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篮球发展的认识

2024-11-27

对中国篮球发展的认识(精选15篇)

1.对中国篮球发展的认识 篇一

谈谈你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

物电11(4)班 鲍旭东 11223335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而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首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其次,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同时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

最后,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为建立和谐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取得胜利后,尽快发展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使之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成为中国社会长期面对的基本矛盾。在安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要以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依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事业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国威胁论”是错误的。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2.对中国篮球发展的认识 篇二

1 材料结构不断轻型化

当桥梁向大跨度方向发展的同时, 未来桥梁新材料应具有高强、高弹模、轻质的特点, 对建桥材料也提出了高强、轻质和多功能的要求, 桥梁的规模有一个理论上的限度。新型材料不断出现, 不过它们的实际应用仅仅受制于对其使用寿命的顾虑。在以保守的方式使用新型材料的初期验证阶段, 目前桥梁常用的钢和混凝土, 从而实现高强轻质的目标。材料科学的进步为桥梁实现轻巧、简洁、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进一步探索新型的、高强、超高强工程材钱建立其可靠的力学本构关系, 以充分发挥材料潜在的承载力, 并在结构理论研究上发展更符合实际状态的力学分析方法与新的设计理论, 不同类型轻质材料组合拼装的各类新型斜拉桥、悬索桥、轻质拱桥, 并向可靠度理论方向进行探索, 将一跨而过大川海湾。

钢管混凝土拱桥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跨度将会达到甚至超过斜拉桥。拱桥的拱肋是以受压为主的构件, 除需要改进桥梁设计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外, 其稳定性问题较为突出, 轴压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高;在大跨度桥梁中, 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灌注混凝土阶段的模板和钢筋, 耐火极限比钢材强;高强轻质且便于施工的高效结构材料, 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大跨度拱桥中抗风能力和抗震能力;钢管棍凝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对钢管混凝土的研究, 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在我国钢管混凝土具有很灵活的造型能力, 发展迅速。我国已建和在建的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 制定了多种应用规范。主要形式有下承式、中承式、上承式, 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铰拱桥分为钢管混凝土拱桥和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的混凝土拱桥。这种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将为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使拱桥的发展充满了活力, 拱肋构造, 大都采用双管组合肋 (“哑铃”型截面) 或4管组合肋。在我国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中, 也有采用2管和6管组合肋的;缀件则采用钢板或较细的空钢管, 无论是数量和跨度、结构和类型、施工技术等均为世界领先水平。其造型千姿百态, 为好些城市平添一道绚丽壮观的风景线。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 钢管混凝土拱桥将成为我国路桥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桥梁美学研究

桥梁建筑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 属于艺术门类。桥梁通常是社会大型公用设施, 与其他±木建筑相比, 它具有土木工程建筑的一般属性, 桥梁建筑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有使用和观赏两重功能。其主要功能是给人们提供跨越障碍的通道, 具有形体庞大、位置固定、建造具有不可逆性且耗资巨大等特点。由桥梁的特殊功能决定了桥梁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结构散布在社会各处,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使用它。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开放性, 使用寿命也比较长。因此, 公共性、公平性、安全、适用、经济必然是桥梁设计的原则, 桥梁规模越大, 激发了公众参与的热情, 经济因素在桥梁建设中所占的分量就越大, 人们对其建造都非常关心, 这一点在现代桥梁设计实践中已得到足够重视, 这就是推动桥梁美学研究的直接动力。创新便是桥梁建筑艺术的灵魂, 通过总结前人的创新经验, 终究会走向桥梁的艺术范畴。桥梁建筑属于结构, 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其存在的基础是其适用性, 也需要用理论来指导。

3 桥梁绿色设计

桥梁从设计建造到使用, 直到服役期满, 利用绿色设计和生命周期设计。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绿色设计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置的各个阶段, 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环境价值, 因此对环境问题的考虑不仅仅指施工建造期内对环境的影响, 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环境保护只是绿色桥梁设计应考虑的因素之一。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垃圾, 不能等产品产生了不良的环境后果再采取防治措施, 其自身将成为一件无法处理的废弃物。要预先设法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产生的负作用, 然后再制造。这就是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但达到使用寿命后, 因此如何利用桥梁高架的优势保持生命流通, 对达至设计使用年限的桥梁的处理问题也是不能忽视, 生态连续是未来桥梁设计必须考虑的课题, 这也是绿色桥梁设计的基本要求。

4 结论

陆路交通网是世界桥梁工程界的目标和梦想。年轻一代桥梁工程师要以报国为己任, 勤奋学习、努力创新、勇于实践, 让中国的桥梁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里程碑, 使中国成为世界桥梁强国中的一员, 重现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建仁, 刘扬, 许福友.结构可靠度理论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1-3.

[2]中铁大桥局桥梁科学研究院.大跨度铁路 (公铁两用) 斜拉桥和悬索桥资料调研[R], 2001.

[3]陈艾荣, 盛勇, 钱锋.桥梁造型.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3.

[4]李亚东.桥梁工程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19-20.

[5]韩伯林.世界桥梁发展史.知识出版社, 1987:46-115.

[6][英]马丁·韦尔斯.世界著名桥梁设计[M].张慧, 黎楠,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2003.

[7][英]马丁·皮尔斯, 理查德.乔布森.桥梁建筑[M].吴静妹, 王荣武, 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15-18.

[8]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对中国篮球发展的认识 篇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深化

收稿日期:2009-11-29

作者简介:白东伟(1982-),男,河北昌黎人,西安政治学院学员,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战。

一、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发展的载体和直观体现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1] (P.63)邓小平从基本国情出发,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P.37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制定并坚定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论断。“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1] (P.148)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中央提出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既要求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更在于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质量、讲求效益的增长速度,才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也才是过硬的和有后劲的速度。”[2] (P.96)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发展。

二、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和推动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同一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论述了党的发展问题,它把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党的先进性结合起来。江泽民指出:“努力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 (P.57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从思想上建党,不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头脑,把党建成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关键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采取正确的领导方法和领导方式,加强民主集中制,讲团结、讲统一、顾大局。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努力把党的基层组织建成联系群众的战斗堡垒。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从创立起就十分关注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指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 (P.31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归宿,并以此理论来指导整个社会主义革命,从而达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人的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的战略,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两步战略我们已经实现,党中央根据任务的变化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重要内容,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对中国篮球发展的认识 篇四

——黄益

近年来,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双方农业合作具有强的的生命力,前景广阔。广西与东盟国家区域农业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广西农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之严峻的挑战。

广西是农业大省,地跨北回归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农作物的特种产品的生产内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条件,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耕地后备资源缺乏。随着人中增长及各种非农用地的增加,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耕地数量随经济发展的不断锐减,将使广西农业面临严峻问题;同时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局部地区,影响较小的灾害年年都有;影响大的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高。东盟国家有大量等待开发利用的土地,农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部分国家的粮食还不能自给,农业基础不稳定。广西只有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业合作,充分发挥彼此之间相得益彰的互补优势,才能推动双方农业升级发展。广西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不管是在规模、种类还是其他方面都将面临新的机遇

广西相对与东盟国家在畜牧业、蔬菜种植业和温带水果生产上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是在蔗糖生产,渔业、谷物生产等方面比较弱,同时广西相对于东盟国家在热带水果生产上比较劣势,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广西的蔬菜种植业、畜牧业和温带水果种植将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下获益;广西热带水果种植业将面临来自东盟国家的竞争。而广西的渔业和蔗糖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下,广西农业应该如何发展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呢。

广西农业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明显,农业发展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然而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业企业加快实施“周出去”战略,所以重点是东盟国家。首先继续努力促进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合作,搭建双方企业合作的桥梁,同时积极开展农业即使合作交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着力培养农业技术骨干队伍。

广西与东盟各国在产业结构、农残平贸易等方面互补性大于竞争行,合作领域多余竞争领域,这对广西农业发展有利,通过双方合作,广西可以获得性的品种资源,正佳广西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强化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广西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广西GDP近万亿,仅甘蔗就占了千亿。广西几乎操纵着全国的糖价.广西是一个水果大省,全国前五。柑橘,香蕉,圣女果,柿子,均在全国前列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木薯、桑蚕、速生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松香、栲胶、桂油、茴油等产量居全国前列。

广西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在中国一东盟合作背景下要发展品牌农业,应下足“独”字工夫,挖掘地方特色,做强一批区域品牌;做足“特”字文章,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一批特色品牌;树立“优”字理念,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创建一批优势品牌,等等。

5.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篇五

我一直都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渴望与向往,其中深受外公的影响。我的外公就是一位老党员,从小,他就用一言一语影响着我渐渐长大。外公经常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外公经常给我讲党史和革命英雄事迹,我的外公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抗美援朝,帮助朝鲜人民建立新家园。讲到共产党党员们竭尽全力的时候,我的心随之颤动;当讲到国共合作产生摩擦的时候,我万分惋惜;当外公讲到内战结束时,中国浴火重生,我满心欢喜。我仿佛明白了很多我从未了解的东西,也了解了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九十五年的旅程,这九十五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变化最巨大的时期,翻开历史,九十五年前的中国是何等贫穷,落伍!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幅贸广阔,山川秀丽的中华大地任凭列强随意瓜分,租界势力范围想在哪儿划,就在哪儿划,有恃无恐的“洋人”胡作非为。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勇敢地与反对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并且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执政党,六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中国共产党九十五年的革命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它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件件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宏伟乐章。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失误,也常遭受过巨大的损失和艰难困苦,但是我们的党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镜和逆境的考验。任何困难都压不倒,催不跨,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一国两制”政策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洗刷百年耻辱,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科技、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重要成果。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回顾我党九十五年的历史,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迈向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做出的正确选择。

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党以发展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兴国为已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按照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吸纳各种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我们党吸纳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我们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信赖。

对党的进一步认识也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具体说来,一要明确政治方向。这一点要时刻牢记在心,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去辨别、去判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二要先做人、后做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社会公认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水准,我们做人、做事,首先应符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健康、向上的标准。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认识世界、尊重客观、有益有利地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沪临重工有限公司

6.对中国篮球发展的认识 篇六

中国这个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陆地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这其中不乏有俄罗斯,印度。日本这些大国或发达国家....不像美国一样有个大西洋和太平洋这样的天然屏障,也不想澳大利亚一样占据着独立的大陆。因为拥有着众多邻国,因此周边形势一直很复杂。其中最具影响的当然是和以上提及的一些“活跃”国家的关系,还有就是周边的动态。

对于2014年的中国周边形势。我这里主要提及几个国家的动态来分析他们对中国的影响:

1.俄罗斯:发展军力,加大反恐力度

俄罗斯欲大力发展军力,推进武装力量装备现代化,并将组建北极部队,进一步强化海上军力。中俄领导人以战略思维和全球视角审视和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今年,随着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能源、人文领域的合作提升到新水平,中俄关系将保持稳步发展和强化态势。

2.日本:推动修宪,摆脱战后体制束缚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去年年底参拜靖国神社无异于个人政治“摊牌”之举,意在宣示其走右翼路线决心,争取右翼和保守势力支持。当前,安倍执政重心已由经济转向军事安保。欲加强国防。需要警惕的是,当安倍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时,日本国内反对力量日益被边缘化,这令安倍的错误行为缺乏制衡。中日关系充满风险、悬念和不确定性,日本自一战开始就一直觊觎中国资源,视中国为敌人,因此对于日本我们应该时时警惕其各种“小动作”,来防范这个卑鄙的定时炸弹。

3.朝鲜:安定内部,经济核武建设并行

今年,金正恩将继续进行党政军人事调整,致力于内部稳定。此外,朝鲜将继续贯彻经济建设与核武建设并行路线。朝鲜已成立经济开发委员会和经济开发协会,探索经济发展模式及具体方法。此外,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各种形式的开发区。关于朝核问题和六方会谈,朝鲜将依然坚持固有立场,即只要美国不完全放弃对朝敌视政策且不以行动加以证明,朝鲜半岛无核化就绝无可能,朝鲜就绝不会单方面为重启六方会谈而首先采取行动。个人认为朝鲜这个“盟友”是非常不靠谱的,为了自己填饱肚子是什么事儿都可以干出来的,他们根本就没把中国当做自己的朋友,而是认为中国帮朝鲜纯粹为了中国利益。事实上,只要朝鲜安定,我们就放心了,眼前来看朝鲜有发展经济的形势,这就证明他们想要安稳“过日子”。这对中国来说是好事儿。

4.印度:政治洗牌,中印关系不受影响

今年5月,印度将举行大选。丑闻缠身、经济社会治理不善的国大党将遭遇反对党人民党的有力挑战,执政前景堪忧。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关系,不会成为竞选首要议题,也不大会在新政府上台后出现大的波动或反复。印度各界普遍认识到,印中关系具有地区、全球和战略意义,两国应成为互利伙伴,而非竞争对手。去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就推动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作出规划。今年,规划将继续得到落实。双方将举办友好交流年,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等,并力争在高铁、电力等领域及建立“中国工业园”方面实现突破。

5.东南亚:害怕中国崛起,小动作不断。在东南亚问题上,伴着美国重返亚洲的影响,东南亚小国不断因为岛屿和资源开采问题做出各种小动作,前几天更有越南袭击华人企业事件。

当然,东盟的是个国家差距很大,与中国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越南,就抓住南海问题不放,频频发难中国。印尼,要重新做东盟的主导,担心中国在东盟有更大的发言权。新加坡作为小国,总是标新立异的凸显自己等等,但总体来讲,东盟作为一个地区,对中国实力上升的担心,从没有停止过。而且随着中国力量的增加,这种担心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大,对于这点我们更多的需要准备。

对于中国与周边形势,我个人感受是,各国都在担心中国的崛起会伤害到自己的利益,所以都在提防或是采取行动的阻止中国的发展。但又因为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又不能对中国采取过分行为,像俄罗斯又不断加强和中国的关系,这一方面是为了在欧亚地区能有中国这样的大型盟国支持,在对美国上又想借助中国在增加自己与美国的谈判砝码,而对于韩日朝三国,个人认为和这三国除了利益,没有任何友谊可讲。鲜很极端,韩国很亲美,日本无原则,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去相信他。南海问题上,中国不应有任何妥协,必要的话可以拿南海某小国杀鸡给猴看,是时候做出一个强硬姿态了。可以说中国世界地位不断的提升更重要的影响着周边形势的变化。中国借助着二战后的和平时代发展,目前来看颇有成绩。未来中国必然还是想要营造和平环境发展经济优先,当然为了营造和平环境,军事实力强大才有发言权。中国必将提高国防水平来稳住周边各国。

7.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篇七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茶艺

我国茶叶的起源地在四川一带, 后期向全国各地进行传播。我国的茶业不仅在本土有着很好的发展, 也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 如日本和朝鲜地区的茶文化就是由我国传播过去的。中国茶业的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 同时, 茶文化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 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茶道与茶艺

茶道和茶艺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并不能混为一谈。很多人认为, 茶艺和茶道是一种概念的, 但是二者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茶艺主要是注重于喝茶的方法和技巧, 在这个品茶的过程中, 体会其中的心境和感受, 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和超脱。茶道注重的是在感情以及修行方面的升华。但是茶艺和茶道也是密不可分的。茶艺为茶道奠定了根基, 茶道是以茶艺为表现形式的, 茶艺可以单独的存在, 茶道是茶艺的一种升华, 是更加高深的状态。茶艺主要注重的技巧, 关键在于一个“艺”字, 主要是进行饮茶的一个技巧。茶道的重点是精神层次的, 关键在于一个“道”字, 主要是自己在品茶和学习茶艺的过程中体会一种修行, 进行人生大道的参悟[1]。从形式上来说, 茶艺更加具象, 能够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茶道则是更加的抽象, 一般是依托于茶艺而存在的。茶道可以表达为“以饮茶活动为形式, 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注重饮茶活动中审美、求美、规范、礼仪及对事物细微玄妙的理解与把握, 反映出人文素养、艺术情趣、道德情操等。茶道活动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品茶、饮茶、喝茶, 而是通过茶道活动, 获得精神方面的享受。

茶道是以茶艺为载体从而表现出来的精神层次内涵。茶道有着悠久的历史, 兴起于唐代在明宋时期达到鼎盛, 但是清朝开始趋于没落。茶道主要是讲究境界和已经的美满, 主要是包括茶叶、茶水、火候、茶具和环境。

茶道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 主要是以煎茶和斗茶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煎茶最早的是兴起于唐朝, 主要是将茶末在茶壶中进行煎煮。斗茶顾名思义就是进行品茶的一种比赛形式, 古代的文人墨客带着各自的自制茶水, 比较茶面的汤花和茶的品质。斗茶也最早兴起于唐朝, 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2 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纵观中国人的生活, 无论是待客、婚嫁、祭祀都需要茶, 茶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互通有无的一个重要的载体, 在各民族中, 茶也是我国各民族的风俗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 在我国各族之间, 茶文化是没有任何障碍的, 因此, 对于各族人民的团结安定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如在婚嫁中, 古人认为, 茶有“移植不生、结籽多丰、四季常青”的特性, 完美地表现了人们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在唐代茶是作为女子的嫁妆的, 在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就携带了许多茶叶。宋代时, 随着茶的普遍饮用, 茶更多作为男子的聘礼, 所以, 常称女子受聘礼为“吃茶”, 即成为合法婚姻。在《红楼梦》中, 就有王熙凤调侃林黛玉:“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 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呢?”就是表示这个意思。现在, 这种习俗在南方一些地区还依然存在。如我国南方地区历来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的第2天清晨, 洗漱、穿戴后, 由媒人搀引至客厅, 拜见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 并向公婆敬茶。公婆饮毕, 要给新娘红包 (礼钱) , 接着由婆婆引领新娘去向族中亲属及远道而来的亲戚敬茶, 再在婆婆引领下, 挨门挨户拜叩邻里, 并敬茶。敬茶毕, 新娘向敬茶者招呼后, 即用双手端茶盘承接茶盏, 这时众亲友或邻里乡亲饮完茶, 要随着放回杯子的同时, 在新娘托盘中放置“红包”, 而新娘则略一蹲身, 以示道谢。在喝新娘茶时, 无论向谁敬茶, 都不能有意回避, 否则被认为“不通情理”

3 茶文化的“三”原则

茶叶质量要组训“三绿”的原则的。“三绿”主要是指绿茶的茶色、汤色和茶叶底的绿色, 这三方面的了“绿”能够很好的透露出茶的重要品质和质量的好坏来。绿茶作为中国最早的进行流传和传播的茶叶也是生活中人们品尝最多的茶叶, “三绿”是绿茶的重要的品质的判断标准。

泡茶的话是遵循的“凤凰三点头”的原则。“凤凰三点头”是一种茶文化的礼仪的象征。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 主要是讲究礼仪三分的成, 因此, “凤凰三点头”正是非常符合中共传统礼仪文化和茶文化的标准。

茶杯要遵循“三才杯”的原则。“三才杯”的寓意是集苍天、大地、人和三方面的精华, 这样能够呈现出天人合一的茶文化。

端茶时要遵循“三龙护鼎”。“三龙护鼎”是有规范的姿势的,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扶杯沿, 中指紧托杯底, 这样举杯才显得既稳重又雅观。

品茶时要遵循“三乐”的原则。“一乐”即独品得神, 一个人在一个优雅的环境中安静的精神凝气的品茶, 自己的精神会得到一个完全的放松和升华。“二乐”即对品得趣, 两个知心朋友以茶会友, 在品茶的娴静的氛围中, 来畅谈人生和理想抱负, 这也是品茶的一大乐趣。“三乐”即众品得慧。大家一起品茶, 各自抒发各自的情怀, 大家互相交流从而提升各自的情操。品茶三乐是对人生的很大的乐趣, 在个人情操和人生理想中都会得到一定的升华。

4 结语

茶业和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 对人们的生活有这深刻的影响。在现代的生活中, 茶文化主要表现在以茶待客和以茶会友等方面。在中国的生活中, 茶文化不只是简单的进行品茶, 同时, 也是一种交友会客的重要的方法。品茶也不是简单的进行饮茶, 品茶都是有自己的讲究和品茶的程序的。在待客交友中的饮茶文化也是有着重要的讲究的, 饮茶在待客交友中能够实现和睦相处的氛围, 促进感情的沟通[2]。

参考文献

[1]田志平.紫砂器对茶文化的影响[J].陶瓷科学与艺术?盛世收藏, 2011 (5) .

8.对中国市场认识不充分的失误 篇八

商场如战场,胜者王侯败者寇是个不争的事实,失败者如同过街老鼠,下场非常惨淡。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经济环境中,失误在所难免,因此研究企业常见的错误,并找出应对之策就显得颇为重要。

安利与摩托罗拉的失误

我们先来简单地看一下两个在华的跨国公司案例。

安利公司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准备一如既往地继承他们在国外的销售传统以及在消费者中间良好的信誉。他们告诉顾客,该公司的洗涤产品质量没有任何问题,如果顾客对他们的产品不满意,可以“无因退货”——也就是说,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能够全额退货,哪怕产品用完之后,顾客拿着空瓶过来,也能得到全额退款。

一时间,安利各店铺的门口排起了“长龙”,甚至有人开着车从别的地方赶来,大批量地买货,把里面的产品全倒出来,然后再拿着空瓶去退钱。安利公司为此要承受巨额的损失,所以他们赶紧采取措施,修改声明,以免再受损失。

现在,安利公司在中国已经站住脚,他们同样改变了在国外的操作方法,不断在中国做广告扩大市场,而在国外,他们从不在宣传投入,市场推广工作全都是由经销商完成。

如果说安利公司早年的失策是因为对当时中国市场不了解,那摩托罗拉早些时候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不振又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家大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算晚,而且收益颇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都在购买BP机,有的甚至买两个摩托罗拉BP机别在腰上,到处炫耀。

可那时,摩托罗拉坚信,自己非常了解中国市场,手机在中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流行起来。但几乎是一夜之间,爱立信、诺基亚等欧洲公司大举杀入中国,爱立信为了更快地融入中国市场,干脆选择了索尼作为合作伙伴,他们强强联合,迅速占领市场。这当头一棒把摩托罗拉彻底“敲”醒,如今谁也不敢再随便说自己非常了解中国市场。

秦池与红桃K的失败

上述两家跨国公司早先的失误,均是根源于对中国市场认识的不充分。那中国本土的企业就一定了解中国市场吗?我看未必!

秦池白酒几乎一夜之间暴富,又在一夜之间倒塌,很多人将其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资金链断裂,对此我并不赞同。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秦池想依靠单一的营销手段发展市场,抱着一种赌徒的心态,依靠“标王”的做法,不断哄抬自己,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这样首先会被媒体怀疑,然后遭遇经销商的信任危机,最后逃脱不了兵败如山倒的结局。

还有红极一时的红桃K,这个把广告印在中国广大农村的房屋、厕所上的企业,突然有一天也想用同样的手段去“农村包围城市”,最终也只能是以失败收场。

企业为什么会犯错

为什么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都会在中国市场上犯下比较类似或者不同的错误?原因无非有三:

一、市场的复杂性:在中国,存在着人口规模、现实容量和潜在容量的落差,价格武器的有效性、消费者知识以及经验的增长、中国市场发展的特殊性等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现状与未来,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说自己非常了解中国市场。譬如星巴克目前在中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在美国,星巴克的档次并不像很多中国人想像的那么高。随着消费者知识、经验的增多,谁也说不准将来还会不会有这么多人去星巴克喝咖啡。

二、企业策略单一:目前很多企业都依赖于单一或唯一的手段进入市场,有时甚至是采取赤裸裸的价格战,不仅培养了顾客对价格的敏感,而且还会遭到其他企业毁灭性的攻击。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已经屡见不鲜。

三、超常规运作:超常规运作的公司,背后必定环绕着超常规的风险。在中国市场,很多人认为,人有多大胆,就能做多大事,这种想法真的很危险。“无知者无畏”、“赤手空拳、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都应该更多地学习日本企业的做法,一步一步扩张,步步为营,然后鲸吞蚕食,不要再做“起义家”,而是要做“企业家”。

四、六个方面学习“标杆企业”

要避免上述错误,企业家就要不断学习,因为今天的做法、想法到了明天不一定有效,同样的错误也不应该犯两次,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家要永远盯住“标杆”,向优秀的企业学习。

我认为,有六个方面非常值得企业去学习:

一、耐心:做企业最怕急于求成,一味求快就会自乱阵脚,因此要多想想远景,多一些耐心,最终做到亦快亦慢、收放自如,这也正是多数优秀企业都具备的优点。

二、不要试图做一代枭雄:不要以“惟我独尊”的心态去做商业,不要觉得市场上就自己一家占领最好,否则蛋糕只会越做越小。只有学会共赢,蛋糕才会越来越大,自己分得的部分也会越多。

三、对市场深入考察:千万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要充分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

四、相信专业知识,相信专业人才:每个商业帝国的构建都来自于一群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都来源于专业知识的突破,每个优秀的公司也都需要这样一个架构来形成。

五、学习、试错、建立系统:企业要不断学习,不断试错,尝试着犯错,然后迅速纠正,绝不能干等着,那意味着等死。一个系统的建立是不断重复的过程,所以不要害怕尝试。

六、开展整合营销:任何一个单一的尝试已经被证明必败无疑,那么就要学会向优秀的企业学习,掌握其多层次、多手段的开拓市场手法,最终决胜于市场。

9.对中国社会与历史的认识 篇九

这套理论在中国现代主义社会中主要体现在: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于基本国情,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路线的基本精神被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关于我国社会基本和主要矛盾,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发扬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俨然成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基础理论,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有实用性和导向性。

远观历史,经历了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认识到封建主义社会的腐败,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首先是将目光放在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身上,由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就开始了学习了西方的热潮,就是所谓的“西学东渐”。但是中国在实践中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共和制)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沙俄的被推翻和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使得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重新把目光转回东方,并且投向了俄国,由于受到列宁等人的宣传,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中国唯一的出路,再加上帝国列强对中国多年的欺压(难免会让多数中国人有老师打学生的感觉),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马克思主义迅速席卷了中国大地,而中共的夺权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官方主义,所以中国必须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写几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困难历程,其实就是共产党的艰苦历程,比如:国名党的镇压,即内战:抗日战争:十年文革:大跃进等)

10.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理解 篇十

1921年7月23日,13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在上海举行了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以后,这个只有几十位党员的小小政党,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漂泊,无数的尝试、挫折、失败、纠正,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实现了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统一复兴之梦,实现了带领亿万人民完成现代化建设的人类奇迹。伟大的历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而实现这一伟大的原因值得我们所有人认真地思考。

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起源于其先进性。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我当时认为红领巾是一个了不起的象征,因为只有班级里最优秀的同学才有资格成为少先队员,成为共产党员的后备军。那时候我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定是一个由无数的精英组成的集体,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允许加入其中。

而真正影响到我对党的认识的是98抗洪时期的全民捐款,那时父亲跟我说,别的小朋友捐10块钱,我就应该捐20块钱,因为我是一名少先队员,必须要以身作则。那个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一种真正的高大,在我带着红领巾比别的同学多捐一倍的钱的时候。以身作则,带头奉献,那是一种比期末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更加值得引以为豪的优秀。也是那一刻,奠定了我对于共产党的仰慕和追求。

初中的时候,我学习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让我们每个人都学的满腔怒火,而历史也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这个结论不是理论的推究,而是历史的明证。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人民的幸运,也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因为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合格的领路人,一个负责任的执政者。比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北京,比较1945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时山河破碎的惨状,再看看我们读书的窗明几净的教室和温暖的家,我仿佛从梦境中醒来,突然明白了老一辈口中那个带着无尽光环的中国共产党究竟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井冈山燎原的星火,到长征路上钢铁般的意志;从字字珠玑的《论持久战》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怒浪狂澜,中国共产党证明了自己的英勇与强大。这强大不在于武器装备或者是金钱,而在于这是一只有睿智头脑的军队,一只真正的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有梦想的军队,一只代表着人民的利益,被人民视为亲人子弟的军队。中国革命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与失败中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无论何时,中国共产党救中国的心没有变,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于人民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的立场没有变,也正是这些最本质的东西,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然而到了大学直至毕业之后,越来越多元化的世界和越来越自由的网络空间给我带来了许多困惑。更激进、更新潮的思想观念不停地冲击着我,显得我传统的对于共产党的崇拜之情有些“土”。我看到了种种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与质疑,来自于不同价值观的网络思想从各种角度否定共产党,激起了我愤怒与不平。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都离不开当年共产党先烈们流淌的热血,从一穷二白的1949年走到今天的繁荣昌盛,成绩有目共睹,伟业彪炳千秋,俗话说吃水不忘打井人,中国共产党于国有功,永远都值得我们铭记。

犹记得我小时候读过《从西伯坡到紫禁城》,觉得非常好看。里面一个情节是说,在共产党和平解放北平之后,毛主席跟周总理说,古时候书生们都进京赶考,而今天我们也要进京赶考啦,考官就是人民,考试内容就是我们革命党能不能当好执政党,能不能治理好国家。如今六十余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毛主席了,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治理好国家,还能够创造出带领13亿人口走向富裕的人类奇迹。有人说,中国的富强来自于中国的人口红利,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世界上越是大国走向发达越不容易,发达国家俱乐部中人口过亿的屈指可数,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世界上最庞大的人群即将完成这一伟业;有人说,中国地大物博,发展条件好,但不要忘了仅仅在1949年以前,这同一片土地上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饱受列国欺凌,难道仅仅因为历史翻过去了一年,这片被战火摧毁的满是断瓦残垣的土地就自动国泰民安了?有人说那是因为战火平定自然百业复苏,但也不要忘了抗美援朝、珍宝岛、西沙、越南和印度,那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御敌于国门之外,两弹一星成功发射,这才让战火再没燃烧到我们自己的土地上。

11.试论对篮球运动技术系统的认识 篇十一

摘 要 本文主要对运动技术系统概念鉴定、结构、特点及优化进行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教练员或教师在训练和教学的思维方式。以篮球运动技术系统为例进行研究,把运动技术看作一个整体来制定训练和教学计划,解决训练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训练或教学效果。

关键词 篮球 技术 系统

一、运动技术系统概念界定

(一)技术

技术是与人类相伴而生,从第一次制造石斧到手工業时代再到工业社会,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技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作用,是实践的产物又是实践的动力。

(二)运动技术

运动技术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为完成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活动方式和次序所形成的能力、方法、手段和相应知识的总和,它存在各种关系之中,包括人、技术、环境、器械、场地等。

(三)篮球运动技术系统

对于系统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及研究方向有不同定义。它由许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结合成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技术包括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学生与教师; 设备包括场地、器材等;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篮球运动技术主要包括传接球、运球、投篮、突破、防守、抢篮板球,防守、进攻等,是指符合篮球运动对抗规律、符合人体生理、解力学特点,而篮球技术又由作为主体的人来执行,与训练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练习掌握单个技术、战术等,提高竞赛能力,从而实现篮球技术系统的功能发挥,因此可以肯定它是以系统形式存在。

二、篮球运动技术系统的特点及各因素之间的联系

(一)篮球运动技术特点

据运动技能分类,篮球运动属开放型运动技能,它的主要特征是高度时间性和激烈对抗性,比赛场情况瞬息万变,所以对于运动员的注意能力、感知能力和各项身体素质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这些直接影响着技术的效能。根据这一特性在篮球教学中要注意几方面的培养:首先是要建立一种对球的知觉;其次是要多在实战过程中加强对开放型这一特性的理解和把控;最后在实战中多积累经验、建立意识。

(二)推动篮球运动技术的系统因素

篮球技术系统是由篮球运动技术内部和外部相互联系的各要素、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有机体。推动篮球运动技术系统的因素有:

1.训练学因素

篮球运动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训练、选材以及天才运动员对篮球技术的创造。由于人们对篮球运动规律认识的加深,各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引进使篮球训练方法手段不断革新,促使篮球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的选材使更多适合参与篮球运动的天才加入到篮球运动行列,科学的训练使得运动员从技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及体能方面得到快速的发展,这样不仅能提高个人能力,同时对于篮球运动技术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正如世界上一些优秀篮球运动员,他们不仅创造出各种风格运动技术推动了篮球的发展,同时正因为这样的技术也成就了他們,使它得到更多人们的喜爱。

2.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的,尤其是对一个复杂的事物,人们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循环就可以完成,他要经过多次反复的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才能完成。所以对于篮球运动的快速发展,它是人们通过反复实践,从而不断的加深认识和理解,从而推动它的发展。

(三)篮球运动技术系统中各因素联系

篮球运动技术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推动篮球运动技术的发展。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篮球教学与训练时,把各个因素结合起来,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分析,了解部分,分析结构,研究系统内部和外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全面安排,使整体处于最佳状态,并为更大系统的全面效益服务。把个体因素变为整体、系统,从而发挥出大于个体总和的新的战斗力,推动篮球运动技术模式的不断发展。

三、运动技术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

运动技术系统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是目标模型系统优化,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是人的各种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对于结果和过程都预先进行预想和设计,之后按照预设的步骤进行,并且在过程中能做到及时的反馈和调整,直到目标实现,这样的系统优化常常就是作为整体的结构优化;其次是本体系统优化和教练中介调控系统优化,由于运动技术训练是由教练员给运动员本体下发训练指令,要求运动员本身运用反馈来控制自己行为,使得自己的行为逐步向目标型系统接近,进一步使得运动员人体功能整体转化。

四、结论

篮球运动系统作为复杂的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本体及教练员或教师都有密切关系,这就需要了解运动技术的构成成分、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依据技能复杂性和组织性水平,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或教练员选择合适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来推动篮球运动技术模式向前发展,这也需要我们利用系统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的指导篮球教学与训练,不断推动篮球运动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世明,潘昌新,范杰敏.自然辩证法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

[2] 杨桦.篮球运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 郑淑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运动技术系统结构优化研究——以拳击直拳技术系统为案例[J].

12.对现代篮球中锋进攻技术的再认识 篇十二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运动, 这种对抗体现在攻守双方的制约与反制约的过程中。中锋是一支球队的中坚力量、核心人物、组织战术的灵魂。现代篮球运动迅速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运动员的高度大幅度增长。尤其是中锋这一篮球运动中处在特殊地位上的运动员, 身体高度的增长更是非常突出。特殊高度中锋的涌现, 对球员的技术、身体素质以及战术结构, 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现代篮球运动中中锋队员攻防技术特点以及中锋攻防技术训练中特殊性的研究与探讨, 从中寻求中锋技术运用和技术训练中的一些带有共性的东西, 提高对中锋这一特殊位置上运动员技术运用和技术训练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项理论工作。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2) 理论分析法, 在全面了解和掌握中锋研究方面的国内动态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 通过理论分析, 归纳和概括个人观点和研究结论。

3 分析与讨论

3.1 中锋在现代篮球进攻中的地位和作用

比赛中不论攻防, 中锋都是距离篮筐最近的队员, 也就是处在进攻的腹地, 是进攻对抗的一种焦点区域, 担负着重要的进攻任务。由于距离球篮最近, 因此是进攻最为有效的区域, 而中锋由于身体高度上的优势, 更有利于在篮下区域担当各种攻击与配合任务, 把身高最高的队员放在距球篮最近的位置上, 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中的优势, 提高进攻的效果, 这是篮球运动进攻基本规律所决定的。也正是同样的缘由, 因此在中锋进攻中存在很多方法和特点, 最常见的就是利用身高和身体上的优势发挥自身的特点, 篮下强攻, 争抢二次篮板进攻, 利用挡拆配合大打小, 把自身优势发挥出来, 像姚明身为中锋最主要的进攻特点就表现在身材非常高大, 经常利用身高优势很轻松地得分, 而其他NBA球员如魔术队霍华德身体对抗性弹跳非常好, 也可以充分表现出进攻特点, 所以在中锋进攻中如何合理地运用自身的进攻特点是一场比赛是否成功的关键。

由于中锋的特殊身体条件, 同时又身处进攻的腹地, 所以, 中锋又是全队进攻篮板球的主要拼抢者。篮板球在进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 中锋的进攻篮板球能力是中锋进攻技术中的重要部分, 中锋进攻篮板球能力强, 会有效提高外围队员的投篮信心, 进而有效提高进攻的整体效果。

中锋的特殊身体条件和在进攻中的特殊区域, 决定了中锋是全队整体进攻战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中锋在进攻中除去个人攻击之外, 同时又是全队进攻体系中的一个枢纽, 通过中锋的策应、掩护、牵制和对球的合理调度等配合行动, 形成全队完善有效的进攻战术体系, 这是现代篮球进攻战术思想中的重要原则。所以, 作为中锋, 不仅是进攻中的直接攻击者, 同时也是全队战术结构中非常重要的枢纽。

3.2 中锋在进攻技术的特点

中锋在进攻技术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以合理的移动技术和身体高度的优势, 摆脱防守的控制, 接外围同伴的球在距球篮较近的区域完成直接攻击。中锋有身体高度和距球篮近两方面的优势, 理所当然地成为进攻中的主要攻击点。这就要求中锋必须要具备一些不同于外围队员的特殊的内线进攻技术。而这些中锋进攻技术的特点又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 中锋进攻中对于身体的合理利用, 中锋有高度、体重、臂长几方面的优势, 对于这些自身身体优势能否合理的利用, 是衡量一名中锋进攻技术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在移动中的要位接球、接球后的各种攻击行动, 都和能否合理有效的利用身体的特殊优势, 进而获得最佳的进攻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2) 移动技术是中锋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中锋位于最接近球篮的区域, 防守对于该区域上的控制要较之于外围区域的控制更加严密, 不论是无球状态下摆脱防守, 去获取一个接球的机会, 或是接球后在严密控制下展开有效的攻击, 都必须以良好的移动技术作为基础。中锋的移动技术和外围队员相比较, 又有一些特殊的地方, 中锋的移动技术包括无球状态下的移动和持球状态下的移动两种情况。持球状态下的移动虽然属于持球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中锋的持球技术对脚步的变化有更多的特殊要求, 各种跨步、转身以及跨步转身和运、突的组合, 各种脚步组合中的变化, 都显著区别于外围队员的移动技术。中锋进攻移动技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灵活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几个方面。移动技术就一名优秀的中锋而言是一个必备的基础性条件。

(3) 中锋投篮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中锋进攻技术中的又一重要的特殊性。中锋担负着队内主要的攻击任务, 是得分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这也就决定了中锋必须要具备非常优异的投篮技术。中锋所处的区域又同时决定了在投篮技术上的一些特点。中锋除包括和外围队员同样要具备的一些常规投篮技术外, 面对球篮和背对球篮情况下的各种勾手、半勾手、空中补篮、各种扣篮以及跨步挤投、转身跳投、后仰投篮等是中锋运用非常普遍的一些特殊的投篮技术。这些诸多的投篮技术是中锋应对篮下防守相对密集、对于空间控制严密等条件下的正常攻击所必须具备的。

中锋投篮技术运用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变化比较多, 投篮往往是和假动作和各种脚步的运用紧密结合的, 假动作、各种跨步转身融入到中锋的投篮技术中, 使得中锋进攻能够更加具有攻击性效果, 这实际上也是中锋为了适应篮下防守密集、防守空间控制范围较大情况下能够实施有效攻击的一种技术运用中自然演进的结果。假动作在中锋进攻技术中有着更为特殊的地位, 假动作和脚步技术及投篮技术的有机组合, 是中锋进攻技术运用效果的重要环节。经过长期的总结、认识、探索和不断创新, 逐步形成现代中锋相对独特的投篮技术体现。

3.3 中锋进攻技术分析

由于中锋经常背对或侧对球篮站位, 攻守双方抢位与堵位的争夺十分激烈, 中锋要在短兵相接的较量中占据一席之地, 应具有熟练的进攻技术, 训练中要注意加强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提高动作的速率。由于中锋的活动范围在限制区附近, 且人员密集, 中锋各项技术的运用多是在贴身攻、防中完成, 因此, 中锋训练中要采取多种方式投篮, 贴身投篮时要保持身体平衡, 合理运用时间差、位置差、空间差, 创造良好的投篮机会。动作要经得起碰撞, 身体接触的部位应紧张用力。没有接触的部位要协调放松, 保持动作的准确性和出手的稳定性。

不论是面向进攻, 还是背向进攻, 首先要让中锋根据球的方向、外围队员的习惯特点, 学会摆脱、选位迎步要球。有时教练员往往忽视这一环节, 致使运动员养成走出接球, 不摆脱防守人的坏习惯, 因此, 很多队员平时投篮很准确, 正式比赛时接不到球, 也就发挥不了威力。

3.3.1 中锋正面进攻分析研究

正面进攻, 是进攻威力较大、范围广的一种进攻手段, 抢、切、传等技术易于结合。在赛场中比较常用到这种方法的NBA球员有魔术队霍华德、湖人队加索尔等一些灵活性比较强的内线队员, 接球后只要防守人还有一定距离, 就应迅速对篮筐做向上投篮的假动作, 然后, 利用交叉步顺步过人, 关键是上下重心移动要快, 中心脚要稳, 要防止走步。这种进攻动作, 掌握好以后, 在实战中特别有效、威力很大, 在这方面湖人队加索尔运用的相当熟练, 往往在面对对方身体高大对抗强的防守队员中灵活运用, 突破进去就算不进也会造成罚球机会。

3.3.2 中锋背向进攻分析研究

背向进攻, 这是大个子打小个子比较有效的办法, 防守人贴紧时多采用背向进攻。一是给外围策应后进攻, 二是横动插中进攻, 接到球后要注意重心稳, 站的面要宽, 就是说腿要稍宽于双肩, 屈膝、肘半屈并侧伸, 要用肩部、背部去感觉防守人站在什么位置, 然后向一侧利用肩、头、球做假动作, 反方向做后转身进攻, 要注意在腰胯转动时重心要低, 球要放在尽量贴紧身体的部位, 跨步时脚尖的方向要对准篮筐, 做交叉步勾手投篮或跟步跳投, 中国队主力中锋姚明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接球前先往篮下抢位背对要球, 尽量地往靠近篮筐的地方要球, 当接到球以后利用身高优势把防守人挡在背后再进行进攻、投篮、勾手等动作。

3.3.3 中锋投篮技术的分析研究

中锋要学会掌握多种投篮技巧, 随着现今篮球的日益发展, 对中锋的控制和制约越来越严密, 对中锋投篮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中锋投篮技术的多样化是现代篮球运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中近距离的移动跳投、各种勾手投篮、各种形式的扣篮构成了中锋篮下攻击的基本手段。同时中锋投篮技术运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变化, 针对各种复杂的篮下局面和防守的各种具体情况, 投篮技术的运用要有及时准确的应变。由于篮下控制的相对严密, 中锋进攻中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外围, 所以在对手严密的控制下、在外围防守队员的各种协防、夹击、补防情况下, 中锋的投篮技术必须和假动作、各种脚步技术有效的结合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投篮技术的有效运用。所以, 分析中锋的投篮技术, 并非只局限于简单的投篮方式上, 而是要从一种对抗条件下, 投篮技术和假动作技术、脚步技术密切联系的层面上去认识中锋的投篮技术。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 中锋的攻击区域也在逐渐扩大, 已经不是光在三秒区附近接球进攻投篮的了, 很多内线高大球员都掌握了非常好的中远投的技术, 如爵士队的奥库在三分线外的出手命中率可以达到平均每场44.5%, 跟两方球命中率差不多, 2010年季后赛姚明率领的火箭队就是因为奥库的三分球而败在爵士手下。外围远投已成为现代中锋投篮技术中的重要内容。

3.4 中锋进攻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 中锋在进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中锋综合能力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一支队的整体实力。中锋进攻能力的培养是中锋整体训练部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锋进攻技术要体现出全面性, 良好的移动、传球、突破、技术、娴熟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投篮技术、各种进攻技术的组合运用能力、各种进攻技术运用中的应变能力、进攻篮板球技术以及各种策应、掩护、突分、传切等配合技术等, 都是中锋必须要全面掌握的。另外, 必须要提高中锋在高强队对抗条件下运用各种进攻技术的综合能力, 要掌握各种合理的运用身体部位 (比如躯干、手臂、臀部、腿部) 的方法,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 合理运用这些身体部位, 以获得进攻中空间上的一种主动位置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现代中锋所必须具备的。最后, 在全面的基础上, 要根据不同的身体条件、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队伍的攻防特点和风格, 有针对性地培养中锋不同的技术特点, 形成队员鲜明的技术特点, 充分发掘不同特点的中锋身上的各种特殊潜质, 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中锋, 比如, 攻击性中锋、策应性中锋、篮板性中锋、力量性中锋、灵巧性中锋等不同技术特点的中锋。

4 结 论

中锋在进攻所处位置是一支球队的中坚力量、核心和灵魂, 中锋进攻技术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同时进攻中中锋又是处在篮下区域, 各种进攻技术的运用会受到非常严密的控制和制约,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攻守对抗强队的不断提高, 中锋在进攻中除了要有全面娴熟的技术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强烈对抗条件下对于各种进攻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力的提高, 以及对抗条件下各种进攻技术运用中的应变能力的提高。中锋进攻技术和外围队员进攻技术相比较, 有技术相对多元性、技术更加复杂、技术运用对抗性强、技术运用中身体接触更为激烈、技术运用对假动作、移动脚步的结合要求更高等特点。

中锋在进攻中不是单一的攻击者, 同时还是进攻篮板球的主要获取者, 中锋还是全队进攻战术结构中的中枢, 担负着全队各种进攻配合的组织任务。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 要求中锋不仅要在技术上全面, 还要在全面的基础上有鲜明的技术特点, 全面加特点是现代篮球中锋技术发展的趋势。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 对现代篮球运动中锋进攻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中锋是一支队的中坚力量、核心人物。现代篮球运动攻守对抗日渐激烈, 对于中锋的身体条件和进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身体条件, 全面的进攻技术, 鲜明的个人技术特点, 以及在高强度对抗条件下准确有效运用技术的能力, 是现代篮球中锋进攻综合能力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中锋,进攻技术,训练

参考文献

[1]袁春泰, 田艳花.论篮球中锋的进攻与防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0:164-168.

[2]马祖勤.NBA篮球中锋队员进攻技术的特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8-13.

[3]刘玉林, 等.现代中锋的主要技术动作及运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5, 32 (1) :32-42.

[4]信晓宁.篮球中锋身体对抗能力的比较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 19 (1) :21-24.

13.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 篇十三

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

宗教问题也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正确处理好当代中国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解决我国宗教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宗教人士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法律和和政策的范围内活动.积极投入到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为祖国建设、民族繁荣做出贡献.

作 者:刘宏 作者单位:吐鲁番市委党校,新疆,吐鲁番,838000刊 名:昌吉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年,卷(期):“”(2)分类号:B91关键词:宗教 宗教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宗教政策

14.谈谈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篇十四

我一直都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渴望与向往,觉得中国共产党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一盏导航灯,引领着一批有一批的优秀党员奉献于党的革命建设事业,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

现在,通过党校的学习,我发现自己过去的认识还是太过于肤浅,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党的本质。其实党并不简简单单是一种荣誉,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社会对人民的不可推脱的责任。当然,党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然而经济生活却极度空乏。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一穷二白的基础下,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任。1956年工农业的伟大改造的完成,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扭转了中国经济衰败的态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一国两制”政策顺利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洗刷百年耻辱,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科技、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重要成果。在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最终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我们党清醒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党以发展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兴国为已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按照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吸纳各种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我们党吸纳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我们党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使党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信赖。

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领导中国人民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解放、发展和完善自我。通过党校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政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靠中国共产党。

对党的进一步认识也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了更加清醒的把握,具体说来,一要明确政治方向。这一点要时刻牢记在心,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要用这一标准去衡量、去辨别、去判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二要先做人、后做事。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底蕴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社会公认的做人的标准和道德水准,我们做人、做事,首先应符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健康、向上的“好人”的标准。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认识世界、尊重客观、有益有利地改造世界的信心和决心。

15.对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认识 篇十五

一、对定位和办学方针的认识

高职教育培养“一线人才”的定位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已毋庸置疑, 但对其内涵则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

1. “一线”定位具有岗位的纵向对应特性和岗位的横向扩展特性。

从专业需求来看, 一线岗位的纵向对应有技术管理岗位和技术工人岗位。高职教育定位在一线管理岗位还是技术工人岗位, 应视是否需要全面、深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而定。例如施工企业中工程项目经理部就是典型的“一线”, 其中管理岗位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等, 技术工人岗位有初、中、高各技术级别的砌筑工、钢筋工、抹灰工、架子工等。土建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是技术工人, 而是以培养高级施工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 其培养的人才初次就业岗位主要是施工员、造价员、测量员、质量员、安全员等一线技术及管理工作岗位[1] 。机械制造企业中机械加工车间也是典型的“一线”, 机床操作工人更是一线岗位, 由于数控机床的操作需要更深入的专业基础理论, 其操作技能中具有较高的智能含量, 所以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制造类高职教育的定位可以是数控机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数控设备的操作工人岗位。

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来看, 一线岗位的横向扩展则面向同行业的不同企业, 甚至面向不同的行业, 面向全社会。

2. “以服务为宗旨”中, 服务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建设。

高职教育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专业设置要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现时及中长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有全局观, 面向全社会;二是高职院校的科研、技术咨询、对从业者的在职培训要重点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三是高职教育本身的发展要跟上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四是高职教育要为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服务, 使之与“高职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一理念以及使受教育者能够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性化”理念相符。

从后两层含义来看,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完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 发展高职本科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也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3. “以就业为导向”中, 就业不单单指初次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含义是高职院校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行业办学, 培养职业素质高的、职业适应性强的人才。职业适应性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工作能力强, 能胜任初次就业一线岗位的工作;二是就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强, 能够在不同的企业从事所学会的职业, 能从事在性质上与该职业有亲缘关系的其他职业活动, 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劳动结构、生产方式和工艺方法, 能够通过培训与自我提高从事理论和技术含量更高的职业, 例如土建类、制造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取得注册建造师、造价师、机械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后, 他们将从事更高层次岗位的工作。因此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初次就业, 还应考虑人才的岗位转换、职业迁移情况, 将培养重点放在职业素质上。

二、对培养目标的认识

我国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是人才类型的划分。一般认为从工作性质来看, 社会人才类型可以分为两种, 即学术型与应用型。按工程技术人才结构“阶梯形”模式, 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工程型人才主要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工作, 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主要在基层应用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进行工作, 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有以下几种:“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培养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培养目标都具有鲜明的“基层岗位性”的特点。

上述人才类型的划分不是人才层次的划分, 认为不同类型的人才只是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 所需理论知识的多少和操作技能的强弱不同而已, 并没有层次的高低之分。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 工程型人才都由本科或本科以上的教育机构培养, 而技术型 (包括部分技能型) 人才因没有高职本科只能由专科院校培养。因此, 技术型、技能型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点。

培养目标的“基层岗位性”和“层次性”最终将高职教育定位在了“岗位培训”上, 培养的人才职业适应性不强, 不能完全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需要。

实际上, 无论是岗位、职业还是人才类型, 都是可以转换的, 这种转换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常态, 极端的例子是个别毕业生甚至刚进入企业就从事了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毕业生岗位、职业的转换除了自我选择之外, 更多的是接受了企业的安排。这说明, 企业不完全是根据某专业培养目标中所表述的“培养从事某项工作、就业某个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来选择和使用人才, “层次性”和“岗位性”对企业来说并不是重要参考。而不管是哪一类人才, 通常一开始都要被放到基层接受锻炼, 所以“基层性”对企业来说也没有多少意义。可见在我国, 企业所关注的人才特性与我们培养人才所关注的层次性、基层性、岗位性有较大差异。

在我国选择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 学生在专科和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实质上是职业素质的教育。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及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讲, 对人才的评价是基于个体差异原理、工作差异原理和人岗匹配原理, 根据这些原理, 企业所关注的正是上述职业素质中八种分类素质的组合差异, 由此差异来选择和使用不同的人才。加拿大卡里布大学的詹妮弗·杨教授在1997年南非召开的第10次世界合作教育大会的理事会上, 作了一项针对雇主的国际比较研究的总结报告。在该研究的一项调查中, 列出了21种品质征求雇主对其重要性的看法, 结果排在前面得分较高的品质有:团队精神, 积极性, 学习能力, 适应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交际能力, 知识应用能力, 写作能力, 责任心, 判断思维能力。可以看出, 雇主最看重的还是职业素质, 而且是那些从事不同职业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也指出:“不应该培养人们终身固守在一个岗位上, 而应该培养青年和成人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流动的可能性以及继续学习和接受培训的欲望”。

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上。考虑到所学专业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平台, 所以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 面向行业和社会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这一目标培养的人才不仅能适应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工作的需要, 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 更好地为企业所用, 也与上面对高职教育定位和办学方针的认识相一致。

三、对课程体系的认识

按常规, 课程体系有两种分类, 一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 一是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按现代高职课程的基本概念, 课程体系由告知性课程、识记性课程、操作性课程三类不同性质的课程多元整合组成, 其中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等内容, 在整合的基础上可以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如学科复合型课程、综合知识型课程、技术工艺型课程。还有近年来提出的其他一些课程体系, 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陈忠林的“三元学分制”为载体构建的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的课程体系等。

无论怎样划分课程体系, 最根本的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课程体系。对这两个课程体系, 有以下一些认识。

1. 课程设置要紧扣培养目标, 以培养良好职业素质为核心, 既要考虑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 又要考虑受教育者能多次就业、转岗的需要, 因此课程设置应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强技能”的原则。

2.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者的地位是等同的, 没有理由认为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不如实践课程。对下面关于高职理论课程的两个观点应该重新认识:一是认为高职教育中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够用”为度, 其原始含义是理论知识只要简单地满足岗位需要即可。实际上, 哪些是必需的, 多少才够用, 不仅要依据培养目标而定, 而且还要依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而定。理论知识的设定既要有一定的职业指向, 又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学术基础, 专业性和学术性齐头并进, 让学生不仅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还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 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内涵不断更新、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变化[3] 。二是认为理论课程不能是学科体系, 认为学科体系的教学严重脱离实际需要, 解决办法是要么将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筛选、整合, 要么将某一学科的知识解体、拆散, 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到所需要的课程当中。这是对学科体系的误解, 工科院校中呈学科体系的理论课程完全来源于实践, 不仅能直接用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其知识的完整性和理论的系统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基础和科学思维, 也有助于学生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有趣的是, 企业对学科体系的理论课程非常认同, 某校企合作开办的专业, 在企业提供的课程表中, “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这样的学科性课程赫然在目, 一些企业员工培训的16门课程中, 有13门是学科性课程。所以, 当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时, 学科体系的理论课程是完全可以采用的。

3.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平行设置、交叉设置、理实一体高度融合都是可以的, 如何设置应以有效达成培养目标为前提。

4. 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学分比例或学时比例不能一刀切地规定一个统一的下限值。专业不同、面对的行业不同, 所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内容构成是不同的, 因此两类课程之间的学分比例或学时比例也不应相同。

5. 实践课程不能片面理解为只是单一的工种操作训练。高职教育中一些专业的工种训练是为学生将要从事的行业、职业做感性认知准备的, 并不是要将其训练成该工种的操作能手。对多数专业来说, 针对行业、职业 (群) 的单项设计、综合训练才是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

6. “顶岗实习”这一名称是有问题的。能“顶岗”, 即能独立完成岗位工作, 就不是“实习”, 而是已经“上岗”;既然是“实习”, 即在师傅的带领和指导下工作, 就不是“顶岗”。所以以前使用的“毕业实习”、“岗位实习”这些术语才是对毕业前到企业实习这一实践课程的准确描述。

四、对办学模式的认识

产学合作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最有效的办学模式, 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对产学合作的研究涉及面相当广泛, 从概念与内涵、理论与实践、现状与机制、问题与对策, 到法律法规、合作主体、政府行为、典型模式、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国外合作教育的发展与启示等等, 不一而足。但是, 到目前为止, 几乎所有研究均出自教育界, 实践中也是教育界积极主动, 企业界无动于衷, 典型的剃头挑子一头热。个中缘由, 正如研究者指出的那样, 主要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合作机制有障碍。

产学合作组织系统中的成员包括高职院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在我国, 院校和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两个相互无关的独立系统, 要使两者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 需要政府充当纽带角色。政府可以通过资助和制定政策来支持企业的发展并开展产学合作, 可以通过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方针和评估办法来规范职业院校的发展和促进产学合作。行业协会则站在行业的高度, 通过收集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建立全行业统一的、与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相衔接的职业教育标准, 制订具有指导性的课程体系, 协助、指导各院校的职业资格认定工作, 向企业传导院校人才培养的情况, 来沟通校企双方的关系, 促成产学合作[4] 。

因此, 互利互补、稳定长效的产学合作机制只有在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官产学结合”模式下才能得以顺利和完整构建。我国一些地区建立的职业教育集团就是“官产学结合”的产物, 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 如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 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官校企行四方联动, 产学创用立体推进”的开放办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学校为主体, 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 政府在专业发展、产业发展、人才政策等方面实行整体引导,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教育指导委员会等机构与学校弹性连接;学校按功能和使命自主办学、开放办学;学校、企业因地制宜适度合作, 资源共享, 互惠互利, 共同实施和完成教育教学过程;行业协会以行业标准、规范等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挥指导作用, 与院校密切互动, 共同开发行业标准、规范等。

所以, “官产学结合”是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的最佳模式。希望不久能看到有部委级部门加入的跨区域“官产学结合”的产学合作模式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吴泽, 李辉.论中国特色高等建筑职业教育[J].当代职业教育, 2010, (2) .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上一篇:运动会三部曲作文下一篇:街道工作人员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