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教学反思

2024-09-01

《弹力》教学反思(精选11篇)

1.《弹力》教学反思 篇一

《弹力》教学反思

罗传舟

我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落实到位,学生参与较积极,教学互动较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用课件显示微小形变实验,让同学们感受形变无处不在,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还播放了弓箭、蹦床、撑杆跳等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问法,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思想,如在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我设计的问题是:

1、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方向,在讲述弹力的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关于弹力方向的练习题,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题,这样,我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看法,进行评讲,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先演示再让学生去实验,而不是提示他们,尽量再讲得少一点,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尝试!

还有感到时间的短缺,所以这节课上感到有点紧。一是赶时间,怕来不及,二是公开课上的少,心情也紧张,就没有平时上课得放得开。以至上完课后自己也感到有一种像上课用的弹簧一样松劲的感觉。

再有课前想多设计一些幻灯片,放置一些有趣的图片、现象,最后反而有种被牵绊的感觉,一是老师控制的局面多了反而让学生缺少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二是使自己被困在电脑的鼠标前,走不近学生。

总结完这一堂课,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已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新中发展。

2.用精巧实验丰富弹力教学 篇二

关键词:弹力;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自制教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6-0056-2

第十一届全国青师赛上,笔者参加了比赛,上课题目是《弹力》,获得了一等奖。这个奖项的获得,主要应归功于我们整个物理组设计的精巧实验。现在向同行介绍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对比实验区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过去的实验常常都是对比弹簧和橡皮泥形变的区别,虽能说明问题,但学生对此习以为常,没有什么“惊艳”的效果。

我们改进的实验器材简单易得、实验操作富有趣味、实验结果简洁明了。

如图1所示,实验器材是等长的钢锯条和铝条。教师演示时,将它们并拢,握住下端。嘴里一边说“鞠躬”,一边扳动上端使它们形变。接着嘴里说“礼毕”,撤去外力。当学生发现锯条可以恢复原状,而铝条无法恢复时,有的因实验对比而惊呼,有的则因语言幽默而微笑。

2 借助“测量杨氏模量”实验,将金属丝微小形变放大

常见的演示实验是演示玻璃瓶、硬质桌面的微小形变。但很多学生在初中已经见过,实验缺乏新鲜感。为此,我们借助“测量杨氏模量”实验将金属丝微小形变放大,这不但具有新鲜感,还能很好地说明人教版教材中细线的弹力方向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如图2所示,A是钢架,B是钢丝上固定端,C是钢丝,D是钢丝下固定端,E是重物,F是光具座,G处两个共线的底角钉安放在水平槽里,H为光具座和钢丝下固定端的连接杠杆。当钢丝被重物拉伸发生微小形变时,杠杆带动光具座转动,这样被光具座反射的激光束就发生了偏移。实验时,教师先放上重物,反射光斑移动,然后再拿走重物,光斑又恢复原位置,这说明钢丝发生了微小的弹性形变。

当然,本实验装置稍显复杂,需要详细讲解才能使学生明白实验原理。

3 用弹簧绕制器现场制作弹簧

如果学生能够现场制作一个弹簧,并用它来探究“胡克定律”,那么学生必然兴趣浓厚,求知欲望也能有极大的提升。

如图3所示为弹簧绕制器,A为曲柄,B为曲柄钢丝固定孔,C为绕线盒,D为绕线盒出丝孔,E为钢丝。制作时将E从D穿出,固定在B上,一边转动A,一边用力向下拉住,这样绕制出来的弹簧间隔匀称、弹性良好,既可以当拉簧用,也可以当压簧用。

4 利用压簧探究胡克定律

历届赛课,教师们在实验上无不推陈出新。比如用两组弹簧、一根皮筋做对比。既能说明胡克定律,又能发现劲度系数,还能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弹性物体都满足弹力和形变量的正比关系。

我们又进一步丰富了此实验——用螺母和压簧探究胡克定律。如图4所示,A为制作的压簧,B为压簧指针,C为刻度尺,D为质量为30 g的螺母。实验中,学生不断地把D压到B上,记录数据,画图寻找规律,实验效果非常好。

当然,此实验还有需要改进之处。比如,螺母不能加太多,因为一方面压簧容易弯曲,另一方面螺母和铁杆摩擦影响变得显著。但如果螺母数量控制合适,实验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

此外,还可以给学生几个质量很大的钩码,让弹簧超出弹性限度,进而说明胡克定律的成立条件。

3.《弹力》的教学反思 篇三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体会本课的三维目标,努力围绕三维目标来讲好这一节课。

课上,我首先想到利用多媒体播放奥运会上何雯娜蹦床的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在显示微小形变实验中,我让同学们自己演示“激光”实验,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走向课堂中央向同学们演示显示微小形变的瓶子实验,效果非常显著。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问法,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思想,如在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我设计的问题是:1、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方向,在讲述弹力的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关于弹力方向的练习题,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题,这样,我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看法,进行评讲,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4.弹力、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反思 篇四

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开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单位,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还有一点琐碎、不太严谨;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寻找你身边1N的物体”活动中,我发现设计的还不够巧妙。开始上第一课时,觉得时间不怎么够?主要是引入课题太冗长,经过改进后时间的处理上好了很多。

5.《弹力》教学设计 篇五

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

设计理念:

对于弹性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弹性和弹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弹力教学课件;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弹簧球、木板、钩码、铁架台。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活动探究(钢尺或钢锯条,橡皮,橡皮筋,皮球等)找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2、弹性和塑性

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泥巴、雪球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 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弹性的物体.

3.弹力

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 我们把这种弹性物体对手的力就叫做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

(在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后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右上图)引导学生观察后讨论得出:

物体只有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这只小青蛙(出示实物),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跳起来(演示),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请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台拉动拉力器,提醒全体同学注意观察讨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弹簧测力计使用说明然后实际使用,老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小组总结讨论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投影]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5、巩固和提高

1、请观察此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_;最小刻度是:_________;示数是:______。(请注意观察指针位置

弹性、塑性、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成正比)、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7、作业布置

1.P54 1题 第二问可以让学生观察后右图后讨论

6.3《弹力》教学设计 篇六

《弹力》教学设计

王化忠

【教学目标】

1.了解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方向,画出弹力的示意图。3.通过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

【教学重点】

1. 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 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1、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2、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力的特点,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力学中的 高中物理教案 王化忠

1、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

3、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案例分析─弹力方向判断

(1)曲面与平面间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2)点与平面间弹力方向:过接触点垂直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3)曲面与曲面间弹力方向: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高中物理教案 王化忠

四、弹簧的弹力

1、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

2、胡克定律:F=kx k:劲度系数,描述弹簧的软硬程度,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是N/m

五、小结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2、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2).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F=KX K为劲度系数(4).弹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形变恢复的方向。

3、常见的几种弹力

7.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篇七

通过课本56页2、3题补充弹力中“点面接触”弹力方向的具体判断方法。

通过弹簧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只能给出实验结果,所以要通过下节课对课本56页4题的讲解,补充胡克定律的探究方法,同时加深对胡克定律的理解。

对于弹力是否有无的判断是以后受力分析的一个难点,有些微小形变不易观察,所以我想通过课后作业(2)在下节课讲解的过程中总结出是否产生弹力的另外一种判断方法──假设法;同时通过此题强调对于这种球面与平面接触的情况,弹力方向垂直平面的同时也一定垂直球面,即弹力沿过切点的半径方向。

8.《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篇八

本节知识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力、弹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从本课的内容上看,首先初步建立力的概念,再进一步学习生活中常见力——弹力,弹簧测力计是力学中重要的测量仪器,是今后研究重力、摩擦力、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通过看说明书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可以起到方法上的指导,这节课的内容和方法在教材中可以说起到关键的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弹力比重力和摩擦力更抽象更难理解。

依据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及本课内容特点:确定出本课的难点是弹力的概念,本课的重点是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二.教法

这节课可以采用实验探究与自主看书、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分成“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力的测量”三个部分来进行。

首先从生活场景出发引出力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弹性形变、弹力以及外力与形变之间的定性关系。最后采用先自学而后讨论疑问和关键点,最后再动手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9.高一物理弹力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篇九

《弹力》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内容。弹力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的另一种性质的力,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弹力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学习摩擦力的基础更是力学部分的基础, 无论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认识到弹力存在;在实验探究力与形变的关系之后,又回到了弹力应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弹力对生活的影响。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形变与弹力的定义,弹力大小和形变大小的关系。

②能判断一些简单的弹力的方向。

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变和弹力的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实验,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目标 :通过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2、教学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弹力方向的判断

重点的突破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演示多个物体的形变,看形变恢复的方向,使与之接触物体的运动方向确定弹力的方向。同时画出几种常见情形下的弹力的方向加以巩固。

3、学情分析

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思想上、心理上还不太成熟,思维的敏捷度还不够高,并且大部分停留在初中的形象思维。对于本节的形变和弹力来说,学生已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并且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关于弹力的生活实例,如弓箭、气球、跳板等等,为学习弹力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但是不知道是如何产生的,这就需要引导他们一步步的深入,挖掘出问题的本质。

4、教法与学法

教法:本节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学法: 学生在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计问题,情景引入

首先,我通过一个小车弹簧实验,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产生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小车和弹簧之间存在着一个力,然后设疑:这个力是什么力,是怎么产生的?既开阔学生思路,又启发学生思维,从而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

(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形变:

通过直接提出的方式,提出形变的定义,让学生形成形变物体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举例说明,学生再举例。让学生归纳形变的种类,并介绍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弹性限度,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

提出问题: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吗?

接着给学生介绍微小形变的基本概念并视频演示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瓶子形变和桌面的形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微小的形变放大。让学生明白:所有的物体都有形变,有的形变我们不能直接看出,要仪器才可以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微小形变的演示,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中的放大法,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2、弹力概念:

在学生对形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结合刚才的实验,分析两个实例,一是:弹簧拉车,二是:受压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发生形变的弹簧能给物体以力的作用,发掘出这个力就是弹力,从而得出弹力的定义。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先引导学生阅读弹力定义,从定义中找出弹力产生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再举出几个具体实例,向学生们展示桌面上的书和吊于电线下的灯这两个模型让学生分析,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绳的拉力也是弹力。

3、弹力的方向

常见的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

实例分析:书本放在桌面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支持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它发生怎样的形变?

(2)支持力是怎么产生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

(3) 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它发生的形变?

(4) 压力是怎么产生的?方向如何?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学生讨论:

(1)拉力是一种什么力?

(2)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3)拉力方向向哪?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得到弹力方向的方法,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几个实例,分析并画出弹力的方向,进一步提问:怎样分析判定弹力的个数?做到不多画一个弹力,也不少画一个弹力?因为弹力是接触力,根据前面的经验学生可很快得到结论:可以绕研究对象一圈,看看它与哪几个物体相接触。

4.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拆除法 假设法

趁热打铁再做练习,加以巩固。

5、弹力大小的探究

演示实验: 同一弹簧悬挂不同质量的重物.

观察猜想:

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同学们猜想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1.如何确定弹簧的拉力的大小?

2.弹簧的伸长量如何来测,需要记录什么?

3.设计出你的实验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

学生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得出结论:胡克定律F=kx

进一步说明: 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 国际单位是N/m

强调: x 是指弹簧的伸长量.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实验步骤,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个环节——课时小结,巩固练习

为了让学生们能对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复习小结,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升华,课外让学生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的应用展开调查,研究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通过课时小结,检验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通过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对弹力大小和方向的认识,以便检验课堂的效果。)

板书设计:

一.形变

1.概念: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

2. 弹性形变:撤去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3. 弹性限度

二.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他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称为弹力

1.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弹性形变

2. 弹力的方向:压力、支持力方向

3. 弹力的大小:胡克定律F=kx

k :弹簧的劲度系数 国际单位是N/m

x : 弹簧的伸长量.

五.【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0.高中物理弹力教案 篇十

《弹力》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名:

号:

院:

业:

成绩:

2013年 6月 14 日

课程名称:弹力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准确记录,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

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三、教学方法

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总结规律

教学用具:

弹簧、海绵、薄竹片、微小形变演示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用踏跳板,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杆,都是利用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力,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用弹力得力子,谁来说?

学生回答拉弓射箭、跳跳床、跳水踏跳板 „„

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

2、理解弹力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3、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4、知道形变的种类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1)实验演示:

压缩弹簧、海绵、用手弯曲竹片

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

老师:对,这就是形变。

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2)被压缩的弹簧上放一黑板擦,放手,黑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放手,粉笔头被弹起。

提问:为什么黑板擦、粉笔头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就被弹起。

提问:如果粉笔头、黑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力吗?

引导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这个力

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板书: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地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可见,弹力的产生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2、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实验操作: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向学生作一简单介绍。

(1)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面镜两次反射,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光亮点。用力压桌面,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

学生分析:桌面有了形变,使M、N平面镜的位置发生了微小的变化。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3、弹力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1)画出下列各静止物体的弹力(接触面光滑)

(2)师生共评:弹力的方向总跟接触的面垂直,面与面接触,点与面接触,都是垂直于面;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面,弹力垂直于这个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强调:象B图中,斜面与球间有无弹力?

对小球状态进行分析:如果小球受到斜面弹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由此可判定小球不受斜面的弹力。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得基本方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5、形变的种类

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学生: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比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弓、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金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三、小结

1、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力方向的确定

3、形变的种类

四、作业

练习

二、3、4、5

五、板书设计

概念

1、形变种类产生条件

11.《力 弹力》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教材内容

本章是引导学生进入力学世界的开篇,学生已经有了机械运动和物质属性等知识作为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三种性质的力的特征,进而归纳出“力”的一般性概念及测量、描述力的方法,并直接为第九章“力与运动”、第十章“压强和浮力”及机械功率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4)学生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及表格设计能力(5)了解范性形变 2.过程与方法

(1)动手实验操作、探究(2)体验

(3)交流与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力的作用,力无所不在的思想

(2)通过动手实验和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学生提高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重点:(1)弹力的概念

(2)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重点:(1)力概念的引入

(2)弹力概念的引入

(3)通过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右图是83版射雕英雄传的剧照,郭靖在大草原上一箭双雕的高超技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小弓箭)小弓可以将箭射的很远,说明弓对箭有力的作用 引出整章研究的内容:力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了本章学习的内容,利用小弓箭这样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

活动一:感受与讨论

请你观察下面几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吗?(尝试做做这些动作,感受做与不做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人用力时肌肉的紧张)2.你能归纳出四个例子的共同点吗?(引导学生归纳出:“推、拉、举、压”这些动作都发生在人和物体之间)3.“推、拉、举、压”这些动作只能由人来完成吗?(如果不是的话鼓励学生举例说明)

这里我们把“推、拉、举、压”称为力的作用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4.介绍力的相关知识(用什么字母表示,国际制单位)5.感受1N的力(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6.介绍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四幅图的观察、感受、讨论,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学生既感受了力的存在,又经历了合作交流,发现新知的过程,并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二:分组实验

请你对桌上的物品(弹簧、橡皮泥、直尺、橡皮筋、气球)施加力,并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观察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发生的变化不同,请尝试将它们分类。(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并展示分类情况)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会形变吗?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拓展:前面发生形变的都是较为柔软的物体,坚硬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吗? 出示实验器材,请同学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说明实验现象及造成实验现象的原因

(请小组所有同学同时捏,增大实验效果)2.撤消对物体施加的力,观察它们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能否继续对这些变化进行分类?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并展示分类情况)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范性形变 3.在压气球、压弹簧、拉橡皮筋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为恢复原状会产生力,这个力叫弹力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得到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形变、弹性形变、弹力。)

仍然利用刚才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尝试对它们施加力,思考第四个问题 4.增大对物体施加的外力,物体弹性形变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活动三:探究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

2、设计实验(利用身边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同学们不知道你用的力究竟是大还是小,你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使用钩码)

刚才你们得到了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定性的关系,老师利用弹簧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

演示实验:当弹簧不受力时,我们给弹簧的长度做上标记。当我在弹簧下挂一个钩码时,在弹簧伸长的地方作上标记,两个标记间的距离就是弹簧的伸长量L;

当我挂两个钩码时,弹簧将伸长2L;

当我挂三个钩码时,弹簧伸长了多少呢?四个钩码呢?

可见,当外力增加为原来的几倍,伸长量就变为原来的几倍,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外力满足什么关系?

这是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定量的一个关系 在这里钩码可以无限制的往下加吗? 为什么?

所以刚才我们得到的关系一定要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

现在老师对弹簧施加一个力,使弹簧伸长4L,请问老师施加了多大的力? 说明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定量的关系去干什么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动手动脑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强化了“控制变量”的物理方法。)

活动四:尝试制作测量力的工具(联系“温度计”)

下面请你利用老师给你提供的实验器材尝试制作一个测量力的工具 提示:你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找一个标准(利用这个标准去标刻度)

引导:测量力的大小,要有刻度去读数,首先找零刻度线(不受外力作用时的位置),标刻度(首先标1N,十等分,分度值就是0.1N,并且量程要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

每一小组展示制作的测力计,请同学讲解你是如何去标刻度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懂得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明白把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所用,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3.新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反思

上一篇:备战2007年中考作文之——选用材料篇下一篇:服务区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