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

2024-12-07

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精选19篇)

1.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一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习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

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平时学习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习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平。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习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习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

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习与使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掌握知识,影响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相反,学生的学习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也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2.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反思,现状,策略

一、教学反思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 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 或给予肯定、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将“教”与“学”结合起来, 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完善和改进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反思的意识淡薄。教学反思的意识, 是指教师对教学反思不予以重视或反思的过程中不涉及内容的深度、广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的学科, 要求教学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2) 教学反思的过程不完整。教学反思共有四个环节, 即认识问题阶段、分析根源阶段、寻找对策阶段和积极验证阶段[1]。验证阶段是通过实践来验证以上阶段所形成的策略方法是否更适应教学活动的要求。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却常常被教师忽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实践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反思中缺少了这一环节, 容易陷入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之中[2], 阻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进展。

2. 为什么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存在众多的问题。

(1) 应试教育的氛围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 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受重视, 更不会重视教学反思。尽管一些省份已经把信息技术课列为高考科目, 有些学校与学生认为只占10分的信息技术课不是十分重要, 造成非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中地位较低。至于那些未将信息技术课列入高考的省份, 一个星期一节课, 甚至有的直接被其它科目占据, 致使它名不副实。 (2) 学校组织教学层面的原因。第一, 学校领导不重视。学校领导在重视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添加信息技术新课程所需的实验设备、强调信息技术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 反而忽视了教学反思。第二, 相关制度不完善。从学校方面来讲, 在学校中教学反思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对教学反思的激励机制。在社会、家长和学校领导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尺度的影响下, 信息技术教师失去教学反思的激情。第三, 反思平台不健全。我国发现几乎90%的信息技术教师一个人教全校所有班级的计算机。学校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课时排得非常满, 教师很少有集体活动的时间, 包括听课和学习等。至于公开课, 学校并不会安排信息技术学科参加。且可交流的教师也微乎其微。可见, 有些学校并未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反思情境, 在某种程度上,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反思。 (3) 教师自身存在的原因, 第一、教师素质有待于继续提高。教师敬业的程度是影响教学反思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些教师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 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 学校也不予以考评。所以就以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学态度。第二、教师的反思体系有缺陷。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意识到教学反思的价值, 但却不知道具体该反思什么, 缺乏反思, 的途径与方法。多数的教师认为反思就是对自己教学的回顾、检查和总结, 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但这种反思是盲目的, 对教学工作的提高的作用几乎为零。

三、高中信息技术加强教学反思的策略

1. 高中教学单位, 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引导并激励

教师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 (1) 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相对其他学科教师而言, 他们拥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技能。学校运用这个优势, 提倡信息技术教师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进行教学反思, 定期对其所使用的教学反思方法与反思水平进行评估。对于较好的反思方法, 可在全校表扬并借鉴给其它科目学习, 由信息技术教师负责辅导和培训。这样不仅促使信息技术老师探索新的教学反思方法, 而且也提高了其它科目教学反思的水平。 (2) 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激发教师的内在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普及和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被社会越来越重视, 信息技术教师成为了学校实现信息化的主力。但在部分中小学, 他们普遍成了学校的一名高级打字工, 挫伤信息技术教师对反思工作的热情。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 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吸取先进的经验,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校领导要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激发信息技术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和欲望, 为信息技术教学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3) 提供教学反思的机会, 学校要为集体反思提供良好的支持平台, 校领导不仅要在思想上加以重视, 也要在物质上创造有利的条件, 激励教师积极反思。传统纸质为载体的反思日志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也不方便, 它存在时间、空间和对象上的局限性, 只能与少数教师分享自己的日志, 并且碍于面子、利益关系等, 对话中存在顾忌, 真实性大打折扣, 影响反思反馈的科学性[3]。学校应鼓励信息技术教师构建一个教学反思的网络平台, 教学反思来源于实践, 是一种隐性知识, 必须通过共享、外化、组合才能得以内化、转化和传播[4]。

2. 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1) 教师端正教学态度, 敬业爱岗, 提高教学素质。今天的信息技术更新得很快, 因此也要求教师继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 确保不落伍。 (2) 教师需要进行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 (3) 利用教学诊断来引导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课堂是一门无标准且难免会有缺失的教学。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弥补缺失。教师可以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 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总之, 教学反思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是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历程, 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对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方面, 教师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 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加强理论学习, 结合教学实际,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 学校、社会也要改变观念, 从政策、教学制度上采取措施提倡并激励教师加强信息技术课的反思, 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促进信息技术课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守恒, 姚运标.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2]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4-85.

[3]袁爱群.网络叙事研究——让沟通无障碍[J].中小学管理, 2005, (9) :25-26.

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新课标;反思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日益重要,开设课目顺理成章,培养熟练掌握新兴科技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会考学科。但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教师教学设立了重重难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是否能学以致用的关键。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早已成型的传统学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学科,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学科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光芒内敛,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光芒万丈。

1、教学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这一新兴学科在教研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能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也过于单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旧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其过快的发展速度,种种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这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导致学生获得得教学信息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中有电脑,兜中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当代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多年的科技产品,但由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没有正规的理念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被学生认知的时间短、普及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点,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最快,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兴趣油然而增。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却会令老师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娱乐上,真正去学习系统的信息知识和规范化操作时,新鲜感过后便兴趣大减。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会考科目,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学方式过于呆板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科目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理论性知识过于抽象。如果照搬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以讲解知识为主,忽略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同时,程式化的教法也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学生只是简单的拷贝了教师的知识内容,并不能真正将其领会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面对种种问题,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改进信息技术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确需要教职人员深刻的反思。

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改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但是高中信息技术课毕竟不是高考学科,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削弱。那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针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所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1、加强教师教研,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担任教师,尽管他们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教学经验很少的年轻教师,且没有固定成型的教学模式供他们借鉴,所以他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感悟,其难度可想而知。

新课程培训在新课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活动。教师应借此机会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

学校方面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条件许可的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校本课程、组织优质课等多种教研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各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

2、联系理论知识,重视生活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辅相成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一门技术,而且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利用这门技术。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跟紧时代脚步,多讲解学生感兴趣的有关信息技术行业热点话题,尽可能地把知识联系社会、指导生活,引发学生兴趣。在高中信技课教学中,应善于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自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的主观动力。

3、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拓展实用性教学内容,要善加利用学生对信息学科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课堂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方法的设计上下足工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信息技术教学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新颖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应以此为根本拓展教学内容,比如:在PPT中怎样插入剪切的VCD片段、音频视频格式的转换及Flash动画制作等内容,不仅实用而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效果直接明了。

4.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四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我上的第一篇现代文。其实,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也不知道对于这样的文章要怎么去给学生讲解。对于文本,我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或者说,我自己也没有很好地去解读文本,最后求助于多方资料,包括教参和网上的相关备课资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东拼西凑,面面俱到,仅仅只是把知识点记在了书上,却不知道这两个课时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内容,模糊了教学目标。

由于没有对文本进行透彻地解读,只是照搬照抄教参上的教案,而一般的教案都是只列几个大问题,帮助把握整体脉络的,至于用来衔接的小问题就没有了。所以我上课都是东讲一点,西讲一点,并且中间的衔接很不自然。我常常说 “好,下面我们来看第几段”“现在我们看到这句话”之类的语句权当衔接句,显得相当得生硬、不自然,学生也是很被动地翻到第几页,看到第几段,找到第几句,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一点帮助也没有。

作为新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或许不如老教师,但也要尽量地去钻研文本,吃透文本,要更精心、更详细地准备教案,努力使课堂流畅自然,使学生开动脑筋。

《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我分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第一部分,第二课时解决第二部分。结果,时间掌握不好。这篇课文比较难懂,学生基本沉默,问题抛下去学生都没有反应,应该对问题的设计再上心些,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5.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五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多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

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可以真正检测清楚。

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6.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六

导课的时候用了李冬梅老师的导课方式,提问学生:信息从哪里来?信息长什么样?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信息究竟是什么?

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尤其是在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无法判断学生说的是否正确。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真不明确。我的第一反映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因为我们就是通过看、听、摸等方式获得信息的。但是,又想到,我们看见的、听见的、摸到的都是信息的载体,而不是信息本身,那么信息是不是有不能看得见摸得着呢?混乱。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求证。

2、及时反思

第一个班级教学时这样问的,结果发现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第二节就没问这个问题,先回避了。第二节引课的时候,直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举例说明。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说出了信息的含义。而且当时感觉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为我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大的铺垫。可惜这个反思写的晚了些,现在想不起来学生是怎么回答的了,否在下次上课时可以利用这个内容来上课了。看来及时记下发现的问题或灵感是非常有必要的,下回一定有了感受马上记下来。

3、如何提问

此外,感觉自己在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上还存在问题,提问了几次,效果都不是很好。除了这样的提问,适合找多少学生回答合适呢?通过这些问题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我觉得提问的目的应该是:1、引发学生的思考。2、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引导,引出信息的定义、并初步引出信息的特征:价值性、依附性等。3、活跃课堂气氛。

下次备课的时候应该把问题设计的目的明确了,否则这个提问对后面教学的作用就不大了。

4、喜欢的故事

学生还是喜欢“海军陆战队野外生存选三个工具”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既能体现信息的价值性、也能帮助学生对“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力的第三类资源”的理解。

7.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反思与对策 篇七

术文对策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课戴/信息技术立且实践性很, 强的学科作为中学, 考试作为强化课堂的一门独的晶学生由实践到技能的转化的手段是十分反育和学生的学必要和有效的。习生活带来了不少变化信息技术课也给学校教, 思但学生们多热衷于上网进行娱乐性动, 课堂教学也没有发挥更好的效果, 面活与何着手解决对这样的问, 值题, 得我们深刻的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又从对尽1.管近年来学校对信息, 技术课是否重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日策程列入到高益受到重视, 考的考试范围但始终没有将。这也在一定信息技术课

程度上造成学校不重视花较多的精力去

培养老师们的业务水平, 且在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学校也没有大力支持与配合, 严重时造成学生操作时出现两人共用一台电脑、经常出现死机或电脑反映特别慢等现象, 明显阻碍了学习进度, 影响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或者学习的软件安装有所欠缺, 只有一些比较基础的软件, 造成教学中重复使用这些软件, 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容,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有的则是信息技术教材的更新缓慢, 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 无疑造成教学与社会信息技术有所脱节, 使教学发挥不出学以致用的效果。而有的学校硬件建设尽管比较完善, 但教学上单纯追求技术层面的应用, 背离了“提高信息素养, 赶超世界信息化的步伐”的教学理念。

2.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是否高

信息技术是新时代的产物, 担任信息技术课教授的老师实际经验是否满足学生求学的需求, 有的老师比较年轻, 有的甚至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缺乏实际经验, 没有在课堂信息上熟练地运用课堂信息技术或有的老师尽管懂得如何操作电脑, 但却没能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结果学生提出的课堂问题, 老师给不出满意的解答, 这容易使学生因学不到多少实际知识而失去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再者, 目前的教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 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如一节课理论, 一节课操作;而有的老师, 则全按教材上面编写的去教授, 学生的实例练习有所欠缺。这些教学形式, 加上课时安排也不多, 学生几乎学不到实用知识, 严重阻碍了其学生积极性, 造成上课不认真听, 甚至在上机时没有认真操作。而有的教师则太过于关注教材的技能, 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如有的同学对计算机病毒所涉及的技术比较感兴趣, 如果老师没有关注引导学生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些病毒技术, 学生有可能走上从事非法破坏活动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网络犯罪道路。

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对策

1.学校应重视信息技术课

学校应适当增加对信息技术硬件与软件的财物投资, 对于教师, 学校可定期为信息技术老师做一些系统的培训;对于学生, 学校应广泛地开放现有的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 使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充分实践, 实现学以致用, 有效引导学生走上由参与到自觉应用的途径,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真实信息素养, 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再者, 学校可开设学习网站的在线教学论坛发言, 给师生教与学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也让每位同学都阐述了自己感受到身边信息的实例, 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认识信息, 以加深学生对信息概念的了解, 提升学生表达与交流信息、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能力;也有利于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方法、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2.教师个人方面的业务水平提高

高中阶段的学生, 已经具备了自我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不仅将教材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更应重视学生操作技巧及创新的培养, 如我采用分层教学法, 注重使学生爱学、会学、善用,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探索方法解决问题给予鼓励,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我让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带领对此课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并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操作步骤来获取同一个结果, 从而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再者, 教师不应仅按照教案上既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 还能灵活地鼓励课堂中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出的新思路、新方法的应用, 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如开辟新的教学方法, 可将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引入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和信息技术两门课程优势, 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设计正确的算法, 快速高效地在学生中普及算法知识, 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的目的;而对于教学评价, 可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形式, 辅以教师在学生操作和演示过程中的评价以及最后的总结性评价;最后强调一点, 作为老师, 不仅要传授知识, 也要重视提升学生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意识,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总之,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术更新迅速的课程, 学校应重视对其各方面的投资;而作为教师, 更应不断积极提高业务水平, 多给予学生实例操作的课时, 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乐于学习, 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慧艳.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成才之路, 2011, (23)

8.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课程;现状;思考

在现阶段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在授课时对自身的反思不够重视。教师应该进行整改措施,严格要求,及时总结归纳,反思课程传授的结果。

一、目前教师存在的问题

1.了解问题的深度不足。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中,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视,导致了教师在教授学生过程当中传授信息技术后对其自身缺乏严谨的反思态度,大多数教师都认为高考用不到,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学生练习当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内容通常都是停留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乏对自身的反思。

大多数教师都是在课后对自身课堂教学成果进行反思,对于在上课时候或是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很少有教师在授课前或是授课时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学成果进行反思。但是对于课前课后都进行反思与研究的教师是最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所以教师授课时候对自身的反思必不可少。

2.教学反思的模式单一。教师对自身教授结果的反思缺少全面性,单一的反思结果通常都体现在对其课中教学行为进行简单的记录,其结果大多都将自身的缺点呈现在表面。在教学反思方面,往往对于课堂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规范的记录,对其所在课堂当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但是只单一地记录下来,这种价值不够明显。在一般的高中,一个教师通常任多个班级或是学年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当中教师如果可以通过全面科学的方式进行观察,收集不同的信息,能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帮助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教学进行记录,课后相关的教师应对其进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反思程度。

3.实践教学不够完善。在教学反思当中,大多数教师对自身的反思通常只是表面现象,真实地对自身进行反思却不足,反思过程不够完善。而真正的教学反思是认识现阶段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在教学当中存在问题的根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自身的反思并实践总结。在教学反思当中,实践教学是最合理、最科学、最可靠的反思方式,它是完善自身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二、对于反思方式的改变

1.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树立良好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进行科学可靠的反思是整个教学反思的前提。很多教师认为没有问题不需要研究,不需要进一步讨论,在这种思想就导致其在教学反思当中走入歧途。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问题,对于学生之间的差距应进行统一的调整。只有在教学中树立良好的教学观点,教学的工作成果才会受到学生的肯定,才会在众多教师中树立良好的模范作用。

2.教师之间应积极寻找不同方式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同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应该进行良好的教学反思,相互进行课后交流。教师在授课中任务繁重,缺少时间和统一性,但是教师可利用在闲余之时进行网络互动,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统一归类,然后大家一同讨论修改反思结果。通过交流完善自身在教学不足,积极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的反思程度。

3.切合实际进行反思。教师教学反思应当切合实际,要让其反思结果真正达到目标要求。要借助实践课程对总体的效果进行检查,在科学的教学反思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反思只有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才能使教师得到升华。

在教学反思当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反思结果进行逐一优化与改变,利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检验,这样在教学中才会得到整体的提升,也能对其自身的反思结果进行整体的完善。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现阶段应改变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教学素质的重要过程,所以在教学当中,进行反思与总结不应只安排到课后,还应在课前、课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总体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优化改革,使其教学得到多方肯定。

参考文献:

[1]何引弟,康继军.对西部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的反思与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1).

[2]孙德彪.西部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4).

9.课文《穷人》的教学反思 篇九

我是慢慢读懂本课的,这里的“慢慢”一词可以说有年头了,自打我上小学学习本课始,至今,“慢慢”不可谓不长。我以为读懂之后,就乐意教授这一课。这一课确实有特色,不愧为大家手笔,就拿题目中的一个“穷”字来说,作者不露声色地在开篇的文字中,多处进行描写表现,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主人的穷。当然,在开篇的文字中,我们更能读出女主人桑娜的任劳任怨,勤劳能干,持家有方。作者对这些的描写简洁明快,不蔓不枝,恰到好处,给人美感。这些描写,为故事情节的展开,犹如即将起锚的帆,蓄了势,鼓了风,提高了即将泄洪的水位,为下文的展开,拉满了弓,上足了弦,既然已经箭在弦上,下文就不得不发耳。这一切,是作者用镜头“扫描”让读者“亲眼所见”的,而不是下断语式的告诉读者的。故而,此开头真真称得上“凤头”矣!

于是,平时的谈课中,不佞往往乐谈此课,其实静言思之,本人的所知所谈不免皮相,就我认识问题的肤浅程度而言,又能谈出什么东西来呢!不过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罢了。每次谈完上完课后,不免又把后悔的火焰拨亮了几分,照得自己的不足或失误锃锃亮而已。

下面,简记本学期上本课的得与失,以坐实上面的话之不虚。

10.课文《老王》的教学反思 篇十

本堂课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一、导入新课。以“跌倒的老人该不该扶”引出道德双向性问题,进而导入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后引出老王。导入时应注意引起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明确道德是双向的,施助者和被助者都应具备道德,这样帮助方能得到延续。

二、知识积累。请学生介绍作者,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课前预习状况,请小组代表上台来为大家讲解本文的生字词。

三、初识老王。学习课文1――4自然段,了解老王的“苦”。

四、走进老王。学习课文5――22自然段。了解老王的“善”。

五、品味老王。重点分析临终前送香油、鸡蛋的片段,通过分析细节感悟老王形象。

六、如何待老王。分析作者一家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一家的“善”。

七、理解主旨。结合文中最后一句话,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明确关爱弱者的中心思想。

八、总结提升。

整堂课的亮点在于课堂结构清晰,过程流畅,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小组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点评性鼓励性语言使用到位。

11.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网络”与“洪水猛兽”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接触到不熟悉的各种事物。高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很感兴趣,在这个丰富的网络世界中,他们会感受到新奇,充满探索的欲望。在学生刚接触网络时,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明白网络对于学生的利和弊,使学生自觉地使自己树立自控力,对学习有益的网站可以浏览、学习,而对于一些影响学习的网站要控制自己不去接触。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如果在他们刚接触网络的时候,不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就会无所顾忌地玩游戏、聊天。不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教师的教授内容充耳不闻,还会寻找一切机会去玩。这种情况下,学生已经失去了自律能力,他们被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和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一旦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劝告都不管用了,所以,很多家长都把网络当成影响学生学习的“洪水猛兽”,不希望学生接触网络。教师和家长要清楚地了解网络对学生的利和弊,不能为了防止学生贪玩而让他们失去学习的机会,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在学习之初,就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意识上认清网络,才能在利用网络过程中促进他们的学习。

二、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技术操作培训。学生不仅要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还能通过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获得的各项能力运用到其他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在积极、快乐的情绪中对信息技术进行理解和吸收。

三、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多种模式”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借助本学科优势走在前列。就我们学校而言,我们在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中全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抓住“任务驱动”的要点,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任务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网上学习资料,有时也进行了分组学习的设计,并要求学生将每一个任务都反映到网上的实时系统中,接受其他同学学习和评价。应该说,这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乃至延伸到课外)学习模式让学生们摆脱了传统课堂的被动状况,是受欢迎的、有效的。

任何课程的方式都要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接受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各个方面,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创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四、“培训班”与信息技术课程

很多教师认为高中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软件操作的培训,其作用和培训班的作用相同,通过对学生的操作指导,使其掌握教材中要求的各种软件的操作技巧。在新课程的发展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在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还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在知识、情感、道德、技能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很多内容在中小学都学习过,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讲解,那么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在被动地进行学习。和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本质一样,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惰性状态,不能积极地对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中小学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把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重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回顾之后,对没有学过的知识创设活动环节,进行操作和分析探讨。学生在能不断提高自己信息技术能力的课堂中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不断对新知识进行联系操作。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知识查询,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资源建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是促使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能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能对不熟悉的操作进行反复练习。这个过程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情,在自主的、积极的探索下,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都获得了发展。

总之,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使他们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不断获得信息技术能力。教师要通过反思不断找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切点”,从这些“切点”出发,使信息技术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同时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思维获得激发和促进。

12.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七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 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 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 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 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 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 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事物, 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上一级的学生上计算机课是件比较困难的事, 学生刚刚认识键盘上的字母, 还不熟练, 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他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了很大困难。通过实践, 我找出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 效果比较好。

三、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 显得比较枯燥, 学生没有兴趣, 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 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 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晰, 易于控制进度, 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 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排除了心理障碍, 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 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四、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 勤能补拙。”多练习, 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我在做“文字编辑”练习时, 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 使学生对Word 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 在教学中, 先熟悉Word工具, 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 使他们在玩中练, 练中学。我还及时总结出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 不能盲打。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 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 许多同学接受了挑战, 使课堂学习氛围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每节课的开始, 我都会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操作技巧。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同时也给别的学生树立了学习电脑的好榜样。对操作不理想的学生, 我的解决办法会因人而异, 有时我个别指导, 有时让“小老师”指导, 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 当受到老师鼓励赞扬时, 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经过实践, 这些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有的还提出要参加电脑兴趣小组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计算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仅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 了解一些新的软件, 一些网络知识。为此, 我们可以在上课前花3~5分钟时间, 讲些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或是让学生讲讲自己的学习体会, 并且告知学生们光凭单纯的兴趣是不够的, 要有一种意志力, 要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明白这些道理, 学生学习时就有了目标, 有了动力。

13.课文《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十三

1、读通课文;

2、自学字词;

3、了解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4、解决文后第4题(部分)。

在揭题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但很显然,要理解这个课题不是容易的事。我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其中特意强调苏叔阳患癌症后顽强地挺过来的经历。我说,学习课文理解课题,有的时候,如果能够联系作者的背景,就能比较顺利地弄明白。你知道,苏叔阳为什么能够战胜病魔吗?这个就与“理想的风筝”有关哎!反应很快的唐凯亮马上就明白了,举手发表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不太明白的,我说,等学完课文再来谈一谈课文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根据课堂检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发现像刘静这样的同学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给予表扬。因为我在班里强调:不读通课文就不算做好了预习。

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不多,在交流时,学生把含有生字的“风筝”、“蜈蚣”提出来。我说,这些需要提出来交流吗?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明白的。这一课中需要提出来讨论的词语是“功德无量”。这个词语很值得一学。因为学这个词,可以把多种方法全用上来。先查词典理解,接着对照这个词义,让学生运用“拆词法”来拆拆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含有“功德无量”这个词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语境来说说它的意思。

在完成第三个任务时,我和学生一起分辨作者苏叔阳是怎样确定和安排文章的重点内容的。

第四个环节是解决文后第4题。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展开读展开谈。但是相对于编者意图来说,我认为,学生完成这一题并不困难,他们很快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我说,下一节课我们接着来读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下一节课的任务大致确定如下:

1、继续解决文后第4题:读句段,谈感受,学写法。

2、结合学习文后第2题中(1)、(3)小题。

3、体会第10、11自然段中蕴含的怀念、感激、爱戴等情感。

1)讨论省略号的作用。

14.教学课文《杨氏之子》的反思 篇十四

——教学课文《杨氏之子》的反思

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15.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十五

对应于教学思想的转变, 信息技术教师要有“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意识, 即“从技术视野看, 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上;从心理学视野看, 信息素养应定位在问题解决上;从社会学视野看, 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从文化视野看, 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方面”, 在信息素养中, “信息处理是基础, 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 信息交流是根本, 信息文化是导向。”[1]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以期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一、“目标设计”要有明确的要求

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的辅导下主动、积极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交互活动, 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实践过程;教学目标是教与学活动完成后, 学习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和知识技能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具体地表述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 它预先设定, 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2]

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 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心理发展的特征、学生认知发展及记忆发展的特点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明确与否严格地说是一个教学活动能否开展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 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可以“一票否决”的, 没有目标意识或目标不明确是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大问题。[3][4] 由于部分教师没能很好地理解新课标, 一味地追求教学方法的出新, 导致教学设计中普遍出现“重形式轻目标”的现象, 很多教师没有目标意识或目标意识不强, 很多的教学过程基本不能体现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 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目标设计”, 通过这些小的“目标设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目标设计”时, 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 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 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学着做”、“试一试”、“动手做”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目标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

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讨论稿) 》中明确指出, 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可以明确地说, 《信息技术》教学, 必须在机房进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 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 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 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目标设计”时, 一定要注重“目标设计”的可操作性, 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目标设计”, 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实践证明, 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 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 (或边看书) 边操作。

三、“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1.“目标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 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目标设计”时,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年龄、兴趣等特点,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目标设计”, 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目标设计”时, 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 乐此不疲。

2.“目标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目标设计”时要考虑“目标设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 每个“目标设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 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 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目标设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 规模过大, 会偏离“目标设计驱动”的本意;前后“目标设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 但不要强求, 否则也会加大难度。目标设计是手段, 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才是“目标设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目标设计”, 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 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 再深入理解, 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3.以“布置目标设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 展开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法中, 引入有关概念时, 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 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 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 以“布置目标设计→介绍完成任务设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 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目标设计”的操作过程中, 观察到了现象, 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设计的方法, 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 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 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4.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我们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多元化取向这一现实;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明确的方法论和认知理论, 不能只凭经验, 更不能停留在教学方法的形式上;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时, 我们的教学目标中要体现教学的构建主义取向。[5]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目标设计驱动”教学法, 要求师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学习的许多目标和目标设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目标设计”,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 教师进行“目标设计”时, 要以“学生为中心”,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四、“目标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目标设计”进入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 对于学生来说, 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 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 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 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的“目标设计”中,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 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 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目标设计”,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 激发学生联想和判断, 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目标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目标设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进行“目标设计”时, 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目标设计”。对于个别学习的“目标设计”, 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目标设计”, 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

参考文献

[1]顾建军, 李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杨威等.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王平.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物理教学设计[J].信息技术教育, 2005 (02) .

[4]柳栋.目标、目标、目标——关于网络主题探究教学设计的讨论[J].信息技术教育, 2005 (04) .

16.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反思性学习;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之一是学习的反思性。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而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构建,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一切知识最终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通过反思,让学生把问题的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构成一定的认知策略,进而形成认知能力。

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反思性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学习行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重要表现。出于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不会在平时进行预习与复习,因此也就不会有信息技术预习与复习过程中的反思了。所以,学生的信息技术反思性学习过程主要就是指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反思。因此,我们要注意把反思的策略运用到平时的课堂中,把重心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以及对反思策略的运用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培养,需要运用良好的策略和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积极反思打好基础

现代心理学中指出良好的认知情境能引起积极的心理反应。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法营造轻松、愉快、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和情感,积极思考,探寻问题的根源,培养创新能力。

案例1:高二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在教学《初试身手,体验编程》这节课时,我们展示用VB制作的超级玛丽游戏的小程序或者是腾讯QQ的登录界面,让学生耳目一新,学生都会感叹原来VB还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就会产生也要尝试一下的愿望,激发了他们认识、学习VB的兴趣。

二、积极创设和发掘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高中的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开放式、探究式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创造机会,同时对出现的机会要善于发现,能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的质疑不要因自己不太肯定而采取回避、堵塞、应付的态度,要积极地进行引导,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的能力。

案例2:《信息技术基础》中的表格信息加工与处理,在讲到数据排序时,讲解了排序的最基本的操作之后,让学生按数值的关键字进行排序,操作对学生来讲一点困难都没有,但是突然有位学生发问:“如果不是按分数的高低来排,而是按成绩的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来排,应该怎么排呢?”这位学生提出的确实是一个好问题,恰恰这是学生借鉴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反思,运用到新知识当中,探索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当时我首先对这位学生的善于发现加以肯定,同时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相互讨论、探索,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观察了学生的讨论、探索结果后,又给出提示:可以用自定义排序,先建序列,再进行排序,请大家去试试看。通过提示,学生积极参与,并在排序中进行相应的操作,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采取多种办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技巧与方法

反思性学习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而是要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去认知。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只有在掌握必要的反思技能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反思。因此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办法,注重教会学生反思的技巧与方法。

(一)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法

案例3:教学《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2.3.3循环结构这节课时,要求学生求水仙花数:即一个三位数,它每位上数字的立方和等于它本身。

通过分析问题,给出常规解决程序:

Dim a as integer,b as integer,c as integer

Dim I as integer

For i=100 to 999

a=I\100

b=(i-a*100)\10

c=a mod 10

if a^3+b^3+c^3=I then

print I ;“是水仙花数”

end if

next i

在学生理解后,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求变量c还有其他方法吗?

2.如果用字符串函数来做,可以怎么做?

问题1,让学生对于求个位上的数字进一步的思考,努力反思,进一步提高自己对算法的认识,问题2,进一步加深难度,用字符串函数来实现,一般学生是考虑不到的,那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逐步去解决以上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通过以上教学中的案例,笔者认为教师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顺序进行,可以把教材重新加以组合,增加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一层次,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探索共性,举一反三法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希望有尽可能多的上机操作时间。所以教师不可能将整堂课都拿来自己讲,而且教师也不可能对所要操作的内容进行一一讲解。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选取讲解一些典型性的例子,以此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发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最终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如,在上VB中的FOR循环语句时,教师用1+2+3+…+100为例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再求1+2+3+…+1000、1+3+5+…+100、2+4+6+…+100及1!+2!+…+10!各项的值。学生通过与例题进行对比、分析,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编写出正确的程序。

(三)强化认知,陷阱设置法

教师在授课中,在讲解课堂上的知识点后,在拓展知识中,可以对学生设置“陷阱”,并不一定要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让学生在遭遇到一定的挫折,思考后再进行讲授,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4:《算法与程序设计》中讲到FOR循环语句时,教师要求学生求1*2*3*…*100的值,学生会习惯地把变量的类型设为整型(integer),而这正是教师设下的陷阱,结果数值会超出整型数据的数值范围,需要把存放结果的变量类型设置长整型(long),这样学生就会对数据类型加强理解,充分认识到定义变量的数据类型的重要性。

利用陷阱设置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有强烈解决问题的愿望,对于教师的教学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示范,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经常进行反思。在课堂上对出现的问题及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要先自己进行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指导学生自觉反思,养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极小进步加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反思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伟平,金炳尧.高中程序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2).

[2]殷贵焱.程序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可行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3]丁启康.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6(02).

(4)徐锦霞.VB中三法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J].信息技术教育,2004(03.)

[5]张书月.浅谈反思性学习形成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4).

17.《阿德的梦》课文教学反思 篇十七

本文的课题由一个“梦”字引导着学生对梦产生了很浓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一一展现出来。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了小主人公阿德做了一个有趣的梦,乘坐飞船到火星上旅游,到月球上看望外婆,在地球上预订月球的.物品等等,让我们产生对科学的幻想。教师结合一体机让生对本课加深印象并从中了解了文中提到的事物,让生了解阿德内心的活动,展开各自的想象理解阿德的梦会有什么?都有什么样的效果?

在本课中,教师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各个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未来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未来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在结尾时教师从中让生了解到:“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为入口,从而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也都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从收集的资料通过一体机让生了解到阿德的“梦

18.课文《春笋》的教学反思 篇十八

前两课时,我们主要是读课文,学生字,仔细读好第一自然段。生字没有什么问题,课文朗读时,把力气花在扩句练习上。如:一声春雷,唤醒了(),唤醒了(),唤醒了(),唤醒了()。

“一个一个”与“一个”的区别。让学生自己说出有什么不同。再就是“冒”,要联系“春笋”的样子,才能更好地领悟。在老师和画图的启发下,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设计表演是为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在春雷爷爷请好朋友帮忙这一处,本来认为是一个难点,怕学生难以说出。我提出问题后正打算帮忙,哪知孩子们竞相说出了“春风、春雨、阳光、青蛙……”这让我惊喜莫名,看来不能低估孩子们的能力。这个片断本是借鉴别人的作品,其中有春笋娃娃的图片会眨眼睛一处。我没有图片,只有换成了一个同学来扮演春笋,让她跟着剧情走。想不到小朋友很喜欢,台上台下还打成一片。看来,因地制宜设计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步骤。教学反思《《春笋》的教学反思》一文

19.高中信息技术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十九

关键词 高中数学;多媒体;信息技术;几何画板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5-0138-02

1 前言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的整合,是将信息工具、方法、媒介融入教学中,推动学生学习。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是把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任务、目的与数学教学的任务、目的整合在一起。在这期间,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素养,让学生拥有实际需要的思维、计算以及图表处理的能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利用在教学中,它能帮助学生进行绘图,减少重复劳作、机械计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有限的记忆资源才能应用到探索数学本质与规律上,进而提升教学成果与效率。但是也应该看到,受各种因素影响,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在整合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它要求在明确两者的任务连接点的同时,拓展教学思路。

2 高中数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一旦確立了数学课程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然后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将两者巧妙地放在一项教学活动中。如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活动,利用数学图形、公式、图表,在感受多媒体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不断增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的习惯;通过有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巩固相关知识点,从而提高识图与逻辑思维的能力。在活动开展中,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让多媒体信息技术使用水平与数学素养同时得到提高[1]。

融合性原则 它同时包含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学科技能知识。在活动中,通过意境,学生能够快速领会多媒体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趣味,并在操作中对相关内容有更透彻的领会。如在解析几何中的双曲线、椭圆、抛物线等都有一个刻画曲线的离心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最多的是死记硬背,所以很难理解圆锥和数值之间的关联。而利用刻画板,则能轻易刻画出统一定义的图形,再拖动鼠标调整e取值,就可以完全展示出圆锥曲线的规律,方便学生理解与解题。在此次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氛围,让学生踊跃参与到活动与思考中,同时紧扣图表格式与离心率,最后收到“双赢”的目标。

层次性原则 它是创新与应用结合在一起。在此类活动中,既有普遍通过的应用类题型,也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创新,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如通过几何画板保障教学实验,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活动,通过它对数学学习对象进行自主、灵活的探索与思考,最后解决问题,在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被激发的环境下,作品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在与他人的作品进行比对时,也是思维碰撞的过程。

适应性原则 在设计活动时必须满足学生实际状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一直是教学的主体,注意力越集中,获得的知识就相对越丰富。当然,也不是纯粹的探究与自主活动。因此,在设计与编排教学任务时,必须在教学内容与任务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保障相关活动的顺利实施,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乐趣。

3 高中数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

强化基础知识,完善思维模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达到数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充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在熟练应用和具备应用能力的情况下,不断增强其对数学的掌控能力。同时,为了跟上时代节拍,教师应该多参加培训学习,从他人的经验以及教学手段中学到有用讯息,进而不断完善学习、工作与生活形式,这样才能满足时代要求。

如在学习函数最小值与最大值时,可以先通过播放烟花的形式向学生提问:烟花与地面的高度(h)与时间(t)间的关系怎样确立?在烟花冲出后,爆裂的最佳时间是?此时它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同时感受到数学价值,在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引领下,也获得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的空间。

合理设计课件,增强计算机课件的利用 在课件设计与讲解中,除了要有先后顺序,还要引领学生主动进入角色,尽量做到课件内容满足实际要求,而对学生的干扰尽量低,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掌握内容。因为高中数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需要借助计算机软硬件,所以学生在获取知识、处理软硬件的过程中,还能从声音、图片、动画和网络信息中得到大量信息,不仅拓展了教学领域,也是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和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2]。

如为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在计算机屏幕中展示习题:f1(x)=m/(4x2+16),f2(x)=(1/2)|x-m|,

m∈R,如果其中2≥m>0,判断f(x)= f1(x)+ f2(x),

x∈(2,+∞)的单调性,说明结论。在这道题中,首先要分析“唯一”二字,然后进一步求值。在这道题的计算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课件的辅助,把一个完整的数学思维过程分步呈现,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数学思考,让学生把握住解题的关键点,进而分析出解题思路,完成整个解题过程,充分体现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的高效率。

拓展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数学教学资源库 随着“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硬件平台将逐步建设完善,而伴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软件资源就亟待跟进,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教育信息资源丰富性、充分性、扩大化的一个必然需求。因此,学校校本高中数学教学资源库的创建迫在眉捷,而这种校本数学资源库的创建应用可充分发挥全体高中数学教师的力量,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功能和应用范畴,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就可以形成一定规模。学校可成立数学教学资源库开发小组,负责审核日常教学中的数学课件或积件,整理优秀数学课件作品,做好相应培训指导工作。不仅培训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技巧,还要掌握课件制作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技能,提升数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证实,只有切实提高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创建完善的数学教学资源库,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的功效,为全面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服务[3]。

4 结束语

在信息产业覆盖面越来越大的今天,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各种多媒体设备涌入数学教学课堂。为了更好地发挥高中数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避免滥用与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应该大力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强化教学过程,促进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容梅春.高中数学与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J].数字化用户,2013(27):109.

[2]芮焕庭.高中数学与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和认识[J].教育信息技术,2010(4):39-41.

[3]张传斌,吴伟民.高中数学与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1):63-64.

上一篇:艺考生就业前景分析下一篇:益肝灵软胶囊说明书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