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图示

2024-06-30

东西方文化差异图示(10篇)

1.东西方文化差异图示 篇一

《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我见

美术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班级:六班 姓名:李世伟

学号:201221015603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我见 李世伟

摘要: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独一无二的礼物(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不同,因为我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不同的。而东西方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人心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每个区都有属于每个地区独有的饮食文化。就如东方的茶之于西方的咖啡,咖啡永远无法代替茶在东方人心中的地位。由于地域、历史、礼仪等等因素使得东西方饮食文化有着差异性。关键词:东西方 饮食 文化 差异

孟子曰:食色,性也。在论及某一民族的文化时,作为满足人类基本生存所需要的饮食文化是我们所必须重视的。饮食文化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步的过程,是历史最为久远的文化形式之一,有着突出的民族特性和丰富的研究材料。饮食文化关乎每个民族成员的生理、心理成长,是其它一切文化形成的基础,很多文化现象都可以在饮食习惯中找到源头。在地域的划分和历史文化形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地域、历史方面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

西方地区的纬度主要在40度以上,温度相对东方而言普遍要低,所以他们所需的热量远远高于东方。因此,西方人对肉类等高热量的食物的欲望也要大于东方人。所以大体上东方以素食为主,西方以肉、奶为主。那哪种饮食形式好呢?素食形式有个缺陷,就是脂肪和蛋白类食物少,有可能形成蛋白质营养不良。但是在东方的素食文化中,却暗存着一种巧妙的均衡,那就是大豆为代表的豆类食物占有重要比重。豆类是五谷之一,在中国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席位。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丰厚,而且钙的含量也不少,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而且是低价的营养来源。而西方的饮食形式,看起来蛋白质,脂肪类是很充足,但是如今这种饮食的缺陷曾经越来越明显了,那就是流学病学研讨发现,这种饮食形式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有亲密关系。

选择以素食为主,有客观要素,更多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人口太多,吃饭的问题只能靠低价的谷类及豆类来处理。并不是人们不想吃肉类。但正是这种特定条件下的选择给中国以及亚洲地域的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安康影响。盛行病学营养发现,在日本,中国等以素食为主,又大量食用豆类食物的地域,癌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惊人的低。而如今条件好了,大局部的人能够自在选择食物,城市的居民的饮食构造曾经逐步西化,也就是肉类、奶类的食用在增加,高油、高糖、高脂的东西吃得越来越多,相应的在疾病谱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发病率很低的心脑血管疾病也在逐年增加。而在以后的若干年后,这些慢性疾病将会是影响人类生活的最主要的疾病担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文化曙光最早照射到的中央。在史前时期就有了高度的开展。原先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农耕时期的降临,逐步变成定居生活。定居后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土地,以农作物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而定居的稳定生活又形成的人口大量繁衍,形成粮食紧缺,更进一步的开开荒地,使农业占的比拟越来越多,畜牧业遭到了很大抑止。在人类的食物当中,以素食为主。当然也有肉类食物,但受条件限制,只要社会上层的人才干经常吃到。所以古时称有位置的人为“肉食者”就是这个意义。大局部的人只能以素食为主,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说人们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能增加点肉类食物对身体是有益处的,蔬菜之类的能够协助本人们补充营养。这是本人们古时分的饮食形式,这里面有客观的选择,但更多的是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西方社会主要由游牧民族开展而来。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中央,也就很少有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了。食物的来源主要就是肉类了,来自于放牧的牛、马以及猎物等。另外还有动物的奶类,即以肉、奶为食。固然随着社会的开展,这些民族也树立了自己的国度,有了固定的寓居场所,但这种饮食形式还是持续下来了。从饮食用具来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社会,以中国为代表了,吃饭主要是靠筷子。也就是两根小棒。在西方人看来,真的很神奇。就这么两个小棒,能以不变应万变,对付一切的食物了。小小的筷子就能得中华文化的精华了。古时分筷子不叫筷子,是叫箸的,李白有诗“停杯投箸不能食”,就是指的筷子。历史记载了商代纣王荒淫无度,用的是象箸,即用象牙制造的筷子。由此可在,在那个时期之前,就但后来为什么又改叫筷子呢?听说与古代江南的船家有关系。江南地域,水网遍步,所以很多人以行船为生。在行船过程中要吃饭,也离不开这个箸,但箸和住同音啊,行船的人怕船往啊,就替它改了个名,叫快,也就是让船走得快一些。加上竹头,就是筷子了。

那西方人吃饭用的是什么?是刀和叉,这和他们的游牧习性是分不开的。游牧民族经常要为争一块地和其它部落作战,他们吃东西很勿忙,食物又是以肉食为主,常常是整块的动物腿或什么的,那么怎样把这个食物吃到嘴角呢?手边常有的工具就是刀,用刀将肉割下来,送入口中。等他们有了安定的生活后,还是用刀作为吃饭时的工具。但渐渐的也发现用刀有不便当的中央了,用刀割了肉以后直接送入口中,不是很平安,而且也不够文雅,于是就产生了叉。一开端是两头的叉,渐渐又有了三头的,以致于更多。叉不能单独运用,必需用刀在前,用叉在后。刀叉配套运用,不超越500年历史。比起中国的筷子,真实是小字辈了。再从餐桌礼仪文化上讨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摆宴,讲的是丰盛,讲的是排场。自隋唐以降,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转向农产品丰富多样,水陆交通发达的南方。有宋一代将物质文化发挥到极致,由此奠定了中国人几尽奢靡的餐宴习惯。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各式酒楼的描绘即是当时中国大城市中发达的餐宴消费的一种真实写照。在现实里,即使生活再拮据的人,在摆宴待客上也是不会含糊的。大菜如全鱼、全鸭、蹄膀,往往在上了十几道其他菜之后,方才姗姗入席。其实光这几道大菜就够一席人吃饱了。可以说食者肚中的一半是在滋养它们,而另一半是在摧残它们。除了耗费物质,中国人还喜好在酒桌上研磨时间:层出不穷的菜肴和饮之不尽的美酒能够尽情展现在酒桌上,是以宾客乘着酒兴行酒令、耍馀兴、吟诗句、爆笑料、套近乎、闹酒疯为前提的。真正用于汲取营养、享受口福的时间恐怕不到总共的二分之一。

反观西方的餐桌,在座的都是矜持、歉疚9地就餐的绅士及妇女。宴席与其说是一项汲取营养的行为,毋宁说是一个展现与席者优雅涵养的舞台。面对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席者,各种话题只须浅尝辄止,没有面红耳赤,没有掏心置腹。温和与友善就已经足够,但不露声色的高傲和外交辞令也不可少。参考文献:

赵红群,2006,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世界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周静,2005,与时俱进-话中西饮食交流[M],《烹调知识》第4期 刘立新、王东,2007,中西饮食文化差异[M],《烹调知识》第8期 程乐砚,2006,中餐连锁战略思考 —基于中西餐饮文化差别的视角[M],《连锁与特许》第8期

2.东西方文化差异图示 篇二

一、相关理论

1、教材的定义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材编写遵循的要素

所谓的教材就是指那些可以用来增长知识或提高技能发展的所有材料, 如课本, 活页, 课堂内外所用的教学材料, 出版或未出版的书本以及网络上的内容等等。

无论我们编写任何英语教材, 从外语教学本身的特点来说, 都要体现其五大特性:

(1) 系统性:在教材安排应由易到难, 语音-词汇-语法-段落-篇章。

(2) 认知性:材料的编排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3) 文化性:要选用英美国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篇章段落。

(4) 交际性:借助语言工具, 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5) 实用性:所选材料和练习设计要靠近现实生活, 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 英语教学成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能否编写出高质量的英语教材来。

2、图式理论定义

图式理论最早源于20世纪30年代, 由Bartlett提出, 他认为我们脑中所记忆的语篇并非是对原文的拷贝, 而是我们所理解后的结果。[1]他将图式理解为我们大脑会将我们以往所经历或涉足的内容分类储存编号, 在未来的相应的实际环境中大脑会将我们的储存适时的调度出来进行利用。然后再建立新的储存, 再利用的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扩大过程, 我们所经历的事件和经验就像一个庞大的档案系统, 学者将其称为“先验图式”[2]。随后, 我国语言学家刘东明又将图式细分为:“语言图式、语境图式、文体图式、文化图式”。

3、文化图式理论

自从图式理论问世以来, 已经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 这一理论被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其中也包括语言学习的研究与探讨范畴, 对语言的学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 文化图式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它是一个抽象的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学者将其定义为:“这是一种人类对所接触到的文化而积累起来的经验, 它以模块的形式分门别类的存储于我们的脑中”[3]。要想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只有通过调动—激活—再利用实践的过程, 也就是说首先要充分调动学习者已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 再激活图式, 最后将其有效积极地运用到学习过程中来。

浙江工业大学罗杰鹦教授在其文中指出:“文化图式教学模式建设的五项原则是 (1) 完善分级教学体现个性化教育原则。 (2)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听说读写译技能在教学中的比例。 (3) 实施专业英语教学, 提高学术表达能力。 (4)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提高其应用语言能力。 (5) 合理考核体系, 促进教学发展。这也是研究生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4]。

二、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现状分析

经调查, 从1991年以来的20年中, 分别由几大出版社所出版的研究生英语教材共20余种, 其中只有5套教材是针对博士研究生各个不同专业, 其余适用对象均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就此而言, 研究生英语学习天平砝码应倾斜于专业英语, 而不应该还停留在以往的通用英语学习上。传统的英语学习它只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一种查漏补缺, 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并不能让专业学生明白其所学的专业, 所以, 研究生英语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仍沿袭着传统模式, 其主导方向仍为语言学、文学和翻译。而研究生英语教材也仍只侧重语言的训练, 方法手段也没有很大的更新改善。从这几个方面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出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的编写方向即将专业知识紧密地与语言应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避免走重复学习之路。

三、从文化图式框架角度, 进行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建设

(一) 编写理念要新

1992年由国家教育部所颁布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强调高等教育的英语培养目标是注重五项技能的关系, 全面提高研究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5]所以, 国内的研究生英语教材均依据此大纲编写。但在近几年中, 一种以主题化编写题材教材应运而生, 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主题, 练习设计面分别侧重听、说、读、写、译等各层面。此教材更关注人类现实问题, 强调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实用性和特殊性。在编写理念上注重所选主题的重复循环, 内容由易到难, 使学生对一话题由初步认知到简单的模仿, 然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实际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做到了每环每节的彼此映照, 相互联系。使学生逐渐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教材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人性化, 强调了学习中的协作化及教材内容的模块化的先进教学理念。

(二) 、选用鲜活的语言素材

通过对教学现状分析及对我国目前研究生英语教材的分类归理, 师生普遍认为以下话题既能符合研究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所选的语言材料要具社会性, 能够切实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 使学生真正地将他们在课堂中所学的内容自如地应用于现实的语言交流中来。这些话题具有现实、时尚、经典等特点, 涉及范围之广包括环境、人类生存、情感及自我发展等方面。

(三) 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

以概念基础为着手点, 以时代背景为依托话题展开讨论, 将文化移植于我们的教学之中, 步步深入, 逐而达到我们以夯实5项技能为最终目标教学宗旨。

(四) 更新教学手段, 提升教学方法

虽然在研究生阶段他们已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也具备了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从事一定的英语学习, 但要想与本科的英语教学有质的区别, 只有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方法, 利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 才能做到英语教学的实用多样化。

(五) 深化研究生英语教学分层理念

根据各自院校的具体专业编写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的教材, 所以开发多样化的研究生英语教材势在必行。同时, 要跟进课程设置改革, 第一学期的教学主导为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期则实行适合各自专业发展的英语选修课程。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挥教师所具特长, 另一方面也会增强他们的科研意识, 从而提升了教师从事科研的能力, 弥补科研脱离教学的空白, 进而实现教学科研的一体化。

(六) 处理好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的关系

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做到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我们的核心是在文化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英语文化教育, 真正意义上体现注重实践能力的特色来。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活与稳 (教材内容的鲜活多变, 与时俱进而课程品种却相对稳定) 、专与宽 (教材内容与专业紧密挂钩, 涉及面要宽, 模式要灵活多变) 、课程和教材两种实践同时并进。

只有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 编写适用他们的公共英语学习教材, 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才能达到实质性的提高, 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的研究生来。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 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2]张怀建, 黄建滨背景知识与阅读教学[J].外语界, 1995, (4) :10-14

[3]刘东明, 刘宽平.图示翻译漫谈外语教学, 2004, (4) :50-52

[4]罗杰鹦, 姚冬莲, 赵宇文化图式框架中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改革探析2012, 9,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3.东西方文化差异图示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3.41

1. 背景图示理论

图示是大脑为了便于储存和处理,将新事物和已有知识有机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是新信息在人脑中的编码,解码,重组,储存的一系列过程。图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来的(Carrell, 1987)。而现代图示理论是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D.E. Rumelhart提出来的,他分析了既存知识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Rumelhart, 1977)。

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形式上被称为图示理论(张敏,2013:16)。图示理论认为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文本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图示主要有语言图示,形式图示和内容图示。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就是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内容图示。对文化背景越是了解,知识面越广,对所阅读文本背景熟悉程度越高,理解过程就越容易。

2. 大学英语阅读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大学英语阅读包括各种体裁的文章,内容涉及到英语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大学生已经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可仍然有一些文章读起来晦涩难懂,主要是学生对文章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即使认识单词,认识句子结构,但是对于意义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英语文章内容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如American Civil War, American dream, African American, Black Tuesday, Public university等,往往是通过文章的题目,或者词语直接提出来的.

比如,For Josiah Henson has lived on through the character in American fiction that he helped inspire: Uncle Tom, the long-suffering slave in Harriet Beecher Stowes Uncle Toms Cabin. Ironically, that character has come to symbolize everything Henson was not.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34)

语言上,这是一个语言结构清晰的简单句。学生都可以读得懂字面意思,但是,如果不了解Josiah Henson在为争取自由和帮助黑人奴隶获得自由的历史背景,学生是不能理解Henson既然是斯托夫人笔下Uncle Tom的原型,但为什么两人的性格又完全不同。

以上情况,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百科进行搜索获得背景知识,然而,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潜在的文化背景,不易察觉,但是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像New England, baby boomers, Great Depression这些词,本身看起来并不是专有名词,但却有着特定历史背景和意义。四六级阅读中,这些词语都是直接出现在文章中,默认读者是了解其背景的,而实际上,对于非英语文化背景的中国学生来说,根本无法感觉到这些词字面意思背后的含意。例如:

Boomers, the older “silent” generation, and younger ones known as X and Y bring vastly different histories, values and work habits to the job. These gaps have led to stereotypes that prevent us from getting things done.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115)

“boom”的字面意思是“激增”,“繁荣,兴旺”。“boomers”指的是出生于1946年至1964年间的美国人,这期间美国共有7590万婴儿出生,被称为“婴儿潮”(baby boom)。二战后,人们将希望寄托在这一代人身上,所以baby boomers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很多领域都承担挑大梁的任务。

在baby boom之后,接踵而至的是baby bust(生育低谷),在baby bust时期出生的孩子被称为Generation X(被遗忘的一代,或X一代,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出生的美国人)。这代人成长的过程,恰逢美国社会风气偏向于个人价值的体现和个人幸福的实现,因此他们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冷漠和物质主义等特点。Generation Y(Y一代)是在Generation X之后出生的美国人,他們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成长而成长。有人认为Y一代有着更开放的文化价值观,和新的消费方式和行为方式。

基于此,学生才能理解几代美国人对工作的态度差别,误解和理解。否则,文中的代名词都足以使学生糊涂。

3.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引导策略

阅读理解是一个需要读者积极参与,是读者的背景知识与所读文章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对于缺乏某一知识背景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文化引导会促进二语阅读(Schmitt, 2008)。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在保证语言图示的同时,还要积极扩展内容图示——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为学生开设英美文化,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立内容图示,有助于英语阅读理解的顺利进行。其次,可以在讲解课文之前,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尤其在中高级英语教学中,要加大背景知识和篇章结构知识的传授。

References:

1. Carrell, P. L., Content and Formal Schemata in ESL Reading. [J]. TESOL Quarterly, 1987 (21):461-481.

2. Rumelhart, D. E.,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A]. In S. Dornic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VI [C].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1977:575-603.

3. Schmitt, N.,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Beijing: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8.

4.高考英语作文:东西方文化差异 篇四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given by Hofstede, is the collective mental programming of the people in an environment, conditioned by the same educa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nations or regions, because people are affected by education, society and work experience. Tak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s the example, China is a country that endures high power distance while America endures lower power distance. Therefore, status symbol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ese and a superior having the privilege is a matter of course. But people in America think that they are all equal. Besides, the westerns are individualistic while the easterners are more collectivistic. In individualistic societies, people focus on their own values and needs, relying on individual efforts to serve their interests. In the collectivistic nations, people combine themselves into one or several communities, finding their own place in the group and they mentally rely on the community, so harmony seems important in those nations. There are thre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namely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masculine versus femininity and 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参考译文】

 

5.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篇五

一、作者 组长:蔡晨辉

组员:阮梦婷 黄葵 葛赋春 杨代鑫 林翌鑫

二、摘要: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从东西方饮食观念、对象差异、饮食方式以及影响与思考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三、前言:饮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手段。饮食文化作文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狭义的饮食文化和广义的饮食文化。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旺旺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由于东西方历史上端、风俗习惯、经济结构等存在差异,所以中西方饮食文化也不一样。

四、研究经过:(1)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2)第一周上网总体了解东西方饮食文化 第二周、第三周到附近中西餐馆亲身体验 第四周、第五周查阅资料 第六周总结报告

(3)分工:查阅资料:葛赋春杨代鑫 林翌鑫

上餐馆:蔡晨辉 黄葵 论文总结:阮梦婷

五、结论: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饮食文化互相影响及思考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会有饮食观念上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两者各有千秋,单说历史,西餐自然无法和中餐相比。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不必说。但是很多历史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先进的,今天则可能是落后的。比如,就现在的生活节奏来说,中餐做起来远不如汉堡方便、快捷。从卫生的角度看,中餐的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既要有传统的中餐,也要有一下西式的视频。

文化差异就动与静,需要的不是个人或集体的评价,而是需要一个“零势面”。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饮食知识单纯的“味”天下,而中国人却始终没有改,西方人也没有察觉的自己的饮食又和不足。在西方一些哲学家的观点认为,没有镜子是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的,然而,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没有找到一面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的镜子。西方饮食文化又和不足?很简单,从肉类煮八成熟就能看出,八成熟的肉类的确含有比较多的营养,但是,从监看的角度看,他们缺少卫生的眼光,肉类的细菌没能得以杀除,在保证美味、营养的条件下还必须有健康。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保证个人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传承文化。

饮食文化不是历史的,也不是现代的,她是从古代到现代在蒸煮实践中得到的。饮食文化不是属于个人的,也不是属于某个集体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历史的累积物与文化的见证。

6.东西方文化差异图示 篇六

一.中国目前班级管理体制主要是班主任负责制,1.班主任负责制的优点

(1)班级有了责任人,学生有了主心骨。(2)德育有了组织者,教学有了协调人。

(3)常规管理得到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得到监督。

(4)培养了许多教育专家,提炼出很多管理理论。2.班主任负责制的缺点

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虽然在过去的百年历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也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但是这种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越发不相协调。班主任一个人主导着班级的教育,一个人掌握着班级教育的话语权,这与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也是相悖的。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个性特长,学校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工厂车间里的标准件。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成长的综合因素有细致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归纳起来,班主任负责制在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凸现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关系不尽合理,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整合,教育力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2)教育概念被曲解,教育被人为割裂,德育工作游离于其他工作之外;

(3)素质教育浮于表层,班级管理缺乏民主观念,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得不到保证;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教育效果大打折扣;(5)因材施教停留在理论上,学生个性化发展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6)班级文化建设个人主观色彩较浓,不能形成长远的高层次规划。3.矛盾与问题

班主任负责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教育家创立的班级教育管理体制,它是和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新中国成立后,照搬了苏联的教育制度,班主任制度也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与之相适应的班主任个人负责制所带来的局限性也越发明显,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建立一种新的体制,达到解放和提升教育力,成了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新问题。4.改进思想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课堂教学的观念和方式在逐步改变。教师必须改变旧有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变知识传授为知能、情感并举,变一言堂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变培养听话型学生为培养敢质疑、有个性的创新型学生。但是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领域即班级管理体制仍然没有改变。班级管理体制依然是以班主任个人为中心,其他教师与学生少有发言权,依然是凭班主任个人智慧,缺少集思广益、沟通互动的平台。因此实行新课标的同时也要依次为契机探索更合适的班级管理体制。

5.新的实验体制---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

针对班主任负责制的弊端,钱铁锋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实行了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改革,以取代班主任负责制。认为,这项改革使所有教师都在一定的班级承担一定的管理及教育责任,真正使“全员育人”的理念成为现实。

班级教育小组的组成人员有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其中核心成员是班主任和2-3位任课教师,班主任任组长。班级教育小组成员与其他任课教师一起集中办公,采取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的议事方式。在行动方式上,决策后由核心成员分工、分包执行,一般成员执行分配的任务,每位老师牵手七八名学生.有教师认为,这种模式让任课老师组成了密切合作的和谐的团队,并实现了3个转变:心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理念由教学者向教育者转变,角色由执行者向参与决策者转变。

小组负责制的实践功效

班级小组负责制改革的积极功效,认为,班改从五个方面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班改激起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2)班改提高了教师班级管理意识与能力。

(3)班改提高了教师全面育人能力。

(4)班改提高了教师沟通能力。

(5)班改给班主任(现在是班级教育小组组长)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

二、西方(美国)班级管理体制----走班制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另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

1.走班制的特点 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2.走班制的优点

从实施效果看,走班制有利有弊:

走班制的积极功效在于: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学生主体地位彰显。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4.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3.走班制的弊端

走班制的不利功效在于:走班制的初步实施,存在诸多弊端,因为教师换了,有些学生会乘此逃课,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走班制”当前的突出问题有:(1)分班之前的宣传发动不到位,因此,必需在分层走班之前做好思想工作并适当“铺垫”,让他们确实感觉到分层后,自己犹鱼得水,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和发展。(2)“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如果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那将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发展,严重地违背教育规律。在管理和评价学生时,可以将学分制引入进来,打破学年与年级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提供空间。(3)走班制在给学生带来了选课的自由、充分的主动权的同时,也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不稳定,可能出现选课的盲目性,造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学校有必要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的课程管理网络和数据库,新学期前在学校网站上发布下学期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议和选课指导,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要多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关注对学生的指导。

三“在中国探索借鉴”走班制

为适应高中课改要求,我国部分高中开始推行的走班制教课模式。将班级分为行政班和教学班。日常管理仍在一个固定行政班。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和学习的教室,学生走班后上课的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科目的不同到不同的教室上课,需要时自习也会在教学班上。

有些学校将走班制与课改融合,采取“走课制”组织形式,在国家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的8个学习领域、14个学科,设计87个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

7.东西方文化差异图示 篇七

关键词:英语新闻,翻译,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英语新闻以其内容新颖, 语言现代, 传播的时效性强, 为社会生活提供了获取中外信息的便捷渠道。但是文化上的差异, 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同一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或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英语新闻翻译时, 若不注意文化背景, 可能会造成新闻的受众与原媒体、原作者之间理解上的差异, 甚至误解。因此, 英语新闻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or) 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学者胡文仲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既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行为模式, 也涉及支配这些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

文化和语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创造语言的动力和语言表达的内容, 在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起着主导作用, 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内容。文化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 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大致包括思维文化、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心态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

英语新闻翻译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新闻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 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与原文打交道, 实际上是在间接地与原文的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中明确指出:“实际上, 对一个译者来说, 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由此可见, 在英语新闻翻译中, 译者不仅要精通目的语 (target language) 、了解原文 (source language) , 具备相关的文体知识、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知道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 如何观察世界, 要懂得他们的“心灵语言”, 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文化差异是新闻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 才有可能将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传达给读者。任何对原文的不理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 最终导致翻译的失败。比如, 在英语新闻中频频出现的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单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都知道, politician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中国人尊敬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 这个词才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及有威望的国际政府官员。所以, 只有懂得文化背景, 理解了文化差异, 才能作出恰当的行文翻译。

英语新闻翻译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地域环境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学表明, 特定的生长环境使人们养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式, 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 英国是一个岛国, 对水和渔业有着较深的感情;而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上, 人们的生活与土地、耕作息息相关, 所产生的语言文化现象就存在差异, 例如,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鱼的习语, 说某个人喝水量大而快, 英语就用鱼作比喻, 叫做drink like a fish, 而在汉语中却用“牛饮”这个词。又如, 说某人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生活习惯的差异。如一则新闻中说, 微软日前敦促其用户立即登录微软的网站下载并安装一个免费的补丁程序。专业人士称“Until they have this patch installed, it will be Swiss cheese———any-body can walk in and out of thei servers.”对于美国人来说, 理解这句话非常容易, 原来瑞士产的奶酪 (Swiss cheese)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表面的孔非常多, 在这里指视窗操作系统的漏洞很多, 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自由进出服务器。可是对于缺乏上述生活背景, 没有吃过瑞士奶酪的读者而言, 要把这种从生活中走入新闻报道的词汇理解正确还是需要一定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

风俗习惯的差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贯穿于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 西方国家和中国风俗习惯差异通常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社会关系、友谊、义务等方面。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了解风俗文化差异, 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准确的目的语。如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为例。尼克松说:W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 over and above our differences.这句话如果机械地从字面上理解, 很容易翻译成:我们两国具有远远高于我们分歧的共同的利益。而尼克松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两国除了有分歧, 也有共同的利益。两者中的差异可想而知, 虽然前一种译法看上去更让人愉悦, 但未能真实反映出原意。事实上, 本例中的“over and above”并不是常用的“在…之上”之意, 而是相当于“besides”。

宗教信仰差异。中西方信仰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 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国与佛教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 佛争一炷香”等;而在信奉基督教的许多西方国家, 人们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就多见:“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 和“go to hell” (下地狱去) 一类的说法。

历史典故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些典故已经成为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历史典故体现了该国的文化色彩, 它们的意义往往是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和翻译的, 如“9·11”事件发生后, 某报道中有这么一句话:Bin Laden Group, the business empire owned by relatives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 is seeking advice from British public relations firms on how to distance itself from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处如果仅仅将“black sheep”一词翻译成“黑色的绵羊”, 中国读者恐怕不能接受。其实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法, 即“害群之马”。其实, 该报道无非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本·拉登家族其他亲戚拥有的商业集团均怕受其牵连, 纷纷表示要与本·拉登这一害群之马划清界限。

词语内涵的差异。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血肉相连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些词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 red (红色) , 在中国, 人们习惯用“红色”表示喜庆、热闹的气氛, 但西方文化认为“red”与人的血液颜色一样, 所以“red”一词则表示愤怒、气愤等意思。此外, 英语中有些词含有丰富的关联意义, “cowboy”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词典中注释的“放牛娃”或“牛仔”所能准确表达的, 它还具有以下关联意义:吃苦耐劳、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大量词语看上去与某些汉语词相似, 但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如political campaign不是政治运动, 而是竞选运动。easy meat不是可嚼的肉, 而是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不了解这些词语真正的内涵, 根据结构望文生义就会造成误解。

文化背景的差异。世界各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政治生活环境的差异, 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文化背景。如我国新闻报刊中“两岸”一词专指台湾海峡两岸关系, 对于我国人民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 在对外国受众翻译“发展两岸关系,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句话时, 其中的“两岸”应补译成“台湾海峡两岸”, 可译为“develop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nd promote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结语

总之, 新闻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 语言准确规范、清晰易懂是新闻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 译者必须深入地理解原文和译文文化, 争取把两种语言文化贯通起来, 做到语言通和文化通。

参考文献

[1].卢思源:《新编实用翻译教程》,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2].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8.东西方文化差异图示 篇八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影响

商务英语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能够让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得到一定程度的消除,让双方达成一种良性交流。与此同时,也能让贸易双方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所以,做好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才能让国际贸易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

一、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因素

1.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语言在使用上有一定差异。例如,英国处于大西洋的东侧,所以英国经常受到大西洋带来的暖风的影响,所以“zepher”(西风)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当地一种汽车品牌就以它命名。在中国,“东风”才具有温暖的内涵,所以我国的第一个汽车厂就是以“东风”命名。

2.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一种反映思维的活动形式。由于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语言的表现上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西方人的思维类型一般都是直线型的,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要把事情按照其重要性进行排列;而中国人一般都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说。

3.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的差异

由于国家间的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差异较大,所以在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了非常大的不同。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时候,要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例如,在Sprite(妖精、精灵)这一饮料的翻译上,译为“雪碧”,让中国人更加了解其含义。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1.颜色认同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其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如在颜色的认知上。例如,在对“blue”(蓝色)的认知上,西方中它具有忧郁的含义,但是在东方就不存在。所以,很多时候不能进行直译,如“blue blood”就应该翻译为“贵族”,而不能翻译成“蓝血”。

2.数字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西方,13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数字,但是中国却有一定的祥和的象征意蕴。再比如,对品牌“7 up”(七喜)的翻译,就不应该翻译成“7上”,而是应该为“七喜”。这是由于西方对“7”这个数字的喜爱,与中国人对“6”和“8”的认知相似,都有非常吉利的意蕴。

3.修辞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在修辞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喜爱使用龙作为喻体,但是在西方没有这样的比喻方法,龙这一形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十分威猛的猛兽。再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很笨的时候,会说他笨得像猪,而西方就没有这种比喻,一般都是用“donkey”(驴)来形容。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进行一定的转换,让对方能够读懂其中的意思。

4.事物认知的差异

东西方在事物的认知上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在“紫罗兰”一词的翻译上,在中国,这只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植物,但是翻译成“pansy”一词就产生了很大问题,因为该词在西方属于同性恋的暗喻。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减轻文化差异影响的措施

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词汇和句法的有效翻译,才能让翻译更加符合双方的共同认知。所以,翻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对东西方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刻了解,充分认识在某个国家中的多重意思,从而将其进行转化,变成让对方了解的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使用简洁的语言形式,让对方更好地理解。

同时,做好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还需要对当地的语法句式、风土人情、宗教信仰进行充分认知和了解,深刻掌握英语翻译的技巧,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很多专业词汇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但是由于在句法上东西方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翻译人员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意译或者转译,以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是商务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翻译人员要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充分了解,才能让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更加切实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茜.试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84-86.

[2]罗健京,刘也玲,邓云华.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0):64-67.

9.东西方文化差异图示 篇九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1)[摘 要] 电影《世界是平的》(Outsourced)又名《服务外包》是美国导演约翰·杰夫考特(John Jeffcoat)2006年推出的一部作品。本文通过分析影片情节,突显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东西方文化从相互冲突到和平共处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关键词] “外包”;文化差异;跨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 G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2-0095-02 电影《世界是平的》(Outsourced)又名《服务外包》,改编自同名畅销书,获西雅图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奖,讲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很多电话网络销售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将自己的客服部门迁到工资低廉的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培训当地人取代美国人做同样的工作。这就是俗称的“外包”。“外包”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非常普遍。我们很熟悉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男主人公贾玛尔在影片中即是在印度“外包”中心送茶水的工作人员。新锐导演约翰·杰夫考特(John Jeffcoat)将“外包”这一火热的话题与文化、爱情等主题结合,通过许多有趣好玩、啼笑皆非的情节给我们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差异。

一、剧情介绍

电影中的主人公陶德·安德森是西雅图一家小产品公司的客服中心的主管。为了节省成本,公司决定将男主角所在的部门外包给远在东半球的印度,即用低廉的待遇雇佣印度当地的客服人员,为远在西半球的美国客户服务。而陶德也被指派前往培训当地客服人员以及自己的下一任接班人。公司许诺他如果业绩达到公司要求的话可以提拔为高级副总裁,否则将被解雇。陶德迫不得已前往印度,成为派驻国外的外包高管,去培训客服人员如何以美国方式工作、说话。看似跳升为高管的派驻,却遭遇陶德想不到的大灾难。初到孟买的脏乱吵嚷与诸多文化方面的差异让陶德抓狂,种种不适应使得陶德非常想回国。但是随着对印度文化的逐步了解,陶德感觉自己还有好多东西要学——关于印度,关于美国,关于自己,明白对抗远不如接纳并继而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去。他与印度姑娘亚莎萌生一段美妙的异国恋情。影片吸引观众的是陶德在印度这一东方国家遇到的文化冲击和随后的文化适应的精彩过程。

二、影片折射出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影片生动、诙谐、有趣,令人啼笑皆非,而贯穿于整部影片的文化冲突更让我们深思。这所有冲突都根源于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习俗、个人隐私,对待爱情、婚姻、家庭的态度方面的差异。下面我们着重通过情节,比较东西方文化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1.生活习俗。在西方英语国家,人们在公共场合或交谈中视交谈双方的关系和交际的需要而保持不同的距离,称之为体距。[1]在体距方面,西方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人群拥挤的不适应。而陶德一出机场看到拥挤的人群,到处是拉客的车主,一下子被搞懵了。看着互相争抢乘客的的士司机,陶德吓得只能坐上看着非常危险的黄包车落荒而逃。转乘火车时,印度的火车破旧拥挤,火车顶部、车门处、车窗上都爬满了人,陶德不知所措,最后是站台上的热心人硬是将他推进车厢。镜头里陶德眼神里充满了诧异。来到加拉普利,一群群的小孩围着陶德不停撕扯,陶德害怕得大喊“别碰我,离我远点”。印度对于人际交往的体距没有过多要求。来到居住的民宅,陶德品尝房东给他准备的茶点时用左手进食,而且吮吸完手指又再一次的用手拿东西吃。房东一家人极为诧异,问其原因,在印度碰过嘴巴的手是不能再拿食物的,而且人们认为左手不干净是不能用来进食的。

影片中陶德没有看到同事避免外出的警告,穿着干净整洁的正装出门,不明就里地被街上的人群投掷彩粉,搞得狼狈不堪、左右逃窜的形象是这一影片的一个小高潮。原来这是一年一度的印度传统节日荷丽节(Holi),它是印度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源于古人期盼丰收的活动,并迎接春天的到来。庆祝方式可能会让人紧张,不管是否认识,人们都用手或类似水枪的工具把各种色彩的颜料泼洒到别人身上表示祝福,且认为颜色越多越美丽。很多在印度的外国人都被告诫在这一天不要出门。陶德不知道印度的这一风俗就意外中枪了。

2.隐私。陶德居住的民宅房东很是热情,刚刚落座就问“你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你的薪水多少?”、“你结婚了吗?”、“你有女朋友吗?”等等。陶德皱起眉头不知如何是好。听到陶德说他还没有准备好结婚所以分手,女房东更是诧异地说出“为什么,你的年龄足可以当祖父了。你在等什么啊?”、“你是同性恋吗?”女房东一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让陶德疲惫不堪,无所适从,不知作何应答,只能一笑了之。因为在西方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占有核心地位,是美国文化的价值核心,美国人信奉个人尊严,尊重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涉及个人年龄、身体、家庭、健康、财产、工资、婚恋等个人经历都是隐私,是他们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西方都注重隐私,在精神上需要独处、清净。东方人个体隐私意识薄弱,个人隐私维护方面没有太大的期望。如果没有了解东西方在隐私方面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交际中断或交际障碍。

3.家庭观念。影片中,陶德和下属普洛闲聊时说到他在美国不和家人住一起、一年见不了几次面时,普洛显得很是惊讶,表示很不理解。因为个人主义和自立精神是典型的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本位,崇尚独立,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公民在18岁成年之后,对于职业、婚姻、家庭等事情都是自行选择。尤其在美国,大多数孩子在18岁以后就独立自主、自食其力、自谋出路。孩子成年后少有回去看父母是常有的事,这与多数东方国家的家庭关系的表现方式不同。

影片中男主人公陶德和公司的职员、印度女孩亚莎日久生情,互生爱意,当陶德询问亚莎能否和他一起回美国生活,亚莎回答说那样她会想念父母,日子将会很难熬。亚莎反问陶德同样的问题,陶德也因为会想念自己爱吃的热狗而不能在印度一直生活。所以家庭文化给每个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4.爱情、婚姻。电影中,陶德和亚莎外出约会时,亚莎告诉陶德在公共场合不能和她有身体接触。当陶德邀请亚莎到他暂住的公寓喝点饮料,却被亚莎以担心别人看到说闲话为由拒绝了,陶德很是纳闷,问道:“你是一个自由人,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议论呢?”因为西方社会注重个人独立性的培养,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极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利益,个体自由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亚莎回答说她已经订婚即将结婚了,是家长的安排。陶德对此更是十分的不解。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社会,人们崇尚爱情,认为爱是婚姻的基础,婚姻纯属个人私事,即一个人有权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在他们看来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质量的婚姻。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谴责。而在印度,一个人刚出生就可能被安排了婚姻和未来。在东方婚姻观中多是从一而终,由于亲情、责任、道德等种种原因,婚姻即使没有了爱情,还要尽力维持下去。影片中主人公陶德认为没有爱情基础,接受父母之命结婚是疯狂的,而美国人50%的惊人的离婚率更是让亚莎对西方的爱情婚姻心生恐惧。

5.词汇文化含义的差异。早在15世纪英语就随着英国商人进入了印度,至今仍保留 “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英语在日常商业活动和政府交流中仍然非常流行且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印度英语口音重,语速快,乍听起来很难懂。陶德的名字Mr.Tod,在印度就总被称为Mr.Toad(意为蟾蜍)。陶德很是恼火。陶德培训员工的重要内容就是纠正当地客服人员的发音,努力练习到与美国人发音相似,让客户感觉是和真正的美国客服人员对话。另外在用词方面和美国英语也有很大的不同,影片中有客户打来电话要给自己的孩子订购文具用品,客服人员直接建议客户买一些rubber,结果搞得客户异常气愤,挂断电话。从陶德那里才知道,在美国英语中橡皮要用eraser,rubber被用来特指condom(安全套)。电影最后在机场陶德与普洛告别时,陶德高兴地对他说:“break the leg”,普洛甚是纳闷,陶德解释说那是“good luck”的意思,普洛方才转惊为乐。

了解文化差异是我们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是跨文化交际顺畅的保证。为了达到和谐的跨文化交际,我们就必须了解原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从而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和摩擦。

三、跨文化适应

1.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人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在文化方面感到不适应即文化休克是很普遍的现象[2]。而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专业文献中,跨文化适应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intercultural adaptation”,“acculturation”,“enculturation”,在汉语中都是“跨文化适应”的含义,但是内涵有一定区别。我们这里主要指intercultural adaptation指的是“个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不同的异文化中后,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多用于短期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3]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原文化群体的人心理上达到了一种平衡,开始积极接受,不再埋怨或者失落,努力理解跨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主动寻找解决办法。如果想要在新文化中快乐地生活,跨文化适应的阶段是必须经历的。

Mansell提出跨文化适应感情的四阶段:疏离感、边缘化、儒化和二元化,主要是指旅居者内心感情高低起伏的变化,逐渐改善及慢慢适应异国文化的个人成长经历[4]。影片中,刚到印度的陶德一切都不适应,孤独、郁闷、无奈、抱怨、不知所措。转而陶德从同样作为外包人员来到印度的一个美国人那里明白“所有来印度的西方人开始都很抗拒这里,只要你放下身段,感觉就好多了”。为了提高外包客服的效率,陶德逐渐认识到客服效率低下的原因是文化差异,提高效率的前提是客服人员应该了解美国文化。同时在和同事的相处中,他也明白了自己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陶德从房东那里得知在印度不能用左手进食时,马上换成右手吃东西。陶德从同事普洛那边得知荷丽节的风俗、看到欢快的人群时,主动加入了大家欢快的庆祝队伍,互掷颜料,和当地人一起共同庆祝这盛大的节日,直到把自己也变成大彩人。随着陶德一点点开始了解印度,参与、接受印度的文化,试图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诸如可以摆放家人照片、当地文化尊奉的神像、用公司最热销的产品奖励客服效率最高的员工来激励大家。通过培训课程,陶德和当地客服员工越来越融入到彼此的文化当中,大家互相包容,其乐融融,客服效率大大提高,一点点向陶德和公司约定的目标靠近。这种跨文化的适应更使得客服中心面临大水浸泡几乎瘫痪的时候,所有员工同心协力、献计献策,周围群众赶来帮忙而摆脱困境,并在恶劣的环境下客服效率超过了公司的要求。跨文化适应促成了陶德的成功。彼此接纳绝对比互相抗拒来得好。电影生动地表现了东西方文化从相互冲突到和平共处的过程。

2.启示。电影带给我们的启迪是无限的。世界文化因民族历史传统、生活环境、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但文化之间都是平等的,文化并没有好坏之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应该尝试着去包容、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撇开偏见,平等地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平等意识是双向文化导入、交流的基础。跨文化交际就是基于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充分理解的平等交际。在交际中应树立文化平等意识,克服以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或判断对方的言行,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求同存异”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秉承的原则。

10.东西方企业文化论文(精选) 篇十

【摘要】:文化的差异在现在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无法回避,也无法改变。文化差异由此引起的文化的冲突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目前成为企业合作共同面对的问题。为此,促进东西方文化和谐与融合成为企业合作一个 成为维系东西方合作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

当前,和谐的话题已经被人们广泛论及。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和谐。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来说,文化的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迅速蔓延及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外深入,东西方企业合作频频出现。“走出去,引进来”也日益成为一种高调的趋势,中国的企业家在国外投资或外国企业家在中国投资设厂。东西方企业之间彼此交流合作,但跨国界的企业文化难免出现许多的矛盾冲突,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利用机遇,如何面对挑战?促进企业文化融合,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不仅要正视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又互相融合,而且还要进行创新剔除企业文化带来的诸多不利的因素,同时为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就需要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管理,才能更好的避免文化冲突,促进文化和谐,社会和谐。

一、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的差异表现有很多种,自然地域条件、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等。东方的企业文化更多的集中在传统文化上。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孔孟思想已经在东方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人注重理性的思维,逻辑性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东西方企业内部文化

1、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不同。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也可以称之为思维方式。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受传统的思想的影响较重,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孔孟的思想对今天仍有广泛的影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依然是一个热点话题。重情感的认识。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时可能仅仅是为限制君主的权利,但对现在却有极深的影响。东方的人的人一向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其体验、感悟和想象。依据情感,传统的情感来调节社会矛盾。偏重于经验,用推理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所有在众多的东方企业中,能感受到浓郁的儒家气息。而西方文化更多注重理性思考和实践的验证。对事物追根溯源,强调逻辑性,推理性,事实性。西方企业文化一向主张数量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看待事物既看到对立也看到统一,以科学生的理性精神作为其思维根基,以科学的原则作为社会准则。

2、人生观不同。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经历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有意义等等。东方人一贯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既要重视物质,又要重视精神。记得庄子写的逍遥游,揭示了他的人生观,鼓励人们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而能自己解放自己。重视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而西方人的个人主义观念较强,以自我为中心,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熏陶下的人都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取的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认为孩子要正确认识得与失。关心自己的成败得失,物质利益凌驾于精神利益之上,强调自己解放自己和人人为自己。而对于真正的人生观,就是马克思的人生观,人的一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贡献自己,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3、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批判是所持有的观点。东方人的集中价值观则是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于集体利益。只有集体的力量强大,个人的力量才能强大。个人的发展离不了集体的支撑。这是整体的一部分,不能分离,与周围人、事相处和睦,特别重注感情,个人的成功来自集体。仁、义、礼、智、信,忠,百善孝为先,传统的三纲五常规范人的行为,这些都是东方人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西方的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则一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私欲至上,追求自身的利益,实现自我价值,个人享受。这种价值观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个人竞争。以“我”为核心。过分强调民主、自由、平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浪费主义、消费主义思潮席卷西方。生活不受约束,非常自由,注重自我表现。

4、世界观不同。世界观使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东方企业一向接受的是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物质的体现。对自然有所敬畏,但也注重对自然的改造。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改造自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认识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西方企业受自身的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相差甚远。在对待自然上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原则。形成了人本主义的世界观。

5、风俗、语言不同。风俗是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而语言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不通是双方交流的障碍,要中影响了双方的准确交流,而翻译则对一些人来说是不太可能的。同样,身体语言也有差别,比如点头、挥手等一些肢体的语言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就比较大。语言不通再加之肢体语言理解错误那么该如何交流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难以融合。这样在同一所企业中不同文化背景下共同工作的两人难以建立起信任感,即使沟通有些语言难免表达不到位而产生一些误解,造成回避沟通。风俗的不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难以接受。它需要时间去适应,而有些人恐怕一辈子都不能适应,矛盾、冲突频频出现。

6、思想观念不同。东方人的思想观念依然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东方人自古重视“忠”和“义”,有绝对服从的心理。在一个企业中,如果有人遵纪守法,绝对服从。那么这人可能是东方人。他们的工作指令是上级的指示,对上级的管理人员持尊敬和服从的态度。对上级的一些错误之处往往不会当面指出来,或进行批评。上级一向有专制独裁的权利,从而造成员工缺乏独立自主权,可能会常常造成怀才不遇。西方文化中重视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民主和自由”广泛存在,对员工的控制较少,员工可以当面指出上级领导的不足之处,可以对上级领导发表不同的意见,有较大的自主权,作为领导阶层来讲他们也乐意听取下属的意见,并欢迎他们参与讨论和决策。

7、管理思想不同。东方的管理思想来源于传统的思想文化。上下五千年道德中华文化以儒家的思想为基础,道家思想为辅。东方的企业管理者思想修养要求极高,并时时自身道德修养来为下属做标榜作用,这与东方人注重情感有关。以“仁”来对待员工,重视员工的心理,也注重和员工之间关系的的亲密度,比如,过节的时候有的领导会亲临员工家里探望,来促使员工为企业尽心尽力,习惯于“以德服人”。而西方则可以看做是恃强凌弱,谁有能力谁就上,不讲求和度,重在看待员工的行为,而不是他们的心理,这样一来,上层与员工的矛盾就显得比较突出。若西方人任用东方的员工,那么文化冲突的局势会加重。

8、其他方面的差异。东西方企业的文化冲突不仅仅限于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三观”、风俗、语言和思想观念不同,还有对时间,对权力的观念,自身所带有的性格等等。这些差异同样也会影响东西方企业之间合作的正常进行。文化冲突的现象会层出不穷。

(二)东西方企业外部文化

1、企业的外部文化主要表现在利益金钱的关系上、及与之利益相关的其他关系上,如政府,竞争对手,供应商等等。企业与政府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政府对企业提供政策的支持,企业必须服从政府指定的一系列对企业进行约束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行为要符合政府规定的行为,不可脱离政府。企业与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竞争对手的出现才能够促进企业不断进行出改造和创新要不它将面临着被兼并的危险。当然,如果企业与企业之间不能建立起正确的合作关系,那么恶性竞争和窃取商业情报的现象会层出不穷,破坏正常的商业活动,造成商业界秩序的紊乱。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进行合作共赢的关系,供应商只需给企业供应所需的材料,供应商不能决定企业的一些策略,企业可以自由的选择供应商,供应商也可以自由的选择企业,二者之间的合作不受限制,关键在于企业资金多少问题。企业不能妥善处理与这些利益相关这之间的关系,不能从这些利益相关这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企业的文化冲突则此起彼伏。

2、企业的外部文化在企业之间的交流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比须依据有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的表现则是文化的一种融合,在文化和谐的背景下才能进行更好的合作。东方企业在外部文化方面以传统的思想文化为合作标准,感情可能放在第一。西方则以利益为前提,记得二战时英国的首相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由此观之,东西方企业的外部文化有非常大的区别。

二、如何解决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策略

我们都知道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谁也改变不了。自然文化冲突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如何正确的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得承认它的客观性,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面对这一问题寻找正确的解决途径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这样之后才能减少企业中不和谐的因素。相反,如果采取回避的态度,势必会引起企业间的重大矛盾,导致企业间的合作,竞争都难以持续,从而导致正常的经营活动困难并最终破产失败。解决文化冲突大的前提是了解它的文化,对于文化的了解是一个不断的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进行文化的变革,促进文化很好发展。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类型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过程,并由此进行文化的一种创新。促使文化的和谐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合作顺利,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持有相同的目标,相同的价值观。由此,才能减少企业间存在的矛盾及冲突,取得互利共赢。所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与包容是东西方企业间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以下有几种方法。

1、承认东西方文化企业间存在的差异。文化差异是引起文化冲突的根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阶层的人物来说任务重大。领导要正确识别不同文化,对症下药,不能盲目地把所有的文化都归于一类。同时,领导要重视文化的差异,尊重、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也就是要“知冷知热”。对待文化文化问题上要兼容并包,互相吸收各自文化的优点,避除腐朽的文化。在企业的内部,要允许不同种文化元素互相并存,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有助于企业间的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文化互相融合还能够促进企业间的床新,可产生更多的独特的方案和策划。相反,如果不能正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那么对企业间合作产生的负面作用就越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2、进行文化学习。学习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通过学习能体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样。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也是一个不断促进文化互相融合的过程。将文化优秀的部分加以整合和升华,形成广大部分的人乐于接受和学习的文化,得到广大的人员认可,是对文化学习的成功之处。作为一个领导,更应该注重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企业内部不同的文化要尊重,宽容和理解,寻找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愉快的交流,畅谈。找出不同文化冲突点所在,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合并、整合,使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东西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方便企业进行管理。当然,在学习不同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不能忘记本民族文化,别的民族优秀的文化可以“为我所用”,对一些腐朽的文化要及时辨别,以消除腐朽文化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实例,在华投资的一家外企摩托罗拉公司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是因为其企业的领导学习东方文化,得益于他自身所处的文化与东方文化很好的融合,文化的和谐是关键的因素。当然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他在投资中国市场时实现了母公司企业文化文化与中国的民族文化进行了很好地融合。聪明的企业家会不断学习并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各种不同的对策和方案,促进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企业之间健康,和谐的合作。

3、时时进行交流和对话。文化的距离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如何去缩小这种差距。文化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只有不断加强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达成一种文化的共识,才能是企业发展的更好。交流和对话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产品展销会、大型文化娱乐活动等等,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亲和度,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4、借鉴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文化必有长远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管理思想,只有不断借鉴文化的精髓,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促进东西方企业文化合作与发展不断走向一个新的高潮。文化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看是否符合企业的利益。一个符合企业利益的文化对企业来说是优秀的文化。“因地制宜”、“对阵下药”才能促进东西方企业之间的优秀的文化不断融合,成为发展的一个有利的因素。

5、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感。管理者对企业来说是重要的责任承担者,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企业文化的核心就体现在企业的责任上,企业的社会地位及合作的伙伴是企业责任表现的一部分。同时,企业道德责任的体现也来源于企业的责任,他是体现企业的道德标准,社会价值的一把衡尺。只有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的美好形象才能传播的更远。作为一个正在走向壮大的企业,无论是东方企业,还是西方的企业都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行可持续发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是企业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对社会的责任。东西方企业在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深入的合作,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责任感,推动和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6、始终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接受、容纳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合作,还必须有一部分人才,让他们参与企业各种管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运作。他们受过西方教育,对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都有所了解,这样就能较好的理解和贯彻创新性的饲喂管理方式。其实,人才也是一种文化,人才的利用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可以降低企业的某些成本费用。

7、始终保持一种创新型思维。文化不仅需要吸收,融合还要进行创新,创新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注入一些新的元素,是原来的文化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东方企业虽一贯坚持传统的“人本思想”,但在不同时期它的含义有所不同,去除了文化所包含的腐朽而加入了时代的元素,成为企业生存的命脉。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创新型思维将东西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利用,促进企业文化更好地交流,企业间更好的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三、结束语

上一篇: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下一篇:工商变更所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