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精选8篇)
1.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篇一
论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研究
(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15级广告二班唐诗漾)
摘要: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团队意识薄弱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长征精神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大学生顺利成材。 关键词: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团队意识薄弱;大学生 引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团队协作的巨大作用和效果也发挥出来,团队协作精神更是被企业所重视,当前用长征精神教育从当代大学生,培养其团队意识的,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在思想上重视团队精神,促使顺利成材。
一、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
第一、在家里,由于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重视,家务也是父母一手操办,不大会想到帮助父母减轻负担,自我为中心意识极易膨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的缺乏。
第二、在学校学习上,独自一人不接受他人的帮助,不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缺乏集体荣誉感,我行我素,对于学校社团,竞赛,大会等更是不参与,集体意识淡薄;寝室生活方面搞卫生不自觉不彻底,只顾自己感受,即使寝室长提醒也不为所动,脏乱差更是不在乎,由于其一人使整个寝室与优秀寝室擦肩而过;人际交往方面,社交范围小,不顾他人利益和感受,缺乏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第三、在打工或实习上自己不主动去寻找或联系同事,认为自己个人能力强不愿更不屑与他人合作。否定他人合理的观点,固执己见。对团队内队友的猜忌,否定,使团队如一盘散沙。
二、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原因的分析
第一、心理方面:自尊心强,纪律观念不强,个人主义至上,看问题和处理事情,不顾大局,利则行,弊则止,不能从大局出发,自我为中心意识膨胀。
第二.思想方面,从小被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独立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上较为独立。
第三、家庭方面,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溺爱,包办一切,自我意识膨胀,且缺少与同龄人合作的机会。父母对其孩子的期望值十分大,希望孩子十分优秀,因此,孩子从小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大于团队意识的培养。第四、学校教育方面,中国的应试教育是靠分数优先录取人才,所以学生潜意识里埋头学习,鲜少参与集体活动,团队意识分培养也是十分薄弱。
第五、社会方面,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心理准备不充分,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往往使他们失落、焦虑。人们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大学的不同更是让他们手足无措,因此安全感也会有所缺乏,大学生将同伴单纯视为潜在的或者现实的竞争对手,这也就影响了团队协作。
三、加强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能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由此可见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团队协作是长征精神的内涵之一,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提高社交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的培养;有利于发挥团队协调能力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有利于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要充分把握长征精神的实质,外化为实际行动。
第一、在心理上,学会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以集体优先,多为他人着想,对于与同学间发生的冲突心理上不适,也应及时找校园心理咨询师咨询。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可以举办一些团队竞赛,使其意识到竞争和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
第二、在思想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改的进程中,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课改内容及时反映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增添新的章节,如可把现有的“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章节加以扩展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精神的培育”,以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课堂教育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另外,还可以邀请校内外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如知名教授、企业家、等等,以他们成功的事例以及真人真事启迪大学生的思维,为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大学生培育团队精神的自觉性。
第三、家庭教育上,可参与一些亲子节目,在几人的小集体中感受集体合作所带来的乐趣。多关注一些励志的团队类的节目,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重视团队协作
第四、在学校教育上,要加强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的培养,以班级这个小集体为单位开展校内集体活动,最大限度的为集体的共同目标奋斗,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总要性,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社会要多给予90后大学生一些信任,90后颖的想法,独特的创造力,虽然初出社会但也是肯努力奋斗的,信任是相互的,你信任我,我就愿意和你合作,交流想法。一起让越走越好。
”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不无道理,一个人再伟大,也离不开团体;一个人的智慧再卓越,也不能成为神而脱离众人。尽管时代在变,但团结协作精神永恒。现在的环境虽然与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团结协作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仍应该大力继承和发扬。在新的长征路上,当代大学生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我行我素。
参考文献
【1】《最卓越的团队》[美]拉夫斯托(LaFasro,F.),[美]拉森(Latson,C.)著,邹琪译
2004-5 【2】《个人与团队》作者:(英)霍尔默斯 等著,天向互动教育中心 编译 2008-9 【3】《引导:团队群策群力的实践指南》作者:(美)本斯 著 2011-6 【4】《重新定义团队》作者:(美)博克 著,宋伟 译 2015-12 【5】《促动:激活团队能量的领导力新法则》作者:段泓冰 著 2015-12
2.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篇二
1 宣传社会发展要求, 激发学生对培养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兴趣
利用学校主要宣传手段, 宣传社会上对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要求。高校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大学生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主要宣传方式, 宣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现代大学生的要求, 特别是对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的要求及重视程度, 让大学生清楚认识自己发展的方向。应利用校内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舆论手段, 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成功人士从正反两方面向大学生宣传何为团队精神, 何为竞争意识。通过宣传教育, 使大学生形成强烈的思想道德情感, 在理论上接受教育, 清楚认识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奠定接受这方面教育的良好基础, 激发大学生参与这方面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剖析正反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对培养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重视
为了引起大学生对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重视,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培养教育, 我们必须从正反两方面剖析典型的案例, 让大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到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重要性, 促使大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紧迫感, 学会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2.1 正面典型案例的示范
诺基亚公司是一个事业很成功国际著名公司, 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很注重团队精神。该公司一贯倡导“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 惟有建立健全的团队, 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处理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上关系上, 诺基亚公司有一个十分突出的做法, 尊重个人, 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 体现出诺基亚尊重个人, 自我做主的文化传统, 以人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团队建设, 把员工的兴趣融化在团队建设的活动当中, 并以此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2.2 反面典型案例的警示
重视团队精神建设, 必须处理好团队与个人的关系。在团队中, 合作是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 没有分工,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分工结果必定导致个人技能的差异及互补, 而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协作、优势互补。过分强调竞争意识必定影响团队精神及团队绩效, 当团队中成员过于强调分工, 注重个人的业绩、体现个人价值、过分强调竞争时, 必定会影响团队精神建设, 从而导致团队业绩下降, 甚至团队解体。
3 纳入就业教育计划, 落实大学生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培养措施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深入,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事实证明, 毕业生就业的成功, 需要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特别是注重大学生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
3.1 以就业市场需要为导向, 加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教育
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教育时, 必须以市场需要为导向, 坚持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的需要, 做到有针对性、实用性。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都会对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观察大学生能否真正融入到该公司的企业文化中, 这为今后人才培养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进行就业教育时, 要明确教育大学生, 团队精神、个人素质、竞争意识是十分重要。
3.2 在就业指导中开展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教育
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使大学生真正成才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因此, 要努力拓宽就业指导的内容, 拓展就业指导的形式, 把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引入到就业指导中去, 重视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教育, 让学生学会在实践团队精神过程中处理好与竞争意识的关系。就业指导教育不只局限于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上讲解、讲座, 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加强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理论教育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学知识、树理想、学做人的主要场所, 是理论灌输及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 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理论教育, 就必须充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学会处理两者关系的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理论教育要做到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既要全面培养, 又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类型、层次, 对症下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树立正确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实践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
5 开展社会实践,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社会为课堂, 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 也是一种生动有效的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热情支持, 并且日益显出它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诸方面的功能和优势。
5.1 社会实践是训练大学生处理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重要方式
组织团队社会实践, 是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经受意志品质、团结合作、成功与失败的考验;感受团队作战的魅力, 激发大学生进一步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合作才有分工的存在, 团队分工是为了创造更高的团队业绩而进行的分工, 每个队员有不同的责任范围及必须解决的问题, 必定存在对共有资源的占有, 必定会有竞争的出现, 这将会最大程度激发队员的潜能。因此, 需要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公平竞争的教育, 在分工上要做好合理的安排, 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以促进团队业绩的最大化为共同努力的目标。
5.2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训练大学生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中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除了社会实践以外, 还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 如科技竞赛活动、团队趣味活动等, 都是训练大学生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好方式。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全国数模比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等大型学生科技竞赛。比赛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团队活动, 在整个过程中, 每个人都很明确, 这是我的事情, 是我们的事情, 它的成败与我息息相关, 任何一个人或环节出了差错就会导致整个小组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 个体将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学会共同思考和独立解决合作中的冲突和矛盾, 指导老师只是以顾问的身份出现。赛后同学们普遍反映最大的收获是提高了自身处理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引导大学生辩证分析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 能否处理好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关系, 是关系到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的问题, 如何处理这两种利益的关系, 是涉及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 也关系到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慧波.团队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2]杨晓娟.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长治学院学报, 2005 (1) .
3.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篇三
摘 要::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在为大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团队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无往不胜,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必不可少。当前,大学生喜欢我行我素,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习惯于自我奋斗,不大会主动与他人合作。对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生团队与团队精神内涵的探讨与研究,以创业与就业为导向,开展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市场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团队、团队精神、素质教育
1 团队及团队精神的定义
团队,首先是一个集体,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自觉合作、积极努力的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社会群体。团队凝聚力强、合作程度高、成员贡献意识强,团队工作效率比一般群体高,在团队中人们的心情也比较愉快。
所谓团队精神,就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和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自愿主动与组织成员积极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机的统一。所有成员自觉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2 团队精神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培育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而且也推动了学校长效有序地发展:
2.1 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者们所形成的共识。社会也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是否录用的重要指标。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单靠个人能力来解决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更多的成果是靠“集体大脑”,而创新人才将以一种团队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时代要求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为此,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是高校教育的职责和神圣使命、
2、2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班集体文化因素,它要求全班成员之间分工合理,班长、室长、或者是无任职学生,将每个成员放在适合的位置上,使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完善的制度、学校配套的管理措施,使所有学生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班集体的学习目标而奋斗。
2、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4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全球第三大软件公司EDS(电子资讯系统)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John W. Egan(约翰-宜根)先生在江西先锋软件学院作的《从EDS的发展看IT服务的未来》演讲中建议大学生在学好软件的同时,必须掌握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他说在IT这个行业,团队精神与技术水平将显得同样重要。
3、如何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
3、1通过教学活动,特别是“两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团队精神的培育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良好的团队精神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受到潜移默化,而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因此,如何在进行教学、课外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由较低的认知水平提高为较强的行为表现,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3、2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益处并提高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与人共事时团结协作的主动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及认同自己社会角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要求。
3、3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团队精神应该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目标。团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必须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因此,在对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团队精神的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传授、宣传或由大学生自身有系统地学习团队精神的基本理论,逐步养成团队精神。
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或专题教育。在相关课程中加强或增补与团队精神相关的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有计划地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杰出校友来学校进行团队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分析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团队精神方面的不足,向大学生传递团队精神相关信息,讲团队精神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有利的渠道,结合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3.4 增强团队凝聚力
人们的心理凝聚力是团队精神集中表现的心理要素。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团队精神,也就没有团队。有了强凝聚力的群体,就有了团队。因此要全面协调团队成员的心理关系,调节好团队成员的经济利益,协调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成员的归属感,融洽相互喜欢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进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3.5 营造和谐的环境
人才的培养与环境密切相关。要努力营造一个充分理解、相互信任的团队,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团队内的冲突,把个人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建立团队与高校其他组织的有效联系,妥善处理学校和社会的复杂关系,增进班与班、系与系之间的横向沟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运用团队的智慧,增进团队思维的敏感度。
3.6 开展好团队的活动
3、6、1开展大型团队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比如,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组织团队外出调研、为商家促销、承办学院和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6、2加强班级建设,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学生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结构单位,通过抓好班级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能彼此关心,互相爱护,树立自信。学生个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班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绩时能从集体中得到承认和肯定,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3、6、3正确引导社团活动,强化团队意识。大学的社团组织较多,一般都有几十个,这些社团大多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其成员对群体的情感倾向性较高。社团的指导教师要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利用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通过正确的引导,强化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3、6、4班团组织要积极不定期的组织全班同学,参加校园足球联赛、篮球联赛、沃特杯三人篮球对抗赛、乒乓球联赛、羽毛球联赛、校园长跑及环湖长跑比赛,打字比赛、英语理事会的朗读、演讲及经典老歌大赛、软件开发比赛、硬件装机培训、DIY攒机大赛、网页设计大赛、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电脑维修服务、书画展等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的专业比赛活动,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没有那方面特长的学生,也要参加,当拉拉队,为参加的同学比赛出谋划策,以增加全班的凝聚力。
总之,无论各班要围绕学校的教学中心工作、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以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开展以适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发展协作能力为导向,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领会、理解、相互尊重、爱护、支持、学会宽容、学会妥协、学会“双赢”等团队精神的素质内涵。
4.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篇四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毅奋斗到底的精神。目前,在青少年甚至成人中都存在着一意孤行,缺乏团队精神的现象。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幼儿教育中缺乏对孩子团队精神的培养。
首先,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游戏可以说是孩子的重要课目,它是一种对社会活动的模仿,深受孩子喜爱,因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游戏中教师有意识培养孩子团结协作,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努力的精神。比如,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孩子比赛,赛完后分析获胜和失败的原因,让孩子知道只有服从集体利益。即使自己吃亏也是光荣的。
其次,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消除孩子孤僻的心理障碍。要想具有团队精神,爱心、责任心以及合群意识是必备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些素质的综合培养。比如,在吃饭、睡觉时要让孩子互相帮助,值日生要负责任,对有困难的小朋友要有同情心并给予帮助。对于孤僻的儿童,首先要消除他和其他孩子的疏远感,使之真正参加到孩子们中间去,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团队精神。
再次,树立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对孩子教育中适当让之树立争第一的意识,使每个小朋友用较高标准要求自己。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在争第一中要用正当的手段,要有正确的心态,各种教育活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5.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篇五
作者: 单位:
摘 要:一个人是否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强弱,在当前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除了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以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也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在体育课中通过各种集体练习和集体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要求。关键词:体育课 团队精神 合作精神
21世纪是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大融合的世纪,每个人都面临着与“异文化”相接触、相理解、相学习的客观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会与身边的社会、身边的团队、身边的同伴共同愉快地生活和开展有效率的工作。而我们身边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的丰裕和父母、祖父辈的疼爱有加,导致很多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渐渐地他们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再加上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学校、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品质,不懂得互相帮助,缺乏集体荣誉感,这是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主要障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心里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旨在谈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利用体育游戏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原因。(1)集体观念、民主意识薄弱。许多学生往往缺乏奉献和牺牲精神,集体荣誉感淡薄,没有养成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社会责任心。不懂得如何在共同的团体规范或游戏规则下与他人求同存异、团结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难以形成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不骄不躁,谦虚为人的民主作风。
(2)集体活动难以开展,英雄无用武之地。现在很多学生只埋头忙自己的事,对集体活动没兴趣,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在一些活动的现场,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自己的事都忙不完,哪有闲心搞这个„„
(3)以自我为中心,孤独部落日趋庞大。这部分是由于个人英雄主义在作怪,“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人是条虫”,在这一代独生子女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往往过分高估个人能力,过分强调自我为中心,认识不到他人的长处,总显得有些不合群。还有一类学生性格安静,甚至有自闭倾向,希望与人交往,但总习惯于被动回应,严重缺乏社交能力,不懂得同学间的交往与合作。这些都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
(4)认识不足是关键。团队精神在不同人群中有不同的表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出身身份等对团队精神的教育效果和看法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团队精神很重要或较重要,但存在着对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甚至是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些人认为团队精神不承认个人利益、抹杀个性精神,有些人认为团队精神会令人吃亏,不少人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准则。他们越来越强调个人能力的提高,过于注于自己的学业,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
二、如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认真理解团队精神的概念
团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的承诺共同的规则,具有共同愿望,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互补技能成员组成的群体。通过相互的沟通,信任、合作和承担责任产生群体的协作效益从而获得以个体成员绩效总和大的多的团队绩效。
2、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融入团队合作的催化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激发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而且可以联系学生和学生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的桥梁。教学中老师关心、热爱学生,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学生会主动接近你,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用高尚的情躁,广博的知识和键美的体魄,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学生自己的想法愿意找老师倾诉,所以体育教师在给学生展示美的情操和高尚的品德的同时,也是学生的倾诉对象,教师是联系学生和学生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的桥梁,是学生融入团体垫脚石、催化剂。
3、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优化教学,增强学生兴趣,让学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觉得是“要我学”,单一反复的练习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此产生了消极情绪,甚至讨厌体育课,而当今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因为想学、想玩,就会主动与同伴、团队、集体一起参加活动,一起讨论、一起交流经验,觉得大家兴趣相同,就玩得更开心,更容易融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仅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而且要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的目的也不仅局限于“增强体质”,还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要融入和谐的这个社会,我们将以培养团体合作为主要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怎样和同学、朋友、老师等相处,学会怎样和团队合作。
4.建立团队组织领导,强化团队联系。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在建立组织的基础上强化团队之间的联系。每个团队中都要有自己的组织领导,采取一些应聘竞争的方式,在团队中担任一定的职务。首先,要健全一种有利于小组的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营造一种团结干事的工作范围,培养学生整体配合的协作精神,形成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和努力工作的习惯,其次,相信每位同学,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拥有自我发展的空间,但要破除个人主义唯我才行,夜郎自大的傲慢心理。第三,尊重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位同学都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同学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团队产生团结感,树立共同目标。
5.组织协调与团队的关系,培养人人参与,体验团体合作的成功与失败
在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培养学生主人公的责任感,体育教师有目的的走进每个团队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一起探讨在体育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多运用合作学练,每一个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有的学生体能好,容易掌握技术,有较强的能力,信心十足,他们通常体验到成功,有的学生因为体质较差、信心不足等等因素,掌握技术能力差的“弱势群体”学生,体验到成功次数就相对少了,怎样培养和发展这些“弱势群体”的自信,让他们也体验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哪?就是把体育竞赛、体育游戏引入课堂,克服一些学生的惰性,在主动与被动之间认识了自我,找到自信。教学中我多选用团体合作的练习和集体性的游戏,互相幫助,取长补短,从而使这些“弱势群体”也尝试和体验到团队成功合作的快乐。
6.建立团队制度,加强纪律教育 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沒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进行教育。如:集合、整队、队行、队列变换,限制在一定时间内的动作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因此,要使学生明确一个思想品德作风良好的整体是校风、班风的窗口,从而引导他们建立必要的制度,制定一套完整严密的制度对每个团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良好的团队制度可以规范教学行为,例如:良好的纪律、严格的考勤、团结互助和安全教育、爱护与运动场地和器材等,具备这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新局面的出现,学生能够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建立健全制度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导向性原则是管理团队的整体目标和方向,整体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可控性原则要求团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控制,保证整个课堂的有序进行,有效性原则要求合理有效利用场地器材、人力、时间等资源,保证体育课堂获得最大的利益。
7.在教学之余,学校应出台多项竞赛活动和举办体育文化节。举办体育文化节和运动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平台,学校在出台竞赛和体育文化的项目上,应充分考虑既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体现班集体建设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多人绑腿赛、田径比赛中的接力项目、体育游戏等。以适应不同群体的学生参加活动并在其中得到锻炼,让他们加深对团队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的个人和全局的关系,培养他们团队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团队构成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团队。
8.把拓展训练引入教学中,激发潜能、熔炼团队。
拓展训练是借鉴先进的团队理论,由传统外展训练发展而来的,它利用大自然的各种条件通过设定具体的任务与规则结合大自然环境本身存在的各种险阻困难来提升个人意志力,团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为目的拓展训练。“信任背摔”、“盲人过河”就是要求信任,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拓展训练来培养员工团队精神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时代已经过去,经济快速腾飞的时代也不容许有过多的时间浪费,所以每个人都愿意融入一个坚强的团队,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默默为团队做贡献的无名英雄,我们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未来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金钟;杨团结;;浅析体育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才智;2012年07期
2、王宪杰;苏冠源;王健;;浅谈团队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运用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24期
3、王景文;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学生合作精神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06期
6.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篇六
经管会计1班 D09520108 李亦琳 581717 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主要是爱国精神永不泯灭。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民团结祖国统一的向心力量,是保卫祖国的动员力量,是建设祖国为国争光的鼓舞力量。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坚决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那到底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
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一、知国。知国才能爱国。当前大学生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许多大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知之甚少、更不用提是否有所研究了。他们对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缺乏认识,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种种偏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
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途径很多。如结合班校会进行国情教育;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指导大学生收看新闻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感受祖国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传统;结合教学讲爱国民族英雄和科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讲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结合教学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等等。
在此,要特别举日本的例子。日本的动漫事业相当发达,但他们的动漫事业服务的不仅仅是青少年,也不仅仅是娱乐性质的,他们把动漫推广到日本各个年龄段的民众,为爱国主义提供了平台。他们将一个个新颖的动漫故事构建在日本的历史框架下,让日本民众在被情节吸引的同时不自觉地学习到了历史。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点什么。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动漫一直处在初级阶段停滞不前。那些情节恶俗老套,只适合幼儿或青少年看,根本无法吸引在身心都已经迈向成熟的大学生。我们可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挥类似动漫的产业的优势,吸引广大学生,这对爱国主义教育有相当大的帮助。
二、爱国。
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
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时,要考虑大学生情感的特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其次,要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具有辩证哲理的晓理,激发爱国之情。晓理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做到中肯而切合实际,深刻而不失含蓄。
另外,我们要注意组织大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党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特别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三、报国。
报效祖国是知祖国、爱祖国的发展,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时代的具体要求。热爱祖国主要体现在是否有报国之志、报国之才和报国之行。
1.育志,即培养大学生树立为四化献身之志。应该教育大学生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刻苦学习与祖国四化建设事业联系起来。
2.育才,即培养大学生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科学本领。空有爱国之志,而没有这样的能力,报国也是无望的。当前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就必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祖国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7.培养中职学校学生团队精神的思考 篇七
一、树立集体的共同目标, 凝聚班级学生团队精神
要培养团队精神, 各技术专业班级必须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将大家的目光集中在一点上, 即所谓的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让每个学生融入到班级这个团队中。中职学校的技术专业班级一般与重点高中的班级很不相同。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缺乏对知识价值的强烈渴求, 而且许多人对技术专业班级活动漠不关心。面对这些特性, 如何找到一个大多数专业学生感兴趣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践中, 我主要抓住中职学校学生大多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一心理, 提出了“学多种知识技能, 找一份理想工作”的口号, 为技术专业班级树立了一个现实的目标。通过观察发现, 多数学生对这个目标的评价是积极的。于是我又有意识地在班会、课堂等场所强化这一观念, 并以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契机, 大做文章。通过多种师生互动活动, 终于使同学们接受了这个技术专业班级目标, 同学们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了班级团队意识。在这个班级共同目标的激励下, 同学们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忱与活力, 增强了技术专业班级的凝聚力, 使集体生活充满了生机。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1)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所有的老师都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教师的知识、人格、做事方法、对事物的态度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 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 自觉学会如何团结协作。在教学中, 我充分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 不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2) 通过班会加强技术专业班级建设, 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班会是强化学生团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学活动从具体实施到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为此, 我坚持要求班会开展的连续性、制度性以及高质量,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的班风。与此同时, 我还非常重视班会和班级建设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使各技术专业班级形成了良好班风。这样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荣誉感和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织的相同活动, 有着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 有着严格的制度和纪律, 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3)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 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 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精心地组织以增强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为重要目的的活动, 比如球类比赛、群体性文艺活动、辩论赛、暑期社会实践等。现在的中职学生是新时代的青年人, 他们热衷于组织这些活动, 展现自己的才能与能力。学生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 体现出团结协作精神, 进而培养出良好的团队精神。社团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效途径。
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品质
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 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 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体现。成功的潜在危机是忽视了与人合作或不会与人合作。在中职学校中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强, 点子也不错, 但当他的想法与别人的不一致时, 就是固执己见, 不知如何求同存异;有的学生谈到自己的同学时, 对同学很挑剔, 缺乏客观看待事情的品质;有的学生, 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珍宝, 特别有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的, 由于有优越感, 更不容易做到宽容待人和与人合作。面对这些情况, 我有针对性地举行各种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品质的讲座、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等, 通过理论讲解、事例展示、互动交流的方式, 使学生认识到:团队中的每个人各有长处和不足, 关键是成员之间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 能够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美, 而不是挑他的毛病, 培养自己求同存异的素质。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引导,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宽容与合作的品质, 促进他们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 而且也是获得人生快乐的重要方面。
四、发挥特长激励热情, 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培养团队精神, 同时还要使团队中每一个个体都有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 使他们感觉在这个团队中, 充分得到了尊重与认可, 使每一个个体的个性、特长都能够不断地得到发挥发展,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此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对于中职学校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自我意识, 他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语言上的认可, 而是对自我价值肯定基础上的认可。因此, 我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 使学生的个性和各方面的才能都有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 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必要的激励, 使每个学生得到专业班级的认可并愿意为专业班级做点什么。事实上, 个体和集体是互动的。这种专业班级和成员的相互接受, 为团队意识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对培养中职学校学生团队精神的一点点思考。“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基本内容之一。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怎样才能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愿我们的努力能使中职学校的同学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华.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J].中国集体经济, 2006 (10) .
8.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篇八
关键词:社团;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135-3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密切,对人们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各企事业单位都希望招聘到情商智商双高的应用型人才。微软公司前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认为所招聘的人才应该具备的三大要素中就包含团队精神。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也提出要切实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四方面实施,“学会共处”指培养团队精神。参与社团活动即为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一个非常切实有效的途径。
因此,本文从参与社团实践的角度着手,通过阐述社团与团队精神的关系,探寻发挥社团对团队精神培养的意义及方法,努力改变大学生团队精神欠缺的境况,促进个体的发展,顺应社会对人才素质发展的需要。
1 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
荀子在《荀子·强国》中曾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群”是荀子人性论思想中的重要观念,“能群”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点之一,而群就是指人的社会性。如何将个体结成有序的集体,促进个人与集体相互交融,乃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如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1 团队精神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个人只有融入集体进行交流协作,才能不断获取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从而有选择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并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团队精神是团队核心构成要素之一,是实干精神,也是奉献协作精神的统一,强调团队成员间的真诚沟通合作,在团队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团队精神是个人在实现其理想时,自觉认识到集体的不可或缺性,将个人的利益统一于集体的利益,主动寻求与他人的合作,共同解决难题的优良品质。
1.2 大学生团队精神面临的问题
随着人们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倡导团结协作,弘扬团队精神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但是据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十六号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做出的客观评价,目前大学生自身存在八个方面的不足,其中就有“大学生团结协作较差”这一条。仍有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还很淡薄;不了解团队合作的方式;还有很多同学不能在团队中学以致用,收效甚微,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1 学生个性过于张扬,过分注重个人权益,集体观念相对缺乏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基本上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较多的体贴呵护,因而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独生子女基本上处于家庭的中心,因而更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弘扬人的个性与价值是合理的,但是目前大学生个人主义盛行十分严重,只注重满足个人的利益需求,学生个人能力得到发展,但是忽视集体的利益和作用。思考与行动只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不顾全大局利益;参加集体活动也只是心血来潮,只有短暂的好奇心,却缺乏持久的责任心;工作学习中独断专行,不擅长与他人沟通协作,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1.2.2 交往协作意愿不强,人际关系相对淡漠
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了优生优育,有利于国民综合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目前高校里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的关注度增加,宠爱日趋严重,从而导致了学生之间多了矛盾与冲突,少了谦让和沟通。更有甚者,对市场经济的金钱原则盲目崇拜,将其运用到人际交往与合作中,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最终导致同学关系的冷漠和彼此的不信任。
1.2.3 对合作关系认识有偏差,合作能力相对较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竞争取胜的意识日益彰显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譬如,在学习工作中力争上游,在生活上彰显品位,等等。在对待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问题上,很多大学生只注重竞争后的个人所得,但忽视了合作后的双赢。
2 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定义以及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关联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团队精神近几年来也迅速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并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高校社团作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双能型人才的基地,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有效利用高校社团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搭建平台。
2.1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学生社团成为高校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已经由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其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活动形式灵活,深得学生青睐。大学生社团活动本身作为实施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在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调查显示有中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至少参加过一个学生社团,因此,应该有效利用学生社团为大学生团队精神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搭建平台。社团成员组织分工和协同工作与学生社团的组建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在社团成员共同的探索中,使得社团明确了社团的前进方向,以团队一分子的角色担当起建设社团和凝聚团队力量的责任。此外,社团还是高校学生寻找兴趣爱好的新天地,社团生活没有课堂教学的拘谨,也增添了较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在寻找社员个人爱好潜能的同时汇聚社团的建设力量和前进动力。
随着国家对高校社团的支持力度加大,大学生社团在质与量上都有了较迅速的发展,社团种类日益剧增,例如在安徽某大学不仅在每年的开学有“百团大战”的繁荣局面,也成立了校社团联合会对各社团进行统一的管理,已然使得高校社团成为大学必不可少的组织。但新生缺乏对社团的理解,在选择社团时具有盲目性。有些同学不加入任何社团,导致课余时间空虚无聊。还有些同学加入社团后不久便失去了兴趣,选择中途退社。
上述这一系列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当下“以人为本”的社团改革发展遇到的重要问题。
2.2 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联系
虽然团队精神是社团之魂,具有共建目标和发扬个性的特点,但是团队精神只是高校社团的核心组成要素之一,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学生社团的成长密不可分,高校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智商、情商的多维度培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大学生优秀社团文化建成的重要体现。高校社团作为学生按照共同目标和个人爱好协同建立的群众性组织,能够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社团的育人机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提供了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发挥团队效能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育成学生的团队精神。马卡连柯曾说:“集体是最好的老师。”社团文化作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一旦被社团成员创造,就会成为一种能动的教育力量对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社团生活中,学生需要接受并按照从社团的规章制度进行社团实践活动,保证社团的有序运行;并且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接受社团间的协调配合,分工协作,自觉承担建设社团文化的责任。在社团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逐渐在内心深处形成对社团的认同感,并在不知不觉中打磨并强大了内心,从而使得大学生具备了个体的团队精神素养。
虽然学生社团中的学生专业背景各异,但是由于拥有共同的团队目标和兴趣爱好,共同协作,彼此信任,拥有外部支持等,学生们对集体有着较强的归属感,与社团成员容易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和融洽而信任的关系,因而更有利于培养高效的团队精神。
3 发挥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中的作用
3.1 高校学生社团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途径
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双能”培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改进大学生社团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当前,大学生在师生交往、参与班级和校园文化活动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团队精神的缺失,因而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成了高校教育的职责,在社团文化建设和学生自我培养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发挥社团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引领作用,任重而道远。
3.1.1 发挥个性优势,增强集体意识
在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背景下,团队日渐成为了建设和发展的动力。虽然每个人在这个集体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具备的能力也参差有别,但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不能忽视自己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加入适合的部门,提升相关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协作完成社团工作,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实现社团初定的目标导向,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培养出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配合团体协调完成任务,具有团队精神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已然成为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首先要把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列入团队目标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要通过舆论宣传,让学生们树立团队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在高校社团的视域下努力探求推进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3.1.2 加强社团建设,完善人际关系
团队精神是成年人进入社会的必要品质之一,也是团队成员以共同发展、互惠互利为基础的特殊情感。从实践看,学生社团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校风、学风的表现。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努力完善高校社团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社团活动正常开展的规范化制度,如奖惩制度、监管机制、安全保障制度、社团经费保障制度等,利用公正合理的社团管理机制培养大学生的民主公正意识,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拥有体验参与管理和承担职责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社团要树立“立足实践,面向社会”的方针。通过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探索,让社团成员明确了社团的前进方向,以社团一分子的角色服从并服务于社团发展,锻炼个人的能力,发扬自身的特长,在实践中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3.1.3 强调合作学习,认清合作关系
大学团队精神强调合作。以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只有做到协同一致,各部分的整体功能才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合作化学习以探究课堂教学中的以目标谋划为导向,人际关系为基础,以全员互动参与为前进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展开。所以,社团中合作化学习的载体就是团队。
因此,在高校学生社团中,也可以借鉴合作化学习的理念,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将团队的难题“化整为零”,每个队员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建立“互助小组”,在帮助团队解决棘手问题的同时,也能够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学习竞争的“双赢”甚至“多赢”。这种合作化学习的方式对于当下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而言更有意义,由于独生子女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基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自我意识过强,更缺乏团队的协作精神。如此,不仅能解决团队难题,而且实现了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与强化,可谓一举两得。
3.1.4 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主动参与社团实践活动,是培育团队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团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提升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但现在部分高校对学生组织的社会实践缺乏引导,使得学生的认知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没有深入感受和挖掘到事件背后体现出的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对安徽某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与成果研究,发现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独立思考、团队合作等能力,也消除了自卑、自负等影响人际交往的不健康心理,为今后顺利走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之后,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要求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一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
因此,高校社团社会实践已经在活动方式、活动空间以及国家支持等方面获得了较广的支持,使得通过社团中参与社会实践来培养团队精神的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3.2 团队精神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上升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大学生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期,经历经验不足,难以正确分辨各种社会现象和面对社会不公平竞争。如果大学生都把身边的同伴视为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敌对势力,就会阻碍他们建立起正常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3.2.1 注意学生的性格因素,注重团队精神的养成教育
团队精神不是自社团建立起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社团与社员共同成长、磨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每一个优秀社团的团队精神都有不可复制性,是社团的灵魂。每位社员性格迥异,无好坏之分。因此,团队精神的培育应该注重因材施教,既尊重同学们的个性,也让其认识到共性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初涉社团组织,缺乏完善的独立思考和统筹规划的能力,指导老师应该对其予以引导,通过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多维度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最终达成既定的团队目标。
3.2.2 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树立竞合理念
竞合理念是指“竞而不破,合而不同,竞合统一”的理念。合作与竞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赢”是良性结果。在社团分工协作时,可以发挥合作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竞争的价值。只有通过合理的竞争,才能激励社员发动一切资源,发掘一切潜力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样更能凝聚社团的团队精神。
3.2.3 注意学生个性的挥洒
团队精神的关键是人尽其用,团队所需要的是社团成员的共同付出而得到的集体成果。团队精神的培养和社团的良性发展,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保护学生良好兴趣爱好的前提之上。因此,在社团活动中,应当注重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掘学生的兴趣特长,创造条件让学生全面成长,发现自身闪光点。
3.2.4 指导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做具有团队精神和善于合作的典范
指导教师作为社团的灯塔,其言语行为都会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善于与他人配合协作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因而,学校应该重视发挥指导教师的团队引领作用,充分体现出教师在社团活动和学生团队精神树立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社交礼仪,而不是仅仅口头告知理论知识。例如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社团活动策划方案,帮助学生形成统筹规划和细节处理的能力。
4 结语
社团的育人机制能动地完善了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社团活动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高校社团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引导与培养,促使社团为在校大学生搭建了与社会接轨的平台,创造了学生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了良好的社团合作氛围;完善社团的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竞合理念,挖掘与保护其个性特长。从而推进社团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加快了学生融入社会的步伐,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团队精神的时代新人。
参 考 文 献
[1] 冯丹枫.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J].教育科学与人才培养,2011(4):173-174.
[2] 赵勇飞.浅谈团队精神的打造[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2):24-25.
[3] 张国志.大学生团队精神刍论[J].法制与社会,2011(9):233-234.
【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推荐阅读: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08-02
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10-07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11-29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06-25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心得体会11-24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07-06
谈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11-22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