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2024-08-31

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14篇)

1.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篇一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八开民族中学——张齐彪

第六章 第二节 密度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物理第六章第2节内容(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法制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1.渗透有关计量器的使用、标志、质量标志辨认。对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和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认识和教育。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权,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3.给学生渗透对重金属元素、有毒物体、有放射性物质(或元素)等有毒物质的认识和了解,并认识到这些物质对人身生命造成威胁,使用它们都是违法行为。

(二)学法点拨

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支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探究这种特性用到了图像的方法。注意理解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体会这一方法带来的方便和理解上的便利。

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

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换、单位、文字说明。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教学教程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思考: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行吗?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条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第九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4、《刑法》第347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从重处罚。对多次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未经处理的,毒品数量累计计算。

5、投毒罪的处罚:根据刑法典第114条和第115条第1款的规定,犯投毒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例题:课文第115页例题

练习:

1、一个质量是40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变为140g,装满油后质量变为120g。求油的密度。

2、参观调查:

小明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80cm,厚50 cm,计算它的质量是多少(ρ= 2.6×103kg/m3)有机会的话参观调查你见到的纪念碑并实地测量,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

15、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3,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体积是多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m2.密度公式

V3.密度的符号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1g/cm3=1×103kg/m3

水的密度:1.0×103kg/m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作业布置:课本p116:第1题、第2题、第3题。

2.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篇二

一、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的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会愿意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概念的引入、呈现、深化以及规律的揭示环节,要根据教学实际和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有劲,学得主动。

如,在讲“大气压”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准备一个大试管和一个刚好能放入大试管中的小试管(内壁涂成红色),先在大试管中装满水,然后把小试管管口朝上竖直插入大试管。待插入一半时,让学生猜: 把两个试管一起倒过来, 并松开拿小试管的手, 小试管会不会掉下来。大部分学生认为会掉下来。结果演示时,小试管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在大试管中上升。从学生惊奇、兴奋的目光中可知,他们对该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且主动地分析,热情踊跃地讨论。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

爱是一种力量, 而需要得到教师的爱是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尽量摸准学生的动情点,针对学生的疑难处,循循善诱,以情促知,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教师产生共鸣。除此之外,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教师面带微笑站上讲台的一瞬间,那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学生拉回到课堂上来。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必定会有心灵上的沟通。师生只有有了心灵上的沟通,高效课堂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三、 选用不同的教学艺术,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

物理教学中一些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 往往会使学生头昏脑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不同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

如,在“机械运动”一节,首先利用多媒体制成动画,动画中一个人坐在地球上,并随地球一起自转,并展示毛主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讲“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内容时 ,不仅问题能迎刃而解,而且还能教育学生珍惜时光。

又如,讲“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时,上课前先放一段优美动听的乐曲,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然后在扬声器上放一些泡沫屑,让学生观察,随着音乐的播放泡沫屑在跳动,由此联想到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这样教学,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引入竞争机制,使之“竞”学

中学生有较强的竞争心理,他们争强好胜,上进心强,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因此,在平时的课堂练习和检测中,教师可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都要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比赛时优等生和优等生对决、中等生和中等生对决、“学困生”和“学困生”对决。

3.当代德育与中学物理教育渗透 篇三

【摘 要】德育教育是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是当前世界学校教育的教改内容,并且已提高到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重要战略地位来重视,我国也提出要以德治国。因此,本文从爱国教育、美德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学习与团队精神教育、科学探究与科学精神教育诸方面谈谈如何让德育教育与时俱进,达到现代德育目标,并谈谈笔者的见解和主张。

【关键词】德育 中学物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35-02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科技、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种国际形式,各国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等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良好的道德素质对社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德育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成为当前世界学校教育引人注目的教改内容,并且把德育提高到了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重要战略地位来重视。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法治国;同时,也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1]今天的学生是明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如何让德育教育与时俱进,的确有其重要意义,笔者想就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育之中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一、物理知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各国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思想是个人和社会的无价之宝。当今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当代中学生也受到了不少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直接对他们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奇妙地从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挖掘出一些我国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物理学家的爱国壮举,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结合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种种现状,让学生感受到不仅是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数的动人故事,还感受到当代文化气息中弥漫着我国的伟大民族思想。如力学方面,介绍我国著名力学科学家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为优厚的物质生活所惑却冒着杀头的危险,虽遭受美国囚禁5年之久,却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为我国的导弹火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感人故事。讲解我国航天的发展史和“神六”,“神七”上天,运用网络教学给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体会多媒体模拟状态下的卫星发射全程。回顾2008北京奥运的种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震撼力学场景等。在磁学方面,讲解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指南仪“司南”,北宋时期的沈括发现磁偏角比欧洲发现要早400多年,当代我国的磁悬浮列车在世界各国的运用也是屈指可数。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溶合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教育者置身于充满爱国主义的氛围中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里潜移默化,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使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继而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内动力。

二、物理学科蕴育的美德教育

物理学科蕴藏着许多美德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的规律美,认识物理规律所表现的秩序美、和谐美。可以讲解牛顿把神秘的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物体运动统一起来,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体现宇宙的秩序和谐美。可以在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美。还可以刻画物理学家的品格魅力美。如布鲁诺为捍卫真理在烈火中永生;中国的“两弹之父”邓稼先身患绝症,仍将头脑中的数据和资料拼命地保留下来,献给祖国等。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伟大科学家无私奉献、忘我追求和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崇高品德。通过这一系列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会物理内涵的基础上去追求真知,努力学习。具有美德的人,也不会出现三鹿奶粉的事件,成就事业能经受良心的拷问。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

世界是全球的世界。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当今面临的全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由传统的发展观逐渐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是人类发展的飞跃,是中学各科教学的主题,也是现代德育的核心。《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整个教学过程。”[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将人类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展。人类必须倡导一种“全球合作精神”共同担负起保护环境,珍惜能源,拯救人类的责任。这不但需要当代人的觉醒,尤其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唤醒青年一代的责任感,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德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都已达成共识,并着手付诸实施。在教学中有很多关于能源环境的知识,我们可以把握好这个锲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他们在新的社会时期能成为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今后担负起保护环境,珍惜能源,拯救人类的责任。

四、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是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实现全才通才。由此,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微软公司副总裁兼微软蕾蒙德研究院院长凌大任博士说:“事业发展,更强调的是在集体中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因此除了关注个人的发展,更需要关注团队的进步,团队协作能力对事业的成功十分重要。”[3]所以,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认为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品德。在物理教学设计时,对合适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有意识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善待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获得相互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情感,增长能力。如在物理作业练习中可以提倡合作学习。在一些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网上查索,互相合作,共同提高。通过这样的物理教学,学生学会的不再仅仅是物理知识,同时还学会共处,学会学习。而且也认识到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使他们今后能成为一个胸襟广阔的人,而不是狭隘眼光的“窝里斗”。

五、开展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潜在教育内容。物理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存在的贪图省力、不肯动手、粗枝大叶、抄袭数据等不良现象, 通过探索与研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冷静细心、坚忍不拔等科学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关注社会现象,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能在当今社会存在的浮躁的现象沉静下来冷静思考,脚踏实地工作学习。

最后,引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4]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要把握时代脉搏,在物理教学中用心体会,独具匠心的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多摸索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并驱动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目标,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注释】

1 王 伟.论“以德治国”.光明日报[J],2001.2.9:A1版

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第六章

3 http://hi.baidu.com/zvv8/blog/item/097681b1d14565540923029b.html

4 叶 澜教授.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R].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学术报告会,2006.11.9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解析.中国教育报,2005.9.16:第5版

2 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耀灿.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4.物理德育渗透的案例 篇四

1、例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2、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可介绍法拉第经过十年实践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

3、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4、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幽默,可以调节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例如:笔者在讲解电功率时,为了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学生电源给一小灯泡供电,电压由低变高,小灯泡越来越亮,当电压刚超过额定电压时,小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眼看灯毁在即,笔者随口大声吟出:“生命诚可贵,电势差更高,小灯泡呀,你一路走好!”一道闪亮,灯灭了。真实而略带悲壮的感受,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电功率的理解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5、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就经历了几百年,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例如布鲁诺、哥白尼、伽俐略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时,揭示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就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因素。

6、如;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7、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教学中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弊,增强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8、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合成与分解、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N极与S极、裂变和聚变以及波粒二象性等时,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

再如,有些内容可以画龙点睛,点到而止。如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但形成电流,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短短几句话,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电流产生的条件,而且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9、诚实守信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学生讲诚信的好品质。一是教师自己做到实话实说,在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必回避,可以坦诚地告诉学生自己不知道,而不能教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和方法。二是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和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提高到了同样重要的程度,不再仅仅用分数评价学生物理课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实验课上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查找原因,并且给他们重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说实话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严谨。物理课上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整整一代人都将从“诚信”中受益。

10、社会公德

在习题编制,课外兴趣活动中可适时、巧妙的进行德育,比如讲功时编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一个社会公德很差的人从六楼扔下一个酒瓶,分析酒瓶下落过程中是否有力做功,巧妙的进行了德育。

11、环保意识

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挖掘教材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又必须列举数据使学生懂得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是相当必要的;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核能开发利用的意义及前景的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能源建设和核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做出贡献。我在讲授噪音污染,内能利用与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同时,例证当今世界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洪水泛滥,许多动、植物种濒临灭绝,绝大多数城市遭到污染,全球气温升高,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危机四伏„„这样可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12、。如我在上《声音》一课时,我提前一个星期让他们找自己身边的声音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然后集体加以讨论解决。学生们发现了声音有时清脆、有时沉闷;有时很响、有时很弱;有时让人愉悦、有时让人厌烦;有时同一个声音,我们可以听见两次或多次……

5.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篇五

【摘 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掌握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和方法,使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2.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不足,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太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思想品质的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

4.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

6.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篇六

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一,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7.物理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 篇七

一、德育教育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物理课,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对于完成这一根本任务有重要的作用。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 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 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 即“物”和“理”。“物”即物质, 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 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 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 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

物理学的理论是经过人们广泛实践和物理学家们大量研究工作总结出来的。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 充满着唯心论和唯物论,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落后和先进的尖锐斗争。许多规律和概念的确立, 经过了长期激烈的斗争过程。大家熟知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斗争, 就经历了几百年, 许多优秀的科学家, 例如布鲁诺、哥白尼、伽俐略等都为此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在物理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时, 揭示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 就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因素。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它的许多规律都是从多次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物理学和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物理学的知识在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 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德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物理教学主要德育内容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的德育内容应该以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核心。物理学是一门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学科, 教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物理教学中, 可结合教材有关章节介绍我们的祖先对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在讲到磁场、磁针问题时可介绍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十一世纪末已发明并使用了指南针, 而外国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最早是在十二世纪末, 比我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

通过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祖国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远景, 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 愿为将来更好地参加祖国建设而努力学习。比如在讲授力学并涉及到航天知识的时候, 可多介绍一下我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情况。从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 到84年发射同步通信卫星, 以及后来发射出去又能准确地进行地面回收再到最近我国的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上天等等。在介绍光的三原色原理时, 可谈谈蒋筑英在改革彩色复原技术难关时的忘我精神。在有关原子核的教学中, 可介绍钱三强夫妇在核反应研究中, 关于铀核三分裂变和四分裂变的发现, 受到世界重视。他们还拒绝了外国的高薪聘请, 毅然回国, 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些事迹都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因而用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时间都很有限, 如何把有关的内容恰当地溶进教学之中, 这是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点到为止, 不要拔高分析, 更不要不管内容如何, 都牵强附会地往上联系, 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不能总把“爱国”两个字挂在嘴边上, 要就事论事, 让学生从具体的事实中认识到祖国的伟大, 认识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道理。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 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 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物理教学应使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大至宇宙星系、天体的运行, 小到分子、原子和稍纵即逝的微观粒子的不断发现, 无不证实自然界统一于物质。物理教学给学生讲授的正是各个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的多种形式的运动及其规律性。结合物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例如, 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 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透镜成像中, 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原子核内部正电荷的量变会引起物质种类的质变等, 利用这些内容可以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

8.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篇八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名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的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

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会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學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规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

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做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的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这种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布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他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9.物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篇九

于洪区北陵中学

2013.3.1

摘要:新课改下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种任务,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是我们面对的新的课题。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应通过物理教学,把德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题材,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素质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与教学

青少年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任务,在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是我们在新课改下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中人格尤为重要,所谓人格即养成一个人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是道德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吃苦耐劳,尊重他人,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等。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教书育人具体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应作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究。运用物理教学自身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这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使命。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不是依靠单纯的说教进而代替思想品德课,而是结合教材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人格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重视人类长期探索和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果和结论,而对于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苦卓绝、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阐述得不多,唯物辩证法思想、科学方法论知识也往往包含在教材内容的深层,有关爱国主义的材料需要进一步整理、充实、提高。物理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应该结合教材讲物理学史,讲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忘我奋斗的精神,甚至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壮举,讲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祖国科技发展,为祖国强盛,默默无闻地从事科学研究,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高尚的追求。比如在进行高中物理选修3-5反冲运动这一节教学任务的时候我们可以举以下例证:最早的载人火箭的记录是明代一名叫万户的人,他坐在绑有几十支火箭的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点燃火箭,想使自己飞上天去,但他失败了,而且为此献出了生命。他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令人敬佩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深入发掘,适当拓宽,随机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

2、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激情、热情、意志力和积极精神,在性格上表现为开朗、平和、善于交往。高中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比如: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该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指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习惯的惯,有惰性、保持原来状态之意。由此让学生意识到:人,不仅仅从运动学角度看具有惯性,在成长过程中也具有“惯性”,总想保持原来状态而难得进步,甚至受阻力作用反而使原来状态变得更不理想。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进步呢?请学习感悟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人的成长过程与此规律相似,要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必须施加外力,作为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动力那么人就会落后,当动力大于或等于阻力,人才可能取得进步,只有动力大于阻力,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使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并且,随着人的质量增大,要获得与以前同样大的加速度,所需的动力更大。同学们应该学会接受必要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动力积极追求进步。

3、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高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女同学尤其如此,弄清概念难,做题目更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决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物理教学中自信心的培养是各种教育方式中更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以激励为原则,树立学生自信心,要帮助学生做到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要尊重天性,客观地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鼓励与激励,让心与心沟通。总之,要树立自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每一个学生,即相信他们都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与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自始至终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位学生,从而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这样,自然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断地胜利进取。

4、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索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新精神,产生积极的创新思维,从而引起学生探索和亲自动手欲望,为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探索性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5、教学案例与分析

本案例为高中物理必修一力学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互成一定的角度,这时合力与分力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猜想,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老师分析引导:同学们的猜想都是从力的大小出发的,力是矢量还是标量? 学生回答:进一步强化力的矢量性。

老师:再次指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都有关。同时老师提出合力与分力间究竟满足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实验应分几大部分?

老师按小组发放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细绳套、图钉、三角板、直尺、橡皮筋(一半学生)、钩码(一半学生)

案例分析:通过此环节由特殊情形延展至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变直接给出结论为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让各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何确定分力、合力。学生活动:根据器材设计讨论各自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用两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再用一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记录结点的位置、弹簧秤的读数,细绳套的方向。

方案二:先用两个弹簧秤使橡皮筋伸长一定的长度,再用一个弹簧秤使它伸长同样的长度,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再分析比较。

老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双方的实验方案,进一步指出:“橡皮筋伸长相同的长度”记录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还需要作哪些记录 如何记录力的方向?两点近一点好还是远一点好?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 组织引导同学讨论,对方案一进行修正:本案中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与提示:钩码上升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运动状态不好控制,即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不好控制,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方案?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 将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对比,有何相同之处?记录数据时木板放置方式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使橡皮筋伸长到同一个点。力的方向,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远一点好,将钩码竖直静止悬挂都是先确定两个分力,再根据等效代替确定两个分力的合力。方案一木板应该竖直放置。

案例分析: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走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实验进行中要求一部分同学实验操作,一部分同学进行实验记录。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协调合作能力。

老师:要求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何把力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请同学们作出三个力的图示。

同学们用铅笔和尺子作出三个力的图示。观察自己所作图示,从大小和方向角度给出自己的结论。通过数据处理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最后要求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本实验结论并进行文字表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表达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从各个方面挖掘徳育因素,既能发挥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不懈地努力,德育教学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

李元度

马显杨

2、《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鲁秀萍

10.九年级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展开,教师一边用新的课程观去审视、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边积极探索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而新课标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要求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很多教师认为,德育那是政治、语文、心理等课堂中或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得以渗透的,一些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注重的逻辑思维,而不是德育,或者渗透起来很难。我却不那样认为,我认为所有的学科都可以渗透德育,关键是教师能否认识到一名现代的中学生应是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然后才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如果每位教师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那么他在任何学科都能自觉的渗透德育了,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中,我将德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一、物理学家成材的示例

初中物理中涉及到很多的物理学家,他们都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且有很多的物理单位就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如:牛顿、帕斯卡、安培、伏打、瓦特、奥斯特、焦耳、欧姆、法拉第等等。在课下多查阅一下他们的资料,在课上讲给学生们听。他们总结的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和夜以继日的思索,以及对事物的好奇心。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如牛顿忙于研究,把自己的怀表当成鸡蛋放在锅中煮;安培的成功与失败;科拉顿的“跑”失良机等等。让学生认识到,要想走上成功之路,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要有恒心和毅力,学习如此、生活如此、做人也应如此。虽然我们不可能都成为科学家,但我们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去完善自己,培养自己的人格。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物理中的知识都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是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那么我们可以联系生活,结合所教知识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教育。

1、如:《物态变化》中自然现象的雾、露、霜、雨、雪的形成;及“雾淞”的美丽壮观;人工降雨形成等自然现象的讲解,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如:《电流和电路》中家庭电路的组成,了解家庭电路中的各组成部件,了解科学中的新型开关??保险装置中空气开关,声控和光控开关;新型测电笔的构造和使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如: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焦耳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等自然规律的了解,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能力。

三、在物理实验中渗透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兴趣,因此在课上应充分展示实验的魅力。通过动手做实验和制作一些教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树立科学价值观。学生在分组实验过程中,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相互交流,改正了现在孩子的孤独的性格,让他们在合作中体会到帮助人的快乐,在交流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在动手中体会创造的魅力。

四、在课后辅导中渗透

课后是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的空间,在与学生的交流谈话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外,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也可以进行渗透。现在的作业和批卷如果还停留在只简单的打分或写“阅”字的基础上,那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了,一次批卷就是跟学生的一次交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在卷面上写不同的鼓励或批评的语言,如“你如果不马虎,你比现在要优秀得多”;“老师想信你,这次的发挥不太正常,下次不能再让我失望了”;“你应改掉骄傲的小毛病”;“你如果能够和同桌多团结一些,你的成绩还会提高”等等。这些语言因为不是当着面说的,所以不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很多学生对我说非常愿意测验或写作业,起到的效果是很好的。有的同学甚至把我给他写的句子贴在桌面上,作为他学习和行动上的座右铭。他们有时也会用书面的形式把对你的看法和心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上来,这样老师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够及时的做他的工作。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想到的也做到的,还有很多想到但还没做的,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总结、体会。

1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篇十一

一、展现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探索美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学规律的艰辛旅程中,一方面总是伴随着对美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出他们精神上的种种美德。如哥白尼与托勒密地心说的决裂,就是有其执著追求美的因素,他深信完美的理论在数学上应该是“和谐与简单”的。托勒密为了解释天文观测的结果,引入了许多“均轮”、“本轮”,使得天文理论既复杂又失洽。因此,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哥白尼苦心孤诣,研究了三十多年,终于建立了不朽的日心说。后来,开普勒深切地感受到日心说的美,毅然地抛弃了从他的老师第谷那儿接受的地心说观点。他说:“我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以难以想象的心情去欣赏它的美。”

爱因斯坦所建立的广义相对论,被朗道和玻恩称赞为可能是一切物理理论中最美的一个,“是一种伟大的艺术作品”。爱因斯坦本人也把科学研究中的审美感受称之为“思想领域最高的音乐神韵”、“一种壮丽的感觉”。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审美活动与物理学研究并不是不相关的,克服物理原理中某些美学因素上的不洽,往往会导致物理学新规律的发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客观世界中,真与美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真理的追求必然伴随着对美的追求。

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人生美德更是感人至深。面对罗马教廷的熊熊烈火,布鲁诺用响彻环宇的“火并不能把我征服”的宣言,宣告了神学的毁灭,真理的永存,其捍卫真理的英名和美德,流芳百世。伽利略被终身监禁却矢志不移。富兰克林为了证明雷电与普通静电的一致,冒着生命危险做了用风筝“引”下雷电的著名的“费城实验”。而利赫曼则为同一目的惨遭雷击而死,他们都具有敢于献身的人格美;物理学之父牛顿构建了经典物理学的宏伟大厦,但他却谦虚地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法拉第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成名之后世界各国赠给他的各种学位头衔达几十个之多,但他却把所有荣誉奖章都收藏起来,连最亲近的朋友都未见过,当有人问他喜不喜欢这些荣誉时,他说:“我从来没有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朴实的话语表达出他不图虚荣的高尚品德。中国现代物理学家王淦昌、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报效祖国,表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美德。

以上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教育中珍贵的美学因素,物理学家对美的执著追求和他们的人生美德,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学习的兴趣,激励成功的意志,养成献身科学的良好品德。

二、挖掘物理学中蕴含着的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乃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对物理学中科学美的认识就是对物理理论深层次的认识,是从整体上的一种把握。物理学中的美学因素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构思和表达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但赐给人以严密、协调的逻辑美,而且有如诗一般的简单、对称、和谐的形象美。

(一)简单美

在千姿百态的物理世界里,尽管各种现象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可归结为若干基本的物理规律,这就使物理理论体系上呈现出高度的简单美。例如:运动和力的关系,曾经困惑人类几千年,但一旦揭开其面纱,呈现出的关系“F=ma”却如此简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形式十分简单,内容却极其丰富——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揭示了奥妙无比的自然规律,所表现的简洁美令人叹为观止;麦克斯韦方程组把复杂的电磁规律建成一个简单对称的理论体系,被誉为自然界最优美的诗。被物理学家们争执了一百多年的“热”,却仅以十个字做了结论:“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仅仅十个字,真是简单科学!

物理学的简单美还表现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方面,如力的概念、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在表述上的简单和精炼令人惊叹。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更具有简单美的特征。就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等,这些犹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把物体的特征和个性勾画得淋漓尽致,既简单又合理,既抽象又形象。

(二)对称美

对称美是指整体各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如空间上的和谐布局,时间上的节律协和。对称之所以让人产生美感,是因为对称中存在着某种“重复”、“均衡”、“有序”的东西。物理学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称为物理学的对称美。

12.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德育渗透 篇十二

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哲学思想在物理中无不体现出来, 因为物理本身就有其规律性。因此, 在讲授知识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辩证主义的渗透, 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论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比如, 在执教“天体运动”一课时, 科学家们发现的九大行星, 每一个的发现无不说明科学家们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伟大精神;当讲到“分子运动论”时, 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存在共性和个性、量变到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 他们自然也就知道了一个分子的行为和大量分子的行为完全不同;当讲到“质点、匀速直线运动”时,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抓事物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 等等。在物理教学中, 还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并进行美育渗透。比如我在讲“库仑引力”时, 引导学生去和万有引力进行比较, 并质疑:“它们二者的表达式非常相似, 是不是存在密切的联系呢?但到现在也没有一位科学家做出解答, 你们是祖国的希望, 从小立志, 努力学习, 将这个人类不解之谜解答出来。”由于物理公式比较简洁、严谨, 且内涵丰富多彩, 因此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和谐美和对称美的美育渗透。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科学家那种灵活、勤奋、刻苦、持久、为科学真理不畏强权而献身的精神时刻会感染着学生。比如, 牛顿就是物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而他却说“那是由于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布鲁诺为了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当时的天主教活活烧死;我国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冲破美国长达五年的层层封锁, 毅然回到新中国的怀抱。通过这一系列的内容教育, 使学生的心灵自然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并使学生立志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展而勇于献身。

三、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作为教师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的动机、情感、兴趣、学习态度和意志等。比如说, 在讲爱迪生电灯的发明, 从此人类进入了电的时代;阿基米得在浴室中洗澡, 发现身体浸入水中, 水就会从盆边溢出, 突发灵感, 阿基米得定律从此诞生了……通过这些内容的描述, 科学家那种睿智的思维和谨慎的思考, 以及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无不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也激励着学生树立科学精神, 初步养成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为学习的信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3.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三

【摘要】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老话题,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出,德育渗透的前提是教师要在学生中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并能把握学生成长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挖掘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成果,物理学家的小故事等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实验教学中挖掘德育素材,通过各种活动创造德育素材,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

德育 物理教学 实践与思考

【引言】 现象一:

我是一个农村中学教师从教历程的较为典型的代表。我原始学历专业为汉语言文学,而毕业以来,我从事过小学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教学,被抽调到中学后从事过中学语文、思想品德等教学,现在任教初三物理,担任学校德育副校长一职。

感悟:

我并不是教学不好而被调换教学岗位,面对每一次调岗我都要认真地重新钻研学科特点,许多时候对课堂仅仅停留在教学上,充其量是一教书匠。2004年以来我一直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反思这些年的教学,加上我所分管的德育工作,这些年的教学阅历倒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摆在更重要的地位。

现象二:

暑假中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中高考,各种补习班也如雨后春笋。中国教育的现状是家长看重成绩,学校依赖成绩,教师钻研如何提高成绩,许多专家从成绩优秀的名校中分析成绩„„。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将学科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却处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等等已然叫唤得苍白无力。

感悟:

目前的中国教育,是有点畸形的,更确切地说,我们国家许多地方的教育称不上教育,仅仅是教学。而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教育,我们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早已考验着我们。如何将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德育工作者,一个普通的学科教师谨将自己的点滴做法与思考抛砖引玉,以其得到更多教育人的共鸣与探讨。

物理教学注重实用性、实践性、趣味性,相对来说思想性较弱,面对这样一门学科,许多物理教师更多地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如何在物理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教书与育人并举,应用与思想相统一,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老师们考虑的较少。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地实行学生全面发[1]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物理课程目标中的德、智目标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树立德育观念,发现更要挖掘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

德育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摆事实、讲道理并不断训练的过程,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得到升华进而成为有修养、有信仰的人。所以,教师的形象、精神以及做法与认识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板书的设计、字迹的书写、言语的描述、仪表的整洁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教师在学生头脑中的地位直接决定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对喜欢的老师敬若神明,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嗤之以鼻,我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崇拜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和蔼的笑容等等都可能是学生喜欢你的原因。一旦学生喜欢你了,你就成功了一半。

一、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渗透德育

把握学生成长规律,避免脱离学生实际,现代学生成长在多元化社会中,在思想上不可避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误区,比如追星赶时髦、独生子女所共有的自私自利等等不好的思想倾向,丢失了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道德品德的教育。如在教学“相互作用力”时,我引用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

[2]段话“你打我,我打你,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借别人的嘴骂自己”,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学生不打人不骂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在“噪声”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讲自己相信的话,不能讲真话就要少讲话”、“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防止自己会成为令人厌恶的噪声来源”。又如在“响度、音调和音色”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许多著名的歌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练嗓子,虽年过花甲却还能保持年轻时那优美动听的音色,勉励他们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要勇于面对困难、刻苦努力。

二、结合具体内容渗透德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德育素材在大部分章节中并不突出,教师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融汇在对知识点的探究过程中,并不一定非要勉强地将德育内容提到课堂教学的高度,这样,学生可能感觉很假。因此,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德育呈现重点在于渗透,即在不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内容隐性地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1.结合物理学的发展的历程,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素养。从科学史发展的历程结合渗透德育。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伽利略的小车实验否定了二千多年来一直得到人们公认的亚里士多德说法,许多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最后由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过程,通过这一规律得到逐步认识过程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其内容都将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让学生知道任何新生事物可能一诞生并不是完美的。一个事物,一种学说的发展往往是通过许多年、许多人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2.结合物理学的发展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物理成果及对人类发展的最大贡献,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中国人的名字很少出现,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深挖教材内外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例如,公元前6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公元前400年墨翟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力的概念、杠杆、小孔成像等问题;宋代沈括的磁偏角的发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还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与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结合物理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求实执着的精神。物理教材中出现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名字,但对物理学家的介绍并不是很多,许多学生可能也无暇顾及这些科学家的生平。我们可以通过兴趣小组,让学生和科学家做同样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伟大。通过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收集物理学家的生平,进而带动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历程。学生在增长物理知识的同时,从物理学家身上能够感受到物理学家的锲而不舍、实事求是、追求真知的精神。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等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让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同时,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意识,确立求实、求真、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知道物理学家都是经历不断努力、靠着不懈追求的信念才攀登上科学高峰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

4.在课堂上穿插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地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比如松花江水域污染事件;甘肃辉县的铅中毒事件;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5.通过实验进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 [3]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杠杆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在教学中要跳出课本,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做,学生看。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本,自主设计实验,自己选取器材,不同的实验结论通过小组之间辩论、演示去发现真理。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对部分性格内向的孩子也有助于他们与其他同学交往。

同时,实验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清楚,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的知识教学上,在平时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比赛,将自己家中的笤帚、拖把、晾衣架等等进行改进。进行自制实验器材比赛,讲物理小故事比赛等等,除了这些竞赛,我还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物理学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他们都变成了文明、守纪的好学生。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不是主要内容,但却是重要的内容。我们是教师,我们不仅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德育的好坏关乎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所以,我们在物理教学时需要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浅入深,使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用丰富的德育素材、方法、技巧来浸透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德、智同发展,保证他们的茁壮成长。也许就是您的一句话、耽误您的一分钟,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用无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4.渗透德育教案《升国旗》教案 篇十四

陈雅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有关国旗的知识,使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行动,知道在升国旗时行为规范,以此激发学生对国旗的热爱。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教学准备:

老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自制小五星红旗

教案中涉及到的资源:学校升旗仪式录像、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图片录像、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歌曲视频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看学校升旗仪式的视频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小朋友在干什么?(用完整的话说:早晨,在学校的操场上,小朋友们在升国旗,大家立正,向国旗敬礼。)

2、师: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那我们升国旗的时候,你还能听到什么呢?那个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3、揭题。板书课题,领读课题,齐读。我们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视频画面。边听边跟读,数数共有几句话。

2、指名分句读。

3、分组合作朗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学习第一句

⑴请学生读第一句(多媒体出示第一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⑵你从他的朗读中知道了什么?看大屏幕或观察手中的小国旗,谁来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红色的,左上角3有五颗金色的星星,中间一颗大的星星,边上有四颗小星星)

老师介绍: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四颗小星向着一颗大星,表示全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我们国家就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富强。

⑶你认为我们的国旗怎样?填空:()的国旗

(4)每当看到这鲜艳的五星红旗时,我们都会感觉怎样?(激动自豪)谁能用激动自豪的语气读出这句课文?指读。你认为哪个词最能表达我们心中的自豪之情?(“我们的”大声重读)范读,指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1)这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怎样升起来的?(课件出示第二句课文)

(2)你们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边奏国歌边升五星红旗吗?(国庆节、运动会、大型会议、奥运会上运动员得冠军金牌……)课件相机展示各种场合升国旗的场面。

(3)你看到咱们的五星红旗挂在什么地方?高高飘扬在什么地方?(学校、单位办公楼、南极、太空……)

师:大家说了很多,总之,五星红旗在许多重要的场合、重大的日子出现。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它每一次升起,都让我们激动不已。我们爱国旗就是爱我们的祖国,面对这高高升起的国旗,你能读出心中的爱国之情吗?指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学习第三句

⑴面对高高升起的国旗,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我们立正,向您敬礼。)多媒体出示句子,小组讨论思考: 这里的“您”指谁?为什么要用“您”而不用“你”?为什么升国旗时要立正敬礼? 集体交流,感悟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就是对祖国的尊敬和热爱。你能学着课文中小朋友的样子向国旗立正敬礼吗?

(起立做动作模仿)他们敬的是什么礼?我们不是少先队员,可以敬注目礼。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早日加入少先队,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鼓掌为自己加油。

⑷让我们带着对国旗的尊敬和对祖国的热爱把这句读出来吧!⑸指名读、齐读。

四、练读全文,指导背诵。

1、(多媒体出示整首儿歌)指名三人分句读,男女生分句读,齐读。

2、轻声练习背诵。边背诵,边表演。

五、观看视频,升华情感。

1、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在空中迎风飘扬,多么美丽,多么神圣庄严!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升国旗的情景?让我们来到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去观看升旗班展示是怎样升国旗的。(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

每天清晨,我们的国旗都与太阳同时升起,这是多么庄严的时刻呀!此时此刻,面对国旗你想说些什么?(国旗,我想对你说————)

2、让我们共同喊出心中最响亮的声音:我爱你,中国!

上一篇:春季七年级班主任周工作计划表下一篇:纪检监察办案工作人员纪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