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文献综述

2024-06-09

计算机类文献综述(精选8篇)

1.计算机类文献综述 篇一

Internet环境下遥操作机器人系统传输时延的研究综述

摘 要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和研究是目前机器人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遥操作系统的产生,更进一步扩大了应用领域,,并对系统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带来了新的挑战。时延问题是遥操作机器人系统中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该文主要从控制的角度,面向各种性质的时延如确定的或未知的、固定的或时变的等对遥操作系统所带来的稳定性和透明度等问题,针对近年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所提出的新的控制方法和理论进行系统的综述和分析,指出现有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今后解决Internet环境下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时延的可行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Internet,遥操作机器人,稳定性,透明度,时延

Abstract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of tele-robotic systems have been a focus in the robotics recently.Especially, Internet-based tele-robotic systems are emerging in recent years, which greatly challenge the transparency and stability of the system.Time-delay is the primary problem which is needed to solve in tele-robotic system.For various time-delays such as determined or unknown, fixed or time-varying which bring s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issues to the tele-robotic system,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control point of view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the proposed new control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in recent years.Also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methods available are pointed out, and some new ideas about the possible methods for the time-delay of Internet-based tele-robotic systems are proposed.Key words Internet, tele-robotic, stability, transparency, time-delay

1引言

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是指在人的操纵下在人难以接近、难以进入或对人有害的环境中完成比较复杂操作的一种远距离操作系统。基于Internet 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是指操作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操纵异地的机器人或其他硬件设备进行作业或与异地环境进行交互的自动化系统。近年来,基于网络的遥操作机器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基于Internet 的遥操作机器人研究的目的是利用Internet 传送人类的行为动作,使机器人在远程复现人类的行为意图,进而实现跨越空间的行为延伸。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实现,将极大地改善机器人的作业能力,如远程制造、远程操作、空间探索、海洋开发、远程医疗等。

基于网络的时延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基于网络的机器人遥操作系统中,时延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变化。一些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表明在远程控制系统网络通信中即使存在微小的互联网传输延迟也将会导致控制系统的不稳定性的发生,因此减小互联网传输时延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Internet中数据传输时延是影响遥操作控制系统品质的一个主要因素,时延模型的建立是一切分析解决遥操作时延控制问题的基础,而且这种时延是随机时变的,还可能是未知的,这就使得网络遥操作系统的控制更具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对网络时延的精确测量以及针对时延的网络性能的提高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Internet环境下遥操作机器人系统中研究传输时延的理论和方法

2.1 基于时钟同步的单向传输时延的研究

目前有2种比较常用的时钟同步方法。其中,网络时间协议NTP以一个固定的时间服务器作为参考点,计算其到各个测量端的往返路径时间,将测量结果除以2之后再对各个测量端

之间的时钟偏差进行估计。显然,这种方法只有在往返路径时延都一致的条件下才有意义。另一种同步方案是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GPS可以提供准确的时间同步信息,但是它必须利用特殊的装置来接收卫星信号,因此并不适用于Internet 中大多数不具有GPS功能的普通计算机的时间同步。

由于NTP和GPS同步技术存在上面所提到的局限性,现有工作大多数都是针对测量端之间时钟不一致的2个方面,研究时钟偏差和时钟频差的测量估计技术。

2.1.1 时钟偏差测量方法

Luong和Biro在研究了往返方向传播时间和处理时间不一致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测量路径所有相邻节点对时钟偏差之和来计算两端总时钟偏差的方法。这种测量方法需要路径上所有路由器配置特殊的服务来完成相邻节点间时钟偏差相对值的交换,因此并没有获得实际的应用。

Tsuru、Takine 和Oie 的研究工作着重于对往返路径具有不同带宽条件下的时钟偏差进行测量。他们假设在测量过程中往返2个方向上的传播时延、传输时延和误差因素等都是相同的。然而,这样的假设前提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很难得到保证。

最近的研究是Gurewitz、Cidon 和Sidi在提出的时延估计方法。这种方法依赖于多个节点对之间的单向时延测量值,利用整个网络的拓扑条件代替单一条件对全局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求值。GUREWITZ在最小平方误差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最大熵目标函数,对确定性时延的估计方法做了详细的讨论。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够对单独的路径进行测量,而是需要在包含有E条链路并由N个节点连接着的网络中选择合适的(N-1)条链路和E-(N-1)条循环路径,通过事先发送的ICMP 探测分组测量每一跳的单向时延,再进行计算估计。

2.1.2 时钟频差测量方法

根据时钟频差与单向时延测量结果的线性关系,Moon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规划的频差估计方法。此后,Wang 等人改进Moon的方法,提出了根据收集到的报文分组记录进行实时频差测量的RTSE算法。

与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不同,Zhang等人提出了基于凸包的时钟频差估计算法。该算法以落在拟合直线上的时延测量点数目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在计算复杂度、稳定性和测量精度方面与基于线性规划的方法基本一样。然而凸包集合点在实际计算中很不均匀,给同步测量带来较大的误差。

王洪波等人提出了一种消除时钟频差和时钟重置的新方法。他们首先对模糊聚类得到的频差估计值进行纠斜处理,然后采用最小滤波方法去除数据噪声,再利用“滑动检测窗口”机制检测出所有的时钟重置点,最后使用线性规划或凸包方法估计全局最优的时钟频差值,纠正单向时延的测量数据。

2.2 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克服时延影响的研究发展

2.2.1 基于电路网络理论的无源控制法则克服系统通信时延

1989 年,Raju S.首先提出用二端口网络理论分析遥操作系统的方法,将遥操作系统与电路网络进行类比并且, 通过分析指出影响系统不稳定性的原因在于通信时延造成了传输线的有源性,使人们认识到使有通信时延的遥控作业系统稳定是可能的,关键是控制远地和本地之间的通信环节,使其具有无源传输线的性能。此后,许多研究者对临场感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大都采用二端口网络的无源性定理,通过设计不同的控制算法,实现无源通讯法则来实现系统的稳定。其中主要的是利用散射理论和波变量理论。

最具代表性的是1989年Anderson R.J.和Spong M.W.利用二端口网络的散射理论,提出了一套能保证系统在任何时延下稳定性的无源控制算法以及Niemeyer G.和Slotine J.J.在1991 年提出波变量的概念,利用能量流理论来解决传输线的有源性,从而保证系统在任何时延下的稳定性而提出的控制算法。实际上,日本的Y.Yokokohji 等研究者亦利用基

于散射理论和波变量理论的二端口网络的无源性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并注重对系统控制策略和系统性能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以求解决通信时延问题。

2.2.2 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算法克服系统通信时延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Strassberg Y.和Goldenberg A.A.等人则利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 Lyapunov 稳定性判据分析临场感系统的稳定性条件。Lawrence D.A.针对稳定性和临场感特性在时延下的不协调,提出了“无源距离(passivity distance)”和“透明距离(transparency distance)”的概念,用以指导临场感系统的设计。Leung G.M.H.和Francis

B.A.等人利用基于“无源距离”和“透明距离”的综合评价法(μ-synthesis)设计临场感系统的结构,并利用H∞最优控制理论指导时延下临场感系统中控制器的设计。

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系统设计方法以解决通信时延是具有潜在生命力的方法,但由于目前现代控制理论的不完善和其系统实现上的困难等原因,它对解决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通信时延问题仍存在着许多实用性困难。

2.2.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控制结构和控制算法克服系统通信时延

以上两个方向上所提出的方法是基于电路的网络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是通过设计不同的控制算法来克服时延保证系统稳定的。实际上,许多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特别是Hannaford 的实验研究证实,基于电路网络理论的无源通讯法则所实现的控制算法对解决短时延问题具有较好的效果,而在长时延的情况下, 要实现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则显得无能为力,并且由于现代控制理论的不完善及其系统实现上的困难等原因,基于现代控制理论所提出的各种控制算法亦未能较好地解决系统通信时延问题。因此,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向了虚拟现实技术,提出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来克服通信时延,从而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得以同时实现。

模型修正法是虚拟现实技术用于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主要方案。到目前为止,不少研究者仍在这个方案上给予很大的关注。

1984 年,Noyes G.和Sheridan T.B.设计了用于遥操作的第一个视觉预测显示系统。在该系统中用机械手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叠加在经时延后反馈的机械手视频图象上,仿真模型和操作者之间是实时交互,用以预测远处环境中机械手的运动。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操作性能。1986 年,Sheridan T.B.又构造了实验系统用以验证视频预测显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视频预测显示的帮助下,任务完成时间减少50%。

1989年,Buzan F.T.和Sheridan T.B.设计了一个力觉预测显示的实验系统。该系统使用机械手和环境的动态模型,通过提高给操作者预测的力和位置反馈信息,使得操作者能够预测时延系统的响应。1991 年,Kim W.S.和Bejczy A.K.等人在美国NASA 的JPL实验室设计了力觉临场感遥控机器人仿真系统。通过模拟预测远地现场环境和机器人的运动提供给操作者实时的视觉反馈和力觉反馈。1992年,Kototu T.等人基于Bejczy A.K.在1990 年提出的“幻影机器人(the phantom robot)”的思想,给虚拟从手加入了力反馈。结果表明,增加了力反馈使得控制稳定,而且从手的运动比仅靠图形显示判断接触力时快了三倍。同年,Hirata W.和Sato M.设计了一套名为SPIDAR 的力显示装置,该装置通过皮带和皮带轮实现虚拟力显示。而德国针对空间机器人研究建立了实验装置ROTEX,该装置具有远地环境的三维计算机预测能力和立体显示,并指出预测显示技术是目前解决大的传输时延问题的强有力的手段,同时特别强调了虚拟环境的建模和修正。1993年,Yamamoto K.等人提出通过虚拟环境与虚拟手交互中的变形来计算相应的交互力。1994年,Kosuge K.等人提出建立在遥操作系统中主手、从手和虚拟环境具有表现相同动力学特性的控制方案, 并验证了其稳定性[ 24]。1995 年, 他们又提出 参考动力学!的新概念, 以此设计控制系统, 并希望操作者的操作更简便, 而且获得更加真实的临场感效果, 但系统需要对环境的精确建模。1996年,Morikawa H.等人通过建立“虚拟引导模型”引入预测力反馈。2000年,Itoh T.等人对基于半自动任务导向虚拟工具,并具有运动和力标定的人-机协作遥操作系统提出了新的控制算法。运用其控制算法,系统的可操作性和操作效率得到较为明显地改善,稳定性亦得到有效的保证。

针对非结构化环境无法精确建模的问题,1993年Rosenberg L.提出采用“虚拟夹具(virtual fixtures)”的方法,不需要对环境建立虚拟模型则可以解决遥作系统的时延及力反馈问题。这些“虚拟夹具”实际上是一些在主端虚拟世界中生成的加罩在虚拟工作空间端面上的抽象的传感数据,并且它们仅与操作者(人)交互。它们可以与实际工作现场中的物体一样占居相同的物理空间而没有几何和物理上的约束。后来,Rosenberg L.又把“虚拟夹具”用于提高“插销入孔”遥控任务的性能。结果表明,当不使用“虚拟夹具”且时延是450 ms 时,运动时间增加45%,而“虚拟夹具”的使用却提供了有效的控制(定位),使其定位误差减少到大约3%。总结

目前,对于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网络时延问题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理论领域,如基于电路网络理论的无源控制法则、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算法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模型修正法等。其共同的特点是把网络看作一个不可知(黑盒子)和不可控的对象,在控制领域寻找应对方法,以期消除网络时延对遥操作系统中信息、数据传输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科学地讲,网络时延虽然具有相当显著的不确定性,但它是一个可控、可预测的对象。因而,从网络体系及网络时延本身出发,从遥操作机器人系统与网络的互动需求出发,提出满足遥操作机器人系统需求的时延相关的网络优化和适应性方法,从而与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达成互补的效果。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系统透明度,满足期望的操作性,达到系统稳定性与透明度的动态平衡性,即随着系统状态在稳定性和透明度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折中,使得系统在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操作性能。通过跨学科的努力,从根本上解决Internet环境下网络时延及时延抖动对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影响和限制,缩短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理论与实用化的距离,为遥操作机器人技术提供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参考文献

[1] 孙海燕等.Internet网络时延测量中的时钟同步算法.计算机工程.2006,32(14):20-23

[2] 王卓等.单向时延测量的实时时钟同步算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36(2):22-25

[3] 鲁立等.传输时延和时钟同步对以太网控制系统的影响.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27(6):793-798

[4] 王波等.基于DS理论的网络时钟同步算法.吉林大学学报.2011,29(3):186-190

[5] 李明国等.计算机时钟同步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02,14(4):477-480

[6] 李勇,符秀辉等.基于web 的遥操作系统时延分析.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7,21(1):43-46.[7] 陈俊杰,薛晓红等.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克服时延影响的研究发展策略.传感技术学报,2004,2:232-237.[8] 陈俊杰,黄惟一.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克服时延影响的关键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32:187-190.[9] 王宏伟,杨先一.机器人遥操作系统中信息延时的预测研究.机器人技术,2008,24(8):265-267.[10] 王庆鹏,谈大龙等.基于Internet 的机器人控制中网络时延测试及分析.机器人, 2001,23(4):316-321.[11] 芮素波,曾庆军.基于网络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传输时延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6,27:216-218.[12] 孙翱,顾鲁青等.基于实时应用的网络传输时延测量设计.微处理机,2003,1 :14-16.[13] 马宏鹏,翁春华等.机器人遥操作中的网络传输延迟分析.计算机工程及应用,2002, 38(5):156-158.[14] Zhang W, Branicky M S, Philips S M.Stability of Net Worked Control Systems.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2001,21(1): 84-99.[15] Anderson R J, Spong M W.Asymptotic Stability for Force Reflecting Teleoperators with Time Delay.Int J of Robotics Research, 1992,11(2):135-149.[16] Roberto Oboe,Paolo Fiorini.A Design and Control Environment for Internet-Based Telerobotic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1998,17(4):433-449

[17] FLOYD S.FALL K.Promoting the use of end to end congestion control in the Internet.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1999,7:458-472.

2.计算机类文献综述 篇二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在中国知网检索中, 以“韩国电影文化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5308个结果, 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关键词共计检索出550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价值”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668498个结果, 以“韩国电影跨文化价值传播研究”为关键词共检索出有关论文181402个结果。由此可见, “韩国电影价值”的相关论题研究最多, “韩国犯罪电影”相关论题研究最少, 但本文将这二者相互融合, 以韩国电影价值研究为论述主体方向, 重点以韩国犯罪电影为实际研究案例, 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张虹 (2014) 在其著作《韩国犯罪题材电影在影视文化意义上的特征浅析》一文中指出:“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识’, 作品中既有真实事件的改编, 又有在聚焦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戏剧张力之间的变换。例如:作为韩国犯罪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的《熔炉》就是聚焦2005年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发生的性暴力事件, 该电影清晰地表述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抨击了学校的道貌岸然与司法过程的不公。 该部影片上映后, 引发了韩国社会的极大反响, 并最终推动了韩国性侵犯罪的量刑标准的提升, 这一成果的取得实属不易。”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不断细分, 对于电影市场本身而言, 有些看起来不是很重要的信息也必须引起重视, 这一点事关电影题材之间的诸多变化。当前, 虽然电影中出现大量的非理性投资, 但在电影行业, 资金、 资本等优质投资的优势也展现出来:首先是票房大制作电影之间的关联性被破坏, 专业人员早就不再迷恋大制作的电影, 而是变为注重观众的兴趣爱好, 作为电影的主要思考因素;其次就是电影院的建立速度也在逐渐放慢。电影院不再通过增加票价来促进票房增加, 而是用适当的价格来吸引观众, 让每个观众都能看得起电影。 但是, 我国电影更应当学习的是韩国犯罪电影的题材选取性, 从深层次价值的角度探索电影的内涵价值与社会意义。

张艺璇 (2014) 在其著作《浅析韩国犯罪题材电影特征》一文中指出:“近年来, 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总能够在某一种高度层面上以惊喜、创意、深刻等人文内涵的角度不断反映其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 并在影片中不断找寻韩国电影文化价值的进步与探索。以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特征为例, 其主要具备影片主体之间的彰显民族意识、影片风格之间的突显黑色阴郁、影片叙事之间的独具匠心与升华影片主题等特征价值。并且, 韩国犯罪电影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人物的设置、影片中的意象运用方面均显示出了超高的艺术水准与价值, 并最终成就了韩国电影的辉煌。”1近年来, 电影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外部影响, 着重体现在:由于受到了欧洲金融危机以及各国经济的紧缩政策, 总体来说电影文化创作的增长模式是和国家政策紧密相关的, 特别是根据现时代发展的需要, 电影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的经济支柱, 韩国电影产业每年平均投入近3万亿韩元, 约合近500亿元人民币, 这一产业投入比重远远超过我国电影产业的投入比重。并且, 韩国在电影创作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编剧、导演、发行等完善的机制, 这一点在当今世界的电影文化产业中也是较为领先的。因此, 我国更加需要从政府政策机制入手, 完善我国电影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根据《“十二五” 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可以看出, 到2015年年底, 文化产业将迅速增加, 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大幅度提升, 能够建立健全的公平竞争市场、企业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经营体系, 能够不断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电影产业的增长速度同时带动着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文化价值有明显的增长, 综合效益也有很明显的提高, 随着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政府对电影也极力地推动, 这对电影文化价值传播市场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张凤雯 (2014) 在其著作《以真为影, 震撼心灵—— 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政治及犯罪类型电影浅析》一文中指出:“相比韩国其它类型的电影创作题材, 韩国的犯罪电影大多不是以残暴的电影画面作为描述方式, 而更多的是以电影唯美的画面, 其整体画面细腻而又真挚的情感抒发著称。实际上, 韩国犯罪在一方面把这种美渲染地极为绚烂美好, 在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中不断使其饱有深刻的温情。在另一方面, 可以将它作为本来的美好毁灭, 不断挖掘电影潜在的内涵价值, 使其在变成某一种状态时, 既是一种可怕又是一种残忍, 最终形成某种阶段的真实状态与真实情感的统一, 那份真诚充分显现出电影文化价值中的美好与残忍, 在观看的过程中, 足以震撼尘世间麻木的心灵。”2在韩国犯罪题材类型的电影中, 真实是其一大显著的特色, 并最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价值与反响, 例如:因为电影《辩护人》使得成为韩国社会话题的“釜林事件”再次受到关注, 2014年9月25日进行了复审宣判, 33年前曾被判有罪的五名被告在几十年后被法院认定无罪, 洗刷了多年的冤屈。韩国著名青少年犯罪题材电影《熔炉》的放映, 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2005年光州聋哑人学校案件的调查重新启动, 并且最终使韩国国会对2011年性侵罪量刑标准重新修订《韩国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 这部又可以被称作为《熔炉法》的法律在韩国国会立法成功后, 曾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电影人的思考。

(二) 国外研究综述

韩国著名学者金钟元和郑重宪在其合著的《韩国电影100年》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与韩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存在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每一次电影历史的发展阶段均伴随着韩国政治以及社会的变革, 无论是在政治封锁或开明时, 韩国电影均存在低迷与复兴之间的徘徊, 随着韩国政治形势的不断昌明, 韩国电影最终实现了复兴。在某种意义上,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已, 其想要能够延伸发展出电影文化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并不是所有的韩国犯罪电影都能够开发电影文化传播。需要开发犯罪题材电影文化需要有一些比较特定的特征:电影必须经典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种文化价值能够让社会所接受, 就必须能够影响到社会, 如果电影本身不具有吸引力, 那其发展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也没办法吸引社会民众, 只有具有影响力的影片才能大范围地进行文化意义的传播, 才能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观看, 也只有这样, 文化传播才能够永远被追随购买。例如: 对于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而言, 这些犯罪题材电影的文化价值意义与传播就有很好的社会效应, 并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这些都是电影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体现。”3在韩国犯罪电影题材的研究特点方面, 应当坚持从商业电影文化价值传播的角度进行探究, 需要对具体的社会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和演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影文化价值概念的定义。长期以来, 韩国诸多不同题材的电影凭借其电影作品内涵的广泛影响力, 在当今世界电影界拥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其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不断坚持从电影的社会性价值角度入手。因此, 对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传播而言, 其在发展与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从电影社会性风格角度、电影的影片主题、影片艺术思考、 影片商业性特征、影片制作方式、影片插曲等诸多方面引入社会性内涵价值。

美国学者闵应军、韩国学者朱真淑、郭汉周等在共同编写的《韩国电影:历史、反抗与民主的想象》一书中指出:“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布局曾经历过一个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 其电影的审查制度曾将公众置于民主、 自由之外, 并使得这种文化绵延至今, 使得电影文化成为韩国一种恐怖的回忆。无论是快乐的, 还是丑恶的, 无论是压迫的还是独立的, 脱离文化的电影历史均是不能存在的, 也是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审视与呈现的。在韩国电影产业布局的调整上, 除了过去多年一直强调的创作制片环节和影院终端建设仍需强化外, 发行环节的建设已经越来越迫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经过10年产业化改革, 当韩国电影产业已经从初级阶段逐步升级, 整个产业的渠道系统、市场系统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地突显出来。在好莱坞, 世界闻名的六大电影公司都是以发行为主要业务职能的企业, 但在国内, 目前公众对电影企业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电影内容生产商层面。”4要想真正体现出电影文化历史脉络的价值内涵, 就需要对电影的无差异特性进行深入地研究与论述,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市场细分以后, 不参照任何市场的特点, 只是考虑市场的普遍性, 仅仅推出一种产品, 使用单调的市场营销组合, 它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尽最大可能来满足所有的观众要求。无差异性的特点就是规格、品类、 格式简单易懂, 这样有利于大规模运作和标准化制作, 有利于降低电影在制作、传播、播放等环节所产生的费用。 不足之处表现为:在众多电影中, 一旦有一部分电影实行无差异性市场营销时, 在我国电影行业里就会出现强烈的竞争力, 这时小制作电影就没有竞争优势。比如有一个电影院为了推出电影优惠政策, 而不考虑整个电影行业的价格规定, 忽略了电影的整体性, 这时候制作出的电影, 就是单一性的电影, 不会被观众喜爱。虽然有的电影是大手笔投资, 可是现在我国电影行业内竞争强烈, 小制作电影不被人们接受, 最终会对整个电影行业造成影响, 导致整体收益减少, 阻碍了电影的发展。

二、小结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存在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 我国电影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游制片业和下游影院终端都非常庞大的格局, 但本应成为产业驱动关键所在的中间发行环节却非常脆弱。第二, 我国电影产业经过十年产业化改革, 虽然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但在市场逐步放开的形势下, 国产片的生存压力却越来越大。第三, 我国电影产业当前的盈利模式过于单一, 对票房收入的过度依赖导致行业上下游不得不绞尽脑汁, 在有限的“饭碗”里多分一点羹。相比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文化价值, 我国电影的文化价值内涵该如何进一步地体现, 需要业内人士不断关注与反思, 只有这样, 我国电影才不再只是梦幻的光影, 梦幻才可以照进现实, 种种光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最终会变成一种力量, 真正成就我国电影产业的辉煌与价值。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对电影的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市场开发还不够成熟, 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开发意识, 与韩国已经较为成熟的电影开发机制存在很大的出入, 国内在电影社会文化价值题材的开发力度上、广度上都很不足, 而且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影产业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产业, 其发展速度已超越了预期, 随之而来的商机也越来越多, 学者对电影内涵价值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从而使得电影产业不断地改进, 业内人士也逐渐将目光放在了电影文化与内涵的研究上。

3.财务职能文献综述 篇三

关键词:财务职能 产权理论 财务本质 财务目标 财务环境

一、企业财务职能的概念

财务职能,它的涵义在我国的理论界有不同的表述。刘恩禄教授对财务职能的表述是“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尹书亭教授的表述是“企业理财人员在企业理财实施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吴水澎认为财务职能是“科学地处理企业与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可以说财务职能是财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本质功能。它回答的问题是“财务是干什么的”。这个功能离不开财务的本质,又受财务的环境影响,同时也是达到财务目标的前提。

二、传统财务职能观点

传统的财务职能观点即没有引入产权理论之前的财务职能观点,这一类研究都是围绕“职能”的含义展开的研究,称为传统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郭复初教授认为,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的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它表现在: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等四个方面。他对财务职能与财务的作用进行了区分,认为财务的作用是财务职能的发挥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余绪缨认为,企业理财的基本职能是围绕企业财务目标,正确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收益分配决策,并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理财的运筹作用——调节、配置和平衡作用,正确处理好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企业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以促进企业财务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顺利进行。可见,传统的观点虽然都着重于从“职能”角度看财务职能,但对财务职能的认识很不统一。有二职能说、三职能说、四职能说等等,共性是这些表述基本上围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内容展开,有的着重从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着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则从二者结合的角度界定财务职能。

三、财务理论研究中的产权观点

在财务职能研究中引入产权理论以后,基本形成了两种观点。

一种把企业本身作为财务主体来论述财务职能。伍中信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认为,在财务的几大职能问题上,可以把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等四大职能作为资源配置这一基本职能的具体职能看待,并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与财务监督职能并列起来作为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的关系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进行财务监督,在财务监督过程中进行资源配置。其中资源配置职能是财务的第一大基本职能。

另一种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从财务管理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来研究财务职能,并且偏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界定财务职能。从所有者角度来看,首先,所有者要对企业的长远计划和财务战略负责,所以具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重大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中长远计划)等职能;其次,所有者要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给经营者以激励和约束,所以具有组织职能;最后,所有者需要总揽全局监督经营者财务活动,所以具有监督职能。这样所有者财务职能就包括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财务监督职能等。从经营者角度来看,经营者要对短期计划和日常财务决策负责。经营者具有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日常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年度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財务指挥职能、财务协调职能、财务控制职能等。

四、从三个角度看财务职能

财务功能离不开财务的本质,又受财务的环境影响,同时也是达到财务目标的前提。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财务职能。

(一)从财务本质看财务职能

财务职能是财务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本质的具体化。对于财务职能的不同认识,主要是对财务本质的认识不一致所造成。对于财务职能的不同认识,主要是对财务本质的认识不一致所造成。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很多学者,如张国干将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其财务职能归纳为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改革开放后,有些学者提出将财务本质理解为某种经济关系或某种资金运动,因而出现了对财务职能的重新理解。如刘恩禄、汤谷良认为,财务管理职能具体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

在研究财务职能时要注意,财务职能可以细化成多个,但其基本职能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和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和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则应将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内容如筹资、投资、分配等活动区别开来,将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环节(方法)如计划、控制等区别开来,将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原则如财务协调等区别开来,将财务职能同资金运动规律如垫支资金、增值等区分开来。

(二)财务目标与财务职能

财务职能是由财务本质所决定的,但财务职能又是财务所能达到目标的前提。财务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和基本要求,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行动指南。而财务职能的内涵则是如何实施财务管理,即如何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达到既定目标。

财务职能是由财务本质所决定的,但财务职能又是财务所能达到目标的前提。在此前提下,余海宗、袁洋认为,企业财务目标与企业目标应是一致和相关的。企业的生存目标要求财务管理部门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

(三)财务环境对财务职能的影响

财务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企业开展财务活动的舞台。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环境是存在于研究系统之外的对研究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对该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系统的总和,便构成财务管理的环境,即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一切因素的总和。财务环境既包括宏观的理财环境也包括微观的理财环境,其中宏观的理财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及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采购方式等。这就对财务部门信息处理能力及效率提出了挑战。

综上观点,财务是组织资金运动以及处理财务关系,本人更为赞同伍中信的观点,将财务职能分为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基本职能为资源配置和财务监督职能,同时这些职能可以从所有者、经营者等不同层次去运用,其中的具体职能与具体的管理活动以及经营环节、财务内容相联系,并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参考文献:

[1]郭复初.财务通讯[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2]余海宗,袁洋.财务职能理论发展综述[J].财会月刊,2007(8)

4.智能公交文献综述 篇四

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7年03月16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1页

智能公交文献综述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扩大,公交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公交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传统的人工记忆方式管理也慢慢的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的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动力。而在计算机应用中,软件的作用十分突出,软件已经发展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主导着信息产品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市场的进一步的开拓。软件产业已成为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产业。不断开发适应用户需求、市场需要的新型软件产品已成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的发展,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由于有些公交公司现在还没有将公交管理系统化,这给管理者以及乘客带来极大的不便。乘客需要及时查询公交的相关信息以及对公交进行投诉,如果没有相关的平台解决此类问题将会很不方便。另一方面,管理者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将会给数据的查找、统计、更新、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会大大 降低工作效率。

鉴于公交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在此次毕业设计中以智能公交系统为研究课题,通过实地考察等对此进行全面的设计。

关键词:管理系统,智能公交终端,静态信息,GPS,动态信息

1.前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已是大势所趋,而智能公交小车作为智能车中一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最近几年在全球的地位飙升,各个国家更是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对其重视程度不亚于任何其他领域的研究。它广泛作用于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传感器和信息等一连串学科的创新研究,其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工业、医药、军事、航空、信息技术等实际领域,集中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2.智能公交系统设计背景及目的

目前部分城市已经将公交管理系统化,但是还有不少城市依然没有系统化他们的公交管理,这给管理者以及乘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乘客难以及时地查询公交信息,也无法对不平等对待进行投诉,缺少一个相关的平台来解决此类问题。另一方面,管理部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2页

门也难以对公交信息进行查找、修改、更新和维护,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这些都是缺少一个完整而又系统化的公交管理软件平台所造成的。

为了提供高质量服务,公交管理系统必定随着乘客的需求而不断改进与完善。及时共享公交的路线信息,给乘客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已成为公交管理的目标与方向。未来的公交管理系统必定更加系统化、一体化与个性化,每个城市的公交公司的管理会更加系统化,各城市之间的公交能实现一体化联网查询,公交系统也会增加新闻发布、同城交友、公交投诉等个性化服务,而不仅仅是公交线路查询这个基本功能。在不远的将来公交系统的刷卡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指纹识别刷卡也不再是梦想。在信息爆炸、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竞争全球化、市场细分化、信息即时化、科技大众化给包括公交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未来公交管理系统将向着高度集成化与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公交系统一体化的过程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而展现出它绚丽的风采。3.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状

国外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带动,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部分国家,居民小汽车的拥有量飞速增长,伴随着城市交通状况不断的恶化,许多国家将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公共交通行业,为了吸引居民乘坐公交出行,许多国家大力的提高城市公交的运营服务水平,因此,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被应用到公交领域中,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也就因此开始[1]。

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中,日本的起步较早,日本对于公交智能化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的70年代,日本在70年代研制出了公共汽车定位系统,这一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日本公交智能化研究的正式起步。该系统安装在公交车上,能够在公交车运行到达调度站的前一站时,通过无线通讯,将车辆信息传回调度站,这是智能化公交系统的雏形;这一系统的研制,使得公共交通调度管理进入了智能化的管理时代。随后,在80年代,日本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一种叫做乘客自动计数器的设备被安装在了城市公交车上面,这一设备的主体功能是记录公交车上下车的客流量,公交管理部门通过这一设备能够实时的掌握公交站点的客流情况,通过对公交站点客流的分析,能够为公交企业制定调度计划提供决策支持。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由于日本城市交通拥堵十分的严重,公交的运营服务水平急剧下降,为了扭转公交行业竞争力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3页

渐下降的趋势,重新赢得乘客对于公交的信息,日本的东京都交通规划院开发设计了一套城市公交车综合运输控制系统,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CTCS系统,该系统的问世,大大的改善了日本公交运营的面貌,日本原本日渐萎缩的公交行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美国从事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相对日本较晚,美国从事智能公交方面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局(UTMS)启动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项目,UTMS基于现场试验得出了通过实时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很好的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基于此,美国开始从事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美国在公共交通系统的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对出行者信息,电子收费,车队管理以及交通需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2],其中车队管理方面,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GIS系统、乘客自动计数系统、通讯系统以及自动车辆定位系统等。

欧洲国家开始从事智能公交方面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的80年代,欧洲由于其历史原因,大部分国家的城市的历史比较悠久,城市街道普遍比较狭窄,所以,欧洲国家在从事公交方面的研究中结合了本地区道路比较狭窄的特点,将公交发展的方向放在了建设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信号优先上,并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事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方面发展一直比较落后,公交车在城市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没有被政府给予充分的重视。截止到1990年,我国公交车的保有量仅仅为13万辆,到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公交车保有量为23万两,公交车的平均拥有量仅为0.7/千人,而在发达国家公交车的人均保有量已经达到1.25辆/千人。在车辆保有量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国存在的严重不足;另外,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管理水平上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随着近几年城市交通问题的逐渐恶化,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持续增加,政府加大了对公交运营方面的投入力度,在许多城市,对公交车辆进行了更新,增加了公交企业的补贴,鼓励公交的发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的许多学者也开始对公交调度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吉林大学的杨兆升、北京航空航空航天大学的张飞舟等学者。吉林大学的杨兆升首先提出了我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实施的框架体系,并对智能化公交调度系统的关键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对公交智能化调度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智能公交系统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北京航空航空航天大学的张飞舟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智能公交调度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和混合遗传算法的车辆调度优化方法。另外东南大学的李海峰提出了我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4页

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结构框架,吴海荣和何素敏通过对公交车实时调度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对智能公交车辆综合调度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套公交车综合调度的总体解决方案;吉林大学的胡坚明、宋靖雁等人就我国公交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公交车智能化调度系统实时调度形式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广义神经网络的方法确定车辆实时调度形式[3];北方交通大学的张国武在论文北京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调度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开发中,阐述了智能化公交调度系统的综合集成的模式[4],并且对各个子系统功能以及结构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长安大学的陈俊、陈红根据对我国公交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等城市智能公交系统的结构框架[5];江苏科技大学的赵厚宝和苏勇通过利用混合遗传算法的方法,对公交运营调度进行了优化研究[6];河南科技大学的李志强、周建立、张毅等通过利用GPS定位原理,在基于乘客满意度和企业效益的基础上,建立了智能公交动态调度模型[7];北京理工大学的李宁、徐宝云、王武宏等提出了我国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建设的基本结构,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和理论进行了研究[8]。通过国内这些学者的研究开发,我国在公交智能化方面的研究已经初见端倪。在一些大城市里已经开始应用智能化的公交系统。在上海,先进的UNGEL自动检票机已被成功安装在了线路上,该系统能够实现自动记录地铁线路上面的乘客上下车流量;

在杭州、大连、北京等一些大城市,一些先进的车辆定位系统和车载设备被安装在了移动的公交车辆上面,并且电子站牌也被安装在了公交站点,这些城市的部分线路已经实现了对公交车辆的跟踪定位,极大的提高了公交运营的效率。从而吸引了更多出行者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的工具。4.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造成了越来越巨大的时间浪费、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交通问题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据中安顾问《2012-2016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运行态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中内容显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同时,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9]。为了缓解经济发展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压力,使现有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力度。智能交通是将信息、通信、控制、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有效地综合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5页

在我国智能交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我国智能交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中安顾问行业分析师根据分析指出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包括:

1.产业链条发育不健全

智能交通在国内的发展一直强调交通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忽视了交通信息的服务功能。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当智能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高层次的交通信息服务就应成为智能交通的主要部分。国内目前在利用现有信息资源进行高层次交通信息服务的开发方面,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包括供应商、运营商、政府和消费者间的完善的智能交通产业链。交通信息收集,开发和消费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高层次的交通信息服务相关的产业环节还非常不建全,运营商和交通信息消费者还没有融入智能交通体系之中。造成国内智能交通产业链条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主要交通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同时掌握足够全面的交通信息搜集和发布的机构或平台,因此,无法从现有资源中产业能够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

2、核心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

我国的智能交通发展较晚,在应用方面更显得落后。在中国智能交通的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下,大量的国外公司加入到我国的交通技术领域和咨询领域。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企业在竞争机制、竞争策略、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许多方面尚不如行业内的国外企业。目前,国内智能交通高端市场70%以上被国外企业抢占。比如,在自适应交通信号系统方面国内市场基本被国外公司所掌握。监控产品与国外仍有不少差距,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10]。

3、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处于滞后状态

国内市场基本被国外公司所掌握。监控产品与国外仍有不少差距,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3、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处于滞后状态 国内智能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在缺乏标准的条件下,许多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衔接和配合,标准互不统一。即便在城市内部,道路上的传感器标准也非常混乱,因为传感器设备生产企业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标准和规范的混乱妨碍了交通数据的获取,从而无法进行交通流的分析和预测。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方面,各省或地区内建设的网络一卡通或不停车收费系统,也没有统一指导和标准,为将来的全国联网造成了困难。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6

4、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发挥系统功能优势

层面上有全国智能交通协调小组在推进系统建设,但在城市层面上,缺乏一个有力的机构进行协调。道路交通的信息分属于公安、交通、规划、铁道、民航等不同部门。各个部门都掌握有一定的交通信息资源,但出于部门利益,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存在很大困难。各个部门目前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渠道是网上留言、电子邮件或人工拷贝等。这些方法存在实效性差等问题,使得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比较困难。

5、严重缺乏智能交通人才

智能交通技术本质上来说,是传统的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智能交通人才应该是即懂交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十分缺乏这种人才,这对继续深入开展智能交通研究是不利的。智能交通的在研究领域跟不上,那在其产业链过程中也会制约着其发展。

6.智能公交系统设计方法和研究内容

基于改善公交调度手段、提高公交运营效率,提高公交吸引力和分担率目的,采用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设计方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具有车辆监控调度、车载终端、电子站牌和通信网络等功能模块.系统通过 RFID技术对公交车辆进行跟踪、定位、监控和调度,站台的触摸屏统计各路次候车乘客数,及电子站牌实时发布各车次到站时间等信息,利用Zigbee无线 网络技术实现车载终端、站台系统和调度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可以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7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 陈小鸿.中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内涵、目标与路径[M].科学出版社, 2015.[2]https:///s?ie=utf-8&f=8&rsv_bp=1&srcqid=***426&tn=9269250 [3] Al-Kanhal T, Abbod M.Multi-agent System for Dynamic Manufacturing System Optimization[M]// Computational Science – ICCS 2008.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8:634-643.[4] Study on the usage of UHF RFID for Passengers’ Detection in Public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5] 葛新北京公共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城市公共交通行车安全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4.[6] 赵光辉, 朱谷生.互联网+交通:智能交通新革命时代来临[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7]宋瑞.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概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8] 谢振东.城市交通一卡通大数据应用[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6.[9] 黄建中, 王新哲.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10] 过秀成, 严亚丹.地面公共交通运行:可靠性分析与调度控制[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11] 袁建华, 姚丹亚, 张雷元,等.新一代智能化交通控制系统理论及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12] 关伟.区域交通网络化智能诱导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13] 郭戈, 岳伟.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辆协作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14] 薛兴海.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与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15]杨琪.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原理与方法[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16]邓卫.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模型与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9.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第8

5.教育文献综述 篇五

陶红、杨东平著《我国高中学生学业成就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28卷第1期。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父母职业、教育程度有显著相关性。在家长能够强烈影响子女成长的低幼龄阶段,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很明显。

林淑玲、马信行著《家庭社经背景对学前教育机会的影响及学前教育对小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教育与心理研究,1983年6期,P19-39。不同社经地位的儿童,其接受学前教育的年数有差别。低社经地位子弟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比高社经地位的少,这形成了教育机会上起步的不平等。

周新富著《社会阶级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家庭资源为分析架构》,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2008年,8卷1期,P1-43。研究发现,影响学业成就最主要的变项为家庭经济成本,其次是社会阶级等背景变项。

刘笑飞,卢珂著《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相关性研究》,天中学刊,第24卷第1期,2009年2月。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SES)之间呈正向影响趋势,即SES指数越高,学生就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数学成绩或语文成绩。

谭承红著《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相关分析》,卫生职业教育。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林清江著《家庭文化与背景》,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集刊,1972年,14卷,P89-108。研究表明,家庭文化是一个基本的判定学生的学业成绩、职业教育抱负、以及行为的模式。学校教育的成功条件是适当的家庭文化。

黄富顺著《影响国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家庭因素》,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集刊,1974年16卷P383-486。研究发现,父母的态度和对孩子教育学术成果的期望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

张新劳著《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研究》,其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学业成就影响在个体上的影响差异较明显。

6.论文文献综述2 篇六

(空一行)

文献综述

前□□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电子商务在秦皇岛港务集团的规划分析》,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没有对秦港集团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过规划分析,并且据了解秦港集团也没有实施电子商务系统,因此本文的叙述对秦港集团电子商务的规划具有一定得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及港口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大胆的将电子商务规划到秦港集团的业务中。这些文献给与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查阅进几年有关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文献期刊。

正文部分

另起一页,宋体,小四

号字。固定

值,22磅,段前、段后

0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开始,现代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经济商务在物流运输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电子商务的早期形式EDI的最初想法即来自美国运输业。我国交通运输及相关的物流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较为滞后。但近些年来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发展。

安旗和富森(2007)在《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交通物流发展》中指出构件电子商务平台的必要性,这是符合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现状。并且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李峻峰和苏小玲(2004)在《论电子商务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影响及对策》中主要论述了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现代物流理念的影响、系统结构的影响、对运输的影响,以海尔的现代物流为例,充分说明了电子商务活动对现代物流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相应对策。

刘大军(2003)《浅谈物流运输管理与信息技术》中指出我国绝大多数运输企业在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方面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我国物流运输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业务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夏黎(2004)在《电子商务给物流业及其管理带来的变化》提出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其自身的特点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新的机遇。但由于传统的经营渠道仍可以利用,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收到一定的限制。要解决这个“瓶颈”就要求必须先认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业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同时从采购、配送、管理等方面分析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

同时,我国学者周雪梅(2005)《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曾提出电子商务作为崭新的商务运作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商业交易的方法,而且将成为潜在的经济增长动力。并指出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大大简化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车岩石(2007)《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管理和发展研究》以电子商务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对电子商务与物流的互动作用研究,分析物流的管理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王敏军、黄浩(2008)《浅谈电子商务中物流的作用与发展》通过对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演变发展过程和物流业在当今电子中作用的探讨。强调了物流运输业应注意其自身的发展紧跟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并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进步和电子商务的长足发展,现代物流运输业必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货能畅其流”。

在港口物流运输方面,蔡涛、周松柏(2004)的《现代物流理念下港口的新发展》强调运输是物流的主要载体,港口作为全球综合运输网络的节点,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宽,并朝着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方向的现代物流发展.依据这个背景研究港口的新发展,是值得关注的。

单小麟(2005)《L港口现代物流战略规划研究》在全面分析现代物流和港口物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港口物流发展的最佳模式以物流中心模式为主。通过L港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物流预测方法对L港做出了具体的规划。这些也给其他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具有借鉴的价值。

李超(2005)的《现代物流理念下的港口发展分析》在现代物流的理念体系下,以天津港为例。分析出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并对天津港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提出港口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理念。

白鸥、姜橙华(2007)《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提出港口建立物流信息平台的必要性和规划出一站式服务的模式。并得出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减少物流环节和取得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的经济效益的结论。还建议各港口应因地制宜的建立本港口的物流信息平台,来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刘洪义、刘国辉(2003)的《电子商务下港口物流系统与GIS相结合的研究》分析了电子商务下港口物流系统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特点及GIS与港口物流系统相结合的优点,介绍用MapInfo及MapBasic开发的自动运输路径选择的程序。

单丽辉、王喜、富关伟、张斐斐(2007)《天津港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研究 》 结合天津港、保税区和电子口岸等物流基地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现代物流技术,优化和整合港口、船公司、海关等相关部门,确定了天津港物流信息系统。并总结出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对天津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

王承军(2007)在《中石化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及其对策》指出近些年来,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物流运输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本文以中国石化电子商务网站为例,指出了现行物流体系对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列举了三种最典型的物流形式,并结合中石化的实际,提出应自建物流体系。

李林(2007)《秦皇岛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和对策》明确的指出秦皇岛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即可以提高秦港的国际竞争力,并提出国际物流型港口的运输组织方式是在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和门到门的运输基础上形成点到点的网络化物流运输,秦皇岛港能否成为国际网络化物流运输中的一个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港口是否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

朱昆宇(2005)在《中韩海运公司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中根据目前航运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以中韩海运公司的发展目标为前提并借鉴国内外实施电子商务系统的先进经验成功的对中韩海运公司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了规划。并提出系统给公司的业务带来了优化和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论述,并对公司整体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李秀滢和孙宏声(2004)在《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安全性研究》中阐述铁路货运电子商务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探讨建立该系统应遵循的安全原则和安全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较大规模铁路货运站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结构模型。

同时,王桂森、李向阳、杨立东(2007)《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中说论述了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应注意的交易信息安全和网上支付问题和目前我国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例如观念、法律环境等问题。他们提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虽然有一些困难因素存在,但它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特点。

刘明翔、谭中平(2002)《电子商务与铁路货运营销》分析了电子商务给贸物运输市场带来的深刻变化,指出铁路货运要顺应潮流,主动抓住机会,挖掘生存空间,并提出了迎接电子商务挑战的可行对策。

章雪岩、何耀琴、熊件根、杨莉、杨艺(2006)《铁路货运电子数据交换规范框架研究》在参照ebXM、Net等众多电子商务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题录货运实际特点,制定出铁路货运电子商务数据交换规范,对该规范的整体框架、各部分功能的典型流程的验证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一个典型流程进行了可行性验证。

外国学者Catherine L.Mann(2000)《Transatlantic issues in electronic commerce》提出电子商务正越来越多的影响国家和国际经济的关系,并通过叙述美国和欧洲联盟各国对电子商务在处理贸易流动、税收制度的方法及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强调国家在政策方面应小心应对电子商务的力量。

Hecker, Michael,Dillon, Tharam S(2008)的《Privacy Ontology Support for E-Commerce》强调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交易的隐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并提供了一个电子商务中隐私的框架,使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基准他们的隐私政策并实施隐

私安全措施。

Lin, Kwei-Jay(2008)《E-Commerce Technology: Back to a Prominent Future》指出电子商务是一门大生意,其与日益增长的市场规模已成为IT行业的主要驱动力。公司现在需要电子商务提供网上购物或营销网络,允许客户直接联系。

Richard Hawkins, Johan Helsingius, Jiro Kokuryo, Robin Mansell, Luc L.G.Soete(2000)的《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 of electronic commerce》也系统的论述了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得出电子商务改变了市场,它能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工作效率、增强透明度等重要的论断。

结□□

(空一行)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在商业的重要性在逐渐的加重。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以从简单的网上购物扩展到现代物流供应链中,并且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在港口及集装箱物流运输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一些大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初步的计划实施。

我国大多数学者针对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与铁路物流运输方面,并对港口现代物流运输的研究也都是在整体的物流信息平台上即其研究的范围比较大。在对具体针对电子商务与港口物流运输的运用方面没有具体的论述和展开过,只是在运输方面强调了整体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7.缺失值文献综述 篇七

John R. Gerlach (2009) 等指出:缺失=在数据步中应用且区别于“缺失陈述”的系统选项。“缺失陈述”中认为在原始数据中, 缺失值就代表数值型数据。从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 对缺失值的处理方法可概括为两大类:删除 (忽略) 和插补。

2 近几年国内外对缺失值问题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1) 缺失值处理方法比较分析。

B. Mehala等 (2009) 分别用C4.5和K均值算法在不同的缺失率、不同的属性中的情况下, 对缺失值进行估计。并通过实验证明K均值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所得结果更好。

(2) 缺失值处理方法的改进、扩展研究。

近年来, 国外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这方面。Shichao Zhang等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聚类的不含参数的计算缺失值的方法:CMI (Clustering based Missing value Imputation) ;Luai Al Shalabi等基于GRNN (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s) 的概念提出了一种非参数多重插补的新方法:GMI;Michinori Nakata and Hiroshi Sakai研究了量化容量关系 (Valued tolerance relations) 方法处理不完整数据的适用性。

2.2 国内研究现状

郭超、陆新建 (2010)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数据确实的问题, 首次提出运用MI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处理;张国毅等 (2010) 针对机械观测平台侦收辐射源目标信号时由于条件限制和外界干扰导致观测量缺失的情况, 根据缺失数据的性质, 提出利用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法填补观测数据的缺失值, 通过仿真分析得出该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刘凤芹 (2009) 对收入变量的缺失值问题, 将一种基于链式方程的多重插补方法应用到实际数据集, 结果表明此方法适用于通常计量分析中绝大部分的收入变量和数据集。

3 总结

目前关于缺失值的处理方法大多数都是针对某一类或某一领域的缺失值问题, 而且考虑的环境影响因素很有限。影响缺失值处理方法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缺失值的类型、缺失率、缺失属性的相关性、属性的类型、缺失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关系以及操作性等等。而目前的处理方法考虑的范围很有限。同时, 从理论上讲, 在各种方法中, 多重插补法是最合适的, 但是在实践中要正确地运用多重插补却并非易事, 因为没有一种方法能使用于全部的缺失问题, 在实践中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超, 陆新建.工业过程数据中缺失值处理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 31 (6) .

[2]张国毅, 宋德亮, 王长宇, 李冬梅.相位差变化率定位法中缺失值精确填补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 2010, 28 (1) .

[3]伍丁辉, 阳小华, 尹继元.基于同分布无偏样本的伪缺失值检测方法[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0, (4) .

[5]B.Mehala, P.Ranjit Jeba Thangaiah, and K.Vivekanandan, Se-lecting Scalable Algorithms to Deal With Missing Valu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cent Trends in Engineering, Vol.1, No.2, May 2009.

8.“文化礼堂”文献综述 篇八

关键词:文化礼堂;宗祠;文献综述

众所周知,宗祠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执行族规家法、进行议事宴饮的地方,是宗族文化最重要的象征符号之一。因此,祠堂文化,既包括祠堂的物质形态,也包括家族秩序、家族仪礼以及家族伦理等非物质形态。2013年浙江省政府在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通过以旧祠、古书院等为依托建立 1000个文化礼堂来发展社区公共文化,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型举措。它的初衷是通过文化设施、文脉传播、文明传承让文化成为群众的精神寄托,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文章拟以旧宗祠的改建为例,说明活化宗祠文化的必要性。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对文化礼堂的前身——宗祠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从不同学科出发,对祠堂文化及其价值进行讨论,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一、祠堂与宗族历史变迁的研究

宗祠发轫于夏、商,盛于唐、宋,至清代晚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观念,新思想冲淡了建设宗祠的意识。传统宗祠开始失去其存在的条件,宗庙建设和民间宗祠逐渐走向衰落。刘黎明在专著《祠堂灵牌家谱:中国传统血缘亲族习俗》中介绍了祠堂的大致情况,围绕“血脉”展开讨论,对天子宗庙、民间祠堂、古代民间祠堂建筑、孔庙及祭田进行了介绍,并对与祠堂相关的家谱及族权与家庭伦理展开了讨论。学者冯尔康在《中国古代宗族与祠堂》中从古代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研究宗族发展。从先秦时期开始,叙述了各个时期宗族的结构和作用,对宗祠教化族人生活的教育功能、族人互助互济的经济生活及宗族谱牒编撰进行考察。

二、祠堂的价值和功能

宗祠作为宗法社会的象征,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赖叶、蔡翔在《浙江新叶村的古建筑与历史文化》一文中对作为维系血缘关系的祠堂的性质、等级与建筑风格、祠堂的“匾额文化”展开研究,指出“匾额文化”是祠堂家族地位的象征。章力、章海君的《江浙祠堂文化与祠堂建筑调查》一文通过对江浙几处典型祠堂建筑的调查,分析其建筑历史、建筑特色及建筑布局,并进一步研究祠堂的祭祀礼仪及家谱撰写,充分展现了江浙地区祠堂的南方聚族而居的血缘文化。陈瑞在《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中介绍了在明清时期祠堂对于整个宗族的意义所在,着重阐述了它发挥的功能与作用,然而,全篇只分析了祠堂的控制功能有哪些,却没系统分析这些功能是在怎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桑良至在《徽州祠堂与终极伦理》中认为祠堂与西方教堂一样起着道德管理与精神管理的功能。

三、祠堂的保护与利用

研究祠堂的学者,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如何保护和利用祠堂提出针对性意见。他们的意见给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有一定帮助,但在文献资料中,学术界关注祠堂的开发多于保护,如何保护开发过程中祠堂的原貌,开发与保护两者之间如何协调,还要深入研究。如李芳在《浅议惠山古祠堂群的保护与更新》一文中指出“古建筑及其承载的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指出目前保护与规划惠山古祠堂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给相关部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建议。对于祠堂的利用,王兆燕在《四川省宗祠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中指出应把祠堂当作一种旅游资源来保护它的存在,并从规划、宣传、线路等多个角度对宗祠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进行开发与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上述研究专著中,虽然学者从各方面对祠堂作了详细的描述,但祠堂在现代化境遇中的转型——改建宗祠为文化礼堂,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著,民众对它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对文化礼堂的宣传;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对宗祠建筑的保护,二是对宗祠文化功能的重构,三是遇到的问题。如高宇霞发表的《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浙江省安吉县高禹村文化礼堂建设纪实》叙述了高禹村的文化礼堂建筑以及它对当地人的影响,还有王蓓在《文化礼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中指出,文化礼堂来历以及它的建设对当地人生活的作用。徐声响在论文《外部输入与内部建构的分离与融合——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有关思考》中指出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说明了农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主要现状,以及面临着政府外部输入与村庄内部建构之间分离的问题与瓶颈,以苍南县在“宗祠改建农村文化中心”到文化礼堂的实践中,说明政府的外部输入与村庄的内部建构的融合,为我们破解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李旭芳在《论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实践思考》中在阐述浙江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園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艺术职业学院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服务中的作用,并对它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等等。除了这几篇文章,还有很多文章只是对文化礼堂做以简单的叙述,没有从社会学、民俗学的视角研究祠堂在当代社会的转变对民众的影响,以及文化礼堂的产生对建设当代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新农村产生的问题以及影响。这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田野调查予以论证。

总之,宗祠是中国宗法社会的产物,对它加以保护不仅是要保护它作为文物形态的建筑样式,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一面的保护。改建宗祠为文化礼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宗族文化的需要,是现代化精神文明的一种补充,充分体现了我国乡村社会的深层特质——老人社会、感情社会,一种身份认同的关系。这种保护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宗族及其成员为主体,这样才能使祠堂文化得以活态传承和利用,才能保持其文化的本真性。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视角来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姚周辉,何华湘.宗族村落文化范本——温州永嘉岩头金氏宗族村落文化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2]韩雷,杜昕谕.居住空间认同与古村落保护——以温州永嘉苍坡村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2013(5):13-22.

上一篇: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下一篇:八大名酒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