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系本科课程葵花宝典

2024-11-24

自动化系本科课程葵花宝典(精选8篇)

1.自动化系本科课程葵花宝典 篇一

理论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拟使用教材:

张海藩 牟永敏.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8 国内(外)现有教材:

1.Pankaj Jalote著 罗飞 邵凌霜等译.软件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1.2.朱少民.软件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1.3.郑人杰, 殷人昆, 陶永雷.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07.4.[美]Stephen R.Schach.面向对象与传统软件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02.自动化 专业方向课程 7 32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490 2.5 否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类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用的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如何使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项目,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

三、课程目标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各种软件开发经验总结和提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方法

和技术等,同时注重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为计算机类及其相关科学领域培养高级软件开发人员和系统分析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要求

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实验评价、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学习是大学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定本门课程学习计划,加强学业管理,严格自我要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无正当理由不请假,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事宜,不使用手机,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好预习、复习、课外书籍阅读等工作,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学习,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为: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全学期随机点到10次,其中缺席3次此项成绩以0分计算;随堂测验1次,测验成绩按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课程作业6次,按批改成绩1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8次,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期末考试,按卷面成绩5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

六、课程内容

第一章 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周)

教学目标:了解软件工程的发展过程,理解软件的概念、软件的特点、软件的分

类、软件危机、软件工程、软件生存周期、软件工程过程与目标等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软件危机的产生、软件工程过程。教学难点:软件工程过程。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主要内容:(1)软件危机;

(2)软件工程;(3)技术审查与管理复查;

学习方法:查阅软件工程相关知识。课后作业:习题1,1、3、7题,不用提交。

第二章 可行性研究(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2周)

教学目标:理解可行性分析的目的、任务和重要性,掌握可行性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可行性分析的基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方法。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可行性研究;

(2)可行性研究的任务;

(3)可行性研究的步骤;(4)数据流图;(5)数据字典;(6)成本效益分析。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习题2,3、4题,下次上课前交。

第三章 需求分析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3周)

教学目标:了解需求分析的概念,理解需求分析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与步骤、结构化分析方法及其所使用的工具。

教学重点:结构化分析方法,需求分析、定义系统“做什么”。教学难点:结构化分析方法。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需求分析的任务;

(2)分析过程;

(3)概念模型和规范化;(4)图形工具;(5)验证软件需求。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习题3,3、4题,下次上课前交。

第四章 总体设计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4、5、6周)

教学目标:理解软件总体设计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理,理解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蔽、模块独立性等概念,掌握结构化设计方法(要求能划分数据流的类型,将其转换成软件结构图,并能根据优化准则将其优化)。

教学重点:将一个复杂型数据流图转换成软件结构图并优化,流程图,盒图,PAD图,总体设计。

教学难点:面向数据流设计。学

时:课堂教学6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总体设计的过程;

(2)软件设计的概念和原理;

(3)启发式规则;(4)图形工具;

(5)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上机实践。课后作业:习题4,3题,下次上课前交。

第五章 详细设计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7、8、9周)

教学目标:熟练使用详细设计描述工具来设计模块中的算法及程序的逻辑结构。

教学重点:详细分析的主要工具,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学

时:课堂教学6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结构程序设计;

(2)详细设计的工具;

(3)Jackson程序设计方法;(4)Warnier程序设计方法;(5)程序复杂度的定量度量。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习题5,4题,下次上课前交。

第六章 编码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0周)

教学目标:理解源程序质量的标准和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标准,理解编码风格对源程序质量的影响,掌握编码方法。

教学重点:编码风格,程序设计语言及其选择的标准。教学难点:编码方法。学

时:课堂教学2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程序设计语言;

(2)程序设计途径。学习方法:分析、讨论。

课后作业:习题6,3、4、5,下次上课前交。

第七章 软件测试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1、12、13、14周)

教学目标:了解软件测试的种类,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的策略、软件测试的目的、方法和原则。

教学重点:单元测试、综合测试。教学难点:测试用例的设计。学

时:课堂教学8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基本概念;

(2)单元测试;

(3)集成测试;(4)验收测试;(5)设计测试方案;(6)调试;(7)软件的可靠性;(8)日立预测法;(9)自动测试工具。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上机实践。

课后作业:习题7,2、4题,下次上课前交。

第八章 软件维护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5、16周)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软件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内容,理解软件工程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工程化标准,掌握软件配置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标准化与软件文档。教学难点: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标准化。学

时:课堂教学4学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与上机实践相结合。主要内容:(1)软件维护的定义和内容;

(2)维护的特点;

(3)维护过程;(4)可维护性。

学习方法:分析、讨论。课后作业:无

实验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实验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课程类型: 开课学期: 学时: 自动化 课程实验课程 7 16 开课单位: 课程代码: 学分: 核心课程: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0845490 否

拟使用教材: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软件工程.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描述(300字以内)

软件工程实验是为计算机类及其相关专业开设的《软件工程》课程配套设置的,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针对具体软件工程项目,全面掌握软件工程管理、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初步设计、软件详细设计、软件测试等阶段的方法和技术。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模型、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过程等理论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提高软件工程的综合能力,提高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实验,加深对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熟悉软件工程的规范、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开发,为后继的毕业设计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软件开发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要求

软件工程实验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结合具体的开发项目进行设计。具体要求如下:(1)班级按项目小组进行分组,每组不得超过6人;(2)

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召集项目组成员讨论、选定开发项目;(3)项目中的每项任务要落实到人,且规定该任务的起止日期和时间;(4)每个项目小组必须按照《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规范提供项目文档;(5)软件开发方法自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将不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考核,按实验成绩20%折算后计入总成绩。实验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用于考察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行为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情况和实验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实验报告完成质量,按实验成绩的50%折算后计入实验成绩;实验操作考核将根据每次完成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按50%折算计入实验成绩。

六、课程内容

实验一 项目开发的准备工作(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7周)

教学目标:确定课题,成员分组,合理分工,熟悉软件开发环境,培养团队精神。主要内容:根据各组选择的课题,各组推荐一名组长,统一管理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并合理调整资源和负责项目全局;根据项目的难易合理分配组员的任务,对问题达成一致的看法;针对项目的实施,熟悉相应的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环境。准备参考资料和阅读相关的国家有关软件开发的标准文档。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思考题:

1、项目开发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

2、你认为该软件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什么?你认为怎样分工是最合理的?

实验二:系统分析过程(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9周)

教学目标:确定项目的可实施性,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型的建立。主要内容:弄清项目的业务流程图,绘制数据流程图,功能分析图,编写数据字典,数据加工处理描述,软件系统流程设想图,需求规格说明书。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思考题: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中真的那么重要吗?分析系统流程图和数据流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怎样书写合乎规范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怎样组织对该工作的评审?

实验三:系统设计过程(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1周)

教学目标: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完成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建立和系统详细设计,并给出相应的规格说明书。

主要内容:功能结构图设计,软件处理流程设计,输出设计(打印输出设计),存储文件格式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输入设计(数据录入卡设计),代码设计,程序说明书。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

思考题:系统设计和需求分析的关系是什么?两者必须先后关联吗?怎样描绘系统的体系结构?怎样绘制复合规范的流程图?怎样组织对设计阶段工作的评审?

实验四:系统实现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3周)

教学目标:系统运行和软件后期制作,了解程序设计的风格。

主要内容:完善系统所涉及的程序框图,源程序,模拟运行数据,打印报表,软

件使用说明书和用户手册等。

时: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

思考题:怎样合理选择软件开发的工具?怎样进行用户说明手册和使用手册的编写。总结项目实施中的得失。

实验五:软件测试

(授课时间:第7学期第14周)

教学目标:在实验四的基础上,完成对系统的组装和测试。

主要内容:能够正确运用软件测试的过程与方法,结合一个模拟课题,复习、巩固、软件工程中系统测试知识,提高软件测试的实践能力。熟悉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的方法,掌握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树立正确的软件测试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查询资料和撰写书面文件的能力。

时: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现场指导 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思考题:怎样看待测试的重要性?怎样选择测试的技术和方法?比较逻辑测试和基本路径测试的不同和联系;怎样组织对测试阶段工作的评审?

2.自动化系本科课程葵花宝典 篇二

自2005年贵州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以来,农机专业开始按照“一本”专业招生,招生生源扩大到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生源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农机化专业以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农机化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培养原则,始终坚持农机化自身的特色不变,为贵州省农机化事业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使命不变。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校高等农机教育将担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为贵州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博学笃行明德至善

农业机械系介绍

农机系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贵州农学院农机系,自1993年开始先后更名为贵州农学院农业工程系、工程技术系,1997年贵州大学与贵州农学院合并后,更名为机械与自动化系(贵州大学校直属系,理工学院代管),2004年贵州大学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后,隶属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名称为农业机械系。

农业机械系现有专业课教师13名,其中副教授及以上11名,博士及在读博士6名,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贵州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科技基金项目、贵州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若干项。

主要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管理科学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液气压传动与控制、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电工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农业工程专业英语、农业工程导论、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专业课程: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管理、设施农业工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精确农业概论、机械制造工艺学、CAD/CAM技术及应用、汽车拖拉机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技术经济学、机器维修工程、热工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3.自动化系本科课程葵花宝典 篇三

【摘要】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比较重要的主干课程,本文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特点,打破了传统的教师-黑板-学生的这种教学模式,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结合Matlab软件来解决实际的理论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实现既加强教学深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 多媒体教学 教学改革 Matlab软件

【中图分类号】TP13-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6-02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诸多专业课程中,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对于测控技术、自动化专业、电子技术等一些相关专业而言,该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目前,对于现代工业自动化应用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本科人才,对于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我们迫切需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实验实践环节进行必要的改革措施,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也可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本科人才。

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体系现状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而且与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该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介绍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控制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反馈系统、离散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理论和相对应的一些分析方法;以及这些控制系统所涉及的综合设计等。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般方法论。 除此之外,“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广泛,与机械、数学、生物等很多学科都有交叉,而且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是一门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程。在教学效果上,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若干公式定理,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不知如何运用相应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1]。

对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践环节,我们进行了一些调研,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在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中,我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我们课程中的理论教学部分和实验教学部分完全分开,致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困难,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又不能很好的把理论知识应用进去,从而使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加大了难度,不能把实验的作用充分的发挥。

2.实验教学方式简单

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中的控制理论的实验箱,学生做实验时以进行单台实验为主,而且试验中所使用的一些常用外围器件基本上都是以模块化的形式集成在实验箱上,实验箱上资源有限,所以学生在实验中可扩展的条件很差,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根本没有机会施展[2]。

二、该课程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结合多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理论授课过程中,结合一些相关知识的专业实例,有效的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问题着重突出,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从而加深理解。比如,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绪论部分,内容枯燥,学生不易集中精力,对于这一部分,可以通过选用一些专业相关的典型示例,把所涉及到的开环控制、闭环控制以及反馈等基本理论概念引出,从而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该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起他们对这门课的重视,另外也可以使学生理解自动控制理论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还可采用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或是主人,另外,在教学内容转换时可以提出问题或是质疑,并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在对新知识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能够加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较深记忆,使得整体的教学质量提高。

2.控制原理课程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法

根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把思维导图与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加以有机的结合,能明显提高授课效率和学习质量[3]。为实现常规语义网络的图表化表达,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概念[4]。思维导图通过颜色、图像、关键词、曲线等要素构成信息点框架,能有效激发大脑的创造力与记忆力潜能[4]。

(1)思维导图法的作用

目前,在国外思维导图法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功能如下:一方面通过思维导图法,可以使课程的知识体系做成框架,更加形象具体,在整个教学六中的设计中,也显得更加系统,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显得科学有效,便于学生整体掌握。另一方面使用思维导图法,在课堂中可以提供师生互动的图形化界面,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主动性,便于师生沟通,使得学生容易加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最后利用思维导图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对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有所了解,掌握每个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从而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来实现因材施教。

(2)思维导图法的教学设计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设计环节中采用思维导图法,对各个章节所讲授的主要内容,设计思路以及提问的相关内容等利用思维导图,分别标注出,然后再在所标出的每一个子标题下面,列举出相关的一些关键字及教学素材,最后根据各个小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构建出整体的知识系统,使得知识层次清楚,有条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果。如图1所示,自动控制原理绪论部分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教学设计。

图1 第一章绪论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法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整体把握,而且对于学生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也可以增加到知识框架中,使得师生共同学习,拉近了师生的关系,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法,可以使课堂知识传授的效率的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另外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互动变得容易,对于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显得自然,从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课堂效率,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Matlab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由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很多知识点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和绘图,而且对于准确度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很多教师都是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存在这样的不足,会到时学生只能听,而没有时间做笔记,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交流成为困难,学生不能及时的回应老师。在这里我们选择一方面采用传统的板书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掌握,同时对于一些出现很多图表和公式,有很多曲线的知识点,对这样的教学内容,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比如传递函数、根轨迹法、频率特性等知识点。

(1)结合Matlab软件的课堂教学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 Matlab软件来辅助教学,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比如一些曲线图、控制系统等,可以利用Matlab软件工具,非常迅速而准确的获得比较理想而且直观的曲线图,并且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对于时域分析知识部分,通过利用Matlab软件分析系统闭环极点的分布情况,进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通过Matlab软件仿真系统中典型的信号响应,使系统的动态特征显得清晰易懂。

如图2,利用simulink仿真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图2 simulink仿真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

其仿真结果:

通过仿真结果分析:比较两条仿真曲线,可以看出闭环零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为:减小峰值时间,使系统响应速度加快,超调量增大。这表明闭环零点会减小系统阻尼。

(2)结合Matlab软件的实验教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验证理论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成为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实验过程不仅是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而且还要成为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汲取知识和体验创新的过程。实验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传递过程,实验教学则应该重点看学生实际动手的过程,在实验中能否发现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利用Matlab 软件仿真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深化,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该教学模式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5]。

如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实验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开环系统的增益K取得的就是根轨迹这个参数。在本科教材中介绍的描绘根轨迹的方法都是采用手工绘制方法,但是手工绘制并不准确,只能绘制根轨迹草图。如果利用Matlab软件中仿真工具,就可以非常方便的把根轨迹的图绘制出来,而且还可以改变参数,通过观察参数变化对特征根位置的影响。比如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利用Matlab绘制该系统的根轨迹。其根轨迹如图3(a)所示。

若要绘制K在(1,10)的根轨迹图,则此时利用Matlab的调用格式,对应的根轨迹如图3(b)所示。

a)完整根轨迹图形 (b)特定增益范围内的根轨迹图形

图3 系统的根轨迹图形

4.采取答疑质疑相结合的辅导方式

在课程教学中,答疑和质疑是教师辅导学生的两种比较重要的形式。对于一般的本科学生,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相对比较差,甚至是根本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而且不懂也不主动问。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答疑与质疑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主动对知识点提出质疑,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这样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了督促作用。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可以采取集体辅导的形式,进行统一解答,或是展开专门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引导学生找到答案,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本文只是作为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在其教学改革道路上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我们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并把Matlab软件工具科学合理的利用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使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了对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应用动手能力,也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增强,加强了创新意识。促进了该学科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发展。但是该课程的教改创新过程,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振龙,乔俊飞,孙亮等.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探讨[J].教学研究,2009.3(2):66-68.

[2]张璃成,王福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M].试验技术与管理,2013.9(9):181-182.

[3]刘良兵,彭晓芳等.思维导图法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G].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16):59

[4]邓明珍,汪德莲.图文关系视角下对思维导图的再定义—— 以The Freedom Givers的思维导图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4):23~ 25.

4.自动化系本科生求职信 篇四

您好!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求职信,谢谢!

我叫XXX,是一名即将毕业的自动化系本科生,届时将获得学士学位,大学期间,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

本人精通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模拟/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自动控制、80X86原理等;熟练使用Windows 操作系统;熟练使用Office、Excel办公自动化软件;自学photoshop 、Flash等制图软件,

思想修养上品质优秀,思想进步,笃守诚、信、礼、智的做人原则。

此外,四年的大学生活,我对自己严格要求,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更是我的强项。

感谢您对我的关注,我期待着能为成为贵公司的一员!

此致

5.自动化系本科课程葵花宝典 篇五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 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目前, 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突破600万, 规模居世界前列, 但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仍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为改变这样的现状, 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决定共同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是重中之重。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国际上工程师培养的通行做法分为两大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模式, 即在校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 毕业后由社会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教育, 并通过专门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后成为工程师。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模式, 即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毕业时获得一个文凭工程师学位, 同时也是职业资格。

国家未来发展急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这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服务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卓越计划在应用型本科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方案

(一) 培养目标

以应用型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使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完成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和一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备自动控制、自动化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机器人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 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获得电气自动化系统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训练, 可获得见习电气自动化系统工程师技术资格, 能在电气自动化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 基本思路

探索在研究型大学培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优秀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之路;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 以校企合作和中德合作为支撑,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制定应用型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大纲, 在全校工科专业及同类兄弟高校推广应用。在电类大平台的基础上, 将自动化类专业方向教育作为电气电子工程教育的一部分, 通过加强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构建控制类学科课程平台, 进行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宽口径培养;通过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加强工程设计能力和现代控制类工程师全面素质培养。

(三) 项目教学法在卓越计划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 将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5个阶段, 采用“团队学习”的方法, 动脑、动手、交流和合作, 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

(四)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本着“宽、专、交结合”的方针, 即将宽基础知识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和交叉知识教学有序结合的教育方法, 开展我校的工程教育。具体思路:

1. 实行全程导师制, 即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2. 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 多元化培养受企业欢迎工程技术人员。

3. 加强国内外的校际交流与合作。

4. 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创新活动。

5. 建立创新型实验与实习基地。

(五) 教学管理方面的探索

按4年制, 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内学习3年, 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 完成工程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 同时结合课程实验、专项实验、课程设计、项目教学以及科技竞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累计学习1年, 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积累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审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研究配套制度与机制、提供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的决策;开办校企协作组:负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相关工作。

(六) 企业培养方案

通过加强与增加企业的学习阶段, 培养出主要从事控制系统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支持或控制系统工程项目施工、运行、维护、基本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型工程师, 为本科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工程应用基础。其中利用1天时间进行企业参观学习, 电气检测及仪表工程教育为2天, 单片机和可编程控制器的工程实践课程各占2周时间, 利用18周时间进行自控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毕业设计阶段占时20周。并安排到专业教学计划中。

三、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初步拟定的应用型本科电气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作方案, 而在后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涉及学校的办学定位、生源特点、动态管理机制、顶岗实习企业经营状况、学生毕业后社会的认同度, 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等层面的问题, 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在“探索———总结——完善———实施”的过程中稳步推进, 其中校企合作是关键;中德合作是支撑;实践型教学是载体;队伍建设和考核评价是保障, 最终目标是为我国各行业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人才。

黑龙江张可心杨美娜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卓越计划”在应用型本科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方案, 提出“卓越计划”的启动背景。“卓越计划”在应用型本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及企业阶段培养方案。

关键词: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法

参考文献

[1]王令其, 左健民, 汪木兰.大工程观与应用型工科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2) .

6.论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篇六

关键词: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 从大局着眼, 注重课程的整体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 是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 只有全面整体的课程体系, 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应从大局着眼, 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1 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由于过去的本科课程过分地强调专业教育, 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对此, 爱因斯坦曾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能力。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1]

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并不矛盾, 本科生应在守住专业的同时, 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 首先学会做一个有素质的人, 其次学会做一个有素质的社会人, 最后做一个在特定领域有素质的社会人。

1.2 人文教育课程与科学教育课程的关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是现代人基本素质的体现, 两者本质上是相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 就在于它有人文, 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简单言之, 是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精神的价值。人文教育课程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 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2]

科学教育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教育课程与科学教育课程本质上是相通的, 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 将学生培养成为兼具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因此, 在高校课程的分工与配合中, 这两种教育应该贯穿课程体系的始终, 同时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也应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3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我们通常的学校课程, 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 也称显性课程, 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 学生们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 即隐性课程。事实上,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 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 (特别是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 , 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3]

因此有学者指出, “课内打基础, 课外出人才”;“课堂教学是学生成才的土壤, 课外活动是学生成才的雨露阳光”。在高校, 有些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把课外教育因素看作学校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没有把它与学校课程的完整性联系起来。这种认识和做法不利于学习者全面发展。[4]

1.4 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关系

长期以来, 本科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忽视实践性环节的倾向, 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相对于理论性课程的系统性, 实践课程则处于分散的从属地位, 形式单一, 综合程度不高, 并且与理论相脱节, 导致当代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缺失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 在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无疑要切实加强实践性环节, 转变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的观念, 建立起科学、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5]因此高校应关注学生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环节, 各环节相互联系, 融为一体。

2 充分体现大众化阶段的高校的功能

2.1 体现高校传承文化的功能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 有着多方面的功能,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高校首先依然要发挥教育的主要功能, 即文化的传承。其次, 从宏观角度看, 讲授任何一门课程的同时, 都是在进行文化的传承。因此, 文化这一主旋律将贯穿高校课程体系的始终。

2.2 体现高校引导学生求真、求善、自我提升的功能

扩招之前, 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是精英教育, 扩招之后, 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是大众化教育, 除去研究型大学, 虽然大部分高校不以培养高、尖、精的人才为主要任务, 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永恒不变的宗旨, 因此构建课程体系要体现高校引导学生求真、求善、自我提升的功能。

2.3 体现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功能

少数研究型高校实行精英教育, 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而大部分高校实行大众化教育,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达成为区域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服务的目的, 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3 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

3.1 关注和倾听学生的个体需要

目前高校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就是忽视学生个体的需要。首先, 课程内容陈旧;其次, 课程实施观念、方法落后。学生总是疲于应付课程学习和考试, 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欠缺。这种传统的实施方式和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心理结构中, 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6]高校应该通过课程体系, 向每一个求学者提供一套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

3.2 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 加强教师的指导

学生是课程的学习者, 他的地位与角色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因此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就要构建学生需要的、符合学生胃口的课程体系, 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但是, 由学生任意的选择课程作为个人本科四年的学习计划, 毫无疑问会有相当的盲目性。为了避免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建议请教师做及时的指导, 如每位教师负责多名学生,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提供个人指导, 使学生能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 勇于创新, 体现高校的特色

正如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的波依尔博士所说:“每所大学和学院应为自己的特色而自豪, 都应要求弥补其他学校的不足, 而不是一味模仿。”课程创新是一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因为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源。在创新的基础上, 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培养特色人才, 体现高校的特色。从宏观角度, 可以创设民族特色课程体系;从微观角度, 在研究或是采用某种课程体系时, 可以从建立本校的特色出发, 即校本特色。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视野下, 我国本科课程体系应固守和发扬本校的特色, 才能在发展过程中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 2009 (1) .

[2]http://baike.baidu.com/view/50585.htm?fr=ala0_1_1[OL].

[3]http://edu6.teacher.com.cn/tln010a/kcxx/c1/kz1-6.htm[OL].

[4]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 2009 (3) .

[5]胡弼成.个体发展指向:大学课程体系的本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6) .

7.日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篇七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以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我校日语课程设置主要是参照英语的课程设置制定的,但是日语系学生一般都是零起点,而英语系学生在初中,高中都学习了七年,所以起点是不一样的。而且就语言本身来说,日语里有很多汉字,确实对以中文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是一大优势,但是日语语法又明显区别于英语和中文,这无疑在学习方面又给我们加大了难度。目前我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是大一大二侧重基础,以基础日语为主,辅以听力、口语、阅读等提高日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大三大四则不拘泥于日语语言本身,以高级日语为主,辅以语用学、日本国情、语法学、日本文学文化等课程。

二、研究目的和背景

江西科技学院大学自2001年开办日语专业以来,其课程设置主要是参考我院英语专业和主观经验进行的。目前,国内外形势变化迅速,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培养出适合新形势的世纪新型人才,有必要开展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使之更加完善、合理。

三、研究方法

本次的研究主要采取了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共6个班(其中大一和大二各两个班)进行调查问卷的形式。主要就开设课程的满意程度、对于提高日语水平最为有效的课程、哪方面能力提高较慢、希望增开的课程、是否有必要对日语专业学科建设进行分方向等方面征求了学生们的意见。

本次的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全面科学的调查表,并且调查对象包括在校的全部日语教学班。其中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共发放调查问卷197份,回收197份,回收率100%。大四发放调查问卷39份,回收25份,回收率64.1%。主要因为大四毕业班同学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所以回收率略低。经过此次的调查问卷我们掌握了我院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实际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四、研究结果

因为本次问卷调查是分年级进行的,所以此次的调查结果以各项问卷内容进行为主,分年级进行了统计。

1. 对本学期开设课程的满意度。

四个年级的满意度均在90%左右。满意的理由主要是课程安排比较合理,能够满足学生们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学生们不满意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大一学生的主要课程太多太密集、上半学期的日语阅读超出现有水平等方面;大二主要是基础日语和听力课过少及需要开设涉及日本文化文学的课程;大三学生的不满意理由主要是无日语听力课、课程开设偏重于考研需要,实用性不强;大四学生主要认为对于毕业班来说课程太密集,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应开设商务日语、日语口语等实用性课程。

2. 本学期比较满意的课程及不是很满意的课程。

大一学生对于基础日语、日语听力、日语阅读(下半学期)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对于日语阅读(上学期)、日语口语(上学期)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安排得不合理;大二学生认为基础日语、日语听力、日语阅读、日语口语、日语写作的开设非常有必要;大三学生认为高级日语、日本文学史、日语写作、日语翻译等课程安排得较为合理,而语用学、日本电影、科技日语课程开设的教学效果不大;大四学生认为高级日语和日语视听说等课程对于日语能力提高很有帮助,而证券与投资课教学效果不明显。

3. 通过本学年的学习,哪方面能力提高明显及哪方面不是很明显。

大一学生普遍认为本学年在读、写,以及日语语法、词汇方面提高明显,但是听力、口语的提高不是很显著。大二和大一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情况基本上一样,只是大二学生认为他们的翻译与作文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大三和大四学生除了以上情况之外,还认为日语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4. 在本学年希望开设的课程。

大一学生希望开设会话课、日本文化课,以及增加日语听力课。大二希望增设日本文化、翻译,以及增加日语听力的课时。大三大四学生希望在翻译、听说方面有所加强,增开日语听力、商务日语等日语实践课程。

5. 日语学科建设是否有必要分方向。

对于这个问题,这四个年级的学生回答有必要的均占到了89%以上。

6. 对我院课程设置的建议。

大一的建议主要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说课程过多,而外教的课太少。尤其是他们都是日语零基础,所以日语阅读课就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希望开设日本文化及礼仪课程。大二学生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听力、口语、基础日语的课程太少;开设必要的等级考试辅导课;明确日语方向性;开设日本文化、商务日语等课程;锻炼日语的机会太少。大三主要集中在理论课程过多,实用性课程不够;专业倾向不明确;开设同声传译、口语、听力课;缺乏实际使用日语来锻炼的机会。大四学生要求课程偏向于实用性,开设商务日语、日语口语、信函写作、商务礼仪等课程。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开设论文指导课的建议。

五、结果分析和改进措施

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日语专业学生对于本院的课程设置比较满意,课程设置比较合理,但是同时也发现了课程设置中的某些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们要采取具体的改进措施加以解决。

大一学生的日语都是零基础,在他们没有任何日语基础的情况下安排日语阅读课,不管是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不合理的,应该把大一上学期的日语阅读课取消,改为从下学期开始。大一一学年基础日语课时数是256,相对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360课时少了100多。学习任何一门语言基础都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增加基础日语课,以保证学生打下更坚实的日语基础。此外大一还希望开设日本文化课,虽然他们想要了解日本风俗习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认为大一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把日语基础打好,所以在大一阶段不会开设这门课程。外教对于学生学习地道的日语,了解日本的风俗习惯有很大帮助,但是前提是他们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才能够交流,所以大一上学期外教的课不会增开,大一下学期在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日语基础之上会适当增开外教的课程。

大二的基础日语课时数为128,相比大一少了一半,仅为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360课时的三分之一。听力的课时数相比大一也少了一半。但是大二的教学任务与大一一样,如果任课教师加快教学进度,学生就可能接受不了而且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如果不加快进度就会完不成工作量,影响到以后的教学。所以我们要修改日语教学大纲,增加大二的基础日语和听力的课时。大二学生提出的开设必要的等级考试辅导课的意见是值得重视的。因为大二下学期面临着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大三就要面临着国际日语能力1级测试,而且部分大二同学想提前参加国际日语能力1级测试来检验自己的水平,但是目前任课教师只能在上课时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或者在课下对参加等级考试的学生作指导,作用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会在大二下学期适当开设日语等级辅导课。

大三的课程设置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无听力课,听力对于一门外语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听力不过硬不但会影响到等级考试成绩,而且会对日语交流产生影响。在遵循建设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原则下,我们有必要继续在大三开设听力课。其次部分学生认为大三课程理论性强,缺乏实用性。理论性强指的是语用学、语言学、日本诗歌鉴赏、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几门理论课程,虽然这些课程对于想继续深造研究日语的学生来说非常有用,但是对于大部分想以日语为交流工具来找工作的学生来说似乎作用有限,我们会适当调整此部分课程,转而开设商务日语、日语听力等提高听说能力的课程。

大四课程安排方面,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其课时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证券与投资课属于经济学,对于日语教师来说如果不是就读过该专业就很难保证其教学质量,而对于以日语为求职手段的毕业生来说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应该把证券与投资课可以改为商务日语、商务礼仪等更加有实用性的课程。大四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写论文,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辛苦学习的结晶,论文质量会关系到他们以后读研或是就职。但目前情况是学生们普遍对于论文是什么结构,如何选题,如何查找资料等问题不是很清楚,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们的论文质量。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大四上学期开设论文指导课,可以让日语教师分别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来给学生授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目前的相关学术前沿,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能力。

日语口语、听力能力提高较慢,缺乏锻炼日语的机会,这是三个年级共同的问题。在外语逐渐成为一门工具的今天,其听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比读写能力更为重要,日语口语和听力课虽然在大一大二大四开设了,但是仅靠上课时间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多听教材配套录音、听NHK听闻、看日本电视剧和动画片等,兴趣学习两不误,不知不觉中听力就会得到提高。然后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每周的日语角,鼓励日语教师和外教与学生互动,同时我们也在积极与周边的高校联系,商讨定期举办校际间的日语角事宜。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日语外教资源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大一上学期因为学生没有日语基础,所以不安排外教。在大一上学期之后,我们会把日语口语、语音、会话以及作文等能充分发挥外教语言优势的课程安排给他们来上,让学生们在全日语的教学环境下提高自己口语及听力水平。

此外在硬件设施方面,我们要增建多媒体语音实训室,拓宽语音室实训功能,提高实训效果,并积极筹建全日式的榻榻米教室,可以让学生在全日式的环境中学习日本文化、日本商务礼仪等课程。关于日语专业的方向性建设,我们正在商讨在大三上学期对日语专业学生进行分方向的计划,初步定为日本文学、语言学及经贸日语三个方向。在对外交流方面,积极推进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为学生去日本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我院已与日本的穴吹学院签订了派遣留学生协议,今年估计会有十五名左右的大二大三学生赴日留学。

六、与本项课程研究相关的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此次的课程研究尽管有了初步的成果,但我们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是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有以下的问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努力加以解决。近两三年我院正在削减各年级课时,所以关于各年级增设课程的建议还需要在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商的基础上再做决定。在师资队伍方面,还需要引进日语博士等高水平的日语教师,以改善日语专业教师梯队,提高日语专业的整体学术水平,并为日语学科分方向建设及开设同声传译等课程做好准备。日语专业目前还没有自己编写的系统教材,所以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努力编写适合自己的日语教材,继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寻找新的日语实习接收单位,为大四学生准备更多的实习机会。除此之外,我们要在现有的专业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继续完善公共选修课制度,争取办出有特色的日语专业。今后我们要以“听说领先,读写译跟上”为教学宗旨,突出语言的实用性、技能性,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摘要:作者在对四个年级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对得出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以使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完善, 更加符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关键词: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结果分析,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士忠.社会需求和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苏南科技开发, 2007, (8) .

[2]谢为集.关于高校日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探讨[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2, (4) .

[3]宛金章.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1) .

[4]柴宝华.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 2011, (11) .

8.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教学探索 篇八

一、开设会计理论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开始会计理论课程十分必要, 也特别重要。首先, 基于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日渐提升, 会计也需要逐渐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但目前会计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大国地位还不相符, 国际标准制定的影响力有限。在实务中, 会计标准执行也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会计标准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响应不及时。这些都需要我们的会计人员具有具备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 在本科阶段就打下相应的基础, 才能在后续的实务工作中具备相应的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理论指导的能力, 促进我国由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发展。

其次, 基于会计理论在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会计理论对理解会计实务、指导会计实务、预测会计实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实务为什么会如此处理, 为什么会出台这样或那样的准则进行会计实务处理, 未来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如何发展, 都离不开会计理论的指导和支撑。而在目前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 虽然设置了比较多的会计实务课程, 但由于授课环节一般多注重讲授实务, 不涉及理论, 考试也只考业务处理, 从而导致学生不了解会计实务背后的来龙去脉, 学生也缺乏对会计实务的充分理解。这样就会造成在实际工作中, 遇到复杂的、新出现的经济业务束手无策, 无法从经济业务的实质、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角度进行有效分析。此外, 学习会计理论, 了解会计的发展历史, 了解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概念框架等知识, 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实现理论的传承, 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最后, 基于高层次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与这一特点相适应,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会计学专业, 学生数量也比较多。但如何培养出更高层次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是亟待解决的课题。高层次本科会计人才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在能力素质方面除了具备核算、做账、编表等基本会计技能, 还应具备具有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为进一步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会计理论的先导作用, 起到对会计改革的理论支撑作用, 具备理论知识和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必不可少。这需要我们在本科基础阶段就要重视相应人才的培养, 增强会计教学的适应性和前沿性, 而会计理论课程的设置将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内容

会计理论是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 是会计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和学习了会计理论, 才能深入、系统的认识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会计的基本概念, 把握会计的本质, 理解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处理, 从而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和指导会计实务,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 教学目标。通过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加深对会计实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背景下, 能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了解现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国内外成果;最后, 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学术思维, 具备理论分析探讨实务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要求。为了更好的学习会计理论知识,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现行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 熟悉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通过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行的会计理论框架进行思考和探索, 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进行一定的分析, 能初步的进行会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3) 教学内容。对于本科生会计理论课程教学而言,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会计理论概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准则及其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等内容。在教学内容上, 一是要注意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即在介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等内容时, 一方面要介绍IASB、FASB、ASB等组织的公告与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要介绍我国的研究与发展, 从而让学生既具有国际视野, 也能够进行比较和思考。二是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在介绍理论的过程中, 可引入会计准则、会计实务、学术文章等内容进行讲解。如在介绍准则及其制定章节, 结合新修订的职工薪酬、财务报表的列报、公允价值计量等准则进行讲解;在介绍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时, 可相应引入会计名家的文章进行讲解。三是要注意过去与未来相结合。现在介绍的会计理论是过去研究的成果, 目前的研究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比如在介绍什么是会计目标, 可介绍我国定义的发展, 过去是如何定义, 现在是如何定义, 为什么,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再比如介绍公允价值计量, 可介绍十几年前理论界如何进行的探讨, 现行的准则是如何规定的, 让学生了解来龙去脉, 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对实务的指导和预测作用。

三、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会计基本概念, 更好的把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关系, 更深刻认识会计理论的作用, 也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不觉得枯燥无味, 从而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即在常用讲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灵活采用启发性、互动性教学以及案例教学。

首先, 在讲授时, 注意各个章节的衔接与引入。会计理论的基本概念之间逻辑比较严密, 为各个章节的相互呼应、紧密衔接奠定了基础。如在讲授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后, 接着讲授会计目标, 很容易以现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体系主要是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 那什么是会计目标衔接前后两章的内容。再比如讲授完会计目标章节, 接着讲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章节时, 也很容易以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 就需要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衔接两章的内容, 并引入下一章节的内容。

其次, 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互动。如在讲授完各个组织的会计要素, 可以与学生互动, 提问我国有哪些会计要素?与IASB、FASB的会计要素有什么不同?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 我国的会计要素概念是否需要拓展?我国的会计要素是否需要重构?再比如, 在讲授会计计量时, 与学生互动, 目前我们有哪些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定义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与探讨, 我们有哪些准则提到了公允价值计量?

最后, 讲授时结合案例教学。结合丰富的案例, 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理论的作用, 更好的把握实务。比如结合会计准则股份支付案例, 介绍在准则出台前关于确认为利润分配还是费用不同观点的学术探讨, 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理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会计要素的区别、会计确认的经济后果。在比如结合某企业最新年度的年度报告, 分析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修订后编制的利润表, 分析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的列报, 介绍关于综合收益的理论探讨, 从而让学生理解会计理论对实务的预测与指导作用, 理解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国际趋同与等效。

四、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对任课老师的要求

会计理论课程涉及到的理论概念比较多, 也需要紧密联系实际, 授课时为了课堂生动有趣, 也需要任课老师做以下方面的准备:

首先, 充分了解国内外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和历程。在基本概念方面, 一方面要了解其发展历程, 比如计量方法的发展, 全面收益表 (综合收益表) 的探讨等。另一方面了解会计的发展现状, 如FASB、IASB概念框架趋同项目研究成果, 我国会计理论界的相关探索。

其次, 熟悉会计实务。熟悉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 了解各种概念内涵的变化及会计实务不同处理方法的经济后果;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分析, 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等如何导出首尾一致的准则体系。

最后, 充分认识会计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加大学生基本理论框架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 从而为创新发展理论和实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明海, 龚凯颂.会计理论 (第四版) .东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4.

[2] .杜兴强, 章永奎等.财务会计理论 (第二版)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物理集体备课教案下一篇:哲理故事:感激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