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第二章感想(精选3篇)
1.读《老子》有感 篇一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是道家留给后世的无可比拟的瑰宝。朱光潜老先生曾在《谈美》中说过:““美”对于不同人是不一样的,有对价值的价值美,有对科学的科学美,有对艺术的艺术美,总之,你所追求的,你所欣赏的,就是“美””。于我而言,《道德经》就是一捧给予我爱的智慧的清泉,用一个个小细节通以爱的启迪,读后有如露入心,醍醐灌顶的快感。
近期闲来无事,又将《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篇细细读来,没有高深的道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经》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实在是太难太难。抛开其他大家对《道德经》的领悟,我按照自己的拙见,将其中爱的细节按照个人,国家,宇宙分为三类来研究。这些爱的善旨,或细究,或推理,或明义,或举例,虽隐意深晦,但深远非凡。
《道德经》第八章是我最喜欢的一章,这段为人所熟悉的经典语句,让多少人体会到老子高深的思想,我也为之所折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的解析是:“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显然,这种解译在原句所体现的真善美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的。读到这一句。在我脑海里面想象出这段画面:一个并不静谧的夏夜,月光撒在水面上,一个美丽的女神从水中慢慢走向岸边,轻袖一拂,灌溉着田里的庄稼,滋润着整片大地,然后嫣然一笑,又回到温柔的水波中。也让我想起我们江苏省09年语文高考的那篇文章,它说:“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居善地,心善淵,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无尤。若硬要翻译成直白的话,那可以这么说:“水,居处善于择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游共处谐和相亲,言行表里如一,公共关系易于清静太平,办事能干,行动善于应机顺势而行。正因为水总是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所以,它很少患过失。”水,爱着这世间万物,自甘为下,故少有得失。难道老子告诉我们的仅是水的这种状态?不,还有其他的。化水的品质为人的品质,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人之品质美,仁者也,我想这是我所收获的。
《道德经》第三章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估计是对执政者最好的细节提醒。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在第四十九章中,提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理解的意思即为“圣人没有恒常不变的思想主张,他以百姓的思想主张为思想主张。百姓的主张,合于自己的价值观的,予以善待;不合于自己的价值观的,也予以善待。这样就可以得到人们的共同善待。百姓的观点,自己认为正确的,予以信任;自己不认为是正确的,也予以信任。这样就可以获得人们的共同信任。”我曾经经历过一件事情,在与一群新疆的老师共同在清真餐厅吃饭,饭后,十几个维吾尔族的教师都把自己剩下的饭菜打包回去,问之,答曰:“伊斯兰教的教规规定。不能浪费粮食。”再想到西藏朝圣者的一步一虔诚,三步一叩首,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现代的执政者缺少信仰,缺少正确的价值观,怎么会达到真正的和谐?国以民为天,这是老子对世世代代的执政者的最善意的忠告。国之和谐美,以民为天,这是我的另一收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提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纷呈其形,情势使其如此。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重德。道之所受尊崇,德之所受珍重,并不是因为什么强制与逼迫,而是平常自然如此。这是老子对待宇宙万物的感悟。气功中八段锦有一招“六字诀”,另外一招叫金鸡独立。我一直疑惑它到底有什么用,读了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再与第五十一章想结合,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宇宙间各种各样的美侵蚀了我们的眼鼻耳,所以我们需要回归自然,做一棵大树,伫立在宇宙间。让心灵得到净化。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自立、成熟,使万物都得到润养与庇护。生育它而不拘系自有,成就它而不执为仗恃,得尊重而不肆行主宰,这就叫做有了无限深厚的德。宇宙间的境界美,不知你是否也体会到?
2.读《老子》有感 篇二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现在一般认为:《老子》一书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老 学说的实录和发挥,其书奠基于春秋末年,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
《老子》一书的核心是“道”。它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究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究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关系,社会关系的精神支柱。值得每个人放在枕边案头,勤奋研习,时时领悟。
老子的“道”不止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在做人方面的教导也广为流传。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现在的人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牺牲生命,他们在虚名和人的生命,贷利与人的价值中,往往重视虚名,贷利。但在《老子》看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说他认为“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像现在的有些人有了一点名利就夸夸其谈,自以为是。所以,做人就应如老子所说要谦虚,低调,以豁达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老子》的“道”在作用于人类社会时所体现的“德”的精神也有所教养。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的才德兼备,让人深思。老子的“道”“德”实令我们学习。老子“道”的学说使人震撼。评语:
3.读《老子》心得体会 篇三
彭正才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一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我一个人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于是我在这个学期选修了老子道德经的课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老子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不过即使是如此,我的所学依然是不够的,这里就只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我的理解也很简单。有所为,就是叫人有点事干。有事干,人才能活的充实。无事的人就容易“生非“。有所不为(无为)也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成了废物的人。有所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放弃,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它还是淘汰,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还是不做,它也是退让,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悄悄绕开,是拒绝诱惑,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糖衣炮弹的实质,不为表象所迷惑„„为与不为,不仅是对某些具体目标的选择而且是对整个人生方向的把握。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会奋勇向前,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啥也不做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低级趣味。为所不为是只有上帝才有资格产生的想法,俗人还是 别有那样愚蠢的念头。有哲人忠告: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只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两只手不能都伸出去,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因为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这就是要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清静无为。它是一种心态上面讲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写消极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问;要是都这样,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其实不然。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静无为的人新中无过都的名利,虚荣。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为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清静无为要求我们不将责任看成负担,就像我们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因此我们不能把学习看作痛苦的事不能因为某科内容无趣而拒绝学习。只有清静无为才会有所作为。
基于对于以上两点的理解,我在看待生活的态度上有很大改变。生于世界上,存在与宇宙间,人——作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我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这种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票子,车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自己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的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是人性的虚伪,自私,贪婪„„于是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有无可奈何的解释;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人之信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注视着整个世界。使我正确对待只一切的是老子所讲的道。我想;到首先是指的一种宇宙的和谐有序,人类心中的基本道德规律。他所讲的是人性,它让我们正视人性的缺点和优点,而人性是千古不变的。所以老子讲的道不会存在过时的问题。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于一个想取得进步的人来说,外界的压力越大,心中就越需要一种强大的信念来支持。而这个信念就是道。
【读老子第二章感想】推荐阅读:
老子经典语录10-21
《老子》名言名句翻译09-09
老子读后感五07-28
老子读书的名人名言06-12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07-01
《老子他说》读后感08-14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区别10-14
老子思想的显示意义11-07
快乐人生的要诀,说老子06-24
六年级第二单元试卷作文:读《詹天佑》有感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