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4-11-09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11篇)

1.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一

淮州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之小说阅读(环境描写)

主备人:王荣

2013-3 淮州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学案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熟悉环境类试题的考查方式。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重难点】

总结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的特点,掌握解题思路。【相关知识链接】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考查时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二:一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这个两个命题重心往往以综合形式出现 【考题展示】

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2010《溜索》 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2011《这是你的战争》

分析:高考中景物的表现特色和作用是考查的重点。【解题思路】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 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课堂专练】

阅读下面自然环境的描写例文,分析其作用。

1、孙犁的《荷花淀》 淮州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之小说阅读(环境描写)

主备人:王荣

2013-3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二段环境描写告诉了我们什么?

———————————————————————————————————————————————————————————————————

2、鲁迅的《祝福》第一段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这样的环境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阅读鲁迅的《祝福》: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这段作者对四叔书房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4、鲁迅在《药》中描写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

5、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三段有关雪的描写: 淮州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之小说阅读(环境描写)

主备人:王荣

2013-3

1、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草料场,这时天空却起了变化,风雪初起)

2、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在林冲觉得身上寒冷去沽酒御寒的路上,作者再次描写了风雪,雪势正大。)

3、“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林冲喝了一顿闷酒仍旧迎着北风回来,雪更大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探究】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廓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就既简单而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暄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倏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西方天际遥远的地平线上起伏着矮矮的黛青色与她那披夏的洁亮浓密的乌发是同一个色调。半边脸颊红红的,与衔山半隐的落日遥相映衬,弥散如火的晚霞从侧面铺张开来,勾画出秀婉窈窕的一尊倩影。

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 ①描绘黄昏时河边约会的场景,渲染宁静和谐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③用青山、落日来映衬女主人公的美丽、害羞;④也流露出“我”的喜悦之情。【归纳总结】

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位置不同作用不同)淮州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之小说阅读(环境描写)

主备人:王荣

2013-3 淮州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学案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熟悉环境类试题的考查方式。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教学重难点】

总结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的特点,掌握解题思路。【体验高考】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2010《溜索》)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这是你的战争》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方法总结】

1、判定环境的描写特点 淮州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之小说阅读(环境描写)

主备人:王荣

2013-3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 ① 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查景物特点; ②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2、环境描写的手法

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②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白描等; ③调动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描绘; 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写; ⑤观察角度,写景有层次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 【课堂练习】

洗碑(2010年安徽高考)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 淮州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之小说阅读(环境描写)

主备人:王荣

2013-3 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 淮州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复习之小说阅读(环境描写)

主备人:王荣

2013-3 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注]①洗碑:刻碑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答题要具体,先内容后作用,不能仅仅“贴标签”)【课堂小结】

总结环境描写的考查方式及思考方向 【课后作业】

《完美领航》预测导练《鸟》第一题 《完美领航》提升精炼《第九车厢》第四题

2.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二

而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进行的描写, 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 主要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草虫等场景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主要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围、表达人物的心情、表现主题服务的, 从而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创作目的。

下面, 我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起到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背景的作用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 “我冒着严寒,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 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地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黄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里对天气、乡村进行了描写, 点明了“我”回故乡的时间是深冬的某一天, 故事发生的地点暗示是故乡。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的描写为后文中“我”与少年闰土交往, 并建立纯真的友谊交代了故事背景。《小男孩》中“太阳已经偏西了, 那是夏天的太阳。小男孩觉得那太阳像家里烧的煤球……”这里对太阳进行了描写, 指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炎热夏天的某一天。这些描写为人物活动指明具体的环境, 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奠定了背景。

二、环境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

鲁迅在《故乡》中善于运用不同色彩的语言描写环境, 烘托气氛。写今日之故乡, 语言低沉、冷峻, 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炭笔画“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黄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江南的原野, “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 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 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收眼底, 它们各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 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而“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一个“抖”字更像电影, 使一派肃杀之气扑面而来。写昔日的故乡, 语言明朗、热烈, 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水彩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景象之美丽, 令人神往。而所有这些描写, 又无不和人物的心情交相辉映:冷峻的环境衬托出人物心情的“悲凉”, 明朗的环境恰是少年闰土和迅哥儿纯洁友谊的绝好背景, 真正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在《故乡》的结尾处再现“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里再次进行景物描写, 是“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憧憬, 烘托了“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总之, 小说中的一些环境描写实实在在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三、环境描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在《故乡》中, 鲁迅先生还运用了环境描写中对比的表现手法。在文中, 他把想象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进行了对比。如,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的多了”。这是“我”对故乡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而眼前的荒凉景象, 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践踏下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这一对比, 从而推动了小说中情节的发展, 还把作者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危害、迫害、毒害的谴责之情表露无遗, 激发了读者的思想共鸣。还有“……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 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中两次展现, 不仅寄予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憧憬, 还推动了情节发展,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并给人们鼓舞和信心。

3.小说环境描写作用训练 篇三

解题点拨

针对以上设问,可以分为两个小问题来答,一个是小说中环境的特点,另一个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特点,不外乎以下几种: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简单的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在小说开头,其作用一般是奠定全篇感情基调,或渲染特定氛围;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其作用一般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置于小说情节之中,其作用是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为小说的背景,其作用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答题误区:①不结合小说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环境描写的作用;②答题时不分要点,或遗漏要点。

演练

莫斯科郊外的蜡烛

那是一个极黑极冷的夜晚,枪炮的轰鸣声渐渐地平静下来。上士克利特丢掉手中的枪,右手紧按住疼得钻心的左臂,望着黑暗中矗立着的莫斯科城发呆。

这是1941年的冬天,德军在苏联本土的战争进入艰难阶段。克利特和同伴们多次在莫斯科城外被击溃,挣扎在死亡边缘。

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与寂静,克利特收回目光,发现那些被炮火点燃的荒草和树木,不知何时已经熄灭。身边没有生命气息,处处都是同伴冰冷的尸体。

他讨厌这场战争,当初也是被迫当兵,此刻他万念俱灰,踉踉跄跄地向前走,毫无目的。不知走了多久,全身都已冻透,淌出的血也凝成了冰。就在他准备给自己一枪时,远处有一簇微微的火光一闪!他揉了揉眼睛,确实是有点火光!

他精神一振,奋力向那边走去。原来是一片墓园,有座坟前,一支蜡烛正在静静地燃烧着。他快步上前,扑倒在蜡烛旁,烛光猛地摇曳了一下。他抬起脸来,那烛光映得心里暖暖的,令他想要落泪。这无边的黑暗吞噬不了一支蜡烛的微光,极度的冰冷冻结不住一支蜡烛的火焰,他的心猛烈地燃烧起来。他在烛光中仔细辨认着墓碑上的一行字——尼•科拉夫之墓,然后起身,大步向远处更深的黑暗走去。

20年之后,克利特已成为西德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他常常回想起那场战争,想起自己九死一生地逃回国内,想起莫斯科郊外的那支蜡烛!如果没有那支蜡烛,他的生命早就冻结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所以他一直牢记着那个名字——尼•科拉夫!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人于战乱的夜里在他坟前点燃蜡烛?

带着诸多的疑问,他重又踏上了苏联的土地。克利特在莫斯科城外几度寻找,却不见那记忆中的墓园。不过他并没有死心,莫斯科的远郊近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终于,他在一个烈士陵园中找到了尼•科拉夫的墓,依然是那个小小的墓碑,依然有一支蜡烛插在墓前,却并没有点燃。而坟前,无数被燃过的蜡烛痕迹留在那里。陵园的看守者告诉克利特,每个周日都有人送来很多蜡烛,嘱他每逢夜晚就在科拉夫的坟前点亮。

那个周日,克利特遇见了送蜡烛的人,从而得知了尼•科拉夫的故事。尼•科拉夫是莫斯科城内的一个普通工人,在莫斯科最艰难凶险的日子里,德军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于是一到夜里,几乎所有的房子里都不点灯,怕给敌机以轰炸的目标。可是,那时莫斯科的夜晚却有一所房子里还亮着灯,那就是科拉夫的家。

科拉夫当时36岁,未结婚,单身一人住在城西的一座平房里。每个夜里,他都要点燃蜡烛,即使睡着了,也让蜡烛燃着。虽然当时物资奇缺,但蜡烛随处可以买到,所以科拉夫储备了许多蜡烛,用以照亮整个房间。邻居们都劝他,说他这样做很不理智,很危险,他却说:“莫斯科不会是永远的黑暗,就算在这最艰难的时候,我也要为它亮起哪怕最微弱的一缕光!”

终于,在一个夜晚,敌机扔下的一枚炸弹击中了科拉夫的房子,他也因此殉难,他的家那一夜燃烧成莫斯科最亮的地方。当他的事迹传遍全城,每个夜里,千家万户都亮了起来,闪耀着蜡烛的光芒。科拉夫被人们葬在荒僻的东郊,常有人在夜里潜出城去,在他坟前点起一支蜡烛。

那个送蜡烛的人对克利特说:“科拉夫的一支蜡烛,点亮了整个莫斯科,也点燃了所有苏联人的希望和信心!”

克利特说:“不,他的蜡烛还点燃了一个德国士兵冰冷绝望的心,我相信,它终将点燃这个世界向往和平的心!”

克利特回国以后,从此以后的每个夜晚,都会在窗前点亮一支蜡烛,直到崭新的黎明来到。

(史顺利摘自《中国青年》2008年第21期)

小说1—3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示例】小说中1-3段中的环境描写①是为了表现上士克利特当时处境的艰难,②是为后文写他在绝望时准备自杀做铺垫,③也突出蜡烛给他的巨大精神力量。

【简析】这是一篇取自苏德战争题材的小说,反映的是主人公克利特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受到了尼•科拉夫点燃的蜡烛的鼓舞而奋起的故事,表达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开头三个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参照上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中的②③④中即可归纳得出。要提醒的是在回答环境描写的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原文具体作答。

雾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他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腔。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扳到一起。那一定是还记着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的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着。

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是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小说开头和结尾划线句子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

【示例】开头: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特点,(或营造了沉重压抑的氛围);②暗示故事的扑朔迷离。

结尾:①“雾”喻指周小波内心有不安;②“雾的消散”喻指事实得到澄清,(或周小波的内心变得宁静;或突出了周小波的诚实质朴);③照应文题,呼应前文。

【简析】小说主人公周小波“被石头绊倒”成为滚雷英雄,生命垂危之际,原以为他会提出种种要求,结尾让人出乎意料之外,主人公艰难地写出了对自己并不光彩的真相,从而突出了他诚实、淳朴等性格特点。“雾”的环境描写在开头,作用一般是渲染氛围,引起下文等。结尾处“雾”的描写要结合原文具体分析,“雾”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雾”,又指主人公不安的内心。也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同时在结构上也首尾照应,呼应文题。

【作者简介】

闫喜生,高级教师,执教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团陂高级中学,全国优秀班主任,优质课评比获国家级一等奖,发表文章多篇。

4.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段落 篇四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整理了小说中关于环境描写的段落,欢迎欣赏!

1、射进人心里、即使冷冷的晨露沾在身上、也会因那光的照耀而蒸发、门被推开的吱嘎声、虽然刺耳、但却出其意料的能让人的心沉静下来、房顶的砖

2、今夜;踏碎月光,任往事放飞,洒落在每一根琴弦,触动声声如诉。柔碎怀中的思绪,弥漫在夜色,化作声声的低唤,缠绵流连成细瘦得忧伤,藏在夜的一角,跌落满怀的轻愁,挥洒落寂。

3、若隐若现罥烟眉,似嗔似喜含情目,娇俏玲珑挺秀鼻,不点自红樱桃唇,肤若凝脂,颊似粉霞,不盈一握的柳腰娉婷袅娜地倚在水亭雕花木栏旁。水光潋滟之中,倾国倾城之貌隐约幻现。

4、脸部经常带有一点神秘的神态,眼睛仿佛是夜晚镶嵌着的黑珍珠一般,是那样的透亮动人。薄薄的嘴唇犹如水钻一样金灿发亮,紫黑的轻飘的头发,在吹有夏风的操场轻快一浮。

5、我喜欢向没有知识但是聪明的人学习,他们那一套不讲理、原始,令人难堪,但往往行得通。受过教育的女人事事讲风度,连唯一的武器都失掉,任由社会宰割。

6、她提着一盏幽暗的绢灯在前面引路,整个甬道黑漆漆的,除了脚下的一点光,和两边不时好似有水浪拍打的声响外,什么都看不清晰。

7、在一群样在草地上吃早,一辆车开来,只有一只羊没有去看车静静地吃草,这只样显得特别孤独。

8、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9、她为你掉眼泪了,不要道歉,不要安慰,紧紧地抱住她,告诉她你在,就能够。千万不要自责地离去,因为她这时候最需要你。

10、就在永息湖畔,竟然盛放着大片大片的金色花朵,就像一颗颗金色的星星躺在碧绿的叶片之间,但没有一种星,可以如此璀璨夺目,流光溢彩,妖艳得仿佛可以夺去人的呼吸。

11、两旁灯火通明,正前方是一堵筑在水上的白墙,约两米高,上覆黑瓦,墙头砌成高低起伏的波浪状,正中一个月洞红漆大门虚掩着,有琴音和着曲声隐约传来,门上黑色匾额上书“梨园”两个烫金大字。

12、环境能改变人,人亦能改变环境,但往往是环境改变了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保持个性是一种修养。

13、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痊愈,如我。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腐烂,如他。原来这些年,他痊愈的只是外表,有一种伤,它深入骨髓,在你看不见的地方肆虐。

14、饮月千尺,寂夜成相思,难挥情丝一缕。昔日片断,成一生细读的忧伤。经事难忘,恒久的思念扯成根根丝线。恨夜难成眠,洒下一地的思念,剪瘦一弯冷月,细数跃然于眼,结缕缕情丝。

15、女孩子有时的任性只是想向你撒撒娇,不用争辩,她没有怪你什么,傻笑一下,哄哄她,她会很感动地更加爱你。

16、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的很,干净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17、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18、人际关系这一门科学永远没有学成毕业的一日,每天都似投身于砂石中,缓缓磨动,皮破血流之余所积得的宝贵经验便是一般人口中的圆滑。

19、未央池畔正盛放的大片白梅,经过昨日一场大雨掉落了许多,稀稀疏疏的铺了一地。远远看去,花枝如雪,地面亦如雪,在这清寒的初春蔚为奇观。

20、不是没想过有朝一日他们重逢会是什么样子,但怎么也没想到,他们居然连说一句“好久不见”的情分都没有了。

21、当问题发生时,人们往往归咎于环境,事实上,一个人应该努力适应四周的环境,如果无法适应,便要自己去创造环境。

2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23、即使有少许脱落、可仍旧油难以言喻的美感、望着这巨大而精致的`历史沉淀、突然发现世界那么大我们只是一粒尘埃……

24、女孩子向你发脾气,那是因为她爱你,把你当成最亲的,最贴心的,最有安全感的人,千万不要和她发脾气。静静地等着,等她消气后后悔地去抱你。

25、不用总承诺要给她多好的生活,因为她爱你就会相信你,承诺一次,她就永远不会忘记,她看得见你的努力。

26、如果回忆像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27、答通常吸引男人的是这种冷漠,但是男人终于娶的是仰慕他的女人,没才干的女人靠嫁人过活,有本事的女人靠自己过活。

28、即使是在憎恨和杀戮中,仍然有些东西值得人们为之活下去。一次美丽的相遇,或是为了美丽事物的存在。我们描绘憎恨,是为了描写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描绘诅咒,是为了描写解放后的喜悦。

29、金顶石壁,绘着各种各样的鸟类图案,色彩斑斓。地板上铺着色调柔锦织缎绣的地毯,偶尔燃烧着几朵艳红色的火焰。

30、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31、有些事情还没有讲完就算了吧,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32、人们不解释的主要原因是根本不在乎对方的想法,无关重要的人,对无关重要的事有点儿误会,有什么关系,你信也好,不信也好,都于当事人生活毫无影响,何劳解释。

33、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34、天空是沉沉的铅蓝色,风一阵阵吹来,依旧透着寒冷的气息。

35、他真的是要比她的哥哥还要美丽,他虽然不是混血儿,但是精绝的外表足够迷到所有女生,只是,不张扬的他往往被人忽略。

36、虽然环境的关系很大,但环境也是人造的。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改变环境?人无论如何应该跟环境奋斗。能够征服环境,就可以把幸福给自己争回来。

37、金顶石壁,绘着各种各样的鸟类图案,色彩斑斓句子大全Www.1juzI.coM/。地板上铺着色调柔锦织缎绣的地毯,偶尔燃烧着几朵艳红色的火焰。

38、她整个人被生生的撕成两半,一颗心却仍然徘徊。有那么一刹那,她竟觉得会这么永远下去,宇宙洪荒,海枯石烂,她永远站在他的门外。

39、山人诧极,觅声寻往,乃见一素衣女子端坐青石之上,对梅抚琴。雕花桐木古琴安放膝上,白玉纤指在弦间上下翻飞,朱唇微启,几瓣红梅簌簌飘落,及满裙襟,恍若天人。

40、真实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小说中那样的奇遇,小概率事件必然有其内部的原因,富人的后代是富人,传奇的身边是传奇,白手起家,傻小子遇明师的故事,终究只能是故事。

41、人其实很难真正自由,锁住人的,往往是那人自己。不知不觉,我们不是做了感情的奴隶,就是事业的婢仆。

42、我的理想生活是,天天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做什么,不负啥责任,同我爱的,以及爱我的人,一起坐着说话,笑着看日落。

43、一家人的事最好一家人关起门来说清楚,最忌找外人来主持公道,不僵也会搞僵,外人许存看热闹之心,可能惟恐天下不乱,言语传来传去,又易生误会。

44、就在永息湖畔,竟然盛放着大片大片的金色花朵,就像一颗颗金色的星星躺在碧绿的叶片之间,但没有一种星,可以如此璀璨夺目,流光溢彩,妖艳得仿佛可以夺去人的呼吸。

45、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46、天阶夜色凉如水,窗内红烛摇曳,窗外细雨横斜,积水顺着屋檐悄然滴落,在地面晕开一圈涟漪,似叹息似挽留。我熄了烛火,推开吱呀的窗,抱着膝盖坐在床沿,凝视窗外飘飞的雨丝。

47、传说中的龙是属于中古时期,穿成这样是适应环境,避免引人注目,那我们的救羊行动就会方便很多!

48、正红朱漆大门顶端悬着黑色金丝楠木匾额,上面龙飞凤舞地题着三个大字‘风雅涧’。

49、山庄正与倚醉楼隔水相望,湖中九曲桥横,画船迤逦,勾栏外绕着绿水红鲤,一片露角荷叶长势正盛,直蔓延到隔岸的杨柳堤上去。细水低回,潺潺留韵,江南的秀丽顷刻间诠释无余。

50、月淡,风凄,一曲恒古的琵琶,飘酸了今生的眷恋。思念踏夜而来,滴滴流动在月海,纷纷扬扬落满成空的夜,丝丝声声刻留下的印记,碰撞着心底的蠢动,泪水溢满双眸,恣意地流下,似弦乐如泣如诉。

51、如果你真的生她的气,那么表面上愈加要客气,越不要露出来,不要给她机会防范你,吃明亏。

5.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五

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殊场所。因此,必须重视对小说环境的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是指作品中描写出来的,围绕人物促使人物行动的一切外在条件的综合,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以社会环境为主。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特定范围内的阶级关系。自然环境则应是涂染上社会生活的颜色、形成具有时代性和地方性的风俗画,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美的点缀的风景画。另外,小说环境还包括笼罩着人物及其行动的特定的气氛、情绪和色调。气氛有悲有喜,情绪有高有低,色调有名有暗,却无不打上时代、阶级和人物性格的印记,无不带有作家思想和艺术方面的主观因素。因此,环境不仅是人物生长的土壤和表演活动的舞台,而且是人物创造的.对象和结果,它是由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生动的艺术画面,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如《家》中的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就处在一个死气沉沉的坟墓般的封建家庭中,这里的环境即是一种社会环境。

在小说中,只有写出了人物形象独特的环境,才能使人物形象丰满,真实感人。典型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对典型环境的描写。因此,从不同的方面衬托人物便成为环境描写的最基本的功能。环境对人物的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的突出特点是环境同人物和谐一致,社会背景、自然风光、气氛和色调等与人物性格、命运、言行组成的和谐的艺术画面。反衬是根据相反相成的道理,偏偏创造一种与人物形成反差色调的环境,以便突出地渲染人物的命运、性格、心理和感情。《红楼梦》写几位贵妇人的信房;贾母是“大家子住上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王夫人的正内室“轩昂壮丽”,突出其主持荣国府的地位;邢夫人居处的“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写出了屈居人下的身份;凤姐住处则色彩鲜艳、富丽堂皇,令人“头晕目眩”;秦可卿住房“则有一股细细的天香袭人而来”,房内摆设弥漫着一种浓艳得近乎淫靡的情调。这些描写都与人物的身份、行为、性格、气质一致。贾宝玉娶宝钗之时,正是林黛玉气绝之际。一面宫灯闪烁,欢声笑语;一面竹梢风动,月影移墙,一喜一悲,更突出了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6.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六

近几年高考小说这种体裁考查较频繁, 弄清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通过高考和课本实例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总结。

一、渲染营造氛围, 为下文做铺垫

以2011年广东卷《严冬海猎》为例:

风静了, 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 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 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这处景物描写侧重于表现天气的寒冷、海风的冷酷。营造渲染一种寒冷氛围, 暗示捕鱼环境的恶劣, 为下文写主人公寒夜下海捕鱼做铺垫。

2011年浙江卷《第九车厢》: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 光秃秃的, 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光秃秃的大草原, 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二、交代人物身份、性格

这里以《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书房的描写为例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 瓦楞上已经雪白, 房里也映得较光明, 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 陈抟老祖写的, 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 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 一边的还在, 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 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 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 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四叔”这个人物, 在文中并没有直接交代, 但通过作者对书房里的细致描写, 一个信奉朱家理学、虚伪保守的老派学究便呼之欲出。

三、衬托人物心理, 表现内心情感

2011年江西卷《晚秋》中有这样一段: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 风和日丽, 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 嘲笑他, 鄙视他……

这一部分描写了秋天的景物, 景物特点是萧瑟的, 可以联想到后下文瓦萨卡的处境、心情, 所以答案为“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 处境凄凉”。

四、交代活动场所, 提供生活背景

在叙事性的作品中, 环境描写大多具有这一作用, 只是在某一些作品的某一些文段上更加突出。孙犁的《荷花淀》第二段: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 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 全淀的芦苇收割, 垛起垛来, 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 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 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 淀水涨满, 有无数的船只, 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 不久, 各地的城市村庄, 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 白洋淀席!”

这段景物描写明丽淳朴, 交代了要刻画的人物形象所生活的环境———美丽而富饶, 水生嫂们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背景里生活、劳动。人与自然相互映衬, 相得益彰, 勾画出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五、展开故事情节, 推动故事发展

以2010年安徽卷《芒种》为例, 有这样一段描写: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 半山的松树, 半山的草坡, 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 温意无尽, 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 生命的趣味浓厚, 又鲜活不尽。

文字在小说中就有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变化提供动力, 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 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 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对他有所启发, 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并不是孤立使用的, 往往一段描写中兼有几种作用。上面有几个例子也存在这种情况。

以2010年辽宁卷《洗澡》为例, 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知了”等, 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 太阳烤着他俩的背, 他俩的汗衫都湿了。”“这时候已到了市区, 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 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 很凉爽。”“可他懒得说话, 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

这里的描写就至少有以下作用, (1)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突出季节特征; (2)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理; (3) 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7.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篇七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主要有(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

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2、联系词语选用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

3、联系描写对象

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事先都要进行仔细斟酌,因为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4、联系情节发展

每篇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可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相关联的,只有把景物描写放到小说的具体情境中来考虑,才能准确把握它的作用。

5、联系作品主题

8.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专题复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环境描写 2.学会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教学重点】

1.通过典型文章,归纳出常见的几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把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陈浩老师!

徜徉在语文国度里,我们一起感受过岑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离愁;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乡愁;还有朱自清在美好春光的引领下,积极“上前去”的人生信念。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而用来表现景语的环境描写也成为近年来中考的常见题型之一。今天我们就从鲁迅这位文学大师的笔下去具体体会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板书标题)

二、定义

提问:什么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材料一(选自鲁迅的一篇文章《药》的尾段)

结尾一段就是对烈士夏瑜的坟场的描写,大家跟随老师的声音,感受一下该段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迭迭”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提问:听后的感受?能得出环境描写的什么作用? 所有这些文字,都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小结:环境描写作用(1)渲染气氛

导语:其实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尾段有这样的环境描写,首段同样有,听!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分析:作家往往用生动的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这里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的气氛。提问:刚刚我们体会的气氛是十分悲凉的,那么大家想想,我们在过年的时候,超市里是怎样渲染那种欢快、喜悦的气氛的?

写:好,刚刚我们学习了环境描写的这一作用,那么他在我们写作当中能否用到?给你一个场景,你能否借助环境描写,来渲染一下气氛呢?我们试试看

这是环境描写的第一个作用,那么他还有哪些作用?别急,我们看材料二。

材料二(对第一个作用的检验并引出第二个作用)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选自鲁迅《故乡》开头部分:闰土)

提问:大家体会一下,这段环境描写你认为有什么作用?我请一位同学说说。

分析:描绘了故乡萧瑟的景象,渲染了故乡一片萧条、苍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为全文一开始就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

小结:环境描写作用(2)烘托人物心情

诶,既然他能烘托心情,我何不也试着把他运用在作文里?下面老师出一道题,大家可以试着写写。(阳光,街边的树,车鸣声等等。)

写:A题:今天上午要测验英语,你经过认真复习,今天上学充满信心。B题:由于昨晚看球赛,未复习英语,今早上学满心懊悔。根据以上提示,任选一题,写一段上学路上所见景物的环境描写,借所写景物来表达出文中“我”的特定心情。要求: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②景物描写要有序;③描写要生动具体,恰当运用修辞

其实我们环境描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3)深化主题

9.《祝福》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篇九

——《祝福》备课札记

邓木辉

小说中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场景描写及自然景物描写,主要用来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故事的氛围、基调,烘托人物的性格、命运等;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社会风貌等描写,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作品主题等。《祝福》中的环境描写独具匠心,很好地营造了氛围,展示了背景,刻画了人物,揭示了主题。

一、下雪景象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以写“雪”为主,在文中总共有四次。

第一次是作者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此处作者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

第二次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这一段对描写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而柳妈拿她寻开心,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最后一次出现在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在心中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二、“祝福”景象的描写

作为社会环境描写,“祝福”景象的描写不可忽视。“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五次。

开头描写鲁镇的“祝福”景象:“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猪,宰鹅,卖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忙碌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些“祝福”景象的描写,为祥林嫂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落后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中间三次描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景象。

第一次是祥林嫂刚到鲁镇时:“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了。”表现祥林嫂刚到鲁镇被获准参与“祝福”的忙碌、能干与满足。

第二次是祥林嫂再到鲁镇时:鲁四老爷告诫四婶说,“这种人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她“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被四婶禁止,于是“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去烛台”,还是被四婶禁止,于是“终于没有事情可做,只得疑惑的走开。”鲁四老爷的告诫体现了反动理学观念和封建卫道士的淫威,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

第三次是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捐了门槛,祥林嫂满以为取得了参与祭祖的资格,因而“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岂料还是遭到四婶慌忙呵斥与禁止;于是,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这次“祝福”从精神上将祥林嫂彻底击垮,使她走向死亡。这段场景描写更加清楚地表明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更具控诉力量。

结尾再现“祝福”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了“我”对“祝福”的悲愤与嘲讽,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

五次“祝福”景象的描写,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与自然环境的描写相互交融,很好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书房陈设的描写

作者对鲁四老爷书房内的陈设作了简练而传神的描写:“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段对鲁四老爷书房陈设的描写,将一个崇尚神仙、希望长寿、懒散拖沓、顽固守旧的封建理学卫士形象豁然呈现。对联的脱落表现其懒散,对联的内容讽刺其冷酷:读孔孟书的鲁四老爷何尝有半点“心气和平”,何尝有半点仁慈之心!这些简练传神的描写,为后边的情节发展——憎恶祥林嫂再婚,不准祥林嫂祭祀——作了铺垫,暗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四、冷漠人情的描写

《祝福》通过对鲁镇冷漠人情的描写,展示了祥林搜活动的冷酷恶劣的社会环境。作为封建族权的代表人物,祥林嫂的婆婆凶恶而自私,对死了丈夫的祥林嫂没有半点怜悯之心,为给小儿子娶媳妇赚财礼不惜将逃亡打工的祥林嫂抢去买到深山野墺里。同样作为封建族权的代表人物,祥林嫂的大伯冷酷而自私,对死了丈夫和儿子的祥林嫂没有半点怜悯之心,为独自占有房产,将无依无靠的祥林嫂栖身的房子收归己有,将无依无靠的祥林嫂赶出家门。且不要说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鲁四老爷何其凶恶和冷酷,即便是比较心善而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四婶,在被告诫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后,也坚决冷酷地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将其赶出家门逼上绝路,哪怕明明知道祥林嫂已经捐了“赎罪”的门槛。吃斋念佛、不敢杀生的“善女人”柳妈,对祥林嫂也没有起码的同情之心,不仅不耐烦听祥林嫂讲阿毛被害故事,而且残忍地恐吓祥林嫂因嫁了两个男人会在阴间被阎罗大王锯为两半一分为二,教唆祥林嫂用两年工钱捐门槛“赎罪”,以致祥林嫂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最终因此被彻底击垮。其余的人呢,一样的冷漠冷酷:初听悲惨的阿毛故事,是为了满足一时猎奇与咀嚼鉴赏;一旦听厌了便十分不耐烦,“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更有甚者,有的还要借机嘲讽取笑祥林嫂。祥林嫂悲惨死去,没有人对她表示半点同情;被“我”问起死因,短工只是淡然地回答:“还不是穷死的?”这些冷漠人情的描写,同样点面结合,有个体有群体,逼真地为我们展示了祥林嫂生活的恶劣环境,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0.浅析鲁迅小说的肖像描写 篇十

鲁迅先生的这一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人物的外貌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说明了肖像描写与典型塑造的关系。人物的肖像,是人物性格的外部表现。人物的肖像描写,必须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肖像描写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人物的性格,影响到人物的典型性。只要在阿Q的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由此可见,肖像描写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鲁迅先生不仅十分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而且也是最擅长于肖像描写的作家。成功的肖像描写,是鲁迅在短短的篇幅中创造出个性鲜明的典型的原因之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外部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进行肖像描写

鲁迅小说的肖像描写的确具有自己的特点。鲁迅先生根据现实主义文学创造典型人物的要求,适应着短篇小说形式的特点,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和民间文学艺术形神结合、写形服从于写神的表现方法。在肖像描写上,他不求过分逼真的形似,而要求在大体形似的基础上的高度的神似。因此,他不去“细画须眉”,而是选取和突出那最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外部形象的某些特征。鲁迅把这种手法叫做“画眼睛”。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又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五论“文人相轻——明术》)鲁迅所主张的这种画眼睛的手法,正是用极俭省的笔墨概括、突现人物特点的“传神的写意画”的手法。这不仅适合短篇小说要求精炼的特点,同时也容易使形象更加鲜明,更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著名的典型阿Q,鲁迅对他的肖像并没有细致地描绘,他所告诉我们的,是这么几个突出的特点:懒洋洋的瘦伶仃、癞疮疤、黄辫子、厚嘴唇、旧毡帽。但这一切都是阿Q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地位的产物。因此,阿Q外貌上的这些特征,对表现阿Q这个人物的阶级本质和性格内容,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富有表现出力的东西了。《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外貌是:脸灰黄,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毡帽,极薄的棉衣,混身瑟缩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了裂;皱纹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生活劳顿、精神摧残的痕迹,在这几个特征中充分显示出来了。鲁迅只抓住几个突出特征来加以强调地描写,当然不如照像那样“如实”,但那又有什么必要呢?文艺创作不同于照像、绘画与雕塑,它不直接展示形象,而是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人物的形象。鲁迅先生充分相信读者的想象力,他相信读者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形象。因此,在肖像描写上,他不过于求全,而是留有余地。虽然只用寥寥几笔来描写人物外貌,但由于真正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给读者创造了进一步补充形象的依据,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所以,他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无一不是血肉丰满。

鲁迅先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第二次全国木刻联合流动展览会上的谈话》)有了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提示足以表现人物内在精神性格的外部形象的特征,达到传神的目的。鲁迅先生正是做到了这了点。例如写孔乙己的肖像:“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青白脸色”,是不事劳动,又营养不足的结果;“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被压迫,被侮辱的标记;衣服脏破,花白胡子乱蓬蓬的,这又是孔乙己贫穷而又懒散的证明。特别是那件长衫,鲁迅先生是着重地写了的。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深刻地揭示示了孔乙己这个旧社会穷读书人的精神状态:他在经济上已经和“上等人”一样了,但在精神上,却始终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架子。鲁迅先生通过孔乙己外部形象的这几个特征,深刻地揭示了这个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的身份、教养、现实的经济地位和精神状态。这和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前的旧知识分子的精细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又如写《故乡》中的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在这里,“薄嘴唇”很容易使我们想起那种尖嘴薄舌会说话的妇女;张着两脚,“两手搭在髀间”的姿势 ,和闰土恭敬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出了一种泼辣的样子。没有更多的笔墨,但形象已鲜明地印在我们脑子里了。很显然,鲁迅在这里是舍弃了人物外形的一些细节,一些不能揭示内容的东西,而突出或强调了某些能够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东西。因此,尽管写得很少,使我们联想到的却很多。但如果离开了对于描写对象的深入把握,这一点却是根本做不到的。

二、善于把人物外貌的特征与内在精神世界结合起来进行肖像描写

鲁迅在描写人物肖像时,不细画须眉,而能神情毕肖,这不仅由于善于选取特征,而且还由于鲁迅在突出人物肖像特征的时候,总是和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人物肖像,是典型形象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物的精神性格的外部表现,而不是孤立的存在。结合人物的心理写肖像,不仅可以使人物的外貌更能鲜明清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能够更好地通过人物外形的特征,展示人物内在的美与丑。作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鲁迅没有忘记他所写的是思想着行动着的活人,是现实的活的典型。因此,鲁迅总是把人物的肖像描写和人物一定的心理表情结合起来。

在《故乡》中写二十多年后的闰土:“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这一心理状态,通过他的皱纹“全然不动”的外部形象,更具体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而他的满脸皱纹,由于和他内心的痛苦那么密切地联系着,也就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这里虽然写的是“全然不动”,但实在是从“动”的观点来写的,是结合着人物的姿态表情来写的。在鲁迅小说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阿Q的癞疮疤,就是在介绍阿Q的自尊的心理状态时交代出来的: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癞”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这里分不清是写心理还是写肖像。特别是别人一犯讳,“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更是把肖像描写与心理描写合而为一,既突出了肖像的特征,又通过这外部形象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而人物的肖像特征——阿Q的癞疮疤,也就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高老夫子》中,高老夫子的长分头和额上的瘢痕,是结合着去女学堂上课前梳洗打扮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这就不仅使读者牢牢地记住了高老夫子的尊容,而且还会由他的长分头和额上的瘢痕联想到更多的东西。

鲁迅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所以能把人物的特征与内在的精神性格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鲁迅对所描写的对象达到了高度熟悉的结果。通过“静默观察”把握了人物的全部性格特征和本质,掌握了人物活动的规律,使人物形象“烂熟于心”,(鲁迅:《〈出关〉的“关”》)在自己的心目中成为活生生的存在,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做到形神结合,写形服从于写神,使肖像描写真正成为现实主义典型塑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三、善于在行动中描写人物的肖像

鲁迅先生在肖像描写上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在行动中表现人物的肖像。他很少对人物的肖像特征做静止的呆板的介绍。他总是从人物的行动中,从人物之间的关系中,选择最适当的时机,通过特定的场合来突出人物肖像中的某些特征,从而给读者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一次一次地加强这种印象。

例如写阿Q的肖像时,鲁迅不是象背书似的向读者述说阿Q的黄辫子、厚嘴唇等等,而是在阿Q赤着胳臂得意洋洋地舂米时,写他瘦伶仃懒洋洋的样子;在阿Q捉了虱子放在嘴里咬时写他的厚嘴唇;在阿Q和小D打架时写他的黄辫子。这样写,就不仅使读者牢牢记住了阿Q的黄辫子和厚嘴唇,而且一提到黄辫子、厚嘴唇,就会想到阿Q被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的情景和咬虱子的神气。

在《药》里,刽子手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是两次完成的。第一次是老栓到刑场买人血馒头时,随着“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喊声,“一个混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第二次是在老栓的茶馆里,茶客们正谈论得起劲时,“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在这里,鲁迅先生让人物突然出现,先引起读者注意,然后再为人物画像。第一幅像,出现在老栓慌慌张张接人血馒头的时候,因此不做细致描绘,只强调了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混身黑色,眼光像两把刀。在这特定的场合,人物的鲜明突出的肖像特征已经给了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接着,鲁迅先生在另一个场合又为人物画了第二幅像,进一步描绘了这个“混身黑色”的人的穿着打扮,这样层层加深,不仅使读者对人物的肖像更加清晰,而且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伴随着毫无顾忌的喊嚷和“突然闯进来”的动作,这个刽子手的混身黑衣,一脸横肉,满眼凶光,也就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引起了更多的联想。这比孤立地静止地一次交代清楚的写法,真是既简炼又能概括丰富的内容。

四、善于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描写人物的肖像

现实主义的艺术是不排斥夸张的,“夸张了这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弱点,却更知道这是谁。”(恩格斯:《致敏•考茨基》)而鲁迅先生在肖像描写上的适当的夸张,又往往是通过比喻来达到的。张着两只小脚站着的杨二嫂,好像“细脚伶仃的圆规”;在饭桌上独据一面的胖园脸的四铭,“很像庙里的财神”;刽子手康大叔的眼光“正像两把刀”;高老夫子肩膀一扇一扇地走路的姿势,“像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这都是恰当的比喻,同时又都含有夸张的成分,使人物肖像的某些特征表现更加鲜明突出。

11.略谈传统小说的行动描写 篇十一

我国古典小说历来重视在行动中写人, 对人物行动的描写非常出色, 成功的人物形象无不与精彩的行动描写紧密相连。如武松的机智勇武、不畏强暴、光明磊落, 在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典型行动中得到了极为突出的表现;鲁智深的见义勇为、豪爽粗鲁、天不怕地不怕, 在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瓦罐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行动中展示得淋漓尽致;而过五关斩六将则充分显示了关羽的英勇善战和“重义”的性格特征。另外如曹操的“献刀”, 孙悟空的大闹天宫, 范进的吃大虾元子等, 都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请看《水浒传》对鲁达拳打镇关西的描写:

……鲁达听罢, 跳起身来, 拿着那两包臊子在手里, 睁眼看着郑屠道:“洒家特地要消遣你!”把两臊子劈面打将去, 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郑屠大怒……右手拿刀, 左手便要来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 赶将入去, 望小腹上只一脚, 腾地踢倒在当街。鲁达再入一步, 踏住胸脯, 提着那醋缸儿大小拳头, 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 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 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 狗一般的人, 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 正打在鼻子上, 打得鲜血迸流, 鼻子歪在半边, 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 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 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 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 打得眼棱缝裂, 乌珠迸出, 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 都绽将出来。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 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 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 洒家却不饶你!”又只一拳, 太阳上正着, 却似做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馨儿、钹儿、铙儿, 一齐响。鲁达看时, 只见郑屠挺在地上, 口里只有出的气, 没有入的气, 动弹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 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 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 又没人送饭, 不知及早撒开。”拔步便走, 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 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 一头大踏步去了。

郑屠强骗了金翠莲, 她的父亲金老向鲁达哭诉了此事。鲁达送走金老父女后便去郑屠肉案寻衅, 捉弄郑屠, 惹得郑屠与他对打并三拳打死了郑屠。这一行动描写写得有声有色, 十分精彩, 充分表现了鲁达的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粗鲁勇猛、豪爽侠气而又不乏细心。一听说不平之事便挺身而出, 可见鲁达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并不想打死郑屠而只想教训他一下, 不想只三拳便打死了人, 其勇猛粗鲁由此可见;挨过两拳后郑屠当不过讨饶, 鲁达却因他不硬到底又打下一拳, 表现了鲁达的豪爽侠气;打死人后为避免吃官司假说郑屠诈死而大踏步溜走, 又表现了他性格中的粗中有细。在这段行动描写中, 鲁达性格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表现, 让人无法忘怀。

传统小说中行动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表现人物的性格

行动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 人物的典型性格往往在人物的典型行动中表现出来。前面所举鲁达三拳打死郑屠的描写便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再如《三国演义》对曹操“献刀”的描写:

(曹操) 急掣宝刀在手, 恰待要刺, 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 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 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 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 献上恩相。”卓接视之, 见其刀长尺余, 七宝嵌饰, 极其锋利, 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 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 加鞭望东南而去。

曹操本想刺杀静卧在床的董卓, 谁知却被并未入睡的董卓从镜子里发现, 急中生智忙跪下装着献刀, 又巧借试马逃之夭夭。曹操性格中的机警过人、善于应变由此可见一斑。

二、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

阿·托尔斯泰曾在《论形象思维》中说:“动作———人的心理的钥匙”。通过人物的行动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使之形象化。

请看伏尼契《牛虻》中的一段描写:

疯狂的笑从亚瑟的嘴唇上消失了。他从桌上抓起了那柄铁锤, 奋身向那耶稣蒙难像扑过去。随着那阵喀喇喇的响声, 他突然清醒过来, 站在那个空座前面, 手里仍旧拿着那柄铁锤, 神像的碎片在他脚跟前散满一地。

他丢掉了铁锤。“这么容易!”他说着, 掉转身子。“我以前真蠢呀!”

他在桌旁坐下来, 气咻咻地喘息着, 两手托住前额。随后他又站起来, 走到洗面台前, 拿一壶冷水浇了自己的头和脸。他很宁静地走回来, 坐下来思索。

当天真纯洁的亚瑟知道自己是一向奉若神明的蒙泰尼里神父的私生子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极为沉重的打击, 神父和上帝在他的眼里失去了圣洁的光环, 显得那样的虚伪和丑陋。这里所描写的亚瑟的举动, 反映了他对以前所信奉的上帝的鄙视和坚决反叛, 以及他准备采取行动前剧烈的内心活动。

三、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行动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也就是说, 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在其行动中显示出来。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描写:

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 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老老不敢过去, 掸掸衣服, 又教了板儿几句话, 然后溜到角门前, 只见几个挺胸叠肚, 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 说东谈西的。刘老老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这是刘姥姥初进荣国府打秋风时的一段行动描写。这些畏惧而小心下意的举动, 表明了刘老老卑微低下的身份地位。

此外, 行动描写还能突出作品的主题,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47~48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36

[3].伏尼契;李俍民译.牛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3:72

上一篇:中小学教育杂志官网下一篇:疫情防控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