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2024-11-22

2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10篇)

1.2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篇一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愈来愈成为社会的共识。

一、关爱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改革的内在需要

在改革初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为尽快摆脱长期计划经济的制约、消除平均主义、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如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的矛盾、冲突,从而在社会繁荣的背后投下了长长的阴影。决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而是要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几十亿人口”而不是“惠及”少数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旨在强调共同富裕的中国现阶段改革,就是要全方位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显然,这是改革的内在需要。

第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正义内涵的必然要求

社会正义作为使社会分配趋于合理化的道义要求,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然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却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社会正义的一般规定。因此,为了真正实现社会正义,使社会弱势群体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必须改变由于制度取向上的偏离和制度设计上的缺失带来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后果,而这正是社会正义内涵的必然要求。

第三,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代价往往大多数是由弱势群体来承担的,他们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到改革的代价。这一社会学论断,指出了强调关爱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证,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又从何谈起。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新时期,特别要关爱弱势群体的原因所在。

二、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应把握的要点

第一,在战略层面,要运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逐一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及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公正,实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共同富裕。二要建立以法律为主体的制度调控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基础上。三要适时建立制度可以容纳的利益表达机制,进一步畅通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渠道,加大上下沟通的力度,做到沟通民心、表达民意,有效地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四要建立公平正义的公共服务制度,满足弱势群体生存需要的公共服务。

第二,在理念层面,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一是社会公正在社会结构层面存在深刻而严重的问题,诸如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国家层面上的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严重颠倒。二是社会公正方面的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越来越大,导致由于弱势群体的问题引发或加重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因此,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既要系统思考整体推进,又要统筹谋划,分类实施;既要有目标管理,又要有操作举措。也就是说,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竭尽全力多为弱势群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三、在创新层面,要拓展视野用国际眼光做好关爱弱势群体工作。一百多年来,反贫困的社会政策层出不穷。这些政策对贫困的缓解起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贫困问题重新甚至更严重地出现,不得不使研究者开始对过去各种社会政策进行反思与质疑。

有鉴于此,我们在制定有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政策时,决不能再停留在将政策目标仅仅局限在消极地补偿与救助上,而是要从社会环境考虑,与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整合结合起来。

2.2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篇二

关键词:农村养老,现实要求,社会养老,养老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相对来讲农村的老年人也是占绝大多数。据统计, 目前我国农村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可耕种土地越来越少, 大量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 以及农村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快, 单靠家庭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了。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使农村养老方式逐步从原来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 使整个社会朝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实现社会养老的现实要求

从现实来看, 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 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社会化。

(一) 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实要求。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养老需求增大, 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在老龄化问题上, 我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一点是,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城市高于农村, 而我国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 农村老龄化的趋势快于城市。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大约1.6亿, 占总人口的13.7%, 其中农村老年人口近1亿。据人口专家预测, 到2020年,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将占总人口的18%, 2034年22.8%, 老年人口近4亿, 其中农村老年人约2.6亿。另外,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 农村的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 中间小”的局面, 农村的养老赡养系数明显提高。显然, 因老龄化带来的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将成为现在以及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 家庭结构变化的现实要求。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尤其是在农村, 在没有健全的养老保险体制下, “养儿防老”是一种现实需要。但是,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 农村家庭的人口结构逐渐向“4-2-1”转化, 随之而来的家庭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4-2-1”结构意味着一对中年夫妇的家庭中除抚养未成年的子女外, 还要承担4位老人的供养责任, 也意味着一个独生子女成年后将要担负4~6位老人的养老, 这种情况客观上对于任何人来说, 不管是从时间、精力, 还是从财力、物力上, 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在这样的家庭结构条件下, 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 将会让年轻人不堪重负。

(三) 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农村区域集中了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近年来, 为了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刺激消费, 扩大内需。但是, 农村消费市场一直启动不起来, 更谈不上升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缺少让广大农民放心消费的社会保障制度。近几年, 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 农民的消费能力有了一定增强, 也很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但由于农民普遍存在着后顾之忧, 在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形下, 农民必然会担心自己年老以后的生活状况, 根本不敢放心进行消费。要想真正有效地启动农村消费, 扩大内需, 就必须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 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包括农村养老保障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来化解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 构建和谐社会, 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现实要求。

长期以来, 我国在养老问题上主要关注的是城镇人口。虽然目前城镇养老保障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总归是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制度框架。而农村养老保障, 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真正确立必要的制度框架。这种状况是缺乏公正性的, 没有体现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同时, 这种状况也没有体现出对于农民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回报。据统计, 从1952年~1986年, 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业中隐蔽地抽走了5823.74亿元的巨额资金, 加上收缴的农业税是1044.38亿元, 34年间国家共从农业抽走了6868.12亿元的资金。而在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数量很小:1952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73.94亿元;1960年为572.29亿元;1970年为662.9亿元。可以说, 没有农民的贡献, 我国的工业发展的就不会那么快, 经济也不会有快速的发展, 也就没有改革开放繁荣的今天。所以说, 无论是从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角度来看, 还是从对农民所做贡献的回报的角度看, 我们都有必要建立起农村包括养老保障制度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所以说,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使农村养老逐步从“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缺乏持久稳定性。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1991年就已经开始了试点工作, 但是, 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的保证, 各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大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 甚至是某些领导的意愿来建立和实施的。这就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稳定性, 往往说停就停, 很难保证农民合法权益的持久性。再说, 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动摇。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移交给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由于移交工作缓慢, 致使许多地方的工作都停下来了;1999年国务院要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整顿, 停止接受新业务, 有条件的可以逐步过渡为商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陷于民政不管, 社保不接的尴尬境地。这样, 时常变动的政策, 导致了本来就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不十分了解的农民这下更不愿意参加养老保险了, 参加了的也不敢多交保险费, 农民都说对养老保险有“三怕”———怕政策变、怕不兑现、怕不合算。

(二) 国家财政缺位。

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的基本制度, 普惠性应该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享有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而保证这一权利的实现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作为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也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享有的权利, 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政策和制度歧视。所以, 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政府理应承担责任, 国家财政理应承担相应的支出。但是, 目前我国财政用于社会养老保障的资金投入, 绝大部分拨付给了城市职工, 而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公共支出很少。近年来在许多地区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主要是以农民“个人交费为主”, 国家财政没有给予多少直接的财政支持。这就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农民自己支出或完全由农民自己支出, 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实际上成了纯个人的储蓄积累保险, 失去了社会保障制度所应具有的“社会”意义。

(三) 覆盖范围小, 保障水平低。

从目前已经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来看, 覆盖面很窄, “保富不保贫”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期以来采取的是农民自愿的原则, 国家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地区和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 从参加的地区来说, 绝大多数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参加的人员来看, 也几乎是相对富裕的农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终目的, 应该是重点解决那些不发达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农村居民。但是, 现在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恰恰是“保富不保贫”, 没有覆盖这部分人群, 不能解决最需要社会养老的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

(四) 保费投资形式单一, 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按照现行规定,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比较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基金增值渠道单一。按现行政策规定,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 在指定的专业银行设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户, 专款专用。保费只能用于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债券和存入银行来获得利息实现保值增值, 不能用于其它投资。但是从1996年下半年以来, 银行利率不断下调, 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 更不用说增值。为了资金能够平衡运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原先承诺的养老保险账户的利率只好下调, 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 使农民对养老保险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二是缺乏专门的投资机构, 基金运营效率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自试点以来, 国家从未建立过专门的农保基金投资运营体系, 致使农保基金运营得不到专业的投资和理财指导, 产生了各地农保基金无序运营的状况。三是收取养老保险基金3%的管理费, 也大大妨碍了基金增值。这意味着农民把钱交给保险机构还不如自己存银行。

随着农村老人越来越多, 农村养老问题的严峻性是显而易见的, 能否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能否切实解决日益严峻的农民养老问题, 能否全面实行社会养老, 事关我国农村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农村实现社会养老的对策建议及发展趋势

(一) 农村实现社会养老的对策建议。

本文认为, 近几年应该是我国农村实现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初创时期, 应该抓住时机统筹考虑, 精心设计, 妥善解决制度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

1. 强化政府责任, 加大财政投入。

社会化养老的主体应该是社会, 而能够代表社会、管理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在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时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应该肯定农民参保率的高低和政府的财政投入密切相关, 政府补贴的越多, 农民参保的信心就足, 参保率就高, 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针对国家财政投入少的状况, 应当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现实状况下, 为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在这种状态下, 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和公共资源补充, 否则制度建设很难开展, 即使勉强开展了也不能长期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应该看到, 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的社会发展是利大于弊的。

2.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提高农民个人缴费水平。

土地是农村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必须围绕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来进行。过去“家庭+土地”的社会保障只能是普遍性和低水平的保障, 今后必须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农村社会养老的保障水平。农村社会养老一大部分资金还需要农民自己缴纳, 所以说农民收入直接决定着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能力, 进一步影响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供给水平的高低。在现行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的资金筹集原则下, 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键点就在于通过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个人缴费水平, 进而解决资金筹集的问题。

3. 拓宽基金筹资渠道, 加强资金监管。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整个制度的起点和首要环节。首先, 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基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凭借“社会”的力量来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从而安定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所以说, 必须多种渠道资金筹集, 第一, 国家财政必须投入。国家作为社会主体, 具有不可推卸的资金投入责任。第二, 集体或用人单位缴费。集体或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 有责任为它的职工提供必要的养老保险资金。第三, 农民个人缴费。针对农民收入来源不稳定, 收入比较低的特殊情况, 可以实行弹性缴费原则, 提高农民的参保率。另外, 在国家、集体、个人三个主要渠道之外, 有必要开拓新的筹资渠道, 比如可以借鉴美国广泛流行的公益创业方式。公益创业简单说就是将公益事业办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实体, 然后通过这些企业来补充农村的社会养老基金。我国应创造适合慈善机构发展的制度环境, 充分利用这种社会力量, 来提高我国这些慈善机构在农村养老资金筹集方面的能力。老百姓对彩票比较感兴趣, 可以考虑发行农村社会养老福利彩票进行资金筹集等, 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提高农村的养老保障水平。

在加强资金监管上,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要转变职能, 中央和省市社会养老机构只负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运营监控, 不直接参与经营;二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应该由原来的县级管理改为由省级集中管理, 这样管理比较集中;三是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对养老金的支付承担责任, 政府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对投保人的最低养老保险金承担最终担保。还有就是规定由律师、会计师等专家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审计监督, 控制经营风险, 并由社会公众进行广泛监督。

4. 以务实态度推进, 保证制度有效运转。

农村实现社会养老,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求我们要站在农民的角度, 以务实的态度把每一个环节, 每一种因素都考虑充分, 照顾周全, 制度才能有效运转。首先, 制度设计要方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涉及的人数众多, 几亿农民参保缴费, 上亿农民领取养老金。制度设计要做到需要投保缴费时方便投保缴费, 需要领取时方便领取。比如, 农民流动性比较强, 要允许在不同地域参保缴费;农民收入不稳定, 万一不能连续缴费时要能有变通的办法等等。其次, 政策出台要务实。政府确定农民个人缴费率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把农民个人缴费率定低了, 固然影响保障水平, 但定得过高会把农民吓走, 而使得保障制度没办法运转下去。毕竟农民目前收入还不宽裕, 也不稳定。在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下, 低水平的社会保障是一个客观现实。第三, 区域模式要协同。尽管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 制度设计可以因地制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毕竟是全国范围内的一项制度安排, 也只有在全国范围内通行才有意义。所以, 各个地方在进行本地制度设计时, 一定要考虑到全国各地的情况, 要遵循普适性与兼容性的原则, 避免出现因为保障金不能异地转移而被迫退保的现象。

(二) 农村实现社会养老的发展趋势。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国务院2009年在全国选择10%的县 (市、区、旗)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以后逐步扩大, 到2020年全国的农村居民都可以享受到政府补贴的养老金。这也许意味着政府为农民养老的时代将会来临, 农民养老将逐步实现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方式的变革。

有“新农保”之称的农民普惠式养老, 比起上世纪90年代“老农保”的农村养老保险, 最大的亮点是中央财政开始出了钱。这次公布的新农保方案明确提出, 由国家财政出资, 分担农民养老压力。据媒体报道,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最初上交到国务院的方案是中央财政补贴比例为:西部地区80%、中部60%、东部20%, 而国务院领导最终决定, 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实行100%补贴, 对东部地区补贴50%, 说明中央财政补助比例明显提高。中央财政支出的增加, 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养老问题的深切关注。这样, 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 无论集体经济组织有无能力补助, 同一参保农民将来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是相同的。这项制度的建立, 使农民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社会养老保险, 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这也体现了新农保的公平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出台, 意味着亿万农民将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沿袭几千年的农民“家庭养老”传统, 将逐渐被具有基本性、公平性、普惠性的社会养老所取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百姓的朴素愿望。过去, 受限于国家财力和社会发展水平, 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广, 保障水平较低, 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 “家庭养老”是农民的主要养老方式。新农保的推出填补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空白, 改变了过去农民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式, 对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促进农村消费, 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在农村人口很多,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新农保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国家每个月补贴55块钱, 看起来好像不算很多,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保障, 不论你以前交没交过, 年满60岁都有这55块钱, 另外中央还鼓励各个地方根据本地的财政条件给与不同程度的补贴, 所以我们来看主要的钱还是政府在给农民拿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 如果政府财力允许的话, 这个补贴水平会逐渐地越来越高。

但是我们提出农村实现社会养老, 并不排斥家庭养老, 也不能排除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我们国家还有老年人保障的条例, 还有几千年文明的传统:家庭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互相赡养这样的义务。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国家的社会保障, 使我们这个保障更加有力度, 不是国家管了, 子女就不需要管了, 子女还是要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从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讲, 农村养老是我们目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让亿万农民实现老有所养, 不仅关乎国家的公平正义, 更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 最关注的不应该只是国家的财富增长, 更要关注人的生存权利, 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实现社会养老, 使广大农民在“种田不交税、上学不缴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 又向“养老不犯愁”迈进了一步。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逐步实现基本服务均等化的重大举措, 有着深远的影响, 必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树新著.中国养老保障研究[M].

[2].染鸿等著.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王留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2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篇三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 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张金华(1967- ),男,湖北鄂州人,山东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研究员,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山东 淄博 25504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61-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毕业生充分和谐就业,做好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状况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不协调,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全社会应更加重视、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女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其中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对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女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①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是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任务是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全社会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她们参与发展、促进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形式,是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等权利的物质基础。因此,女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协调运行,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和经济稳定的需要。就业歧视严重损害女大学生的人格尊严,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她们失去平等发展、自我实现的机会。当她们因此对社会产生抵触甚至对立情绪时,又会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给社会和谐构成威胁。而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价值,只有和谐的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4.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是维护妇女基本权利的客观需要。就业是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女大学生是妇女就业的代表和重要力量,实现就业是她们实现自尊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是享受其他社会权利的物质基础,其就业水平是衡量妇女就业权利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推行男女平等的就业政策,开发和使用女性劳动力资源,我国女性就业率目前为73%,居世界各国前列,甚至高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较高的劳动参与率使许多妇女强化了自我评价与自强意识,提高了在私人和公共领域中的性别地位。

但是,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瓦解,再加上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实,女性就业开始面临人口增长与市场经济的双重考验。2000年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城镇女性在业率为72%,比1990年下降16.2个百分点,与男性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但是,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另外,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性别歧视。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定点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供求状况调查,有67%的用人单位在进人时有性别限制。

女大学生是女性人力资源中的精华,她们顺利就业,并能实现能岗匹配、能酬一致的职业发展,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能够激发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而有良好文化素质的女性人口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治理。

女大学生就业时遭遇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多层面的:第一,传统性别观念继续左右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一方面阻碍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默认这种性别歧视的存在,使女大学生劳动权益不能得到必要的保障。第二,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比较尖锐。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再就业任务艰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第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完善。市场经济中非理性选择的存在,使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更加复杂化。第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要求,就业指导工作滞后。第五,部分女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等。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努力。

(一)政府要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开发更多适合女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1.健全就业政策与法规体系。要解决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法规,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消除其对女大学毕业生的性别歧视,建立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包括《婚姻法》《继承法》《劳动法》等在内的保障妇女权益的一系列法律,并即将出台《就业促进法》。要进一步加强就业平等法制建设,首先,要制定和完善与求职、招聘、社会保险、辞职等就业过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立和维护公平、公正、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其次,要理顺诉讼渠道,改变过往反歧视诉讼无门的现象,确保受歧视公民的诉讼权利;再次,要建立反歧视专门机构,用公共权力扫除歧视,推进平等就业。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将女职工生育保险责任由单位承担改为社会承担,以减轻企业成本,从而增强企业录用女性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消除生理差异因素给女性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创造男女公平竞争环境,增加女性就业机会。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女大学生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女大学生就自身的生理条件来说,多数更适合从事第三产业。因此,要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女性就业的产业,开发适合女性特点的就业领域,拓宽女性就业渠道,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层次。

(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1.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将高校女毕业生就业纳入整体就业规划,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做到人才培养上的超前预测、超前设计和超前培养。按照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2.适时调整教育内容设置。高校应根据女大学生的性别和生理特点,使课程选择更有弹性,可实行弹性学制、双专业或辅修制、选课制等,在专业选择和专业培养上应当有别于男生。

3.注重实践环节。要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积极鼓励女大学生参与实践、实习,进一步提高增强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在“个性化”指导上下功夫。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针对女大学生择业的误区,帮助她们调整择业心态,让女大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择业中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思想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优势,扬长避短,提高求职技巧。高校还要注意拓展就业市场,主动搜集就业信息,搭建好交流平台,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岗位。

(三)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转变用人观念

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用人单位对女性观念的更新,实行因才选人、因才用人,要认识到女大学生是一支伟大的、知识密集的人力资源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由于不同性别的生理特点差异,对单位中不同性质工作的完成也有益。有关专家认为,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职场,尤其男女比例相近可能更有利于平时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异性相吸”原理会使许多人表现出很强的好胜心,善于表现自己,这就有利于推动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当然,有计划地接收女大学生既是尊重女性的实际表现,也彰显了单位的社会责任感。

(四)女大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1.女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要依靠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应广泛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汲取本专业前沿的知识,真正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社团活动,承担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塑造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现代女性形象,提高就业竞争力。

2.女大学生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社会更需要更新、更快、更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人才,而这正是女性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对此,女大学生一定要摈弃依赖、等待、攀比、虚荣等心理,特别要注意克服“娇、骄”二气,要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和心态,应有从基础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面对就业中的歧视,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意识。

3.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要充分发挥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交往能力的优势,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聘中女大学生在机会面前要勇敢地去展示才华,在择业竞争中要更加自信、积极、主动。

[注释]

①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1]胡捷.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简论[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陈冬梅,张建秋.关注女性就业构建和谐社会[J].甘肃农业,2006(1).

[3]宋晓蓝.两性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6).

[4]黄廓.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兴办中国特色和谐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

[5]李文喜,李光红.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6]关勇.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6(9).

[7]冯祥斌.论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及实践途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

[8]贺江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4.2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篇四

——“健康中国2020第二届中国健康管理论坛”在京举行

健康管理论坛议题纷呈

2010年12月17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人民网主办,爱康国宾健康管理集团承办的“健康中国2020第二届中国健康管理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以“关注员工健康,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围绕“医改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企业员工的健康管理”、“IT技术应用助推企业员工健康管理”、“商业健康保险联手健康管理,提升员工健康水平”和“如何开展企业员工的慢病管理”四大分论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07年9月,国际劳工组织《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第五版)》(KIML)的报告称,中国劳动力年平均创造财富为1.2642万美元,而美国为6.3855万美元,中国人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人的1/5。

中国经济要从大国成为强国,必须缩小这个差距。而要提高国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

报告认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方法。如果缺乏对人力资源、设备和技术的投资,劳动力潜能将得不到发挥。这也正是阻碍东南亚、拉美和中东地区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瓶颈所在。

毫无疑问,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一是靠降低成本(但不是劳动力收入),二是靠提高产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之下,如何在人力资源投资上另辟蹊径,实现劳动生产率跃上一个新台阶?

“健康中国2020”是一项在新医改的背景下,由卫生部启动、旨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长期战略规划,而本届论坛则是为了全面推动此规划的贯彻落实而举办的。

健康中国2020第二界中国健康管理管理论坛(2010年12月17日)

媒体联系:人民网(傅立波,136.1134.3827),爱康国宾(王清,135.0116.2968)

与会专家指出,健康管理是中国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有利契机,它在帮助中国企业全面改善管理者与员工身心状态、发挥潜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会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

健康管理对中国企业的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成本低、产出高的战略投入,对中国企业的意义尤其重大。”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教授在专题演讲中指出,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因慢病全国劳动力休工36 亿天/年(占65%);因慢病劳动力人口长期失能37 亿天/年(占75%);预计到2020年将有85%的死亡归因于慢性病,而70%左右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也将会发生在劳动力人口。“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场所健康策略的实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针对生活方式改变开展的工作场所健康干预项目表明,投资回报率(ROI)为3-6美元/1美元。”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说:“医疗服务从只为20%的疾病人口服务,转变到为包括80%健康人口提供健康服务。同时将健康管理作为医疗服务的方向和重点,尤其在资源分配上优先考虑发展医疗系统健康管理的能力。”

人民网副总裁罗华、卫生部新闻办副主任杨金瑞等领导到会或致辞。

爱康国宾集团是健康管理领域的开拓者

作为国内健康管理领域的开拓者,爱康国宾董事长兼CEO张黎刚介绍了国内第一个IT技术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构建的360度健康全管理服务平台,展示了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体检、电子健康档案、健康评估、就医安排、健康咨询、慢病管理等的无缝衔接。

张黎刚提出:“IT技术为大规模、低成本地实行健康管理提供可能,为中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对爱康国宾而言,这个平台的投入使用,健康中国2020第二界中国健康管理管理论坛(2010年12月17日)

媒体联系:人民网(傅立波,136.1134.3827),爱康国宾(王清,135.0116.2968)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健康管理的普及,2010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其在全国范围内的业务增长约40%。

各界人士介绍企业健康管理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张西超等专家,还就员工心理咨询与EAP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HP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兼人力资源总监关迟、GE中国医疗总监吴瑾等代表分享了国际性企业采用健康管理优化员工福利、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经验;诺和诺德中国副总裁王淑红重点介绍了糖尿病管理在中国的实践;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阎陆军、美世中国医疗和员工福利总监梅艳、慕尼黑再保险健康险医疗总监邵晓军、AON雇员福利部总监王校复、宝力豪体育健身CEO曹岩等专家则分别从其他各个领域对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的解决方案做了详细的讲解。

为了与世界健康管理发展趋势相结合,该论坛特设“新技术与健康管理”专题。微软医疗解决方案国际市场开发部大中华区总监李伟、英特尔中国数据医疗及公共服务部中国区负责人梁雅莉、iDNA网创始人兼CEO周慧君、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战略市场总监陆亦琦等专家,介绍了全球发展和各自的解决方案;辉瑞制药介绍了医药领域慢病管理的发展情况;301医院老年心血管研究所的吴海云教授向大会介绍了慢病管理在中国的临床应用。

本届论坛为中国企业革新员工福利制度,改善员工身心状态、发挥工作潜能、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

健康中国2020第二界中国健康管理管理论坛(2010年12月17日)

媒体联系:人民网(傅立波,136.1134.3827),爱康国宾(王清,135.0116.2968)

——“健康中国2020第二届中国健康管理论坛”在京举行

爱康国宾董事长兼CEO张黎刚

5.弘扬中华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 2 篇五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华夏大地特殊的土壤和气候孕育、诞生和发展了中华孝道文化。孝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灵,并积淀和内化成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恒久的人文精神。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华。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孝被公认为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人人应当遵守的全球伦理。孝表现为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敬妻贤、兄友弟恭,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推进社会安定的一剂良方,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有之义。

弘扬新孝道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目前,由于西方文化中“利益”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浸蚀泛滥,从经济现象中的诚信缺失到人情冷漠,从在金钱面前的人格异化到权钱交易,连“孝道”这一起码的道德要求,也在极其卑劣的利益冲突中被许多人所抛弃。不但有的独生子女的老人寂寞凄怜地独守空巢,也有多子女的老人因子女互相推诿孝养责任而衣食无靠、患病无医惨淡捱渡晚年。有的即使衣食无忧也常常因为享受不到儿女的亲情呵护与慰籍而空虚落泪。农村的老人如子女不孝养,晚景就更为凄凉。

社会和谐,核心是人的和谐。我国有13亿人口,分布在4亿个家庭中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怎样才能和谐呢?我们中华民族有个传统,有个法宝,这就是尊老爱幼。说起尊老,我们强调一个“孝”字。当前,我国孝道意识淡化了。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弘扬孝道文化,使孝道成为全社会每一个公民基本道德,使之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和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建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从“感动、感激、感恩”做起,倡导公民懂得感动、常怀感激、学会感恩。各级部门建立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教育的计划或长效机制,并纳入公民道德教育范畴,在整个社会的平台上,一贯性的、经常性地推动“三感”文化。希望把各单位零散宣扬美德的活动,变成深入各个层面、各行各业的社会行为,让全社会对“三感”从知到信,从信变成自觉的行为,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弘扬。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确实认识到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6.2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篇六

“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

2011年04月21日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

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位,让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正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种执政挑战。

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地方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有的地方把心态问题经济化,以为“多发点钱就能让老百姓心态变好”;有的地方则认为“培育”的关键在百姓的自我修复,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宽容”。

其实,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以普遍存在的“焦躁不安”为例,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漂族”、“蜗居”、“蚁族”人群大量出现,不安全感容易加重;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的现实矛盾,让人的不确定感增强;而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而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

http://wenku.baidu.com/user/index

对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些阶段难以逾越,有些困难难以规避,一些不良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但必须意识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也必定影响国家目标实现。因此,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这一点极具现实意义。我们倡导理性平和的心态,但如果监管防线屡屡失守,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生姜事件层出不穷,“淡定”谈何容易?我们追求开放包容的心态,但如果“拼爹”现象屡屡发生,“起跑线”不公时时存在,“仇富”、“恨官”情绪何以消解?我们提倡积极进取的心态,但如果寒窗十载也难以改变命运,“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来得轻而易举,个人奋斗又有多大价值?

有学者这样描述当前我国改革的基本态势:改革在与危机赛跑。其实,社会心态的培育不也是在与改革进程赛跑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对各地执政者的时代挑战。

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2011年04月28日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

http://wenku.baidu.com/user/index 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2011年05月05日

“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http://wenku.baidu.com/user/index

“你是弱势群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有人说,心理危机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

调整这种心态,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变革中的“阵痛”、转型中的“落差”,以主动的自我调节,培育理性的视角;另一方面也要追寻普遍弥散在各个阶层的“弱势心态”的心理根源。

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天花板”„„对于这样的“非竞争型弱势化”,有学者这样比喻,好比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和“弱势”,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那些自认无法对其加以控制的事件,使得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被成倍放大。

“弱势心态”之下,有人破罐子破摔,由暴跳而至暴戾,导致伤害儿童等极端性事件;有人堤内损失堤外补,吃了三聚氰胺的亏就要在天价医疗上找补回来,“上不去”的痛苦就要在“贪起来”的疯狂中舒缓;有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凡中变得平庸,在失望中陷入绝望。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构筑现实的壁垒,可能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其实,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倘若沿着这种思路想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依然会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这并非全是客观现实的毛病,也缘于不能正确看待差异而产生的畸形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将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置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刚性要求之下。

不管从哪个层面说,“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那就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需要个体在自立自强中扬起心灵风帆,更需要社会管理者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http://wenku.baidu.com/user/index

追求理性从哪里起步

2011年05月19日

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分析网络民意,理性选择专业、职业„„“理性”的高频度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

走过高呼“杀死苏格拉底”的古希腊法庭,穿越法国大革命激进主义掀起的狂飙,人类对非理性的躁动保持高度警惕。理性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大大降低社会关系调节的成本,温和渐进的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明智选择,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在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但是,对理性的思考和探讨,还应在更深的层面展开。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解析它们生长的社会根源,寻求化解它们的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构建平和理性心态的主要矛盾。

从追求“高而又高、纯而又纯”的政治理性,到接受自利、竞争、效率的经济理性;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对于理性的认识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急速变革的中国面对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这种理念的进步落实到层层级级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实现对日益错杂的社会心态的准确把握和有效疏导,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西方的理性启蒙,面对的主要是基督教会。而今天中国的理性建设,既有市场理性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撞,也有个人权利与集体精神的磨合;既有现代公共意识与熟人社会的博弈,也有公民参与和“为民做主”残余思想的抵牾,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作为具体的人,谁都不敢说自己绝对“真理在握”,谁都不应有过高的“理性优越感”,企望“理性”的符号可以封堵住“非理性”的决口。

除非极端个例,激烈的非理性言行背后的逻辑并非无章可循。作为最后的选择,它通常产生于绝无胜算的场合。市场竞争固然是优胜劣汰,但是否必定是赢者通吃一切、输者无处可逃?暴力抗拆固然不理智,但暴力拆迁就一定合理吗?通过正常渠道难以反映正当的诉求,究竟该怎样宣泄郁积的情绪?没处说理就骂,骂不过你就打,打不过你就跑,我们绝不鼓励这种弱者的逻辑,却也绝不能不理解、不关切、不给出路。

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现阶段,这个责任主要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而每一

http://wenku.baidu.com/user/index 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

7.2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 篇七

关键词:贫困生,就业,和谐社会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 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多。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达400多万, 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 其中特殊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开展了绿色通道, 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有了较大改观。然而,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艰辛, 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 贫困生的求职特点

贫困毕业生多来自农村或者城镇低保家庭, 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 只能靠自身奋斗。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 他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 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因此, 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

1.1 求职的选择方向

大多数学生在求职时倾向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贫困生迫于生计, 往往对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 而是选择较为艰苦的工作单位。当考研正成为一种趋势和大部分毕业生的毕业选择时, 贫困生首先考虑的是家庭能否支付他们读研的费用, 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直接就业。

1.2 求职的行为模式

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范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 认为自己无所依恃, 早早就活跃在招聘会中推销自己;而另一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一无家长出面相助, 又缺雄厚资金支持, 加之求职中遇到一些挫折, 此后便不免长吁短叹, 不积极参加招聘会。

2 贫困生求职困境分析

2.1 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大学毕业生人数以平均每年50多万的数量猛增, 已从2001年的114万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 然而社会需求却相对缓慢。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贫困生就业尤为困难。

2.2 贫困的制约和影响

在求职阶段, 收集信息、制作和投递自荐书、购买学习资料以及自身形象包装都需要支付很高的费用, 这些支出对于贫困生来说是一种困扰和负担, 加大了他们的求职难度。同时, 由于经济上的贫乏, 贫困生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贫困”。部分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 性格孤僻内向, 不善与人沟通, 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因自身的胆怯、应变能力差等不良表现, 常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2.3 社会资源的匮乏

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 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社会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 各种人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仍然很大。在同等条件下, 家庭背景、亲友的社会地位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这是社会资源匮乏的贫困生在求职时不得不面临的现状。

2.4 自主创业资源稀少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但是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主要用功于书本学习, 没有经费和心思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 创业能力很少得到锻炼, 他们的家庭更没有条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 也很难取得其他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源和经费支持。

2.5 综合素质的局限

大多数贫困生由于家庭教育经费有限, 教育观念落后, 培养目标单一, 除应试科目外, 计算机、个人爱好、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欠缺。虽然在大学阶段有所弥补, 但相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有很大的差距, 综合素质的欠缺使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 促进贫困生就业的意义

3.1 贫困生顺利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 有利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 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 逐步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增强劳动者的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3.2 贫困生顺利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这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协调和化解社会系统中各要素之问及其内部的矛盾, 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贫困生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他们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 期盼着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如果就业完全由市场来决定, 结果是经济、资源、心理等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其就业率偏低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贫困生群体的就业得不到保障, 利益格局就会失控, 社会矛盾就会加剧, 危及社会的安全问题就必然会出现, 并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 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4 高校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可行措施

4.1 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

在当今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面前, 必须将贫困生就业的突破口选定在提高其综合素质上面。高校应组建一支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分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旨在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就业指导课。另外, 还可以开展求职方法技巧的培训、求职面试模拟等训练, 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思维、应变能力。针对个别贫困生因经济和心理压力, 缺乏交际的情形, 引导他们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等方式, 锻炼人际关系与组织协调能力, 强化竞争意识, 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拼搏, 敢打必胜的进取心态。

4.2 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拓展就业思路

针对毕业生包括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 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其开展教育, 加强引导。如针对毕业后只想当干部、去国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观念, 要进行树立远大理想, 国家利益为先、人民利益至上的教育, 引导学生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和基层去施展才华, 建功立业;要培养学生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

4.3 以就业为导向, 加大高校教学改革力度

高校应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一方面, 按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 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另一方面, 改革教学内容,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4.4 加大帮贫解困力度, 为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关心贫困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 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 开拓创新, 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可以开展“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等活动, 设立就业基金, 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实施援助。学校应继续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建立贫困生档案及相关信息网络, 增加更多的社会资助。

4.5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切实办好校园招聘会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大学生就业工作总的原则。学校要调动校内各部门的积极性, 广泛收集毕业生就业求职信息, 适时召开校园招聘会;将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 建立就业基地;建立校园就业网站, 进行网上求职指导和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加大投入, 与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开通网上求职系统, 实行远程招聘、竞聘。

8.“蚁族”群体需要更多关注和重视 篇八

“蚁族”群体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单一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而是就业压力、社会转型、贫富分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蚁族”群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支持他们成长的政策及制度环境的缺失和不完善。“蚁族”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改革进程中新旧体制交替和重组、磨合中的矛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概括,指的是大学毕业5年内,平均年龄在22岁至29岁之间,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的群体。“蚁族”中50%以上来自农村,20%以上来自县级市,来自大城市的“蚁族”不足7%。

“蚁族”现象所造成的结果,不在当下,而在未来。一个人在年轻时的经历会影响他一生的心态和价值观。当受过大学教育熏陶却沦为“蚁族”的他们,一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后,会怎样来看待、回报这个社会?

当前,在城乡二元体制、户籍管理制度等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针对可能不断扩大的“蚁族”群体,有必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总的来说,对待“蚁族”,应做到政治上重视爱护,经济上平等对待,生活上关心体贴,学习上鼓励支持。

在政治上要重视爱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关心和重视“蚁族”问题,并通过政策法规、资金支持等各种方式,为“蚁族”群体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制度与社会环境。

在经济上平等对待。切实保障“蚁族”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打破就业准入藩篱,让“蚁族”在事业发展方面有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督促企业保障高校毕业生的人身权利和休息权,遵守最低工资标准,按时发放工资;敦促企业严格执行新《劳动合同法》,与符合条件的“蚁族”签订劳动合同,为他们缴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金等。

在生活上关心体贴。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蚁族”所遇到的最大的生活困难便是居住问题。建议根据各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规模、构成、分布、变化趋势进行合理规划,逐步建设一批高校毕业生集中居住住宅和若干廉租房聚居区,共同营造爱护“蚁族”的和谐文明的城市空间。

在学习上鼓励支持。要加强对“蚁族”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推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政策,出台职业培训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高职院校分层次对已毕业大学生特殊群体展开免费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蚁族”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

9.关注校园弱势群体 篇九

谁是校园的弱势群体?不是校园的行政后勤人员,而是一般的普通教师。虽然教师的职业岗位或收入比较稳定,那是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的。在校园内实际上普通教师的职业或岗位是最不稳定的,他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并且处处受制于其他的校园群体。

首先,普通教师工作的不稳定。普通教师在校园内实际上是属于工作不稳定的群体,校园内流动量最大的不是行政后勤人员,而是教师群体。教师实行聘任制,一般是一至三年的聘任期,聘期满后要作聘期工作总结,办理续聘手续。教师聘期满后,学校可以根据主观或客观的情况缓聘或不聘,一旦不聘就意味着另谋工作单位。―般由于校园行政或后勤岗位人满为患,教师不可能转行专职去搞行政或后勤工作,此外,许多教师都拉不下被淘汰出老师队伍的面子,而选择离开此单位另谋出路,不像行政人员,这个岗位不行,转到另一个岗位是很自然的事,几乎没有离开校园的情况。最近出台的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方案明确提出:包括学校在内的事业单位要实行全员聘任制。但是目前仅是在一些学校搞试点,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实施。因此,到目前为止,许多学校的行政后勤人员并没有聘任期限。由于没有签订聘任合同,因此要想辞退一个行政人员相当艰难。曾经有的学校由于个别行政人员的表现不佳而辞退,结果几年后,此人通过不断上访,上级人事部门以辞退不符合政策文件精神为由,又使其重新回到单位。

其次,普通教师的收入少。由于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的收入全部由财政统发,教师除了统发的钱,就没有其他的钱了,机动部分一般由各校自己掌握,一年一次按照职务岗位向行政倾斜发放,一般的中级教师的收入都拿不到平均数。大专院校不属于财政统发的范围,但是不少学校的校内分配制度都是由行政机关做出的方案,其收入分配一般都是向行政或后勤人员倾斜,现在不少学校为了节省人力资源,一般都限定教师的编制,教师的平均课时,约16节左右,而与教师职位相当的行政后勤人员的校内收入则拿全体教师收入的平均数。照此推断,一个有副高职称搞行政后勤工作者的收入大约相当于一个副教授一周上16节课的收入;一个副教授一周上10节课的收入和一个行政科室的科员或图书馆的馆员的收入相当;一个讲师一周上10节课的校内收入不如搞行政的中级职称者的收入,甚至不如一个行政或后勤的科员的收入;一个助教一周上10节课的收入与一个水电维修工的收入差不多。普通教师、课时安排较少的教师(并非按照教师意愿安排),特别是一些低职称教师的收入在校园内属于低收入阶层。一些教师想多点收入就要多上课,有的一周20多节课,教学质量可想而知难以保证,长期如此,教师的身体要受严重影响。

再次,普通教师的工作量大。一般学校的课程、课时由课组、系室或教务部门统一安排。一些学校许多教师都是超负荷地一周上20节课以上,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院),有的教师同时上3、4门课,正如一些教师所述几乎成了上课的机器。按照有关规定,教师上每门课都必须要编制教学计划或教案,要精心地备课,要布置或批改多少次作业,并规定辅导学生的次数,要出卷组织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测验,每门课到期末都要有教学总结,每年都有科研任务等。实际上教师要真正上好一堂课,在课前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正所谓“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而校园行政工作比较稳定,不少岗位工作人员每天人浮于事,一张报纸一杯茶,其工作量无法量化,一点小事要花费几个小时。不少行政科室,平时无所事事,但是为了提高收入,将工作拖至双休日或假期搞加班,领加班工资,如维修工平时没事聊天,专门等到了假期来加班搞各种维修工作。有的行政科室人员休息时间回来发一封信,打印一个材料,简单写一个通知?穴小材料?雪,甚至开关一下多媒体教室的门等半小时或一小时就算半天的加班。行政人员下班后,在业余休息时间,聊天、打扑克麻将等是普遍现象。而许多教师一周平均上15、16节课,一般都同时上2门课以上,要花费大量的业余休息时间备课查找资料,批改作业,完成科研任务等,从来没有什么加班费。

第四,普通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中小学教师有升学的压力,以升学的比例或分数来衡量一个老师的好坏。不少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如上课迟到,早退,上课接听手机,不按照要求调课、授课或提交有关教学资料,上课纪律较差有学生睡觉现象,考试监考改卷出差错,不能做到为人师表等都有相关的严格的处理(处罚)规定。不少学校规定教师上课要接受教学行政督导组的检查,如不定期检查教案的执行情况,批改作业、听课次数等情况,有时要进行突然袭击式的听课检查,每学期至少一次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分,搞教学问卷调查等。如果上课的节数?穴工作量?雪不够,或者没有完成科研任务等都要受到相应的利益机制的制约等。不少普通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的管理。特别是不少学校对学历未达标的中青年教师要有硕士或博士的学历学位的要求,中青年教师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而行政人员上班迟到早退中途离岗或出点差错,一般无人追究,行政人员没有谁来进行工作打分评价,几乎没有定期工作量的检查,一般都没有学历的要求等。因此,校园内压力最大的或经常有可能受处分的大多是教师,很少有行政人员被处分的现象。

最后,普通教师的事难办。不少学校或中层领导经常以各种名义外出参观学习开会,普通教师要想进修学习或外出参观学习开会非常艰难。有的学校普通教师的住房长期得不到解决,学校有钱一次次地搞房屋的外墙和走廊的装修,学校领导有钱到国外去参观考察,有钱组织中层以上干部每年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旅游),有钱平均较大幅度地提高包括全体退休人员在内的校内津贴待遇,就是无钱解决普通教师的住房问题。由于学校及部门的领导都是由上面任命,只对上级负责,所以一般召集普通教师开会都是布置工作,有什么问题要注意,哪些方面要改进,应当怎么做等。较少征询普通教师的意见,有时即使说了也无用,如果不注意表达的方式,可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被视为态度恶劣,不服从工作安排等,有可能会在你的课程、上课时间安排或教学检查上进行刁难,使你疲于奔命,如果恰巧学生对你的评分较低或有意见,有可能会无限上纲借机清理出教师队伍等。一般能够安排在校园内搞行政后勤工作的,都有一定的背景,普通教师也必须看其眼色行事,到图书馆看书或借书,要看管理人员的脸色,还没有下班要做好离开的准备,不要影响或拖延了关门时间,引来人家不高兴,更不要借后忘记超期不还,否则将招来非议甚至罚款。普通教师到后勤部门领取有关教学办公用品,先要问清人家在不在,现在能不能领,要找什么领导批条才能领,否则,你将跑无数次都领不到所需的办公用品。对有关的行政人事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是要毕恭毕敬,否则要转正、晋升工资、报评职称、报销发票等可能会一次次地打回,你要办的一些事可能会拖了又拖,不停地来回跑,有的可办可不办的事就不会给你办,有的可有可无的利益可能会没有,有的早一天可以享受的利益可能要晚些时间才能享受等。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普通教师几乎是处处要求校园中其他的群体办事,而普通教师没有人、财、物等任何的权利,其他的校园群体无需受制于一般的普通教师。总之,一些学校在长期的工作紧张或压力之下,不少的普通教师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身体状况普遍不佳。因此,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时候,请不要忘记给校园内的一般普通教师一点关爱。

10.百姓关注的和谐社会十大热点 篇十

中国社会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又处在矛盾凸显期。最近,《半月谈》杂志社在东西部八个省、直辖市策划实施了最新独家问卷调查。5000份有效答卷,从近20个候选项目中投票选出了他们感受最强烈的和谐社会十大热点问题。

1.收入差距扩大(4295票,排名第一)

■记者点评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长期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垄断经营、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财税制度缺陷等。因此,遏制收入差距悬殊,需要综合发力,以“保低、扩中、调高”为红线,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双管齐下。目前,发展改革委牵头,多个部委参与,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出台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文件。可以预见,一个更加注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将力保13亿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看病贵、上学贵、买房贵(4251票,排名第二)

■记者点评 “我觉得最痛心的问题是,在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坦言。

医疗和教育具有鲜明的公共服务色彩,政府有责任为百姓提供良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百姓对高质量的医疗和教育的消费需求迅速升级,但是在社会管理体制、政策法规、行业垄断等多重因素的包围下,目前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渐被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侵蚀。在百姓殷切的企盼中,国家对药品实施了近20次降价。为解决9亿农民看病难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定下了颇为紧迫的“时间表”,到2008年将在全国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中央对广大农村贫困儿童实行“两免一补”,对贫困大学生发放国家贴息的助学贷款;为了抑制房价,中央部委多次出台规定,打击炒房、投机和囤房行为,规范房地产开发信贷条件,推广经济适用房、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3.就业难,劳动者维权难(3713票,排名第三)

■记者点评 大学毕业生、下岗工人、进城农民工等,正遭遇着“饭碗危机”。

就业为民生之本。就业难是现代国家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道坎,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劳动效率越来越高,就业增长率很可能降低。而相对于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就业供需难免会出现失调局面。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就业人员素质不高、劳资关系不够通畅和就业岗位不平衡,也不容回避。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增加,胜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却难以找到。而面对就

业大军,一些单位拼命抬高准入条件,压低工资待遇。在大部分人为了留在大中城市、应聘高薪部门而争得头破血流时,欠发达地区的很多工作岗位却无人问津。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目标任务已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今后5年,全国还将有450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劳动保障部将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就业服务工作。

4.社会保障滞后(3579票,排名第四)

■记者点评 20多年来,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期,许多事业发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不例外。这使社保政策在设计和推行中存在许多先天不足,社保资源的分配失衡甚至出现“倒挂”现象,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群享受的却是较小规模的社保资源。不同群体间的待遇差别也相当大,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等社会群体仍游离于社保网络之外。这些都是导致群众对社会保障建设意见很大和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建立公平、广泛的全民社保体系而积极求索。公共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对社保投入的激增,使我国社会保障能力与受益人群成倍增长和扩大。始于东北的社保改革试点,正在向全国其他省市扩展,亏空多年的个人账户被做实了,混乱的经办管理体系和低水平的统筹也得到明显改观。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在目前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内,纷纷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农民工社保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5.反腐倡廉力度待加大(3471票,排名第五)

■记者点评 从两年前刮起的“审计风暴”到今年的打击商业贿赂,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刑法修正案扩大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到我国积极参与反腐败跨国合作,一个新的反腐败工作体系正在构建。

去年,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体系力主标本兼治、注重治本,必将成为反腐倡廉的一柄利器。

6.道德规范待完善(3161票,排名第六)

■记者点评 我们经常对身边的社会道德状况不满。小到插队、闯红灯,大到医生收红包、吃回扣、官员行贿受贿,部分人的“失德”给人们这样一种印象:现实社会中道德在滑坡,道德规范有失控的倾向。

全社会正在热议“八荣八耻”,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阶段表现的一次总结,也是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存在问题症结的一种道德诊断。在现代平等多元的社会里,道德所要

求的重点应该是所有人都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则,对现代人的道德信心应建立在一个恰如其分的、更为坚固和持久的基础上。

7.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3116票,排名第七)

■记者点评 据有关专家初步估算,我国每年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7%。环境污染为何难以遏制?干部考核体系中的“唯GDP”倾向是主要原因之一。

要减少干部考核体系中GDP的比重,将环保等社会发展指标在真正意义上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对造成污染事件的肇事企业,要实行严厉的制裁措施,依照法律追究有关负责人的刑事责任,使之真正触及企业负责人的灵魂深处;同时,要追究环境监管不力的部门领导的责任。作为监督者,环保部门应当和地方“脱离”关系,实行垂直管理。

8.公民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渠道应更畅通(2963票,排名第八)

■记者点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基层政府关于民主表达制度的创新正层出不穷。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的实践,其对协商民主理论的应用就让人耳目一新:为了能够让民意得到真实的反映,泽国镇党委政府去年从12万本镇人口中通过随机抽选的方式产生275名民意代表,这些代表对镇政府公共财政的安排进行深入广泛的讨论,代表们讨论的意见最后被递交给镇人大表决通过。泽国实验表明,只要能够设计出科学的民主程序,公众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就能得到和平表达。

9社会治安不佳,黄赌毒危害(2857票,排名第九)

■记者点评 黄赌毒何以成为公害?官商勾结是症结,政府管理的不到位也难辞其咎。娱乐场所是各大城市夜生活消费的主要场所,也是官商勾结的高发区。据了解,一些非法色情场所背后有地方官的保护伞存在。去年8月,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称,当前一些地方的黑社会与公安勾结并操控当地的色情业。

2006年3月1日,新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开始实行。然而,要落实这些措施,关键在于公安部门要有决心接受群众监督,地方政府要下大力气消除娱乐场所中的官商勾结现象。10.打官司难、信访难(2831票,排名第十)

■记者点评 在我国,法院的财政主要还是地方财政承担。难以想象,一个吃着县财政的县法院,在面对涉及县政府利益的案件中,会完全做到公平公正。在一些地方,法院的审判受到地方政府的严重干扰,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法官判决政府部门败诉,法官随后被迫“下岗”离职。

在一些地方法院里,流行对法官进行“二审改判率”考核。殊不知,这样的考核正在毁掉二审。这么一个“二审改判率”,让一审法院的一些法官们往往串通二审法官,让一审变成实质的终审,实

际剥夺了当事人上诉的权利。

即使赢了官司,老百姓面前还有一道“执行难”的坎。法院生效的判决无法落到实处,把公民为打官司所做的一切努力一笔勾销。执行难的根源,一方面,在于我国没有建立统一、联网的信用体系,“老赖”们可以继续逍遥法外,花天酒地;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银行、工商等单位部门不仅不配合法院执行,甚至给被执行人通风报信。

上一篇:我的教学小故事故事下一篇:三年级的除夕之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