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大学生读书笔记(精选19篇)
1.《孙子兵法》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一
春节前的那几天,我被爸爸书柜里的6本《孙子兵法》系列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这套丛书图文并茂,有原文、译文和古代引用兵法的典型战例,通俗易懂,使我们能在生动活泼的图文之间了解历史,陶冶美好情操,树立远大志向。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着,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
孙武出生的年代和孔子同时,是春秋晚期齐国乐安人,孙武所出身的田氏家族是一个具有兵学渊源的军事世家,这使孙武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军事文化熏陶,为他日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武还被誉为“兵学鼻祖”呢!
《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战术、策略不仅在军事有着重要贡献,而且深入到政治、外交、企业经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孙子兵法》,甚至把它视为兵法谋略经典。
《孙子兵法》真不愧是我国的瑰宝,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2.《孙子兵法》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二
一、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或心得。
摘录式:是指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时的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 进行语言的积累。摘录时不改动原文, 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果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 要写清楚报纸或杂志的名称、日期, 以便查找。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养成勤记的习惯。
提要式: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
心得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及时写下来, 这种笔记也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 也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一点写一写自己的见解。
总之, 写读书笔记, 应紧扣原文, 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而空谈感想, 还应联系实际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经常写读书笔记,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还可以增长知识。
二、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读书笔记的质量
1. 勤查笔记严要求
对读书笔记的要求是:质量要“高”, 内容要“实”, 书写要“洁”, 形式要“新”。教师要做到每天一检查, 检查学生是否达到“高”、“实”、“洁”、“新”的要求, 将检查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 以督促学生坚持写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2.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1) 精彩3分钟:每天利用课前的3分钟, 让学生轮流朗诵或背诵摘抄的内容, 谈谈读书心得、阅读感言等。 (2) 定期评优:定期举办优秀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将内容新颖、书写工整的读书笔记复印贴在学习园地中, 让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 (3) 举办主题小报:定期挑选学生读书笔记上的内容制成主题突出、版面精美、内容丰富的小报。
三、激励学生, 让做读书笔记成为习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并不是一件轻松之事, 学生有时会把做读书笔记当作是简单的“复制”, 内容随意, 书写潦草。为此, 一开始做笔记时, 教师应严格要求, 规范书写, 要求摘录的内容要富有意义和价值, 心得或感想中的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教师要经常激励学生, 让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日渐浓厚。比如, 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练笔”,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点评。点评时, 以表扬为主, 从而让学生愿记、乐记读书笔记。
3.小学生读书笔记方法指导 篇三
一、什么是读书笔记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资料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
二、读书笔记的种类
1.符号式笔记
这是最常用的读书笔记。在日常读书看报的时候,如遇到精彩之处或对自己有用的句子或者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用各种符号勾划出来,这样,下一次再看的时候就比较有目的性了。常用的符号有直线、曲线、括号、三角、问号等等。(如:重点词用“△△△”,好句子用“ ”,中心句用“~~”,文章的段落划分用“//” 等)
我们读书的时候,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这种笔记,也是符号式笔记。
符号式笔记使读过的书上的重点问题、疑难问题一目了然,这就为提纲式笔记、摘录式笔记、感想式笔记等其它形式的笔记作好了准备。批注可以是对书中一段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心得体会,或者是对书中某一个问题没有看懂所表示的疑问等。
做符号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图书馆的或借别人的图书,不应该乱批乱画。
(2)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自己应该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比如,用直线表示重要的内容,用“…”表示精采的句子或优美的词汇,用“ ”表示应当特别注意的地方,用“ ?”表示尚未弄懂的问题等,以后看书,就都要按自己的这个规定去使用这些符号。
(3)符号和批注不能作得过多。如果整页整页都围上圈,划上线,全都成了重点,就等于没有了重点,符号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4)要清楚整齐。不要把书弄得很脏,涂划得连原文都看不清楚了。
2.摘录式笔记
读书过程中,大家常会发现一些精彩的段落或名言、警句或自己非常喜歡的优美词句吧,那就把它记下来吧。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又或者,这书不是自己而要还人的,那么,记住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们抄下来,这便是摘录。建议中低年级的同学使用这种方法。它不仅能提高同学们的欣赏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作文的素材,方便自己运用。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可以自备一本摘录本,专门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者古诗词。当然,摘录是“多多益善”,不过,还是需要“精益求精”哟!顺便提一句,为以后查找原文方便,同学在摘录完之后最好注明一下出处,即你是从哪本书上摘录的。
做摘录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每条抄录笔记应当“少而精”。“少”指字数较少,“精”指内容把握要点。
(2)要忠实原文。书里有段话,我们觉得挺好,想把它抄下来。抄的时候,又觉得某个词用得别扭,干脆另换一个词代替,这样不行。既然是摘录,作者怎样写,我们就应怎样抄,不但词句不能改动,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一段话中,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要注明出处。每条材料都要注明是从哪本书里第几页抄录的,作者是谁。如果是在报纸、杂志上抄录的,就要把报纸、杂志的名称、日期写上。还要注明文章的标题和作者。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3.剪贴式笔记
在自己订阅的报纸、杂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资料及时剪下来,经过整理就是剪贴式笔记。这种方法收集材料快,也很简便。
做剪贴式笔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剪贴式笔记时要按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准备几个用来贴剪报的本子,或者把一个本子分成几个部分,把语文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等内容分别贴进去。
(2)每一条剪贴的内容要注明出处、时间。即剪自哪一种杂志或报纸,哪一年哪一期等。
(3)短小的剪贴笔记也可以作为读书卡片的内容。
4.感想式笔记
这是做读书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但它没有大家想得那样“恐怖”, 非常简单: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把这些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整理成文,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心得式笔记或读后感。这种读书笔记重在训练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是我们小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用到的。如何写感想式笔记,我们将在五六年级时候专门学习。因此,这是高年级学生常用的一种方法。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做感想式笔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后感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或概括,它的重点是在“感”:大至一本书,小至一句话,你看了之后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2)写心得笔记,可以就整篇文章谈感想,也可以就文章的某一点,比如,文章的重点句子,段落来写体会。总之,要选择自己感触最大和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
(3)要紧扣原文,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也不能脱离文章内容空谈感想,要注意依照原文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联系实际,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读书笔记最能显示出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希望各位同学在平日的看书阅读过程中,能熟练地综合运用以上一些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写出真正如自己所想的“读书笔记”;如此,你也就真正意义上读懂了一篇文章一本书。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还不止这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习惯去创新。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有一位同学读了《詹天佑》后的感想是这样写的: 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詹天佑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1905年,他在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声中,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这正是他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詹天佑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晚上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和工人同吃同住,还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他克服种种困难,使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想想自己,做数学习题的时候,常常害怕困难,抄袭同学的答案,比比詹天佑,我多惭愧呀!我决心以詹天佑为榜样,长大了也为祖国争光。
这篇短短的“读后感”,既要表达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又要叙述自己被詹天佑“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其结果,文章内容显得分散、干巴巴,倒像是一份“决心书”。
4.《孙子兵法》读书笔记 篇四
先罗列些对自己有启迪的思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
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一点杂乱感想:
事物是可以相互利用与转换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好与坏。即使客观条件坏极了,还可以寻找主观上的转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个有名的悍妇,动辄对丈夫大骂不已。有一次妻子大发雷霆,当头泼了苏格拉底一盆脏水。苏格拉底无可奈何,诙谐地说“:雷鸣之后免不了一场大雨。”别人嘲笑他说“:你不是最有智慧的哲学家么?怎么连老婆都挑不好?”他回答“:善于驯马的人宁肯挑选悍马、烈马作为自己的训练对象。若能控制悍马、烈马,其他的马也就不在话下了。你们想,如果我能忍受她,还有什么人不能忍受的呢?”看看,悍妇可以修炼男人的品格,成就了苏格拉底。
事物都应有个度,过犹不及。中庸之道乃是和谐这道。《孙子兵法》说:“廉洁可辱。”过于廉洁而爱惜名声的人,容易因为别人的羞辱而冲动行事。
5.孙子兵法读书笔记 篇五
2.打得赢,也要算代价。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数胜必亡,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
3.先胜后战,赢了再打。孙子兵法是自强之法,首先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打败别人。
4.要能等待,能忍耐。等待是最好的战略。
5.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毫无意义。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
6.以正和,以奇胜,分战法,是基本战术原则。
7.诡道不重要。
8.知己知彼,关键在知己。
6.孙子兵法读书笔记(经典版) 篇六
一.读书笔记
1.【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把有关胜败的物质条件作为将帅运用计谋的物质基础,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分析,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念,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商场,都说商场如战场,那么这对于企业制定长远战略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一曰道:意思是指政治,战争中是指民众要与君主的愿望一致,我认为商场中我两层基本含义,第一,企业制定的战略要与国家的基本政策,基本方向相一致,不能偏离方向,比如国家倡导食品安全,打击对人体有危害的食品,那么如果企业一再冒险投机取巧生产的食品对人体有害,那么这就是违背了国家政策,企业迟早关闭。第二,是企业中的员工和领导的目标要一致,达到共同受益,领导要把企业的愿景和对员工的期望公之于众,员工要把自己的想法向领导反映,如此一来,命令才能传达畅通无阻,人心才能凝聚,强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二曰天时:意思是讲昼夜,阴晴,寒冬,酷暑等气候季节情况。运用到企业当中,就可以看在为企业要随时注意周边的环境,大的宏观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氛围等,小的围观环境,行业的竞争态势,竞争对手的策略,新技术的发展,管理理念的更新等等,这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是至关重要的。三曰地利:意思是讲高山洼地,远途近路等地形条件,其实这对于企业的选址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是选择在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郊区还是市里,乡镇还是城市,靠近学校还是靠近医院等,企业位置选择不好,对于后续的开拓业务,甚至广告等都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不只是有形的位置,还包括企业要分析自己所处在什么位置,是经营的什么行业,处在行业中的哪个阶段,企业的定位是什么,这些可能比有形的位置更加重要。四曰将帅:意思是讲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威严等。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就充分证明了领导者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在企业当中,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将会带领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及时纠正企业出现的失误,带领企业走向成功,就像阿里巴巴的马云一样,他是一位成功的领导者,他睿智,果敢,有远见,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发展,也给企业灌输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五曰法制:意思是将吏的职责,粮道和军需军械的管理等的情况和制度加以严格的规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普遍适用的道理,不管是对军队,还是国家,社会,企业。在企业中这些规矩应该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应该制定详细的规则,以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行,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当中没有规则,谁愿意上班谁来,完不成任务也不打紧,那企业肯定没法继续下去。2.【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原意为要使军队勇敢杀敌,就要激励部队,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物资,就要奖赏士兵。如何实施激励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能否有效率的运行,能否留住有能力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的水平。按照激励的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公平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等等,不管是哪一种激励理论,都要与企业的现实情况相吻合,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3.【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意思是知道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现在许多企业都喜欢投机取巧,希望在短期内就能成为行业巨头,而对于市场,对手和自己的情况却忽视了,这样本末倒置,也难怪很多企业只是昙花一现。并不是每一个企业转眼之间就能成为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的成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是马云综合分析了互联网的现在,未来,分析了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中互联网所处的地位,自己具有的优劣势才慢慢发展起来的。企业不能盲目经营,我们做人也是一样,了解自己,合理评估自己,知道别人的优缺点,以此来鼓励或者反省自己。
4.【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我认为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是一个能够创新,引领时尚,起到带头作用的企业。如果一个企业总是人云亦云,模仿别人的产品,那么是难以成气候的,就像苹果公司一样,在技术上的创新和进步,足以使它能够带动整个手机行业的发展,而那些固步自封的企业,逐渐就被淘汰了。5.【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之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大意是说指挥军队如果懂得了各种机变的方法,再知道五利,那么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力量。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已经相当发达,各种信息随时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有些理论知识和经验可能不再适用于企业的管理,特别是面对突发状况,领导者如果不知道随机应变,随时事而变,而是效仿以前,不敢突破,那么在企业面临机遇和各种挑战时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二.课堂问题
1.《孙子兵法》十三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孙子兵法著于春秋战国时期,应该说它的写作是紧紧围绕战争来写的,这十三篇构成了一场战争所要求的各种战略战术。首先,计篇作为战争的开始,为整个战争做出计划,运筹帷幄。做出计划之后,就要组织,协调各种必备的物质和人员,为作战取得胜利打下后备基础,这体现在作战篇,谋攻篇,形篇三个章节。一切准备妥当就要发起进攻,执行战略战术,这体现在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这些章节中。第二三四篇分别是对作战物资,作战心里,人才的准备,第五六七篇主要讲解了如何在战场上的克敌制胜思路,如何有效控制战局的节奏。第八九十篇主要是战场上的克敌制胜方法,如何有效控制战局的步伐。最后三篇讲解了战场上克敌制的胜措施以及如何有效控制战局的效果。整个篇章是紧密相连的,就如同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一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2.“形”“势”分别说明了什么?
“形”和“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在兵法中指军事实力及其外在表现,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形”的出发点亦是敌我双方军事实力这一物质基础。“势”,态势、气势、形势。势篇与形篇是孙子兵法的军事指挥学的概说。
总之,“形”是运动的物质,“势”乃物质的运动。物质之“形”是客观存在,运动之“势”则可主观造就。3.“兵战”和“商战”的联系
我认为“商战”就如同“兵战”,商战中用到的一些原则原理无非是管理学中的理论,而管理学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在兵战当中都能找得到,兵战也需要作出计划,如同孙子兵法当中的计篇,也需要组织,需要军事指挥官,需要对战争及时作出判断,进行必要的战略战术调整。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球化,国际化蔓延到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商战绝对不亚于兵战的残酷。
三、我的问题
1.怎样认识孙子兵法计篇中的将之五德,兵者,诡道也等观点的现实意义?
7.创新读书笔记的形式 篇七
一、记录读书过程
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因此,读书笔记应成为真实记录学生阅读史的载体。透过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们要能看到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进度和概括能力等情况。我在班级中开展了“每周读一本书”课外阅读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书一个小时,同时要简单记下每天的读书过程,内容主要包括书名、阅读进度、阅读时间、主要情节等内容,也可以适当摘录一些优美的语言材料。例如我班一个学生某一天的读书记录是这样的:“2014年9月2日,星期二,《时代广场的蟋蟀》第一章,约3000字,读了半个小时。第一章主要写了可怜的玛利欧周六晚上替爸爸照顾报摊,整整一个晚上,只卖掉了十五份报纸和四份杂志。”记录读书过程,学生需要回顾故事内容,内化和运用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这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过程。真实记录是基础,坚持每天记录是关键。
二、写下点滴感受
对于一本书而言,能触发读者思考的地方有很多。因此,教师不妨指导学生及时记下读书时产生的思维火花、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批注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注重训练他们学会运用批注,聚焦精彩句段,圈圈点点,把有感受的地方画出来;联系自身和生活想一想,把思考和发现及时记录在读书笔记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感而发。如读《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玛利欧拉出了一张面巾纸,把蟋蟀放在上面,然后又拿了一张,用来掸掉它身上的尘土。他轻柔地拍弹着蟋蟀坚硬的黑色外壳,还有触须、六条腿和翅膀”,有学生圈点了“放在上面”“掸掉”“轻柔地”“拍弹”等词语,同时在读书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玛利欧的善良和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三、迁移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读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还要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两个角度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我班一个学生根据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句子进行仿写,写下了“凝视的时候,日子从目光中溜走;谈话的时候,时间从语言中溜走;嬉笑的时候,时间从笑声中溜走”。学生从文本局部细节入手,不仅学会了排比句的写法,更感受到了时间的易逝与珍贵。再比如,我在班级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活动,要求大家在两周之内读完金波先生的《乌丢丢的奇遇》,同时完成一个创意读书笔记———模仿小说写一个章节。学生是善于模仿的,学生是喜欢想象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才情,他们写下了 《强盗感动了》《皆大欢喜》《蓝天下的小鸟》《自信的小乌龟》《挺立的玉米》等创意作品,从整体结构入手,迁移写作方法,文笔生动流畅,丝毫不逊色于作家。
8.浅谈小学生读书笔记的指导方法 篇八
关键词:小学生;读书笔记;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7-0020-03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里明确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做读书笔记是课外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下面笔者就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探索。
一、读书笔记做前的指导
(一)尝试适合学生特点的新形式
传统的读书笔记大多采用摘抄好词好句及写读后感的方式。这样操作时间长了,学生会失去兴趣。我们在传统的读书笔记上有所创新,教给学生多样的呈现方式,要求学生根据书本特点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1.绘本式。在阅读的书里,有许多配有插图,也有文字表达耐人寻味却不配插图的。我们引导学生把画画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图画配文字的形式再现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如读《埃米尔擒贼记》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读完书后,把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画下来,可以结合插图,可以自己创造,并为图画配上相关的信息。这样图文结合,学生乐于尝试。
2.粘贴式。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有时候觉得一个栏目要写的内容较多,但是这个栏目的空间有限,我们就让学生把要写的文字先写到便利贴上,再一张一张叠起来粘贴到读书笔记本上,由于便利贴小巧又有色彩,很受孩子们欢迎。做科普读物读书笔记的时候,孩子们会搜集一些图片,贴在相应的栏目里,作为文字的补充。为了美化,有些孩子还喜欢根据内容贴相对应的活动照片、风景图片,这都值得肯定。
3.表格式。顾名思义,就是读书笔记采用表格的形式。学生在阅读中根据预设表格,边读边思考,边归纳边整理。如《春田狐狸的爱》一书的阅读,可以就自己对狐狸的印象设计一份表格,填写自己原先对狐狸的印象以及阅读本书后对狐狸的新印象。
4.评星式。评星式的读书笔记,一般包含以下栏目:
5.小报式。所谓小报式读书笔记,一般要求版面设计比较精美,内容丰富,书写端正,画面清晰,作品完整,可以用来展览或者用于教室布置,也可以用作收藏。小报式笔记相对费时,但往往有机会得以打印与展示,学生参与兴致高。
读书笔记的形式还有很多,以上罗列的几种可以单独成读书笔记,也可以几种形式组合在一起成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随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外读物不同风格而变化,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挖掘。
(二)教给寻找读写结合点的方法
形式为内容服务,读书笔记做得好不好,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了。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读写结合点的方法,抓住读写结合点做读书笔记。
1.连接生活法。儿童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富有情趣的情景画面以及触动心弦的语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读好这些语段,并能联想自己的生活情景,借用文本中的特色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一个体验。如《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当学生读到爸爸变小后,妈妈让他每天装在杨哥的口袋里监督他上学,同时还发生一系列有趣而又神奇的事情。学生读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读完后,就让学生想象写话:如果你的爸爸变小了,会发生什么事呢?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就可以写一写。
2.人物速写法。故事阅读中,总有让读者印象深刻的人物。读完故事后,每个孩子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去设计人物名片,可以选择人物的外貌变化描述,可以选择人物的性格内心描写,也可以选择人物主要经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从多方面写。在《精灵鼠小弟》中,我们就尝试让学生设计人物名片。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出现了鼠小弟、野茉莉等多样化人物的名片。毫无疑问,学生的读书笔记内容也丰富多了。
3.换位和想象法。想象自己是一名记者,对书里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采访,然后尝试用被采访者的语气回答问题。或者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人物,根据故事情节发展,自己会有哪些经历,把它写成日记。还可以给书里自己尊敬或者喜欢的人物写信,请教问题或提出建议。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同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如阅读《窗边的小豆豆》,做读书笔记时,可以和书中的小林校长或小豆豆对话,然后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回答。
4.故事续编法。我们读任何一本书,总会进入故事中与书中人物一起快乐,一起难受,一起担心,总会带着自己的人生经验产生不同的体验或认识。学生读故事也一样,总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联想。对此,我们引导学生想象,想象你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描述一下书中的人物在本书诞生之前的几年或之后的几年发生了什么。如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教师引导学生用上一段或者两段话,写一写鲍雷伊以后还会给汉修先生写什么信,学生兴致较高。
二、读书笔记做中的指导
开始阶段做读书笔记,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外按指定的书去读,课堂做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慢慢放手让学生课外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做中指导,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读书笔记栏目的设计
为了降低做读书笔记的难度,我们结合导读课,和学生一起设计读书笔记的栏目。比如读《昆虫记》,我们设计了四个栏目。栏目一:昆虫小名片;栏目二:作家笔下的昆虫;栏目三:我笔下的昆虫;栏目四:昆虫小百科。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把这四个栏目都做进去,也可以选择其中几个,或者增设其他栏目。因为有栏目预设,学生就知道如何去做这份科普读物的读书笔记了。
当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设计读书笔记栏目后,教师就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栏目。如《鼹鼠的月亮河》,有的学生设计了“美丽的月亮河”、“米加的梦想”、“友情的温暖”、“美好的结局”等栏目,都很有创意。
(二)阅读任务单的提供
阅读任务单能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考的路径,提示他们思考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思考,沿着怎样的思路思考等。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任务单的提示去完成读书笔记。根据课外读物的不同,我们提供的任务单也是不一样的。
1.指向关注人物形象的任务单。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大多是儿童文学,这类作品一般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调皮捣蛋的,有善良天真的,有幽默搞笑的,也有可亲可敬的。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看完一部作品时的印象有些凌乱,阅读这类作品时,提供设计“人物名片”、“人物小档案”及“我来描述你来猜”、“人物关系图”等任务单。学生能根据人物特点进行描述,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这本书,并且把这个人物的形象记在脑海里了。
2.指向把握文本内容的任务单。在阅读了整本书后,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这时,可以提供图式化的任务单,以帮助学生对书本内容有整体的感知,使做读书笔记过程变得既有趣又有效。如《爸爸变小记》,提供如下阅读对照表:
3.指向故事情节的任务单。故事情节是小说阅读的要素之一,学生在读整本书的时候,最先关注的一般是故事情节,印象最深的最想聊的也是故事情节。教师针对故事情节特点提供学习任务单。比如,阅读《淘气包埃米尔》,让学生填写“心情日志”:
三、读书笔记做后的指导
学生做完读书笔记之后,教师要进行认真的批阅,在相关栏目运用评语或者表情等符号进行点评。除了点评外,采用“积分换星”的方式进行总评:字体工整积5分,内容质量优秀积20分,版面精美积5分,合计得35分及以上的,可以换一颗星贴上墙。一学期集齐6颗星的,有望评上“阅读之星”,奖励课外书一本。对积分高的读书笔记,及时进行展示与交流。通过实物投影或者将读书笔记拍成照片制成PPT。展示的时候,引导学生关注读书笔记的内容是否丰富,有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标题是否醒目,编排是否精美,有没有做到图文并茂等。这种展示与交流,也是一种指导,大家在互相观摹中学习,取长补短。对于大家普遍赞赏的优秀作品,教师通过发喜报、把拍成照片的读书笔记上传QQ家长群及陈列到班级展示园里进行奖励。读书笔记展示与交流后,学生对照优秀作品可以再次修改自己的读书笔记,使之完善。修改后的读书笔记,要继续予以加分,让学生尝到努力后的喜悦,激发他们保持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孙子兵法》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九
读了《孙子兵法》这本书。从中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任、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战争与计谋的重要性;二是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孙子兵法》的精髓是慎战、重战观,宣扬“以战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这些观点在现在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战争的破坏性更大,若想在国家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让自己的国家各项实力变得更大,同时运用外交手段,以起到武力威慑,不战而胜的作用。
闲假日时看了《孙子兵法》这本书,对原文我几乎是看不懂,经过译文的解释,也只能算是似懂非懂呀!
10.《班主任兵法》读书笔记 篇十
首先,叙述式反思。万玮老师将自己的班主任经历写成了一个个的小故事,就好像看武侠小说,刀光剑影中不乏智慧的灵光,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同时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万老师的兵法,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教师的丰富知识和经验,越读越觉得自己浅薄和孤陋寡闻,惭愧不已。
其次,阶段性反思。万玮老师反思的素材面多、内容广,均带有阶段性反思的特点,而且他所述案例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大部分都经历过。因此,在欣赏万老师这一招招精美“武功”的同时,我会想起了自己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类似的故事,也看到了自己学生的一些影子,如平时学生的活动照片、成长记录等。但与万老师不同的是,对所做的这些工作我没有进行系统地梳理,尤其是缺少案例的积累与深刻的反思。
最后,针对性反思。从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不难看出,其内容非常富有针对性,如有班主任素养篇、天时篇、地利篇、集体篇、个人篇等等,其细节里海涉及到卫生、纪律管理等,都体现出“招术”的针对性,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美国的波斯纳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所以我在想: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是有很多好方法值得总结与推广,何尝不能写下来,何尝不能相互学习呢?我们都应该像万老师那样,将经历经验反思成文。其实实践我不缺,所欠缺的就是反思,而案例积累就是反思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实践、学习、反思,这是教师成长的共同规律。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多些反思,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成长起来。
11.读书笔记(上) 篇十一
路人甲:马马虎虎吧,不爱也不讨厌。拜托,别让我复述什么书上讲的内容,因为我从小到大只会说两个半故事,一个是东郭先生和狼,一个是乌鸦喝水,另外半个就是小红帽的故事,因为从小到大我老是等不到猎人来就让小红帽自己从狼肚子里跳出来,所以只能算半个吧……
路人乙:你说读书啊,我很喜欢啊,我记得有个什么重要的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如果可能我真希望自己能变成一条书虫,每天都趴在这些“阶梯”上晒太阳呵呵。对我来说没有书我的生活就好像没有空气和水,没有汉堡包和可乐,没有炸鸡翅和冰激凌……
路人丙:想听我说真话吗?呵呵,告诉你吧,我的真话就是不喜欢不喜欢不喜欢,我宁愿这个世界上的书店全都转行,您说书店转行干吗,嘿,easy,卖NBA篮球明星纪念品和贴画啊,专卖店,准火!
路人丁:书嘛,也就那个样,我平时想起来就读读,不想起来也没什么。我可不想像有的人那样让自己变成白蚁,把书变成木头。反正我不想变成书呆子,我讨厌近视眼,讨厌把两只啤酒瓶底搁在鼻子上晃来晃去,我希望自己变成时尚的人,变成衣服架子,美食机器,星座专家以及超级恋爱能手。
记者:请问你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吗?都怎么写呢?
路人乙:哦有的有的,我很喜欢写读书笔记啊,我简直太喜欢了,什么东西都喜欢写下来,天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写啊,每当我看到一本书,即使还没开始读第一个字,我就开始构思我的读书笔记了,所以说起来我几乎没一本书看完过的,就因为忙着写读书笔记了呀,可是我还是把它们都看完的,我有这个信心的,总有一天我会写一个很长的读书笔记,冲击世界吉尼斯读书笔记最长记录。
路人丁:我不太写读书笔记,说实话我什么笔记都不太写呢,我这个人对所有和写作相关的东西都过敏,只要一写东西,我就打喷嚏,而且打个不停。还有就是我的头,只要一写东西立刻像灌满黄浦江的水一样,又重又咸,黑乎乎湿答答的分不清楚东南西北。
路人甲:对任何东西我都是有个人原则的,我的原则就是我们老师布置就写,老师不布置写了也是白写,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识时务者为俊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路人丙:哦天啊,世界上居然还有读书笔记这劳什子!我觉得完整地看一本书就简直等于要了我的命,还要搭上写什么读书笔记,这不等于是死了一次还要再死一次啊。不行不行,您就是现在立刻枪毙我,我也没法养成这样的习惯,虽然我也知道这是赫赫有名的好习惯啊,众人爱,万人迷。
记者:说说看,你平时是怎么写读书笔记的呢——
路人丁:我没有主动写过。我对任何东西都过敏,我是过敏体质,我说过一写文章我就头疼打喷嚏。但也有例外,呵呵,记得有一回我读完一本恐怖小说后特别兴奋,突然有一种想真正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冲动,我就立刻构思了,而且关了灯,准备在黑暗中体会“现场”。结果刚布置好小说“现场”,我妈进来了,她看到我心跳加快,手脚冰凉,四肢瘫软,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窗外,就差立马打120了——就这样,一篇好端端的读书笔记计划给泡汤了。
路人丙:我有写过吗?我想想看,噢我都是踢完足球后满头大汗地想起来,急急忙忙地回教室赶写的。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强烈地感到悲哀,因为我强烈地感到我的所有读书笔记都是临时组建的,匆忙上阵,没有磨合,就像中国男子足球队一样,年复一年,没有神采没有配合没有长进,散兵游勇,斗志涣散,令人灰心丧气。
路人乙:要说我嘛,我这个人写读书笔记和别人不太一样呢,因为我这个人看书有个特点,那就是喜欢看美文,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要抓出书里那些美仑美奂的、精彩绝伦的句子,那些段落,甚至那些标点符号,我那副炯炯有神的样子,我那个兴奋的劲头就好比老虎见到了活鸡,猫见了老鼠,狐狸见到了乌鸦嘴里的肉一样——我不知道您听懂了没有,我见了好书就是这副样子的。
路人甲:我的原则是一切都听老师的,老师说写我就写,老师不说写我就不写。古人不是说过了吗,最美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看书是这样的道理,写读书笔记也是这个道理。看多看少,写还是不写,老师自然都会知道的,等他来说不就得了。
记者:请问你觉得看书的时候写读书笔记有必要吗——
路人丙:能不写尽量不写。
路人乙:我感到很有必要啊,任何事情都是有其必要性的,昨天我舅舅还跟我说什么是必要性呢。我舅舅是教数学的,可是我忘记那是怎么说的了,好像是关于AB什么的,你等下我看看我有没有记下他的话啊,你要知道除了喜欢写读书笔记我还有一个常常被人称赞的好习惯,那就是我随时都记下那些我认为重要的话,在这里在这里,你听啊——“必要条件表明没有B就肯定没有A,但有B未必会有A,A依赖B但不仅仅依赖B。”所以说呢,你要是不读书就肯定没法写读书笔记,但是你读了书却未必写得出读书笔记,写好读书笔记是要靠读书的,却也并不仅仅依靠读书这一种方式来完成……您觉得我的回答够清楚吗,您觉得还满意吗?
路人甲:天啦,他说了那么多,我就来最简洁的吧——无所谓。
路人丁:人们常常都把书比成书山,这就难怪了,对我这个过敏体质的来说,写读书笔记就有很明显的“高山反应”,刚刚还是好好的,结果只要一看书或者提笔来写读书笔记,我就立马脸色苍白,胸闷头昏,大脑供血不足,大汗淋漓,因此对我来说,还是身体第一,读书笔记第十。
记者:在你们看来,怎么样的读书笔记算是好的读书笔记——
路人丁:读书笔记不都那么开头的吗——“今天是星期×,我读了××后,心里很感动。”结尾再接着写“以后我要向××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路人丙:随便啊,随便啊。
路人乙:先摘抄精彩片段,或者是全文,不能错一个标点符号,在这个基础上再逐字揣摩,自由发挥。想起小时候的,展望未来的;说说自己的,讲讲别人的。要深入浅出,拉帮结派,七大姨八大姑都要上来。和别人有所不同的是,在我看来最能展示写作本领的就是能将老爷的胡子和山上的石头联系起来,说得有鼻子有眼,呵呵,那才真是有才呢!
路人甲:听老师的,反正老师说好就是好。
记者:请问你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用笔在书上做过记号?
路人丁:有啊,我喜欢给书里的插图添点什么东西。我给书上的女人画上胡子,给小孩画上皱纹。最出色的一次
吧,让我想想看,对,是我把一只快要散架的轮椅画成了一架战斗机,而那个轮椅的支架就是可以发射剧毒炮弹的地方,因为这个发明,我的这本书被争相传阅,现在已经不知去向了。
路人丙:没有,来不及做记号,哪里有工夫啊,我忙踢球都忙不过来。
路人甲:老师对我们说要爱惜书本。
路人乙:简单地说就是,我全都做了记号的;详细点说就是我从文章的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分别用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笔画上波浪、直线以及重点符号。我的好朋友都说看我的书就好像是进到了花店里,他们送给我的那些书一个外号叫“花花世界”,我当然就是他们说的“花花公子”喽!
说明:
1、以上采访整理为米加卜(就是米高,汪多加、卜卜,排名不分先后)三人工作室制作完成。
2、需要鸣谢:六一班的所有老师和同学。所有的路人和记者都由他们扮演,每个人都极为本色,妙语连珠,而还有那些没有被采访到的人都是最出色的群众演员,他们走来走去,东张西望,让整个采访充满了轻松家常的氛围。
3、补充一点:发明语录:我看读书笔记。
发明说:“其实我觉得那些真正的读书笔记,并不一定要写在正规的纸张上、电脑里,有时候往往都是在书的边边上随手写下的话。”
发明说:“你们可不要忘记那些书的空白处是有用处的,是能写字的,写了字呢那个书就变‘旧’了,就有了记忆,就带上了你看书时的表情——沮丧的、兴奋的,发呆的、会心的,哈哈大笑的、泪流满面的。你们想想看,这样书是不是很生动,是不是很亲切呢?”
发明说:“写在那些边边上的字都不是很大的,而且常常都是挤成一团的,当然有时候它们也不完全是字,有的时候它们是一些符号,波浪的三角的,起伏不定,歪歪扭扭的,甚至是鬼鬼祟祟的样子。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发明说:“还有的时候它们会是一些人头,傻乎乎瘪头瘪脑的,好像三个月没有喝过牛奶豆浆一样。有时候可能是一些肥头大耳的家伙,好像它们就靠吃肉包子生活,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它们可能是你开小差的时候随手画下的,对不对?”
发明说:“记得啊,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记得啊,无论是一朵花或者一根狗尾巴草、一把小刀、一个小黑手印在那些空白处,都应该如实地体现你心里想的东西,而不是装模作样地写出一些感想——只不过为了应付检查。”
发明说:“现在我可不要这样的文字!你们每个人都要读你们想读的书,然后,在边边上写下你们的真实感想。你们要记得我刚刚说过的,真正的读书笔记并不都是字,所有你看到那些折痕,那些书缝缝里的豌豆壳,或者是一个女人脸上突然长出的胡子,有可能就是你自己最真实的读书笔记。”
12.《孙子兵法》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十二
我对中国的佛教建筑抱有浓厚的兴趣, 加上近来研读《佛教文化概论》, 学到了不少佛教知识, 我决定以此作为这次读书笔记的主题。
在研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后, 我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并试着作出解答:
1 佛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其总体布局有些什么演变
佛教产生于印度, 相传为释伽牟尼在公元前6至5世纪所创, 并于东汉明帝永平10年 (公元67年) 由西域僧人传入我国。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建造了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引自《中国寺庙文化》) 。由此开始, 佛教建筑在中国整整延续了18个世纪而没有间断。
《魏书·释老志》这样记载白马寺:“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从一级至三、五、七、九”。所谓“依天竺旧状”, 应指的是有一座“塔”, “重构之”指的是多层楼阁。这就是当时佛寺的主体。和后世的楼阁式木塔一样。佛寺早期, 它只是一座塔, 带有浓郁异国色彩。
南北朝时期, 国家动荡, 僧人参政, 统治者有意识的利用佛教统治人民。这时佛寺建筑有了大发展, 演变出了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东汉以来的浮屠祠式, 规模日趋庞大, 以多层塔为中心, 围置廊院。《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汝南王曾在东汉灵台顶部建造砖塔, 改为佛寺。二是利用或改造府第为寺院, “以前厅为佛殿, 后堂为讲堂”, “王侯第宅, 多题为寺”, 此类佛寺是典型的中国建筑。
是否这两种形式在今后并行发展了呢?历史证明隋唐时期的佛寺极少有以塔为中心布局的了, 或寺旁另建塔院, 或建双塔, 或塔阁并峙, 可能都是过度形式, 大量而典型的布局多受唐初道宣和尚所著《戒坛图经》的影响——前殿后堂, 围以廊院, 正面山门, 四隅角楼, 两侧小院。塔的地位渐从中心到侧, 再到后山, 甚至被抛弃。这样的演变应如何解释呢?
这要从塔的最原始作用说起, 塔最初是为存放舍利而建, 作为陵墓性质的塔自然是寺的中心。但人们想见到佛, 而不能满足于对着一个藏着佛的舍利的建筑祈祷念经, 于是佛像产生并越造越高大, 进而代替了塔的地位, 佛像需要建筑来遮风避雨, 于是容纳佛像的建筑被越来越重要。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 都是容纳重要佛像的建筑, 从保留下来的佛光寺大殿的规模气势就看得出此类建筑在佛寺中最重要的地位。
另外, 楼阁类建筑也广泛被应用。佛寺高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独乐寺观音阁及乐山大佛那已损毁的楼阁。高阁出现在寺院建筑的格局, 是和佛教中的密宗信仰的兴盛有关的。
密宗, 出于古印度后期佛教密教, 唐开元初传入, “信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经藏, 讲求即身成佛、快速成佛。”据其信仰, 修法需筑坛——“曼荼罗”。坛上供奉多种佛及菩萨, 且是高大站像。 (引自《中国建筑史论文集》) 这种功能要求促成了建筑空间的变革, 逐渐形成了以高阁为主体的平面布局形式。
高阁在寺院中的布局主要有: (以下引自《中国建筑史论文集——唐宋高阁建筑》)
(1) 高阁居中:高阁占领佛寺正殿的位置, 形成一种新的寺院空间。
(2) 两阁对峙:东西二阁对峙是一种很普遍的格局。唐诗中有“双楼夹一殿, 玉女侍玄元”的诗句, 除此之外, “双楼夹一阁”的布局也很多。
(3) 三楼相连:敦煌壁画出现了不少三座楼以阁道相连的处理。立面上三楼都是正立面朝前的, 不同于两阁对峙中的侧立面朝前。但此种形制未留下任何实物, 只见于壁画。
(4) 三门之制:山门, 唐又称“三门”或“中门”, 多为楼阁式, 对日本建筑有很大影响。
(5) 其他建制:如角楼、钟楼、经楼等。
唐代佛教建筑中楼阁建筑发展较快, 不仅代替了塔的位置, 也对寺院建筑布局建制有较大影响, 产生了多种布局方式。
宋代以来, 轴线位置上的阁常常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虽地位不及唐时显赫, 然而常以其宏大的体量、精巧的结构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赞叹。《石林燕语·癸辛杂识别集》载:“汴城楼阁最高而见者, 相国寺资圣阁”即相国寺之后阁。
综上所述, 佛寺的基本布局演变可概括为:从“独塔”走向“前塔后殿”再走到“前殿后塔”再到“前殿后堂”然后是“前阁后殿”最后到“前殿后阁”。
2 为何唐代以前的佛寺保留下来的极少
或许这也是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翻阅资料时, 看到梁思成先生苦苦寻找唐朝时期的木构建筑, 看到日本人叫嚣研究唐代木构建筑只有去日本时, 我想日本的木构建筑正是唐代从我国传入的, 他们保存下来的只有唐代的建筑并不奇怪, 可是为什么木构建筑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国, 留下一栋唐代以前的建筑如此之难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等) , 找到了一些解答:
(1) 当然根本原因应当归结于木结构本身难以持久存在, 木材是有机物, 由于易燃、易腐蚀难以长久的保证不坏, 许许多多木构建筑或是被大火烧了或是遭到虫蛀随着一场地震轰然倒塌。我们可以看到保留下来的建筑, 很多都有遭遇火灾并屡次修复的记载。所以, 以木材为材料的佛寺建筑, 难以保存。
(2) 但仅仅由此解释似乎不够深入, 或许可以从政治角度找到一些答案。中国历朝历代更叠总是遵循不破不立的原则。于是要么迁都, 要么就烧房子。最为惋惜的是那楚霸王项羽把三百里阿房宫附之一炬。或许许多包括佛寺在内的建筑就是因为妨碍了新统治者的统治而惨遭厄运吧。
(3) 佛寺本是可有可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只是被作为统治工具而传承了下来。但当其过度发展, 甚至有损统治者利益时, 必然会遭到封杀。《唐会要》卷四十七记载辛替否上疏:“今天下佛寺盖无数, 一寺堂殿, 倍陛下一宫, 壮丽甚矣, 用过度矣, 是天下资财而佛有七八。”可见建寺之奢靡。在唐武宗时期, 曾拆除天下寺院四万余所, 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后来, 五代末年, 周世宗大举灭法, 又废天下寺院三万余所, 从此隋唐佛寺一蹶不振。
或许正是以上原因造成了我们缺少唐代以前建筑的现状。
以上是我在看过一些相关书籍后, 总结出的对中国佛寺建筑较为感兴趣的两个问题, 一方面记录研究, 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文中推理如有不妥之处, 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
13.《孙子兵法》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十三
作者孙陶然,1987年以吉林省文科第四名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师从经济学家厉以宁,毕业后又师从企业家柳传志。从1991年到间,孙陶然创办和联合创办了多家企业,涉足广告、公关、媒体、电子产品、金融服务、基金等多个行业,成为中国非常成功的跨界连续创业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陶然老师真的是在用自己的经验教育后人。
本书分为十一章节,其实就是十章节,最后一章是陶然老师的升华,,总结全书的精华。陶然老师从领导者的分析,如何做为好的领导者,到企业的多面性,文化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到目标,企业有自己的大目标,当然员工奋斗的是小目标,所以企业需要帮助员工找到他们处在企业时的目标。到第四章,精华来了。。如何管理一家企业?小到招聘,大到用人。第五章开始有陶然老师的亲身经历,所创办公司的拉卡拉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当然陶然老师在书中也不吝啬夸奖同行,比如借鉴联想的经验,步入赞同柳传志的用人态度。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你的三观要正,否则一定带不出来一群三观很正的员工。核心价值观里,比较重要的几个是进取,创新,和协同分享。接着是在公司运营时的十二条令。温柔多变的四环方法论,管理人事中必须强硬的执行四步法。最后是领导者必看内容,领导力的三要素。
全书没有死板的罗列理论,摆道理,而是结合实践及陶然老师的体会,写出的理论反馈,如果你想知道这条理论合不合适,那你不用实践了,我在书中已经给你列出答案,你可以作为参考,很是贴心。
14.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篇十四
当你遇到一个人,有了余生要执子之手的觉悟,那才是真正地发生了感情;当你读到一本书,有了余生要与书偕老的感悟,那才是真正地发现了好书。
第一本被笔者列入人生必读、常读、精读的书籍,著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过战国的烽火,经历秦汉的纷争,穿越唐宋元明清;从竹简,到帛书,到宣纸;从卷轴,到线装,到平装。
该书为《孙子兵法》。一.爱其苗条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以书比人。厚可当枕之书,是丰腴之人,却不免有肥头大耳之憨;薄如蝉翼之书,是瘦削之人,却难有风姿绰约之态。
而《孙子兵法》,堪称绰约多姿,有多一分则赘,少一分便瘦的妙处。好书不在于字数多少。
《孙子兵法》十三篇、五千言。不过大部头小说的一个章节,甚至比一篇论文的字数还少。但是,就是这么五千言的著作,自成书之日起,便历久不衰。堪称倾国倾城倾天下,让无数人尽折腰。
如三国时的枭雄曹孟德,为之作注,成为《孙子兵法》注家第一人。这位“观兵书战策多矣”的枭雄称《孙子兵法》“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
如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提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为习武而不晓文也。”
如北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提到《孙子兵法》:“但用孙武一二言,即可成功名。” 诸如此类的盛赞,不胜枚举。
《孙子兵法》在全世界有数十种翻译本,流传至世界各地。国外人士亦是视之为奇书。
如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对《孙子兵法》极度膜拜:“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如美国共和党主席阿特伍德,自称“《孙子兵法》是我一生中仅见最博大精深的战略文件”,并且,阿特伍德“每两天就会读一次”,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己的藐小”。
篇章只有十三篇,字数只有五千言,而如此简约瘦削的著作,却在两千五百年间深得众人欣赏与热爱,这十三篇五千言中必有魅力。
岂是颜如玉可媲美?
二.爱其多姿
纵观古今对《孙子兵法》的赞誉,横看中外对《孙子兵法》的致用。《孙子兵法》的意义已经突破了作为兵书的范畴了。
《孙子兵法》在世界上已经渗透到经济、商业、教育、管理、体育、医疗、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企业管理者,率先将《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推广到企业间竞争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巧用兵家谋略,获得成功的企业与企业家。
如日本兵法经营塾的塾长大桥武夫,1957年便用《孙子兵法》的理论指导其公司的经营管理,开始了他的“兵法经营生涯”,后来,大桥武夫发表了专著55部,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内容。
日本台湾南朝鲜的经济界中,一些知名人士、工商巨擘,如石坂泰山、土光敏夫、王永庆、孙法民等人,大多想当熟悉《孙子兵法》。
在美国和日本的体育界中,棒球足球等体育竞赛也普遍采用了
《孙子兵法》的竞争原则,许多运动员对《孙子兵法》中的精妙警句脱口而出。
在医学界,有人将《孙子兵法》的理论与治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果。
日本还有许多人应用《孙子兵法》的原则,写出了《孙子与人际关系》《孙子与高考战略》《孙子兵法与恋爱》等大众读物。
未读《孙子兵法》时,对各界各人士的吹捧,半信半疑。
读罢《孙子兵法》,其短短五千言,真理俯拾即是。如此多姿多彩的五千言,实在不能言其瘦削如槁木,实则别有天地。
三.爱其亲切
即使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书,然后,时间的悠久,历史的变革,并没有让这本两千五百岁的书籍与我们产生隔阂。然后,《孙子兵法》对笔者而言是亲切的。
印象中,与权谋有关、与兵法联系的文字,必定带有不可一世的冷漠,甚至有让人难以启齿的阴险。
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兵书”之
一、“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的《孙子兵法》是热情的,是光明的,是激励人心的。
作为兵法,《孙子兵法》倡导“慎战”,第一篇《始计篇》便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战思想。第二篇《作战篇》便讲述了“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战争与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第三篇《谋攻篇》道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的至上兵法。
诸如此类的兵家思想,表面上在指导战争的进行,实则处处彰显和平的思想。
在军事领域,世界处于和平状态,莫不因为《孙子兵法》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伟大兵家理论,才有不单纯以武力解决纷争的国际局面。
而对笔者个人而言,《孙子兵法》是良师是益友,其书五千言,包罗万象,深入浅出。将许多对个人发展有利的道理揭露出来。
生活就是战争——同人争,同天争,同万物争,同疾病争,还有同自己内心不合真理的意念争。
台湾学者林英华在《孙子兵法》中提取出六十七条原理,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而在阅读《孙子兵法》的过程中,笔者有了阿特伍德一般的感悟,“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己的藐小”,于是愈发激励着自己前行。
四.与书偕老
在处事之先,《孙子兵法》告诉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让我凡事先有计划。
在困境之中,《孙子兵法》告诉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让我明白,在难以战胜的困境中,要自强,达到不可被战胜,以待时机。
在愤怒之中,《孙子兵法》告诉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
可以愠而致战。”不可因为愤怒而下不理智的决定。
在顺境之中,《孙子兵法》告诉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让我不敢放下前进的脚步,步步为营„„
一个人回顾自己的感情历程,最难忘的,便是自己最深爱的。
一个人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最难忘的,便是自己最深刻的。
对我而言,在读书的历程中,这苗条不失绰约,深入不乏浅出的《孙子兵法》,最是让我难以释卷了。
15.《孙子兵法》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十五
本篇所言兵法即《孙子兵法》。经年累月, 它的影响力未见稍衰, 反而深刻久远:在政界、商场上, 在达官显贵、布衣白丁间, 在阡陌小巷、酒肆茶楼中, 均能觅其踪迹, 乃至在教育界也频频水波兴焉。地理教学虽然不是战争, 但同样需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兵法有云:“上兵伐谋, 其下攻城。”在教学中, 我们要做智慧型的师者, 要打没有硝烟的水柔之战, 要遵循“不战而屈人之兵” (《谋攻篇》) 的原则———攻心为上, 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精心创设生动、悱愤教学情境
“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 势也” (《势篇》) 。从高处飞流而下的水, 气力之大, 以至于可以推动石头, 这是势的作用。
这里的“势”可作“气势、氛围、情境”讲, 地理教学中也需要制造追求这种“势”的效应。例如, 在介绍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时, 教师或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或提供文质兼美的小品文, 在语言文字的濡染浸润下, 学生内心深处会氤氲着文化馨香, 共鸣情感, 陶冶性情, 激发兴趣;抑或播放影像资料, 丰盈感官, 促使学生勾连想象、思绪蹁跹, 造就一种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势”, 毋庸置疑, 此时主观能动性已然在学生内心孕育生成, 当如“鸷鸟之疾, 冲天而出”。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执教“热力环流”时, 笔者就预设并创建了两个教学情境: (一) 烧一锅水, 待水沸腾之后, 仔细观察锅中间和边缘水的运动状况:中间水向上冒, 锅边水往下沉。 (二) 在操场上空旷安全无风的地方燃烧一小堆草屑, 留意草屑和灰烬所呈现出的运动线路。然后趁“势”按照以下三大序列, 逐步推进:
1. (学生) 自主梳理、小组交流。学贵有思, 思起于疑。设疑:开水或草屑、灰烬为何会如此运动?经过一番静思、深思、精思之后, 学生个人将疑难问题提交到小组内, 并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层交流, 教师纵观全局、相机参与。水本无华, 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生灵光。经过彼此间激烈的思维碰撞之后, 学生内心深处会有一种迫切想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强烈欲望, 似懂非懂、欲说无言的悱愤情境随之悄然生成。圣贤先师孔子曾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 如果不想法设法把学生置于“非知想知、非懂想懂、难言想言”的境地中, 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学生) 展示成果、自评互评, (教师) 适时、适度点拨或点评。根据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 让学生尝试绘制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受热不均的两个地区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学生们争相欲试, 亟待把自己所思、所悟、所得呈现出来与他人分享。在自我点评的基础上, 结合同学间的互评, 从而达成共识, 内化自知, 完善知识体系, 兼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协同发展境地。在整个展示过程中, 教师应倡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展示、善于表达”, 且审时度势, 于必要时适当点拨或点评, 以起画龙点睛、拨云见日之功效。
3. (学生) 知识迁移、能力提升。鼓励学生洞悉知识本真, 探究原理规律, 建构思维模式。列举或设计鲜明典型的案例以证明“热力环流”的真实存在, 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沙漠与绿洲”、“裸地与绿地”等。这其中, 教师要着重渗透“图文互换、图图转换、图变质定”的思想意识, 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识图→填图→绘图”能力的梯度提升, 指导学生努力呈现“心中有图→脑中成图→手中出图”的思路历程, 最终让知识能力得以融会浸入学生的魂髓之中, 经由内化、重构、蜕变、新生。
这两个教学情境的设置, 源于现实生活, 学生会有一种亲切熟稔之感, 深知自己生活的周边就弥漫着地理知识, 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所以说, “善战者, 求之于势” (《势篇》) 。换言之, 如果情境设置脱离原汁原味的生活, 缺乏地气, 学生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活感受和生活常识铺垫, 就会与情境产生距离感、陌生感, 好比远眺海市蜃楼、雾里看花, 朦胧中透着些许迷惘, 跟着感觉走, 如履薄冰, 走一步看一步, 步步维艰, 教学效果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
二、主动构建愉悦、成功情感体验
“视卒如婴儿, 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 故可与之俱死” (《地形篇》) 。把兵士当作自己的婴孩, 就会跟随他去冲锋陷阵;把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 就会随同他共生死。
师生关系如同将帅与士卒的关系, 似若“水之于鱼、林之于鸟”, 唯有彼此间莫逆无隙、情感交融, 方能促进、推动学生对新生事物认知的发生、发展。也就是说,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肯定、赏识、宽容等。教育家惠更斯曾经有言:“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起和鼓舞”。当学生受到老师或自我的赏识激励时, 就会体验到愉悦感、成就感。心理学显示:凡是那些能带来愉悦感的事情, 就容易激发兴趣。兴趣盎然,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悦纳老师及其所授的课, 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正所谓“亲其师, 则信其道”。
“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的, 如果没有精神, 人生就缺乏实质, 或者人的实质就会轻飘” (周国平语)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 要重视精神状态, 倡导成功体验。例如,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水平、最近发展区、认知发展规律等, 由浅入深、由简及繁、由具体到抽象,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拾级而上, 能够体验到“通过些许努力, 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实”的成功喜悦感。现以高中自然地理中“锋面系统·气团” (湘教版) 为例, 笔者预先呈现教材中关于气团介绍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影像资料, 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将学习终极目标分解成若干能级要求呈递进式的子目标, 且以“知识问题化”的形式呈现。如:
1.根据材料所述, 如何判断某一气团是暖气团还是冷气团?从高纬度或低纬度移动来的气团, 分别属于何种性质的气团?
2.某地, 如果只受单一暖气团控制, 天气状况如何?如果只受单一冷气团控制, 天气状况又如何?为什么?
3.某地, 如果同时受冷、暖气团控制, 天气状况可能如何?为什么?
4.根据材料所述, 描述天气状况, 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
由于问题难度的设计是阶梯式的上升, 学生在解决上一个问题之后, 成就感、自信心溢满心间, 自我肯定、赏识情愫倍增, 主观能动性被激情式调动起来, 在内心深处营造出欲罢不能、不能自休的情感氛围, “势如彍弩, 节如发机” (《势篇》) , 为下一个问题的顺利、成功解决, 打下坚实的知识、情感及精神基础。
三、相机选择常规、独特方法手段
“凡战者, 以正合, 以奇胜。故善出奇者, 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河” (《势篇》) 。举凡在交战过程中, 获胜的一方总是用正兵挡敌, 用奇兵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兵的将帅, 他的战法就像天地变化那样无穷无尽, 犹如江河奔流永不停息。
“以奇胜”、“善出奇”、“奇正多变”……孙子在兵法中推崇“奇正之术”。地理教学同样需要“奇”, 需要推陈出新, 需要“听唱新翻杨柳枝”, 切忌“守陈法而不革, 拘故步而自封”。因此, 我们必须要改变或摒弃传统落后的平铺直叙式、一言堂等教学方法模式, 大胆果断地运用多种新奇的教学方法手段, 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实践探究式、小组合作式、师生共享式等。笔者以为, 常规的教学方法可称之为“正”, 独特的教学方法可谓之为“奇”。没有常规教学的“正”, 则会使教学漫无规则, 犹如失根的蕴藻, 飘浮不定, 有道是“规矩, 方圆之至也”。没有独特教学的“奇”, 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造成思维的惰性, 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徒让主观能动性沉寂于内心深处。然而, “奇正之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正如孙子所说:“战势不过奇正, 奇正之变, 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 如环之无端, 孰能穷之?” (《势篇》) 例如, 在一节讨论课中, “讨论法”即为“正”, 而在其中安排教师一段精彩的演示或讲授, 则为“奇”。反之, 在传统的讲授课中, “讲授法”即为“正”,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案例讨论”或“情景教学”则为“奇”。奇正转换的要旨在于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出其不意的新奇感, 以便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言以蔽之,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虚实篇》) , 教学需要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课型、学生、教学条件等, 其教学方法手段也应该是相宜多变的。
16.《西行漫记》读书笔记 篇十六
关键字:《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共产党
作者简介:王慧敏(1988—)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阅毕,掩卷而思,斯诺之笔触,既有新闻记者独特之视角,亦存观察家严密之逻辑;既有对小事件、小人物之微妙感悟,亦存对大事件、大格局之精辟解读;既有对共产党人、共产党政策、共产党根据地之全情投入,亦存对革命者、革命政策、革命建设之审慎剖析。言之凿凿,情之切切,其言如星星之火,照亮了所有关注中国革命者的眼睛。
从来以为新闻记者大都感性至上,简单临摹事实,未曾想过新闻记者还能对世事、事物有如此这般精准的拿捏,无论是角度、深度、高度还是广度。从来没有想过残酷卓绝的革命生活,也能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动情,为之沉思。无论是黄土、沟壑、虱子、蚊帐、硝烟、呐喊、时间、空间……
大到毛泽东对全球政治外交的精辟见解,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部队的纪律规定,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根据地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斯诺以他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出众的纪实文学技巧呈现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丰满生动的3D影像,让读者如同穿越到几十年前烽烟四起的中华大地,生机勃勃的黄土高原,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
在斯诺笔下,看似对人物的简单、平淡、无奇、随意甚至是无厘头的描述,却蕴藏着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艺术,如此妥贴精准。比如书中作者对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接受采访时松下裤带搜寻虱子等场景的白描将毛泽东的豪爽和真性情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此写实性的记录不仅仅将作为苏维埃领袖的毛泽东表现的平易近人,而且将共产党人真实,真性情的一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全世界关注中国革命的读者面前,可谓功德无量。
踏着斯诺的足迹,红军从建立到发展到壮大的历程一幕幕呈现在世界眼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的成长足迹如画轴般徐徐展开。透过斯诺的笔尖,我们亲历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共产党陕北根据地,领教了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领略了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的风采,见识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完美统一的共产党的革命政策。他们是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不断拼搏坚持奋斗的年轻人,他们骨髓中充满民族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他们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希望。
某种意义上而言,《西行漫记》真正的作者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青年以及根据地所有的革命战士、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得《西行漫记》更加丰富多彩。正如斯诺在序言中所言:“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见所闻以及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正是由于斯诺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对红军的真实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才使得《西行漫记》一经出版就轰动全世界,成为不朽之篇章。
在斯诺笔下,毛泽东一方面是一位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另一方面也具有中国农民与生俱来的质朴纯真,率性自然。他是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无论是在革命初期的五次反围剿斗争中,还是长征中,毛泽东都表现出出众的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此外,出生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广大农民的代言人,他对人民大众,特别是对农民的迫切要求做了恰到好处的综合和表达。这也是其革命斗争能屡屡化险为夷,步步为营,逐步走向胜利的根本动力所在。谈到毛泽东的质朴纯真,率性自然,就不能不提到毛泽东只身走在苏区的大街小巷,亲切地跟人攀谈,毫不顾忌自己的生命安全,那份自信,那份豪气,那份不羁着实让人肃然起敬。毛泽东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随意、亲切、充满真性情的集中体现。
斯诺犹如一位冷静的摄影师,对准20世纪30年代陕北地区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一一按下快门,并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举办了一场震烁环宇的摄影展。这在国共双方宣传与反宣传的斗争中,无异于一声惊雷,向世界各国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对战争的立场和政策。为日后中国共产党抗战,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苏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深深感染了作者,正如《西行漫记》的英文名字(《红星照耀中国》)所言,中国共产党正如一颗冉冉升起的红星,必将照亮全中国。
我们有理由相信,斯诺留给我们的远不止一副革命岁月的粗糙勾勒,远不止一副副革命者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面庞,远不止对时局,对各国犬牙交错的外交政策鞭辟入里的挖掘。精致的永远不是艺术品,定格永恒的永远不是照片,恒久绵长的永远不是斑驳的印记,模糊的回忆。唯有透过这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留给人们关于历史,关于民族,关于人民,关于人性的思考,关于伦理的社会实验的成果才是值得后人津津乐道,认真咀嚼,永远品鉴的陈年佳酿。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历史,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终将证明:斯诺的《西行漫记》将永垂史册。
参考文献:
[1]李银波.斯诺与3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动因探索[J].新闻大学.1998(01)
[2](美)斯诺(E.Snow)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三联书店,1979
[3]孙华.《西行漫记》的传播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战争及中美关系的影响[J].出版发行研究.2009(06)
[4]尹均生,龚举善.试论《西行漫记》的生命意念与人类意味[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03)
[5]张小鼎.《西行漫记》在中国——《红星照耀中国》几个重要中译本的流传和影响[J].出版史料.2006(01)
17.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篇十七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空灵飘逸,会让你捧腹大笑,会让你百看不厌。妈妈曾经给我买过很多书,我都孜孜不倦地读着。
最近,她又给我买了一本书——《孙子兵法》。以前,我听说过《孙子兵法》的鼎鼎大名,因此一拿到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结果……古文!真是给我当头一棒,古文对于我来说简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不过,我那股不服输的劲上来了,古文就古文呗,我慢慢地看,慢慢的咀嚼,总能看懂的。
“兵者,国之大事,险要之地,事关国之存亡,不得不查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战争,国家的大事,战场中,如果失败了,会影响国家的兴衰,必需要检查”还有一句:“驷车千乘,革车千骑,带甲十万,日费千金,十万之师方举矣……”,“战车一千个,装甲车一千骑,带甲兵十万名,每天要花一千金子,才可以举兵十万远征……”。仔细想一想,这不就是生活道理吗?考场如战场,考场中,你落后了,就决定了你的一生!所以,必需认真对待考试,做好检查、复习。父母花了很多钱,让你去学习,但是你却不认真对待!“……然,求速,不求长……”,“……所以,求速战速决,尽快战胜,不要持久……”学习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关键是考场上的决斗!
“……有城可攻,有城则不可攻,是郭利害,无利而有害为不攻,有利而无害为不可攻……”这句话说,有的成池可以攻击,有的成池不可以攻打,在于是有利还是有害,有害无利的,不要攻打;有利无害的,是可以攻打的……”在测试上,不会的题目,要衡量价值,分数高的,值得去动脑筋做;分数小的,果断跳过,回头有时机再做。不要被这些小题拖住时间,耽误了考试的时间。
“将矣扬长避短,非盲目行事……”“将军要取长补短,尽量少做不利于己的是,多发挥自己的长处……”学习上,多发挥自己的长处,少使用自己的短处,要学会“知难而退”但也不要一点点短处都不发挥。
三国时期,曹操以二十万兵力对战孙刘联军五万兵力,由于曹兵是东北人,又不识水战,在船上摇来摇去,根本无法作战,庞宠献计用“连环船”,曹操把船用铁链连在一起,覆如平地,铁锁横江。士兵如同在陆上一样。曹操很高兴。周瑜和诸葛孔明用火计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求”来了东风。黄盖、周瑜用“苦肉计”把黄忠骗到了曹营,黄盖又说,在晚上,他会来投降。晚上,黄忠来了,却向曹操船上射了火箭,曹操引火上身,又来了东风,风助火势,火借风力曹兵死伤无数,这就是“火烧赤壁”的故事。曹操失败了,主要原因有五:1,他相信了黄忠,引火上身。2,连环船让曹兵躲不开火,死伤无数。3,当时曹操没有料到,风向从西风转向了东风。4,不听谋士的话小心火攻。5,最重要的,曹兵擅长的是陆战,他偏要水战,导致他几乎全军覆灭。
《孙子兵法》这本书,即写了作战的要点,又写了生活的应对方法,同学们应该多读。
关于孙子兵法读书心得2
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如“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这里提到了“奇正”。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多我退。正所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以丧失其曾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如“男女授受不亲,嫂溺,叔援以手,权也。”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四书》《五经》“六艺”,多以不用,就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或如郭沫若所提出的:“为革命而研究历史。”
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关于孙子兵法读书心得3
放假前,教师给我们布置的假期作业阅读《孙子兵法》一书。以前,我读过拼音版的《孙子兵法》。多多少少了解一些知识,但拼音版的资料比较简单,对于我们男生来说好奇心不大。正好教师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少年版的《孙子兵法》。满足了我的好奇心。看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孙子能在古代战争时期写出这么好的兵法书籍。
这本书分13个部分,有始计,作战,谋功,军形等。每个部分都有原文,翻译,战例。使我们看着更易懂,更趣味。并且每篇都那么精妙绝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将帅们是在什么情景下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首先孙子从战略术上,概括了九种不一样作战地区的基本特点,论证了它们对官兵心理状态的影响。之后,孙子推崇战略出击,提倡深入敌国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部队休养,士兵勇敢无畏等优点。然后,孙子结合战略突袭行动的特点,重视坚持军队的团结一致等。
“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不愧为《孙子兵法》之最,短短7个字使我领悟到了学习的真正法宝。如果你正在读书学习,别人来找你玩,你会怎样做?想必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玩。这样就不是“致人而不致于人”了。那么,怎样才算“致人而不致于人”呢?比如说你和朋友已经玩了很长时间,再玩就是疯玩、浪费时间了。这时,你就能够静心去看书;当朋友没有了玩伴,他还会玩吗?也只能回来学习了。这表面看是朋友受益,其实更是自我受益——不仅仅适量小玩休息了大脑,还做到了及时学习,不浪费时间。
“主不能够怒而兴师,将不能够愤而致战”。这句话给了我生活上的启示,我将它改为生活用语。不可因一时恼怒而入吗别人,不可因一时气愤而与朋友绝交,更不可因一时的舒服、欢乐而浪费时间不去学习,愤怒能够变为高兴,气愤能够变为喜悦,学习时的痛苦也能够变为收获后的高兴,但恶语伤人不会复原,与人绝交不会再恢复昔日的完整友谊,浪费的时间也不会再回来。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这样能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更让我受益匪浅。
关于孙子兵法读书心得4
如果将对《孙子兵法》的推崇,归之于需要,而不是战争实践的检验,这个貌似很不合理。
再比如,他说“《孙子兵法》在中国有如此高的地位并不奇怪,因为据传,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囚禁的最后岁月,看到《孙子兵法》时,曾老泪纵横道:”如果我早看到它,我怎么会落到如此下场。“
――姑且认为传说是真,虽然文中含意明显。此文逻辑:”因为拿破仑喜欢孙子兵法,所以中国人把孙子兵法地位放得很高。“对吗?正确的逻辑难道不是”因为孙子兵法很有价值,所以在中国地位很高,甚至连外国的拿破仑也喜欢。“?
这如果不是暗讽,那就是典型的倒因为果。
”大象公会“的文章读过不少,并给朋友推荐,鼓励其将来写出类似的文章。”大象公会“该篇文章深夜推送,一顿饭的功夫有近2万点击、一百多个点赞。虽然也知大象公会文章重在知识、见识、见闻,而非立论说理。但该文与亲身经历和认知实在相悖,乃至不吐不快。
有读者会质疑:以所谓个人经历和认知作为辩论基础是否严谨。我也认为他人无法查证的个人经历,远不足以支撑一场严谨的辩论,但我仍想就孙子及《孙子兵法》的地位作用提供如下的思路:
——《孙子兵法》与西方经典军事著作《战争论》有多少相似之处?
——有多少支外队将《孙子兵法》作为其军官培训课程?
这两个问题如能搞清楚,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在互联网的时代,有太多的”神话“被大众讨论、检验,然后破产、倒掉。《孙子兵法》是不是又一个虚假的神话?如果真的是,就让它倒掉好了,我们不需要用虚假的神话来提升自信心,那恰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
如果不是,则应该正本清源。因为这是先人的智慧结晶,这是我们的骄傲所在。
关于孙子兵法读书心得5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他指出行军作战无非是以正兵迎敌,与以奇兵夺胜两种态势。这两种态势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因机制宜,变化无穷无尽,且又以奇兵制胜为上。他强调出奇制胜的特点和优点是抓住时机,行动快速,态势险峻,居高临下,兵之所至,如积水漂石,鸷鸟毁柝。
但不论正兵还是奇兵,一个组织严密一致的企业,能够“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一个管理严密,运行畅通的企业,领导者只用运筹于帷幄之中,管理好几个高级主管便可决胜于千里之外。企业管理最忌冗员复杂的垂直式管理,一个简单的批示都要层层通过才能下达。这样既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打击了各级工作人员的热情和信心。所以一个深谋远虑的领导者懂得下放权力,充分信任下属,实行水平管理模式,以加快企业运作,增加员工责任感,工作热情。
一个好的企业还要有良好的分工,各部门既分工又合作,对内统一协作,对外又可独当一面。冗繁的机构对企业来说是潜在致命威胁,所以企业要在充分发挥员工潜力的基础上精简机构,杜绝尾大不掉的后果。这样才能在受敌或者对敌之时不因某一环节受挫而溃不成军以致战败。以广告公司为例,一个文案,一个美指,一个AE就能够单独受理case。
商战无时不在,一触即发。不论正兵奇兵,能够打胜仗的就是好兵。同理,在商战中用计诱敌,败敌也就无所谓光明与否,本来“兵者,诡道也”。现实中更加看重的是结果不是过程,正兵迎敌,那奇兵又如何出奇制胜?
18.《孙子兵法》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十八
第二段说了“九变”的重要性。
第三段说运用“九变”时要注意变通,他最后总结为“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思是说不要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失误上,要依靠自己的准备。
最后对军事统帅进行一个提醒,要注意“五危”,即你的性格不要带到军事指挥上来,那只会带来灾难。
19.《孙子兵法》大学生读书笔记 篇十九
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 纳博科夫开门见山地点明:“我们对《包法利夫人 》的分析应当与福楼拜本人的创作意图相符———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小说的结构 (他本人称作“动作”) 、主题线索、风格、意境、人物。 ”[1]186
一、结构 (动作)
纳博科夫盛赞福楼拜的这部小说有着一种高度精巧的艺术结构。 他所谓的“结构/动作”是和鉴赏福楼拜的特殊手法的运用相结合的。
其一是纳博科夫命名为“结构式转换”的技法。 他认为“与《荒凉山庄》中以小说的章节为分解进行主题的转换不同, 《包法利夫人》中, 转换是在章节内连续进行的……如果把《荒凉山庄》中的叙述主题转换比作阶梯式运动, 《包法利夫人》中的转换则是柔和的波浪式”[1]216。他举了四个例子。其中, 爱玛与罗道尔夫的会面是结构式转换的绝好例子。 转换是这样进行的: 查理请母亲到永镇来商议对爱玛该怎么办———她的身体要垮了。 母亲来了, 认为爱玛尽读坏小说。周三离去时, 永镇上有市集。 在这里, 艾玛在痛失上一段与赖昂的恋情后, 通过一场市集急救, 自然过渡到了她与罗道尔夫的相遇。 在文中多处, 福楼拜设计的这些“偶然因素”恰好就在无形中推动着情节的转换。 再比如艾玛遇见勒乐的这一段, “从艺术结构上讲, 这些描写都带有预示性。 福楼拜将这样处理故事的结构:勒乐借钱给艾玛, 就像借钱给泰里耶一样;勒乐将使艾玛破产, 就像他使老泰里耶在死前破产一样;另外, 他将把自己精神上的不安转嫁给那位著名的医学博士———艾玛服毒后人们束手无策, 便请来了博士。 这就是艺术构思”[1]。
其二便是“多声部配合法”在小说的结构搭建上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纳博科夫详细分析了五个例子:
1.艾玛和查理第一次来到永镇客店, 在大厅里四个人展开的一场平行交叉式的谈话。 艾玛在和初次见面的赖昂在大谈音乐艺术的同时, 他们的谈话常被郝麦的独白和他与包法利的谈话所打断。
2.被对赖昂的爱折磨着的艾玛突然动了信教的念头, 她来到教堂向堂长倾诉自己的苦闷时的谈话一直与教士与吵闹的孩子们的对话交叉。
3.农业展览会上艾玛和罗道尔夫的情意绵绵的对话与州行政委员绵长无聊的讲话交织在了一起。
4.在和丈夫观赏歌剧的夜晚, 艾玛遇到了久别重逢的赖昂。 两人的谈话中夹杂着查理乏味的问话。
5. 相约在礼拜堂见面的艾玛和赖昂的别扭谈话与教堂守卫滔滔不绝的介绍交织在一起。
纳博科夫大量援引了书中的文段, 并对这几个例子中前后每个动作的设计进行了细致剖析, 使得 “多声部配合法”这个文学术语的含义及其作用更明白晓畅。
同时, 纳博科夫还注重引用福楼拜在创作 《包法利夫人》 期间写给其他人的信件中的相关内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比如, 第一个例子中, 纳博科夫评论到“正像郝麦的谈话时伪科学的胡诌和报章杂志上的滥调杂烩一样, 第三个动作中艾玛和赖昂的对话不过是故作风雅的无病呻吟……必须指出, 赖昂和艾玛故作风雅, 与自高自大又不学无术的郝麦侈谈科学, 两者同样浅薄、平庸、陈腐。 假艺术与伪科学在这里汇合了”[1], 纳博科夫认为两种被世人公认的真其实都是假的。 一个是科学主义堆砌出来的所谓“常识”。 另一类就是“庸俗的潮流”。 纳博科夫给过这种假一种称呼叫做“高雅迷”。 这里便指赖昂和艾玛的这一段看似高雅投缘的谈话。
同样, 作者结构的安排思路以及“多声部配合法”的实际功效, 纳博科夫也引用了福楼拜在一封信里中的亲述:“真难呐……相当棘手的一章。 我把所有人物都摆进了这一章, 他们在行动和对话中相互交往, 发生各种联系……我还要写出这些人物活动于其中的大环境。 如果我预期的目的达到了, 这一章将产生交响乐般的效果。 ”[1]219
这种大篇幅的引用极大地拉近了文学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二、主题线索
这一部分, 纳博科夫梳理了《包法利夫人》的小说脉络, 并整理出了小说的大事年表。 在此基础上, 他提出, 整部小说有四个主题。 查理的混合式帽子、 艾玛婚礼上的多层蛋糕、查理在道特的家、艾玛死后用于安葬的一棺两椁都不谋而合地突出了千层饼的主题。 其次是贯穿作品, 可以以此抽出故事梗概的马的主题。 再有艾玛对爱情、巴黎、孩子以及包法利的幻想的梦幻的主题, 以及由此自然牵引出欺骗的主题。 多重主题的提出展现了纳博科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非凡的感受力。 但我认为, 千层饼主题似乎并没有另三个主题更具有说服力。 与其说纳博科夫提出的这几个零散的事例可以算做一个主题, 还不如说,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象征性意象。 因为毕竟它们不像马、梦幻、欺骗主题一样, 是自然得贯穿全文, 可以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
比如, 就马的主题而言, 从人物同马的结构关系看, 小说中人物与马的对置出现构成了多种巧妙的对称结构。 这些对应结构既形成了小说多个短小的回环结构, 又紧扣主题, 耐人寻味。 “小说以包法利骑马为鲁奥看病开始, 最后又以包法利卖马结束。 当鲁奥老爹看见包法利用马车将爱玛娶走时, 想起了当年自己骑马将妻子从岳父家接走的情景;当鲁奥接到爱玛噩耗时, 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永镇, 此时已物是人非。 燕子号马车不仅载着包法利迁居永镇, 还是爱玛前往卢昂同莱昂约会的必备交通工具。 农业展览会上, 爱玛看到远处山坡上缓缓行驶的燕子号, 想起了自己同莱昂的感情, 在这似真似幻的幻想中, 她终于被罗道尔弗迷惑。 爱玛去世后, 包法利又在雨中望见燕子号, 感慨万千”[2]。 “马”隐蔽地串联了小说各部分的关系及内在联系, 使我们不仅凭此追踪小说的故事发展脉络, 更能在马的主题的各层结构中, 领略到它的多重魅力。
三、风格
纳博科夫认为, 就主题而言, 《包法利夫人》显得有点平淡无奇, 而“福楼拜将一个充斥着骗子、市侩、庸人、恶棍和喜怒无常的太太们的世界写成一部富有诗意的小说, 一部最完美的作品, 靠的是艺术风格的内在力量, 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法, 包括从一个主题过渡到另一主题的‘多声部配合法’, 预示法和呼应法”[1]230。 在这里, 纳博科夫将福楼拜抬到了一个如此显赫的位置, 根据的是他的精致、细腻、风格化的形式, 而完全排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因素, 不得不说, 这是纳博科夫的一个不足。 他过于片面化和绝对化地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作用而忽略了小说在思想内容上的价值。 这和他的创作观是一致的:纳博科夫崇尚艺术, 他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 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他的艺术观可以概括为:在文学创作中, 艺术高于一切, 语言、结构、文体等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 要比作品的思想性和故事性更重要”[1,2]。 他坚决反对文学真实反映现实这一观念, 因为“所有的现实都只是相对的现实, 因为某一特定的现实, 不仅仅取决于感官接受到的原始讯号, 还要取决于不同层次的信息”[1]208。
评论界多认为, 福楼拜以外科医生般的客观、冷静的叙述风格去描绘和剖析社会现实, 开创了以细节准确、语言优美和结构缜密为风格特征的文体小说的传统。 但纳博科夫举出多处细节和事例的非真实性来反驳其他人把 《包法利夫人》纳入现实主义之列。 他认为带着批判资产阶级的有色眼镜去读文本是有失公允的。 但他在否定先入为主式的阅读观念的同时, 也完全否定了文学作品中可能承载的现实因素和社会信息。 我们可以看到, 艾玛几次在出轨的边缘徘徊时都经历过痛苦的挣扎, 在沉迷的过程里, 她也有少许清醒的时刻, 但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扑灭了她的希望之火, 在对包法利能创造奇迹和日常生活能摆脱庸俗、 无聊的期盼彻底破灭之后, 她义无反顾地选择投入情人的怀抱。 “忠实的写实就是这样不留后路, 它消灭了温情的感伤主义挽回局势的些许机会……分析如此写实的小说, 就好像在分析生活本身。 但由于严格地 ‘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秩序’, 它比生活本身更为合理, 逻辑严密, 因而更为真实。 于是, 当爱玛踏上了堕落的起点之后, 她的脚步便不由自主地向下滑去, 没有一点偶然的因素可供侥幸之想。 在此做决定的, 是生活本质里的规律”[3]。
换言之, 小说更深层的悲剧性, 是人的激情愿望欲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人置身于现实的种种约束和限制之中, 这种冲突无法调和, 造成了命运的不幸。 这是具有极大的现实性的。
四、意境
对于意境的剖析, 《文学讲稿》中并没有系统的展开。 我认为, 这里所谓的“意境”可能是指书中反复出现的几个重要的具有隐喻性质的“意象”, 或是作者强调多次的“细节”。纳博科夫提及了几个比较重要的意象:
1.蓝色
“在这写的十分优美的一幕中, 我们特别要留意艾玛的蓝面纱———它像蛇一般蜿蜒柔软, 成了故事中一个独立的角色……请不要忘记, 后来那毒药是装在蓝罐里的;出殡的时候田野里也笼罩着蓝色雾霭”[1]226。
2.乞丐
“请注意艾玛从幽会处返回时从静谧的树林另一端传到她耳中的一个遥远的声音———像是远方的音乐。 这富有魅力的音乐只不过是一个丑陋乞丐的沙哑歌声引起的美化了的回声……在这里和卢昂听到的沙哑歌声, 在将近五年之后将与艾玛临死的呓语发生恐怖的共鸣”[1]227。
乞丐的设置有隐喻的意味:“乞丐像一面镜子, 是爱玛灵魂的自我反观。 她像看到乞丐一样看到自己的灵魂, 感到它丑陋孤独而痛苦。 这个乞丐又像一个幽灵般紧紧地在她身后追捕她, 仿佛某种诅咒, 是对她的灵魂的无情的嘲讽, 使她死前的一刻感到极度的恐惧。 ”[4]
3.教堂守卫最后的喊话
教堂守卫滔滔不绝地作介绍, 赖昂烦躁难忍。 离开教堂时, “守卫站在门口, 朝他们喊:‘再怎么也该走北门出去, 看看‘复活’、‘最后审判’、‘天堂’、‘大卫王’和‘火焰地狱的醉人’……教堂守卫最后鹦鹉学舌般喊得一段话预示着地狱的火焰———假若艾玛没有和赖昂一道坐进马车, 她还来得及逃脱下地狱的厄运”[1]。
这种反复出现的意象必须是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得来的, 与纳博科夫强调的细节观一致。 细节除了作为一种对环境或内心准确描写的事实, 或者起着对小说情节的推进与呼应的作用, 往往还作为小说主题的一种载体, 暗示其主题。
五、人物
纳博科夫认为“三种因素造就了一个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还有未知因素X。 这三种因素相比, 环境因素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另两种因素, 而未知因素X的力量则大大超过其他因素。 谈到小说中的各种因素, 当然是作者在控制、指挥和运用这三种因素。 ———我反对人们在女主角爱玛·包法利受到客观社会环境影响的论题上纠缠不休。 福楼拜的小说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 不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1]。
在这里, 纳博科夫更强调的是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因素, 这不免带有较强的宿命论意味。 而且, 他认为这三个因素是任由作者调配的, 也有片面化的嫌疑。
在造成爱玛悲命运的众多因素里, 除了未知因素外,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性格因素
李健吾先生评价艾玛时说:“她的悲剧和全书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反抗意识和对生命的无休止的追求。 ”[5]
虽然表面上艾玛是对于梦幻、激情有着无限追求的, 但是相比于安娜·卡列尼娜, 我们会发现艾玛的幻想是实际的:“在她奔放的热情中, 却又有讲究实际的精神, 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 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词句, 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 这种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神秘性是格格不入的, 正如她的性格对修道院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反感一样。 ”[6]37最后, 山穷水尽的爱玛卑屈地走进公证人家中借钱, 竟还能注意到公证人餐厅里的摆设。 她所追求的激情幻想是与她的身份、所处的现实环境不匹配的, 因为长久以来自我身份的错位引发了的自我同一性危机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2.环境因素
《包法利夫人》描述了一个等级观念浓重的社会。 在职业与追求的取向上, 社会资产阶级丑恶嘴脸的代表郝麦和勒乐飞黄腾达, 走的都是社会规范下的“正道”。 用福楼拜的话说, “这就是咱们当今的处境, 也是‘民主’造成的愚蠢后果”[1]217。
同时, 金钱至关重要。 书中充满了买卖与借贷的场景, 婚姻也是一种利益的权衡。 查理的母亲给他选的第一个妻子是一个有钱的寡妇; 查理能娶到艾玛是因为他父亲认为他不会对嫁妆讨价还价等。 因此, 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 没有财富做后盾的浪漫根本是不存在的。 耽于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艾玛最后被巨额的债务逼上了绝路其实是必然。
此外, 社会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因素也是把艾玛推向绝境的手之一。 在爱玛生产的时候, 她强烈希望生一个儿子, 因为“一个男人至少是自由的, 可以尝遍喜怒哀乐, 走遍东南西北, 跨越面前的障碍, 抓住遥远的幸福。 可对一个女人来说却是困难重重。 她既没有活动能力, 又得听人摆布, 她的肉体软弱, 只能依靠法律保护”[6]98。 这直接说明了女性在地位、自由权上与男性的差距, 也说明了艾玛脑中已经萌生了要求男女平等、追求自由的女性主义萌芽。
“我们如果试图总结艾玛身上的性格和品质特征, 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浪漫、虚荣, 自私、叛逆, 不甘平庸, 这一切似乎适用于所有女性, 包括男性, 是人性正常的内容, 不应该那么致命的, 不是那么邪恶的, 可是福楼拜先生描写的是在适当的社会条件下, 所有人性之花都在尽情开放, 包括恶之花, 它也可以尽情开放。 所以说, 包法利夫人这个形象最令人震撼之处在于, 我们看见了一棵寻常的人性之树, 这树上却开出了不寻常的恶之花”[7]。
另外, 作家对人物命运确实有主宰的权利, 但是这种权利的行使也需要符合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 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 因此, 纳博科夫认为作者可以肆意地控制、指挥和运用三种因素对人物的命运的影响是欠妥的。
最后, 在评注中, 纳博科夫还就《包法利夫人》散文诗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归纳, 对福楼拜高超的语言驾驭力充满溢美之词。 另外, 对福楼拜少用但一旦使用便精妙至极的譬喻进行了讲解, 体现出纳博科夫对文学作品的研读一以贯之的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艺术风格和形式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纳博科夫.申惠辉, 等译.文学讲稿[M].上海:三联书店, 1991.
[2]康建兵.论《包法利夫人》中“马”的叙事艺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61.
[3][法]福楼拜.周克希, 译.包法利夫人[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115.
[4]罗佐欧.论《包法利夫人》中的细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4) :72.
[5]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82.
[6][法]福楼拜.唐靖, 译.包法利夫人[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8.
【《孙子兵法》大学生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优质文章07-05
孙子兵法与战争10-07
孙子兵法原文加翻译08-07
关于孙子兵法的论文10-03
孙子兵法核心及其应用10-13
孙子兵法与人生感悟10-08
孙子兵法中的领导思想07-23
孙子兵法读后感400字10-23
孙子兵法读后感500字10-26
谈《孙子兵法》与营销人员的业务技巧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