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

2024-08-05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精选15篇)

1.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我们的小学语文不单单只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潜力。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语文潜力的培养,语文潜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潜力。

“听”不仅仅指认真听老师的讲课,包括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理解或筛选有用信息。此刻这方面的训练,课堂的训练是占了很大比重的,班上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做到认真听别人发言,在此刻的语文课堂,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我要补充……”“我不同意他的观点……”等类似的自主开头。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做得是不够的。

此刻的孩子都很会“说”,有时说出的话也有必须的深度。在课堂上,孩子“说”的潜力也很重要。孩子的口语表达潜力,表此刻发言时要做到声音响亮清楚,让人听了很舒服。个别同学的表达潜力还不够强,但敢于在班里举手发言。我们还尽量找机会让孩子敢于说,乐于说。比如,在语文课上开展小组讨论,然后再推荐一个代表来发言,这样,就增加了大家发言的机会。每一天在您在接、送孩子的路上,也能够有意识地跟孩子交流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等等。不仅仅增进感情,也是训练说话的好机会,最好让孩子说完整、有条理。

语文潜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构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好,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潜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它不仅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资料之一,更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务必是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熏陶、浸染中习得的。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必须是一个强大的抑或是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民族。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好处,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

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 篇二

一、通过故事,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提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著名论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把故事有机融入到教学中,作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是十分必要的,这能使语文与生活交融,让语文课堂源源不断地涌进生活的清泉,把多彩的生活当作语文的广阔课堂,引领学生在与语文亲近中体悟生活,在对生活的体悟中亲近语文。

教师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故事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介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之中,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

二、通过故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内化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要求语文教学也要加强整体性和综合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是他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和载体。故事内容涉及面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带领学生找故事、读故事、听故事、说故事、编故事等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能说会道,能听会写,涉及学生听、说、读、写的全过程,这种听说读写有机整合的训练,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听故事,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

听是说的基础,听的能力直接影响语言表达。只有有效听课,学习才会进步。通过听故事,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听辨能力和概括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大声读给孩子听,利用广播、电视、有声网络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听故事和竞赛等活动。

2. 讲故事,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是语文训练的重要内容。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性在于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交际情境,而故事恰恰符合了这样的教学要求与条件。学生可以通过听讲故事、演故事、评故事等方式,达到口语交际的训练目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分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开展讲故事活动。从学校方面,开展故事擂台赛、故事大王评比、故事广播、国旗下讲故事、每月主题故事会等活动;从教师方面,开展课前一分钟故事会、复述故事、看图讲故事等活动。在长期的讲故事锻炼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然会得到明显提升。

3. 读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喜欢读故事,是不争的事实,但教材出于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不可能编排大量的故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故事的特点是情节性强,以故事为题材的文本,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学生读故事,先要读通,遇到生字、新词能主动查字典解决;再要求读懂,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人物,把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弄明白。对于某些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情景,加深理解。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悟故事的真谛,培养了语感,积累了语言,形成了阅读能力。

4. 学故事,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大胆创造,编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围绕故事进行写作练笔,是成功的教学经验。基本形式有:看图写故事、续编故事、读儿歌、古诗写故事、组合词语写故事、模仿生活情景写故事、观察生活现象写故事、故事新编、自由创作故事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故事、班级成长故事等。学生写故事,也就是在写自己的生活、愿望、灵感,学生建构故事必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从而反映了自己的价值观。

5. 开展故事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听说读写的训练,更多的时候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开展综合性的故事实践活动,会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可以开设校本故事课,推行四种基本教学模式:一是分析讲解式,主要是学习讲故事的基本知识和要求;二是表演汇报式,主要展示学生讲故事的活动成果;三是故事赏析式,主要提高学生对故事的鉴赏、评价能力;四是故事创编式,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三、通过故事,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目标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包含了情感、态度、兴趣、道德情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文化品位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

阅读故事可让学生感悟人生,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留下了无数个具有启迪、教育意义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为儿童提供了必需的精神滋养。学生从故事中得到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找到了行动的榜样,心灵变得更美好。他们会因之表现出爱劳动、爱集体、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健康的人格品质。

四、通过故事,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故事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引领者、组织者、研究者,教师通过不断建构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经验,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3.小学语文低年级故事教学谈 篇三

一、高兴地听

1.初步培养语感。根据年龄段,精选适宜学生们听的素材。那些篇幅小、语言形象、口语强的故事让学生愿意听,乐于听,兴趣盎然;那生动的故事和文学形象,在学生反复“听”的过程中,渐渐地被模仿、体会、领悟,语感渐入学生心田。

无论是老师的朗读,还是音频文件中那亲切的声音,都可以让学生模仿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发音,掌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品悟语言美和言语表达的规律,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直觉思维、知觉判断、心灵感悟,形成规范语感。

2.引导学会倾听。对于小学生来讲,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

听故事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听故事前,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和语言特点分别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每次都带着一两个问题,有目的地去听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注意运用语气、语调、动作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听完故事后,根据听故事以讲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讲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大胆的讲话,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同时,注意老师讲述故事时的语气、语调、动作等,进行适当地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复述故事内容,把自己倾听的收获与同伴分享,获得成功体验,逐步学会倾听。

引导学生将听故事时的经验运用到听讲过程中,细化倾听要求: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的接受,做到“说”、“思”并重,相互促进。

二、快乐地读(讲)

1.引导自主识字。激发阅读兴趣。有些老师在一年级进行完拼音教学后即要求孩子阅读简短的拼音读物。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识字,提前阅读。想法是好的,可是学生的识字量太小,仅依靠拼音这个工具,进行阅读困难太大,一个个“拦路虎”逐渐抹杀了学生的识字兴趣,真是得不偿失。

能够熟练地识记字形,读准字音需要学生和汉字“多次见面”。这一次次的“见面”,不能是机械的重复出现,而应该是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当学生听过了老师讲的绘本故事,再去阅读,就会降低阅读的难度。他们会根据听来的知识对绘本中的文字猜一猜、顺一顺。在不同的绘本中和相同的汉字一次次地“见面”,终于变得熟识起来,彼此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会叫错名字。

2.提高表达能力。发展语文素养。开发“课前故事会”等微型课程,开展“故事擂台赛”、“每月主题故事”、“看图讲故事”等活动,丰富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各种活动中顺应学生的表现欲,为学生提供平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了语感,发展了语文素养。

三、深入地思

1.培养阅读能力。故事的特点是情节性强,以故事为题材的文体,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根据教学活动的进行,逐步给学生提出故事阅读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做。先读通,遇到生字、新词要查字典解决;再要求读懂,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人物,把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说给老师、亲人、小伙伴听。对于某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情景,加深理解。

2.达成人文目标。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包含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人生观等。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在形式上兜圈子,语文文字就失去了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所以阅读故事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入情境、感受文学形象,评说人物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精神得到滋养,从中得到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找到了行动的榜样。阅读故事使学生感悟人生,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成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目标。

4.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篇四

学生在议论水对人做好事的时候,教室里小手林立,几乎所有学生都想发言。十几位学生发表意见后,举手要求发言的仍有很多,但由于时间有限,我只好强行结束讨论,转入新的话题,结果致使一部分学生因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而情绪低落下来。要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那每个人就都能发表意见了;在此基础上开展全班交流,起质量就会明显提高。

当问到水为什么会发脾气,干坏事时,没人发言,小组讨论后,学生仍说不到点子上。无奈之下,我只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样虽然简便、省时,但索然无味,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是我早料到这一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讲一讲“小村庄的被毁灭的故事”和哈尔滨缺水事件,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水之所以为患,那是由于人们破坏植被,污染环境的缘故。这样,在接下来议论怎样让水只做好事不干坏事的时候,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析了,发言就会更加中肯了,接受的人文教育就会更加深刻了。

5.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故事 篇五

最近两个多月的教学中,我尝到了语文教学的乐与悲,孩子的天真、可爱和聪慧让我无比的快乐,但也有让我烦心的事情,现就略谈几个发生在我的课堂中的教学故事:

一、从孩子的幼稚、天真、可爱中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乐趣

那日的第一节课是我的语文课,我象往常一样带着课本走进教室,同学都乖乖的坐着,书本也整整齐齐的放在课桌上,教室里鸭鹊无声,我心想今天的孩子不错。突然,有位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问你个问题?”我说:“说吧”,生说:“老师,你的鼻子好大哦!怎么你也有两个 “鼻洞洞”啊?”孩子用真诚|、天真的眼睛看着我,顿时教室大笑一片,我没有想到孩子会问这样的问题,当时我很生气,真想批评那孩子一顿,可是我没有,我立刻把话题转到了课文中了,我说:“想知道老师的鼻子有多大吗”生:“想”所有的孩子异口同声的回答。“那好,请小朋友们翻开书第12页,我们去认识另一位朋友,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鼻子有多大好吗?”生:“好啊”。那是李白的古诗《鸟》,我略述了诗人,李白是唐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介绍问了后,问题来了。生:“李白男还是女啊”我赶快把李白的画像挂出来,孩子明白了是男仕。生:“他是不是外公那里的啊?他喜欢吃麻辣吗?老师你去叫他来和我们耍嘛,他好帅哦……”对于这一连串我们看起来非常幼稚的问题,我没有批评孩子,而是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和孩子们开心的学完了这首诗。那么多幼稚的问题,恰好反应出孩子的天真可爱的本性,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童心去教学,和孩子共舞,你也会从孩子那幼稚、天真、可爱的问题中找到教学的乐趣。

二、不可抹杀孩子天真的个性

我所教的这个班级,是我这学期刚接到的,一直以来,这个班级学生的特点就是比较天真。刚开始我没有在意,但时间久后,我觉得班级的风气就在一点点的改变。

小A和小B 是我们班最调皮的,从他们的表现来看,一直都是我满意的。所以我年个平时对他们都比较放松,第一单元测试了,结果出来了,可是结果是他们两位居然没有及格。整个班级的成绩都在他们的调皮的班风的影响下都很不理想,那天我生气了,并且马上在班上定了几条新规定,比如,上课不准乱动,身要正,头不准歪;早上到学校就马上就教室读书,不可以在外面贪玩等等,总之是管的特别严的,这样一个月过去了,我发现虽然孩子们的成绩(书本知识)提高了,可是我发现他们回答问题没有以前那么积极和反应迅速了,一个个要么就是变的畏手畏脚的,要么就是痴痴傻傻的,孩子们整天无精打采的,教室里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生气了,孩子的书本死知识是掌握了,可是他们的智力决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严格管理阻碍孩子的发展。后来到现在我改变了以前的观点,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孩子的个性和智力自由的发展,不能太多的规定,这样会抹杀孩子的个性,也会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现在我还给孩子们自由的空间,和孩子们一起“天真”,班里的成绩很好,课堂也很活跃,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成了天真、可爱、聪明的孩子,所以我们绝对不可以抹杀孩子天真的个性,还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情感倾向,性格烦躁,自尊心过强等方面的引导。

他和她都是后转来的,从他们的表现来看,一直都是我满意的。但是那天当我看完班级群里的留言后,我感觉到了事情有点不简单了。在纸条上他对她的留言是“咱们处对象啊!”这是多么敏感的一个话题啊,当我看到的时候,我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瞬间决定要马上和他们聊聊。课间时候找到他们,还没有等我说明找他们的原因,其中的女孩子就哭了。她说:“老师,我知道您为什么找我们,一定是因为昨天他发给我传纸条吧!听她这么说,我问她:“你能解释给我听吗?”她说:“我是对他有好感,因为他总是主动帮助您啊!但是仅此而已,其他根本没有什么!”这个时候,男孩子在旁边说话了,“老师,是我错了!因为和她经常谈些话题,所以觉得她很大度,不小家子气。在电视上经常能听到别人这么说话。所以我想也没有想就发给她了。不过,后来她就下线了,我们真的没有再聊什么!”两个孩子都在设法为对方解释,能够看得出他们内心世界情感的那种洁净,也能够感受到他们真的是仅限于对对方的好感。想到了自己曾看过某篇杂志的记录,所以有了下面的一段批评教育:“你们真的是太小了,有好感是正常的。但是这种好感更多的应是欣赏,是彼此前进的动力!如果说出来的话,就会显得太苍白了,彼此也就不重视了,这样吧,藏在心里,10年之后再回头看看它还是否存在,可以吗?”两个孩子或许是因为畏惧老师的威严,不住地点头。而我,又加了一句:“我一定会替你们保守秘密,但是你们也要履行今天对我的诺言啊”„„

说实话,在当时,我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是这样轻易放过去了,是对还是错?我也不清楚,我所谓的履行诺言,他们会不会真的遵守。但是今天,当我站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说“我成功了”。我给了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那就是:我发现的早,遏止的及时,方法也不是那么生硬或者强硬,孩子们转变得还是很快的!我深深地感觉到,这次“情感波动”,不仅开启了两扇心灵之门,更重要的是我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朋友,唤醒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内心情感,使他们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开始奔跑起来。

四、合理利用活动。

活动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展示,在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活动,经常以不通的形式放能让学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现举几个列子:今年上午,我收到一封信,是一个刚转学来的孩子写的。信中提到了他很喜欢学校、老师和同学,但是一些同学却瞧不起他而感到孤独和苦恼,希望得到我的帮助。后来,我调查了班上,发现存在不少的这样现象,于是,我组织班上的同学开展了“向雷峰同志学习”的活动,在活动课上我给同学们讲了许多雷峰的光荣事迹,同学们听完我讲讲的故事后,都被其光荣事迹所感动。然后我借机会,有开展了“说说心里话”的活动,同学们的激情很高,个个都踊跃参加,每个人都不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其中说的最多的是他们平时是如何不尊重我班那位新转来的学生,通过这两个活动孩子们都认识到,同学间要互助、互爱,都希望做一个好孩子,从这以后我发现班上无论学风还是班风都比以前好多了,转来的那位孩子也不再被孩子们瞧不起了,而是和孩子们融合在一起了,看到这种现象我很开心。

6.我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故事 篇六

识字和词语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贯穿于整个语文的全过程。生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在识字、阅读中理解、积累词语,在积累中学会运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自我感觉身上压力很大,担子很重,因为语文教学本身是“有缺憾的艺术”。自己觉得有些教学细节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环节,教是过程,学是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学生的状态。只有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有时连起码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都无法做到。正是对细节的忽略、不重视,才导致了种种不完美。“教学细节” 它看似平常,却是平常中蕴含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着深刻。

一、应该把生字露在表面

在学习〈秋天的图画〉教学活动时、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是这样做的。把生字“图”“梨”“笼”“颊”“浪”“梁”“燃”“勤”“劳”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我说:“秋天来啦,苹果成熟了,露出红红的脸颊,谁来摘苹果?”稀稀拉拉的几个学生举手,我叫了几个学生,一一地把每个生字读了一遍,有的读得结结巴巴,有的干脆读不准音。有的好不容易读正确了。于是我带领全班同学齐读了几遍。总算每个学生都会读了。但我还是有一种遗憾:虽然效果达到了,但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应对游戏很感兴趣,事实上课堂气氛却十分沉闷。我课后想了想,问题出在哪里呢?通过仔细回想,我终于发现,在课件制作上是有缺陷的,我在制作课件时,把这9个生字全部用苹果盖住,学生虽然想摘苹果,但不知自己所指的那个苹果后面是什么生字,怕不会读,又怕读错。所以举手者寥寥无几,假如我把生字都露在苹果外面,让学生自由拼读,学生对于自己会读的,肯定会勇敢地举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这样的方法,果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好多了。

再看看我校其他老师的教学,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细节的处理,时时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即使是许许多多看似不经意的安排,都能让人觉得那么妥帖、舒服,执教者、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陶醉在课堂艺术的美好氛围中。真的是一种享受呢。然而,“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这一信念,要真正渗透在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细节中,真正能做到是多么的难啊!

二、应给她一次掌声鼓励

在教学〈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时,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我指名朱某某同学读这第2自然段,我又找了汪某某同学读这段课文。结果我发现他们都读得不太理想,没有那种申奥运成功的喜悦和激情,我忽然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老师听了心里痒痒的,想读一读这段课文,给你们听听,好吗?”“好!”“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听了以后要给我一个评价。”我心想:凭着标准的普通话,读这一段文字,真的是小菜一碟。我很投入地充满激情地读了一遍,学生们发言正如我所预料的:“老师就是厉害!”“老师读得太棒了!”正在我陶醉其中,想顺理成章地让学生学着我的样子读一读的时候,班级里的学习委员邵某某同学在下面自言自语道:“老师有一句读得不是太好!”我一看,是她!我好像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没好气地说:“那你说说应该怎么读?” 她怯怯地站起来,声音低低地说:“‘祖国万岁!’没读出感觉,声音可以再延长一些。”我不高兴地说:“好哇,你读读看!”哪知道她确实读得比我有感情,有韵味。我手一挥,不高兴地说:“坐下”。

课后闲暇时,我静下心来想想,孩子的模仿力、求知欲和成就感是最强烈的,我们要不适时机地给予发挥,真心实意地夸奖他,并带领全班同学给她一次热烈的掌声,让她在大家羡慕的目光注视下和热烈的掌声中兴高采烈地坐下去。我还可以走上去,真诚地伸手握住这个孩子的手,说声“谢谢你!你的确读得比我好!”我想如果这样做,对她来说,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对全班同学来说,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教育课。

7.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 篇七

一、教学目标“简明”

语文的教学目标一直以来饱受争议,是强调工具性,强调人文性,还是追求两者的相容兼得、和谐统一?语文学科既不能只完成本学科知识、能力的掌握和习得,变成“纯语言”;又不能变成“大箩筐”“大杂烩”,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塞,又像“思品课”,又像“科普课”,最后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我认为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围绕“散发浓浓语文味”的课堂来确定。“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是三个目标,它们彼此渗透、彼此交融。所谓“简明”,就是简要明白、一目了然、不琐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必须简要明白,教师应自始至终将它植根心底,一切的教学预设均应围绕它展开。《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略读课文,共有1539个字,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似乎有点长了。教师如果面面俱到,一课时的教学安排肯定不够。因此,只能切中要害和关键,有的放矢。因此,这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读对生字词,读好课文。2.了解童话的写作特点。3.发挥想象,续写故事。这三点目标寥寥数字,既简单明了,又抓住了童话的文体特点、略读课文的特征,也符合三个维度和学段要求,“语文味”的课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教学环节“简化”

语文课应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也最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因为课文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善恶美丑。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课程自身的优势,因势利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流程,让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一同欢喜,一同哭泣”。所谓“简化”就是把繁杂的变成简单的。有些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多、太繁杂,一环套多环,学生跟着教师犹如雾里看花,晕头转向。教学环节简化就是要去除不必要的铺陈和预设,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匠心独运地设计和安排教学环节。《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故事的主人公渔夫和魔鬼也是有血有肉,独特鲜明,它们一个勇敢、自信、智慧,一个凶恶、善变、灭绝人性。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最是爱不释手的。这节课我围绕两个人物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1认识魔鬼,体悟邪恶。2走近渔夫,感知正义。3续写故事,创作童话。这三个活动,我在课堂上用PPT向所有同学一一展示出来,整个课堂也是这三个环节,板块清清楚楚,学生一目了然。

三、教学内容“简约”

教学内容简约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必须是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而且确实是必须掌握的。那些学生自己就能解决的、不需要教师讲授的东西坚决不讲。《渔夫的故事》一课,笔者设计了以下内容:

活动一:1浏览课文第4、7自然段,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塑造魔鬼形象的,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魔鬼?2组内交流,并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

活动二:1默读课文16、20节,想想这是运用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从中可以体会一个怎样的渔夫?2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通过朗读读出你的感悟。

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学习了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活动三:展开你天马行空、大胆的想象,越奇妙越好,续写这则童话。注意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生动。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培养和锻炼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个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比较童话跟我们以往学习的记叙文有什么不同。因为有前面的铺垫,这时候学生很容易总结出童话的文体特点:幻想奇特、情节曲折、拟人夸张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简便”

“简便”就是简单方便。教学方法简便就是指教师教学的方法易操作、不花哨。有些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唱,一会儿跳,看似热闹,实则学生获得的很少。《渔夫的故事》一课,笔者采用的是“活动导学”模式。活动导学的设计出发点就是要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达到“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境界。

第一步,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第二步,学生根据活动内容先在组内与同伴交流、碰撞智慧。

第三步,小组合作展示。展示过程中,不同组的学生还可以质疑、补充。

第四步,教师通过检测反馈全面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和思路。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成果丰硕,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我让学生继续阅读《伊索寓言》的其他故事,学生心中打开了无数个仰望星辰的“窗户”。整个过程教师均退到学生的“身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活动导学这种教学方法既简便易行、便于操作,又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五、教学评价“简捷”

8.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寓言故事 教学实践

寓言故事指的是那些通过简短精悍的文字来表达一个做人处事的道理。寓言故事是我们都不陌生的,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在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代表作,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伊索寓言》、《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伊索寓言的教学对象一般为小学生,因为寓言跳不出故事的框架,而对故事存在着强烈需求的往往是心智还不健全的小学生,毕竟对于中学生来说,童年的告别也让他们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告别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里面的一个独特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重中之重。寓言故事在篇幅上是比较短小的,而这就给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带来了一定的不便,而寓言故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故事里面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寓言故事的教学困难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寓言内容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般的寓言故事在篇幅上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它不像学生日常阅读的一些课文一样在字数篇幅上比较长,它通过概括性的语句,亦或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将整个故事所要表达内容和意义表达出来。寓言这样的篇幅文字形式,就给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学习造成了困难。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设计时,要注重寓言大意的疏通性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理解寓言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毕竟,如若学生对于寓言所要讲述的内容都不能理解知晓,那么,他对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是不成功的。那么,教师要如何去疏通文章大意呢?教师可以通过关键字词的解释,固定语句的阐释讲解来进行,例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教师可以通过对“揠苗助长”这个名字来进行阐释,揠苗助长首先是一个成语,用以形容那些急于求成而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或事,“揠”,又通“拔”,“提、拉”的意思,苗“禾苗”,“助”帮助,长“长大、生长”,揠苗助长字面意思就是通过提拉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揠苗助长》的内容大致为: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二、通过生活实际,来让学生体会寓言故事内涵

寓言虽然篇幅短,字数少,但它要表达的故事内涵绝不输于那些篇幅上,字数多的文章。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和内涵往往简单易懂,但又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又会经常去犯错的地方。寓言故事的存在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对于人的一个教育意义,尤其是对小学生、儿童、孩子的思想启蒙意义。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内涵往往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比如《揠苗助长》是关于农民种农作物的故事,《掩耳盗铃》是小偷偷东西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都见到过,亦或是遇到过的事情,因此,对于寓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学《掩耳盗铃》时,可以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犯过与故事中小偷类似的错误,比如偷吃了零食却忘了擦嘴巴;说完成了作业,却不见把作业交上来,等。

三、注重扩展性延伸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涉及到的寓言故事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寓言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有限的,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延伸性的教学,比如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故事书,比如《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此外,还可以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因此,可以根据自发的寓言故事编写和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寓言故事的叙述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总结】

寓言故事是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的,它对于健全学生的任何,启蒙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思考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对故事大意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故事能够有一个好的掌握,从而让学生在故事中真正的做到东西,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得过且过。

【参考文献】

[1]苗增科 寓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外语文,2012,16:12。

[2]马玉玺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J].学周刊,2011,08:186-187。

9.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 篇九

《火车的故事》这篇课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下面是上完课后的一些小结:

一、抓住关键词句

我抓住“夕发朝至”一词,让学生理解火车发展到现在的速度之快,并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我还抓住课文第三段的第一句“小明查了好几本书。”教学,让学生明白不懂就要问,就要查的道理,同时,又结合班里爱读书、爱提问题的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收到良好效果。课后,很多学生都带着查到的问题的答案开心地向我汇报呢。

二、以读为本,学生合作探究

在《火车的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设计了几个比较好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比如在学习《火车的故事》第三自然段时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先让学生们自己阅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提问:“你从种了解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板书:蒸汽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火车。接着提问:“你能向其他同学简单介绍文中提到的三种类型的火车吗?然后再问问大家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你还知道有什么样的火车?给大家介绍介绍。”最后能像小介绍员一样把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吗?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有感情。

三、启发求异思维

《火车的故事》这样的常识性课文,需要老师做大量的补充,才能提升其趣味性,否则便会十分枯燥乏味。于是,我找了许多有关机车、电力机车的图片,以及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磁悬浮火车的短片,丰富了课文所介绍的几种火车的形象,并让学生体验了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轻松地了解火车的几种类型及发展历史。

孩子们对于火车这种熟悉的事物是很有感情的,平时在他们的图画中也是比较多见的事物,今天上了这一节课,对于火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获得了更多有关火车的知识,磁悬浮火车这新颖的新鲜事物让大家感兴趣,特别是近来武广高铁的开通更易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于是我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自行设计一列新型火车,然后画下来,孩子们有的给自己的火车设计了美丽的外观,有的给火车设计了舒适的内部构造,有的设计的火车在崎岖的山路可以长出翅膀在空中前进,有的设计的火车遇到大江大河可以想神奇的潜水艇那样前进......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神奇,是多么的不可估量。因为孩子们有兴趣,兴趣是孩子

们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我利用剩余的时间让孩子们动笔画画。孩子们的画充满了童趣。课后,我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孩子们就更加高兴了。培养低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重要,我将为此而不断努力。

四、不足之处

10.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 篇十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语文;导入;教学;写作

所谓的故事教学法是指将学生熟悉的故事与教学文本相关的故事带入课堂,一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二来能够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地将故事教学法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故事教学法在语文导入环节中的应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也是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更是语文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基础。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导入质量,也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语文导入环节,我们可以将故事导入法与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一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二来能够让学生在故事的讲述中了解文本大意,降低学习的盲目感,进而在提高语文课堂导入质量的同时,也有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为了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选择了故事导入法,首先,我将“草船借箭”这一故事复述给学生,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要交代清楚人物以及主要事件,之后,再以一句“同学们,想了解这一故事的详细情况吗?”或者是“详细情节,请听稍后分解”等等,这样一句话不仅能够将学生顺利地导入本节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且还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故事导入中掌握知识,并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课外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还以教学《草船借箭》为例,我们可以借助其他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比如:《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而且在这样的故事导入中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在提高导入环节的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故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采取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方式,被动的方式使课堂枯燥不堪,根本看不到学习的乐趣,也找不到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的动力。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有效地将故事教学法与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一来能够将枯燥的课堂形象化,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二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而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故事教学法与语文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故事讲述、故事理解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为了有效地将故事教学法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进行故事讲述,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二来能够培养学生的概述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对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我还组织学生自主讲述有关“抗日战争”的相关故事,比如:小英雄雨来的故事、夜莺的歌声、鸡毛信的故事等,鼓励学生在故事讲述中理解中国人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这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

三、故事教学法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更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我们可以将故事教学法与语文作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使学生在故事的阅读中抽离出自己的写作方向,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向学生讲述《三只小猪》的故事,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写作方向,比如:团结、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勤劳肯干等主题进行自主写作,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对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语文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故事教学法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自主参与活动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钟惠萍.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2]刘松.故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10).

11.简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故事 篇十一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的分类与内容

寓言以小见大、讽喻性较强的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 随着寓言教育教学功能的凸显,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寓言选文内容被许多学者和教师关注。从内容上讲, 寓言可以分为哲理寓言和现实寓言, 一是议论说理, 进行教训启示;二是讽刺劝诫, 揭示社会丑恶。下面我们先看这些寓言故事的分类。

(一) 宣传品德修养, 讲授做人的道理。

从教材选文看, 苏教版选用大量德育寓言, 将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同时呈现, 以对比方式让小学生体会什么是真善美, 从而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提高自我修养。

第一类是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贪婪自私的品质。如《螳螂捕蝉》 (六年级下册) , 以动物主人公的两者相争引出第三者得利的结果:“那螳螂弓着身子, 举起前爪, 要去捕蝉,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2]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目光短浅只能获取一时利益。

第二类是直接通过故事情节讽刺主人公的无能形象。如《滥竽充数》 (五年级上册) “每当演奏时, 他就鼓着腮帮, 按着竽眼儿, 装出会吹的样子, 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这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以次充好的行为, 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 提醒学生做具有丰富涵养、有真才实学的人。

第三类则是借日常生活情景展现主人公一贯说谎的悲惨下场。如《牧童和狼》 (五年级上册) , 就是我们常说的“狼来了”的故事, 讲述放羊小孩三次撒谎说“狼来了”, 愚弄村民, 最后导致羊被狼吃了却没人相救的悲惨结局, 故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寓意明确, 便于教育儿童诚实做人。

以上三则寓言以小见大, 故事内容本身虽然具有很高的娱乐性, 但表现了鲜明的道德价值, 对提高学生自我修养有重要意义。

(二) 讲述生活哲学, 肯定劳动创造。

寓言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是人们的生活智慧, 通过正面故事凸显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从而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与智慧。

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 如《乌鸦喝水》 (一年级下册) :“它刁起小石子, 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乌鸦就喝着水了。”从乌鸦的巧妙举动告诉人们, 遇到困难要认真思考, 寻找办法, 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有以人物为主人公的寓言, 如《画龙点睛》 (五年级上册) :“霎时间, 只见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 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故事赞扬了画家张僧繇画技高超, 后用来表示写作或说话时用关键几句话点明实质。

以上这两则寓言都从积极角度讲述简短故事, 充分体现社会的正面价值, 是对劳动创造的肯定,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与探究能力。

(三) 讽刺社会现实, 重在警醒后人。

讽刺现实的寓言大多借动物形象映射当时社会现实、嘲讽人类缺点, 以深刻寓意警醒后人。

首先是映射当时社会现实的寓言, 如《狼和小羊》 (二年级上册) :“狼不想争辩了, 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 骂的我不是你就是你爸爸, 反正都一样!’说着, 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掉小羊寻找许多借口, 小羊反抗无果最后还是被狼吃掉了, 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 暗讽强者想要做的事情, 弱者有再足够的理由也无法阻止。

其次是嘲笑人类缺点的寓言, 如《自相矛盾》 (五年级上册) , 楚国人夸耀自己的茅是世界上最尖锐的, 盾是最坚固的, 但有人问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何如?”此人无以回答。他的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 违背客观逻辑致使他成为一个笑话, 以此警示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 不能夸大其说、前后矛盾。

最后是告诉人们要学会冷静思考, 这则寓言是《狐狸和乌鸦》 (二年级上册) , 讲的是狐狸通过奉承乌鸦骗得乌鸦嘴里肉的故事。从乌鸦角度说, 面对别人的花言巧语要冷静思考, 理性判断, 正确认识自己。

《狼和小羊》、《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充分利用寓言讽刺性较强的特点, 通过典型的动物形象如狐狸、狼等揭露社会病态, 嘲讽社会中黑暗腐朽的代表人物。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的写作特点

教材中寓言故事主要是宣传品德修养、讲述生活哲学和讽刺社会现实, 故事既简短又趣味盎然、新鲜活泼。

(一) 形式体裁:短小精悍, 叙事为主。

寓言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儿童文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最长的一则寓言是《一路花香》 (四年级上册) 439字, 最短的是《狐狸和葡萄》 (五年级上册) 99字。多数寓言故事情节简单, 语言精练, 以叙事为主, 具有哲理性、讽刺性的特点。《一路花香》以破水罐的心理变化为主线展开。首先讲一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 接下来挑水工告诉破水罐, 他利用破水罐裂缝流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朵, 并让破水罐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而《狐狸和葡萄》以简洁的语言讲述狐狸想尽办法摘葡萄却白费劲, 接下来以狐狸无望的一句独白“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 不好吃”结束整个故事, 以全文99字鲜明地体现寓言故事短小精悍的特点。

(二) 写作手法:对话为主, 形式多样。

寓言主要以记叙与议论为主, 通常以主人公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 借助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描写, 让读者对故事进行阅读思考得出生活哲理。

1.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是寓言故事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可以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 有时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寓言中的语言描写如《牧童和狼》:“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 狼在吃羊了!”生动地表现牧童内心的焦急与慌乱。此外, 运用动作描写的寓言如《蝉和狐狸》 (五年级上册) :“蝉察觉其中有诈, 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了下来, 狐狸以为是蝉, 猛地扑了过去。”其中突出狐狸“猛扑”的动作以体现其迫不及待想吃蝉的心理状态, 推动故事发展。

2. 白描和对比。

寓言描写的都是简短的故事, 通常使用白描手法, 即用简练的寓言如实描写对象的特征、事物的情态。如《鹬蚌相争》 (三年级下册)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 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一幅鹬啄河蚌的生动画面, 直接交代故事的前因, 引出下文鹬蚌相争的情节。此外, 对比也是主要的写作手法, 如《狼和小羊》, 故事中狼的凶恶和小羊的善良同时呈现, 以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真善美, 从而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借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是寓言写作的特点之一。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心理状态的描述,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一路花香》:“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为自己感到十分惭愧。”故事中以旁观者的身份对水罐的内心世界进行简单剖析, 让读者对水罐的所思所想更明白清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描写。如《滥竽充数》:“战国时期,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 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该句描写南郭先生所处的社会环境, 为他混在队伍中假装会吹竽而不被发现埋下伏笔。此外, 恰当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故事主人公、突出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突出本质。

寓言大多以人物或动物为主人公, 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强烈的讽刺性, 常用拟人、比喻、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制造戏剧性的情节和场面, 借此喻彼、借小喻大, 形象生动地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当中。

1. 拟人:印象鲜明, 便于理解。

寓言故事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拟人。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寓言, 大多采用拟人手法, 把物当做人来写, 便于学生理解, 加深故事印象, 有利于阐明作者的理论观点。如寓言中典型的反面角色“狐狸”在《狐假虎威》 (二年级下册)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 你吃了我, 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狐狸和乌鸦》、《蝉和狐狸》等寓言中狐狸都以能言善辩、奸诈狡猾的形象出现, 给人印象鲜明, 易于激发读者对此类形象的厌恶感,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2. 比喻:浅显易懂, 利于表达。

比喻是寓言中常见的修辞, 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借一种事物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比喻包括本体和喻体两部分, 本体指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指打比方的事物。如寓言《螳螂捕蝉》中就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那螳螂弓着身子, 举起前爪, 要去捕蝉, 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潜在隐患。故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使故事生动有趣, 有利于表达寓意, 易于读者接受。

3. 夸张:借助想象, 引起共鸣。

夸张是寓言中重要的手法之一, 是为增强表达效果而夸大事物特征的一种修辞。同时借助丰富想象, 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特征, 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画龙点睛》:“霎时间, 只见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 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此处用夸张手法突出张僧繇画技高超, 增强作者要表达的对张僧繇画技高超的崇拜与赞赏之情, 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感, 留下深刻印象。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的教学方法

寓言通常以主人公简单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对于学生来说, 寓言语言的娱乐性较强, 符合儿童心理, 相较于其他文本更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教师而言,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掌握寓意,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图画联想法。

图画联想法是把所需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同图画等联系起来, 借助形象思维加以理解。比如, 讲授《螳螂捕蝉》时,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更简便地意识到螳螂、蝉和黄雀之间的利益位置, 更好地了解“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意思。此外, 学生学习《狐假虎威》这一寓言时,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演示有趣的简笔画, 向学生展现狐狸带着老虎到百兽面前走一趟的威风场景。图画联想法既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加深记忆。

(二) 角色扮演法。

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环境, 我们需要增强学生感知觉等方面的刺激,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寓言故事设计表演主题和相关场景, 借助各种多媒体手段模拟故事情节, 让学生在其中表演相应的角色。在教《滥竽充数》这一寓言时, 可以让学生仔细分析南郭先生混在队伍中装着会吹竽的动作和神态, 之后进行分角色表演, 亲身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角色扮演法充分展示学生的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 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主动学习思考, 积极参与课堂,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诵读讨论法。

诵读法即熟读背诵寓言, 一般低年级使用较多, 如教学《乌鸦喝水》时, 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讨论法一般在小学高年级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故事情节, 通过讨论或辩论获得知识或巩固已学寓意。如讲授《蝉和狐狸》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围绕狐狸用花言巧语奉承蝉的行为和蝉不受狐狸欺骗的机智形象进行讨论, 对比两位动物主人公的语言、动作、性格特征, 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儿童文学文体, 寓言一直以来便是学者及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寓言以小见大、讽喻性较强的特点给人深刻启示, 可激发学生成善的渴望, 帮助学生认识生活, 故事情节还提供大量日常环境中较缺乏的行为示范, 对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审美情趣,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明, 罗玉圃, 冯英.小学多用词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7:111.

[2]张庆, 朱家珑.语文[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09.

1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 篇十二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对小村庄之前的喜爱和后来的遗憾之情。

2、在深入读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小村庄前后的变化。

3、学完课文后,背诵课文第一段,积累好词佳句。

4、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基础上,自学《路旁的橡树》,了解本课主要内容,能够说出人们是怎样保护这棵橡树的。

5、学文之后,有保护树木的意识,知道要爱护坏境并从自身做起。 学习重点 学会用课堂上学到阅读的方法自主阅读其他课文 学习难点 学会用课堂上学到阅读的方法自主阅读其他课文 学习方法 朗读感悟 情境体验 讨论交流

学前准备 :课件

学习过 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精读课文)

一、课前热身:

课件出示准备的词语:

枝繁叶茂 高大挺拔 郁郁葱葱 苍翠欲滴 古树参天 万木争荣 桃红柳绿 绿树成荫 指名背诵,优胜小组加分。

二、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词语会背了,你知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吗?是啊,面对这郁郁葱葱的树木,人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看一下小村庄的人们和修路工人都是怎么对待这些树木的?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看小村庄的人们是怎样做的`?

三、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

师: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看拼音的方法解决。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3、找一找这个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品读课文,交流讨论。

1、交流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以选取里面的词语,可以分析句子蕴含的道理或采用的修辞。)

2、说一说这个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句子:

-------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1)、这个小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谁能美美的读一读?

(3)、这个句子里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后来,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里的树木变成了什么?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 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

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思考:(1)、郁郁葱葱的树木都变成了什么?

(2)、想一想,它还会变成什么呢?

(3)、看到这样的变化,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

4、面对这样的变化,小村庄人们醒悟了吗?最后小村庄怎么样了?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思考:(1)都有那些东西没有了?

(2)小村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3)让我们带着这种责备、愤恨之情齐读这句话。 总结过渡:

小村庄的人们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可是,有那么一些修路工人,对树木的态度却与他们截然相反,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看下一篇课文。(板书 路旁的橡树) 路旁的橡树(略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橡树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修路工人是怎么保护这棵树的?

二、讨论交流:

1、交流自己所划句子:

-----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

(1)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那你能读出这种挺拔吗?

(3)谁能把它背下来?

2、面对这样一棵树,人们为什么沉默不语呢?

3、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出示句子

――――它笔直笔直的,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所以,面对这样一条公路,过往的人们都赞叹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

三、课文小结

同样是面对这些树木,他们的做法却截然不同,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可以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也可以对这些修路工人说几句。

四、拓展延伸:

1、默读丛书文章《云雀的心愿》,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写出你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填入“我的发现”,完成学习单。

2、交流:

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

为什么说“森林实在太重要了”?请你有条理地说一说。 读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1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 篇十三

2.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3.初步学习制定个人阅读计划。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书名猜想故事,产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谈话引入,提示主题 1.组织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最近又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快来和大家分享分享吧!2.提示主题: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童话故事的奇幻世界,去享受读书的快乐。

二、出示封面,引发猜想 1.出示《一只想飞的猫》封面图片,启发思考:同学们读过这本童话故事书吗?它是我们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那么,每次拿到一本新书,我们都要首先做什么?(看封面)2.引导观察:仔细观察封面,从封面上你都知道了什么?同桌间找一找,指一指,再说一说。

3.组织汇报。

预设1:书名——《一只想飞的猫》 预设2:作者——陈伯吹 预设3:插图——两幅插图 4.小结:每拿到一本新书,我们首先要看书的封面,在封面上找一找书名、作者,看封面上的插图画的是什么,了解书的出版社以及封面上出现的其他基本信息,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本书有更全面的了解。

5.启发猜读:其实,有的书名提示了书的内容。借助书名和封面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们快猜猜故事的内容吧!6.组织交流。学生猜故事,说依据。

三、拓展猜读,激趣阅读 1.出示《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的封面图片,组织交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这四本书?请在小组内选择最喜欢的一本,说一说封面上的信息。

学生交流后,汇报书名、作者、插图内容等信息。

2.猜想:看到书名和插图,你还能猜猜故事的内容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组内交流后进行集体汇报。

3.激趣:要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你们就一定要读一读这些书。

四、出示范例,读前指导 1.谈话引入:《一只想飞的猫》这本书一共有74页,故事很长,要读好这本书,我们先要制订阅读计划,然后按照计划阅读。

2.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1)出示范例:这是《一只想飞的猫》的阅读计划图表,下面,我们一起来制订阅读计划吧!阅读计划示例:

《一只想飞的猫》阅读计划页码时间安排3—16()月()日开始——()月()日完成17—39()月()日开始——()月()日完成40—74()月()日开始——()月()日完成(2)指导填写:

①这本书你准备从哪天开始读?计划几天读完? ②如果把这本书分成3部分来读,每部分你计划几天读完?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图表内容,完成阅读计划的制订。

五、行为指导,习惯引领 1.组织交流: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每拿到一本新书应该怎么做?(看封面,找书名和作者)那么,每次读完书,你一般会把书摆放在哪些地方?在爱护图书方面,你会怎样做?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集体汇报。

2.行为指导:

(1)每次读完书,读到哪一页就把书签夹放到那一页。然后把图书放到书架、写字台、课桌抽屉等拿取方便的地方小心收好。

(2)读书前,要给书包上书皮,看书前先洗手,读书的过程中不吃东西,注意不把书弄脏折损。

3.小结:书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图书。

[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1.学生自主选择,制定阅读计划。本次“快乐读书吧”推荐了五个儿童故事,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最先进行阅读。然后让选择阅读同一个故事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制定阅读计划,阅读中,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

2.通过同学间推荐分享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说说喜欢某个故事的原因,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形成读书分享的氛围,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3.阅读后的交流效果很好,在学生朗读之后,进行阅读成果展示的活动,学生学到了读书的方法,提高了读书能力,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二、成功之处 结合插图,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能够自主阅读,对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

14.浅谈语文教学中小故事的趣用 篇十四

一、趣用小故事引读课文

教文言文《晏子使楚》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学习, 我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国务卿访华, 国务卿一行人态度傲慢, 常常出言不逊, 有一次, 国务卿带着蔑视的神色说:“中国人很喜欢低头走路, 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头走路。”此语一出, 话惊四座, 显然这句话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许多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愤愤不平, 但是如果出面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 必定会引起双方的不愉快, 也势必会影响到以后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 但如果忍气吞声, 听任对方的羞辱, 那么国威何在?就在这令人尴尬的时刻, 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周恩来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国务卿阁下, 这并不奇怪, 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 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周总理的一句妙语, 不仅挽回了面子, 而且不露声色地对无礼反唇相讥, 一场外交冲突就在笑声中化解了, 刚才紧张的气氛又变得和谐融洽起来。讲完后我问学生:“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说:“这个小故事说明了周总理的机智, 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我点点头说:“同学们说对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使楚》一文, 看看晏子是怎样机智巧妙地挫败楚王的。”于是就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阅读, 像这样, 以小故事引入课文学习, 容易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学好课文。

二、趣用小故事纠正错别字

教《论语八则》时, 我曾经让学生朗读课文, 有些学生把文中的“曰”字读成了“日”。让学生默写时, 有些学生把“曰”字写成“日”字, 这是学生认字不认真造成的错别字。为了纠正错误, 在总结朗读与默写时, 我适时地讲了一个笑话小故事:从前, 有个学童不认真读书, 他忘了“日”字的解释, 就急忙去查字典, 碰巧看见一个“曰”字, 他惊讶地说:“哎呀, 三天不见, 你竟胖成这样, 几乎让我认不出来啦!”学生们听了都乐起来, 课堂充满了快活的气氛。由此, 我用这个小故事对写读错音和写错别字的同学进行了敲击, 引起注意, 使他们辨别瘦高的“日” (ri) 和扁胖的“曰” (yue) 字, 以后, 我再进行朗读和默写, 学生不再出现“日”和“曰”的误读误写。

三、趣用小故事训练说话

在一次说话训练课上, 我打印出一个小故事发给每位同学。故事内容是:有一次, 大作家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要细腻地描写一个人被踢后的感觉, 可他并没有这种体验, 想来想去难以下笔, 于是, 他来到大街上, 恰好一个乞丐迎面走来, 莫泊桑急忙站到他面前说:“请踢我几脚好吗?”对方一愣, 莫泊桑笑着说:“我给你钱。”乞丐一把抓过钱, 狠狠地踢起来。莫泊桑忍着痛回到屋子里拿起笔, 飞快地记下了当时的真实感受, 学生读了, 有的笑起来了, 有的在议论,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我让学生设计莫泊桑被踢后的表情、动作、心理, 通过合理想象进行扩充说话。因为故事的情景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因此, 形成了大家争说的热烈场面, 很好地达到了说话训练的效果。

四、趣用小故事指导写作

写作训练时, 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构思巧妙。我讲了个小故事:有一个画师收了一批学生, 为了检验他们的成绩, 便出一道题考考他们, 题目是:看谁在一张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于是, 有的学生在纸上密密麻麻地画了一群骆驼;有的学生为了省笔, 只画出骆驼的头, 有的学生别出心裁, 他先下笔勾出两座山峰, 后再画从山谷走出一只骆驼, 后边又有一只骆驼走出半截身子。画师评此幅画为佳作, 因为他的构思巧妙, 寓意深刻, 谁能猜出山谷里藏了多少只骆驼呢?

学生听了默默赞叹, 于是, 我引导学生由小故事联系写作进行议论, 并小结:作文也像画画一样, 拿到题目, 仔细地思考题目的要求, 按表达主题的需要, 选好材料, 这时就要认真地构思, 寻求新颖的表现角度, 如故事中那位学生画的山谷里走出的一只跟着一只的骆驼, 很巧妙地表现了“多”字, 这就是他的巧妙的构思。

五、趣用小说故事理解注释

课文下面的注释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但有的注释引用典故或故事, 学生看后不好理解, 例如, 我教《有的人》一课, 文中有“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一句诗。课文下面注释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15.故事性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故事性;导入;新课教授;作文;阅读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地将多种故事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糅合在一起,一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故事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

一、构建故事性的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影响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为了构建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故事性导入方式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导入形式中找到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将抽象的语文课堂形象化,也为了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也为了将故事化教学方式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讲授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一则小故事,即:母亲给孩子留下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则故事,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感受到亲情的价值,之后,再顺势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构建故事性的新课教授

新课教授是直接影响高效课堂实现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语文课程价值的关键部分。而有效地将故事与新课教授结合在一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要有意识地将故事带入课堂,目的就是要给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有效的故事情节中掌握知识,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端午节的由来》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了“端午节”的由来,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故事形式的教学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构建故事性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但很多学生都比较畏惧写作文,所以,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故事性教学法来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通过故事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在作文教学时,我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即:大头儿子的梦想是做一名宇航员,可是,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并不支持他,认为他是在胡闹,所以,大头儿子每天都不高兴,而且,爸爸妈妈还要求大头儿子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学习,试想,如果你是大头儿子,你应该如何和爸爸妈妈沟通这个问题?你的梦想又是什么?这样的故事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方向,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故事中产生共鸣,进而写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实际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要通过讲述有效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进而也为学生良好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四、构建故事性的阅读教学

构建故事性的阅读课堂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更是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讲故事”的平台,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互相讲故事中开阔知识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在阅读课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讲故事,可以讲教材中的故事,如:《提灯女神》《夸父逐日》《孔明借箭》等,也可以讲自己读的课外读物,如,《三只小猪》《丑小鸭》《苦儿流浪记》等,引导学生大胆地将自己阅读过的文本讲述给其他学生,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课堂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来也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故事性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故事的魅力,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课堂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锻炼语文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友兵.运用故事教学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5).

上一篇:计算机教学计划汇总下一篇:孤独地暗恋别人的QQ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