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 风》

2024-07-16

古诗教学设计 《 风》(16篇)

1.古诗教学设计 《 风》 篇一

篇一:幼儿园诗歌教学活动设计与反思 篇二:风教学反思

反思一:风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风》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大自然风的特征,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我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开始,谜语激趣,导入新课。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他点头,小树见他招手,云儿见他让路。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追问道:你见过风吗?在学生兴趣大增时,我介绍说,风是没有形也看不到的,我们有怎样知道风呢?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一首关于风的诗歌,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学完诗歌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写风,如果你喜欢写,就写出我藏在哪?画风,如果你喜欢画,就画出我藏在哪?颂风,如果你喜欢读,就读读有关风的文章。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弯腰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跑来玩耍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红旗飘扬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哪里了。&&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

诗歌,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诗歌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反思二:风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风》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全诗用简洁凝炼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诗句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尽浪,入竹万竿斜。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诗意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风的知识的材料,并互相交流,让学生对风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鼓励他们:你们也来编一编!相信你们会编得比老师更棒!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铺垫。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关于风的一首小诗,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从而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为学生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品质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虽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益便捷的传媒,使他们的见闻相当广泛,在课堂时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是片面的、浮浅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四通八达的呈网状分布的。

二、重建: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

2、如何借本诗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诗词?

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诗,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古诗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反思三:风教学反思

本周三,可慕小学开展了常规教研,我很荣幸的作为常态课展示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加入可慕小学这个大团队一学期了,我觉得我们的教研氛围非常浓厚,在王校长和华美老师的努

力之下,我们开展了多样的教研形式,在教研过程中让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受益匪浅,经过多次的练习,周三早上我站在了课堂上为大家上了一堂课,在评课过程中虽然各位老师都给予了不错的评价,但是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不管是课堂掌控能力,还是评价过渡语,我都还得下苦工才能取得进步。

本课是一篇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呼唤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这节课上学生画的起风时的景象有:风儿把小朋友手中的风筝送上天;细细的雨丝被风吹得东歪歪、西斜斜。红旗飘扬;风车转动图&&他们自己写的诗也让我欣喜。如:尘土飞扬的时候,我知道风在赶路了;小草跳舞,花儿招手的时候,那是风在和他们拥抱&& ;他们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还会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风的喜爱之情,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反思四:风教学反思

首先要感谢叶老师,让我有一个和儿童诗亲近的机会。之前看杂志上的一些儿童诗的教学设计,或听其他老师谈起的经验,再看看人家学生写下的一首首精 彩的诗歌,那时心里是羡慕不已呀!一时激动,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样去做。但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就是没有行动。这次,拿着叶老师为我准备好的材料,带领孩子 们感受了儿童诗的快乐。看着孩子们那张张兴奋笑脸,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活泼的、天真的语言,我知道,原来每个孩子天然就是一首诗。但是要让孩子们真正品味 儿童诗优美的语言,感受儿童诗带来的情趣和快乐,我们老师的富有诗意的组织语言,教师的适时恰当地点评,教师的及时引导功不可没。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流 畅的、富有韵律的,要让孩子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语言特点,首先我们教师的语言必须是优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而且我们的语言必须能给孩子们传递明确的,清晰的信息。如我在前两次的试教中,先让孩子们听听风的声音,然后问你从他的声音中听出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听出了风很用力,有的说听出了风很冷,也 有的说听出了风很可怕,就是没有人说出我预设中想要的答案风好像很生气,风被人欺负了,很伤心等等。因为在我的预设中,这样的回答能让我快速地进 入下一步的教学,可惜没达到预想的效果。但在今天的教学中,我重新组织了我的语言从刚才你们听到的风的声音中,你们好像听出它怎么了呀?这样一问,孩 子们马上明白了我们的意图,有的说风好像在打呼噜,有的说风生气了,有的说风不开心,哭了。很快孩子们就被我这一个问题带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一个富有诗 意的情境。

篇三:大班诗歌《家》教学案例和反思

大班诗歌《家》教学案例和反思 吉林23班 孙佰然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教材分析: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我”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超出“家庭”这个狭窄的范畴,世界万物也都有一个家,你看:天空是云朵的家,田野是禾苗的家??等等,大班诗歌《家》就描写了这样一个具有依存关系的大自然美景。

(二)学情分析 :大班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尤其是抽象思维已经萌芽,加之积累的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愿意、乐意、也渴望在集体面前畅所欲言。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语言发展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的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学习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

六、教学环境: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过程:

(由于我在课件中设计好了小动物的声音,“请小朋友猜一猜“我们”各自的家在哪呢?”这样很自然的就使幼儿产生想说的欲望)

(4)点击“声音二”按钮,幼儿听完后点击“回家”按钮进入下一页。

(这一环节可以放松心情,小朋友们非常愉快)

(5)音乐停后点击“声音一”按钮,放诗歌录音。

(因为录音放出的就是小朋友朗诵的诗歌,小朋友觉得这首诗歌是自己编出来的,特别有成就感,为下面的创编诗歌作好准备)

(7)教师点击“创编诗歌”按钮

(三)延伸

美丽的沙滩是贝壳的家,宁静的池塘是荷花的家,高高的楼房是我们的家,(2)请小朋友回家编有关《家》的诗歌,爸爸、妈妈记录下来。

八、学习效果评价:

大班诗歌《家》只有六句,讲述了白云、小朋友和四个动物的家,而幼儿仿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如“金色的沙滩是贝壳的家,黑黑的泥土是蚯蚓的家,长长的火车是旅客的家,美丽的樟树是我们的家”等。

九、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的思维十分活跃,尤其是抽象思维已经萌芽,加之积累的生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他们愿意、乐意、也渴望在集体面前畅所欲言,在诗歌《家》的教学中,我结合幼儿的经验和兴趣,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其中的图片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了仔细的构思。因为我发现在诗歌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幼儿理解方面,不要让幼儿机械记忆、背诵诗歌内容,要减轻幼儿在学习时的记忆负担,以便他们将注意更多地投向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思考,首先大幅生动的电脑课件为整个活动创设了浓浓的家的气息,使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使幼儿的学习和创编有章可循,从而也创设了浓厚的语言氛围,让幼儿想说、敢说、有的说。活动开始我利用了电脑课件将天空、树林、草地、小河、花儿等美丽的图画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用好听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图片的理解和赞美,再通过帮云朵、小鸟、小鱼等找家,激发幼儿参与思考,探讨云朵、小鸟、小鱼、小羊等与天空、树林、小河、草地等之间的归属关系。在幼儿充分理解这些事物间关系的基础上,再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完整地将诗歌呈现给幼儿,使理解诗歌的过程自然而有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逐句逐段教诵,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帮助幼儿大胆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整个环节中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做到了幼儿尝试在前,理解在前,教师小结在后,幼儿欣赏在后,为幼儿创造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充分表达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为仿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独立仿编环节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创编自己喜欢的诗歌,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充分体验仿编诗歌的乐趣和成功感,又把更多的想和说的机会,留给了孩子们,鼓励幼儿大胆的将自己的诗歌念给在场的所有人听,以此体验成功的快乐和语言活动的乐趣、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在仿编诗歌过程中我设计的仿编图谱操作材料,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将自己编的诗歌内容用画标记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不仅创作的兴趣足,而且还能发挥想象,大胆、完整得仿编诗歌。

2.古诗教学设计 《 风》 篇二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而对美的感知是从外在形式开始的。因此, 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发现美、感知美。

1. 听读, 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停顿和押韵是古诗词语句的鲜明特点, 读来琅琅上口, 富有音乐性, 是“流动的音乐”。节奏是情感的表现, 是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 而押韵则起到了回环往复的作用, 使情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渲染。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听读教学, 通过听名家或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充分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 观色, 感受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描写的意境往往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中国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 呈现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诗词的色彩美。如“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 通过“青”和“绿”两种色彩相互映衬, 描画出一幅青山绿水、色彩明丽的早春图。又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从“青”山、“白”鹭、到“红”花、“碧”水、“青”笠、“绿”衣, 多种色彩因素, 在视觉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勾勒出一幅秀丽的江南山水画。

3. 看形, 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

中国古诗词具有固定的格式, 是“凝固的建筑”。不论是律诗还是绝句, 每句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句式也整齐划一, 具有完全的形式美。诗词的句式变化只是在整体 (段落) 的对称中做了些灵活的改变, 这更酷似讲求对称美的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斗拱, 为建筑物增添了飞动灵快的美感。

4. 品词, 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优美华丽、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古代文人写作时斟字酌句倡导苦吟, 甚至要求自己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语) 的地步, 这使不少诗句达到了独步千古的境界。古诗词的语言将汉语表达力强, 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音乐、视频和语言进行渲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古诗词丰富优美的语言。例如在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独倚”、“斜晖”、“脉脉”、“悠悠”、“肠断”等词语, 赏析它们是如何体现少妇在望江楼上终日盼望良人归的凄凉心情的。

二、引导理解, 诠释内涵, 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诗贵含蓄”, 古诗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沈德潜曾说:“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可见古人写诗作词特别讲究“炼字”、“意胜”、“象外之旨”、“神余言外”等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 感性经验不足, 知识水平有限, 往往对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视而不见, 有时似懂非懂, 有时甚至不知所云, 这就无法对审美对象作出审美反应, 也就谈不上审美欣赏了。因此,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 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 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 正确把握和理解整首诗或整首词的内蕴,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理解美的能力。

三、由表及里,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人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必须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依次从古诗词的形式、意象、意境、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1. 感受形式美

古诗词十分注重外在的表现形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感受古诗词的形式美。

句式灵活。古诗常见的有七言诗、五言诗、四言诗, 作者根据各种不同的情绪表达需要和情感抒发需要, 灵活地选择适当的句式, 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充分、自由。

章法严谨。古诗词十分讲究布局谋篇, 有的开篇点题, 此后势如破竹, 一泻千里, 如杜甫的《春望》;有的先描写渲染, 结尾再点题,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有的上片描写, 下片抒情,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2. 解读意象美

意即情意、情思;象指物象。意象即有意之象, 表意之象, 是指客观的外在物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感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意与象、主与客的有机统一体。学习古诗词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和把握诗词中的意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描写了三幅不同的画面,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在“藤”、“树”、“鸦”、“道”、“风”、“马”六种物象的前边, 加上饱含诗人感情色彩的“枯”、“老”、“昏”、“古”、“西”、“瘦”, 形成低沉、衰败、凄苦的意象群;同时又和第二句中安逸、温馨的意象相映衬, 形成巨大的反差;最后以“夕阳西下” (正是回家的时候, 暗示思念家乡之意) 这一饱含思归的意象进一步渲染, 使孤独漂泊、凄苦劳顿、思乡如渴的“断肠人”这一天涯游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3. 欣赏意境美

“词以意境为最上” (王国维语) , 诗也如此。在古典诗词的审美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美的欣赏, 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活动。“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与景是营造意境的两大要素, 因此引导学生欣赏意境美也就要从情和景入手。

4. 品味思想美

“诗言志” (《尚书·尧典》) , 古诗词很少有纯粹写景或状物的, 作者常常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国家命运、社会责任等融入到作品中, 或直抒胸臆, 或托物言志, 或借古喻今, 或以小见大, 表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和对人生、社会的见解。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 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 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表现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 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仔细品味作品的思想美, 使学生从中受益, 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分析

风娃娃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抽”等12个生字,会书写“吸、表、示、夫、极、号、汗”7个生字。积累AABB式词语。

2.会用“一边……一边……”说话、写话。

3.通过朗读,借助动画了解风的作用,体会风娃娃的热心。

教学重点点:

1.会认读“抽”等12个生字,会书写“吸、表、示、夫、极、号、汗”7个生字。

2.朗读体会风娃娃做好事的热心。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揭题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风)

2.你们看到过风吗?它是怎么样的?(请孩子们说说对风的认识)今天老师带大家继续认识这位朋友“风娃娃”。出示课题,让我们和它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我们平时说到的娃娃有洋娃娃、布娃娃、泥娃娃,那风娃娃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去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求助于带拼音的小树叶。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一边读一边思考:风娃娃做了哪些事?

2.反馈:

(1)词语认读

出示词语:

抽水、转动、吸气、纤夫、流汗、行驶、表示、风筝

伤心、责怪、号子、赶紧、深深地、不住地

断断续续、摇摇摆摆、高兴极了、无影无踪

重点指导:

“纤夫”的读音,指导书写“夫”,说说还知道什么“夫”(农夫、大夫、渔夫、挑夫、船夫)

“转动”的“转”是个多音字(zhuǎn转身 zhuàn转动)

翘舌音:抽、驶、示、筝、伤(“筝”读轻声)

平舌音:责、踪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题读一读,连一连。)

(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3)说说风娃娃做了哪些事?

出示提示:风娃娃来到(田野),使劲地(吹大风车);又来到(河边),对着(船帆)吹起来。风娃娃来到广场上,对着(风筝)使劲吹风,还吹跑了(人们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

(4)简议在风娃娃做的这些事情中哪些是好事,哪些是不好的事?

三、精读“好事”,感受热心

1.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风娃娃它先来到了哪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出示句子: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

指名读,理解“断断续续”(不连续,流一阵,又不流了),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有哪些?(磨磨蹭蹭、支支吾吾、拖拖拉拉)

齐读句子

(3)它是怎么做的?找到书上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

出示句子:他深深地吸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

请小朋友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一做动作,突出“深深地吸”、“使劲”朗读句子,读出风娃娃很用力的语气。

(4)结果——

出示句子: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向田里流去。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风娃娃也高兴极了。(齐读)

A.风娃娃这么一吹,谁最开心?做了好事,风娃娃也非常高兴,你能从一个字看出来吗?(板书“极”)教学“吸”和“极”,联系学过的“级”,书写指导(注意“及”的笔顺)

B.出示秧苗图片,猜猜这时秧苗会笑着说些什么?(说话练习)

(5)朗读练习,把秧苗和风娃娃欢快的心情读出来。

2.学习课文第三段

(1)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现在老师要看看小朋友能不能自己试着学学第3段。小组合作学习,提出学习要求:

A.读读第3段。

B.说说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交流、体会。

A.出示句子:风娃娃又来到河边,看见许多纤夫正拉着一艘船。

(出示图片)看图理解“纤夫”。读一读描写纤夫拉船的句子:

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

教师随机采访:这位纤夫,你累不累啊?

预设:真累啊,我都流了那么多汗了,可是船还是走得很慢。

累,一直这么弯着腰,腰酸背疼的,都直不起腰来了。

你们在喊什么呀?

预设:加油,加油,再加油!一齐努力向前走。

嗨,嗨,加把力哟,向前走哟。

(理解“号子”,学着纤夫的样子喊喊号子)

指导书写“号”和“汗”,注意“号”字最后一笔的笔画。

B.看到纤夫这么吃力,这么辛苦,风娃娃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怎样?(看录像)

出示句子: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吹起来。船在水面上飞快地行驶。

C.这下纤夫们可开心了,而且还轻松了,出示句子:纤夫们笑了,一边收起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

想想:纤夫会怎样感谢风娃娃呢?(想象说话)

指导书写“表示”两个字,重点指导“表”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用“一边……一边”说话、写话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第5题第(2)小题)

(4)朗读第三自然段。你能教教老师怎么把这段话读好吗?

自由读——齐读

四、小结

1.风娃娃看到自己做过好事以后,大家都这第开心,可来劲了,它心想:(出示)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

4.描写风的古诗 篇四

No.1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No.2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No.3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No.4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No.5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No.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No.7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No.8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No.9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No.10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No.11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No.12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No.13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No.14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No.15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No.16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No.17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No.18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No.19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No.20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No.21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No.22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No.23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No.24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No.25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柳枝词》

No.26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No.27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卜算子·咏梅》

No.28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No.29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No.30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No.31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No.32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No.33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

No.34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No.35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No.36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No.37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No.38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No.39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No.40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No.41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No.42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No.43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No.44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No.45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No.46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No.47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No.48 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No.49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No.50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No.51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No.5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No.53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No.54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No.55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No.56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No.57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No.58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No.59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5.古诗中含有风的诗句 篇五

1、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2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4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5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6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8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9、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1 0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1 1、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1 2、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1 3、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1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三月七日》

1 5、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1 6、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1 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 8、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1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 0、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凉州词二首》

2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2 2、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2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三月七日》

2 4、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2 5、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2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2 7、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

6.桥梁抗风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篇六

一、桥梁抗风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是目前通用的国际语言, 绝大多数的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和教材是用英语写成的, 因此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不仅有利于学习专业知识和国际交流, 也符合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英语不仅是语言学习, 更能培养学生相应的思维基础、智能结构、文化素质, 在开放的外语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双语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积累本专业领域内的术语, 提高检索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另外, 双语课程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而且, 双语课程的优势还体现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了解英美文化, 树立国际交流的意识。大连理工大学从2008年就开始为桥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桥梁抗风专业选修课, 由笔者担任主讲。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桥梁工程抗风设计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自然界风场的基本特性、钝体空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桥梁工程结构动力特性计算基本方法、风洞试验基本原理、数值风洞方法及各种大跨桥型风致振动响应计算分析方法。经过多年授课, 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 尽管桥梁抗风理论体系从数学角度讲算是比较完善的, 但涉及大量的繁杂公式计算, 大部分学生一见公式就犯怵, 没有勇气去学习和接受。 (2) 涉及数学计算, 感觉有些抽象, 而且有时会因为概念不清晰导致计算错误。 (3) 课程前半期的接受效果明显好于后半期, 主要原因是前期讲解基本概念, 后期涉及理论计算分析。面对以上所述问题, 笔者从两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并付诸实践:其一, 将案例模式引入教学环节, 以增强直观性、生动性和实用性;其二, 采用双语教学, 增大信息量, 扩充专业英语词汇, 提高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和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本文重点论述双语教学这方面。开展研究生桥梁抗风课程双语教学, 有利于具有全球意识和应对市场国际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桥梁抗风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双语教学相对母语教学来说,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 其难度都会相对更大。在桥梁抗风双语教学实践中, 笔者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做出部分调整。

1.教学内容方面。在课时数不变的条件下, 教学内容做了部分删减。因为双语所涉及的新信息, 主要体现在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上。不言而喻, 解释相同的内容, 中国教师用英语解释肯定比用汉语要花更长的时间。类似地, 中国学生听英语解释肯定比听汉语要花更长的时间, 更何况是中国教师用英语解释给中国学生。如果不做删减, 教师可以通过努力将内容讲完, 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导致教学顾此失彼。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降低复杂理论内容所占的比例。由于课时所限, 加之桥梁抗风工程涉及的内容量大、面广, 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花在深奥理论的讲解方面, 能用10课时将相对比较重要的大约50个的基本概念理解到七八成已相当不容易。因此, 教师可以投入10课时讲授风洞试验和一些基本理论, 再用4课时采用案例式教学讲授4种大跨度桥型的抗风研究过程。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 模拟演练实际桥梁抗风研究过程。只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不一定能完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以致用, 即将刚学到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马上用于实际的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通过四个案例, 即斜拉桥、悬索桥、拱桥和刚构桥等案例, 让学生了解现实中的桥梁是如何进行抗风研究的, 包括有限元分析、模型设计、加工和调试、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

2.教学方法。课件制作方面: (1) 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图片、试验照片、模拟动画、试验录像, 将抽象内容直观化, 大大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2) 采用中英文相结合方式, 对较难掌握的重点、难点内容采用中文制作, 而对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采用英文制作。课堂组织方面: (1) 教学难点采用中文、英文讲解, 让学生在难点学习时尽可能地减少语言障碍, 保证双语课的教学质量。 (2) 偶尔采用问答式授课模式, 即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 (3) 每次课都要花大概5分钟的时间复习上次课所讲授的内容。这个过程有提问, 会促使学生课后复习。在学生模拟授课讲座方面, 给学生提供一次在讲台上用英语演讲的机会。就某一主题, 课下收集资料, 做成课件, 在课堂上讲授15分钟左右。由于时间所限, 可以只让5位学生代表其小组做演讲。在主题的选取、资料的搜集、课件的制作方面, 需要组员团队协作。

三、桥梁抗风课程双语教学的考核

课程的考核方式对课程的接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该课程是专业选修课, 其考核方式和标准要求应该拿捏得当。如果要求过于严格, 学生分数普遍偏低, 可能导致选课人数较少, 甚至课程都会因为人数太少而无法开设。如果要求过于松弛, 学生感觉不到压力, 主动性变差, 可能学不到多少知识, 导致上课效果较差。本课程成绩由以下几部分加权汇总计算: (1) 平时出勤情况, 9分。该课程共计24课时, 分12次完成。无故缺勤一次扣3分, 无故缺勤达 (即4次) 以上, 取消考试资格。无缺勤即可得满分。平时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辅以全面的信息反馈方式, 使教师能够更好并且更加准确地掌握教学效果。 (2) 课堂总体表现, 10分。每堂课都要进行提问, 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即可得满分。教师要根据上课的总体感觉给每位同学打分, 绝大部分在6~10分, 难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偏差应该控制在2分之内。 (3) 英文汇报, 11分。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4~5名学生。预先指定 (或自选) 一个主题, 共同收集材料, 制作英文版的课件。鉴于一般的国际会议报告, 时间在15~20分钟之间。每组由一名学生做全英文讲解, 15分钟左右, 另外给出5分钟的时间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用英语提问和回答问题。 (4)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 70分。主要包括基本概念解释、简答题和综合论述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内容的了解, 不涉及深奥的理论知识, 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用英语答题。根据经验, 用全英文答题对学生的要求有些偏高。

四、桥梁抗风课程双语教学的体会和思考

通过首次开展桥梁抗风课程的双语教学, 现汇总一些体会和思考。

1.从教师的角度讲, 双语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科研经验、精湛的教学方法与讲授技巧, 还需要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上好双语课确实有很大的挑战性,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自身的能力, 尤其是语音和语调。否则, 可能会误导学生, 甚至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2.从学生的角度讲, 用英文教学的确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前五次课时, 由于基本接近全英文授课, 导致大约40%的学生跟不上, 只有30%左右的学生基本没什么大问题, 可见双语教学并不适用于全体学生。大约一半的学生更希望采用传统的母语进行教学。

3.桥梁抗风课程是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 而且这次双语教学安排在研一第一学期的后半学期, 在时间安排上也与多门必修课“撞车”。学生忙着应付必修课的作业和考试, 自然在选修课上投入的时间会少得多。况且, 他们会觉得无论如何这门课都会及格的。

4.教师需要多向专家请教咨询。通过邀请专家对课堂教学进行观摩、交流, 得到他们对课程的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另外, 要多与学生沟通, 了解其所需和脆弱点, 才有可能使专业选修课的双语教学授课效果更好。否则, 双语教学可能会适得其反。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专业人才战略的迫切需求。尽管双语教学的本源初衷是好的,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 进行深入的思考, 并给予解决。本文结合笔者在国内高校首次尝试的桥梁抗风研究生课程的双语教学, 介绍其开展的必要性、具体课堂实践、考核方式及体会和思考, 希望能为类似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卫华, 李冬媛.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经验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7 (12) :160-164.

7.古诗教学设计 《 风》 篇七

一、“影视流行风”进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中学生对于新的音乐表演形式、音乐风格特点、音乐的审美情趣具有非常高的倾向性。影视流行音乐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让它走进高中音乐课堂将会是一种必然,作为从事高中一线教学的音乐教师,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个性化特点出发,充分处理好教材具体内容与当今流音乐间的关系,找到两者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快速找准切入点,找出打开音乐课堂高效教学的钥匙,从而引领学生跨入美妙的音乐的殿堂。

音乐鉴赏是目前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正确引导学生去感悟音乐的美、欣赏音乐的美,用正确的审美观来塑造学生的高尚情操至关重要。但是现在音乐教材上每每出现的欣赏曲目,90%的内容同学不感兴趣,有的音乐反而让课堂乱哄哄的。既然广大同学这么不想学习课本上的大部分内容,那我就索性迎合下同学胃口,课上让学生开始欣赏流行音乐,每次课上伴随着最新的流行音乐的响起,广大同学都会不约而同、不由自主地大声哼唱起来,整个课堂顷刻间便笼罩在美妙的音乐声中。

由于经常在课堂上遇到这类情况,我对本校的高一年级1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关于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随机抽样调查。初步统计:是否喜欢上音乐鉴赏课,喜欢的占总人数98.3%;不喜欢的占总人数1.7%。老师在在音乐课上教授一些课外的东西,学生最希望是哪些?(多选)影视流行音乐占92.05%;传统民族音乐占16.02%;西洋歌剧占41.02%;古典音乐占34.1%。

调查结果显示:在如今的高中音乐教学中追逐“流行风”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不是高中学生不爱上音乐课,只是他们对音乐课上能欣赏到流行音乐显得更为偏爱,尤其影视流行音乐,不是学生没有兴趣,而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和我们老师的教学机智变通不够扼杀了广大同学的天性,音乐课不能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应该充分发掘广大同学的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二、“影视流行风”走进课堂的策略

面对学生钟爱音乐课但不喜欢教材内容这一现象,作为教学一线的高中音乐老师该怎么办?如何处理好音乐教学中雅与俗的关系?这些都是摆在广大音乐老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将流行音乐放在整个音乐教学大纲的突出重要位置。我们目前的高中音乐教学主要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古典音乐,还有部分流行音乐的新思潮。其实,一切优秀音乐文化成果,都在音乐教学中有主次之分。在近几年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已经把歌唱分为美声、民族、原生态、流行通俗四种类型了,尤其是一些流行音乐作品获奖作品多出自专业作曲家之手,足以看出现在音乐界对流行音乐的重视程度,将流行音乐纳入音乐教学大纲,是音乐教学发展的必然。

其次,改变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从学生需要实际出发,不能教材要求的就强行灌输给学生,也不能音乐音乐教师本身是美声或民族唱法老师,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都去喜欢帕瓦罗蒂的美声、去喜欢宋祖英的民族音乐,音乐老师自己擅长二胡,就不断地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等二胡曲。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自我意识较强的缘故,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发和多角度激发学生音乐兴趣,要充分以生为主,适当结合教学需要,更好地将影视流行音乐渗透到课堂中去,激发广大同学的学习热情。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让学生享受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并最终能亲手改造生活的教育。高中音乐的课堂学习因为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课堂气氛显得相对活跃,而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对健全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对学生精神境界的净化、升华,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8.的有关风的好词佳句及古诗词 篇八

风靡一时、望风披靡、歪风邪气、西风残照、金风玉露、

高风亮节、晓风残月、风流人物、大煞风景、朔风凛冽、

雷厉风行、意气风发、光风霁月、风光旖旎、甘拜下风、

弱不禁风、煽风点火、风流韵事、一路顺风、血雨腥风、

风雨无阻、风驰电掣、威风凛凛、风韵犹存、暴风骤雨、

月黑风高、捕风捉影、风轻云淡、见风使舵、仙风道骨

风的诗句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滕王阁序》 唐·王勃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滕王阁序》 唐·王勃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昨夜西风凋碧树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晏殊

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思》 唐·张籍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口技》 清·林嗣环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核舟记》 明·魏学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昨夜雨疏风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李清照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清·郑板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观刈麦》 唐·白居易

描写风的句子1

1. 有了春风,就有了这放飞风筝的季节。而那只在天空中飞翔的风筝,使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随即想起了一首幼时背过的诗,诗名早已忘记,只记得诗是这么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好美的意境,我完全陶醉在这放风筝的快乐里,同时也放飞的还有我的梦想!

2. 春风,将一切对冬日的眷恋吹散;春风,将万物从睡梦中温柔的吹醒;春风,将世间的一切开始新的努力;春风,将那些恍惚的懵懂领会真理;春风,将母亲的故事一一让我品味。

3. 晓春时,早晨一觉醒来,这时的风是快乐的,是美丽的。贺知章写的那首《咏柳》多好呀: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虽然是赞美春天的,但同时也赞美了是春风把柳叶剪得如此绝伦的。看,那柳树的枝条真长呀,还有那纤柔的腰肢,就是春风装扮出来的。

4. 春风是一个染色匠,她将世界上的花儿染得五颜六色的。使大地更加美丽。请看:田野上,一朵朵鲜花正开着对我们笑,红红的,白白的,黄黄的……像赶躺儿似的,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这时候可把蜜蜂蝴蝶们忙坏了,蜜蜂一个个呼朋引伴,召唤来许许多多的蜜蜂们和飞舞的彩蝶一起在花丛中跳舞,尝尝每朵花儿的味道,这尝尝那闻闻,忙也忙不过来。

5. 春风,使大地盎然生辉。她是前进的号角,是幸福的开端。“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风给人们带来新的收获。

6. 清晨的春风虽不像东风那样刺骨,却很寒冷。打开窗户,风儿“呼--呼--呼”地吹着,把窗帘、头发统统都吹起来了,好像在得意地嘲讽我:“快抓我啊!快抓我啊!抓不到我吧!嘻嘻!”她好像存心要把我惹恼似的,难道她知道我脾气不好?如果是这样,那我偏偏不上她的当。她看见我无动于衷,于是更加用力地吹了起来,看来她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呀!

7. 春风过柳绿如缲,晴日烝红出小桃。娉婷的柳条率先舞摆着婀娜的身姿,含烟吐翠,拂地摇风,宛若一展歌喉的飘飘仙子,衣袂临风,长袖飘举,将一揽春意和着曼妙的乐曲,学舞枝翻,呈妆叶展。

8. 春风带给了人们温暖,带给了大地美好,春风真温柔。阳光下,春风吹拂着世间万物的脸庞,柔柔的,惹人喜欢,把大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春风像大家的朋友,整天与大家形影不离。

9. 三月的春风渐渐的来到马路上,把大树吹绿了,把大树吹大了;把小花吹艳了;把小草吹得更翠了;老爷爷和老奶奶一起到马路上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享受着三月春风带来的温暖。

10. 春风化雨,春雨戏风。他们嬉闹着,欢笑着,不知不觉荡涤了污浊的心灵。同时将纯洁的种子撒向大地,使纯真无邪的童心在世间开花结果。

11. 春风,不像夏天那么猛烈,不像秋天那么瑟瑟,不像冬天那么刺骨。那柔风,轻轻扶过脸庞,轻轻吹过耳边,带着花儿的的甜蜜,带着泥土的芳香,那么温柔,那么可爱,令人难以忘怀。

12. 春风掠过当然有后劲的冲动,一切都向着春光,去寻找希望,悠闲在春风之夜中,都会想什么、看什么、又做什么。只有一串问号悬在脑门。不知道,无头无序,谁给提个醒,对春风的贪婪又有十万分的渴望。此时,又何能提起万分之一,无闹无聊,尽情无边无际无规无形的幻想所有,只要能幻想的都去抛一下眉梢。

13. 春风带着湿润的气息,轻轻地吹过树梢,吹过田野。

14. 春风吹过的夜,也没有大模样,黑暗并没减淡,也还是那几粒零星,在黑空中排练。老的实在厌人,可是总比一片黑空觉得舒坦,这毕竟有春风作美,在诱惑。不知情的人上当也不觉得理亏,这般此景,倒也没几头得见。难得呀!就这么机会,满足归满足,欣赏于欣赏,美景此处只出一次。爱赏可观,不爱也可看。

15. 四季的风,最可爱的要算是和暖的春风了。春风像慈母的手扶摸着大地,小草被春风吹翩翩起舞,好看极了;小动物也被春风吹得浑身舒服;农民们在春风吹拂下开始撒播种子,为将来美好的收获而工作。

16. 你爱风么?你能看见她的样子,听见她的声音吗?只有爱风的人,爱春风的人,凭着细腻的感情,才能听见那温柔的,那动听的风的声音,才能看到那美丽而朴实的身影。

9.风教学设计 篇九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1单元《风》教学设计

成都市金泉小学

刘力铭

一.设计理念:

以低年级孩子感兴趣的谜语引入主题,让学生自主识字,通过自读感悟了解风的特性,受到美的熏陶。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在感悟中展开想象,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会写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能感知风的轻柔、调皮。3.仿写诗歌,学会在生活中观察自然、感受自然。4.通过阅读,仿写创作自己感悟到的风。教学重点:

.学写生字新词,仿写诗歌。

教学难点:感知风的轻柔可爱,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联系生活初步感知风。1.孩子们,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吧,认真听哟:

看不见,摸不着。树叶见它点头,柳条见它舞蹈。这是什么?(风)过渡: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小诗——风。2.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强调后鼻音。

这首诗歌里描写了什么样的风呢?让我们翻开语文书87页。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出示自读提示:

二.自读,识记生字新词。反馈:这首诗歌一共有几个小节呢?

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这两个句子你们是否能读通顺。Ppt。抽读颤动句,这里有一个生词,谁来拼一拼。谁再来读一读。这个颤字字形比较复杂,你怎么记住它?反馈,全班书空记。齐读两遍。把词语放回句子齐读一遍。我们认识了颤动,颤动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告诉老师?反馈,相机指导。明确:颤动是急促而频繁的振动。举起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演示一下。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这个词时,就应该读出轻而且快的样子。边演示边读。现在,我们把这个词放回诗歌里,我们一起读读第一小节。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ppt游戏句。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这个句子可是藏龙卧虎哟,里面藏有三个生字宝宝,谁来和他们认识一下。指名读。这三个生字里,你们觉得最好记的是什么字?反馈:波,戏。着重讲戈字旁,与武器有关,戏在古时候就指舞动武器。游,老师能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它。认识了生字,刘老师想先请男生读这个句子。女生读。

现在,生字宝宝单独从句子里跑出来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呢?指名读词。这些生词,我们都会读会认了,还有三个字宝宝要我们会写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下他们的字形和结构吧。左右结构的字有:波戏,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游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三点水和方走在前面,要写得稍微收一些,右边的部分要写得舒展一些。板书游。生写在一号本上。三.学习诗歌,感悟本诗中风的特性。

1、整体感知风的特性。

作者是怎样发现风的踪迹,听老师读,拿出笔铅,用“——”勾出相关的句子。反馈三个句子。Ppt.订正。你勾对了吗?

过渡:是啊,风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要发现他们的踪迹可不一般。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吧。我读每一节的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引读。2.赏析诗歌。

第一节:在第一节中,我们是通过什么景物的变化感受到风来了呢?谁来读第一小节,其余的孩子边听边想象你听到的画面,反馈:此时,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呢?你感觉到这是一股什么样的风呢?轻柔调皮的风。当你发现它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呢?带着这种美好快乐的感受读一读这一节。谁再来读。女生读。风呀,是一个调皮淘气的娃娃,刚还在树叶间颤动,现在又来到了树林里。谁来和风娃娃亲密接触一下?第二小节谁来读?其余的孩子边听边感受林木间的风是什么样的? 反馈:林木好像在轻轻点头,想象一下,它在给谁点头?给风致敬,托风传递思念,感谢大地妈妈的养育之恩。是啊,多美多柔的风啊,我们一起边做手势边朗读吧。

这轻柔的风,可闲不住啊,开动它那双无影脚,呼啦啦一下子来到了河边,只见河面泛起层层波纹,像花朵般一圈圈绽放,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读读第三小节吧,看哪一个小组读得最好最美。分组读。在这一小节里,你感受到风的什么特点呢?(轻柔、淘气,风好像在和河水嬉戏呢。)

原来,作者在这首诗里给我们描写的是轻柔的微风,还有些淘气。下面,让我们一起捧书来读读这首小诗吧,同时,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三个小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作者反复强调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风有什么特点?看不见、摸不着。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为什么风会被作者发现呢?反馈:因为作者细心观察。是啊,孩子们,正如著名文学家爱默生所言: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3.联系生活,观察交流风的踪迹,了解风的形成。在生活中,你还观察到风的踪迹了吗?反馈。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吧。

欣赏了风,同学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来,看看刘老师的介绍吧。Ppt,先自己读读吧,请人介绍。四.仿写诗歌。

我们赏析了课文,欣赏了关于风的图片,了解了风形成的知识。下面我们也来做做小诗人,联系我们刚才的图片,也来仿写一段小诗吧。Ppt.生思考反馈。

五.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风、认识风。

同学们真是出色的小诗人,为了奖励你们。我们再来读读其他关于风的诗歌吧。PPT出示古诗《咏柳》、现代诗《风》。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了风这首小诗,希望孩子们继续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作业:1.背诵《风》。

2.把仿写的诗歌誊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板书设计:

树叶间

树林里 河面

叶圣陶 颤动

点头

}细心观察

10.古诗教学设计 《 风》 篇十

关 键 词:中国风 传统文化元素 产品设计

中国传统符号、纹样、色彩、材质与工艺等基本元素都对“中国风”的产品设计带来启示。在运用的方法上,西方设计师常常从表象装饰的层次来观察中国文化,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凭借西式的审美观与现代艺术创作手法,表现出一种形似神不似的中国风的设计,大多作品只是体现在表面。中国本土设计师则是在对中国元素理解较为充分的基础上,保留了中国传统风格的韵味,但缺少设计上的突破与创新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些只是起到装饰作用的“中国风”的产品。如今,我们需要在这两种设计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运用现代的手法传承传统文化,设计出形神兼备的优秀设计。

本文所谈的“中国风”也即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主要涉及产品设计方面,观察的焦点在于设计中的“中国风”的运用。

1.“中国风”传统文化元素的界定

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时,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是核心,这其中包括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是推崇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通常是以物态的外在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行为习俗等。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立鲜明的特征,有着深厚的内涵,这种特有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要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社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继承弘扬,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在我理解,中国风就是一种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与民间习俗,生活习惯之上的设计风格。它既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能把我们的文化放到时尚潮流的前线。

2.“中国风”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

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出的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中国风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积淀深厚流传久远,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表现。设计师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从生活中提取出来,并将其精华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当中,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现代的特色。中国传统元素种类繁多,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诗词、书法、中医;还有标志性的建筑风格元素。如:紫禁城、长城、布达拉宫等;文化风格元素,如:脸谱、京剧、国画等。本文提取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最常见而又最富特色的几个方面:吉祥图案、民间艺术、文字。

3. “中国风”传统文化元素的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思想认识。产品设计中应该蕴含文化价值,包括设计者的思维、创意以及此产品存在的实际作用和精神意义。中国风的设计中需要运用象征,它使得表现的手法更为丰富,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象征是某种抽象的,但同时又是人所共知之物的表现特征。象征的意义在于:试图用类推法阐明隐藏于人所不知的领域,以及正在形成的领域之中的现象。例如中国结就是将绳编成的结的方式,但它不同的编结的方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设计是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载体,设计作品在生活中也和人们密切相关。设计正在以各种形式不停的转换,它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被人创造和改进,生产出各种的生活用品。如今充斥了现代生活的所有领域,使传统文化同时也具有时代感。现代设计作品将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设计作品不只是体现单一的功能,并且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风”是一种内涵,并不是简单的图案装饰与形式的模仿。成功的将传统元素与现代产品相结合必须要有适合的产品而且需要系统的整理民族文化的精髓。设计师需要做到长期的深入的探索与推广和测试,一个富有民族文化价值及意义的产品设计与建筑才可能被世界人民所喜爱与接受。

4. “中国风”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4.1形的借鉴与“色”的提取

“中国风”的兴起给设计界带来了新的设计灵感,中国设计需要不断地整合与创新。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中国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最大优点是结构机理“堂皇端庄、宏伟壮观”,4根大柱子支撑起一个“斗冠”,斗冠由56根(象征56个民族)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象征了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其建筑特色更是处处以中国元素为设计基础,将“中国风”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中国馆融合了中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设计理念,诠释了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展现了艺术之美、力度之美、传统之美和现代之美,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好表达。

国家馆的“中国红”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和谐统一具有沉稳的视觉效果。此外,中国馆的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了灯芯绒状肌理方案,增加了设计的质感。(图1)。我们国家从古至今都很崇尚红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红色一直是我们信奉和崇拜的色彩,人们生活中使用很多 “中国红”,它是民族意识和情感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nlc202309041038

4.2意的延伸

产品设计中的太极文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国当代的设计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要考虑文化的影响与历史的传承,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遗产。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天人合一”是太极文化的理念,很多设计流派都在产品设计中体现,将这种中国文化精髓转化到产品设计中去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太极图即“中华太极图”,亦称“阴阳鱼太极图”,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图形经典,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自古以来太极图就被称为东方科技文化里被隐含的“第五大发明”,太极图被理解成阐明宇宙从无极到太极,以致万物化生的过程,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本原生万物,万物合一,天人合一,这是让太极图案传达给我们的理念。而在设计中,我认为天人合一中的天代表自然,而人代表的是产品的设计。它让产品设计达到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有一款德国设计师Elements设计名为yinyang-shaped的沙发,它就是根据太极图案的形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巧妙地运用到沙发设计中,突出了阴阳双形相互依赖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形态的效果,蕴含了太极的中和,阴阳的内涵。国外设计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妙的运用到现代的沙发设计当中,是太极精神的传播与创新。这款产品运用了中国特有的设计元素,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的有机融合。它传播了太极精神,承接了太极思想。在美学法则中,对称是重要的形式美法则,太极图是遵循对称法则的典型代表。它由黑白两条鱼形纹组成圆形图案,以圆心为中心点旋转对称,图形简洁,构图巧妙,两条“鱼”逆向回旋于一个圆形之中,两个“鱼眼”示黑白相间,相交的“S”曲线显示出生生不息的运动感和韵律美。

在物质极大丰富,市场经济繁荣,设计日益重要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图形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使用功能重新进入了日常生活之中。并在很多设计中,看到其形神统一,品味高雅的经典之作。因此,在太极图形现代的设计应用研究中不仅要取其形,取其意,更要在当代的设计中取其神,把它和当代的平面、产品、环境设计结合在一起,融和浓郁的地域特征与文化特征,富有创造性地继承传统太极图形的文化特质,以形成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其风采。

4.3材质的借用

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本身所体现的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和思想意识。现代设计领域对剪纸元素的运用,使剪纸艺术得到了传承。剪纸艺术简约而富有生活气息,通过纸的镂空所产生的虚实关系,表现各种物象的造型特征,中国剪纸是极富有装饰美感和审美趣味的。在创作材料、工具和形式上,剪纸有着其他艺术种类不可替代的特点,以此构成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我国传统哲学、美学与民俗的结晶,并且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在平面设计中,传统剪纸艺术的运用尤其明显。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将传统图形或其中的一些元素通过改造、提炼,不断地丰富和拓展了视觉语言。如在传统意象象征运用方面,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所创作的节日活动海报(图3)。他选用了剪纸中代表幸福生活的抓髻娃娃,孩童双手持中国古钱币开元通宝,表现了人们对禄、财美好期盼最朴素直白的表现。靳埭强先生用毛笔勾画出笑着的嘴,营造了节日的气氛。这种剪纸与毛笔的结合造成视觉上的焦点效果,生动的体现了儿童在节日中的欢乐的表情。色彩上以中国红作为海报的背景色,表现了节日热闹欢乐的气氛。

4.4传统符号的运用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的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文化熏陶的作用,在产品设计中起到的重要影响。产品设计中的传统元素的体现,这些都需要反复的推敲与探索。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思想与现代产品的融合成功结合在奥运会火炬的设计作品中。设计体现了和谐统一,宽容豁达的传统文化情感。产品使用源于汉代的漆红色使之明显区别于往届奥运会火炬设计,鲜明的红色、银色对比的色彩产生醒目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火炬设计平衡和谐,外观精美,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赋予了其丰富的内涵和与众不同的创意设计,清晰地展现了古典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传统符号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要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神。优秀的产品设计可以通过视觉符号来明确地说明产品的特征,达到赋予产品功能以及文化内涵的目的。当人们刚看到一个物品时, 总会从它的外形来考虑其功能特性和设计内涵, 而且会联想起以前的事物形成对比, 通过这些再完成对此物的理解。设计符号在产品设计中指示性的语义能够使产品的操作方法和设计风格不言自明, 使用户最直接的了解产品的结构和性能。中国风的设计不是贴着传统符号的标签,而是从设计本身就能体会到中国文化的背景。

5. 结论

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文化都是对我们创作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新的观念和思维为我们在关注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好的创作空间,新的技术和材料的出现也在生产和开发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各种艺术形式特色,认识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理论结合实际,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深刻的把握住了民族传统文化对人们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综上所述,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将它们运用于现在和未来。设计是文化、哲学的综合问题。中国文化里提倡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而进行设计。传统文化应该是建立在中国人生活方式基础上的,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习俗和规范,符合人们的文化认同,让人们从中得到共鸣符合人们喜好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张应航: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2] 王家民:中国艺术设计概论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6年10月

[3] 高阳: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 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年8月

[4] 赵克里:顺天造物—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论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

[5] 曾景祥:中国书画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西南交大2006年7月

[6] 陈新生: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04

11.窗式空调风页框模具设计 篇十一

内容包括:制件图纸 (3D图档) 如图1, 塑料的牌号为A B S、不透明, 塑料制件样品、生产产量为大批量。

2 产品分析

2.1 确定模具结构

当得到该零件的实体图形后, 我就转入了计算机进行脱模分析。考虑到该产品外形尺寸较大及内、外部结构形状等内容需要使用抽芯机构脱模, 确定了一模一腔、利用模具自身运动的开、合模力来驱动抽芯机构运动抽芯的三板模, 以及使用大水口标准模架及点浇口入水为适宜的模具结构。

首先确定模具的开模方向, 针对该产品为了尽量减少使用大的抽芯机构, 决定将孔口平面的重直方向作为开模方向, 而分型面可选择为如图1所示的平面。

图1为产品的典型结构, 因该产品三面存在小孔, 需侧向抽芯, 否则不能开模。这里确定的是利用模具自身动作的开模力及合模力进行驱动, 因为三面小孔尺寸均为小孔, 经过分析及综合考虑, 采用的是通过斜导柱带动滑块机构进行抽芯。

2.2 生产工艺

1) 因该产品位于窗式空调的内部, 从外部看是观察不到, 所以对外观的表面粗造度要求不高, 控制模温保持在80度左右 (通过设计恒温水路来保证模具的温度) 。

2) 较高的生产批量需求:因为作为塑料模, 特别针对大批量生产的模具, 希望模具的使用寿命长、且长时间使用精度都能得到保证, 对材料提出了耐热的要求, 所以这里就选择耐热模具钢, 推荐选用H 13 (国际编号) 牌号和SKD 61 (日本编号) 牌号。

3 模具设计

3.1 设定缩水

由于塑料存在一个缩水的现象, 为了保证开模后的产品尺寸符合要求, 按照该公司提供的A B S材料的缩水率为5/1000。

3.2 分型

该零件需要繁琐的分型手段, 采用所使用软件的多种方法如:“曲面分割法”、“曲面抽取法”、“曲面缝合法”等, 几乎是以手工分型技术的手段完成。

针对空调风页框零件复杂的内、外部形状及结构, 在分模的时候, 经过综合分析及比较, 如果将型芯结构做成整体式, 可能会给后续工作带来较大的麻烦, 因产品本身尺寸较大, 如采用整体式型芯结构的话, 造成型芯结构本身过大, 不便于加工。而采用组合式结构通过镶件的形式, 这样不仅容易加工且配合精度更高, 避免出现浇注溢出而产生飞边的情况, 所以这里将型芯的结构做成组合式, 这样便于开模。

同样的道理为便于加工及解决产品中间薄壁部分的成型结构, 也将凹模也分成两部分以镶件放在凹模固定板内, 并将产品内部存在孔需要抽芯的部位利用斜导柱抽芯, 以便于顺利开模。

3.3 模具结构设计

1) 根据分型所得的外形尺寸, 综合考虑模具加工等因素, 选用龙记大水口8070标准型模架。

2) 浇口设计。

因该产品内部存在许多中空, 且产品外观尺寸较大。如我们按照一般产品那样, 如果采用一点进行浇注的话, 从经验上得出结论, 可能存在产品浇注不满的情况。根据这些分析我进行了多次尝试, 并利用专门的模流分析软件对产品的浇口位置做出分析, 决定采用五点进浇方式进行浇注, 从不同的方向及位置对产品进行浇注, 这样可以确保产品各部位都能填充满, 且浇注后不会存在气缝等不良情况出现, 如图2所示。

3) 抽芯机构设计。

根据前面对产品的分析, 该产品三面存在抽芯需设计抽芯机构, 否则不能开模。

考虑到加工等一系列的情况, 决定采用斜导柱进行抽芯 (比较好加工, 且又能满足要求) 。这里可以采用的是将斜导柱安装在定模上, 而将滑块安装在动模上的通用安装方式, 如图3所示。

4) 定距拉板的设计。

三板模在分模时, 在动模板与定模板之间增加了一块活动板 (中间板) , 开模时活动板与定模板做定距 (这就需要用定距拉板来限位) 分型, 以便取出中间的凝料。这里我们采用的不是通过定距板来进行限位, 而采用的是利用限位拉杆来限制定模板与活动板之间的距离, 以便能顺利取出凝料, 如图4所示。

5) 模具装配效果。

使用3D (U G) 软件进行模具设计可以在装配状态时, 进行一系列动作仿真的过程中找到设计的不足, 通过多方面的分型及设计, 并进行反复仿真验证, 最终完成了模具的设计工作。

6) 模具的工作过程。

模具闭合以后, 注塑机把融熔的塑料注塑进模具中, 保温冷却以后开模取出产品, 开模的过程大概如下:开模进行第一次分型时, 浇注系统冷凝料在分流道拉料杆的作用下留在浇口套内, 浇口被拉断与塑件分离;进行第二次分型时, 中间板通过拉杆拉动分流道推板, 使凝料从分流道拉料杆和浇口套中脱出, 靠自身重力落下;第三次分型完成后, 通过斜导柱带动滑块进行侧向抽芯, 顶出机构将塑件从型腔中顶出, 整个过程如图5所示。

4 模具制造

模具的制造精度尤其重要, 需要高精度设备的加工。因考虑到凸、凹模具中采用镶件、抽芯等机构, 在加工中还需使用3D软件对型面再进行拆电极工作, 再将拆出的电极送数控中心加工, 然后再将电极送电火花处进行电腐蚀加工。待所有型芯、型腔、镶件等零部件加工完之后, 进行装配。

摘要:窗式空调因应用广泛, 其市场竞争因此变得格外激烈。现阶段不少外资品牌企业为了防止其它仿照厂家对其付出心血的产品进行轻易的抄袭。每推出一款新的窗式空调, 在产品的外形上要求设计师设计复杂化 (既考虑美观实用又要让抄袭者付出一定的金钱代价) , 这就给我们模具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合作的企业承接了窗式空调风页框的模具设计任务, 作为兼职模具设计师我参与了设计任务, 最终通过团队努力完成了此项设计。

12.《风》教学设计 篇十二

盐小东区

曾岚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知风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韵味。

2、在生活中观察风,培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3、发现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试着仿写一个小节。

教学重难点:

1、感知风的特点,知道从哪儿能发现风的踪迹。

2、根据诗歌形式,仿写小诗。

教学流程:

一、古诗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风》,齐读

2、早在唐代的时候,人们就知道,风虽然看不见,却能感受得到,今天我们再来读另一首诗,我们的叶圣陶老爷爷写的《风》。

3、大家昨天都预习了课文,一共几个小节?分别请三个孩子来读,检查预习效果。

4、出示“颤动、游戏”,强调读音。

5、全班齐读。

二、品读诗歌,感知特点

1、叶圣陶爷爷写这首诗想让我们知道什么?(板书:风在哪儿?)

2、再自己看看小诗,看看从哪儿可以找到风的踪迹?用横线勾句子。

3、抽生交流,PPT出示句子。

4、句子都找对了,那谁来说说,你在哪几个地方找到了风?(生说,师板书)

5、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风?为什么?读出你的感受来。(指导3个小节)

6、就像同学们说的,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风是轻柔的、调皮的、可爱的,也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配乐读

7、还有谁想像老师这样配着音乐来读一读?抽生配乐读

8、自己坐在座位上配着音乐读一读,可以加上一些动作。

9、现在谁能关上书,看着板书再给大家读一读小诗?

三、模仿写诗,拓展阅读

1、生活中还有哪儿能发现风?口头说说。

2、PPT出示图片。

3、如果要像叶圣陶爷爷一样用诗的语言说出来,应该怎么说?发现特点。

4、发题单,仿写。

5、抽生交流。

13.《风》教学设计 篇十三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3.运用地图、降水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教学重点

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气温和降水量图的判读和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请同学们说说丽水地区冬季和夏季在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教师引入:形成这种特点是由于季风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风的影响。

教师板书:二、季风的影响

1、中国的气候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3-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分组讨论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学生讲述: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

师生归纳: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教师设疑:我国各地什么气候影响最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季风气候影响最大,受季风的影响)

教学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我国的季风。

教师板书:2。我国的季风

学生活动:看图3-1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和历史与社会图册第26页《 中国的地形图》。

思考活动: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

②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各有什么特点?

③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

④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什么为界,界线是什么?

⑤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①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风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

②夏季风湿润、温暖;冬季风寒冷、干燥

③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④以山脉为界;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设疑过渡:那么季风对我国的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教师板书:3。季风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图3—16季风的功劳和相关的文字。分组讨论季风的有利与不利。

学生分组讨论:

1.对比图3—15和3—4,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①学生先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较它们在位置上的相同点

②从图上读出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③如果叫你选,你是广州呢还是喜欢利雅得,请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

学生回答:略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季风区适合人类生存;对比两个城市可以看出夏季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此时又正值我国气温较高的时候,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学生阅读:“阅读卡”,从文字上进一步感受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设问转折:季风给我国带来的都是好处吗?

学生回答:不是。

教学过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季风的“过”。

学生活动:看图片3—17和图3—18,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

学生回答: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季风会引发涝灾或旱,从而影响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活。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中的讨论填空题。

14.古诗教学设计 《 风》 篇十四

一、发现变迁,“ 泡”出古今音义异同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载体,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词的音、 义和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不能理解词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艺术境界就是一种空谈。 这就决定了古诗的学习必须从词句的解读入手“, 披文入情”。 理解词句,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那些古今音、义不同的字词“, 泡” 出古今音、义的异同。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中的“ 衣裳( yī cháng) ”“ 妻子( qī zǐ) ” 的读音、意思和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引导学生弄清音、义的变迁对于准确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非常关键。 课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 一生读)

师: 如果对照注释读一读, 你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 生自读)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诗中的“ 妻子”不读“ qī zi”,而是读“ qī zǐ”,因为古时候的“ 妻子”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是两个词,和我们现在“ 妻子”的意思不一样,现在“ 妻子”是一个词。

师:他目光敏锐,发现了“ 妻子”在古代是两个词,读音、意思和现在都不同。

生:我还从注释里发现“ 衣裳”的读音和我们现在也不一样, 读“ yī cháng”,它也是两个词。 古时候上为衣,下为裳( cháng),现在“ 衣裳”泛指我们穿的衣服。

师:“ 初闻涕泪满衣裳”,泪水不但打湿了上衣,而且还打湿了裤子,说明泪流之多,内心该是多么高兴。

对照注释学习古诗,是引导学生“ 泡”诗的重要方式。 学生弄清“ 衣裳”“ 妻子”的意思,对准确理解诗意,体会杜甫喜极而泣的狂喜大有帮助。

另外诗题中的“ 河南河北” 学生在理解时也容易产生困惑, 他们很容易解释为今天的河南省和河北省,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 安史之乱”那段历史,不了解当时唐朝军队与安史叛军作战的区域。 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河南河北你觉得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这里的“河”是哪条河?

生:黄河。

师:河南就是———

生:黄河的南岸。

师:那河北是指———

生:黄河的北岸。 河南河北就是指黄河南岸北岸的广大地区。

师:是的,当时安史叛军就是沿着黄河两岸向西进军,攻陷唐朝的都城长安的。

引导学生“ 泡”开词义,首先教者要清楚古诗中哪些字词的古今读音、意思不同,然后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各个击破,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词义。当然“, 泡”的方式除了借助注释、教师引导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途径。

其一,借助工具书。 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没有《 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不行,学习古代诗词,没有古汉语字典也不行。《 王力古汉语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典》 之类的工具书要常备一本, 学习古诗,常查、常翻古汉语字典,对于“ 泡”诗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其二,联系具体语境。 一个字词常常有多个义项,究竟该怎样理解,要联系文本,联系语境, 选择恰当的义项。 比如“ 漫卷诗书喜欲狂”中的“ 漫”字,究竟是“ 漫不经心”还是“ 胡乱”的意思呢? 结合具体语境,我们知道此时诗人欣喜若狂,想到的是“ 放歌“” 纵酒”,想到的是赶快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洛阳,因此顾不上爱惜书籍了,便胡乱收拾桌上的东西。 只有联系了语境,学生才会明白此处的“ 漫”是“ 胡乱” 的意思。

其三,注意字词的活用。 有些诗中的字词,属于诗人自己的活用、借用,若用平常的理解是无法说通的。 比如“ 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 青春”,我们一般理解为“ 青春年华”,可此处诗人是借指“ 美丽的春天”。

理解词义是学生走进诗歌的基础,字词理解不准确,将直接影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元好问有诗云:“ 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 正有苦心人, 举世几人知。 ……文须字字作, 亦要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所以古诗理解需要慢慢地“ 泡”,需要细细“ 咀嚼”。

二、大浪淘沙,“ 泡”出诗人创作之源

《 孟子·万章下》 “: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知人论世,用于古典诗词学习,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是近些年来受通篇诵读、不求甚解思想的影响,逐渐被部分语文教师所忽视。 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领会诗词的内在意蕴。 诗歌创作特别钟情于“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所表达的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 因此,我们教学古诗, 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了解。 如何“ 泡”出诗歌的写作背景,笔者认为,应做到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教师提供资料相结合。

关于作者写作背景的资料, 内容庞杂,浩如烟海,引导学生大浪淘沙、去伪存真是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关键。 学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我向学生推荐阅读《 杜甫传》,重点了解在“ 安史之乱”中诗人自己和家人所遭受的无数苦难。 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同情百姓,目光时刻关注着苦难的百姓。 为了让学生了解“ 安史之乱”给百姓和社会造成的破坏,我根据史料,组织记录了下面一段文字:

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 史思明率领20万大军从范阳起兵叛乱,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掳( lǔ) 掠, 百姓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

“ 安史之乱” 持续了八年之久, 老百姓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 皆为丘墟” (《 资治通鉴》) ,“ 汝、 郑等州, 比屋荡尽, 人悉以纸为衣” (《 旧唐书》) , 出现了千里萧条、 人烟断绝的惨景。

笔者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通过记载的资料,学生感受到了国家、社会、人民因“ 安史之乱”所遭受的灾难。 学生只有感受到了人民的苦难、国家的灾难,才能真正感受到诗人为何在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 河南河北”后的“ 喜欲狂”。“ 泡”出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对学生正确把握、 深刻理解诗歌至关重要。

三、追根溯源,“ 泡”出诗人的心路历程

刘勰说:“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 ”抒情的古诗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代诗词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入作者内心,把握诗人心声。 对于抒情的诗歌,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的难点,是学生难以深刻理解杜甫为何在听说官军平定“ 安史之乱”时竟然欣喜若狂。 为什么难以理解? 是因为学生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走进诗人的心灵, 触摸诗人的灵魂。 所以,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 泡”开诗人在“ 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那段心路历程,“ 泡”开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山河破碎、国将不国时内心的痛苦、 悲伤。

1.“ 喜欲狂”原因之一“: 泡” 开诗人心之苦。

为了把学生带进诗人杜甫苦难的生活,我补充了杜甫自我写照的一些著名诗句,“ 泡”出诗人“ 安史之乱”八年中经受的苦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春望》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 述怀》

入门依旧四壁空,

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

叫怒索饭啼门东。

———《 百忧集行》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反映了诗人被安史叛军抓获,对亲人的思念、牵挂、担心,头发都愁白了。 诗人由于痛苦、烦闷,不停地挠头,头发都掉了,稀疏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写出了诗人逃离长安后的狼狈不堪。“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写出了诗人入川后家中一无所有,生活无以为继的窘迫。 孩子饿得实在扛不住了,哭着、喊着、闹着向诗人要吃的。 这一切苦难都因为“ 安史之乱”,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诗人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

2.“ 喜欲狂”原因之二“: 泡” 开国家之殇。

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表达了诗人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杜甫“ 喜欲狂”还有什么深层原因吗? 课堂上我引入了《 春望》 中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 感时花溅泪”, 诗人为何见花落泪? 为何看见美丽的花儿反而流泪呢?

生:因为“ 国破山河在”,往日亭台楼阁、繁荣昌盛的长安城如今是破败不堪,一片废墟。

生:往日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长安街头如今是杂草丛生, 荒无人烟。

师:往日长安城里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生: 被叛军杀死的杀死,逃难的逃难,饿死的饿死,抓走的抓走。

师:孩子们,诗人看到国家遭受如此的灾难,想到无数的百姓家破人亡,死的死,逃的逃,他怎么能不悲伤得见花落泪呢? 此时的诗人最渴望“ 安史之乱”早点结束。

师: 公元763年的春天,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想到国家从此可以安宁,百姓从此脱离苦海,诗人怎能不“ 喜欲狂”呢?

往日车水马龙、繁华昌盛的长安城“ 国破”“ 草木深”,生灵涂炭,对于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此时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 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诗人怎么能不欣喜若狂呢? 大悲之后有大喜,个人的喜是小喜,国家、人民的喜才是大喜,才是“ 喜欲狂”。诗句的有机补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供了抓手,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诗人为什么“ 喜欲狂”。

四、品味语言,“ 泡”出诗人神来之笔

“ 语文教学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上,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文本是怎样遣词造句的,作者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教学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品味语言,在感悟的过程中内化习得表达的技巧。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诗的描写极其生动传神,引导学生品味诗句,“ 泡”开诗人的神来之笔、惊人之语,感悟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 喜欲狂”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只有“ 泡”开,学生才能走进诗歌;只有“ 泡”开,学生才能贴近诗人的心灵,触摸到诗人的灵魂;只有“ 泡”开,学生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也只有“ 泡”开,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1.“ 泡”开人物情态,感受传神写照。

师: 高兴得不知所措的诗人,回头看看妻子、儿女,他看到了一张张怎样的脸?

生:乐呵呵的脸。

生:喜笑颜开的脸。

生:挂满了灿烂微笑的脸。

师:他写妻子和儿女的喜悦是为了表达———

生:自己内心的喜。

师:此时,诗人不管看谁都是———

生:快乐的,微笑的。

师:看到你,你是———

生:快乐的。

师:看到他,他是———

生:微笑的。

师: 杜甫是写诗的高手,用妻子、儿女的高兴来衬托自己的喜悦。“ 漫卷诗书喜欲狂”在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诗人胡乱地卷起书籍,再也无心读书,再也无心作诗了。

师:诗人这一举动正常吗?

生:不正常。 这一反常的现象说明他极其高兴,他已经不能控制自己了。

师:杜甫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应该是惜书如命,可是他竟然无心读书,漫卷诗书。 是什么搅乱了他的心绪? 究竟是什么让诗人竟然如此反常?

生:心中的狂喜。

师:诗人的一个动作“ 漫”,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狂喜。 他是喜极而“ 漫”。

生:“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白天放声高歌,纵情饮酒,用高歌、饮酒来表达他内心的喜悦,说明他非常高兴。

师: 此时的杜甫已经52岁了,白发苍苍,他竟然放声高歌, 酒也不停了,而且尽情饮酒,一醉方休,可见他内心的狂喜。

生: 高兴的时候尽想好事, 他还想着在美好的春色中回到自己的家乡———洛阳。

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诗人通过“ 涕泪满衣裳”正面表达狂喜;通过“ 却看妻子愁何在”侧面表达狂喜;通过“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的反常举止表达狂喜;通过“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虚写速度之快,实写心里愉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 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一幅散发着浓烈喜庆气氛的画。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 泡”开诗中的每一个画面,让喜极而泣的诗人站在面前,让笑逐颜开的妻子站在面前,让漫卷诗书的诗人站在面前,让放歌纵酒的诗人站在面前,让伫立船头、意气风发的诗人站在面前。 在品味语言、 领悟表达方法的同时,再次体会诗人内心的狂喜。

2.泡出比较,感悟异曲同工。

生( 读):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 快不快? ( 生: 快! ) 即———立即,穿———穿梭, 下———顺流而下, 向———奔向。 诗人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到达襄阳,奔向洛阳,弹指间已经回到了故乡洛阳。

师:你知道诗人杜甫此时身在何处吗? 在四川梓州,就是现在的三台县。

( 课件出示:四川、 湖北、 河南、重庆三省一市地图)

师:巴峡、巫峡在哪儿? 在现在的直辖市重庆境内。 襄阳在哪个省? 在湖北省。 而洛阳呢? 是在河南省。

师:( 指地图) 诗人还乡,要经过三省一市,真可谓山一程、水一程,千里迢迢。 有诗为证,诗人曾经在成都写过一首《 恨别》,其中有这样两句: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师:多远? 四千里,但在作者眼里还远吗?

生:不远,诗人转瞬即到。

师:读到这句诗时,有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想到杜甫的好朋友李白写的一首诗———《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在这首诗中,李白是用什么表达了他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的喜悦心情的?

生:“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杜甫是用什么来表达他内心的欣喜若狂的?

生:“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师:在喜讯忽传之际,现实主义诗人也浪漫了一下,这一浪漫,竟然超过了他的好朋友,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 李白是“ 千里江陵一日还”,日行千里,而杜甫是“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瞬间走了四千里,快不快?

生:快!

师:是诗人的船快吗? 是他的马快吗?

生:都不是。

师: 那是因为诗人的心情———( 生:愉快! ) 此时的杜甫比彼时的李白要高兴得多了。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理解的难点,不加以点拨,学生很难从中感悟出诗人的心中之喜。 李白的诗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非常熟悉,同时也知道此句表达了李白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的狂喜。 诗句的引入,学生的理解、感悟立即变得举重若轻。 关键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者有没有和学生一起“ 泡”出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

五、朗读吟哦,“ 泡”出诗歌音韵之美

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 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所以古诗的教学尤其要重视诵读, 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他们自己的理解、体会、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但是,古诗的朗读又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 王尚文在《 说诗的韵律》 中讲道: “ 诗的韵律对于诗的重要性超过了遣词造句的常规常理,因而在必要时可以为了韵律的需要破坏这种常规常理。”朱光潜认为: “ 读一首诗, 如果不能把它的声音节奏的微妙起伏抓住,那根本就是没有领略到它的味道。 ”所以,读古典诗歌,应当严格遵循格律———韵律的规范,即使违反“ 言之理”“ 意之需”也在所不惜。 指导学生朗读古诗,首先要“ 泡” 出诗的音韵、诗的节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是一首七言律诗, 按照节律应该这样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种读法与根据意思的停顿有所不同。 教者引导学生吟诵时应该按照格律,读出诗的节奏, 吟出律诗的味道,吟出诗的韵味。 平时,我们常常把诗歌当作散文来读,当作散文来教。 这个问题, 只有在教者能自觉“ 泡”出诗的韵律后,才能真正得到根本解决。

15.纽约街上不走中国风的华人设计师 篇十五

Derek Lam,旧金山华人移民后代,中文名林达克,亦有人翻译成“德里克·林”。Law为粤语里“林”姓拼音,先祖多半来自广东,传说最近已经有小报挖出其母为香港人的证据。

Derek Lam成长于三藩市的唐人街,家里从事服装生意。说他在机杼声中长大可不夸张,其父回忆6、7岁的小Derek喜欢坐在地上捡碎布, 拼凑起来缝着玩;Lam自己也说过常跟着祖父母到制衣厂,混在裁缝女工间,为各式婚纱礼服着迷不已。

上世纪80年代中Derek Lam中学毕业后,离开家乡,辗转进入曼哈顿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就读,毕业后效命于老牌Geoffrey Beene,时间不长,1990年转投Michael Kors,1994年到香港工作,1998年返美又回流Kors,直至2003年创立同名品牌,于纽约时装周发表个人作品。

后来Derek Lam有幸获Anna Wintour——那个何止是穿Prada的恶魔——的赏识,自立门户后一路顺遂:2005摘下CFDA (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年度新人奖,2006年出任意大利品牌Tod's创意总监,目前为止宣传做得挺不错。

去年年中Lam宣布出售同名品牌的大部分股权,终于觅得金主(该投资集团已拥有Bally品牌)助攻天下,可喜可贺。如今品牌扩张的第一步已经踏出——位于纽约Crosby Street的品牌专门店正式开幕。接下来呢? 该拓展新市场了吧。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咱们能更完全地消费Derek Lam、 Derek Lam副牌以及更多元的Derek Lam产品,包括 Derek Lam香水、Derek Lam内衣、Derek Lam家具、Derek Lam巧克力……

Who knows?

Derek Lam 09 F/W最新款设计:

Michael kors 曾经称赞德里克·林 (Derek Lam) 是个集聪明、成熟和幽默于一身的人,而他的服装作品也呈现精致、独特的轮廓。为了达到更好地修饰出人体线条的效果他常常选择挺括而舒适的面料。在秋冬成衣中,他的最爱是经典而裁剪得体的太阳裙和丝质连衣裙。在风格上,他依然延续了以往的高雅与简洁,不同的是将简洁的外形通过华美而活泼的面料来表现,窄小的丝织连衣裙配合裘皮大衣,同时在细节中展现高贵的性感:优雅的高级灰一字领上衣,再搭配毛料阔脚裤,本季德里克·林 (Derek Lam) 女郎就非你莫数了。

Derek Lam

最大牌的粉丝:

喜欢穿白衬衣的德里克·林 (Derek Lam) ,给人的印象总是非常清爽、简洁,就如同他的作品:干净清爽、温和内敛,没有过分的夸张、装饰,线条流畅而高雅,因此除了一般爱时髦的普通人,好莱坞明星们都会被他吸引,连前总统布什的女儿 Barbara Bush 也加入德里克·林 (Derek Lam) 的粉丝团中。

Derek Lam 的最大成就:

16.《风娃娃》教学设计 篇十六

16、风娃娃

广雅小学 倪洁娜

学生分析: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教学目标:

1、会认“抽、续”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转”,会写“吸、极”两个生字,能正确朗读文段。

2、通过交流识字方法让学生展示识字成果,体会识字的快乐。

3、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起兴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一定要认真听哦!(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知道是什么吗?(风)对,是风。风是我们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风有关的课文。

2、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吧!

3、瞧,多么可爱的风娃娃呀,让我们一起喊喊它的名字吧!(齐读课题)注意:第二个“娃”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风娃娃跟同学们一样,得到别人肯定、赞赏时,会很高兴。但当别人埋怨、责怪时,她也会很伤心。她到底有什么快乐和伤心的事呢?你们想了解吗?那就和同桌一起读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就请教书中的枫叶老师或者同桌的小朋友。

1、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生字读准确。

2、开火车认读生字,注意提醒读准字音。提示:“责、踪”是平舌音;“抽、示、筝、伤”是翘舌音。“筝”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同学们把生字读得准确、响亮了。)

3、小组合作: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中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风娃娃在做完这些事以后心情一样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笑脸与哭脸)

三、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小朋友,你们慢慢地长大了,风娃娃也长大了。出示PPt句子:

风妈妈说----谁愿意读一读风妈妈来对风娃娃话。(请愿意的同学一起来读)

2、风娃娃一听可以帮助人们做事情了,可高兴了。风娃娃去了哪里,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3、风娃娃去了哪里,看见了什么,请用三角号画出有关的词语。

4、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大风车,慢慢地转动;水断断续续地流着;风娃娃是怎样帮忙的?谁来模仿风娃娃做做动作。

5、谁能把风娃娃的动作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风娃娃就这么用力地吹着,结果风车怎样呢?和老师一起读读下面的句子。抽上来的水怎样呢?秧苗呢?风娃娃呢?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风娃娃一边走一边吹,它还为人们做了什么好事呢?我们自己在小组里学习第三自然段,并在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 1)风娃娃又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2)风娃娃又是怎么做的?

3)风娃娃这样做,结果是怎样的呢?

哇,三个问题,看起来有点复杂咧,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师送你们一个学习锦囊:

学习锦囊:1)小组一起把问题读一读。

2)组内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预习长提问,小组用课文的句子合作回答。

2、认识“纤夫”并理解他们拉船的困难

出示纤夫图:图上的是谁呀,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用什么拉船,是怎样拉船的? 他们会喊什么号子?(1.2.3拉 1.2.3用力)

4、可爱的风娃娃使劲吹风,帮助人们做了这两件好事,高兴极了,于是,她想到了——

出示PPt: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

12、课文中,风娃娃帮人们做事情,开始时人们都感谢它,但后来为什么人们责怪它呢?

学习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看看风娃娃都做了哪些坏事?(吹走风筝、吹跑衣服、吹折小树)

2、风娃娃做了坏事后,人们是怎么做的?(责怪风娃娃)

3、受到责怪,风娃娃是怎么想的?

出示: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

4、你能帮风娃娃解除疑惑吗?说一说吧!

小结,加深感受

做事情光有美好的心愿还不够,还要多动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对别人有帮助,否则,可真要像风娃娃那样好心办坏事。

板书设计:

16、风娃娃

上一篇:师生结对帮扶活动方案下一篇:青岛质量技术监督法制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