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建筑风格

2024-06-17

侗族建筑风格(精选6篇)

1.侗族建筑风格 篇一

“嘉庚风格”建筑 与闽南文化的创新

龚洁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福建的东南部集美和厦门岛上,出现了一批既具传统的闽南 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中华文化与欧陆文化巧妙地和谐地结合在一 起,大多在西洋风格的主体上,或在英国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上,加上传统的闽南建筑的屋顶,形成了个性突出、色彩鲜丽、整体十分漂亮的独特风格,人们称之谓“穿西装,戴斗笠”,这就是陈嘉庚先生在创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时发明的新颖建筑形式,后人称之为“嘉庚风 格”的建筑。

陈嘉庚,厦门集美人,1874 年(清光绪十三年10 月21 日生于集美社颖川世泽堂。1890 年,虚龄17 岁时应父召到新加坡学商,后种植黄梨、橡胶,进而经营橡胶制造业,雇用职 工约3 万人,资产多达新币1000 万余元,约值黄金百万两。陈嘉庚经营成功后,他首先想 到的是家乡的青少年,他说:当今中国,青少年没有文化是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的。于是他 把赚到的钱,全部携回集美、厦门,开始了艰辛漫长而又崇高的兴学之路。一

这条兴学之路是伴随他建造众多的嘉庚风格建筑而延伸的,他兴学到何处,嘉庚风格建 筑就出现在何处,而且越建越漂亮,规模也越建越大,为我们留下了闽南的建筑瑰宝!1912 年秋,陈嘉庚回到集美,召集各角房长幼劝其停办各房私塾,联合筹办集美小学。1914 年8 月起,到1927 年,他在集美陆续建起许多座教学大楼,计有:小学楼(1940 年8 月)、尚勇楼(1918 年1 月)、居仁楼(1918 年1 月)、立功楼(1918 年5 月)、立德楼(1920 年3 月)、立言楼(1920 年7 月)、德礼楼(1920 年11 月)、即温楼(1921 年4 月)、手工教室(1921 年2 月)、尚忠楼(1921 年2 月)、诵诗楼(1921 年2 月)、明良楼(1921 年6 月)、延平楼(1922 年9 月)、允恭楼(1923 年8 月)、文学楼(1925 年8 月)、敦书楼(1925 年8 月)、务本楼(1925 年12 月)、事务楼(1925 年12 月)、崇俭楼((1926 年2 月)、瀹智楼(1926 年8 月)、葆真楼(1926 年9 月)、养心楼(1926 年9 月)、敦业楼(1927年8 月)等,计约23 幢,作为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及商科、女子及女小、农林、幼师等学校的校舍,约45000平方米。相关 设施有:福南大礼堂(1918 年12 月)、医院(1920 年9 月)、图书馆(1920 年11 月)、科学馆(1922 年9 月)、音乐室(1925 年2 月)、钟楼等为各校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陆续建造 了道南楼、南薰楼、航海教学楼、黎明楼、侨校教学楼、七星亭等,约16 万平方米。1920 年起的五年间,他还在厦门大学建造:敬贤楼(三幢)、映雪楼、囊萤楼、丰庭楼(三 幢)、大南楼(二幢)、集美楼、同安楼、博学楼、国光楼(三幢)、芙蓉楼(三幢)、成义楼、成 智楼、成伟楼(三幢)、南安楼、南光楼、笃行楼以及勤业斋、建南大礼堂等约30 幢。1921 年前的大楼,大多是欧式或殖民地式的敞廊拱房,罗马圆柱,有的还是仿荷兰中世 纪建筑或西欧文艺复兴建筑,个别的如务本楼则酷似德国慕尼黑的洛可可式建筑,这主要反 映陈嘉庚先生受南洋殖民地建筑的影响,乃是因为嘉庚先生在南洋殖民地生活二十多年,对 欧式殖民地建筑感受领悟的结果。这正说明嘉庚先生接受新事物,自觉不自觉地把在南洋看 到的欧陆建筑形式移用于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教学楼的建筑。

但是,他在南洋经商活动中,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作为中国人受洋 人压迫的滋味太深刻了。必然会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反抗,表现出一种“报复”心理,尤其 是得到了宣泄后而获得场眉吐气的快感。于是,他在1920 年以后建造的教学楼或宿舍的欧 式大楼的顶上,加上中国传统的燕尾或马鞍屋脊或重檐歇山顶,用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形式 “压制”欧陆建筑或殖民地建筑,塑造出强烈的闽南地方特色“嘉庚风格”。他在一次大会 上就直言不讳地说过他这样做的用意。他的这种用意,西方学者很快就感受到了。美国人毕 腓力在他的《In and about Amoy》一书中说,这是华侨“由于在海外遭受欺凌,固而在建造 房屋时,产生了一种极为奇怪的念头,将中国式的屋顶盖在西洋式的建筑上,以此来舒畅他 们饱受压抑的心情”。1922 年,陈嘉庚进一步向厦大的教授们说明他的建筑理念,他向教授

们说:建筑要有个性,自己民族的建筑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不必追求或模仿洋人的建筑。每个民族,各有它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性的建筑艺术,不必强同于异族而来抹杀自己民族的建 筑文化艺术,而走上模仿洋化维妙维肖的道路,乃是埋没自己民族和本国伟大历史传授下来 的建筑文化艺术,是没有国性的。二

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创造的“嘉庚风格”建筑,既接受了西方建筑的文化,又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富有创意地将两种优秀文化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闽南这 块美丽的土地上独树一帜,在闽南人民的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更使闽南文化得到了创新!“嘉庚风格”建筑个性鲜明,有许多特点,主要有:

第一,“穿西装,戴斗笠”。就是房子的主体是欧洲式样,像一个人身穿西装一样,而头 上却戴了一顶闽南农村农民常戴的斗笠。这种形式的建筑以前有人说它“不土不洋,既土又 洋,是个怪模样”。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现在人们感到非但不怪,而且“很美观”,“很独

特”,很有文化。它既不单纯抄袭西方建筑形式,又灵活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使厦门地 区出现了一批与众不同的漂亮建筑。在西洋建筑上加一个重檐歇山顶,气势灵动雄伟,鹤立 于建筑群里或大海边,蓝天、白云、碧海、绿树,加上红色歇山顶,十分出众秀美,为厦门 所独有。这是二十世纪中华大地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别人无可替代,在中国建 筑界树起了榜样,确立了地位。

第二,三曲燕尾脊。闽南红砖民居,其主厝主要使用燕尾屋脊,简称燕脊,有单曲和双 曲之分;护厝主要是马鞍脊,简称马脊,有方形、锐形、曲形、直形、圆形之别,它又与五 行有关:方为土、锐为火、曲为水、直为木、圆为金。燕尾马鞍两相匹配,表现出红砖民居 的曲线美、形体美,不论从那个角度看去,都十分秀美灵动,雅丽稳重,充分显示出闽南劳 动人民富于创新的灵气。可是,陈嘉庚先生还不满足,他把教学楼、宿舍楼的屋脊,修成十 分漂亮的燕脊和马脊,配搭得颇为和谐。尤其是将燕脊修成三曲燕尾,一幢红瓦双坡欧式主 体的屋顶上,左右六个燕尾高高扬起,在蓝天白云下,为三双燕子歇在屋顶上振翅欲飞,匀 称美丽得无可比拟。这在闽南、台湾是找不到这种屋脊的,只有陈嘉庚先生敢于突破传统,创造性地使用三曲燕尾。歇山顶也有新的造型,比通常的更为美观,为中国建筑增添了新成 员。

第三,彩色出砖入石。出砖入石形式多样,在闽南红砖民居上常可看到。可陈嘉庚先生 是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人,他把闽南这古老的出砖入石建筑方法优化到了极致。他不 仅在房屋的墙角上使用花岗石做出砖入石,而且他利用厦门盛产多色花岗石的优势,在建筑 的主体和立面以及柱子上也使用彩色花岗石做出砖入石镶成图案,色彩本原,图案简明,美 观大方,协调和谐,使大楼的整体美感大大增强,个性十分鲜明。这种做法,在全国所仅见。第四,梁檩桁柱不油漆。陈嘉庚先生又是一个颇有生活实践的人。他看到许多木质楼房,用油漆把所有梁檩桁柱油漆几遍,把木质部分全部封闭了起来,以为这样可以延长木材的寿 命和房屋的使用年限。其实不然,厦门地处沿海,气候温湿,极易遭白蚁侵蚀。梁檩桁柱的 两端,虽立于柱礎或与榫卯相合,掩于墙体或处于阴暗处的,汲收温湿而滋生白蚁。所以,往往出现油漆了梁檩桁柱的头尾部分生长白蚁而侵及整根木材的情况。陈嘉庚先生则严令工 匠不准油漆梁檩桁柱,让其暴露在空气中,任凭海风吹拂,这样反而不易生长白蚁,房屋更 加安全。所以,在集美和厦大,凡陈先生督造的教学楼和宿舍或礼堂的梁檩桁柱,甚至楼板,都没有油漆,建造时匠人的手印、泥水痕迹等原封保留。这就是陈先生预防白蚁蛀蚀的极原 始办法,但十分有效。这也是他老人家独创的“土办法”,值得总结借鉴。

第五,陈嘉庚先生还创造了新颖的“嘉庚瓦”。他将仰合平板瓦改成可以挂搭的大片型 改良瓦,且以闽南红土为原料烧制而成,建筑设计界将这个红色的改良瓦专称为“嘉庚瓦”。后来,人们以水泥为原料制作,风行了几十年,厦门、福建许多房屋均使用这种水泥瓦。直 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新型的S 瓦,水泥瓦才淡出建材市场。陈嘉庚先生创造的嘉庚瓦,功莫大焉!此外,陈嘉庚先生建造教学楼,一般不在楼设厕所,而在大楼后面建一颇有规模的厕所 供学生使用。14 层的南薰楼,原来也是没有厕所的,据说他要求学生们勤跑,到楼后厕所 如厕。三

梁思成先生1954 年在《中国建筑的特症》中说: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从世世代代的 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 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所以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红砖 民居,是闽南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传至今天,表现了闽南深厚的悠久的文 化,当它与古老的欧洲建筑所包含的欧洲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的时候,又反映了厦门地域特别 是陈嘉庚先生所创造的中西融合的独特的建筑形体美,这就是“嘉庚风格”建筑所展示的个 性,人们只要见过它一次就难以忘怀,而且还会联想起陈嘉庚先生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创造 精神。时光流逝越久,它给人们的印象越深,这就是“嘉庚风格”的魅力所在,是陈嘉庚先 生留给厦门人民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应当尽心的加以保护。

“嘉庚风格”的灵魂就是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乃至中国传统建筑与欧陆建筑的融合上,把 东西方两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陈嘉庚先生对闽南文化的创新发展的巨 大贡献,并随着时空的跨越扩大,其价值也相应地扩大,对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建筑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作者系原厦门市博物馆代馆长)

生命科学细胞理论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融合进校区的功能布局里。其中一个设计方案效果图显示:左边是一个细胞图,右边是功能效果图。细胞壁对应校区里的香山生态山林,细胞膜对应隔离绿化带,叶绿体对应绿化植被,细胞核对应“一主四从”公共教学区,液泡对应湖面水体,细胞质对应各功能建筑组群。该方案提出的“细胞结构类比”概念吸引了许多学生 “细胞结构类比”概念吸引了许多学生

2.侗族建筑风格 篇二

(一) 古老而富有记忆的历史符号

侗族大多分布在偏僻山区, 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经过历史的发展, 侗家人创造了以吊脚楼、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灿烂的民居文化, 侗族的木质结构建筑群以它结构的精巧、布局的奇妙、丰富的田园风情和民族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居文化的一支奇葩。这些木质结构建筑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技艺, 更是当地民俗文化与历史的象征。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激增, 木质资源日益匮乏以及木质材料与技术难以满足现代化建筑的要求等原因, 木质结构的建筑也因此渐渐退出了历史的核心舞台。

(二) 朴素美

对于侗族的木结构建筑, 不仅仅是因为它使用了传统的木质材料, 更体现在对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为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 包含吊脚木楼、寨门、井亭、戏台等。这些建筑依山傍水汇聚成群落, 不仅造型美观, 而且工艺堪称一绝。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 全以榫卯连接, 结构牢固, 接合缜密, 体现了侗族工匠高超非凡的建筑工艺水平, 并在技艺中表现出丰厚的心理和精神寄托。真正体现了取之自然用之自然。

(三) 结构美

从木质本身所散发的自然气质与亲和力来讲, 足以让它更具生命力, 更具时代气息, 更具美感。木质结构建筑除具有自身的结构形式美感之外, 往往建筑师也会凭借着个人的感性情感与理性的思考赋予建筑以现代的结构形象, 使其在传统与现代的环境下更易于融合协调, 表现了对周围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有效呼应与独有的一份自然亲和力。

二、以山水长廊为例介绍侗族木构建筑的施工工序

山水长廊位于广西南宁青秀山风景区, 整体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 结合侗族杆栏式建筑加以创新。下面就以山水长廊为例介绍下侗族木构建筑的施工工序。

(一) 建筑选材

山水长廊的建筑用材主要是樟子松、瓦筒、石材等, 樟子松材质较强, 纹理较直、质地细腻、质量好, 防腐、防虫、树干直, 是木质建筑的优质选材, 配合黑色瓦筒使其更显得古朴庄重。

(二) 建筑工具

古语言:“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语很形象的说明了工具在手工工艺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侗族的能工巧匠也深知此理, 因而制备了多种工具, 如钉斧、刨、钻、锯、鲁班尺、角尺、丈杆、锤、墨斗等, 当然还有现在所使用的半自动化工具, 电动锯和切割机、电钻等机器设备。

(三) 建筑工序

组成一座完整的木构建筑骨架, 需要有柱、梁、枋、檩、板、椽等多种构建。各类构建的功能各不相同, 形状也不同, 在建筑物中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构件之间凭榫卯结合在一起, 榫卯的形状、大小、相互之间的结合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

1、建筑形式设计

首先, 长廊的设计主要是根据侗族特有的建筑形式, 加上八桂特有的民族风情设计而成, 其有以下几项设计原则: (1) 坚持建筑景观的生态原则; (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3) 坚持建筑与环境、景观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统一的原则; (4) 坚持自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一致原则。

2、制作丈杆

将竹子劈开, 用刨将其毛边稍加刨光, 不至于刺手。横杆上用侗族所特有的符号标明柱、梁等排架的位置。纵杆上标注着柱、枋的位置。

3、取料及材料的初步加工

根据小样开列出各种构件所需材料的种类、数量、规格等方面的料单。料单要列出具体的项目, 比如:主柱几根、檐柱几根、规格大小等, 每个构件都必须包含进去。之后要对材料进行检验, 看是否有无腐朽、虫蛀、节疤、劈裂等问题, 这是保证建筑物质量的第一道关口。

最后对材料进行初步加工 (这是指画线前的加工) , 将荒料加工成规格材, 比如枋材宽厚去荒, 刮刨成规格枋材, 圆材径寸去荒, 砍刨成规格的柱、檩材料等。梁、枋等方形构件的初步加工, 首先选择一个底面, 将底面刮刨直顺、光平, 在此工程中, 工人应该注意不要将其加工后的面扭曲。待底面加工好之后, 再加工侧面、柱。檩类圆形构建的初步加工是取直、砍圆、刮光。

4、画线

这是整个建筑工程中比较关键的一步, 而且必须要由有经验丰富的掌墨人来进行此项工作, 一般的工人是无法胜任此项工作的, 画线就是在已经进行过初步加工的材料上, 将各构建的尺寸、中线、侧脚、榫卯位置和大小等用墨线表示出来, 然后工人才能按线进行加工。要使整个加工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 掌墨人首先要对鼓楼的整体结构有充分的把握, 他要十分清楚所画的每个构建所在的位置, 只有明确了各构建的具体位置, 才能确定出榫卯的方向和形状。特别是转角处的构建, 更加不能错位。画线完毕后, 还必须将位置用竹片标写清楚, 以便安装时对号入座。而且, 这有助于防止漏掉或者重复制作构件的发生。

5、制作构件

本道工序是在画线的基础上, 将画过线的材料按要求加工成柱、梁、枋、檩、椽等部件。本道工序是整个木质建筑的重心所在, 耗时最长, 约占建筑过程四分之三的时间。

6、组装

安装就是将已经制作好的各个构件——柱、梁、枋、檩、椽等组装起来的过程。在进行此道工序前, 首先要对各构件详细检查, 确认各个部件都按要求制作完毕, 没有尺寸不符合或漏掉未加工的构件。这是检查构件是否精确的时候。如果某些构件制作的不够精确, 那么在组装的过程中还要花费时间进行整修, 将有碍于组装的顺序进行。

所谓“对号入座, 切记勿忘”, 是要求必须按木构件上标写的位置来进行安装。构件上面标写什么位置, 就要安装什么位置, 不要以任何理由调换构件的位置。这样, 就可以防止因构件安错位置而出现柱子倒升、柱脚不实、榫卯不严、尺寸不准确等质量问题。

“先内后外, 先下后上”, 是指安装时应先从里面的构件安装, 再由里至外;先从下面的构件安起, 再由下至上。如果柱间横向或者纵向有两根或两根以上构件, 应先安装下面和中间的构件, 最后安装上面的构件, 顺序不能相反。即使是一根柱子, 立起来以后也要使柱根一端先入位, 柱头一端留有活动余地, 以便安装构件时移动方便。遇有平面成丁字、十字、拐角等形状的建筑物时, 应先从丁字或十字的交点或中心部分开始, 依次安装。

7、固定椽子和上瓦

用钉子将椽子固定在框架上, 以便上瓦。盖瓦也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序, 相对对工人的营造技艺比较高, 如果工人的技艺不高, 盖的瓦就会看起来不但不美观, 而且会出现漏雨。

8、屋顶的装饰

中国屋顶形象所蕴含的功能是技术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历来被视为神秘之中国屋顶曲线, 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超出力学原则以外的矫揉造作之处。同时在实用及美观上皆异常的成功。这种屋顶全部的曲线及轮廓, 上部巍然高崇, 檐部如翼轻展, 是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体部分, 成为整个建筑美丽的冠冕, 是别系建筑所没有的特征。至于屋顶上许多的装饰物, 在结构上也有它们的功用。诚实地来装饰一个结构部分, 而不肯勉强地来掩蔽一个结构枢纽或关节, 是中国建筑最长之处。”

三、侗族木构建筑的前景

侗族木构建筑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同样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重要记载。2006年5月,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木构建筑逐渐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 淡忘, 几千年的传统木结构体系逐渐解体。不得不让我们现代人引起注意与思考。

本文通过对侗族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进行概述, 初步探讨了木结构建筑中的施工工艺, 以及在中国发展木结构建筑的前景。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 木材这一既古老又年轻的材料在我国建筑业上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如今对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人类回归自然的倾向和木结构建筑优越的环境协调性, 都将使侗族木结构建筑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雷翔.广西民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9.

[2]吴正光.西南民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侗族建筑风格 篇三

关键词:侗族 传统建筑 吊脚楼 鼓楼 细部装饰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12-02

1 侗族传统建筑形式与建筑特点

侗族传统建筑主要分为民居建筑与公共建筑两大类,其中民居建筑主要以吊脚楼为主,公共建筑典型代表是鼓楼建筑群。侗族聚居区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土地富含有机物,适合林木生长,为民居建筑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

1.1 侗族民居建筑—— 吊脚楼

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侗族村寨里,我们可以看见侗民居住最多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民居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是一种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势修建的一种木结构住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干栏建筑有所不同。干栏应该是全部都悬空的,而侗族的吊脚楼并非完全悬空,所以称为半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有的高达五六层,但是结构却很严谨,建筑框架完全采用木材,并且用榫卯工艺进行契合,全程不用一根钉子,彰显了侗族建筑工艺的高超,同时也展现了侗族人民的善于利用自己的居住环境合理创造自己的生活空间。

1.2 侗族公共建筑—— 鼓楼

在吊脚楼密集的侗族村寨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建筑—— 鼓楼,鼓楼可以说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有鼓楼的地方必定就是侗族村寨。

鼓楼属于侗族寨子中的公共建筑,是侗族极具风格的建筑物,它的建筑形式很像密檐式的佛塔。顾名思义,鼓楼中一定有鼓。放在鼓楼中央,若村中有事,击鼓为号。这也是侗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生活习俗。鼓楼同样也全部用木料建造,从平面上看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不同形式。鼓楼的架构是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结构,通体材料都是采用杉木制成,全部间架结构以榫卯工艺衔接,穿斗式穿合连接,整个楼身不用一钉一卯,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其技艺精准高超,在青瓦素墙的侗族民居中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2 侗族建筑装饰的题材和内容

侗族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传统民族,通过笔者实地走访考察贵州侗族人民的居住环境以及生活习惯,深切的感受到了侗族人民深厚的传统文化。侗族建筑装饰上并不存在等级和式制的痕迹。其内容主要就是反映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精神信仰等,其题材和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侗民生活為题材:封檐板上琳琅满目的彩画装饰,绘画有渔猎、男耕女织等生产生活的场景。肇兴乡信寨鼓楼的第一层封檐板上就绘有“春耕图、纺织图”和“刺绣图”。

民族吉祥物为题材:在侗族,仙鹅是侗族保家护寨的吉祥物,很多鼓楼大厅额枋上会装饰有一堆仙鹅木雕,粗犷浑厚、丰满圆润,雕刻精美细腻。

3 吊脚楼与鼓楼建筑的细部装饰特点

3.1 吊脚楼细部装饰特点

侗族吊脚楼一般都把下面的一层作为仓储货物的地方,把在二楼地基外部架上悬空出来的走廊,作为平常居住时进门的通道。在堂屋外的悬空走廊上设有独特的延伸曲栏靠椅,就是我们民间所称的“美人靠。”这是吊脚楼中最显眼的一处设计。它可以作为一个上下沟通的平台,既把外面的景色引入了室内,又将室内与室外融合的更加亲近。这种设计既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休息,也可以让当地的年轻女子们在“美人靠”上做活编织,也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一种简单方便的设计理念。并且这种设计也是侗族民居吊脚楼的一种独特装饰,也起到了既生活又美化楼体的作用。

侗族吊脚楼的吊脚雕花是侗族民居的典型装饰,它的存在给朴实大方的吊脚楼以精巧细腻的点缀,也是吊脚楼极为精致的一个细节装饰。吊脚上的雕花装饰大多都在倒垂下来的柱头上进行雕刻,形式各异,各有千秋,形状类似于葫芦、莲花、灯笼、绣球等造型。雕刻内容多来源于侗家人的周围环境、自然风光等。所有的吊脚楼看起来好像大体都一样,但是家家户户都在吊脚的末尾处做精美的雕刻,雕刻材料基本就是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修改雕琢,并不多加材料或者削减材料。吊脚的雕花装饰多用平雕、圆雕,因为尾部的面积有限,基本不采用过于复杂的雕刻手法进行修饰。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把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这样看起来才干净亮堂。

侗族是个喜欢打扮喜欢美的民族,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居住环境打扮的十分精美,正因为整个吊脚楼为杉木制作,木窗户上面可以雕刻各种纹路的花纹,或者刻上侗族代表吉祥的话语等,这些都是一种美化装饰的途径。同样“美人靠”上面也雕刻成各式纹样。上面有表现侗族人民热情好客、欢舞歌唱的场景等。让人浮想联翩。所以,进入侗族寨中,使我们好比进入了大自然的画卷之中。

3.2 侗族鼓楼细部装饰特点

侗族是一个非常热爱图腾的民族,它的图腾体系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龙在侗族的宗教观念中是及其重要的图腾标记,也是鼓楼装饰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图腾形象。侗民以龙的形状为准雕刻成不同样式装点在封檐板上,既精巧又壮观。贵州省黎平县肇兴古镇的信寨鼓楼的屋脊上各雕刻有一条飞龙,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对龙的信仰观念。并且喜欢在封檐板上绘画各式各样的图案来描述自己的民族历史,传承后人。通过我考察了解,溶江三宝鼓楼是世界上最高的鼓楼建筑,在鼓楼内和附属建筑物上,绘画和雕刻有侗寨从母系氏族社会以来侗寨的历史变化,以及原始侗族的古风遗韵、传统服饰、民间习俗等。

侗族鼓楼建筑的屋檐下有一种特殊的人字形斗拱,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所特有的结构构件,他是由柱头的结构构件演变过来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其柱头对房檐的支撑力,这是一种纤细但是又坚固的装饰性构件,并且它的装饰性极强。侗族人民使它变成了一种装饰性构件。充分体现出侗族人民追求美的装饰性概念。这种斗拱在鼓楼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鼓楼工匠们会对它的表面施以加工绘制,绘画出各式图案,经常在它表面涂以红色、绿色的涂料,节点处涂刷上白色,整体效果看起来更有层次感与整齐性。既完整了建筑又美化了装饰。

侗族每座鼓楼都会在封檐板上布满彩画装饰,侗族人民这种特有的装饰手法一方面是因为要防止建筑物在潮湿气候的侵蚀与日晒下腐化,从而达到保护鼓楼建筑外部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美化和装饰了封檐板。使整个鼓楼看起来丰满艳丽,色泽饱满。并且让鼓楼的整体效果看起来更加的富有体积感。通过笔者实地走访黎平县肇兴乡的鼓楼群建筑,了解到肇兴鼓楼的装饰艺术,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牧牛、渔猎以及侗族人民生活习俗与传统文化等,反映侗族人民生活生产的详细图案。云腾雾绕,五彩缤纷。屋顶和外檐,翼角、宝鼎、屋脊等处也是重点装饰地方,手法一般以木雕石雕、泥塑等。基本在原有的材料上进行加工创作。鼓楼的木装修构件,雕刻精美细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鼓楼作为侗族村寨中不可缺少的公共建筑。座座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

4 结语

目前,建筑装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而建筑在每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这些印迹除了在建筑的构造中得到保留之外,大量的艺术信息都凝聚在了建筑的装饰中。而装饰的目的就是创造审美价值。装饰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从古至今循循渐进的过程。侗族传统建筑细部装饰的成因也是该地域的民族历史、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的综合表现。从装饰中体现出侗族人民的伟大艺术成就与审美价值。侗族装饰在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成就是伟大的。任何一种艺术所表现的内容都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装饰也不例外,正因为有传统建筑精美的细部装饰才可以让我们铭记这个民族的历史。愿我们保护坚持并且继承侗族人民的建筑与装饰技巧,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蔡凌.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楼庆西.装饰之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其钧.中国民居[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吴正光.西南民居[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建筑风格探讨的论文 篇四

摘要:文章通过对益秀园小区建筑设计的功能布局、平面设计、立面设计等多方面细部设计的阐述,详细探讨了其建筑设计美学格调中,对现代精美主义建筑风格的准确理解、传承和表达。

关键词:精美主义建筑;建筑设计;传承;表达

1引言

讲究技术精美是精美主义建筑的显著特点,其在设计的手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风格,精美主义建筑在构造上非常精确,建筑物内部柱小空间大,纯净透明恬静这一格调特点贯穿了建筑物的结构、形体和内部空间,20世纪60年代精美主义建筑曾风靡全球,涌现出了一大批建筑经典。基于这一建筑风格特点,益秀园住宅小区在建筑设计上揉合国内传统设计手法,大胆地传承取舍和借鉴应用。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益阳市秀峰路与龙洲路交叉的西北角,南边临近奥林匹克公园,新一佳超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地块周围中学,医院,邮电,超市,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周边亦无工业污染,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该项目用地呈多边形,临秀峰路长341m,临龙洲路长94m,总用地约16107.8m2,小区有3栋多层,2栋高层,总建筑面积62616.93m2。

3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

为充分利用项目资源,并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益秀园小区在设计理念上首先坚持人本主义思想原则,并结合现代人生活需求与未来发展趋势,力求在建筑物的功能性、艺术性、健康性、前瞻性等方面做到最优化。在这一总的设计原则下,人居品质成为设计师首先考虑的因素。为达到现代都市人越来越高居住需求,在项目布局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和文化意蕴来设计居住的空间;建筑风格上凸显现代精美主义建筑格调,与传统院落景观交相辉映;在建筑细部设计上,不追求建筑的曲线、折线,而在用材、色彩上追求社区时尚的语言;在细节设计上寻求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纯净、雅致的美学风格。

4追求简约宁静的功能布局

4.1空间布局

建筑空间在形式上打破早期街坊式的概念,强调小区的整体性和动态感,空间上可以渗透,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空间的基本特点。由于用地的性质,临街部分底部均为商铺,内院为住宅,临龙洲路的5#楼高层建筑利用地形设地下停车场,并综合考虑人防设计;小区内部设计相应规模的庭院景观,用花、草、水、石表达不可触及的视觉想象,注重生态性,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小区的.绿意盎然。绿化空间呈带状绿化、节点绿化等形态,住宅布局则基本成行列式组合的关系。在满足红线退让的前提下,建筑之间均满足防火、日照间距的要求。

4.2平面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文件的总体要求,在平面设计上采用了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优选,多层和高层部分在平面设计上其户型都不尽相同,但都应做到实用性、安全性、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4.2.1多层部分平面设计

1#、2#、3#楼的一、二层为商业门面层,其余为住宅,门面采用大空间的形式,可以灵活分隔方便使用,上部住宅共有基本套型6种,三室二厅3种,四室二厅2种,二室二厅1种,变化后共有11种,其中跃层式套型5种。内部空间由于柱少无梁或少梁设计完全满足了现代人追求实用的心理;在内部功能分区上采用动静分区,客厅大、主卧大,户型方正,私密性好,在房间内部追求线条的生动性和建筑空间的可流动性;在设计用材上十分考究,舍弃繁琐的装饰构件,寻求纯净透明的空间效果;双阳台和多阳台设计使小区清风、阳光自由摄入;两厅之间内部不设置隔断墙,仅设置高档铝合金玻璃推拉门,内景与外景能自由相互渗透,让客厅也成为休闲的场所。从而在住宅平面内部形成使用面积紧凑,尺度应用合理,南北通透,结构层次感分明的设计特点,呈现出精美主义建筑外部追求“精”、“美”,内部寻求实用的风格特色。各套型特征见表1。

4.2.2高层部分平面设计

在基地的北部和东部设4#、5#两栋高层,总建筑面积41780.39m2,4#楼为16+1层的住宅,建筑面积19662.03m2,5#楼为17层的商住楼建筑面积22118.36m2,均为二类高层。

4#楼为一梯二户的住宅,底部架空做绿化停车用,顶层为复式楼,基本户型为三室二厅。5#楼为商住楼,一、二、三层为商铺,4~17层为住宅,基本户型有6种,三室二厅4种,四室二厅1种,二室二厅1种。地下室采用平战结合布置了设备用房,停车位,同时兼做人防。

在高层建筑内部功能设计与多层最大的不同是客厅和主卧采用了凸窗和大平面窗等设计,每户都设有观景阳台和露台;并引入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在细部的处理上强调生态性,诸如设计入户花园等。多次采用互借的设计手法,使高层建筑尽可能多地获得采光通风面和观景面,充分满足现代人时尚、绿色、健康的居住需求。各套型特征见表2。4.3竖向设计

4.3.1小区内道路的坡度、坡长、路宽均充分考虑消防需要,在高层登高面,多层消防车作业面等路段,路面纵向坡度均小于1%,以利于消防车作业。在高差变化大的路段纵坡均小于7%,以利于消防车行驶,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9.0m。

4.3.2小区内自然地面标高相差大的区域均设有地下室,通过地下室的设置减小填挖土方量。

4.3.3小区内组团场地标高的确定可以使场地内地表水有组织排放。

5时尚流畅的立面设计

益秀园小区户型多样,立面形式力求简洁、现代、大方。在设计上巧妙地利用空调搁板,阳台栏杆,弧型窗等建筑符号元素,通过精心设计布置成一种时尚流畅写意的建筑美学。屋面采用平坡错合,同时在屋顶和裙楼的适当位置设置一定的构架来强调建筑立面风格的和谐统一,并在立面设计上揉合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经典的欧式符号,运用色彩与立面造型变化上的视觉落差,从整体上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与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从而给心灵上带来一种震憾、贴切与自然……

此外,为追求外型的协调,建筑物外墙以暖色调为主,线角、空调机位采用白色,色彩明快,并在临街适当位置预留广告位,使商业氛围更显浓厚,又不影响建筑物本身外部形象。从而从型色上与建筑物和谐搭配浑然一体,且不会给人留下杂乱无章的印象。

6营造自然舒适的小区景观

小区在整体布局上强调建筑物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充分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居住要求,在小区景观设计上也着力体现其生态性和合理性。由于用地限制,小区内的绿化主要是宅前带状绿化与节点绿化相结合;为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特在小区引种一些如桂花树、东青绿等常绿树种,以保持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景观的层次感;用碎石和人造铺地材料营建清幽小径,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景观石和休憩椅凳,满足小区居住者休憩和休闲的需要;在内院住宅底部架空层结合停车位布置局部绿化,使整个小区的绿化带能相互渗透,同时在整体上使建筑物融于小区景观,小区景观同时融于建筑物,且与周围的活动场所完美契合。益秀园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3。

7结语

益秀园小区在设计上按照总规划的要求,从建筑物功能布局、造型、景观等各方面运用现代精美主义建筑设计手法,并糅合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设计精髓。尽管小区受用地限制的影响,在小区景观设计上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少,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景观之间尽可能做到了和谐搭配;在细节设计的考量上,诸如材料和建筑物本身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材料,以满足对小区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总的说来,益秀园小区在建筑设计上冷静诠释了整个住宅小区自然和谐、简约写意、纯净透明、时尚健康的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的美学新概念。

参考文献:

[1][英]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思想的演变1750-

1950[M].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7.11.

[2]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5.欧式建筑风格有哪些分类? 篇五

1.哥特式建筑,该建筑风格最早起源于法国,11世纪下半叶时法国的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在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建筑上,它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为了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和增加它的稳定性,它的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在柱墩上砌尖塔。而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显得更加高旷、单纯、统一。该建筑风格以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得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堂。此外,由于其采用四尖券建筑结构,更好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加上该建筑拥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该风格对世俗建筑的兴起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2.巴洛克建筑。该建筑风格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追求动态,奇异古怪,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但有些建筑装饰堆砌过分。在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教堂中,有些教堂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而有些教堂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还有些教堂在使用该风格建筑中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3.古罗 筑 该建筑风格是古罗马人沿袭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上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类型也很多,例如罗马的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 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除此之外,它的形制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它们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而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而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另外,古罗 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来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 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4.浪漫主义建筑。该建筑风格是在历史时期下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中流行的。其建筑风格特点是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反对僵化的古典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但是该建筑仅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

在建筑的设计上,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术,例如著名的巴黎国立图书馆,该图书馆大厅顶部构成结构为铁骨架,并将其设计成帆拱式的穹窿。由于该结构的设计,使得内部空间更加宽敞和通透,给人更多的空间感受。

5.法国古典主义建筑。该建筑风格的发源地在于法国,流行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时期。其特点是造型严谨,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其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建筑风格开始流行于大量舒适安谧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乡村别墅。在这些住宅中,它们用美奂的沙龙和舒适的起居室取代了豪华的大厅。

6.文艺复兴建筑。该建筑风格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发源于意大利。该建筑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这个建筑师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其特点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7.罗曼建筑。该建筑风格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其最大特点是朴素与华丽相结合,具有神秘感。在建筑上,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采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平面形式渐趋复杂。随着该建筑风格的发展,它的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其中具有代表的历史作品包括,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6.观星台有哪些建筑风格? 篇六

现存观星台创建于元朝初年,距今约七百年,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征。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

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台的北壁正中,有一个直通上下的凹槽,其东p西两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

上一篇:《乡下人家》教学设计优质版下一篇:总有一句让你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