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2024-12-03

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精选10篇)

1.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篇一

初三几何教案 第六章:解直角三角形

第12课时:解直解三角形小结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具有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归纳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并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

2、在Rt△ABC中,除直角C外的五个元素间具有什么关系?

请学生回答以上二小题,因为本节课主要是运用以上关系解直角三角形,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回答后,板书:

222(1)三边关系:a+b=c;

(2)锐角之间关系:∠A+∠B=90°;(3)边角之间关系

第二大节“解直角三角形”,安排在锐角三角函数之后,通过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和实习作业等多种形式,对概念进行加深认识,起到巩固作用.

同时,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工程技术和物理之中,主要是用来计算距离、高度和角度.其中的应用题,内容比较广泛,具有综合技术教育价值.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进行运算,但三角的运算与逻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便于运算,常常先选择公式并进行变换.同时,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和实习作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或结合文字画出图形,总之,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和实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三大数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直角三角形还有利于数形结合.通过这一章学习,学生才能对直角三角形概念有较完整认识,才能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性质、作图与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统一起来.另外,有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可分解为一些直角三角形的组合,从而也能用本章知识加以处理.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知识主要通过几个典型例题的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二、新课讲解:

1、首先出示,通过一道简单的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为以下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教师分别请两名同学上黑板板演,同时巡视检查其余同学解题过程,对有问题的同学可单独指导.待全体学生完成之后,大家共同检查黑板上两题的解题过程,通过学生互评,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使全体学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如果班级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掌握较好,这两个题还可以这样处理:请二名同学板演的同时,把下面同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做①,另一部分做②,然后学生互评.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2、出示例题2.

在平地上一点C,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前进20米到D处,再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45°,求山高AB.此题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复习仰角、俯角的概念,同时,可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如图6-39,根据题意可得AB⊥BC,得∠ABC=90°,△ABD和△ABC都是直角三角形,且C、D、B在同一直线上,由∠ADB=45°,AB=BD,CD=20米,可得BC=20+AB,在Rt△ABC中,∠C=30°,可得AB与BC之间的关系,因此山高AB可求.学生在分析此题时遇到的困难是:在Rt△ABC中和Rt△ABD中,都找不出一条已知边,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CD=20米又不会用.教学时,在这里教师应着重引

②,通过①,②两式,可得AB长.

解:根据题意,得AB⊥BC,∴∠ABC=Rt△. ∵∠ADB=45°,∴AB=BD,∴BC=CD+BD=20+AB.

在Rt△ABC中,∠C=30°,通过此题可引导学生总结:有些直角三角形的已知条件中没有一条已知边,但已知二边的关系,结合另一条件,运用方程思想,也可以解决.

3.例题3(出示投影片)如图6-40,水库的横截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

坝底宽AD(精确到0.1m).

坡度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应用,学生在解坡度问题时常遇到以下问题:

1.对坡度概念不理解导致不会运用题目中的坡度条件; 2.坡度问题计算量较大,学生易出错;

3.常需添加辅助线将图形分割成直角三角形和矩形.因此,设计本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重针对以上三点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首先请学生分析:过B、C作梯形ABCD的高,将梯形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来解.

教师可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其他学生笔答此题.教师在巡视中为个别学生解开疑点,查漏补缺.

解:作BE⊥AD,CF⊥AD,垂足分别为E、F,则BE=23m. 在Rt△ABE中,∴AB=2BE=46(m).

∴FD=CF=23(m).

答:斜坡AB长46m,坡角α等于30°,坝底宽AD约为68.8m. 引导全体同学通过评价黑板上的板演,总结解坡度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适当添加辅助线,将梯形分割为直角三角形和矩形.

③计算中尽量选择较简便、直接的关系式加以计算.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时,运用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通过数值计算,去求出图形中的某些边的长度或角的大小.在分析问题时,最好画出几何图形,按照图中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帮助思考、防止出错.

四、布置作业

1.看教材P.33~P.55,培养学生的看书习惯. 2.教材P.56复习题六A组6,8,10.

3.选做B组P.58中1、2、3、4.

2.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篇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6~37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初步了解三个计数单位与三个数位的含义,掌握数位的排列顺序。

2.经历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理解,有层次建立位值概念,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由直观到抽象,读、写两位数。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课件、卡片、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数100以内的数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大家一定得听仔细了!

1.从45数到57,再从73数到85。

2.老师数出一个数,你们接着数后一个数。19()29()58()79()99()3.1个十是(),2个十是(),10个十是()。

4.师拿出计数器:同学们还认识这个老朋友吗?它是谁呀?(计数器)(1)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上1颗珠子表示多少?4颗呢?8颗是几个一?如果是10颗呢?那就要从哪一位上拨几颗珠子?(板书:10个一是十)(2)从右边起,第二位是什么位?十位上1颗珠子表示多少?5颗呢?9个十要在哪一位上拨几颗珠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做铺垫】

(二)点明课题。

你们的表现真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00以内的数的读法与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师:小明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他的妈妈开了一个小的裁缝店,有一天,妈妈买回来许多的纽扣(课件出示纽扣图),小明一下就傻眼了!这么多啊!到底有多少粒啊?我们能帮帮小明把这些纽扣的数目理一理,然后再把正确的结果告诉他吗?那下面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1)请小朋友认真地观察一下,并数一数图上的三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呢?你是怎么数的?

(2)交流汇报:学生汇报数法时,教师用课件演示他的方法。黄色:四十粒,师追问:你是怎么数的? 蓝色:二十七粒,师追问:你是怎么数的? 红色:三十三粒,师追问:你是怎么数的? 师:这三个数都比20大,又都是100以内的数,它们又该怎样来读、写的? 2.教学两位数的写法与读法。(课件出示)

(1)引入:同学们,以前我们能用小棒和计数器上表示20以内的数。现在你们能用小棒、计数器来表示这些数吗?

(2)教学“四十”的写法与读法。

①摆一摆: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摆好后,课件出示小棒图。师:你为什么这样摆? ②拨一拨:在计数器上表示出“四十”。课件呈现拨珠子的过程。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追问:为什么在十位上要拨四颗珠子,而个位上一个珠子也不拨。③教学“四十”的写法:先在十位上写4,表示4个十;然后呢?

师追问:刚才我们在计数器上拨珠子时,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所以没有拨珠子。在写数时: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是不是也不用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写数时,个位上如果一个也没有,就在个位写0。指明这个0不但表示一个也没有,还起了占位作用的。④那这个数到底应该怎么读呢?师:哦,也要从高位读起。⑤练习:老师手上有八捆小棒,你知道它在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出来呢?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

⑥小结:一个整十数,有“几个十”就要用几捆小棒来表示,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就要拨几颗珠子。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要先在十位上写几,再在个位上写0。读这个整十数时,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的0不用读。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与计数器,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示数,直观感受数位、数位上的数的含义、读数和写数的方法。】 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合作学习“二十七”的读法与写法:

学生两人一组,小组合作:一个学生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另一个学生在边上观察是否正确;然后汇报:

①“二十七”这个数又该怎样用小棒表示呢?教师随学生的发言适时出示小棒图。②怎么在计数器上拨呢?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二十七”。③“二十七”又应该怎么写:先在十位上写“2”,表示2个十;再在个位上写“7”,表示7个一。

④“二十七”的读法呢。(强调读的时候,同样还是先从十位读起,十位上有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有几就读几)

(2)合作学习“三十三”的读写。两人互换角色进行。

①出示小棒和计数器将“三十三”表示出来。课件演示:小棒图与拨珠的过程。②教学“三十三”的写法。

③思考:两个“3”的意思一样吗?同桌的同学互相议一议。师:虽然同样都是数字“3”,但是放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思也就不一样。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④教学“三十三”的读法。(再次强调读数的时候,从高位起,十位上有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有几就读几)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让学生两人合作:借助学具来学习27与33的读法与写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性。】 4. 认识“百位”,教学“100”的读写。

(1)引入:小朋友,这些纽扣一共有多少粒呢?

①是怎么数的?课件分步演示:先呈现纽扣图,演示一十一十的数法,师生一起跟着数:再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将4捆、2捆、3捆合成9捆,再将剩下的7根与3根合成一捆。这样刚好就是10捆,也就是10个十。

②根据以前我们学习过的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的道理,十位满十,应该向哪一位进一呢? ③向十位的前一位进1,那这位我们叫什么位呢?引出:百位

(2)师:那你们也能用小棒表示出“1个百”吗?怎么表示?先让学生“一个十是

十、两个十是

二十、„„”地数,数到九十的时候,课件出示:将十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师问:10个十是多少?引出学生说出:十个十是一百。(3)教学“100”的读、写。(再次强调:十位与个位上都是一个也没有,所以还应该用0来占位。)

5.现在我们可以把正确的结果告诉小明了吧?谁来说?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黄色纽扣有40粒,蓝色纽扣有27粒,粉红色的纽扣有33粒,三种颜色的纽扣一共有100粒。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直观的操作与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掌握100的读、写法与各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二)归纳小结。

1.引导:师:刚才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有什么好方法?

2.归纳:1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读数和写数,都应从高位起。3.说明: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我们以后还要学习更多的数位。

(2)个位的几表示几个一(或几个),十位上的几表示几个十,百位上的几表示几个百,“一(个)、十、百”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上的计数单位。【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对三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有个初步的认识,加深他们对100以内数的读、写法的理解与掌握。】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第37页“做一做”的第2题。(课件出示)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2.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课件出示)

老师的年龄是由两个数字“9”和“3”组成的,你们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数表示出来吗?完成后,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来汇报自己的表示方式:小棒表示、计数器表示、读法表示、写法表示各先一种。(二)提高练习。

1.选数填空:4、9、38、64、100 小刚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今年()岁了,他奶奶()岁了。中秋节早上,他奶奶带着他到菜市场去买菜。菜市场里的菜真多啊!可是也很贵!小明看了看:白菜都要()元一斤,牛肉就更贵了,要()元一斤。奶奶才买了几样菜,就花一()元。2.生活的中数:课本第39页练习八的第8题。(机动)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读、写法的掌握,加深学生对每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含义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灵活应用能力,发展数感。】

四、全课总结

(一)联系生活:你们在生活中见过100以内的数吗?(门牌号、公交车路线牌号、书的页码„„)

(二)自主梳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归纳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不但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而且知道了

1.读数与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2.写数时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一定要用0占位。3.认识了百位,10个十是一百。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以往所学知识加以融合,逐步形成清晰的脉络,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板书设计:

3.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0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二十五第3、6、7、8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负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教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名叫《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谁先试一试?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同桌学生互动游戏。

二、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负数,你能举几个负数的例子吗?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三、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的情境:小明向东走200米,小军向西走200米。

教师问:你准备怎样来表示这两个不同意思的量?

学生1: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向西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学生2:向西走200米记作+200米,向东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教师对这两种记法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试一试:

(1)如果汽车向正北方向行驶50m记作+50m,那么汽车向正南方向行驶100m该怎样记?

(2)如果体重减少2kg记作-2kg,那么+5kg表示什么?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小结: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3)练习:课堂活动第2题。

让学生读题后,提问:题中有那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表示的是什么量?

让学生独立用正、负数表示进、出货物的情况。最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4。

教师:其实,正、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某农用物资商场把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做了一个表:(出示例4)

月份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盈亏情况(元)+6500-27000-750+9500+16700

教师:表中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正数表示盈利,负数表示亏损。

教师: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学生1:7月+6500表示7月盈利6500元。

学生2:8月-2700表示8月亏损2700元。

学生3:……

教师:盈和亏也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我们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简洁而准确。

四、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说说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先抽学生说,再小组内交流。

2.课堂活动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3.回忆一下刚才上课前我们玩的游戏,这些现象是否也能用正数和负数来说说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记作;那么取出500元记作()。

②知识竞赛中,得了50分,记作();那么扣了50分记作()。

③学校小卖部赚了800元,记作();那么亏了500元记作()。

④电梯上升15层,记作();那么下降15层,记作()。

4.讨论生活中的负数。

教师出示存折和电梯图上的负数,让学生讲讲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教师:存折上的-80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取出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电梯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面为界线,地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

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五、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教科书124页内容,说说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1.练习二十五第3题。学生先独立说,然后全班齐说。

2.练习二十五第6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练习二十五第7题。

教师启发:以每箱30kg为标准,+3表示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4与1呢?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问题,教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七、课堂小结

4.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篇四

教学目标:

1、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2、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回忆、思考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生互动1: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学生思考、举例,讨论、回答 完成21页活动题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并让学生明确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师生活动2: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时小结

5.第1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篇五

学习内容:课本23-25页计算工具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各种计算工具,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重点:认识了解算盘、计算器 学习难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学法指导:自学法、谈论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你了解的计算工具有:()、()

2、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计算工具——(),在算盘上,下方每颗珠子代表(),上方每颗珠子代表().3、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最多的计算工具是()

4、ON/C键在是计算机的()键;运算符号键包括()、()、()、();0——9叫是()键;CE键是();DATE键是();计算器上方的屏幕叫做()。MC、MR、M+、M_这些键是();a 是()键,.是()键。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同桌交流计算器上每个键的名称,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交流每个键名称及作用。

计算器上各部分的名称都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计算器的使用比算盘有什么优势?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认识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了一定了解,掌握了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课堂检测 巩固练习

1、用计算器计算“879+23×67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2、ON/C键叫()CE键叫做()。

3、开计算器用()键,关计算器用()键。

4、数字键有()。运算符号键()。

5、一道题计算完成后,只需要按()键,就可以进行另一道题的计算。用计算器计算

680+2490 51300-865180 1548÷ 43 6505÷ 5 1.3+0.2 1.9+5.4 9.6-3.5 29×36 学后反思

6.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篇六

【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

1、例2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重点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一架天平、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几粒黄豆

学生:四人小组一袋食物(10克胡椒粉、100克方便面、50克薯条)四人小组一个信封(一粒黄豆、1枚1角硬币、1颗牛肉糖、1个果冻)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介绍工具,引入课题

先让体重、身高有明显差距的两名同学在黑板前站一站。师:看着他俩你们想说什么?

生:(小明比小刚高。)(小明比小刚重。)师:小明比小刚高多少呢? 生:20厘米、15厘米、22厘米……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谁估计得最准呢?

生:用尺子量。(请学生来量,并出示结果为15厘米)

师:是呀,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高多少,我们可以用工具——尺子去量,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那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重多少,该怎么办?要用到什么单位呢?

生:用秤来称,要用到重量单位。

(学生说出了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磅秤、天平等,教师有的就出示实物,没有的就出示图片,学生还说秤上有像尺子上一样的刻度和单位。)

师:关于质量单位你又知道什么?(千克、克、吨、斤、公斤、两)师:公斤、斤、两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千克、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一起先来研究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就留到今后去学习。板书出示:克和千克

【新课讲授】 动手操作,实际感知 1.建立1克的概念

(1)设疑:请小朋友拿出2分硬币,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它有多重吗?用什么秤比较好呢?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们将2分硬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右边的托盘里放上1克重的砝码,天平的左右两边基本平衡了就说明2分硬币的重量约是1克。

(3)巩固概念。

每名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你能从信封里摸出大约重1克的实物吗?你能摸出比1克轻一些的实物吗?比1克重一些的呢?比1克重得多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天平验证得出:1枚2分的硬币大约是1克,1粒黄豆比1克轻一些(1克黄豆大约有5粒),牛轧糖比1克重一些,果冻比1克要重得多。

2.感知几克

师:一枚2分的硬币重1克,两枚重多少?(同学合作掂一掂)10克需要几枚2分硬币?

师:这儿有三样东西(胡椒粉、方便面、薯条),分别重10克,100克,50克,猜猜看什么东西是100克?什么东西是10克?

(先让学生猜,老师不要急于宣布结果。然后,让学生从四人小组的食品袋里拿出物品,每个小朋友先掂一掂,再猜猜,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猜对了。)

师:通过刚才的两次猜想你想说点什么?

生:我们要知道物体的重量,不能光看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大小,而是要用手去掂一掂。师:我这里有一个鸡蛋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有多重吗?

(请几个小朋友掂一掂,看看它们分别和什么食物的重量差不多,然后用秤称一称,得到鸡蛋大约重60克,和薯条差不多,梨大约重100克,和方便面差不多)

3.感知“1千克”

师:能把你们重1000克的东西借老师用一用吗?

(师生合作,一边数一边放,100克,200克,300克,……900克,1000克)

师:1000克可以写成1千克。(边说边写板书。)师:那么,3千克与3000克哪个重?哪个轻?为什么? 师:谁愿意来介绍自己带来的1千克物品?

(生带来的有一袋白糖1千克,2袋500克洗衣粉,4袋250克盐,还有的带了1千克的苹果,但苹果个数不等……)

师:奇怪了,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怎么有的是6个,有的是8个,有的只有4个啊?

生:老师,我的苹果和他们的苹果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的大,只有4个,他们的很小,有10个呢。

师:是吗?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生:怪不得白糖、盐、洗衣粉它们虽然都是1千克,但数量也都不同,1千克白糖只有1袋,1千克洗衣粉有2包,1千克盐却有4包,原来也是它们每一包的重量不一样的缘故。

4.感知几千克

师:2千克有多重呢?3千克呢?4千克呢?如果把我们每个人带来的都合起来有多重?

师:你的体重是多少?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 【课堂作业】

1.在○里填上“<”、“>”或“=”。1千克○1000克 3000克○2千克 5千克200克○2500克

8千克○7900克 2.趣味题

昨天,聪聪也学习了“克与千克”的知识,回家后他根据所学知识写下了这么一篇数学日记:

5月18日

放学了,我背起3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走进家门就看到妈妈已经给我放好了大约250千克重的大苹果,放下书包我就狼吞虎咽地把苹果吃了下去。然后,我拿出重100克的作业本和重10千克的铅笔开始认真地做作业了,刚做完作业,体重100克的胖爸爸回来了,他手中还拎了个6千克重的西瓜呢,我兴奋地叫着:“哇,我爱吃的西瓜来了,我又可以吃西瓜了!”爸爸说:“你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半个西瓜你的体重就要接近30千克了。”

小朋友,读了聪聪的日记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自己在班内分别找自己喜欢的实物5个,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填一填、评一评”等活动,完成下表: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多留心观察。【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板书设计

第1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1000克=1千克

教学反思

7.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教学方案 篇七

教学内容:

课本p44~46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棒、练习本、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伙伴正在一起玩游戏呢,让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乘法建立概念

1、出示插图数一数:摩天轮上共有几人

2、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数?怎样算?

3、请分组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板书:1)1+1+1+1+1+1+1+1+1+1+1+1+1+1+1+1+1+1+1+1=20有1+1+……+1+1=20几个1相加?

20个1相加

2)每个吊厢坐4人,一共有5个4相加,4+4+4+4+4+4=20还有别的算法吗?

3)2+2+2+2+2+2+2+2+2+2=20

10个2相加

4)6+6+6+6+6+6=36

6个6相加

4、师小结:像上面算法来算,你觉得怎样?

对呀,太麻烦了.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种有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

5、同学来观察一下黑板上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大家说得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把很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简化,如在相同加数和这加数的个数间写上一个符号“×”,叫乘号。板书

1)1+1+……+1+1=20×1或1×20

2)4+4+4+4+4+4=5×4或4×5

3)2+2+2+2+2+2+2+2+2+2=2×10或10×2

4)6+6+6+6+6+6=6×6

用乘号“×”表示运算的式子叫做乘法算式,读做20乘1,1乘20,5乘4,4乘5,2乘10,10乘2

即:几个几相加写作:几×几

读作:几乘几

6、小组活动,集体评价乘法算式和乘号的写、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大量相同加数求和的事例,从而感受乘法意义。

三、尝试练习:

刚才学习了写、读乘法算式,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个()相加

乘法算式:或

2、书上的主题图。你们瞧,他们正用小棒在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呢,都有些什么图案呢?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想一想要摆出这些漂亮的图案,分别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谁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算一算并写出算式

学生板演:

刚才拼图游戏中的4号同学摆的房子和树用了几根小棒?14+6这与其他算式有什不同?是呀,像这样只有出现相同数连加的时候,可以把加法算式简写成乘法算式,但加数不相同时就只能用加法算,不能用乘法算。

[设计意图]利用正、反例子增强对概念的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归纳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具体学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对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小结,加深了对乘法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8.2笋芽儿第2课时 篇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笋芽儿在春天成长,破土而出的过程。

2﹒教育学生懂得只有不怕困难、奋发向上,才能茁壮成长。3.指导书写“沉、芽、顶”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能读出不同人物的韵味。教学难点:体会童话中蕴涵的意义。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教学过程:

听写词语:歌曲 挡住 好吗 呼唤 姑娘 大娘 悄悄 发芽

一、复习

1、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读给大家听。

2、分组竞赛读文。

二、朗读感悟

1﹒指读课文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分别得到那些人的帮助?

(同学们可以粗略的回答过程,准确回答有哪些人物的帮助)(然后打开课件第一页,显示生长过程的脉络)

2、深入体会笋牙的成长过程。

(1)春姑娘的呼唤。

听春雨的声音(播放这个自然段旁边的春雨声音,让同学们感

受到春姑娘想让笋牙出土的心情)

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体会春姑娘和妈妈对笋牙儿的帮助以及笋牙儿害怕冷又想出来又不敢钻出地面的心里。

(2)雷公公的呼唤

同桌练习以自己喜欢方式读5——8自然段。体会大家是怎么帮助它的,又遇到什么困难?(听雷声的音乐,在这段旁边,感受雷公公的厚重)

雷公公大嗓门呼唤,妈妈鼓励,笋牙儿想出去科碰到了石头。分角色朗读体会雷公公声音的厚重,妈妈的温柔与鼓励,笋牙的稚嫩勇敢又伤心。

(3)春雨姑娘、雷公公、妈妈 一起加油

读9——11自然段体会大家对笋芽儿的关爱、鼓励与期盼与笋牙的勇敢。

自由读,指读,齐读。(最后两段要有气势,感情充沛)

3、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每个人物的语气。(看课件第二页语气提示)

4、议议:你从笋芽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回答后(看课件第三页总结)让同学明确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不断的努力,克服困难!

5、看视频回顾笋牙自然生长状态

6、你想对笋牙说些什么呢?

(打开课后练习题的课件)

三、律动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沉、芽、顶” 2﹒重点指导:“沉、芽、顶” 3﹒学生观察后练习写字。板书设计:

笋芽儿

春雨姑娘

轻声呼唤

雷公公

大声呼唤

竹妈妈

鼓励

竹笋儿

9.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篇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与比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弄清“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间的差别,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词语来描述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篮球、排球、网球各一个,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情境创设。

1.教师拿出三个球:篮球、排球、网球摆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2.哪个球最大?哪个球最小?哪两个球大小比较接近? 3.你会填词成句吗?课件出示:(1)篮球比网球大()。(2)篮球比排球大()。引导学生得出:大一些和大得多 4.反过来说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得出:小一些和

小得多。

(二)点明课题。

师:球的大小我们是可以通过观察比出来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就比较两个数的多与少。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和学科整合,让学生初步感知对大小的不同描述,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具体感知

(一)师生合作:认识多得多、多一些。

1.课件呈现黄球的瓶子: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黄球。(10个)

2.呈现蓝球的瓶子。

(1)让学生猜一猜:蓝球大约有多少个,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可以用10个黄色球为标准。

(2)课件演示:带着学生一起数出蓝球:一个一个地数。(15个)

3.呈现红球的瓶子。

(1)让学生估一估:红球大概有多少个。

(2)学生说说自己估计的结果与方法。可能会出现以10个或15个为标准进行估计的。

(3)师生一起数红球:10个10个地数。(58个)

【设计意图:借助三种颜色分明的球,通过数一数、猜一猜与估一估,使学生了解估数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4.观察比较。

(1)提出问题:哪种球最多?哪种球最少?你是怎么比较的?引导学生说出:58>15>10。

(2)教师质疑:

①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知道:红球比黄球多,蓝球也比黄球多(板书:红球比黄球多,蓝球比黄球多)。让学生齐读一遍。问问学生读好之后有没有什么想法?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教师提出质疑:那你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只用一个“多”字来描述,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②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去发现,可能学生会说出:红球比黄球多很多,而蓝球比黄球只多几个;或者红球与黄球相差的要比蓝球与黄球相差要大得多,如果都只用一个“多”字,描述得不准确。

(3)引发思考: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这两种“多”加以区分,让这两句话描述得更准确些呢?引导学生在第一句话后面加上“得多”,在第二句话后面加上“一些”。

5.应用验证:

①教师将板书补充完整,让学生齐读一遍,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加了这两个字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

②如果我们把里面的红球与蓝球比呢?我们可以说成:红球比蓝球多()。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启发、质疑与引导,层层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多得多”与“多一些”的区别,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自主探究:认识少得多与少一些。

1.填一填:(课件直接呈现)

①黄球比蓝球();

②黄球比红球();

2.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3.那如果是蓝球与红球相比呢?我们应该怎么说?为什么?

三、提炼新知,建构模型

1.教师:那你们认为:什么时候该用“多得多或少得多”?什么时候用“多一些或少一些”呢?

2.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给予帮助,适时提炼。让学生明白: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果两个数相差较大时,就用“多得多”或“少得多”;两个数相差不大时,就用“多一些”或“少一些”。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利用前面所知、所感,顺势感知:多得多与多一些。并通过归纳小结,形成整体认识。】

四、实际操练,应用感知

(一)反馈练习。

1.说一说:呈现P43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来说一句话。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代表说一说。

2.判一判:P45页的第4题。让学生直接在书上画“√”。做好后,教师请学生汇报,同桌互相检查正误。

【设计意图: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练习,既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

(二)数学游戏。

1.课件呈现P45的数学游戏,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2.教师带着一名学生先示范一次,教师拿67跟小棒让学生猜。可以用“多了、少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提示语提醒学生。学生猜中之后,师生共同数小棒验证。

3.同桌互玩:一学生写一个数,让另一个学生猜,完成后,角色互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体会,同时感受“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请将下面这些数分分家:96、8、53、14、42、43、47、54、56、59、11、89、45、92、10、99

让学生将这些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圈内:比50少得多、比50少一些、比50多得多、比50多一些。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利用大小分明的数,让学生利用所学进行简单的分类与整理,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四)拓展练习。

在黑板上用卡片摆出一列数:13、42、54、56、89、98

1.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提示语,让学生凭提示语取走数字卡片。

(1)比50少得多;

(2)比50少一些;

2.出示提示语:比50多一些。

(1)引出问题:到底是54还是56呢?学生无法判定。

(2)再给出两条提示语:

①更接近50。你会选选个数?

②更接近60。你会选择哪个?

3.出示提示语:比50多得多。

(1)引出问题:现在剩下的两个数:87和98都比50多得多。

(2)教师将分别写有提示语的两张小纸条发给两个学生看,这两个学生根据提示取下卡片,举着卡片面向学生站在讲台上。

(3)猜一猜:老师给这两个同学的纸条上分别写了什么?只要学生说得正确,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

(4)当学生猜出纸条上的提示语,教师要立刻出示答案:

①90少一些;②比90多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的由易到难的梯度设计,让学生自主地将本课与以前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问题,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

五、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一)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四位朋友,谁能说说他们是谁啊?

(二)拓展延伸。

1.师:生活中除了比较数的大小,以及多少以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课前我们在比三个球的大小时,就用到了“大得多,大一些”。

2.师:我们再想一想,生活还有什么也可以这样拿来比的?(高、矮;轻、重;贵、便宜;长、短……)

10.第2课时直角的认识 篇十

(四)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致

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横断面图,能把一些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二)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思想;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等腰梯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2.难点:如何添作适当的辅助线.

三、教学过程

1.出示已准备的泥燕尾槽,让学生有感视印象,将其横向垂直于燕尾槽的平面切割,得横截面,请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是一个等腰梯形,并结合图形,向学生介绍一些专用术语,使学生知道,图中燕尾角对应哪一个角,外口、内口和深度对应哪一条线段.这一介绍,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很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例题

燕尾槽的横断面是等腰梯形,下图是一燕尾槽的横断面,其中燕尾角B是55°,外口宽AD是180mm,燕尾槽的深度是70mm,求它的里口宽BC(精确到1mm).

分析:(1)引导学生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腰梯形ABCD中,上底AD=180mm,高AE=70mm,∠B=55°,求下底BC.

(2)让学生展开讨论,因为上节课通过做等腰三角形的高把其分割为直角三角形,从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求解.学生对这一转化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经互相讨论,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例题小结:遇到有关等腰梯形的问题,应考虑如何添加辅助线,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矩形的组合图形,从而把求等腰梯形的下底的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如图,在离地面高度5米处引拉线固定电线杆,拉线和地面成60°角,求拉线AC的长以及拉线下端点A与杆底D的距离AD(精确到0.01米).

分析:(1)请学生审题:因为电线杆与地面应是垂直的,那么图中△ACD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D=5m,∠CAD=60°,求AD、AC的长.

上一篇:初三作文奖品下一篇:电缆载流量对照表及选线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