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

2024-07-09

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精选8篇)

1.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 篇一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根据本工程的结构特点、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要求,只有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技保证,才能保证工程优质、快速的实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我公司将采用以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达到为业主降低工程造价,为施工单位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一、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 1.施工控制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建立了施工控制管理系统,以网络计划技术为核心,实现人、财、物有序协调和最佳工作路线,并对工期进行控制,及时反映各项工作的进展状况、资源配备和占用状况,各项计划实施情况等。通过严格、科学、迅速有效的控制管理,使工程施工始终处于受控、有序和协调的状态下运行。

2.编制方案及绘图

为了更快、更加科学准确地编制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和绘制施工图与竣工图,我们运用了计算机的文字编辑和绘图功能,使用了WPS、Office和AutoCAD等软件,使生产管理工作能及时、全面地得到技术文件和图纸的指导和验证,并对需要变更的原有的方案可及时进行修改、调整,保证方案的科学指导性,为施工组织与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文件。

3.财务管理

在项目财务管理上,使用了用友财务管理软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了帐务处理、报表处理、财务分析及预算、工资管理等。通过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应用计算机管理,提高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也使财务工作更加清晰化、透明化。

4.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在项目管理中是一项关键的管理内容之一。为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在遵循现行的施工安全管理规范要求的同时,力求实现安全信息管理的电脑化。在本工程施工中,在计算机应用中建立了如下内容: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月报表等,并对各种安全规范、标准进行分类管理,便于查询检索。由于上述内容的应用管理,使安全工作日趋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本工程未发生一起大小安全事故。

5.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企业施工管理中的核心。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了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力创优良,在微机应用上,我们主要以ISO9000质量管理和本地区性质质量标准为核心,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和施工质量的检查。其主要内容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技术交底、文件文档、各类质量记录、质量评定表、工程标准和资料的管理等,从而进一步规范了质量管理行为,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保证了工程质量。

6.档案资料管理

按照施工方案管理的规范要求,在微机应用中,对竣工档案、各类文书档案和图纸进行统一分类、编号,满足档案管理的要求;同时,完成各类档案的编辑、登记、统计、检索自动归类,报表输出;实现档案借阅、移交等管理程序化。为该工程及时、全面、真实、完整地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提供了一整套工程技术与管理资料提供了保证。

7.预算管理

在预算工作中,利用微机技术解决繁杂的手工统计、计算,统计报表的编制、工程台帐、施工结算等工作,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8.经济比较

过去依靠手算、手绘、人海战术已经行不通了,大型设备、高精度仪器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才能使设计者和施工者的意图得以准确体现。施工中借助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使领导者和技术人员及时掌握各种信息资源,快速作出决策,及时下达命令,执行具体操作,然后及时得到反馈,并作出必要调整,才能使建筑施工有计划、有节奏、协商均衡,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优化的组合,达到保证质量、保证进度,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

2.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 篇二

1 沥青路面概述

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 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经久耐用。因此, 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高级路面。

沥青路面的沥青类结构层本身, 属于柔性路面范畴, 但其基层除柔性材料外, 也可采用刚性的水泥混凝土, 或半刚性的水硬性材料。

2 材料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应用

2.1 沥青混合物的配置和施工

由于交通密集, 荷载加大, 沥青路面容易出现问题, 这是当前的一个事实, 因此在今后的设计中, 应对材料选择、混合物的配比以及施工工艺都有所改进。

当前在沥青路面建设中, 改性沥青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其性能更强大, 其余如石子、砂等材料, 都必须严把质量关, 填料也不容忽视, 它能够将沥青从容积状变为薄膜状, 如矿粉, 既能填充空隙, 又有黏结材料的功能。在制定配合比时, 一定要根据工程规模进行科学计算, 沥青的用量必须合适, 如果太多, 很难被全部吸收, 其作用难以发挥;反之亦然。混合物的密度尤为重要, 关于其密实度, 设计和实际中应该保持一致。

2.2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作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基础组成部分,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道路质量, 在选择时, 务必要严把质量关。沥青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胶结料, 其黏性与抗剪变形能力及混合料的路用性密切相关, 在使用之前, 需对沥青进行专业检测, 确保其质量合格。沥青的粘结性以及强弱程度可通过针入度体现出来, 故应对其针入度指数展开检测。在沥青中掺加适量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可调节其温度, 但易发生分层离析的现象, 使其性能有所减弱, 实际操作中应对其添加量进行严格控制。

3 新技术工艺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中的应用

3.1 沥青混凝土施工中的摊铺技术

3.1.1 合理选择摊铺机的结构参数

路面平整度是尤为重要的因素, 在摊铺机运行中, 熨平板的宽度和机器本身应保持对称, 否则一旦机具走偏, 受混合料的惯性作用, 熨平板前后混合料的压力不一致, 极易引起摊铺厚度的不均匀, 使得路面平整度有所降低, 难以达到平整度和横坡度的规定标准。

3.1.2 维持稳定的摊铺速度

为保证高速公路建设的质量, 摊铺速度极为关键, 且受很多因素影响, 如运输距离、摊铺厚度、拌和机的生产能力以及车辆性能等, 通常要保持摊铺速度的均匀缓慢, 鉴于速度的重要性, 速度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改变, 若速度加快, 会因此加大道路表面的粗糙度, 振动间隔增大, 必将会影响到道路的平整度。

3.1.3 摊铺应保持连续性

摊铺过程应保持连必须进行, 中间尽量不要停止, 因为一旦停止运行, 机器部件逐渐冷却, 导致阻力增加, 在重启之后, 需要克服这些阻力, 在拉动混合料时, 极易引起不均匀现象的发生。由于供料不足常常导致摊铺过程中断, 所以要严格控制相应的拌合能力与运输能力, 确保其符合要求。

3.1.4 恰当处理接缝

接缝问题也极为重要, 直接关系着路面的平整度, 通常有横向和纵向两种, 若处理不到位, 极有可能引发凸起或下凹的状况, 体现在两个作业队的交界处更为明显, 摊铺机系数各有差异, 使得同一断面的施工放样挂线高度也不同, 若只使用一个放样线, 接缝处必将上凸或下凹, 不利于道路的平整, 遇此情况, 需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3.2 沥青混凝土施工中的碾压技术

此环节在施工后期, 最为关键, 高速公路道路质量与碾压效果密切相关, 通过合理碾压, 可有效提升沥青混合料的密实度、稳定性及强度。碾压过程, 需对其速度。厚度以及温度进行合理控制。

摊铺工作结束后, 即可开始碾压, 保证碾压机的驱动轮朝向摊铺机, 碾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如在直线段时, 应从两侧向中间进行;而在平曲线段, 则应按照内侧路肩到外侧路肩的顺序进行。碾压机多选择钢轮压路机, 配以轮胎压路机共同作业, 碾压过程有初压、复压和重压三步。

在碾压路面时, 如果碾压层较薄, 降温过快, 不利于压实效果的保持, 这就要求适当加厚碾压层, 因此, 混合料的最小厚度应为最大粒径的两倍, 以获得更高的密实度。碾压速度要保持适中, 不得过快, 否则会造成摊铺层表面上的粗颗粒在熨平板下滑动, 进而降低路面的密实度和平整度。

碾压温度对碾压质量也很重要, 如果温度比较高, 合理的减少碾压次数, 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果温度比较低, 碾压难度会有所增大, 如轮胎印记留于路面, 造成路面的不平整, 而且还会加大路面间的空隙, 引起渗漏水, 致使沥青路面出现早期水损坏。

碾压过程有三个阶段, 初压之后, 应保证沥青混凝土的质量, 不得出现裂缝;复压之后, 应确保混凝土表面没有很明显的轮胎印记;终压之后, 沥青混凝土的表面应颜色一致, 保持高度的光洁平整。

4 结束语

在现代高速公路道路建设中, 作为一种常见的材料, 沥青混凝土具有诸多优势, 不但强度高、承载力大, 车辆在行驶中的舒适度也有所提升, 且产生的噪音较少, 因此应用极为广泛。道路质量与施工技术紧密相连, 本文主要从原料质量控制、摊铺技术和碾压技术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朱加治.关于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的技术分析[J].华东科技, 2013, 24 (1) :190-191.

[2]黄婉华.市政道路中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与常见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4 (16) :143-144.

[3]李红梅.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24 (9) :145-146.

3.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 篇三

关键词 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 高职教学 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各门课当中,《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被定位为三年级的核心专业课。在传统的教学当中,由于《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往往不得要领。同时,由于该课程叙述性内容较多,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致使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满足高职学生毕业后尽快实现岗位对接的要求,笔者经过两个教学周期的探索实践,在《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与当代高职教育的切合点

在高职院校新的教学体系当中,已经明确了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为目标。这也就是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及能力培养的方向。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或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这恰好是当代高职教育要达到的最佳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材料与施工工艺》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在信息传递中往往是单方面,虽然有一些互动,也是被动的。教师在讲台授课,下面的学生是否认真在听,单从有没有说话、睡觉,很难判断。所以,单方面的、没有反馈的信息传递往往是没有好的教学效果的。在行为导向教学法尝试中,信息传递是相互的,教师是讲课和辅导,学生是听课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不断的反馈直至学生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二、根据课程及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实际上包括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专业、课程、课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材料与施工工艺》属于理论和实践性各占一半的课程,课程中对装饰材料的认知和对施工工艺方法的讲授应该是基于的理论传授上的实践。传统的《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只在教室中授课,而且授课顺序多数都是按照严格按照教材来安排的,例如,第一章顶面装饰材料及工艺;第二章地面装饰材料及工艺等。而在于学情方面,与普通高职院校学生相比,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能力特别发达,这与艺术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和他们长期的专业熏陶密切相关。因此,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情感丰富、观察力强、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等优势,但同时也会显现出欠缺耐性、忽视理论等不足。

鉴于以上情况,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结构的安排就显得不是很适合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按照实际项目中的施工步骤(水、电、瓦、木、油)来安排教学进度的方法,分别是:第一章水电工程中的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第二章瓦工工程中的装饰材料与施工工工艺;第三章木工工程中的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第四章油工工程中的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还把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融入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备课时,在整体的四个大项目确定下来的同时,把相对应的子项目也确定下来,并在授课中加以深化。以便于行动导向教学的系统化和连续化。

在这样的课程安排中,笔者选择了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几种教学法。项目教学实践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更加直观的认识材料,更加熟练的掌握施工工艺,已达到其岗位的能力要求。例如在瓦工工程的墙地面铺装部分授课过程中,先让学生做材料及工艺相关信息的收集;然后做整体搭配方案的设计,并绘制相应的施工图,做出简单报价;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种方法可控性好,由于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了解材料性能开始入手,结合欲达到的设计效果分析项目、确定工艺。

角色扮演的教学法是融入在模拟情境中的体验式教学,经常与项目教学穿插进行。在学生对项目的实施当中,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两组互为甲方,模拟真实案例中与甲方沟通的情景,并对整体设计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不仅在课堂上尝试进行情景模拟的训练,还把真实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把客户曹女士家的真实情况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地热铺装材料以及地面铺装材料。学生的方案通过竞标的方式有一组最终被客户认可并实施。学生在其中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还有部分经济收益,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深入学习的动力。

三、在本教学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教师对现有教材的处理。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主导或是引导的作用。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教师讲授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70%以上的时间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在实施初期,由于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研究不深入,笔者在课堂上讲得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课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总结后发现,发生这种情况除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教材的编写思想主要是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用很少的篇幅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去装填。

针对现代的高职教育,教师应该树立“用教材”的教学思想,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处理,除了根据新材料、新工艺要求对教材及时进行适当增删外,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具体对每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处理,以应用为目标,以够用为原则,打破教材体系,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期间,笔者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长期处于“填鸭式”的被动学习状态,在学习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惰性心理,习惯性的等着教师给知识,自学不得要领;二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没有找准新知识与学生兴奋点的切入点,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少自学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应该从给学生布置小任务开始,以鼓励为主,不断调整,逐步探索出与学情相对应的方式方法,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教学流程,达到能力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永财,刘金刚.申力.论建筑装饰材料的现状以及环保材料展望[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4):98-98.

[2]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发的比较[J].科技信息,2007,(9).

[3]黄春雷.职业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与规范[J].中国西部科技,2007,12.

4.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 篇四

第一节 拟采用四新技术的主要内容及科技进步目标

本工程建筑设计新颖,工期要求紧。因而本工程的成功实施关键之一在于科学合理的四新技术的采用。

中国已加入WTO,建筑市场上纯劳务性质上的“体力、速度”上的竞争已不再是发展主流,而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四新技术,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适应日益变化的竞争环境,才是建筑市场竞争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我公司自九十年代积极响应建设部号召推广应用十项新技术以来,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积极采用建设部推广应用的十项新技术,取得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相继有二十余项工程通过了江苏省级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验收。针对本工程的特点,经研究,本工程的科技进步目标为通过新技术的应用,确保质量目标、工期、文明施工与安全施工目标的实现,确保施工安全,确保本工程创江苏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本工程施工中具体将采用如下建设部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技术:主要为直径大于22mm的钢筋接头采用剥肋滚压直螺纹连接技术;HRB400新三级钢筋应用技术。

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主要是清水砼模板应用技术;外墙悬挑脚手架综合应用技术。

安装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运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等。

建筑节能与环保应用技术:在本工程设计中考虑到较多的建筑节能技术。如新型墙体(加气砼砌块),新型节能门窗、幕墙及其密封技术,外墙保温技术,屋面防水技术采用新型防水保温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采用挤塑保温板等等。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同时充分与绿色建筑这一新理念相接合。

施工过程监测和测量技术:主要基坑施工阶段的监测控制技术;施工过程基于CAD及先进测量仪器的定位放线技术。

第二节 确保科技进步目标实现的措施

加强领导,建立四新技术应用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明确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项目新技术应用领导小组由公司总工程师、项目总工程师、项目施工技术部经理组成领导层,对科技目标的实现负责。

对照新技术应用方案真正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对该工程公司在人、财、物全力以赴,增添有关的设备,同时淘汰一部分消耗大、效益低、质量差、安全无保障的工艺、设备。

制定各新技术应用专题施工方案,并交公司技术质量部审核,在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及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执行。

加强队伍建设,培训一批技术骨干力量。公司将在机构设置上,向四新技术倾斜,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成立防水施工队,粗钢筋连接施工队,模板制作,安装专业等一列新技术应用施工专业队伍,并多层次,多渠道对有关领导、管理干部和工人进行技术教育和培训,确保持证上岗。

及时总结、对所使用的每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时总结,遇到问题及时研究、请教,真正培养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新人。

5.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 篇五

推广应用制度

为了加快朝川矿升级改造步伐,提高朝川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朝川矿技术应用水平,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朝川矿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提升我矿目前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大力鼓励技术创新,针对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方向,提出在我矿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适应我矿发展的需要。

1、集体讨论制度

(一)新技术、新项目提出后,为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我矿,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之前,有关人员应广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写出书面综述或报告,制定各种意外情况应急预案,并提交矿领导进行集体讨论。

(二)集体讨论由主管矿长主持。参与人员包括各副总工程师、各业务科室负责人,充分发表意见,进行认真讨论,并对讨论内容应有详细书面记录,其结果由开展项目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总办室。

2、报批程序

经讨论同意后,应详细填写《新技术申请书》(见附表),并附报告及相关资料送总办室;总办室对《新技术申请书》进行审核合格后,报请矿两委会审核、评估,经论证同意后方可实施。

二、应用分析评价程序

对于新技术,一经应用即应完善应用评价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使其更加完善。

(一)认真记录应用资料,现场观察应用效果。

(二)定期总结,与常规技术进行比较。

(三)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与其他矿井进行比较。

(四)写出报告。

三、有关政策措施

(一)健全设计技术审查制度,有关计划工程从规划和设计做起,由总办室在设计审查时把关,组织编写技术指引和标准,并加强工程施工和验收环节的监督。

(二)实行有关新技术推广项目制度,适应开展矿井工程需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筛选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和奖励力度。

(三)各单位应当积极推进本单位新技术的应用工作,每年确定一至二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6.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 篇六

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大、可设计性强、抗疲劳损伤性能和耐腐蚀性良好、尺寸稳定性好、隐身性好、便于大面积整体成型、并可大大降低飞机机体结构重量、有效提高商用载荷等诸多优点,因此大批飞机零部件相继采用复合材料结构.

作 者:燕瑛 王正龙 刘秀芝 作者单位:燕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正龙,刘秀芝(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7.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 篇七

经研究测试表明, 复合硅酸铝保温涂料具有导热系数低、整体性强、用料少、胶结力较强、工艺简单、能耗低、适应性广等优点。是目前比较理想且被大家广泛采用的节能保温隔热材料[2]。工程中常被用于建筑、机械、冶金、化工热能设备、电力上的保温[7,8]。复合硅酸铝虽逐步认可且广泛使用, 但其生产工艺仍存在着尚待解决的问题和急需提高的空间。本文主要从生产原料、工艺设备的改进方面阐述复合硅酸铝新技术的优点[3]。

1 复合硅酸铝生产新技术改进

硅酸纤维是复合硅酸铝保温涂料生产的主要原料[6], 其传统生产工艺:以焦宝石为主要原料, 经过电弧炉熔化、喷吹成纤工艺生产而成, 成形分为湿法、干法和针制品[9,10]。

1.1生产原料的改进

复合硅酸铝传统生产所使用的原料包括三种:焦宝石、二氧化硅、氧化铝[4], 改进后生产原料仅包括一种原料高岭土。而且传统使用的原料中, 焦宝石为块状, 入场后需要进行破碎, 改进技术后为高岭土, 入场原料为可以直接装炉的颗粒, 故取消了破碎工序, 消减了破碎粉尘的产生和破碎噪声排放。

1.2工艺设备的改进

根据新生产技术, 原料熔融所使用的电炉由电弧炉变更为电阻炉, 相比于电弧炉, 电阻炉的电耗有所降低, 并且更适合连续化生产。由于所使用原料由块状更换为符合入炉要求的颗粒, 生产过程中无需再进行破碎加工, 因此取消破碎工序。

1.3环保措施的改进

由于原料的变更, 生产工艺及产物环节也相应发生变化, 取消了原料破碎, 可以减少粉尘的产生量, 原来各个产尘点分别配套的袋式除尘器变更为含尘废气统一送至降尘室集中处理, 沉降的粉尘返回生产工序综合利用。改进前、后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分别见图2-1、图2-2。

2 复合硅酸铝生产新技术的环境效益

采用新技术后, 以入场即可直接使用高岭土为原料, 消减破碎粉尘污染源, 通过优化工艺过程, 针刺制毯过程基本无粉尘产生, 集棉过程的粉尘通过沉降室进行收集, 收集粉尘返回生产工艺过程, 在优化生产工艺的同时, 也减少产尘点, 降低了粉尘排放量。

硅酸铝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使用设备冷却水, 由于对于用水水质要求不高, 循环使用, 没有废水外排。

新技术所涉及到的硅酸铝保温材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全部循环利用, 外排量为零。

3 结语

复合硅酸铝保温材料生产新技术使得生产过程取消破碎工序, 消除破碎粉, 也减少上料过程中的粉尘产生量。优化后的生产工艺, 在针刺环节基本没有粉尘产生。不仅实现节电生产, 同时也降低污染物排放。

改进后的生产技术对空气环境质量影响相对传统技术有明显的减弱。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所排放污染物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如硅酸铝保温材料除尘收集粉尘、切割边角料、不合格产品均返回生产工序, 进行综合利用。如此也从根本上防止了固废的污染。

经过经济分析, 该新技术与旧技术相比, 在成本、工艺、环境方面都更胜一筹, 因而该技术对于复合硅酸铝保温涂料生产技术的更新及进一步节约能源、降低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二潘, 周庆英.复合硅酸铝外墙节能保温系统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传播.2013:163、146.

8.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管理办法 篇八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景产生,而且总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教学研究对象,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了解、资料查询、阅读、思考、研究、探讨、交流和听讲,学会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辩论和收集有效数据,系统的分析和解释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并进行交流、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1]。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模块限定选修课,包括铸造、锻造、冲压、焊接、非金属材料成型、成型工艺选择等内容,集成型理论与工艺于一体,涉及面宽,应用性广,实践性强。在传统教学中,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只能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和局部应用,学生缺乏实际工程能力的系统练习;另外,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学时少等限制,老师对知识的传授只是蜻蜓点水或一个个散乱的知识点,内容连接性、系统性不强,学生普遍感觉知识杂乱、枯燥、难学、不会应用,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根据我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加强应用练习,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在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探索。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寻找、选取问题

寻找问题既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主要知识点为依据,又要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毕业生面向地方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目标定位,选取企业实际生产中难易程度合适的具体问题,使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问题可以是短时间内解决的,如仅需要一次课或几次课时间能够解决的单一问题、单一学科的问题,例如针对铸造内容,从企业寻找、选取了不同材料、不同结构、不同用途的多品种铸造零件,既有防爆电机上的中小型灰铁铸件,又有汽车、摩托车上的薄壁、复杂的铝镁合金、铝硅合金铸件,还有高压电器开关上使用的厚壁、较简单的铝硅合金铸件等。然后提出问题:这些零件选用什么方法成型、生产过程如何、工艺参数如何选择、毛坯图如何绘制、结构工艺性好坏等。从这些问题的逐个解决,将整个铸造部分的知识贯穿起来,形成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的知识链。问题还可以是需要花费多个学期去解决的多学科的问题,例如针对上述铸造零件,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成型中使用的模具如何设计、如何制造。为保证装配精度要求如何进行机械加工和装配等,这些问题可通过后续课程模具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特种加工等解决,这样就将本课程与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模具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特种加工等多门课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好奇和兴趣。

2布置问题

将设置好的问题按组分配给学生,根据问题难易程度规定每一组学生的人数。然后提出明确的短期目标和较长期目标:按照企业规范,根据零件的材料、结构、生产批量等要求完成成型方法选择(需要一次课能解决问题)、铸造工艺参数选取、工艺设计(需要一次课+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收集、分析、讨论能解决问题)、毛坯图绘制、结构工艺性分析(需要课堂+课余时间+成果汇报等完成)等。

3组内分工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具有共同兴趣、脾气相投的同学组成问题探究小组。每个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进行任务分工,例如一些同学测绘零件图,一些同学分析材料、确定牌号、了解成份组成,一些同学查找材料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一些同学绘制毛坯图,一些同学利用PPT制作汇报材料,对于涉及课程知识的成型方法选择、铸造工艺参数选取、铸造工艺图绘制、结构工艺性分析等内容,则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自己做,使每个学生明确要探讨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及与组内其他同学的合作关系。

4教师引导、串讲各个知识点

根据企业实际解决问题的步骤及每步所需的理论支撑知识顺序,运用展示图片、播放生产录像、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现场教学,简要、系统、直观的讲授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打破了以往按照教材顺序讲授知识点的习惯。例如传统教学方法讲授铸造时,按照教材“铸造工艺基础→砂型铸造工艺过程→铸造工艺设计→铸件的结构工艺性→特种铸造”的顺序讲解,一章讲完布置一次作业;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后,调整课程顺序为“铸造概念、特点、分类→砂型铸造、压力铸造、金属型铸造、低压铸造等工艺过程→学生根据给定零件选择成型工艺方法、讨论→铸造工艺性能→铸件的结构工艺性→给定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铸造工艺设计→给定零件的铸造工艺参数选择、铸造工艺图设计→汇报、点评”。

5文献检索

教师指出解决问题所需要查阅的相关技术资料、国家标准和获取相关信息资源的渠道,鼓励、诱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网络上独立地进行相关技术资料和国家标准的查询、收集、分析、整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所布置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6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查阅的相关技术资料,对所布置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和建议。

7集中讨论

每组学生将各自探究的结果汇总,采取小组集中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重点阐述自己对问题的探究结果,以获得同学的认可和批评,同时对同学的探究结果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铸造分型面选择位置、脱模斜度选择方向、铸造圆角位置、收缩率大小等工艺参数,每人结果都不一样。经小组交流、辩论、讨论后,形成尽可能合理的小组意见,并在老师指导下找出不足或需要补充的内容。

8深入研究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意见,分头继续对各自分工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补充和完善,时刻保持与教师的互动、沟通和与同学的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的探究成果,并制作成PPT文件。

9课堂交流、汇报

在教师主持下,各组选出代表在多媒体教室用PPT文件将本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汇报。利用PPT汇报的过程,可以清楚的反应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查阅了哪些资料,对资料、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绘制图纸的规范性、工艺正确性等,例如图形表达不完整,脱模斜度、铸造圆角表达不正确、展示的CAD图粗细实线不分、用彩色显示导致的图形不清、标注不按新标准等问题一目了然。一人汇报后,组内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同时要求各个小组对其他小组交流的内容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这时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将充分调动他们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且有利于小组间的相互比较、借鉴和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重复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

10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现场汇报,对各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结果进行一一点评,就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现场评讲和纠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材料成形工艺基础课程在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探索、实践后,发现学生在学习主动性、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真实工作岗位体验、成就感和成功感的体验、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效果比较详见表1所示[2]。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削弱了实施效果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为驱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果,都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唯一答案,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因此对于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欠缺削弱了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

另外,由于材料成型方法种类繁多,每一种方法有其各自特点和独立环境,即使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通常只是擅长、精通其中的一种,没有哪位教师具有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等全部的企业经历,因此制约了新型教学方法在全部课程中的探索实施,削弱了新型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因此对于过去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轮训,以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不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以便提高实施效果。

2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学生负担较重

由于材料成型工艺基础课程的学时(24学时)较少,分配到铸造、锻造、冲压、焊接各部分的学时更少,仅为6学时左右,因此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探索、讨论交流、绘图等活动大多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事务又需耗费一定的时间,因此学生感觉负担相对较重。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以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为载体,教师围绕问题进行讲解、指导、点评,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探索、讨论交流、汇报等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在成型工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实践,发现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讲解者变为问题的创设者、学法的指导者、讨论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获取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种教学方法,加强了学生自觉学习、独立学习、学会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提升了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协作方面的综合素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95-197.

[2]金彩善.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48–51.

上一篇:胖胖的我小学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建筑工程隐患排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