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2024-09-08

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共10篇)

1.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篇一

发展佛教教育开发佛教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作者:韩拴功

1、佛教教育对社会各界的利益和价值:佛教是我国诸多宗教非常优秀的宗教之一,佛教文化对我国社会观念、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佛教著名佛学大师净空老和尚说“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民间信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深入人心,佛菩萨的愿力感应不可思议真实不虚,受到人们爱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佛教界也本着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天下大同、慈爱无边和谐世界大局,努力挖掘佛教文化教人培德、奉献爱心。讲戒律、讲修持、讲因果、讲道风、讲发心、讲菩萨行,这些说明了佛教教育并非是深入空门的消极群体,而是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致的,与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吻合的。佛法对人类的贡献价值用笔墨叙述尤如投一鸿毛于太空浩瀚难尽一意,佛教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育人培德方面不是纯粹的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的最高表现形式,深入研究可了解既符合宏观又符合微观特性,既符合科学的逻辑性又符合精神文明建设,革命之父孙中山先生对佛教精辟论述为“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就其对社会利益方面教人从心开始,放下嗔恨、贪欲、自私、奢侈等,利用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的因果原理教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不良的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意识行为,上报四重恩下方便众生,利己利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从心灵深处启迪人们珍惜人生有限时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佛教把增进友谊、增进民族大团结、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与世界各国教界友好往来作为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教界人事严谨持戒、精研教理、精进修持、利乐有情,结合佛法正确解决人生的:生存、生命、生死问题。在学佛中开启自己的大智慧大慈悲心,外不摄七情六欲、内不执着五蕴心识,全心全意追求更高的灵性,真正利益众生,在体现生命价值观中非同一般,堪称人生福慧之旅。

2、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事业的意义和前景:为发扬古老的佛教文化推广佛陀教育,净化人们心灵,进一步配合对外开放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名市,充分发挥佛教文化为主的旅游资源,使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游客可通过身临其境的旅游参观接触,不但可了解佛教文化对我国的语言、文学、艺术、建筑各方面影响力,而且通过参观可了解佛教文化的意义,学习中即可悟出佛教传入中国带来的三世(前世、今世、来世)观念、因果轮回观念、三界观念,对游人来说无论从精神财富、文化素质都是一个升华。如若能深入研究教义严谨修持定能得佛法精髓,定会成为道德文明、心灵净化、垂慈利物、具足灵根、广培智种、同一了悟的人。佛教以深入修持佛法为宗旨,以悲智双运思想为主题,以平等和合为主旋律,以积极进取行菩萨道利益众生的精神为动力,以拔除痛苦与人安乐为目的,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环境保护、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出了一定贡献。相信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各位高僧大徳的领导下舍身施教,使古老的佛教文化发扬光大,为祖国统一大业、促进文明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为让全国人民认识佛教,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佛教,所以发展佛教教育合理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事业意义重大也是很有必要的。

千阳县城关镇宝平路39号

邮编721100

2.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篇二

1 生态农业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农业最早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艾伯奇特提出, 当时是指不用农药少施化肥, 通过增加生态土壤腐殖质, 改良土壤条件的农业。其基本含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 低投入, 经济上有生命力, 有利于长远发展, 并在环境、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 国外称为替代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 使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 用生物方法防治作物病虫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生产体系, 它是在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持续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是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障为目标的高效、低耗、低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 能够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新途径, 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2,3]。

2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2.1 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 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问题

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是动植物生命活动的不断循环过程, 人类正是利用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获得人类的生活和生命延续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这既是动植物本身的自然繁衍, 又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必要条件。近年来, 中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粮食总产、单产逐年增长。随着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 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处理存在困难。房前屋后、路边地头堆积大量农作物秸秆, 不仅污染环境, 更是火灾隐患。蒙城县每年仅小麦秸秆就有73.16万t (秸秆与籽粒比按1∶1计算) 。事实上, 农作物秸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 它是植物性粗饲料, 粗纤维高达30%以上, 掺入发酵剂, 经过初加工, 可提高吸收利用率, 营养成分能够被牛、羊等反刍动物完全吸收利用。然而, 这些宝贵资源一般作焚烧处理, 严重污染空气, 形成酸雨, 腐蚀绿色植物和建筑, 损害身体健康, 甚至酿成火灾, 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尽管秸秆禁烧取得一定成效, 但最终要从根本上来解决, 禁疏结合, 标本兼治, 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才是解决的根本途径。

2.2 缓解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 实现农业生物质资源全程化利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并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已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作为直接以生物和自然资源环境进行再生产的农业, 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更为重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 保护资源与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众所周知, 随着石油及其产品价格飙升, 煤炭价格居高不下, 全世界已步入能源短缺时代, 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寻找替代能源。中国政府立足长远,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农业废弃资源的处理和利用方面, 推进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和粪便资源化利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 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 开发使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 减少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输入和消耗, 真正形成农村的绿色新面貌。诸如秸秆发酵制沼、秸秆培养食用菌等一系列以消耗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新兴实用技术应运而生。

3 蒙城县生态农业模式

笔者针对蒙城县的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生活现状及经济条件, 推荐以沼气为纽带的2种生态农业模式, 即“畜禽养殖—沼—鱼—粮”和“畜禽养殖—厕所—沼—果蔬”。

3.1 具体形式和主要技术特点

在1个200 m2塑膜温室大棚的一侧, 建1个约8 m3的地下沼气池, 其上建1个约20 m2的猪舍和1个厕所, 形成1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圈舍的温度冬天提高4℃左右, 为畜禽提供适宜的生产条件, 而且缩短其生长期。伴随饲养量的增加, 又为沼气池增加充足的原料;由于圈舍下的沼气池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 解决了冬季气温低、产气少的技术难题;畜禽呼出二氧化碳, 使温室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 可以增加蔬菜产量, 提高品质, 成为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3.2 经济效益

蔬菜增产3 kg/m2, 增收5~6元/m2;畜禽可提前3~4个月出栏, 可降低成本40~50元;沼气灶、沼气灯每年可节电50元, 节煤1 500 kg, 折合人民币600元;沼渣、沼液为粮食、果树、蔬菜等种植业提供优质的有机肥,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结构, 既培肥土壤, 又节约一部分化肥开支, 同时又为池塘养鱼提供饵料。生产实践证明, 增施有机肥, 能够提高产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 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3.3 优点

上述2种生态农业模式具有污染小、热能高、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 不仅直接为农户提供了清洁能源, 保护生态环境, 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卫生习惯;而且也初步建立起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沼气建设既是缓解能源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 也是从源头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 符合生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4 沼气生产过程

以上2种模式都是以沼气发酵为中间环节, 现在简要介绍沼气的生产过程。沼气是将粉碎的农作物秸秆、枯树叶、人畜粪便等废弃物, 在一定温度 (20~40℃) 、湿度 (原料含水80%) 、酸度 (pH值7.0~8.5) 条件下, 隔绝空气 (如沼气池、沼气罐) , 经微生物作用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 其主要成分是甲烷, 含量达到70%, 略带臭味。沼气发酵是多种厌氧菌活动的结果, 是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过程, 不仅病菌、虫卵被杀死, 而且有机物腐熟后肥效高。这2种模式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 以沼气生产为纽带, 将粮、果、蔬等种植业与畜禽、水产养殖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质能互补、良性循环的农村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系统, 不仅减少环境污染, 提供农村生活能源, 而且提高资源利用率, 形成低投、高效的节本农业。它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效益最大化,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发挥优势, 使种、养一体化生产, 解决和改善了脏、乱、差的农村人居环境问题, 生物与环境协调适应,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符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科学发展思路。

5 蒙城县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蒙城县具有优越的农业资源优势, 又是养殖基地县, 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互利性, 彼此互相促进, 使生态农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发展对策上, 一是建立生态农业推进组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 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严禁有害化学品如高毒农药的滥用, 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4,5,6]。三是明确各级政府、行政机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职责及法律责任。四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资金保障。目前, 生态农业的投资主体仍然是个体农户, 其投资基础薄弱, 因此政府应承担一定的投资比例, 金融机构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生态农业的资金支持体系, 如鼓励银行、信用社, 通过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财政贴息等方式对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五是建立政府鼓励、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群众主动参与的有效机制, 因地制宜抓好标准化生态农业示范建设, 在行政村或村组, 选择有一定影响和带动能力的技术能手或科技示范户先行建设示范, 取得成效后推广应用。

摘要:介绍了生态农业的内涵与意义, 论述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针对蒙城县农业产业现状推荐2种生态农业模式, 并阐述了其技术形式、经济效益和优点, 最后提出该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以期实现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为前提, 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生态农业,内涵与意义,必要性,模式,发展对策,安徽蒙城

参考文献

[1]陈阜.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2]钟甫宁.农业政策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3]徐琪.循环农业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268-270.

[4]李家虎, 宋松岩, 白耕勤.浅谈我省生态农业的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 1989 (4) :18-20.

[5]窦瀚修.小康生态村建设刍议[J].河南农业科学, 1991 (4) :37-39.

3.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篇三

关键词:创新;乡村旅游;中郝峪村

一、中郝峪村基本概况

中郝峪村位于博山区池上镇西南部,淄博博山地处鲁中山区,是著名的山水之城,驰名中外的山东第二高峰鲁山就坐落于此,而中郝峪村正地处鲁山主峰之阳,是池上镇较为偏远的一个山村,全村共有89户人家,290口人。中郝峪村依山傍水,天然植被繁茂,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由于中郝峪村处于海拔800米左右,这里昼夜温差较大,气候条件优越宜人,近年来省内外游客慕名到此到消夏避暑是络绎不绝。全村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在从事农家乐的经营项目,其中有5户农家乐还被山东省旅游局评为4星级农家乐的称号。全村的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000元跨越到2014年均人收入24800元,村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了近12倍。

中郝峪村积极响应政府所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号召,提出“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富裕”的乡村经济发展的理念,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通过发展特色鄉村旅游,打造特色绿色经济,以农民稳健致富为发展根本,实现的了乡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的良性发展,中郝峪村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顺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成为中郝峪村发展的基本策略,更重要的是它为博山地区乡村旅游品牌的树立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

二、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中郝峪由于地处池上镇的尾部,交通不是特别便利,要想吸引游客到鲁山脚下的小村享受惬意的旅游生活,该村集资了15万元一条便捷的直通小镇的旅游之路,为方便团游、自驾游的游客的到来铺平了道路,正应那句俗语“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改善乡村旅游的居住环境,村里又投资50万元,对村民的房屋进行升级改造,对全村60余户无人居住的老宅,村里统一有偿收回,统一改造成度假村。村里的厕所,垃圾由村里统一划片管理,实现垃圾日日清,保持村容整洁,这些基础设施的高标准的改善,都是为了全面提升旅游区的硬件服务质量,在软件服务上,中郝峪村秉承的是游客要求至上的原则,游客来到中郝峪村一切尊重游客的选择需要,村里的游客服务中心都会尽量满足大家的个性化要求。乡村的自然风景资源、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村民的朴素的民风,科学规范的乡村管理共同构筑了中郝峪村旅游资源的主体。中郝峪村目前正通过对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村风民风,生态文明的创新型的发展改革模式的探讨,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的自然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维护生态环境,实现由农业生产为主导向旅游服务业发展的质的跨越。

三、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资源未充分挖掘,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开发不平衡

乡村旅游在开发的前期通常都会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特色作为其发展的主要切入点,中郝峪村也没有例外,旅游的模式主要是田园农业、农家乐、回归自然的旅游内容居多,虽然已经的开发了农业观光,绿色农产品采摘,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体验等围绕农业生产为主的旅游项目,但是还不足以吸引那些对乡村民俗文化喜爱的人们的关注,很多人对乡村旅游的体验较为肤浅,虽然满足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与向往,但是缺乏精神需求及乡村民俗文化氛围。从总体上看中郝峪村目前普遍缺乏对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村民文化的梳理与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的现实状态还远远无法达到真正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各种旅游资源对于满足游客的种种不一的心理诉求出现了失衡状态,这样的发展将不利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二)乡村旅游缺乏科技化营销手段,营销方式单一

中郝峪村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初时,农户是呈分散式经营为主的,这种经营没有统一的管理,往往处于一种无序化,因此在营销的手段上每一个农户还基本处于原始的推销商品的阶段,农民自己单独印发一些自家农家乐的简易宣传册或是名片在集市上散发,这样的宣传广度,力度可想而知,基本起不到乡村旅游的宣传效果。而政府虽然认识到宣传策划的意义,但往往资金有限,投入宣传费用较少,仅仅通过报纸、电台进行简单宣传,这种传统的宣传方式,信息是单一化的传递,语言也较为模式化,因此游客在了解旅游目的地时比较模糊化,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阶段,游客需要的是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播媒介,了解到旅游地的全面情况,游客希望通过更加高科技宣传媒参与互动的方式了解旅游讯息,但是在乡村旅游的宣传手段中,通过高品格的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并将其用过营销方式打造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推广给游客的意识、观念、体系还没有完善,这就需要创新乡村旅游的营销概念与模式。

(三)乡村旅游缺乏科学管理服务体系,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水平较弱

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服务体系,没有懂得管理服务的团对为村里的百姓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建设性意见,中郝峪村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曾经出现过村里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在食宿费用上的互相压价,严重扰乱了,乡村旅游公平竞争的秩序,而一些农户为了拉到更多的客人不惜做赔本的生意,有时为了拉客人经营户之间还出现的打架现象,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损毁了中郝峪村的旅游声誉,由于没有同一的服务质量的要求,经营农家乐的经营户在菜品的质量、品种、价格方面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经营户由于没有接受过旅游服务的正规培训,在接待游客的礼仪、服务态度方面也无法与规范化、专业化的旅游服务相比较,这些隐性的服务行为都给当地的旅游业的长足发展造成了阻碍。

nlc202309012223

(四)乡村旅游缺乏独具特色的市场定位、整体规划较弱

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式基本大同小异,如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赢得独树一帜的市场地位,准确的市场定位非常重要,在中郝峪村发展旅游的起步阶段,由于对自身旅游资源没有准确的认识,盲目开发了一些不适当地山区旅游的项目,各种旅游资源都摆在游客面前时,使游客反而觉得当地的旅游毫无特色可言,让游客对山区乡村旅游失去的兴趣,再者村中的经营户为了承揽更过的游客,私搭乱建住房,垃圾乱丢,污水横流这都给美丽清洁的村庄带来了环境压力,对乡村旅游布局的統一规划,准确定位乡村旅游的特色,迎合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是镇政府村委,以及当地百姓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中郝峪村乡村旅游业在“创新”中求发展、求突破的发展策略

(一)创新旅游资源的整合方式

中郝峪村所拥有的丰富的绿色自然资源是有目共睹的,除了让游客呼吸新鲜的空气,吃到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居住在宁静整洁的乡野别墅之中,享受乡村静谧安逸的生活氛围外,为了让游客还能感受到浓郁的乡村社会浓郁的人文旅游的元素,该村整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比如该村整理了博山地区的年俗文化,食俗文化、居住习俗、与该村相关的民间传说,让到此旅游的客人感受到博山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特质表现,发展乡村旅游应该创新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将乡村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山水资源、人文民俗资源等旅游元素有机整合,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人文品质的内涵。

(二)创新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模式

为了使中郝峪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更上一层楼,要创新乡村旅游宣传的营销模式,中郝峪村在推广本村旅游项目时,树立了“大市场,大营销”的营销宣传策略,积极整合社会中的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种资源,实现依靠社会有影响力的宣传平台,实现社会资源优势配合,达到整体营销的效果。中郝峪村在营销自己的旅游资源时,采取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建立了完善的营销网络联盟,与此同时还采用了“行业联合加企业联手”的大旅游宣传促销方式,中郝峪村除了借助营销平台,创新营销模式之外,自身也通过举行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相亲大会,CS比赛等活动,来进行乡村旅游品牌的树立与推广,形成景区与乡村发展建设于一体的旅游宣传推广理念。传统的营销媒体与现代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相互补充,聘请专业的网络营销人才,积极通过互联网的转播特点,加大对中郝峪村旅游的宣传力度,通过制作中郝峪村乡村旅游网站,随时传递乡村旅游的动态信息,利用好博山地区的网络信息平台,全面、详实得将中郝峪村的旅游资源展现在互联网上。在与企业联手宣传旅游路线时,与知名国内旅游网站联合,共同构建乡村旅游营销网络体系。

(三)创新乡村旅游“公司化”经营运作手段

中郝峪村村委决定为了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化、正规化、企业化,在2011年成立了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目的就是通过探寻“公司运作+个体承包+村民入股”的创新经济运营模式,来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为了让村民经营的旅游项目走向合理规范的道路,减少相互压价带来的恶性竞争,提升服务质量,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全权负责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营,公司旗下所运营的所有旅游项目都承包给经营户,公司负责统一制定旅游消费的价格,所有游客的接待与分配由公司统一安排,经营户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升自身的接待质量,公司化运作通过科学化的运作手段,整合物力、人力资源,还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加快了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服务体系向乡村覆盖的进程。在乡村旅行,城市中的游客也能享受到便利贴心的服务。通过各村组织旅游合作社、合作组织,推动村与村之间,旅游资源共享,合力开发旅游产品,使乡村旅游经济从个体化,分散无序化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四)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科学定位乡村旅游市场

发展乡村旅游以发展乡村经济为前提,以农民致富为根本,乡村旅游虽然以为了接待、能周到服务游客的目的而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环境的提升、村规村约的制定更加制度化,但是乡村旅游绝不是为了单纯发展旅游而被动去完善乡村中存在的各种不足,中郝峪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百姓谋福利为宗旨,以改善村容村貌、民风民貌为发展旅游的落脚点。开创发展乡村旅游的新理念,以乡村旅游带动全村的综合设施环境的治理与改善,以农民的安定幸福的生活动力反过来去创造更舒适的乡村旅游环境,旅游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中郝峪村通过对旅游市场的综合分析,明晰自身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以及对旅游市场游客群体的准确定位,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不断向前发展,奠定了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结语:山东博山区中郝峪村是众多乡村旅游村庄中发展较为成功的典型之一,在经过了长期的旅游经营的探索之中,中郝峪村也曾经经历了经营的失败与如何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成功途径的困惑,但最终通过乡村旅游理念的创新,公司运作经营方式的创新、营销宣传模式的创新以及对当地特色资源整合的创新等途径,赢得了旅游消费群体的认可与极佳的口碑。“创新”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途径,唯有“创新”在乡村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政府、旅游公司、民众才能很好的把握市场、适应市场,最终占领市场,于此同时在创新之中,乡村经济才能稳步前行,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对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缩影的描述,中国乡村旅游的大道必将是宽广的,虽然会有磕绊,但是只要有“创新”,中国的乡村旅游经济将会在旅游经济的总量中逐渐占有重要的份额。

参考文献

[1]张树民.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政策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2]何景明.乡村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格林生态庄园的必要性研究论文 篇四

一、生态庄园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返璞归真,亲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休闲方式。农家乐更是成为了城市居民假日度假的好去处。农家乐和生态农庄为游客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可能。

来自于中国旅游网的一项调查数据:选择短途旅游的消费者人群占旅游总消费人数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选择市内公园和游乐园,24.2%的人选择郊区景区,27.2%的人选择乡村游和农家乐,只有3.03%的人选择去外地。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度假休闲、乡村游及农家乐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大,仅次于市内公园和游乐园的消费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消费方式。选择假日农庄游乐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还将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预示着诸如这样以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民俗风情等农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以市民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和探索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应运而生,而农家庄园正是这种休闲生态旅游的典型代表。

随着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提高,传统的的旅游模式有着日趋冷淡的趋势,而短途休闲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着田园生活般庄园文化和生态休闲的休闲农庄能带给游客颐养身心,物我两忘,回归自然的感觉。可见,创建一所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最终面向大众的生态休闲庄园已经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生态庄园的模式与特点

目前,我国传统的旅游品种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自然景观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沟,龙门石窟,湖南张家界;文化名胜旅游,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异域风光,购物体验式,如新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还有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模式等。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闲农庄,地处郊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枢纽位置,同时具有便利的交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导游客来到郊区,吃农家乐,住民家房,耍农家乐,做农家活,无形之中向消费者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态休闲农庄选址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污染小和风光旖旎的城郊,这里有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有难得的乡村野味,还提供一定的娱乐设施,如室外温泉,游泳馆、水上乐园、桌球、台球厅、儿童乐园、马场、垂钓、自助烧烤和疗养场所,以满足人们的观赏、休闲、度假、娱乐、游玩等需求;庄园还设立专供商务休闲娱乐的场所,如展厅,以供大型公司举行年会和半年会;还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如篝火晚会和舞会等。此外,庄园通过建立生态果蔬园、科学培育生态花园,让游客体验到农家自助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即发展了生态观光旅游,又愉悦了游客的身心,更为庄园实现了创收,体现了名副其实的多赢。

三、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目的

与传统的农家乐相比,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打造一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生态休闲农庄,它及采摘、园艺、旅游及景观园林于一身,便于消费者享受到假日观光、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体验甜美的乡村乐趣。其次,这样的休闲农庄使大型企业商务活动的举行从城市酒店过渡到近郊环境优美的生态庄园,使人与自然近距离接触,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调整。同时也为户外婚礼项目如婚纱摄影、婚礼仪式提供天然的环境;不仅如此,它对现有的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服务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提升。通过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建立素拓场地、生态园以拓宽消费者市场。

四、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意义

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休闲度假、怡养身心的理想场所。

首先,生态休闲庄园的建立是对当地本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特色的民俗风情的一种传播。它让农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还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交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使消费者有机会体验农村生活,增长农业知识。

其次,格林生态庄园的建立有利于对当地自然资源实施最大限度的开发与保护。在有目的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收益。

再次,休闲农庄的建立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亦增加了国家税收。而且将带动和延长绿色产品等环保产业相关生产链条和消费链条的发展,促进了城郊“生态经济带”的形成。

此外,大量的客流将被吸引至此,可以刺激当地的消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五、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市场前景

以“农家乐”为例,2006年五一期间,西安市八个县区接待游客64万人,实现收入1450万元;与上一年持平,十一期间,西安农家乐接待游客55万人,实现收入1350万元,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万人,实现收入1986万元。由此可见,休闲农庄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农家乐规模小,管理不善,卫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证,其休闲娱乐方式单一,而庄园扬长避短,将农家乐带入庄园进行统筹管理,在规模上适当扩大,卫生及管理上相应改善,做到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现如今,更多企事业单位更愿意到一些设备齐全服务完善的休闲农庄去放松,而庄园的目标消费者以短期休闲的旅游群体为主,如商务群体,青少年等闲散旅游群体,外景拍摄群体,户外婚礼群体等。由此可见,格林休闲农庄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齐昕.大都市郊区休闲“庄园”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5):104-109.

[2]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前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40-43.

[3]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44-148.

5.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篇五

生态农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建设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金寨县兴宏生态养殖园有限公司前身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场,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所有的农业企业的效益有下降趋势,为了使渔场更有活力、更有优势,企业在鱼塘附近建起了猪舍,搞起了循环有机养殖,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即使这样,要想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除要做大做强畜牧养殖以外,还需结合当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进一步扩大老规模,拓宽业务范围,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担风险能力。因此,建设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差异性的需求。建设之初,该项目就按绿色环保的宗旨发展,通过加强和规范管理,加大科技投入,使农业生态养殖发展的有条不紊,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也增强了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总之,强化养殖,拓展种植,开展观光旅游,可以提升公司市场竞争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对公司来说,既是可行的,也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二是适应当代消费者需求的需要。金寨县兴宏生态养殖园有限公司正处于二次创业攻坚时期,为了适应当代消费者的需求,除了强化渔业生产以外,还需调整企业的产业结构,西安文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wenhaizx.com 可行性研究报告

进一步发挥当地的潜能,公司处于群山环绕、湖水相伴的环境中,自然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必须全面优化现有的存量资产和发挥资产优势,特别是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与抵御风险的能力。这对提升兴宏品牌形象、抵御风险的能力大有裨益,也可以通过政府农业部门的窗口加强宣传,以展示公司的形象与实力,意义重大。

三是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需要。金寨县兴宏生态养殖园有限公司原只从事渔业生产,渔塘周边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单一的渔业生产,生产成本也难以降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和资源,开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利用养猪、养鸡、养鸭等产生的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料和渔业生产的饲料替代品,不仅可以保护环境,也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同时,开展农业观光旅游,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本项目符合当前产业政策,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安徽省委在实施全省“861”计划中提出了建设四大基地的目标,建立城郊型农业生产基地是四大基地之一,提出要发挥我省农业大省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业生产,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步伐,逐步实现由农业大省为农业强

省的目标。金寨县政府也提出,要发展、推广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要加快城郊型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实现带动城郊农民早日致富的目标。

二是自然条件优越。金寨县兴宏生太养殖园有限公司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区位于金寨县梅山镇,平均海拔500米,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相对湿度80%,年平均温度20.8度,年日照时数2098.8小时,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其特征是季风显著,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热、水条件优越。常年平均气温为15度,平均无霜期220天,常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平均降雨日为141天,最少111天。园区周边林相良好,为保持园区生态环境,开发时保留部分天然林,陡坡、坑谷留足自然植被,园区远离村落和工矿企业,大气、水质、土壤未受污染,是建设生态园的理想地带。

三是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管理基础。在未建立本项目的时候,本企业长期从事鱼类、商品猪的生产和销售,养殖技术成熟,所生产出的畜牧水产商品肉质健康,口感优美,在市场上颇受青睐,在消费者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且本企业多次前往一些大的、优秀的企业参观考察,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学习最新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还吸取别人科学和管理,使得本企业一直向前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因此,本项目具有坚实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基础。

6.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论文 篇六

【摘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需要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现国家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新形势下发展的方式,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林业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我国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正在有序地开展,林业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时间较晚,其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反思和改进,笔者从事林业工作多年,简要阐述以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这一方面发展的现状,并为其提出一些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帮助,推动其健康发展。

1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必要性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森林对于改善空气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如果森林受到损坏,将严重制约人类的发展,为此,一个国家要重视林业工作。现如今,我国倡导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这种建设工作得益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现阶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使其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提供更多的林业产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发展森林文化等多样化需求,让森林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1]。

2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现状

我国林业工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将“生产木材”作为工作的中心,这种工作方向会伤害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为此我国开始向林业生态建设方向转变,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入了理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实际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1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更加全面化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过程,其与多个环节存在着联系,例如其要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珍稀树种,在有能力的前提下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保护森林中的野生动物,由此可见,林业生态工程并不仅仅是保护森林和树木,其还要保护与森林有关的其他事物,在林业生态工作方面,这种发展的理念更加科学[2]。

2.2注重可持续发展

我国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维持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这标志着中国林业从此进入了在明晰思路指导下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能够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减少树木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推动我国的林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举措

3.1注重与人们生活紧密结合

我国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民带来福利,让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因此,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其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让人们的生活中减少木材的使用,让更多的树木得到保护,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林业保护意识,在生活中积极参与树木的种植和保护工作,通过这些措施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这样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将会实现质量上的提升,其将赋予林业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新的内涵,极大地丰富着林业建设的.内容和形式[3]。

3.2稳中求进,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在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应当坚持稳扎稳打的战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而不是照搬西方国家的工作方法,因为我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别,贸然学习必将不会取得好的结果,为此,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同时,还要注重跨越式的发展,这两种要求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当我国的能力允许时,要加速发展的步伐,没有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速度就难以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相适应,而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因就是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因此,要在“稳中求进”,提升建设的质量,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林业的特殊要求。

3.3提升人们周边的环境质量

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比较特殊,在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其他环节的建设工作,造成人们的幸福指数较低,解决这种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提升人们生活周边的环境,让环境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政府相关部门要正确地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发展和治理同时进行,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并不是只保证群众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还要为群众建设一个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街道整洁的环境,从而让人们居住得更加惬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的任务非常重,既要保证经济建设取得好的成绩,又要保证环境建设符合人们的需要,林业生态工程要服务建设工作大局,努力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让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虑和进行决策,在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培养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道德,通过多种举措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4结束语

总之,现如今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各种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还有许多路要走,在林业建设工作中,我国需要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要注重生态工程的建设,提升发展的科学性、有效性,让林业工作更好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我国优秀的森林资源,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

参考文献

[1]王洪军,黄石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经验与问题[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01):33.

[2]哲伦.生态工程:可持续的环保理念[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19):4.

7.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篇七

1 护坡生态化的含义及其设计的原则

1.1 含义

护坡对于防治坡面冲刷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的保护措施。做好其建设工作有利于水利工程处理好防洪排涝、水土流失等问题。护坡生态化建设指通过将植物与土木工程结合起来, 进而保护水利工程的坡面, 使其免受水力侵蚀, 进而达到保护的作用。护坡的生态化能够创造良好的自然景观, 使其得到一定的生态保护, 且生态护坡能够发挥其独有的生物与生态作用, 有效地对护坡的水土进行养护, 加大了坡面的稳定性, 使护坡工程的耐用性及强度等得到有效保证。

1.2 生态化设计的原则

护坡的生态化建设应遵循推动具体设计实现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及应用的原则以及对其进行创新建设的原则。对于生态化护坡的设计应根据水利工程的具体情况及社会发展与经济的要求进行设计, 并使其达到一定保护环境目的。在进行护坡的生态化设计时应注意设计的具体要求, 其建设必须符合政策要求, 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宏观眼光, 且与我国的发展、能源的损耗及污染的处理等相适应, 并能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进行护坡生态化的建设时, 应拓宽设计思路, 并尽量使其达到节约的目的, 有效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应用。如工作人员可以将各部位坡面和生态化坡面相结合, 提高其建设的效果或者在材料的使用上, 可以选择最优化的材料来提高施工质量, 以加强其耐用性, 扩大使用年限, 并且尽量减少应用不可再生的资源。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建设的基础上, 减少性能损耗和经济花费, 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如通过天然的石材替代混凝土的应用, 减少花费, 且对于一些必备的混凝土构件, 应加强其强度, 让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加强对水的侵蚀作用的抵抗力, 减少护坡工程的损坏。护坡建设相较于其他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技术较低, 其需要的工程材料的量也比较少, 但传统的方式还是会造成一定的财力浪费。因此, 工作人员应注意积极对护坡生态化建设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还应加大对护坡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进行创新, 提高施工效率, 降低材料的花费, 在保证生态化护坡工程的质量的同时, 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2 护坡生态化的重要性

护坡是重要的保护措施, 在防治坡面冲刷及风化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为使水利工程能够更好地解决洪水问题, 应尽量完善护坡的建设。因我国水利工程与生态之间失衡, 导致生态环境随之恶化, 加强水利工程的护坡生态化建设是目前十分重要的工作。护坡生态化工程是水利建设中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 其利用植被涵水固土的特性, 保护边坡周围土体, 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护坡生态化能够使水利工程造价降低, 并通过植被的根系的生长特点固定土体, 且能够缓冲水流或对雨水进行节流, 从而保护边坡免受水流的冲刷与侵蚀, 达到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且护坡生态化可以解决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护坡建设不一致的问题。在传统的护坡建设中, 水利工程的施工会导致严重的沙化问题及水土流失, 对周围的建筑及环境造成影响, 并威胁到生态植被群落的生存。但进行护坡的生态化的设计可以解决这些不利因素, 通过有效利用植被的固土作用, 来较少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使生态与工程建设达到平衡, 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3 生态化护坡工程技术

生态护坡技术包括植物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及采用直立石块进行护坡。在进行设计时, 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 减少浆砌块石的使用, 将绿化植被和树根松木进行结合, 增强坡的生态性及稳定性。植物护坡可以适应根系发达的植物来固土, 达到满足生态环境需求, 固土保沙的目的, 且其还能发挥观赏作用, 并能防止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植被与生态混凝土的结合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这种生态混凝土具有很好的透气性, 能够保持土层与空气的热湿交换的能力, 且生态混凝土的保水材料可以将水分提供给植物, 对于植被的生长有很好的作用, 并能够减少土中的水分蒸发, 为植被的发芽提供相应的养分。这种方法有较好的抗冲刷性能, 且不易受到水位骤降的影响。用直立块石进行护坡是指用插花的方式将块石砌好, 在护坡两岸种植绿化植物, 在其挡墙前种植水生植物。这种护坡形式能够构成良好的生态化环境, 并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抵抗水流冲刷, 还可以减少河道的淤积。

还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材料来建设护坡, 其主要通过单元格及网垫的方法将护坡的植物进行结合, 使其固定在坡面上。这种方法还能进行沙粒和土壤的储存, 并能起到涵水养土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植物的根系可以从网孔穿过并能解决植物均匀生长的难题, 且植物长成后能够让草皮、网垫及土壤表层形结合, 形成稳定的体系, 遇到雨水也不会被冲走, 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在进行生态化的护坡建设时应重视其绿化建设, 在护坡上栽培植被, 能够美化环境, 且植物的发达的根系可以固土, 防止水土流失, 改良生态环境。应根据护坡的地形的特点, 在岸坡上铺盖土工材料, 并按照间距将多种植物种植在上面, 减少风雨对生态化护坡的侵蚀和冲刷, 将护坡的稳定性提高。对于水位变化大的地方, 因水流造成的冲刷力过大, 此时应使用毛竹桩来控制水势, 减缓冲刷。除了考虑其起到的防护作用外, 还应注意护坡与景观的和谐。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护坡的生态化设计时, 应综合策划植被与周围景观的协调, 让护坡工程和人文景观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如应将低矮的灌木和挺拔的乔木进行结合, 让水里的生物与植被相映成趣。还可引进一些亲水元素如桥梁、岛屿等, 让河道的护坡不仅起到固土防水的作用, 还能具有良好的观赏效应, 形成良好的护坡生态环境。

4 护坡绿化问题的探究

4.1 平铺草皮

平铺草皮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防护措施, 其指经过人工将天然草皮铺设在边坡上。这种方法风化的岩层, 比较适合坡度缓、边坡高度低的土质。这种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 其施工的具体操作简单且成本低廉。但平铺草皮的后期养护工作的比较困难, 且草皮的成活率低, 易被水冲走, 边坡防护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目前, 我国的草皮的来源也比不如以前的来源广, 使用平铺草皮护坡也受到了约束, 其作用也受到了限制。

4.2 人工种草

人工种草的主要是通过人工在边坡坡面播散草种, 也是一种传统的防护措施。人工种草护坡适用于坡度较缓且高度低的土质路堑。这种方法的成本也比较低, 且施工简单。但在进行播撒时应注意将草籽播撒均匀。若雨水比较频繁, 草籽可能会被冲走, 这会大幅降低草籽的存活率。这种方法还会导致坡面冲沟的情况发生, 难以达到良好的边坡防护效果, 容易因表土的流失而使边坡产生病害, 其整治与修复的工作也比较难以进行。因此, 这种方法的应用较少。

4.3 土工网植草

这种方法是一种新开发的复合型的防护措施。其主要是通过土工网和植物的共同作用来实现长期的防护及绿化的作用。其能够同时进行植物的防护与坡面的加固。其应用特殊工艺和新材料来生产三维立体网, 这种技术能够加固边坡, 保护土壤的功能, 且在进行植被播种的初期可以防止冲刷,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让其覆盖在坡面上。目前, 这种防护方法在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较多。

4.4 行栽香根草

香根草具有很强的耐火性、耐涝性及耐旱性, 适应能力强, 其长势挺立可以在较为贫瘠的地方生长, 比较适合用于做护坡的植被。香根草的根系粗壮发达, 具有较强的抗拉性能, 能快速扎根地下, 其可以在4个月之内长成密集的篱笆, 长势旺盛。这种植物能在边坡的防护中发挥良好的防护功能, 且能有效保护水利工程的土质边坡, 并能显著增强边坡的稳定性, 是一种效果良好非常实用的护坡技术。

5 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的发展规划

5.1 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人们通常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护坡工程中养成定式思维, 不能轻易接受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只有国家政策才能加大说服力, 减轻新技术运用的阻力。因此, 政府应适当出台一些政策, 鼓励建筑行业对新技术的应用, 并对其进行支持, 让新的护坡技术能够被人们及时接受, 进而得到广泛应用, 使生态护坡技术能够发展下去。

5.2 完善护坡工程设计

在进行护坡工程的生态化设计时, 应把握宏观局势, 并仔细考虑具体的细节,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综合考虑能源损耗、污染处理等方面的问题, 使这些因素能够得到完善的解决。应用艺术家与环保者的思想以及建筑工程师的技术综合考虑护坡工程的生态化设计, 制定出能充分发挥作用及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的方案。在设计上, 应从节约的角度出发, 拓宽设计思路, 在不影响水利工程生态化护坡防护功能的基础上, 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及混凝土的使用, 用天然石材替代, 降低工程的施工成本,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3 加强材料的创新

材料是水利工程护坡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护坡建设需要使用大量的混凝土、块石等材料, 这些材料在护坡工程的成本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 从节约的角度积极对水利工程护坡建设中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创新, 研发出适用性强, 成本低廉的环保型材料, 并对半成品生产技术进行创新。

总之, 护坡建设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而生态化护坡具有成本低、适用性好等优点, 能够充分发挥护坡功能, 且能实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 保护现有自然资源。应用生态化护坡能够实现水利工程护坡建设的综合生态效益。因此, 应对护坡的生态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完善, 将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任建民.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设计技术分析[J].中国水运, 2011, 18 (3) :98-99.

[2]高昕.试析水利工程护坡生态化建设与发展[J].地球, 2013, 07 (7) :56-57.

8.实施林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及建议 篇八

关键词:林业;生态补偿;必要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4-72-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对森林生态环境本身的补偿,更是对个人或区域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实施林业生态补偿这一举措对于发展现代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具有重大意义。应从政策、项目、资金、科技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内蒙古林业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林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着力改善重点区域生态,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 实施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改善生态状况,提高生态承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1.2 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是实施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

生态公益林是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森林。生态公益林服务于社会,受益于全民,是一项公益事业。其本身的价值很难直接用经济效益指标来衡量。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是以活立木群落为载体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森林生态效益长期无偿享用,森林的经营者只有投入而无回报的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也可以弥补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保证公益林建设的可持续性。

2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现状

补偿来源渠道单一。国家财政拨款是当前我国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依靠,一方面,全社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存在着依赖思想,只等着国家的财政补贴。重点生态工程仅靠国家补助投资建设,工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地方各级财政缺乏资金配套能力,县乡村组织造林困难,影响了防护林体系建设进程。

3 深化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十一五”以来,林业改革力度明显加大,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的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坚持以工程为载体,科技为先导,机制创新为动力,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建设格局。

3.1 深化林业改革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理挖潜的原则。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以改善两大平原生态环境为宗旨,财力与物力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挖潜,集中资金、集中治理和规模推进,保护和扩大现有森林资源与湿地资源,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布局、科学实施的原则。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以突出江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农田(草牧场)防护林、湿地保护与恢复、保护区能力建设为前提,努力做到布局合理、覆盖普及、功能完善和科学实施。

第三,坚持国家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坚持国家为主和政府投入为主,发挥各部门优势,利用市场机制,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广筹资金,推进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恢复。

3.2 扩大中央财政森林生态补偿面积,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国家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10年来,只对国家重点公益林给予生态效益补偿,且5元/亩的补偿标准一直未进行调整。事实上,一般公益林及商品林等都发挥着重要生态作用。为此,建议国家对所有森林全部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同时考虑物价上涨及管护成本不断增加的因素,将补偿标准提高至10元/亩以上。

3.3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

将内蒙古已建立的省级保护区争取列入国家和省建设内容,加强对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保护区日常管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以及社区共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同时,由于自然保护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观念落后、发展基础薄弱,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有着严重威胁。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制定生态补偿、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拉动和扶持当地的经济,帮助当地群众开辟生产门路,建立互利互惠的社区共管关系,使周边群众和社区从自然保护区的可能破坏者变成共同管理者,促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但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而且调动了林农造林绿化积极性,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生态建设良好局面。通过生态补偿,保护生态环境,使得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得到经济补偿,增强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使造林绿化工作有特色、出精品,出现了全新局面。保障生态保护地区公平发展权,使地区间得到平衡发展。

9.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篇九

3.1 生态河道断面规划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河道断面形式的选择应当融入生态化理念, 根据其排洪排涝、灌溉功能和旅游等功能要求, 加强生态河道, 景观河道的建设, 以提高河道空间利用率, 实现河流的生态化建设。为确保河道断面规划设计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河道断面规划设计时要考虑河道的过流能力、槽蓄能力以及城市发展需求等。

3.2 恢复河道自然状态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应用, 应将河道浅滩及河道水土多样化生物栖息作为关键内容, 在保证河流正常的通航及防洪能力的前提下, 对河道的自然状态进行恢复。

首先, 需要结合河道实际情况, 应尽量保证河道走向更接近于自然状态, 河岸线路平顺, 宽窄适中, 要避免人为改造不合理线路的出现。其次, 在对河道治理工程进行设计时, 要着重考虑河道与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要使河道生态系统与周边环境结合在一起, 以拓展和稳定自然生态系统。然后, 在进行河道治理时, 要尽可能恢复土质河岸, 在河道沿岸多种植绿色植物, 植被品种尽量选择那些适宜在水边生长, 又对生态系统内其他动植物的影响较小, 以实现陆域生态环境能够与水环境生态系统很好地融合, 保持河道生态环境体系的稳定性。最后, 在修筑河堤及沿岸景观时, 尽可能地选择自然石料, 既可以使景观的自然和谐, 又有助于河道生态系统的自然稳定发展。

3.3 构筑河道生态水网

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以河流水系联网为基础, 根据河道不同地区的自身特点对河道进行区域化管理, 达到既能实现各种水资源的优化调度, 又能恢复和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生态水网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 要从整个河道出发, 资源共享, 协调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实现河流流域内生态循环的有序进行。

3.4 建设生态河堤

在对河堤进行设计时, 为满足生态河堤的需求, 可以在河道两侧设置浅滩、实地等, 既给沿岸居民提供了欣赏河道美景的场所, 又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和谐美化河道的整体性。

在河道河堤施工中, 应该合理选择材料, 将周边自然环境作为材料选择标准, 在一些防洪压力较大的区段, 尽量选择混凝土砌筑河堤, 而对一些防洪压力较小的区段, 可以采取自然石料进行河堤修建, 尽可能减少其对于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 有助于沿岸生态系统原始面貌的修复, 提升河道与河堤的融合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 将生态水利应用到治理河道中, 是一项复杂、系统、可持续、实施性较高的工程, 有利于整体生态环境。所以, 要加强对河道治理工作的重视, 在河道的治理中, 要严格遵循生态水利治理河道的原则和理念, 利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 加强对河道的生态建设, 促进河道生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建.浅谈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J].建筑与装饰, (8) .

[2]李霞.如何进行生态河道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 (14) .

[3]关前芳.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 201 (24) .

[4]倪宏.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J].智能城市, 2018 (9) .

[5]蒋旭.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珠江水运, 2018 (10) .

10.食品溯源体系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篇十

摘要:

本文简述了食品溯源体系概念及国内外食品追溯系统现状,论述了食品安全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和几点相关建议。

吉林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农业产品深加工企业众多,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看待。更为重要的是吉林特产的人参,鹿茸,林蛙油等作为出口创汇类商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为符合欧盟等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此类生产加工企业在食品溯源体系建立更应与国际接轨在更多方面得到重视。由于本人以前在进出口公司工作,所以从食品类商品出口层面对食品溯源体系对企业发展做相应的阐述。

一、概述

1.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最早是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质量在消费者端出现问题,可以通过食品标签上的溯源码进行联网查询,查出该食品的生产企业、食品的产地、具体农户等全部流通信息,明确事故方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是通过开发出食品溯源专用的各类硬件设备应用于参与市场的各方并且进行联网互动,对众多的异构信息进行转换、融合和挖掘,实现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完成食品供应、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信息采集、记录与交换。

一般来说,建立可追溯制度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即当对人类健康或环境构成危险时,可以及时有效的从市场上撤出有问题的产品;促进对危害环境和人类与动物健康的无意识的、长期的影响进行识别与监测;有助于对标识管理进行统一控制。可追溯制度与标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目标,但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可追溯制度能够提供进行标识的信息,良好的标识管理有助于可追溯制度的实施。

建立和完善多级互联互通的可追溯网络,即通过建立国家、省、市、县、企业(包括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多级共享互联互通的可追溯网络,食品一旦出现问题,通过管理标识(如二维码)就会很快通过可追溯网络进行追踪,从而保证了食品安全。并可通过可追溯网络对原材料供应进行追溯,即使上市的食品出现问题,食品厂家也能快速找出原因,锁定食品消费者,快速采取补救措施。开发推广普及多样性食品可追溯终端。要大量开发可追溯终端,满足各种环境下的使用和应用,特别是要加快开发和推广便携性终端。基于当前手机用户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利用3G网络和FRID技术,开发基于手机的可追溯终端,以满足各种环境下使用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同时在出现问题时又能通过手机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警示,从而体现可追溯系统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2.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必要性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源性疾病危害越来越大。实施食品可追溯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虽然iso9000等多种有效的控制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纷纷被引入并在实践中运用,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上述的管理办法都主要是对加工环节进行控制,缺少将整个供应链连接起来的手段。追溯系统强调产品的惟一标识和全过程追踪,对实施可追溯系统的产品,在其各个生产环节,可以实行iso9001等质量控制方法对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有效地追踪到食品的源头,及时召回不合格产品,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应用

欧盟的食品可追溯系统应用最早,尤其是活牛和牛肉制品的可追溯系统。欧盟把食品可追溯系统纳入到法律框架下。2000年1月欧盟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一个根本性改革,就是以控制“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基础,明确所有相关生产经营者的责任。2002年1月欧盟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规定每一个农产品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辅料及相关材料提供保证措施和数据,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依据牛肉标签法,欧盟国家在生产环节要对活牛建立验证和注册体系,在销售环节要向消费者提供足够清晰的产品标识信息。欧盟《食品法》中规定,食品、饲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以及与食品、饲料制造相关的物品,其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阶段必须确立这种可追踪系统。该系统对各个阶段的主体作了规定,以保证可以确认以上的各种提供物的来源与方向.2000年7月17日,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制定了(EC)第1760/2000号法规,建立了对牛的验证和注册体系,并对牛肉和牛肉制品的标签标识作出了规定。根据法规,欧盟每一成员国都必须建立牛的验证和注册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以下因素:牛耳标签、电子数据库、动物护照、企业注册。根据该法规规定,凡在欧盟市场销售的牛肉,均必须执行强制性标签标识规定。日本2003年5月获得国会通过《食品安全基本法》,将实施食品健康影响评价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实施政策的基本方针。2003年6月获得国会通过编列11亿日元预算执行,2003年12月1日开始实行《牛肉生产履历法》.对牛出生以及进口的提出,耳标的装配,禁止取下耳标、转让和接受转让的提出、死亡、宰杀以及出口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每头牛的个体识别号码,必须传达给生产农家、加工业者、流通业者、零售业、外食业者,消费者可以在家畜改良中心的首页中,用标明在牛肉包装上的个体识别号码,查到牛肉的8项基本资料,如性别、出生年月日、饲养地点、饲料等。法律规定每头牛从出生开始就要佩带耳标,耳标应注明牛的识别履历,包括出生报告(时间、地点、母体识别号)、农家条码、种别等。屠宰分解后的每一部分也必须加上标签方能出售,要让消费者从货架上拿到的每一小包装牛肉盒上都能查到上述信息,违者将处以30万日元的罚款。日本在全国建立了牛个体识别数据库,从2004年12月开始消费者将能直接从网上核对所买食品的各种信息。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食品可追溯系统主要是企业自愿建立,政府主要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2003年5月,美国公布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运输、配送和进口的企业要建立并保全相关食品流通的全过程记录。美国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自愿性可追溯系统。由70多个协会、组织和100余名畜牧兽医专业人员组成了家畜开发标识小组,共同参与制定并建立家畜标识与可追溯工作计划,其目的是在发现外来疫病的情况下,能够在48小时内确定所有涉及与其有直接接触的企业。

三、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关于食品溯源体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标准和指南。2002年,北京市商委制定了食品信息可追踪制度,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购进和销售食品要有明细账,即对购进食品按产地、供应商、购进日期和批次建立档案。同时,批发企业建立主要销售对象档案,便于经营企业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后追查供货源头。全国所有龙头食品企业从2005年开始建立食品原料可溯源制度,根据这项制度的要求,国家和地方食品龙头企业将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形式,从原料选种环节推行标准化操作,种植、加工和流通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同时在产品包装上张贴食品原料信息标志。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蔬菜的药物残留、生产基地的质量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福建省首个肉品质量查询系统于2005年8月在厦门市正式开通,这种系统可让消费者获知肉品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从而将肉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置于肉品质量安全规范制度之下。济南市从2005年9月起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市场准入制、食品安全事故可溯源制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等。

由此可见我国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不仅能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提供优质安全的食品,同时也是打破国外因食品安全追溯而设置的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2010年发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按照《商务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商秩字[2010]279号)精神,为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任务与要求,特制定了相关规范。规定了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目标、基本原则、总体框架、追溯流程、追溯实现方式及信息采集、传输、应用等内容,明确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准则和要求。适用于中央、省级追溯管理平台和试点城市流通追溯体系的建设和验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法规标准为依据,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基础,建设以中央、省、市三级追溯管理平台为核心,以生猪屠宰环节、批发环节、零售环节、消费环节及“产销对接”核心企业追溯子系统为支撑,以追溯信息链条完整性管理为重点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实现肉类蔬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行业自律和消费者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升流通行业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各试点城市按照商务部制定的统一标准,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实现统一采集指标、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统一追溯规程“五统一”,确保不同城市、不同追溯技术模式信息互联互通。

四、食品溯源体系对于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1.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毁灭性的打击

近年来发生最著名的食品安全事故就是在2008年发生的三鹿“毒牛奶事件”。三鹿集团曾是中国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三大乳业集团之一。发生了“毒牛奶事件”以后,给企业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2011年11月28日,坊间流传着长春可口可乐公司产品喝死 人事件,从11月28日事件发生到12月6日国家食品质 检验中心发布了对相关批次产品的检测报告,结果显示未检 出有害成分为止,可口可乐公司在短短几天内将国内产品下架 并发表各种声明应对事态发展。

还有双汇火腿肠事件、麻辣火锅调料事件……都给生产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极大的冲击。

由此可见食品安全对食品企业生存是多么的重要。2.食品安全溯源体系为食品企业出口带来的作用

自1995年中国进入WTO以来,WTO成员国对食品类商品安全立法逐年增加,我国的食品行业对此应对不及,被禁事件屡见不鲜,严格的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我国食品类商品的出口。下面以日本为例说明食品溯源对出口带来的重要作用。

食品溯源制度是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一项安全新制度,目的是利用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对每一件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所有环节监控,将其产地、农药使用情况、生产 者、加工者、销售者等通过电子信息进行记录,一旦出现问题,通过记录能够快速的找出原因,并已将此制度立法。这些产品安全体系的标准未来势必成为进口商品准入的标准,从而提高了进口食品类商品的门槛。

吉林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玉米、大豆等深加工企业都以出口创汇作为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而作为世界独有的养生佳品,吉林特产的人参、鹿茸、林蛙油等产品更是以出口世界各国的特种食品为全世界各国追捧,如何保证此类商品的食品安全性已经成为此类商品出口的重点考察项目,被各国商人作为重点。而现在世界各国进口类商品除ISO9000ISO9002 Organic Product(有机产品)等认证以外对食品溯源类认证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并在进口入关检验资格上面做了细化的规定。发展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必然 要成为此类生产加工出口型企业的重点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早改革早发展,其拓展的空间就越大越有竞争力。

3.食品溯源体系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对于食品安全管理非常重要,这是缩小、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最后防线,追溯就是追到根源。它主要作用就是在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发现问题后,能够通过分析、追踪找到引起问题的根源,并能够较为准确的将可能存有隐患的产品、半成品、原材料进行区分、隔离、处理,避免问题的继续扩大。

如果企业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会大大的提高食品生产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强化防范措施;打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促进消费,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消费者查询和维权;有利于增强政府部门对问题食品的发现和处理能力,避免因个别产品的问题,波及全部产品的信誉;有利于促进食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促使生产者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加工,从源头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下面以武夷岩茶生产企业建立溯源平台的必要性举例说明: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茶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中国这样的茶叶消费与出口大国来 说,茶叶的质量安全更显得尤为重要。而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乌龙茶类的代表茶类,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腰等品种饮后齿颊留香、喉底回甘、汤色澄黄、叶底明亮、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因而令人倾倒,畅销海内外。近年来发现武夷岩茶还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可以防治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可以防癌,降低血脂、胆固醇,还可以抗辐射、搞损伤、搞衰老,减肥、消食、健身、美容等,更成为世界茶市场的抢手货。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对于茶制品生产企业发展会带来以下优势:

一、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

今年上半年最为引起社会关注的茶叶农药残留事件,将茶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食品溯源平台建立了普通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相关监督职能部门之间的桥梁,真正将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以信息化的手段加以管理、监督和展现,第三方平台的建立较之食品行业自建追溯系统,具有公正、安全、快捷、完整、覆盖面广的特点,真正把食品安全监管从口号提升到行动上来,全力促进食品行业的安全生产。通过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的建设政府监管部门通过此平台可及时对企业生产的食品进行跟踪、抽检,并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实现健康安全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食品信息查询的完整性

食品溯源平台通过对茶叶的种植、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录入,建立起了全套信息数据系统。消费者对所购买产品的信息进行查询后,可通过解码软件获取该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原材料采购信息、生产加工环节的各工序信息、仓储信息、物流信息等,通过对各个环节信息的了解,获取所购买产品的完整信息。2.实现食品信息的真实性

通过二维码的形式能够唯一定位到一个(批次)包装产品。3.食品信息查询的准确性

消费者查询到的食品安全信息应与企业食品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应对数据传输各环节进行监控,防止数据篡改和前后不一。

4.食品信息查询方便性 消费者可通过手机、PC、超市扫描设备等终端随时随地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查询。可实时了解所购买产品的详细信息,令消费者对所购买的产品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提高产品的可信度。5.食品安全可监控追溯性

政府部门可根据平台对应相关产品进行时时跟踪、监管,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相关部门可根据商品信息条码找出出现问题的环节,追究其责任人员法律责任。

由此可见,如果企业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会大大的提高食品生产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强化防范措施;打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顾虑。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消费者查询和维权,促进消费;有利于增强政府部门对问题食品的发现和处理能力,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促进食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促使生产者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加工,从源头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追溯平台对茶产品出口的必要性

2005年8月欧盟开始实施新的茶叶检测标准。2006年1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法规,认为食品要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管理,食品生产企业要确保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所有阶段满足规章所规定的相关食品卫生要求。2006年5月日本正式实行《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其中涉及茶叶的检测标准由89项增加到276项。茶叶产品的品质卫生成为困扰茶叶出口的重要问题。因此,只有从源头抓起,对茶叶生产实施可追溯管理,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实现对茶叶卫生品质的有效监督,并通过与相应的食品卫生体系相结合,提高茶叶的卫生品质,才有利于打破出口壁垒,实现福建茶叶出口的稳定和持久增长。因此建立食品追溯平台具有以下必要性:

1.通过茶叶可追溯管理可以实现每批茶叶产品的差异性,减少茶叶出口中的风险。在茶叶出口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一批茶叶有问题,所有茶叶均遭拒,部分的茶叶品质问题影响到茶叶的整体出口,进而影响到出口竞争力。而实施可追溯性管理,向进口方提供每批次茶叶产品的可追溯信息,通过标签代码的识别,可以有效的区分不同批次的茶叶产品,加大茶叶产品间的差异性,从而保证大部分茶叶产品的顺利出口,减少出口风险。

2.通过茶叶可追溯管理有利于开拓出口市场,提高茶叶产品知名度。随着日本、欧盟等茶叶进口国家和地区纷纷采用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要求茶叶出口方提供有效的可供追踪的信息,以保证茶叶产品质量的做法将被更多的国家所效仿。及早的实施茶叶可追溯性管理,满足茶叶进口国的需求,有利于福建省在茶叶出口方面确立先发优势,提升武夷岩茶的知名度,同时茶叶可追溯管理也能够体现武夷岩茶茶叶卫生品质管理的高标准,成为武夷岩茶开辟新的茶叶出口市场的重要武器。

3.通过茶叶可追溯管理有利于推动茶叶产业链各环节积极合作,监督茶叶产品的质量。茶叶出口受阻的问题,既有技术壁垒的约束,同时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质量问题,如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这主要源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间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实施茶叶可追溯性管理,通过对重要信息的记录和依次传递,可以促使茶叶产业链上的各方互相积极监督,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机制,提升茶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4.通过茶叶可追溯管理有利于更好的实现茶叶生产。由于可追溯性体系的建立,对于茶叶产品出现的任何品质问题都能够及时追查到源头,从而有利于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和方法,在问题发生后实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减少问题的发生。

三、提升企业形象

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在提供食品基本安全信息的同时,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又是一个挑战,所以能够进入食品安全追溯平台的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并且企业通过产品信息的展示,让消费者了解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真正让消费者做到明白消费,物有所值,这无疑对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企业产品的宣传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后,所生产的产品包装上均打印有二维码,消费者在购买此商品或者同类产品时,可通过二维码,直观的获取到食品生产各环节的详细信息,在购买前即可对该食品安全性有一个整体了解从而指导消费者进行安全消费,同时通过对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横向对比后,可指导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

四、总结

作为茶叶生产企业来说,要想在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巩固住自身的优势,就必须要解决茶叶品质卫生的问题。茶叶食品追溯平台提供了这样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对茶叶中主要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采取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的双向追溯,从而确定问题的关键并加以改善,实现武夷岩茶的整体竞争力的稳步提升。

五、我国的食品溯源平台建设

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办发〔2012〕36号)其中建设目标中提到: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预防为主、全程覆盖、责任明晰、协同高效、保障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米、面、油、蔬菜、肉、乳品、蛋、水产品等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稳定良好,食品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乳品电子追溯系统覆盖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生产经营单位。肉类蔬菜电子追溯系统覆盖全国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以及西部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酒类产品电子追溯系统覆盖试点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保健食品电子追溯系统覆盖所有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的相关人士介绍,为建设追溯系统,每批试点城市将有4亿元的专项补贴,而按照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1:1的补贴比例,约有16亿元的财政资金用于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建设和批发、屠宰、零售、团体采购等流通节点进行相应的信息化改造,为各流通“节点”统一开发相关软件,配备必要的电子结算、电子秤、信息采集及传输等硬件设备。

吉林省长春市是作为省会城市已于2012年6月20日,成为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第三批试点城市。

六、我们的优势

吉林省食品溯源有限公司拥有一支成熟的科技信息服务团队,并与吉林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发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六合码”商品双重防伪溯源专利技术,是吉林省内专注于食品——农产品溯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农业开发与应用、防伪保真技术服务,食品——农产品科技信息咨询和产品整合营销策划服务的科技型文化创意企业。

上一篇:人事处工作职责(大学)下一篇:cpa会计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