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2024-10-08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18篇)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篇一

1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敢于放手,勇于让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开放性教学成为基础数学教育,数学中考题型教学,数学教学改革及研究的一个热点。开放性试题具有不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索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其答案也具有不固定、不、不必、不确定、不必有解等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就是要精选例题,以启发为主,精讲精练,多引导、提示,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探索,全面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其思维品质。

如初三代数中有这样一道题,经过点(1,2),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解析式为?摇?摇?摇?摇?摇?摇(只写一个即可)。此题结果是不的,但条件只有两个:①符合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②经过点(1,2)。对于符合条件①的只有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所以可设出它们的解析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到y=2x,y=x+1,y=4x-2等形式。

加强思维训练,分析整个问题的实质,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

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总结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乐于处理问题,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意多引导,多给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机会。

如:在有理数一章复习中,可以提问:“结果是0的概念和法则有几个?”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到以下几种答案:①0的相反数是0;②0的绝对值是0;③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是0;④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0;⑥几个有理数与0相乘得0。这样学生对0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2数学思维的培养

加强反思,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在反思之中让学生找到自己有待提高的地方。对预习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预习之中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的预习,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相关的问题。教学分析阶段的反思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完善有巨大的帮助。对训练阶段进行反思,则会让学生在回顾某一类题目的解答过程中温习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长期的思考中找寻出某一类题型的解答技巧和具体方法。所以这些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分析教学中例题是借助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来完成求解的,在反思之中,首先学生就会对其中涉及到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每件进价为8元、售价10元,一天可销售出约110件,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这些条件如何与要求的最大利润联系起来,在分析阶段中的“五步走”,每一步之间的关系都是层层递进的,是一个非常缜密的逻辑思考,最后寻找出“0 在这样一个与反思相关步骤的基础上,看似学生是对这道题目进行温习,其实是对有关二次函数的具体运用的总结。而学生一旦发现这个规律,就会发现其实有关二次函数的应用题,其一般的解题步骤是:明确已知条件—确定需要求解的问题是什么,是求最值还是其他—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如何进行联系—潜在的既定范围是什么—根据所有挖掘出来的条件列出解析式进行求解。

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意味着在数学教学之中,要将知识深化并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应该在例题的讲授上注意教学方法的逻辑层次性和注意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及思维进行培养。

教师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对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加强。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分析环节,教师也可以采取引导式问答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

3数学思维的培养

重视实践操作,培养主体探索能力

操作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突破时空障碍,获取他们生活中缺乏而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化抽象为形象,化知识为能力。让学生在亲自创造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正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时,就让每位学生剪下一个圆形纸片,自由的去折,在折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仔细观察,不断操作,自然而然得出了正确结论,不仅思维过程充分的暴露,而且学生学得主动,真正的把社会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体的知识。又如,在进行“28+7”的口算教学时,切实指导学生操作。“8根小棒+7根小棒满10怎么办?”注重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操作小棒的表象概括出口算方法,主动理解算理,形象直观,效果好。还着重让学生口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算理,使操作、思维、表述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内化过程。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探索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激发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主体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时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

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他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口算,笔算,估算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数学思维的培养

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不设标准答案,鼓励求异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如在解决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墓碑上记载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列方程,当学生列出方程后,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给出答案!有一个同学给出了正确答案:84。他说:我认为,人的年龄应该是正整数,而且这个正整数肯定能被方程中每个分母整除,而方程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84。所以我认为是84。这样的练习很能刺激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在教授代数式的实际意义时,鼓励学生尽量列举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或是自己身边的事例,但不少于3个,且不能是同一个事例。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而且能对代数式的实际意义更加领会。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篇二

一、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意味着教师要把握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往往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我在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班门弄斧”、“异想天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

目前,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训练,致使学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越雷池”半步的“非分之想”,扼杀了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解推翻原说。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怎么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敢于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让学生做到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时,教师不要用现成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想,而要鼓励他们不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设想,而且提出新的看法。最后,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而且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已有知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勇于开拓新路。

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三

关键词: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大多数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而要使潜能变成能力关键在于能否进行正确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问题意识,在质疑中创新

由不知到知需要问,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需要问,从认识片面到认识全面亦需要问,问是认识升华的阶梯,是创新的前提。通过问,才能推进创新思维的积极发展。而且,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新潜能的重要标志。因此,每个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过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注重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二、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在想象中创新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因此我们应特别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不可能脱离学习生活。各门学科的学习及学习的各个环节都是锻炼发散思维能力的真谛,要在学习的具体内容中、具体环节上,寻找开展发散思维训练的适合点。此外,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

三、激发想象力,在求异中创新

培养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怎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首先,要积累、丰富知识信息;其次,要结合各门学科来发展想象力;再次,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人的想象活动与其情绪生活总是紧密联系着的,想象永远产生于丰富的热情之中。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时,可启发学生运用求异法来分析造成“滥竽充数”的原因。学生们积极探索求异,得出以下几种观点:(1)南郭先生以行骗为主;(2)齐宣王不个别考核,使南郭先生有机可乘;(3)齐宣王的管理水平低,制度不完善;(4)其他吹竽的人知道南郭先生在行骗,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四、发展良好的个性,在作业中创新

良好的个性对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而不良个性则严重阻滞人们创新思维的发挥,思想保守、不敢创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盲目崇拜、随波逐流等,都是非常有害的心理状态。根据有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自信心

研究表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往往与他的自信心呈现正相关,树立自信心首先要克服自卑感。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问题,将失败看成是成功地找到了许多次不合适的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

2.保护好奇心

儿童常常表现为对某些事物兴趣浓厚,观察细致,并常会提出一些使人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刨根究底绝不能看做是调皮淘气,而应受到教师、家长特别的重视和鼓励。

3.增强进取心

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作业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和深化,教师应设计那些既能进行语文能力培养,又包含创新成分的作业题,使学生一举两得。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使各科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4.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篇四

1.以生为本,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数学能力

高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差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数学能力提升方法以及教学要求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数学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数学课上要想都有一定的收获,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能力开展分层教学。教师课上授课的侧重点不同,其结果势必不同。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完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知识的架构。如,在人教版“旋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能在同一堂课上都会有所收获。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促进不同能力的学生数学能力提升

1.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多种策略提升学生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放在首位。教师要创建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较为抽象,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形式辅助课堂教学。如,在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加深训练难度,让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2.有效鼓励,强化竞争意识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恰当的评价会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之后,要恰当评价和鼓励,并及时将激情的话语传递出去。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知教师的关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教师应实现高效课堂,并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选择课堂习题,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学法的指导。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1.通过学问卡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教学内容的研讨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课前预习,教师对其所做的要求并不是很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形式研讨出每一单元每一课的重点教学内容,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示适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题让学生重点感悟、探究。学生拿到由适合本班学生的数学问题形成的学问卡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将自己已经明白的教学内容写在学问卡上,将自己不太明白的学习内容也要标注在学问卡上。同时,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要将学问卡提交给教师,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在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的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制作学问卡供学生课前思考、探究、交流,并要求学生将尚未明白的数学内容标注在学问卡上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互动。

2.合作互助,共同提升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流能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合作环节。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共同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小组的创建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再选择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辅助本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行动起来,能够自主探究,积极发言,不断提升自身数学能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然后针对本班学生数学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利用合作小组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在思考中提升能力。

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篇五

中敖中学:唐道竺

提要: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目前教坛关注的热点,我从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①。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末,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我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是 1

各地市、县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对知识的消极传播者。而今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带着这种观念教学,这显然离教育的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这是极为危险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又如何去培养合格的中学生呢?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例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从78年以来已修订过四次,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就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讲,也有个别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②

因此。我们每个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成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③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成在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首先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一大误区,那就是放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去抓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历史学科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基础知识的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其它的任何教法都无从谈起。就象我们的工程队修建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夯实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建出高质量的楼房。因此,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④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参考:

(1)角度创新

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上的评价是: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从另一角度评价华盛顿会议可得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两种评价,结论切然不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评价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理论创新

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回海而皆准”。

例如讲“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3)知识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把历史知识看成是已经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过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在研究时,根本不可能再现历

史的原貌,也只有尽量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伴随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就不断出现,对知识的更新已成为必然。这样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当今教学的需要。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的全方位人才。

注:①《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再探讨》

②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③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

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篇六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音乐教育能够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高校学生能学到知识和技能,并能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磨炼顽强意志,培养求异思维,丰富形象思维,最终形成创新思维的能力.

作 者:王娅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642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创新思维

7.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七

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寓乐于教和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与他们的智力水平有关, 还与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关, 要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还要注意创造条件,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和谐的教学情境, 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消极被动状态, 使他们把学习化学当成一件乐事、趣事。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一个良好、放松的情绪状态, 幽默的语言,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确保学生都认识到:课堂中没有嘲笑, 没有指责, 没有压力, 培养学生合作和信任。同时教师可以常提一些问题激发他们异想, 学生可自由回答, 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探索学习的快乐。

二、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效率

加强学法指导, 可以解决当前教与学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可以大面积地改进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习的质和量, 特别是能促进智力发育迟滞的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二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 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利用学习策略的教学, 可减少教学和训练时间, 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例如, 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明确电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利与弊以及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体系能量的变化, 引导学生建立新思路, 提出新的探究任务: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转变?接着提问: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变为电能, 要设计怎样的一种装置? (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例) 围绕这个问题, 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 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2. 锌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氢离子的?

3. 想什么办法使锌与氢离子分开, 不让氢离子直接在锌表面得电子?

4. 如果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 再平行插入同一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推测氢离子到哪里得电子?导线中有无电流?如何知道导线中有电流?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热烈讨论, 大胆地推测、猜想, 讨论和交流, 并画出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图, 进而动手实验探究,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实现了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维模式的转换, 同时形成了高效利用燃料, 不浪费能源, 积极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实验手段,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要求实现从“读化学”、“听化学”, 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 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 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因此, 我在化学课堂实验教学中, 要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 诱导学生深入探究,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 我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1. 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

在初学时, 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 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 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好奇心强, 富有参与精神, 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 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 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 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 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 注意力特别集中, 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2. 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 尽管操作较简单, 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 学生们在下面观察, 效果就会很不好。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 效果就很显著, 由不受学生欢迎到很受学生欢迎。

3. 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

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 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是一项持续而艰巨的工作,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时代和教育的必然趋势, 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勇于实践, 大胆探索, 用新的教学方式去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以培养更多的新型创新人才。

摘要: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八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03-02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教学中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具有实践、创新特点的学科,物理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变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研究的是力、热、声、光、电、磁等自然现象,在物理课堂上演示一些实验,讲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生就会好动好奇动脑思考,利用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巧设悬疑唤起学生对探索新知识的思考。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这节时可以问学生:夏天你们吃的冰棍冒出的白气是液体还是气体呢?那白气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呢?在日常生活中,马路上的限速标志中为什么小车的速度要比大货车的速度大呢?在生活中,向温水瓶灌入开水,过一会儿瓶盖为什么很难打开呢?在灌开水的过程中,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变化呢?这些疑问都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欲望。另外还可以给学生们举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说服教育学生外,还可以借助物理讲座和园地等多种方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多了解物理学家的高尚人格,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从中获得成功的启示和力量,学习他们身上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情感迁移,促使学生自觉地把科学伟人作为自己的学习楷模,发奋学好物理这门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直观演示启发,设拟的新颖有趣。例如在讲解运动的相对性时,可以借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利用多媒体教学并配上图片,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大大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注重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对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认识,学习方法上尚未入门,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而将物理学好,应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讨论探究,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连通器原理时,可以要求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茶壶的茶嘴为何总与壶盖保持一样高,确定了思考目标,带着问题让学生观察实物,明白茶壶是由壶身和嘴两个器皿构成,教师出示壶嘴去一节的茶壶,让学生先猜测、假设,后装水试验,再让学生在壶嘴上套接课前已准备好的纸折空心圆柱套管,做改变壶嘴长短装水的试验,使学生观察到壶身高矮了,将不易随心所欲地倒出水了,水未装满就会从壶嘴流出的现象,可以启迪学生,最终把两容器对底面的压强相等的知识引入作出解释,其道理自然就清楚了。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能顺其自然地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基础上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物理“入门难”的问题。

三、提倡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规律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需指导学生在勤于思维中突破难点,抓关键,总结规律。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侧重于传授从实验模型观察到合理推理验证的创新思维研究方法。 “电生磁”的和“磁生电”的过程中,落脚在教给学生物理实验,观察上的创新思维反证法。“天平使用方法”时,总结归纳出“放”、“调”、“测”“读”“收”五个步骤,让学生从一个又一个“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讨论学习,又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的创新思维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极大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出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思维方式。所以一段教学之后,遇到求解空心球一类的可多解的物理问题,同学们很快地以不同方式、途径求解,得到正确答案。在这一形式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标新立异,将创新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四、激励学生大胆猜想,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面对问题,开阔更多的思路,联想更为广泛,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依据,大胆猜想不断总结,最终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探索性和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都要得到重视,而且还要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一点需要我们好好去把握,并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大胆的推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只有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另外可以利用小组评比的方式,让学生们有竞争动力,从而依靠组内力量不断讨论,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五、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中认真做好有效的实验,点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励状态,可以把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化。因此,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利用各种教具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用现象清楚,效果明显的演示实验,创设有声有色的,形象直观的情景;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的分组实验,创设生动活泼,小组讨论的情景;用鼓励和激发学生开展课外小制作,小发明的活动,巧用物理知识情景,从而使学生触类旁通,提高能力。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自我发挥、自我表现的动手机会,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实验处理一些较抽象、较复杂、易混淆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动思结合,激励学生对物理的情感体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在物理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要求教师要注重讲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课外也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创新思维有所认识,进而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达到培養创新思维的目的。另外还要求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考具有独立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找到每个问题的答案,有力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乔际平《物理学习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民生 《中学物理教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9.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篇九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

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3、加强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探新知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就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编排原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拼组图形”的练习时,课前老师准备许多大小

各异的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照着例题的图形拼图,然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拼组。教师要求学生任意选出老师课前准备的教具,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结果,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他们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人物等等。如拼出了不倒翁、小松树、小鸡、人物等。就连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在教师”看谁最聪明,想的方法最多”这样富有激励、煽动的语言刺激下,学生兴趣盎然,探索情趣高涨。通过动手、动脑,一张张小嘴娓娓道出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有些与课本

中的计算思路虽然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就是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很了不起的求异和创新。我在每位同学表达了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后,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种计算方法,从而满足和鼓励了学生探索、表达的强烈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10.初中政治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篇十

提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直接关系到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水平,同时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也是联系紧密。所以教育者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去完成这项工作。

1 唤起个性思维,激发创新思维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包括教学观念滞后、课本教材内容陈旧,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不重视,面对这些有问题的教学体制,学生很难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唤起学生的个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要创建合理的教学目标。政治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弊端。第一点就是避免教学目标的随意性,注意目标的完整和科学性,不要总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意向;其次是避免目标的模糊性,目标内容不能模糊不清、主次不分,缺乏指导性和可执行性;最后是解决目标的单一性,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计划。总结来说就是按照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从多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打破学生惯性思维,为学生提供独立、自由的思考空间。

其次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政治教育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态度端正,营造出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从而将学生的动力和激情充分调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总是一味的将课本视为教学主体,就是将课本上的知识作为政治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概述式教学非常普遍,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政治教材在编写上要有一定的创造空间,为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思维提供更多的施展空间,所以教师要合理的运用教材。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心态进行正确的引导,巧设教学情境,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高政治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2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创造思考

初中政治的概念和道理都很难理解,其内容的理论性非常复杂,教师如果一味的从课本上照搬照抄,课堂课堂就会乏味无聊,让学生对政治学习失去兴趣,那制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就很难顺利实现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情绪,运用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让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

首先教师就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的政治知识设疑,尽量制造认知冲突,开拓学生的大脑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是说知识主要是在思考中学习得到的,而思考的原因是自己先有疑问,有了疑问之后就有了思考,经过思考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设疑、解惑的话,这样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会不断地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考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结束课堂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拓宽了思维能力和学习思路。

然后就是在教学中引用各种恰当的例子,让复杂的政治知识更加的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举例时要注意两个原则,第一点是例子要和课本的知识完全吻合,在课堂上举例子的目的就是方便学生更好的解决理论知识,活跃气氛也是一方面原因。如果例子举得不恰当就会适得其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第二点是例子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跟进时代的脚步,这些例子不仅能丰富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发展质疑思维,促进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质疑思维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最后利用成就感来引导学生创新。首先就是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讲解“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当代事实:某高校一名22岁的应届毕业生坠楼自杀,据其同学介绍,该学生的心理十分脆弱,在生活和学习中习惯独来独往,性格较为孤僻,朋友较少,没有合适的人来诉说心事,心理压力无法排解,最后酿成如此大的悲剧。然后询问学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会引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然后是巧设矛盾的教学情境,教师通过设定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预测出对立的结果,激起学生辩论的欲望,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各抒己见,最后根据政治知识去判定哪一方预测的方式是正确的。学生在辩论时会自然地到课本和生活中寻找辩论依据,迅速的进入讨论状态。教师此时只要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就会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该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激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创造热情。

最后是利用学生的“成就感”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实质就是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学习时的信心。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肯定,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肯定,可以让学生有很大的“成就感”,这种感觉会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1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十一

1、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上。课堂教学中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宽松、和谐、平等,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自由争论。传统教学中的 “满堂灌”还有“教师权威”都需要改变,师生之间实现“多向交往,多维互动”, 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要学”,而且要“善学”、“乐学”。作为教师首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真正地转变过来,才能有真正的民主氛围。如果说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则是学生个性表达的舞台,教师则是这个舞台的总设计师,良好的舞台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通过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课堂教学中事半功倍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利用学生好胜的虚荣心理,努力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精心设计例题、习题和讨论题等材料,给学生创设讨论的机会,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开展自评、互评,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议,使大脑总是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讨论激烈时,智力达到平时难以出现的超长状态,不时还能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从而诱发创新思维。

2、鼓励质疑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思路和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创设问题的情境去诱发学生某种创新的动机,使其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让学生乐于思维。中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难于脱离具体事物和它们生动的表象,思维难免会产生障碍。因此有些题需分散难点,逐一突破,同时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实践,拓宽教学时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予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他们的热情,绝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或不耐烦。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思维飞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因此,教师应该想法设法创设适当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精神力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激发想像力,提高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手段。旧知识间的生长点是思维高峰的起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了良好的伏笔。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程,主动探索、分析新知识的组成要素。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启迪学生用语言概括出新概念,对建立起的新表象及组成的要素进行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进而进行内化,达到知识间的守恒。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还应优化教学过程,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要注意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另外,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广大学生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12.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物理创新思维 篇十二

一、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多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初中学生胆子小, 由于初学物理, 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提不出教师想要的问题, 学生就不敢提。因此, 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可进行如下尝试。

(1) 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等等。学生了解了这些方法后, 就会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 有目的地观察。

(2) 创设物理背景,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进而让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将空铅皮牙膏瓶卷成一团, 放入水中, 立即沉下去, 但把同一空铅皮牙膏瓶弄得鼓起来后, 再放入水中, 则会浮在水面上,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现象呢? 饮料瓶用针刺穿后, 倒入水, 盖上盖, 水流不出来, 而把盖打开, 倒过来, 水却流出来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透过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是正立放大的, 看远处的物体却变成倒立缩小的? 冷水能使热水沸腾吗? 诸如此类实验现象与学生的想象和已知的认知恰好相反, 学生感到好奇、惊讶, 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进而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

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让学生能够合理地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个发散思维的过程, 它涉及范围广泛, 有自然界的、有日常生活的、也有课堂实验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1. 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

如“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这一实验, 教师先出示图片:及膝深的雪地里有两个中学生, 一个深深陷入雪中, 另一个穿滑雪板的, 却没有陷入雪中。让学生根据图片提出问题, 然后在此问题的指引下去讨论、猜想, 进而设计实验。

2. 从实验中提出问题

不管是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实验, 它都能给学生提供很多感知信息以及较大的思维空间, 所以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渠道。例如,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 教师在盆中放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桶, 让学生用手把空饮料瓶按入水中。随着按入深度的增加, 溢出的水也增加了, 并感觉要用更大的力才能把矿泉水瓶按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可能认为是浮力增大的原因, 那么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可能与浸入的深度有关, 也可能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的下表面的面积、物体的形状、液体的密度等等有关。之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验证。

3. 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物理来自生活, 物理为生活服务。只有认真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问题就一定会源源不断。比如高压锅煮食物为什么熟得快? 汽车是靠什么力前进的? 为什么有的家用电器是两孔插头, 有的却是三孔插头? 近视眼为什么戴凹透镜? 远视眼为什么戴凸透镜? 等等。

4. 从变换问题条件中提出问题

物理问题会因情境和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 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物理问题, 变换条件来提出新的问题。例如,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时, 若观察近处的物体, 则成正立放大的像, 若观察远处的物体, 则成倒立缩小的像, 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与什么有关?

三、培养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正确理解题意, 搞清已知量、未知量。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需要正确理解题意, 搞清所给的条件有哪些?要求哪些量?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有哪些? 之后运用数学知识解得结果。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这种意识和方法非常重要, 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正确解决问题。

2. 重视反思评价, 善待学生错误。教学中, 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错误只有被理解、被认识后, 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 许多问题一定要让学生亲身体验, 亲自感受, 学生才会理解掌握。教师绝不能什么都讲, 但教师一定要高屋建瓴, 适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真正透彻理解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再整理错误, 培养反思能力, 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

13.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就是弃旧图新。也可以说,创新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创造独特新颖成果的有益活动。对于小学生而言,创新就是指学生调动已知信息、已有知识,开展创新思维,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或者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的智力活动过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有个学生好奇地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经过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这个学生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可激发学生从疑问中去探索、思考,从中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鼓励积极求异,激发学生敢于创新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都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没有独立探索的空间,学生一切都听教师的,没有个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才能创新。求异是创新的灵魂,人类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 1

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学生凭自己的智慧积极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途径去思考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对新事物、新规律勇于发现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提出:“能不能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们经过分割、拼摆用圆的16等分块,拼成了一具近似的三角形,从中也可导出圆的面积πr2。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从而卓有成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相互尊重,充满友爱,充满互助和竞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备受大家的关注和尊重,能得到较为自由的空间,有较多的发言的机会和表现机会,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小组讨论。围绕某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举例“7+7+6+7+7”,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学生想出了:“(1)7×4+6(2)7×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同学们在讨论中说:”假如加数6也看成是7,有5个7,得数就多1,所以最后要减

1。”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讨论是学生思维跃动的较好的方式。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讨论的契机,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

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萌发创新灵感

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爱因斯坦也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因素”。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数学时,我们每个同学也应有一点猜想的意识,多进行“猜一猜”的活动。在小学阶段,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初步练习猜想:

1.要仔细观察、分析已知的具体事实,从中发现共同的东西,找出规律来,照推下去。这类练习其实我们早就做过,例如按规律填空:0、3、6、______、______、34、______„„

2.要善于把得到的结果推而广之、进行猜测。

例如,碰到以下式子:

1+3=4(=2×2)

1+3+5=9(=3×3),1+3+5+7=16(=4×4),„„

你能猜测出紧接着后面的式子,甚至更一般的式子吗?

猜想不受现成事实的束缚,它包含着可贵的大胆想象和推测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不同的思维火花迸发、碰撞,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五、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那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队生活实践,为了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做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 ”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不得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式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所以,多减的3要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大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二)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简易花店,标出“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技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必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重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主探究,乐于创新,合作交流,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得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激发学生强烈得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得乐趣,获得成功得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五所师范大学合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0

[2]周玉任方金秋:《小学学科教学论(数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3] 李玉琪:《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教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2月

[4] 张奠宙,《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数学教学〉,1999年4月

14.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毛建国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不少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较好的素材,文字也还通顺,写出的文章却没有什么吸引力,不是罗列一堆材料,就是发一番空洞议论。针对这一情况,我着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思维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不能光讲思维的重要性,而要结合作文教学,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易被忽略的小事出发,提出大家关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他们发现:根本没有问题的小事,只要认真想一想竟然有这么深奥的道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思维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习惯。比如一学生写了一篇《茶杯》,文章虽不十分好,但他通过打烂茶杯的小事,批评了损公肥私的思想,文章是这样写的:

“啪”,重重一声脆亮的响声,楼下王阿姨的小聪聪将保温杯打了个粉碎,王阿姨严厉的斥责声:“聪聪,你何解(长沙方言,意思是“为什么”)这么调皮,看我打你那好动的手!”也许王阿姨真做出了要打的样子,只听得聪聪“哇――”地哭嚷起来。这时聪聪奶奶的话音传来:“谁敢打聪聪!哦,不打聪聪,聪聪乖,不哭了,不哭了。”奶奶几句好话,果然止住了聪聪的哭闹,聪聪妈怕他再哭闹,也停止了斥责。

聪聪又欢天喜地地玩去了。

聪聪妈带着遗憾的心情收拾玻璃碎片,这时她好像想起了什么,自言自语地说:“茶杯打了,要去弄一个才行。”奶奶听了马上接过话头,“对,你明天到医院去看病,再开两杯山楂冲剂不就得了。”

文章虽然比较稚嫩,但简略几句就勾画出了人物的轮廓,显现出小作者习作时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抽象的逻辑推理,空洞的`理论说教,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生活实际出发,使之有可思的内容,才能有效地开动思维的机器。因此,我总力图把题目出得既实际又具有启发性,使学生感到题材对路,有东西写,有议论发。

我曾出了一个题目――《窗口》。这个题目内容宽泛,学生可以选自己最熟悉、最有感受、最有见解的来写。但如何不落窠臼,写出新意来呢?有不少学生表现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如王同学以教室的窗户玻璃被打烂以后的情况为题材,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批评了那些自私自利的思想。她是这样写的――

北向正中那扇窗户下面的玻璃,昨天不知被谁打破了,至今没人承认。天老爷也好像故意要捉弄人一样,前段时间好好的,今天却刮起风来了,而且刮得呼呼叫,从破洞中涌进来,钻进人们的衣领,使大家像泡在凉水里。大家都不时向窗口望望。但各自的心情不一样。张三想:“我虽然有点冷,但坐在窗口下面的不更冷啵?让他们去修理。”李四则想:“我虽坐在窗口下,但穿得多,不碍事,我才懒得去修呢!”王五虽坐在窗口下,且衣衫单薄,但他想:“反正我体质好,还熬不过你们?谁打坏的谁修。”于是,下课铃一响,大家都像没事人一样,背着窗口嬉嬉笑笑、蹦蹦跳跳去了。突然,随着开窗户声,一阵大风刮来,玩耍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吼道:“发宝呗。”大家同时转过身,看见坐在后面的小玲正冒着寒风在修补打坏了的窗户,大家赶快收住了嘴。小玲登上窗台,大风将她的衣裤吹得鼓鼓的,益发显得高大。

文章虽然文字寥寥,但笔锋颇为犀利,将各种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

1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篇十五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着重于以创新教育来展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新思维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素质教育所需要体现的。初学物理的学生,由于对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认识,学法上尚未入门,不会学习,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而为了学好物理,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连通器原理,要求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茶壶的茶嘴为何总与壶盖保持一样高,确定了思考目标,带着问题让学生观察实物,明白茶壶是由壶身和壶嘴两个器皿构成,教师出示壶嘴去一节的茶壶,让学生先猜测、假设,后装水试验,再让学生在壶嘴上套接课前已准备好的纸折空心园柱套管,做改变嘴长短装水的试验,使学生观察到壶身矮了,将不易随心所欲地倒出水,壶身高了,水未装满就会从壶嘴流出的现象,以此启迪学生,最终把两容器对底面的压强相等的定量平衡知识引入作出解释,其道理自然就清楚了。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能顺其自然地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基础上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物理“入门难”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程序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直观演示启发、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计得新颖有趣。如:在探究运动的相对性时,可借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这样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美好向往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们也可做创新指导的尝试。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教师在让学生认识了杠杆及轮轴等,复习了以前所学有关摩擦和压强知识后,发现有些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了解自行车构造。于是教师布置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在家拆自行车,了解它的构造;有的结伴到修理自行车的地摊上观察修理自行车的过程。学生的实践报告完成得非常好。在把握知识的同时,学生既提高了观察能力,又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对于物理知识中一些不易操作、现象不明显、不易观察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时常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传授这一定律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侧重于传授从试验模型观察到逻辑假设验证的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在讲“电生磁”和“磁生电”的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物理实验观察上的创新思维反证法。在讲“天平使用方法”时,总结归纳出“放”、“游”、“调”三字经。经过物理教学中研究方法的导向分类,初步展示探究教学,让学生从一个又一个“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讨论学习,又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的创新思维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极大地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思维方式。所以一段教学之后,遇到求解空心球一类的可多解的物理问题,学生很快地以不同方式、途径求解,得到正确答案。可见,平时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改对于每位教师来说,仍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努力,争取站在新课改的最前沿。

三、让学生去勤于思考,善抓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吸取过去要求学生“习题做得越多越好,书读得越快越好,知识背得越熟越好,最终教学则不是那么好”的教训,指导学生在勤思中突破难点,抓关键,找规律。例如:在《滑轮》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单滑轮到滑轮组的体系讨论探究教学,对最终的滑轮组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创新思考,抓住“绕绳方法”这一核心,适时点拨、循序善诱,在勤思考中用“受力分析”的基本理念,得出了“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的规律表达式:F1=1/n×F2=1/n(G物+G动),并让学生明确:该公式适用于初中所要求的所有滑轮问题。n表示承担物体重量(和动滑轮重量)的绳子的段数,也可以理解为n等于绳子与动滑轮接触的次数,其决定着滑轮问题中绳子起始端的绕法及“奇动偶定”。在这一形式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标新立异,将创新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在实验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和物体升高的高度关系式:S=n×h”。

16.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十六

一、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是主体地位。但在现实教学中,仍有大量的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只是在为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试问在这样的课堂里,何来创新?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会”到“会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三、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并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函数、立几、解几等内容时,能做到静动结合,给学生以质感、美感。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旋转体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这样,就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三维动画。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效果好。如果能根据课堂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等,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

17.撕纸拼贴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七

《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强调指出美术界教学的目的是:“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可谓是美术教学的指挥棒,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正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但目前许多美术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美术教学中往往侧重于临摹与课本知识,教学方法单调简便,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训练。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撕纸拼贴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切入口。

一、撕纸拼贴的艺术特点。

所谓拼贴是指要求学生利用某种材料,通过精心构思、设计,根据自己的创意重新拼贴而成的一种绘图技法。拼贴不是无意识的、随心所欲的乱拼乱画,它也有一个搜集资料和素材创作的过程,因而撕纸拼贴有它自己特有的艺术特点:

1、全面性。拼贴之前的构思与设计要参与不同画种的多幅画面,是众多画种的综合表现。在拼贴过程中要运用造型、构图、敷色等技巧于一体,而作品也尽量体现出布局的深邃、色彩的协调,以达到艺术创作的完美。

2、可操作性。绘图创作过程需要生活素材,寻找生活中的亮点,进行形象思维,激起创作欲望,而后进入构图、设色、修改等步骤,对小学生而言难以入门。而撕纸拼贴有原始资料,有事物造型,对小学生来说容易操作。

3、趣味性。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发挥创造力的“催化剂”。撕纸拼贴由于开展新颖,教学时学生特别感兴趣,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也不会产生空白,因而创作欲与学习劲头都非常高。

二、创新思维培养的前奏

根据拼贴的艺术特点,在进行撕纸拼贴的创作之前必须准备充分的素材。

1、教师的课前准备。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临近,教师收集素材的途径越来越广,可以从网上收集图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其次,教师可以收集图片、贺年卡等办一个展览,让学生参观领会,积累资料。我在这方面材料的准备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先是跑到电子市场买合适的软件,请朋友帮忙下载网上有关拼贴方面的图案,这方面的资料将近120幅。再利用多媒体逐幅欣赏、讲解,然后挑学生最喜欢的几幅让学生临摹在铅画纸上,对以后的构思作一点铺垫,这种有目的性的欣赏课效果比较好,有些学生看完后能把自已感兴趣的几幅图有板有眼地说出来,印象比较深,对学生在今后实际的拼贴过程中启发比较大。

2、学生的课前准备。现在生活条件比较好,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比较关心,也舍得花钱,因而可以让学生去买一些《卡能图画》或动画故事的书,使学生在造型、构图时有个依据。我在要求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强调一定要自己动手找,因为现在信息、通信、印刷都比较发达,在学生周围的资料也较多。比喻说学校里给学生订的《小学生时代》、《儿童报》,哥哥姐姐用过的美术书等,把看过的旧书报上的有关内容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累积到一定阶段,举行一个班级内的小型展览,让学生们评一评,挑出最好图案,用实物投影投出,大家一起分析、评说,并做下记录,这样的形式学生兴趣也比较高。

3、创作前的联想。教师预先准备好几十幅前几届学生优秀的撕纸拼贴作品,在上课开始时先让学生们欣赏,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趁热打铁,教师提示学生:“同学们,创作出这么漂亮的作品并不难,只要你们多看画、多思考、多动手组合画面,就一定能制作出一幅幅优美的作品。”这里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课本画刊,启发他们联想、想象、构思,引导学生有意思地将画与画之间进行联想思考,整体观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加工逐步形成作品的主题,使学生要创作的内容在脑子里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们知道,就小学生而言,创造力是学生根据原有的素材通过变通,再进行富于想象力的集中表现,从撕纸拼贴的特点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前奏中不难看出,学生在欣赏画时把众多画中好的艺术形象通过变通、概括选取成为自己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又通过自己脑海中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演化成自己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和发挥。从两个准备中我们也已经了解到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欣赏的过程中,已经是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思维过程。这正如法国艺术家马蒂期所说:“创造始于观看,而观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在实际撕与拼的过程中创造力发挥的空间则更大。学生撕纸的时候,对事物造型的变化更是丰富多彩,有齐头平尾时,有参差不齐的,有胖如肥猪的,有瘦骨嶙峋的,形态各不相同,有些甚至是学生的临场发挥,开始想撕一个动物的造型,撕着撕着走了形倒像另外一个东西了。有了基本的造型,拼贴时创新思维培养的余地就更大了。我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印象最深是二00八年的一堂课,当时两个学生合作一幅画,主题是《秋游》,在背景纸的右下角与左边中间已贴了两座山,小山中间有小桥之连,余下的都是蓝蓝的背景有几只游船在水中荡漾,还剩下太阳没有贴上去。这时两个学生发生了争议,一个说:“我想把太阳贴在右边,表示早晨,突出生机勃勃与游玩的欢乐。”另一个说:“我想把太阳贴在左边,表示傍晚,突出游玩的悠闲与宁静。”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一进入角色,他们的创造力就容易发挥出来。因此每次课结束,学生上交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一件雷同,这些作品大多内容新颖别致,情节生机活泼,形象千姿百态,充满了童真和稚气。

1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 篇十八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

四川省盐源县盐源中学 谢春琼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在此希望能和大家切磋。

一、合作互动,活化课文插图,拓展创新思维

新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可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在合作制图中,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制作并组合插图部件,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制作插图时,要求:①制作灵活。②美育教育。③广泛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教师指令摆放小拼图到指令位置,进行大量的听说,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立足双基,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只有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首先,他们要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好,奠定知识基础,因为基础知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即“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在英语教学中,要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①要求学生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②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

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与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由于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的自学能力较差,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建立学生主动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自学英语能力”的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针对此课题,笔者与备课组全体成员一起协商,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 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了、学活了。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教学,要求学生针对目标,做到读思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也无疑使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三、课堂中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不断改进教法,开发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开拓未来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法。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

1.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课文教学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在对原文内容和形式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可分为三种:①变更复述。②续篇复述。③概括性复述。

2.发挥性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

综上所述,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言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选用适当方法,灵活使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以及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就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笔者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评价:①鼓励性评价。②分层次评价。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

上一篇:《当代新闻写作》考研复习笔记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落实全员岗位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