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2024-09-0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精选8篇)

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阅读教学的途径,即通过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实现。这种“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心扉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如何领会对话教学的实质并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搭建平台,平等对话,营造融洽氛围

民主的课堂首先是要容忍学生出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实践地位要得到落实,就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扬“善讲、善问”是容易的,而真正蹲下来听学生那些奇谈怪谈却是不容易的。作为小学生,他们受知识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有一些奇思怪想,是正常的。所以,教师应该善待这些有怪想法的学生,努力营造一种言者无过、善言有功的民主课堂氛围。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课堂语言的规范性、艺术性,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压迫感。现在,我尽量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在情感上与学生拉近距离。比如,尽量避免出现口头语,多用“请”、“我们”等文明用语,尽量弯下腰来和他们对话,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学生确实因此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得愿意提出问题,愿意与老师交流。

二、创设多彩的对话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悦,并在入景动情的环境中主动学习。

1、创设多媒体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并提供对话的素材。如在教学《儿童和平条约》时,上课伊始,我便给学生们看伊拉克战争时儿童和非洲饥饿的儿童图片。学生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儿童带来灾难,饥饿给儿童带来痛苦,儿童渴望和平,向往和平,学生说话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了。

2、创设活动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方式,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如在教学以对话为主的课文《回到自己的祖国去》时,我采用了让学生“演一演”的办法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在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学生在练习时,把华罗庚回自己祖国去的决心表现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助,既对同学的表演指出了不足,也对课文有的更深的理解;既实现了文本对话,也实现了生生之间的对话。

3、联系生活,拓宽对话的广度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唤起他们的生活记忆储备,帮助学生提炼生活经验解读课文。如在教学《寓言二则》中“滥竽充数”这一课时,我抓住课文主要一句“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芋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鼓”、“捂”动作词理解“装腔作势”的词语,再让学生演一演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更深理解词语,从而我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我们每天早上做操,有些同学就像南郭先生这样“装腔作势”混在队里瞒天过海。再让学生自由畅所欲言,积极发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行有效对话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及语文课本的对话,消除原有教学中的障碍,使语文老师知识能够更加快速、畅通的实现相互的传达。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以语文课本为核心,积极探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2.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二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教学,兴趣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1~2年级安排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 要完成这样大的识字量, 教学中必须抛开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识字方法, 大胆展开想象, 努力挖掘生字中内含的“趣”, 引导学生在趣中掌握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 逐步学会独立识字,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生字, 从而完成小学低年级识字要求。

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趣中识字。

1. 手脑并用, 兴趣识字。

小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内在魅力, 精心设计教法, 通过诱导学生参与操作试验、交流、猜想、验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 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创新思维。

每堂课开始的时候, 我结合新课复习以前学过的基本生字或前一课学习的生字, 经常让学生看卡片认读。当堂学完以后, 我就采用去掉拼音和词语的方法, 让学生认读刚刚学过的生字。如:在教学独体字时, 我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每个生字的笔画、结构, 再指导学生用加、减、改笔画等方法来认识更多的生字。我在黑板上先写一个“日”, 再拿出一个小棒问“日”加一竖是什么字呢?快摆一摆试试吧!这样的安排, 激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课堂教学一下子活跃起来, 连平时识字不感兴趣的同学也不甘落后, 在积极想办法动手拼摆。整个课堂中同学们一会儿皱眉头, 一会儿动手摆试, 一会儿嬉笑, 似乎恍然大悟的样子, 一会儿又低声讨论着什么。不久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 有的说:“田”, 有的说“目”, 有的说:“甲”还有的说“由”等等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识字劲头更足了。同时这个教学设计还让学生把算术中学到的加减法迁移到识字中来, 对已学过的熟字进行加减得出要学的生字, 不仅孩子们喜欢, 也能增强识记的效果。

2. 配合动作, 兴趣识字。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给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 可以使学生理解字义, 记住字形,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看”时, 一边请学生上台表演孙悟空往远处看的动作, 一边引导学生观察, 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把手抬在眼睛上就表示看”看是有“手”的变形和“目”组成的。

3. 编写谜语, 兴趣识字。

猜谜语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活动, 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还能活跃气氛, 训练学生的思维。编谜语分为编字谜“一个人胆真大, 敢把王子踩脚下”, 这样学生在愉悦气氛中学会了新字“全”, 又巩固了旧字:“人、王”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真可谓两全其美。此外, 还有自编儿歌法, 如一人门里躲“闪”, 两人土上蹲“坐”。这样学生就会达到独立识字、阅读的能力。

4. 创设语境, 兴趣识字。

将一课中的生字编成短句, 创设具体的语境, 理解词义,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时, 不应一个个单独提出来, 也不是一个个分散在课文中教。我把课文里的生字组成短小的句子, 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例如, 《乌鸦喝水》一课有九个生字, 编的句子是:乌鸦口渴, 想找水喝, 它看到瓶子里有水, 可是瓶子很高, 它看见旁边有石子, 就想出一个办法。这样教学, 不仅易于理解, 便于记忆, 而且也为理解全文做了铺垫。

在具体语境中,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识字教学, 不仅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 而且使学生感受到“识了字, 能读书”的好处, 从而提高了识字的积极性。

5. 引进游戏, 兴趣识字。

小孩天生好动、贪玩,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注意力比较薄弱, 容易分心, 如果一味的识字, 是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 对于识字的效果也会降低。因此, 在识字过程中, 引进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 提高识字效果。

我在每次教学归类识字时, 我都会采用“欢乐对对碰”的游戏法。这个游戏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并且提高学生灵活识字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一1》中, 在巩固阶段, 我出示了“亻”和“也、木、本、火、半、主、立”, 然后让学生同桌进行“欢乐对对碰”的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 把部件和汉字组成新的汉字, 同桌互相拍手, 边拍边说“欢乐对对碰, 我来碰一碰, ‘亻’和‘火’一碰伙伙。”学生也还可以自己进行拓展, 比如“欢乐对对碰, 我来碰一碰, ‘亻’和‘门’一碰, 门们。”借助这样的形式, 让学生在游戏中, 进行汉字重组,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识字乐趣, 提高识字效果。

汉字虽然量多、难记, 但只要掌握了规律, 科学、合理地组织识字教学, 是可以化难为易的。

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 篇三

关键词:有效提问;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境启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总结几点建议:

一、课堂情境设计让学生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应从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方法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情境入手,结合以往所学的知识通过铺设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思维就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打破学生知识结构,激发他们学习的潜力,使其从质疑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共同交流。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出示课文编排中的一幅插图:描绘了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的那一刻的情景,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纷紛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又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师深情讲述)炎热的夏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诱人的秋天,在一个菊花盛开的秋天,公园里静悄悄的──(多媒体播放,生观看。)一个母亲推着双腿瘫痪的儿子,在公园欣赏菊花,多感人的场面啊!(师动情地朗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一看二听的刺激下很快被故事所吸引,进入情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学生入情入境。

二、转变教学观念来诱导学生提问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设计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呈现重点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提问,造成教学效率不高。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把提问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要害怕教学环节被学生提问扰乱。(2)教学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标点符号、词语、文中优美的语句、内容的选择、文章中的描写等方面提出疑问。(3)改变语文预习方向,一贯的预习要求学生学生字,明内容,理结构,而今我们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4)把握发问时机,把“追问”进行到底,叩开知识这扇大门。教师提问要及时、适时,抓住重点、关键,促进学生有效、积极思考。教师还要在知识关键处、理解疑难处提问,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三、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学习进步的动力。尤其是学困生,对其问题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练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把握故事内容,认识人物形象,落实重点项目。教师适当引导和点拨,学生就会主动积极提问。如,课文为什么不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做题目,而用“将相和”做题目?课文中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问题都要给予肯定和激励。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肤浅,还是错误,师生都不应该嘲笑和讥讽。此时,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信任,得不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他们就会失去提出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综上所述,有效课堂教学的提高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自己预习新知,在自主学习中产生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探讨,同学交流等手段初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习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清艳.浅谈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7(1).

[2]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0(4).

4.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引导 篇四

曲阜市王庄乡纸坊小学

李强

何玉琼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归根到底,还是要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的教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怎样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识和社会价值?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高?

要实现、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引导。

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引导作用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良好的问题设计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从新的认识角度向学生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可以激发学生释疑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高质量的问题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学生学情的正确分析,因此能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通过问题的组织使得知识体系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更容易被学生所掌握和利用,实现知识的迁移效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法的形成。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教师的引导活动,完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教师怎样引导,在什么时候把握导的时机,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因而,教师不再是“警察”和“判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作出“是”与“非”的判断。只能是,首先积极地“旁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或经历行为与道德体验、形成经验,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在主题背景下,教师及时把握和预测孩子的探索热点,可以在孩子探索过程中自然的导入,在孩子想要创作表达的愿望显露之初把握时机,及时进行引导。比如:在“未来的车子”的小主题中,老师和孩子们收集了许多不同时期车子的图片,孩子们都觉得现在的车子越造功能越多,越来越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许多孩子都争着说:“我长大了要造可以水、陆、空三用的汽车。”„„这时候,老师马上可以引导说:“你们设想的汽车真好,快把你们设想画下来。”孩子们立刻投入到自己的创作愿望之中。教师的引导不是老师让孩子们今天要画什么,而是要将孩子们表达出的绘画的愿望加以整理和引导、组织的过程。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岂不是回到了传统语文教学误区:死抠字词句了吗?其实不然,对字词句的解读正是建立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的。你想,中国的放块字是多么神奇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短短几句话就可含概天文地理,上下千年。如果不让我们的孩子好好咀嚼咀嚼祖国的语言,那岂不是暴殓天物吗? 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是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地教给方法,及时地指引道路。

教师的引导,既体现在一堂课的整体设计上,也体现在一个个小环节的局部处理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流向,它也决定学生课堂上活动的深浅。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将是一个善于引导的高手,他能带领学生在“预设”的程序上自然生成;他能在“无痕的指导”中,引领学生充分地欣赏到文中的无限风光。

引导一:上课铃一响,教师便主动与学生聊天,相互沟通,在双方增进了感情后,教师随即将学生引入现实生活,问道: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的声音,带着联想,仔细听听,说说你能听到什么?问题一抛出,学生们进行了短暂的沉思后,便纷纷举起了手,抢着回答。可以说课堂气氛被调动了起来。

接着教师板书课题《听潮》,将学生自然地引入课文,并范读课文,让学生走进《听潮》的世界,问:“听读完后说说‘我’听到了什么样的海?” 在 5 分钟的朗读后,学生们进行了 3 分钟的全班交流。很明鲜学生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手举过不停。

5.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以下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高涨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像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下载了海底世界的录像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1

当学生们观看海底世界的录像时,都被海底世界的美丽的珊瑚和各种鱼儿吸引住了。当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再次深深地被海底的各种动植物吸引住了。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成群结队的鱼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如同进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手舞足蹈,争着读课文,仿佛自己就是海底威武的龙虾,插着扇子的鱼儿„„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课文不再须要老师的过多讲解,学生就进入了课文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很兴奋的求知状态。

又如我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一课时,对于太阳做的三件好事,我准备了鲜花、小树的图片及孩子们在海边戏水的录像。当美丽的的鲜花,挺拔的小树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立即被图片的色彩、美丽迷住了,自然而然地对太阳产生了感激喜爱之情。连平时不爱举手的同学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来了。当看了孩子们在阳光下戏水的录像时,大家再次被太阳的无私和太阳为大家带来的快乐和温暖感染了,小手争着抢着要读出自己对太阳的喜爱。学生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巧用范读,引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的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教师的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

势、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范读。我对大部分课文都有作范读的准备,如文中重要的句子,较难读到味的句子等等。

教师可以抓住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

1、导入课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整体感知课文。不过教师在范读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如《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我特别喜欢。课前我特意精心地朗读了这篇课文,并且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教学中,导入新课后,我就先范读课文。学生听了我的朗读,兴趣高涨,当我读到“她把小树往高处拔”时,好几位同学跟着一起摇头摆尾地读了起来。当然接下来学生的朗读就特别有味儿了。

2、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当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到位时,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例如:《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总读不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这时我就进行了范读,并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引领学生读出了文中男孩在列宁的感染下一定会把灰雀放出来的决心。从而使学生在读中

感受到了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还使学生受到了保护动物的教育。

三、多形式读,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读。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比赛谁读得更有感情等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感受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在此基础上配乐集体读,个人读,小组比赛读,直至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在多次感情朗读中产生了浓厚的朗读欲望。

又如,《盘古开天地》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像,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了解内容,感悟第四自然段的语言形式及盘古的献身精神。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边想像边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接着请几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句感情朗读。读完后,男女生,老师,配乐接读比赛。前半句男生读,老师读“变成了”“化作了”,女生读盘古身体各部分发生的变化。在配乐声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感

悟到了盘古坚忍不拔,为了开辟天地身化万物的献身精神,深深地体会到了盘古的伟大。

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四、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朗读越来越好了。

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如《太阳是大家的》一文中的:太阳就要从西山

落啦!这句话可以读出不舍之情,更可以读出高兴之情,因为太阳就要把快乐带到西半球了。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我刚接手新班级的时候,全班只找到了两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部分学生上课时甚至从不举手,我把他请起来后,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更不要说有感情了。我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后,一个学年下来,虽然学生的朗读还不是最好,但大部分学生进步都很大。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多训练的前提下求得质量。为此,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有机结合起来,确实让学生从实感经验到理性上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读。

6.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六

内容摘要:当今小学朗读教学呈现出极大的不足,朗读的字化、词化现象严重,出现“怪味豆”式的表达。普通话的外部技巧在小学朗读中的运用将大大改善朗读的效果,提高口语表达。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普通话的外部技巧

在小学,语文学科的一个重头戏,就是朗读。翻看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目的中,有一点是整个小学每一篇课文学习都必须达到的,那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真正做到这点,就需要在朗读教学中授学生以“渔”——掌握朗读的外部技巧。

一个人从自己呱呱坠地时起,就开始接触到语言环境,受着无规律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开始学习表达。在小学中,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意味着要开始接受正规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是,真正让我们所领略到的常常是学生字化、词化、句化的朗读。三字一顿、五字一停、忽上忽下的“怪味豆式”的朗读表达不禁让听者汗颜。如果执教者真正在语文课堂上,在朗读教学中穿插外部技巧的指导,那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也就达到了。

一、朗读外部技巧的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通用语。而要说说好普通话除了语音的标准之外,外部技巧也是很重要的。普通话的外部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只有掌握这些技巧,你的朗读和表达才能有感染力。

…………………………………………………………………………………………………………………………………………………………………………………………………………………………………………………………………………………………………………………………………………………………………………………………………………………………………………………………………………………………………………………………………………………………………………………………………………………………………………………………………………………………………………………………………………………………………………………………………………………………………………………………………………………………………………………………………………

……………………………………………………………………………………………………………………………………………………………………………………………………………………………………………………………………………………………………………………………………………………………………………………………………………………………………………………………………

四、如何将朗读的外部技巧运用于小学朗读教学中

技巧的运用有两个阶段:其一是学习阶段,其二是熟练阶段。而小学的朗读教学就处在一个学习的阶段。下面就以小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际例子来进行阐述。

(1)停连

①“停连,指的是朗读预留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在朗读中,在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小层次之间、语句之间、词组之间甚至词之间,都可能出现声音的中断或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无论停或连,都是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是任意的。”

停连的安排比喻根据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句安排调整,并以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为前提,我们不能无根据的乱停乱连,也不能只是读下去,不考虑停连。

………………………………………………………………………………………………………………………………………………………………………………………………………………………………………………………………………………

……………………………………………………………………………………………………………………………………………………………………………………………………………………………………………………………………………………………………………………………………………………………………………………………………………………………………………………………………

7.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七

一、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尤其是我们的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有鉴于此, 《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成为教学的第一目标。那么如何在学习中让学生喜欢汉字并且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呢?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逐步渗透学习汉字对学生自己的学习和以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汉字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并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 例如做一些动画, 选择学生喜欢的图片, 在图片里放上汉字, 再配上语音, 让汉字以蹦跳的方式出现, 让它们说:“我们可以做朋友吗?”尽量做得漂亮, 让学生感受到汉字像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嬉戏打闹, 像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愉悦孩子们的眼睛, 它们是灵动的, 是跳跃的, 不是僵硬的符号, 把他们想象成是一个个的小精灵。然后再通过课件的展示从直观上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搜集一些名家大师的书法作品, 让学生领会:或苍劲有力, 或温柔婉约, 或如行云流水, 或万马奔腾。古今中外, 叹为观止。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先让我们的母语感染着孩子们, 让孩子们热爱我们的母语。这样结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视觉的感受能力, 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 让学生观察欣赏并且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有魅力的文字孩子们怎会不想去学习呢?

二、锻炼独立识字的能力。

独立识字能力是指学生见到生字能自己知道用什么方法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理解字义和巩固记忆, 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地再现和运用它, 及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识字能力。在识字教学中不能简单地追求识字的数量, 而是应该着眼于学生对识字方法的掌握, 只有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例如“慈祥”一词是一个由两个生字组成的词语, 可以让学生结合书中的内容进行理解, 再看看这个词语中的“慈”, 注意“心”字底, “祥”字注意偏旁, 重点强调。另外通过字的结构特点也可以快速识字, 例如“搂”字, 他是一个形声字, 左形右声, 搂住要用手, 所以是提手旁, 右边的部分告诉我们这个字的读音, 这样识记起来就比较简单了。

在小学的初级阶段,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于一些汉字编一些适合儿童年龄的顺口溜和歌谣来帮助学生识字例如“一人为大”, “大一点为太”, “一点一横长, 口字在中央, 子字去拉架, 一下子把耳朵拽得那么长”, 这个字是“郭”字, 如此反复, 慢慢渗透, 让他们练习自己根据不同的字的形状想一些顺口溜, 锻炼了他们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以肯定和指导, 并且用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孩子的创造性的思维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汉字, 识字能力也会逐渐加强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 把汉字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结合上下文的内容,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 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并且练习用生字组成的词语说话, 先是一句话, 再是一段话, 这样日积月累, 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学, 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将不再是一句空谈。在教学中我们将不再因为识字的教学而凭添烦恼了。

三、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开始学习的强烈愿望来自于平时阅读书籍的量, 如果识字量太低就无法满足学生阅读书籍的要求, 在学生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太多的字不认识就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 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必须先要解决认字的问题, 让学生尽可能快一些地认识一定数量的字, 以达到阅读的要求, 这样让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喜欢读书了, 读得多了, 自然而然地就会有去写去用这些汉字的愿望, 主动识字的积极性也就加强了。新课标中要求在第一学段中只认识1600左右的汉字就可以了, 因为认识过多的字对阅读的帮助也不是很大, 这也正好符合语言文字的自身规律。这种多认少写的理念是极其鲜明的, 多认汉字是为了阅读, 少写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字写得更好,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识字和写字的效率, 也提高了我们教学的效率。

四、培养写字的基本功

“降低写字量, 关注写字过程, 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是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开始练习写字的阶段, 不能只要求速度, 要放慢匆匆前行的脚步, 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写字的基本功, 指导学生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让他们逐步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 还有要让他们认识常用的偏旁部首, 能够按照笔顺规则去认真地书写汉字。更要让学生注意自己的写字的姿势以及握笔的姿势。现在的学生大都数都没有一个正确的写字姿势, 歪歪扭扭的, 拿笔也不会, 这能写好汉字吗?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更不能有急于求成的想法, 如果基础打好了, 就像是建楼房时地基打牢固一个样, 再往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事倍功半了。这样的安排无论对于教学识字还是写字, 都不会给学生造成任何负担。另外, 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把握应该循序渐进, 不能随便拔高, 拔苗助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过程。对于学生书写的漂亮的汉字可以展示给其他学生看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美的。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基本功, 自己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会影响到学生, 学生会下意识地模仿老师的字。因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量要求学生把汉字写的行款整齐, 漂亮有体, 当然要结合每一个学段的不同的要求, 不能想当然。

五、明确汉语拼音的“工具”性。

新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学会汉语拼音的要求”。在阶段目标中, 没有把汉语拼音和识字与写字、阅读等并列安排, 而是把它放在了“识字与写字”部分, 强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和查字典, 更加明确了其作为工具的使用价值。

理解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也要注意一下:对于识字而言, 汉语拼音仅仅是帮助性的工具, 绝对不能代替识字。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常用的字除了要读准字音外, 还要理解它的意思, 同时学会书写和运用。另外汉语拼音也不是完全解决在没有学习环境的帮助下独立读出字音问题的唯一途径学生还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来猜测和推断字的读音, 所以学生识字要紧紧围绕着汉字, 尽可能地消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在普通话的学习中, 汉语拼音的功能是正音, 如果在教学中把读拼音当成教学的重点, 似乎有点因小失大。所以新课标中并没有要求默写和背诵, 只停留在会写和熟记上, 这是一定要明确的。

8.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八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情境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对于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来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仍然不普及。当城市的孩子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多媒体教室上语文课时,农村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否就该维持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讲述式教学方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农村小学还是维持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不但与目前倡导的新课程背道而驰,而且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升人更高一级的学校或走向社会时,很难与城市的孩子竞争。是故我尝试着因陋就简,把“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对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拟,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因为语文教学不单单是知识性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提升,而情境教学恰恰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

2.情境教学符合育人的规律。德育和智育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不把德育和智育的教育融汇于情境之中,就不可能有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因为情境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而且给予了学生一个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

3.情境教学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割裂了教育与情感的关系,而情境教学却巧妙地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避免了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感教育的偏差,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抑制。

二、情境教学的策略

1.充分利用农村的田野、乡间等自然环境,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进人规定的情境。

农村的一大优势就是拥有城市里所不具备的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有一望无际的田野,有碧蓝的没有污染的天空,有成群的牛羊、鸡鸭,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自然风光,把学生带人规定的情境去。在大自然中进行情境教学,每次我们都确定好一个主题,并且提示学生在自然中进行观察的方法和顺序。比如,在进行以“春”为主题写景状物的作文教学时,我们带领学生在野外进行了观察。我们指导学生重点进行春天与冬天的比较观察,观察的顺序让学生自己拟定,可以采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从天空到地面等观察顺序。为了更加真实地把学生带人规定的情境,我们鼓励学生亲自用手触摸树上的嫩芽、河中的流水。这种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摆脱了那种无话可说、生编硬造的畏难情绪,从大自然回到教室后,学生们都产生了欲欲跃试、一吐为快的感觉。

2.播放音乐,把学生带人特定的情境中去。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很易于激起儿童感情上的共鸣。比如,在教学《春姑娘》这一课时,我在朗读课文环节,配上了柔和的轻音乐,使学生一下子就进人了规定的情境中,头脑中不住生发出对春天的各种想象。在《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的教学即将结束时,我适时地配以《国际歌》的雄壮乐曲,在激昂的乐曲声中,学生们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一种希望祖国繁荣强大的情感也在悄悄地滋生。

3.运用图画,再现文中的情境。

抽象的课文,经过具体的图画再现就变得更加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很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在运用图画时,我们不是单纯地展示图画,而是时常让学生亲手绘制图画,这样更容易使他们进人规定的情境中。比如,在学习《海底世界》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想象绘制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在没有进人课文的正式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进人了规定的情境。之后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再次进行绘画创作,并且把前后两幅画进行对比,这样课文的学习不但生动有趣,而且易于掌握。

4.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规定的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儿童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在情境中的情感。我们不但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还可以让他们扮演期待的角色:记者、解放军战士、警察、售货员等,甚至于也可以让他们扮演动植物等虚拟的角色。比如,在讲授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工《狼和小羊》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井底之蛙以及狼和小羊,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了寓言的深刻含义,比起单纯地讲解真的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习的质量。

培养学生运用预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预习小组,小组之间、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分组并不是随便将几个学生简单组合,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每个组内要包括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异质分组,使能力强的学生对其他同学起到带动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让能力弱的学生在小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产生对小组的归属感。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树立团队意识,以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为荣,使学习过程建立在相互学习、群体竞争的基础上。并且,各小组之间学生的整体能力要大体相当。通过这样的合作预习,学生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得以共享,同时,发展了学习和交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真正使学习富有成效才是硬道理,能自主预习的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良好效果,能真真切切地体现出预习的好处,从而带动那些不预习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预习成果的展示。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预习笔记,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其实,在课堂的教学中自然能展现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能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认为,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领悟时,在上课时就会用自

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相印证,他说: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可见,预习能激发学生深人探究的动机,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都摇要教者和学习者的持之以恒。预习并非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我们所要做的,是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找到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可行的预习方法,从而高效率地学习,并为终身学习、适应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M].青海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B6预防坍塌事故专项整治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书法展览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