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发电机

2024-07-12

九年级物理发电机(精选15篇)

1.九年级物理发电机 篇一

2010-2011年学下学期

九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任课教师:马传奇

本学期担任初三一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班级学生后进生较多,备课难度很大。但我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教学任务。先做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

利用课堂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初三学生学习一年半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把握好“预习指导--导入新课--讲受新课--小结--评阅作业---章节复习--考核”几个有机的环节,结合实验精讲概念、定理、定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当中当堂或在考核过程中掌握、消化所学知识,力争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巩固好每一堂课,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讲授新课当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选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此期除做完、做好教学所要求的实验外,还利用电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及远程教学设备开展物理实验的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大部分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出实验目的、本质,初步具备了物理的思维品质和独立操作的能力,9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此期书本所要求的实验,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实验设备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3、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一期来,在培养好尖子生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赶上先进生,让后进生在老师的激励、关心下不断取得进步。一学期下来,好几个同学都在最后有了明显提高。

4、重视德育渗透,培养科学态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作风。

5、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和业务素质

为了更好的把教学工作搞好,坚持了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自始至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每天坚持收看新闻,翻阅报刊,关心教育改革动态,熟读教育学、心理学、教法等丛书,猎涉国内外教育专家及有关人士的教学、教研、科研论文,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以适应以新更旧的教育状况的需要,坚持以校为家,以教为乐,做到乐业、敬业、勤业,力争精业。

此学期的物理教学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课堂纪律的组织上,教学经验的积累上欠缺了点,教学改革的胆子小了点,改革的步子小了点。为了把今后的教学工作搞得更好,应主要在教学改革上、教学组织上、经验积累上多做文章。

2.九年级物理发电机 篇二

一、九年级物理课本中常见的电路示意图的三种规范画法

1.符号电路图

符号电路图是用统一规定的电路元件符号和画法绘制的电路图, 是实际电路的抽象表达方式, 其优点是能规范、简洁和清晰地表达出电路的连接方式。电路图的整体布局通常为矩阵图形。图1就是规范画法 (左图) 和不规范画法 (右图) 的比较。

2.实物连接图

实物连接图是用直线段或曲线段把电器元件的实物立体示意图连接起来的电路图形。这种图多用于物理教学中, 其特点是比较直观、易懂, 但不利于实际应用。如图2所示, 在实物连接图中不允许采用电路图中所规定的元件符号, 并且在实物连接图中的导线不能用交叉过渡线, 只能绕行。

3.结构电路图

结构电路图是用线段代表导线, 用实物的投影或示意简图以及代表实物的文字框连接起来的电路图形。它的特点介于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之间, 没有严格的符号规定, 又不像实物图那样繁琐, 布局格式比较灵活直观。这里举一个简单的照明电路的结构电路图 (图3) , 其中的电源用“°°”表示, 插头用投影示意简图, 其他电器元件用文字框表示, 导线用直角直线段表示。可以看出结构电路图不但画法灵活, 而且能比较直观地表达出电路的结构和功能, 容易被理解, 所以这种画法在教学中运用较广。

二、电路串、并联的基本分析和判断方法

1.直接法 (节点法) 。这种方法的要点是直接从电路连接的外观判断, 无交叉点是串联, 有交叉点则在节点上并联。如图4所示, 在电路连接中有交叉点 (节点) A和B, 根据直接法进行判断, 显然该电路是并联电路。

2.电流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顺着电流的流向看电流的流经路径是否有分支, 无分支为串联, 有分支则分支之间为并联。例如, 在图5 (a) 中, 当开关闭合后, 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顺次流经L1和L2后回到电源负极, 电路中没有出现分支, 因此两灯为串联。在图5 (b) 中, 开关K闭合后, 电流从正极出发到a点后分成两条支路, 分别通过L1和L2后在b点汇合流回到电源负极, 所以两灯是并联。

3.断路法。切断电路中要判断的用电器, 看其他用电器是否工作 (是否有电流通过) , 若工作说明这个电器是并联的, 反之为串联。如图6所示, 指出R1、R2和R3是采用何种方式连接。当开关K闭合后, 假定R1处断路, 此时如果仍有电流通过C, 分别流经R2和R3, 并在D点汇集后回到电源负极, 就说明R1中是否有电流通过不影响R2和R3的工作。同理, 分析R2和R3可以知道它们所处位置的断路也不影响其他用电器的工作, 所以R1、R2和R3是并联的。

4.等效电路法。在电路中, 只要导线之间没有用电器都可以看成同一个点, 因此可以找出各电器元件两端的公共点, 画出便于观察和判断的等效电路。图7 (a) 中的A、B、F、G可以看做同一点G, C、D、E、H可以看做同一点H, 这样就可以得到简化的等效电路图7 (b) 。

5.去表法。在连接测量电表的电路中, 各电器元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会让同学们一时难以判别。由于电压表内电阻很大, 并联在电路中时通过它的电流很小以致可忽略不计;电流表内电阻很小可忽略不计, 串联在电路中几乎不影响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因此, 可以在电路中把电压表处看成断路;把电流表处看成通路, 即看成由导线直接相连而成。这样, 假定去掉电表后就很容易对电路做出串并联的判别。如图8 (a) , 假定把电流表A去掉并把该处看成直接用导线相连的通路, 把电压表V1和V2去掉并把这两处看成断路, 则图8 (a) 可等效为图8 (b) 进而可整理成为图8 (c) 。

三、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的基本原则主要有:首先要认真观察电路的基本构成, 弄清各个元器件在电路中的作用和连接方式;其次是在连接电路时要尽量做到合理、简便、规范;最后还要注意在连接完成后必须确保检查无误后才能闭合开关。

另外, 连接时还要注意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电流表与被测电路串联, 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 并且都要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 从“-”接线柱流出;滑动变阻器要接“一上一下”的接线柱才能改变电阻, 滑片应放到阻值的最大位置, 调节时由大往小调。

电路连接的三种常见方法:

1.顺流法

方法是顺着电流的方向依次连接:电源 (+) →干路→支路→干路→电源 (-) 。如图9所示的连接顺序为1、2、3、4、5、6和7。

2.先支后干法

顺序为:支路→干路→电源。如图9所示的连接顺序为3、4、5、6、1、2和7。

3.先干后支法

顺序为:干路→支路→电源。如图9所示连接顺序为1、2、7、3、4、5和6。

3.九年级物理教学片段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物品 实验教学片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89-02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感觉可以做实验,兴趣很浓。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多数学生感觉物理这门课难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尽管把知识记得很熟了,但是一到实际应用就不行,每次考试多数学生成绩很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尝试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能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下面就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浮力》和《力》的教学片断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浮力》教学片段

师:当把橡皮泥放到水里就沉下去,有啥方法不让它下沉呢?

生1:把橡皮泥捏成小船。

生2:把橡皮泥做成中空的。

师:其他的同学赞成这种做法吗?

同学(异口同声):赞成。

师:现在我们各组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然后再把小石子放进去,看那组放的石子多。

学生迅速的行动起来,不时发出:"再放一块,再放一块"的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好,那一组来说说,要想让你的"小船"承载更多的"货物",你有啥好方法呀?

生1:要想承载更多的"货物",让橡皮泥更多些。

生2:我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对,因为承载"货物"的多少,和橡皮泥的多少没关系。

生3:老师他说的也不对,有关系,橡皮泥越多做出的小船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哪个组来给补充一下呀?

生4:应说用相同的橡皮泥做出的小船空的部分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

师:现在各组在体验一下吧。(各小组积极做起实验来)

师:那组来说一说,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3:小船排开的水越多,小船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你能用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生3:我们是用易拉罐,把易拉罐放在水里面,用力往下压,感觉越向下压时,感觉越用力,說明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师:你说得真好,我为你高兴 ……

二、《力》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现在就利用你身边的物品,通过实验来说明你学习到的知识。(很多同学迅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起实验来)

生1:用力推桌面上的文具盒,文具盒运动起来,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用手接住飞过来的橡皮擦,橡皮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很好,其他同学那?

生4:这张纸我稍一用力,纸就碎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生3:两手握住一根铅笔,双手同时用力,铅笔断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你在做这个实验时你手有啥感觉?说明什么。

生3:手感觉到有点疼,还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1:用大小不同的力推物理书,它运动的快慢不同;当力的方向改变时,物理书的运动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力的大小、方向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两个片段的教学,感觉学生身边的各种物品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利用和开发的,上述这两节教学片断正是很好地体现;在学习中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觉知识是无处不在,物理知识和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应用所学的知识,只是人们没有注意罢了。通过这两个教学片断的教学,我感触很深。

1.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应用能力

上面的课例都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实验只能到实验室去做实验的做法。实验室的实验器材都是现成的,这样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认为只有用实验室的器材才能够做实验,这本身就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新的感觉正是我们过去对实验教学的误导造成的,也就是不注重挖掘身边的实验器材;每次实验都是利用现成的,从不想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或是教师一切全权代理,教师去寻找准备好了,学生就是利用现成的,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了,这样最大的危害是给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不是自己去开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什么创造力。生活中的物品是无处不在;同时能够为我们可提供的实验器材也是取之不尽,我们的身边就是实验室,例如在教学片断二,教师只说了利用身边的物品实验,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实验器材,他们也完成了,这说明学生是有这个能力的,这里教师就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只是如何去选择,去开发问题了,一旦学生能够养成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发的挥出来了,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拓展了实验技能,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两个教学片断都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物品进行实验教学,其中第一个教学片段是利用橡皮泥、石块、易拉罐,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尤其是让学生自制"小船"看那组的能够装更多的"货物",这个探究活动,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第二个片段是学生用文具盒、橡皮擦、铅笔、物理书、纸等来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三要素知识。在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尽管有的实验不是很理想,但是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体会是难得,这种经验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它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拓展,这种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物理教学积极的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里走向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眼界,这也是新课改的所倡导的。

3.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和科学探究的实验精神

调动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实验,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能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的补充,长期重视生活中的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例如在教学片断二,学生只用了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实验教学,实际上还有很多的物品,都能完成本节实验,例如石块、水杯、玩具等等,教师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还有哪些物品也能完成这个实验。

总之,教师要注重物理和生活的结合,要冲出教材的小圈子,走出教材。要不断地点拨学生,鼓励学生去体验。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是深刻,同时也最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康华发.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北京教育,2009-05

[2]万贵妃.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河北教育,2010-05

[3]华泰如.物理教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9-09

4.九年级物理试卷分析 篇四

葛家彬

一、题型评价:

题型结构:选择题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基本现象的理解。作图题实验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即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也对实验探究、信息搜集与处理等多种能力进行了考查。有不少题分别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物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处理信息能力、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难度分析:本试卷难度中等,试题中的内容除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试题考核的知识点分布较广,应用性较强。

二、试卷分析:

1、选择题大多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选择题得分率较高,其中出错比较多的有第9题。

2、填空题也是考查基础知识。其中出错比较多的有第3,4,6, 题.3、作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作图动手能力,虽然比较简单,但很多同学没有注意细节,例如法线该用虚线,光线没有标箭头等,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4、计算题难度较大,得分率也较低,这说明平时的练习不够。阅卷中发现,部分学生不写物理公式,纯数字运算,缺乏正确的单位等。在平时教学中应给予必要的重视。

5、实验探究题实验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难度较大。实验探究最后一题考的是测量密度,该题对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该题充分体现出平时注重对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也更应该加强学生理解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今后教学的建议

1、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

新课程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这并不是不注重基本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产生物理知识的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知识的学习作为培养能力的途径和载体。因此对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要求更高、更科学了。

2、重视实验、探究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中,不要为实验而实验,要正确理解实验与知识的联系,重视演示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的小实验,特别是探究实验,真正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知识。同时,在实验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实验后,留给学生思索的空间和回味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整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要想提高物理教学成绩,必须要把实验与探究落到实处。

3、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5.九年级物理学科计划 篇五

田文军

物理复习,一定要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围绕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提高升学率为目的。以学习为先导,教研为动力,立足课堂;对初三补习班物理总复习拟定如下工作计划。总复习工作计划内容包含有进度与目标、复习策略和教学手段。

一.复习进度与目标

将本年中考物理复习定为两轮物理复习。第一轮复习是在五一前;按教材和配套的优化练习内容逐章复习分析讲解,复习课时按上缴教学进度表进行。复习目标是对“双基”进行巩固和提高;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揭示内在联系,完成对八年级和九年级阶段性的物理测评。面向全体学生,重点是让基础差的学生有所收获,基础好的同学有所提高;兼及物理竞赛辅导。第二轮五一后到中考前一个礼拜,根据第三次月考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分块复习及综合训练。复习目标通过计算题和实验探究题讲练,提高学生能力和方法,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强调学生的书写规范性和作图规范性。

二、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策略:、提纲挈领,知识网络化。

所谓提纲是指老师提出本章主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主干知识基础上加以深化和细化;力防原地踏步炒冷饭,对重点知识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的要从微观角度解释宏观现象,让学习变为师生间互动的新生成的学习过程。

2.分层教学,“四点”合一

列出每章重点、难点、考点、易混点;重点往往是考点,突出重点时结合考点讲解。难点往往是易混点,不解决这个问题;就违背注重学生发展理念。如:运动和静止;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内能与热量;功与功率;发电机与电动机以及力臂作图等;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复习进程;可采用图象、图表、比较等方法,找出它们联系与区别;从外延切入,揭示内涵。

3.加强课堂教学,优化复习。

由于时间紧,复习任务重,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工作。不仅从复习进度、内容、方法和手段方面入手;还要从夯实“双基”、中考命题特点方面取得共识。在复习中强调五点:

(1)针对性即重点、难点、考点、易混点;

(2)有效性:讲清基本概念、规律和典例,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拓宽思路。

(3)灵活性:注重方法选择,针对不同问题进行讲解,注重课堂反馈,及时机智处理问题

(4)民主性:让学生上台讲解习题、进行实验,自编习题;互评互动

(5)多样性:手段不要单一,模式不要单一;方式不要单一;编写口决,帮助记忆。

第二轮复习策略

1.突出重点: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指导纲要力学、电学仍是复习重点。要讲清速度、密度、压强、功率和机械效率概念;讲清电流、电压、电阻、电功和电功率概念。

2、分类归纳:在分块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归纳:

(1)实验类:测量型、探究型、设计型和操作型实验;重点放在探究型和实验型实验。

(2)计算类:主要有压强、浮力、功率、热量、电功率;重点是提高解题方法和技巧,解决解题的规范性。

(3)作图类:按力的、光的、电的板块进行专题讲解与训练,侧重力臂的作图。

(4)题型类:有探究的、开放的、应用的、图表信息的、材料阅读的重点是关注热点问题注重物理知识与生活科技的联系。

3.模拟测试评讲:主要让学生提高解题的质量与速度,增强临场应考能力。

三、教学手段

1、复习以现行教材、甘肃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指导纲要、中考通2008甘肃省中考8天冲刺为主要资料。

2、多彩的光和力电部分实验采用多媒体展播复习。

3、对重点实验采用演示与分组实验互补以增强学生操作技能。

6.九年级物理滑轮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能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通过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滑轮的特点,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教学难点:画滑轮组的绕线方法。

教具:单、双滑轮两个、长约一米的细线、铁架台、弹簧秤一个、教学光盘

学具:每组单、双滑轮两个、长约一米的细线、铁架台、弹簧秤一个 课时:2 课型: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认真看P27“想一想”部分内容,1分钟后比谁能利 用桌上的器材帮助小明将木料运上楼。让学生完成“做一做”部分内容,师巡视。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学生评判.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由刚才实验归纳定滑轮和动滑轮定义: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提问: 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使用时有什么特点呢? 请认真看P28-29至“读一读”上面内容,三分钟后能利用桌上器材进行探究.学生进行探究: ①.指导学生先按图11-17进行探究,并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再按图11-18进行探究,并设计表格,填入数据.②.学生在探究时,教师巡视,对实验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让学生议一议

可能答案有:⑴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⑵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 ⑶力的方向变了,力的大小不变

可能答案有:使用动滑轮能省力

三、探究滑轮实质、滑轮组:

提问引入: 滑轮实质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P29“读一读”部分内容,三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什么?

2、利用桌上器材组装滑轮组,比谁用的方法多 ①指名回答1 板书: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

②学生利用桌上器材探究滑轮组绕法

四、阅读“生活、社会、物理”

五、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进一步巩固了什么学习方法?

7.九年级物理发电机 篇七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及电阻的决定因素, 教学重点为电阻是导体的属性和电阻的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结合控制变量法, 通过探究活动, 得出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及电阻与各因素间的初步关系, 属于物理技能范畴, 同时培养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总结物理规律的习惯。另外, 在操作时, 结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消除其他两个因素对电阻的影响, 只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对电阻有什么影响。让理论分析指导实践操作, 再次证明学习知识的关键在于使用和操作, 树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本节课教学中, 他注重学生物理技能的培养, 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对教学过程的分析

根据教师对知识整体建构的课堂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循序渐进、诱思探究式教学法开展教学, 这节课分为七个教学环节:复习互检;实验引入;自学及学案检测;实验探究;师生反馈补充点拨;学生自述小结 (我学到了什么? ) ;布置作业。

1.复习、引入环节

为了更有效地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 着眼于全局, 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所以要先提问电流、电压的测量仪表, 强化安培表、伏特表的正确使用, 再由简单实验电路做过渡和铺垫, 给出现象并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 从而引出课题。

2.自学指导方面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要放手给学生, 学生能自己做的要放手让学生做。”张老师以学案为引导, 指导学生自学完成电阻概念的建立, 并初步掌握电阻单位的换算 (针对性习题监测) 。这一教学安排,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值得我们学习推广。

3.实验探究方面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分组完成探究任务, 教师在探究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实验细节指导, 能够基本克服学生实验时盲从和耽误时间的毛病。在学案的指引下, 有步骤地进行实验探究。张老师对实验进行合理的分解, 让每一小组完成一个小项目, 最后进行各组整合交叉式交流。这样高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减轻了各小组的探究负担, 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科学思维、归纳总结及整体协作的能力, 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补充点拨方面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张教师进行了及时恰当和必要的点拨指导, 让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 有的放矢, 短时高效, 使每一位学生都较易获得令人兴奋的成就感。

5.自学检测方面

张教师设计了很有针对性的学案, 以难度适宜的练习题, 对本节知识进行及时检测巩固, 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模式, 贯彻“精讲多练”的高效课堂策略,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为在巩固提升后, 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还需培养, 思路还不够开阔, 所以张教师先对部分学生的答案给予表扬和肯定, 再对全体学生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三、对教学效果的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 张教师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 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并适时点拨,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建立较为完整的物理概念。在教学环节中具体问题的处理方面, 张教师有效克服了一些同行“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

在课堂上, 学生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目标并不太容易实现; 学生细心的态度还需要培养, 如实验时不但观察不细致, 思维不到位, 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完成实验;学生的两人小组合作意识还不够主动;两人之间没有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意识, 大多数学生还是各自为战, 这些都需要我们以后刻意培养。一节课下来, 留给同行较多的启示与遐想, 整体感觉本堂课上得很成功。但课堂效果与教师的预期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还有拔高和发挥的空间, 没有不足, 就不会取得更多的突破与进步。

8.“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指瑕 篇八

一、错误之处

1.教材第2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行中的“般”应改为“船”。

2.教材第53页倒数第3行“吸引物体的”中的“的”字去掉。

3.教材第134页末行注释“①……单位是焦每立方米,符号是J/kg”,其中的“J/kg”应改为“J/m3”。

二、商榷之处

1.教材第9页第二自然段,原文叙述:“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

1kg=103

1mg=10-3g=10-6kg

1t=103kg

笔者认为,按照这种表达的逻辑顺序,上面第一个换算关系式“1kg=103g”改为“1g=10-3kg”较为恰当,因为前面提到的是“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

2.教材第41页倒数第三自然段,原文叙述:“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在教材第56页“摩擦力”节的第一自然段,原文叙述:“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这主要是自行车受到摩擦力的缘故。

对比分析这两段叙述,前一段“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与后一段中的“无论地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是互相矛盾的。

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实际上“光滑”就意味着“摩擦力等于零”,因此教材第56页“摩擦力”一节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无论路面多么光滑”一句删掉为宜。

3.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教材第82页:图13.3~1甲中的文字说明,原文是:“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什么力量把它压在光滑的墙上?”教材中此处文字说明进行如下修改为妥:将“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一句中的“光滑”二字去掉,将“什么力量把它压在光滑的墙上”一句改为“什么力量使它不下掉。”

为什么呢?真的是大气压压住吸盘使之不下掉吗?

静止在墙上的吸盘受五个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吸盘受一对平衡力:大气压力和墙面对吸盘的支持力;在竖直方向上,吸盘受竖直向下的自身重力和挂物的拉力,这两个力与墙面对吸盘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平衡。五力作用下吸盘保持静止状态。若墙面是光滑的,即墙面对吸盘的摩擦力为零,此时无论大气压力多大,吸盘在竖直方向上只受自身重力和挂物的拉力,这两个力都是竖直向下的,吸盘是不会平衡的,因此会掉下来。

由此可见,吸盘能够在墙上不下掉的本质原因并不是大气压将其压在墙上,而是大气压将吸盘紧压在墙上,使吸盘与墙面之间产生了一个较大的静摩擦力,从而使吸盘处于平衡状态而不下掉。

4.同样地,教材第82页中倒数第7行,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图甲中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与外部压力平衡,吸盘便不可能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这几句叙述还是继续误导学生认为吸盘是被大气压压在墙上不下掉的,这样修改为宜:“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图甲中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墙之间,与外部压力平衡,使吸盘对墙面的压力为零,从而使墙面对吸盘的摩擦力为零,吸盘便不可能贴在墙面上”。

再就是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中第1行“放在光滑水平板上”改为“放在较光滑水平板上”比较妥当。

5.教材第41页图11.5~3(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中,小车在三个不同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书中是:在毛巾最近、其次是平板玻璃、最远是木板表面,笔者认为应是:在毛巾最近、其次是木板表面、最远是平板玻璃。

6.教材第60页倒数第1行“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把词句这样修补会更好一些,即:“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因为在前边讲力的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平衡状态,那么在杠杆平衡中补上“匀速转动”,这样这两部分知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显而易见,便于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也便于老师与之比较讲述这部分知识。

7.教材第95页第7行“当水舱充水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改为“当水舱充水,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为宜。

8.教材第104页第4行“在实际中人们为了达到工作目的,往往还不得多做些功。”其中的“还不得多做些功”改为“还不得不多做些功”为妙。

9.教材第111页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教材第112页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将弹性势能概念中加上一标点符号即:“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这样两个概念前后一致起来,会更好一些。

9.初中九年级物理试卷 篇九

1、关于内能及其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D.热机的做功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如图所示是汽油机工作时各种冲程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做功冲程的是()

A.B.C.D.

3、一电路中有两灯泡都在工作,用电压表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则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并联B.一定是串联

C.两灯泡规格一定相同D.无法确定

4、两只小灯泡串联在同一电源上,发现甲灯较亮,乙灯较暗,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灯中电流较大B.乙灯中电流较大

C.通过两灯的电流一样大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5、4月,溧阳赵先生家中井水突然变热至47℃,让人恐慌.维修电工访谈得知:水井内有抽水泵(电动机),原来可以正常工作,井水温度也正常;自从水泵坏了之后,开关S就一直断开,但井水温度从此明显变高,电工检测发现:开关处确实断开,但水泵和井水都带电.由此可知,赵先生家水泵电路的实际连接方式为图中的()

A.B.C.D.

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表A1的示数变小,电流变A2的示数变大

B.电流表A1的示数和电流表A2的示数同时变大

C.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电流表A1的示数变小

D.电压表的示数不变,电流表A2的示数变小

7、某校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电子身高测量仪.如图的四个电路中,R0是定值电阻,R是滑动变阻器,电源电压不变,滑片会随身高上下平移.能够实现身高越高,电压表或电流表示数越大的电路是

8、用同种材料制成两段长度相等,横截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导体,A比B的横截面积大,如图8所示,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通过的电流关系是

A.IA>IBB.IA

9、如图所示电路的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中点移到b端的过程中

A.灯泡变暗

B.电压表示数变大

C.电流表示数变小

D.电路总功率变小

10、有两只分别标有”6V3W“和”9V3W“的小灯泡L1、L2,不考虑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1和L2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一样大

B.L1和L2串联在一起同时使用时,两灯一样亮

C.L1和L2并联在一起同时使用时,两灯消耗的功率一样大

D.将L1串联在一个12Ω的电阻,接在电源电压为12V的电路中,L1也能正常发光

1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4.5V,电压表量程为“0~3V”,电流表量程为“0~0.6A”,滑动变阻器规格为“10Ω1A”,小灯泡L标有“2.5V1.25W”(灯丝电阻不变)。在保证小灯泡L电流不超出额定电流的情况下,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小灯泡的额定电流是0.6A

②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化范围是4Ω~10Ω

③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是0~3V

④电流表示数变化范围是0.3~0.5A

A.只有②、④正确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D.只有①、③正确

12、某同学用同种材料制成a、b两种电热丝,a的横截面积是b的两倍,b的长度是a的2倍,把两个电热丝接在家庭电路中,烧开同一壶水,两次所用的时间()

A.ta=tbB.ta=2tbC.ta=tbD.ta=tb

13、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常识的是

A、将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地线B、使用绝缘皮破损的电线供电

C、用湿毛巾擦拭正在发光的电灯D、在高压输电线的附近放风筝

14、在实际生活中电池本身是有电阻的,因此,实际的电池可以等效为一个没有电阻的理想电池和一个阻值一定的电阻串联而成.在如图甲所示电路中,电源由几个相同的铅蓄电池组成(每节电压为2V).合上开关S,变阻器的滑片从A端滑到B端的过程中,电路中的一些物理量的变化,如图乙、丙、丁所示,图乙表示电压表示数与电流表示数的关系关系;图丙表示滑动变阻器的功率跟电压表示数的关系;图丁表示铅蓄电池输出电能的效率η与变阻器接入电路电阻大小的关系,b点时η.不计电表、导线对电路的影响,则()

A.变阻器的总电阻为6ΩB.铅蓄电池的节数为2节

C.每节铅蓄电池的阻值为1ΩD.以上都不对

15、在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让开关S1和S2断开,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其位于变阻器的最左端口处,此时灯泡L恰好正常发光,电流表A和电压表V均有示数。已知变阻器的总电阻大于灯泡L的电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若保持S1和S2断开,让P缓慢向右滑动,灯泡L有可能被烧毁B.若保持P在a处不动,S1仍断开,闭合S2后,A表和V表示数均不变

C.若保持P在a处不动,S1仍断开,闭合S2后,A表和V表示数将变大

D.若保挣S2断开,将P移至变阻器最右端b,再闭合S1后,A表和V表均仍有示数

16、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8V保持不变,小灯泡上标有“6V,4W”字样,电阻R2=30Ω。闭合电键后,若滑动变阻器R1的滑动片P在离b端1/4处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1W。为了使电键闭合后,滑动片左右移动时,灯泡两端电压不超过额定电压,变阻器R1的阻值(有电流部分)的变化范围是()

A.0Ω~40ΩB.3.4Ω~40ΩC.7.5Ω~30ΩD.10Ω~30Ω

二、填空题

17、用铝壶烧开水,壶中的水蒸气将壶盖顶起来,这是消耗水蒸气的能对外做功,将水蒸气的能转化成壶盖的能。

18、在图7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12V,定值电阻R0=50Ω,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50Ω,小灯泡上标有“6V”字样,不考虑灯丝电阻变化。若开关S、S1、S2都闭合,当滑片P在b端时,电流表示数为A。若开关S闭合,S1、S2都断开,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20Ω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W。

19、家庭使用的白炽灯是根据电流的________效应工作的。灯丝做成螺旋状是为了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少”)散热,以便更好地发光。

20、如图12是安装了漏电保护器的家庭电路.当漏电保护器检测到通过图中A、B两处的电流不相等(即发生漏电)时,会迅速切断电路,从而起到保护作用.当家电维修人员在图中C处不慎触电时,漏电保护器(填“会”或“不会”)切断电路.若人体电阻为10kΩ,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为mA。

21、如图所示,电源两端电压恒定不变,灯泡L1、L2的铭牌可能是“1.5V0.2A”、“3.0V0.3A”、“6.0V0.5A”.把AB两个接线柱接在电源两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到某点a,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a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灯泡L1恰好正常发光;把AD两个接线柱接在同一电源两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到另一点b,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b时(滑动变阻器上的a、b两点图中未标出),电压表的示数为5.4V,灯泡L2恰好正常发光,此时灯泡L1的实际电压为其额定电压的0.6倍.则两个状态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之比Ra:Rb=.(灯丝的电阻保持不变)

三、作图题

22、图中虚线框内是一台灯旋钮开关的内部电路简图,通过它可控制台灯的通断和亮度.请将电路图连接完整,使其符合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简答题

23、小明在使用电炉子的时候发现,闭合开关,电炉丝红热,但连接电炉丝的导线却并不热,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

五、实验,探究题

24、为了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王亮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

(1)请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未连成完整的电路连接起来(导线不能交叉).

(2)调节滑片位置,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读出其中三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表(一)中所示.①由表(一)中的数据可知实验使用的定值电阻的阻值是Ω.

②由表(一)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表(一)

次序123

电压(V)2.04.06.0

电流(A)0.10.20.3

表(二)

次序123

电阻(Ω)51015

电流(A)1.20.60.4

(3)如果仍用图甲电路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当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后,每次应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不变.实验记录数据如表(二)所示,根据表(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实验器材使用正确,量程选用合理).

25、小雷想知道小灯的亮暗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于是找来额定电流均小于0.6A,额定电压是2.5V的灯L1和额定电压是3.8V的灯L2,先后接在电源电压恒为6V的电路中,按照如图1所示的电路开始探究。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根据图1的电路图,将图2所示实物图连接完整。

(2)连接电路后,他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使灯L1发光,测出灯L1的相关物理量,记录和计算结果如下表:

次数电压/V实际功率/w电阻Ω

11.6O.20O.328.00

2]2.5O.24O.601O.42]

32.8O.26O.731O.77

②请将记录数据时遗漏的物理量和单位填入表格的空格处。

(3)小雷注意到灯L1的亮度变化是:第二次比第一次亮,第三次比第二次更亮。结合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越________,灯泡越亮,。

(4)用L2替换L1重复上面的实验时,需要改变_______表的量程.

(5)小雷在实验结束后与同学们讨论,认为“用上表中灯L1的3次电阻的平均值代表它的电阻更准确。”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_______

26、根据下列两个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电流做功的过程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电流做功的多少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出.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通过此实验可以较形象的比较出电流做功的多少.该实验是通过观察比较电流在不同情况下做功多少的,此过程中是把电能转化为能;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调节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变大,相同时间内物体被吊起的度度也变大了,这说明.

(2)实际生活中,用电器接通电源后,都伴有热量的产生,小明在“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时,采用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四个相同的容器密闭着等量空气并与U形管紧密相连,实验前U形管两端液面相平,将1、2和3、4导线分别接到电源两端.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U形管中的变化来比较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图甲所示的装置是用来研究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的关系,图乙所示的装置是用来研究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的关系,综合分析图甲乙两装置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7、甲为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电路图.

(1)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串联在甲图中的处(选填“A”、“B”或“C”)

(2)若要测量A处的电流,在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前,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调整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指针又偏向图乙位置,其原因是.

位置ABC

电流(A)0.180.180.36

(3)纠正(2)中错误后,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如上表,由此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这个实验在设计方案上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写出一条)

28、小明同学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考虑到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会被水吸收,而水的比热已知.(注:燃料完全燃烧放热用Q放=mq计算,某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其质量用m表示).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的大小关系.他组装了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记录结果见下表:

燃料加热前的水温/℃燃料燃尽后水温/℃

煤油2544

菜籽油2534

(1)为了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小明同学选择了两套相同装置,在实验中还应控制:煤油和菜籽油的相同、及相同.

(2)分析得出:煤油和菜籽油两种燃料中,热值较大的是.

(3)小明同学还想利用这种实验方案计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那么小明还需要补充的实验仪器是:.利用此实验方法计算出的热值将比真实值(偏大/偏小).说说你的看法.

六、计算题

29、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6V,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灯恰好正常发光,电流表读数为0.5A,电压表读数为4V.求:

(1)电源电压和电阻R0的阻值.

(2)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多少?

30、燃气灶烧水时,把质量为2kg、初温为20℃的水加热到100℃,共燃烧了0.02m3的天然气(假设天然气完全燃烧)。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天然气的热值为8.4×107J/m3。求:

(1)水吸收的热量。

(2)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燃气灶烧水时的效率。

3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灯L标有“6V2W”字样(灯丝电阻不变),R1=36Ω,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V,当S1、S2都断开且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在中点时,电流表示数为0.2A.求:

(1)R2的阻值;

(2)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3)当S1、S2都断开时,在电路处于安全工作状态下,电路消耗的功率范围.

32、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和小灯泡的阻值均保持不变,电源电压U=6V,小灯泡L上标有“6V3W”字样,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为20Ω.

(1)只闭合开关S1和S2时,电路消耗的功率为6W,则闭合开关S1、S2和S3时,电路的总电阻R=?

10.九年级物理复习计划 篇十

经过最近的期中考试、月考,大多数同学的物理学习情况已经较为明晰的反映出来,一般而言,一个班级会有20%的同学是物理成绩比较差的,50%的同学在60-80徘徊,基本稳定在这一分数段,剩下的30%是属于分数较高的一段,应该说此时两极分化还是比较明显的。到了初三会有部分同学选择放弃物理,不愿意听课写作业,其实经过初二一学年对物理的接触或多或少了解物理学习方法,经过一轮轮的复习还是可以把物理学好的。

二、复习课原则

1、老师安排复习课不能简单地对知识点罗列,突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围绕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搭建框架。一方面这样学习好的同学不至于觉得复习很枯燥,另一方面可以较好的帮助成绩稍差的同学。

2、课时设计根据学校计划、考试时间、新课进度安排,复习课时针对期末考点总结分析、物理题难易度,争取每课都可以有反馈、每周有检测。

3、复习模式多样化,比如小组、帮带、学生讲课等形式,关于物理实验可以多安排同学们自觉动手操作,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同学们的兴趣,更可以提高复习效率,而且可以加深记忆。

4、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辅导。这一点主要针对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的同学,物理学起来比较吃力的同学一对一教育品牌学思堂建议还是抓住基础,争取掌握大部分基础知识点,物理学习较轻松的同学我们建议多攻克难题,加深对物理的理解及和生活实际的结合。

11.九年级物理发电机 篇十一

关键词:基础知识;综合训练;自主学习

物理复习课上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注意劳逸结合。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究竟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呢?

一、重视基础知识

九年级作为初中物理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已经没有了新知识的讲授,都是所学知识的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以往学过的知识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因此,在九年级的复习课教学中,首先需要重视的一个部分就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在刚升入九年级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地进行“题海”训练,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放慢脚步进行已学过知识的复习,把基础打牢,这样才能在基础之上进行提高。

二、进行综合训练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都知道,物理学习同语文学科一样,有一个积累性的存在,学习是一个逐渐加大难度的过程,在最后的复习题上,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单元的知识,而是几个章节知识的综合,只有将每一个章节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初级的基础知识复习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逐渐让学生解决综合问题,以此来合理地掌握解题方法,争取用最简洁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最正确的结果。

三、学会自主学习

正是因为九年级的课程基本上是以复习课为主,所以在实际课堂上所做的习题肯定是大同小异,甚至是完全相同。然而,实际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绝不是讲过一遍的题目就不会再出错,而是一遍一遍的都错在同一个地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错题的整理,并进行自主的反思和研究,弄清楚自己究竟错在什么地方,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思考才是正确的。将自己做错的题目真正地弄懂,是比一味地大量做题更重要的事情。我们要教育学生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对一题懂一题”。

总之,初中物理学习是物理教学的萌芽,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偏重于生活实际,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是同成绩提高一样重要的事情。在九年级的物理复习课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物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关注课堂的知识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真诚地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用心教导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爱回报老师。

参考文献:

12.初中九年级物理复习策略 篇十二

界首二中

贺明浩

物理总复习是九年级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调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查漏补缺、弥补教学薄弱环节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物理复习具有巩固、深化、拓宽、综合、应用的作用。

中考迫在眉睫,莘莘学子都在全力以赴复习迎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初中物理进行全面的、针对性的、有效的复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就根据自己的一点经验谈几点建议:

复习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 以安徽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为例,考题基础题 占80%左右,大部分试题直接源于教材中的习题和例题,中档题占10%左右,较难的题占10%左右,有的题目都能从教材中找到原型和依据。因此,物理总复习就要把握这一正确地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上,依据大纲和考纲,充分挖掘教材,决不舍本逐木,好高骛远,把精力花在各种名目繁多的复习资料上。

二 在复习方法上把握几点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复习是要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把知识概括成表格式、纲要式、图示式、口诀式,便于记忆与理解。

2.基础性原则

复习要抓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复习训练。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弄清这些基础知识的来由、内容、应用和联系等;而基本技能训练在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一些能直接运用基础知识来解的题目。

3.重点性原则

复习要有重点地进行,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复习:教材、概念、例题、解题思想与方法、薄弱环节和难点。

4.针对性原则

复习课中方法的选择、题目的设计、重难点的确定等都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大纲的要求,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针对考试说明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学科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不能带有任何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5.主体性原则

复习课应同样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要千方百计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复习过程,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与题目,都要让学生去独立完成,教师不要都包办代替,不要满堂灌。

三 物理总复习操作方法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中的技能和方法等基础内容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所有中考题的来源。分析中考成绩显示,无论是成绩差的同学,还是成绩好的同学,都有基础题失分严重的现象。第一轮复习就要依据教材,落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掌握。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复习时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如:

◆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

◆计算公式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有没有易混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该规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是什么?

◆该规律的公式表达式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单位是什么? 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理解。

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中,考查科学方法的题目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现在已达10%~15%。初中物理常见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等。复习时要通过具体例子来理解和认识这些科学方法,如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形成中,以及欧姆定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等物理规律的形成中都含有“控制变量法”;合力、串并联总电阻等概念的形成中含有“等效替代法”;电流、电阻等概念形成中含有“类比法”。

第一轮复习一定要以课本为主,对课本上的每一段话、每一幅图、每一个实验都要认真思考其中所包含的物理原理和基本规律,要特别注意发现自己尚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问题,在复习中及时向老师提出,或向同学请教,以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真正做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既全面又深刻。在第一轮全面复习阶段务必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学生大脑中零散的知识点,要经过复习强化后得以充实完整,错误的理解要尽可能的纠正过来,形成知识体系的大致轮廓。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好比是“攻坚战”。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我们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分类、归纳、提炼成专题进行复习。这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典型例题的强化训练,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延伸,举一反

三、化三归一,理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规律和技巧,将知识最终内化成能力。

(1)“板块式”专题复习: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把所有内容分为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四大板块,重点加强每块知识的联系,提高复习的难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按题型”专题复习:根据中考题目类型,分为选择,填空,实验(包括操作实验),计算等专题,进行专门练习,使复习纵横交错,从整体上掌握复习重点。

(3)“热点知识”专题复习:把近几年来中考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编成若干个专题进行复习。此复习以练为主,以讲为辅。练习时采用题组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复出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此题与彼题的异同,既顺利解决了问题又熟练掌握了方法,且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两轮的复习一定要做到:一手抓理解,一手抓应用;一边捋知识点,一边将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脉络清晰、主线突出的知识网络,最重要的是,要将上述网络化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努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立体的知识树,最终达到运用自如。

三轮复习:针对考点,强化训练

这一轮复习的时间不长,是演习模拟、查漏补缺的阶段,是整个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环。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为增强同学们考试的自信心、熟悉中考的氛围和时间、调整中考前的心态。不要盲目地大题量训练,要给自己留下思考反馈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模拟训练,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并通过练、评、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在这一轮复习期间,可以将第一、第二轮复习中做过的易错题进行归纳、梳理,建立错题档案集,研究自己的错题,寻找自己思维或知识的漏洞,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

四 复习时几点注意事项 分层次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综合复习阶段,学生的差异很大,在综合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物理学习能力、潜能及认知心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这层次的界线是模糊的,呈动态变化的。同时,把分层的目的、方法、设想向学生公开,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志向目标,使升学复习按着预定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进行。

中考物理复习,时间短任务重,仅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最高效的方法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利用课后的时间,抓紧时间看书、练习,进行自我反思,及时整理学习心得、方法和体会;使学生知道自己掌握了那些知识,自己的弱点是什么。对弱点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直至难点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进行题型归类,掌握方法。要求学生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在解决问题时多角度地理解题意,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2实验探究是中考的热点

探究实验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题目的内容可以涉及到探究要素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考查探究能力应该基于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考查的形式不仅可以针对探究过程,也可以是探究方法和思想。设计实验中的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做出结论,评价实验中的错误和不足。

此类题目学生失分较多,而题目的分值又大,这往往是拉开档次的题目之一。复习中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尤其是做题的完整性。此部分的复习方法应在掌握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复习每个实验的基本内容,然后带着疑问走进实验室,反复操作练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3 把握命题方向,关注热点问题

(1)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2)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在研究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势,研究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3)高中知识下放题。这一类题,他把高中的某个概念或题型简化,要求学生用初中物理知识进行解答。他们表面看起来难,主要是理解题意难,解答其实很简单。只要多做一些相关的题型就可以解决。

13.九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篇十三

新课程推行已有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意识到现在的物理教师决不能再给学生“照本宣科”,而要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及时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自己也要对教学做认真思考。

首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物理教师必须先要备好每一节课,课前调试好每一个试验,充分挖掘出每一个实验的隐含及外延。并能从实验中挖掘出精髓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 “ 五有 ”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要提前备课。授课后及时总结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不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质量。重视集体备课。我们坚持学科组集体备课,三统一(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和学法指导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毕业班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合格升入新的学校,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我们将以学年初以教材为主,打好学生双基,后期复课前制定了系统的、科学的、周密合理的复习计划,采用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尤其是抓临界生的转化工作。为此,我们物理学科组在年级组的统一安排下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段段清、课课结、特别对过去学习底子薄的学生,更加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更上一层楼。在三月中旬我们物理就进入全面复习阶段,我们本着系统复习打基础 , 板块复习上台阶。综合考练出成绩的思想,以过去中考和模考的测试卷为样本,整理了一系列题反复练习,巩固再巩固,争取有新的突破。另外,我认为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还是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在这一学年中,我经常研究别人的案例,并结合我的学生的特点,批判的运用,效果较好。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这一学年,学校号召科任教师要坚持每周至少听二节课,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和交流,是我的收获很大。我认为,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年轻的一线教师,更应加紧听课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14.九年级物理教学总结 篇十四

刘秀文

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从一学期紧张且紧凑的教学工作中发现: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辅,以实验为主的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物理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坚持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物理是一门实验为主的学科,学校实验室的器材老的老,坏的坏,很难完成实验,教学效果差,本人通过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发现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用实验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自己制作了一部分小实验,同时购买了一套电学器材。改变了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致很高。像奥斯特实验,电动机工作原理,电磁继电器的实验,还有欧姆定律的归纳等等,学生从实验中很自然的总结出来了。

抓基础,抓巩固。学生虽然能总结出结论,但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我用五分钟测试题加以巩固,时间少效率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作用,实物投影,课件展示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效果,学生学得快老师教得轻松。在引导学生方面:因材施教从整体上看,初三(3)班的学生学习习惯太差,都存在懒的特点,懒得动笔,懒得动脑,懒得总结,针对这种情况,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不一味指责学生,而是不断鼓励,在教学时,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和鼓励,并适当地讲一些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技巧与方法;2.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映,一旦发现学生有听不懂的,及时给予讲解;而且还要求学生只要有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我给学生讲了一遍没听懂,还可以再讲第二遍,甚至三遍。所以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我上课。3.上课时要求学生多做笔记,把知识点记录好方便复习。

15.九年级物理教材说明 篇十五

课程类型:九年级物理必修

设计教师:焦占品

设计日期:2013年3月

适用年级:九年级

授课课时:约60 课时

学生教材及其他分析:

学生情况: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不同的学生基础有较大的差别,学习能力也有大的差别,知识能力都有待提高。

教材情况:教材难度适中,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丰富生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他资源分析:原有教材,教师用书,加上电子白板的使用,教学资源丰富,并能直接从网上查阅。

课程总目标:

1、通过认识机械运动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简单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通过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3通过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4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5.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6.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7.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8.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9.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10.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课程实施:

1.教学方式:利用班班通资源,结合教材,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师生交流互动,讲练结合,合作式学习,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进行物理教学。

2.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式学习,通过观察和分析,进行小组交流,班级展示通过运用操作,课堂问题回答和课堂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3.实施对策:

多彩的物质世界:通过课件演示抽象内容,通过实验操作掌握质量和密度的测量 运动和力方面:通过演示实验和课件展示相结合,理解所学内容,通过练习分析实际问题

压强和浮力: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探索压强和浮力,利用方法训练和例题分析掌握解题技巧。

力和机械: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功和机械能:通过实例分析进行学习,通过课件进行练习和提高。

热和能:通过演示实验和视频把抽象内容具体化。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周边的例子,进行实际调查,了解能源的种类和发展。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利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进行评价。

2.利用家庭作业反馈学习情况,与家长交流沟通

3.建立错题集。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课堂提问检验基础知识。

2.演板和提问检验基本技能。

3.书面作业和卷面测试反馈教学效果。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通过课堂效果,评价教师行为。

2.通过学生作业,评价教师行为。

3.通过学生和家长意见评价教师行为。

具体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及课时安排: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组成,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2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3了解质量的概念,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5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一,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属性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二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节 宇宙和微观世界1课时

第二节 质量1课时

第三节 密度2课时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2课时

第五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单元测试2课时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 课程标准要求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3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与源木1。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5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6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7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三节 长度及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四节 力1课时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

第六节 二力平衡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单元测试2课时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一 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测量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与源木1。

二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节 弹力弹簧测力计1课时

第二节 重力1课时

第三节 摩擦力1课时

第四节 杠杆2课时

第五节 其它简单机械2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单元测试2课时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一 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发解测量大气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和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与源木1。

二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节 压强1课时

第二节 液体和压强1课时

第三节 大气压强2课时

第四节 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课时

第五节 浮力2课时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一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2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与源木1。

4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5理解机械效率。

6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节 功1课时

第二节 机械效率2课时

第三节 功率1课时

第四节 动能和势能1课时

上一篇:我的动物朋友小鸡作文300字下一篇:英语中不定代词的用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