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答题模板

2024-08-17

高三政治答题模板(精选13篇)

1.高三政治答题模板 篇一

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1

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2

国际关系

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⑤国际竞争的实质;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②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④对外贸易的作用。

4、(哲学)国际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3

企业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高考政治在《经济生活》部分经常考到企业的知识,而且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识之间关联度大。但是也有规律可遵循。

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知识如下: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因为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

②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③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④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⑥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⑦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⑧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⑨企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⑩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4

公民

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⑶三大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⑷公民监督。

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⑵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⑶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⑸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⑵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

⑶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⑷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

⑸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5

《文化生活》主要命题点

1、文化的作用:文化精神力量;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作用)。

2、文化发展与创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和具体途径);处理好两对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创新的主体—人民。

3、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核心;为什么要弘扬(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样弘扬。

4、先进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⑴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⑵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⑶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⑷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⑸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⑹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⑺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及加强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总结

2.高三政治答题模板 篇二

地理分布图是指反映制图对象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按内容可具体分为政区分布图、自然要素分布图、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区域综合图。但学生在解读地理分布图时,常出现审题不到位,答题出现思维定式;图中信息提取不准确,图文转换能力不足;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层次性等问题。因此,怎样提高地理分布图判读的准确度成为高三地理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几类常见地理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并尝试建构答题模板。

一、以区域图为背景的分布图

1.点状分布图

在宏观的区域地图中,很多地理事物的分布都以点的形状出现,如世界主要港口的分布、长三角城市的分布等,表示的地理事物是标定在图上离散的点。此类试题考查重点并不仅仅局限于每个孤立的点上,而是通过点的分布来揭示地理规律,将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部规律统一起来,综合考查学生能力。

例1:(2013年四川卷)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图1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问题: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试题解析】结合图例,对比分析东西部城市的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分布方位,可看出西部城市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城市分布较密集;且多等级较高的城市。

【模板建构】点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很多,分布一般呈“众星拱月状”,或沿某个方向分布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地图中的分布方位。答题可从以下角度描述(见表1)。

2.线状分布图

线状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洋流、等值线等。读线状地理分布图要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的沿途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间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

例2:读河套地区地形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回答问题。

问题: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

【试题解析】根据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由图可知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范围大多在150mm~400mm之间;河套平原为阴山山脉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断陷沉积平原(或位于河谷,地势较南北两侧低),受夏季风影响较其南北两侧小。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所以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为自西向东逐渐增多;另看等降水量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位置(等降水量向西凸出),可概括为北部山区降水相对较多。

【模板建构】线状地理事物分布图以等值线图居多,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变化及其疏密特点。答题可从以下角度描述(见表2)。

3.面状分布图

面状分布图表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地域、工业区等地理事物的分布。读面状地理分布图时,要明确事物分布的地理范围。在地图中往往用封闭的界线,或不同图例、颜色表示某种或多种呈面状分布事物的范围和数量。

例3:(2016年全国Ⅱ卷)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3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问题: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范围的变化特点。

【试题解析】结合图例读图得知,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模板建构】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的试题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常要求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答题可从以下角度描述(见表3)。

二、以统计图为背景的时空分布特点

时空分布图能够反映地理现象和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读图时应看清图表数据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类型,注意坐标图中某线或某点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1.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图

例4:(2014年全国Ⅱ卷)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4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问题: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

【试题解析】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每月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可以看出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但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这四个月中又以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2.随空间变化的分布图

例5:(2016年全国Ⅲ卷)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图5示意河南省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问题: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试题解析】从柱状统计图可看出,河南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具体解释:河南省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模板建构】根据统计图描述时间或空间分布特点,首先需看清图表数据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类型,注意坐标图中某线或某点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答题可从以下角度描述(见表4)。

3.高三政治时政答题术语 篇三

1.减税降费的作用:①减税降费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举措,能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宏观经济稳中向好。②减税降费能够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发展预期,增强企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最终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2. 对小微企业减税降费:(1)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小微企业大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2)减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鼓励更多的小微企业勇于创业,敢于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构建创新型社会。(3)有利于扩大就业,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3.个税改革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大幅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经济健康发展。②有利于增加中低收入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③有利于减轻个体工商户和经营者税收负担,有利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提高个税起征点的作用:①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促进了收入来源单一者与多元者之间的税负公平;②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了居民整体税负水平,推动形成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③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采用个性化的费用扣除标准,综合考虑和尊重了个人生活负担的差异性;④拓宽低税率适用的所得级距,有更多的人适用低税率,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4.高三政治教学计划模板 篇四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现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计划,就是在准备做计划吧。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政治教学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三政治教学计划 篇1

一、学生知识基础现状分析:

通过提问了解到部分学生对课本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的较好,有少政治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高,但绝大部分学生对课本非常生疏,基础知识较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极差。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及要求:

1、完成高三全一册的教学任务、复习高一上下册和高二的上策;

2、通过政治常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国家、民主、政党、民族、宗教、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政治思维素质。

3、通过高一内容的复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说明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

4、使学生能够在首轮复习中打实双基,一步到位,较熟练地掌握好课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答题的技巧,初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继续完善发展上学期愉快教学方法,充实新的内容,以点带面,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

2、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与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采用各种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更多的讨论,鼓励学生勇于探讨,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精讲巧练,培养能力。

5、精选习题,适量布置作业,既要照顾大多数,又要使尖子生吃的饱,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6、认真批改作业,全面掌握教学质量,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培优扶差。

7、每教完一部分内容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检测,并认真进行教与学的分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章节过关。

8、加强现代教学手段与政治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难点:

1、针对高三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实现知识、能力、思想素质的三统一,把其中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生活和学生的思想结合。

2、根据经济常识的学科特点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具体教学内容和课后理解测试以及社会现实的结合。

3、哲学上册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的具体运用。

高三政治教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增强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详读教材,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改变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给予学生以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

3、.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把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效结合,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精选习题,避免陷入题海中。

4、.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的知识落实作为主渠道,及时进行“小结”、“单元过关”和“月结”。

5、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一定的提升。

三、高三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文科学生总体水平不是很好,优生与差生相差很大,且拔尖人才又少。今年升级考就是说明了这一问题。所以既要抓重点又是照顾全体。

2、缺乏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在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中有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明确要求,如“识记”、“理解”和“运用”。在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

高三政治教学计划 篇3

现在距离高考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时间虽短但是计划仍然很重要,它是我们工作取胜的保证。本届学生有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基础薄弱;二是学习主动性差。要想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必须要想办法战胜这两点不足。首先简要回顾一下上次的考试情况。

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考纲,明确考点,把握考试方向。认真研究考纲规定考试的性质、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考查的知识范围、考试的基本题型及要求;分析考点,明确每个考点的本质,了解考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构建网络。

首先,立足教材,认真梳理知识,狠抓基础知识的掌握。以本为本,坚决、踏实地抓好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经常以提问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回答不好的同学要求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去掌握。

其次,要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时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重视网络化复习,注重学科内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联系和综合。网络化复习从纵横两角度双向展开。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提高能力。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弄清来龙去脉,了解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何发展,注意解决对策,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4、强化训练,精选试题,提高水平。在高考的最后阶段的复习过程中,结合近几年来文综测试反映较好的试题,进行思维过程的训练,熟悉高考文综试题的命题思路,领悟试题的设计立意、设问角度、答案组织等关键环节。通过练习查漏补缺,掌握答题规律、技巧,提高应试能力。每次的习题要经过筛选,练习要练,也要讲评,而且要讲得精,评得透,做到举一反三。

5、加强对学生答题的训练,提高应试水平。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答题技巧,答题规律的把握,同时要训练学生答题的格式,书写,答主观题要做到术语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以增加非智力因素得分。

高三政治教学计划 篇4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高三3-7班均为理基班,生源基础较差,加之政治课课时量偏少,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较差。从生源实际情况来看,高考最有希望的增长点确实文理基。因此,如何让学生重视程度较差的科目有效增加分值,在高考中尽量多得分数,是理基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教学内容

进行两轮复习

1、第一轮:知识梳理、夯实基础。以单元为单位,以每课为一个课节单元。

要求:知识要点化、系统化、逻辑化

要点化(符合考纲要求以08年的为依据)

系统化(进行知识整合,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便于记忆和理解)

逻辑化(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使要点化的知识丰富而生动)

每周一节课,复习课,完成一个单元的内容(可以结合练习);而在紧接下来的一周则以练习为主,并适时进行讲评,以最基础的知识为复习主线,尤其强调对基础知识要点的把握和理解。

2、第二轮:约在三月初开始,本轮以结合本年度内所发生的国际内外重大时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适应性训练。

从三月初到五月初大约月左右的时间,以完成此项内容为重的专项适应性训练,在此期间,学生应完成大量与之相关的练习。对教师要求每次作业(练习)要全批全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提升学生的考试能力。

在五月初到六月初的一个月时间当中,我们主要完成的工作是查漏补缺,对复习中未重点强调的知识要点根据本年度的备考形势要求,进行重点“回炉”,同时针对与本年度时政热点相关的一些知识重点进行再次的训练,另外,可针对个体的情况进行单个的“补火”,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三、教学措施

1.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多做交考试题,多研究交考,特别是广东近两年的高考,模索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与想法出来;

2.提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讲练结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的达成程度,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3.提炼出解题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适合学生的作业练习,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日积月累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4.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促进发展——备课组、教研组内相互多听课、多研讨、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共享;同时多走出去,向内外、市内外的同事多学习、多取经;

5.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和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及时了解和把握高考相关信息,使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6.认真落实各项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抓好学生的学习管理;

7.特别强调认真做好本周集体备课工作,倡导先听后教,先管后教,抓住课堂为中心环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第二、四周《经济生活》第二单元

第五、六周《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第七、八周《经济生活》第四单元

第九、十周《政治生活》第一单元

第十一、十二周《政治生活》第一单元

第十三、十四周《政治生活》第二单元

第十五、十六周《政治生活》第三单元

第十七、十八周《政治生活》第四单元

第十九、二十周《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

下学期开学后第一周《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第二周《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第三周《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第四、五周《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第六、七周《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第八周《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高三政治教学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学校年级教学理念,以政治课的学习为平台,促进学生德智的综合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加强集体备课,互相学习,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利用好练习资料,巩固学习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素养和学科学习及应试能力等均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提高,这些都为本学期进一步学习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际充分反映了同一年级学生间存在的差距。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差距,为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3、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

4、本学期的《政治生活》虽也属于政治学科,但在内容上与上学期的《经济生活》没有直接的相关,对于学生来说它就是一门新的学科,因此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5、根据学习指导安排,本学期可能开始学习《生活与哲学》的部分内容,以更好地应对高考和小高考的要求。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目标分析

完成《政治生活》教学内容,开展《生活与哲学》的部分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备课组为单位,研究新课程要求、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等,打造科学自主高效政治课堂,提升学生学科知识素养和科学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探索实际问题出发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以专业知识为指导正确看待社会实际。

四、教学计划

1、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包括四个单元中的九课、二十四框和四个探究。

通过教学活动既丰富学生的政治学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又提升学生用政治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探索实际问题出发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以专业知识为指导正确看待社会实际。

2、《生活与哲学》比较难理解,抽象性强,当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弱,所以,学生可能也要进入一个难以消化阶段。学生独立思想的缺乏,对后阶段的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教学常规落实策略分析

本备课组坚持个人努力与集体协作相结合,一方面各成员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特色教学,同时注重集体的作用,集体备课、相互合作,汲取众人智慧,团队的合力促进教学进步。

1、发挥全体组员的力量,结合教学实际,经过认真分析探讨,制定本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

2、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集体备课要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群策群力,形成方案,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爱好和课堂效益。

3、带着饱满的积极情绪开展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打造科学自主高效的自主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把传统的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相互结合,做到融会贯通,达到的教育效果。

5、政治课的学习上存在死记硬背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6、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理解,扎扎实实抓规范。

7、认真组织试题的选择、编制和送印,认真做好考前辅导,认真参与监考和评卷活动,群策群力。

高三政治教学计划 篇6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本学期工作计划,深入分析和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新课程实施水平问题,深化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有效教研、构建高效课堂,真正使教师“教好、教会”,让学生“学好、学会”,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要点

(一)规范教研组活动及各备课组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1、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每次要有主讲人,共同安排教学进度、探讨教学问题、统一作业考试等。各备课组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培优扶差,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和训练,对后进生以抓落实多交流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整理分析的能力。

2、规范教学常规,配合学校作好教学教研工作和考试质量分析等。本学期主要作好三个年级的调研工作,加强对各学段教学方法的探讨。各级部教师相互学习,共同研究,互相听课评课,做到每周都有公开课,同时资源共享。对期中考和期末考的质量分析重点探讨如何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和审题,提高文字题的得分率和思维分析能力。

3、加强教研组课题研究,各级部确定自己的教研课题,并及时与教科所和教研室沟通与联系,力争使教研从教学中来并最终推动教学的有效进行。

4、针对各年级的特点进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工作。

5、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并作好必要的资料收集和学生成果的收集。

6、积极参与市级教研活动,并争取在市学科组活动中起中坚带头作用。各年级在市活动中尽量积极地承担相关的教研任务,以锻炼和提高本组老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二)加强业务学习,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1、全组老师抓紧课余时间多读有关书籍,扩大知识面,尤其是随着新教材的出现,更要不断学习和钻研,不断吸收学术界的一些新观点、新理论,多学有关课改的文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2、随着教学形势的变化,教学手段要尽量多样化,掌握熟练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要求老师要重视电脑(课件制作)的掌握与学习。有电脑技术优势的老师多帮助组内其他老师。

3、充分利用校际和组内活动的机会,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提倡跨年级听课学习,做到人人参与课改。多与兄弟学校优秀教师联系,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尽量争取资源共享。

4、继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落实“师徒结对子”工作。通过听课评课,传帮带,提高历史组的整体教学水平。

5.高中地理的答题模板 篇五

高中地理的答题模板

一、自然地理部分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势起伏状况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二、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三、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四、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五、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六、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

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八、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九、社会人文地理部分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包括:1.土地:地形、土壤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6.工业基础。

十、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十一、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

4.资源条件(代表城市: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

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

3.军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国波士顿)

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

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

6.旅游因素(代表城市:黄山、泰安)

十二、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原理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同学们应该把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高中地理的答题的技巧

高考中,地理试题类型分五类:特征描述(或简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建议罗列。

在答特征描述题时,首先要明确该题问的是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与状态特征,或者是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描述。

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试题设问形式通常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等。

在答此类题时,学生首先要明确区域位置和图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并运用地理术语表述出来。

根据变化要素,预测未知

区位分析既要说明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又要说明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联系即是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答区位分析坚持四个原则:

一要点全,如分析影响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对比分析既要找出两者的相同也要找出不同。

二是主导因素突出,避免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三是回答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

四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区位因素。注意根据变化的要素,推知变化的方向。分析区位因素的思路一般是:在何处(即经纬度位置或相对邻位置)→有什么(即有哪些地理事物)→为什么(即影响地理事物的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怎么样(即怎么变,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把握因与果的联系

成因分析类试题,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指出--形成的影响因素,简述理由,说明--原因等。

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在哪里(位置)——为什么——形成--结果。即第一步说明位置,以明确讲述的是哪里,第二步根据要回答的内容解释原因,第三步得出结果。

6.2015高考政治答题技巧 篇六

1.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顼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又叫最佳选择题,解题有己选和排选两种方法。

如用排选法,注意可能有两个以上已确题肢的,一定要留意选择最直接体现题干的那个肢。不定项选择题,失分率比较高,要认真读懂题目,抓住设问中的“中心词”和“关联词”;阅读题肢,明确题肢的“迷惑性”;还要注意题干与题肢之间的挂钩,仔细判断这个题肢该选还是不选。

选择题应该在考试时头脑最冷静、最清晰时仔细完成,切忌在答题过程中随意改动选择题答案,不少同学都曾吃过亏,改动答案几乎全改错的,所以改动要慎重。

2.非选择题即文字题,包括填空、简答、分析说明和论述题。

(1)简答题包括时政简答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简答题,联系实际简答题的要求是:

①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弄清设问的方向和答题要求;

②理出答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安排好答题顺序;

③遇到题目中有开放性小题,答题既要有基础理论的依据又要有创意,切忌随意答题。

(2)分析说明题又分材料分析题和图表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中几则文字材料,有时是同一主题,有时几个主题并列,答题时注意:

①要仔细审读材料,理出层次;

②找准相应基础知识;

③相关原理的阐述要准确全面。

图表材料题由凡幅图表或一幅图表和若干文字所组成,图表或文字间可以存在内在联系。答题时要注意:

①详细阅读图表,做到标题、时间、栏目、内容、注解“五读俱全”;

②运用相关的基本原理对图表中的问题作理论分析;

③根据题目的指令,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言之有理且可以具体操作。

(3)论述题其实就是一篇议论文,一份艺术作品。

答题要坚持规范化答题要求:

①确定总论点(根据)和分论点(政治或经济具体知识),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②运用课本知识、原理、观点分析问题,理解背景知识的时代性、必要性或现实意义,答题的起点要高,不能就事论事;

③用事实分析说明(包括史实、事实或数据等),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

④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紧扣题意,不要空喊口号。

7.中考道德与法治必考万能答题模板 篇七

一、改革开放类(作用/意义/重要性)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3、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4、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二、脱贫、民生类

说明

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党和政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③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⑤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⑥党和政府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⑦党和政府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⑨党和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⑩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意义

①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②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等。

三、科技创新类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运所系。

4、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怎么做:

国家: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4、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

5、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6、发展教育事业

企业:1、提升创新能

2、掌握核心技术

3、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个人:1、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2、敢于向权威挑战

3、勤动手、勤动脑

4、积极参加小发明、制作活动

四、民主政治类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主权利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五、厉行法治类

1、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对个人)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对国家、社会)

3、全体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4、政府工作人员率先做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5、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六、民族文化类

文化的力量/意义/作用

1、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民族独特的精神

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传承和发展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吸收外来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1、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2、日常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跨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怎么做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②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加以抵制,弘扬中外优秀文化。③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七、中华传统美德类

①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八、民族精神类

原因:

(1)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

(2)是维系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

(3)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

怎么做:

对国家:

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对他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对自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类

原因:

1、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导向,价值引领3、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进步。

怎么做:

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应该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思考、勇于实践3、明辨是非、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十、成才报国类:

一般从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涵养品格、艰苦奋斗、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作答。可参考以下模板:

①树立远大理想,立下强国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③培养创新能力;

④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

⑤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为国家(家乡)发展作贡献

十一、生态文明类:

资源、环境、绿色

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转变发展方式、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科技投入

4、个人:忧患意识;学习、宣传;从身边小事做起。(①若设问为概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可从树立低碳生活方式,坚持我国的资源环境国策,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等角度进行回答;②若设问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组织答案时则一定要具体,列举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如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纸张双面使用等。)

5、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人与自然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智慧选择。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③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

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至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十二、权利与义务类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2、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

3、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4、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不能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不享受权利。

行使权利(1)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3)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4)所以公民要增强权利意识,同时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

履行义务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十三、宪法类

地位、原因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2)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4)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怎么做1、学习宪法(知)2、认同宪法(信)3、践行宪法(行)

意义:

宪法: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公民:1、有利于促进公职人员增强宪法意识,培养宪法情感。2、有利于公职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司法公正。

国家:①有利于营造学习、遵守、捍卫宪法的社会氛围等。

②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十四、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类:

一般包括学法(增强法律意识、学习法律内容)、尊法(维护法律权威)、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用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等方面。

十五、国家安全类

①中学生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②树立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③严格遵守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④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十六、取得成就/突破的原因类

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主要原因:1、党的领导。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改革开放4、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努力。

十七、中国梦类

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中国道路3、弘扬中国精神4、凝聚中国力量

十八、两个百年目标类

2020建党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国10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九、文化交流互鉴类

文化多样性

(1)对个人而言: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

(2)对国家而言: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

原因

①文明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怎样做

①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②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③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十、人类命运共同体类

原因:

1、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2、人类面临许多挑战和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3、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挑战和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

怎样:

1、努力扩大利益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2、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

二十一、责任与回报类

1、不记代价与回报2、我承担、我无悔

3、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

二十二、诚信类

原因

①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②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③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怎样做

①树立诚信意识。

②运用诚信智慧。

③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二十三、个人与集体类

①个人与集体不可分割。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由个人组成,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基础良好的集体有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

②集体也不能缺少个人的努力,集体建设需要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二十四、劳动类

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②人世间美好的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③生命的一切辉煌都是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太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于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二十五:先进人物类

品质

1.自身方面:珍爱生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等。

2.对他人:关爱他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勇于担当、诚实守信、孝亲敬长等。

3.对职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勤勉做事、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等。

4.对祖国:遵纪守法、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等。

意义

1.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

2.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3.有助于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

4.有助于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5.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怎么做

①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②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以国家利益为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做创新型人才。④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⑤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十六:自我保护类

自我保护

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②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③培养自制力,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④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法和途径。

远离违法

1、注重家庭保护,父母做到监管教育的职责。(家庭)

2、注重学校保护,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教育。(学校)

3、加强社会保护,加强社会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

4、青少年应该增强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青少年))

二十七、尊重生命类

8.高三地理答题 篇八

1.盐场

①地形平坦,沙滩广布

②日照广布,蒸发量大

③风多雨少

④盐度较大且水质较好的海水

2.渔场(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的原因)

①岛屿多,海域广阔,为鱼类提供生活繁殖场所

②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

③位于温带海区,大陆架面积广,生物光合作用强

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水温高,生物光合作用强

④寒暖流交汇,海水发生搅动,营养物质上泛

⑤上升补偿流,使海水底部养分上泛至海洋表层

⑥入海河流多,饵料丰富

3.野生动物迁徙地(非洲)

①草原面积广阔,跨南北半球

②干湿季分明,水热条件季节差异大

③野生动物丰富,种群庞大

9.政治主观题的“三步答题法” 篇九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答政治主观题有其答题规律,很多学生一拿到题目首先看材料,这并不是最佳做法,从设问审起,明确试题要求,然后带着设问去读材料,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因此要做好主观题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设问究竟该如何去审呢?简单地说要进行三审,即审原理、审角度、审主体。

一、审原理

要求题目是要用经济、哲学还是政治常识的知识回答。除此之外,还应根据设问的要求把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收敛式的设问,一类是发散式的设问。

收敛性的设问一般指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所需要运用的具体知识,如2010高考全国卷Ⅰ39题第6问:“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本题指向性明确,回答问题需要答出联系的主要知识点,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论证,做好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学生必须对设问的知识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解题时才能按图索骥,即用知识本身的逻辑对材料中信息进行整理、解读。

发散式的设问一般只规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所需要运用的知识范围,“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运用认识论的道理”等等,而没有指定具体知识点。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39题第5问“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这类题目对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解答这类知识,考生必须对指定知识范围内的主干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善于提取和解读信息,并能够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指定知识范围内的主干知识建立恰当的联系。

二、审设问角度

根据设问的角度不同,可以把题目分为描述类、阐释类、归因类及做法类。

描述类的题通常是图表题,通常要求描述、分析图表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这类题的基本答法是:将材料(包括图表、数据)反映的具体情况,根据试题要求进行筛选、整理、归纳,然后用学科术语有逻辑地表述出来。一般顺序是:先分析(分述)后综合(归纳),先现象(事实)后本质(实质或根源),先描述后解读(评论)。

阐释类的题简单的说也就是问“是什么”,通常要求对材料中描述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阐释包括阐述(基本原理、方法论、国家政策等)和解释(结合材料分析,运用知识解读材料)。常见的问法有:材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哲学/政治学道理?如2008湖北卷第38题第3问“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基本答法是:原理(或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要求阐述准确规范,解释合乎逻辑。

归因类的题简单的说也就是问“为什么”,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现象或问题的成因,以及分析党和国家的某项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或必要性。常见的问法有:“用哲学(或经济学,或政治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变化、后果)的必要性(原因)”,或“用哲学(或经济学,或政治学)的有关知识说明……(做法)的道理”。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38题第3问:“(3)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本题指向性非常明确,理论支撑是社会意识的相关原理,设问角度是归因类。回答这类问题要把前因后果说清楚。“前因”即事物的原因,“后果”即影响或意义。答案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必然性(原因),二是重要性(意义: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由国内到国际)。

做法类的题简单地说也就是问“怎么做”,主要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高考湖北卷第38题第2问:“运用相关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类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回答时,要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并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所提出的措施应符合基本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即答案应有三个依据:事实依据(来自材料和社会实际)、理论依据(来自书本)和政策依据(来自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三、审设问主体

审主体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里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常识中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个人等,而政治常识的主体主要有国家、政党、公民等。每一个主体的地位和职权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政治常识里,如果主体是国家,它的行为就称为国家职能,而主体是共产党,它的行为就不能称为职能,而只能称党的领导。如果主体不审好,就很容易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第二步: 审材料,同时调用知识

学生通过审题,明确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后,应立即回顾和调动知识,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与秩序,对试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建立知识要点与各个信息点之间正确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对材料的分析极其重要,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从材料中找观点,除了知识欠缺外,也是由于没有正确掌握读材料的方法,这里我归纳了以下几个步骤:

分层次,首先把材料分层次,每个句号、每个分号都作为一个层次。

抓关键,即找到一些和原理内容能直接对应的关键词和句子,并且做上记号。

找观点,如果是收敛式的题目,应该首先将该知识点的所有内容进行回顾,可以在题目旁列一个简要的提纲,再将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原理中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如果是发散式的题目,则要根据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信息)即第二步中找出的关键词和句子作为已知条件,从自己的头脑中调动出与其相关的原理内容。因此要做好发散式的题目,学生必须对整本教材的基本原理十分熟悉。调动出相关原理后,立即在材料的关键词重点句旁写下来,以免答题的时候遗漏。

第三步: 定思路,科学表述答案

一道主观题,要想获得高分,一定需要有清楚的逻辑,简洁的表述,干净的卷面。通过前面两步,基本明确答题原理后,就要准确地表述出来。

首先要分逻辑,可以把逻辑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重要的观点写在前面。第二个层次即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注意突出关键词,把材料和原理较好地结合。

最后在写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

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

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

总之,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答案必须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洁、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内在美”就是政治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晰、符合逻辑,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10.高三地理复习简答题 篇十

1、地理位置分析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a.海陆位置;

b.经纬度位置;

c.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d.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e.经济和军事位置;

f.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

②地势起伏(大、小)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

哪里高,哪里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3、某地地形分布特点

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注意和第1种问题的区别)

4、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①等高线的分布

②河流流向

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5、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6、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三江平原: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河流较多,植被茂密;

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

③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

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降水丰富;

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

11.谈政治学科主观题答题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阅读理解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试题从设计过程看,一般包括立意、情境、设问三个要素。相应的。学生理解试题意图及要求也应从上述三个角度加以把握:从整体上,了解试题在探讨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从结构上,了解试题的情境都涉及哪些方面的环节;从要求上,学生应了解试题要求回答什么,通过分值去判断要回答到什么程度。

例(2008年全国卷I第38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15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1)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14分)

(2)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8分)

(3)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10分)

首先,读设问,明确题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在解题时,最好是先读设问,带着设问看材料,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读材料的目的性,而且也能节约时间。

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设问角度一般有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带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体现了什么”、“与……有关”等字眼的属于“是什么”角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带有“理由”、“原因”、“意义”等多属于“为什么”角度,要回答出原因和意义即必要性和重要性,考查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带有“如何”、“怎样”、“启示”、“建议”等字样的属于“怎么办”角度,要回答出具体的措施、方法,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有“如何认识”、“如何理解”等字眼的则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共同回答,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评价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例题设问(1)即可看出该题属于“怎么办”角度。

其次,读材料,明确答题方向。材料是高考考查能力的载体,背景材料中一般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主题的要点蕴藏于各段材料或各句、词之中,因此,在对试题进行通读、理解之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甚至去伪存真的筛选和整理;从中提炼、整合形式完整的观点或认识。审读例题中的材料,联系3个设问,即可明确设问(1)的答题方向:属于经济常识范围,考查的是粮食安全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有供求关系、农业、粮食生产、政府宏观调控等。读懂材料,善于提取有效信息意味着明确了解题的方向,大方向对了,再注重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再次,明确材料之间、材料与设问之间的联系。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要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把握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弄清这种内在联系所蕴含的道理。综观近几年高考政治题,依据其联系的性质,大体分为四种情况:原因与结果的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主观与客观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例题材料一反映世界因粮食危机引发严重社会问题,材料二反映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农业的举措,二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设问(1)答题所需的有效信息应着重从材料二中提取。

逻辑思维能力。即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理解、整理试题提供的信息后,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在已有知识储备中有针对性地甄选出合适的知识,实现材料与观点的有机统一。

首先,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试题需要回答什么,回答到什么程度,决定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方向和范围。明确设问的要求之后,应当调动有关的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结合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检索和选用。对于不同的问题要用相对应的知识来说明。因为相同的材料,如果设问的主体不同,答案则相差甚远。如对于“如何抓好粮食生产”这一热点问题,如果知识范围是政治常识,设问的行为主体若是政府,那么运用的知识则是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等;设问的行为主体如果是中国共产党,那则需要运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等知识回答。在设问中,常见的行为主体有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企业、经营者、产业、消费者、劳动者等。例题设问(2)的知识范围是政治常识,行为主体是政府,学生就需要用相对应的知识来回答。知识是“工具”,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运用发散性思维,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学生要在吃透问题,把握问题实质的前提下,尽量地拓展思路,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从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多个角度的答案。对于例题设问(1)“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许多学生只是从增加粮食供应的角度思考,没有想到,这属于粮食供求不平衡问题,还应从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

书面表达能力。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解决了审题环节并建立起问题和知识之间的准确联系之后,就进入了组织答案的阶段。

首先,在论证中要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答题规范。

观点明确:组织答案时要立论明确,观点直接针对设问的指向。不可东拉西扯,答不到点子上。

逻辑严谨:在组织答案时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并有清晰的层次。为了避免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导致、的分层不清、逻辑混乱,答题前要有形成答案提纲的能力,答案的布局要有层次,考生可按“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的顺序来组织答案。

答题规范:主要是指答题步骤化和答案语言的规范性,它包括:按设问的先后顺序作答,答题时表述的内容分门别类,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内容段落化。总之,答案要富有条理性、逻辑性和专业性。

12.高三文综答题技巧 篇十二

1,每个题的最后答案可归纳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人物类分析说明题的常用语句(人物类分析说明题除了心理分析外,还有以下常用语句)公式===给人物定性+涉及的课本原理+联系材料证明+表态怎么办

3.评价问题:注意点;引入材料+知识评析;

答案组合:行为评价(行为定性与判断)+道德角度+;法律角度+心理品质方面;

4.材料分析题:分析思路及格式

在关键是搞清涉及到那些知识(判断出是什么)点的基础上按以下格式答题:①用课本知识分析说明观点(原因)②结合材料分析③回归提问得出结论④表态(青少年的做法)

二、高考文综历史答题技巧

原因类题型如何作答: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2、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三、高考文综地理答题技巧

描述类——多为看图归纳

(2)自然特征的描述(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地质状况)

(3)人文特征的描述(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环境状况)

(4)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气候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人口分布、植被分布等)

(5)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如盐碱化过程、天气变化、风向变化等)

特征问题

(1)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地形分布等方面概括.

(2)地表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3)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4)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A.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B.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C.结冰期:有无、长短

D.水位:汛期和枯水期、变化(长短)特征

(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E.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

(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F.有无凌汛现象

1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记叙文模板 篇十三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记叙文

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要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

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1、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

2、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记叙文阅读答题模板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赏析句子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

1、某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衬托、对比、烘托铺垫,表现人物品质、心理、情感,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心理活动:如感动、感激、愧疚、自责、喜悦等,一定要答出原因。

2、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如自然环境(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a.开头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点明题旨、引起下文、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设置悬念等。

b.结尾的句子: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如表达了什么意思,解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含蓄、卒章显志、使文章结构完整等

c.过渡的句子: d.用了特殊修辞的句子。

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或物的特征带回突出。八大修辞及其表达效果:①比喻:生动、形象;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③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使某种感情更加强烈;④反问:加强语气;⑤反复:强调;⑥对比:突出其中一个;⑦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⑧夸张:极力表现事物某种特征。(运用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上一篇:全运会下一篇:海的心事经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