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什么重要

2024-11-23

教育孩子什么重要(共16篇)

1.教育孩子什么重要 篇一

让孩子快乐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之说,当孩子哭闹不止发脾气时,是该静下心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板起面孔严肃批评,甚至棍棒相加呢?前不久湖南卫视父子亲情秀《爸爸去哪儿》收视率火爆,这场奶爸带萌娃的“?逋尽笔埂扒鬃咏逃?”这个话题持续升温并引发了社会大众的思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本是天下做父母的共同期盼,但现实生活中事与愿违的例子不胜枚举。怎样才能爱得得法,爱得恰到好处?针对幼儿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日前,本刊记者对资深幼儿教育专家、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学前教育工作者联谊会顾问高在藤老师进行了电话采访。

守护孩子的天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但是现在社会上似乎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就被家长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家长们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而是抱着“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理,认为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越近,很少考虑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兴趣。对此,高在藤老师认为,大部分家长的普遍想法,很大原因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教育这个起跑线上做足功课。有些家长因为迫于工作和生活压力,意识到知识、技能在社会上的重要性,所以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接受尽量丰富的知识。但家长这样做却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就是快乐,孩子不愿做的事也是做不好的。高在藤老师提出,“这样做既浪费了金钱、浪费了精力,更吞噬了孩子的快乐时光。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要以游戏为主,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

高在藤老师指出其中不乏一部分家长为了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强迫孩子去参加一些特长班的学习。“如果有的小孩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了一些喜欢的特长班,在学前教育阶段接受了很好的培养训练,到了小学阶段能够提供一个持续性的学习培养,兴趣爱好还是可以发展的。相反,如果是家长强迫选择的,即便是有相应的条件允许,这种兴趣爱好也很难保持住学习的持续性。”。高在藤老师强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在设置课程上应该从这几方面考虑,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捕捉儿童兴趣点,加以引导观察儿童,了解儿童,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加油,顺应儿童的天性,这样才会获取最佳的效果。

尊重孩子,做好榜样

高在藤老师认为,对待孩子的错误,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充分尊重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不能一味采用惩罚的方法,惩罚通常会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有长期的负面影响反而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伤害,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高在藤老师强调说,家长的榜样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尽量避免自身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因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当孩子犯错误时,采取‘棍棒式’教育更是不能容忍的错误行为。” 高在藤说,要实现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孩子的自律性与自信心,让孩子分辨是与非。此外,幼儿教育作为一个综合性整体工程,有一种说法就是“金三角”教育,即家庭、幼儿园、社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关键的三个点,这三方面都抓好了,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秩序与自由结合

提到西方式教育,给我们感觉是西方的孩子是很自由的,甚至有一点儿散漫,处于一种散养式教育环境中。在当代西方幼儿教育中,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以算是幼儿教育的里程碑。蒙台梭利教育以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懂得关怀别人、并有专注能力的孩子为目标。蒙氏教育在重视早期智力开发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开设日常生活课程,使孩子在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之外,激发自身潜能、增强自信。蒙氏教育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其人格发展和成长规律,提倡充分尊重孩子,将秩序与自由完美结合,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孩子必须遵循一定秩序。高老师举例说:“孩子每天早上需要吃水果,这样更好补充必需的维生素,需要吃水果就是日常的一种秩序,但可以给予孩子选择吃什么水果的自由。”,这种选择性无形中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和自我价值,更有利遵循执行秩序。高老师还推荐了蒙台梭利代表著作:《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发现儿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吸收性心智(The Absorent Mind)》,希望能帮助家长更好了解、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营造和谐幼儿教育环境

至于在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自由、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方面,高在藤老师认为,从幼儿园来说,首先要保障幼儿园符合办园的一系列资格审核,这是基础前提;其次,要打造一个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成长,让每个幼儿感受、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从家庭教育本身来说,要提供给孩子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拥有独处的时间,和属于自己学习与游戏的地方。家庭成员要重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平时生活中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教给孩子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经验。

从国家整体大局来说,国家要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性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经费保障;各省市地区要积极落实国家对基础性教育的政策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发现多渠道措施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形成一支热爱儿童、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园教师队伍。

高在藤,女,1938年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1989年―1992年就读于北京市行政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管理专业,1998年就读于北师大儿童心理研究生班。曾任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处秘书,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发表论文《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良好品质的研究》。1993年参与了《幼儿园最新教育系列活动100例》一书的编写。现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学前教育工作者联谊会顾问,北京蒙台梭利教育科技中心顾问。2013年被聘请为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北京市教委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农村幼师“幼儿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提升项目》专家,负责项目实施指导工作。

2.教育孩子什么重要 篇二

教育孩子, 父母和社会都有责任, 但当前教育的主要症结在于,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种模式去发展,却从未想过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潜能。

在踏入社会生活前的短短十几年中,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大量的专家学者给了我们无数的答案。笔者曾与一位在大学做教授的专家就这一问题长谈许久,那次谈话的内容,至今还给笔者以极大的启发。

其实,孩子除了温饱外,最要紧的莫过于以下的教育需要。

1. 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的教育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学习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正常的孩子,不到七八岁,就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了。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习一门外语,掌握一门外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学习外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地重要和迫切,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精通。还有,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游戏,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

2. 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是环境的教育

孩子对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现象都会有好奇心。最初,孩子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就已足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便会增多: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才回来……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生活的城市,就开始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靠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胞和原子。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感知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着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热的,最好远远躲开,如果把火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着汽车可以到公园,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

孩子对环境认识得越多,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而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片面且肤浅,深入的认识就非靠读书不可了,如果这时父母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3. 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的教育

为什么孩子整天玩玩具、打游戏机却不觉得寂寞,因为他觉得玩具和游戏人物是他的朋友,他们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父母讲故事,会很快融入故事情境之中,故事里的人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是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的。

为什么有些事情成年人会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多数成年人童年的幻想世界太过狭窄──他们的童年时代很少或没有读过、听过童话故事,束缚了他们想象力的发展,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缺乏创意。显而易见,多看科幻和童话故事,可以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创作和发明的能力。

4. 孩子需要学习做事做人,这是品德的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 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自己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为人处世,自己难过,别人也难过。和自己相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许多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讨厌自己,也不喜欢自己。其实, 不喜欢自己的人,说明他不能和自己相处。

当然,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人和人在一起,学习、游戏或者工作,都难免会有些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都是很难的选择。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但如果一旦牵涉到他人,就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这些都是做人做事较难的方面。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做人做事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孩子,父母应及早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处世原则。

5. 孩子需要认识人生,这是生活的教育

“长大后我要做什么?”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显然,孩子们通常是从看电视卡通片和电视连续剧,讲故事和连环漫画时开始有这种想法的。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们最早认同并着力模仿的对象,而这些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们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上学后,课本中的人物,科学家、将军、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都是他们想模仿的对象。当孩子们对向往的目标流露钦羡之情时,父母就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道路千百条,条条大路通罗马,每条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

6. 孩子需要培养智慧,这是聪明的教育

有的人累积了许多经验,却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的人读了许多书,却不能从中得到感悟;有的人可以及时获得各方的消息,却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有的人被浮华的世界所迷惑,却看不出其中的意义,这样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缺乏智慧的表现。

智慧,简单地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拥有智慧的人不但能更快地从现象、信息、知识及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不错,有些人的确比常人更富有创意而被认为拥有智慧。但是,大部分智慧还是靠后天训练得来的,和语言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要从小做起: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是训练他质疑他人和自己的观点,推翻他人和自己的做法,然后试着引导孩子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训练孩子的智慧,需要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要加以鼓励,成就感的获得是孩子努力向上的原动力。

7. 需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这是气质的教育

会说俏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自嘲的人,常常被看作是富有幽默感的人。虽然这些与幽默有些沾边,但还是不能全面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

其实,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象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崎岖的道路上行驶,震动才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着陆。幽默感不管对人对己都是润滑剂。当你沮丧或热衷于某些事情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使你恢复往日的宁静。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他的智慧释放出的是清风,是清泉;他的智慧不会让你太过悲伤,也不会使你太过兴奋,甚至可以说,幽默感是人生的智慧境界。

做父母的人,是否问过自己为什么要有孩子?是为了延续自己的血脉,继承自己的产业?还是为了自己开心的缘故,为了满足一己情绪上的需求?如果是这样,孩子就只能是父母的欲望或怯懦心理的投射。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声称爱孩子的父母往往错误地教导自己的子女,他们不但给孩子灌输妒忌、仇恨与野心,还会怂恿错误的人生观和对社会的对抗情绪,甚至以宗教或意识形态的名义把人放在你死我活的位置上。

事实上,在孩子幼小心灵上播下种子的往往是父母,看看眼下有些孩子慵懒和忧郁的面庞,再想想孩子的将来,反躬自省,就看你眼下播下的是哪一类种子了,是智慧是聪明是自私还是狭隘,说到底,这都是父母内心观念的投射。

3.孩子,还有什么比你更重要? 篇三

可事与愿违,由于十多年当老师的基本素质,使我在新的单位,不愿游手好闲,落后与人。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晚上12 点睡觉,早晨六点起来看书,我虽然很早就回家,但常常忘了老公和孩子的存在。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36岁了。也是我很痛苦的一年,因为我对工作的热爱和忠诚,对业务的很快熟悉,恰逢事业单位改制,匆忙之间我成了单位的管理人员之一,一个在生活中以为宽容、善良、温情就可以百战不殆的小女人,匆忙之间要成为一个有一定手腕的管理者;一个在单纯的学校里生活得太久的人突然要面对一些勾心斗角的矛盾;还要沟兑和外面业务单位的关系。其中的不知所措和痛苦让我茫然。可我无法后退,我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

"妈妈,今天要开家长会。"我愣了一下,说:"好的,我知道。"我更知道下午要开一个很重要的会,怎么办?老公到北京出差没有回家,我早晨来到老师的办公室,说明了来意,问了一些基本情况,还好,可爱的宝贝适应新的环境很快,成绩也不错,和老师、和同学都相处很快乐。中午我没有回家吃饭,两点,孩子打来电话,问:"妈妈,你到学校了没有?不可以迟到!"我说:"我上午已经到过学校,问了老师,你还不错,下午我要在单位开会!"

"妈妈,你不可以这样。在今天下午的家长会上,在全班家长的面前,有三次表扬我的机会。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孩子稚嫩的声音击中了我那颗疲惫的心。泪水盈满了眼眶,我难过地想:在忙碌中,我颠倒了生活的本质。我说:"好的,我一定去,但我要迟到一会,我专门给老师请迟到假。"单位开完会是三点,小组讨论的时候我离开了会场,到了学校校长的讲话还没有结束,然后是数学老师讲话,班主任讲话。在我翻开书桌上老师给家长准备的资料、试卷时我看到中间夹的字条:妈妈,我是不是很GOOD,别太开心喔!

回到家,我对孩子说:"老师没有安排好。"她说:"怎么了?"我陶醉地说:"要是安排被表扬的孩子的家长站起来那该多棒啊。"我和孩子笑得前仰后合。

让孩子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这是我们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的生存环境,为了生活,为了孩子的生活更好,我们辛苦地工作,热闹地应酬,可我们不能在忙忙碌碌中忘了生活的本质!我们怎能忘了孩子的存在?

4.教育孩子什么重要 篇四

如何教育孩子?在什么时候教育孩子最好?

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有哪些:

一、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孩子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家长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孩子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

二、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三、遇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

孩子在校运会上因故没能拿到名次,在最沮丧的时候如果所听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励,而是“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块料”、“没得本事瞎逞能”的讥讽,他必定对父母没有好感,以后对体育也很可能再无兴趣。相反,在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不是训斥,而是首先肯定其已经尽到了努力,然后再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他及时补救,使他走出困境,孩子定会因感激而自觉地加倍努力。

四、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展,夯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五、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往往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家长若能在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及时地对其进行明辩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必能帮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六、学校教师来家访的时候。

教师家访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他们唯恐父母在教师面前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有些父母正是有教师来家访便告状,一味指责,想借教师的威严来教训孩子,结果引起孩子反感,进而以后对父母的话不管好坏一概不听。如果家长在教师来访时,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则容易博得孩子的好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希望的口气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在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

七、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由于委屈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家长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总结教训甚至训诫的话孩子都能听得进去,也乐于接受。

八、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在其失足或犯错之后也都存在着悔过自新的本能。如果家长在他们立志发奋、决心从头做起的时候抓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鼓励,必能有效地促其变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考取新的学校、新的学期开始、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刚刚换了班主任、刚刚当选为班干等等。这种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容易产生强烈的“从头开始”“好好学”以求得到教师、家长或别人承认和肯定的内在动力。此时家长若能因势利导,定能“旗开得胜”。

九、有重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因为乱了大局、坏了大事而在同伴面前出尽洋相;相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褒赞、受人夸奖。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校运会、艺术周、参观、春游等)的大好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十、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当朝夕相处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时,他们表面上可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却在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和超过对方。而当他们真的取得了成绩或做了好事受到夸奖时,更会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因此,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向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

5.孩子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篇五

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我们要传授得不仅仅是知识,更要让孩子知道如何去克服危险,懂得在危险中保护好自己。孩子毕竟只是孩子,贪玩是他们的本性。小区人多车多,尽量多细心些看护好孩子。从小就得告诉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马路上玩耍和逗留,将安全教育渗透于生活中。

北区有一对夫妻是开便利超市的,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所以双方的老人都过来帮忙照看孩子。女儿六岁,儿子三岁。昨天晚上,小区发生了一件特别悲惨的事情。那就是,他们家三岁的儿子因为在小区门口玩,宝马司机并未观察到车前轮有孩子。可怜的孩子就这样被车卷到了车轮下,一个幼小的生命就没了。

这事发生得太突然,让身为母亲的我感到震惊和怜悯。孩子怎么一个人在那儿玩呢?他的父母,他的看护人此时此刻都在做什么?馨姥当时正陪着小温馨在游乐场玩滑滑梯,许多家长都纷纷过去围观。大家的心里都很紧张,也很害怕。满满的疼痛和不安。明明知道场面肯定是惨不忍睹,可还是忍不住会去想,想去看。可怜的孩子,他还什么都不懂,他还没来得及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就这么,残忍得被夺去了生命。

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忧愁,怎么做才能挽救一个三岁孩子的生命呢?警察来了,救护车也来了,大家都在祈祷孩子能够相安无事。只是,天公不作美,孩子抢救无效最终还是死亡了。男孩的爸爸看着今年夏天拍得全家福,那时孩子还搂着自己的脖子开心快乐的笑着。仿佛一切都好像昨日刚发生,孩子还在身边一样。可,现在再想疼爱一次孩子他也回不来了,爸爸拿儿子的照片越想心里越难受,眼泪夺眶而出。

有人说,小男孩当时是和姐姐一起出来的,可在小男孩出事的时候也没看到姐姐的身影。许多人都在责备司机的大意,开车都不好好看路。有知情者说,当时小男孩可能是俯身在系鞋带,司机根本没有注意到前方有人所以才疏忽得碾轧过去。现在说再多抱歉小男孩也不能回来了,造成这样的事故到底是谁的责任?司机固然有千错万错,难道身为孩子的监护人就没有错了吗?对于一个三岁这么幼小的孩子来说,他还没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父母怎么放心让他出来玩呢?

我认为家长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再怎么样也不能完全将一个三岁的.孩子托付给六岁的孩子照顾,别以为姐姐就一定可以照顾好弟弟。再怎么懂事贴心,她也才是个六岁的孩子而已。出来玩怎么可以没有家长的陪同呢,生意是有多忙,连照顾会孩子的功夫都没有吗?得知孩子出事后家长闻风丧胆得跑过来,谁都不曾想过前一会儿还活蹦乱跳得孩子如今却满身血迹得倒在自己怀里。如果自己能够细心一些,是否孩子也就避免了这一场悲剧的发生?

出现这样的事故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到自己监护人的责任,责无旁贷得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幼小的孩子更是不能离开我们的视线,独自搁置孩子出门这是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酿成这样的悲剧司机固然有错,可家长也难辞其咎。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不禁让人唏嘘,8月21日在河南的某家百货楼下,一辆轿车在驶离停车场时,不慎碾轧一个两岁的男孩。虽然医护人员也尽力抢救可因为孩子头部受重伤,最终还算不幸离世。年轻的爸妈心痛不已,妈妈更是哭晕在地。当时有人反应说,在孩子出事的时候妈妈还在看手机,并没有完全保护好孩子。一眨呀的功夫,孩子跑到了车辆左前轮的位置。司机车虽存在疏忽,可父母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我们都把孩子的安全放第一,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不分心做到一心一意,相信许多意外也就避免发生,孩子也就不会造成这样的伤害。

这样的事故谁都不愿发生,小女孩也一样。她只是看到同伴多玩了一会儿,可却就这么一点点时间让她永远失去了最亲的人。她也很难过,可却无可奈何。小女孩听到弟弟发生这样的事故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她胆怯害怕。好像一切理所应当都成了她的错。怪她吗?她也就只是个六岁的孩子而已。看着父母犀利的眼神她更是觉得自责不安,作为旁观者,我很同情这个女孩。还那么小,肩上的压力却那么重。家庭的舆论和旁人的指责,她以后是不是都得要永远活在指责和愧疚之中了?

我希望父母不要把一切的过错都怪在孩子身上,可能一些家长觉得大的带小的出来不会有什么问题,何况就一会儿时间,何况就在小区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城市生活,再怎么放心也得有个家长跟着吧?何况小女孩也就六岁而已,如果不是自己大意得让两个孩子独自出门又怎么会酿成这场悲剧?小的走了,可活着的人就应该备受心灵的折磨吗?意外已经发生,该走的路还是要走。过多指责和谩骂只会让孩子活在痛楚之中,对她宽容些吧,一些事并不是她能控制得了的。

悲剧的发生让人心痛却也值得思考,种种血淋淋的案列也在告诉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监护,细心才是保护孩子的万全之策。现在多数都在城市中生活,潜在危险更多,对没有安全意识的孩子来说更需要父母的看管和保护。

安全教育是每一位家长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走路喜欢东张西望。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所以家长应该多教育孩子走路一定要在人行道上走,注意四周行人和车辆。对于小温馨,每次出门她都会横冲直撞。过马路的时候我会选择在人行横道上走,并且给她讲解一些交通标志和指示灯的作用,遵循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交通规则。

安全教育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也可以让孩子在体验中领悟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前提是不能放任孩子独自一人,得在有家长的看护下才行。种种事故都在不断提醒父母,孩子小自我保护意识很薄弱,需要家长时刻长鸣警灯,孩子的安全大意不得。

6.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篇六

当前,许多家长认为智力发展最重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孩子入学前,父母以他能否按要求算对一道题或者能背诵一首诗,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有用。实际上,这是对人才理解的偏颇。将来的考试分数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水平,尤其是一个人的能力从分数中是很难看出来的。这种盲目追求分数的教育,必然造就一批“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的人,这种人并非当今社会所需。

素质教育要求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即让受教育者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审美能力方面、社交能力方面等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单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或者过早引导幼儿的兴趣朝一个狭窄的方向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当前在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重视才艺学习,忽视“做人”教育的做法。一方面,不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认为幼儿素质教育主要是进行才艺学习,而不考虑幼儿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造成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影响孩子身心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不少幼儿园教师由于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育儿价值取向,也自觉不自觉地偏重教给一些知识性东西或单方面重视对幼儿进行才艺训练,忽视了对孩子的品行训练和培养,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素质教育强调,幼儿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有自己的种种需要和权力。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实施教育,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发展潜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幼儿教育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以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全面性和基础性,凡是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张把学习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孩子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变化等,都会牵动着孩子的思维神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独立、自理能力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那么,作为父母,不要把素质教育当成一句口号,而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并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父母要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的统一。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爱要有分寸,不要溺爱。家长经常坚持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说谎,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正确的要求,就能使疼爱变成促进孩子进步的动力。实际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理智的爱。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伴交往。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可以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各种社交技能,同时能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公平与合理,也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韧性、同情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要适当给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应付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能力。

7.教育孩子什么重要 篇七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我发现沟通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家长与老师,尤其要注意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及时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学习动态,积极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可是现实中,家长们往往认为只要他们给子女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就好了,如果子女们还不知道好好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学习,就太不懂事了,辜负了他们辛辛苦苦为家庭的付出;有的老师则可能会认为他们的职责只是把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就行了,至于学生们是否能真正掌握,就只能看学生自己了,有道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了。家长和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方面的不作为导致很多优秀或者可以很优秀的学生的闪光点被埋没,成为所谓的“后进生”。“子不教,父之过;学不成,师之惰”,圣人千年前的格言至今仍不失其意义,实在让人深思。

我有一个学生于浩(化名),当时他十四五岁,就读于北京某中学。家庭富裕,父母都忙于工作,常年不在家,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性格比较叛逆,与爷爷奶奶吵架,和老师作对;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后进生”,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无可救药。

这个孩子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主动找到他,然后侃了起来。开始时我先和他聊青春小说作家,在聊天过程中我发现他的思维相当敏捷开阔,见识很广。他说他很喜欢看书,并拉开墙上的夹橱,里面满满全是书,其涉猎之广,远出我想象:历史,哲学,西方文学……甚至还有不少英文原版的,如泰戈尔诗集等。后来我发现他的计算机能力也非常棒,我诚心感慨:“你计算机方面足够做我的老师了。”

在一番聊天之后,我发现他的思维能力已远远超出同龄人,但他的心理发育和同龄一般学生没什么两样,遇见事情容易偏执。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在其潜意识里希望获得关注,不自觉地做了些叛逆的事,得到的却是家长的失望和更严重的冷遇。久而久之,连他自己都疑惑了,然后就习惯了———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坏孩子,也只能做一个坏孩子。他身上的闪光点也都被他的种种“恶行”掩盖了。

于浩的叛逆主要是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方面的严重失职造成的。这么说或许很多家长会觉得很委屈:“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拼命地挣钱,不全是为了这个家吗?我给你吃给你喝,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你还想怎样?”他们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所以在孩子面前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以对孩子好的名义定下了这样那样的要求,如果孩子达不到就是孩子们不够争气,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他们做的的确还不够,远远不够!作为家长,再忙也要抽出一些时间去和孩子相处,用心去和孩子交流,知道并肯定他的长处,了解他的需要和困难并积极引导他去解决,让孩子知道你们爱他并且在他成长和前行的路上,你们会永远陪伴他。我和于浩的父亲见过几次面,给他说了很多于浩的心事,并要求他每月至少抽出两天时间带孩子出去玩玩。后来他的确带于浩出去玩了一整天。晚上吃饭时于浩第一次对他敞开心扉:“我只是想要你们多陪陪我。”从那以后,于浩一改往日的叛逆,开始好好学习,并开始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然后就更加积极地进步。他本身也是一个极聪明的孩子,成绩很快就赶上去了.两个月语文成绩提高了26分,以108分的成绩顺利升入高中。

孩子们更需要家长的关心和交流,需要一种平等的沟通。需要关怀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从内心有一种被关注的渴望。当这种渴望不能被满足后正确引导之后,孩子们就会做各种事情去引起家长的关注,包括故意与家长老师处处作对,因为“被忽略”是一个很有杀伤力的事情。可是孩子们得到的却往往是家长的失望和更严重的冷遇,时间久了,他们真的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学习更不可能搞好了。

还有一个学生叫子光 (化名) , 11岁,北京重点中学的学生。子光也相当聪明, 自小喜欢化学, 家庭也比较富裕, 其家长在他小学二年级时在家里就为他配了一个化学实验室。初一时他已将高中化学全部的理论及实验掌握。

但是就这样从聪明的一个学生, 语文成绩却不理想。当问及原因时,他抱怨说:“过去的老师太罗嗦了,翻来覆去地讲,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在备课的时候仔细考虑了子光的兴趣和需求,尽可能地想激发他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课文时就以一个单元为整体,以课文间共同点进行穿插讲解,关注它们的不同侧重点进行比较,到后来他抢着说:“这个让我来讲………”至于作文,我把它分为主旨,结构,事例,辞藻等简单易学的部分,让他单独突破,效果很好。最后我建议他平时要主动和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告诉老师自己和同学们的想法和要求,和老师建立稳定融洽的沟通渠道,共同为提高成绩而奋斗。后来他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其家长说:“偌大的公司我说了算,他———我这孩子,你说了才算啊!”

老师上课千万不能像进行一出自编自导自演独角戏,而缺乏与学生及时有效的沟通,结果往往是老师不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复那些虽是重点但学生早就很熟悉的知识,忽略了很多学生尚未掌握的部分,考试时学生成绩并不理想,这又让学生产生听老师讲也没有用的感觉,更有些老师,根本就不了解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对所讲的课程感兴趣,自己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群会周公,结果好象是学生都不求上进,甚至自甘堕落。其实不然。改变这种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老师要积极主动地去和学生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兴趣,一方面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尽心重点讲解,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习成长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尽管他们很聪明,但仍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沟通与交流对孩子的心灵成长和积极地学习非常重要,和他们说说话,了解他们的情况,肯定并拓展他们的优点,引导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告诉他们可以做的更好,这会让他们有意想不到的改变。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 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 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8.教育最应该给孩子什么 篇八

在同学和老师热烈的掌声中,我做了《梦想牵引我的人生》的主旨发言。我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学生时代,我的唯一梦想就是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师范毕业走上教师岗位,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做最好的自己。后来一路过关斩将,从学校、县里、市里一路赛课到省里、全国,勇夺桂冠。全国赛课得奖归来,我的梦想是做一名特级教师。评上特级之后,我又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特级,要做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今天成为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又在把我们引领走上做人民教育家的征程。回想自己的人生路程,我最大的体悟是:梦想牵引我的人生。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总结28年教育的感悟,那就是:教育最应该给孩子的是梦想和志向!

有人要问:教育不是给孩子传授知识的吗?是的,但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你传授得穷尽嘛?有人又问:教育不是给孩子培养能力的吗?是的,但当孩子没有人生志向时,你该培养他什么能力呢?如果我们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人生的梦想或志向,为了他的梦想,他会主动地追求知识,积极地培养技能,他的人生定能灿烂而辉煌。

古往今来,多少伟人、名人早已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可今天恰恰在追求知识的洪流中遮蔽了这最宝贵的东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正因为孔子少年时代就立志于建立学术和学派,因此,他“三十而立”设立“孔子学院”,收徒传教,编书立说,成为万世师表。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在26岁时,写下了《第一流的教育家》这样气贯长虹的伟文,写下“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这样的宏愿。有志者,事竟成啊!陶先生果真成了这样“第一流的教育家”。毛泽东在32岁时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样充满青春激情和昂扬精神的诗词。诗言志啊,从主席磅礴的诗词中,我们不读出了他凌云的壮志和伟人的抱负吗?

可是,当我们面对当下的教育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知识的奴隶了,都成了在题海中沉浮的蚁蛾了!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现实呀!怀特海说:“在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学校在一个时代才气横溢,而在后续的一个时代却只显示着学究习气和墨守成规。”而我们今天恰恰就充满了“学究习气和墨守成规”。他还说:“每一次曾经引起人类巨大震动的思想革命,就是对无活力的概念的一次激情的反抗”。

9.谈爸爸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篇九

经常看到妈妈们接送小孩子上学,陪着上各类辅导班。偶然也会看到一些爸爸的身影。以前我因为工作原因,很少陪伴在孩子身边,很少关注学习。因为一件事情,我忽然感觉到教育好孩子培养好孩子是我最重要的事业。

自此以后每天上下课接送,兴趣课的陪伴,作业安排我都会亲力亲为,即使再忙也要提前安排好。而且我也开始研究孩子上课内容,她们的兴趣爱好,喜欢看什么书,作业辅导的内容怎样简化从而更加有效率。作为爸爸,经历了高中保送,经历了大学专业不匹配的苦楚,以及研究生阶段的磨练。自己也有一套自主的学习方法。现在的小孩子学业压力大,帮助她们树立自己的理想,搭配适合的课程,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有一种充实感和成就感是我的一种教育观念。爸爸会学也要会教。我们培养的不是成绩分数,而是坚韧不拔的学习能力,把兴趣爱好培养成今后成才的利刃和闪光点。

爸爸相对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想法更深入,思维更开阔,更有耐心。爸爸妈妈分工要明确,生活由妈妈负责,学习爸爸来管理。我和孩子既是父女也是朋友。争论吵架都是正常的,父女关系却变得更好,因为她知道爸爸的付出是为了什么,爸爸的严格是为了什么,爸爸的陪伴为了什么。而爸爸从女儿的成长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陪伴中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感情。从孩子的成就中感受到喜悦。

我以前忙于自己的工作。现在停下忙碌的脚步。静静地沉思自己的变化,孩子的变化,真正感受到孩子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事业。

10.孩子的早期教育什么时候开始 篇十

除了遗传因素,孩子出生的第一天都是一样的,不论他的父辈是总统还是农民,需要接受的信息,接受各种各样的刺激也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必要为自己是工人农民而沮丧,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给孩子应有的教育,就是扫地的爸爸妈妈一样会有一个上大学的儿子,他们的孩子粗茶淡饭破衣烂衫一样可以有所作为。家庭条件好,孩子可以不愁吃穿,可以吃上最最营养,最卫生的食品,可以穿戴名牌衣帽,能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但是钱再多,不可能让孩子天天大鱼大肉,天天的糖果点心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益处。

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一直是大家争论的话题,有人说胎教,我不知道这个依据是什么。台湾的一则消息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当有人使用电吹风的时候,孩子就会安静下来,研究发现孩子在母亲肚子里听到的就是这种声音。主张胎教的人使用播放器在母亲肚子上播放音乐,说可以使孩子接受音乐熏陶,在母亲肚子里嘈杂的声音中是不是可以欣赏到美妙的音乐,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但是我知道,音乐可以使母亲情绪放松下来,母亲紧张的情绪会使胎儿不安,母亲的说话声音可以通过血液骨骼传递的胎儿耳朵听骨上,也就是说母亲的情绪随时随地都可以影响胎儿,这个也是我胡思乱想没有什么理论实践依据。孩子生下来,就会用眼睛四处张望,大人的喊叫声,孩子会转动眼睛去寻找声音来源。

机会来了,既然孩子大脑是一个仓库,是一个正在等待安装数据的电脑,为什么我们不乘机做一些什么呢。反正孩子也没有事情可做,他的任务就是喝奶睡觉,醒了我们就可以开始上课了。

孩子不是会听吗,世界名曲,各个国家语言的音乐朗诵,家里所有成员的谈话,进行不间断的轮流轰炸,这里所指的声音就说音量很低的声音,环境稍微有点嘈杂就听不见的声音。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哭就是很乖,很听话,家长会感到很自豪。孩子不哭就意味着可以不用抱起来,大人就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于可以坐在麻将桌旁、电脑前继续他的业务。孩子不哭不闹让孩子面对天花板,这是最愚蠢的做法,天花板离孩子还有几米远,在孩子眼睛跟前悬挂玩具,那就是祸害孩子眼睛的元凶。一个玩具就放在你的眼睛跟前,让你一直看着,不要说要你看半个小时,你就是看上十分钟,你的眼睛会有什么感觉呢。孩子的眼睛还在发育,那么长的时间看着,孩子的眼睛还会平安无事吗!

孩子的眼睛看到的应该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听到的是美妙的音乐和亲人的甜蜜话语。孩子醒了放在床上不管他,孩子就会面对一个白色的天花板,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里,天长地久孩子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对声音的敏感程度都会丧失一些。许多书上都说,孩子哇哇落地后,是脑细胞迅速分裂增加的最佳时机,当孩子接受到环境的各种刺激后,大脑的神经元会迅速连接起来,当然我不是专家,我也没有看到什么脑细胞神经元,这只是从书本是从网上看到的,但是我相信它,这也是我为什么我所提倡的早教会这么早的缘故。

专家的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以全信,关键是你要想一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商家的话,那就更要问一个为什么,商家是盈利为目的,只要能够卖出商品,他可以找到许多专家的话,经过自己的裁剪理解,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当然消费者不是专家,每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家长就是只能跟着感觉走,听天由命了。

庆兔兔睡觉,我不会离开庆兔兔的睡觉的房间,就连吃饭我也不会离开庆兔兔一步,只要庆兔兔睁开眼睛,我就第一时间拉开窗帘,打开电灯,打开音响播放世界名曲。将庆兔兔抱起来,学习就开始了,课堂就是在姨妈的家里,是一个复式二层楼,楼上楼下,各个房间,就是庆兔兔上课的教材。我不知道庆兔兔那时候看到的一切,他会在想什么,他确实是一直在看着眼前的东西,他的眼睛前边一直在变化,一直在看着不一样的东西,听我讲不一样内容。家长是孩子的最初的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长的一切一言一行将会复制的孩子身上。为什么孩子说话的口音和家里人一模一样,就连口头禅也是一样,就是因为孩子听到了,复制了家长的说话声音。

孩子哇哇落地,家长就要自己先学习一点东西,不要不懂装懂。家长的不良生活习惯,不合适的家庭生活方式要有所收敛。说脏话、吸烟喝酒、熬夜打牌都要暂时放一放,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大家都做一些对孩子有意义的事情。

11.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篇十一

教育孩子,父母和社会都有责任,但当前教育的主要症结在于,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种模式去发展,却从未想过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潜能。

在踏入社会生活前的短短十几年中,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大量的专家学者给了我们无数的答案。笔者曾与一位在大学做教授的专家就这一问题长谈许久,那次谈话的内容,至今还给笔者以极大的启发。

其实,孩子除了温饱外,最要紧的莫过于以下的教育需要。

1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的教育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学习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正常的孩子,不到七八岁,就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了。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习一门外语,掌握一门外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学习外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地重要和迫切,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精通。还有,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游戏,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

2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是环境的教育

孩子对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现象都会有好奇心。最初,孩子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就已足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便会增多: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才回来……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生活的城市,就开始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靠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胞和原子。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感知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着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热的,最好远远躲开,如果把火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着汽车可以到公园,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

孩子对环境认识得越多,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而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且肤浅,深人的认识就非靠读书不可了,如果这时父母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3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的教育

为什么孩子整天玩玩具、打游戏机却不觉得寂寞,因为他觉得玩具和游戏人物是他的朋友,他们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父母讲故事,会很快融入故事情境之中,故事里的人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是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的。

为什么有些事情成年人会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多数成年人童年的幻想世界太过狭窄一一他们的童年时代很少或没有读过、听过童话故事,束缚了他们想象力的发展,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缺乏创意。显而易见,多看科幻和童话故事,可以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创作和发明的能力。

4孩子需要学习做事做人,这是品德的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自己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为人处世,自己难过,别人也难过。和自己相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许多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讨厌自己,也不喜欢自己。其实,不喜欢自己的人,说明他不能和自己相处。

当然,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人和人在一起,学习、游戏或者工作,都难免会有些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都是很难的选择。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但如果一旦牵涉到他人,就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这些都是做人做事较难的方面。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做人做事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孩子,父母应及早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处世原则。

5孩子需要认识人生,这是生活的教育

“长大后我要做什么?”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显然,孩子们通常是从看电视卡通片和电视连续剧,讲故事和连环漫画时开始有这种想法的。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们最早认同并着力模仿的对象,而这些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们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上学后,课本中的人物,科学家、将军、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都是他们想模仿的对象。当孩子们对向往的目标流露钦羡之情时,父母就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道路千百条,条条大路通罗马,每条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

6孩子需要培养智慧,这是聪明的教育

有的人累积了许多经验,却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的人读了许多书,却不能从中得到感悟;有的人可以及时获得各方的消息,却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有的人被浮华的世界所迷惑,却看不出其中的意义,这样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缺乏智慧的表现。

智慧,简单地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拥有智慧的人不但能更快地从现象、信息、知识及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不错,有些人的确比常人更富有创意而被认为拥有智慧。但是,大部分智慧还是靠后天训练得来的,和语言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要从小做起: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是训练他质疑他人和自己的观点,推翻他人和自己的做法,然后试着引导孩子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训练孩子的智慧,需要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要加以鼓励,成就感的获得是孩子努力向上的原动力。

7需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这是气质的教育

会说俏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自嘲的人,常常被看作是富有幽默感的人。虽然这些与幽默有些沾边,但还是不能全面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

其实,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象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崎岖的道路上行驶,震动才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着陆。幽默感不管对人对己都是润滑剂。当你沮丧或热衷于某些事情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使你恢复往日的宁静。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他的智慧释放出的是清风,是清泉;他的智慧不会让你太过悲伤,也不会使你太过兴奋,甚至可以说,幽默感是人生的智慧境界。

做父母的人,是否问过自己为什么要有孩子?是为了延续自己的血脉,继承自己的产业?还是为了自己开心的缘故,为了满足一己情绪上的需求?如果是这样,孩子就只能是父母的欲望或怯懦心理的投射。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声称爱孩子的父母往往错误地教导自己的子女,他们不但给孩子灌输妒忌、仇恨与野心,还会怂恿错误的人生观和对社会的对抗情绪,甚至以宗教或意识形态的名义把人放在你死我活的位置上。

事实上,在孩子幼小心灵上播下种子的往往是父母,看看眼下有些孩子慵懒和忧郁的面庞,再想想孩子的将来,反躬自省,就看你眼下播下的是哪一类种子了,是智慧是聪明是自私还是狭隘,说到底,这都是父母内心观念的投射。

12.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很重要 篇十二

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都是不同的, 如何教育才是最合理的呢。有些家庭倡导爸爸妈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来对待孩子。

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都是不同的, 如何教育才是最合理的呢。有些家庭倡导爸爸妈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来对待孩子。认为这样是最正确的。其实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这回让孩子有双重性格,时间长了,他便知道对待爸爸怎么办,对待妈妈怎么办。

有些家庭,因为父母不和,或是他们对孩子教育方法不同。所以有时爸爸说这么做,而妈妈就让那么做,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例如有的爸爸希望孩子学钢琴,而妈妈希望他能学画画,孩子最终可能什么都学了,但是这两样也许都学不精。所以父母在如何对待孩子前一定要沟通达成一致。

父母在宝宝面前意见不一致会使父母在宝宝的心中威信力下降,无法树立价值的权威。在孩子们心中,父母的话都是对的。如果父母意见不同,尤其在孩子面前吵架争执,会让孩子失望情绪。同时,这还会减弱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所谓自我控制就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需要从小培养。父母对孩子一致,他会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不对。停止或者继续自己得行为,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如果父母建议不统一,模糊不清,孩子就更不知道自己改怎么做了,自控能力会不断下降。

13.教育孩子什么重要 篇十三

现如今的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非常注重的,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来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于是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想出了很多的方法,但是有时候总是不成效。其实有时候仅仅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时机错了。那么父母是否知道在教育孩子什么时候是最合适的呢?今天笔者就来说一说!

有客人来访的时候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都是希望听好话的,都是喜欢听别人赞美自己的,不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落面子的,孩子也是不例外的。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合适的时机了,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即使此时心里是如何的想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一旦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一定不要当着他们的面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要揭孩子的短处,要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享受成功的时候

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要知道,孩子一旦做成功了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最希望得到自己父母的表扬的。所以在生活中或者是在学习中,当孩子独自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这时候我们是要及时的赞美表扬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祝贺孩子取得成功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也是可以适当的提出要去的,孩子的心情这时候是比较好的,是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的,会起到不错的效果的。

孩子感受到委屈的时候

其实任何人都有感受到委屈的时候,孩子更是不例外的。孩子还小,对于喜怒哀乐更是喜欢通过行动来展现出来。当他们委屈的时候,他们或者是通过哭泣,或者是通过向自己的父母倾诉。这时候我们就要以冷静以及宽容的态度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产生一种感激之情,那么对于我们接下来的告诫建议就起到不错的铺垫作用了。

孩子有困难遭遇失败的时候

很多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优秀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但是情况往往是相反的。孩子也是会遭遇到困难失败的,但是有些父母总是在孩子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就训斥自己的孩子,他们以为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快的成长,其实不然的。当孩子遭遇失败困难的时候,我们首先是应该要肯定孩子的成绩的,对于孩子的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给出建议,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出困境。

孩子犯错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不会犯错的,父母都是知道的,但是有时候我们对于孩子的小错误可以接受,但是对于孩子较大过失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用打骂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孩子是比较小,他们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时候是意识不到自己真正是错在哪里的,这时候父母就要理解自己的孩子,体谅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循循善诱,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的。

结束语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孩子是否优秀更大程度上是取决自己的父母来的。

14.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篇十四

【关键词】学会关爱 分享 尊重

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件大事,牵动着千千万万父母的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步入社会集体生活,与同伴之间相处时,孩子感觉很难合群很不适应。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就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独霸、任性等等形成了不良的性格。作为我们家长应该正确教育引导孩子,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中让孩子:学会关爱、学会分享、学会尊重等等,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一、 如何让孩子学会关爱

爱是人类美好的一种情操,让孩子学会关爱将是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我们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关爱”的能力,让孩子懂得爱是双向交流,他们不仅有接受爱的权利,也应该回报爱,表达爱的义务。

(一) 营造良好氛围,播种爱的种子

教育来自于生活,更离不开家庭中最亲的人。从小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同时教育孩子回报给妈妈的爱也是我们孩子的义务。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就像妈妈的一面镜子,还记得那句广告语“妈妈洗脚吗?”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也应该积极播种爱的种子,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从小体会“爱”的真谛。心理学家罗伯特、班杜拉认为:孩子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得的,而孩子最常见,最直接模仿就是父母。

(二) 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了解爱是相互的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爱给的太多,让孩子不知道还要去关爱别人。有个妈妈随口喝了一瓶孩子手中的王老吉,孩子就哇哇大哭起来,要妈妈还他的王老吉,甚至让妈妈吐出来。看到孩子的情景,妈妈很无奈——是孩子的一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不,那么“爱丢失症”的根源在哪里?是父母的“极度关爱”“无限从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是孩子心中有自己没有别人。

父母教育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当父母回家时,可以让孩子主动拿拖鞋,削苹果给父母吃。在吃饭时,可以让孩子给父母夹菜。在家里他们有享受爱的权利,同时也有自己应尽爱的义务。开始孩子的举动,父母可以加以表扬和鼓励,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习惯。爱是双向交流的,只有年幼的孩子学会关爱父母,才能在未来的时间里学会关爱他人

二、如何让孩子学会分享

分享是指孩子与他人在情感与物质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它的性质和目的。它的对立面就是“独占”、“独享”、“多占”。孩子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与人分享不是孩子自发的,而是有成人周围的人教给孩子怎么去做,久而久之才形成的。

(一)营造彼此之间分享的氛围,树立榜样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机会也就更少。在幼儿园,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都说是自己的,不让小朋友碰一下,把好的东西都占为己有,这种行为就是“独霸”。在家没有人会说他,都会让着孩子,觉得这是应该正常的,但孩子到了社会集体环境中就不行了。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之间的交往和感情。

榜样可以是父母,因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最亲最信任的人,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对象。父母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当然,同伴也是孩子观察学习的榜样,如:小朋友生日拿来蛋糕,与同伴一起分享行为的典型例子让其他孩子学习,也会激发其他孩子向他学习。在家中,如果有两个孩子,但是只有一个西瓜,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让孩子分着吃。

(二)告诉孩子你做的真好

孩子总喜欢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们有了分享行为时,家长就应及时鼓励、奖励、激励的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分享行为,他们就会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护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教育,同时还有助于孩子学会注意、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社会情感认知的培养。

三、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尊重别人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善待。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固定的行为,有些行为如“喜欢插嘴”等,在大人看来很不喜欢,但这些却是孩子们最自然的表现。家长可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培养良好人格。

(一)首先,我们先应该尊重孩子

有个妈妈为了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教学环境。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就给他转学,傍晚妈妈去接孩子,孩子却说:“妈妈,我一点都不开心,我想我原来的老师。”短短2个月,孩子又重返原来的幼儿园,妈妈很后悔当时的做法,希望回到属于他的幼儿园时,孩子还能找到自己的快乐!要得到孩子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要从关心孩子心理入手,只有孩子的心理受到尊重,关心、爱护,孩子才能学会尊重,关心、爱护周围的人。

(二)其次,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首先父母要做榜样,父母与他人交往时的行为、态度和方法,或多或少会渗透到孩子的言行中去。不用多费口舌,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就会模仿。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对长辈是否尊重,孝敬,对长辈是否使用尊称。与他人谈话时,是否放下手中的活,微笑的注视着对方。认真聆听对方说话而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等,如果父母时时注意,处处表率,这种无声的教育就会影响教育下一代。

(三)最后,让孩子尊重他人

教育孩子首先应从尊重父母做起。父母对孩子既养又育,投下了无法计算的情感,无论从何说起,孩子都应该尊重父母。其次,让孩子尊重同学,尊重比自己更小的人。同学或比自己小的人,同样应受到尊重,只有尊重、关心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关心尊重。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朋友,而人的一生最可贵的是朋友。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教育。请家长放下手中的活,时间是不能用金钱去买,多留给我们孩子一些时间。只有我们家长用心教育,孩子才会更好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告诉孩子,你真棒》卢勤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15.教育孩子什么重要 篇十五

确实如此,每个班里都有那么几个孩子,男孩女孩都有。老师请大家把书翻开第几页,他跟没听见似的,如果单独点他的名字,他才翻眼看看你,慢慢悠悠地行动,等你回过头来,发现他还是没有把书翻开,而是开始在书边画小人。

用很多老师的话说:“他根本就不夹你。”

对于这类孩子,很多老师因为杂事缠身,最终只能暂时放弃,只要不影响大家,等待他慢慢长大吧。

有一次,小X就跟我说:“老师,您别管小Y了,说他他也不听,让他自生自灭吧。”

我笑着说:“你倒是会想办法。”

他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不是我想的,我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不管我。反正我不听。”

想想都觉得可怕。

这里先不去分析老师对不听指令的孩子,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是合适,先分析一下孩子这种根本不听指令的习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还是要回到家庭。

有那么一阵子,在我们家,小九就是听到大人的指令没有反应。

姥姥说,该吃饭了,去洗手吧。

装听不见。

妈妈说,该睡觉了,快去洗脸刷牙洗脚。

充耳不闻。

爸爸说,该去轮滑了,准备穿衣服。

勉强回答:等会儿。

姥爷说,快来,有你爱吃的蛋糕。

跑的比兔子都快。

可见,对指令无积极反应,并非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没听到家长的指令,而是那个指令他不想执行,所以故意装听不见。

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就开始观察,看看他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形成了这一坏习惯。

很快,我们就发现了问题。家里管他的人多,这个喊他一句去做这个,那个说他一声去做那个,你也说,我也说,最后导致他谁的也不听。

因为大家说完之后,就去忙别的了,没有追踪,没有反馈,他发现只要他装没听见,或者随便答应一声,就可以糊弄过去,也没有人再管他是不是马上行动了,这个空子可以钻。

无独有偶,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学生家长跟我描述的他家的情况。他的孩子也是一个典型的“无反应”孩子。在课堂上总是比别人慢N拍,有了指令总是拖着,不到最后关头不去执行,不到deadline不交作业。

在他家里,就是爷爷奶奶都管他,爸爸妈妈也管他,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孩子都疲了,甚至爷爷发现孩子不听指令,还经常对孩子发火,可是发完火,孩子仍然没有行动,爷爷又去忙别的了。最终导致孩子成了滚刀肉,随你雷霆万钧,我自岿然不动。说得急了,假装动一动,再回过头来,还是不干。

在家里遇到孩子听到家长指令没有任何反应的时候,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家庭里管孩子的人千万不要多,超过一个人照顾孩子的学习起居,孩子就会感到有压力。

左一个指令右一个指令,让孩子听着脑袋都大了,也不知道该听谁的。甚至有的家长指令还相互矛盾,导致孩子根本无所适从,最后干脆谁的也不听。

最好只有一个人负责孩子的督促和管理。当孩子出现“充耳不闻”的情况时,父母可以走过去摸摸孩子的头,再说一遍,让他注意听你的话。

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马上做出反应。

如果孩子屡禁不止,仍然对父母的指令置若罔闻,家长就要和孩子坐下来制定一套君子协定。让孩子能及时回复,哪怕不是马上按家长指令做,至少也应该跟家长说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几分钟后去做父母要自己做的事情。

在给孩子指令的时候,要有几分钟的余地。

以前的我经常要求孩子马上行动,不管他当时在干什么。但是我发现效果非常差。孩子轻则反抗,重则哭闹不已。

分析起来也很简单,因为孩子正沉迷于他手头的事情,家长的指令下来要求孩子像机器人一样,马上执行命令怎么可能呢?

于是,我试着给孩子缓冲期,告诉他再过五分钟,我们就要做某某事了,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这样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指令行动了。

但是五分钟之后,父母还是必须跟进,父母再次下达指令告诉孩子,五分钟到了,我们马上要开始做另外一件事情了。

孩子如果能及时行动,马上要大大表扬,表扬孩子守信用,守时等优秀品质;如果孩子没有及时行动,想继续拖延,比如说“再给一分钟”之类的,就需要父母温柔坚持,严格执行了。

再回到学校。

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充耳不闻”承担一定责任。

尤其是在低年级,不能急着做事,课堂上最重要的是要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能集中到老师这里,集中到课堂上来。

一旦有人出现游离课堂,离开组织的现象,必须马上提醒或者帮助他们回到同学身边来。

如果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和执行力养成阶段,培养训练不能有力地贯彻到底,那么这些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的学生,不仅会让坏习惯加剧,还会把这个坏习惯传染给身边的同学。

千万不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放弃管理一些孩子的注意力,执行力,不然他们会让你加倍付出时间代价。

有时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就是这个道理。

16.也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篇十六

2. 家庭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说家庭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感染性和及时性。

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血缘、养育和感情等关系,这些天然的父(母)子(女)关系决定了子女在精神、物质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性,家庭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权力和威力,有着较强的制约作用,因而家庭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父母对子女具有威严和权利是每个家庭的一大特点,家长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一特点,则会极大地有益于孩子良好品行、习惯的养成,甚至对孩子以后进托、入园、上学、接受社会教育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第一要协调一致、搞好配合。在孩子面前展现一个正确导向的统一体。第二,要宽严结合、恩威并举。既要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又要执行严格、严厉的家规、家法,在孩子面前树立起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以便孩子更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从而达到最佳效果。第三,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与孩子间的血缘、亲缘关系是天然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情绪变化和言行举止往往能使孩子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常言道:知子莫如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随时随地的家庭教育与纠偏远,比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来得及时、快捷。

3. 良好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终究要跨出小家庭步入大社会之中,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群及事物。当今社会改革开放、通讯发达,报刊、影视、手机、电脑、网络等信息量非常大,社会中真、善、美与假、丑、恶展现得淋漓致尽,充斥孩子们的视野;面对诸多社会现实问题,孩子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家长应妥善利用这一特点,给孩子以诱导,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对社会事物的辨别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净化幼小心灵。通过对社会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滤,剔除其糟泊,吸取其精华,让孩子健康成长。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长的正面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将是优化孩子心灵的重要催化剂。

上一篇:二上解决问题反思下一篇:小学反思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