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市场监管工作规划2021年

2024-09-29

“十四五”市场监管工作规划2021年(精选4篇)

1.“十四五”市场监管工作规划2021年 篇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挖掘文旅资源优势,释放文旅经济活力,发挥毗邻成都、重庆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和天府新区、两江新区的优势,按照“12345”发展思路谋划全域旅游发展,即创响“·绿色”一个品牌,明确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两个定位,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康旅融合三个融合,构建红色经典景区、乡村休闲旅游景区、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带、阳化河乡村旅游观光带四大组团,做实项目、品牌、平台、基础、人才五大支撑,突出文化生态旅游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打造上连成都、下接重庆的天府旅游名县,努力推动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

经过5年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争创天府旅游名县。

文旅品牌进一步唱响。着力唱响“·绿色”文旅品牌,推动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名流名家不断集聚,“中国田园诗歌之乡”“成渝特色赛事之城”“中国烧烤美食之都”文化活动名片不断丰富,对外文化形象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独特魅力更加彰显。

文旅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县文体中心,文化馆、图书馆达到一级馆标准。乡镇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域旅游格局基本构建,成功创建a级景区8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

文旅产业带动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支柱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新增文旅企业20户,省级文创产业园1个,星级旅游饭店2家,星级乡村酒店5家,星级农家乐20家。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实现翻番。文旅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群众文化旅游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三、功能布局

构建“一区、一带、一镇、六点、四线”的县域旅游空间布局。

一区:文化生态旅游功能区。

一带:“三旅”融合发展产业带。串联、、、、等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环线。

一镇:劳动文旅特色小镇。小镇定位为伟人、诗意田园、古镇风韵,坚持红色文化与绿色田园相融发展,建设4.2平方公里元帅红色旅游核心区、中国最小古镇。

六点:一是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二是蜀中净土·报国寺建设综合型宗教禅修田园观光旅游目的地,三是打造水乡、康养福地,四是中国桑都·桑海旅游景区打造桑都文化地标,镌刻历史封面,五是旅游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六是通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打造阳化河旅游体验区。

四线:融入成渝古道,共建精品旅游线路。活化成渝古驿道,集成渝主轴上秀丽山水、革命纪念、宗教石刻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构建成渝古道旅游线。西起邛崃红军长征纪念馆,串联建川博物馆、等,东至重庆周公馆,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红色文化旅游线。西起都江堰,串联国色天香、桃花、雁江花溪谷、四季果乡、、安岳柠海等生态旅游景点,构建生态文化旅游线。西起罗汉寺,串联文殊院、大慈寺、报国寺、马锣睏佛寺、蟠龙石匣寺、安岳石刻等,东至重庆大足石刻,构建佛教文化旅游线。

四、“十四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健全文旅公共服务体系

在继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的同时,将文化广电公共服务的投入、设施和服务内容同旅游公共服务有机衔接,将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同发展旅游有效结合;

在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中丰富旅游和教育功能,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中增加文化内容。重点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城市旅游服务中心、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等,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引导公共文化机构在服务好当地居民的同时,面向游客提供文化服务。推动重点旅游区域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重点旅游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站与旅游咨询中心、旅游休闲设施统筹建设与运营。推动图书馆以及流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

推动文化志愿服务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

将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与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整合;

将文化志愿者和旅游志愿者队伍整合等。

(二)编制完善文旅事业产业规划

1、开展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思路研究。开展文化旅游资源调查,摸清县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资源现状和产业基础,聘请专业策划团队开展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思路研究。

2、编制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接成渝旅游总体规划和布局,结合成德眉资同城化工作,编制完成《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进文旅规划与产业布局、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国土空间、城乡规划的高度融合,实现多规合一。

(三)推动一批文旅重点项目建设

1、加快推进在建文旅项目。启动故居旅游大道景观带、弘毅之路内环线、新游客中心等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推进、五馆一中心、羊叉河国家康养小镇、威尼斯酒店、羊叉河乡村振兴示范带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

2、积极筹备一批文旅项目。加强与有意向投资业主的对接联系,研究落实项目用地、基础配套、政策支持等相关工作,做好已签约项目征地拆迁、环评等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高寺镇生态度假基地等项目。

3、包装引进一批文旅项目。策划包装中国田园诗歌小镇、中国桑都特色文旅小镇、康养度假区,康养度假区、鼓楼山旅游景区、睏佛寺旅游景区、谢无量文学艺术馆、县域旅游环线等项目,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引资推介活动。

(四)创建一批重点文旅品牌

1、实施创建5a级旅游景区。实施景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提升景区品牌影响力,力争2年内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努力推动创建国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

2、实施创建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旅游+农业”发展模式,依托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园,挖掘乡村文化旅游元素,培育乡土民俗风情,规划建设旅游门户服务中心,林业科技博览区,珍稀花木游赏区,特色林果休闲区,湿地公园游乐区,林下休闲运动区,民俗风情度假区。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3、实施报国寺创建4a级旅游景区。依托“川中名刹•蜀中净土”报国寺佛教文化,打造成渝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禅修文化观光与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引进涤荡浮尘、息心忘返的养生休闲文旅产业项目,实施禅修文化观光与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

4、培育打造劳动文旅特色小镇。依托,突出红色文化主题,深度挖掘薛苞古镇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孝廉文化,打造集研学体验、观光采摘、自驾露营、休闲康养等为一体,宜居宜游宜业红色文旅小镇。

5、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品牌。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提升行动,积极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举办童家桃花节、劳动梨花节、石佛亲水节、高寺葡萄采摘节等“中国·诗意田园”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推动农家乐向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等方向转型升级。

6、创塑特色文旅活动品牌。持续举办中国烧烤美食文化旅游节、“中国·田园诗会”、“青松杯”全国小小说大赛,“帅乡”省围棋公开赛、桥牌锦标赛等省级以上重大文化旅游赛事品牌活动,打造“中国田园诗歌之乡”“中国烧烤美食之都”“成渝特色赛事之城”文化活动名片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力争到2023年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旅游品牌15个。推出“三宝”“四名”“五绝”等一批特色文旅商品进景区、进市场,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老字号产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等创意商品,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和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五、九大重点工程

(一)实施重点景区创建工程。以构建全域旅游为目标,突出重点景区的带动示范作用,打造名片,挖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等,发展红色文化研学、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等业态,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025年报国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实施文旅特色小镇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劳动镇省级文旅特色小镇品牌和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联盟平台,按照“一轴一环六点”的总体布局,建设研学旅行基地、文创产业园、演艺剧场、民俗旅游酒店、康养中心、特色旅游街区等项目,打造文化旅游副中心。唱响“中国田园诗歌之乡”品牌,建设诗词名家工作室、田园诗歌廊道、自驾游基地、美食文化街区等项目,打造中国田园诗歌小镇。突出“中国桑都”文化ip,建设中国桑都博览园、丝绸博物馆、非遗体验园等项目,打造中国桑都小镇。

(三)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着力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保护,推动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建设红色旅游研学基地、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实施睏佛寺摩崖造像、三圣宫等国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工程,规划建设马锣睏佛寺旅游景区、三圣宫旅游景区。挖掘名人资源,建设谢无量文学艺术馆、吴仲良爱心苑、凌云塔城市森林公园等项目,丰富叶镛、罗光燮、郭隆凯等革命英烈展陈资料。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建设非遗体验园、非遗传习基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川剧振兴工程。

(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大力实施优秀文化传承“六个一”工程,加大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力度,深入挖掘元帅、谢无量等历史名人文化内涵,持续推动《元帅》等影视作品、《青年》《回川》等舞台艺术精品和文学书画美术音乐主题创作。打通文艺创作、生产、展演、消费及经纪代理环节,搭建优秀作品多元传播展示平台。

(五)实施文旅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蜀都大道东延线(乐简段)、成南达万高铁、弘毅之路内环线等项目建设,加速构建“两铁五高八快”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报国寺——美丽乡村旅游示范路建设,打造“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示范线。大力“实施市民300米购物计划”,推动玉龙湖城市综合体、奥特莱斯文化街区、巨洋威尼斯酒店等文旅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推进文体场馆、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智慧旅游平台等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文化旅游服务条件。

(六)实施文旅品牌创建推广工程。有效整合川渝文化旅游优质资源,打造—小平—朱德“川内红三角”和—小平-朱德-刘伯承-杨尚昆-聂荣臻“伟人”红色经典旅游线,推出红色文化体验游、蚕桑文化体验游、禅修文化体验游、乡村生态田园体验游、农耕非遗展示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以“中国·诗意田园”乡村文化旅游季为统揽,举办童家桃花节、劳动梨花节、石佛亲水节、高寺桑椹采摘节等县域文旅系列节庆活动。定期举办中国·田园诗会、“青松杯”全国小小说大赛、全省棋牌类公开赛、国际美食烧烤文化旅游节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省级文旅品牌活动。大力推进成资同城化、成渝直线旅游联盟合作,协同实施文化旅游品牌推广计划,加大与主流媒体、旅游网站的联合营销力度,唱响“·绿色”品牌。

(七)实施文旅商品开发工程。积极对接高校、企业,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一批红色旅游纪念品。加大对“三宝”“四名”“五绝”等特色文旅商品的开发支持力度,推动进景区、进酒店、进车站等。创新“旅游+电商”模式,推动文旅商品打开线上市场和高端市场,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升级。

(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以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旅游提升行动,持续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家乐向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等方向转型升级,创建一批乡村文旅示范村、精品农家乐专业村、乡村旅游合作社。打造毗河沿线水文化景观带,连接毗河沿线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传统村落,建设沿河绿道、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微型景区。深入开展文旅扶贫扶志扶智行动,创新富民共享机制,让群众参与资源开发、商品产销、经营活动等,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九)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司,引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瞄准国际国内文旅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的文旅战略投资者和运营商落户。大力培育本土民营和中小微文旅企业,引导其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形成以旅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医康养等文化旅游要素不断丰富。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领导机制。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集中研究解决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各部门(单位)、乡镇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工作领导机制,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形成党政统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

(二)建立激励机制。把文化和旅游事业产业发展作为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纳入部门、乡镇工作绩效目标考核,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景区创建激励机制,对成功创建a级景区的相关部门、乡镇给予表彰奖励。对文旅龙头企业、星级酒店、星级农家乐等创评,给予年度经费扶持。以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司为依托,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参与文化旅游业开发建设、营运管理,或以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方式支持旅游业发展。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1000万元,用于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和兑现全县文化旅游奖励扶持政策等。

(三)注重规划引领。建立规划统筹机制,按照全县统筹、乡镇主体、区域协同的原则,做好区域、景区、游线规划,实现县域文化旅游规划“一盘棋”。建立多规合一机制,推进文旅规划与国土空间、产业布局、交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发挥综合联动效益。建立规划执行审查机制,定期开展督查和评估,确保规划权威性和实施连续性。

(四)突出项目支撑。建立文化旅游动态项目库,策划包装一批文旅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加大文旅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争取落地一批带动性、示范性强的文旅项目,不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坚持县级领导联系重点文旅项目制度,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个推进方案、一套工作专班,高效务实推进项目实施。

(五)突出人才支撑。加强文化和旅游创新实践基地、文创产业园、智慧文旅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进文化旅游领域职称改革,实施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引进五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职业教育,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

(六)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投入力度,落实重点文旅企业、重大文旅项目招商引资和金融扶持政策,依法依规落实国家支持文旅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文旅项目用地保障,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探索实施点状供地,鼓励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保障需求。

(七)推进区域合作。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资同城化的重要内容,主动对接交流,推进旅游规划、服务设施、宣传营销、执法监管等领域深度合作,全力融入成都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共同挖掘开发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等独特性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合力举办文化交流和旅游节庆活动,提升将帅、美丽乡村旅游带等品牌影响力,构建环成都文旅带、渝西旅游经济带协同联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2.“十四五”市场监管工作规划2021年 篇二

二、“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三是深化系统研究,加强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运行体系及国际金融格局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现实影响和预期影响、直接影响和关联影响等,推动数字货币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数字治理,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制度保障。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对传统治理方式构成巨大挑战,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为数字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以包容审慎为导向,形成正向治理。基于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制定和完善数字经济监管规则,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试错空间,激发社会创造力。完善数字经济政策激励机制,推进数字政策的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协同。二是以互利共赢为导向,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坚持以多边主义原则,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共建、共治、共享,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全球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强技术、标准、规则对接,明确各类数据治理主体的责任和行为边界,维护各国在数字领域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特别是要维护好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加快消除数字鸿沟。

3.“十四五”市场监管工作规划2021年 篇三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卫健工作在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路走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统筹指挥下,卫健委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立足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目标,将疫情防控作为磨刀石和试金石,化危机为动能,全面检视卫生健康肌体,找差距、补短板,强基础、提能力,全力打赢疫情防控关键战役。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

一是重点地区来(返)靖人员严格管理。我委与公安、属地等部门单位紧密协作,发挥“铁脚板”和“大数据”作用,组织来(返)靖人员摸排,做到不误一刻、不漏一人。全市集中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人员中,未检出一例阳性病例、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二是重点人群监测常态开展。在XXX率先开发并全面运行疫情防控管理信息系统,落实重点人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检尽检”相关工作要求,截止10月31日,全市累计完成检测XX万人次。三是集中隔离点管理安全到位。高标准落实隔离点管控措施,累计接收南京、扬州密接和次密人员XX人,集中隔离期间全程安全管控,获得被隔离人员集体称赞。四是应急处置快速有效。组建流调溯源专班,全方位协同,做好流调溯源工作。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应急演练,参加XX市统一组织的“祥泰1号”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组建援宁援扬应急核酸采样队共计XX人,累

计采集核酸XX万人次,入户采样XXXX户,做到了采样人员“零感染”“零误差”,参加援扬人员全部获得“扬州市荣誉市民”称号。五是新冠疫苗接种有力推进。成立专项工作组,组建千人接种队伍,搭建X个临时流动接种队和XX支不良反应医疗保障队,抽调120救护车XX辆,开辟应急医疗救治转运通道和绿色通道。在XXX范围内率先完成18-59周岁、60岁及以上老年人、12-17周岁接种任务。截止10月31日,我市累计接种XXXXXX剂次,全人群首针接种率达%,在XX范围内名列前茅。

(二)医疗卫生服务成效显著。

一是启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打造省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建立以斜桥镇中心卫生院为牵头医院,敦义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制定《靖江市医共体建设分工协作项目清单》,健全医共体对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的考核体系。二是完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新建120急救指挥中心,人员配置到位,添置负压救护车X辆、转运车X辆,完成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终端改造。三是创建特色医疗服务。申报X个省级、X个XX市级基层特色科室,创建X个省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和X个XXX市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四是加强护理院感工作。组织全市医疗机构开展“”国际护士节庆祝活动;建成季市镇中心卫生院消毒供应分中心,完成全市公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建设,指导建设X家二级民营医院医疗废弃物监管系统。五是宣扬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在各个隔离点安排中医药专家定期提供诊疗服务,共计配送中药汤剂XXXX余袋,香囊XXXX只。

(三)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质。

一是基本公卫服务全面提质。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网格,通过健康XXXAPP向居民开放电子健康档案。创新服务项目,季市镇建设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室,建立首席糖尿病专科家庭医生团队;东兴镇试点开展预约上门和家庭病床服务,进一步提升居民获得感。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为40岁及以上慢阻肺高危人群提供慢阻肺筛查服务。二是老年健康服务全面提质。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创建工作,东兴镇何德村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加强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作,累计培训XXXX人次;惠丰、马桥、西来等X家卫生院实施医养结合提升改造;在新桥镇高标准新建1家护理院,强化健康养老服务力量;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2021年底我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三是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质。常态化开展疫情消毒消杀,增加病媒生物防治频次,维持四害密度低于国家标准,确保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顺利验收。卫生镇、村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市省级卫生镇覆盖率已达%,东兴、马桥镇争创国家级卫生镇。

(四)卫生综合治理凸显成效。

一是专项整治净化服务环境。牵头制定《开展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市专项治理行动工作小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展医疗检查等行为。开展蓝盾卫健系列活动,专项整治依法执业、医疗美容和母婴保健等工作。二是职业健康监管优化服务。启动“职业健康服务进千企十项春风行动”,全市范围内营造健康营商环境,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入选全省X个先行区试点之一。三是安全生产监管零事故。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安

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进一步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托育机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确保医疗服务行为安全有序。四是人才引进规范有序。公开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XXX名,其中引进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XX名,为我市医疗卫生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二、“十四五”工作思路

(一)乘势而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医疗资源增量提效。十四五期间,市人民医院着力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率先建成现代医院管理样板,向全市推广。力争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医院,XX、XX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二级甲等医院,XX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二级乙等卫生院。加强内涵建设,聚力打造临床重点专科。十四五期末,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含中医)1-2个,建设省级临床重点专科X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XX个,建成一批院级临床重点专科,逐步形成以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龙头,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为主体,院级临床重点专科为基础,布局合理、技术水平较高、各具优势(特色)的临床重点专科群。全面提升我市卫生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急救能力,聚力五大中心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等“五大救治中心”建设,推进胸痛、卒中中心提档升级,打造成样本工程,并向全市推广,不断提升全市医疗机构急危重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二是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十四五期间,严格执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功能定位和服务范围开展相关医疗卫生服务的规定。将基层首诊式签约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体形式,探索建立基层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不断提升基层机构

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能力,确保到“十四五”期末全省示范乡镇卫生院、示范村卫生室建成率分别达到80%、50%。三是推进医共体规范建设。完善医共体分工协作机制,明确成员单位功能定位,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完善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2%以上。四是完善医疗卫生人才梯队建设。建立更加灵活的医卫人才引育机制,力争在5年内为公立医院引进XXX名高层次人才,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培养农村定向医学生XXX名左右,通过定向委培、定向招聘等多种方式,补充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逐渐增加村卫生室人员配备。

(二)全力以赴聚焦惠民医疗服务。

一是聚焦医疗硬件设施提升。推进一批医疗机构项目建设,全速推动市中医院迁址新建、市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公共卫生中心等项目进程,推动城北医院新建工程,完成生祠中心卫生院和东兴卫生院迁址建设工程。实施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努力争取市级财政支持,加大基层机构医疗设备投入和配备力度。完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有效提升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加快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靖江市老年医院建设,促进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发展,建立2家护理院。十四五期末,二级以上综合医院100%设置老年医学科。开展老年人友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示范县创建活动。构建健康管理—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照顾—临终关怀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链。二是聚焦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积极融入“泰康云”医疗卫生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基卫云”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应用系统

和“健康XXXAPP”建设,60%二级以上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探索建成基于现有信息化体系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建成医共体集成管理系统。基于全市一体化平台,完善传染性疾病的自动化预警和分析功能。实现与诊疗服务数据的衔接。拓展诊疗、基卫、妇幼、疾控等数据的综合应用率。三是聚焦医疗服务行为规范。深化医药卫生领域“放管服”改革,贯彻《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着力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强化全行业综合监管,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构建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落实体系建设标准要求,推进卫生健康执法监督机构现代化建设。

(三)高点定位构建公共卫生体系。

一是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完成市公共卫生中心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强化监测预警与快速响应。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完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完善绩效评估奖励激励机制,拓展慢性病服务项目,优化服务形式,按常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从业人员,稳步提升签约服务率。推行基层首诊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层“健康守门人”作用。以信息化手段支撑,促进签约服务工作进一步做真做实做优,实现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三是提升疫情防控处置能力。构建“平战结合、分层分类、定位明确、高效协作”高效、高质疫防体系,综合提升专业技术和处置管理能力。完善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基于基

层一线全域无死角、高灵敏度、立体布局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医防协同建设,完善疾控中心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机制,科学建立疫防处置流程。建立大型公共设施转换为应急救治设施机制,新建大型公共设施预留平疫转换接口,落实应急救治和隔离需求,制定应急状态下临时征用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场所清单。加强卫生应急社会支撑,普及全民自救互救素养。

(四)用心用情保障重点人群福祉。

一是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妇女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妇幼保健院为核心,大中型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到2025年,我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妇幼健康门诊建成率达100%以上。深入推进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夯实母婴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加强妇幼健康重点专科建设,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做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项目;规范开展“两癌”检查和增补叶酸工作。二是推进老年健康工作。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完善各项扶植政策;开展居家医疗服务,重点为居家高龄、重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医疗服务;以创建“省级安宁疗护”试点为契机,把安宁疗护理念宣传到位,把安宁疗护服务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提升老年人预防保健能力。建设一所二级老年医院。三是加大帮扶体系建设。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探索设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制度。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确保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就医绿色通道“三个全覆盖”落到实处。到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监督管理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公益化指导、普惠性服务、社会化运营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基本普及,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五)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继续推进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市中医院建成示范经典病房,提高中医优势种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建设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服务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确保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标准化率达到100%。落实中医诊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政策,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诊疗服务项目,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和中药饮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遴选一批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遴选一批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优先提高价格,支持中医传承创新发展,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抓实疫情常态化防控。

一是提早预防、措施到位。健全市人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室三级“哨点”体系,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完成全市发热门诊建设布局;开展3-11岁儿童疫苗接种,提升人群免疫水平。二是医防协作、全面管控。持续加强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提升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关注无症状感染者的监护。对入境人员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靖人员严格集中隔离和居家监测措施。规范制定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保障重大活动安全进行。三是提升能力、强化处置。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及时共享疫情信息,提升快速流调能力。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抓实风险监测和宣传引导,确保第一时间落实管控措施。

(二)进一步做优公共卫生服务。

一是优化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全面加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实施机制,加大重点人群防治康管协同推进力度,不断提升项目服务质量。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实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逐步提高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及个性化签约覆盖面。二是健全综合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调用机制,做好人员、装备和物资准备工作,落实经费保障,完善社会捐赠制度。三是高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整合医疗卫生应急资源,将院前急救、医疗救治、疾病防控、职业卫生等深度融合,健全管理制度,规范重要紧急信息报告。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做好各类重大活动保障,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完善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市中医院新建工程、市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和市公共卫生中心建设进程。二是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斜桥镇中心卫生院、滨江新区卫生院、孤山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争创省级基层特色科室2个。争创省级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1个。争创省社区医院1-2个。三是推进中医药健康事业发展。逐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启动靖城街道城东、渔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实现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全覆盖。四是创新医疗卫生管理方式。完善信息中心架构,系统平台整体迁移至华为云。完善软件系统,抓实泰康云、健康APP建设。多渠道引进医学人才,创新用人方式,逐步破解基层医疗机构招人难的问题。

4.“十四五”市场监管工作规划2021年 篇四

同志们:

刚才,X同志对我区“十四五”规划进行串讲。站在新的起点,放眼展望未来,X将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X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豪迈步伐,朝着建设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世界级生态岛破浪前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X届市委X次全会指明了国家和全市在新发展阶段的前行方向,我们谋划推动“十四五”发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市委决策部署,以更高的站位、更宽广视野、更长远眼光,描绘好X发展新蓝图,以新蓝图指引新航向,以新蓝图激励新作为,为奋力创造新时代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新奇迹提供强大支撑。我重点讲七个问题。

第一,要着力理解把握“十四五”时期的方位与使命

方位指引航向,使命砥砺担当。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只有把×所处的大局方位看得更清楚,把肩负的使命责任把得更精准,才能更好地推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事业发展紧贴大局需要、顺应潮流大势、符合人民愿望,从而在“十四五”发展中更加主动、更有质量、更可持续。

一要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的“时”与“势”,在应时而为、乘势而上中奋进新发展阶段。当前,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从国际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东升西降”成为大趋势,但“西强东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从全国来看,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新发展阶段中的要求更加凸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从全市来看,×正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虽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叠加期、经济社会换道前行期、重大项目攻坚期,但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站在“十四五”发展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勇担新发展阶段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使命,大力厚植生态优势,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充分彰显生态魅力,更好造福人民群众。深刻把握×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总目标,综合分析“十三五”发展成就和“十四五”重大机遇,我们有条件有机会奋发有为,加快建设生态美丽幸福、宜居宜业宜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全面打造美丽生态新高地、绿色发展新示范、幸福宜居新样板、城乡治理新标杆、开放创新新格局,为×全面建成“五个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构建新的生态制高点、经济增长点、战略链接点,努力打造×国际大都市的生态名片、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优秀典范、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杆,奋力创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范例。

二要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的“危”与“机”,在培育先机、开创新局中践行新发展理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危”与“机”并存,挑战和机遇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过去,我们坚持生态立岛,大力偿还生态负债、增加生态资产、筑牢生态基底,生态优势明显;现在,各地生态建设加速发力,我们的生态比较优势面临被赶超风险。过去,我们坚持经济绿色发展导向,强化招商引资,形成了以新兴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实体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现在,各地都在强化招商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招商竞争日趋激烈,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加快壮大生态实体经济的形势更为紧迫。过去,人民群众更多关注基本民生,我们多措并举,确保了群众基本生活水平跟上全市平均水平;现在,人民群众对质量民生的需求日趋高涨,我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压力逐渐增大。风险挑战往往是格局重塑、优势再造的重要契机,关键在应对得当。一方面,我们要增强风险意识,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化危为机,通过防风险、补短板、固根基来确保生态岛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勇于抢占先机、创造优势,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厚植生态优势立区、以高附加值农业兴区、以高端绿色产业强区,努力开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新局面。

三要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的“进”与“退”,在改革供给、扩大内需中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根本战略选择。围绕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国家和全市关于新发展格局的部署要求,既明确了X努力“进”的方向,也明确了X加快“退”的要求。我们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奋勇前进,对不符合新发展格局要求、不符合生态岛发展方向的思想藩篱和体制障碍要大胆革除,努力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中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服务大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满足国内统一大市场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着力提高生态产品供给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推动形成生态需求牵引新供给、生态供给创造新需求的生动局面。既要着眼长远,把准长期趋势,锚定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方向,对全区发展格局再审视再优化,加快绿色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海装制造向智能化转型、新兴业态向多元化迭代,探索走出一条要素配置高效、供给体系完备的实践新路;也要瞄准眼前,捕捉短期波动,把握新消费、后疫情等发展形势,抓住外部需求长期低迷、内部消费加速转型升级、生态产品供给明显不足等市场堵点痛点,培育发展贴合市场需要、引领社会消费的生态产品和生态产业,努力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发展步伐。

第二,要着力厚植生态新优势

坚持以厚植生态优势立区,既是市委、市政府对×的殷切期望,也是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一以贯之的内在要求,更是我们面向未来、赢得未来的坚实支撑。厚植生态优势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努力构筑更多自身独有、难被超越的生态新优势,加快打造美丽生态新高地,让望得见星空、看得见绿水、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鸣成为生态×的魅力标志。

要筑牢生态基础底板。×因江而生,因水而兴,水是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血脉和根基。要坚持把治水工作放在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的格局中整体谋划,着眼水系、水网整体治理,狠抓水岸共治、加强源头管控,有序实施“拆涵建桥、改小并大、清淤通河”,有效解决好中小河道治管难题,常态化抓好消黑除劣治理,以×小流域的良好水环境,守护好、改善好长江×段水域的生态大环境。要坚持陆海统筹、江河兼顾、上下游联动、干支流共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推动水体、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要素协同治理,推动长江十年禁渔有效落地,不断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补齐生态环保短板。要以中央、市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牵引,放眼长远、突出长效,着重在解决制约生态环境提升的突出瓶颈和深层次问题上下功夫。要把环境保护的关卡前移,加强全域监管,从源头减少和截除污染源,筑牢生态安全监管屏障。要在科学保护、科学防治上下功夫,加大信息化技术运用,拓展数字化赋能环保工作的力度和深度。要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强化条块协作、联防联控,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首创精神,引导人人争做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主人翁。要创新生态环保制度。构筑生态新优势关键在创新性地拉长板。要聚焦现有优势长板,进一步探索实践河道警长制、生态检察官、环境资源审判庭等领全市之先的生态环保司法体制机制和环长制等创新举措,不断深化与长江口地区共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合作,加强跨行政区和流域性生态共建共治共享探索实践,共同守护好长江一江清水。

第三,要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作为X最大的农村地区,X发展的重心和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和成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掌握发展主动权、构建发展话语权,就必须全力写好“三农”精彩大文章,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动人新画卷。

要抓牢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总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做文章,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巩固当前区、市级示范村建设基础上,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努力把每一条道路、每一条河流打造成为风景线,把每一座村庄、每一片农田打造成为风景画,绘就“白墙青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美丽图景。要聚焦宜居宜业宜游,以点串线连面,推动以镇域为单元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把乡村打造成世界级生态岛的闪亮名片。要聚焦发展现代绿色农业这个突破口。坚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根据市场供需变化,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生产结构,切实调优品质、调高质量、调厚效益。要全力打好“两无化”这张王牌,扩大种植规模,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管,提升市场口碑,让“两无化”成为最安全、最生态、最顶级×农产品的代名词。要聚焦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等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田园风光、乡村野趣,将农旅、文旅、体旅等要素有机结合,实现高质量农业生产和高品质休闲体验融合发展。要增强深化农村改革这个动力源。整合三岛农村土地资源,统筹把握土地管控、产业准入、负面行为清退,鼓励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让农业成为充满朝气的产业。要规范宅基地管理,结合区域村庄布局优化,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引导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合理配置利用。要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更多满意。

第四,要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十四五”时期,对外大交通的根本性改善,将为X从东西两端打通连接沪通两个扇面的堵点痛点,同时花博会筹办、长兴打造千亿级海装产业集群、横沙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大契机,都将为×增添强劲发展动能。我们要加强研判、主动作为,进一步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加快形成“两翼齐飞、中部开花、长兴奋起、横沙竞美”的城乡新格局。

“两翼齐飞”,就是抢抓交通大变革历史机遇,聚焦新理念、新基建、新产业、新社区、新生活,以东部轨交×线、西部北沿江高铁建设为牵引,发挥好陈家镇、城桥地区综合开发的辐射作用,加强“一站一城”功能建设,增强东西两端发展新动力,加快驱动×岛东西两翼齐飞。“中部开花”,就是充分发挥花博会溢出效应,推动花卉种源研发、生产示范、花卉交易全产业链延伸,加快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助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让鲜艳花朵绽放“美丽经济”,打造充满田园野趣的乡村风光带,有力带动×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长兴奋起”,就是牢牢把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要求,主动拥抱新智造、充分激发新动能、奋力扬帆新起航,全力打造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海洋装备为主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把长兴打造成为×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地、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引领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横沙竞美”,就是结合世界级生态岛先行示范区建设,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起点推进横沙美产业、美乡村、美河湖、美田园、美人文,保育好横沙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环境,努力打造独具特色魅力、充满美丽风貌的生态横沙、悠闲横沙、原味横沙,留住岛韵乡愁。要加强城乡规划统筹,按照“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要求,科学实施全域风貌管控,打造更多“生活秀带”“发展绣带”,让广大市民可以在森林中呼吸、在花海中徜徉、在田野中骑行、在乡村中漫步。

第五,要着力加快生态经济发展

坚持以高附加值农业兴区、以高端绿色产业强区,是市委、市政府为我们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指明的方向,也是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大力推动“好生态”催生“好经济”,立足既有生态环境优势,注重改革、开放、创新靶向发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同步变革,加快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生态经济体系。

要狠抓生态实体经济。要全面增强抢抓生态实体项目的意识,大力招引、培育、发展生态实体项目,不断巩固壮大都市农业、休闲旅游、海洋装备等优势产业,积极布局推动健康养老、高端医疗、教育培训、赛事经济等环境友好型产业落地发展。要对标“五型经济”找准融入切口,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运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旅游、零售等生活性服务和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积极抢占数字化发展先机。要做强生态发展平台。为进一步提升生态产业平台承载力,全面拓展实体项目落地空间,今年我们重组建立了生态旅游集团、生态交通集团、生态城建集团等8大区属国企,旨在充分发挥好国资国企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中的主力军和顶梁柱作用,努力形成“平台招引项目”“项目造就平台”的良好局面。要以“整合资源、集聚发展”为原则,聚焦主业、压实主责,错位发展、协调互补,努力在推动生态产业集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要着力发挥好园区作为产业发展集聚地、经济增长主战场的功能作用,以“四个论英雄”为导向,大力推动园区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要强化特色小镇生态产业功能,注重特色资源挖掘,促进产业、社区、文化和旅游功能融合叠加,打造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行业标杆性特色小镇。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评价标准,不断加强营商环境建设,着力打响“瀛洲店小二”服务品牌。要细化完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支持政策,对重点项目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为优质项目提供绿色通道,加快项目落地。要强化财税产业政策支持,定期更新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统筹安排、高效利用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六,要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充分体现,也是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最终落脚点。我们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统筹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让生活在×的居民倍感温暖、倍感幸福、倍感自豪。

底线民生,事关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权益,我们不能有丝毫放松、任何懈怠。要有效保障脆弱人群的基本生活,把失业人员、低保人口、残障人士、失智老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作为底线民生保障的重点对象,更加关心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子女等特殊困难人员的生产生活,千方百计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把底线民生之网兜得更牢,确保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获得关爱、得到保障、跟上发展。基本民生,涉及群众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老病养,每一件看似小事,却是关乎群众好日子的大事。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情况和群众需求变化,综合平衡考虑,统筹财力安排,加大生态惠民,在就医看病、养老保障、入学入托、社会就业、居民住房等方面,每年安排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项目,让“十四五”期间的基本民生更接地气、更具暖意、更有口碑。质量民生,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依托生态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等渠道,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创造更多生态就业岗位,让广大群众在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中勤劳致富、实现理想。要进一步健全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创新实施机制,加快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美好愿景。要坚持人民至上,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合力建设荣辱与共、生生不息、彼此关爱的生态幸福美丽家园。

第七,要着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

面对开启新征程、建设新X这个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全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更好地担大任、干大事、创大业。

要着力增强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我们只有把坚持系统观念贯穿实践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要加强前瞻性思考,看得远、想得深,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研究变化观趋势,善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要加强全局性谋划,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要加强战略性布局,始终盯紧实现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为带动,努力实现“落一子而活满盘”。要加强整体性推进,注重各项工作、各种要素间的关联性,增强政策配套和制度衔接,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协调发展,在扬长避短中提升整体效能。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改革越向纵深推进,各类风险矛盾会更集中、更突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高度关注各种风险隐患,努力防范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要增强预判能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密切关注那些可能迟滞甚至中断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进程的重大风险,综合研判、统筹谋划、有力应对,尽最大努力避免发生。要增强处置能力,紧密结合应对风险实践,深入查找工作和体制机制上的短板漏洞,及时健全完善,尽可能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塑造新×新优势,尤为重要的就是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要在解放思想上持续用力,深刻把握客观实际变化、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坚决摒弃陈旧思想、落后观念,大胆突破、探索创新,奋力开辟新天地。要在独创独有上施展作为,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用劲发力,努力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加快形成首创成果、独创经验。要在氛围营造上多下功夫,坚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更为有效的制度供给,为全方位、全链条创新营造氛围、拓展空间、增添活力。要全面增强实干作风。幸福不会从天降,梦想不会自成真。唯有脚踏实地干事业、只争朝夕抓落实,才能稳扎稳打向前走、攻坚克难开新局。唯有苦干实干拼命干、创新创业创奇迹,才能不负新时代新机遇,不负人民群众新期待。要在学思践悟中鼓足实干信念,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修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必修课,不断校正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增进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要在深入调研中筑牢实干根基,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提出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为科学决策部署、更好推进落实打牢根基。要在攻坚克难中彰显实干成效,时刻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锐气,在繁难处攻坚、在关节点发力,打通前行阻点、突破任务难点、培育创新亮点,积极争当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实干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举全区之力办好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持续抓好生态环境治理,加快推动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做好生态产业发展、城乡社会治理、民生保障服务等各项工作,认真谋划好区、乡镇、村居换届,奋力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全面展现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新气象,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上一篇:如何准备国考下一篇:淘宝店推广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