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纲要课课堂讨论问题

2024-12-07

中国近现代纲要课课堂讨论问题(共9篇)(共9篇)

1.中国近现代纲要课课堂讨论问题 篇一

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感

对于史纲课,我觉得自己收获最大的地方在于看完《大国崛起》这部历史记录片后思想上的提高,但这收获不只来源于观看后的总结与思考,更重要的是在观看的过程中,华老师把最核心、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提了出来,然后带领我们思考,使我们收获颇丰。

下面谈谈我对《大国崛起》的看法,它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了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本片所说的“世界性大国”,绝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当时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我们中国虽然是个东方大国,但却没有纳入大国之列。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找到我们的祖国没有被纳入的原因,思考我们的崛起之路。

我在这里仅从一个角度分析。德意志的崛起告诉我们:只有统一完整的国家才能走上强国之路。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以来,我们国家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使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直到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祖国的统一大业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台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两岸的经济来往越来越紧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在2008年出现了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根本不能阻碍现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尽管在2008年出现了一场浩劫——汶川大地震,但我们众志成城,彰显了和谐中国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象征着我们国家的崛起之路越来越清晰可见。

关于大国的讨论,也许永远找不到一个标准的答案,谁都无法看见未来。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我们也不知道21世纪的中国能否成为真正的大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上史纲课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了解我们长辈以及先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站在他们的角度度理解他们的言行,消除年代产生的代沟!

2.中国近现代纲要课课堂讨论问题 篇二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 他们的价值观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在教社政[2005]5号文中规定,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 各种思想相互激荡, 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样性, 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政治价值观不坚定, 价值目标功利化、世俗化在一部分学生中不同程地存在着, 这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在新形势下, 如何加强对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在“纲要”课中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实践

“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涉及自1840年以来170年的历史, 这段历史涉及许多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 有大量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因此, 充分利用“纲要”课的特点, 在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既有现实性, 也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能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在“纲要”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第一, 用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教育。每个人的行动都以其价值观为指引, 不同的历史人物由于其价值观不同, 在面临相同的问题时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 从而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教学中,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在讲授洋务运动的时候, 我就采用这种方法, 学生受到了很大启发, 教学效果很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1]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手段来应对, 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李鸿章、严复、倭仁他们三人由于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从而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李鸿章认为, 中国和西方实力相差悬殊, 尤其是军事实力差距更大, “中国向用之弓矛、小枪、土炮, 不敌彼后门进子来福枪炮, 向用之帆篷舟楫、艇船、炮划, 不敌彼轮机兵船, 是以受制于西人。”[2]为此, 中国应该学习西方, 通过变法实现自强, 否则将面临更大的危险。“中国以后若不稍变成法, 徒恃笔舌与人争, 正恐长受欺侮。”[3]为此, 他投身于洋务运动, 并成为其领袖人物。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 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因此, 李鸿章被誉为清末最有眼光的政治人物。倭仁作为那个时代的理学家和帝师, 顽固而保守, 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认为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是世界上最完美的, 因此, 反对洋务运动, 认为洋务运动是“以夷变夏”, 提出“立国之道, 尚礼义不尚权谋, 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技艺”, 主张“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橹”, [4]抵御列强入侵。这种应对局势的策略不仅不能抵御外侮, 而且只能加大中国和西方的差距, 使中国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因此, 倭仁的主张不仅受到洋务派的反驳, 而且也为慈禧太后所摒弃。严复作为留洋归国者, 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 他参与了洋务运动, 主张在中国变法, 主张实行民权, 认为要使中国走向强大, 关键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在译著《原富》里他加上了这样的按语:“吾未见其民之不自由者, 而国可以自由也;其民之无权者, 其国之可以有权也。”[5]严复的思想及其著作, 对中国文化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比较上述三人观念、做法和影响的不同时, 由教师提供相关资料,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他们之所以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应对时局,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对时局有不同的认识和判断。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第二, 加强研究性教学, 在研究中内化学生的理论信仰和价值观。研究性教学是当前正在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从价值观的教育角度来讲, 这种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学生从内心接受相关理论, 并转化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了让学生懂得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在学习辛亥革命时, 我采用了研究性教学,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由自己得出结论。我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是“假如没有袁世凯, 辛亥革命是否会成功?”在学习辛亥革命前一周, 我把这个问题布置给学生, 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论证这个问题, 并写成小论文,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从学生论证的结果来看, 学生基本持有这样的观点:即使没有袁世凯, 革命也不会成功。首先, 革命要取得成功, 必须有明确可行的指导思想, 有坚强的领导力量, 有实现目标的物质基础, 这些都是辛亥革命所不具备的。从指导思想上来说, 在革命派内部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没有达成共识, 更缺乏明确的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从领导力量来看, 同盟会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领导;在物质方面, 革命派没有自己的武装, 没有财政来源;在群众基础方面, 广大民众没有参入。因此, 辛亥革命胜利的主客观条件并不成熟, 其失败是必然的。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通过探究, 学生自己得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结论, 这就为后面接受三个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研究性教学, 既锻炼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唯物史观教育, 有利于学生对“三个选择”的认同。

第三, 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增强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纲要”课社会实践要紧紧围绕革命和建设两个主题, 充分利用学生家乡和学校所在地的资源展开。德州学院“纲要”课教学评价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2010年, 我要求所教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调查, 可以就家乡最近十年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老家革命斗争故事、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 写一份调查报告。因为是学生自己的家乡, 感情深且比较熟悉, 学生比较有热情。在调查中, 学生了解了家乡的革命斗争的历程, 对曾经的革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高兴, 对存在的问题感到担忧, 对该如何解决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 用历史事实和现实成就传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观念, 学生容易从情感上接受。只有在情感上接受了, 才能进一步将价值观内化并指导实践, 养成相应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价值观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 要以引导为主, 避免一味灌输。价值观的形成有其自身规律, 既是主流社会自觉建构社会规范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个人对生活体验和生活阅历自发思考的过程, 一味地灌输, 在大学生独立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效果不好, 甚至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 适得其反。由于各种原因, 当前我国还存在着贪污腐败现象, 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也大量存在, 甚至有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曾经遭受过不良社会风气的伤害, 如果我们主要采用灌输的手段, 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懂得“三个选择”, 反而可能由于学生的逆反心理而走向反面。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 通过理性分析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当前社会现实, 认同至少不反对课程要求他们树立的观念。

第二, 要允许价值观多样化存在, 引导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多元文化已经是社会文化的一大特点, 因此价值观多样化不可避免。也只有保持个体个性化特点, 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社会局面, 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但是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个性化、多样化的价值观而没有共同价值观, 就难以形成凝聚社会的力量, 也不能集中精力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史纲”课教学中, 要在尊重价值观多样化的同时, 引导学生形成共同价值观,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在对上述洋务运动时期历史人物的学习中, 我们看到每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解决问题的方案也相去甚远, 但是每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 那就是爱国,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 在“史纲”课教学中, 价值观教育要实现尊重多样性与倡导价值共识的统一, 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共同探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 终身受益”的课程, 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在“纲要”课教学中把历史教学和政治理论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提高“纲要”课教学的理论性和现实性、思想性和有效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鸿章.复王补帆中丞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0) [M].

[2]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19[M].

[3]复孙竹堂观察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3) [M].

[4]宝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8[M].台北:文海出版社, 1966:10-12.

3.中国近现代纲要课课堂讨论问题 篇三

【关键词】讨论教学法 教学实效 实施办法 精心设计 合理运用

怎样才能够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兴趣盎然,提高教学实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在愉快地历史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笔者认为讨论法教学应该是较好的选择。

讨论教学法就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实现某个教学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合作探讨,并因此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交流情感,发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实施讨论教学法的好处

1.讨论教学法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现代的大学生对于历史课已经非常的熟悉。他们小学、初中、高中都开过历史课,上了大学又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他们会觉得多余,从而轻视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课堂讨论围绕他们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展开,既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效果。

2.讨论教学法能提高学生运用和搜索资料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课的发言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准备讨论内容,这无疑对于他们搜集和运用资料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尝试。在讨论过程中,参与的学生需要认真思考问题,为了互相交流感知与见解,学生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又要寻找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因而可以促进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并进而更新思维方式。

3.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不同观点和看法,又能使学生明辨是非。常言道“理不辨不明”。通过课堂讨论,还能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多角度看问题,遇事冷静思考,养成三思而后行的好习惯。

4.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还能锻炼学生胆量,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为走出校门后适应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打下基础。大学生上大学不是最终目标,能够找到适合的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才可以说是每个大学生的夙愿。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有优异的专业成绩外更需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当众讲话的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过人的胆识和魄力,而这些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锻炼。大学也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能够在大学四年里加强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讨论教学正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二、讨论课实施办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实施办法:

讨论法教学按教学时间不同可以分以下两种:

1.课前提出问题,留出时间让大家思考讨论。如果课堂需要讲授的内容不是太多,有剩余的时间并且所提讨论题目答案已经包含在课堂讲授中,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这样的讨论相对简单,一般不会花费太多时间,主要可以通过讨论检验课堂效果,加深学生印象。

2.讲授内容结束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留待下一次讨论课讨论。课堂讲授内容较多时,并且所提讨论题需要课后多方搜集大量资料时,可以使用此方法。这样的讨论应该留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师生都要高度重视,根据情况也可以设计成辩论赛等形式。

讨论法教学按参与的学生人数不同有同座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不同的规模,其中小组讨论又可以有如下不同形式:

1.小组内讨论。这种方式主要是小组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进行分工合作,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反复协商调整,最后达成小组共识,形成书面结果。

2.先小组内讨论,再课堂展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课堂发言,以展示本小组结果,由全班共享各小组成果。这种方式适用于教师根据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结合实际,拟订若干讨论主题,分派到各小组分散讨论的情形。

3.先小组内讨论,再小组间辩论。这种方式是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小组结果,再以辩论会的形式,各小组间进行辩论。这种方式适用于争论比较大或适合辩论的主题的讨论。

按教学内容不同又可以分为专题性讨论、析疑性讨论、欣赏性讨论等不同的性质。它可以在教学的各步骤中运用,要从实际需要去考虑上述各点,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讨论教学法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也可以说是讨论教学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讨论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特别是针对历史现象的看待或评价,不少学生可能存在着错误观点,或者说有些比较偏激的看法,老师在选讨论题时要能够让他们觉得很有意思,并且有非常想发表高见的愿望。比如在讲到戊戌变法这一节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题“假如光绪皇帝有实权,变法会成功吗?为什么?”学生就很感兴趣。历史不能假设,但为了开阔思路,引起学生的思考,我们也不妨假设一回。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是下次课之前讨论,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课下围绕论题搜集资料或写发言提纲,为下一次课的讨论做好准备。

2.要让学生在充分熟悉材料的基础上,准备一个小型的提纲、报告或总结、心得,哪怕是寥寥数笔,但也至少说明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

3.为了督促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应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课堂表现作以记录,作为考评之一,计入期末成绩。同时声明:发言观点的对错不重要,贵在参与,当然,对于表现优秀者也要提出表扬。

4.讨论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虚心听取他人见解,作出正确评判,修正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论据,同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因势利导,深化讨论内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偏离问题的随意讨论,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学生的不同观点,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为讨论后的教师总结准备材料,进行有效指导。

5.教师要做好讨论后的归纳总结工作。在学生讨论后,教师要及时作出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要肯定不同观点的积极方面;正确的观点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6.布置作业,撰写政治小论文。讨论后,学生可能在这一问题上形成比较独特的见解,这时可鼓励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撰写政治小论文,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这样,既提高了讨论课的实效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习讨论的兴趣。

三、结语

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明显的功效,但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并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理运用。只要我们纲要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联系学生实际,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门课一定会使学生大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谢金森.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现状分析.莆田学院学报,2005(3).

[2]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Stephen D.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 . 讨论式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4.中国近现代纲要课课堂讨论问题 篇四

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查课试题

中国医科大学2012年7月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

1.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A)。(分值:1分)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

D.新中国成立

2.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是(C)。(分值:1分)A.忻口战役

B.凇沪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战役

3.1946年,中共决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文件是(C)。(分值:1分)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五四指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中国土地法大纲》

4.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A)(分值:1分)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5.关于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原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分值:1分)A.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是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

B.陈独秀“左”倾教条主义路线错误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C.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阶段,理论准备不足,缺乏革命斗争经验

D.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是大革命失败的国际因素

6.“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在(C)中提出的。(分值:1分)A.《天演论》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盛世危言》

7.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反蒋第二条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分值:1分)A.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B.上海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三反”斗争

C.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D.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和人民起义遍及各地

8.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B)。(分值:1分)A.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B.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C.反贪污、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

D.反腐败、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9.中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是(D)。(分值:1分)A.陈独秀

B.毛泽东

C.李达

D.李大钊

10.批判党内“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会议是(C)。(分值:1分)A.洛川会议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A)。(分值:1分)A.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充分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积极因素

C.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的目标

D.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2.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置“关东总督府”、成立“关东军”是在(D)条约签订之后。(分值:1分)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C)。(分值:1分)A.新文化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五四运动

D.十月革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4.民主党派放弃“中间路线”.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立场的转折点是(C)。(分值:1分)A.拒绝参加伪“国民大会”

B.参加新政协并在新中国参政

C.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对时局的意见》发表

15.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的“领事裁判权”条款,标志着近代中国(B)国家主权的丧失。(分值:1分)A.领土主权

B.司法主权

C.关税主权

D.领海主权

16.下列事件:a. 华北事变 b. 伪“满洲国”建立 c.南京大屠杀 d. 西安事变e.卢沟桥事变,按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C)。(分值:1分)A.abcde B.bacde C.badec

D.abedc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7.标志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A)(分值:1分)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C)。(分值:1分)A.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出现新的历史性突破的事件是(A)(分值:1分)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南方谈话

C.香港回归

D.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20.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D)。(分值:1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C.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二,判断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是在中共十二大上首次提出的。(分值:2分)错误

2.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由农民阶级提出的。(分值:2分)错误

3.国民党政府与北洋军阀政府就其政权性质而言是相同的。(分值:2分)错误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值:2分)错误.5.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分值:2分)错误

6.新中国成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分值:2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正确

7.孙中山三大政策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分值:2分)正确

8.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总路线。(分值:2分)正确

9.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结束。(分值:2分)错误

10.中共八大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端。(分值:2分)错误

三,简答

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历史意义。(分值:6分)

答: 从历史意义来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对蒋介石国民党,尤其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利,促成了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举国一致抗日的发动和最后胜利,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铺垫了道路。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现实启示,李教授指出三点,一要弘扬和提倡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任何人、团体、政党、阶级的利益相比,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和本质特征。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全人类的利益具有更高的价值,我们应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避免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大国风范,实现激情和理智的共振。第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都是一个好的机遇,但中国共产党抓住了机遇,国民党没有抓好。可见,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能力,要把握好客观形势和机遇。最后,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力戒盛世意识。

2.“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分值:6分)答: 主要内容: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会后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历史意义:为秋收起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3.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历史意义。(分值:6分)答: 197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种执政指导思想的讨论,实质上是文化大革命路线和实施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较量。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检验党的路线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大讨论带来思想大解放.4.中国革命新道路及其主要特点。(分值:6分)答: 中国革命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是毛泽东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创建中央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实践,就不会有对中国国情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正确认识,也就不会有中国正确革命道路产生。她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完全正确。

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分值:6分)答:

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

三、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在沦陷区,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傀儡的统治。

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在沦陷区,则一切被日本帝国主义所独占。

五、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四,大答题

1.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分值:15分)答: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或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等领导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简论第三条道路必然失败的原因。(分值:15分)答: 中国的资本主义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依赖,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帝国主义争取名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本主义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民主党派是赤手空拳干革命,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先天不足,力量薄弱,根本无力左右政局变化,甚至在政局变化中没有过多的话语权,且不说其它,在国民党当局以暴力对他们实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迫害,如闻一多,李公朴等被杀害,民盟还得被迫接受宣布解散的安排,这也是其认识自己无力领导中国走上第三条道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篇五

1、“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2、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

3、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引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4、工业革命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5、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

6、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7、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b.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8、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新出现的社会阶级有?

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9、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0、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a.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11、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辛丑条约》的签订

12、“五口通商”中的“五口”指: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简记:广厦福宁上)

2016.10.17

1、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多次重创洋枪对的是太平军。

3、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是哪个部队?哪个首领?刘永福带领的黑旗军

4、当年旅顺和大连是谁的势力范围?俄国

5、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 a.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6、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b.经济技术的落后

7、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冯子才率清军赢得了哪两次战争的胜利?

镇南关大捷和琼山大捷

8、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0、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11、严复在《天海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

12、洪秀全创立(组织)拜上帝会发动和组织群众

13、什么事件正式宣告太平天国的建立?占领南京,定都天京

14、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

15、太平天国组织的基层组织叫“两”

16、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

17、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18、太平天国运动是被湘军攻破的

19、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起义最高峰

2016.10.24

1、洋务运动 The western affairs movement

2、所谓清朝的“四大中兴名臣”有: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或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高强之术

4、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由哪个思想家在哪本书中提出来的?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5、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的口号是“自强”

6、创办民用工业的口号是“求富”

7、洋务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的“四大水师”: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

8、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马尾船政学堂

9、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维新派创办京师大学堂)

10、维新派创设的学堂最著名的有:康有为的广州万木草堂 梁启超的长沙时务学堂

11、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2、“百日维新”持续了多少天? 103天

1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光仁

14、辛亥革命 The 1911 Revoltion

15、陈天华有哪些著作?《猛回头》、《警示钟》

16、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是?邹容《革命军》

17、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18、中国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9、民国元年指的是哪一年? 1912年

2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16.10.31

1、护国运动是由谁发起的?蔡锷(护法运动是由孙中山发起的)

2、什么事件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护法运动”的失败

3、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当时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4、经济危机 Economic Crisis

5、所谓的“三座大山”是指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6、资产阶级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7、地主阶级与实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行不通的原因: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016.11.14 1.新文化运动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Democracy)和科学(Science)3.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4.《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5.什么事件标志着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表

6.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7.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

8.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9.毛泽东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提到的三本书指的是: 《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 10.《共产党》(月刊)的创办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11.共产党宣言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12中国共产党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

13.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a.革命纲领 b.群众路线

14.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6.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7.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高潮

18.北伐战争的作战对象是那三派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 19.什么事件标志着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北洋军阀改易旗帜

20.八七会议确定了什么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21.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是在哪次会议中提出?八七会议 22.我党创建人民军队始于南昌起义

2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提出来的

24.以农村为中心思想是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的。2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在《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来的。

26.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毛泽东在1928年12月在井冈山制定的。27.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了第二个土地法。

2016.11.21 1.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2.遵义会议确定的三人团: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3.三大主力会师指哪三个主力?一、二、四方面军

4.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5.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6.《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7.1927年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的“东方会议”宣示了八条《对华政策纲要》。

8.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卢沟桥事变开始。

9.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10.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提出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

11.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第一次I公开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

1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国共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13.1938年3月李宗仁取得台儿庄战役。

14.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八字方针“防共、限共、溶共、反共”。15.张自忠与1940年5月死于枣宜会战中。

16.毛泽东把抗日战争氛围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三个阶段。17.1937年3月平型关打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8.我党确立“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三大方针。19.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完整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

20.《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土地建设的基本方针。

21.十年内战时期我党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政策。22.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

24.“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25.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26.毛泽东思想是在1045年中共七大提出的。27.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是1945年9月3日。

28.1945年10月25日,台湾及澎湖列岛收回是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标志。

2016.11.28 1.抗日战争胜利后,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双十协定”的全名叫《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3.什么问题《双十协定》中没有达成协议?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4.1945年6月底国民党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5.三大进军标志战略进攻

a.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1947年6月30日夜开始。b.陈谢兵团挺近豫西地区——1947年8月22日开始。c.陈毅、粟裕大军发展苏鲁豫皖解放区——1947年8月开始。6.“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

7.哪次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杨家沟会议(1947年12月陕北米脂县)

8.抗日战争之后(解放战争期间)“耕者有其田”的政策。9.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10.国民党的四大家族分别是蒋(蒋介石)、宋(宋子文)、孔(孔祥熙)、陈(陈果夫、陈立夫)

11.三大战役是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2.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政治的覆灭。

13.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面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上社会的发展方向。14.毛泽东的两个务必思想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

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16.当时中国的临时宪法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18.建国后(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后),国家的主要经济成分 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9.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结论)20.三大改造是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1956年底,我过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

22.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即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3.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中国化是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24.《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5.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三个主题,三个补充”的思想。

26.“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

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篇六

简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与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自然经济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土地所有制仍存在。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三座大山”),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论述: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积极作用:

(1)政治: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一步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之中。②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2)经济:①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②一些企业家试图以“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起来。③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世界(3)思想文化:

帝国主义的入侵唤醒了一部分中国人,他们为救国图存开始奋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4)科技: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

2、消极作用:

(1)政治: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并强迫中国政府与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从而使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2)经济: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①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并把许多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它们直接管理的租界。它们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对外贸易,控制了中国的交通事业。因此它们便能够大量地倾销它们的商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工业品的市场,同时又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于帝国主义的需要。②在经济上中国逐步地形成了对帝国主义资本的依附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③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压制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逐渐陷入困境。(3)思想文化:

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②圆明园等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被帝国主义摧毁

(4)对人民:大量中国人民惨遭杀害,是历史的巨大灾难。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帝国主义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它的消极作用更不容忽视。

材料:

材料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小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材料2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材料3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不符合。说明了美国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开脱罪责,寻找借口。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发展资本主义和殖民扩张的需要,英国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2)请根据材料2和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答:影响:①、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使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②、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由一个独立的社会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第二章 简答:

1.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2.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第一,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是要不要变法。.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二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三是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第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场论战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论述:

农民阶级对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及失败的原因。

农民阶级的探索

①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来发动农民群众。

②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前者平均分配土地和生产所得,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但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③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

⑤失败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根本原因),拜上帝教不科学,未能正确对待儒学,视西方人为“洋兄弟”。

第三章 简答

1.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既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低价,按价征收,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2.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论述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是与当时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出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社会急剧动荡,一场大的风暴就要来临了。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表明《辛丑条约》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争夺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致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而逐渐形成的。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在群众斗争的推动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材料

材料1 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万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材料2 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l0月19日)

请回答:(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

(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答案要点】

(1)康有为“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向日本学习,采用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学习英美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

(2)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采取了下列行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百日维新,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3)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其中,主观方面的原因体现在: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第四章 简答:

1.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帝国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生的群总运动。翊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唉的动员和组织群众,而五四运动则是学生、工人、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广泛参与的群众性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机器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因而它成为中国革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论述: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第二,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第三,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第四,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材料:.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五四运动陡然爆发,我于是卷入旋涡……抱着不可思议的“热烈”参与学生运动。我们处于社会生活之中,还只知道社会中了无名毒症,不知道怎么样医治,学生运动的意义是如此,单由自己的体验,那不安的感觉再也藏不住了……当时爱国运动的意义,绝不能望文生义的去解释他。

中华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的引子,山东问题,本来就包括在这里。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就是这个原因。况且家族农业经济破产,旧社会组织失了他的根据地,于是社会问题更复杂了。从孔教问题,妇女问题一直到劳动问题,社会改造问题;从文字上的文学问题一直到人生观的哲学问题;都在这一时期兴起,萦绕着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思想。

--摘自瞿秋白:《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思想的变动》

材料2

八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19年5月4日,北京数千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由此掀起了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国性群众斗争。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以往前赴后继斗争的继续和新的发展。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声势浩大的政治大罢工显示出崭新的战斗姿态。五四运动鲜明地贯穿着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题。五四运动作为极大地促进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和荡涤着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着道路。

--摘自胡锦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五章 简答: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业必然胜利;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 3.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4.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论述:

如何理解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材料:材料1(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五)以人口为单位分配土地。摘自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2

(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

(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三)以乡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四)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摘自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 材料3

省苏(维埃政府)应该通令各地各级政府,要各地政府录令布告,推促农民耕种,在令上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出卖,得了钱来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田地,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农民一家缺少劳力耕田不完,或全无劳力一点不能自耕的,准许出租。租完多少,以两不吃亏为原则,由各处议定。摘自1931年2月毛泽东《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 请回答:

①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 ②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样的修正? ③比较材料3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些修正? ④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 [答案要点]

(1)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有:第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分配;第二,土地所有权属于工农民主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个人,这样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容易侵犯中农利益,不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不利于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这是因为:没收一切土地,没有把地主的土地和富农、中农的土地进行区分,往往造成对富农和中农利益的损害,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3)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所有,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因此,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

(4)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第六章 论述: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材料: 第七章 简答: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论述:

在围绕中国前途的决战中,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第八章 简答:

1.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外条件主要有哪些? 2.阐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7.中国近现代纲要课课堂讨论问题 篇七

一、红色歌曲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意义

1.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形式。红色歌曲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 红歌的引入, 打破了传统以课本教材为主的教学形式, 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体现出更强的丰富性。首先, 红歌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 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氛围的高涨,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其次, 红歌这一教学形式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 更加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 从而促进教学主题的升华。总之, 红歌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入实现教学载体和教学形式的创新, 这对于实现教学的进步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红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 将红歌与教学结合起来, 更加容易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红歌就是爱国情感的真实表达, 通过学习这些红歌, 不仅仅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状态, 同时还很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民族情感, 增进爱国主义情怀。总之, 红歌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3.红歌具有历史、德育、美育等多重教育功能。红歌具有历史、德育、美育等多重教育功能。首先, 红歌具有很强的历史教育功能。红歌是历史事实最真实的反映, 通过红歌的学习, 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历史现实, 从而与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比如《秋收起义歌》、《游击队之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 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历史事件的反映, 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学习红色歌曲, 学生不仅仅能够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同时还能够把握当时人们的心理和民族感情。其次, 红歌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在不少红歌中, 我们不仅仅能够感受到豪迈的气势, 同时还能够从中培育民族感情、增强道德观念。比如《团结就是力量》、《毕业歌》 等, 这些优秀的红歌以优美的旋律打动人心, 将深刻的寓意以浅显的方式展现出来, 提升了学生的德育水平。最后, 红歌还有很强的美育功能。红歌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 同时还是美学的体现, 将红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音乐素养。

二、红色歌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

1.设置红歌情境, 实现教学导入。将红色歌曲运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 可以充分发挥红歌的优势, 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比如在讲红军长征这一内容的时候, 可以通过《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渡长征源》等红歌来作为教学导入, 从而引出课堂教学的主题。将红歌引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去, 可以让学生在聆听红歌的同时, 更加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脚步和规律, 从而来充分地塑造学生的历史情感, 提升个人的历史责任意识。总之,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 要善于设置红歌情境, 实现教学导入, 提升教学效率。

2.插入红歌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红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插入红歌教学,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时候, 可以通过插入 《秋收起义歌》、《井冈山》等红歌作为辅助, 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在红歌插入的时候, 应该合理地把握时机, 以此来保证教学实践与红歌的完美结合, 从而来实现教学的流畅性。将红歌与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 用红歌来引领学生释放情感, 明确近现代史教学的意义, 从而深化教学主题。

3.红歌教学收尾, 深化教学主题。用红歌来进行教学收尾, 深化教学主题。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 又是对教学过程的强化, 从而让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提升个人的民族主义情感。比如在讲解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时候, 可以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来作为教学活动的收尾, 让学生们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感受到抗战胜利的累累硕果, 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 以此来培育个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而深化教学主题。总而言之, 红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应该根据教学进程及时机, 来实现红歌的有效运用, 从而促进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顺利进行,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红色歌曲的基本经验

1.红歌题材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中, 应该保证红歌题材与教学内容的相一致, 从而使红歌教学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先, 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的梳理, 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寻找与之相关的红歌内容, 然后再从中选择出与教学内容最相吻合的红歌代表, 作为红歌教学题材。其次, 要选择有代表性、有气势、有感情张力的红歌, 这样不仅仅能够最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 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彰显教学意义。

2.应选取学生熟悉的红歌内容。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红歌内容来作为教学的辅佐, 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第一, 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红歌作为教学内容, 可以在无形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红歌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 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第二, 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红歌内容, 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 从而调动他们的情感, 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 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所以,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 应该以红歌作为突破口来启发学生情感, 增强教学意义。

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红色歌曲, 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进一步探索

1.鼓励学生参与红歌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践中运用红色歌曲, 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红歌教学,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 第一, 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来进行红歌的选择,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情感等因素来选择, 不断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第二, 在红歌教学中, 对于红歌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这一环节上, 而是要让学生融入到红歌中去, 可以通过合唱、独唱等方式来实现, 这对于实现红歌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结合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三, 增设红歌教学讨论环节, 让学生在准确理解红歌内涵的基础之上, 来对红歌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 从而让他们从红歌中发现历史的真相, 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开启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总之, 在红歌教学中必须要鼓励学生的全程参与, 提升教学效果。

2.实现多样化的红歌教学方式。实现多样化的红歌教学方式, 不仅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第一, 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实现, 比如红歌视频、音像资料等, 让学生在学习红歌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历史;第二, 在班级举行红歌经典唱诵活动, 一来能够提升学生红歌掌握数量, 二来可以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红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能够从根本上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 只有突出红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不仅仅可以实现他们对于历史的全面认识, 同时还能够从根本上培养个人的情感。

3.塑造健康向上的红色经典校园文化。塑造健康向上的红色经典校园文化, 培育红色精神在校园中的渗透, 能够从整体上奠定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首先, 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广播、宣传栏等工具来实现红色经典文化的传播, 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红色歌曲的鼓舞, 获得前进的动力。其次, 多在校园中举办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比如红歌演唱比赛等, 充分重视红色文化对于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 积极召开以红色歌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让大家在讨论中感受到红色歌曲的号召力和巨大魅力, 将其与个人发展、民族进步结合起来, 从而带给学生别样的动力, 让他们时时刻刻以红歌精神作为前进的动力, 促进个人成长。

五、结语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引入红色歌曲, 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形式, 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热情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从而促进德育和美育的实现。实现红歌与近现代史教学的结合, 必须要保证红歌题材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同时还要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红歌内容, 保证教学效果。此外, 要想增强红歌教学的实效性, 可以通过学生参与、 教学方式多元化、红色校园文化的塑造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红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实效性,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形式与手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红色歌曲作为红色资源的一部分, 是历史的印证, 充分展现了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战斗不止的伟大品格, 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大课堂”。本文以红色歌曲为立足点, 将其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这不仅有利于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 而且为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载体和新的方法。

关键词:红色歌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班丽梅.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的传播及教学模式研究[J].北方音乐, 2015, (16) :92-93.

[2]王连杰.新语境下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问题刍议及教学实效性探析[J].经营管理者, 2015, (30) :483-484.

8.中国近现代纲要课课堂讨论问题 篇八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成就,如在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都有许多成果。但不可否认,其深入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本文重在对教学中的与教学效果直接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如专题教学问题,案例教学问题,实践教学问题等,寄希望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改革有所突破。

一、把握课程特点 做好专题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同时,它又是一门历史课,涵盖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及改革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专题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它的整合性、针对性、独立性、拓展性等特点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并且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使教学更具研究性。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的体系和课程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特点表现在既是政治理论课,又是历史课。而依据课程特点开展专题教学,是当前深入开展专题教学需要把握的关键。为此,既注重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在把握课程主流和本质的基础上强调专题的针对性;又注重其历史课特点,在强调专题独立性的同时,保证历史发展线索的完整性。

首先,把握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有针对性的做好专题教学。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为此,在设置和讲授专题时要紧紧围绕这一主流和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授的针对性。同时,专题教学的针对性还体现在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十分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通过史实,给以清晰且有说服力的回答。努力帮助大学生弄清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在适当时机、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了解他们没有弄清及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注重其历史课特点,既强调专题的独立性,又要保持历史的完整性。专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专题的独立性。每个专题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自成体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特点进行专题教学,可以使教学纵横延伸,开阔历史视野,达到一定的教学深度,充分体现专题教学的优势。地理大发现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走向一体化。从此,一国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中国也不例外,不联系中国所处的时代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许多问题就得不到正确的认识。例如,古代强盛的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丧失了通过发展资本主义使自己走向独立、富强的历史机遇?对于这个问题,要联系欧美资本主义的崛起及其对外扩张,以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其受到的打击等,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因此,把中国近现代史看作世界近现代史的组成部分,从世界发展趋势论说中国问题,这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论述方法,也体现了专题教学独立性特点。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授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历史的延续性要求在设计专题时要注重每个专题时间上的延续与历史发展脉络,每一专题连接起来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程特点。另外,这也便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加深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二、挖掘历史资源 编写精品案例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教学法,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案例为媒质,以个案分析为切入口,以学生共同研究和观点碰撞为主要施教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拓宽研究领域、探求事物规律、开发潜在智能、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能力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是第一个环节,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准备工作,也是做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编写更具感染力的教学案例。一个好的案例能够达到启迪智慧,创新思维的效果。

目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已经广泛使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课堂效果明显提高。但不可否认,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仍然是困扰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是如何增强教学案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历史资料。面对浩瀚的历史资源,编写案例需要深入挖掘史料资源,特别是地方性的史料资源,并注重案例的研究性、针对性和功能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案例的质量,为案例教学以后各步骤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深入挖掘历史资源是选择编写案例内容的重要手段。把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不熟悉的历史事件、人物等作为案例编写的素材,经过加工整理形成教学案例,会让学生产生想要去了解、去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也会后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地方史资料提及的不多,但地方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地方史资源也是编写教学案例的重要史料资源,这些身边的历史会让学生有更深感触,能够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那些学生不知道或不十分清楚的史实,会让他们产生新鲜感,从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确定了案例教学的内容,明确了目标,才能编写好教学案例,才能使教学案例有内在价值。

nlc202309020014

注重教学案例的科学研究性和针对性是编写好案例的关键。首先,案例的研究性特点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它表现在案例主题能较好地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可研究性;还体现在案例问题上,要内涵丰富,对其理解和分析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具有学术价值和知识的延伸性、扩展性。案例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体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的融会贯通。案例教学形成了新的教学关系,相对于讲授式教学,其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使传统的教学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由台下走到了台上,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改变了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形成了新的施教方式,这种以案例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分析研讨为主线,以自由宽松教学环境为特色的施教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活力,改变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依赖思想和惰性行为,而且能有效促进思考,起到深化认识、集思广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完成这样的案例教学,需要案例本身具有科学研究性。同时,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分析研讨去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研讨、争论,体现出不同观点的交锋。这是学生学会容纳与借鉴、协作与沟通、反思与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案例本身提出了要具有科学研究性的要求。总之,在挖掘史料,编写教学案例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案例的研究性。

其次,注重教学案例的针对性是编写好案例的前提。教学案例的针对性表现在与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的对应,其主题要侧重于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要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对应;案例问题有分析思考的意义和空间。有针对性编写案例,就要做好规划,应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选择编写案例,要对案例所具有的典型性和研究性进行考察,把握案例问题的研究价值。

总之,强化知识,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提高能力,应当选择内容相对复杂,具有争议性的案例。只有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关注地方史资源,同时把握案例的研究性和针对性,才能选择编写出适用的、精彩的教学案例。

三、创新方式方法 深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在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教育。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深入认识社会的良好机会。所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形式、手段、实施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诸多困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由于内容丰富、影音资料较多,近年来,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览等就成为主要的实践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许多困难。因此,使得这些实践环节往往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和要求上,难以得到很好落实。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在实际操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实践的形式、手段上不断创新。因此,创新方式方法就成为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首先,整合资源以增强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自成体系的各门学科,但各门课程互相之间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各门课可以共同组织学生的参观活动,即避免了重复,也使教师力量得到整合,节省了时间。为了使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更具有实效性,可以将活动分成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参观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在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所要参观的内容进行了解,并确定研究报告的内容;在参观时,在全面参观时要有重点;总结阶段要撰写研究报告。这个过程具有研究性的特点,会后更大的收获。

其次,规范总结以落实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为了使社会实践教学保质保量,完整有序,应要求学生写体会、论文等。教师要认真批阅,积极评价,针对共性问题在课堂上或答疑时予以解答。同时,把成绩作为最终考核分数的一部分,对优秀的要给予表扬奖励,以此促进社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此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它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请专家作报告、社会服务等。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课题,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关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是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把握课程特点、挖掘历史资源和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上述三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问题。

作者简介:

梅学霞(1963~),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

杨志刚(1975~),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从事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品牌化研究”编号:JG2013010210阶段性结果。

本文系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三化研究”编号:12534034阶段性结果。

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答案 篇九

(1)涵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国家主权遭到破坏,是一个已经丧失国家主权又没有完全丧失主权的国家,或者说是部分丧失国家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社会经济丧失独立地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在文化上,近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传入并有所发展,即“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经逐渐近代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日益发展壮大,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其表现是:在政治上,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相勾结,维持反动统治;在经济上,以地主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生产关系继续存在,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文化上,“西学东渐”。

(2)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稳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发展缓慢,力量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既不平衡。

⑥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主要矛盾: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相互关系:两大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4)历史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5)关系: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的独立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统治,求得人民的解放;革命的动力应该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各自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为什么都不能成功?(1)农民阶级:

A.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将西方基督教义和儒家大同思想及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来改造中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资政新篇》提出了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失败原因:①小农阶级的阶级局限性;②宗教色彩浓重;③片面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④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分开来。

B.义和团运动(扶清救国)——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群众,从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妄图用“扶清”的方式达到“灭洋”的目的,以挽救民族危亡。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主观上:①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②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④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容易放松对清统治者的警惕,也带有盲目排外性质,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晚清时期一次民族自强自救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武装自己,使中国迅速走上富强道路。

主要内容包括:组建西式军队,北洋水师为代表;兴建西方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为代表;兴建西方民用工业,汉阳铁厂为代表;开办西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为代表;修铁路、建立电话电报网络、西方金融、选派学生留洋等。失败原因:①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②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③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④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3)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救国)——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维新思想,力图以此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并将这一思想发展成为维新运动,进而进行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失败原因:

直接原因:①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

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致经济落后;③外国势力的干涉。

根本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

(1)历史条件: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②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大;③清政府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④各阶层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2)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②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③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④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⑤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失败原因:①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②主观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a.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c.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经验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4.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①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呼唤一个强有力的人来收拾局面,而此人非袁世凯莫属。②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和欢呼。③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各阶层“拥袁弃孙”的一致倾向,是孙中山让位的一个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①辛亥革命之时,革命党人尚不具备掌握政权的思想准备,并且中华民国建立以后,认为只剩下建设民国的问题了,而产生功成身退的思想。②在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当中,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党人中有着这样一个认识,那就是满清已经推翻,民国已经建立,剩下的就是建设民国的问题了。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尚不具备管理国家的政治经验和才能。

中编综述与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历史背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或:①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统治,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②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经迅速壮大到二百多万人,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斗争的正确方向;④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继续并发展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3)影响:五四运动是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群众性、及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性质。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并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6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条件、历史特点及其重要影响是什么?

(1)历史条件:①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②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③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④“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历史特点:①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②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的结合。④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的,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⑤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3)重要影响: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②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③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⑤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7.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中共早期为什么会连续发生多次“左”倾错误?(1)①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③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⑤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原因:①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②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③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8.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长征?请谈谈你对遵义会议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1)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第一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也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新生的共产党来说是一次大浪淘沙,这其中尤其是以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最为重要,是一次最严峻的考验,是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来讲是最严峻的锻炼,是最严峻的大浪淘沙,又具体表现为三方面:①革命队伍的大浪淘沙: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与时期,将革命军队中的软弱者、动摇者、投机者、发动派都清除出了,剩下的都是纯洁的、坚定的、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领导核心集体。②思想理论的大浪淘沙:关于革命道路和基本理论在这样的艰巨历程中经过比较、斗争,最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③领袖人物的大浪淘沙:形成了自己的领袖人物。(或: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共产党员和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它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奋勇向前。)

(2)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重要意义: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领导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做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9 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正面抗战的地位与作用?

①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②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③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的作用十分有限。10 论述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历史地位、胜利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用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1.抗战结束后中国存在着哪几种命运与前途的较量?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①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②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③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①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②民族资产阶级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③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通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①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②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12为何在中国第三条道路走不通? 第三条道路(“中间路线”)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道路。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在中国,这个革命的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帝国主义。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因此,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因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

②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曾被视为医治中国贫穷落后的良方。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甚至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志士仁人都热心地提倡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但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相反,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紧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社会主义俄国的支持、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自然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

③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是独裁专制的政权,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必然排斥、镇压一切先进的思想。前者扼杀了孙中山亲手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后者在抗战胜利前后,封杀了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断然拒绝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包括蒋介石集团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④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不发达和政治上软弱的状况。同时,在近代中国,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和残暴的。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打败强大的敌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

中国革命的历史充分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13国民党为何会败走台湾丢掉大陆?

①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其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其感到极端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②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由于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所部各路大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举行胜利的大军,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国民党蒋介石被人民赶出中国大陆,逃往中国台湾省。

14.为什么说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原因:①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农民的梦想极大放大;②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思想理论武器,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③通过这些新思想理论武器改造了中国几千年不变的农民,从而避免了农民建立的封建政权;④反封建遗毒最彻底:黄赌毒、打砸抢、土匪恶霸、封建迷信、包办婚姻、传统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封建意识等;⑤坚决完成了反帝国主义任务,使得中国人终于能够扬眉吐气;⑥政治力量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得我们有了自己强大的力量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国家基本建设,并为国家完成了主要物质资本的积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最广大民众的动员使社会高度组织起来,团结就是力量,一下子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为一个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①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②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③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④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⑤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整个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整个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整个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15.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1)①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参加和支持;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国际无产阶级和爱好和平人民的支持。

上一篇:202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五大民生亮点解读下一篇:第15课_“蒸汽时代”的到来_教学设计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