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2024-10-20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精选19篇)

1.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一

我的奶奶-小学叙事作文

一说起我的奶奶那真是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我的奶奶作文。

我奶奶有一双“隐形”的眉毛,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幅老花镜,那目光显得是那么的慈祥和蔼可亲。奶奶毕竟是年过半百多岁的人,脸上刻着横七竖八的`皱纹。

奶奶是位朴素的人,穿着黑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裤子,还穿着黑色的皮鞋。出门在外总是精神抖擞,脸上还挂着慈祥的微笑。在我们单位里人人都夸奶奶好。

奶奶还是位正直的人。有一次我和奶奶要去华银旺和购物,我在楼梯间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300元现金呢!我马上在奶奶面前夸耀起自己的功劳来,没想到奶奶的笑容一下子就没了,她对我说:“静静呀!咱们把它交到工会去吧,小学四年级作文《我的奶奶作文》。”我立马不高兴的说:“什么呀!这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别人还捡不到这么好的饼呢!”奶奶耐心的劝导我,我被说服了。从那以后只要不是我的东西就不要。

我奶奶是个闲不住的人,家里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事情她都包办了。晚上我们吃过晚饭,奶奶就一个人在厨房里收拾。洗碗本来不要多久的时间,可过了一两个小时,电视都快演完了,奶奶还没出来,我跑到厨房里一看,她还在那儿擦窗台的排气扇呢。唉!我奶奶就是这么一个人,只为别人着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

我的奶奶是一位朴素正直和闲不住的人,脸上总挂着慈祥的笑容。如果见到了我奶奶可要打招呼哟!

2.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二

一、小学语文课本动物叙事研究现状

动物叙事作为新视角, 成为当下文学创作和批评重要的切入点。与此同时, 有关动物叙事的研究资料同样呈现出了这种趋势, 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大量涌现, 并逐渐向着更为深刻而厚重的领域延伸, 比如陈佳冀的《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 唐克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动物叙事研究》等等都是可圈可点的理论成果。虽然有关动物叙事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然而在儿童文学的动物叙事的研究, 鲜有成果。如司丽娜《动物形象的“重构”——对人教社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分析》一文, 用数学统计的方法, 对人教版1984年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和200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的2至8册为样本进行研究, 统计结果显示, 1984年版教科书共出现18篇涉及动物关系的课文, 2004年版教科书中共出现25篇。通过两套教科书的对比可知, 2004年版教科书中涉及动物关系的文章有所增加, 同时删减了1984年版教科书中的部分文章。”1可以看出, 较之于以前动物叙事内容的教材的数量有所增加。

蓝献青、周飞彪《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动物的课文的思考》则对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 一则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道理, 小石头沉到水底, 占了水的位置, 水面就会升高 ;一则通过《西沙渔人》的故事, 看到西沙鱼人高超的猎杀技艺的同时, 也看到了人的残忍。通过两篇课文的分析, 认为“语文教师关心的只是一篇课文的技术性教法, 生命退出课本, 那不仅是可悲的, 而且问题是严重的。黄河远《重理趣还是重情趣——漫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一文从现实的感悟出发, 认为小学课本中的动物都是“寄寓性动物”, 在描写这类动物的活动时, 作者和读者都不轻松。他进而“呼唤语文教材中有更多的有真情、有真趣、有真味的动物形象, 我们的课堂里要少些理性说教, 多些情感共鸣。”2

从以上的论述看, 研究者们更多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观点, 谈及了小学课本中的形象问题, 如何发挥动物形象更好的教化或感化问题, 是研究者们共同言及的话题。

二、小学语文课文动物叙事的类型

本文以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S版教材所出现的动物形象为研究内容, 从动物叙事的角度进行切入。因此, 所选取的范围集中在小学课文与动物有关的课文上, 总体而言, 集中在三个方面。

1.“人道主义”的作品。小学课文《老人与海鸥》给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十多年来与海鸥朝夕相伴的故事, 老人几乎把海鸥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珍珠鸟》简单记录了“我”和珍珠鸟的熟识过程, 体现出了“我”对于珍珠鸟的关怀爱护之情。同样主题的文章还有 :《父亲、树林和鸟》、《飞吧, 海鸥》、《大象保姆》。“人道主义”宣扬的是人对于动物的情感一种友好表达, 赞扬了人和动物之间非同一般的情感, 娓娓道来, 触动人心。

2.“人文主义”的作品。如上所说, 即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在动物叙事中探索人的精神力量的作品。小学课文《小马过河》讲述了小马听老牛和小松鼠的建议过河的故事, 故事简单明了, 却值得大家共同思考。《九色鹿》这个故事通过九色鹿的重情重义, 调达的忘恩负义, 国王的知情达理, 揭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 同时也把做人要讲信用这个理儿说得很清楚了。同样主题的文章还有 :《聪明的小白兔》《、神鸟》等等。“人文主义”则更强调人在动物的身上找寻到触动自己的地方, 从动物的角度出发, 看到人们自身的一些反思。

3.“生态意识”的作品。《鸟儿的侦查报告》中讲述了我所收到的一份鸟儿的侦查报告 :燕子在哭泣, 海鸥再也飞不起来了, 而最后鸟儿迷失了方向, 再也没有飞回来, 说明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课文用调查报告这样一个方式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要就解决环境问题, 就要从小抓起, 灌输注重环保的思想, 从小事做起, 从细节抓起。《虫草的村落》则通过描绘了和谐美好的田野景象来唤起人们对和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向往。

通过“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和“生态意识”的标准划分, 这三类作品在小学课本中的篇目分别为8篇、32篇、4篇 ;所占比例分别为16.7%、77.1%、6.25%。由此, 动物叙事的文章在数量上比以前有所增加, 说明通过动物叙事体现人类共同的的价值取向这样的作品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三、小学语文课文动物叙事的价值

小学语文课本中, 关于动物叙事的佳作不少, 并在主题探询、形象塑造、艺术表现、审美效度等方面都有着深层次的探索。那么小学语文课本动物叙事的价值何在, 依然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是知识取向。“人类是有慧眼的, 他们是地球的观察者, 现在比过去更为在行。”1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不容舍弃的重要内容, 这不仅表现语言文字的积累上, 也表现其他知识方面的学习上。比如《小猫刮胡子》, 让孩子们知道小猫的胡子在抓捕老鼠的时候有很大的作用, 这既丰富了孩子们对于身边事物的认识, 也满足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对于实物的好奇心。《动物过冬》中, 小蚂蚁、喜鹊、青蛙以及燕子、杜鹃、黄鹂等隐性和显性关系的陈述, 呈现出冬天里不同动物的生存样态, 通过多样性使小读者了解大自然的丰富性。

二是趣味取向。休谟说 :“趣味的普遍原则是人类皆同的。”趣味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共通的取向之一。儿童文学如果失掉了趣味, 一定意义上来说, 也就等于失去了读者。因此, 小学语文课本到处充满着童趣, 比如《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通过和燕子、蜜蜂、青蛙交谈, 感受到燕子筑巢、蜜蜂采花、青蛙捕捉昆虫的辛劳和乐趣, 故事最后没告诉我们波斯猫的快乐是什么, 这样的留白其实给了孩子们更多的自我反思和自己的思考。所以趣味应当是小学课文的重要标尺, 在趣味的基础上, 知识和价值的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和充分的展开。

三是价值取向。叶自正在《生态伦理学》一书中提到“必须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 对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作出合乎人道主义的评价。”价值取向是大家所共同倡导的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等, 这些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也有着一定数量的反映。比如《特殊的考试》, 动物电视台招聘主持人, 小熊和小猴都绕开了地上的果皮, 结果都没能选上。小白兔因为捡了果皮而成功应聘, 这告诉小读者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传递着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态伦理价值的传播也在从小的方向说, 是在阐述人和自然的关系, 大的方向说, 是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做的价值铺垫。

从目前来看, 小学语文课本动物叙事的研究尚有待拓展和深入, 对于动物形象类型和价值的研究也存在十分广阔的空间。在接下来的研究中, 新旧版本、不同出版社教材之间的动物叙事的比较, 也将是小学语文动物叙事研究题中应有之义。

摘要:动物叙事是小学语文课本研究不可忽视的母题之一。对小学语文动物叙事进行研究至今仍可谓拓荒之举, 从动物叙事“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和“生态意识”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本进行分析将丰富我们对于动物题材作品的认识。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教材的趣味取向、知识取向、价值取向是动物叙事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动物叙事,类型,价值

注释

1[1]司丽娜《动物形象的“重构”——对人教社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教师》, 2011年第4期

2[2]黄河远《重理趣还是重情趣——漫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 《教学思考》, 2000年第4期

3[3][美]霍尔姆斯·洛尔斯顿《诗意地栖居于地球》, 杨通进《生态二十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 第314页

3.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50-01

0

这学期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这节课时,由于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学生十分感兴趣,孩子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调查完本组学生的身高体重情况后,并要求孩子们尝试制作统计图。这时教室里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积极发言,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用一个格子代表一个单位”。“机灵鬼”周宏宇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办法不行,145厘米那得画多少个格子呢!那要多大的纸呀?格子也太长了!”有的紧接着说:“一个格子代表两个单位”。“那也得画得很长呀”。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看着我。我微笑着看了看学生说“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孩子们开始思索、讨论……突然,班长谢婉婷得意地说:“那还不容易,一个格子能代表10个单位或者代表20个单位就可以了。“那你们就试着画一画。”大家开始画了起来。突然,有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样画很难直观直接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这时我相机地说:“如果每格表示较小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较大单位,又很难看出数据之间的差异,而我们统计的数据之间的差异又比较小,应该怎么办呢?”这时,我们班的“小才女”李雪晴举起手,慢慢地说:“我认为最好用第一个格子表示较大单位,而其他格子表示较小单位。”此时令我十分惊喜,出乎我的意料,我用赞许的眼神看了看她。本来这个知识我打算直接传授的,可是没有想到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在孩子们的讨论交流下,孩子们竟然能自己探究出解决方法。我紧接着问:“用第一格表示较大单位,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怎么区分他们的不同呢?”孩子们纷纷议论,互相交流看法,张笑说“可以把第一格画成其他颜色”。有的学生立即提出反对意见“如果没有其他颜色怎么办呢?再说涂颜色很麻烦。”我紧接着问:“那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一个学生在下面小声的说;“第一格可以用曲线来表示。”听到后我赶紧说:请你把你的方法说一说。这让我很惊喜,原本我认为很难突破的知识,在我的引导和孩子们探索之后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有了成功感。随后我顺势引导他们说:“请你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孩子们开始交流,不一会,很多孩子举起了他们的小手。“我觉得跟统计的数据有关。”“我想要先观察数据的特点,再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单位。”“对!我觉得还应该观察数据之间的差异,来确定格子表示的数量。”“是的,我想,要确定格子表示的数量。应该先观察数的特点和统计数量的多少,还要想到涂的时候怎样比较方便。”“你们想得真好,你们愿意自己设计一个统计图吗?请你们自己来设计这个统计图。”我趁机布置了下一个环节学习的内容。

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求知欲、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积极地参与力,让我也为之惊喜和感动。因而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引导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共同合作、相互交流、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动脑、动手、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孩子去主动地学习,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再讲授新课时做到老师少讲要精,根据内容和班级的学情多设计问题,给孩子们多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让孩子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要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引导孩子多说一些,真正做到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我的课余生活小学叙事作文 篇四

有一次,我画了一幅名叫《游乐园》的画,里面的滑梯是立体的,秋千就像浮在半空似的。妈妈看了直夸我善于观察,画得惟妙惟肖。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从这次后我无聊时会画画,不开心时画画会让我快乐起来。

同时在画画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锻炼了我的大脑,是我懂得了让一条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条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我的梦想小学叙事作文300字 篇五

有一天,我在电视上无意间看到了两条新闻。第一条新闻是:“我市爱家超市门前有人不幸被汽车撞倒,造成了三伤一死的后果。”第二条新闻是:“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当我看到这两条新闻后,我就梦想着成为一名智慧博学的科学家,发明出许多既能保护人们安全又能保护环境的科技产品。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梦想又变了。我梦想着成为一名可以治病救人的医生。因为医生可以救死扶伤,把生命垂危的人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可以缓解人们的病痛,挽救人们的生命。所以我的梦想又从成为一名科学家变成了一名医生。

但是当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我的梦想又因为一件小事改变了,我又梦想着成为一名工程师。因为工程师可以设计房子建设祖国,可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丽,更加富强。

6.我的爸爸小学生叙事作文 篇六

我的爸爸名字叫***,今年已经39岁了。他个子不高,皮肤却很白,是我们家里最白的一个。爸爸相貌平平,头大大的,眉毛浓密,大大的鼻子上架着一副斯文的眼镜,眼镜后面是一双不大却炯炯有神的眼睛,宽大的嘴巴和厚厚的嘴唇,这可是爷爷家族显著的标志哦。爸爸很爱笑,一笑起来,那两颗大门牙就露了出来,看起来十分憨厚。

唉!千万别上当,他平时对我可严厉了!别看他每天笑呵呵的,发火的时候可凶啦。一次我吃饭比较慢,他就在一旁不耐烦地催促:“快点吃,20分钟一到我就收了!”过了10分钟,我的饭还是纹丝不动,爸爸这下可发火了,冲着我大声嚷嚷:“你怎么老这样,怎么就改不了!”说着,他使劲地拍了一下桌子。我偷偷地看了他一眼,他的`眼睛瞪成“o”形,那浓黑的眉毛犹如立了起来,真像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好可怕呀!吓得我都不敢喘气。

虽然爸爸对我要求严格,可我还是很爱他。每逢周末或是放假,只要爸爸不出差,他和妈妈都会陪伴我,即使只是骑自行车、下飞行棋这些小事,都让我感觉幸福满满。爸爸还是个“垃圾桶”,从不挑食。,天晚上,爸爸就像清洁工一样把餐桌上的饭菜扫到“垃圾桶”的肚子里;有时是个“修理工”;有时是个“大力士”;有时还是个老顽童,和我“打架”,互相挠痒痒,笑得满地打滚。

7.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七

关键词:叙事时间,逆时序,叙事频率,时间畸变

1 影片叙事时间

时间在电影叙事中是一个相当重要和复杂的概念。如何改变与组织故事的时间也成为导演叙事的关键。

热奈特曾从叙事话语的角度对叙事时间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指出,叙事作品中的时间具有双重性,具有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差异。故事时间,是指所叙述事件发生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叙述时间,是指用于叙述事件的文本时间。

本事时间是虚构出来的艺术时间,呈现封闭性的时间特点。本文时间是故事中编导设定时间。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将本是时间框定在了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本文时间大部分被置放于20世纪50年代,少部分被安排在了20世纪90年代,整体上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时空运动过程轨迹为由90年代回溯至20世纪50年代来展现影片的主要情节和主旨。

2 影片叙事进程中的时间重构

叙事与时间的关系总是那么微妙,有人说“叙事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也有人说“叙事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在时间叙事中,叙事进程中的时间重构主要跟时序、叙事频率、时间畸变三者有着密切关联。

2.1 溯回:逆时叙述的采用

叙事学中的时序研究,主要是指电影故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电影文本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主要运用了逆时序运动轨迹中的闪回,采用外部闪回对故事进行安排,叙述者有意从最后讲起,对往事进行追溯,这种追叙不仅扩展了故事的时空,而且省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叙述,使结构更加紧凑。

总的来说,导演张艺谋用颇为复杂的时空交叠式结构,一改传统的时间叙述方式,以后的人——“我”,讲述父亲母亲爱情史的形式铺展开,形成一种存在于“我”意识流中的由现在与过去时态交错、回溯、重叠的立体结构式“心理时间”,以“我”的思想活动和内心感受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2 复刻:叙述频率的画面呈现

叙述频率,即“一个事件出现在故事中的次数与该事件出现在文本中的叙述(或提及)次数之间的关系。”在本片的叙事进程中,采用了重复叙述,几次发生、几次事件的叙述频率,使影片获得了结构上的呼应和统一。

影片中一幅幅唯美恬静的画面:招娣来回奔跑的金黄淡雅的田野,骆长余护送孩子回家的弯曲延伸的道路,教室内朗朗读书声,这些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彩色画面。尤其是六次奔跑的镜头,它们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进一步讲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外在依据。

2.3 幻化:时间畸变的发生

在电影中,导演可以通过对时间结构安排和再现形式的表现,实现物理性时间和人物心理时间的深层把握,以便来表达主题,深化内涵,而时间畸变是一切虚构叙事,尤其是电影叙事的中心环节。

影片中对于父母亲爱情故事叙事的展开、推进与高潮都是借助于时间畸变来完成的。任何叙事的开头都巧妙地遮盖了源头的缺失所造成的空白。影片的开头用画外音呈现第一人称的叙事形态,这时导演给我们一种虚记忆,让故事的开头既作为叙事的一部分身处文本之内,又作为先于故事存在而又身处故事之外,然后顺着叙述者“我”叙事的线条一步步回溯,引起无穷无尽的回退,然后跟着“我”的叙述进入影片。

影片开篇以儿子的内心独白作为画外音,加上黑白影调讲述“我”回家原因和父亲去世的现状,让人倍感凄凉。随即以开端时间为起点的叙述方式开始了对现状的演绎,紧接着运用了“混合闪回”:“我”看着当年父母亲的照片,陷入沉思,此时凄婉唯美的音调声响起,跟随“我”的讲述,画面色调由黑白转入彩色,叙述即偏离现实叙述故事层去追溯过去,进入父亲和母亲年轻时恋爱的过程,倒叙开始,画面中父亲搭乘的马车自远方奔来,这是第一次时间畸变,影片的核心叙事也借助这次时间畸变得以开展;第二次的时间畸变开始于母亲守在路边等候父亲归来后,“我”以一句“这就是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使声音和画面有序衔接,让观众对影像画面产生了认同感,潜意识里跟随人物的视角进行情感体验。

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我们看到了作为儿子对父母纯真爱情的情感叙述。可以看到,整个叙述过程是对过去记忆的再现,影片的时间链条不断被作者打断,,是对过去记忆的重复再现,更体现了叙事进程中的时间重构。

参考文献

8.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八

关键词:教育叙事;小学品德课;价值

一、应用研究教育叙事的含义

教育叙事从字面上来看其实就是向学生们讲解与教育有关的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通过文学领域演变而来的,它的本质其实就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来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深刻内涵。但是教育叙事并不是单纯的讲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来表达一种现象和问题。在进行教育叙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将生活中的教学经验逐步地渗透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改进教学模式,引起教学反思,这样既对学生有利,也对教师有利。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育叙事的内容

1.生活内容

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平时应该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及时发现生活中的微小之处,使课堂能够回归生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还要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道德教育等。比如,在《按时上学》这一课的内容讲解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抛出问题:“大家每天按时上学了吗”“我们为什么要按时上学”“按时上学有必要吗”“如何克服按时上学遇到的困难”等,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明白上学的重要性,学生在上课之前还会进行反思,了解教学的目的。其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是重点内容,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冲突、矛盾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讲授,还要不断地探索学习方法,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将学生的思想引到生活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乡土生活

乡土生活也是一项基本的教育内容,很多历史资源丰富的地区,人才辈出,当地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加大乡土思想品德教材的不断拓展,向学生进行具体的知识教育和思想的渗透。这种教学方法和内容不但符合目前的教学改革,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还可以激发学生与老师的共鸣,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3.时政叙事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了解一定的时事政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经常阅读政治方面的书,对国家的大政方针都有所了解,教师也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知识点进行深度的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育叙事的价值

1.增加课堂活力,促进教学创新

教育叙事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它不仅能够实现教育内容的讲述,还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它可以将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连接起来。教育叙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思想品德知识,方式与方法十分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叙事教育的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能够通过提问等方式来构造合理的知识结构,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

2.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总是给人以很难亲近的感觉,因为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听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纯地在下面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教育叙事模式的采用,可以很好地将这一问题有效地解决,教师在教育叙事的时候通常会用亲切的语气来讲解生活中的事情,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感受来制订教学计划。也可以说,如果教师教育叙事的过程中方法运用合理,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个性

教育叙事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到亲切,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不论什么教学内容,教师都要记住,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教学地位变得十分被动,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不到发挥和尊重,学生的需求也会被忽视,个性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引入教育叙事,能够大大改善这种局面,因为在教育叙事的课程体系要求之下,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学生多样化的个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差异化的个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同样,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现自我,而不能一味地否定自己,这样学生在学习上才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王洪玲.对“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概念的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2]郭晓红,关海霞,徐洪政.案例教学法本质内涵及特征分析[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3]任建霞.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三个误用[J].学理论,2010(16).

[4]关海霞,张弘强,张国忠.案例教学法的要旨分析[J].时代人物,2008(11).

9.我的梦想小学生叙事作文 篇九

每个人的梦想会随着年纪不同而有所改变,有些人长大想当老师、医生或者律师等等,而我从小的梦想是当有名的棒球选手。每到假日,我就会和爸爸到棒球场一展身手,有时练打击,有时练投球,棒球已成为我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每次有棒球转播,我的眼睛就会立刻发亮,接着就会像磁铁一样紧紧吸着电视不放,就算我要上课,我也会多看它几眼再走。尽管比赛在凌晨,我也会隔天起床观看结果。

爸爸一有空,都会带我到棒球场打球,每次我投球时,都被爸爸打得七零八落。换我打击时,也常被三振出局,但是我不气馁,继续的努力。休息时,我说话常常三句离不开棒球,如果想知道职业选手的资料,问我就好了,我就像小小的`棒球球评,不用再上网查了。虽然我没有灵巧的身手,但我会加倍努力。

10.六年级叙事作文:我的小学生活 篇十

我学会了发E-mail

E-mail是邮件的英文简称,也就是电子邮件。它是一种网络通讯工具。要想获得E-mail帐号,就得去网上申请,这个过程要填写帐号名、密码等,这样一来,别人就不能轻易地看到你的邮件了。写邮件时,只要输入正确的E-mail地址,点击发送,即可将你写的文字信息发送到对方的邮箱里。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人才浪费,还可以节约纸张呢!

懂得了E-mail的基本常识,我决定实践实践:给爸爸发一封E-mail。申请邮箱、写信、发送!我松了一口气,打开爸爸的邮箱。嘿,神了!邮件“毫发无损”地躺在爸爸的邮箱里。E-mail的用处真是太大了!

网上看电视

天啊,电视坏了!而今天又有动画片的精彩大结局,必须看啊!怎么办?对了,爸爸说过,可以用电脑看电视啊!我急忙打开电脑,点击“qq直播”。哇,这里什么电视都有!金鹰卡通、四川卫视……连凤凰卫视都有!结果,我如愿以偿地看上了动画片大结局。真感谢电脑呀!

电脑查资料

今天,我拿起作业条,准备做作业。上写:“查找杜甫资料。”于是,我开始找起资料来,家里大大小小的书籍都翻过了,没有!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可仍无济于事。作业没做要挨罚的!哎,对了,请电脑老师来帮忙!于是,我打开电脑,登录“百度”搜索“杜甫的资料”。耶!我找到了资料,打印了出来。第二天,老师还夸我资料找得又多又好呢!嗨,这可是电脑老师的功劳!

亲人沟通线

爸爸去远方出差了,真想念他呀!电话费太贵,说话不能太久,而且只听声看不见影。哈哈,电脑出场!我打开qq,与我爸视频聊天。哇噻,视频聊天不仅能清晰地听见声音,还能清楚地看到影哩!

11.论《我的位置》的空间叙事 篇十一

关键词:《我的位置》;空间叙事;地志空间;权力空间;文本空间

小说中的空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叙事功能,作家不仅把空间简单看成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谋划小说的布局,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作品中的时空交叉和时空倒置的方法, 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时间顺序, 展露了追求空间化效果的趋势”。(秦林芳, 1991:I) 叙事空间理论始于约瑟夫·弗兰克的论文《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批评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也发展了起来,与之相关的研究作品也先后被发表,近年来,国内对于空间理论的研究也成果颇丰,尤其是程锡麟的《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叙事》一文,把空间叙事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具体某部作品中进行理论结合文本细读的分析,引领了国内这种将空间叙事理论来解读文本的风潮。

《我的位置》是澳大利亚土著女作家萨莉·摩根的处女作,既是第一部由土著作家创作的畅销小说,也是第一部拥有完整的评论文集的土著小说,可见其在土著文学乃至澳大利亚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作用。休梅克评论说“没有任何讨论当代土著作品的文本能忽略萨莉·摩根的影响。”小说通过她的家庭的三代人的回忆记录,向所有人,包括不了解情况的土著人后代和很多对此一无所知的白人,揭露了土著黑人令人震惊的真实过去,使之几乎成为与白人虚构的历史相对抗的另一部历史。然而,自出版以来,对于《我的位置》的研究就久经不衰,包括对文体的研究、历史学、口述历史、对立历史、澳洲白人故事里的政治干扰,以及侦探小说,研究的理论基础更是涉及广泛,包括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问题,身份认同等,不过很少有人从叙事空间理论来分析该部作品。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小说《我的位置》进行文本细读,选取了地志空间、权力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来剖析《我的位置》的空间叙事艺术。

一、《我的位置》的地志空间

地志空间是小说人物生存的地方,也是小说故事得以开展的背景,承载了所有故事的开展。《我的位置》是根据作者萨莉·摩根自己以及家人所经历的真实故事而来,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也都是真实存在的。从全文来看,主要的故事发生地区有两个,一个是以珀斯为代表的白人聚居的城市,另一个则是在以Corunna Downs Station 为中心的土著居民生活聚居的西澳大利亚北部地区。

在以珀斯为中心的城市里,是小说开始展开的地志空间,萨莉一家人在这里生活,她在这里出生,成长,求学,遇到自己的另一半,组建家庭,可以说对于萨莉来说珀斯就是她的家乡。然而这种坚持却在她不断地探寻家族故事的过程中逐渐瓦解。她听完舅公亚瑟的故事之后,才逐渐理解小时候母亲和祖母欺骗她说是印度人的苦衷;才明白小时候在学校对于土著居民是赤裸裸的歧视;为了保护她和家人,为了能在白人至上,土著居民受到歧视的珀斯生活下去,母亲和祖母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己的背景和根。然而当萨莉第一次真正回到北方,见到自己的族人时,才打心眼里了解自己的背景,自己的根,才知道比起来珀斯,祖辈生活的北方才是真正的根和家园。即使从未相见过,但是萨莉第一次回去就是满满的感动,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把萨莉介绍给更多的人,因为她也留着土著居民的血,大家对她的爱对她的热情,让她知道原来北边对待土著居民是这样的,这里没有人以因为是土著为耻,反而因为自己的背景和自豪,回到了北方才是真正的回到了家。

二、《我的位置》的权利空间

以珀斯和Corunna Downs Station为代表的两处地志空间的并置,对应的是小说所暗含的社会权力空间。权力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构成,在《我的位置》中权力属于白人和属于男人,小说中所体现的权力反应了澳洲社会的自种族主义和父权压迫。作为白人建立的澳洲社会,白人和男人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统治者,因此,澳洲的土著居民则被认为是不如他们的,因此在书写澳洲历史以及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他们是完全被无视的。要想在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只能是抛弃自己的原背景,努力融入主流社会被被人文化同化,然后及时做到了,也会面临游离在社会的边缘。于是,格拉迪斯和黛西才决定欺骗萨莉是印度人,而不愿坦诚自己是土著居民背景;在萨莉的成长过程中,对于格拉迪斯和黛西的过往也从不提及,在萨莉的成长记忆力,自家也是很好邀请小伙伴来玩耍,即使有为数不多的几次,祖母黛西也是极力对外人避之不及。

从整个社会来看,这种白人至上的权力,已经深深的影响了萨莉一家的生活,所以即使她们一家能在珀斯安全的生存下来也是在格拉迪斯和黛西惶惶不可终日的隐藏中避开世人。同样的还有作为女性所遭受的歧视。格拉迪斯和黛西在北边,男孩子可以被送去学校,可以选择离开家庭去讨生活,而女孩子则只能被送去做女仆,可以被随便决定去留;甚至成年后生下子女,自己也无权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因为这给格拉迪斯的成长打下严重烙印,早早被送去收养所,即使母亲近在眼前也无法一起生活。

三、《我的位置》的文本空间

文学空间的手段有“并置”、“重复”、“闪回”,大卫·米克尔森在《叙事中的空间结构类型》中也指出:并置的情节线索、回溯和闪回的叙事手法和反复出现的意象等都是中断和破坏时间顺序、取得叙事结构空间性的手段。从文本空间的角度来看,萨莉·摩根正是运用了这些手段,才使得全文充满张力,在简短的一本书中能讲述家族历三代,四个人的故事。

在《我的位置》里,情节主线是女主人公萨莉·摩根追溯自己小时候,在母亲和外祖母的严格保护下成长为一个完全失去自己作为澳洲土著居民认同的小女孩。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逐渐对母亲和外祖母产生怀疑,于是决定挖掘家族历史,直到真正发现母亲格拉迪斯,祖母黛西和舅公亚瑟的故事,重新找回自己属于土著居民的一份身份认同。在主线索之外同事小说也并置了三条分线索,即:萨莉母亲,外祖母和舅公三人成长的故事。

小说以倒叙的形式开始,从萨莉小时候开始讲起,然后到上学,离开家进去大学学习,再到结婚生子,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讲述都是以自己为第一人称的,以个人的视角去看待发生的故事,以及对家庭秘密重重疑团的不理解。然而在这个一个人讲述的过程中,闪回的穿插了母亲格拉迪斯,祖母黛西和舅公亚瑟的故事,这三人的故事分别又以三个人各自为第一人称,将故事拉回三个人各自成长的时代,又分别从这三个人的视角来重复讲述了一些萨莉小时候一知半解的事情,包括小时候萨莉父亲反复生病;在萨莉眼中非常奇怪的祖母;以及一些其他小时候发生的事情,直到三条并置的线索都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萨莉小时候经历的故事是这么回事,至此整部小说的情节才得以完全。整部小说中通过并置多人称同时讲述故事,并在这些每个人的故事中不断闪回,一而再地破坏了和中断了原来故事的时间线,从而把小说的时间线从单独的萨莉的成长寻根一代人故事延伸到了家族三代的历史,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故事的张力。

参考文献:

[1]胡妮.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

[2]秦林芳,编译.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程锡麟.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叙事[M].江西社会学科,2009.

12.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十二

一、叙事人称与视点

无论一部电影的时间有多长, 电影讲述的内容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便是——故事。大部分观众钟爱电影的原因也是喜欢听故事, 被电影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 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 研究一部电影, 首先应该了解这部电影是“谁在讲故事, 谁是叙事者”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正如克里斯蒂安麦茨所讲:“一个影像的存在本身表明他是经过某些叙述人理性的选择与安排的, 无论那是导演的、作为电影表演本身的、还是一种出于影片背后某处的“潜在语言焦点”的理性。观者在翻阅一本事先安排好的画册, 可是翻转每一页的都不是他本人, 而是某些司仪, 一些伟大的影像制作者。”按照叙事学的理论, 当一部电影要讲述或呈现一个故事时, 作者/隐含作者/导演要用镜像语言创造一个可供接受者观看的文本, 建构一个聚焦文本的视点, 从而确定电影的美学风格和艺术追求。叙事焦点是叙事的核心问题,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聚焦”这一术语取代“视点”, 热奈特把聚焦严格限定在语式的范围内, 用它表示“谁看谁感知”的问题, “聚焦指的是‘视野’的限制, 实际上就是相对于传统上称作全知的叙述信息的选择”。根据对视野的限制程度, 热奈特确定了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三大类型。1在这部影片中, 不是以导演的角度来讲述给每一个观众听, 而是用了回忆的方式, 以“我”的视点来入手, 由“我”来讲述“我的父母”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是“我的父母”, 但讲述者是“我”, 所以影片采用的叙事方式为“第一人称的内聚焦”模式, 只不过与大部分影片不同的是, 该片的第一人称并不是主人公, 但是也并没有完全游离于影片之外, 是在画内外交替出现, 这种叙事模式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也成为了该片的一大特色。

内聚焦这种叙事结构不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叙述空间, 规定了叙事的视野, 而且可以立刻将观众带入一种规定的叙述情景, 叙事的讲述者像唠家常一样, 形成一种“召唤”的结构。2影片开始便是由“我”来讲述, 采用旁白的方式以及黑白色调缓缓拉开了故事的帷幕, 黑白色调代表着现实的生活, 而现实生活中演绎的是一场即将到来的葬礼。随后在故事进行到12分40秒时, 影片逐渐由黑白色调转换为彩色色调, 从父亲与母亲的一张合影照片开始, 用一种看似插叙实则倒叙的讲述方式开启了影片的主要篇章, 由“我”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开始娓娓道来父母当年的那段青涩爱情。《我的父亲母亲》当中作为大插叙的父母的恋情这一段落是用传统的顺叙的方式铺展开的, 这其中的许多情节也包含着“我”的一些讲述。例如在母亲为新学校织红、母亲特意绕远去前井打水只为可以路过学校、母亲天天在教室外听父亲的读书声、母亲故意在父亲经过的道路上等待父亲、父亲第一次去母亲家吃饭的情形、母亲早出晚归只为寻找父亲送的那枚发夹等等这些情节当中, 都加入了“我”的叙述。不过这些叙述并不带有主观倾向, 虽然带有明显的介入痕迹, 但是“我”所说的这些都是基于“听母亲说、听父亲说、听村里人说”的依据上的。正因为如此, 这一系列的旁白介入叙事才不会在流动的情节中略显突兀, 反而使观众对这些平淡的情节记忆犹新, 而这些平淡的情节正是父母爱情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使得观众在平淡之中大受感动。

二、叙事结构

结构是一部电影的基本框架, 电影的叙事结构一般有五种模式:因果式 (戏剧式) 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照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 《我的父亲母亲》在整体结构上隶属于交织式对照结构。所谓交织式对照结构, 是以两条以上叙事链 (不只是两条故事线索) 组合形成对照性张力运动, 建构复调主题, 其因果关系、戏剧线性叙述仍然存在, 只不过更复杂化, 它将移情幻象与哲理思考合而为一。3但影片与一般的此结构电影不同的是, 片中的两条叙事链并不强调平行性, 两条叙事链在片中所起的作用也并不是等同的。电影是以现实时空为切入点, 在故事大约进行到12分钟40秒时影片进入过去时空, 开始了另一条叙事线索, 随后在故事进行到66分31秒时影片又回到了现实时空直至影片结束。所以, 在影片的结构上来分析, 两条叙事链并不是在对比的参照下交替进行, 而是以掐头去尾的形式交代两个时空的故事情节。这其中, 过去时空占据了影片的很大篇幅, 是主要的叙事链, 现实时空只出现在影片的开头与结尾, 更像是对过去时空发生的故事起到一种引子与纪念的作用。影片在大框架上采用交织式, 但不仅仅只运用了这一种叙事结构, 在对人物的表现方面, 导演张艺谋运用了“环式结构”。影片最后, 儿子站在父亲当年站着的那个位置朗读着父亲编的识字歌, 儿子的声音渐渐与父亲的朗读声重合, 这种带有象征化与诗意化的叙事风格不仅使影片的意境升华, 也使观众的情绪得以释放与宣泄。

三、叙事风格

一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往往就是导演自身风格的最佳体现, 张艺谋在故事的讲述上通常都会简单化, 《我的父亲母亲》便是单纯的讲述了父母相识相爱的过程。虽然影片的故事情节略为简单, 但是张艺谋讲述故事的手法并不简单化, 首先是用造型与色彩令影片充满了浪漫情怀, 同时也使这个简单的故事变得更加唯美, 其次是在镜头的把握方面别出心裁, 使影片的画面看起来既温和又温暖。整部影片的叙事风格是舒缓却又不显沉闷的。

电影的叙事主要是由画面与语言来完成, 因为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 所以画面与语言在电影中的作用非常大。《我的父亲母亲》从画面的角度来分析, 大多运用大远景与空镜头, 这些镜头使故事的发生地——一个普通的村庄变得更加幽静与美好, 这是画面给观众的直接印象。也正因为大量大远景与空镜头的使用, 使影片的主题——爱情愈发的鲜明起来, 父亲母亲的恋爱是纯净无暇的。同样, 站在现实时空的角度去回忆当年那段往事, 仍然是那么美好, 这是画面带给观众深层次的思考与回味。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影片, 发现影片中的对白少之又少, 更多的是运用画外音来推动情节发展。父亲母亲作为影片的男女主人公, 在片中的交流也并不多, 无论是送饭还是挑水, 其实都是母亲在花一番心思来远远望着父亲。在故事进行到30分钟时, 父亲母亲才迎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这还是在母亲精心等待中安排的一次“邂逅”, 这次邂逅为时很短, 父亲母亲也没有言语上的交流, 只有母亲害羞的表情与娇羞的身影。如此简单的情节被主人公身后灿烂的大背景映衬着, 让这次偶遇发生的那样恬静。影片虽然没有太多的台词与对白, 但是插曲的运用弥补了对白的空缺, 影片多次用插曲来表达情感, 这也是影片叙事风格的一种特色。

四、叙事策略

从广义上来说, 叙事策略也是叙事风格的一种表现, 但从狭义上来说, 叙事策略又与叙事风格不同, 叙事策略更强调影片中细微的东西, 往往带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我的父亲母亲》中, 最微妙的叙事策略便是细节叙事、色彩叙事以及片段叙事。

因为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 所以突显细节就显得十分重要, 也正因为片中的许多细节, 才使如此简单的故事情节变得有滋有味有看头。青花瓷碗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个道具, 也是见证父母情感的一个凭证。从影片的送饭情节开始, 就暗含着青花瓷碗的不可替代性。母亲在送饭的时候用了家中最漂亮的青花瓷碗, 目的就是引起父亲的注意。随后父亲来到母亲家吃饭, 母亲特意问父亲是否记得这个青花瓷碗, 目的也是想从父亲的回答中得到一丝欣慰。父亲匆忙离开村庄, 母亲也是用这个青花瓷碗装着父亲爱吃的饺子追赶着离去的马车。后来, 母亲摔倒了, 青花瓷碗也跟着碎了, 这似乎也在暗含着父母亲感情出现挫折。母亲的所有心思被“我”的姥姥感知到了, 她叫来锔碗的人把这个青花瓷碗修复了起来, 这也在预示着父母亲感情的复合, 这一复合就是一辈子。影片中红发夹的设置也是非常有寓意的, 红发夹是父亲送给母亲的第一份礼物, 但是在父亲离开村庄时, 母亲在追赶马车的时候把红发夹丢失了, 这之后, 母亲总是早出晚归去寻找红发夹, 最后在家门口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 这种“得——失——得”的过程如同父亲母亲之间的爱情, 在两人互相萌发爱意的时候得到, 在父亲离开村庄时暂时失去, 在父亲最终回到母亲身边时得到, 然后便是一辈子的相守。

张艺谋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十分注重色彩的运用, 所以色彩的独特表达也成为张艺谋的导演风格之一。在《我的父亲母亲》中, 色彩运用首先表现在了时空上。现实时空运用黑白色调, 有一种纪实风格的意味在里面;过去时空运用彩色色调, 又有一种浪漫风格的意味渗入其中。这种时空色调反差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现实时空演绎的是一场葬礼, 而过去时空追溯的是一段美好的爱情, 一种是对生命的祭奠, 另一种是对生命的洋溢, 用两种反差之大的色调来叙述, 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与当年的美好。其次, 色彩的运用表现在了环境上, 尤其是在过去时空中的渲染, 金黄色充斥着秋意, 纯白色象征着暖冬, 美丽的色彩让爱情故事更加饱满, 也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与体验。最后, 色彩的运用表现在了人物的服装方面, 在此主要特指母亲年轻时的服装。纵观全片, 母亲年轻时的服装以红色和粉色这两种暖色调为主, 这不仅表现出少女的青春灵动, 更主要的是在传达影片的爱情主题时起到了相衬的作用。

片段叙事是叙事策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这个片段往往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是影片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寓意的片段。在《我的父亲母亲》中, 母亲的奔跑片段一共出现了五次。第一次是25分钟时母亲在路上等待与父亲的“偶遇”, 第二次是43分钟时母亲抱着盛满蘑菇馅儿蒸饺的青花瓷碗追赶父亲的马车, 第三次是53分钟时母亲误以为父亲回来了, 从家一路跑到了学校, 第四次是64分钟时父亲回来了, 母亲跑着去学校看他, 第五次是影片最后, 年迈的母亲听到了儿子的教书声, 蹒跚着跑到了学校。这五次奔跑中, 第二次奔跑是高潮, 张艺谋用了一分半的镜头来表现这段奔跑的过程, 这其中没有任何画外音解说, 也没有运用音乐的渲染, 画面中只有母亲焦急的奔跑身影。奔跑片段不断地出现在电影当中, 不仅是作为一种叙事策略, 更体现出母亲对父亲的那种向往与爱意。

五、结语

电影的目的还是要讲故事给观众听的, 如何运用各种手段来讲好故事, 是每一个导演在拍摄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朴实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甚至没有多么激烈的戏剧冲突,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却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观众。由此我们不难判断, 《我的父亲母亲》之所以获得一致好评, 这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也正因为其巧妙独特的叙事方式, 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纯净爱意, 感受到了超越现实的朴素情感。一段既简单又美好的爱情经历经过新颖的话语风格的包装, 显现出了与其他爱情片不一样的叙事风格, 该片的单纯填补着空洞, 一次次的触及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情愫。

参考文献

[1]王玉明.张艺谋、黄建新叙事风格比较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1年3期.

[2]朱岩.“介入叙事”与电影旁白[J].电影评介.

[3]张会军.影片分析透视手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176-189.

[4]万年春.《论张艺谋电影的内聚焦叙事特征》, 《名作欣赏》2008年第2期.

13.我的家乡小学叙事作文400字 篇十三

暑假,我和爸爸去我的家乡黄梅看望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的家在农村。第一个白天,我去看爷爷种地。爷爷一会儿种红萝卜,一会儿去摘玉米。我就在旁边帮忙摘辣椒。当我们背着我们的劳动成果回家的时候我兴奋地忘记了疲劳。

刚到家门口,小鸡迎上来对着我们叫个不停。我想,小鸡肯定饿了。我把米饭和菜叶子喂给它们,它们一起上来啄。我在一旁吃西瓜,我无意间把西瓜子吐在地上,它们竟然争先恐后地抢了起来。我发现小鸡的嘴很灵活,瓜子很快就全部吃光了。小鸡吃饱以后就一骨碌钻进门口院子里的鸡栅栏里去玩耍了。

我很好奇,就问奶奶,“这个栅栏是小鸡的.家吗?”奶奶告诉我,这个鸡栏很牢固,小鸡在里面活动很安全。有了栅栏保护,黄鼠狼就不容易偷到鸡了。于是,我没事的时候去守护这群小鸡。一旦发现它们调皮地从栅栏里跑出去,我就立刻把它们赶回来。

邻居的小朋友经常来找我玩。我们有时候会一起逗小鸡玩,有时候去玩搭石头井,有时候去玩风尘暴游戏,最好玩的是躲猫猫。每天天一亮,小伙伴就会跑到我家院子叫我,我们就在一起商量这一天的活动内容了。

14.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十四

我的想法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450字

在我的印象中坏孩子永远都是无忧无虑的,因为,他们每天都不用为学习而发愁,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成绩和名次,从这里就能

说句心里话,坏孩子的生活是我一直想要得到的,即使多次受到批评,可是他们还使用有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因为他们不用上补习班,也不用每天闷在家里,这种感觉真的无法比喻,有时,我真的好想得到坏孩子的生活,

小学生作文大全

我还要和大家说一个小小的事情,那时候中午还有午休,我为了赶辅导书每天中午都不睡觉,每到下午第一节课时,我总会打瞌睡,总是一直没精神,我看了同桌一眼,他正趴在桌上呼呼大睡,那时我多想睡一会,一想起肩负的重任,同时,自己又是好孩子,一想起肩负的重任,怎能像他一样呢?

也许我今天所说的一切事都不会实现,因为,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与未来,我应该继续保持我现在的状态,做一个不是坏孩子的坏孩子。

15.谈谈我的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篇十五

关键词:作文,观察,思考,表达,序列,训练

作文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也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多年来, “作文难, 难作文一直困扰着大多数语文教师, 学生怕写作文, 教师怕教作文, 关于作文能力的培养和作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是花样繁多, 层出不穷。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文教学的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成果显著, 有的不见成效。不论什么事情, 都会有规律可循, 或者有适合自己的方法。作文一定要贴近生活, 激发灵感, 注重阅读, 学会观察, 加强思考, 讲究步骤。在此, 笔者浅谈一下自己在小学作文教学时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学会观察, 练习观察能力

练习观察的方法有很多, 学会观察是学会表达、学会作文的第一步。可以根据不同时间、地点采取不同方式训练:

1. 在学校观察。

学生每天上学, 在教室在校园会见到很多事物, 会发生很多事情和教师、同学会有很多交流。只不过因为常常发生, 见得多了, 学生会习以为常、熟视无睹, 觉得没什么特殊的。但是, 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其实, 很多事物、很多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比如, 教师或者同学的衣着, 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一样;班里发生了什么事, 今天谁的表现好, 谁的表现差, 谁擦黑板了, 谁爱劳动了, 谁受表扬了, 谁挨批评了等等, 都是观察的内容。

2. 在家里观察。

绝大多数学生, 每天除了在学校就是在家里。学生对家中的一切更是熟视无睹。教师可告诉学生, 每天注意观察家里的变化。家里添置什么家具了, 爸爸妈妈情绪有什么不同, 有没有客人来到家里, 客人来干什么, 周围的人或物 (村里或者小区) 有什么变化等等, 这些都是观察的内容, 要做个有心人。

3. 天气和季节的观察。

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天气和季节变化, 感受不同的天气和季节, 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异同, 能有目的地观察, 看到变化, 看到不同。

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 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 作文就没话可说, 感到作文困难。所以说,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是解决小学生作文难的主要措施, 它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加强思考训练, 培养思考能力

观察之后, 要经过思考, 将观察到的事物变化探个究竟, 为什么这样变化, 怎样变化的, 作文训练实际上也是思维的训练。小学生写的作文词语运用不正确, 缺乏条理, 中心不突出, 它既有逻辑上的问题, 也有思维上的问题, 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训练思维能力, 尤其重要。要想准确地表达, 必须准确地思考;要想有条理地表达, 思考必须有逻辑性。要能分清主次, 抓住特点, 抓住主要的、本质的。这就需要学会分析和综合, 这就要求在作文教学中, 加强思考训练, 尤其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命题作文的写前指导要恰到好处。指导过粗, 学生无从写起, 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指导过细, 又让学生无从发挥,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尤其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教师要让学生写放胆文, 不要过早给模式, 给程序。学生想写什么, 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 就怎么写。让学生逐步明确一个概念, 作文就是用笔写话, 想说什么, 就写什么, 想怎么说, 就怎么写, 这就是作文。

作文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去写话, 小学生作文有必要强调思考的素质, 这对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将来能否成才是很重要的前提, 因此, 作文教学中的思考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也是解决小学生作文难的一个必要的步骤。

三、按步骤练习, 学会表达描述

学写作文要按步骤练习。低年级可以从基础训练抓起, 先以识字和口头表达为主, 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口头表达描述, 力求表达清楚明晰、有条理。还可以练习写几句话或者摘抄一些好的、自己理解的词语。中年级可以进行单项训练, 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布置要求和主题, 让学生围绕主题说话或笔头描述, 除了客观描述, 还应加上自己的感受感想, 可以有字数限制。高年级可以进行综合训练, 从描写、叙述到评论, 还可加上扩写、缩写、仿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 让学生逐步体验作文的乐趣, 提高写作的水平。

这三个步骤的训练一脉相承、互相衔接而又是交错进行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具体要求, 而各阶段之间又要互相联系, 形成一个小学阶段完整的训练步骤。

这三个步骤就是三个阶梯。第一个阶段的训练应以识字为主, 让学生能理解和会运用学过的词语, 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句式, 加强观察思考、表达能力的训练, 尤其是说话训练更要加强。这几种能力的训练应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 为以后作文打好基础。第一阶段主要通过习作例文和相应的基础训练题目体现训练的要求。第三阶段安排系统的训练项目, 是第二阶段训练重点的提高和深化。这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要抓好观察、阅读和习作三结合, 具体安排应该是在第一个阶段结合阅读培养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在第二个阶段要结合阅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到观察实物, 由观察静物到观察动物, 观察生活, 这一阶段的观察主要是以定向观察为主, 适当地向机遇观察过渡, 并重点抓好仿写;第三阶段结合阅读指导学生课内素描和机遇观察。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表达能力的训练, 努力做到说与写结合和读写结合。

我所带的学生采取这样的作文教学方法, 在低年级安排说话课, 重点抓口头作文的训练, 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中年级抓仿写及小应用文的训练, 高年级抓命题作文训练, 使作文教学形成了循序渐进的阶梯,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类文比例由18%提高到25%, 三类文由50%下降到35%, 有20多篇在各级报刊和作文杂志上发表。

16.我的小学语文教学叙事 篇十六

关键词: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第一人称

《我的第一个师傅》是鲁迅后期一篇颇有特色的文章,甚至可以说是“鲁迅作品中最具人情味和人间气息的幽默诙谐的杂文”,但同时,文本中较多地融入了叙述和抒情的因素。钱理群先生曾将鲁迅的散文分为四类——“《朝花夕拾》里的散文、《野草》里的散文、收入鲁迅杂文集里的散文、以及鲁迅的演讲词”,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这篇文本看做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顾名思义,是作者在特定时期对特定人事的再回忆,在某种意义上说,追忆性散文其实是借往昔旧事来书写当下作者的某种特殊情感。在把主观抒情融入客观描绘的艺术表现过程中,第一人称的写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拟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浅论《我的第一个师傅》文本中的人物叙事。

王富仁将鲁迅作品的第一人称手法分为两种:单层次的第一人称和双层次的第一人称。单层次的第一人称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外化对象的第一人称,二是作为外化手段的第一人称;而双层次的第一人称是以上两种叙事方式的结合。“外化对象的第一人称”是指文本中“我”做为一个客观的独立人物而出现的,这使得作者的主观抒情取得了整体上的客观性品质,如《伤逝》中是由主人公涓生出面叙述和抒情。在“外化手段的第一人称”中,“我”并不是文本中的主要人物,由于“我”的存在,文本的主要人物被客观化了。如《孤独者》里的“我”和魏连殳,实际上,“我”与魏连殳中都有作者在,但在文本中魏连殳具有更加重的客观色彩,作者主要通过“我”进行叙事和抒情。双层次的第一人称是以上两种叙事方式的结合,《我的第一个师傅》中便是两者结合的文本体现。在此,我们将其理解为第一人称叙事的双重性。

《我的第一个师傅》文本中第一人称叙述的雙重性,主要体现在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当下的“我”与事件发生时在场的“我”的分离,这种分离形成一种内蕴丰富的张力效果,这种内容的丰富性一定程度上就是来源于这种叙事方式的选择。

一、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分离

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回忆性散文中,有一种很微妙的关联。在《我的第一个师傅》文本中,作者通过“我”这一人称来塑造师傅和师兄们的性格。这里的“我”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一方面,“我”有时和作者站在一道,一致性地传达了“我”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如三师兄在受大戒时我替他担心;有关三师兄生活感情方面,“我那时并不诧异三师兄在想女人,而且知道他所理想的是怎样的女人”,给他面对死结睹物思人,“深闺的怨恨,会无线电似抱在佛寺的和尚身上”的场景投射了一圈人性的光环。但更多的时候作者似乎有意与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拉开一段距离,让“我”跟世俗的观念靠得更近。比如在塑造师傅的形象方面,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带有世俗的眼光来打量他的,外貌上留着须,“和尚是不能留须的,他却有两小绍下垂的小胡子”;在工作方面,“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平常也不念经…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在情感生活方面,他有老婆,“论理和尚是不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经过一场与世人的争夺、避难逃亡之后,又鬼使神差地戏剧性地得到了我的师母。当“我”得知三师兄有了老婆后,拿和尚要受清规戒律的话来嘲弄他,他“金刚怒目”向我大喊到:“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这样出家人不但有家,而且比常人有更多的家,寺院、父母的家、他自己和儿子的家这三个家,这在一般人特别是读书人是难以理解的,“从读书人的立场一看,他们无家无室,不会做官,却是下贱之流”。

在这些第一人称的叙事中,“我”似乎有意地从世俗的立场来体察和理解他们的生活。通过分析,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第一人称是具有双重性的,作者有意地在叙述者和作者之间挖掘出了一道鸿沟,它有时和作者较为接近,有时又故意地与作者拉开距离,我们在分析文本时,只有穿透作者有意为我们设置的人称叙事带来的雾霭,才能不仅认识这些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同时还能认识“通过某种显现的东西呈报出某种不显现的东西”,即“现像”。

二、当下的“我”与在场的“我”之间的分离

当下的“我”是指鲁迅在写这些文章时的我,它浸透着当下的我对往昔人和事的情感判断和价值立场选择;在场的“我”是往昔事件发生时的我,它还原了当初事发时我的种种真实情感体验。前者是现在的我,后者是昔日的我,把这两者分离开来的恰恰是一道宽广幽深而表面又波澜涌动的时间长河。作者正是在经历了这道时间长河中的搏击和洗礼之后赋予了当下的“我”和在场的“我”之间迥然有别的特质。因而可以说,这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异质特性,都是源于作者在这道时间长河中的搏击和洗礼。经历了搏击和洗礼后的“我”,在知识结构、认知方法、情感体验、立场选择、世界观等主观方面与在场的“我”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回忆往事,就使文本形成了当下的“我”和在场的“我”交叉的双重性。

我们很容易能看到文本中当下的我和在场的我之间的分离和冲突。“还有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这种布置,好象也真有些力量:我至今没有死。”“奇怪得很,半世纪有余了,邪鬼还是这样的性情,避邪还是这样的法宝。”这是诙谐的反讽,也是在场的我和当下的我这两种视野交错下产生的文本,它同时给我们传递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情感体验。在场的我是作者事件发生时的原始体验,而当下的我是作者在回忆旅途中融入了现在具有的思想情感新质,带有鲁迅对人生世事的深邃思索,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回忆而回忆,回忆带有某种自我强烈色彩,往往在往昔的人和事中反观映照当下的自我。因而,在这类文本中,当下的我和在场的我之间的张力就构建起了现在和过去的自我的内在联系和必然的变异。

参考文献:

[1] 肖同庆. 走向死亡:迟暮与辉煌─—鲁迅晚年生死观论[J]. 鲁迅研究月刊. 1994(02).

[2] 鲁迅著.鲁迅全集[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 许杰. 鲁迅精神与精神文明[J]. 人文杂志. 1981(04).

[4] 阮铭. 象鲁迅那样思考和战斗——在西安地区新闻出版界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J]. 人文杂志. 1981(04).

17.淘气的我的小学生叙事作文 篇十七

丁丁哥哥今天回家了,我真的不想让他走,这样就没有人和我作伴了。昨天夜里丁丁哥哥很乖,他就醒了两次,妈妈喂完他就又睡了,而我这几天是超级不听话,12点前没睡过觉,前天夜里两点才睡的,昨天又是快一点。昨天妈妈就是担心我晚上睡的太晚,所以下午基本没让我睡觉,大家都逗我玩,可是谁知还是那么晚才睡啊

丁丁哥哥大概是有预感今天舅妈要接他走吧,昨夜很乖,今天早晨起来妈妈喂了他三次,吃得都不少,吃完接着又睡了,很乖,一早晨也很听话,直到舅妈来。临走前,妈妈给哥哥和于阿姨拍了几张照片做留念啊!昨天下午妈妈还给我和哥哥录像了呢,有空把照片传上来给大家看看,我们很像双胞胎啊。

18.我的梦想小学叙事作文300字 篇十八

我们人类对树的感情,早在亿万年前便已有之。猴子生活在森林中,与之朝夕相伴,与树相依为命,猴子进化了,成了直立行走的动物。他们抛弃了许多习惯,却仍为抛弃树木。树,给予了人类思想,给予了人类快乐,也给予了人类灵感。没有树,便没有桃花源,没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人们爱树,也给予树不同的品行性情。高洁的松,朴实的槐,潇洒的柳,高贵的楠——无一不被打上性格的烙印。

可惜,树不断地减少,那“树林成荫,鸣声上下”的美景,已变得遥远,眼前的郁郁葱葱,已成为模糊的回忆。

终于人们再也不能容忍树的离去,扔下了手中的斧头,植下了新的树苗,“保护环境”的呼声响彻了全球。人类离不开树,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也离不开树。树,珍贵的树,一定会多起来的!

19.谈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观 篇十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情感;开放;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12-01

怎样教语文?怎样教好语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在我的眼中,语文绝不只是一本本教科书,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做的太多、要学的太多,收获也很多,个中滋味,每一位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四、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五、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上一篇:中化集团安全管理体系下一篇:解除劳动合同证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