如,理解方差的概念可以设计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活动:先挑三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量身高,记下数字,求平均数,并按公式计算方差,然后挑最高、最矮、普通的三个学生量身高,计算平均数和方差,学生自然会发现平均数差不多,方差区别很大,感受到方差的意义。另外,统计与概率的学习需要从随机信息中分析规律,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学生就较难接受它的科学性并认可它的作用。
三、整合
张奠宙等专家认为,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小学课程的基础不妨界定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数学意识为最高要求,以和计算机技术相适应的数学需要为改革重点,全面地胚胎式地整合各种基础性数学内容,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未来社会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统计与概率教学要做到整合教学,可以从以下这些开始考虑。
1.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其他数学领域的内容建立紧密联系,尤其是学到概率时要与统计之间有联系,因为很多事件发生概率的获得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的。
2.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可以体现于对其他学科的内容资料作研究分析,否则也就失去了统计与概率在现实世界中有广泛应用的实质意义。
3.统计与概率知识技能的学习应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相互融合。
4.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教材上编写侧重点略有不同,可视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比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中有一课《游戏公平吗》,本课让学生通过对规则公平与不公平游戏的体验进一步探索发现游戏可能发生的结果的概率,从而认识概率与规则公平性的相关关系,感受到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还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质疑能力。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七至九年级阶段却未作类似如此的安排,教师不妨在教学概率部分内容时,作一个有益的补充。
3.《化石吟》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学习朗读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班级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参观调查有关自然、有关化石的内容,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文章做铺垫。
【教学步骤】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班级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出示并板书课题。
课题:《化石吟》 张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班级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葱茏〔cōng lóng〕 奇幻〔huàn〕 潜行〔qián〕 裹〔guǒ〕 雅幽〔yōu yǎ〕 藏〔cáng〕 海枯石烂〔kū〕 骸骨〔hái〕 猛犸〔měng mǎ〕 引颈长吼〔jǐng〕 月转星移
2、(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澜。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3、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如果分层,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
班级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四人小组讨论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帮助班级学生明确。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无限遐想。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班级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教师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对文章主旨有贴切的把握。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班级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班级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第⑸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班级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不做任何概念性定论。假如班级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小结: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 珍贵的 ” 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 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做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象合理,赏析有道理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
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班级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班级学生的想象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班级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 此之外,还能想象些什么?
⑴ 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班级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⑵ 拓展延伸:
① 教师出示录象或图片,做下水文,介绍某种古生物。
② 班级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四、延伸作业
4.化石吟教学步骤 篇四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5.化石吟课文教学 篇五
《化石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我们要注意诗的韵律,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学习要求】
1、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2、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3、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
【学习重点】
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
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
“吟”诗切入,首尾解读:
一、入课
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二、标序
整首诗共七节,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三、首尾解读
首尾即1、2、7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收尾,研读第7节最后一句,留下扣子,设置悬念。第7节末尾句云,“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让学生大声忘情地朗读,接下质询,“你讲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我们知道了么?故事应在哪?这种设问,学生答出,则顺势接过;学生未答,则教师自问自答:故事在3、4、5、6节;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且听下回分解。由此转入学生课后预习理解中间四节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布置
把“读一读、写一写”后的单字和词语抄写三遍,且单字给注音,词语加以解释。
第二课时
听你故事,展我诗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范围指代
开初仍继续齐读第7节,拎出“你讲的故事”发问:故事在3、4、5、6节早就讲过,这第7节的收束句不过是总结、划句号而已。诚然,前面的几节里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潜感悟吧!
二、朗读
多形式反复朗读,逐节进行,或范读起首,或以范读作结,前者是为了演示举例,后者是为了正宗表白。但重头戏始终放在学生兴趣和主体的参与上。独诵也好,二重演读也罢,小组竞读、全班齐上阵等等,就读的量而言,每一诗节起码不应少于四遍,应让学生烂熟内容。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是注意以意义为节奏单位,一是标出双行中的押韵词,朗读时重音收落,读出参与的热情和洋洋意气。
三、感悟故事内容
予以简练概括。其过程可大致逐节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或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同时注明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公布结论,且要求听者认真记下同学的思维成果,与自我批注并列,旁注明“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随机掌握课堂,也平等地公布相应看法并板书,也同样要求学生旁注“师”字。教师的概括和板书大意为:
揭示真理(3)
保存信息(4)科学之美
描绘进化(5)文学之美
复现自然(6)
三者合列,于学生得到比较、鉴别、提高和反省的参照系。这种自注、众议和老师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错进行的。对于各节诗行,有的先朗读后感悟笔记,有的边读边悟记,有的先默默悟记后大声朗读,多样且有变化地教学,不是全部都机械地先读后整理。
四、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探究
6.《化石吟》教学设想与教学设计 篇六
关键词:篮球教学;普通高校;改革;设想;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高校篮球教学的改革已逐步从原来单一的运动技术传授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渐向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高校体育篮球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篮球课的教学效果。对此,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就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伴随篮球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中的普遍展开,受限于我国高校较为陈旧的篮球教学体制,篮球教学过程出现了较多的不足之处,学生对篮球这项运动的热情程度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篮球发展达到瓶颈阶段后无法突破的重要原因.
(一)教学中偏重实践而较少涉及篮球理论
目前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教学过程中,较少涉及对篮球理论的教学过程,而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对高校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普通高校篮球课程中,体育教师一般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缺少了对学生篮球理论的教育过程.许多学生虽然会一些篮球基本技巧,但对篮球的技战术理论、防守技巧以及受伤后的处理策略等理论知识了解的并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在篮球教学上的综合发展。
(二)看重技术及身体素质的提升,缺乏必要的娱乐性
普通高校篮球运动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对学生自身压力的释放并提升其身体素质.然而,目前普通高校的基本现状为,教师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对学生篮球技术以及身体素质的提升上,而对篮球这项运动本身的娱乐性质并不十分看重.篮球具有群体性特征,它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交流方式,并能够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扮演减压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对普通高校而言,篮球的娱乐作用应作为篮球这项运动的主要目的而开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生技术的进步。
(三)现有篮球教学考核体系的科学性较差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篮球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以技术项目和体质考核为主,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且不能对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综合表现做出较为直观的评价.在一些学校中,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对篮球课程的内容进行机械化地实施,而对最后的考核要求不严格,致使许多学生在篮球课程之后,仍然不会运球、不会上篮,这也失去了篮球课程这项运动的意义所在.另外,单调的考核方式,只能促使学生在一些较为简单的篮球训练项目上不断机械的重复.因此,以这样的方式考核出来的学生篮球知识效果十分有限,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篮球的身体锻炼性质与娱乐性质
二、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一)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对高等学校篮球教学的改革,我们要在重视大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需要;即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参与意识,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实现科学锻炼和系统锻炼的能力与方法,培养大学生适应和融入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所以,高等学校篮球教学应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在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强调篮球运动的游戏和娱乐功能,弱化竞技功能。改变过去单纯意义上的技术与技能的学习,而是把篮球运动的休闲、健身、保健等现代观念转变成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得大学生通过篮球教学的学习而养成科学锻炼和健康行为习惯。
(二)教学要目标明确,注重因材施教
高校篮球教师要根据篮球的教学时数,大学生的篮球技术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学校篮球场地及器材的配备等各方面情况,并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制定详细的篮球选项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条理清晰,目标明确,使大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主要基本的技术与战术,并能在教学比赛和以后的比赛中进行合理的运用,培养大学生热爱篮球运动,愿意终身参与篮球运动的意识和习惯。高校教师在安排一些具体的实际篮球教学内容时,要特别注意有的放矢地围绕篮球教学目标有针对性进行教学,以避免出现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教学目标注重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
对学生运动技术的培养和提高是我们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诱导和促使大学生热爱篮球,同时我们要培养的是大学生用篮球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和健身娱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必须注重对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持之以恒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所有的大学生通过篮球教学的学习,形成良好的篮球健身习惯,提高大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与身心健康水平。教学目标是篮球教学的重心,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必须围绕目标的需要进行调整与改革,以切实提高篮球教学水平。
结论:传统的篮球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求,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与措施,以期高校篮球教学的改革能够得到更加快速和健康的发展,使高校篮球教学更加适应大学生体育需求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万宏.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的新方法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2]李华伟.高校篮球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2(03)
[3]曹莹.高校篮球教学创新谈[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2)
[4]刘玉龙.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和改革方向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0)
7.《化石吟》教学反思 篇七
因为这篇文章是科学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必需侧重于诵读,我决定我的教学思路按着读————译—————品三个板块来完成。
上课开始,我还是按着老思路走,欣赏每日名言,让后营造气氛,让每组大声读出本组名子,其目的是振奋一下士气。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去面对这节课。然后我导入了新课。指导学生去朗读,从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去指导阅读。
以组为单位,采用竞赛形式,学生们读得很开心,但是速度有些慢了,一节课下来只读了三节。下午我又抢了一节课,继续领着学生去。本课指导学生读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去分析每节的内容,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尽管每一节课读了好几遍,但是学生根本不懂每节讲了什么内容,我又重新带他们重读课文,然后分析每句话的内容,最后概括每一节所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旨。这样每节的内容学生清楚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去品析文章优美,也就是在探究本文的写作接特点。最后学生总出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的教学总体来说,很失败没有什么亮点,如果说学生真的有什么收获,应该是学生会读诗歌了,会去朗读诗歌了。对了文章内容来说学生没有多大感悟,我并没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救知欲。并没有唤醒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这节课引发了我以下的思索:(一)诗歌教学,一定要做好朗读,让学生把握好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这是为学生理解课文找下基础。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好,虽然可能要费点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二)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最好读一节分析一节。这样比我们全读完之后,再去分析的效果要好些。(三)对于科普类的文章,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展开想像,通过天马行空的想像,让学生爱上科学。激发学生的未知欲。这才是学好说明文的关键之处。(四)本节课忽略了字词的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块,而我却忽略了。这一块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8.化石吟教学设计案例 篇八
化石吟课文比较好懂,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的教材,教师不要局限在语文的小圈子里,应该放开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朗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 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9.公开课《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九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焚”,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运用四步学诗法学习古诗,能凭借语言文字、背景点睛,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3.情感态度:学习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诗词有韵(读出韵律美、节奏美)
1.教师板书、学生书空题目“石灰吟”,重点强调“吟”的读音和写法。学生齐读诗题。
2.提问:你认识石灰吗?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吟,又怎么理解?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石灰:白白的墙壁就是用石灰刷就的。出示图片丰富了解。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生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过渡:这洁白的石灰之前可是经历过无比艰难的生活,让我们到诗中去了一看究竟。
3.出示自读要求:读通、读准、尝试读出节奏。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问号标注。
4.检查自读情况:
一读,随文识字:指名板演“锤”“焚”,学生纠正,教师板演,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想象生词含义,学生描红。
二读,找出韵脚,读出节奏,指名朗读,
三读,个性朗读,达到熟练,齐读。
这一环节强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尊重个性差异的同时“授之以渔”,提供给学生一种学法,一种思路,“面向全体学生”,人人“有法可依”。不少于四次的听读和阅读,践行了“以读为本”的理念。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诗向我们讲述的是什么呢?
(二)诗意绽放(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1.小组交流说读懂的句子,探究疑惑之处。教师巡视点拨。
过渡:圣贤教导我们“默读便于思考”而“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批注。
2.出示默读要求:读到“千锤万击”,你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让你想到( )的画面。你感受到石灰( )。
3.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1)(出示图片)“当、当、当”山谷传来震耳欲聋的敲击声,让人惊心动魄,石灰石忍受着、忍受着这“千锤万击”的痛苦,它咬紧牙关不逃避、不屈服,再来读这句——“千锤万击出深山,”(语气铿锵有力)
(2)播放视频:石灰在烈火中煎熬、坚持,蜕变成洁白的颜色,这洁白的石灰石在水中沸腾,发出咕咕的响声,人若接触轻则烫伤,重则伤命。石灰粉身碎骨,化作洁白的石灰。接着读“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读出高昂、坚定的语气。
4.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石灰说( )!
5.齐读:让我们带着钦佩,带着赞美,再次来感受石灰的坚强、石灰洁身自好的追求吧。
在这一环节、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分享收获,解决疑难。在默读中想象,想象中朗读,朗读中体味,并随时批注,较好地达到了“能动学习”而非“被动学习”的目的。尤其能很好地“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三)意境感悟(明了意境,合三为一)
1.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2.走近诗人。学生交流于谦相关资料。教师解读背景。
3.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言为心声”,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
4.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5.集体交流。教师点拨:“诗言志”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6.播放音乐,指名配乐朗读。小组赛读,最后诵读。
7.师生总结: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正像他笔下的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正是于谦自己人生追求、高尚人格的写照。这种借事物来表达志向的写法被称为——托物言志。
此处带领学生重温作者,解读写作背景,为学生、文本与作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诗词意境的感悟便水到渠成。最后,引导学生领悟诗作的表达方法,遵循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的“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四)诗作欣赏
像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
咏 煤 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首诗的意思是: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只要能为人类造福,一切牺牲在所不辞。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抱负。
竹 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五)作业
1.做一期以“于谦”为主题的手抄报。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背诵其中的两首。
板书设计:
石 灰 吟
颜色 志向
清白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10.《化石吟》教学课件 篇十
《化石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3、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⑵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⑴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⑵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⑶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2、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⑴“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⑸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3、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11.《化石吟》课堂教学实录 篇十一
昨天我上了《化石吟》一文,自我感觉不良好,知识点七零八落,一门鲜活有趣能引起学生对自然对奥妙的宇宙对人类的历史兴趣的课被我弄成了干巴巴的考试课了,实在是对不起56双期待的眼睛。
今天上午去听了初一年级语文科组长钟老师讲的《化石吟》,上得很好,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以下是我整理的课堂实录,有些部分暂缺,但希望对大家上这样的科学抒情诗歌有帮助。
钟老师(以下简称师)拿着一块大石头进教室,底下同学(以下简称生)议论纷纷。
老师正色,把石头放在一边,说:“可能有很多同学在想老师在搞什么名堂呢,又不是地理课?”同学有一些议论的声音。
师:全部听,先进入上课的状态。老师不是魔术师,不会变魔术。现在是语文的课堂,让我们用语文的眼睛去看,用语文的耳朵去听。你们只需要跟着老师的话走,看、听、思考,不要发出声音。
师:同学们,先看一下这块石头。心地可能想这可能不是一块石头,也许是木头做得;这块石头里面可能有钻石,打开就可以看见。也有同学可能会想,这段石头会有一段怎么样的来历呢,它背后会有怎么样的故事:它是从哪里来的呀,天上、太平洋、珠穆朗玛峰;这块石头有可能是一块完整大石头的一小部分,其他部分哪里去呢,它们在做些什么呢,它的父母在哪里呢,它未来的命运将是怎么样呢?看似一块很普通的石头,在文学家诗人的笔下就有更多的故事了,比如你们将会学到的贾平凹的《丑石》。
师(出示旁边的.石头,贴近耳朵):让我来听听石头在讲什么?你们听得到么?(生:听不到)
师:你们看到石头只是看到石头,看山就是山,所以你听不到石头的声音、它讲述的故事。而诗人看山却不是山,也许这块石头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那一块。
师(出示手中的玉镯):这是什么?
生:这是玉镯子。
12.《登高》的教学设想 篇十二
一.诗意起航
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白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健笔力;想到了王安石在《金陵怀古》中“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地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所展现出的辽远的情韵。古人“登高必赋”,登上高处的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此类诗或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热爱自然的豪情;或抒发人生感悟、历史沧桑;或抒发个人的悲抑、哀怨。我们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及柳宗元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中便能体会出这种感情。登高往往表现的是一种昂扬、激烈、悲抑的人生状态,展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渴望和旷茫无边背景下的大豪情、大悲愁。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大多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二.主脉悟意
杜甫的《登高》情感是多层、多元的。说其“悲凉”,因“风急天高”的空旷;说其“凄凉”,有“渚清沙白”的色调;说其“苍凉沉郁”,有“无边落木”的广漠,长江“滚滚”的汹涌;说其“羁旅孤愁”,有“悲秋长作客”的无奈。其感情抒发得浓烈,已达到字字情丰的境界。可以说整首诗无一废字、无一偏字,对这些“符号”所传达出的情感,都应让学生自己感悟。
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结论必须从文中得出。我看这应成为阅读的一项重要的思维指向。文本是思想感情之母,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拎出诗中的一些词语:啸哀—悲秋—作客—多病—苦恨—潦倒。这样,一个哀怨、凄凉、漂泊多病、穷愁潦倒、悲抑无奈的诗人形象便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如果联系杜甫的一生,联系他当时的情况,联系诗歌表现的特点,便不难发现,整首诗的感情主脉是“哀”。这是杜甫生命的最后的“哀”音——是对人生的一种大绝望,对自身处境的一种大悲怜。哀大则心死,哀轻则悲鸣。也就是说杜甫的这首诗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在这多层质的情感结构中,其核心是“哀”——生命中最痛苦而绝望的感情。
三.意象探微
当我们根据这样的思路,把握了诗人的基本思想感情以后,引导学生进行意象探微,则是诗歌教学必经的一步,否则教学就会有骨无肉。首联诗人为什么对“风”、“天”、“猿啸”有“急”、“高”、“哀”的感觉,对“渚”、“沙”设以“清”、“白”之色呢?为什么“鸟”儿这样低飞徘徊?这些不正是渲染着一种心境的低沉悲凉吗?也正是通过这些来映射诗人生命中的无限凄凉。由于“哀”的情感笼罩全篇,首联中一个孤苦哀伤、心境凄惨的诗人形象便凸现在我们的眼前。颔联则塑造了一个秋意浓郁的境界,“萧萧”言树叶的飘零之声,我们难道感受不到生命的飘零和悲切的哀音吗?从“滚滚”激荡的江水中,不也能感受到杜甫沉郁苍凉激荡不已的内心吗?“萧萧”之声不绝,“滚滚”之音不歇,人生的壮志豪情不减,人生的凄凉无奈不止。颈联用大数目的词,来写壮阔景象,正是杜甫壮阔胸襟的写照,是其心境激荡的显现,是其博大人文情怀的自然展示。尾联进一步抒发穷愁潦倒的感慨,一个“苦”字,就可以感受到杜甫不能为国尽力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心境。
四.联读升华
学习诗歌,应加强联读练习。比如此诗,可以这样:感受下列“登高”诗,你喜欢哪一首,或喜欢哪一首中的哪一句,并说明理由。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金陵凤凰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杜甫的《登岳阳楼》、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这些诗都属于“登高”诗的范畴,进行联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登高赋诗”的文化现象,并通过阅读有所感悟。教学中选用这几首诗,都应附上详细的注释和说明,在上课的前一天自习时便发给学生。在导语中提到这些诗中的精警之句,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这些经典之句的印象。当然让学生谈感受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这一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感知,为杜甫《登高》诗的解读展示一种更广阔的背景和参悟对象。
13.《化石吟》教学设想与教学设计 篇十三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难点: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2)远古:遥远的古代。
(3)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4)造物主: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5)骸骨(hái):尸骨。
(6)乌有:虚幻,不存在。(7)潜行(qián):在水面以下行动。
二、导入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在课本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3.探究质疑:诗的1、2节一连用了6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4.探究质疑: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讨论并归纳:
(1)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互相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2)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自养)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第二课
5.探究质疑: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讨论并归纳:诗中3、4、5、6节是化石说的话。意思是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
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6.探究质疑:诗的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讨论并归纳:最后一节回应第2节,这样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7.探究质疑: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四、小结
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14.《化石吟》教学反思 篇十四
“老师,我们在看照片,恐龙照片。”
什么,恐龙照片?我一激灵,来了精神,马上让学生把恐龙照片传到讲台上。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女生竟然送来厚厚的一叠照片,翻开一看,全是恐龙照片——在王屋山地质公园里的摄影留念。
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啊,我何不趁此机会挖掘出我的课堂需要的资源呢?于是,我让这个女生介绍了与这些照片有关的旅游见闻。
“我在王屋山地质公园里看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它镶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还欣赏了栩栩如声生的恐龙,由此我想,在几百万年以前,我们王屋山一带一定生活着很多恐龙……”
一石激起千曾浪,台下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我在王屋山地质公园里看到了三叶虫化石和鱼化石,我想,在远古时代,我们济源,包括巍巍太行山在内,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来,地壳发生运动,板块之间的挤压让我们这个地方隆起,成了连绵不断的山脉。”
如及时的甘霖,轻轻挥洒在干涸的土地上,所有学生都睁大好奇的眼睛聆听着这美丽的神话一样的遐想。是啊,这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吗?
15.《散步》之美解读及教学设想 篇十五
一、风景美
《散步》的景物描写不多,但是角度巧妙,意境清新淡雅,色彩明丽简洁,如果让学生把它画下来,那么它将成为人物活动的鲜活背景。实在不能画的,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想象时,景物还可以是文中没有写到但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如泥土和绿叶的的芳香,草儿生长的声音,鸟儿飞过的影子……只要不破坏画面、声色和远近构成的特有意境,能为人物“出场”服务就行。
让学生画出文中的景致,不仅训练了学生结合文中景物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具体地体会到本文简洁的语言所描画的风景美,感受这种简洁的美所蕴涵的哲理——生活的常态就是简简单单,而这简简单单正似人物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心中常存,行动中常继。景为情作了铺垫,景美的欣赏为情美的体悟奠定了基础。
二、语言美
《散步》的语言美体现在写景的语言、人物的语言及叙事的语言三个方面。
在写景语言的赏析方面,如果风景美的分析十分透彻,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写景语言的美。
在人物语言的欣赏方面,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多学生在理解课文和分析现实生活时都会采用两套思维,他们往往把书本中的人物、景物和情感平面化、模式化、高大化,在理解时脱离实际,所以在阅读题的答题方面,他们的思维往往受到约束,语言苍白。因此,要对本文的语言进行欣赏,就应该让学生直接联系生活中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情形,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朗读和思考一些句子,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揣摩这些语言在表达时的情态,这样,对于文章中所展示的个性化的美,他们的理解就会更具真实感,而“母亲”的慈祥以及依赖儿子的理所当然的神态也会真切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在叙述语言方面,作者体现出了简洁、柔和、舒缓而又饱含深情的风格,这种风格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虽然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训练又是完全可以掌握的。因此,在讲析时,教师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现实生活回放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品味开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两个“我的”是不是重复?学生如果结合生活中自己骄傲地给别人介绍亲人时的情形,很多学生就是喜欢带上“我的”一词,以表现那种亲昵和自豪感,那么课文中的两个“我的”就可以说通了,其中表达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母亲的尊敬。
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和“我和妻子都又慢又稳又仔细地走”这类常用句式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辨析,感受其在表达上的差异。这样的对比对于学生理解“我”、“妻子”对“母亲”及“儿子”的深情,以及对肩负的责任的重视都有很大的帮助。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王 敏
如何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名著导读教学效率,对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意义深远。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搭建阅读平台等几个方面作一简要阐述,敬请指正。
一、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程内容多以概括名著故事梗概和分析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影响、写作手法、语言特点为主,兼以一些精彩的名著片段赏析,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终生阅读的思想意识。对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并不以名著内容知识点的识记为课堂目标,而是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应该是名著导读课堂永远的“魂”。
例如,在九年级《简·爱》名著导读课堂上,笔者播放了电影的相关片段,其中女主人公“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这段台词,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激发了他们阅读这篇名著的强烈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把这段话专门摘录出来,组织学生们深情朗诵,并逐一展示,有效地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了这篇名著的情感基调。
三、人情美
对于《散步》的人情美,也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结合生活经验去感受。
在现实社会中,孩子得到长辈的关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对文中“爱幼”之美无需多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去思考文本中的“我”、“妻子”对“母亲”的爱,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对“奶奶”的爱,进而思考“我”在遇到分歧时选择顺从母亲以及“妻子”选择背起儿子的原因。这样的分析会使那些总是被当做“小皇帝”、“小公主”的学生们更感兴趣,并获得更深的感受。
如果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思考这一问题,那么对文本的人情美的分析就不抽象了。“我”背起了母亲展现了孝情之美,“妻子”背起了儿子既展现了爱子之情,也体现了孝情之美,这些正是当今孩子们应该理解的为爱牺牲自我的善良品性。文中谈到了不能将一家人拆为两家,这也能让孩子建立起家庭观念,不分开的家才有家的温馨。“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作为十三四岁的孩子,已经能懂得家长的艰辛了,通过老师对“熬”字的分析,学生一定会懂得陪伴老人的日子不会太长,从而从心底里激发培养学生孝的情感。这样的讲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在学生心里就不再会只是一个老师教给的干瘪的词语,他们个性化的理解,会使它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至善方能至美”。因为善,本文的风景和语言才会那么美,人性才会那么美。通过教学引导,那似水的柔情和似血的浓情会自然而然地感染学生。学生会永生难忘,进而在行动中践行这些美德。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南沙初级中学(225464)
《简·爱》中那个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的女子给了初中生很多有益的启迪,为他们理解爱情、追求理想提供了借鉴。
此外,由于正值初三备考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在这个时候读一读《简·爱》这类富有正能量的名著名篇,对于调节他们的应试心理与学习状态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指导阅读方法
在名著导读课上,笔者坚持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以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为课堂之“根”,以期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浓郁的艺术营养。
1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在八年级下册《水浒传》名著导读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对其中“张太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等氤氲着浓郁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内容,以及后半部分接受招安、征讨方腊等艺术性不强的故事情节采取略读的方法。对于前半部分诸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人物形象刻画鲜明生动的部分则要求精读,尤其是从味觉、视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鲁达三拳痛打郑屠的片断,笔者都要求学生一读再读,仔细品味学习其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做点读书笔记
在八年级下册《培根随笔》名著导读课堂上,笔者首先出示了自己阅读这部名著时所摘录的读书笔记。“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然后,笔者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并时常将笔记拿出来温习、品咂,这样做无论是对于提升语文素养,还是升华人文品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三、搭建展示平台
名著阅读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心灵旅程,鉴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与心智特点,在名篇阅读当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督促。为了有效克服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的懈怠心理,教师在名著导读课堂上要广泛搭建展示平台,促使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交流,带给他们心灵的愉悦与成长的营养。展示的平台多种多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手抄报
在八年级上册《名人传》名著导读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课堂形式,设计一期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的手抄报。经过紧张、有序地设计、抄写、美化,学生对于贝多芬、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人性光辉有了深刻的理解,大大升华了学生的人文品质。
2课本剧
在七年级下册《西游记》名著导读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对其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大战流沙河等经典故事进行编排,将其编成课本剧形式进行展演。在编排过程中,学生们不但精心准备了各种道具,生动再现了相关情景,还适当地渗入了许多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现在的初中生对于网络已经不再陌生。因此,在七年级下册的《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上,笔者建议学生登录《骆驼祥子》相关网站、贴吧、论坛,加入《骆驼祥子》QQ群、微信群,与天南地北的莘莘学子相互交流,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升华了他们的阅读效果。
【《化石吟》教学设想与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化石吟》课文教学设计10-20
化石吟公开课教学设计08-30
小学语文《化石吟》教学设计10-25
《化石吟》阅读练习与答案08-06
《化石吟》赏读10-16
33活化石教学设计10-25
七年级《化石吟》教后反思06-09
教学设想和教学后的反思10-26
《游子吟》优秀教学反思09-28
五年级《游子吟》教学设计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