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论文

2024-12-15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论文(精选7篇)

1.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论文 篇一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方式浅议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毋庸置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亦然。由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加上语文“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一体化,使得语文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众多性和难易的悬殊性。那么,正确、科学和合乎初中语文课程理念的问题设计应是什么样的呢?

一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价值性。是指教师根据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能涵盖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以适当的引导、补充、评价和总结,督促引导学生在阅读、讨论、交流、生成观点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对教学内容理解和目标达成,这样的问题才视之为有价值。设计的问题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支撑作用,能促使学生形成技能。

如在朱自清的《春》一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中,如果确定的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那么最有价值的问题是:“课文从哪些方面(或画面)来描摹春天的美丽?”就这一个问题就能引导学生去积极品读,从而逐步达成主要教学目标。

二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质疑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心理活动中能形成一种紧张心理、强烈的想念和很大的诱惑力,能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生渴求解答的欲望,这样的问题才视之为有质疑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利用教材的独特构思,去精心设计问题。

如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收官”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见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时会怎么样?”或是“于勒叔叔回家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等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对更深地把握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强化学生口语表达等大有帮助。

三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隐蔽性。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简单化,让学生一眼就看穿,这样失去了设问的价值,可以称作问题的“无用化”——这是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下意识和无意识就犯的“毛病”,尤其是“是不是”或“对不对”等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更令人生厌。所谓的问题隐蔽性是指问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和能动的思维活动才能解答的,其答案隐藏在字句段篇的“背后”,需要学生经历一番阅读、品味、揣摩、探究才能感知、获得的。

近几年的中考阅读题所设计的问题,均体现了这一特点,那么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了哪三条建议”,可以设计“诸葛亮出师伐魏应有什么样的条件?”这一问题是具有隐蔽性的,对达成这一重点并深入理解是大有帮助的。

四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精当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切合学情和学生思维指向与程度,适合当节主要教学目标任务,融合在学生活动过程之中——这样的问题才视之为具有精当性。我们反对“大而空”的问题,反对“飘而浮”的问题,反对学生无法攀越或是不费思量、不假思索就能达到的问题,反对没有关注大面积提高或不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与广泛参与的问题。

譬如在教授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时,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①“大自然的语言表现在哪些方面?”②“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③“物候现象的来临由哪些因素决定?”这三个问题均体现了课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主要内容”的要求;其中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去品读说明文段才能解答,第二、第三个问题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后对内容的概括和归纳能力。而这些是符合问题精当性的四个基本条件要求的。

五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虽然反对语文课堂中过分充斥问题或堆砌问题,但不是说一节课中不提问题或是问题越少越好。问题不在数量多少,但也要控制数量,更多的是要看问题的质量与价值。这一问题上面已经阐述。往往一节课中教师设计的三、五个问题,一要为教学目标任务实施的步骤服务,二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三要体现问题之间的层递性。这就是问题层次性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为了促使学生达成“梳理小说故事情节”、“学习插叙的写法”、“分析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点”等三个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四个问题:①“杨修被杀的直接事件是什么?”②“杨修被杀的根本事件有哪些?”③“曹操以‘惑乱军心’罪名杀害杨修一事,与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是什么关系?”④“由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曹操、杨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上述四个问题其实主导了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并且具有层次性,是不能互换顺序的。

六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活动性。语文新课程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那么设计的问题也应体现这一理念,即设计的问题要把学生“调动”起来,尤其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并且是积极、主动地“动”起来。所以设计的问题就要具备“五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调动学生搜集、发现学习资源的主动性,组织协调学生开展活动的实践性,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方法性,根据学习效果开展自我和互评的评价性。

这一方面的问题设计,任务性的表征很明显,更多地适合在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之中,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学情乃至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实际,去精心设计活动问题与任务。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并非无章可循,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五要”。

一、要有的放矢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的放矢。要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三维目标展开设问。问题要为内容、目标服务。每节课教师要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出来,所设计的每个问题最终要得出什么结论,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课标、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揣摩,精心设计。备课时重点研究如何把知识问题化,并在课前设计好,做到心中有数。一定杜绝上课时随心所欲,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每个问题都应体现教者的精心设计。因此我认为,问题设计这一环节可以说是备课的重要环节,确实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认真研究、琢磨。

二、要由表及里

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一知识点所设计的问题往往不只一个,可能是一连串的。这就要求这些问题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层层深入,可以从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由表及里,要多问些为什么。

三、要创设情境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情境是问题的基础。教师设计问题要避免直来直去。良好的、积极的教学情境是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就是应该学会把教材中的文字加工成自己的语言,从而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

四、要注重体验

新课标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新的语文课程提供了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知识。教师应充分地挖掘利用好这一点,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课堂大有益处。因而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出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有发言权的。学生有思路、有想法,能讲出自己的观点。

五、要留有空间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重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要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要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这样的问题学生才有可能去讨论交流。从而达到真正参与。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参与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活跃,应体现在学生的积极思维。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做到:书中有确切结论的不问;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上来的问题不问;简单的通过肯定或否定来回答的问题不问。下面就高效语文课堂提问设计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明确目的,综观全局。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特别注意各提问之间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在全局观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能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益,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

二、切合实际,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1、注意提问的严谨与连贯。

好的课堂讲究前后照应,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生动流畅的美感。而以上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严谨、连贯的课堂提问来实现的。不同的教材应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好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材特色与教者思路的完美体现。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设计上贪多求全,或抛开教材与学生实际刻意标新立异,虽然花样百出,却让听课的学生甚至听课教师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简直越听越糊涂。因此,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

2、注意提问的大小与数量。

课堂提问既要避免不着边际又大又空的“真空”问题,又要力戒琐屑不堪、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大而空的问题往往不能贴近教学目标,学生的答案模棱两可,教师的评价也含含糊糊。这样的问题不但无效,而且会让学生养成囫囵吞枣的浮躁习气。缺乏思考价值的小问题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反而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密度,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设计。不少语文课堂不同程度地存在提问不适量的现象:一是表现在问题少而空,课堂气氛沉闷;一是无价值的“问题”满天飞,课堂上问答声此起彼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少。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后者显得特别突出。多而滥的提问,使教学走入了“牵牛”式教学的误区,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提问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3、注意提问的深浅与难易。

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好的课堂提问就像枝头诱人的果实,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不少教师教材钻研不可谓不深刻,理解不可谓不透彻,问题设计不可谓不新颖,最终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发言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是设计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生估价太高,教师又缺乏铺台阶搭梯子的能力,导致课堂陷入僵局或是成了某几个尖子学生的能力展示台。

4、注意提问的收束与开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笔者认为,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热闹的捕鱼场,每个学生都能借助教师发下的渔具与捕鱼的方法捕获水中的鱼儿。捕鱼数量的多少在于个人能力的大小,确保人人能捕到鱼则是教师的责任。课堂提问要能做到收放自如,也就是说在“教方法,发渔具”时要收,收的目的是为了后面的放,为了让学生在自由思考表达的空间里各取所好,自由表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走两个极端,一是问题空间太小,教师紧紧拽着学生的思维走,直到走入预先设置的陷阱便算大功告成;一是问题空间过大,学生如迷途的羔羊,四处乱撞、处处碰壁。收而不放的课堂是死板的,放而不收或无法收束的课堂是混乱的,好的课堂应该放得开,收得拢,课堂提问亦然。

三、点拨提问,激起共鸣。前面说到的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大多是课前都可以注意到的,或者说是关于一些静态问题的处理。而真正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生成性。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教师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并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加以重锤敲击,从而激起共鸣、碰撞智慧。笔者前段在听区诗歌教学一等奖观摩课时看到了这样一个片断:教师要学生谈谈对《乡愁四韵》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这一节诗的理解时,一名学生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名句进行解读。这样的解读是精彩的,它包含了有效问题的诱因,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并进行点拨提问:“酒与水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跟人的愁绪之间各有什么联系?古代诗人李白与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都借„酒‟和„水‟来写„愁‟,其内涵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在深入理解这一组问题之后,自然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同学们思想的碰撞与感情的共鸣中,课堂也自然亮点闪烁、精彩诱人了。可惜的是那位老师放弃了这一机会,草草地以“滔滔不绝的江水说明了乡愁之绵绵不断”这一粗浅的讲解抑制了学生的个性,也让亮点与她的课堂擦肩而过。

四、拓展提问,延伸课堂。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是一项技术。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是败笔,而有效提问则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

2.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论文 篇二

一、分层次练习,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标准提出, 让不同的学生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状态、学生成绩、课堂上注意、反应、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情况, 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底层学生、中层学生、高层学生;根据学生层次不同制定低层目标, 中层目标, 高层目标等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当中接受能力不强、反应较慢的学生, 教师应多利用一些直观教具、身体语言、恰当的比喻等来适应这些学生;有些注意力不集中或容易分心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需不断改变学习活动, 并运用行为改变技术, 使他们处于一种“活动状态”。

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一般说来, 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习题。第一层次的练习, 是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 目的是过好“课本关”, 要求后进生必须会做。2同一作业分层要求。有些习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 对后进学生可以只要求一题一解, 就题论题, 落实大纲要求。对这类题, 后进生跳跳脚就能够达到, 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尝到成功的甜头, 更好的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

如在讲授Unit 6 Study skills知识点时, 我这样来组织教学:对高层学生这样的练习:

Step 1 Revision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The government had better ________ (take) action____________ (prevent) air pollution.

2.Binoculars can help you see _________ (clear) .

3.It takes hours_____________ (watch) the birds.

4.Take a pair of sunglasses with you ________________ (protect) your eyes.

5.The gym is about 500 square metres in _________ (area) .

6.Many ______ (visit) come to Yancheng Nature Reserve to go birdwatching every year.

7.There are ________ (speak) in each corner of the hall.

8.Yi Jianlian is my favourite basketball _________ (play) .

9.Einstein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_______ (science) in history.

中层学生做这组练习:Step 2 Explanation

Explain the meaning of suffixes.Tell the students that we can add -er, -or and -ist to some words to form nouns for people.

Step 3 Practice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age 77 and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together.

低层学生将下面的词组背熟:Step 4 Language points

1.make beautiful sounds发出优美的声音

2.at bird shows在鸟展上

3.birds in the pictures画里的鸟

4.include birds in their poems把鸟写进他们的诗里

5.part of our lives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6.a lot of tourists许多游客

7.really beautiful真的很美

8.paint birds画鸟

9.in their poems在他们的诗中

二、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一个大班中, 学生的气质、性格不同, 有的学生属外倾型, 他们积极参加活动的欲望较强, 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分层递进教学法, 即按学生分层标准,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 采取以全班、小组、个别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多提供一些有趣味的活动。

如在讲授八年级Unit 6 Integrated Skills知识点时,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1.To listen to tape for details in order to extract factual information.

2.To do a quiz before listening may help the students to focuson the information they are trying to get.使全班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3.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论文 篇三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策略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以后,我们对于语文写作的总体目标得以更加明确,即让学生可以具体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合理准确地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完成写作,提高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对于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培养语文作文写作能力,能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点内容,必须努力寻找到更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改变目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高

各地的初中生普遍反映看到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手,很不情愿写作。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活动空间大为缩水。加之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参与课外娱乐活动和社会体验活动的机会很少,学习本源自生活,离开了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的注入,语文学习就失去了“源头活水”,使得学生的写作如一潭死水般波澜不兴。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这就导致了初中生缺乏文学素养的积累,对作文不感兴趣。

2.学生作文盲目生搬硬套,缺乏新意

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初中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也难逃应试教育的阴影。为了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师经常对作文的首尾句式及结构做出了模板化的要求,导致学生盲目跟风,文章内容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甚至胡编乱造,让人啼笑皆非。如“我的父亲”写作当中,就会出现很多学生写“我的爸爸送我去学校”“因公受伤”“牺牲”等,再如“生病了老师就要背着我去医院”等。不仅题材相对单一,千篇一律,甚至结构雷同,在阅卷的时候对这样乏味、缺乏新意的文章深感无奈。这样的语文写作严重悖离了语文作文要求的人文性和真实性,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教师教学手段缺乏新意,教学方法比较死板

教师片面追求标准写法、追求立意和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有着不可推脱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当中指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写自己想表达的情感、写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作文规范化的条条框框。部分教师在授课之前,思想上不够重视,备课时准备不充分,上课就成了走马观花,毫无目的性而言。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只有在固定的题材和规范的条条框框里面才能写出好文章,这样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个性发挥不出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

二、提高初中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

1.培养兴趣,让学生走入生活寻找素材

叶老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这就表明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新课标当中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能流畅地表达对社会生活和人生价值观的想法,文章应饱含深情,蕴藏真情实感。这就是要让教师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乐趣的热情,提高写作的兴趣。“生活就是个好老师”,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发现生活当中的美,这样才有素材灌注到写作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生活,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的素材,从现象看本质,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采用多种途径如电脑、电视、报刊等来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对时事也能有一定的了解,讓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文思泉涌。

2.解放思想,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写作中对范文和模板产生了过多的依赖,这些这些条条框框让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当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独立个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意识到不能仅靠死记硬背才能写出优秀作文出来。作文要求的是真情实感,要的是真实的东西,要的是个人的真实感受和体验。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来避免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如小组合作学习、导研式教学法、逆向思维培养等,让学生在相互参考、相互借鉴当中得到提升。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通过交互式的教学评价体系来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我素养,这样才能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学生多阅读、多体验,让学生多写随笔、自由发挥,学生写出作品之后多交流、多借鉴,使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定期组织一些写作征文比赛,文体不限、字符不限、体裁不限,让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上表现自己,解放学生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学生的天性,放飞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更乐于写作,内外结合全面发展。

3.把握目标,注重教学的序列关系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也要讲究一定的序列性,明确阶段性的练习目标。教师应纵观全局,做好每一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如纵向序列上可以分为七年级以自由写作为主、八年级以规范写作为主、九年级以自主写作为主等;横向上可以使用成长记录袋的形式,第一个月写作基本达到切题,第二个月文章达到有中心思想、有具体内容等,第三个月文章基本成型、达到写作标准等。总之,在这样有梯度写作目标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能循序渐进,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自然明显提高。

三、结语

完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途径还有很多,关键就是要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教师还应当积极探索,不断突破当前应试教育的瓶颈,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释放学生的天性,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写出美文。

参考文献:

[1]王春华.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J].中学生优秀作文,2011,(4).

[2]彭仁英.系统训练,有序培养——高中作文教学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09,(10).

4.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论文 篇四

周家乡中心学校 胡雪英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思维。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作用、伴随始终的过程。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起步的, 问题提得好, 有助于学生探究解决, 积极思考。阅读教学中的设疑便是思维锻炼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般采用问答的方式。目前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问题极为浅显易懂, 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能够回答的同学多, 课堂气氛热烈, 但没有实在的意义和效果, 对学生思维的促进和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反之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过难, 要求过高, 甚至提出一些很偏、很难的问题, 似乎在有意刁难学生, 以显示教师水平。有些教师甚至用“ 是不是”、“ 对不对”、“ 能不能” 作提问形式, 没有思考价值,说白了, 还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思想,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理解和见解。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追问,注重追问策略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答问等学习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思考判断并作即时的引导、点拨。追问作为特殊的提问形式,有着其它提问方式无法媲美的艺术性。追问教学对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登高的话,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台阶。这个台阶如果能即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风景将更诱人。一堂课,若能搭好几个台阶,学生的思维就会激发出火花,学生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二、概念界定

我翻阅了许多资料,说法不一,但百变不离其宗,概括如下:追问就是以教师既定的答案为目标,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一问之后继续发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正确解答为止。”

本课题想探讨的追问,不是形式上“一问再问”,也不是目的上的“实现既定答案”。我想探讨的追问是一种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在学生阅读感悟基础上,对学生的答问中认识肤浅或模糊不清等进行点拨、开掘式地发问,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讨论、回答,促使学生的认识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从而习得语文能

力为目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师生、生生之间应展开充分交流,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2、“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僵化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启发由此而生。

3、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新的教学价值观包括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元多维的评价观。这种理论为“课堂追问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智能的多纬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素质教育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力,都有其自己的个性特长,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实践。

四、相关研究综述

美国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提问策略,提出有效问题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在教师课堂提问层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另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教学论中指出“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分类。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也逐步成为大家研究的对象,研究结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出现。如安徽省绩溪县曹洪辉老师写的《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思考》,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中专门论述课堂提问技能,总结出17项课堂提问技术,包括初级提问技术的设计、表述、语速、指向、重复、重新表述、调焦、倾听、搁置、分配、停顿和高级提问技术的转换、探索、提示、转向、反问、回问等。并提出相应的提问序列、原则等。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李如密在《教学艺术:如何开启学生思维》一文中提出问题性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讲究艺术。应遵循适时适度、因人循序、反馈强化原则。

但这些研究里面仅提到了教师的提问策略,很少涉及追问策略。即便从追问的角度加以综述,大多也是以教师为主的,形式上的一问再问,低效甚至无效。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追问有效性这方面的研究尚处空白,有待实践和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将围绕“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这块内容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认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价值及遵循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探索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追问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出教师、学生、文本多方互动的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国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追问的技巧和艺术,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熟谙提问的技巧,尤其对追问缺少必要的和深入的研究,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课题从有效追问的教学理念出发,具体分析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现状,确定影响教师阅读教学有效追问行为的主要因素,构建一种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分析框架,并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追问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各种策略。

(二)提高教师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策略研究。

1、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的主要特征研究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怎样追问,追问什么,什么时候追问,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首先要研究的是何谓有效追问,有何特征?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主体性。追问是在学生阅读感悟或质疑基础上生成的,学生的最初认识是进行追问的依据。其阅读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探究为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是诱思性。课堂上的追问,不是有意的刁难,也不是简单的是否之问,而是注重循循善诱。它重在诱导学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准确把握文章精髓。最后是系统性。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顺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置,不管预设还是生成的应有系统性。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原初体验”基础上,经过这一系列有序答问后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思维变得敏捷,有广度和深度。

2、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追问方式的研究

追问作为学生对文本最初认识的补充、矫正、深化和迁移,追求的是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追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追问,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都要加以努力思考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追问,追问的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实践研究。(1)追根型。当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对实现教学目的具有较大探究价值,而学生的理解还较肤浅和表面化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迅速做出判断、评价并因势追问,引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实质性探究,把握课文的深层主旨和意蕴。(2)探因型。新课程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思考难免有疏漏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调控引导。教师特别要注意学生熟视无睹,看似平常简单认为没有问题之处追问,激发学生探究其原因,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深刻,从而更深层更全面更多元的解读。(3)质疑型。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个顺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阅读难免有偏差或错误,有时老师甚至故意让学生“犯错误”。若回答凌乱,则可以追问梳理;若辞不达意,也不批评责备,而是耐心追问矫正。(4)反刍型。当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概括出来以后,为了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教师抓住这一结论逆向式追问,引导学生回顾和展示思维过程,达到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同时感悟过程的清晰展现,对其他同学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视线也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的过程。(5)迁移型。就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对上一个问题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顺势抛出新的问题以促使学生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迁移。追问的方式决不限于以上几种,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是单一的运用,往往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这一切都有待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具体实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学效益,以小见大。

(三)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追问的典型课例、案例分析等。

六、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10-2010.07)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组织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1)学习教学有效性的相关资料

(2)学习课题研究的有关知识

(3)学习探究性教学、建构主义、新课标等相关理论

2、确定七年级(1)、(3)两个班为实验班,以同年级其余班为参考班,收集原始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二)实施阶段(2010.08-2011.06)

在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布置任务,全面进行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1、开展案例研究。教师们深入课堂实际,记录教师追问教学的典型案例,分析追问有效性,案例成败得失,从中提炼教学思路。

2、开展文献研究。广泛收集各种有关追问教学的教学案例及相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归类。

3、开展行动研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从案例中研得追问教学的方式方法实施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并不断反思、改进、完善,形成教学模式。(三)总结阶段(2011.07-2011.10)

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八、研究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案例、教学设计、论文

3、课堂实录

课题组成员:负责人:胡雪英 执笔人:林丽 其他成员:叶大洪、郑家飞、范梅青

参考文献:

1、蒋海莞, 陈兆进 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追问 《语文教师研究》2007.02

5.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论文 篇五

“有效课堂”是指利用课堂时间,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完美的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学业上的进步以及个人成长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语文教学的方式已经大大改变。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科目,语文承担着文化传承、教育人才、培养能力等任务。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语文课堂可以传授给学生的内容毕竟还太少。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这四十五分钟,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就成为了现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细心的课前准备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一位教师的努力和精心准备。俗语有云:“师傅领进门,学习在个人。”虽然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自己是否努力,然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能通过细心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设计,让学生在“进门”这一环节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需要事先对全文有一个通篇的把握,需要明白:文章的关键词在哪里?为什么这个地方用这个词表达?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作者希望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等问题。只有教师对教材做到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做到了细心的准备,才能在语文的课堂上占据教学的制高点,引导学生们进入到语文知识的大殿堂中,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即使是语文这种弘扬母体文化,进行母语教学的科目,也切不可认为学生会天生对其充满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作为首要任务。

(一)、重视文化教育 我国的语文教育,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应当注意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养成一种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责任心。

如各个朝代历史名人所作的诗歌散文,曹操的《观沧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西江月》、王安石的《伤仲永》、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等;近代如朱自清、老舍、鲁迅等文豪所作的《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以上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我国文化思想的精髓,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

因此,根据现今语文教材的特点,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有意识的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并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为学生讲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务必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能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深度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抓住一篇课文的主要思想,对其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通过这篇课文对我国渊博的历史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自豪情绪和对于外国文化的好奇心,让他们心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国文化的探索感,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以及个人需求都是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差异,而是尊重并保持这种差异。有的学生擅长口头表达,那就要给他提供表现的平台;有的学生喜欢作深入的思考,那就需要对其作出点评;有的学生擅长文学写作,那么就要鼓励并评价其创作。由于不同学生的情况都会各有不同,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还要对实际能力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业任务,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那个层次上获得提高,学懂学会。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导他们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再有效率终究也只有四十五分钟,而一个学生课下的学习时间往往才真正决定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成就。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需要格外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尝试自发的去主动学习语文,才能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其乐趣,才能心生兴趣,才能真正驾驭语文这门学科。

如,某位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爱莲说》时,就引导学生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去自主翻译课文。比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句,难点在于“蕃”字的意思,而只要让学生弄明白了这个字的意思,那么整句话就不难翻译了。又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在翻译的时候,教师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句式语法“出……而……”“濯……而……”的类比,而得出两句话意思其实相近的结论。

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方法,可以实现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也能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时,语文教学才可以说是实现了真正的有效。总 结:

6.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论文 篇六

新课程改革探索中有的学校已经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如“杜郎口模式”重视学生的预习———展示———反馈;“洋思中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教———练等。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 但细心的老师们不难发现, 其都有一些共同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注意营造活跃、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每一位老师要想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有所创新和成就, 就要借鉴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的经验, 把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和任务。我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初中语文老师,一直在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变化和发展,同时探索适合本校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也许会有许多失败和反复,但我们要坚持自己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本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为探索适合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做出自己的努力。实际探索中,我发现对于语文这门应用广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来说,要增强教育教学实际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必须为语文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有效途径。可见,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氛围, 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效果增强的必要前提。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经验, 谈一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调动学生参与,营造集体朗读氛围

朗朗的读书声给人以美的感受, 同时身处其中的学生会被感染,进入一种高效语文学习状态。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利 用晨读机 会 ,调动全体 学生积极 参与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仅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实现高效学习 氛围,更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感和对课外内容的把握,实现良好的语文内容理解过程, 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一个良好的方式方法。

对于朗读这种方式方法, 可以安排学生每天早晨上课前进行朗读, 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针对课文中的朗读经典片段开展欣赏性朗读。让学生凭借对声音的直觉对语言做出敏锐的反映,通过瞬间性的感知与领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初中生积极思考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被这种教学氛围所感染, 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学生面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熟悉而新鲜,自然产生兴趣。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过程有效调动学生新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的精心创设和教师在情境展开过程中的有效引导。 教师的情境创设和教学引导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知层次深入,促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冲动。这种一探究竟的学习冲动是检验教师问题情境创设成败的关键。

三、组织学生实践,感受自主学习过程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注重结果,注重知识学习。新课程理念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不仅注重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学习过程,获得学习主观感受。所以,新课程改革课堂中教师要组织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学习过程,学习知识、获得能力。

1.锻炼学生口才和语言表达能力 。

初中语文学习不仅要获得知识, 更要让学生获得语言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堂中利用几分钟开展一次语言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组织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自我介绍,可以是自己遇到的一些新鲜事, 可以是在哪里听来的小故事或小笑话。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氛围,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分配给学生角色 ,实现学生自主锻炼 。

7.常见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浅议 篇七

关键词: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所以教师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在教法上有所突破,探寻出几个有效的方法,以期能够拓展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那么,在具体课堂中又如何创新有效的教学策略呢?常见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又有哪些呢?现就结合具体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实现课程优化整合

在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二、架构内容完整结构

完整的结构当然是为了完善语文教育,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在笔者眼里,语文教育的目标就在学习语文交际,就在培养、提高生成文质相称、言意和美的“言意场”或“言意体”进行交际的能力。尽管在语文教育的性质问题上一直众说纷纭,尽管语文的功能很多,但是,众论家都认为,语文最本质、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在交际,语文具有交际性。正是因为这个原故,“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才被写进不同时期、不同学段、不同教育类型的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大纲)。语文既有交际性,语文教育既以语文为内容,语文教育内容也就必然具有交际性。因此,交际意识理应成为语文教育内容的核心意识。交际既为语文教育内容的核心意识,语文教育内容也就理应紧扣其架构,因为课程教育内容的架构必须抓住课程教育内容的核心,切合课程教育内容自身固有的特点、规律。

三、体现相应时代特征

“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和未来公民素养培养之间的进一步融合”。“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实验稿中已被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体现出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与和谐发展,体现了语文水平高低是学生多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思想。

当今时代,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已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所特有的素养,而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语文课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点,修订稿已发挥了风向标的功能。如何让生活在数字化信息世界中的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四、实践“多元评价”

语文课程改革中,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持续地发展,提倡对学生的学习采用多元评价。多元评价就是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估。这种评估不仅是量化的,还是质性的;不仅是终结性的,还是形成性的;不仅是鼓励性的,还是批评性的;不仅是集体性的,还是个体性的。也就是说,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整个过程中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学习动机、能力与习惯的改变;不仅要评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优点,也要评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认知发展,也要评价学生的情意发展;不仅由学校和教师来评价,还要重视家长和学生的有效参与。总之,多元评价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旨归,它要求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开始评价,特别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强调评价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五、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上一篇:施工单位工程例会汇报材料下一篇:节约粮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