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报

2024-12-03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报(共9篇)

1.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报 篇一

现将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苏树林同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鲁昕同志在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辽宁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2月17日

在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2月9日)

苏树林

同志们:

这次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是省委、省政府在辽宁老工业基地进入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五”以来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同时,对我省功勋高技能人才、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技术能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进行表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刚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省长张文岳等省领导亲切会见了会议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对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大家寄予了殷切希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从加快辽宁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技能人才的劳动和创造。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作为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不仅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工业装备和原材料,还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当前,辽宁老工业基地已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去年10月,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确立了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辽宁三项重点任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省已有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着力发展基础装备、通用装备、成套装备、运输装备和国防装备,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使我省成为国家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完成好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重振辽宁老工业基地雄风,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这一主题,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适应我省新技术装备制造、新型原材料生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生产、服务领域一线工作,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能够解决生产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高技能人才正在成为推进辽宁全面振兴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

在充分肯定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开创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新局面。

二、从健全机制入手,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切实抓好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和保障等环节工作,逐步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最近,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就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为我省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进一步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统筹社会培训资源,尽快建立起培养和选拔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标准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格局,为辽宁全面振兴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高技能人才。

第一,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遵循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不断创新培养方式,才能形成人才辈出的新局面。要针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所急需的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冶金钢铁、石油化工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要以企业行业为主体,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建立技师研修制度,鼓励企业依托车间班组,通过岗位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形式,促进职工刻苦钻研、岗位成才。积极支持、推动和弓J导非公有制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调整教育结构,整合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各类培训资源,进一步规范职业院校办学方向和培养标准,逐步适应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同时,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带动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重点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要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强化标准,健全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依托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逐步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国内、国际职业技能交流活动,展现风采、提高技能、加快成长。

第三,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加快培养大批适应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需要的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同时,通过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进现代职业培养模式的建立,促进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培训,带动全省职工队伍技能素质的提高,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整个技能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不拘一格选人用人。要引导企业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等方面,实行向技术岗位和一线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实施鼓励优秀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目前,我省已建立了高技能人才政府奖励制度,对评选出的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给予政府津贴,并逐步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完善技能竞赛选拔制度,为更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各市、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

第四,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科学配置和有效保障。在进一步落实好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的同时,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逐步突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引导高技能人才向辽宁全面振兴的重点项目、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配置流动。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坚决摒弃用学历、职称、资历:身份选人的条条框框和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评聘与能力业绩挂钩的政策机制。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要认真研究防止高技能人才流失的问题。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由市场机制调节完成的,人才的流动也是正常的。但非正常、盲目随意的流动对发挥技能人才作用、实现技能人才资源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服务体系,鼓励人才交流和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促进高技能人才按需合理流动。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高技能人才盲目外流。高技能人才对于广大职工具有很强的导向示范效应。作为高技能人才,不仅在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上要高人一筹,在思想道德、职业操守上也要为人表率。要教育引导高技能人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树立符合时代精神、适应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理念,培养和弘扬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同时,全社会都要关心高技能人才、重视高技能人才,坚持靠事业留人,靠感情留人、靠待遇留人,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高、建功立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使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在辽宁实现全面振兴的大业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为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领导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从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努力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考虑本地区、本系统高技能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化督促指导,做到经常过问、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区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协调机制,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切实发挥好对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等职能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宏观指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个人出资等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筹措机制。要加强舆论宣传,建立高技能人才新闻发布制度,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成果展示、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等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共同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今天下午的会议主题鲜明、日程紧凑、内容丰富,开的非常成功。这次会议结束后,请与会同志及时把会议精神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紧密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力量,广泛深入地搞好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本地区、本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状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在全省加快形成高技能人才层出不穷、活力竞相进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新春佳节即将来监,提前给大家拜年,祝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服务

(2007年2月9日)

鲁 昕

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已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刚才,克强书记、文岳省长到会看望了大家,克强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一会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苏树林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十五”以来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简要回顾

“十五”以来,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为主题,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围绕现代装备制造业、新型原材料工业、现代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培养了一批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初步形成了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1.高技能人才政策有了新突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规定》和《2004—2010年辽宁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将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围绕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各个环节,逐步落实政策措施。特别是明确规定技师、高级技师在工资、养老福利等方面,可享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对有杰出贡献的高级技师实行了政府津贴制度。去年,省委组织部、省劳动保障厅联合表彰了50名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每名高技能人才。将连续三年享受政府奖励,使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2.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上了新台阶。以实施《职业教育振兴计划》为载体,我省职业教育坚持规模、结构、质量统筹协调发展。通过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有效解决了过去职业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重复投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益低下等问题。与2000年比,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由915所调整到553所,职业教育校均在校生规模由384人增加到1047人。组建了焊接、数控等十大技工培训集团和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师学院增加到18所,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的年培养能力达到了12万人。3.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更趋科学。进一步完善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体系,以职业院校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新职业国家统考制度,带动了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成长,畅通了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总鉴定量达到了130万人次。通过完善政策,做好服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了国家职业资格的引导功能,为劳动者就业成才提供了技能导航,为社会培训和就业提供了对接服务。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新发展。实施了.“三年三万名新技师培养计划”,技能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得到了改善。实施新职业、新职种国家统考以来,新职业高技能人才数量年均递增50%,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亮点。我省高级技术工人、技师数量比“九五”末期增加了一倍。初步建立了社会培养、院校培养、企业培养和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四条通道,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辽河油田采油高级技师束滨霞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之一,沈阳鼓风机集团的制齿工高级技师徐强成为最新一期全国中华技能大奖20名获得者之一,沈阳鼓风机集团作为我省优秀培训单位在全国介绍了经验。在去年10月举行的全国铣工大赛中,沈阳金杯技师学院的石满龙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各部门大力支持、协同配合的结果,也是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广大干部职工勤奋工作、开拓创新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仍然严重短缺。目前,我省技术工人中高级工以上的所占比例为11.2%,技师、高级技师仅占2%,与发达国家高级工以上35%左右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达5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缺口10万人。高技能人才分布失衡,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所占比例较大。供需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需求不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新的社会热点。二是全社会尊重高技能人才的氛围尚未形成。从社会层面上看,“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扭转;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只使用、不培养的情况较为普遍;从政府层面看,高技能人才工作还需摆上更重要位置。在政策和导向上,高技能人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待遇不高现象比较普遍。三是社会及公共财政投入机制缺失、缺位。企业教育经费难以落实,依法征缴措施不力;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制约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逐一加以解决。

二、积极推进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

“十一五”是我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结构优化 升级、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向政策更加完善、培养更加高效、选拔评价更加科学、使用流动更加市场化、激励和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方向迈进的重要时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高端启动,加大力度,加快速度,适应我省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实际,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培养一大批有绝活的能工巧匠,特别是制造、加工、能源、环保等传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由于高技能人才短缺而形成的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大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人才发展战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抓住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8个环节,落实高技能人才政策,加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格局,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和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科学评价体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

1.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是把我省人口和就业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主要途径。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在宏观管理层面培育市场、引导市场、纠正市场失灵,营造高技能人才开发培养、选拔使用、引进聚集的政策、机制和环境,在规划指导、政策引导、搭建平台、机制建设和价值导向等方面,认真履行政府职责。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明确工作任务。结合我省高技能人才“十一五”规划,明确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及社会组织按照规划要求,合理确定和适时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确保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要培养高级技工8万人,培养新技师2万人,力争到2010年,我省技术工人初、中、高的比例由2005年的5:4:1达到3:4.5:2.5,高级技术工人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100万人,其中高级工达到80万人,技师达到18万人,高级技师达 到2万人,整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各市和各部门要按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按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城乡劳动力统筹开发服务、为就业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的原则,制定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部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计划,落实责任,保证规划的按期高质量完成。各地区高技能人才工作计划要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市场导向、需求牵引、政府推动、社会促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

二是加大公共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健全政府导向投入、企业法定投入、个人自愿投入、社会补充投入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公共财政支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的投入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政府公共投资的示范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将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投入的绩效评估与追踪问责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对高技能人才的评选、表彰、招聘引进和师资培训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使用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的职业院校给予择优安排,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支持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结合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素质提高计划,建设2个高技能师资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50所以上中职院校、10所以上技师学院和高职院校。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高技能人才基础投入,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社会化、开放式、高标准的公共实训基地,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实训和职业能力评价服务。要落实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对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教材开发、教研教改、远程培训和现代培训技术开发和应用、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奖励措施。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积极探索和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的长效机制,使每个技能劳动者都享有广阔成才途径和平等发展机会。各类企业要大力推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突破年龄、资历和身份限制,创新选拔、使用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参照相关规定确定其合理的收入水平,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个人荣誉等方面加大激励力度。在岗位测评和确定岗位薪酬时,要充分考虑技能和贡献水平,’实行技能津贴,拉开技能与非技能、低技能与高技能的分配档次。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年金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技师、高级技师和首席技师享受中级、高级技术职称和相应职务待遇,真正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按照以企业奖励为主、政府奖励为辅、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原则,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奖励。引导和督促企业完善高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薪酬、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制定鼓励办法。允许高技能人才通过参加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等获取应得报酬。允许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津贴和技能参与分配制度。r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为获得突出贡献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称号的高技能人才建立个人培训账户,主要用于其自身培训深造、带徒传技、同业交流、技术创新等活动。建立和完善政府奖励制度,今后除每三年评选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外,还要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学校和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是落实税费政策,完善捐赠办法。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提取政策,对没有能力开展系统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按照《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实行职工教育经费统筹,用于统一组织高技能人才的集约培训。要抓紧制定完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捐赠免税政策,可不受现行税制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比例限制,取得捐赠收入的机构也可不作为一般经费性收入,同样享受免税待遇。

五是健全评价体系,强化质量督导。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是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技能人才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始终坚持市场配置技能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专业评价和企业认可相结合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为重点,注重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技术开发和运行保障,依法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国家要求修订完善现有职业标准、鉴定规范,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新兴职业和复合技能岗位,抓紧制订新标准、新规范,做好技术基础工作。改革创新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对不同类 型高技能人才的评价,都应按照科学性的要求,进行全面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价。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评价,要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能力的考核,并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新技术、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强化综合考核和多技能考核。要搞好院校资格认证,做到学校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的有机衔接,开发相应的课程标准,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够获得相应职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在职业院校中组织开展预备技师试点,强化企业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的责任,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六是健全工作机制,树立价值导向。各地区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宏观指导、劳动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将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要把高技能人才规划的实施和推进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评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的责任,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要建立专项工作调度和通报制度,完善工作监督考评制度,强化工作进度考核,保证目标和任务落实。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应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鼓励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引导人们摒弃鄙薄职业教育、轻视技能劳动的旧观念,树立技能型人才是宝贵财富的理念,像尊重、重视、关心高层次人才那样尊重、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七是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才环境。服务体系建设是创造、优化环境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打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鼓励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间,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实现合理流动。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服务信息发布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按市场规律合理流动,扩大高技能人才的同业交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公共服务职能,搭建公共实训平台,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公益性、公共性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2007年要以辽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急需、技能含量较高、投入和维护成本较大的培训项目为主,在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好1—2个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师资一流、面向社会、体现公益性、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职业院校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桥梁作用,提供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人才交流服。务,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供求、工资指导信息,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要根据公布的信息,调整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搭建技能竞赛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的管理,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筹规划规范运作的原则,通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先进操作方法演示、技能革新项目推广等多种形式,健全竞赛、表彰、奖励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

2.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和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企业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作用是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培养和使用技能劳动者的主体,是聚集高技能人才的载体。从本质上说,高技能人才工作是与企业发展密切联系的一种集教育与经济为一体的活动,企业需要技能人才,又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用武之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强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是最大受益者,企业花在劳动者身上的钱,会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赢利能力的提高上得到回报。维护和保障好劳动者生存权、发展权既是法律的规定和企业的责任,同时又是激发劳动者岗位奉献、保持无限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成长性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是否重视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培养、使用,是衡量企业战略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志。经验表明,注重培养、善于使用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往往都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其次要完善企业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发挥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利用自办技工学校或职工培训基地,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有计划地培养高技能人才。要依托行业力量,完善社会培训体系,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要通过开展“名师带徒”、设置“首席技师”活动,发挥掌握高超技术或绝招绝技的技术带头人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要依托车间班组,在关键岗位或技术攻关中培养和形成一批技术能手。要通过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等形式开展企业或行业技能竞赛,选拔技术尖子,并为他们创造深造条件,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第三要形成企业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保障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得利益,保障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正当回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惩戒侵害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利益的违规行为,依法保障高技能人才切身利益和有序流动。

二是发挥院校的基础作用。职业院校是技能劳动者先期培养和持续提高的基础。要深化院校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培养制度、体系或模式,采用新的培养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办法,着力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与市场脱节、质量不高、体系不全、体制不活的问题。继续重点建设冶金行业、焊接专业、数控机床操作专业、金杯汽车、模具专业、电工电子专业、交通汽运工程专业、仪器仪表专业、机械加工专业、煤炭行业等10个技工培训集团和10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带动作用。职业院校要注重提升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继续发展和创新能力、胜任当前职业的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欢迎、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

三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企业使用与院校培养应该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形式,要依托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围绕辽宁产业升级和企业生产需求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企业与院校合作共赢。鼓励发展“订单培养”,院校要紧贴市场变化、企业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设置开发专业课程,根据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变化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多渠道选拔充实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各地要在强化现有高技能人才师资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发现、选拔优秀师资,充实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要面向行业、企业和高校选聘一批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技师、高级技师、有关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要组织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最新动态,更新知识技能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企业成为院校的实习基地,院校成为企业的培训、继续教育基地,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才率。要通过对毕业生跟踪管理和开展晋级培训等形式,建立学校、企业和学员之间持续培训和密切合作的机制,走出一条有别于学历教育模式的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子。

三、关于2007年高技能人才工作

1.制定落实高技能人才工作配套政策。继续完善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各项政策,制定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高技能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和基础性工作、高技能人才成长氛围等六方面配套政策,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2007年要将配套政策制定落实到位,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康有序发展。2.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同推进普惠制就业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普惠制就业培训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要求,以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就业对接为原则,以二产业专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以强化实训手段为主要方式,以完善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保障,以增强劳动者市场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市场需求,实施“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能力促创业计划”,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与普惠制就业培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利用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形成就业导向、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3.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鼓励各类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充分发挥企业培训基地作用,完善企业培养技师办法,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技师培养经验,实现企业培养技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培养预备技师试点工作,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强化教学管理,实现院校培养预备技师经常化、科学化。4.实施“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活动。完善省、市技能竞赛办法,选择技术复杂、通用性强、从业者多、影响较大的工种,特别要选择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急需的高新技术职业和新职业开展技能竞赛。劳动、教育和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发挥各自优势,统筹协调,积极组织省级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形成竞赛和评选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省里将组织两次技能大赛,省财政厅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5.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项目”。没有一流的师 资队伍,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各地区、各行业要结合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制定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相关要求。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师资继续教育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快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的“双型师”教师,并以此带动整个职业培训教师队伍的梯次发展。通过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在制定专业教师在职培养计划时,要具体规定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并把到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其他教师、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2007年要完成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2000人次,重点提高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和“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水平。

6.实施“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加强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研究,重点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及导师制、学分制等培养方式进行研究,为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支撑。重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围绕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开发计划。发挥十大技工培训集团作用,重点抓好装备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的开发。加强教研信息交流,开展教学质量督导,总结吸收国内外优秀教学成果,积极推广应用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法。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教研工作机制,通过进修、内训、交流等方式提升教研队伍的研发能力。

7.实施“高技能人才实训装备标准化建设项目”。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训设施设备建设。对标准化设备进行评审、认证和推荐。省市都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扶持46个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及现有职业院校的品牌专业。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设备更新和改造,切实提高设备利用率,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实训水平。鼓励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采用标准化实训设备、仿真模拟设备及相关课件开展技能教学和实训。

8.实施“高技能人才信息化建设工程”。以省、市、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信息环境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为核心,以服务于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为重点,以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和需求预测为基础,以辽宁省人才数据库为依托,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统一软件,整合资源;.统一标准,规范建库”的原则,以省人才数据库为统一规范的建库标准,逐步完成省级、市级高技能人才数据库和有条件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与省高技能人才数据库的对接。

9.搞好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的基础建设。要引导、鼓励、支持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宗旨,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指导职业培训机构进一步强化就业导向的办学方向,深化教学改革,突出能力训练,打造技能就业品牌。充分发挥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的基础作用,将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今年上半年省政府要专门召开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工作会议,进行工作部署。

10.实施“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开设高技能人才专栏,集中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结合职业院校招生工作,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组织开展“高技能人才宣传周”活动,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各地区也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宣传活动。同志们,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已经明确,各地、各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推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院校基础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推进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辽宁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

2.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报 篇二

一、努力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

(一) 以政府为主体,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 要明确目标, 制定规划。

按照全面振兴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要求, 辽宁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 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要达到400万人, 高技能人才达到100万人, 占技能人才的比重达到25%。为此, 辽宁省制定了《辽宁三年三万技师培养计划》《辽宁省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 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的科学引导, 有计划、分步骤地为开发“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中部城市群、突破辽西北、发展县域产业集群培养充足的高技能人才。

2. 加强政策引导。

为确保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辽宁省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职业资格导航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形成了比较全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体系, 有力地推进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3. 加大资金投入。

通过三种方式不断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省市政府设立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培训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技师学院建设等;争取国债资金用于职业院校改善实训条件, 提高培养能力。

4.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 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立首席技师职位。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津贴和特殊奖励政策, 让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按照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获得相应收益;对在科技攻关、技术改造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奖。

(二) 拓宽培养渠道

1. 支持企业培训, 自主培养。

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 加快企业人才队伍的技能升级。鼓励并指导各类企业建立职工培训制度, 制定自主培养技术工人队伍规划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新技术新工艺应用, 通过集中培训、岗位培训、名师带徒等形式, 提升职工技能素质, 促进高技能人才迅速成长。

2. 鼓励校企联合, 携手培养。创新校企联合、工学结

合模式, 以企业为依托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把课堂建在车间, 把车间建在学校”, 改进传统传授技能方式, 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零距离的实训条件, 为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提供零距离的岗位条件。

3. 打造实训基地, 重点培养;

组建培训集团, 对口培训。以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和大型国有企业为主, 创办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实行重点培养, 提高培训层次和水平;组建冶金行业、焊接专业等技工培训集团, 不断满足装备制造、原材料、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使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做到紧密对接。

二、探索企业高技能人才科学评价模式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高技能人才评价环节是检验人才培养效果的标尺, 也是企业制定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的依据。从实践看, 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这种单一的考评模式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不仅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影响力和发展, 而且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不利。要发挥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的主体作用, 积极探索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工作业绩为重点, 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使其适合企业生产岗位要求, 促进职工技能水平真正得到提高。目的是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在激发广大技能劳动者学习业务、钻研技能、岗位成才的积极性的同时, 更好地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待遇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要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行业或本企业的评价标准, 重点评价职工在生产中的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高技能人才评价要突出“三个结合”, 即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评价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职业资格认证与使用待遇相结合。评价的组织实施要以本企业为主, 职业鉴定中心要负责技术支持、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应当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 要保证有企业工会组织参加。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必须贯彻公开透明的公示原则。

三、建立企业生产岗位高技能人才技术津贴制度, 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业升级、推动技术创新、传授操作技能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建立企业生产岗位高技能人才技术津贴制度, 逐步提高他们的收入, 对于提升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 稳定和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 引导广大职工学习掌握技术技能,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 从而对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 增强经济建设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辅导员工作创新 篇三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辅导员;工作创新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instructors' work

Lan mao long

(Weihai Vocational College, Weihai 264210,Shandong)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killed personnel in this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To see the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with the times, the urgency and importance of. High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work of counsel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ultivation level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counselors work; innovative work of counsel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ccompanied by a cultivation of high skilled talents is such a thing as breeds an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 skilled talents; instructor; Work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教育,而国家的教育则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纲贯穿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中,教育水平的高低、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可谓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同样遵循时空辩证规律,即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的重点、方式等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即是伴随着发展制造业强国这一经济背景诞生的,教育的主体及对象都是服务于国家政体、服务于社会的。高等职业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担负着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历史责任的。以此可见高技能人才培养具备时代性、紧迫性及其重要性。那么,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辅导员工作创新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两者的关系亦然。我们从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一事物的存在、地位、作用、伟大使命及其建设的与时俱进性和创新性总结它们的关系,同时升华出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巨大作用。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存在及伟大使命:

辅导员是在各行各业领域中为达到某种本领能力的辅助、引导人员,其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其履行本职工作的前提。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所有学生阶段辅导员中的高级阶段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的指导员,有其特定的身份及较高的职业要求。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掌握知识本领的迅猛发展期,可塑性强,能否正确地引导他们关系到他们是否成材甚至一生的发展;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关系到能否为国家、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正是担负着这样一个“教书育人”的伟大角色。所以,高职辅导员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其工作的创新则更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是高尚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是大学期间“任课”时间最长,“课程”最多的老师,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也是知心朋友。辅导员老师相对接触学生较多,处理事情面广,是介于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及班主任、学生会工作的桥梁。辅导员老师为学生服好务,进一步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让学生少走弯路以便很好地完成学业。

辅导员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辅导员工作创新便于很好地开展工作,达到事倍功半的目的。贯彻以下“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天道酬勤,奋力拼搏”,“讲究方法,用心去做”,“以人为本,进取开拓”等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创新理念,才能与生共舞、与时俱进,创新工作,开创未来。

辅导员工作开展好了,那种“积极进取的亮剑精神”无时不去感动和征服学生;并用自己的行动去带动和塑造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4.起重工高技能人才业绩总结报告 篇四

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桥梁装吊工作,先后参加过成都北编组站、岢瓦线、两伊线、海南东环、平朔线、准朔线等多条国家铁路的建设工作。作为一名桥梁装吊工,时时刻刻的牢记着“安全’二字,不敢有半点松懈;工作中尽职尽责虚心向老前辈学习各种知识与经验,现将任高技工后业绩总结如下:平朔线桥梁架设施工前期,架桥机吊轨电葫芦在启动后,电机不能正常运转,导致不能提起重物;当时,电工进行了线路检查,并且检查是否超载,更换了导线(因可能导线细所致)仍不能使电机恢复正常工作;由于平时自己爱好机械修理,又从老师傅那里吸取了很多经验,便向机长提出自己试试;经一系列检查后发现制动轮与后端盖锈蚀咬死,制动轮脱不开。随即卸下制动轮,清洗了锈蚀表面;安装完成后经调试,电机恢复正常运转,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

平朔线铺架过程中,有一次架桥机电葫芦制动相当不可靠,下滑距离超过了规定要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由于当时自己发现的早,随即向操作司机发出停止操作的手势;然后,逐个进行了详细排查:1)检查了制动环磨损程度,因为可能出现弹簧压力减少;2)精修了制动环与后端盖锥面的接触面;3)调整了制动环;4)检查了联轴器的窜动灵敏度;经检查检修后调试,制动依旧不可靠,下滑距离仍不能控制在有效距离内;后又对此进行了一次排查,发现原来压力弹簧过于疲劳,随即立马更换了压力弹簧,经调试,效果良好,解决了这一安全隐患。

有次铺架中遇到桥高、曲线半径小,而且更主要的是桥台处于下坡道上,当时架桥机的制动性能很难准确的停在对位点上,万一出现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有可能会出现机毁人亡的危险。经过对其观察,计算,提出以下方案:

1、把勾备筒里的前后拉条都加长3公分,使闸瓦互对,对车体轮对的塔面增加压力。

2、在对位时上紧手闸预防主机车体快速下滑而失去控制出现危险。

3、在对位点前后5米线路抬高10公分,并在对位点前放好止轮器,通过以上方案我再用缓慢行驶,灵活稳重的觉悟,以及多年的工作经验,稳稳的把架桥机控制在安全范围

内。

平朔线架梁过程中PJ165架桥机2#柱油缸出现不同步现象,无法进行架梁工作。由于在DJ168架桥机上出现过此类现象,随即想到油缸不同步可能有几点原因存在:

1、油缸泄油;

2、系统进气;

3、平衡阀出现故障;

4、油路过脏。于是对此现象进行了逐步排首先查:对外观进行整体检查,发现没有泄油想象;随即对系统进行了排气工作,仍不能满足架梁需求、同步进行;随后又检查和修正了各运动部件的精度,并对油路管道以及平衡阀进行了检查与调整;仍不能正常工作。正当大伙苦思冥想的时候,发现液压油太脏,并且有污物存在,立即报告机长,对油路进行了清洗并更换了新油;后经调试油缸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且能同步进行;为此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

有次架梁时,行车在吊梁时出现行车在吊梁横移一头托起,一头卡跑道的现象,看到这一现象,随即向操作司机停止操作得信息;并判断轴承损坏、破裂,行车横移轮架磨损过量不在中心处。经拆卸后,发现果然是有一部分轴承损坏,横移轮架点不在中心上,发现问题后将其改进,更换新的轴承,把原来的轴盒加长了2公分,轮距也加长了2公分,保证了架桥速度。

平朔架梁过程中,有次桥梁已经出了一号车,开始下落的时候,突然一号行车的2号滚筒冒起黑烟,当时经电工检查,电机已经烧坏。而现在桥梁还处于自由下落状态,情况十分紧急,经机组人员共同探讨,必须迅速更换电机,且控制桥梁自由下落。首先把桥梁和大臂用直径40的钢丝绳缠绕八圈,并在大臂上用3吨的手拉葫芦拉紧,将其固定在大臂上,避免了桥梁的下滑,给电工争取了更换新电机的时间。

在铺架中,架桥机二号车的拖拉钢丝绳磨损特别快,需要经常更换,后来经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导致钢丝绳异常磨损的原因是钢丝绳的导向滑轮的位置不对,因为位置偏向左侧,引起钢丝绳摩擦系数增大。后经过改变滑轮的位置后,摩擦系数大大减小,钢丝绳的使用寿命明显增加了,小小建议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5.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报 篇五

技术总结

姓名:

申报职业:

申报等级:

考点:唐钢

年月日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监制

附件

《技术总结》撰写说明

1.使用A4纸打印,左侧双钉装订,每人交三份。

2.内文字体字号为三号仿宋体,字数在2000字以上。

3.页脚注明共x页 第x页(居中),防止由于缺页使评委误读。

4.《证明材料》(复印件)按照下列项目顺序、各项目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便评委查阅。

5.《技术总结》宜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撰写:

一、基本情况

在总结的开头部分,写明本人姓名,从事本职业起始年月或专业工龄,已具有何等级的职业资格,以及其它有必要表述的本人基本信息等情况。

二、业务能力

用第一人称,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真实表述本人具有何种程度的技术水平,能够或有效处理过哪些技术难题。完成的生产工时、运输任务和设备维护情况。模范遵守各项法律规章和企业制度情况。是否具有规范操作先进设备或二种以上相关设备的能力。在本职工作中如何注重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是否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带徒传艺或指导能力方面有哪些成绩。是否在企业培训或技能竞赛中担任授课

人或技术指导。(可附证明材料)

三、业务成就

用第一人称,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真实表述从何时从事本职工作以来,在安全操作,无责任事故方面,在绝活绝招或一技之长方面,在小改小革成果提高生产工效或合理化建议被采纳方面,在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取得成效方面,在参与或主持技术攻关项目等方面取得过哪些成绩。(可附证明材料)

四、工作表现

用第一人称,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真实围绕如何安心本职踏实工作,如何遵章守纪注重安全,如何爱护设备勤于维护,如何钻研业务努力学习,如何操作有方,提高工效,如何注重管理,勤俭节约,如何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如何关心集体乐于奉献进行表述。(可附证明材料)

五、奖励

6.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报 篇六

摘 要:学院以“校企合作,团队培养,项目驱动,工学一体”为核心原则组建了若干首席技师工作室,工作室以项目课程建设为引领,以团队学习为培养方式,以多元化和过程化作为评价体系,探索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技师工作室 校企合作 项目驱动 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技工院校重要工作。随着技师学院的发展壮大,技师学院通过职业培训、学制式预备技师班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一种新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途径。我所工作的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本文结合我校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从事的教学实践,谈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些心得体会。[1]

一、“技师工作室”概述

1.建设背景

在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两类主要问题:一是在学制化培养中,高级工班特别是预备技师班的学生专业知识的系通性较强,但在就业后出现岗位针对性不强、解决问题能力弱、技能特点不突出的问题;二是在社会培训中,主要解决了学员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性不够和新技术的学习,但是如何通过培训掌握新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突出技能,现有的培训很难实现。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创新性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我们一直不断的思考和探索的课题。[2]

2011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结合首都产业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在技能含量较高、高技能人才密集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公共实训基地中,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有突出贡献的技??、高级技师建立首席技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推行名师带徒制度,加快培养一批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精湛技艺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发现首席技师工作室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学校近年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有较高的契合度,可以以此为契机和平台,将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情况总结提升,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系统的开展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实践。

2.建设原则

“技师工作室”建设的核心原则是:校企融合,团队培养,项目驱动,工学一体。

(1)“校企融合,团队培养”

学校引进企业的技术和生产项目,以“技师工作室”为运行实体,结合企业发展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生产性项目实施等方面全面开展共建共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与此同时,教师和企业人员按照岗位专业能力要求形成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造岗位专业特长分明的教师团队,学生也按照企业实际岗位组合组建学习团队,不同项目学生的岗位角色不同,通过团队式培养,实现一专多能。

(2)“项目驱动,工学一体”

是指项目作为“技师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按照岗位能力课程体系设计,实现了项目作为教学的核心课程载体,按项目分解工作,用公司的运作模式来运营项目,使项目为带动,设计满足企业的综合培训计划,直接引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到教学中。

3.建设过程

(1)认真遴选合作企业

“技师工作室”要做好校企融合,首先要认真遴选合作企业。合作企业应掌握行业领先技术,拥有行业技术专家,能够委派企业技术人员到“技师工作室”参加项目、任教或者能够参与“技师工作室”的项目开发工作等,并提供企业的设备和场地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化培训项目。[3]

(2)合理配备教学团队

“技师工作室”设首席技师1人,要求应当具有该职业(工种)技师以上的职业技能水平,是行业领域内技能拔尖的杰出能手,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全面主持“技师工作室”工作。“技师工作室”还应设有核心教师团队3到6名,由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组成。此外还可以有其他合作人员若干,根据合作企业及项目不同而相应调整。[4]

(3)完善设计课程方案

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要制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这就需要学校首先要规范整理专业中级工和高级工课程方案,在此基础上,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出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的预备技师培养方案和教学项目。

“技师工作室”的成员,在首席技师的带领下,学校教师到企业调研,并同企业的专家一起研讨,从而协调各项目课程及实施过程,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可在学校原有综合实训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与合作企业的生产性项目内容,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中,构建新的综合实训项目体系。

二、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的技师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1.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

“技师工作室”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综合实训室。工作室中既有专业教师,又有企业导师;既有教学课题、工作任务,又有实际项目;既承担教学和训练功能,也是和企业合作的技术研发工作站。作为载体,“技师工作室”为创建企业式的工作环境提供了适合的平台。[5]

预备技师培养模式,是把“技师工作室”作为教学、生产和技术研发的平台,使校企合作有了运行的平台,将学校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整合成共同的工作目标,“技师工作室”团队即是学校的教师团队又是企业的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团队,校企合作产生了原动力,使校企融合成为可能。

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也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改变为面向真实生产的开放式教学。教学中,教室和实训室的概念界限被淡化,课堂可以是在生产车间,教学项目也可以是生产项目,实现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的融合。“技师工作室”技师预备培养模式,使校企合作产生了原动力,使校企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使校企合作上有了可运行的平台。

2.以项目课程为引领

“技师工作室”的教学项目成功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和开发,学校和企业考虑到学生知识及实际水平因素的影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业务流程规范,以及企业生产实际,设计选择典型的项目任务。

“技师工作室”不同阶段的学生实际水平会有一定的差异。刚进入“技师工作室”的学生完成了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并不足以直接承担综合项目。在进入“技师工作室”后,教师应对其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让学生逐步过渡到项目的认识和实践上来,相关项目的生产要求纳入课程从而开始全面培训计划,为后期能够真正参与到生产性项目打好基础。到了后期,全面的培训计划和生产计划结合,真正地开展生产性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不同的学生进入不同的生产性项目中,按照企业流程实施项目。而各自负责的项目部分由学生分别完成。以“技师工作室”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实际项目的教学,以生产为任务,研究和开发,做到工学一体,校企对接,是“技师工作室”项目的一个突出特点。

项目有虚拟的项目,也有真实的项目,两者结合组成了技师培养的项目教学体系。真实的项目比虚拟的项目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更多调动积极主动性,在实际技能培训上也有更大价值。虚拟项目和真实项目的系统结合引领着“技师工作室”培养技师。

3.以多元化、过程化评价为特征

“技师工作室”采用考核、鉴定、竞赛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结合学生参与的课程教学和生产性实训项目成绩、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参与社会化培训和生产技术研发工作的成绩,并通过(技师)国家?业资格鉴定方可毕业。

技师的课程由若干教学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的评价均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在完成课程教学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基础上,还必须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参加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并通过最终考核。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保障了对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有效性和系统性。这种评价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探索过程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打破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考核鉴定评价模式,是学生学习评价模式的创新实践。

三、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的技师培养模式效果分析

1.初步构建专业中高级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依据“技师工作室”的实践研究成果,优化了专业设置方案,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做了调整,并开发出更趋于合理的课程体系架构。同时将专业课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综合素养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电工职业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及职业素养;第二类是专业能力课程,专业老师根据的工作能力要求对各项技能进行单一的训练;第三种类是岗位能力培训,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研究项目,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从而获得从事本职业是必备的工作经验和综合职业能力。

建立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打通了中、高级工及技师的培养通道,形成了资深的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更加系统和完整。原来在中、高级工阶段的专业课程以单项技能为主,而在技师培养阶段,以综合实训项目和生产性项目为主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学习能够联系实际生产,提高适应结业后的就业能力。

2.探索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技师工作室教师团队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建,即是学校的教师团队又是企业的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团队,把教学项目和生产项目组合形成项目组,具体承担教学任务和生产任务,在项目实施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创新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首席技师”为带动,创新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方式;以生产性实训项目为载体,创新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创新了教师培养的新机制,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成果显著。

3.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实施项目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能更直接的接触,师生间能充分的交流沟通,减少了师生间的距离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技能训练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教学,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共同承担技术开发、生产任务项目和课程开发等项目,使课程更紧贴实际。可以说,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学生实现多岗位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挖掘和提升,使学生在学校对自我的岗位发展能力有了初步的确立,为适应就业选择提供了保证。

结语

总之,以“技师工作室”为平台的技师培养模式,对于教师,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教学个性的发挥;对于学生,创立了良好的实习培训环境,引进真正的生产性项目,明显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积极性和效果;对于企业,工作室成为了企业的实训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这种培养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它的实际应用性强,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对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大,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匡瑛,徐国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陈元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专业及课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如何培养物流高技能人才 篇七

现代物流业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我国已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 到2010年, 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 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 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物流人才的培养是物流发展的基础, 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了一项物流职业类型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物流从业人员中大约92%的被调查者有学士学位, 41%的人用于硕士学位, 22%人拥有职业资格证书, 这方面中国的物流人才差距太大了。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物流方式, 如原料供应和产品营销已经发生改变, 物流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外资企业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我国以及加强对国内市场的布局, 逐步加强物流环节的控制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国有生产和流通企业正经历企业改制、业务重组, 物流外包需求逐渐加大;传统仓储、运输企业正在向综合物流企业转变;各地各级政府为提高竞争力, 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进行产业规划, 税收优惠加大。这些都是我国物流快速发展的表现, 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然而相对物流市场需求, 物流高技能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因此, 在教育方面, 我国应尽快的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

2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相对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 我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物流的概念八十年代才被引入我国, 物流各行业也是最近随着我国加入WTO快速发展起来的。因此, 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在学历教育方面, 目前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 开设物流类课程, 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9年底, 国内共有34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 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但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刚建立不久, 很多高校也是最近几年才开设的物流专业, 很多学校专业设置不完善, 层次比较低, 大多是专科和本科。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 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 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 就是在培训机构开设物流从业资格鉴定培训班学习取得物流从业资格证书;二是结业培训, 就是在职人员接受职业技能专门培训, 合格以后结业的有效证明;三是研讨培训, 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行业培训, 就是由社会行业内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3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 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 物流人才缺乏成了制约我国物流大规模发展的瓶颈。人才缺乏的状况也促使了物流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 在无论是高校物流还是职业培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使得物流专业的培养出现一哄而起、不讲求质量的现象, 整个物流人才教育都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 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缺乏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教师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 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物流管理郊野正处于探索阶段, 高校从事物流教育的多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 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 这样会影响学生对物流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同时他们大多没有真正从事企业生产, 无实际操作经验, 远不能解决企业实际物流问题, 他们欠缺物流实践经验。

3.2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

物流人才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务、不同的岗位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 然而, 目前高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 各种培训班和培训机构进行的物流培训, 并没有针对不同的需求对物流人才进行划分培养。高技能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 进行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宽泛, 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 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和论证。

3.3 教学内容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相差较大

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晚, 物流学科的研究和物流课程体系还比较落后, 现有的物流理论知识还不能和实际的物流相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是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实践操作性强, 而目前学校的物流教育多数片面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 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差, 忽视了对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3.4 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务性非常强的学科, 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更多, 需要新建实验室用相应的仿真软件模拟企业实际的操作过程, 还需要面向企业, 建立更多的实习教学基地, 这必然需要大量的经费。但目前大多高校不是设立不久, 就是将投资用于规模扩张, 难以在物流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 所以造成学校通常注重理论教学, 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 课堂教学也脱离了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3.5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相对于学历教育而言, 对物流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相对于多数国家都把再就业培训作为政府行为并给予大力支持而言, 我们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尽管在行动目标上提出要加快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高技能的物流人才, 但在实际落实上尚未形成整套的、具有合力的、互相衔接的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

4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策略

4.1 加强“双师型”物流教师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还要有技能人才所具有的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作为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在招聘物流专业教师时, 要求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 又要具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等方面实际工作经验的的教师。“双师型”师资的另一个培养途径是让物流理论知识体系较高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 以掌握本专业一些应用技能, 完善实践知识。同时, 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4.2 规范办学方向, 确定培养目标

物流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 深化教学改革, 紧密结合企业技能岗位的要求, 对照国家职业标准, 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实训方案, 校企联合制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学校在专业设置上, 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注意专业设置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优化专业结构, 重点发展几个有优势有特色的专业, 把这些专业建成名牌专业。

4.3 合理构建专业课程

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根据物流行业类型和市场需要, 科学设置高校物流专业课程, 鼓励和允许各高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 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同时要引进物流行业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 并结合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 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信息, 完善物流课程设计。

4.4 加强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既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校内实训基地是基础, 其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 以通用、实用为原则, 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训练机会。校内实训室主要是建立现代化的物流模拟实训室, 配备自动分拣机、条码识别机、手持终端等设备模拟企业仓储配送, 用于实践性教学。企业是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熔炉, 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的最好场所, 两种基地的建设应该同时并举。

4.5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方式

校企合作能学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合作开发、专题研究、课程设计的咨询、资源共享等合作形式, 共享合作成果。“订单式”培养, 就是以企业提出用人需求, 教育方组织人才培养工作。根据“需要什么学习什么”的原则,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体现产学互动, 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主要放在学校完成, 将职业技术训练和岗位技能培养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去实施。

4.6 加大对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投入

高校除了需要理论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 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施, 设备投入、实训耗材等。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机构不能只靠追求经济效益维持低成本运作, 应该在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建上增加费用投入。企业应该重视鼓励员工在职培训, 使物流从业人员保持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企业应从物质上与精神上重视鼓励员工, 多方面为员工创造条件, 对积极上进分子给予培训补贴。在现阶段, 高技能人才培养要引入市场投资机制, 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 应该加强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4.7 政府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明确高技能物流人才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使企业、行业及社会组织合理确定和适时调整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确保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对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政策引导。一是财政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倾斜, 支持高技能物流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对高技能物流招聘引进和师资培训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办学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 可减免企业应缴纳费用, 社会举办培训机构可适当减免所得税。三是收入分配政策。应充分考虑技能劳动者的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等因素, 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 引导和督促企业对高技能物流人才在聘任、薪酬、培训等方面制定鼓励办法。

积极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一是建立公共物流实训平台。对于现代物流培训方面, 在企业和学校无力承担的下, 由政府出面, 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 建设公共实训平台, 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公共性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二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在高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沟通机制, 将职业需求、工种、人才求职信息等信息平台发布, 引导高技能物流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三是建立物流技能竞赛交流平台。通过岗位练兵、竞赛大比武和先进操作方法演示等多种形式, 建立竞赛、表彰、奖励的长效机制, 使高技能物流人才脱颖而出。

5结束语

物流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过程, 它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和企业为其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够创造为社会适用的、实践能力强、懂管理知识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物流人才, 进而形成具有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以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本文只是从某些方面作了简单的阐述, 物流教育的完善还有待继续探究。

摘要: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 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 但懂得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的高技能物流人才比较缺乏, 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物流教育现状, 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 指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物流人才,教育现状,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恩涛, 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 2003, (10) :27-28.

[2]谢鹏, 严惠敏.浅析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08, (6) :45-46.

[3]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形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 2005, (5) :48-50.

[4]张新华, 董彩凤.针对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J].中国市场, 2008, (23) :156-157.

[5]谢晶, 唐立新.浅谈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物流工程与管理[J], 2009, (5) :151-152.

8.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探索 篇八

【关键词】贡献度;青年人才;培养途径;新格局

Training of young highly skilled exploration

Yu Guo-qing,Xia Ping

(The Jiangxi Shōtai highway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Jian Jiangxi 343000)

【Abstract】My uni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youth talent development plan, to carry out the exchange of young workers, and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young workers. I take this opportunity enterpri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s prepare young talents to make a few comments.

【Key words】Contribution;Young talents;Ways of Training;A new pattern

长期以来,我单位对共青团工作高度重视,热情关心,把共青团的工作纳入党政中心和重要议事日程,融入改革发展的工作大局,为团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共青团组织,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投入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青年人才工作主线,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团員青年,在举荐、培养、凝聚青年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我单位成立后也逐步制定和实施了青年人才发展规划,开展青年职工技术交流会,有效促进青年职工技术素质的整体提升。在广大青年中开展技能评比活动、师傅带徒、相互学习的模式,牢牢把握“引进、培养、选拔”关键环节,重视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培养学习型职工。借此机会,我就企业共青团组织作好青年人才工作提出三点意见:

1. 紧紧围绕开发青年人才资源,着力提升共青团对企业发展贡献度。

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强弱是企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共青团的先进性就是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历来非常重视青年工作,特别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十分关心青年和青年工作,始终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毛泽东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过:“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重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世界上的科学家,成名的很多是在三十岁左右。现在再不重视培养提拔年轻人就晚了,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就不行了。”江泽民同志也曾讲过:“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青年要立足岗位,锐意创新,敢于超越前人。千百万青年的创新实践,必将汇聚成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奔涌洪流。”努力培养一批政治坚定、思想合格、业务精湛、作风扎实的高素质的青年职工队伍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也是共青团组织围绕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提升共青团对企业发展贡献度的重要内容。

人是最重要的因素,青年人力资源是最紧缺、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在当今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做强做大企业,对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都具有重要影响。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是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文化创新,都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青年是人才大军中最具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依靠青年。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共青团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现实的挑战。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赢得新的更大的作为,就必须紧紧围绕开发青年人才资源,把蕴藏在青年人才中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把青年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把青年人才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国有企业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等方面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从而提升共青团对企业发展贡献度。

2. 牢牢把握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努力探索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人才培养途径

企业是人才的高聚集区,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党、政、工、团青年人才工作齐抓共管的传统和优势。时代在变化,企业在变化,青年也在变化。共青团组织要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牢牢把握青年人才成长和青年人才工作的规律,把倡导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氛围与切实培养出大批青年人才结合起来,把培养青年劳动者大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结合起来,把青年成长发展的愿望与企业岗位供给需求结合起来,把自我学习提高和岗位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企业共青团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1 抓学习培训,培养学习型的职业青年。知识经济时代,“知本”已经取代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般五年一个周期,知识的淘汰频率加快。面对空前加快的知识更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員工队伍。终身学习、适时培训,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青工掌握劳动技能的需要。

2.2 抓岗位锻炼,培养技能型的青年劳动者。生产劳动的实践是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也是劳动者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素质的过程。生产方式的日益现代化,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岗位锻炼和实践积累,是企业青年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共青团组织要进一步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积极帮助青年职工设定岗位成才目标,提供实践锻炼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增强青年职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青年职工的全面发展。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导师带徒等活动,帮助青年职工掌握技术、设备和工艺,培养多面手、技能尖子和能工。特别注重激发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热情,鼓励青年职工岗位创新,推动青年创造性劳动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3 抓重点培养,着力建设企业高层次青年人才队伍。高层次青年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也是整个社会的稀缺资源。要充分尊重和大力弘扬青年企业家职业精神,调动和保护企业家勇于竞争和持续创业的热情。借助青年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开展企业家论坛、组织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青年企业管理人員的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把培养青年高技术人才作为重要职能,总结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经验,有计划地建立不同类别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制度。

3. 切实加强团的能力建设,努力构筑企业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新格局。

开发企业青年人才资源,做好企业青年人才工作,要求我们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增强忧患意识,大力加强企业共青团的能力建设,在保持和发展自身优势的同时,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扩大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更大的作为赢得企业和青年的认可。

面对企业青年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团组织要围绕加强团的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适应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和青年变化的时代特点,切实增强企业共青团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努力构筑企业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新格局。

3.1 加强企业共青团的组织建设,为服务青年人才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不断深化企业党建带团建工作,切实将团的建设有机地纳入到党的建设之中,增强企业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抓住服务青年成长成才这个根本,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把团的组织、工作和阵地有机地贯穿起来,探索对青年有效的覆盖方式、动員方式和服务方式,把更多的优秀企业青年吸引到团组织周围。

3.2 加强企业共青团的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的能力素质。团干部是共青团服务青年人才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德才兼备的企业团干部队伍,对做好青年人才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团干部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开阔的政治视野,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战略。

3.3 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企业团组织服务青年人才的工作环境。要抓住青年人才的培养、凝聚、举荐三个关键环节,努力构建开放式的企业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格局。积极争取把青年人才开发工作纳入到党政人才工作的统一规划,推动制定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政策和制度,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逐步建立科学的青年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化的评选表彰体系,促进大批优秀企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广大青工立足本职,学技成才,不仅是时代的召唤、企业的需要,更是实现自我价值、寻求事业发展的需要。放眼荆楚大地,人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知识、技能和创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以这为新起点,增强信心、服务大局、开拓进取,为加快推进新型企业化进程、为本单位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9.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总结汇报 篇九

(2006年5月25日)

贯彻落实15号文件 强化质量管理 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

同志们:

这次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视频会议,是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发布后,劳动保障系统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央15号文件精神,分析高技能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高技能人才评价重点,交流经验,部署任务,推动工作。今天上午,中组部人才局时玉宝副局长介绍了中央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有关要求,对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15号文件精神很有帮助。培就司于法鸣同志、鉴定中心刘康同志分别就技能人才评价和加强鉴定质量管理做了工作报告,我都同意。上海、江西、深圳和兵器工业、中国石化、中国二重以及北京工贸技师学院等7家单位分别从地方、行业、企业、院校等不同角度介绍了工作,这些经验都来自实践,各有特点,相信对大家都有启发。下面,围绕学习中央文件精神,做好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领会中央15号文件精神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即中办发15号文件,是在“十一五”开局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高技能人才工作走上快车道,必将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前,要认真学习领会15号文件精神,明确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这里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学习的体会。

(一)15号文件将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15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把这项工作的意义深化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的程度,提升到关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15号文件曾先后经过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三次会议研究审议,是中央最高层的重大决策。在审议过程中,中央领导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都再三强调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对解决这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5号文件对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所做的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做好这项工作的殷切期望,必然带动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重视程度,加大支持力度。我们要从这个角度学习和理解文件精神,把思想认识和工作理念提高到中央文件的高度上来,统一到中央文件的精神上来。

(二)15号文件对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新要求

中央领导同志在审议15号文件时,曾明确指出,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很必要。第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基础,尤其要办好职业教育。要按照市场需求改革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合市场需求,培养内容要结合生产实际。第二,要研究如何加强岗位培训,真正的技师、高级技师是在岗位工作中培养出来的。我国加工制造业的水平如何,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第三,严格考核鉴定评价工作。因为技能人才是在企业工作的,要充分发挥企

业作用,同时又要严格管理,防止把这件事搞乱,避免水平没提高,比例却上去了。中央领导的要求,切中当前高技能人才工作实际,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点和方向。15号文件围绕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总目标,对政府、企业、学校和劳动者分别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文件强调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作用,要求各级政府要把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要探索建立多渠道培养、多元化评价、多层次使用、多方式激励、多方位服务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文件强调企业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作用,要求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工作中,要发挥培养主体的作用,积极进行评价机制改革,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关键作用,完善能力业绩与工资待遇相挂钩的收入分配办法。文件强调院校的教育和培养作用,要求职业院校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文件还强调劳动者的能动作用,鼓励技能劳动者参加培训和考核、开展技术交流、参与技术革新和攻关,为劳动者实现技能成才开辟了广阔空间。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理解15号文件精神实质,明确新要求,掌握新政策,扎扎实实地做好高技能人才各项工作。

(三)贯彻15号文件必将开创高技能人才工作新局面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都对高技能人才队伍提出了新挑战。一是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企业提高竞争力,迫切需要提高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整体素质。当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比重较低,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3%,与发达国家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在50%以上的情况相比,有很大差距。技能劳动者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我国高级工以上包括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1%,与发达国家高技能劳动者比例一般为30%的情况相比,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制造、加工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解决这方面问题,必须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发展。二是严峻的就业任务,对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正面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就业再就业压力非常集中。一方面是就业供大于求矛盾仍严重存在: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地农民等新的就业矛盾进一步突出。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已越来越成为就业关键因素:新成长劳动力要实现市场主导就业和自主就业,必须具备相应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下岗失业人员要实现再就业,必须具备转换职业的能力;而农村劳动者要实现转移和进城就业,就必须具备打工的技能。因此,我国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力,这就需要结合就业岗位的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实现由数量就业向素质就业的转变。

针对“十一五”时期形势发展的需求,15号文件在总结各地、各部门和有关行业企业的实践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从总体目标来说,到“十一五”末,高级技工(职业资格三级)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的梯次发展;从工作任务来说,要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切实抓好15号文件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我们就一定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创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我们也一定能克服困难,努力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二、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

我们所指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是对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的考核和评定,是职业技能鉴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中央人才会议和人才文件的统一要求,在现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下来的。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有一个周期,从现在抓起,两三年后才能见效;对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则是即时的工作,从现在抓起,马上就可见效。因此,我们贯彻落实15号文件在做出全面部署的同时,首先抓评价这个环节。

(一)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制度不断健全,鉴定网络遍布全国,标准题库形成一套系统,全国城乡劳动者中已有6000万人(次)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得到企业、院校和劳动者广泛认可,在求职就业上的“通行证”作用、在带动培训工作上的“牛鼻子”作用进一步显现出来,同时也为搞好高技能人才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这几年来,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年均增长8%左右,评价工作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新技师的成长,有多年来培养积累的基础,更有评价工作改革突破、大力加强的促进作用。这方面的进展和成绩,也是与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行业企业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工作密不可分的。

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工作的需求相比,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说,高技能人才评价能力跟不上社会对鉴定工作的需要,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许多劳动者在企业工作岗位中,技能已经达到高级工以上水平,但由于评价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他们还不能被认定相应的职业资格,其能力和才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成长受到制约,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就一些鉴定机构而言,对高技能人才评价质量不高,影响了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一些地区、行业的鉴定机构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造成鉴定质量的“假、次、低”,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低顶高。鉴定工作的质量问题也集中表现在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声誉。各地呼吁必须从高端开始,严格质量管理,强化鉴定质量,保证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走上一个健康的发展轨道。三是从机制上说,高技能人才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没有形成有效联动,导致评价在高技能人才工作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技能人才评价应该作为岗位使用与待遇的依据,并能够引导劳动者积极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评价工作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致使评价工作难以发挥作用。社会各方面和广大技能劳动者都强烈呼吁要加快建立评价与培养、使用、激励联动的机制,以促进广大劳动者立足岗位、技能成才。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还应该看到,15号文件的贯彻实施将使高技能人才工作步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高技能人才工作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各地方、各部门形成了协调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三是国家和地方层层制定相关政策,明确目标任务,并安排了相应的资金投入。四是行业、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广大劳动者等各方面积极性空前高涨,工作主动性不断增强。五是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念、再接再厉,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任务

搞好评价工作,并使之与培养、使用、激励等工作进一步有机结合,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工作新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十一五”期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要由目前的21%提高到25%,提高4个百分点,总量要净增89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由4%提高到5%,提高1个百分点,数量要净增190万人。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同时也是经过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的。根据工作基础和培养能力分析,最近两年,高级工和技师、高

级技师年均增长8%左右。以此推算,在2006-2010年的五年中,通过加大工作力度,推动高技能人才年均增长率提高到9%左右,是能够实现工作目标的。这其中,评价工作的任务首当其冲,不仅现有达到相应技能水平的劳动者,要通过评价产生出来;还要把正在培训的后备劳动者,通过评价送上成长通道,以此来保证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当前,搞好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落实四个突破,实现制度创新。15号文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要落实这一要求,对于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申报条件的后备高技能人才,要及时组织考核鉴定。对于在岗工作多年并具有相应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核心骨干职工,要普遍开展技能评价。对于在职业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要按规定直接晋升和优先组织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要从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开始,积极创新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要探索建立社会化、企业、院校等多元评价机制,使各职业领域、各类群体中的高技能人才都能得到科学、规范、及时的评价,为他们实现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铺平道路。

二是要规范社会鉴定,确保评价质量。高技能人才评价是社会化鉴定工作的形象和标志。上海等城市的经验做法,值得总结推广。他们对高技能人才评价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和程序化模式,加强考、评、督、巡质量监控,并结合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社会提供公共鉴定服务,使高技能人才评价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各地特别是中心城市,都要学习借鉴这些做法。我们要从规范社会鉴定、强化高技能人才评价质量和建设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三个方面,进一步严格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和公共服务,搞好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

三是结合企业生产,注重业绩考评。大批高技能人才是从企业中产生的,企业在评价中承担了重要任务。企业的评价工作要突出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一些企业的经验做法值得总结推广。中国石化探索的“过程写实评定法”、“典型工件抽样法”,重点对员工生产工作业绩进行考察。中国二重结合生产岗位要求,综合考核员工的工作能力、业绩及表现。各地、各行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大胆探索,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评价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职工队伍素质。

四是要强化校企结合,开发技师资源。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和高等职业院校是后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要实现校企结合,评价工作也要及时跟上。一些院校的经验做法值得总结推广。北京工贸技师学院等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深化教学内容,突出技能训练,强化校企结合,实现高技能就业。我们要在更多的职业院校推广这种做法,对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作好引导、支持和服务。同时,要按照15号文件的要求,在职业院校中组织开展预备技师试点。这项试点工作的目标,是进一步发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推动校企合作,强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的责任,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实现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模化。要在总结的基础上,由点及面,逐步推开。

五是要通过高端带动,提升整体水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高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奠定了基础,高技能人才评价也要为职业技能鉴定树立标杆和样板。高技能人才评价是一项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社会影响广的工作。要通过做好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实现高端带动,在评价技术基础、组织实施、质量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创建出一整套科学严谨规范的评价模式,并发挥示范效应,提升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进一步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突出抓好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当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已对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

示和15号文件要求,把质量作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标准,健全程序,加大质量管理工作力度,对重点职业领域和重点工作环节进行督导和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坚决地、有效地防止不正之风。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制度的执行。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明确质量管理要求、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做好监督检查三方面履行职责,落实责任。市级以上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要在具体落实执行鉴定质量管理要求和执行制度上严格把关,实行质量保证责任制。各地各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要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并实行鉴定考评全过程质量管理,切实做到严格执行制度规范,严格贯彻质量要求,及时查处质量问题。

第二,要明确重点,强化对社会、企业、院校鉴定质量问题的治理。要对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环节进行重点治理,达到保证鉴定质量的目标。对社会职业技能鉴定,要抓住考培不分、考场作弊、考务管理不严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对企业职业技能鉴定,要以规范鉴定工作程序,加强督导,严格管理为重点,避免企业鉴定无序操作,盲目攀比,一哄而起。对院校职业资格认证,要根据职业标准要求,重点强化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技能鉴定,保证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要求。

第三,要始终贯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公开原则,要做到凡属职业技能鉴定对象应该了解的信息,凡属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组织鉴定过程中应该让群众了解的信息,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让群众知情,让社会监督。坚持公平原则,要做到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标准,严肃考场纪律,规范考评行为,杜绝弄虚作假、考场作弊和违规评判,坚决制止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不正之风。坚持公正原则,要保持鉴定过程和鉴定结果的公正,使其经得起时间考验和社会监督。要对鉴定质量问题按规定进行严肃查处,增强鉴定的公信度。第四,要加强制度规范、技术保证和人员管理。在制度规范方面,要坚持用制度来保证质量。要在加强鉴定工作各个环节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质量督导制度,通过加强督导使鉴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要在对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进行全面质量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质量通报制度和鉴定所(站)质量管理红黑名单。对列入红名单的予以表彰,对列入黑名单的,限期整改直至取消资格依法制裁。在技术保证方面,要加强以技术手段强化质量保证。如提高证书防伪的技术含量、开展网上证书鉴别、组织鉴定考场远程监控,强化标准题库工作,保证鉴定质量等等。在人员管理方面,要加强对影响鉴定质量关键人的管理,实行质量保证承诺和纪律制约。对考评人员和管理人员要严格资质准入,严格考评过程监督,使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人。

(二)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群体,也是需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做好服务的重点群体。各地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36号文件要求,做好对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根据当地就业需求,结合下岗失业人员培训情况,引导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部门的支持,落实国家规定的鉴定经费补贴政策。要通过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及时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引导他们通过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实现再就业。各地要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5号文件要求,研究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支持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掌握进城就业技能。要根据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在劳动力输入数量较大的地区,重点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试点。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加工制造、建筑环卫、饮食服务等就业领域,选择就业需求量大、操作技能简单易学的就业技能,组织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对合格人员免费颁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三)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工作

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工作在鉴定工作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基础工作主要涉及职业标准开发、题库建设、教材开发、考评技术研究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是搞好鉴定工作的前提,是保证鉴定质量的先决条件。做好基础工作,部里主要承担标准、题库等技术开发、教材服务和信息化推动工作,其中有些工作要与各地、各有关行业共同进行。在这方面,一定要做到加快开发速度,保证工作质量,满足实际需求。各地各行业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基础工作,要认真执行国家职业标准,运用国家题库,选用推荐教材,搞好信息网底层建设,要通过加强基础工作,不断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技术含量和整体水平。

(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和鉴定专家工作在鉴定第一线,是鉴定工作的生命线,他们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和水平。要根据鉴定工作对他们的职责要求,有重点、有计划地加强这四支队伍建设。对于管理人员,要重点加强依法行政教育和培训就业政策培训,使之熟悉了解鉴定工作的宏观管理政策和具体工作要求,明确职责任务,提高管理水平。对于考评人员和质量督导人员,要重点加强专业化建设,要建立定期培训、资格管理和诚信档案制度,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提高工作要求,使之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质量把关的核心作用。对于鉴定专家,要重点培育一支具备较高素质、专业覆盖面广、结构合理的职业分析分类和考评技术研究专家队伍,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各种培训交流活动,切实提高他们的政策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几点要求

刚才,我重点围绕评价工作谈了几点想法。下面,就做好高技能人才整体工作,提出以下要求:

(一)通过贯彻落实15号文件,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指导。当前,落实15号文件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首先要从任务分解和制定配套政策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从任务分解方面,中组部正在研究15号文件工作分解落实方案;下一步,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将根据分工,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头抓好落实。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落实高技能人才工作任务,强化责任,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从制定配套政策方面,有关部门将制定配套文件,各地也要根据15号文件的总体要求,制定实施意见,细化操作办法。部门和地方文件,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要求,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实际,进行扩展和充实。要研究制定力度大、可操作的配套政策,并逐项抓好落实。

(二)通过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进一步推动“5+1”计划行动的深入实施,促进培训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按照全国职教会的部署,劳动保障部围绕加快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力,在全国组织实施“5+1”计划行动。一是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带动技能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二是实施“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深入推动再就业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三是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发挥其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四是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转移就业效果。五是实施“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全面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最后是一项行动,就是“技能岗位对接行动”,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为技能劳动者培训后的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5+1”计划行动突出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从而实现更多更好的就业。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实际,在几个领域中加强职业培训的一揽子计划,不仅对职业培训做实、做细有明确要求和指导,并且突出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培训促就业特点,符合我国就业工作从数量就业向素质就业、技能就业转化的大趋势。

实施“5+1”计划行动,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带动总体推进。当前,要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着力点,推动“5+1”计划行动的深入实施。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提高就业素质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项工作得到普遍加强。

(三)通过实施部门间的联合行动,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扩大高技能人才工作影响力。目前,在部级层面上,我们已经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由组织、劳动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国防科工、财政、人事、国资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参加,负责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动。部里也专门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工作办公室,集合部内有关司局力量,共同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搞好正在进行中的各项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项目,并以“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为统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联合行动。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尽快商请组织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和团体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要在组织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在更大范围实现更大发展。

(四)通过组织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和竞赛等活动,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15号文件颁布后,在中组部、中宣部的统一领导下,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七个部门在全国联合组织开展了学习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先进事迹活动。今年下半年,我们和中组部初步商定,拟召开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组织第八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把高技能人才工作推向一个新高潮。此外,劳动保障部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系列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主办高技能人才主题论坛等。各地在配合组织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宣传工作,要突出重点,分主题、分阶段宣传15号文件的有关内容,宣传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先进事迹,宣传各地、各部门和有关行业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具体行动;要采取多种方式,如组织宣传周、张贴宣传画,组织征文比赛、读书演讲活动等,形成宣传高潮,培育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好环境好氛围。

上一篇:初二14班国旗下的讲话下一篇:九年级期末思品试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