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试题高考

2024-09-22

文化生活试题高考(共8篇)(共8篇)

1.文化生活试题高考 篇一

2014文综备考文化生活 模拟试卷

选择题部分

1.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兽首中的鼠首和兔首。据悉,两件圆明园兽首将在九十月份完成回归,并可能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两件兽首

A. 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独享的文化财富

B. 是展现世界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 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 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优越性

2.2012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部门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行为标准。新“24孝”标准,并不是对“旧孝”的完全否定,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在弘扬中有所发展,孝道的核心内容没有改变。这说明

A.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 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D.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

2012年10月20日,“中国网事·感动2012”第三季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揭晓。网民通过一张张选票,选出了他们心目中无私奉献、坚强乐观的“草根英雄”。据此回答3-5题。

3.“中国网事·感动2012”评选活动的开展:

① 有利于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

② 有利于用他们的思想来引领文化前进方向

③ 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基础

④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4.“中国网事·感动2012”评选活动主要借助于因特网和手机媒体来进行,广大网友可通过网站、微博和手机3种方式进行投票,被称为“中国网事让鼠标顶起草根英雄”。这说明

A. 大众传媒已完全代替了旧的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大众传媒能够打破时空局限,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

C. 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传递、共享的动力和源泉

D.科技进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5.“中国网事·感动2012”评选活动最基本的出发点是尊重网友和专家媒体的选择,所选人物都是网民和专家媒体投票选出来的。评选的公正客观保证最终入围的人物在线上线下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下列选项中与入围人物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所反映出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不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②乡音无改鬓毛衰

④ 潜移暗化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2012年11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因为

①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②是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③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④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7.“仓廪实而知礼节”,但在生活中,有钱了,并不代表有文化、有素养。物质财富有可能短时间内激增,而文明的累积和演进,很难一蹴而就。这说明“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观点

A. 是正确的,看到了经济发展对文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B.是不科学的,没看到文化发展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C.是不科学的,没看到文化发展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是正确的,看到了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8.在回答“是什么打动评委”时,莫言认为最主要的是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这说明

①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中国文化存在于世界文化之中

④中国文化通过世界文化体现和反映出来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9.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这是因为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决定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C.优秀文化能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促进和谐

D.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10.“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者间

①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③只有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日益丰富、博采众长

④时代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的延续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1.鞭炮,放还是不放? 这些年一直议论纷纷。因为燃放鞭炮会制造噪音、污染环境、危

害安全;但过年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鞭炮是年文化的一年重要的载体,所以不能简单粗暴的禁止。这说明

A.对传统习俗,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标志

C.传统习俗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传统习俗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12.2012年0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报导了浙江一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47.9%没参与过社区文化活动,33.6%没参与过单位文化活动,每年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和单位文化活动两次以上的不足15%。”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的难题。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为促进这个难题的破解,需要:

A.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B.积极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健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工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C. 积极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大力兴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活动设施

D.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把农民工纳入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主观题部分

1.2013年春天的两会,因为梦想变得飞扬热烈,因为梦想变得无比厚重。总书记认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1)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弘扬中国精神对实现中国

梦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作用,有利于凝聚和团结人民,自强不息,为中国梦的实现强基固本。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增强动力。

(3)弘扬中国精神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实现中国梦。】

2. 材料一连日来,“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

3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几年前,就有媒体将中国游客在海外随地吐痰称作为“民族的灾难”。

材料二仓廪实而知礼节。有钱了,并不代表有文化、有素养。物质财富有可能短时间内激增,而文明的累积和演进,很难一蹴而就。我们想要留给世界的,不只是财富的增长,更有精神的丰厚。我们可以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却必须省视自身的作为。毕竟,富裕的终极目的,不是财大气粗,而是建立在财富基础上的文明提升。为此,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文明天下”的大型媒体活动,借助网络、视频等发动广大观众参与,既为不文明行为“找了茬”,净化了社会环境;也为“巨款丢失,完璧归赵”等文明公益行动“扬了名”,获得了大家的好评和积极参与,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富起来的国民应展现怎样的国际形象?应怎样重塑“礼仪之邦” 的形象?

(1)针对材料一中的现象,有网民认为,“要想重塑‘礼仪之邦’,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教

育,让人们知道美丑。”请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参考答案:①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对文化的选择、传递、创造具有特定功能。加强教育确实有利于促进文明礼仪的传播和建设,促进“礼仪之邦”形象的重塑。② 但除了教育外,还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社会。(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结合材料二,请谈谈举办“文明天下”活动对重塑“礼仪之邦”形象的意义。

【参考答案:① 举办文明天下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打破时空局限,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从而促进文明礼仪建设,重塑礼仪之邦的形象。② “文明天下”是有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明礼仪氛围,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行为、实践活动思维方式和认识活动,促进文明礼仪建设。③ 举办文明天下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社会。④ 举办文明天下活动,以后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领人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重塑礼仪之邦的形象。】

2.文化生活试题高考 篇二

关键词:特色,亮点,启示,数学文化

201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全国卷是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 试卷的结构保持了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的一贯风格, 试题设计体现了“大稳定、小创新”的稳健、成熟设计理念.今年试卷贴近中学教学实际, 在坚持对五个能力、两个意识考查的同时, 注重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 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特色.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为考点来挑选合理背景, 善于应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融合构建试卷的主体结构, 在新课程新增内容和传统内容的结合处寻找创新点, 考查更加科学.试卷从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数学思维品质, 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从考试性质上审视这份试卷, 它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和课程改革, 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 是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灵活度的可圈可点的试卷.从采分“点”、主干“线”、覆盖“面”、运算与思维的“量”、创新与探究的“度”等方面, 全面引领素质教育继续深入扎实推进,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特色解读

1. 考查全面

命题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考查的知识点达到85%以上.对重点知识点 (如函数、数列、不等式、三角、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 既考查全面, 又有一定深度.

2. 难度合理

全卷设计入口容易, 在难度顺序上科学合理, 比例恰当, 布点有序, 符合考生的思维方式.试题层次分明, 区分度好, 不偏不怪.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基础题, 只要考生能够认真学习高中数学基础知识, 就能得到基本分;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中档试题, 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考出正常成绩, 产生一定的区分度;有近三分之一的能力题, 使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一定的空间, 尤其是难题的难度适中, 克服了以往有时“难题成废题”的不科学现象.

3. 注重思想, 揭露本质

试题充分体现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既对传统数学思想方法作重点考查, 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等, 又对新课程中的思想方法作适度考查, 如必然与或然思想、离散与连续思想、统计与分析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类比与归纳思想等.对前者的考查要求高, 难度大, 考查灵活, 对后者的考查难度适中, 既体现了个性, 也体现了共性、试卷特点评析.如全国课标卷 (Ⅰ) 理科第19题突出考查对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等概念的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应当注重进行探究,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合作讨论达到正确认识概念的本质, 在概念的巩固阶段应当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概念体现学以致用.

二、特点分析

1. 注重基础考查, 试题区分度明显

纵观全卷, 选择题简洁平稳, 填空题难度适中, 解答题层次分明.选择、填空题考查知识点单一, 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及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有利于稳定考生情绪, 也有助于考生发挥出自己理想的水平.而在解答题中, 每道题均以多问形式出现, 其中第一问相对容易, 大多数考生能顺利完成;而第二问难度逐渐加大, 灵活性渐强, 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给个性品质优秀、数学成绩良好的考生留有较大的展示空间.

2. 淡化技巧重视通法, 能力立意强化思维

试题淡化特殊技巧, 注重通性通法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如全国课标卷 (Ⅰ) 理科:第 (11) 、 (16) 、 (20) 题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 如第 (9) 、 (12) 、 (15) 题涉及函数与方程思想, 如第 (20) 、 (21) 题涉及分类讨论思想等.试卷突出对五个能力和两个意识的考查.如全国课标卷 (Ⅰ) 理科:第 (11) 、 (16) 、 (17) 、 (20) 题重点考查数学思维能力, 第 (8) 、 (18) 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第 (12) 、 (19) 、 (20) 题综合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

3. 诠释考试说明内涵, 运算能力决定成败

试题以高中内容为主, 但高层次包括低层次的内容, 例如在立体几何中考查平面几何的性质和数值的运算, 在解三角形和解析几何中包含着方程思想, 试题表述比较常规, 运算能力与运算手段决定了考试的成败.

4. 渗透数学文化, 凸显数学美学功能

克莱因指出:“数学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 也是这种文化极其重要的因素.”如全国课标卷 (Ⅰ) 理科:第 (4) 、 (5) 、 (13) 、 (18) 题渗透勾股定理;第 (12) 题以数列为背景, 渗透三角形周长为定值, 研究面积的变化规律;第 (13) 题是填空题第一题, 以向量中三点共线的结论为背景, 考查数量积基本计算.全国课标卷 (Ⅱ) 理科第21题涉及泰勒公式.

5. 通性通法, 灵活应用

高考倡导通性通法, 淡化特殊技巧, 注重灵活应用, 有效区分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在高考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相结合进行的, 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考查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但在高考考查中又不是机械地照搬运用某种思想和方法, 而是要考生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也就是考查考生的能力.要充分认识数学思想方法在提高解题能力上的重要性, 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 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升灵活应用能力.如全国课标卷 (Ⅰ) 理科第21题突出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数学思想和方法变成学生自己能灵活运用的东西, 而不是只能机械照搬.

3.高考语文试题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篇三

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有些美德已经渐行渐远,而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所以高考语文试题的可贵正在于其力图改变现实的坚持。它不只注重考查结果,更重视“敦促”的过程,不仅习得语言,更重在字里行间传递的文明,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心灵,它把学生指向更宏大的文化背景,激发心灵的灵动,温润人文的情怀。下面我仅从文言阅读和实用类文本中阅读窥探一二。

一、文言文中的文化传承

文言阅读是古典文学中的精粹,记载着历朝历代圣哲先贤的事迹,他们或事亲至孝,或兼爱他人,或清廉刚介,于无声中润物,让我们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诲。《晋书·嵇绍传》中,嵇绍在动荡不安的政局混乱不堪的朝政下,仍能尽职尽责,不阿附权贵,不媚众取宠,在叛贼围攻皇帝时为保护帝王而死,“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还有《宋史·朱昭传》《花云传》《何灌传》,朱昭面对夏人的大举进犯,在明知结局的情形下依旧誓死抵抗战死沙场;同样,花云为明太祖立下汗马功劳,在与陈友谅的交战中奋勇杀敌力战至死;何灌亦如此,面对咄咄逼人的辽使,他不卑不亢,以高超的技艺震慑敌手,而在金军南下宋军全线溃退,金兵直逼京师,他战死阵前。

这些文臣、武将忠君爱国,在很多人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苟且偷生的借口时,为国为君为民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马革裹尸、青山埋骨成为忠臣志士唯一的追求。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他们会明白忠君爱国不是愚钝,也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做的。在出国热、移民潮的今天,无疑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在12年课标卷中萧燧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萧燧,宋朝人,才华出众,本可前途无量,然秦桧当权,想让他秋闱舞弊替儿子打开方便之门,面对权势滔天的宰相,萧燧断然拒绝,丝毫不为所动。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仁政爱民施惠百姓。国家不仅需要有安邦定国的武将,亦要有济世安民的文臣,不屈从权势,能直言进谏,能把百姓放在心上。萧燧给百姓带来的不仅有做人的品行,也有做事的准则:做人则坦荡无私、刚正不阿,做事则尽心尽力,为官则泽被百姓。

煌煌二十四史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详实的史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先贤的光辉成就和高尚德行。

二、实用类阅读中的传承

带给学生良好教化的不只有圣贤,还有现当代那些前辈,他们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或躬耕田亩、为民谋福,或寄情山水师法自然……

《寻找教育的曙光》记录了中国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以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生命力开拓中国教育这块沃土的事迹。陶行知践行“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最高教师标准,在他的引导下,聚集了大批热血青年,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实验热潮,演绎了一段教育史上的佳话。《杂交水稻之父》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为全世界人谋福利却自甘贫苦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科技成就使每年增产的粮食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声誉日隆的袁隆平依然风趣、幽默、像个农民一样朴实。在《画之大者——黄宾虹传》中,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艺术界的大家,人生路上的先行者黄宾虹,与齐白石齐名的黄宾虹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家,他的绘画艺术与选文题目一样“下笔不觉师造化”,艺术成就不可估量。可做人却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一生力避卖画,过着清寂的生活。

三、结语

通过一纸高考试卷,可以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未断绝,它一直在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姿态滋润着我们的莘莘学子。无论是文言文中的历代先贤还是实用类文本中的近现代名家大家,都在用他们身上最传统最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

现代教育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可是通过这一纸试卷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从未远离。身为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整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2008年新课标宁夏卷文言文阅读《晋书·嵇绍传》.

[2]2009年新课标宁夏卷文言文阅读《宋史·朱昭传》.

[3]2010年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明史·花云传》.

[4]2011年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宋史·何灌传》.

[5]2012年新课标卷文言文阅读《宋史·萧燧传》.

[6]2009年新课标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寻找教育的曙光》,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7]2010年新课标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杂交水稻之父》,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8]2011年新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下笔不觉师造化》,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4.文化生活试题高考 篇四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

1.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查只在部分试卷中出现,而且多是与名著阅读结合在一起考查,呈综合性趋势。16年主要江苏卷和天津卷考核,浙江卷考核经典阅读。

2.题型稳定,文学常识题型既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笔答题。

二、2017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1.回归课本,适当拓展。从多年高考命题来看,考查的文学常识还是以课文为主,由于高考的竞争性和选拔性,命题也必然涉及到一些课外知识,而这些课外知识又往往是课内知识的迁移或延伸,考题还没有出现过特别艰深、冷僻的偏题、怪题。

2.分门别类,准确记忆。文学常识内容繁多,涉及的时空广,分门别类的去记忆,容易提高准确率。近年高考语文涉及到的文学常识有:作品的分类,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词牌及诗的对仗,诗词格律,名家名篇名言,时代国籍及文学流派。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清晰准确的记忆,如果记忆模糊或似是而非,答题时就无所适从,特别是作家名和作品名,写错一个字就前功尽弃,非常可惜。

3.了解干扰手段和错误设置点。如混淆朝代,说错国别,将作品颠三倒

四、张冠李戴、归错类别等等。高考选择题常见的错误点有如下五个方面:(1)对作家时代的错误判断,(2)对作家作品的错误配对,(3)对文学体裁的错误表述,(4)对作家流派的错误归类,(5)对作品人物的错误分析。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

2017年考试大纲: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名师点睛】

“识记文学常识”包括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对重要作家的文学风格和重要的文学流派,重大的文学运动和重要的文学社团也要有所了解。因此,在复习中要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试题演练】

【2015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曹操赠送的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

B.鲁迅《白光》中反复出现的“这回又完了!冶既是指陈士成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失败,也是暗示他对人生前景的绝望。

C.《子夜》开头,吴荪甫的一九三〇年式雪铁笼汽车与吴老太爷的《太上感应篇》形成强烈比 照,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压倒了封建阶级。

D.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

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答案】AD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17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7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品评天下人物,认为当世只有自己和刘备可称英雄。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

B.《边城》里,第一个端午,翠翠在河边等爷爷,突然一阵害怕:“假若爷爷死了?”后来,爷爷在雷雨的夜里死去,死亡的阴影让小说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C.《子夜》前三章用吴老太爷之死把军、政、工、商、学等各界人物聚拢到一处,为小说全景式反映中国社会面貌、剖析中国社会性质奠定了基础。

D.《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赴英国,实际是要借刀杀人,后来哈姆莱特识破了克劳狄斯的奸计,撕毁了给英王的国书,才得以脱险。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答案】AD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2.【2017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2)《阿Q正传》中,未庄谣传革命党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祝福》里,鲁四老爷一见“我”就大骂其新党,但“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这两个细节共同传达出鲁迅什么样的观点?(4分)

【答案】(1)黛玉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宝钗私下提醒;宝钗教导黛玉要做女性“分内的事”,“看杂书不好”;宝钗关心黛玉的身体健康。

(2)民众愚昧、落伍,无法理解新思潮及其运动的意义;新思潮及其运动脆弱、不彻底,无力走入民众的世界。【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第一小题,是考查《红楼梦》中的内容,要求“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联系前面章节宝钗对于黛玉的照拂,比如行酒令时宝钗私下提醒;闲谈时教导黛玉不要看杂书;还有四十五回中对于黛玉身体的关心。第二小题,是考查《呐喊》,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给出的两个细节说明传达出的鲁迅的观点。这两个细节都体现出当时民众思想的愚昧落后,对于新思潮无法理解,这说明新思潮运动不彻底。考点定位:考点定位: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3.【2017年高考天津卷】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B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2016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6年高考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了解常见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2.【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 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冶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1)用斜线“ / 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 分)(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3分)(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答案】

(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2)司马迁、班固、范晔

(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注意前四史的作者,在教材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出现过,《三国志》较为生僻。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的“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和“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的内容,然后整合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2016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冶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 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C.《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执著和对荣誉的珍视。

E.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

【答案】AE 【解析】

试题分析:A “单骑救主”是赵云,“梳妆盒”最后被“葛朗台”占有。【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4.【2016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6 分)

(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冶有什么样的认识?(4 分)【答案】(1)“元妃省亲”前,贾政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政称其为 “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政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2)一方面,凶残、贪婪;一方面,愚昧、无聊。【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名著的细节的考核,注意对名著情节、人物和主旨的把握。【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2016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答案】D学科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

(1)(1分)去无用之费

(2)(4分)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解析】

(1)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文本中体现这个意思的词句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因此,答题时应该首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②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6 因此,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2015年高考试题及解析

1.(2015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10分)

(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冶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冶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冶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5分)

(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冶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5分)

【答案】(1)刘姥姥。朴实善良,善解人意;老于世故,精明狡黠;幽默风趣,性格诙谐;顺从讨好,偶有反抗。

(2)因为听到碾坊一事,心中有些忧愁、嗔怪;因为二老明明对自己有意,又隐隐地有些欢喜。【解析】

试题分析:(1)刘姥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根据题中的描写很容易看出来。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两宴大观园,席间大家取笑刘姥姥等情节,是表现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的集中体现。可以根据刘姥姥的言行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2)解答本题可以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一是翠翠听到碾坊一事心中忧愁,二是对二老的喜欢。【考点定位】分析概括文学名著的内容和主题。能力层次为分析综合C。

2.(2015年高考福建卷)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来支援。交战中,黄忠马失前蹄而关羽让他换马再战。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与太守出城投降。(《三国演义》

B.黛玉从傻大姐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笑。回到潇湘馆后,病情日重一日,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红楼梦》)

C.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到她家。看着梅的遗体,觉新百感交集。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家》)

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计划。回到家后,吴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子夜》)

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喜欢。她细心安排夏尔的卧室,并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和糖。(《欧也妮•葛朗台》)

【答案】AD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把握。3.(2015年高考湖北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多表现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士人的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B.哈姆莱特得知他的父亲被谋杀的真相,悲愤难抑,在发出“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赞叹后,明确表示不再对人类发生兴趣。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

C.“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中,月圆之夜,湘云、黛玉相约联诗。二人越联越妙,渐入佳境,湘云出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了“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正是湘云、黛玉各自悲剧人生的写照与象征。

D.《论语·里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这说明了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选B项。B项中,“这说明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彻底绝望”表述错误。《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哈姆雷特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因此B项错误。【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和归纳名著内容、概括名著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7年名校模拟题及解析

1.(2017届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等。

B.《荆轲刺秦王》中“箕踞以骂”,“箕踞”是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在古代的礼俗中,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C.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和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是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D项,“‘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有误;应将“晦”“朔”两者的解释互换。【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017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模拟)下列各句中,对相关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师说》一文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

B.苏轼《前赤壁赋》中缅怀了曹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实在是一个盖世英雄。诗人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是为了表明自己虽然被贬黄州,但是仍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渴望为朝廷效力的心迹。

C.从整体结构来看,杜牧《阿房宫赋》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如第三段对秦皇奢华生活的描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并没有像汉大赋一样堆砌华丽词语,而是写得不繁缛冗杂,恰到好处。

D.魏徵《谏太宗十思疏》,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先设置这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届高三模拟)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B.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派。

C.欧·亨利,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其中一些名篇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D.海伦·凯勒(1880——1968),20世纪美国残障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 生活》、《我的老师》等。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4.(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模拟)下列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在古代,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所不同,例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从小一起长大的异姓好友叫“竹马之交”,不因贵贱变化而改变的深厚友情的朋友叫“忘形交”等等。

B.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形式,有称谥号的如:范仲淹称文正;有称籍贯的如:柳宗元称柳河东;有称官 名的如:杜甫称杜工部;有称官地的如:岑参称岑嘉州等等。C.在古汉语中,表示兼代的官职的词语有:兼、领、行、署、权、假、摄、守等。

D.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忘形交”应改为“车笠交”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2017届福建三明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C.敬称即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如“家”。用于称别人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别人父亲);家母、家慈(称别人母亲)。

D.古人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平辈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16年名校模拟题及解析

1.(2016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信条束缚了刘备的手脚,因为义,他迟迟没有夺取刘表及其子刘琦的荆州牧,对待刘璋的益州也久久不用兵。

B.《呐喊》里《头发的故事》由女子学校里女生剪去长辫子而留短发一事引发议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封建思想并没有从人们心底消除的现实,启发读者:男女真正平等的道路在中国还要走很久。

C.《茶馆》情节环环相扣,衔接巧妙,例如第二幕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工钱不涨,引出了王利发夫妻之间的口角,而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了城门要关了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出场做了铺垫。

D.《边城》中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对边城的乡土性的诗意揭示,也是优美的诗意烘托。E.《子夜》里的玛金和蔡真是闸北丝厂总罢工的领导者,在陈月娥汇报了裕华丝厂车间的情形及姚金凤家会议之后,她们认识统一,决定让裕华丝厂先罢工再冲厂,并商讨好罢工的一切布置。

【答案】BE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头发的故事》并非从女生说起,后来也没有明确说“女子学校”,文章也没有以男女平等为主题;E项认识不统一,蔡真决定先罢工再冲厂,玛金认为还需要再考虑。【考点定位】考查考生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2.(2016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3月质量检测)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海棠诗社起社时,探春为什么给黛玉取号“潇湘妃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5分)

(2)简述葛朗台太太的形象。(5分)【答案】

(1)第一问:①黛玉住处潇湘馆有竹子;②斑竹又名湘妃竹,黛玉住处又名“潇湘馆”;③娥皇、女英哭竹成斑,黛玉也爱哭,将来想宝玉,也要变成斑竹的。第二问:预示了黛玉的命运和结局。(1分)(2)这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物。她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生活十分俭朴。她对自己的丈夫百依百顺,从不反抗,这种逆来顺受的态度事实上不仅助长了葛朗台的专制和吝啬,也给自己和女儿带来了苦难。她虔信天主教,把人生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进入天堂的信念。同时她是个慈母,非常理解和疼爱欧也妮。【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春给黛玉取号“潇湘妃子”的原因,首先理解“潇湘妃子”的含义,斑竹又名湘妃竹,黛玉住处潇湘馆有竹子,娥皇、女英哭竹成斑,黛玉也爱哭,将来想宝玉,也要变成斑竹的。所以取名“潇湘妃子”。作者安排的用意为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考点定位】考查考生对名著中人物的语言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

【考点定位】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能力层级为D 3.(2016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四调)下列各项古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其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是源自重耳追念介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端午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称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等。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

D.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答案】C 【试题分析】C项“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说法错误,选项中有“江左即江东”可以推断出古人

东 12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4.(2016届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南校区高三2月教学质量调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表明华阳洞在华山的北面。

B.古人把每月的十五称为“望”,“既望”指十六,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就是七月十六。

C.郎中的职责历代有所不同,战国时期,郎中特指宫廷侍卫,如《荆轲》中“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D.“都”,本指大的城镇,如《廉颇与蔺相如》中有“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后来才引申为“国都”。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这类题需要平时的识记与积累。A项中“表明华阳洞在华山的北面。”表述错误,“华山之阳”应该是指山的南面。【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2016届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塞万提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他被誉为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B.《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到了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诗经》。它与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C.关汉卿 :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著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 13 《单刀会》《桃花扇》等。关汉卿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D.海明威:法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礼、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桃花扇》作者是孔尚任。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一年原创】 2016原创试题及解析

1.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甄士隐是贾雨村的恩人,贾雨村本有机会报答甄士隐,但他却为一己之私胡乱断案,不仅让凶手逍遥法外,而且将英莲断给凶手。

B.宝钗生病,黛玉前去探望,与先她而到梨花院看望宝钗的宝玉不期而遇。黛玉心生不悦,借雪雁给她送手炉一事,当面奚落宝玉。

C.秦可卿暴亡,尤氏因犯病而请凤姐协理丧事。针对宁国府的种种弊端,凤姐杀伐决断,大展其敏锐干练、雷厉风行的办事才能。

D.刘姥姥带着板儿以及瓜果蔬菜,二进大观园。因在酒席上多喝了几杯,以致在大观园中迷了路,误入蘅芜苑,醉卧在宝钗的床上。

E.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她的孤芳自赏以及清高洁癖常常让宝玉引为知己。

【答案】C.D: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多选不给分。【解析】

读多遍,既要整体把握故事脉落,把握与主人公相关的大事件,又要关注次要人物甚至是小人物与主要人物相关联的情节。

【考点定位】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017届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徐州市丰县高三10月联考)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宝钗追扑蝴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小红的隐私,为免“生事”和“没趣”,她灵机一动,使出“金蝉脱壳”之计,全身而退。

B.初秋季节,探春忽然雅兴大发,致信李纨提议结社作诗;恰在此时,贾芸给宝玉送来了两盆白海棠,于是,海棠诗社应运而生。

C.听到金钏投井而死的消息,袭人“不觉流下泪来”,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一样是流泪,但泪中包孕的情感却不尽相同。

D.为达到收鸳鸯为妾的目的,贾赦利用邢夫人、鸳鸯家人对鸳鸯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可鸳鸯宁死不从,当着贾母的面剪发明誓。

E.宝玉在经历了黛玉之死、误娶宝钗、抄家等一系列人生变故后,又遭遇了科场失利的打击,终于心灰意冷,斩断尘缘削发为僧。

【答案】(5分)B.E 评分建议: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多选不给分。

【考点定位】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3.简答题。(20分)

(1)傻大姐在《红楼梦》中仅出现过两次,但她的每次出现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简述。(4分)(2)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上面这段判词预示了《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命运归宿?她在抄检大观园的**中有怎样的表现?反映了她什么样的个性特点?(6分)

(3)宝玉忙笑道:“你说,哪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红楼梦》第十九回)

上面选段中,这个让宝玉满口应承的“你”是谁?她让宝玉应承了哪三点?宝玉因为什么而应承她的要求?(5分)

(4)宝玉向晴雯道:“你也不用生气,我也猜着你的心事了。我回老太太去,你也大了,打发你出去好不好?”晴雯听了这话,不觉又伤心起来,含泪说道:“为什么我出去?要嫌我,变着法儿打发我出去,也不能够。”(《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宝玉为什么扬言要赶走晴雯?后来他们是怎样和好如初的?请简述。(5分)

【答案】(1)(4分)

一、“误拾绣春囊”,引起了抄检大观园的轩然大波;

二、误泄“宝二爷要娶宝姑娘”的机密,使得黛玉如雷轰顶,产生了惟求速死的念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6分)惜春。(1分)表现:①主动要求惩罚私藏钱财、物件的丫鬟入画;②主动说出私传东西的“必是后门上的张妈”;③派人叫来尤氏,逼迫她带走入画。(3分,每点1分)个性:胆小怕事,冷酷自私。(2分,每点1分。)

(3)(5分)(花)袭人。(1分)应承的三点:①不胡乱赌咒发誓;②在老爷以及别人跟前做出个喜 读书的样子;③不毁僧谤道,更不吃人嘴上胭脂。(3分,每点1分。)因为担心她被“赎身”后离开,自己身边从此失去一个知冷知热知心的人。(1分)

(4)(5分)因为:①晴雯跌折扇子,却不肯听从宝玉训斥;②袭人解围,晴雯却加以讥讽。(2分,每点1分。)和好:①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②宝玉高谈阔论“爱物”的道理,晴雯便说自己喜欢撕扇子;③宝玉拿扇子让她撕,两人大笑,和好如初。(3分,每点1分。)【解析】 【试题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4.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B.《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C.《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D.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言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C项中《庄子》是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所以选C。【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述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等各方面,是了解儒家学说最直接、最宝贵的资料。

B.记录墨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墨子》一书,由墨子的弟子整理而成。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C.道家经典《老子》由老子所著,以其“言道德之意”,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为道家创始人。

D.道家学派的另一著作《庄子》,是庄周所著,其文语汇丰富,多用寓言,想象丰富,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答案】C 【解析】

5.文化生活试题高考 篇五

1.关于数学史的考查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近几年,以数学史为背景进行高考命题已经成为高考试题渗透数学文化的一大特色,把数学史作为题源,在数学史中寻找命题背景是数学文化试题命制的重要途径。这种命题方式可以让学生重温历史上面临过的数学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

2.关于数学精神的考查

数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强调思维的理性与个性品质的理性。数学精神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提升和传承数学精神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因此担负重要使命的高考试题中就必然要渗透数学精神。它不仅要考查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考查学生掌握数学精神实质的能力。

3.关于数学应用的考查

实用性是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国家新课改标准对加强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要求的重视,以及体现数学文化课程理念的要求,在高考中体现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已成为高考试题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考对数学应用问题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数学潜质,这不仅体现了课改精神,也为在中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倡导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等,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高考题中关于数学应用的考查,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营销决策、金融经济、环境保护、估算测量、建筑工程、概率统计、社会服务等领域。

4.关于数学美的考查

数学对世界秩序和内在结构的精确描述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因此对数学美的挖掘和发现,可以使数学精神得到升华,因此在高考中也会以数学美的发现和挖掘为基础命题。

5.关于数学语言考查。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看,对于数学语言的考查,已不局限在学过的数学符号公式等,而是在陌生的环境下通过一些新的符号表述等给出新的定义。这类试题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数据信息处理能力、转化化归能力等,因此在高考命题中也颇受青睐。

几点复习备考建议

1.研究“考题”、明确“考情”

高考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而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认真研读高考考试说明,认真分析高考数学试题,不仅要明确考试的内容,更要对知识点的能力要求了然于心,找准高考数学命题的特点,把握高考数学命题的方向,让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有效性,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使宝贵的复习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用。

第一,关于数学史的题,因为学生接触的比较多,所以比较好掌握,在教学中只需要多让学生做题,加强训练就可以,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讲解;

第二,对于数学应用的题应多实践,多加强训练,因为在未来的考试中,关于数学应用的试题会越来越多的出现;

第三,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自然遇到难一点的题就不那么容易退缩了。

第四,在教学中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尤其是对与数学中美的发现,要注意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去发现数学中的美,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教学会事倍功半的。

2.落实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1)回归教材

教材是高考考试内容的具体化

教材是解题能力的基本生长点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复习过程中,应以高考说明中要求的能力层次为依据,以考试说明所列出的知识点条目为线索,以历年高考真题为范例,对照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点和内容逐条复习,以明确考试目的、能力要求和考查内容。

(2)把握常规:“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在复习过程中,切忌“高起点、高强度、高要求”,要清楚基础题、中档题通过训练可以达到要求、拿到分数,而高档题通过训练还不一定达到效果,题海战术也未必起效。

要重视课本、重视基础,切实落实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3)适度训练

6.文化生活试题高考 篇六

《xxxx高考:北京xxxx高考英语试题点评:继承与创新》由出国编辑在高考期间特别更新,文章更新时间为:xxxx年06月09日 10时20分.

xxxx年是北京卷第二次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尝试。从最后的试题来看,北京卷试题仍然保持了一贯的稳定特色,难度与往年趋同。而与此同时,很多细节处都再次体现出了课改之后的创新尝试。

听力理解部分一向是高考英语北京卷的送分项目,这一次也没有例外。传统的短对话、长对话和独白都中规中矩,考点相对比较直接和明确,考生基本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同时也增加了考试说明中新增的国家名、日期。而新增的听取信息题型第二年进行考察,难度整体偏低,考生只要在平时保证了一定量的听力练习,并且注重一些基本单词的把握,就可以很好的应对。值得称道的是,这次听力考试从材料的选取上更加侧重新课改后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考察。如独白中的减轻购物劳累措施中对tiring, wear sb. out等表达个人身体状况、感受累词汇的考察都要求考生对于生活中广泛出现的情景进行有效的把握。同时,对话中反复出现的细节词汇如clean the house, go to the concert, walk by the lake等都考察学生对于重要信息的筛选和分析,相同考察在本套试题的前两段对话中也有所涉及。

7.文化生活试题高考 篇七

一、结合大纲, 把握方向

在高考之前, 学生要对政治各个知识要点深刻理解, 理清知识结构和脉络, 才能够应付高考。无论是政治教师还是学生本身, 都需要正确理解政治学科的考试大纲, 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政治课程中知识要点的内涵, 明确知识要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政治考试大纲是高考出题的有力依据, 政治高考试卷中的试题内容基本能够涵盖考试大纲中的大部分知识要点。例如2012年、2013年大纲考试范围基本保持不变, 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仍然是考点最多的部分, 学生要准确把握。因此, 对政治考试大纲的正确理解, 能够为学生在高考时分析和解答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二、构建体系, 领悟重点

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 重视考查考生对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复习时必须加强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 对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 努力构建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 依据考纲梳理构建模块的知识框架结构。例如, 复习政治生活模块, 可以从主体角度, 包括公民、政府、政党、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政协、国际社会等进行梳理。而对生活与哲学, 要分清知识板块, 构建哲学知识体系。如生活与哲学第九课中“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 也是这一模块知识教学中的核心和难点。因此, 在复习哲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理解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的知识体系, 只有让学生明白考试怎么考, 复习课才能更有针对性, 效率才会提高。

三、关注时事, 注重时效

政治高考试题的特点就是突出时代性, 所选的材料大多是国家重大时事热点。以2012年浙江文综卷为例, 第25题税收起征点问题、第30题房价问题、第32题黄岩岛争端事件等, 都是热点问题。因此, 在高中政治复习课堂上, 教师要精心选择时事资料。首先, 引导学生关注高考考试时间范围, 并善于利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观点去分析时事。其次, 教师要带领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可以通过《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南风窗》等杂志了解时事热点, 通过精选典型材料、典型事例, 扎扎实实帮助学生提升审题能力、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基本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技巧, 提高效率

如火如荼的高考复习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经过一轮、二轮复习,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如何在最后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 赢得高考最后胜利, 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复习效率至关重要。

如2013年浙江卷第40题第2问。

(2) 结合材料, 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 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

从设问的角度来看, 本题属于演绎题, 解题要领可以概括为“依葫芦画瓢”, 即思考一下原理有几个层次, 然后将所含的知识点与材料中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图所示, 通过直观图示法解题, 引导学生将核心知识点系统化、组块化。用直观的文字来再现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有利于优化认知结构, 便于学生快速而又准确地提取知识。

五、规范答题, 培养习惯

在进行试题训练前要先对高考真题进行分析理解, 并结合相关的考试说明及考查范围, 总结出高考考查的重点及关键点。在对试题进行逐一剖析的过程中, 体会和感受高考题的设计方式、能力考查的特点, 从而正确地把握高考试题的动态, 也为进一步的复习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要加强题型训练, 归纳统计各类题型, 使学生找出自己的薄弱点,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某个题型进行强化训练, 在熟练各个题型命题和考查类型的基础上, 掌握并总结各个题型的解题方法。对于不同的题型要分类整合, 把考查相关知识点的问题集中起来, 认真分析, 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效率。再次, 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规范答题, 对于题目的解答要注意要点化、序号化、层次化和规范化, 在答题中使用政治术语, 严禁整体无条理地进行作答。

六、研究错题, 减少失误

众多资料显示, 错题研究有利于提高复习有效性。研究错题, 总结错误原因, 防止类似的错误再出现, 一道错题的价值远胜于十道新题的价值。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错题整理, 建立一个错题本, 对错题进行研究、思考、总结。可以按照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分别整理: (1) 选择题要重质不求量, 针对错误原因要做到有分析总结, 而且必须回归教材相关知识点。尤其是在第一轮复习时, 学生要夯实基础, 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结合高考试题进行巩固提高, 减少知识遗漏。 (2) 非选择题要实行模块化, 按照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综合试题等模块进行分类。主观题要思考当时答题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是相关知识点遗忘、读材料有误、隐含信息提炼不准确还是试题设置了相关陷阱障碍。针对答题错误的具体原因进行整理总结, 可以防止下次同样失误的出现。

七、总结思考, 促进迁移

在运用高考试题时, 教师一定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 学会举一反三。通过思考试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是什么、试题中主要设置了哪些障碍、题干中包含哪些隐含信息等问题, 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区别, 总结自己出现的问题, 并学会迁移。例如2011年浙江文综卷中第41题第3问:面对“用工荒”, 政府应如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很多学生得分不高, 主要原因是答题不全面, 这道题表面是考查政府如何履行职能, 但是实际答题时学生应该列举出政府具体有哪些主要职能, 然后针对材料, 回答政府如何履行职能。很多学生在答题时往往忽略这一点,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总结, 遇到这类试题要仔细思考, 答题要全面, 深入挖掘试题包含的隐形信息, 总结出这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使相关知识点得到扩展和深化, 真正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达到触类旁通、有效迁移、举一反三的效果。

总之, 全国各省市的高考卷能够给广大师生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对教师的政治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合理地运用好高考题目这一优质的资源, “让物为我所用”, 把握高考脉搏, 可以使我们的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静.浅谈高中政治主观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8) .

8.文化生活试题高考 篇八

一、看花不见花,花儿原在树丛下——2012年高考历史试卷特点分析

2012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是我省第一次使用的课标类型高考试题。与以往的高考大纲试卷相比,试卷总体体现出以下特点:

1.体现新课程理念,强调研究性学习。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命制。试题全都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变换新角度、呈现新问题,检测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历史素养。试题开放性加强,重视对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答案在语言组织上更科学。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渗透情感体验。试题没有追随社会热点问题,而是恰当关注时代主题,许多试题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贯穿着唯物史观等史学理论,彰显着当前流行的文明史史观、全球史范式、现代化史观等史学研究理念与方法。

3.试题稳中有变,体现人文关怀。试题在内容分布、阅读量、难易程度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客观题以政治史、经济史方向的内容为主;史学常识和史学方法类题自然地渗透到整个试卷中。主观题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向内容的整合,中外关联,古今贯通。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和分布比例比较合理,其中选修的试题材料新颖,可读性强,设问指向明确,考生容易着手作答。

4.重视基础知识,坚持能力立意。试题围绕主干知识命题,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否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排列位置改变,历史学科挑战加大。2012年湖北省文综试题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历史学科试题排列位置由以往的第二位变成了第三位,这对历史学科备考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年高考文综试卷对考生来说都是挑战,其中历史试题的难度一直都很大,考生对历史学科有较强的畏难情绪。

二、寻寻觅觅,方知小径通幽景——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主题分析

结合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具体考查内容,举例说明历史试题呈现的命题主题:

1.挖掘丰富的细节,凸显民生问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24题考查考生理解监察制度与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关系,进而理解制度与国情的关系,反映我国追求社会公平的现实;40题,从交通信号灯变迁的角度,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作出正确分析和解答。充分显示历史学科对现实的关照与关注。

2.回应时代主题,彰显民主发展的大趋势。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当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诉求时,高考试题在古今政治法律上着眼,体现了史鉴功能。从对清朝的内阁制度、古罗马的案例、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评述的考查,体现了民主的阶级性与阶段性。从中提高考生对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与艰难的认识。

3.注重人文积累,强调学科综合能力。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5题以宋代杭州的故事引入,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考查了考生对人文知识的积累,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nlc202309040422

4.考查学科素养,落实知识能力目标。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必须具备的。30题要求考生既需掌握时间定位,又需结合时代对1895年前后人们的观念进行考量。

5.合理构制试题,促成学生情感的提升。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33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通过“下海潮”理解政策与现实的关系。

6.命题更开放,探究性、开放性加强。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41题重点考查学生评析与阐述观点、运用史实论证问题、合理规范组织语言的能力。该题把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史实整合起来,从纵向看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从横向看则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引发考生的思考。试题灵活、答案开放而有度。检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史学功底。

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路在前方——2013年历史备考具体策略

对2013年历史备考我们既须心中有方略,又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研读课标与考纲,特别是考纲,明确要求自己夯实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法定依据。高考试题的精神内质和呈现形式要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高考《考试大纲》坚持“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这些要求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基本吻合。

大家一般认为,研读课标与考纲,特别是考纲,这些都是老师的事儿,与我们无关,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考纲是高考命题最直接的依托,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我们既可以通过老师的帮助对考纲进行解读,也可以自己结合考纲进行全面温故与整理,以期明确命题的知识范围与命题方式,熟悉重要史实与相关能力,为提高高考应试能力打基础。这应该是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更新观念,但教材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根据新的课程观,教材不再是我们唯一的学习资源,而是资源之一。许多考生主观地认为自己使用的教材不重要,可以抛到一边不去管它。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历史教材是我们学习、品味与理解历史知识最主要的载体,也是我们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形成的重要依托。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老师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也是依据教材展开的。老师提供的素材和资源当然重要,但许多只是一些知识点的合理补充或伸展。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与解读程度对我们后期的备考信心有重要影响,而且教材里面有大量反映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内容,这是目前历史高考试题中关注的重点之一。由此可知,在更新观念时,我们要把对教材的有效利用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要把教材用得全面、精确、合理,不留任何空缺与遗憾。

3.2013届高考复习具体的备考建议。

一是制定周密而详实的计划。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在复习基础上。我们制定计划后应该有条理地推进,每个复习阶段的重点要明确。最好是把自己的计划与老师的复习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分配时间和合理利用时间。没有计划的复习一定是低效的。所以,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份复习计划。每天有计划,每周有计划,每月有计划,而且都要落实到位。这种复习的过程一定会让我们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二是精读教材,不留空点。复习时不能存在猜题和押题的侥幸心理,必须重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位,把每一个基本概念理解透彻。第一轮复习备考要把课文中的阅读文字、插图、表格、前言、注释、大事年表等仔细阅读并加以整理,不要怕浪费时间。这样做既可以强化主干知识复习,又能兼顾到边角知识的落实到位,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

三是抓主干知识的专题整合,对历史概念要把握清楚。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重视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体会其中蕴含的整体构思的思路,逐步理解高考典型题型的思维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切不可只进行简单的知识堆砌,而要主动的思考和质疑,在与老师或同学们的讨论和探讨中,自主完成专题建构,从而提高自己理性分析历史试题的能力和策略。要善于把零碎的知识归于某一知识结构中,不要让记忆过细的知识成为记忆的负担。尤其是在高三后一阶段要加强对主干知识的专题整理,把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是联系社会生活,主动关注现实问题。近年的高考试卷体现了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问题、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的命题思想,凸显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在复习备考中,我们须善于阅读与领会各种时政信息,关注身边的时政热点,把握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对热点问题的复习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从历史学科体系内挖掘和现实热点相联系的隐性历史知识,把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增加自己对历史学科的感悟力与思辨力。

nlc202309040422

五是不要盲目的大量做题,训练要讲究规范。历史高考复习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需要进行“地毯式”搜索,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简单地做题达不到一轮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盲目做题既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不过,对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答卷上的,因此不做一定量的练习也是不可取的,但练习时要严格控制时间,加强限时训练。我们要特别重视对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与养成。一是要从规范答题的程序入手,如材料解析题中一般要注意以下步骤,“通览试题→审题解难→透析材料→整理构思→表达成文”,把答题规范贯穿到各个环节之中;二是要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养成思考与作答的规范。如材料解析题的答案形式需“六化”,即答案提示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语言化、学科化;答案内容面要宽、点要齐、话要简,要史论结合,避免文学化语言。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最多用两至三句话表述即可,同时注意凸显关键词。在知识或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掌握教材上的知识与概念的表达,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六是要有攻坚意识,尤其要聚焦高考中的常考点。特别是其中必考而自己还没有掌握好应对策略的内容,如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历史小论文写作,2012年新课标卷的评析“冲击——反应”模式的小论文就让考生有眩晕之感。历史小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一是论点(观点),需从材料关键词中找出;二是联系知识,罗列论据,论证观点;三是合理安排结构,论证过程中逻辑要清楚、严密,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应采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要做到下笔成文,讲究格式,不能像问答题一样仅是回答问题,而须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论文中要进行分段,以便突出结构。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确保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每一年都以“稳中有变”的方式呈现,但高考历史试题对我们考生的要求是稳定的。主要考查我们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和现代公民素养,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提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考查大家对新的史学观念、一般研究方法的把握等。把握并逐步实施这些要求,必然有助于2013年高考历史学科取得更好成绩。

责任编辑 赵玉渊

上一篇:北京七日游安排下一篇:it专业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