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教学教学计划

2024-12-08

四年级上册教学教学计划(共15篇)

1.四年级上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一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40人,学生较为活泼、好动,字体书写较工整;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以前的学习中知识点没有掌握牢固,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有十来个,基本掌握所要求的内容,而中下层生比较贪玩,基础差,计算能力不强,尤其是对应用题难于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补缺,通过个别辅导,争取把成绩赶上来,努力提高班科全体成绩。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一)除法;(二)角;(三)混合运算;(四)平行和相交;(五)找规律;(六)观察物体;(七)运算律;(八)解决问题的策略;(九)统计与可能性;;(十)认数;(十一)使用计算器;(十二)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较大的数,在理解大数目的意义、利用大数目进行表达和交流、把大数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估算和估计实际问题的结果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数感。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运算顺序、运算律,以及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活动过程,发展初步的符号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

(3)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进行几何体与视图相互转换,研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以及周角间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根据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简单的游戏。

2、能力目标:

(1)能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中看到数学内容,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能通过两步计算或综合算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养成计算后回答问题的习惯;

(3)能找到生活中应用两点一条直线的例子和应用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例子;能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有用的数据信息,能读懂媒体呈现的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5)能通过修改和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实现游戏的公平;

(6)能主动与同学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

(7)在教师的组织下反思自己的学习,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

(2)在学习过程中能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3)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4)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四、本册教材重、难点

教材重点:

除法、角、混合运算、平行和相交、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和可能性、认数。

教材难点: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教学措施

1、适当加强口算的教学。

2、合理安排,提高应用题教学的质量。

3、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

4、通过直观和操作教学概念和法则。

5、加强对学生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六、教学进度

按教研室下发的进度授课

七、数学活动安排

1、计算能力竞赛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

上文就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数学成绩的提高有所帮助。

2.四年级上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二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情况,引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形成寻找解决最优方案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很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但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是很好,学生的思维差异很大,所以在讲课过程中,选用了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素材,沏茶问题,通过合理安排操作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3.1、

通过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1、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2.2、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协作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4、教学重点

认识到解决问题有不同的策略,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5、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教学策略

6.1、谈话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2、出示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3、让学生利用教具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协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习情境设计

7.1、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展示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再围绕“寻找解决最优方案”的主题,通过小组协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7.2、

让学生利用教具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同时通过自我评价,纠正自己原来的错误,展现自我。

8、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沏茶的六张图片一个大圆、10个小圆一面涂颜色表格

9、教学目标

9.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沏茶问题的交流,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9.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9.3、通过交流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1 0、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以“烙饼”问题和“合理安排时间”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展开教学。数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仅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地方,它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

摘要:《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四年级上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三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64-03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部分内容。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2.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合理安排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教学难点:理解烙不同张数饼的最优方案的关键是“让锅里始终都烙2张饼”。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这样几个环节。

一、演示示范,使操作更明确

在烙饼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能更好地探究其蕴含的数学知识,往往从简单入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从一张饼入手。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每面3分钟。这样学生能非常快地说出烙1张饼要6分钟。

师:如果现在要烙2张饼呢,最少要几分钟?

生1:12分钟。

师:怎么烙呢?

生1:先烙一张饼,两面烙好要6分钟。再烙另一张饼,两面烙好也要6分钟。

生2:最少6分钟。

师:怎么烙?

生2:两张同时烙。相当于烙1张饼所需的时间。

师:为什么能同时烙?

生2:因为条件中说了,锅里同时能烙两张饼。

师:是的。能同时烙,为何还要1张张烙呢!

生3:浪费时间。

师: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呢?

生4:因为锅里一次能烙两张饼,一张张烙,锅里还有许多地方空出来,这就是浪费锅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时间。(这里教师用两个问题:为什么能同时烙?为何说他浪费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锅里始终有两张饼,才是最省时的。为后面学习多张饼的烙法打下基础。)

师:如果现在烙3张饼,最少用多少时间?是怎么烙的?请大家用准备好的圆片当饼,一边烙,一边把它记录在表格里。

我本以为学生能轻松地填写这张表格,但巡视一圈后,发现了许多问题:1.看不懂表,迟迟不落笔。2.要么一填,锅里有3张饼同时烙了,没有认真思考,把一些条件都忘记了,把饼烤焦了。3.有的学生干脆喊,“老师,我不会填。”这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通过填表,也让我想到:虽然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没有老师的示范,要他们自己来填,学生还是变得手足无措。如果在填表前,有老师的示范,在烙1张饼、2张饼的时候,能把学生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学生,明确表格的填法,那么让学生独立填烙3张饼表格的时候,就能避免这种错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示范引领,不仅对低年级的学生适用,同样对四年级的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示范引领,给孩子们提供了做题的模型,让学生做题时,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教师的示范引领,避免了学生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对比分析,使思路更清晰

在烙饼问题中,重点是探究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当学生听到有人说只要烙9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对他提出了质疑:3张饼都熟了吗?这时,让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降低了难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在操作演示之后,让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这样更有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这时,老师再乘机问一句“用9分钟烙好的同学,饼熟了吗?熟了,他为什么能少用时间呢?”通过对比,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难点:锅里始终有2张饼。只有充分利用锅的空间,所用的时间才是最少的。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通过操作、填表、对比,这一系列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统筹优化的思想,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烙3张饼的方法掌握之后,这时让学生烙4张饼,由于学生受刚才3张饼烙法的刺激,因此,在烙4张饼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烙法:

烙4张饼,这种烙法是对的,而且也是最省时的烙法。那有没有比这更方便的烙法呢?这时,教师出示学生烙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了,烙4张饼,在同样最省时的情况下,哪种方法更优。

对比,也就是比较。它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多运用比较,能帮助教师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多运用比较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多运用比较,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

三、板书呈现,使印象更深刻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板书的存在及其价值。用一张张的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在不同的课型里,恰当地运用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多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板书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缩影,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显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烙饼问题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块板书。(如下图)

烙饼问题

其中,始终贯穿烙饼问题的一个条件是:锅里一次能放两张饼。我把它放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在烙饼时能牢牢记住有这个条件,即使忘记了,也只要望一望黑板就可以了,不像幻灯片,过了就没有了。有了板书,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难发现:单数张饼与双数张饼的不同烙法。有了板书,学生直观地看到,只要锅里始终有两张饼,那么使用的时间肯定是最少的。多媒体的演示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若配上简洁明了的板书,相信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拓展延伸,使思维更敏捷

烙饼问题只是数学教学中优化思想的其中一个模型。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快速算出所需的最少时间。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整理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印象更深刻。(如下图)

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学生得出如下公式:饼数€?€髅看卫拥拿媸?次数,次数€酌看嗡玫氖奔洌焦灿玫淖钌偈奔洹4颖砀裰型幌猿黾扑愕哪P停寡谂黾渌嗨莆侍馐本湍苡卸饬恕?

4.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四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观潮》教学反思

本学期执教《观潮》一课,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作为公开课,执教的次数很多,我自己过去也曾经教过,是循着三条主线:人物线、声音线、以及潮来设计教学教法的,但是这次再教这一课,在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下,如何做到老文新教,成了我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启示,值得深思和总结。

通过教学,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时效。整堂课中,我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学中我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投入,也更有兴趣。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投入,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体现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语文课上的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这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这道题我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它既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填出不同的答案,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请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一节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我觉得这是我执教这一课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比较成功的一点。

三、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我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也很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第一课时教学

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节课,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节课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在第二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是错过了学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在这节课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第一课时,并且直奔主要内容的教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这一节课中也还存在着不足,留下了一些遗憾: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也没有试教时那么高,因此教学效果比试教时稍差。从这里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从这一节课中,我还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时刻加强基本功训练,平时多练习,上课时遇到突然的变化,也不会受到影响。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在准备之前,心里一直有些担心会把这篇课文上成精读课文,不能很好的把握两种类型课文之间的不同的“度”。因此,在之前听了指导老师沈老师上的一篇略读课文《卡罗纳》,争取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安排《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流程时,我有好几种设想。

第一种,我的设想是把重点放在“谁”给予“谁”上。课文中有好几对给予关系:保罗哥哥给予保罗、男孩给予小弟弟、保罗给予男孩和小弟弟。在这种设想中,我想分别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去体会,最终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第二种,我的设想是从保罗的角度出发,由保罗从误解到理解男孩为线索,分别通过①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②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③保罗眼睛湿润了……展开,来体会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由此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对给,永远比拿快乐。

第三种,我的设想是从男孩的角度出发,直接感受男孩对弟弟的关心和爱,分别通过①男孩睁大了眼睛……②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③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展开,由此来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理解。

通过比较,我觉得第二种设想更好一些,在处理教材的手法上也更合理些,因此在采用这种思路来展开教学。

从课堂实际效果看来,我总结了几个可取之处。

(1)作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始终把握住重点段,如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从保罗为什么这么“以为”,男孩的“希望”,明白保罗的“吃惊”——为男孩美好的心灵。这是保罗第一次误解。再从保罗眼睛湿润了,找出原因①找到了描写男孩举动和语言的段落,更深入的体会到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②找到了保罗再一次误解了男孩的想法。

(2)四年级字词教学把握上,有了一定的度。刚开始上四年级语文课时,这个环节一直是我非常担心的,怕自己上成低段的字词教学。在这篇略读中,我找了几个在文中比较关键、比较难理解的词,简单的读、简单的做些分析。因为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读写和理解能力,要相信学生能够做到。

(3)拓展延伸处理的较为全面。除了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并且希望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别人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之外,我给出示了巴金爷爷的一段话和朗读了一篇《父亲的爱》,进一步体会“爱”的伟大。

每一堂课总会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通过这节课,我归纳了几点自己的不足之处。

(1)很多课上下来,指导老师每次都要提的是——课堂语言的丰富性,可能本身肚子里的墨水不多,积累少的缘故,在课堂上总是翻来覆去那几句话,不仅使课堂有枯燥之味,更使学生语言接受过于平乏。还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的问题。都说课堂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师要博学。因此,多阅读,多积累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2)备课不充分。很多课上,我总会忘记一些流程。我想这无疑就是备课没有到位,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每一堂语文课后,我也像个孩子一样,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有所收获。针对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会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长城》的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课文重点介绍了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在让学生学习这两个特点时,我尝试先从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的长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我感觉太单薄了,于是我设计了从两方面入手理解这个词语。

一是抓住课文中“从东头的三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让学生到地图上去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让他们感受这个数字有多长。

二是补充资料,曾经有一个人徒步走长城,共用了508天。这样这个数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学生心中厚实起来了。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似乎看到了许多人抬着一块巨石艰难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说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悬崖,有的说似乎还能看到监工用皮鞭抽打着劳工,有的说似乎看到有人眼里噙着泪,还要在劳动,通过学生的说,我感到学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了。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面对这万里长城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写得还是比较精彩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在给长城题词时,有一学生说:“长城,你永远都不要倒啊!”我只是敷衍了事,没能抓住这一契机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如果能继续引申:“长城真的不会倒吗?”接着介绍长城的破损情况,引发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长城,效果会更好。

3、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应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它们的作用,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也是比较大的,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猫》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5.四年级上册教学故事 篇五

可是,当它们走到阴井盖边时,几只小鸭不慎失足跌入下水道中。鸭妈妈和路面上的小鸭都吓坏了。但鸭妈妈知道,若再想不出解决措施,就会失去她的孩子们了。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克服恐惧,营救小鸭们。它苦苦思索,定了定神,一边安慰路面上的小鸭不要害怕,一边为掉下去的小鸭子加油鼓劲:“不要被水冲走,要坚持下去!”。鸭妈妈往四周望去,寻找着可以帮助他们的人。它远远的看见有一队正在巡逻的巡警。于是它立刻安排好路面上的小鸭,自己一摇一摆地,不顾一切地横穿马路,直奔巡警。路上目睹了这一切的行人,都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一些人蹲下身子,护着路面上的小鸭;一些人焦急的跺着脚,取出手机,拨通电话,与手机里的那一个人说着什么,那表情异常的严肃。

此时,鸭妈妈气喘吁吁的赶到了巡警那,用嘴叼住领头的那位巡警的裤腿,企图将它拖到“出事地点”。这一位巡警低下头,友好的示意它让开。但鸭妈妈依旧拉着它的裤腿,时不时的松开一下,着急地叫,巡警看着它的表情,若有所悟,跟着它来到了下水道前。他们低头一看,一只只危在旦夕的小鸭子在下水道中努力挣扎。两名巡警找回绳子后,有一刻不停的搬开盖子,还有一名巡警将找回的绳子绑在腰间,跳进了下水道,其他人拉着绳子。近了,近了,更近了……巡警把鸭子们放入了口袋,一边往上爬,一边安慰小鸭子们,带着它们离开了下水道……

6.四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篇六

一、教材内容分析:

《开心学英语》这套教材的设计了一个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可爱的小生物Gogo,书本内容围绕Gogo和它的朋友Tony, Jenny的各种奇妙的冒险经历展开。全册有12个核心单元,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复习和评估,开始设计了Do you know…? 单元,后面有2个Culture Unit, 以话题的形式介绍各国文化,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编写体现了对传统外语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借鉴了当今国内外把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理论和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形成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小学英语教育情况的模式和方法。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英语应打好语音语调基础,信息输入量教大,让学生接触的单词量多,但学习的进度经过精心设计,上升的坡度比较缓慢,每课的语言都是通过饶有风趣的连环画式的短小故事自然出现。

二、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适当介绍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能听、说、认读72个单词;

2、能正确书写72个主要单词。

3、能辨认16组句子和11个单句。(包括日常生活、星期、日常活动、学校科目、物件位置、身体部位、物品所属几个话题)要求能在真实语境中正确运用并能读懂简短故事。

4、能听懂、会唱9首歌曲;

6、能听懂、会吟唱12首歌谣;

7、能认读9个字母组合的发音及发音规律;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掌握本册的主要单词和目标语言,并能运用交际。

2、能够辨认单词和句子,并根据听到的句子选出相应的图画。

3、能够回应问题和提出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

1、主要单词的读、写

2、句型教学。

3、名词单、复数的使用及名词所有格

一、单元名称:Unit 1~Unit6 教学内容:

一、Review of student’s Book 2

二、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about the day of the week and daily activities

三、Asking for permission Responding to request for permission ,四、Review of Unit 1~6

教学时间:18课时

教学进度:1~10周 教学重点:Vocabulary

教学难点:Tatget

Language

二、单元名称:Unit 7~Unit 12 教学内容:Vocabulary Target Conversation sounds and works 教学目的要求:

1、Asking about and decsribing the location of things.2、Asking about and describing what people are doing

3、Talking about parts of the body.Giving and responding to commands

4、Asking about and identifying possesion

教学实践::18课时

7.四年级上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七

古诗凝练精致, 字字珠玑, 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 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笔者以为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 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 举象入境, 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 与生活合理链接。

一、链接生活, 举象入境赏画面

对年代久远、言简意丰的古诗的学习感悟, 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教学中应举象入境, 也即举起来, 把象打开, 把象还原, 把象表现出来, 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朱光潜说:“读书挺要紧的一个字就是‘见’, 见什么?见象。”当然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 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说的, 因为有象在那里, 你可以去看, 你能看出那个象, 看出那个意境就行了。课堂上, 老师应充分利用这象的还原来拉近诗歌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儿童每年都要过春节, 但当下的儿童和古代人过春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教学中应让儿童不断想象, 举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象, 悟情悟理。《元日》一诗的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先读准字音, 读懂词句, 再品味全诗”这种“疏通文句”“面面俱到”的翻译式的固有模式, 在理解意思和感受画面意蕴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 采取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 通过“燃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屠苏”四个画面的想象描述来理解古诗, 并巧妙地将生字的识写、词语的理解融于其中。

【教学片段举隅】

片段一:在引导学生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画面时, 依托“爆竹”这一凭借, 链接学生生活中听到的“鞭炮声”。从声音的表象、给人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是___“的爆竹声”。此时学生脑海里呈现画面, 心中感受喜庆, 口中吟诵诗句, 真可谓达到古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要求。

片段二:对诗中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理解, 则创设情境, 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想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___ (人物) ___ (表情) 地说:“____。”从而品味饮屠苏时诗人身体之暖和内心之暖, 再动情地吟诵诗句。

二、链接生活, 联系背景悟情理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在诗中徜徉, 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 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 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元日》一诗是王安石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后推行新政时写的。从表面看, 本诗是通过几个典型画面描述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 实则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他内心暖意融融, 那时那事那景那情, 诗人不由吟诗抒怀, 他坚信自己的新政一定能成功推行, 从而实现他富国强民的愿望。

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景材料在课堂上的合理取舍、适切把握和灵活利用必须费思量。背景的呈现、利用如若过于“丰满”, 显得累赘、多余, 会给人本末倒置之感, 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学诗歌还是解诗人的困惑;若是过于“骨干”, 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古诗深刻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适切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 才能将教学引向深入。《元日》一诗的教学必须寻找到古人过春节和当下孩子的生活之间的最近契合点, 在诗歌与儿童生活距离拉近的过程中, 让学生初步触摸诗歌的理趣。

【教学片段举隅】

教学《元日》一诗, 在学生读懂古诗内容、读出诗歌画面的基础上, 试图引导学生品出诗中“情理”:

1. 引一引: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 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 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 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 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让学生想一想, 快过年了, 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

4. 悟情理:再默读全诗, 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 (总)

5. 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 引领学生感受宰相的胸怀远大, 再吟诵古诗。

三、链接生活, 适度拓展品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 《元日》一诗选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与《春联》《江雪》等文本组合为一个单元, 编者的意图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和诗作相关的文化, 诗歌固有的文化特点, 也即诗歌语言审美特色中的“节奏”“押韵”“对仗”等, 以及古诗内容涉及的相关文化“屠苏”“桃符”“元日”等, 适度拓展, 让学生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

教学中, 在学生感知古诗画面、体悟诗人内心情感后, 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 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其要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 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更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 在吟诵的过程中爱上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教学片段举隅】

1. 引一引: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它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年年岁岁, 从古到今, 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

出示诗句, 教师引读, 学生吟诵。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无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屠苏成醉饮, 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 结一结:我们发现, 无论哪个朝代, 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 春节里人们都会———品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在曈曈日里换桃符。

总结:爆竹声声辞旧岁, 屠苏美酒喝到醉, 新桃旧符映春晖, 引着孩子再背诵古诗。发现:王安石相信——— (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自己的新政一定会成功……)

3. 吟诵全诗, 轻唱诗歌。

8.四年级上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八

一、知识海洋细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一个数由3个百万、3个万、3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读作( )。

2.天王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二十八亿九千二百万,写作(),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

3.□45×8>2000(在□里填较小的一位数)

□05÷49<6(在□里填较大的一位数)

4.小红爸爸每次给小红100元生活费,小红每天用13元,可以用()天,余()元。

5.1个周角=()个平角=()个直角=()°

6.张先生自驾车出差,车速9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15分,两地相距大约()千米。

7.条形统计图分()式条形统计图和()式条形统计图。

二、是非曲直明判断(对的打“√”,错的“×”)(4分)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100个100是1万。()

3.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4.江伟骑自行车的速度达60千米/时。()

三、众说纷纭慎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8分)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10倍,那么商()。(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

六、生活数学活应用(共24分,1~4小题每题3分,第5小题8分,第6小题4分)

1.一台电话机76元,张主任带了600元,可以买几台电话机?还剩多少元?

2.王大爷养了48只狐狸,比养的兔子少240只,养兔子的只数是狐狸的几倍?

3.时令水果店共有3人,昨天共售出苹果36箱,每箱15千克,得货款3240元。平均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4.小轿车从广州到北京,如果车速120千米/时,需要行驶20小时,如果车速为100千米/时,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5.某县城乡小学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如下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6.李大妈做早餐,洗碗要1分钟,洗米要2分钟,洗菜要3分钟,炒菜要5分钟,下楼买包子、馒头要10分钟,烧稀饭要20分钟(用全自动电饭煲)。李大妈怎样安排才能使全家人尽快吃上早饭?(写出过程)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祝贺你全部做完了,认真检查一遍,成功是属于你的!)

9.四年级上册劳技教学计划 篇九

永兴小学:传世芸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大部分学生聪明好学,上进心强,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较认真,能比较有兴趣地参与到老师预设好的一些实践活动中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也有个别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大,对周围事物不够关注,学习、行为习惯教差,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希望能通过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一)家政

1.了解手缝的常用针法,了解制作的一般过程,学习设计,制作简单的布艺品,并作出评价说明。

2.要求学生根据需要和自己的爱好,设计和制作1-2件小物品。

(二)技术初步

1.通过简单的纸塑、泥塑等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相应的制作方法,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

2.掌握刻纸、剪纸的基本方法,能设计和制作几种纸制工艺品和纸塑作品,并作出评价。

3.知道泥塑工艺基本材料的特性以及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一些泥塑加工的基本技法,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泥塑工艺品,并作出评价。

4.能看懂纸工制作中的剪切线,折叠线,粘贴面等符号,能理解简单的展开图,实物图,操作示意图。

5.通过观赏、讨论、测试等活动,对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形成初步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手缝的常用针法,了解制作的一般过程,学习设计,制作简单的布艺品,并作出评价说明

2.通过简单的纸塑、泥塑等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相应的制作方法,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3.掌握刻纸、剪纸的基本方法,能设计和制作几种纸制工艺品和纸塑作品,并作出评价。

4.知道泥塑工艺基本材料的特性以及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一些泥塑加工的基本技法,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泥塑工艺品,并作出评价。

5.通过观赏、讨论、测试等活动,对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形成初步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

四、教学措施(一)家政。

了解手缝的常用针法,了解制作的一般过程,学习设计,制作简单的布艺品,并作出评价说明。

(二)泥工。

1.通过简单的纸塑、泥塑等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活动,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相应的制作方法,体验劳动的可贵和创造的愉悦。

2.知道泥塑工艺基本材料的特性以及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一些泥塑加工的基本技法,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泥塑工艺品,并作出评价。

3.通过观赏、讨论、测试等活动,对作品进行简单评价,形成初步的技术作品鉴赏能力。

(三)纸工。

1.掌握刻纸、剪纸的基本方法,能设计和制作几种纸制工艺品和纸塑作品,并作出评价。

2能看懂纸工制作中的剪切线,折叠线,粘贴面等符号,能理解简单的展开图,实物图,操作示意图。

10.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二、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四、教学措施

1、生字新词和句子的学习

2、重视阅读教学

(1)会自己提出问题,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2)通过讨论,能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

(3)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尽可能地让学生快乐地写作,逐步养成自主修改的习惯,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四、后进生的转化

1、多与后进生交流,了解学困原因,从心里树立“和自己比”的信念。

2、利用课余时间多给后进生辅导,降低学习目标。

3、采取“一帮一”的方式,时时刻刻有人在帮。

4、发现后进生身上的优点,放大其优点,从一个点出发,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观潮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2

鸟的天堂 4 火烧云 3

语文园地一 5 古诗两首

爬山虎的脚 7 蟋蟀的住宅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5

“国庆”假

语文园地二 9 巨人的花园

幸福是什么 11 去年的树 12 小木偶的故事 8

语文园地三 13 白鹅 9

白公鹅 15 猫 16 母鸡 10

语文园地四 17 长城

颐和园 19 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12 20 古诗两首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3 23 卡罗纳 24 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15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30电脑住宅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17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8篇选读课文 19

期末复习20

11.四年级上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十一

1照样子,写词语。

秋雨萧萧往事悠悠

井井有条翩翩起舞______、_______、

火红 雪白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看”的词语很多,例如:

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看。__________: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________

此外,我还知道其他表示“看”的词语有(越多越好,3个得满分,每多写3个加1分):

3神话故事是文学殿堂的瑰宝。《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的名篇。在课外阅读中,你一定知道许多希腊神话中的神,例如主神宙斯、_______、______、等等。许多成语也跟神话故事有关,例如开天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我读到“林则徐、关天培、岳飞”这些民族英雄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些成语:_________;每当我读到司马迁、苏轼、李时珍这些饱学之士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出现这些成语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七、我能填: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16分)

1充满神奇色彩的九寨沟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那里________,古木参天,________,________,是个充满________的人间仙境啊!

2月夜,站在洞庭湖岸边。我会情不自禁的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除夕之夜,听到屋外爆竹声声,我会轻声吟诵起____________的诗句。

3我会对对子:和风对___________,白云对海马对__________,古木参天对_______,春回大地千山秀对________,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对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

4“不一会儿,这小家伙______________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谁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寥寥数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_________的美好画面,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__________,也能感受到__________。这正是“________”?

5今年4月份,我校邀请了著名作家曹文轩来校做报告,并开展了“走近曹文轩,感受纯美文学”读书活动。我读过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我会仿:照样子,我也会创造。(4分)

1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当做人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起了,“呼呼”声好像在向天地万物示威。小树在风中低下了头,弯下了腰。树叶也“簌簌”地离开了树枝。垃圾袋飞上了天空,被窗前的树枝钩住了,在风中“哗啦——晔啦”地嚷着……(写一两句话,用上拟声词)

九、我会说:听懂对方的话,为对方着想,为别人分忧,准确表达自己的心声。(5分)

一天,小明和小华相约一起去观看冰雕展。小明准时来到了车站等小华,可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小华还是没有来。等,还是不等,让他左右为难。这时小东看到了小明。他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呢?争取在其中用上一两句名言警句或诗词佳句。

小东:小明你准备到哪里去呀?

小明:________________

小东: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

小东: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

十、我会读:认真把文章读两遍,后面的练习就会做。诚实与信任(节选)(6分)

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他就是小红车的主人。

“噢!是你,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没有关系,已经换上了。我打电话是向你表示感谢的。”

“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

“不用了。你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这使我很感动。”

“这是应该的,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

“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宴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我再一次谢谢你!”说完他搁下了电话。

1文中的“我”主动留下字条,是因为___________;“我”请车主把购货单据寄来,是因为“我”觉得

2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中“诚实”是指___________,“信任”是指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两人的“对话”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极(11分)

在地球的南端,有一个巨大的“冰箱”。它比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合起来还要大,这就是南极洲。南极洲和包围着它的海洋一起,通称为南极。

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25度。

南极洲到处是终年不化的冰雪。有的覆盖在大地上,有的漂浮在海洋里。( )把世界上所有的冰分成十份,南极大陆( )几乎占了九份。这么多冰堆在一起,使南极的平均高度达到2350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洲。这么多的冰如果融化了,可以使地球平面升高60米,英国、法国、美国,还有非洲西北部和大洋洲将全都淹没在波涛之中。

不过,不要以为南极有多吓人,这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南极( )没有花草树木,( )大陆上有郁郁葱葱的苔藓,海洋里有色彩斑斓的海藻,伴着洁白的冰雪,反射着灿烂的阳光,就像一座大花园。南极( )没有狮、虎、猴、鹿,( )有种类繁多的海鸟、海兽,企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笨得可爱;海象、海豹、鲸时常游到这里玩耍;还有一种火柴头大小的南极蠓,别看它小,却是南极土生土长的动物。

1读一读文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童的主要内容。

3为了说明“南极洲到处是终年不化的积雪”,作者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我们清晰地感受冰雪的数量多;为了说明南极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作者从__________两方面分别举例说明,使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生命与美丽。

4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南极动物们活动的情景。(不少于50字。)

十一、我能写:我们爱读书,更爱读故事。善于想象的我,更会编故事!

1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我们爱读书,争当小书虫”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的读书口号是:___________。(3分)

2请围绕“皮卡丘、刘翔、航天飞机”编写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如果能让读者从中获得一些道理,那就可以得高分了!题目自拟,400字左右。(25分)

部分参考答案

一、1春2细 密 牛毛花针细丝3薄烟绿得发亮青得碧你的眼

三、药(材)(继)续安(详)(销)毁

贪(财)邮(寄) 吉(祥)(消)灭

五、茁壮烦恼购买敏捷增添

六、1银光闪闪 文质彬彬烟火袅袅欣欣向荣息息相关冉冉上升漆黑桃红柳绿2眺望窥视俯视遥望凝视注视瞥瞪3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战神阿瑞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夸父逐日 愚公移山

七、1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诗情画意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细雨红日 山羊平湖飞瀑日照神州百业兴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竟人鸟和谐共处鸟对人的信任人对鸟的关爱信任能创造美好的境界5《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

十、《诚实与信任》1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 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2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给我留下字条相信我会实事求是处理事情,不担心我会乘机敲诈等

《南极》1如果……就……虽然……但是……虽然……但是……2南极冰天雪地,十分寒冷,但是个有生命的美丽的地方。3假设具体数字植物动物

12.四年级上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十二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13.四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 篇十三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宗旨。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重点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线索,围绕“事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变化”,编排了“植物生活的秘密”、“多种多样的动物”、“声音”、“信息的传递”、“水的变化”、“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6个主题单元、53个活动。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本单元由3课书组成,第1课“植物的身体”,主要让学生观察、指认植物的6大器官,并通过查阅和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植物各大器官的作用;第2课“根与茎的奥秘”是在观察根的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验证根、茎的作用;第3课“神奇的叶片”则利用科学史激趣和引领,通过实验研究和直接呈现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太阳与植物的关系,了解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第2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本单元按“总—分—总”的结构来构设教材,由5课书组成。第1课“动物的特征”先指导学生对“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其生存”这一特征作个初步了解,然后再分生活在水中的、陆地的、空中的三个领域来具体研究动物的这一特征,其中,第2课“水族的公民”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第3课“吃奶长大的动物”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获取食物的适应,第4课“飞翔的精灵”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运动的适应,与此同时,通过每一课的学习再次体验动物的多样性;第5课“珍稀动物的保护”是进行单元总结,让学生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第3单元(声音):本单元由“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4课书组成。

第4单元(信息的传递):本单元由“信息”、“书信和标志牌”、“电报与电话”、“信息时代”4课书组成,这是1个既与本册训练重点相关联、又能体现科技史特色的单元。

第5单元(水的变化)):本单元由“不翼而飞的水”、“飞回来的小水珠”、“结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4课书组成。

第6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这是湘版科学教材的特色单元(每册都有),都是对全册教材的探究技能训练重点的回顾与总结,并用又一次的活动来进一步强化、提升,而本册教材是在总结了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之后,通过“恐龙之谜”的活动来巩固、提升的。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围绕研究主题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搜集信息进行主动学习,能比较熟练地制作资料卡片和资料摘要等。

尝试探究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其所具有的功能之间的关系,逐渐从“认识是什么”提高到“探究为什么”。

能由“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等角度提出可探讨的问题,能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尝试自己制定简单的实验(如对比实验)计划,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觉察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继续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采集数据,获取有效信息。

能较好地进行合作学习,能描述与传达事物的特征,能根据事物的显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证据并逐渐养成及时摘记和妥善存储资料的良好习惯

3、科学知识

能指认植物的6大器官并了解它们(重点研究根、茎、叶)的作用,从水、陆、空3个领域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多样性,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知道搜集信息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五、教学措施

1、以搜集信息的活动为载体,重点训练学生接受式探究的相关技能,同时兼顾其它各项探究技能的提升。

2、挖掘科技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点,用多样的呈现形式发挥科技史的教育功能,从不同的角度融入教材,充分发挥科技史的教育价值。

六、教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第一周了解学情,常规教育。第二周《植物的身体》

第三周《根与茎的奥秘》,《神奇的叶片》。第四周《动物的特征》

第五周《水族的公民》,《吃奶长大的动物》第六周国庆长假,休息。

第七周《飞翔的精灵》,《珍稀动物的保护》,第八周《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九周《控制声音》,《信息》。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总结,《书信和标志牌》。第十二周《信息时代》,第2、第3单元学习小结。第十三周《不翼而飞的水》,《飞回来的小水珠》。

第十四周《结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十五周第5单元学习小结。

第十六周《我们这样搜集信息》,《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第十七周第6单元学习评价,复习。

14.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四

本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很浓,上课时大都能认真听讲,平时能勤于朗读背诵。但也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书写马虎,学习懒惰,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习作兴趣较浓,但缺少创意,常写不具体。

二、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实际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准确认读366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20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文章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 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解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能阅读程度合适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

(2)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

(3)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书信。

(4)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顿号。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能准确认读366个生字,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220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留心周围事物,开始习作,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书信。

4、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复述指定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5、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6、能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7、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1、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留心周围事物,开始习作,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书信。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复述指定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4、能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5、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四、教学策略及措施:

1、立足教学改革,加强自身的教改意识,准确把握新课标和教材的尺度,明确教学任务,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教学任务。

2、对优秀学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发展其才能;对暂时的后进生,耐心细心,培养信心,挖掘潜力,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3、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避免以词解词,要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能力,逐步做到能自行理解;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三要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

4、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5、努力实践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五.作文教学:

本期安排“习作”七次,注重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在呈现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以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习作,并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1.按照自己的心愿创设一个节日。写清楚创设这一节日的基本理由,想象别人会怎样度过这一节日;

2.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写一写自己的长处和才能;

3.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介绍家乡独具特色的习俗;

4.通过具体的事例,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或根据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写一篇想象作文;

5.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

6.自己设计卡通人物,并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

7.以已经学过的词串为“骨架”,增加自己的体验与想象,试着写一篇文章。

三、教学措施:

1.习作中,按“长线、短线结合,习作、练笔结合”的方法,适时安排“小练笔”。

2.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局部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打好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基础。

4.强调作文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人事物,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展开联想甚至幻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教学进度:

15.四年级上册教学教学计划 篇十五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 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 而且是“自古以来”, 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 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 如同一个双响爆竹, “噼啪”震天, 清脆响亮, 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 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等着, 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 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 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 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 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 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 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 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是“平静”的, 这是一种静态描写, 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 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 “逐渐拉长”, 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 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 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 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 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 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 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 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以静—动—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 生动形象, 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 朴实生动, 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 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 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 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 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 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 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 意境深远, 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 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 生动形象,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 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 声音铿锵, 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 多用长句, 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 以词为句, 长短错落, 生动热闹, 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 “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 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 “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 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 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 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 震撼人心, 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 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 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 先抑, 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 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 又抑, 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 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前后对比, 波澜起伏, 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 朗朗上口, 气韵贯通, 如写动态的第一段, 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 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 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 再到鸟开始飞起, 最后到处是鸟, 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 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 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 连贯流畅, 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 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 给它的特定称号, 是说它枝条繁多, 浓荫密布, 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 非常快活, 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 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鸟, 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 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 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 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 似乎是太夸张了, 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 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 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 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 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 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 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 “一点一点挖掘”, 造出了“倾斜的隧道”, 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 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 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 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 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 它不仅能藏身栖息, 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 四周静悄悄之时, 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 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 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 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 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 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 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 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 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 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 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 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 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 非常形象生动,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 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 “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 而“唯”则是说“只”, 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 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 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 要陪伴行舟, 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 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 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 细细品读, 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 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 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 是热情, 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 老师对他说:“哭吧, 痛痛快快地哭吧, 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 是理解, 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但她能看见你, 她依然爱着你, 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 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 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 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 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 “围在他身边, 谁都没有说话, 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 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 这里的关键是, 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 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 如果不“沉思”, 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 如果不“沉思”, 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 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 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 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 好奇心驱使着他, 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 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 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 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 “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 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 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 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 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 充满了希望, 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 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 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 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 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 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 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 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 绿得沉郁, 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 “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 “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 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 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 以至于“在我的眼前, 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 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 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 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 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 巧妙地呼应开头, 显得圆活自如, 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 使“我”心驰神往, 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 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 色彩各异, 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 谁也没见过, 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 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上一篇:监所法律文书下一篇:树的随想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