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2024-06-27

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精选16篇)

1.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一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有效策略

西安市田家炳中学 张娟利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最终的升华,阅读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写作服务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关系。阅读是为写作积累原始素材的,写作也是促进阅读的最终点,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

一、立足课堂,挖掘教材,充分积累作文素材 很多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他们的知识积累不够,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对阅读过的文章进行积累。现在高中生的阅读量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50万字的要求。当然究其原因这与从小在应试压力下教师和家长剥夺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学校的办学条件限制、高考的升学压力等有关系。但是我们只要抓住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学生的作文也能够写好。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呢?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现在新课标选入教材的文章虽然比以前有所减少,但是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位古今中外卓有建树的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如经“韦编三绝”苦读而成为至圣先师受历代儒生推崇的孔子;忧国忧民、洁身自好、“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屈原;豪放飘逸、性喜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沉郁顿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所以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留意、积累这些素材,用它们来充实不同观点的文章内容。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分类归纳时可把素材分为以下几类:爱国,人生,传统美德,气节、节操,理想和现实。这些分类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变动。但在完成这项工作时,教师只能“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不能包办;要求学生要参与进来,小组或个人完成作文素材小册,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从课文中寻找素材的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在完成课内素材的分类归纳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关心时政,自行确定课外题材内容,对身边的鲜活素材进行开发。

二、阅读经典,积累素材,有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南大徐雁教授在“经典阅读与人生成长”的专题讲座中谈道:“高考作文的高低往往是见识的高低,学生应学会真实而正确的反映个人的感悟。高考的高分作文往往都是不同凡响的文章,而不同凡响靠的就是见识,就是日积月累的阅读积淀。” [1]从大家的经典畅谈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联,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的原则,阅读是作文的根本,作文是阅读的结晶。阅读经典更是为我们的写作注入了活力,在教材中,在我们身边的经典读物都凝聚了我们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更应从经典阅读中去挖掘素材,为我们作文所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如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成语就颇多:完璧归赵、布衣之交、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和白璧微瑕等。但学生很少单独利用这些成语遣词造句。《劝学》中大量佳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生会记得佳句,但在写作中却很少联系应用。从名著导读这部分来看,教材中每册安排了两部经典著作,学生却很少关注书本的经典名著部分。我们不应让经典安静的冷落在一旁,除了课内经典名篇,课外阅读经典更应成为每个学生的良好学习好习惯,这除了学生自己的兴趣阅读外,还应有老师的引导,做好课外经典的阅读和积累,如安排学生每学期读指定的读物,《三字经》,《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不仅扩展学生知识面,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搭建平台,开展活动,激发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平台,使学生将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收获能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展现,使他们的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以激发他们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只要有了热情和兴趣,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他们的潜力。而供他们展现的平台很多,我们可以利用班上举行的班级辩论会、学习园地、班级黑板报、校刊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学生的优秀习作还可以向社会上的一些报刊、杂志等投稿,尽最大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操作的过程也不能忽视一部分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对他们我们要伸手相助,他们表现出的点点成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认可,以使他们在写作中找到自信。而且这种活动必将长期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设平等、互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让学生开放心态,张扬个性,放飞心灵,自由写作,从而笔下生风,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来。

四、借助网络,利用资源,提高阅读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效率 高中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和计算机技能都远高于初中生、小学生,对于正处于认知和接受能力最强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利用网络扩大阅读面是非常可行的。与传统的阅读途径(订阅各种作文报纸、杂志、书籍)相比,报纸、杂志仅仅是一座座小岛,网络则浩如大海。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新闻时事、热点话题、名家作者逸事趣闻,甚至天文地理。当然鉴于网络的复杂性和高中生自控能力不强的特点,老师就需要做好介绍和“监督”工作。比如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图书网站,如中华图书网、中国电子图书网等,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各类图书,尤其是那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家名篇、名著,以及中学生优秀作文。

在信息时代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需要的许多信息资源。学生写作往往为材料所困,比如写一些材料作文、议论文,就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资料来丰富作文的内容,而且网络中获得的写作素材更带有时代感和新鲜度。再看每年各省的高考作文命题,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比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1作文“高速路上父亲开车打电话被孩子举报”材料就是当年网上热议话题,从高考命题方向看出,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与时代和生活相结合的地方。

在传统的阅读和写作素材积累中老师往往都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好摘要,这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的工作。而在网络环境下这些工作就简单得多。比如美文的摘录,就可以要求学生每周上网至少下载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文章,然后写上自己的评论,说明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这样的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帮助,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省时省力更高效。

通过网络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评改作文是一种很新颖的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学生时代,当你的作文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这份荣耀感会激励你把下次作文写得更好。事实上作为范文朗读,只局限在自己的语文老师和本班的同学之间,交流的空间并不大。网络这一交互平台的出现,为学生作文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在网上发表作文,拥有更多的读者,这会大大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此外,教师评改作文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上传于网上的作文,读者不只是语文老师和同学,也可能是素不认识的网民读者,他们也可以通过在网上留言、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评改你的作文。当作文的评改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同学、老师的狭小圈子,作文教学成为了一个开放的体系时,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产生了。

当然,我们看到了网络环境下为我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带来了便利,但也应意识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经典作品的阅读,如一些网络作者即兴式、快餐式的写作方式过于追求简易化、通俗化,从而使得作品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使得作品的语言表达缺乏推敲打磨,生硬晦涩,让阅读者不知所云。

再者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写作教学必须加强高中学生的语言规范。很多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在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会自觉不自觉的使用类似语言,而高考作文的评定恰恰注重三大方面———内容、语言、结构,语言表达在一篇作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高考作文阅卷中强调对错别字的扣分。因此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写作用语十分重要。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都熟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读可以给写以更多的启发。能读然后才是会写;善读并好读之人,才能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2.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二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高深莫测, 尤其适合理科的课堂教学, 如物理中的自由落体运动, 把实验室搬上了计算机, 再现了自由落体的情景;化学学科的方程式配平教学用flash动画等等。我认为只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信息技术的自身规律,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非梦想。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在于, 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获取与保持;它所产生的师生、生生的交互方式, 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听到又能看到, 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不会对语文的“传统性”有任何的冲击。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课程的结合可实现对文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 把语文的各种知识点, 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标点符号、成语熟语、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练习, 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进行, 与传统的练习册缺乏图、文、音、像并茂的形式不可同日而语。若按传统的线性、顺序方式把这些不同特征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则将成为杂乱无章的、让人无法阅读的大杂烩。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杠杆, 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及写作能力。现代化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宗旨, 而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是个别化, 它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自我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思想驰骋的天地, 有利于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构建问题情境, 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 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人机对话, 借助教学软件和网络系统获取有关信息, 按照反馈提示进行自我协商, 自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促使自我意识的觉醒, 加深自我情绪的理解,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突破”。

例如教《谏太宗十思疏》时, 可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设计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魏征去世后, 李世民叹息:“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知得失。魏征没, 朕亡一镜矣。”史称“诤臣”。但也有史学家评论, 魏征是“诤臣”, 但并非“忠臣”,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观看视频《贞观天子李世民之直言大臣魏徵传奇 (下) 》和《贤后谏君》进行自主学习, 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和审美趣味选择学习内容, 寻找问题答案。这样, 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 借助网络上丰富的素材制作教学课件, 提高阅读实效, 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对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对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进行了优化处理, 为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搭起了平台, 提供了契机。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 借助网络上的文字、影像、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精心设计制作教学课件, 将抽象问题形象表现、复杂内容简明归纳、情趣情味感性渲染, 多角度、多层次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达到了陶冶学生性情、提高课堂效率之目的。

例如徐迟的《黄山记》, 是当代写景的杰作。文章一开头, 带给读者无尽的遐思和向往。胜境如何?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利用多媒体电脑再现“黄山奇观”, 其形近在眼前, 其声响在耳畔, 带给学生无限的美感,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作者情与学生情有机结合, 自然而然进入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阅读佳境。

此外, 学生还可通过“电子信箱”“留言簿”发送自己的学习体会, 与同学分享成功的快乐;也可查阅、接收其他同学的信息, 或帮同学答疑解惑, 或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三

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路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必修课程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等综合能力。可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凸显其学科特点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

(一)利用课堂教学开展语文读写结合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节选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是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很好的资源。比如,学习《窦娥冤》一文,可以这样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同时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人物悲剧的典型意义。在学生展示学习结果后,师生共同讨论,并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教学目标“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艺术魅力。两节课有读有写,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读”走进文本,感受文本,通过“写”表达对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认识及其悲剧意义的理解,加深对元杂剧这种文体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互为主体,双边活动自然展开。学生在探究思考中还提出了较有价值的议题,如窦娥在“滚绣球”一曲中,先是对天地进行强烈的控诉和否定,之后却在发三桩誓言时又确信自己的冤情足以感天动地,表达了对天地的“公正性”的期许。利用读写结合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与探索状态,使学生在学会表达交流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

(二)利用课外阅读开展语文读写结合训练

除了有计划地教学语文必修课程,教师还可以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指导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笔者实践一年多,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写出的文章文笔优美,见解独到,可读性强。

(三)利用写作课开展语文读写结合训练

1.写前读,读有所取,读有所悟。教学作文指导课,只要不是写考试作文,教师都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文前翻阅手头上的资料。比如,阅读与写作内容类似的优秀作文,或与写作内容相关的精美文章,或撷取可用于写作的典型材料,等等。有一次,笔者把一个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来品读时,学生一致认为文章除了富有文采,结构严谨外,最突出的亮点是材料丰富。写这篇作文的学生在谈到如何积累作文素材时说,平时阅读课外书时发现有好的材料就摘抄下来,写作前浏览一遍,发现有合适的就用到作文当中。

2.写后读,读出亮点,读出不足。学生写完作文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找一找类似的文章来读一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足,提高写作水平。也可以在讲评课结束之后,让学生细读自己的作文,或拿比自己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来读,在对比和总结中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作文,提升写作能力。一个学生写完一篇新材料作文《自立者强》后,借了班上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的作文来看,同时结合老师在评讲课中的评点,发现自己的作文存在以叙代议、缺乏分析论证的毛病。于是她压缩例子,多加阐述、分析,修改后的文章变得出色了。

二、读写结合教学的反思

(一)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前提

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方式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法,重新思考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重新定位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即变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为“师生双主体互动”与“学生间合作学习”的教学,而教师则应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能力意识与合作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关键

读写结合教学引发的“师生双主体互动”与“学生间合作学习”的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伙伴,阅读、写作、讨论,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并能主动参与到课内与课外的语文学习当中。当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也就越能感受到读写结合教学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创新活动方式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

创新活动方式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途径,它要求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使课余生活变得更富有意义,比如举办名著欣赏、作文竞赛、朗读比赛等活动。此外,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大语文观,自觉地把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方式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

4.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四

分值比重很大的作文是高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受到考生、家长、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在日常作文的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高考命题的趋势与规律,学生在作文学习和练习中也应针对性的训练,高中语文作文具有目的性,本文探讨历年江苏高考命题与高中语文作文之间存在的联系,提出作者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普遍的观点认为江苏的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有足够的能力进行高考自主命题的,全国统一命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各个省份命题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而江苏省是自主命题的省份,是由于根据近几年的命题来看,命题的质量都得到了保障和认可,浅析江苏高考命题规律和作文“教”与“学”之间的必然联系,仅供参考。

1.江苏高考命题的规律性

1.1从立意的角度来看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并不是单纯性的知识技能考查,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价值观的考查,因此在命题的选择上一般会符合主流思想,具有一定的教育与针对性,语文作文会着重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把一些思想性的东西添加在题目或者材料当中。基于这个规律性,教师在作文的教学中可以加强此类材料的练习和熟知度,积累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例子。那么学生在写起作文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早年江苏高考就有一篇看材料写作的话题作文,登山者必须立马找到避风处的时候在路途中遇见冻僵者,救还是不救的话题,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这就是典型的一个思想道德品质的命题。教师在教导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日常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另外比较热门的命题会以当下热点为原材料的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比较受到关注的生本意识。

1.2反应出高中作文教学的走向与趋势

作文可以反应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与日常的学习是分不开的,高考作文命题一般是需要反映出高中作文教学的大致方向的[1],江苏高考作文前几年都是以话题作文为主,话题作文可以使得学生的发挥比较自由,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也能够体现人性化高考的要求。话题作文都是以一则材料为基础,教师和学生要注重材料的理解,基于这个大背景之下,高中作文教学的走向不妨超市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死板生硬,话题作为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2.作文的教学本质

高中作文的教学本质是让学生体验到个性化的社会活动,高考命题往往也是从作文本质出发,但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重视表明面上的和普遍的写作体系的训练,关于写作手法的应用,而往往忽略了写作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表述生命独特的社会活动和体验活动的过程。在写作的教学当中教师把学生变成了知识体系的努力,华丽的辞藻、背诵的事例都成为了重点,这种模式是偏离社会现状的,是不健全的教育模式。许多名著的诞生都是因为写作主体的社会经历,有感而发的思想。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活动的体验。例如江苏高考作文有一年的高考题目是绿色生活,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组织课外的活动,增加学生的体验,着眼于写作主体的发展,而非一味关注写作课客体的应用。

3.浅谈一点高中语文作文的技巧

作文的写作离不开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素材的积累大部分来源于阅读。一般文章有常态的阅读和教学的阅读两种[2]。对于学生而言阅读首先是常态的阅读,常态阅读的文章一般是某一个新的领域中的陌生知识,这类的阅读可以普及新知,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了解作者介绍的新知识、新观点,看懂文章最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常态阅读。但是在把阅读当做一门学习的手段时,常态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学阅读,教学阅读要求学生不单单是要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要了解文章的格式、布局等,在阅读中掌握此类文章的策略,教学阅读即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通读文章你能够学到什么,下次写作能不能运用自如,带着思考进行阅读,训练思维,最终提高写作的水平。教学阅读的难度是大于常态阅读的,提高作文写作水平需要技巧性的阅读。笔者认文提高写作能力必须遵循多改、多读、多写的三大原则,其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改”,修改是为了发现自身的写作的短板在哪里,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前两者都做到了,最后才是多写,写作的时候要适当的站在读者的角度,自己所写能够给改卷老师提供什么,而非自己想宣泄什么就写什么,高考作文往往比日常写作更加具有目的性和技巧性。其实写作的开端是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意识明确方向去搜集资料(生活素材、书本知识)[3],如当下比较热门的男号问题、农民工问题、奥运等等,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再加以提炼,完善观点结论和逻辑主线,然后不断去细化和明确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结语】

5.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优秀作文】

提高语文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引导着一个国家的`悄然而立,而国之文学则是体现在国民素养之上,国民素养又则是在所接纳的知识之上,所以啊,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建立在国民的文化素养之上,而我们,身为国家的未来,对于知识与文化的汲取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我们国人的引导之船,引领着我们走向世界的远方,而我们的知识,则是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文化,而语言再深化一下就是我们所学习的语文。这看起来似乎简简单单的语言,我们却没有能力将其完全学会,却不能将其深深领悟,对于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必须将这种文化与知识传承下去。

语文,这个我们熟悉的词语,每每翻开语文书,都觉得是一种精神的给予,如同与先哲对话,进行灵魂的交流,并且我们也可以学习到我们太多太多不了解的东西,丰富我们的知识文化,让我们的灵魂境界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6.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六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在高考作文中展示语文综合素养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陈玉兵

作文,是一个同学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它的分值占据高考语文卷面分的大头。高三同学在高考前要坚持作文基本功训练不放松,并不断提高应试作文的品位,在高考作文中展示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具体说来,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拟好题目开好头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对于高考作文来说,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就是近水楼台和向阳花木。好的文题和开端往往能够先声夺人,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要想高考作文拿高分,我们就要拟好文章的标题,写好文章的开头。“好题一半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话题作文要紧扣话题拟题。

首先,要认真揣摩话题的含义。要紧扣题目中的背景材料,揣摩出话题在材料中的特定意义(语境义),以避免偏题、离题。例如——

没有滤网的水龙头,一打开,水流便激射而出,洗衣、洗菜、洗碗,一不小心就溅人一身;有了滤网的水龙头,水流出来,就像一串湿润的玉链,用手一掬,像清风拂过,却不会溅湿衣裤。同样是水,有没有滤网,给人的感受大不一样。因此,人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有人说,感情要有滤网;有人说,说话要有滤网;有人说,学习要有滤网……请以“滤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由话题背景材料可知,水龙头上的“滤网”是“限速器”而非“净化器”。那么,感情、说话、学习等又为什么要有“滤网”呢?通过对话题材料中“人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一句的仔细揣摩,我们便能发现,这里的“滤网”是用来比喻在生活中起约束限制作用的东西。如果把这里的“滤网”理解为净化生活的东西就不准确了。揣摩到了话题的语境义,我们就能从不同角度立意。①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过“度”。如营养过剩的悲剧,“浓妆艳抹”的尴尬等。②感情不能泛滥,情感世界也要“滤网”。即使是美好的情感也要控制,不要过早地跌入爱河,溺爱不利于孩子成长等。③不能滥用批评,注意表扬的艺术,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如:做领导的对部下的批评不能过分,表扬也不能过头;一般人说话也应有所限制,不能“吹”得漫无边际,“贬”得不顾事实等。

其次,可用限制的方法缩小话题。话题的范围一般都比较大,我们如果把它缩小到话题中的某一方面,就能集中笔力,写深写透。例如“竞争与合作”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把它的范围限制在某一领域,拟成“学习的竞争与合作”“竞争合作写双赢——某企业发展记实”等。

(二)学会常用的一些开头方法。

①开门见山。即抓住议论的本质直入文题,或直截了当进入写人叙事。

②修辞开篇。运用修辞方法开头,易于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③引用开篇。就是根据文题,巧用一两句古代诗文、现代诗歌、流行歌词、名言警句或民谚俗语等,一睹开头,文化韵味顿生,能把读者迅速引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④类比开篇。就是根据不同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进而推导出他们的共同特点,揭示问题所在,由此引入文题。例如《羡慕》的开头:“麻雀总是羡慕雄鹰搏击长空,而看不到自己的灵巧;猴子总是羡慕老虎的威猛,却看不到自己的聪慧;米兰总是羡慕牡丹的艳丽,而感受不到自己的幽香。许多人也是如此,他们总是羡慕别人的容貌、智慧甚至权势,却忽视了自我价值。”

⑤描写开篇。即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下文人物的出场或事件的开端做好衬托铺垫。

⑥抒情开篇。开头就用直接倾诉真情的方法来点明文章主旨。

文章的开头不宜过长,但短短几行文字不可忽视。“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考场作文,考生面对的是同一题目,开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没有打好腹稿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轻易下笔。为的就是要写出那令人一见钟情的开头!

二、展开联想巧构思

为文应该“有创新”。这里所说的创新,一是指文章在内容上有开拓,二是指在形式上的与众不同。高考作文的创新并非都依靠求异思维,从写作过程来看,联想在作文构思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联想,可以发现事物的特点,获得新鲜的材料,产生新颖的见解;在联想的过程中去粗取精,能使文章构思精巧,不落俗套。

例如《保险丝的启示》一文——

拿着换下来的保险丝胡乱地想,它那么的软,指甲都掐得断;熔点那么低,划根火柴就能烧断它,可算是金属家族中的弱者。可它却凭借自己的短处,竟能在电阻中担当着重要的警卫工作,一遇危险,立即熔断,以此来保护所有电器的安全。发明者真可谓独具慧眼!

细细想来,生活中类似这样用物之短的还真不少:软木不堪作栋梁,但它可用来作别的木料所代替不了的木塞;惰性气体似乎毫无用处,却可以冲入灯泡,使灯泡内外的气压达到平衡;嶙峋怪异的太湖石,没有人拿它砌墙刻碑,但它却能垒成具体而微的假山;奇丑无比的树桩作燃料都难劈开,但有人却想到用它制作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甚至连老鼠的“贼性”,都可以利用起来在海关检查上发挥作用,这就是“警鼠”。

可见,我们平时说,用物要扬长避短,是不全面的。事物的长短是相对的,一物之短

往往换个角度也就是一物之长。具有敏锐眼光和睿智头脑的人,在用物时,不仅能避其短,而且还善于“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腐朽为神奇。因此,我们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简单地说某一事物没有价值。有时说“没有价值”,实际上是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到,古人所说的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也是不全面的。人的某些缺点换一个场所也就变成了优点。我们在用人时,既要看到他的长处,又要审视他的短处,有时甚至还可以来个缺点优选法呢。胆小的人不利于干开创性的事业,但当出纳会计贪污的可能性就很小;听力差的人是非少,搞档案管理却很恰当;吹毛求疵的人当领导,群众不欢迎他,但他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产品检验员;机械型的人管理图书、看护电话,可能很出色;夸夸其谈的人,你最好叫他去当产品推销员……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必羡慕人家的长处而悲叹自己的短处,应该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去充任生旦净末丑或吹拉弹唱中的一个最适宜自己特点的角色。当领导的更应该能容人之短,知人善任,以最大的效果来调配各类人员,使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不难看出,作者在构思上面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展开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和由物到人的联想。通过这些联想,作者阐述了一个新颖而带有普遍性的深刻道理,联系现实论述了这个道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所以,这篇文章就显得脱俗而有灵气。

如果说保险丝现象给了作者深刻的启示,那么《保险丝的启示》给我们作文构思方面的启示应该是写文章要善于联想。由此及彼联想,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全面;由表及里思考,能使文章思想深刻、新颖独到;由物到人联系,便能抓住事物特点,显示其独特精神,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社会价值。当然,联想方法多种,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亦为常用。议论文所要求的深刻透彻,关键在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或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使议论有一定的梯度而不至于在原地踏步。其分析推断过程同样离不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或由实到虚等联想。

我们的周围有着许多事物,我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这些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我们只要善于联想,用心体悟,精心构思,就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写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文章来!

三、在细节上用功夫

记叙文在构思作文的过程中,要考虑几个细节描写。这里的细节是指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与人物描写密切相关的具体环节,多体现在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等方面。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使形象栩栩如生,读来真实感人;使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整篇文章具有生气;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推微知著,表现主题。

请看下面这道文题——

生活中人们发现,点缀在事物之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细小环节,往往就构成了“美”的因子。比如妈妈的一根白发,运动场上的一次搀扶,医疗室里的一个微笑等等。如果我们人人都能从这些细节当中感受到美,那么,这无疑更能丰富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审美品位。

你有过相关的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由细节感受美”为话题,写一篇记叙类文

章。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不少于800字。

——“由细节感受美”是一个大的话题,这里的“细节”即“细小环节”,话题材料中对此也已有所列举,如妈妈的一根白发,运动场上的一次搀扶,医疗室里的一个微笑等;因为要求写的是一篇记叙类文章,所以就必须有人物事件等细节的叙述描写;要注意从这些细节中发现“美”的因子,如真诚的关爱、无私的奉献、善意的劝导、积极的鼓励、高尚的情趣、进取的精神等等;感受的方式不论是于叙述描写中富含激情,还是用画龙点睛的议论,都应做到贴切自然。例如《那一道紫痕》——

拥挤的楼道,嘈杂的人声。我不自觉地蹙紧了眉头。母亲说:“箱子给我吧。”拎着大包小包的母亲把手伸了过来。我们继续向二楼挤去。天气不是很热,母亲额头上却早已沁出了细细的汗珠,几缕头发微乱地贴在额上。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外貌不很美丽,对我也并不亲近,总是十分严厉,有时近乎苛刻。所以我总是依赖着父亲。我每每问起父亲母亲是否真的爱我,父亲听后总是笑而不答。

经过拥挤的楼道,我们终于来到了宿舍。母亲喘着粗气,眼神有些黯淡。我在宿舍里找到了自己的床铺,便喊母亲过来,帮母亲把箱子放在床上。不经意间,我看见了母亲那双汗湿的手——手心有一道深深的紫痕——分明是行李绳子勒下的印记。我的心猛地震颤了一下:这就是我一直怀疑对我是否真爱的母亲?这道紫痕刺痛了我的眼,我觉得有股涩涩的液体在眼中滚动着。“怎么了?”耳边突然传来母亲的询问。这句我一直认为很冷血的话,此时从母亲的口中说出,竟让我感到倍加温馨。我强忍住泪水,和母亲一起整理宿舍。

不一会儿,其他家长和同学也都来了。母亲还在不停地忙碌着,我仔细打量着我亲爱的母亲,觉得她今天特别的美丽。我也许今天才真正体会到了母亲的爱。和其他母亲一样,我的母亲强烈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她爱得太深沉而不善表达罢了。如果没有那一道紫色的勒痕,我也许还未发现母亲那深藏的爱。我想起了一首歌: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用第一次见你时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母亲,原来你的爱是如此美丽!

母亲临走的时候,我附在她的耳边轻声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母亲竟然像个小女生一样脸红了。母亲很不自然地向我道了别。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落寞得让人心酸,却又使我感到很幸福。

——文章以描写母亲帮“我”拎行李的细节开篇,把“我”对母亲曾有的误解作为插叙,重点叙述描写了母亲手上那道紫色的勒痕令我心灵震颤的经过,“我”从母亲手上那道紫色的勒痕中发现了“美”的因子,感受到了崇高而深沉的母爱。文章善于对母亲的细节描写:既用简笔勾勒,又有对比展示;既有动态造型,更有特写镜头。细节描写的生动真实,心理感受的细致真切,是本文的最大亮点。

四、用真情感动读者

文章贵在情真,真情最能动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固然能给人以震撼,一件不起眼的生活小事,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同样能打动读者。关键是所写之事、所抒之情要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例如《肩膀》一文——

儿时最快乐的地方是哪?不是摇篮,更不是婴儿车,而是父亲的肩膀。

不像那虎背熊腰的大力士,父亲的肩膀普通但又结实。

朦胧懂事的时候,最好用的交通工具便是父亲。只要呼一声,想去哪就去哪。有时甚至不必开口,像如今的自动导航车一样,父亲自动会运载我。

父亲的肩膀也就成了这辆车为我留下的座位。不管到哪,那结实的坐垫让你感到快乐与安全。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我看得更高、更远,我也时常向父亲兴奋地述说着我见到的新奇物,活泼地在父亲的肩膀上摇动。父亲总牢牢稳住我,用他又大又硬的手,生怕我摔下来。

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带我上街。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即使被父亲背着,我也只能看见黑压压的一片。年幼的我最爱热闹,硬是让父亲用肩膀架着我。坐在父亲的肩膀上,自然最能满足我的任性。父亲特别稳地卡住我的腰,我兴奋地抖动着身子,在父亲的肩膀上手舞足蹈。父亲也与我一起兴奋。

父亲从不在乎我在他肩膀上的随意,即使偶然的一些恶作剧,父亲也只是一笑了之。记得一次我在父亲肩上撒了一泡尿,当时父亲一边把我放下,一边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长大了,我问起父亲驮我有什么感觉。父亲笑着说,我太重,太调皮。每次让我坐完肩膀后,肩膀总是又酸又疼。特别是上街,总得让我折磨得酸疼好些天。我问父亲为什么常常让我坐在他的肩上。父亲回答得很平淡:因为你是我儿子啊。

每想起这句话,我就仿佛看到父亲那结实的肩膀,那是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有时,我也会想:假如父亲哪一天老得走不动了,我会背他么?

我从没把这个问题告诉父亲,但就为父亲的肩膀,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会!” ——文章写的虽是生活小事,但真切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写出了儿子长大后对父亲感恩,字里行间所表现的真诚无疑能感动阅卷老师。

抒写真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选取最能表情达意的材料。例如上文所选“我”在父亲肩膀上的感受与种种表现乃至恶作剧、父亲那简短的话语等材料,无不淋漓地表现着父子情深。生活中的什么曾经感动或正在感动我们,我们就选择写什么来感动别人。爱国之情、乡土之情、父母之情、手足之情、师生之情、同窗之情等“人之常情”,只要能真实自然地表情达意,就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其次,要运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朴实自然,含蓄委婉是表达真情的最好的语言。另外,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7.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七

一、典型词句积累, 铺开读写结合之路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提出, 在写话中要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孩子们多阅读文本, 在阅读中注重词语累积的过程, 由说到写, 逐渐过渡。词语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铺开了低年级学生读写结合之路。

(一) 词语积累, 铺垫写话基础

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 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优美字词, 理解与运用中积累语言, 让优美字词巧妙而自然地印记在学生脑海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秋天到》一文, 其中“黄澄澄、红彤彤”把学生给难住了, 教师引导孩子联系上文、借助插图来说说:“梨和枣长得什么样?”经这么一点拨, 孩子们一下子恍然大悟, 原来这两个都是描写颜色的词。孩子们理解了这两个词, 并用这两个词说出自己见过的事物, 孩子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就这样, 阅读一篇篇课文中的好词, 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积累并运用着。这样, 积沙成塔、滴水成河, 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只有语言丰富了, 写作文时才能够左右逢源。

(二) 句式训练, 夯实写话基础

低年级读写结合教学中挖掘典型的句式进行句型模拟训练, 做到读练结合, 就好比盖房子过程中的钢筋水泥, 起着支柱的作用。如教学《难忘的一天》中结尾:“天, 仿佛格外的蓝;阳光, 仿佛更加灿烂。”读一读, 说一说这种句式让你感受到什么, 从而体会排比句式的优美, 以及借景抒情的妙用。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也说一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 在老师赞赏的目光中, 一句句新鲜、独特的句子出炉了:“花, 仿佛格外的红;草, 仿佛更加绿。”“风, 仿佛格外的轻;水, 仿佛更加清澈。”在语文教材中还有“有……有……还有……”“因为……所以……”等关联句式,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每天训练一点点, 学生就进步一点点, 点点滴滴, 就汇聚成了流淌不息的小溪。

二、精彩片段仿写, 提高读写结合之效

读写结合教学, 还应挖掘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读中导写。段落是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 如果语文老师能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将写得精彩的段落通过引领学生感悟、分析之后, 穿插一些行之有效的仿写训练, 就可以使学生无痕地掌握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 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 总分段式的仿写, 搭建习作的桥梁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 总分段式仿写“先以中心句总述, 后分层次加以叙述描写”的段落很典型, 是片段仿写很好的一种形式。比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文中第二自然段, 围绕“秋天来啦, 秋天来啦, 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这一中心句展开描写, 从“梨树、苹果、稻海、高粱”四种景物写出秋天丰收的美。模仿这段话的总分段式, 让孩子们写一写熟悉的《美丽的校园》, 学生写出了精妙的语句:“我们的校园真美呀!荷花池里的荷花亭亭玉立, 榕树又高又大像撑起一把绿绒大伞, 一棵棵椰树高高地直立着像列队的士兵一样。”这段仿写掌握了总分段式写法, 还用上形象的比喻, 显得比较生动。通过一段时间的片段仿写训练, 学生逐步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 掌握了一些词语的应用, 消除了害怕写作文的心理, 培养起一定的写作兴趣。

(二) 并列段式的仿写, 提高习作水平

在读写结合教学中, 并列段式的仿写也十分重要。并列段, 即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二年级教材中《泉水》二、三、四、五自然段, 并列写出了泉水到过哪里、碰到谁、说了什么话, 句式相对统一, 读来朗朗上口。孩子读后还发现每段的语言很讲究, “流进、流过、流到、穿过”每个动词都不重复, 写得很生动。孩子们读着读着来了灵感:“泉水来到农民伯伯的菜地里, 蔬菜痛痛快快地喝着水, 泉水说:‘喝吧, 喝吧, 我的水很多很多, 喝足了, 让农民伯伯脸上乐开了花。’”片段的模仿训练, 它不仅可以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佳作的熏陶,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还可以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既消化了“读”的内容, 又提高了“写”的水平。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在新课改形势下, 日益彰显它的魅力。我们应该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潜心课程改革, 教学中挖掘字词、片段、篇章等语言训练点, 读中有写, 写中有读, 读写结合, 相辅相成,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路指航。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我尝试着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有效性研究, 既培养学生的阅读与习作的良好习惯, 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8.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八

一、针对写作开展阅读教学

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写作文困难的问题,而出现此问题的首要原因,即学生觉得没有事情可以叙述,没有感情可以抒发,没有议论可以表达。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已给材料的作文,不管教师如何启发与点拨,很多学生仍然觉得无从下笔。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加强阅读指导入手,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一)在阅读中有效指导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语言是作文的基础。想要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学生就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及优美的句子。教师要指导学生摘抄一些好词好句。首先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掌握词汇以及句子中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及内涵,之后帮助学生掌握灵活运用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以上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如教师可以将“自恃与自负”“自信与自尊”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相同点与差异,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词汇。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对词性的把握也非常关键。为了能准确地把握词性,应该将词汇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从而更好地确定词汇的基本性质。以“劳动”这个词汇为例,其在“新鲜的水果是农民伯伯用劳动换来的”这一语境中属于动词,但是其在“劳动是最光荣的”这一语境中是名词。可见,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就有不同的词性,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多摘抄一些生动的修辞句段,为今后的运用积累大量的材料。

(二)在阅读中科学指导对写作方法的分析与运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地提炼课文中运用的写作方法,并且根据学生在写作中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析。教师首先要将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理论等知识讲给学生听,然后再深入分析写作技巧以及写作方法的实际运用。如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可以将不同课文中包含的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以及语言等摘录下来,同时进行对比与分析,对于不同的人物要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从而将人物形象描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又如,在叙事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以及结局整个全程,然后再考虑如何运用倒叙或者插叙等方法将事件叙述得更完整、更有趣。

二、 针对阅读开展作文练习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在布局、立意以及选材等方面都是比较新颖与完善的,堪称作文的典范。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进行阅读,并且将写作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将阅读过程中所学到的写作技巧以及写作方法有效地运用到写作当中。

(一)通过仿照课文的方式写作文

对于初学者而言,模仿是一条必经之路,而且模仿也是高中生学习写作的需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案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研读与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反复练习作文以及阅读的技巧。如在学生学习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后,可以让学生仿写《最后的百合花》以及《最后的红叶》等作文。在仿写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关注对其形态与神韵的描写,在仿写的同时也要有创作、有创新,要灵活生动,从而充分提升学生对写作技巧和方法的驾驭能力。

(二)通过改造课文的方式写作文

当学生对课文进行重新组合以及改造时,他们就会有比普通的命题作文更有利的操作条件,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获得了现成的模式原型。通过对人物名称与叙事顺序的改变,以及对原文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改造,从而重新编写出一篇作文。此过程不仅能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了《静女》这首诗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男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改成一篇现代诗文。

(三)通过缩写或扩写课文的方式写作文

所谓的扩写或缩写,即让学生基于对原文脉络的掌握与理解,运用新的结构形式撰写文章。在通常状况下,扩写都是原文内容的三倍以上,而缩写即为原文的三分之一。缩写或扩写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章重点以及整体的把握能力,而且经过扩写或缩写得出的文章必须要有文采,富含趣味性,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

总之,写作与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互相关联、彼此促进。因此要加强二者的有机结合,针对写作开展阅读教学,同时针对阅读开展作文练习,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充分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实现二者的彼此作用与促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9.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九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有了现代教育理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基点。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小学语文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应该有两个层次的教育理念不可或缺。

(A)宏观教育的认知角度

(B)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

(一)“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要求具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从而为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奠定基础。首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这是评价其教师功底如何的基本标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这些知识要能够真正内化和善于运用。其次,各学科知识的快速增长和交叉、贯通与融合,各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张和相互之间界限的模糊化,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对一门以上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与技巧。这些学科可以是与语文学科相近、相关的,也可以是与语文学科不直接相关的,主要由教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定。这既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

(二)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对教师了解掌握历史、地理、艺术、哲学甚至于某些理科基本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方面是满足其自身教育教学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如一名教师讲《麻雀》一课。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说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下来而不是爱的力量呢?这个学生提的问题是切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应的理解力的,然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最后不了了之。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了解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此作品的历史背景,知道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弱小力量奋起反抗强暴的思想,那么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答。另一方面,教师了解其他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领域、思维方式和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更有利于全方位地激发学生认知世界的兴趣,更有利于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指导、沟通和影响;也能使其与其他科任教师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富有成效地相互配合。

总之,现代小学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业人员,更要力争成为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更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提高文学素养

如果说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强调的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广度,那么,强调文学素养的提高则更多着眼于其专业素养的深度。笔者认为,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在专业素养方面被忽视的一项,而它恰恰是顺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的极为重要的专业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新要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语文教学和研究走过不少弯路,曾经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文学课、常识课。而以听说读写(书)能力要素为框架、以字词句篇知识为内容、以分项训练为手段构建的语文教学体系,容易导致教师把语文当作纯粹的工具和技能,忽视语文的整体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在让学生受到人格和审美的熏陶方面越来越被淡化。这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和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指语言修辞知识,也不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它涉及种种因素,包括思想道德、思维品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等,这些因素都离不开文学教育。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文学因素的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发展,从人才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语文课不能上成文学课,但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还相对较弱,培养文学素养,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语文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是绝不能分的。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设定了关于阅读的要求:

一、二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三、四年级,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就是感情沟通;

五、六年级,要能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这些情感的熏陶、形象的感染、审美的活动,都是文学独特的功能。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中之根,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好的语文课应该充满着文学因素。

而要充分发挥这些文学因素的功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深含着的意蕴,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品之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从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向小学生准确、深入地传达出语文课程中文学的美感,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培养文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学习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激增的时代,信息量之大、知识更新之快要求每一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付诸实施,这样才不会滞后于时代。小学语文教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少年儿童,就必须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自身也要做一个永不停息的“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学习能力,广义地说,是指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手段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能力,它是一项基础能力。基础夯实了,才可以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实践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模式僵化保守,都与其学习能力欠缺密切相关。提高小学教师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保持学习的激

情和动力,增强学习的毅力。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要深刻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明确自身的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从而自觉地、经常性地、不间断地主动地刻苦学习、终身学习。二是要拓展学习的渠道,丰富学习的手段。教师要注意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以把最准确和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学习和受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可能性。从教师所在的学校这一角度来说,可采取外派学习,参加专业培训、邀请专家讲座,介绍有关前沿研究成果,提供有关理论著作等方式,使教师熟悉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教育才艺展示、教学论坛、师德专题演讲等搭建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使教师找差距、明目标,激励引导教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三是要立足本职,学用结合。要把教育理念、职业操守转化为品德和人格,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要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自主实践、自主反思,不断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适应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形象性。因而,小学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有时会远远大于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如,教师讲课的表情,教学组织形式、教具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往往会爱屋及乌,因为喜欢某个老师或某堂课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就喜欢听这堂课的内容。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形象化教学提出了特殊要求,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以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成为各项技术发展的先导,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多媒体、电脑操作、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不断提高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这是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重要手段,是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绝不可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教学包装。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科研的意识、知识与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强调有关研究能力的要求。以往对教育传递知识功能的强调,使人们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而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要求教师自身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式、创新方法等方面有一个新的飞跃和突破,而这些正是科研能力的核心,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高质量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研究大量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与对象开展的,科研能力在此主要是指研究学生及教育实践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研究成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一种专业生活的方式,他自己创造着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这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

10.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遊》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遊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11.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篇十一

现行语文教学, 往往忽视对语音、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和训练, 一味注重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有人曾说:我不学语文, 也会说话。诚然, 没上过学的人也会说话, 但他说话不是跟人们学的吗?他说的话能经得起仔细推敲吗?学好语文的人和没学语文的人, 说话就没区别吗?没有坚实的语言积累, 要说好话、写好句子, 那几乎是一句空话。所以, 高中语文教学, 也应该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一般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走出“过分重主观, 轻客观”的误区,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现行语文教材训练学生, 多以主观题为主, 练习题答案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作文也提倡放飞思维, 自由说话, 说自由话。于是, 一些语文教学, 就采取“放羊式”, 教师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理解、自由作答, 美其名曰“百花齐放”。久而久之, 话题作文, 学生不会写了;主观思考题, 学生答题不动脑筋, 五花八门, 没有中心和观点。一到考试, 学生犯难了:试卷有参考答案, 教师会按照答案给分, 这样,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意识偏差:语文课没什么要学的, 但语文课难学、难考。阅卷老师也犯难了:怎么给学生打分呢?怎么才算言之有理, 怎么又算言之无理呢。所以, 高中语文教学, 既要以学生为主体, 还得以老师为主导, 老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适时点拨, 把握答题方向和要领, 不宜如决堤的黄河, 放任自流。

三、走出“过分重德育, 轻智育”的误区,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受“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位”的影响,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 老师过分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 甚至出现曲解文章主题的现象。像“要过河, 船上有诚信、财富、荣誉三样, 最后把哪个撩下来”、“假如爸爸妈妈同时遭遇危险, 你只能救其中一个, 你如何选择”等类似的思考答问和习题训练时有出现, 让学生模棱两可, 左右为难, 无法作答。语文教学要注重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教学时, 教师可通过情感激趣、情境体验、亲历诉说、感悟讨论等方式,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氛围, 让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利用思想因素加强学生思想道德行为教育, 切忌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

当前的新课改, 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从容适应新课改, 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质。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核心目标, 它涉及到种种因素, 如思想道德、思维素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个性发展、人格塑造等。

四、要走出强调自主, 忽视指导的误区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只要走进课堂, 就会看到:学生自主确定内容, 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自主去发现问题、探求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不时听到“讨论讨论”, “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等这一类语言, 却难得听到教师给学生分析与讲解的声音。殊不知, 这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而漠视了教师的指导, 就是把自主学习“神话”了, 把自主学习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其实,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 必须同时坚持文本作者创作的主体性、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三结合, 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平衡, 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气息, 流淌人文情怀;才能使学生学到真知。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走出忽视指导的误区。

五、要走出强调激励, 漠视标准的误区

新课堂倡导激励性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 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 这无疑是正确的。可现在的课堂上, 教师用得最多的评价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很独特”这一类语言, 有时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 似乎一否定就是扼杀学生的灵性。殊不知, 一味的赏识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温柔杀手”。

总之, 我们要走出教育体制的误区, 更新教育观念, 求实务新, 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才能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南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史永健.零失误全面讲解.高中语文必修5[M].吉林教育出版社.

[4]唐益才, 毛衍君.鼎尖教案.高中语文必修4[M].延边教育出版社.

12.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十二

【提要】笔者结合自己三十余年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内涵以及农村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育策略,谈谈个人看法,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语文素养;教学内涵;探究

农村普通高中近年来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都比较薄弱,这主要缘于多数农村学生缺乏来自家庭成员的关怀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对文学作品也缺乏系统性的学习,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语文成绩也一直不甚理想。而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承担起这项工作,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学习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用正确的理念引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强化。

一、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跟初中语文相比,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更强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特别是课外作品的阅读,农村学生学习语文主要依赖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当然有些课堂内容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加上阅读量比较少知识面就相对较窄,所以高中阶段农村学生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他们可能想要努力弥补这些缺失,但是高中阶段学生文化课科目较多,学习任务重,他们无法留出大块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而作为语文教师也会非常困惑,为什么明明自己在教学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在语文学习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却收效甚微。这些现实情况都在促使语文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也应关注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这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强化专业知识研修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另一方面主要是教师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习习惯、思维、情感等方面去改变农村学生的学习现状。让学生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情感维系,正确理解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农村高中语文培养学生素养的策略

(一)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每节语文课中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一节语文课,并将素养教育贯穿始终,从教学上提升农村高中学生的素养。譬如大家所熟知的鲁迅先生,他作为近代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对其所处的中国社会的现实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其作品往往体现人性和社会等主题,语言犀利,思想深刻。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鲁迅的作品还是缺乏理性的认识,因停留于字面而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误解。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从侧面视角描写鲁迅的文章,让学生能够更详细、更全面地感受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二)在兴趣中提升语文素养高

中语文课堂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员,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随着网络教学的发展,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的可能性,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教材要求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特别是农村地区在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电子化信息设备,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传递给学生,一定会大大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

真理总是来源于实践,生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还有无数的宝藏等待你去发掘。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强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敏感性。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例如《冬天之美》一文中,作者将自然环境中的冬天与社会环境中的冬天融为一体,全方位展现了冬天的美。季节的变更是我们可以切身去感受的,但可能也会被忽视,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发现生活中那些本不起眼的细节,因为往往平凡的才最动人,而观察事物时也别总是停留于表面,要注意其层次性,我们要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去分析,培养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一味地只看表面或者单一角度分析问题。

(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进而使得学习语文的过程更富魅力,否则就算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也是昏昏欲睡,毫无兴趣,这样一来,学习质量就无从保证了。譬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作者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部分,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亭亭玉立的荷叶和婀娜多姿的荷花以及弯弯曲曲的荷塘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这美丽的景色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营造出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感受作者细腻笔触下的丰富情感,从而萌生对荷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而农村学生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荷花,以现实为基础进行的想象会更加合理,也更能够体味作者的心绪,降低了课文理解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周巧玲《我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思考》,《课程研究》第11期。

2.郭铁根2012《刍议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江西教育》第33期。

13.成人高考高中语文复习技巧 篇十三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这里重点考查的是字音。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三方面知识。

首先,考生要注意拼音规则,特别是儿化音、间隔符号问题。其次,要注意同音字和多音字。最后,要注意辨识错音字,也就是我们生活中读错音的字,特别小心那些已经习惯读错的字,避免犯读半边、混读形似字、误读声调的错误。

2.辨识现代汉语常见的错别字。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错别字的主要原因:第一种是同音字代替,也就是我们在书写时使用了一些音同而字形、字义皆不同的字代替,造成错别字的现象。例如:“威胁”一词经常有人把它写成“危胁”。第二种是形似字混用,在书写时误将一些形体相似而音、义绝无关系的词混用。例如:将“明星”写成“名星”。第三种是乱用简化字,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只图一时省事,将一些笔画多的汉字随便简化,造成错别字。例如:把“舞会”写成“午会”,把“零件”写成“另件”。在语文考试中,不仅在选择题中有错别字试题,而且在问答题和作文中出现错别字同样会扣分。

3.同义词、多义词和常见的成语。在复习同义词时,要注意区分其细微的差别。如“截止”和“截至”。对多义词使用,考生要注意它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准确意思。比如:“风骚”一词,在“独领风骚”和“卖弄风骚”中意思绝不一样。另外,复习成语时,要掌握成语本身真正的意义。例如:“不以为然”这一成语,不少人将其用成了“满不在乎”的意思,其实,它的意思是“不以为是这样”。

4.辨识和修改7种病句:一是语序混乱。语序混乱是指语言在表述时不符合语言的语法顺序。这可以细分为多项定语的混乱、多项状语的混乱、语意轻重的颠倒、逻辑顺序的混乱以及修饰语没有靠近被修饰语等。二是不搭配。不搭配包括主谓不搭配、谓宾不搭配和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不搭配。三是成分残缺。在辨识成分残缺的病句时,要将重点放在句子主要的成分上。具体说,就是要盯住句子的主、谓、宾三大成分。比如:“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使我进步很快。”在这句话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是一个介宾短语,“使我”又是一个动宾短语,这两种短语都不能做主语,因此这句话就是一句缺主语的病句。四是成分赘余。一个句子,缺成分不行,多成分也不行,成分赘余指的就是成分多余。五是结构混乱。六是表意不明。七是逻辑混乱。逻辑混乱的病句,一般包括不符合生活逻辑和自相矛盾两种。

5.辨识常见的修辞格。新的大纲要求成人要掌握8种修辞格,即: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借代、比拟(包括拟人、拟物)、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6.注意复习语句衔接题。这类题题型比较活跃,考试时要注意把握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复习好语段中句子相对应的特点

1.成人高考各个科目复习技巧

2.成人高考高数的复习技巧

3.成人高考的复习技巧

4.成人高考英语复习技巧

5.成人高考英语的复习技巧

6.成人高考的各科复习技巧

7.成人高考复习小技巧

8.成人高考重点科目复习技巧

9.成人高考历史复习技巧

14.高中语文写作素养培养分析 篇十四

一.从写作中凝聚前进的动力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大环节就是作文批改, 是写作教学基本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我国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中有着这样的要求:对自己的文章能够独立的修改, 有机的结合学过的语文知识, 真正的做到多改多写, 养成交流切磋的良好习惯, 积极的对写作成果加以相互评价及展示。因此, 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适当的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具体的措施为: (1)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彻底的转变以教师为评价唯一主体的传统局面, 让家长和学生切身的参与到写作评价中, 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 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2)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把专题评价与综合评价、单独评价与集中评价、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充分的加以结合; (3) 评价纬度要多元化。语文教师不应当仅仅注重学生的写作成绩, 而是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写作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和情感, 把对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考核结合起来, 特别要注意写作时学生的意志、动机及兴趣。另外, 还应当把分数制的评价模式彻底的打破, 重点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不仅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出自身的进步和闪光点, 还明确自身的缺陷及不足, 以此调动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 增强语文写作的信心, 从而更好地培养对学生语文写作的素养。

二.引导学生积累及观察

新课标明确的指出, 高中语文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会多侧面、多角度的观察现实生活, 要不断地丰富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 让学生对人生、社会及自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感受。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的, 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和创作灵感, 因此, 教师要适当适时的选取“生活”为写作源头, 让学生对生活加以多角度的观察。只有真正的学会观察, 才能够为提高语文写作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才能够使学生切身的投入到实际生活中, 亲身品尝个中滋味, 洞明世事, 学会感动, 积累情感, 促使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情感及生活体验。比如, 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密切的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关注日常的生活现象和永恒的主题, 深入挖掘写作的源泉, 不断的积累生活素材, 从根本上将创作的兴趣激发出来。另外, 在对学生观察生活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不应当仅仅的采用统一的眼光, 而是要真正的用心体验、用心观察, 可以时而微观, 时而宏观, 进而发现事物的各个特征, 发现生活的多个侧面, 提炼出语文写作的素材。

三.鼓励个性、大胆的表达

15.浅析高中语文教本与读本有效结合 篇十五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本 读本 有效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課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遊》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 “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遊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总之,教本与读本的跨联应当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功利的,又有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迁移。显而易见,二者的整合势必产生良好的效力。然而,课内有限,课外无限,要充分发挥读本作用,关键还是要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吸取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

参考文献: 

[1]《国语选》 2009.3

[2]《高中语文新课标》 2008.4

作者简介:

16.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 篇十六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诗两首》《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

2、默写篇目:《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荆轲刺秦王》。

3、作文专题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第一单元

第一:展示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识记 沁园春·长沙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分泌

沁园春

百舸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二、成语积累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把……当作(看作)粪土

三、文学常识:

1、中国的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而古典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式:四言诗、楚辞体、乐府、新乐府、歌行体;而近体诗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偶句押韵。

2、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3、《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豪放词,在内容上属于现代诗,在形式上属于旧体诗。其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全词上片(阙)写景,情景交融,下片(阙)议论抒情,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战士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雨巷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寂寥

彷徨

彳亍

颓圮

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所向披靡

奢靡

矫揉造作

繁衍

挑衅

二、成语积累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三、文学常识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而作者被称为“雨巷诗人”。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她是美好的却又是迷蒙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孤独、消沉的情绪。再别康桥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浮藻

缫丝

漫溯

晦朔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二、文学常识

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新月派”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熟读并默写这首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大堰河

荆棘

火钵

忸怩

冰屑

凌侮

叱骂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二、给下列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大堰河/()旗息鼓

凌侮/()人不倦

叱骂/()异

红漆/()盖 豆浆/船()()转/碾了三番

瓦菲()声中外

三、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第二: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第一步,展示并引导学生识记基础知识 记念刘和珍君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洗涤

攒射

尸骸

杀戮

黯然

绯红

不惮

诧异

踌躇

喋血

寥落

浸渍

桀骜

惩创

二、词语

长歌当哭: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14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写照。

四、背诵

1、“真的猛士……”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就在沉默中灭亡”

3、“苟活者将在淡红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景仰

戊戌

显宦

叱咤风云

莅校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步履

潇洒

顾盼

谦逊

激亢

箜篌

弥漫 博闻强记

酣畅

屏息以待 涕泗交流 第二步:布置作业

背诵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第一步:归纳并识记基础知识 短新闻两篇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凝重

婆娑

噩梦

嬉笑

纳粹

凋谢

窒息

绿树成阴

二、识记新闻常识

消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它的基本特征是:(1)及时性,(2)简明扼要,(3)用事实说话(真实性)。新闻一般分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一篇新闻要包含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小狗包弟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作揖

狗吠

叱骂

煎熬

租赁

篱笆

揪回来

二、成语

绿草如茵:茵,草垫子。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三、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

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包身工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蠕动

褴褛

游说

水门汀

执拗

籼米

莴苣

揩地板

怜悯

蹒跚

殴打

谄媚

譬如

贿赂

骷髅

噩梦

焦灼

胆怯

拎着

弄堂

搽粉

锭子

怔住

二、掌握成语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里应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三、文学常识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诞生

翌年

酝酿

苛刻

横亘

二、掌握成语:

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文学常识: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第二步:布置作业

1、识记基础知识

2、做一张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下列文学知识(多媒体展示):

1、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汉字和隶书楷书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了解各类汉字的形体特点)。汉字的构成有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汉语大字典》,堪称当今汉语字典的“世界之最”。

2、对联又叫“楹联”、“楹帖”、“对子”,它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又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没有定规,但是要求上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其中上下联是仄起平收。竖写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文中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病无能

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奉为“圣人”。他在教育方面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方面主张“仁”。

4、《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第二步:学生重点识记

第三步:布置作业学生做一张配套练习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内容

一、单元梳理

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古代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上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烛之武退秦师》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它的叙事艺术和记言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说辞委婉多姿,谨严而周密,从而只身说退秦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荆轲刺秦王》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重义轻生、沉着勇敢、机智刚毅、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自刎报国、易水送别、献图行刺等情节,出人意表,慷慨悲壮。文中的形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生动传神。《鸿门宴》选自记传体史书《史记》,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对照手法,将项羽、刘邦两位英雄人物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要重视反复朗读以培养语感,从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要学习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理解和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不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用法,领会它的规律性和灵活性,从而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一)、复习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把握文言句式。3.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识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晋、秦要攻打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其雄辩的才华,从当时形势出发,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穆公,使秦军撤退,从而最终保全了郑国。

2.感悟主旨

本文记叙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经过,赞扬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师,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和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三)精彩语段赏析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本段的重点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2.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基础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清人朱彝尊评价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2.识记字词

(1)字音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2)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供给、供应。读gōng)③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3)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⑤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4)一词多义

封 ①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②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之 ①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②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④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①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②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③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词)(5)古今异义

①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③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今义:疲劳。

④夫人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4.虚词用法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第六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荆轲刺秦王》

(一)复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反映了燕、秦两国的尖锐矛盾,也反映了燕国反抗暴秦侵略的激烈斗争,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反抗侵伐的精神和气概,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精彩语段赏析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体会文中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的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分析: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于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

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于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分析: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五)基础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识记字词(1)字音

燕(yān)国 樊於(wū)期(jī)戮(lù)没 骨髓(suǐ)偏袒(tǎn)濡(rú)缕(lǚ)

瞋(chēn)目 夏无且(jū)拊(fǔ)心 忤(wǔ)视

(2)多音字辨析

冠:①(guān)冠冕堂皇 ②(guàn)冠军 兴:①(xīng)兴奋兴隆 ②(xìng)兴致 兴高采烈

创:①(chuāng)创伤 ②(chuàng)创造 盛:①(chéng)盛器 ②(chèng)盛世 提:①(dī)提防 提溜 ②(tí)提拔 耳提面命(3)形似字 A.淬(cuì):淬火。猝(cù):突然,如“仓促”。卒(zú):①兵,小卒;②完毕,如“卒业”。B.揕(zhèn):刺,如“揕杀” 堪(kān):能忍受,如“难堪”。勘(kān):①校订,核对,如“勘误”;②实地查看,“勘探”。斟(zhēn):往杯子或碗里倒(酒、茶),如“自斟自饮”。C.陵(líng):欺侮,侵犯,如“陵压”。凌(líng):侵犯,欺侮,如“欺凌”。(4)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图穷而匕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5)词类活用

①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④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⑤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⑥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⑦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⑧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⑨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⑩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6)一词多义

请: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动词,请求 ②丹请先遣秦武阳 动词,请允许我、请让我

愿: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动词,愿意,情愿 ②愿足下更虑之!动词,希望 ③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名词,心愿,愿望

顾:①荆轲顾笑武阳 动词,回头看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但,只是,不过 ③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动词,回头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

⑤(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问,拜访

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 ②为之奈何? 介词,对 ③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整理 ④为变徵之声 动词,发出

⑤(轲)又前而为歌曰 动词,作 ⑥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⑦愿举国为内臣 动词,做

见:①秦王必说见臣 动词,召见,接见 ②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动词,看见,见到

③乃遂私见樊於期 动词,会见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表被动 ⑤见燕使者咸阳宫 动词,接见

引: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动词,拉开弓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 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动词,举起(7)古今异义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④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⑤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2)被动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3)倒装句:①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4)省略句:①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②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六、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第七、八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鸿门宴》

一、复习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培养多方位并深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2.识记字词(1)字音

①王(wàng)关中 ②说(shuì)关羽 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⑤从(cóng)百余骑(jì)⑥数(shuò)目项王 ⑦且为(wéi)所虏 ⑧客何为(wéi)者

(2)通假字、①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②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要─邀:张良出,要项伯。④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⑥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坐─座:置之坐上。⑧不——否(3)古今异义

①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②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③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④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⑤寿 古:敬酒。今:长寿。

⑥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⑦婚姻 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4)一词多义

①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②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③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④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⑤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⑥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⑦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⑧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⑨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⑩为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5)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

②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③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之。项伯杀人,臣活(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之。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④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头发上(向上)指。道芷阳间行、间(抄小路)至军中。3.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②介词结构后置: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③判断句: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④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⑤被动句: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4.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5.古代“座次”问题:

①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②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为: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上一篇:食品企业留样制度下一篇:广西大学毕业论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