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2024-10-16

高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精选14篇)

1.高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一

高中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凤翔县职教中心邵海宁

通过培训与学习知道,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理念.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1、教师应该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

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

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教师观念的转变.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

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虽然从理论学习上升了一个台阶,但是真正落实到教学中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多困惑,需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2.高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二

一、教学中应更新观念, 转换角色, 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片面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强调教师的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 使教师成为了“讲师”, 而学生成了听众, 束缚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缺乏创造的激情和灵感, 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 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面对新课程, 老师要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 可使用个别学习, 同桌交流, 小组合作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这些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 同时老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老师观察学生学习的状态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并探究其原因, 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样老师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 更有情感的。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同时缩短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 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 自主学习。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 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教师“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 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如在必修一教材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除思考交流、实验、科学探究等外, 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 如关于金属的课题进行调查, 完成一篇关于金属的小论文。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 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 用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获得知识。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 分析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如创设精彩的课堂引入, 先声夺人, 或用化学实验入手, 自主体验, 或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优化课堂教学, 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 寻求知识目标, 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重点、难点,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改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具体做法有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作用, 多把尺子评价学生, 并在评价中始终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 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 会不断地追求。

总之, 面对新课改, 我会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反思, 总结出一条更好的途径, 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 新的教学理念, 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中得以落实, 获得体现。本文总结在新课改教学的心得体会。

3.对高中化学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三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改;新教材;经验;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80-02

为顺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原有的结构框架和概念、规律等的组织方式与之前有了极大不同。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通过增加探究性活动以及实验在课程中占有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构建自身的科学探究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习兴趣。这些举措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虽然,新课改的主要受益人是学生,但是其要改变的对象却不止是学生,对教师的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更准确地说,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要多于学生。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并根据新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包括各种场景的构建,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将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自新课改實施开始,我们通过对理念的学习建立起了较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并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当然,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待解决,本文拟对其进行相应总结,希望能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的相关措施

1.通过情景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让学生建立情感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须将知识点情景化,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完成化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界的有效链接,以此引导学生将自身存在的一些疑问通过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化学世界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途的广泛性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学生在借助自己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时候往往得到周围人的赞许,这可以有效提高其对自身能力的认可程度,其自信心也会极大提高。而学生自信心的增长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其学习兴趣。另外,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实现。

2.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框架体系

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相反,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认为,高中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含量,而且心理也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对于问题的观察以及认识能力较初中学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其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对于问题本质的探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自我活动进行相应的引导。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指导、讲解和答疑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将教师的课堂地位定位在组织以及指导学生上。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给出特定的问题(如石油提炼的整体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情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帮助其完成探索活动,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在现有知识量以及通过自身探索未能解释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高中课程中可逆性反应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跨越,对于习惯了不可逆性反应的学生而言这其中涵盖的很多信息较难理解,在对类似具有跨越性的知识点,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调动所有可用资源使自己的课程更具有吸引力,保证学生的课堂效率,以免遗留难点,对后期学习产生影响。通过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在错误思路的引导下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享受自主思考、研究并获取知识的快乐。除此之外,此类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更加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同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从而根据这些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式,极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3.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原有教学模式中学生多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科学现象的解释也是刻板的按照课本中讲述的内容来进行。而且,原有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考试成绩,这使得教师与学生对题海战术的依赖性很大,学生为了获取高分被迫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禁锢乃至扼杀。化学课作为一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科目,可以通过实验平台的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而同一个实验一般需要多个学生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因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的是在课堂教育中采用小组讨论,组间竞争的方法。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小组内同学可以进行相互交流,沟通自己的学习经验,交换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不足,找到自身问题的所在,并借助其他同学的方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同时,通过组间竞争,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兴趣的高低对于课堂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的过程中增加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的数量,比如一些化学家的小故事,某个化学结论的来历等等,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相关知识点处插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另外,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主体内容,学生对于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多存在一定的疑惑,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课,让学生亲手制作化学分子模型,对其立体空间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于各类有机物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作用条件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取快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构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兴趣。

二、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教改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现代生活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打造坚实基础。因此,在新教改中对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视力度明显增加。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已经获取了较好的成果,基本实现了教育转型,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初高中衔接困难

很多同学和老师反映,新教改后对高一化学学习不适应。根本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材的变化不适应。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其内容的抽象性以及涉及知识面的广泛性明显提高,造成两者教学以及學习中存在跨度太低,学生很难利用原有知识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部分老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教材体制的改变,因而对课堂授课产生了影响。

其次,新课改中课时安排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实验结论在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探讨自己所得结论是否正确。而高中课业压力本身极大,学生很难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对于教师而言,课时不足同样是一个困扰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新教改中必修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师反映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很多教师反映,他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应该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深度以及层次,这会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产生影响,同时可能会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冲击,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构建。

2.对教辅用书的依赖与编写不满意之间的困惑

在原有教学体系中教师对教辅资料已经产生了较大的依赖。针对原有版本教材的教学辅助资料很多,教师在使用中较为方便。而在新教改后,尚没有足够的教辅资料为教师提供帮助,因此教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课本章节进行归纳总结。另外,新教改本身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备课占据时间太多,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对此存在诸多不满。

三、小结

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学习平台,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主体,而是引导者,在化学课堂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为学生构建场景以及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但是,新教改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教材安排的不适应以及教师教辅资料较少等两个方面,相信这些问题解决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会得到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鸿,杜永权,梁永平,等.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2011,32(4):13-17,23

[2]解真品.课改进程中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问题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6):42

[3]郑永信.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的认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2):15-16

[4]辛丽红.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6):57-57

4.有关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四

一、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以下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模式。

3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让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改后我们的转变

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努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感觉有了较大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寒假很快来了,我们又进行了为期3天半的通时培训,感觉收获很大,并且观摩了两节课。听了这两节课,尤其是第一节概念原理的教学课,觉得耳目一新。这节课对高一的老师有很好的借鉴性,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是一节好课。课的引入是由两个化学反应的联系区分展开的,由新的视角来看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没有从常规的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而是从有无电子得失这个本质来揭开概念,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反应来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即化学反应中有没有电子的转移。而原电池的实验利用得当,点到为止,没有超纲。另外,实验设计也是这节课的亮点,钠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明显,学生看后发出惊呼,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时利用费水瓶设计的实验装置,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其三,这节课时概念原理课,教师讲解的化学是不是干巴巴的教育,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我想听了这节课的学生,会爱上化学的。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教师和学生都在摸索中前进,有困惑,有期待……

关于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到进行着。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演员只管自己演出是否成功,而对观众能否接受理解演出内容并不关心。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要由演员变为导演,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演好自己的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必须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新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2.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3.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注重能力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4.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二、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想法设法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解,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新课程教育网』@版权所有@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主持”。在新课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做法。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

初中化学课改心得

化学课程的特点是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它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通过近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感觉收获颇丰。

1 .更新传统观念,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

教的关键是老师,课改的实施必须通过教师的一系列实践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我们认识到自己必须转变课程观念,课改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换,而是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因而对于我们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应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随课程标准倡导的多元化学习方式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充分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2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不能再把自己深深地埋在题海里去总结“知识点”,教给学生“重点”,把学生带到一个做不完的题库中。而应该认真地研究教学,带给学生一个既轻松又高效的学习环境,并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专业化”的评价。

3.大胆地对概念删繁就简,打破以定义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中要求的知识内容总量减少,删除了过于繁难或陈旧的成分,降低了化学计算的技能要求,增补了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和探究性的学习素材,注重内容的基础性、现代性和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在进行新教材的概念、理论知识的表述时,打破以定义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给孩子们下定义,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结构。

5.高中数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五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高中数学必修一首先接触了函数,那么首先增加函数定义的理解。在《求函数零点的近似解二分法》的情景引入上,我从举例我们乡镇通讯电路突然发生了故障,检修人员要快速查出故障所在并休好电路出发,请学生帮检修人员设计一个快速查出故障点的方案。学生如身临其境,积极动脑思考,纷纷想出方案,很自然引出二分法。所以:

一、情景引入既有现实意义,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充分参与课堂,主动学习,并使问题更简洁易。

二、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教师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

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比如《对数的运算法则》一课,通过几组特例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猜想出积的对数等于对数的和 即logaMN logaMlogaN

引导学生转化到指数运算去证明。然后分析公式 推广 1:n个正因数积的对数等于n个正因数对数的和。则n个正因数M的积的对数等于n个正因数M的对数的和。即n个正因数M的积的对数等于正因数M的对数的n倍

logaMnnlogaM

2:n为正数推广到n为实数。则logaMN1logaMlogaN1logaMlogaN 即logaM/N logaMlogaN,即商的对数等于对数差。

这样以积的对数等于对数和这一公式为跟,推广引申就得到了其它几个公式,形成网络使学生容易记忆,并好证明。不用再象书上那样独立证明那样繁琐麻烦,凌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 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但要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以上是我在新课该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还不成太熟。

6.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六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这学期的具体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改倡导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加以引导,有时鼓励学生提问。为此,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放弃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多看、多问、多想、多讲、多行。重视每一位同学的见解,赏识他们每一点进步的思想火花。

二、新课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

如在讲到《政治生活》的民族问题时,结合时政热点问题“3•14西藏事件”,布置学生搜集与西藏史实有关的资料,还有农奴主压迫农奴的各种证据——图片、视频、文献等,在课堂上进行展览和交流。有能力的学生还自己制作和讲解ppt课件。这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真实性,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形象记忆,对有关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三、新课改提倡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改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7.高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七

一、端正思想,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教学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出发, 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 适当降低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 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 加强了化学实验。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 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我认为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一) 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这些演示实验, 我全部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 以增强实验效果。例如, 在§3-1分子这一节教学中, 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的实验, 加深了学生对分子运动的感性认识, 在§2-4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 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 向盛热水的烧杯中缓缓通入O2, 可看到白磷与O2接触后, 也开始燃烧, 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 我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 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 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 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 又记得牢。

(二) 开发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例如, 我把铁钉生锈条件的探究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铁的性质这节课时, 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 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 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 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 为什么?”启迪学生对讨论题“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 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

(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 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 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 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如学习§5-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 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小清河的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父母, 在他们当学生时, 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学习§2-4燃烧和缓慢氧化时, 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 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 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 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例如, 学生在做“实验二: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 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 铁钉表面变得光亮, 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 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 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 在填写实验报告时, 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 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8.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八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新教材与旧教材从内容、版面、插图等相比,均有较大的改变。旧教材注重知识的架构与系统性,但课后习题与高考严重脱节,所以一般需要另配练习册,做辅助教材使用。新教材在保持旧教材知识的架构上,突出当前科技的发展情况介绍,突出探究式教学过程,突出利用插图使学生形象的接受知识的目的等,尤其是课后习题的编排注重了梯度,基础题、中难题、稍难题及难题,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做到了与高考内容的接轨。应该说是一本不错的教材。如果教学中完全贯彻新教材的意图,可以推测学生在学完这本教材后,学习能力会有较大程度提高。

二、对学生的了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骄傲、娇气并存,以自我为中心,虽然聪明、活泼,但生活上攀比严重,敢花钱,擦黑板也怕把衣服弄脏(不绝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怕学习,对学习无兴趣,迟到、旷课时有发生,和部分学生闲谈,发现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是只要赚到钱,人生就成功。至于如何赚钱、钱的作用、如何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等一概不知、不想,更谈不上如何做好建设祖国的合格接班人。每想到此,真感到是教育、教学的悲哀,真为我们国家捏把汗,怕我们的祖国后继无人。

三、对教与学的两点看法

一套好的教材发挥不了好的作用,原因有以下两点:

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在注重提高升学率的同时,淡化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淡化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即使有做这方面的工作,也是拘泥与形式,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短期的效应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不能主动学习,不能刻苦学习,而长期的结果将是未来的青年自私、冷漠、贪婪、对社会没有责任感。所以我们应该让教育教学回归理性,明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真正为我们改革开放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针对我们的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下降的情况,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老老实实抓好学生的双基,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不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机器,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方法,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也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

四、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時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五、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的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9.高中生物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高中生物新课改培训,使我认识了新思考教育网的魅力,在参加培训的几天里,收获颇多,感触颇多。

一、对新课程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新的课程需要有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是教学活动的行动纲领作为一线的生物学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课程理念、拥有课程理念,把我们新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对专题一的研修,我明确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四个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些理念是新课程的标志,也是新课程实施系列环节中的方向标。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落实,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争将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每一节课堂中,作一个新课程理念的推手。

二、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对第二个专题——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的学习和研讨。使我认识到在生物课堂教学当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十分重要。那么,高中生物课程一共有三个必修模块,有三个选修模块,其中选修三为高考内容。这样的一个课程体系和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知识的覆盖面减少了。但核心知识理解的深度比过去有所提高。培训老师就如何体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所提高的要求作了研讨。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明确了核心概念教学的方向与基本方法,通过实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倡导成人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继续已经显得必要而紧迫,由于是对成人进行再教育,难以避免的使很多的培训流于形式,而接受培训者很难有收获。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收获颇多,我为各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而肃然起敬,为各位老师精彩的讲解而喝彩,为各位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而折服。所学的知识,不管是理论性还是实用性,都对我们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有很大帮助,谢谢各位老师能让我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不但学到专业知识,更学到了很多为人师者的风范。

四、作为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有了进一步增强。

10.高中新课改培训心得 篇十

“省培”、“国培”、“地陪”,伴随着夏日的炎热,秋天的凉爽,已落下帷幕。数日的培训让我这个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忐忑青年,少了几丝迷茫,多了一份执着!

新课改,一听这词就让人觉得新鲜,很多前辈老师学长学姐都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啊,你真幸运,刚出来就遇上新课改,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要好好把握哦。”都说,三人行必有一师,何况在这浩浩荡荡的高中教师队伍里,每一位都是我的老师,每一位都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榜样!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一、培训中的收获

1、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记得,大学上语文教法课时,老师就很强调新课标,人手一本,让我们认真读,那时,对新课标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只停留在文字的表象,认识也比较支离破碎,很多概念和提法都很模糊。这个暑假,无论是“国培”“省培”,还是“地培”,所有的专家都在强调新课标,都是以新课标为纲,为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新课改。其中,福建南平一中副校长蔡伟潭将高考与新课标精神结合起来解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所以在学习新课标时,还是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握住关键的点,形成自己的看法与思路。

2、为未来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改到底“新”在何处?相信这

是很多老师都很困惑的地方。通过培训,我的看法是,首先,“新”在课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想,必修加选修的课程设置肯定让很多老师想到了自己的大学课程,但是选修课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其次,“新”在师生间关系的转换上。新课改,提倡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要求改变以前教师独霸课堂、学生一味接受的教学模式,要求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最后,“新”在教学评价的调整。新课标“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因此,新课改,要摒弃以语文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单调方式,要多视角、多方位对学生进行评价。

3、给新教师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新课改,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有更广的发挥空间,我们应抓住这次契机,不断学习研究,争取能出一些成果。

二、个人对新课改的看法

当然,通过培训,结合绵阳中学实际情况,我对新课改也有些自己的看法。

1、我认为,改革重在课程,不在教学。课程结构的改变会给课程设置带来一些变化,但是教学变化不大。并且,语文考试万变不离其宗,纵观课改实验省份近几年的高考,没有大的改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保留能够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教学方式,同时不能完全

放“权”于学生。只要高考不改,分数就是硬道理。事实上,一个现实的优秀老师,是在于能把应试与素质教育结合得好的老师。

2、新的课程设置,教学压力很大,恐怕选修课难以实施。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必修1-5必须学,选修IA两本书,要学,这肯定在高考范围之内。至于选修IB,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各地自己开发,肯定不在高考范围。因此,基于本校的师资力量,我认为可适当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要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也能从中受益。

三、培训后要做的工作

1、根据培训时专家做的指导和提示,重读新课标。培训时,专家们都在讲新课标,并且很多地方都有不同见解,弄得头脑容易混乱,因此,在设计教学之前,还应细读课标,读透课标,梳理清楚。

2、有了“纲”,再分析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熟悉各个模块,各个系列,研究各单元与单元,单元与文本,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3、新教师对文本解读这一块还很弱,同时还要认清“文本”与“教材”的解读是不同的,《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特别强调“用教材教”,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时刻渗透这一理念。

4、让语文学习体现出层级关系(层级关系在课程的总目标的设计中就能体现),知识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学生就不会有学不学语文都无所谓的感觉了

5、语文姓语,必须重视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新课改要求老师做的工作还很多,尤其是新教师,以上只是列举的一小部分,只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本学期的自我要求

1、保证班上学生成绩。主要策略:重在抓两头,鼓励中间。对于层次低的学生,拉拢家长一起配合。

2、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

3、认真备课,备课的时候,多用心,多花一些时间,多差一些资料,可以参照一些名师的教案,相关专家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

4、做几堂有水平有特色的课。

5、找相关方面的学术专家的理解,认真钻研新课改,结合教学实际,寻找小专题,出点自己的东西。

11.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几点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物理 体会 探究性思考 物理情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07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也有几点深刻的感受,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高中物理,可是恰恰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中感觉教书并不是先考虑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而是一进校就开始再一次狂轰乱炸的填塞式学习,教学生做题讲题,本身高中物理就很难,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坚持得久一点,慢慢的枯燥乏味的讲题做题的模式只会慢慢让不喜欢物理的学生更加讨厌物理。

同时,能力强些的学生自然能解决许多题目,所以还算可以把对物理的兴趣继续延伸下去,但是对于物理本身基础差的学生或者平时很难及格的学生那又怎么办呢?他们只会在一次次失败中慢慢放弃高中物理。所以我们需要改革的是方向,是探索如何引领学生去主动挖掘自己的潜力,而不是被动的接收枯燥的学业,我们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引导他们多联系高中物理与生活,因此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高中物理的改革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新教材的不同。比如新教材中就有探索性研究问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不同的引领,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改成了活生生的探索性的研究生活问题,这些思路都是尝试着告别以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且是具有发散性教学理念,没有了过去单一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发挥自己联系生活的经验和常识来解决问题,方法是多样性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所以如今教师将面临很多改革,对生活素材的整理,对现代科技与生活的关注,对教材设计的问题进行数据和实践的研究,并紧扣题目进行拓展和延伸等,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就深入更高层次了,如综合能力、知识阅历、精神修为等各方面的培养。因此,只有对新教材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完成新课改的内涵。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自己的创造力。许多学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物理对他生活带来的乐趣和影响,所以老师必须营造一个好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很好奇并且很愿意深入到情境中去解决物理问题,比如这堂课需要演示实验,那么老师应该充分准备好器材、道具、课件甚至网络视频等,为新教材探索性研究创造必备的条件,让学生从单一的处理习题中解救出来,这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从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慢慢的感受到了高中物理其实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而且非常感兴趣。甚至可以准备物理游戏环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者,应该对学生各层次进行准确定位和评估考查。因材施教是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又一灵魂。根据刚深入高一的许多学生还存在很多参差不齐的现象,要求教师结合课程的难易程度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抽查。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参与探究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和问题,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探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两者的结合,可以起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作用。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一是学生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跟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只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无论是优、中还是差的学生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最后,应该对学生的探究性思考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敢于创造敢于思索,培养他们自信的能力。老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课,而是教会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如果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的话,那么教师才真正体现了灵魂的工程师的作用。新教材谈到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要求才能真正的实现。另一个方面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不在成为学习的机器,而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自信从中不断的建立起来,才能不断的克服高中物理未来将会遇到的更多抽象的难解决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爱上物理,想学习物理,还要让学生能够自主的独立的能胜任高中物理。由此可见,物理新课改给我们高中物理老师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

新课改的教学虽然重视对学生的探索思维的培养和塑造,但是并不是说把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笔勾销,而是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尤其是对高中物理那些重要的物理模型、公式定律、推理理论和定理更应该以讲授教学为重。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思考,其实并不是老师们喜欢学生枯燥单一的题海战术,而问题在于高考制度是由我们每年的高考难度和高考方向来决定,如果高考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那么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想改变就很困难。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结果会不会是学生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培养,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呢?

12.高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调控学生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新奇、愉悦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多一些“兴奋剂”,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在讲石灰石时,我做了以下尝试:上课时首先问学生“你知道于谦的《石灰吟》吗?”同学们兴趣高涨,一起背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话锋一转,这首诗蕴涵着哪些化学反应?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教学程序的设计不应该受固定模式的限制,要具有开放性,要根据不同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设计出有梯度、有较高思考价值、富有启发性、有深度和较大思维空间的新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不同梯度的问题,重在让学生都有成就感,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用“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问题提问的旧习惯,避免学生齐答的场面。精心探索提问的内容、方式,要锤炼设问语言和激励评价语言的艺术性。要热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答案。特别是要高度评价有创意的学习,对于答错的学生要引导慢慢思考,自主发现错误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教学程序安排以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如分小组讨论,反馈意见后针对性挑选学生辨析,同桌互相交流等。教师的每一个安排都要落到实处,更要关注不爱说话及后排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力争营造团结互助,轻松愉快,全员参与的课堂气氛。

三、学会事后备课,进行教学反思

13.高中英语新课改的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与高一新生谈谈初中与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问题

一. 初上高中学英语的感觉

有的学生谈到英语学习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按照他们自己的话说:“高中英语难度相对增大,成绩下降。”“考题灵活,很难找到规律。”“初三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不很适应高中,初中时念念书就会有长进,而在高中多做题也未必带来明显效果。”总之,同学们在学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不适应。

二. 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之间普遍存在一个落差

初三升学考试的后遗症

初三复习阶段的学习表现出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与考试相关的就学,不相关的就不学,而哪些考,哪些不考老师们心中都有一本账,初中三年所学的内容完全可以浓缩为一张纸,这点东西不断地反复,直到老师和学生对中考都胸中有数,即使有的学生两年没努力学,在最后一年只要拼点命,听老师的话,成绩也不致太差。老师在考试前都讲一些应付考试的“拐棍”,有的学生英语能力不高,掌握的词汇也有限,但只要懂得怎样使用“拐棍”,拿70%到80%的基础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就使学生在初中考试容易得高分。然而高分并不等于高能力,分数与能力这对被高分数掩盖的假象在高中就被揭开了。

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移

学生会注意到高中的试题结构较之初中试题而言变化很大。稳稳得分的题少了,题多了,而丢的分又非轻易可得回。这是因为高中的英语学习与测试重点从初中的基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移,更重视综合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运用。如;基础语法题量相对减少,阅读量及其分数比重增加,笔头表达能力的测试力度加大。而这些绝不是单纯靠“拐棍”所能应付得了的,高分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的日积月累上。盲目学习的想法或初中时平日里懈怠的态度,考试前临阵磨枪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如果说初中像盆中摸鹅卵石的话,那么高中阶段的学习则更像海里摸贝壳,需要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以及更巧妙的方法。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体会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变化,也就自然懂得了为什么初中的学习方法不能完全适应高中的原因,由于高中学习环境的重新组合及多样化,老师在课堂上的工作更富于指导性,学生的学习更趋于个体化,学习方法也就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加以调整。空怀一份抱负而无切实可行的计划,只能使初、高中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

三. 高中英语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说明: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第一级目标和第二级目标。高中两年要求达到第一级目标,高中三年(文、理科选修)要求达到第二级目标。

高中英语教学的第一级目标应完成下列教学要求:

(一)听  2. 能听懂课堂用语和教师用学生所学过的简单英语对新词语意义的解释。

3. 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过的英语简要叙述已学课文内容,以及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4. 能听懂对方在学生所学过的语言范围内,用略慢的语速谈有关日常生活的内容,有时需要对方重复。

5. 能基本听懂没有生词、题材熟悉、内容简单的语段,语速为每分钟110个词。听三遍能了解其中主要的内容,理解正确率达到70%。

(二)说

1. 能就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

2. 能够用《日常交际用语》表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谈话。

14.高中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 篇十四

通过这段时间的新课改学习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反思,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这话一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什么好事。第一,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可学生总是一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

现在,我认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

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三、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唐代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观点,我认为应该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以上就是我在这一学的语文新课改教学当中得到的浅见。

首先,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教学的卫衣标准。在此理念的指导和支撑下,课堂学习的形式实行开放式、自由式和多层次的形式。不再把课本当作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发现新思路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因而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主动学习,自我发现,自行解决,在学生出现偏差的 情况下教师加以指导、纠迁,从而师学生达到自我提高,进而实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层次交流。这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使探究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提供了便利条件。实行自由、开放式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联想、想象和表现的欲望和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理状态处于开放状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为学生展现自我、获取成功带来机遇。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来,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而是教师把自己根据教参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即时理解也是生吞活剥的机械记忆,而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或能力而活学活用。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触类旁通,集思广益,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

也要深刻得多。学生也在发自内在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对于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不仅仅是课本,可以自由开放地把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当作是传授知识的载体。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反馈各种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欣赏口味与不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快乐。

其次,课改要求教师要备课充分,灵活多样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那就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被教师牵着鼻子跟着你的思路走。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问题教师无需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第三,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强调“讲授式学习”,让学生学习“确定的知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中,久而久之,学生很可能就变得死板、冷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因而教师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在教学中寻求新的思路新方式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的思维。因而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

宽松的学习氛围,把教师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总之,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教学中不断成长,在教学中不断进步。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上一篇:煤矿工人的个人反思下一篇:街道办事处档案管理工作晋升省一级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