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2024-07-14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体会(20篇)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篇一

最近这一段时间,因为我们的学习进步不太明显,所以老师改进了学习的方式方法,给我们班级的同学进行了分组,让我们进行小组的学习,这样的上课方法我以前也听我上初中的姐姐说过,没想到我也能够体验这样的上学模式。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说我们小组自己给自己学习就够了,我们上课的时候还是一样的上课的,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会给我们设置一些问题,然后让我们小组里面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上面来,我们每一个人都针对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小组里里面进行讨论,大家商量着谁的解法是合理的是最忧解,然后我们么一个小组都要上来回答自己在小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结果。

那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方的我,上了这么久的课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上课方式不仅仅是老师讲课我们做好笔记学习就行,而是上课的四十五分钟前面三十分钟是老师给我们讲课f并且提出问题,然后剩下的十五分钟让我们小组进行讨论和解答。因为我们小组里面的每个同学都是要参与到讨论中来的,每个人都是要说出自己的看法的,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独立去尝试解答问题、分析思路的机会,在这样的方式下我们都得到了锻炼。

二、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心和进取心

因为我们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之间是免不了竞争的,我们每个组都是要对其他小组的问题解答做出打分的,所以小组里面的每个同学都是在努力的做出思考,每个人都想要为这个集体争光,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一起努力,大家变得更加的团结了,大家一起为自己的小组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加油,增强了大家积极进取的心。

三、好处的同时我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因为大家都参与到了讨论中来,所以大家自己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同时,教室就会变得嘈杂,而如果有自制力比较差的同学就有可能利用这样的氛围来讲小话而不是在参与讨论,用大家讨论的声音了自己说话的声音,反而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学习。

体验了这么久的小组学习,给我的收获是大于影响的,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的,当然也希望老师能够想办法改善里面不好的地方,让我们班级的同学变得更加优秀,成为全年级最好的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篇二

一、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 是学生进行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小组的组建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各个方面, 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比例相当.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 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能获得更多自信.

二、组员全员参与, 明确个人职责, 明白合作规则

建立学习小组只是为学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要使学生真正合作, 首先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 杜绝陪客现象, 即每一名学生都应该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例如汇报者、裁判者、记录员、检查者等.老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定期轮换, 以增强学生责任感, 从而使每名学生都能学会合作.其次, 建立一些基本小组合作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前事先做好安排, 讲清合作规则.如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想法记录下来, 再由组长安排, 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他人倾听, 然后讨论, 形成集体的意见, 最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 每个成员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开展活动, 适时把握契机, 激起合作愿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后应当给学生留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 有值得合作的地方, 学生愿意合作, 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1. 在学习的重、难点处引导合作

在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 有利于集体智慧的发挥, 有利于每名学生对教材重、难点的学习, 从而使每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是这样设计的, 创设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想知道圆面积计算的热情, 合作探究圆面积公式推导, 组内交流, 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相互质疑问难, 并不断修改补充完善, 最后师生总结概括.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攻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在巩固和应用新知识的练习时,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环节的内容之一, 它能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 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合作学习, 能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 我出了一道判断题, 让学生对照竖式看横式的结果写的对不对, 0.67÷0.22=3……1.开始, 多数学生都不加思考的答“对”, 只有少数学生说“不正确”, 这就引起疑问, 我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共同探索, 气氛十分热烈.最后他们分别从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不变性质、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发表意见, 阐明余数1错了, 并探索出正确的余数是0.01.这样, 通过合作学习深刻理解并掌握了如何处理小数除法中的余数问题.

四、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 热衷于分数排队, 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 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十分强调以所有成员成绩的综合作为评价的标准.作为老师, 必须认识到你评价的不只是某一名同学, 而是某一组同学, 要以所有成员的合作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 从而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避免一些缺乏学习技能的学生遭到忽视和冷落.例如: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 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奖励改为小组奖励, 把小组整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 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 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也更加喜欢参与到今后的合作学习中.

3.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会 篇三

关键词:合作学习;互相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270-01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1993)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更重要的是生生交往——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

一、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实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交互能力。他们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反馈,想答(问)什么,就答(问)什么。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自觉实践,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交互-交际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小组活动为那些内向和暂时落后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甚至还可以从小组中得到某些帮助安慰,建立自信,很好的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小组活动中的个体在不同方面发揮优势,各个学生都张扬了自我的个性,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小组活动中展示了才华,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二、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合理分组、规范操作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注意协调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有书法好的、喜欢画画的;口语好、喜欢表达的;口语差、表达有困难的学生。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过程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小组发言人由组员推选,不同的活动由不同的人员代表发言,每个人都获得发言机会。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可以说:You all did a good job in the discussion,Let’s see which group win, Group One got the highest score. 师生给出的评价提示词都是针对小组而不是个人。

2、明确任务、形式整合

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学生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

如:学生在介绍相关职业的词汇和句型的同时,还交流了以绘画表达的方法;以相片或图片表达的方法;以唱歌或表演的方法;以 chat的形式表述的方法等。学生在交流知识的同时还进行了思维过程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还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有想到的,从而达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这种交流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4、教师主导、合理评价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并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且不流于形式;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在这种评价机制的激励下,优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班级合作小组形成了一个积极融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

三、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的体会

4.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三个庄子中心学校

董风花

今天聆听了田校长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校本培训后我受益匪浅。首先,通过近期在课堂中尝试运用,激发了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兴趣,田校长的培训犹如一股温暖的秋风,润进了我们每位教师的心里,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谈几点心得: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语文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5.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第一,学案导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这种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课前老师下发导学案,学生事先做好导学案,他们也愿意展示自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长积极给组员分配任务,因为小组评比的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贫僧的准备。这样就充分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班每个人为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都会自主看教材,查阅资料,请教同学。

第二,学案导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要求。在教学中,我们的常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精神,压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的提高,更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面对这一现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运用了学案导学、情境教学实践,总结运用了学案导学、情境教学模式,在讲知识的时候,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搜集材料,初步感知基础知识;再去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老师进行合作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展示、成果共享,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共同努力下,学生往往表达出自己的合乎道理的观点、看法和答案,这就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再进一步加以引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运用语文,感悟生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加深了对于教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利用导学案,为他们创造了自由施展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放飞智慧,放飞梦想,以促使他们的成长,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的和谐发展。

第三,合作学习,密切了师生,增强了友谊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复兴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是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对不同意见的学生采取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决不强制、苛求、压制学生,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而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第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老师用分数去评价学生知识学得怎么样,达到了什么程度。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能力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评价从评价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确立,到评价内容指标的制定、评价方式方法的采用等,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为衡量的主要标准。据此,我总结并运用了“走进生活”这一栏目,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运用语文相联系,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贴近生活,走近实际,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使学生在一个自我的评价体系中,主动参与,得到锻炼,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学案导学,给老师提出新要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老师既轻松又劳累。所谓轻松,是指45分钟的课堂老师确实轻松了。但“打铁先要自身硬”,学案导学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观念,要变“真鸭式”的消极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空。为此语文老师应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掌握课堂艺术、因势利导和驾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必须根据语文课自身的特点,苦练本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情趣横溢、活泼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有这么几个问题希望和同事们一起商讨:一、导学案是不是=教案;二:导学提纲是不是=练习题;三、导学提纲是不是必须人人都要完成。

以上是我在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虽然还很肤浅,但毕竟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毕竟我已经在路上摸索着前进。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2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

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6.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一共十个教学班,规模不大,教学班人数不多,生源大部分来自周边的农村孩子,师资力量、生源素质均不如我校,而且教学条件也很落后,几乎没有什么多媒体设备。但就是这样一个学校,他们的小组建设,合作交流学习以及小组评价都执行的很好。我们听了一节初一的数学课,是一节试卷讲评课,老师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自己试卷上的问题,由小组长和副组长一对一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有难度大的共同的疑难就写在黑板上,老师引导,由学生们自行解决,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讨论激烈,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人人参与,一道题经过学生们讨论可以得出好几种方法,老师再评价出一种最捷径的方法,真是对这帮孩子们要另眼相看,人人都成了学习的主人。

由此我们得出现有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小组建设,合作学习非常重要。作为老师我们现在要放开手脚要让学生们自己去学,自己去思索,在小组中可以发挥各自所能,积极展开讨论,利用老师编写的导学案,把课本上的新知识掌握透彻,疑难之处大家共同解决,好生帮差生,一带一,整个小组就可以共同进步了,老师只须点拨,做出评价,利用奖励机制去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的功夫在课外了,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精髓,编写出合理、合乎各个层次要求的导学案,老师在课后还要认真辅导,查漏补缺。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中尝到了胜利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自信心也有了,自身的价值也提高了,那么他们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再也不会出现枯燥的课堂。“睡成一片,呆成一片,闹成一片”的现象将会得以根治。

通过松山中学和我校近几个月的实践,这种模式的学习会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条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7.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小组合作,策略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出现了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但这种学习方法并不是在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良好的运用。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 多数教师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把握不正确, 意义理解不深刻, 在实践中偏离合作学习的初衷, 使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另外, 农村小学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 农村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途径有限, 缺少课外书。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薄弱, 诸多原因限制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但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 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看似简单, 却值得探究。本人身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 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效果如何呢?下面本人就谈一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简单做法和想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是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 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 评价的方法、手段。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 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 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 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 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合理分组, 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1. 合理分组, 营造和谐氛围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优势, 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 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人组成, 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 如组长, 记录员, 资料员, 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 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 教师要深入研究, 联系实际, 改善分组方式, 对小组学习加强指导, 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2.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去倾听别人的想法, 学会进行言语交流, 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 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体会到自己的长处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对课文精彩章节, 可以“打擂台”演讲, 小组间演讲, 从而达到预定的效果。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编排一些课本剧。如:《孟母断织劝学》, 首先, 它能张显孩子的个性, 有的孩子平时看上去默默无闻, 胆小, 可一旦表演起来就会绞尽脑汁, 发挥想象, 制作一件件的道具, 一个比一个逼真, 真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用心, 配合得如此默契。而且小组之间竞争意识很强。还有, 经常表演课本剧, 会让孩子们越来越自信。

3.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挖掘农村特有的语文学习资源, 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 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 如抄对联、识农具、观察家禽、家畜, 找路边招牌中的错别字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 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和乐趣。去年三月份, 我组织孩子们在教室里养几盆花, 鼓励孩子们根据花种的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 而且写得好的有奖励。活动中孩子们合作得很愉快, 而且在小组交流成果时, 各个都想展示自己写的日记, 气氛非常活跃。

三、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1. 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选取一人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 在主持人的组织下, 一人先说, 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 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 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2. 学会讨论

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 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 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3. 学会表达

听、说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敢说、会说,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 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 要鼓励使用礼貌用语。

4. 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 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 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 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 用手势表示对或错, 找出不足或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 以增强学生评价的能力和勇气、提高学生评价的水平。

四、选择合作的内容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 使学生有话讲, 有一定的争论性, 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因此, 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力求具备以下“三性”:

1. 内容具有客观性。

学习内容来自于语言文字, 但不能仅靠学生的个性解读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而应让学生充分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并加以概括, 再通过讨论能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趋于全面、完整。

2. 内容具有深究性。

文章中的句子, 看似平常, 却能引起学生的热情, 值得细细咀嚼一番。学生只有联系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作深入思考, 才能体会文中的情味。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 我直接由“我”受到了什么启示入手, 让学生通过深入读文, 讨论詹姆斯在情感上的一系列变化。指导小组合作交流时, 学生活动有序。学生在深入读文后, 分别对詹姆斯在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以及把鱼放回湖里后的心情进行了讨论, 最后学生把讨论的焦点放在了詹姆斯到底应该怎么做上, 持不同意见的小组成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次小组活动气氛热烈, 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而且不是独立的, 是相互依靠的一个整体。在合作交流、实践体验中学生学会了相互配合, 懂得了自觉遵守规则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道德修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件事, 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 集体智慧和力量是无穷尽的。

3. 内容具有新颖性。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易引出不同观点的, 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 通过多样性的答案, 让学生透过问题的表面, 触及问题的本质, 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认识更清晰, 从而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既能使学生取长补短, 潜能得到开发,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帮助, 相互启发的合作学习中共同提高。让我们准确地把握教学时机, 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学习, 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殿堂。

参考文献

8.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小组合作;体育课堂;学习平台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锻炼,会学、会自我规划,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竞争意识、创新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当代体育教学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主动学习为宗旨、探究创新为核心、互助互励为原则,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和锻炼,在学习知识和锻炼中得到乐趣。

一、减负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学进度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运动技巧和技能,练习时常会出现习惯性的错误、多余或不良的动作,而这些都需要去帮助他们纠正、改良,力求动作标准化,以达到良好的练习效果。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在短时间内过多地重复同一种活动,会使他们对这种活动产生强烈的厌恶感,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如果很好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学生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纠正和帮助,从而极大地缩短了整体的纠正时间,也就节省下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和练习的任务。相应地,教师只需要在旁边指导学生,并不用全部亲力亲为,工作量便可大大地减少了,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新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浪费于纠正动作。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还可节省更多的时间以加快教学进程,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参与能力

要想达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首先要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体育锻炼本是一件单一的、枯燥的事情,易使少年儿童产生厌恶感;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对他们来说更愿意倾向于趣味性强的活动、游戏、比赛等,这些更能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小组合作学习营造宽畅而又若渴、和谐而又振奋、生动而又执着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对课堂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不知不觉、有趣好玩的活动中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

三、搭建相互学习平台,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兴趣和发展的影响都更直接、更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不同的等级,在心理上,学生之间更容易建立良好关系,更愿意接受来自同伴的建议。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师生处于积极的状态,相互配合协调,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和技能,不仅使学生在体育知识和技能上,而且在思想情感上、合作技能、互相了解、尊重、宽容上,以及互相学习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既全面地培養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又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打下终身体育锻炼的扎实基础,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起到重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一三三团一

中小学部)

9.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篇九

本学期以来,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学习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活动,每个班级,每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室和宿舍以及校园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在教学上,针对之前我们传统的授课、教学以及上课的方式,也有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对于学校实行小组学习的变化,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也要相应的做出改变;而作为英语教师,怎么样开展、应用好这个学习制度,如何更好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就是本学期的一个重要任务。

对于合作小组学习,我的一点简单的看法是:

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在的课堂,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改革,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可以退居其后,只是将课堂组织好,安排好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发开展讨论、探索,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发表看法和得出结论,教师也不用着急说出学生的结论的对错,继续交给学生讨论,也就是说,问题的答案正确与否,好坏与否都要学生自己去研究。实在遇到困难了,教师再和学生一起研究解决。

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收获不论是在自身的拓展还是知识的接受上,都较以前有了彻底的改变,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的手中,对于上课的感觉和兴趣自然与日俱增。

二要做好小组学习纪律的管理。

学生的天性的喜欢自由并且无拘无束,因此,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学习的纪律稍有控制不好,就会让课堂从自由谈论发展成为自由畅谈,学习的内容就会从课本跑到课堂之外。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就是要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思绪和思维集中在课堂之内,讨论的话题不要脱离了课本和课堂的知识体系。即使发现问题,立即将学生引回教室,保证在课堂上随处出现的都是以学习为主的讨论。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就是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发挥,积极展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在学习之外则是要尽量控制学生的思维和精力保持集中在课堂之内。

10.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心得体会 篇十

李千户镇中心小学 富娟

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体现的一种理念。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激励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为有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从而使学生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和探索各种问题,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讲,学生死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育从小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从而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构建数学知识的场所。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长方体在课堂上展示讨论,兴趣大增。小组讨论后纷纷汇报:

第一小组说,面对长方体数一圈有4个面,再加上下2个面,共6个面;第二小组说,用相对面的方法来数有6个面,即: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第三小组说,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第四小组说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第五小组说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合作的信心。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探究新知识,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小组内的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意见进行充分讨论,进一步分析、比较、争辩、推理、归纳,最终达成共识。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们猜一猜:“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同学们纷纷回答:3个角、5个角、4个角。这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张正方形纸,亲自动手剪一剪,数一数。结果几乎每个小组都分析归纳出:采用的剪法不同,剩下的角个数就不一样,三种答案都是正确的。

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再一次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我让同学们分组实验,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一对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去量水或细沙。当汇报实验结果时,同学们纷纷表示有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不是。我又一次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找出了原因,发现了规律:“只有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经历了动手、动脑、动口,既享受了自主探究,又体验到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由探索和热烈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地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回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梯形涂成红色)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汇报结果时,学生们兴趣十分高涨、争先恐后:一个小组说:“我们小组用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相同,是先旋转后平移,把梯形转化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们都纷纷表示赞同。这时,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筋想出别的方法推导出它的计算公式呢?”汇报交流的结果更让我心花怒放:

小组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小组2:从上底的一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小组3:从一腰中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割下的小梯形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不管用哪种方法,学生们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是: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每一种方法都体现出一种思维方式,这多种思维方式达到同一个目的,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成了一种乐趣,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11.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作用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被广大教师采用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基于此,我简单谈一些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合

1、合理分组。我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大组选择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拔尖、具有专长、思路灵敏、说话流利、有一定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作为固定的组长。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平时,一些简单的问题就由组长全面负责。

2、人员搭配。小组为四人一组,优中差的比例为1:2:1。小组员安排时要尽量使成员在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保持合理并具有一定差异。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直接影响到小组学习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学习目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究才有价值。

2、控制时间。每次学习前,教师要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分配恰当的学习时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防止学生为一个问题进行无限制的争论。

3、把握学习时机。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后会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释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且时时合作、事事探究,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愿望便会大大削减,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三、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选择合作学习时,不能多而滥。在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人际关系。

2、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敢于创新、有个性倾向的意志品质。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发扬民主,引起竞争是鼓励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在班中,我试行了“我来评一评”活动。具体做法是:对每个小组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朗读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这就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不断提高。最佳组员、最佳合作奖、最佳新人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认真读书、认真倾听、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等等,学生形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为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精选合作内容, 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 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 会使学生厌倦。因此, 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

首先, 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围绕重点内容的得出展开合作交流。其次, 要了解学生, 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如在教《蚂蚁怎样走最近》时, 把蚂蚁在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作为合作内容, 课本上的3个问题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参加讨论有兴趣, 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 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二、营造信任氛围, 使小组合作学习言、思活跃

小组合作学习, 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 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在合作学习中, 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 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 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但, 部分学生数学上的“畏难”情绪、怕“出错后遭同学笑话”等负面心理严重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正常进行, 于是真正实现教学的民主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堂上, 我努力营造信任、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 让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因此, 我反复告诉学生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 没有嘲笑、失败, 只有继续努力。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 无论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我都以积极的态度和百遍的耐心来对待他们的问题, 让信任连接我们师生;同时要求各小组成员间也要有耐心, 会表达更会倾听和分享, 让学生之间也架起信任的桥梁。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敢说、乐于学习, 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 思维活跃, 情绪高昂, 创造性火花不时闪现, 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很自然的事。

三、教师进行及时指导, 做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故, 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做学生合作的成功的指导者。

1. 在学习数学知识做好心理引导, 如在教《无理数》时

先给学生介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希伯索斯为发现真理而献出宝贵生命, 从而导致第一次数学危机的产生, 从全班学生专心、认真的倾听中我知道下面的合作学习有了积极的心理保障。

2. 在学生具体合作学习前要及时指点, 提出一些合作

要求, 并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和学法上的指导。如指导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 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 (诸如要尊重别人, 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 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等) , 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 达到预期合作效果。

3. 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尽量多走

动和观察、倾听, 必要时可进行干预, 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 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 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 教师适当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进一步深入。

四、创设多样活动, 让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丰富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于是, 我的数学课堂就出现了“手工课”、“小老师汇报课”、“小组PK课”、“我讲数学小故事课”、“影像课”等多种形式。就拿“手工课”来说吧, 学习了《勾股定理》就穿插一节, 内容1:剪出4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正方形。内容2:制作七巧板。学习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后制作简单又别致的图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制作剪纸图案如“囍”等, 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 感受数学的美和应用, 更能让动手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电脑水平高等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了展现的平台, 有了对自己正确的认识, 在班级找到了自我的价值, 建立了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成了很开心的事。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克服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差异大给教学带来的困难, 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 而且成为交往的过程和发展的过程。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13.小组合作学习个人心得体会 篇十三

在我校新课改的指引下,我校教师都为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着探索,同样我也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尝试过程中,我感到合作学习能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而从根本上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摒弃了“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在合作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编对话、作调查、记者采访等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气氛充满激情和自由。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宗旨,更能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教学观念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经过每节课反复多次的内心积极体验,唤醒并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我真行!”“我并不比别人差!”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自始至终都充满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以前教学的覆盖率不高、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够多、训练不够充分的缺点,逐步改变了学生惰性较强、懒于开口、过分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解决个别差异,缩小两极分化,有助于因材施教。

14.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四

鼓励学生多思考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原来是这样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教师要多引导。

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教师要多用激励的言语。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当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1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心得体会 篇十五

基础教育改革至今, 不仅重视总体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深化, 更侧重了提高课堂效率。由80年代兴起的小组合作学习 ( 也有人称为同伴学习教学) 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知识学习效率、社会交际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有积极影响, 传入我国后, 已经与与探究式学习教学、掌握式学习教学成为中国主流教学方式。目前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改革有较大影响的时杜郎口中学 “小组合作”, 但如杜郎口中学成汝喜老师所说 “优生同学忙着完成更多任务, 弱势的同学也在紧紧的跟随”, 他们的小组在互助互进仍需改进。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改革中, 有很多学校并不熟悉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操作, 仅为了 “小组”而强硬地将教学分割成小组任务, 这些处理小组建立存在问题的现象, 主要呈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 小组形式不明确。主要是通常由于课程内容的需要, 当设计小组合作的时候, 老师采用了就近原则仅是是让学生转个身或者前后桌挪动合拼就组成了临时小组。其二, 缺乏真正的组内的相互作用。生硬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由于成员之间没有长期的了解和默契培养, 对于学习任务协调不好, 可能在完成任务时, 组内成员自我意识过强, 甚至产生较大的意见。

2. 相关理论

在马洛斯的层次需求理论里, 人需要被尊重、归属感, 而群体的本质是其成员基于共同目标而形成互赖, 由此促使群体成为一个整体, 若群体中任何成员或次群体的状态发生改变, 将会影响其他成员或其他次群体产生改变,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属的环境所决定。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小组的环境, 作为学生小群体, 在个人和小组之间, 学生需要 “解决好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 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小组, 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根据学生学习认知和能力存差异, 合理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可以利用组内在的相互心理作用, 完成课堂教学预期目标, 实现学生在已有的能力上向最近发展区发展。约翰逊兄弟对于小组的建立, 总结出5要素: 积极依赖关系、面对面促进相互作用、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和小组过程。对于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和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的肤浅理解, 小组过程的不重视正是目前合作教学改革对于小组建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 研究问题的提出

因此, 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避免 “为了小组而小组”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合作小组才算是建立成功的?

菊泉中学于2008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 笔者在该中学见习期间, 看到该校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中, 对小组的组建, 采用了类军训的 “集训”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基础, 而且全校范围内班级的管理和上课模式比较创新。由于做法比较独特, 因而笔者意欲研究一下, 希望对小组学习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有课堂观察, 访谈, 调查。

三、菊泉中学小组组建案例分析

广州增城新塘的菊泉中学从08年至今不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探究, 虽然学校改革不见得有杜郎口般卓越的成绩, 但经过笔者一个月的观察发现, 该校在小组的建立这一方面, 无论是小组模式的呈现形式, 还是小组文化内涵, 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1. 采访了解

在了解学校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中, 笔者曾与该校的吴培森校长有过以下这样一段对话。

问: 吴校长, 请问您的改革中,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小组怎么想到这样的分组和桌椅排放的呢? 这样子的小组形式是一开始就这样, 还是慢慢摸索而形成的呢?

吴校长: 在开始改革之前, 我花了一年的时间观察学校的改革需要的条件, 不仅是从学校的自身, 也和老师们去参观校外的改革现状和参加相关改革培训。学生的分组和桌椅排放, 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校外成功的改革案例。

问: 吴校长, 您改革以来, 对于现在这样的小组形式, 课堂上上课时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

吴校长: 小组合作学习刚刚实施时, 学生觉得很有趣。可是, 当新鲜的事物过了, 学生热情不再, 课堂上知讨论什么,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月。这时, 我们反思我们为什么还出现这样的状态?后来我们想通了, 是我们的教学设计还没改变, 于是我们经过一个月的探究摸索, 不断尝试改变了这种状态, 学生学会了在课堂上发言, 知道怎么学习。

问: 那您能具体说说在是怎么样解决学生觉得无聊的课堂这一难题吗?

吴校长: 其实, 我们主要是经过差不多一年的讨论、摸索才解决这个问题的。当时是改革初期, 2008年大概9月份左右, 我们想了各种方法, 课堂教学的改进, 学生活动的增加等等, 起初这些改变是有点效果的, 学生又有了点热情, 但是没过多久, 学生又觉得没趣了, 我们只得又进行不断地尝试。差不多到了到了第二年的3月份, 我们才得出比较有效的课堂模式。在这个模式最重要的是把握时间设计模块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2. 观察分析1学生分组

如吴校长所说的, 在借鉴别的学校分组和桌椅摆放的做法的同时, 学校在不断地观察学生上课表现, 才形成自己的小组呈现形式。在学生入学时, 老师会在观察的基础上以4人为单元对学生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 以作为培训的基本单元小组, 除了后期的稍微变动, 这个也将会是今后的课堂小组, 而不是为了仅仅作为教学手段临时小组。以互助合作为基础, 组间开公平竞赛为必要前提, 分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课堂座位是4人环形组合, 组内成员将会定期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轮流换座位, 组间位置变化规律亦是如此, 从前往后推动, 一个单元小组桌椅排放如下图:

当需要独立测试时, 1号和2学生则分别往4号和3号学生旁边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将桌椅排放成4号和3号学生一样面对讲台, 同时每个学生之间保持一小段距离。该校平均每个班约50人, 而这个操作仅需要15秒以内, 是相当快速的。

2课堂规范和小组要求

根据采访记录, 改革前期之所以会有学生热情不再而造成课堂尴尬的场面, 就是因为组内没有相应的操作标准。探究的过程中, 课堂的活动增加, 教学设计的模块精确设计, 都是为了制定相应的活动准则, 使得学生有具体的上课流程和操作规范。因而, 为学生创造同舟共济的前提是先让他们有在一起了解的机会, 从学生活动中概括出合适的活动规则。

开学初, 学校举行类似入学军训的集训。此集训期间, 担任培训的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意识的培训。除了日常站军姿的锻炼外, 集训期间还进行小组活动培训。活动一般是集训小活动和课堂专训。这两种形式提出相应活动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只是集训小活动更富有趣味性, 课堂专训可侧重小组规范。比如集训活动中, 培训老师会设计竞赛活动, 要求学生在分工合作的前提下, 既增进感情又培养合作意识。而当小组成员在回答课堂提问或者进行课堂展示中, 个体成员作答时需要以 “我是**小组的**同学”、“我代表我们小组”做开场回答, 每次作答完毕, 学生都会和其他小组成员互动 “我的回答完毕, 请指教”。

对于小组内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靠分工和相互监督促进进步。组内将会有小组长, 他的责任是总体监督和协助分配责任。组内每个人都有决策权, 对于组内的任务都有各自的责任, 因而会根据班级要求而制定组内的奖惩制度。实质上, 责任分明和奖惩机制利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 建立互赖、互动、负责的和谐关系。

四、小组组建的意义和建议

1. 小组建立的意义———长久的学习成长伙伴

至今仍以传统的掌握式较为主导教学方式课堂, 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 导致了学生厌倦繁重的课堂, 因此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 才会愿意学习, 才能学得更好。

菊泉中学对于学生进行的开学集训时, 首先谨慎分组可以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督促; 其次培养小组文化为学生提供舒适学习环境。通过合作, 学生可以一方面通过提供帮助, 实现自己影响别人的愿望; 另一方面, 凭籍接受指导, 满足别人影响自己的需求, 这种归属感和影响力的统一, 保证了合作学习在学业成功和心理沟通上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2. 相应的改革建议

因此, 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小组的建立, 有以下几点建议:

1小组形式的成立

进行小组教学,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小组的成立。临时或者随意形成的学习小组仅是为了体现形式, 而真正的成功小组教学需要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实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下, 既要充分考虑班级总体分组数量和班级空间的合理性, 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例如分组前, 老师除了在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上先私下根据名单分组, 进行成员初步安排, 还要根据实际的小组合作情况, 组员相处情况进行合理调动。具体的小组人数可在4到6人间, 太多或者太少了都会造成效率降低的情况。

2组内小组文化的培养

小组组建成立后, 就是要促进组内成员的相互了解了。组建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完成的事。可以从两个时间段进行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友爱: 课堂和课外。

课堂上需制定课堂小组规范, 并且培养学生合作过程中应当遵守规则的意识。比如课堂回答问题要求, 参与小组活动纪律, 与以往课堂中不一样的课堂守则等。这些小组规范守则都是合作学习顺利高效进行的保证。而课外则要促进小组成员的相互沟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小组合作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默契,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培养成员之间的小组合作精神。例如布置较为轻松而又能增进学生感情的课外作业, 可以是合作调查或者手工活动等, 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需要不断地课堂效率, 合作学习小组教学方式由于其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社会技能有着较好的效果, 逐渐被教育工作者认可。但在实际课堂中, 由于对合作学习小组没有充分的理解, 课堂上很多老师仅仅是将合作学习小组作为一个教学手段, 使得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化。怎么样进行有效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小组学习改革的首要难题。本文采取访谈、蹲点观察的研究方式, 了解到广州市增城区菊泉中学所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中, 采用“集训”的类军训方式, 配合课堂小组培训, 规范学生小组内在要求, 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小组改革中小组建立的做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形式,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2002, (01) :32-35.

[2]余文森.深度解读杜郎口[J].基础教育课程, 2010 (10) :26-31.

[3][美]约翰逊 (Johnson, D.W.) 等著.刘春红, 孙海法译.合作性学习的原理和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8, 65.

[4]马兰.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若干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1993, (02) :6-9.

16.小组合作学习 篇十六

【关键词】激发;学习;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创设合作学习小组

6人小组,自由结合,个别搭配,每组一名组长。有小组活动情况表,记录每节课小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情况呈现。学习效果按小组考核,表现突出小组,加量化分,每人1分。全班就分成10个小组。个别学困的学生担心会被各小组排斥,还有个别优秀的学生也不能集中在一个组里,在自由结合的前提下,教师适当地调整,确保每个组学生比较均衡,也便于优秀的学生帮助学困生。

2.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学生好胜心强,竞争意识也较强。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同学们互相约束,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扎实认真,再加上教师适时地鼓励、夸奖以及加分手段,使得课堂生机勃勃,热闹而有序。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为自己的精彩表现而洋洋自得。

3.培养“小组带头人”,提高合作效率

挑选较能干,有组织能力的带头人,这样有助于提高小组竞争力,增强自信心。组长要定期改选,对那些进步大,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机会,提高参与意识,培养更多“小能人”。 除此之外,小组长要及时推出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或展示。这样使小组学习成为人人参与的学习活动,避免学困生混在小组中,没有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文言文短文展示

在文言文单元教学时,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由语文科代表组织语文活动。每节课前抽两个小组展示,由于是抽签形式,因此每个小组均要认真提前准备。文言文短文展示内容,可集朗读可背诵、可表演,可小组集体上台,也可小组推荐一人上台。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另一方面也极大范围保证了参与学生的人数,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文言素养的目的。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文意疏通、重点词语积累整理

课堂上改变以往教师串讲的低效形式,提前布置预习,上课后小组成员在自主预习的前提下,小组内首先疏通文意,并整理出重要文言词语和语法现象。之后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相互提问。各小组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小组学习时,大家会更加关心学困生,帮助他。因此,小组每一个成员均很认真对待小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落实文言文重点文言词汇的目的。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文言文朗读和背诵比赛

在学习文言文单元时,教师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朗诵和背誦课文竞赛,学生会自觉维护小组荣誉而认真地去准备朗读和背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的目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更能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文言语感。由于是小组集体展示,各小组不仅朗诵上下工夫,而在朗诵形式上也费尽心思,特别是学困生收益匪浅,同学们会帮助他,指导他,他的朗读能力也提高了。以往背诵对于学困生总是难题,但现在同学们的期待,小组的荣誉,使他不得懈怠,自然该背记的都背过了。通过竞赛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的兴趣。

4.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角色表演

初中生好表现,有极强的表演欲望,语文课堂,尤其的文言文单元的学习,表演无疑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中很多故事性很强,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我们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角色表演。如《伤仲永》、《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唐雎不辱使命》、《公输》等,通过角色表演能使学生把已有知识运用到交际中去,在角色表演中,能力弱一点的同学可以扮演语言少的角色,能力强一点的可扮演语言多的角色。同时,各组同学自行设计与对话背景有关的道具和肢体语言。让他们集思广益,打造出最生动形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同时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大提高。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巩固

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上,更要延伸到课外学习生活当中。在学习文言文单元时建议学生课外要每天阅读一篇浅显的文言文。尽管教师只要求阅读即可,但每个小组都不甘示弱,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不仅仅是阅读而且还完成了一定篇目的文言文阅读训练。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针对学生不喜欢的文言文学习,也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课堂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17.小组合作学习体会 篇十七

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这个学期在学校开展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中,我们的科学课堂也产生了一些改变。

以前在科学课堂中,特别是实验课堂中,我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我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孩子讨论,教室里马上‚炸开锅‛热闹非凡。这时会发现有的小组场面混乱干什么都有,说什么的都有;有的小组只是个别学生主宰‚合作‛过程;孩子们把合作学习的时间当成互相聊天的好时机。在交流汇报时,有些孩子起来只是说了自己的观点,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形同虚设。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说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所以这学期一开始,我们就讨论决定:我们要进行改革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细化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并通过训练才能使之形成习惯。

首先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提前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对每个组员给予适当的分数。在交流展示时我们更多是采用小组集体展示,使组内的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老师会对他们小组的表现及时评价,并给与相应的分数,其他小组为了不落后也争着发言,这样就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下课铃向后,五年级八班一个孩子无心的一句‚这节课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作为科学老师的我此时的心情也像个孩子得到表扬似的,自己偷偷高兴了很久。

18.小组合作学习心得 篇十八

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满腔的热情参与课堂,从厌学到爱学再到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本学期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和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我进行了的一定的总结和思考。

1、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根据学生的双向选择自愿组成,先确立组长,再选择其组员,每组可有5-6人;经过一段时间组内成员“磨合”后,小组之间可适当调整成员,教师同时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给予适当调整,使各小组总体发展水平相当、差距不大;然后建议各小组起个组名,并设计本组的口号。如学生们起了“彩虹追梦”、“无谓六人行”、“超越梦想”、“梦之翼”、“炫彩组合”等组名。设计了“等待就是浪费青”、“爱拼才会赢”、“我的地盘我做主”、“活跃思想,活跃课堂”等口号。从组名和口号设计可以看出,学生们思维活跃很有创新。这有利于调动每个成员主动参与本小组的学习积极性,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最后要求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本组的奋斗目标,并且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确立记录员、讲解员、监督员(学习小组的组成要体现了自愿互补原则)。共同制定奋斗目标,这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一定教学情境中进行,首先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1)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捕捉教材中的信息;(2)组内成员间相互提问、交流、补充所获得的重要信息。通过“信息交流”形式,学生间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从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过程,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了得到培养。“信息交流”后,教师提供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而设计的“信息题”,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如投影、动画等,开展“智力冲浪”,进行极限挑战(限定时间回答选择题或问答题)或极限联想(限定时间联想和问题相关内容)。“智力冲浪”可采用竟答的形式进行,点到谁,谁就代表本组回答,答对了本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加分,答错了没有分,也不扣分。这样规定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自信心。“智力冲浪”从内容设计上看,注重了对学生知识的训练,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从形式设计上,有利于促进组内合作与交流,有利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组际之间竞争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如有的学生在自评中写道:“合作学习使我对政治学习更有了信心。”“合作中我们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讨论。”“合作中我们能大胆地发表意见,积极与他组竞争”。“智力冲浪”后,教师在信息情境、或音乐情境、或语言漫画情境、或表演情境中提出合作讨论问题,开展“合作打拼”活动,这一活动要求是:限定合作讨论时间,各小组根据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展开组内讨论与交流,讨论时分工合作,人人要发言,个个要有记录。“合作打拼”的形式,教师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学生准备的情况,灵活掌握,如采用抽签形式,或采用抢答形式,或个小组轮流展示,由指定的讲解员向全班展示本组讨论的结果,接受其他组的点评。“合作打拼”从教学目标上看,它检查了学生对课程标准中识记、理解和活动目标的掌握;从培养目标看,它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有的学生在自评中写道:“我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主动帮助他人。”“合作学习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

合作学习中“信息交流”、“智力冲浪”、“合作打拼”活动的组织开展,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民主的学习氛围,你看!讨论时,小组成员之间头挨着头,有站着或坐着,表情热切,争相发表看法;展示时,个个全神贯注,拿出自己的本领,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欢呼声,那是同学们为自己组取得的成绩在喝彩。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成了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协调者。在这里,教师的“灌输”“填鸭”已荡然无存,有的是学生的“乐学”“会学”,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合作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合作学习中成果的分享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应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评价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否公正,直接影响着小组的发展。因此评价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与实践。如我和学生们共同商定评优小组的基本条件:(1)人人要参与讨论与交流,(2)举手发言人数要占组员半数以上,(3)组内要有分工与合作。再和学生们共同商定具体评价细则:(1)合作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参与本小组的交流讨论,是否主动与他人合作,是否能积极采纳他人意见,是否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帮助他人等。(2)合作学习中的体验:能否因组员取得成绩而高兴,能否通过学习而获得自信等。(3)学习方法和技能掌握:是否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中能否有个人独特见解,是否有创新思维,是否有组织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文字组织是否通畅,能否完成学习目标等。具体操作方式上实行积分制,建立相应的评分标准。每节课对教学环节中个小组完成任务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计算总分。首先每节课上根据得分情况,参照评优的三个基本条件由学生毛遂自荐优秀小组,教师在征求全班意见后确定本节课上的优秀小组,再一周、一月评比一次,纳入班级考核体系中,成为平时成绩、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的重要依据。被评为优秀小组成员填写个人成长档案,填写时根据评价的具体细则进行实事求是地自评,并提出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办法。接着开展组内的互评活动,由组员针对课堂上的表现相互提意见,最后,教师对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并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内容,给予质性评价,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并针对各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帮助其改正不足,促进其不断成长。

合作学习中的评价,不仅实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而且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善创造条件。正如有的学生在自评中写道:“现在我感到学政治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

4、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反思

19.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篇十九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

1. 建立小组

小组以4~6人为宜。组内设小组长一名。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对小组长人选的确定, 既要考虑组内成员的意见, 还要看个人能力。为使全体成员得到锻炼的机会, 同时建立组内成员的平等关系, 小组长亦可实行轮换制, 但要注意小组长的培训工作。

2. 分工明确

在小组中, 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 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分工一定要明确。由谁组织, 以哪种方式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由谁进行归纳总结;由谁记录;同学记录时其他同学做什么。总之, 要求合作小组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为小组做什么。只要分工细致明确, 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 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

对于低年级来说主要由教师组织、安排。为了便于操作可以给组内的成员编号, 教师统一分工。当学生的合作经验增多时可让他们自行安排。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

1. 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

一项需要分工, 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是促成合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乍一看, 学生人声鼎沸, 似为积极。但仔细一听却不尽然, 虽有分工, 但每个人的工作基本能独立完成, 缺少讨论、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合作学习对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 所以教师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

第一, 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时, 要组织小组讨论。例如, 在第四册“多些少些”的教学中, 当教师出示实验小学2 000人和育红小学800人进行比较的题目时学生出现了争执, 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小学的2 000人比育红小学的800人多一些;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小学的2 000人比育红小学的800人多得多。在紧急情况下组织了讨论, 要求组内统一答案, 问题便迎刃而解。

第二, 当问题具有挑战性, 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小组讨论。

例如, 在教学第一册“20以内的加减法”归类复习得数是几的减法算式时组织了讨论,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全部答案。

第三, 查缺补漏, 小组学习更有效。这种形式是不求答案统一,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 目的是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认识更清楚。

例如, 在教学第四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里“故事会”这一问题。

2. 选拔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 兵无将不勇。”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很差, 贪玩好动,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 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 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 选拔并培养小组长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 确定智力水平良好, 发言积极, 操作能力较强, 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 对组长进行有效地培训:第一, 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 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培养合作意识;第二, 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 要先进行有序安排, 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 让会说的先说, 不会说的先听后说, 促进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 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 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 当出现意见分歧时, 组长应问个为什么, 请组员说出理由, 当出现冷场现象时, 组长应带头先发言, 起表率作用;第四, 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 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 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三、合作学习的效果及评价

1. 激活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受环境的影响, 常常会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 然而他们的思维又常常是稍纵即逝的。伙伴之间的合作学习,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环境, 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讨论不同于交换物品, 一个苹果交换一个苹果, 还是一个苹果。合作学习交换的是思想, 有效的小组讨论, 激活的是学生的思维, 必定产生1+1≥2的效果。

2. 训练语言

课堂教学中, 学生只用耳朵听, 一般只能吸收5%~20%的信息。传统的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 即使尖子生的回答完全正确, 但是其他学生语言训练却难以得到提高。当学生合作时, 每个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 每个学生都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还是听众, 耳、口、眼、脑并用, 教学的单位时间效率大大提高, 每个学生独立地在课堂上表情达意的训练次数和时间也相应的增加了许多。

3. 交流情感

学生在课堂上应有其愉悦的情感生活的需要和权利, 合作学习就比较好地满足了儿童交流的欲望, 得到了他人的尊重, 获得了成功和分享成功的需求。

4. 激发竞争

20.初探小组合作学习 篇二十

摘 要:合作、交流、竞争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面对知识的多元化、竞争的白热化,与他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进而取得竞争的优势,获得成功就成了人们的不二选择。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

关键词:合作学习;构建;运用

对小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个平台,可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得到锻炼。所以,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绝非易事。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致使它形同虚设,既耽误上课时间又影响课堂秩序,并不能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如何构建小组?如何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如何将小组合作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些初步探究。

一、小组的合理构建

1.组员的配备

合理构建班级中的小组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每组46人为佳,教师必须针对班级成员的综合实力、个体差异对每个组量体裁衣。“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句话就能很好地概括分组原则。也就是说,每个组里都要有在学习上、表达上相对而言处于高、中、低层次的学生。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内向与外向搭配;男生与女生的搭配。班级中的各组实力要尽量均衡,有可比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2.职责与分工

小组内设组长一名,记录员、发言人各一名(还可根据班级的情况添设副组长或其他设置)。其中,组长的人选尤为重要。综合能力较强,在班上有一定威信的人方可担当。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组长的性格、行为方式将在无形中影响着他的组员们。一个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的组长与一个内向沉闷、只读死书的组长所带出来的“兵”截然不同。组长全面负责组里的事务,如:人员的调配;作业的上交;纪律的管理;组内矛盾的调解等。组长还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整理与简单总结自己的工作。为落实这一点,在实施过程中,我尝试让组长记录组长日志。老师通过每周定时与不定时地检查组长日志来对其工作进行督导。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的意见整理并记录下来。发言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声音洪亮。各小组人员及岗位确定好后,老师要引导其学会各尽其责,因为这是确保每个小组顺利运作的关键。

二、建立明确的激励与惩罚机制

与小组建设相配套的是出台明确的奖惩机制,以便让学生有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比如,我在班上就是实行奖励“星星”。小组成员获取“星星”的途径可以是听写得一百分,也可以是在学校或其他地方举办的各项比赛中得奖;小组获得“星星”可以是每堂课有优异表现,老师奖励给某个小组,也可以是在老师组织的小组对抗中获胜赢取。这个“星星制”我已进行过几个学期了,效果还不错,本学年我还将“星星制”与“军衔”等级相联起来,当小组积累的“星星”达到我要求的颗数时便晋升到相应等级,如小组“星星”总数达到20颗晋升为少尉,达到30颗晋升为中尉,然后50颗升为上尉、少校、中校……中将、上将。随着军衔等级的提升,相应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学生为了小组的荣誉而战,积极性很高。当然,有奖也得有惩。每周“星星”最少的小组将会接受小小的惩罚——表演两个节目;为班级做一天义务劳动……此外,小组成员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或是严重违反班规校规的,其小组将会遭受扣星甚至降级的惩罚。学期末,老师根据综合表现以及星星的数量评选最佳组长和最佳小组。

三、鼓励小组间的良性竞争

“斗争就是幸福”这是马克思的经典名言。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中,“斗争”“竞争”无疑是激发他们团队意识,增强其集体荣誉感的最好选择。在此过程中,他们皆是勇者,当然也是感受“幸福”的人。所以,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班上的小组成员学会奋斗、勇敢竞争。例如,在这两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先让学生给自己组取一个响亮的战队名称,然后在小组内征集能代表小组的创意徽章。学生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笑声回荡在教室里。一个个响亮的战队名称,一个个有模有样的徽章新鲜出炉:“天狼战队”“猎鹰战队”“开拓者战队”“雪狐战队”“神龙战队”……小组的凝聚力得到了初步提升,在组员们积累星星的过程中,自己战队的军衔等级一步步得到提升,那代表着他们不懈努力的军衔肩章贴上墙时,学生的团队荣誉感,竞争意识更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此外,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量多为各小组搭建“战斗”的平台,提供竞争的机会,可以是课内的,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一次辩论,也可以是一次野炊活动……老师的鼓励与“煽动”更能使他们成为一名强悍的角斗士。不过,在竞争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动向,做到有的放矢、良性竞争、公正公平。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优势明显,但是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小组学习?每堂课都要小组合作学习呢?答案是否定的。实践中,我发现: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老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所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难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能为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服务。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19课《燃料的家庭》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出示了以下问题:请仔细阅读全文,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找一找每种燃料的特点及作用。

任务下达后,很快便听到了各组组长的分工安排,接着便是自由阅读勾画,三五成群地凑在一群商量,积极上台汇报,每轮的最后我公布参考答案,回答正确则小组加星一颗。每一轮揭晓答案时,都能看到学生满怀期待的眼神,他们期待正确的答案,期待“星星”降临自家,期待与他人合作的成果得到肯定。当所有的谜底都揭晓时,这一课的重难点就成功地突破了。

除了课文中的知识点可以小组合作学习外,积累运用中的综合性学习也是他们施展才能的地方。如“制作作文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就非常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在组长的安排下,整理稿件、封面设计、摘抄、美化都具体落实到人头,最后经过全组通力合作,一本本精美的作文集完成了,小组合作精神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技能,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团结与协作,宽容与谦让。其主体地位以及新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都能得到最大化体现,优势明显。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或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它将激励我们教育者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中奋力前行,我们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參考文献:

王坦.试论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J].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上一篇:退休人员返聘申请书下一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消防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