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精选12篇)
1.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 篇一
新型农民培训现状调查报告新型农民
培训现状调查报告
南溪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城镇组团的核心区域,距离宜宾仅33 公里,已完全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宜宾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城市,是川南经济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南溪作为宜宾市城市发展及沿江经济的重要组团,其优势十分凸显。
随南溪工业的大发展,区城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必成当务之急,传统的生产模式必将打破,失地待业人员必将产生,各种新的种养模式也必然形成,新型农民必将出现。同时,现代农业、服务业、生产制造业的发展和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的兴起,也必将催生新型农民的出现。因此,开展新型农民问题的研究,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适应我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学习需求,2012 年 4 月 6 日,我们深入罗龙镇长江村、东风村对李小姐、王女士、周先生三名农民进行了调查,总体来说,现在的农民学习进取心都非常的 xx,都希望能有更好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知识水平,让自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好的提升空间。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便有一批批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农业户口人员而进入
城镇务工,这个群体就是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走出家乡,为梦想为生活在城市奋斗打拼,他们大多数在城市的基层成为城市的基层砥柱,为城市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学历、知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等方面的要求,促使农民工朋友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城市中高水平、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解广大农民工朋友在工作中的学习需求,特此随机对三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农民工朋友做了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实际工作能力的运用和发挥情况,针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给予相应帮助和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农民工朋友们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熟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达到专业水平,从而更快更好更轻松的适应城市生活。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对象和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学习需求”问题而进行。
李 xx,女,19,职高,群众,未婚,家庭成员有 3 人,她现在一个民营企业任职,月收入 1500—2000 元左右。李小姐很想学习农学,在获得专业知识后回家乡支持当地农村的发展。本来学旅游的她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什么优势。她也考虑到通过短期培训进行脱产学习服装加工,这对于她继续留在城市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手工制造业也需要一批真正有手艺的人。
王 xx,女,23,初中,群众,已婚。家庭成员 4(有子)。她现在一酒店工作。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所以成了她竞争的门槛。所以她现在最想取得一个本科学历,主修经济学,当一个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短期餐饮服务培训她也感兴趣,可以先在餐饮业好好干下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去深造。
周 xx,男,23,大专,团员,未婚,家庭成员 3 人。他有些腼腆,但是计算机的水平不赖,学历也还不错。所以他想到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经济学,当一名财务人员。如果不行的话,他就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学习数控技术,毕竟对于一个男士来说,数控这个职业也是不错的。
(二)学历及收入状况 从农民工调查对象中受教育程度来看,其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为 90%,最少的是大专,比例仅为 10%。50%的农民工反映缺乏技术成为他们找工作的最大困难,35%的农民工反映学历成为他们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从调查对象岗位看,主要岗位办事员 30%,技术工 10%,普工为 60%(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 xx,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
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民工现有学历一般都低于本科学历。而且农民工的学历与年龄成反比例。50 岁以上一般为小学以下学历;30 岁—50 岁一般为高中以下学历;20 岁—30 岁为本科以下学历。其学历与同等城市人相比有很明显的差异。
三、农民工学习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习需求明确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二)农民工参加学习障碍,劳动时间长“没有时间”成为首位原因。因为现在大部分工厂上班时间名义上 8 小时制,但实际上班时间往往 12 小时左右,平常周六日也加班,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每周休息两天的,农民工的休息权益基本上没有得到保障。但是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学习技能、学习知识,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三)培训的费用高因为参加培训,出培训费外,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农民工挣扎需不需要参加这些培训。另外国家政府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上,但由
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而造成农民工一面急需帮助,另一面资金却又不到位的现象。
四、关于农民培训的调查述评: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而目前,对于农民培训问题,综观省内、外的培训现状,普遍认为:
(一)政府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 xx 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有些部门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我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只要不上访,就没有必要进行农民教育;农民只要有活干,就没有必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
(三)个别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敷衍了事,做过场,教育培训工作仅仅是“报名册争投资”,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农民培训没有实效。
(四)重课堂理论讲座,轻实践技能操作培训。
(五)缺乏本土教材、没有稳定的培训师资、没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没有通过培训后去实际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帮助转移就业。因此,新型农民技能培训随意性很大,培训效果甚微。
五、调查反思:
(一)培训机构的问题研究:目前,参与农民培训的部门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搞培训,加之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造成:一是培训内容难以统一,农民在生产中无所适从。二是重复培训多,主要表现为培训地点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地方培
训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训也没有;一种内容培训多次,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的怪现象,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有些部门的培训是一阵风,使农民无法受到连续性的培训。
(二)参训农民的现状问题: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淡泊。虽然小部分人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技术往往热情很高,但是谈到费用时,就不愿参加培训学习,更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三是由于年龄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加大。
(三)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问题研究:目前的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不足,信息滞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就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的多媒体教学培训。
(四)培训教材问题:目前,培训的教材、资料五花八门,不切合当地实际。故如何解决切合当地实际的培训教材,以期达到应有的良好效果,是本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培训基地及设备设施问题: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讲座,只能是一种走形式、做过场,没有实际意义,达不到应有的培训目的。
六、调查建议 (一)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行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依归,以转移就业形式为引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要逐步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把职业需求情况、技能要求等及时传递给农民工朋友,使他们了解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要建立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对农民工朋友培训需求进行分类,使之可以按其需求提供相应服务。
(二)关于培训内容要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制定培训项目,以长训或短训结合学历教育的形式开展。培训要加 xx 成效结果宣布,在实际教育中切实提高培训含金量。针对农民工朋友的资金不足培训中心可以推出相应的优惠制度,适当降低培训的成本。
(三)灵活办学,把培训班办在企业、工厂、村社,送教下乡,把职业学校的办学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为地方经济发
展服务。
(四)只有在整合资源、多部门联动的基础上,才能为农民工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二 o 一二年八月八日
2.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 篇二
我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当前农民工总量有2.5亿左右, 这也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减少了2.5亿左右, 关键是这部分人大多年纪轻、素质高。目前, 在农村务农的确实存在数量萎缩、年龄结构失衡、技术素质堪忧等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特别的显露, 但农业劳动者后继乏人的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大家常说, 在农村干活的是“386199”部队, 确实很普遍。但我想这也反映出我们中国妇女和老人之伟大, 她们辛勤耕耘, 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们的家人在城里工作, 为城市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 我们要给予农民更多的关心、关怀和理解。当务之急, 是要努力提高这些人的文化素质、种养技术水平, 尤其是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 适应他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需求。根本的还是要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靠他们引领和带动将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3.谁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篇三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23-01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5年3月,福建省“2015级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蔬菜班)”在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学,来自田间地头的95名农民和农技公司的员工参加了这次培训。据介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早在2013年就开办了,由福建省委农办和农业厅主办,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校承办,分别开设茶叶、蔬菜、果树、食用菌、畜牧兽医5个专业,学制3年,学员对象主要是各地农业部门推荐的职业农民,条件是年龄在50岁以下,具备高中或同等学力,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可见,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一种特定的职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份认定。其次,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不再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希望通过农业生产与经营获得更多收入,成为现代农场主或农业老板。此外,新型职业农民还应该是“知识型农民”“素质型农民”,而不是卖苦力的简单劳动力。
那么,新型职业农民到底应该由谁来培养?一直以来,我们总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寄希望于农村职业教育,即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涉农培养能力每况愈下,一些原先开设涉农专业的学校纷纷放弃涉农专业,开设与城市职业学校相同的专业,承担起农村新一代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71.98万人,比2010年减少38.42万人。涉农专业失去吸引力,当然与“重工轻农”的社会传统观念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与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水平不高有着直接联系。早些年,关于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本地流传这样一句话:“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如嫂子。”最基本的技能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指望他们推广农村新技术、提高农业产量了。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有三种: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无论哪一种类型,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一定的专业技能”。没有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和方法,就很难占有现代农村生产经营市场。没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生产的农产品就没有科技含量,增产增收的梦想也会落空。没有现代农业的服务理念与知识,要想在农村社会服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非常困难。可见,不掌握现代农业先进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知识,要想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真不容易。可以预计,将来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一定是掌握现代农业高科技的新一代大学毕业生,甚至是硕士、博士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应该是农林类高职、本科院校以及其他相关院校,这些院校具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师资、技术和设备。当然,如果中等职业教育具备条件,也可以承担部分项目,参与较低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福建的做法無疑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2015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发出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的号召。农业要强,人才必须要强。人才要强,必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满足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培训中,高等教育要有所作为,要充分发挥相关职业院校的主体优势,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现代农业大发展。
4.新型女农民培训调查报告 篇四
一、总体思路明确
区妇联确定的女农民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双学双比”活动质量,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动员和组织广大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培训的范围主要是女农民,特别是农村女“两委”委员、村妇代会主任和女创业能人等。
二、年度计划完善
根据职责界定,区妇联制定了明确的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开展女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参加培训人数达到2000人;加强对城乡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培训期数8期,培训人数不达到1000人,培训期数8期;加强妇联基层干部培训,举办培训班3期,村妇代会主任普遍接受培训;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或法律知识讲座2期;在镇街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宣传、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组织活动6期。
三、培训方式多样
针对妇联组织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和培训资金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开展的各类培训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与本级联合,协调农业、科技、计生、司法等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利用其它部门的资源共同开展。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爱心牵手、科技助力”活动,加强农村妇女科技培训。以为例,全区各级妇女组织累计开展种养技术宣传与培训46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份,培训妇女2500人次。
二是依托上级妇联,上级妇联开展的各类巡回讲座,由区妇联具体组织承办。开展家庭教育“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这个平台和省网上家长学校的资源,组织农村家长及时收看学习“农村父母课堂”节目。“农村父母课堂”以如何提高农村父母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孩子成长为重点,向农村父母传播家庭教育新知识新理念,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起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了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开展“女性文明大讲堂”和“女性健康知识大讲堂”巡回讲座。大讲堂的讲师是全国妇联统一聘请的.,在每个镇街都安排了至少一场讲座,请农村适龄妇女参与。通过讲座普及健康生活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提高妇女素质为切入点营造和谐家庭,从而带动和谐社会创建。
三是协调社会组织和姊妹妇联:协调家政公司、特长学校等单位的资源,开展专门培训。定期组织农村妇女赴先进县区学习观摩,提供学习的平台,推动思想大解放。根据培训要求和群众意愿,组织部分农村妇女赴先进地区观摩学习,帮助她们解放思想、更新知识、开阔视野。20我们组织了农村镇街妇联主席、村“两委”女委员、农村女创业大户等代表20人,赴广饶县、区参观学习,观摩了两县区部分农村女企业家、创业大户的项目,帮助镇街妇联、农村女能人自我定位、找出差距,激发她们奋发进取、敢干敢拼的精神和魄力。
四、培训目标明确
近年来,区妇联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主要从提高她们“三种能力”入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妇女培训工作。这“三种能力”一是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二是构建和谐家庭的能力,三是政治参与的能力。
五、几点经验
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总结近年经验,我们认为做好培训工作还需要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深入调研,增强培训针对性。深入调研,了解新时期农村妇女的培训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培训工作也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二是部门联动,发挥资源优势。普及知识,提升妇女素质是培训的重点和难点。仅靠妇联组织的力量对农村妇女进行培训,与培育新型女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5.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 篇五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培养新型农民任重道远,必须要有长期努力奋斗的思想准备,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下大力气长抓不懈,为了更好的培养新型农民我们制定了以下几项措施。
(1)要加大政府的扶助和支持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具有明显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要树立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培养的理念,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要加大投入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做好示范引导。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唤醒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逐步实行规范运作。一是县、乡都相应地成立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组织机构,确定专门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逐步组建农村人才开发完善的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在村一级设立人才服务点或联系点,建立乡土人才需求信息联系网络。二是在健全政府人才开发机构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村各类乡土人才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民间组织,从而在农村形成政府人才开发机构和农村乡土人才民间组织纵横交错的乡土人才开发网络,为乡土人才开发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3)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的作用培养新型农民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注意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组织平台;建立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4)加强对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与管理。一是各乡镇要要积极建设好本乡镇人才库,按照乡土人才的不同类型,分门别类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乡镇土人才库,真正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乡土人才纳入组织视线,便于对乡土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二是各地人事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做好对农民职称的评定工作。继续在农村乡土人才中做好农民技师、助理技术、技术员、助理技术员的评选工作,加大培养农民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科技兴农带头人的力度。三是根据各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出一批畜牧、水电方面的人才,确保发展的需求。
(5)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育大计,质量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提高质量始终是农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性任务。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注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建立专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要注意用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
6.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 篇六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成为农业现代化急需解决的难题(农业部教育科技司,2017)。
而解决农业现代的难题,关键在人。加快培育新兴职业农民,吸引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务农创业,才能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完成中央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部教育科技司,2017)。
为探索如何在广东省响应中央号召,落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本文创新性应用PEST模型分析了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原因,接着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广东省培育新兴职业农民的优势与劣势。基于PEST和SWOT分析,结合仲恺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的培育实践,得出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践的总结与启示。
一.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原因——PEST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自2012年起,中央高度关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连续五年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认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和发展的动力源(颜廷武,2017)。2012 年农业部在全国100 个县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 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示范培育范围扩大到4个省、21个市和487个县,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齐乃敏,2016)。
与此同时,广东省农业厅也积极配合,出台如《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农〔2017〕224号)和《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农规〔2017〕2号)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大力促进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向前发展。
从中央一号文件的纲领性指导,到广东省农业厅出台的具体实践政策,都反映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和政府当前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政治需要。在该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广东省基本形成了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但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根据新浪财经全球宏观数据显示(见图1),我国截至2015年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9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我国要用约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十分低下,目前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何传启,2012)。严重匮乏的人均耕地面积资源和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在人口持续增长,土地面积不变的基本国情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完成农业现代化的破局关键,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图1 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和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对比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
从个人层面看,2016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684元,2016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12元(见图2),同时期比较,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约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务工所得收入远远超过在农村务农所得。由图2还可得知,自2013年至今,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1067.79元增长至2016年的14512元,同期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9537.29元增长至2016年的37684元,尽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年稳步增长,但收入金额之间的绝对值差距却愈发明显,传统农民的生产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这导致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谁来种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面对并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颜廷武,2017)。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民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升级,这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真正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图2 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对比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3.社会环境
尽管中央自2012年起就在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但在现实社会中,务农人员社会地位低,社会各界包括农民自身对职业农民缺乏足够的认同感,这是阻碍人们投身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社会大众认为农民社会地位低,主要是因为职业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和收入低引起的。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在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主体队伍(20-60岁)中,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呈现出整体偏低的特征。其中,农村地区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人数占总体的88.71%、高中文化程度为8.5%、大学专科及以上程度为2.79%(见图3)。对比世界著名农业大国美国,1990年大学毕业的人数已达到农民总数的10.8%,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到32.9%(杨成明等,2014)。
图3 2008年中国农民接受教育与培训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官网中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此外,传统农民思想观念禁锢落后,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从事农业的目标只是维持生计,加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和农民自身较低的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较低(杨成明等,2014)。加上农村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低竞争性,使得农民普遍缺乏对农业市场消息的了解,没有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这也导致农民在农业贸易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弱,所生产的农产品产品附加值小,利润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低,仅够维持温饱。
要改变传统农民社会地位低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农业现代化中,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和培育有文化,善经营的年轻人投身农业,通过他们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逐步推广,以点带面,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稳健向前发展。
4.科技环境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转化为生产力的仅为35%~4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80%水平(谢学芳&何其祥,2017)。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特别指出,在农业领域仍有大量科研成果被闲置,没能得到有效转化。一方面,科技成果供给存在问题,很多科技成果的研究方向和投入产出比严重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学习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不主动不积极。我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对单个农户产生的实际效益。
从个人层面看,从历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见图4),2010年我国公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等,以及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公众事务的能力)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27%,而农村仅为1.51%(杨成明&张棉好,2014)。我国农民群体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偏低,这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有重大消极影响,因此更加需要加快落实对现有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接收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生产效益。
图4 2005-2010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指数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情况》
二.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与劣势——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1 政策大力支持
广东省农业厅为进一步推动落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地部署,相继出台如《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农〔2017〕224号)和《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农规〔2017〕2号)等系列政策。在该系列政策地支持和指导下,广东省农业厅、教育厅创新性联合农业高等院校——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成立了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该基地成立后发展迅速,于2017年5月获批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截至目前,该基地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陆续在广东省内广州、韶关、梅州、河源、云浮等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7000多人,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1.2 专项资金支持保障
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粤农〔2017〕224号)政策,拨款3300万元用于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在2016年示范县的基础上,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项目县数量为105个农业县(市、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进高校培训。该笔资金按照“2017年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安排表”,根据各市县实际情况,分发到105个项目农业县(市、区),为各项目农业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有利于调动当地政府、农业培训机构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农业培训机构积极培育,农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1.3 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强劲
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达62.7%,主要农作物、猪、家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7%、95%、85%,水稻优质率达72%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7%。科教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全省建有161个农业科研和4331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省级科技创新联盟加盟成员单位达334家(中国产经新闻报,2016)。由以上信息可知,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说明广东省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接受度很高,转化应用能力强,实践效益高。另一方面,广东省具备较为丰富的农业科教资源,能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当这些农业科教资源和传统农民被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将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促使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劣势Weaknesses 2.1 农村劳动力逐年流失
从前文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可知,由于务农收入低和农民社会地位低等原因,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出现“谁来种地”的农业用工荒现象。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见图5),2000年至2015年,广东省农业劳动力从1572万人逐年流失至1351.8万人。从目前广东省城镇化进程持续发展的大趋势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人,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的情况下,要想维持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方面需要推动现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另一方面也需要吸引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务农创业。
图5 广东省主要年份农村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6》
2.2 培训对象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前文社会环境和科技环境分析指出,我国存在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呈现出整体偏低的特征,广东省也不例外。据肇庆学院图书馆的一次全省抽查调查统计,全省1438名农民受访者中3.6%没上过学,26.2%为小学文化,39.9%为初中文化。受过中等教育(高中和中专/技校)的占16.5%,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和本科)的占13.8%,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合计为30.4%,而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合计达69.6%(马艳萍,2017)。大多数传统农民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农业技能和生产机械操作,还是停留在只凭传统经验开展农业种植和养殖生产。另外,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树立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竞争意识,信息闭塞,不能灵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
3.机会Opportunities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逐渐建立健全
广东省自2013年就着手开展新兴职业农民培育,采用“专门机构(管理结构)+多方资源(培训机构)+市场主体”的组织方式,联合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特别为粤东、粤西和粤北等欠发达地区培育了大批基层农业人才,为推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南方农村报,2017)。广东省目前已建成48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12个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试点,1个高等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基本形成了从乡镇到市县,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特别培训班的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该体系目前已积累了几年的成功运营经验,能在广东省即将启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整省推进计划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3.2 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高
广东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来,对国家政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越来越多农民对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义和好处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各地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特别是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的建立,给了广大农民一个途径走进大学校门,在体验高等学府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农业技术,更新农业生产经营思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科学文化素质。
4.挑战Treats 4.1 培训资源分配不均
广东省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到2020年之前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标有限,从总数上就远远不能满足广东省1351万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需求。广东省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只能先覆盖青年农场主、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因此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渴望转型新兴职业农民的需求不一定能得到满足。此外,各县市分配到的培训名额数量不等,有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因为路途遥远,农忙等客观因素无法参加培训,也就错过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错过摆脱生产生活落后面貌的机会,反而加大了各地区之间农民的差距。4.2 激励扶持体系不完善
目前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重心主要还停留在开班培训和认定管理阶段,后续配套激励扶持政策还不完善。一方面,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金钱成本来进行学习,当培训结束时,如果农民只能获得一本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证书,没有实实在在利益,实在难以保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对农民长期的吸引力。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证书还需要与一定的激励扶持政策挂钩,例如持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在农村金融借贷上能享受一定的优惠,在租借或够买农用机械器具的时候享受一定的折扣。另一方面,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后,想尝试新的农业技术或新的农业推广产品,还是会面临很大的生产风险的,失败的风险也往往让农民对新技术和新产品望而却步。因此也需要政府推出相关法律法规立法保障,或联合保险公司为新兴职业农民的农业创新生产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三.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 ——以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为例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充分利用广东省政府的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于2016年12月申报并获得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立项,并于2017年开始省农业厅开展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广东“百佳农民”评选与培训、师资队伍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项目检查指导与绩效考核等项目工作。2016年以来,基地先后承担了省农业厅、连平县、新丰县、和平县、博罗县、五华县、兴宁市、韶关市武江区、浈江区、翁源县、云浮市郁南县等相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为以上县市地区培育超过2000名新型职业农民。此外,基地还成功完成中山市、五华县、和平县、新丰县等地农技推广人员培训项目。基地通过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践,力图规范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内容、程序和要求,通过培育“百家农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培育合作基地建设
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在传授农民农业理论新知识的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平台供农民学员在田间地头实地操作所学到的新农业技术。因此,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原有合作单位以及新增合作共建单位,与广东绿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仙居果庄农业有限公司等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展开教学场地使用、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截至目前,基地现已拓展建立了全产业链的培训实训基地,包含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农业、品牌电商、设施农业、连锁农业等完成的农产品培训链。形成了100位教师资源、20位田间辅导员、10位创业辅导员的可使用产业和师资规模,能同时承担500人的培训接待。
3.完整的培育模式建立
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实践和管理经验总结,基地基本完成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农场主的培育模式和课程体系。2018年,基地计划把全部课程分为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学习知识和体验大学生活阶段,由培训机构与农林类高校合作,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农林类高校体验高校学习、生活,主要内容涵盖农业政策解读、市场营销和品牌创立等课程,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第二阶段是开拓眼界和洽谈对接阶段,由培训机构与电商机构合作,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省级以上电商基地、电商产业园农产品体验馆、京东生鲜物流基地,聘请电商产业基地、农产品电商企业高管授课,与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对接等活动,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第三阶段是参加实训、交流、评价和考试考核阶段。由培训机构结合当地实际,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当地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大型休闲农庄等进行交流学习、实训操作,聘请有经验的高管分享农业经营心得,教会学员使用“云上智农”等农业信息平台APP,在网上对任课老师进行评价,做好考试考核,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4.师资库和教材编写基础性工作的完善
2016年以来基地通过优秀师资邀请和实战培育等方式新拓展了40位课程专业师资力量,涵盖高校专家、政府政策专家、企业管理和创业专家、田间优秀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型,形成了多元、优质的师资结构同时,编印了《鹰嘴蜜桃栽培技术实训手册》、《柑橘栽培技术》等6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总体上,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资力量,优化了师资结构,在鹰嘴蜜桃生产、柑橘生产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专业技术和培训优势。
四.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践的总结与启示
1.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
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之前,需要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除了选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覆盖县市地区和培育名额指标之外,还应该根据学院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种植养殖模式和产业发展需求等因素,把培育对象划分为生产技能型、技术服务型和经营管理型三类。针对不同培育对象的需求和特点,设置不同的培育目标与任务,然后分层次进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科普知识,内容涉及基础文化科学知识,一般性农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常识等;第二层是专业技能培训,即根据农业全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具体需求,开展实操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培训;第三层是经营管理培训,培训重点是市场营销、品牌树立、“互联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童洁、李宏伟、屈锡华,2015)
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界定每次培训学员所属的类型和层次,有利于指导各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能为农民学院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成效。如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根据实际需求,为基层农民和“广东百佳农民”提供了不同的培训内容,不仅让基层农民掌握了鹰嘴桃、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也让“广东百佳农民”通过“精准培训”学到了精准农业和互联网电商运营管理等知识,使得不同培育对象都有所收获,受益匪浅。
2.构建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2.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目前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联合涉农职业院校和高等学院等教育机构开展进行的。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充分激活调动各方面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推动校企合作,不仅能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也能通过市场竞争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多家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展开新型职业农民教学场地使用、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这是高等学院和社会企业合作的一次成功范例。但基地应继续探索完善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建立长期有效的双赢模式,一方面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实地教学实操用地,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以培育出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多样新型职业农民人才。
2.2 利用多元媒体创新培育方式
考虑到广东省各地区农业生产周期不同(农忙时间不同)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阶段覆盖县市有限的因素,为了让更多渴望得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有机会学习到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教育机构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集中授课,实现观摩等形式,更要利用现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新培育方式。
如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传播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帮助农民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最新的惠农政策和农业信息。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立技术交流平台,提供专家在线答疑解惑,加强培育主体和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为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考虑到很多农民对智能手机操作使用不熟悉,针对性在培训课程中加入教会学员使用“云上智农”APP、中国农技推广APP、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职业农民”微信公众号等内容,帮助学员迈入农业信息化时代。但基地也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把每一期集中授课的教学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不仅能让当期学员能复习巩固培训内容,也能让更多没能参加培训的农民有机会在网络课堂中自主学习。
3.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化 3.1 因地制宜推广特色农业品种和技术
在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推广当地特色农业品种和技术,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各地区农民对当地特色农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种植养殖技术,因此当推广当地特色农业产品的新技术的时候,农民的接受程度较高,调整生产的成本也会较低。
如“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潘国平就是在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中学到了适合在韶关地区应用的“奈李套袋技术”,该农业新技术让潘国平种植的李子外观漂亮,裂果和虫害减少。青奈李变成了黄金奈李,身价也从1元/斤上涨到10元/斤(刘盾,2018)。尝到了甜头之后,潘国平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更加积极,并主动把这项技术在他所在地区进行推广,带动区域农民一起转型成新型职业农民,走向致富之路。
3.2 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针对性
在推动广东省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课程内容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选择和安排。现阶段,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主要来源于传统农民的转型、涉农院校的学生和农业企业家。不同群体对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内容的需求明显是不很大差别的。针对传统农民群体,课程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培育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生产管理和农业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群体。针对涉农院校学生,可以多普及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地知识,多提供一些下乡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们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创新所学。针对农业企业家,则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多强调市场营销、品牌建立与管理、网络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企业运营必备的内容。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目前的师资库已涵盖高校专家、政府政策专家、企业管理和创业专家、田间优秀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型,基本能满足不同培育群体的学习需求。但目前基地所编写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内容还只是针对传统农民的新农业技术知识,关于农业产业市场营销、品牌建立与管理、网络营销等发面的内容还有所欠缺,之后仍可以进一步丰富完善。
4.完善相关配套跟进惠农激励政策 4.1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
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发展关键在于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逐步使“职业农民”一词从过去的身份属性表达转变为职业属性表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从而吸引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源源不断投身农业现代化伟大事业之中。
首先政府要联合涉农院校教授专家、农业产业代表和农民代表等多方力量严谨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标准。接着通过一系列规范有序的申请、考核、评估和公示流程后,授予申请者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并由农业部门统一备案。然后把该证书作为农民申请国家农业补贴、农业融资优惠和农业保险等系列优惠政策的依据,提升该证书的含金量。这有助于提升新兴职业农民的职业性和标准性(杨成明、张棉好,2014)。
4.2 创新惠农激励政策
在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后,广东省政府还应该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惠农激励政策:第一是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广东省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农民提供金融担保,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授信额度,支持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创新或产业转型升级等活动;第二是提高农业补贴标准。对已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可以提高其农业生产的补贴标准,并提供专属的农业技术支持服务,与传统农民形成差异化,刺激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第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在向农民推广现代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时候,除了要向农民解释说明产品和技术的具体情况,还更应该为其提供农业保险服务,并对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提供差异化优惠,降低传统农民进行现代化转型升级时所面临的风险,打消农民的后顾之忧,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收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齐乃敏.(2016).从被引分析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安徽农业科学》.第44期.第246-250页
颜廷武,张露,张俊飚.(2017).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探索与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35-41页
杨成明,张棉好.(2014).多重视阈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第28期.第76-82页
郝志瑞.(2015).基于国际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路径研究.《世界农业》.第12期.第232-236页
夏益国,宫春生.(2015).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第56-64页
李国祥,杨正周.(2013).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农林经济问题》.第5期.第93-97页
王晓旭,张亮.(2015).农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分析.《新型农民培育》.第5期.第29页
赵艳艳,姚秋菊,原玉香,张晓伟,蒋武生.(2015).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与实践.《农业科技管理》.第34卷.第2期.第59-61页
童洁,李宏伟,屈锡华.(2015).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财经问题研究》.第4期.第91-96页
金洁.(2016).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农业与技术》.第36期.第4-6页
马艳萍.(2017).当代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需要及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第29卷.第11期.第121-128页
叶星,徐辉.(2016).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SWOT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第27卷.第17期.第272-273页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2016).2016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7.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问题 篇七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逐年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和城镇经商或务工,农村出现务农劳动力锐减现象,致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要素非农化、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严峻形势,今后农村“耕地谁来种”、“畜禽怎么养”、“农业靠谁兴”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社会问题。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2012 年至2015 年连续4 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其作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一个重要抓手,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性和实践性研究上,包括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概念界定[1]、多样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2]、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3]、农业发达国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经验及启示[4]、多理论视角探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影响因素[5]、多维视域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价值[6]、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研究[7]、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与路径研究[8]、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立法研究[9]等方面,而研究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问题的文献尚未见报道。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以期为学术界更深层次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问题提供基础依据。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能力、对象和内容
( 一)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能力
2005 年,农业部首次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指出,要将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或相当于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作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培养对象。2006 年,农业部进一步提出要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专业人才。这是农业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精辟论述。从中可以发现,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务农农民具有本质的区别。传统务农农民是一种经验式农民,其长期从事的是小农生产活动,而新型职业农民则是一种有思想、有理念、有抱负的职业化农民,是一类以农业为职业本位或岗位,长期扎根农村,将农业视同于工业和服务业等二三产业一样重要,用70% 以上的时间和精力主要从事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能熟练运用现代化设施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年收入超过当地农民收入10 倍以上收入的“有基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以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新农民。
从上述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四大职业能力”要素: 一是驾驭内容的专业能力; 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三是善于交流的社会能力; 四是认同价值的人格能力。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在能力上的要求会更高。
( 二)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最重要部分,担负着农村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任。因此,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规模,确定总目标和分目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如以湖南的粮食产业为例,2013 年湖南承包耕地30 亩以上种粮大户达26万户,粮食播种面积4167 万亩,成为农业科技应用和粮食种植的骨干力量。因此,粮食产业可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且国家和地方可从高产农业新技术、先进农业新设备新设施、补贴资金、农业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向其倾斜,并按照起步型、创业型和带动型等三种类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每个类型各占一定比例,使其成为当地社会的中产阶层,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富裕化的“领头羊”。
( 三)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内容
培养造就一支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复合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养机构必须采取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坚持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后续跟踪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培训方式,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分产业和类型进行经常性、系统性、全程性培训,实现技术技能与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培训并举。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系统开展农业创业培训,培养农业创业型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依托农业职业院校,采取“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方式,以整村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培训为重点,结合农村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需求,主要面向有强烈创业欲望和意识,有较强农业产业基础和较高文化素养的返乡农民工、农业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大户等中青年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创业培训。
2. 全面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训,培养农村社会化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以农村从事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培养对象,采取分类培训方式,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考试考核合格的农民学员颁发现代农业职业技能证书。
3. 重点开展农业经营管理培训,培养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产品经纪人等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在深入调研这些人员的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培训计划,一方面,结合实际需要开设基础课程; 另一方面,着重开设经营管理实务专业课程,进一步提高他们组织带动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式、方法和路径
( 一)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主要由具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专业技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本领的现代职业农民构成,通过不断完善培训基地条件建设,将其建成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实践的多功能中心,成为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的重要阵地,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支撑平台和培训平台,并由培训向培养转变,按农业生产环节分阶段培训,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加强实训操作,由懂到会,实行全过程培养。
1. 以农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经营型职业农民。根据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要求,着重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人才培养、管理和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上的薄弱环节。
2. 以科技种粮大户为重点,培养技能型职业农民。创新土地流转承租方式,实行土地集中连片租赁,有序流转给种粮大户,针对其粮食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将先进的种粮技术、管理技术重点传授给种粮大户,帮助其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效能,取得粮食生产规模效益。
3. 以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培养服务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大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综合服务的职业农民队伍。
( 二)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法
参照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做法,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制度,由县级人民政府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并从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为了培养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政府应整合涉农项目,由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个人或领办的企业承担,以提高科技水平和竞争力。要创新农业生产补贴模式,建立“谁生产谁受益、不生产不受益”的按实补贴政策,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鼓励通过出租、转包、转让、互换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良性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平台。把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到财政贴息贷款范围,并简化相关创业贷款手续。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全部纳入农业灾害保险承保范围,把风险降到最低点。在优秀种养大户评选、新增的农业生产各类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 三)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路径
1. 在企业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依托龙头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新型职业农民引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运作,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企业运行的规律和方式。
2. 让新型职业农民在产业链中成长。依托主导产业,让新型职业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使其掌握生产的全过程,让其经常接受锻炼,在锻炼中得到成长。
3. 让新型职业农民在服务体系中成熟。新型职业农民的成熟还得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形成。这个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会不断出现问题、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
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对策建议
( 一) 制定办法严格认定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机构要定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省、市、县等三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制度,按照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分行业科学确定认定条件和标准,以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为重点,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认定职责,报市、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同时委托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结合本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生产情况,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公开公平公正、属地动态管理、与政策挂钩的原则,坚持“种养结合、统筹兼顾”,遴选新型职业农民愿意从事和接受的主导产业,从生产规模、科技含量、经济效益、服务水平等方面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对具有农科中专以上学历、持有岗位技能证书、从事适度规模经营或服务3 年以上,且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5 倍以上的,经考核合格后由农业部门颁发高、中、初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模式,严格实行全程管理、建档立册、计算机管理、证书年审,建立资格两年复审制,对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并收回证书。
( 二) 创新方式精心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要建立农业园区+ 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模式,动员涉农机构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与支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搭建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等“四大课堂”,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1. 在科学界定职业农民类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要求,建立村社+ 园场+ 企业+ 培养机构合作的模式,按照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即对生产经营型开展对全产业链技能培训,侧重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对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侧重于实际操作技能,配套进行后续知识更新培训和岗位练兵。在农业院校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制订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分层次、分类型实施培养,实行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相促进,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乐意接受的各类培训和实践,切实办成新型职业农民满意的培训,对其中表现突出的技术技能创业型新型职业农民,有计划地组织其接受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为其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各项帮助和扶持。
2.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行业内和行业外专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专家评聘办法》,组织专家定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从业情况、农业技能水平、农业创业能力和农业辐射带动能力进行科学评定,对达到一定农业职业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评聘一批农民专家,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专家库,定期跟踪培养和扶持。
3. 加强农业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选送新型职业农民到农业院校免费培养。实行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历教育方式,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特点、成长规律和实际生产需要,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订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实现高中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着力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以服务产业、农学结合、实用开放、方便农民、科学规范为原则,围绕产业办专业,入社入场教学与生产一线零距离,在产业链上办班,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安排与农时季节紧密结合,农民干中学、学中干,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供开放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兑换,打通与社会其他职业教育和培训衔接通道,将职业教育搬到村头、进屋头、下田头,就地取材、就近培养,有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 同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分享平台和远程教育平台,着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信息化,让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接受学习和训练。
4.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等科技进村项目,实现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有效对接; 通过现场指导和建立信息平台,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开展高产创建、超级稻示范推广和新品种试验示范等活动,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现场观摩,达到“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的效果,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的乡土专家。
( 三) 采取措施积极激励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共同创设包括土地流转、金融、保险、补贴、农村实用人才奖励激励等政策扶持,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从业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广大农村的广泛辐射带动作用。
1. 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面向全国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考核办法》,全国统一考核,每年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分类考核和星级评比考核一次。将考核在前1 /10 者定为5 星级职业农民,进行表彰和重奖,并在项目扶持上进行倾斜支持,使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干有人帮; 前1 /3 者评为4 星级、前1 /2 者评为3 星级; 对考核在最后10 名者取消职业农民资格; 对达到标准者及时增补。通过实行优胜劣汰,逐年增加,达到滚动发展的目的。
2. 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面向全国出台《新型职业农民“以奖代补”办法》,通过奖励扶持新型职业农民从业就业创业。在项目扶持上,凡是新型职业农民有能力承担的各类农业项目都要向其倾斜,帮助指导新型职业农民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 在资金扶持上,各类农业补贴一律实行“谁作业、谁享受”的政策,特别是要重点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户等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补贴,增强资金扶持导向效应; 在保障扶持上,着重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从业的农业保险意识,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扩大承保范围,提高其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让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从业消除后顾之忧,能大胆地投入农业市场; 在基建扶持上,加强农田整治力度,实行耕地保护和改良制度,优先让新型职业农民承担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田机耕道建设; 在融资扶持上,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提高筹资和融资的能力,创新各类农业金融产品,农业金融机构要出台操作性强的融资政策,简化一切融资程序,实行小额与大额相结合的政府贴息创业贷款政策; 在荣誉扶持上,各级党委政府群团机构组织的各级各类农民评选表彰活动,以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推荐对象,让给新型职业农民感受到农业的希望、农民的体面、农村的伟大。
( 四) 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评价体系
科学评价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效果是确保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的重要手段。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改变过去培训过程的单一考核,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机构、培养实施机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作为衡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综合评价指标,建立一个新型职业农民评价、人大政协评价和社会中介机构“三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评价体系。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量评价为主的方式,综合评价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效果,使培训效果看得见摸得着。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对培训机构实行优胜劣汰,将评价结果与培训计划安排、经费分配和信用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满意、人大政协满意和社会中介机构满意的培训机构建设。同时加大推介培训机构的典型经验,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优质培训机构。
( 五) 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条例
虽然我国出台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及一些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但是在这些法律法规中没有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条款。尽管新型职业农民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但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壮大,需要国家加强法制建设,在广泛深入调研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条例》[10],为各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法律保障,从法律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培养形式、基地建设、政策支持与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
五、结语
总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需要政府、培养管理机构、培养实施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共同投入及协同推进。在政府层面,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 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构条件建设的投入。在培养实施机构层面,应努力提高培养质量;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兴趣; 增强自身综合业务水平; 合理创新各项培养手段和方法。在培养管理机构,应着重加强对培养实施机构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在社会组织方面,要千方百计动员一切社会力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开辟绿色通道。只有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才能真正解决今后农村“耕地谁来种”、“畜禽怎么养”、“农业靠谁兴”的重大问题。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后出现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其培养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此,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能力、对象、内容、方式、方法和路径等基本问题,并提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际工作部门加快推进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学理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1]华芳英.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趋向与培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6):37-40.
[2]王秀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管理探索[J].管理世界,2012(4):179-180.
[3]吴易雄.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与突破——基于湖南株洲、湘乡、平江三县市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70-75.
[4]杜妍妍,姜长云.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特点与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5(7):57-58.
[5]吴易雄,周德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什么、怎么做——基于湖南石门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24):66-69.
[6]夏金星.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260-263.
[7]童洁,等.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5(4):91-96.
[8]陈别锐,等.现代农业园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与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8-61.
[9]章康龙.论现代职业农民的培养[N].光明日报,2012-04-04(6).
8.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 篇八
一、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对培养新型农民必要性的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农民增收、农民权益问题。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历史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农民最为迫切的要求。
1.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增强农民转岗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专业技能,是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不断增收的直接动力。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2.培养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经营第一线的专门人才的教育,其本质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只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转变观念,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才能用现代化知识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其在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培养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民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充分利用农村职业学校人才、设备、基地等方面的优势,引进、试验、示范农业领域里的新方法、新品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坚持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扩大就业选择,促进农民不断增加收入。
二、发挥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1.强化政府统筹力度。深化农业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要使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做到资源的相互沟通与共享,使“农科教”“普职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筹与结合。必须由当地政府进行统筹管理,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建立与市场接轨的产教结合的新机制,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改进农业职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农业职业教育为其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应该多样化。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主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农村招收学员;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和农民文化水平、接受能力来精心编写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亦尽可能采取现场教学,让学员学会技术,回到家乡学以致用,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3.建设一支优良的农村职教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本保证。这就需要我们要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职教师资队伍上狠下工夫,培养既懂教育又懂经济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4.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和更新课程结构
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绿色环保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紧密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围绕农民转岗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
新课改下教学的魅力
田宏
新课改下教学的魅力就是教师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美好而震撼学生心灵的巨大力量,也是教师学识、能力、人格等素养在教学中的综合体现。身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具有强大的撞击力,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那么,教师的教学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理论魅力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理服人,即用逻辑的力量征服人。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教师的教学必须具有理论魅力。教师的教学是否具有理论魅力,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所教学科理论的研究程度和达到的水平。优秀的教师,一般都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在学识上能吸收所教学科理论的最新成果;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既遵循科学的原则,又具有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不断创新,从而在教学中产生令人叹服的逻辑力量,艺术地征服学生。
二、知识魅力
师生之间关系的确立,从根本上讲,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信息差和知识差。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准确、丰厚的知识蕴涵,教师在授课中,只有用准确、丰富、生动的知识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能把知识点融合到超越教材水准的知识背景中去,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清晰明快;其次是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每个教师必须潜心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除了精通教材,熟悉教法外,还应具备有丰富的政治、哲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学科史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其形成融会贯通,串联迁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以广博的知识背景形成教学魅力。
三、艺术魅力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学中总体框架的勾勒、阐述层次的展开,典型事例的穿插,情感世界的激发。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规范美观的板书。准确生动的语言等。四十分钟,教师都必须成竹在胸,或旁征博引,循循诱导,或层层深入、点石成金。让课堂教学成为节奏美、知识美、活动美、思维美的体操,使学生在“知识就是力量,教学就是艺术”的享受中,精神受到激励,智慧得到启迪,思维得到锻炼,知识化为智能。教师要形成教学的艺术魅力,一要认真备课,注意挖掘教材新意,落实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抓准突破口,真正做到“向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二要“脱稿授课”,对教学设计烂熟于心,招之即来、呼之即出;三要强化教学基本功,在教态、语言、板书、教具运用、课堂调控等方面挥洒自如,准确有力。四要全身心投入教学,讲究教学方法,重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还要发现教学中的真善美,揭露和鞭挞隐藏在事物中的假恶丑,认真关注学生的视野和精神境界的升华,既教书又育人。
四、人格魅力
9.新型农民培训合同专题 篇九
为切实做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工作,明确培训机构和受培训学员的责任义务,特制定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
甲方:裕安区立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乙方:姓名:电子台账编号: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甲方严格按照新型农民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负责组织和安排好培训工作。
2、甲方对乙方开展的培训为阳光工程培训。培训对象主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开展农业生产及管理、农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内容培训。培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时间累计为5天。
甲方必须按照省市文件的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培训任务。精心组织学员,按要求的天数进行教学;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授课;必须发给学员教材和相关资料;对学员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和指导;对学员的生活给予必要的照顾。
二、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乙方必须认真学习,遵守课堂纪律。在教室内不抽烟,不大声喧哗,不在教室内接听手机(上课将手机调在振动状态)。
2、乙方在学习期满后必须注意接听上级部门的回访电话,如实回答问题,并提出合理要求和建议。
3、乙方一旦参加了培训,就必须至始至终。原则上不得请假和旷课,不得迟到、早退。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履行书面请假手续。如无故迟到、旷课和中途退学,将收回发放的教学资料。如有物化补贴和生活补贴等将予以取消。并将学员名单记入培训档案,今后将不在享受任何培训和有关政策性扶持。
4、学员如对培训有意见,有权进行投诉,受理单位:裕安区新型农民培训办公室,电话:3236683
以上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生效。
甲方:(盖 章)
乙方:
10.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 篇十
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我叫XXX,通过参加本次新型职业农民“水稻班”的培训,本人心得颇多,感受甚深。特别是各位
老师给我们传授的知识,许多都是我们平时不知 道的。在实际操作中都是似是而非的。老师的讲 课通俗易懂。
刘赋华书记讲的新兴职业农民素养与农业
发展新理念,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新型农民 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及要求,还有其他老师的 精彩讲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1.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 篇十一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快慢。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要顺利完成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人才。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素质,才能创造性地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建新屋、铺新路就能完成,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经济发展问题,又有社会进步问题;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层面的内容,又有体制改革深化层面的内容;既有科技手段的运用,又有经营方式的选择。因此,农民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素质提高了,农村的建设才能快速、有效地推进,才能在低成本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新型农民,关键在于教育引导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其整体素质的高低,不但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调查的情况看,河南省农民在知识结构、法律意识、道德水准等方面的整体素质与新型农民的内涵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亟待加以教育提高。
1.农民的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需要培训提高。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人员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多数已经流向外地和城市;30至60岁的中生代农民,身体健康的,也大多外出务工;真正在家种田务农的,多是一些60岁以上的原生代农民。这部分人员的文化层次较低,基本上靠经验种田,不愿、也不会在科技种田、节本增效上下功夫,对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依赖性比较强。在外出务工人员中靠体力挣钱的多,用脑力挣钱的少;给人打工的多,自己当老板的少;短期打工的多,有长期稳定工作的少。因此,如果不注重强化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知识教育,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就难以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农民的法律意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法治要求,需要开展普法教育。部分农民缺乏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尤其是对国家新近修订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的农民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只愿享受权利,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有的农民在筹资筹劳、兴办公益事业时躲着干部,而在建房造屋遇到问题、邻里之间发生纠纷时才会想到干部。对此,必须在普法教育方面花大力气,尽快让农民在法制素养等方面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3.农民的道德水准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需要完善提高。客观地讲,大部分农民道德水准的主流是好的,但在少数农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用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农民缺少应有的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助人为乐、拾金不昧、邻里谦让等传统的道德理念退化;对扶贫济困、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不积极、不主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意识淡薄。因此,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帮助,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
三、培养新型农民,基础在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1.培养学习型农民,增强农民的文化底蕴。在当今信息时代,做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就必须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要进一步巩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确保每个适龄人员都能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巩固农村扫盲工作的成效,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仅要重视报刊杂志、图书资料、橱窗板报等传统的学习,还要发挥电脑网络、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加快培养学习型农民的进程。
2.培养科技、经营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体部分,只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最终被农民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围绕科学种植、养殖、农产品营销加工、农村三产服务、农民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科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3.培养文明型农民,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调查发现,部分村庄尽管规划到位、配套设施水平较高,但仍存在垃圾乱抛、杂物占道的现象,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新农村建设要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就应当倡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转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4.培养懂法守法型农民,强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守法纪”主要指农民具有一定的法制观念,既能遵纪守法,又能学会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以农村土地承包法、计划生育条例、村民自治条例等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活动,帮助农民尽快掌握一些应知应会的法律常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政策法规水平。
5.培养美德型农民,提升农民的道德水准。要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二十字的要求,加强农民道德体系建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人们处理好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
四、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要大力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通过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富民创业政策,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要引导农民自觉克服新农村建设中“等、靠、要”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必要的政府投入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要靠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建设;要引导农民破除怕冒风险,小富即安的落后思想,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浪潮中去;要大力弘扬创业光荣、见富比富的竞争观念,鼓励那些有创业冲动和创业潜能的农民把握发展机遇,使他们做到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创成业。
2.要重点培养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实践证明,农民只有不断增强市场意识,提高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懂得按照市场的需求,主动学习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新成果,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要将发展特色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运输业、鼓励能人富人回乡“二次创业”等方面作为重点,在资金、政策上优先扶持,用培植典型带动、示范基地推动、信息窗口促动等办法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投身市场,增加经营性收入。
3.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带动作用。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带动,通过本地创业致富典型的引领作用,使广大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在实践中学到致富的技术和本领,从而加快致富的进程。
五、培养新型农民,前提在于政府的领导和引导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各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领导、指导和引导作用,大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1.制定完善培训规划,实施分层分类培训。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把培训新型农民纳入建设新农村的工作规划,并认真落实。目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是要抓好30岁以下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是抓好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最终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二是要抓好30至60岁人员的培训工作。引导他们由“体力型”打工向“脑力型”打工转变,由“打工型”向“老板型”转变,由在外创业向回乡创业转变。三是要抓好农村60岁以上留守人员的培训工作。经常组织各类适用对路的农业技术、卫生健康知识、法律法规常识等讲座,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素养。
2.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进一步整合城乡农民教育资源,制定、实施统一的培训计划,保证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村中的乡镇党校、成人教育中心和计划生育人口学校在农民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各职业学校和劳动专业培训机构也要积极承担新型农民的培训教育任务,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有能力接受教育培训的青壮年农民有机会接受再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建立考核验收机制,落实相关部门责任。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得到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综合施力,常抓不懈。为此,要建立考核验收机制,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以确保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见实效。
4.强化宣传引导,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培育新型农民,既要靠政府的强势推动和政策指导,又要通过深入有效的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广泛宣传培育新型农民工作的意义、要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农村能人贤士的典型示范作用,使农民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12.浅谈如何培养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篇十二
1 认识市场特性
市场作为联系生产与流通的桥梁, 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近期在农民创业培训班上了解到, 当前农产品销售难仍然是制约农民发展产业的重要原因。如种植的水果找不到销路, 尽管品种改良是其重要因素, 但认真分析, 市场问题仍然是关键。市场是生产经营的前提,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没有市场, 创业就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农村一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 农产品的商品率低, 自给比重较大, 因而商品交换的广度、深度都很有限, 一直处于次要地位, 导致广大农民对市场了解甚少。因此, 指导农民全面认识和理解市场, 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前提。
市场包含“供给—需求”两级, 作为企业和生产经营者, 既有服务对象市场, 也有上游产品市场。从现实角度讲, 作为供应方, 需求就是市场, 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决定着市场规模和容量。农民走市场, 首先要懂得如何从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三个因素全面把握市场, 知道如何判断自己即将创办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没有市场、市场有多大以及发展前景如何;作为需求方, 供应就是市场, 生产者、生产能力、可供量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决定着上游产品市场。上游市场将直接制约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商品货源、经营成本等, 尤其对初创企业来讲, 畅通上游市场, 才能够确保“惟有源头活水来”。
2 尊重市场规律
走市场必须按规律办事, 不懂得市场规律、违背市场运行规律, 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要指导农民了解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认识价值规律, 就是要树立讲成本核算、讲生产效率、讲社会需求量和等价交换意识;认识供求规律, 就是要学会观察市场供求变化、把握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 尤其是要结合生产经营特点, 研究所生产经营产品的市场供求特征, 掌握驾驭市场的主动权;认识竞争规律, 就是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求变理念, 不断地持续改进产品质量, 增强竞争力。浙江省建德市莲花镇养鸡大户郑竹良, 2000年从事蛋鸡养殖, 一开始就对销售的鸡蛋价格一一记录, 绘起了曲线图, 平时只要一有空闲, 老郑就会对曲线图的走势和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了让自己吃透一些市场规律和知识, 才初中学历的他, 只要有全国性的家禽交易会和专家讲座, 他都赶去赴会。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农民创市场, 必须认识和学会运用客观规律, 才能掌握市场营销主动权。
3 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市场营销观念是创业者在组织和谋划生产经营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市场观念的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为中心来开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随着人类进入到21世纪, 市场营销观念已从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以生产为中心发展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中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 大多数农户还是以生产为中心, 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找销路, 还没有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经营观念。水果销售难, 品种改良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根本原因还是市场问题。要么你生产的水果不符合消费者的需要;要么虽然有人要, 但对方不知道你的产品, 生产与市场脱节。
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 就是要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就是要指导农民更新观念, 无论是搞养殖业还是种植业, 无论是办工厂还是开超市, 首要前提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了解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创办什么企业, 生产什么产品, 生产多少产品等;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就是要指导农民懂得企业提供任何产品或服务时, 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符合企业的利益, 而且要符合消费者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在此基础上谋求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我国生产的肉类、蛋类、奶类、蔬菜、茶叶、水果、花卉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获得更多机会, 外国人不能在出口配额、出口税率等保护措施方面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 但可以利用质量卫生标准为由来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当前, 就是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绿、特、名”产品, 提高竞争力, 参与国际竞争。
4 准确理解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通过市场交换活动, 引导商品流向顾客, 以满足顾客需要, 实现企业目标的综合性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与预测、选择目标市场、产品的开发 (研制、设计、生产、定价) 、选择销售渠道、产品促销、产品流通 (储存、运输、销售与服务) 等一系列活动。“市场营销”不等于“推销”或“销售”等, 理解市场营销, 要把握三个方面: (1) 市场营销不仅仅是推销和广告, 它们只是市场营销全部内容的一部分活动; (2) 为谁生产、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决策, 实质上是市场营销, 而不是生产活动; (3) 市场营销很重要的两项内容是市场调查和售后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传统的“橄榄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先进的“哑铃型”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指导农民准确理解市场营销, 就是要引导农民由重生产转向重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与服务。要让农民明白, 办什么类型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经营什么商品是市场决定的, 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创业投资方向;要重视促销和售后服务, 与消费者建立稳固的联系, 不断改进生产经营方式,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这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5 注重市场调查
注重市场调查, 把握市场脉搏, 就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企业投资要注意市场研究, 企业发展更要注意市场调查, 指导经济的发展要依靠数据的理性分析而不能仅凭感性的主观意识。史玉柱的二次创业就是最好的案例, 1998年, 史玉柱重新回到了原本建立了较好根基的保健品市场, 他有针对性地将目光瞄准了江苏省江阴市, 戴着墨镜在江阴走村串镇, 挨家挨户寻访。从聊天中, 史玉柱不但了解到什么功效、什么价位的保健品最适合老人, 而且知道了老人们吃保健品一般舍不得自己买, 也不会张口向子女要。这些极其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为史玉柱创意“今年过年不收礼, 收礼还收NBJ”提供了灵感。
没有市场调查, 就没有全面、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 生产经营活动就是盲目的。要指导农民创业者认识市场调查的重要性, 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经常了解市场行情, 预测市场走势, 使生产经营具有前瞻性、预见性, 做到未雨绸缪。
6 掌握市场营销策略
农民闯市场, 一怕盲目跟风, 二怕受骗上当。市场营销策略一般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既指单个营销策略, 也指四要素组合策略。市场营销优势的形成, 不仅与单个策略的优劣有关, 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策略变量组合的优劣。要指导农民学会运用营销组合策略, 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 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技巧。长期以来的“重农轻商”思想, 使得我们的农民不知道促销的重要性, 也不知道如何促销。要指导农民认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 学会推销自己的产品, 指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 学会包装自己的产品, 运用现代技术, 提升产品档次, 提高经济效益。
当前, 农民创业走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快, 帮助农民学会经营已是当务之急,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培训机构, 要高度重视对农民市场营销思想、策略和技巧的培训, 使农民创业者都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企业家。
摘要:对农民进行市场营销思想和策略的培训和宣传, 让农民建立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思想, 掌握市场营销策略, 是增强农民驾驭市场能力的关键。就如何帮助农民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型农民,会经营,培养
参考文献
[1]邹东涛.发展和改革蓝皮书[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2008.
[2]杨汉东.营销调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调研报告——培养新型农民】推荐阅读:
培育“五型”农民调研报告11-10
解决农民建房难调研报告07-09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11-11
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9-03
新型农村合疗医疗工作的调研报告08-17
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07-25
新形势下农民自建房情况调研报告08-18
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08-07
平凉灵台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2-20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运行工作情况调研报告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