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语文(精选6篇)
1.白杨教学设计语文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回顾父亲在火车上给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并且找出文章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到白杨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
1、在了解了白杨的基本特点以后,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研究白杨的特点。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此处为比喻手法,将高大的白杨比作大伞。图片展示大伞,观察大伞手杆笔直且伞面之大的特点,与白杨的图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白杨笔直且枝繁叶茂的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
4、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故事性文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白杨这种植物的特点,从而理解西部工作者身上坚韧不拔、默默奋斗的品质。在介绍白杨特点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白杨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对白杨有所了解。在学习爸爸介绍白杨的语句的时候,可以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父亲话语中的意思。
2.白杨教学设计语文 篇二
一、教材解读
《白杨》这篇课文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儿童学家袁鹰的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以西部“浑黄一体”的大漠为背景, 以疾驰在荒漠上的客车为舞台, 以两个孩子极富天真的争论和爸爸极富哲理的谈话作为主要内容, 叙述了白杨在西部地区的生长状况, 隐喻了第一次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坚定信念与崇高精神。作者犀利的笔触、敏锐的目光和今天西部大开发的时代热潮不谋而合, 那几棵迎风成长的小白杨, 将是第二次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 现在学习这篇课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以“白杨”为线索, 段落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课文开篇入题, 展示了一幅恢宏的西部风景图, 作者用“白茫茫”、“浑黄一体”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画面的背景, 而突出前景的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这幅画为下文爸爸望着白杨出神, 孩子们看到白杨争论, 以及爸爸借介绍白杨的特点来表明心志埋下了伏笔。接着爸爸由白杨高大挺秀的形象, 联想到白杨“坚强不屈”的三个特点, 这实质是在借白杨来勉励自己, 显然又为下文“教育孩子学习白杨”一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爸爸介绍白杨、表达志向的话比较深奥, 孩子们还不能完全理解, 但白杨的优秀品质已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中。课文最后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收笔, 画龙点晴, 升华了主题。
本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 作者的匠心在于通过赞美白杨的品质, 以颂扬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精神。文中爸爸借物言志, 表白心迹的二、三两段应是教材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 领会作者写作目的重点, 因此, 对文章二、三段的阅读理解应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中, 找到白杨的生长特点和文中人物爸爸的精神面貌相关联的契合点, 便是教师教学的难点, 也是学生学习领悟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设想
1. 教法设计体现以下几个要点:
(1) 以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为核心, 以读书内化为主线。
(2) 着力多读,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阅读效果。如整体感知课文时范读、轻读, 研读感悟课文时默读、标记读, 总结欣赏课文时表情诵读, 积累借鉴课文时速读, 以及重点段落 (12节) 反复读, 对话部分角色表演读, 等等。
(3) 强化“两根柱子一条龙”的教材特点。三节课要设计好阅读坡度, 让学生“读进去”, 重点段落反复阅读时, 强调让学生“记得住”, 造句写话时着力“运得出”。
2. 学法指导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 自学初读, 交代学法。教师要提示学生在自学课文时, 先初步通读, 划出生字词, 借助课后拼音读准字音, 达到读通读顺。然后逐节阅读, 想一想每节写什么意思, 连接每节意思, 想一想全文写了件什么事, 最后把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标注出来, 在下一步学习课文时逐步解决。
(2) 研读感悟, 教给学法。在精读课文时, 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
听一听:听课文录音, 进行整体感知。
看一看:仔细观察荒漠中高大挺秀白杨课件画面与插图, 循像明文, 感知白杨的品质。
画一画:标出疑难点, 质疑解难。
想一想:先理清爸爸神情变化线索:出神———微笑———严肃———深思———微笑, 体会爸爸内心的思想感情。
记一记:对于重点背诵段落 (12节) 先记爸爸神态变化句子, 然后按叙述白杨特点的三句话记忆:“直———高大———服从———需要———坚强不屈”。学会边读边过“电影”, 边过电影边背诵。
(3) 点拨提示, 讲清学法。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是理解文章隐喻之意, 这也是教学的关键点, 对此, 教师应给予关键点拨, 讲清学法。设计过程如下: (1) 先读后想:文章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生长有何特点?爸爸在哪里工作?工作条件怎样? (2) 边想边读, 逐步感悟:白杨与爸爸 (边疆建设者) 有何共同之处?文章写的是白杨, 实际上是写谁?
三、教学主要环节设计
针对文本借物言志、以物喻人的特点, 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引导初读, 整体感知。
《白杨》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它的美是整体的美, 而学生感知事物也是从整体开始的, 所以初读课文时应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初步感知课文整体美的轮廓。本环节安排以下三个教学程序:
(1) 情境创设。实施要点:语言策略, 媒体策略, 直观图片, 引生入境。导入新课时, 教师语:“同学们, 在我们淮安城乡, 尤其是乡村的房前屋后, 路旁河堤栽植着一种生长快, 生命力强的树木, 谁能知道这种树的名子吗?”教师板书课题:白杨。接着再语:“今天,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 随着我们淮安籍的著名作家袁鹰乘着西去的列车, 去新疆的戈壁滩上看看生长在那里的白杨树和扎根在那里的边疆建设者们。”接着播放课文录音, 激趣导入, 由读入情, 以情助读。
(2) 自学设疑。实施要点:主体性原则, 先学后教, 设疑批注, 四点到位 (动眼、动口、动手、动脑) 。教学时, 学生自学课文, 教师交代学法, 识写分流, 随文识记, 重在读书, 读通读顺, 连节成篇,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边学边想, 边想边注, 标注疑难问题后续读中感悟。
(3) 合作探究。实施要点:民主性原则, 参与性策略。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时,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进一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再逐节阅读, 搞清每节大意, 再默读全文, 想一想, 议一议, 作者是怎样围绕“白杨”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
2. 引导精读, 理解感悟。
这一环节, 主要任务是精读课文, 感悟同化语言文字, 一要循文明像, 一边精读, 一边展开联想, 明了课文意境。二要体情悟道,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体察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借物喻人的语言表达形式。本环节着力以下两点: (教学重中之重)
(1) 研读感悟。
实施要点:发展性原则, 读悟结合, 深究有度。在本课阅读指导中, 应化繁为简, 围绕文中三个问句, 以读代讲, 以悟代教。
教学第一段时, 利用文中“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通过读议, 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 以及茫茫戈壁、浑黄一体的恶劣环境, 初步感悟白杨顽强的生命力。
课文第二段, 通过简洁而又绘声绘色的不同人物语言, 来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特点。教学时, 可采用角色表演朗读, 有条件可以试演一幕小话剧, 让学生入情入境。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文中两个孩子和学生的年龄相仿, 语言相似, 很有亲和力, 非常便于学生读入书境。教师在此要特点注意评价引导, “言为心声”, 指导学生准确、规范的使用课本的语言去说话。
在学生读入书境之时, 教师可适时从哥哥的话:“为什么它这么直, 长得这么高大?”这一问句, 通过反复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 循文明像, 塑造白杨高大形象, 进而感悟出白杨的品格。
教学第三段时, 利用文中“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这一问句变换形式反复朗读, 特别是要抓住第15节中, “哪里……哪里……”“不管……总……”句子的阅读指导, 体情悟道, 由树及人, 进而理解爸爸的心愿与崇高精神。
(2) 指导点拨。
实施要点:主导性原则, 导在学法上, 点在关键时。“指导点拨”与“研读感悟”应相伴进行, 重在阅读指导上, 感悟的点拨上, 尤其是在由树及人, 赞树颂人的隐喻之意的阅读理解上。
对于文章最后一节中“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喻意,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动画加以点拨理解, 设计小树在风沙中长成大树, 来体会爸爸对子女们寄于的殷切期望。
3. 引导熟读, 积累借鉴。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熟读课文, 积累借鉴, 迁移运用文本材料和言语经验, 其程序有二:
(1) 信息储存。
指导学生背诵第12节。操作方法是抓住“直、高大、服从需要、坚强不屈”等关键词, 以形助读, 以读显形, 熟读成诵。
(2) 品评借鉴。
3.《白杨礼赞》教学感悟 篇三
一、完善的构思夺走了学生自主的领悟
在这节课里,教师设置的问题可谓由浅入深,遵循了事物认识规律,却有违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体感觉,这位教师是在引导学生完成三道练习题,题型为填空。表面上讲,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权利,让学生围绕精心设置的问题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实际上,这种自主变成了“资助”与“馈赠”,学生的合作与探究都是在教师画定的圈子里开展,他们都在教师的“善意”相助下,明晰了白杨与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之间的内在关联,接受了作者意欲赞扬的白杨及其内蕴的精神。于是,学生接受了教师善意给予的“这一个”,至于“另一个”,自然难有自发、自主的深度阅读。
二、完美的活动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展示
新课改虽然推行多年,但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依然固守着一种习惯性思维,要扶着学生前行在语文教学园地里,要引导学生按照既设的方向前进,不愿他们走或多走一步弯路。这样的教师可谓用心良苦,但却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让学生一开始就走完美的路。其实,教学需要学生真实地展现内心的思考,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思维的过程,善于接受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阐释。就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设定的层次感强烈的问题,压缩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展示。最终,学生呈现出的答案惊人一致。是这节课非常成功吗?是学生阅读能力出众吗?两者都不可信。
三、善意的评价缩小了教师发展的空间
点评这节课,正如前文所述,评课教师纷纷给予好评。评价时,也引用了不少时髦的点评语,例如,“教学设计基于文本和学生的基础”,“课堂组织严密,构思精巧”,“学生活动充分”……实际上,在语文界,这样的现象不是个案,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师的危机所在。一致赞扬的不可信,一致批评的要反思。对于授课教师而言,他必须清楚众口一词的美誉背后定有不少教学瑕疵,必须遵循效益优先的准则,从教和学的层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例如,可在课中或课后与学生个别访谈,请他们讲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听取来自课堂参与主体——学生的真实见解。如此教师才有可能反思自我,进而促进专业成长。即使对于评课教师而言,过多的溢美之词也会促使其懈怠于教学研究,固着于既有教学程式的延续。
文学创作有个经验——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参与和融入,在文中巧于留白。在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留足缺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逐渐达成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
1在教师的主动隐退中,走向完美
笔者观摩过不少名优教师的课,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师主动隐身其后,更多地组织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教师主要负责课堂教学环节的串联。就以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用问题串联课堂,但不应是像前文所述的暗示文章内涵式的提问。例如,开头设以“由课文标题同学们能获悉什么信息”的提问;接着提醒学生研读文本,寻找白杨的品质和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再问学生“文章中除了写白杨,还写到什么?他们之间有何关联”;最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用意。这样的设问就起到了串联、突出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
2在学生的失败体验中,走向完美
学生的成长(包括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会存有挫折和起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怕学生出错,甚至要希望学生出错,因为如果没有错误,要么是学生十分优秀,要么是课堂教学设计过于简单而低效。例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看法:“我觉得我的母亲也有白杨这样的品质”。对此,教者没有给予肯定,只是简单地用文中的“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予以解释。应该讲,这位学生的回答相对于教师预设的答案而言是有差距的,但可惜的是,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讲述理由,更没有引导学生继续研读文本下面的内容。因为文章中认可白杨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更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实际上,在让学生有了失败的体验之后,让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并获取成功,这样的学习将更加深刻和趋于完美。
3在教师的评课归位中,走向完美
教师的评课必须有所改进,走出奉承化、套路化的怪圈。为此,笔者呼吁广大教师真正回归评课的本义之中,善于发现闪光点,并敏于挖掘不足。更有甚者,还要创新评课方式,敢于让学生参与评课,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效益的直接叙述人,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优劣的评判人,让学生感知评课教师评价能力的高低。当这些成为现实后,教师的专业成长(无论是授课者,还是评课者)必然具有全新的动力,也必将逐步成为现实。
课堂教学是一项艺术,在大家都在刻意追求完美的时候,让教师主动缺失于教学过程中,接受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失败体验,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效益评判的主体,这样的教学也将趋于完美。
4.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 篇四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反思
这一课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尤其是爸爸对孩子们说的那段话,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逐渐明白,而又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首先是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大意以后,直接切入文章的重点,即白杨树的特点,学生找到白杨树的`特点是很容易的。找到白杨树的特点以后,就让学生认真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基本上能理解到白杨树不怕艰难困苦,很顽强等。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爸爸仅仅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学生读了课文的,都说不是的。那么,爸爸的意思是什么呢?学校一脸茫然,不知如何回答。这时我要求学生继续读下文,并告诉他们,爸爸的意思,他的两个孩子暂时还不能理解,但我相信你们能理解。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读完了全文,通过爸爸接孩子们到新疆去上学,想到爸爸会要孩子们将来也在新疆工作;通过课文的结尾了解到爸爸艰信孩子们会在他的影响下,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爸爸给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文章的难点也就突破了。
5.白杨教学设计语文 篇五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 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学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二、学习新课。理解爸爸的话。
三、激情导入:
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1.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4.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体会爸爸的心。
导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6.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辨析课后第3题。
6.白杨教学设计语文 篇六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对于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文章,学生很难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虽然此时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由爸爸的神情变化深入体会最后一句话“那时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通过联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第三步,回过头来朗读爸爸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从而真正领悟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现在读这句话,学生已经清楚地明白原来“树似人,人似树”啊,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合二为一。借此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白杨教学设计语文】推荐阅读:
有关《白杨》教学实录09-18
白杨教学设计与反思07-15
白杨礼赞获奖教学设计08-06
19 白杨 一、教学要求11-20
五下语文《白杨》课文资料08-19
白杨礼赞预习教案设计08-12
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白杨礼赞08-10
白杨教案06-30
《白杨 》教案09-10
白杨街道办事处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