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精选9篇)
1.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 篇一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利率定价管理的组织架构建设
自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相继开展了以加强“扁平化垂直管理”和“条线化专业经营”为核心特征的组织架构变革新的组织结构体系初步成型按照笔者的理解各家商业银行在构建新组织架构的过程中无论具体形式有多大差别追求的重点都集中在两点一是业务经营上力求形成“条线化”的架构突出业务条线的集约化经营和集成化管理功能;二是内部管理构建“垂直化、专业化”的架构突出管理支持和运营上的集中化、专业化管理职能在这个大背景下未来国内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的组织架构建设作为业务管理职能建设的一部分也应该遵循“垂直化、专业化”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管理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通过流程和机制建设形成管理上的合力
利率定价的核心在于银行价格政策的决策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业务或者产品的价格能够在覆盖银行各项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银行既定的盈利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率定价的核心管理职能应该落实到银行的财务管理部门(尤其是当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开展起来的时候应该落实到管理会计部门)因为只有这个部门才能从全面成本管理的角度来控制银行各类成本包括运营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等并能够在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完成成本的核算、转移和
分摊;也只有这个部门担负着从整体上对银行盈利能力负责的管理职能它有责任依据银行最高决策层的要求来设定业务的盈利目标和资本的回报要求并监督其贯彻落实
但同时利率定价机制还涉及多个经营管理环节笔者认为每个环节都应该由相应的专业管理部门提供专业的支持比如全行利率政策的确定就需要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结合全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实际情况向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议并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最终决定从而形成在全行有效、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利率政策体系;预期损失和风险成本的计算就需要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按照银行的风险政策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在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有关客户风险和债务风险的基础参数并不断调整优化;等等在明确管理职责的基础上银行整体利率定价机制的组织架构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关于利率定价方法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其价格政策决策有其极为特殊的地方一方面它要满足特定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它还要适应银行业高风险的行业特征的需要同时银行业不像实体企业那样生产有形的实体产品它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这决定了银行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成本具有无形性、间接性的特点而产品的收入则具有长期性和风险性的特征从历史上来看西方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方法也走过了一条较为漫长的道路从最优惠利率法、市场基准利率法到风险调整利率法从单业务定价到关系定价其发展的核心脉络是遵循提高银行风险回报率这一根本要求而伴随着巴塞尔银行资
本协议的形成和发展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基础的现代利率定价思想逐步成为银行利率定价方法体系的核心我们知道作为企业的银行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要获取超过平均资本回报要求的价值增长这可以用下述简化的EVA计算公式表示
EVA=P-R*(K)(1)其中EVA表示银行增长的经济价值,P表示实现的利润,R表示耗用的资本,K表示资本成本
在利率定价的时候将上述公式逆向调整就可以得到业务或者产品的最低收入要求即
I=C+R*(K-r)(2)其中I表示业务实现的最低收入,C表示各项成本,r表示资本的无风险回报,R表示耗用的资本,K表示资本成本
公式(2)便是现代商业银行基于风险回报要求基础上确定利率定价的最核心的理论公式它与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结合实际情况以贷款利率定价为例我们可以将上述公式(2)展开得到一般的利率定价模型如下
LR=FC+OC+EL+CC+(RR+/-CF)(3)其中LR是需要事先确定的贷款利率
上式中资金成本率(FC)即为贷款资金的成本考虑适应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应该以市场为基础进行构建比如一种思路是可以采用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作为全行资金成本基准价格在此基础上考虑银行市场融资的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调整得到各行不
同期限的资金成本另一种思路是在资金完全集中管理的假定基础上基于市场收益率曲线调整流动性价差和信用价差得到
运行及操作成本率(OC)是贷款业务相关的运营和操作成本其计算思路一种是借助现成的成本计算和分摊系统参考已经积累的成本数据计算调整得到;另一种思路是假设没有现成的成本计算系统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类似ABC(作业成本法)的方法按照贷款主要价值链流程(如营销推广、目标客户服务、贷款前期调查、审贷、贷款发放、账务处理、贷后服务及管理)进行成本测算后得到
预期损失率(EL)是贷款当期费用化的风险成本可以以BASELII的内部评级法为基础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EL=PD*LGD*EAD 其中PD是违约概率,LGD是违约损失率,EAD是风险暴露这些参数的确定和取得需要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提供专门的支持在初期没有数据积累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外部参数以专家模型法进行确定
经济资本成本率(CC)是贷款业务耗用的经济资本的最低回报率它是业务耗用的经济资本与资本成本的乘积其中经济资本的计算思路大体上有两种一是根据BASELII的标准法计算即采用监管资本代替经济资本;另一种思路是根据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内在的数学关系采用违约率模型直接计算得到而关于经济资本成本的计算既可以依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也可以参考银行内部的决策确定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计算经济资本成本率的时候要调整权益资本的无风险收益
此外预期利润率(RR)和竞争性浮动(CF)是一个附加的选择项由银行既定的盈利目标、业务发展策略以及客户的综合贡献和客户关系目标等实际情况调整确定
以上述模型(公式(3))为基础结合客户类型的不同(如大客户、中小客户)、贷款类型的不同(如公司贷款、个人贷款)、业务类型不同(如存款、贷款)都可以确定不同的参数从而给出不同的利率标准由于此利率标准综合考虑了利率的成本覆盖和盈利目标以此为基础进行客户利率的谈判会使银行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并且有利于衡量客户执行利率的回报状况从而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各项存贷款业务的资本回报水平
三、关于利率定价信息系统建设
利率定价机制建设不仅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和资本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还应该能够满足一线业务营销人员的需要一个理想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应该能够为营销人员和业务谈判人员提供详细的银行成本资料和价格信息使客户关系经理和营销团队在谈判的过程中事先就能够明确地知道什么样的利率价格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底线从而增强谈判能力提高客户利率确定的针对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赖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可移动的、开放的利率定价信息系统利率,定价机制-飞诺网FENO.CN一个理想的利率定价信息系统是与商业银行内部各个信息系统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它既要从银行成本管理系统中获取运营和操作成本信息也要从银行风险管理系统中获取有关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经济资本占用等风险参数信息还要从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收益率曲线和流动性调整等信息此外从关系定价的角度来看理想的利率定价信息系统还应该从银行内部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已有客户综合贡献度的信息;从全面管理会计实施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得到银行内部各个责任中心之间内部服务和内部成本转移的信息从用户端来说它还应该具备移动办公的能力使系统用户(尤其是业务谈判人员)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登录系统以得到系统的支持
但是实事求是地来看要一步达到上述目标是不现实的作为一个有效的实施途径在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在把握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方法发展趋势和信息网络优势的基础上先构建一个B/S结构、主要业务参数能够完全差数化设臵的系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这个系统可以允许银行在其他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前以手工方式确定和维护各个主要参数;同时也可以待配套系统成熟后不用改造或者稍加改造便可以实现系统参数的自动更新借助B/S结构将后台管理和参数维护集中有利于整个利率定价规则的统一也有利于全行价格政策的传导;同时客户经理等用户只要能够上网就能够方便地登录系统获取需要的利率定价信息在这个定价系统中参数设臵和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他们应该综合各个专业部门反馈的信息和数据在补充必要的成本信息和盈利目标信息后综合决策层的意见进行调整设臵并定期跟踪、分析全行利率价格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各项业务价格的成本覆盖和盈利实现情况业务部门在营销和业务谈判中负责收集具体客户和业务的信息录入系统并使用系统计算得到的价
格信息在权限内决定或者得到授权后决定最终的客户执行利率运营部门结合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和系统打印的利率报价信息以及相应的审核文件负责在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中实现相应业务的利率参数设臵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一个事前的管理系统定价系统不能完全代替绩效评估系统或者盈利分析系统因为无论是运行操作成本还是客户风险状况以及其他各项预先设定的参数都可能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与事先确定的参数不一致利率定价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根据历史情况和业务发展策略事先确定业务的价格水平从事前管理的角度控制业务的成本和收益定价系统可以通过绩效评估的反馈信息来不断调优但两者间不能相互替代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两者间的相互对账
四、关于利率定价运行机制建设
如何使整个定价机制有效运行从而达到利率定价管理的目的这涉及到利率定价运行机制的建设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三个主要因素会对未来利率定价运行机制产生影响首先是市场监管的影响我们认为即便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市场监管者如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物价部门等仍然可能对各商业银行的利率价格实施一定的监管和影响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建设的初期价格战或者哄抬价格是市场监管者极力要避免的两种极端情况其次任何一个企业价格决策的出发点都是试图在补充成本、吸收费用的基础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也不能例外一旦放开利率管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报价既能覆盖各项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又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
足够的市场份额实现银行的持续增长第三在放松利率管制、实现利率由各商业银行自主决定的时候业务营销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舞弊以及随意加价或者让利等不良现象都有可能出现从而损害银行整体的根本利益甚至成为新的风险来源而同时业务一线的谈判人员又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否则将使银行各项业务限于被动的境地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未来利率定价运行机制应该贯彻三个基本原则才可能协调好商业银行内、外部的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第一个原则是统一管理、明码标价即未来所有存、贷款产品应该根据银行利率政策和营销政策按基本产品分期限向外公布价格商业银行总行(一级法人)有义务对各类存、贷款基本产品公布的利率价格及执行情况进行管理以充分满足监管的需要也实现了商业银行内部利率政策的一致性第二个是收益与成本匹配即客户合同利率及执行价格必须覆盖银行运行管理成本、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并满足银行既定的盈利目标业务的收益应该与风险相匹配、与成本相匹配、与盈利目标相匹配第三个是分级授权管理总行对分行的利率定价管理工作实行分级授权管理在总行统一管理要求下分行依据实际情况以及客户具体情况在授权范围内确定合同执行利率个别具有极大影响的业务或者不与风险和成本匹配、且超权限的利率价格必须得到总行的认可
围绕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一个虚拟的运行管理框架下面以贷款业务为例介绍一下整体架构和运行模拟流程在这个框架下涉及到三个管理用的利率概念(1)公布利率Rb该利率依据商业银行总
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制订的利率政策确定对几档基本期限的基本存、贷款业务进行公布其主要用途是对外公布和形成商业银行基本期限的基准利率向市场和客户传递银行利率价格的基本信息(2)统一利率R0该利率是按照一家商业银行统一的参数依据客户信用状况、担保状况以及拟申请贷款业务的金额、期限等要素计算得到反映具体客户和贷款业务的风险和收益情况此利率不公布其主要用途是作为按照全行统一标准来计算具体客户和业务的利率基准便于掌握全行整体情况实际合同执行利率应在此利率的一定范围内(3)分行利率Rn(n为各家分行或者地区)该利率是按照统一的定价公式结合各分行在权限范围内调整确定的参数依据分行客户信用状况、担保状况及拟申请贷款业务的金额、期限等要素计算得到的反映各个分行(或者地区)具体客户和贷款业务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其主要用途是各分行(或者地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计算得到的、作为分行合同谈判基础的参考利率
以这三个利率为基础我们来看一个确定合同执行利率Ra的模拟流程客户经理A将申请贷款客户的资料(如客户信用评级、担保方式及担保品价值、贷款金额、期限、利率条件等对于老客户还可以提供其已有的综合贡献情况)收集完毕后登录定价系统将相关资料录入系统计算得到统一利率R0和分行利率Rn以此利率为基础与客户展开谈判并最终得到合同的拟执行利率Ra该利率是否可行要按照分级授权管理的要求而定根据上述框架利率定价机制实行总、分行两级授权进行管理其中总行权限为Ra应不低于统一利率一定幅度(即Ra≥R0×A假设A=90%);分行权限为
Ra应不低于分行利率一定幅度(即Ra≥Rn×B假设B=90%)此时Ra能否执行有几种情况(1)Ra≥R0×A即符合总行授权要求的前提下如果Ra≥Rn×B则该合同可以直接签署否则应报分行或地区财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签署;(2)Ra 从上述几点出发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业务中人民币贷款业务由于占比大、风险高市场竞争激烈应该优先考虑相应的利率定价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对于存款业务我们判断由于未来的市场环境可能发生较大变化整个监管体系也可能随着外资银行的全面介入发生质的变化因而可以待局势稍显明朗的时候再做全面考虑换个角度来看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如存、贷款业务业务流程和风险点容易把握和分析而复杂的金融业务如衍生交易和相应的组合金融产品由于市场竞争尚不充分成熟方案的形成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传统的金融业务和复杂的金融业务之间可以对实施的先后顺序做出相应安排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国内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的实施路径暂且可以将其概括为“先贷款、后存款先本币、后外币先传统业务、后复杂业务”具体说来就是在机制建设的启动初期可以先以人民币贷款业务为重点围绕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定价方法、定价系统和定价机制主题加快建设步伐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取得突破从而探索和积累出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实际运转不仅有利于解决一般商业银行目前最急迫的问题锁定银行损益表中的大块盈利来源也有利于为日后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的全面推进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存款业务进而向外币业务
推进当商业银行传统的本外币业务全部纳入到利率定价机制管理范畴中的时候可以预期衍生金融交易等复杂金融工具的定价方法和理论也会逐渐为国内商业银行所了解和掌握到那个时候相信国内衍生金融交易市场也趋于成熟此时再集中力量解决衍生金融交易等复杂业务的定价机制建设问题则有可能水到渠成
五、关于复杂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建设
所谓复杂金融产品按笔者理解主要指衍生金融交易以及以衍生金融工具为基础形成的组合金融交易产品相比传统的贷款业务此类产品具有市场风险程度高、损失影响深远的特点从银行业的盛衰历史来看由于衍生金融交易风险失控导致银行整体经营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英国巴林银行的例子就是典型之一为了控制市场风险此类产品要求对市场的任何变化都要做出及时反应因而其定价机制也大大有别于传统的银行业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大、影响大一般来讲商业银行对此类产品的风险控制机制也有较高的专业要求比如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的机制盯市机制交易限额机制等等因此此类产品的定价机制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与上述种种风险控制机制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必须加以理清
一般说来复杂金融产品对于商业银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对冲工具二是作为自营交易工具三是作为代客业务的交易工具从理论上来讲如果银行能够对上述三种复杂金融产品的用途和账务完全分离开那么风险相对就容易识
别和控制相应的成本与收益也易于分析作为资产负债管理对冲工具的复杂金融产品由于其目标是对冲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账簿的风险而不是盈利因此不存在严格的定价管理问题只要它的操作符合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管理规范、达到了既定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即可对于作为银行自营交易工具的复杂金融产品它的盈利来源于直接从市场上赚取的价差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及时对市场的价格波动做出反应因此它也不存在定价管理问题约束它的是严格的交易限额机制和中台的盯市估值机制如果说财务部门有介入的话也主要体现在基于严格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基础上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管理问题以及事后的利润实现和绩效评估问题
现在看来存在定价机制管理问题的主要是作为代客交易工具的复杂金融产品此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的定价问题也超越了利率定价的范畴而应该归属于中间业务定价的范畴因为从本质上来看作为代客交易工具的复杂金融产品其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来源于银行对客户的报价和银行在市场上平盘价的价差(以及部分在银行内部对冲所形成的收益)而不是纯粹的利息收入同时一般来说作为代客交易工具的复杂金融产品在业务发生时银行只是履行代客交易的责任并不需要(或者较少)动用银行自身的资产这一点也符合对中间业务产品属性的界定在这个范畴里讨论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关键是要理清定价、报价和估值三者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此时定价主要是从覆盖成本、设定盈利目标的基础上来设定报价的规则;而具体的报价则可以由银行的交易部门根据市场的最新状况在定价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相机进行;估值则是交易中台从
风险控制的角度对所有持有头寸的价值按照市值进行的盯市重估进而对交易头寸的风险状况给予评估和控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便可以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机制问题
2.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 篇二
1. 贷款价格的构成
(1) 贷款利率。贷款利率的确定应以收取的利息足以弥补支出费用并取得合理利润为依据。银行贷款所支付的费用包括资金成本、提供贷款的费用以及今后可能会发生的损失等。
(2) 贷款承诺费。是指银行对已经承诺贷给顾客而顾客又没有使用的那部分资金收取的费用。原因在于为了应付承诺贷款的要求, 银行必须保持一定高性能的资产, 这就要放弃收益高的贷款或者投资, 使银行产生利益损失。为了补偿这种机会成本, 借款人提供一定的费用。
(3) 补偿余额。补偿余额是应银行要求, 借款人保持在银行的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和低利率定期存款, 通常是作为银行同意贷款的条件而列在贷款协议中, 是银行变相提高贷款利率的一种方式。
(4) 隐含价格。隐含价格是指贷款定价中的一些非货币性内容, 银行在决定给客户贷款后, 为了保证客户能偿还贷款, 常常在贷款协议中加上一些附加性条款。
2. 影响贷款价格的主要因素
能够影响贷款价格的主要因素即信贷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信贷资金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它的价格决定因素较之普通商品就更加复杂了。
(1) 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我国主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等指导性利率。它影响商业银行取得资金的成本, 进而影响贷款价格。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上海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也是能够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基准利率。
(2) 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 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 从而蒙受损失, 贷款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和期限风险。
(3) 借贷资金的供求。在资金借贷市场, 利率由资金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共同决定。在其他经济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当供给大于需求, 贷款利率就会降低, 即贷款价格较低;而需求较多供给较少时, 贷款利率就会上升, 即贷款价格较高。
(4) 贷款成本。贷款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银行向借款人提供的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存款人的储蓄, 这些存款需要银行支付利息, 这便是贷款的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贷款的价格。此外, 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营费用多少会影响贷款价格的高低。
(5) 预期利润。商业银行经营目的是盈利, 是获取一定的利润, 所以需要在考虑贷款的价格时, 在每笔贷款中加上一定的利润。这样预期利润率的高低就直接影响了贷款价格的高低。
(6) 借款人的信用及其与银行的关系。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主要是指贷款人的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借款人的信用越好, 贷款风险就越小, 贷款价格也应越低。
借款人与银行的关系也是银行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包括借款人在银行的存款状况, 借款人使用银行服务的情况等。那些在银行有大量存款, 广泛使用本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 或长期地、有规律地借用银行贷款的客户, 就是与银行关系密切的客户, 在指定贷款价格时, 可以适当低于一般贷款的价格。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现状
在现有的利率管理制度下,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对国家政策、整体经济形势、借款人所经营的行业情况等宏观情况做出基本掌握后, 根据借款人企业信用等级 (信用评级) 、资产负债率、贷款期限的不同, 以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 在允许的浮动空间内, 以基准利率加成或乘数浮动比例作为贷款价格。
贷款利率的公式则为:
根据上述贷款定价模型, 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基本的风险溢价, 对不同企业贷款初步实现了包括基准利率、指导利率、优惠利率及单笔贷款利率为主的差别化定价体系,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贷款利率的灵活性, 还能吸引优质客户, 并通过差别定价扩大收益、减少风险。但是,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模式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定价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 贷款定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 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基准利率的确定是贷款定价的核心因素, 在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基准利率的选择一般为同业拆借利率或是国库券收益率。这两个基准利率的选择都与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 并且具有较高的弹性。但在我国一般基准利率是以人民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为主, 同时包括央行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的体系。由此可见在基准利率体系构成中, 利率水平的设定并非由市场力量形成, 而是大多数源自货币当局的行政命令。因此, 市场核心作用的发挥受到阻碍。基准利率不能在市场上通过公开、连续、广泛、集合的竞争性定价活动来确定, 所以, 官定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科学定价。
(2) 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 贷款定价缺乏科学依据。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积累较为完善的内部评级数据的基础上, 经过风险测算、风险分类、风险定价, 对不同类别的客户群体在信贷及其价格上实行区别对待。贷款定价机制是否合理,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准确计量信用风险。取决于银行的信用评级制度是否完善。我国的信用体制不健全, 外部评级机构数量虽然比较多但是规模都很小, 评级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缺乏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 贷款定价的相关数据缺失或者不完善, 评级系统只能对客户风险进行排序, 很难对客户的风险做出准确判断。
(3) 专业人才匮乏, 定价流程被忽视。因我国长期实行管制利率, 商业银行在定价方面仅有很少话语权, 造成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模式只是简单地传递监管机构精神, 如果央行调整利率, 商业银行便将文件转发各分支机构执行即可。这种被动的管理理念, 致使银行内部利率管理能力非常薄弱。各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利率业务人员对利率风险量化分析和利率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投入到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中的专职人员有限。
三、完善我国贷款定价机制的建议对策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高度重视资产定价, 是现代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管理中的核心。我国的商业银行应顺应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全面考虑内、外各种因素, 不断地改进和修订已有的贷款定价方式, 确定合适的定价机制, 逐步提高自身在贷款市场上的竞争力。
1. 构建科学的贷款定价模型
在完善贷款定价机制的过程中, 应根据我国银行自身实际情况, 包括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力、内部政策框架的健全程度、员工素质、客户结构等, 通过仔细分析贷款价格的各种影响因素, 灵活地选择不同贷款定价机制。同时, 我们应该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内部管理能力的提高不断地改进和修正现有定价方法, 逐步建立起适合本行实际的贷款定价模型。
2. 完善基础数据库资料和内部风险评估系统
首先应该建立基础数据资料库, 使得数据集中, 以便帮助银行更加准确的计算违约概率、损失率等指标。还应该建立健全风险计量体系。利用内部评级法和客户历史数据, 对各种风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大小进行测算, 合理确定风险溢价和风险管理方案。此外还要建立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结合信贷登记系统、个人征信系统所掌握的资料数据, 建立一个包含客户的经济实力、所处行业和信用水平等内容的数据库, 为贷款定价提供客观依据。
3. 建设具有专业水平的管理人才和团队
贷款定价是一种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作, 培养一支贷款定价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对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机制有着不可言说的意义。商业银行应加强利率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一方面, 从外部引进人才, 不断优化充实现有利率管理人员结构;另一方面, 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 对现有人员作定期培训, 促使其知识体系及时更新, 为金融市场利率完全市场化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钱小娟.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比较分析[J].价格月刊, 2011 (10) :9~10.
[2]苏志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2) :115~116.
3.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 篇三
我国人民币贷款定价现状
利率市场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为其商业化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产品,其规模、结构对于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性资产,贷款价格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主要通过审查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做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策,而未将利率浮动纳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信贷管理机制中,很少对贷款定价问题进行精确计算,存在营销与定价、审批与管理不衔接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实际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测量分析无人下手,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贷款定价决策机制。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的粗放管理,对客户信用等级以及对贷款项目的风险分类起步较晚,可用于量化和分析贷款风险的基础数据严重不足,缺乏完善的定量性定价系统,难以将其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上。
贷款定价模式的现实选择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看,各分行可以在总行确定的利率基准和浮动范围内,综合考虑成本费用分摊、客户让利程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的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即建立起“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兼顾银行的目标利润及客户整体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定价模式。理由是:
其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所有的贷款利率都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丰富的贷款定价的实践经验。“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等成本管理系统尚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因此,从技术上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暂不宜采用单纯的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
其二,利率放开使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价格竞争,市场利率水平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首要考虑因素。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贷款时市场利率水平的代表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所以人们常用同业拆借利率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变化的情况。我国自1996年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市场上资金利率的管制,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已形成相对成熟和规范的市场利率,完全可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参考。
其三,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参照国外银行通用的计算风险溢价的办法。
其四,获得合理的利润水平是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内在动力。具体可反映为银行资本必须从每一笔贷款中获得一定的最低收益。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商业银行都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要求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因此,银行必须分解资本收益率,确定每一笔贷款收益中所应包含的目标利润。
其五,随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现代经营理念在我国商业银行界的确立,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从同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盈利,这就要求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合理考虑其与客户之间的整体关系。具体地可采取在一般贷款利率基础上,确定一个浮动范围,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如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关系密切,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下浮一定利率;对于与本行往来关系较少,不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较高的贷款利率,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率。在条件成熟时,对于少数优质客户,可试行运用客户利润分析模式来定价,将借款公司本身,它的附属公司、主要股东、高层管理人员都合并在一起,编制所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情况明细帐户说明书,建立起统一的盈利性分析系统,进而找出最佳的定价方案。
构建合理贷款定价体系的思考
一、加快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贷款定价体系中,经营成本率和税负成本率均来自管理会计系统。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定价中的成本分析,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对贷款定价的积极作用。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要全面覆盖账户信息、客户关系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核算基础尚不完备,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大力强化管理会计的推广工作,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促进合理贷款定价的建设。
二、建立完善精确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商业银行以资金融通为主要业务,其内部分工大致分为资金筹集部门和资金运用部门。如果成本核算准确,银行就可以对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职能在于银行根据资金的边际成本率,在其各部门之间分配资金。建立内部资金评定系统的优势在于,当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进行定价决策时,可把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分离,贷款决策可集中分析贷款资产的质量,而资金管理部门则可决定资产的负债期限及搭配问题,可以进行资产、负债的对称性管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尚未建立起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大量日常性分析和监控工作需要手工完成,效率低下,难以定量,无法对利率变动适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同时,加快建立内部资金价格调整模型,逐步开发相关的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贷款定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创造条件。
三、健全内部风险评估系统
正确评估信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补偿水平是贷款定价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引入了信贷风险评估系统,但各家银行的这套系统强调的因素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反映出各银行在信贷风险分析方面不同的理解和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巴塞尔新资本主义》的实施以及我国国情,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为做好贷款定价工作打好基础。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级授权和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以防范贷款定价权力下放造成的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贷款利率的放开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因此,要加快建立贷款定价程序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对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根据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授予一定的浮动权限。即根据不同分(支)行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同业竞争状况、业务量大小,资本金成本、资金价格供求弹性等进行有差别的逐级授权管理,对突破授权的利率定价履行严格的利率审批程序,各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着力提高贷款定价能力和客户谈判能力,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保证贷款收益,坚持利率下浮贷款集中一级分行审批、重点对于上浮不足的贷款进行监督纠正。
五、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促进贷款定价体系不断完善
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还应涵盖并准确反映资本金成本。资本金的目标利润率不仅是贷款定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贷款及其它风险的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其配置原则是将资本数额与其风险水平直接挂钩,通过强化经济资本对贷款定价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风险管理技术和精细化程度。如某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较高,则应配置较多的经济资本以提高产品价格,促使该客户主动退出。从实施角度看,内部评级系统可以计算单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关键指标,从而成为经济资本计算、分配与监测的重要工具。
4.1 利率定价方法体系建设 篇四
自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相继开展了以加强“扁平化垂直管理”和“条线化专业经营”为核心特征的组织架构变革,新的组织结构体系初步成型。按照笔者的理解,各家商业银行在构建新组织架构的过程中,无论具体形式有多大差别,追求的重点都集中在两点:一是业务经营上力求形成“条线化”的架构,突出业务条线的集约化经营和集成化管理功能;二是内部管理构建“垂直化、专业化”的架构,突出管理支持和运营上的集中化、专业化管理职能。在这个大背景下,未来国内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的组织架构建设,作为业务管理职能建设的一部分,也应该遵循“垂直化、专业化”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管理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通过流程和机制建设形成管理上的合力。
利率定价的核心在于银行价格政策的决策,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业务或者产品的价格能够在覆盖银行各项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银行既定的盈利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率定价的核心管理职能应该落实到银行的财务管理部门(尤其是当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开展起来的时候,应该落实到管理会计部门)。因为只有这个部门才能从全面成本管理的角度来控制银行各类成本,包括运营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等等,并能够在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完成成本的核算、转移和分摊;也只有这个部门担负着从整体上对银行盈利能力负责的管理职能,它有责任依据银行最高决策层的要求来设定业务的盈利目标和资本的回报要求,并监督其贯彻落实。
但同时,利率定价机制还涉及多个经营管理环节,笔者认为,每个环节都应该由相应的专业管理部门提供专业的支持。比如,全行利率政策的确定,就需要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结合全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实际情况,向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议,并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最终决定,从而形成在全行有效、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利率政策体系;预期损失和风险成本的计算,就需要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按照银行的风险政策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在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有关客户风险和债务风险的基础参数,并不断调整优化;等等。在明确管理职责的基础上,银行整体利率定价机制的组织架构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关于利率定价方法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其价格政策决策有其极为特殊的地方。一方面,它要满足特定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它还要适应银行业高风险的行业特征的需要。同时,银行业不像实体企业那样生产有形的实体产品,它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这决定了银行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成本具有无形性、间接性的特点,而产品的收入则具有长期性和风险性的特征。从历史上来看,西方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方法也走过了一条较为漫长的道路。从最优惠利率法、市场基准利率法到风险调整利率法,从单业务定价到关系定价,其发展的核心脉络是遵循提高银行风险回报率这一根本要求。而伴随着巴塞尔银行资本协议的形成和发展,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为基础的现代利率定价思想逐步成为银行利率定价方法体系的核心。我们知道,作为企业的银行,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要获取超过平均资本回报要求的价值增长,这可以用下述简化的EVA计算公式表示:
EVA=P-R*(K)(1)
其中,EVA表示银行增长的经济价值,P表示实现的利润,R表示耗用的资本,K表示资本成本。
在利率定价的时候,将上述公式逆向调整,就可以得到业务或者产品的最低收入要求,即:
I=C+R*(K-r)(2)
其中,I表示业务实现的最低收入,C表示各项成本,r表示资本的无风险回报,R、K的涵义同公式(1)。
公式(2)便是现代商业银行基于风险回报要求基础上,确定利率定价的最核心的理论公式。它与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结合实际情况,以贷款利率定价为例,我们可以将上述公式(2)展开得到一般的利率定价模型如下:
LR=FC+OC+EL+CC+(RR+/-CF)(3)
其中,LR是需要事先确定的贷款利率。
上式中,资金成本率(FC)即为贷款资金的成本,考虑适应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应该以市场为基础进行构建。比如,一种思路是可以采用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作为全行资金成本基准价格,在此基础上考虑银行市场融资的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调整得到各行不同期限的资金成本。另一种思路,是在资金完全集中管理的假定基础上,基于市场收益率曲线,调整流动性价差和信用价差得到。
运行及操作成本率(OC)是贷款业务相关的运营和操作成本。其计算思路一种是借助现成的成本计算和分摊系统,参考已经积累的成本数据计算调整得到;另一种思路是假设没有现成的成本计算系统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类似ABC(作业成本法)的方法,按照贷款主要价值链流程(如营销推广、目标客户服务、贷款前期调查、审贷、贷款发放、账务处理、贷后服务及管理)进行成本测算后得到。
预期损失率(EL)是贷款当期费用化的风险成本。可以以BASELII的内部评级法为基础,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EL=PD*LGD*EAD
其中PD是违约概率,LGD是违约损失率,EAD是风险暴露。这些参数的确定和取得需要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提供专门的支持。在初期没有数据积累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外部参数以专家模型法进行确定。
经济资本成本率(CC)是贷款业务耗用的经济资本的最低回报率,它是业务耗用的经济资本与资本成本的乘积。其中经济资本的计算思路,大体上有两种,一是根据BASELII的标准法计算,即采用监管资本代替经济资本;另一种思路是根据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内在的数学关系,采用违约率模型直接计算得到。而关于经济资本成本的计算,既可以依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也可以参考银行内部的决策确定。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计算经济资本成本率的时候,要调整权益资本的无风险收益。
此外,预期利润率(RR)和竞争性浮动(CF)是一个附加的选择项,由银行既定的盈利目标、业务发展策略以及客户的综合贡献和客户关系目标等实际情况调整确定。
以上述模型(公式(3))为基础,结合客户类型的不同(如大客户、中小客户)、贷款类型的不同(如公司贷款、个人贷款)、业务类型不同(如存款、贷款),都可以确定不同的参数,从而给出不同的利率标准。由于此利率标准综合考虑了利率的成本覆盖和盈利目标,以此为基础进行客户利率的谈判,会使银行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并且有利于衡量客户执行利率的回报状况,从而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各项存贷款业务的资本回报水平。
三、关于利率定价信息系统建设
利率定价机制建设,不仅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成本管理和资本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还应该能够满足一线业务营销人员的需要。一个理想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应该能够为营销人员和业务谈判人员提供详细的银行成本资料和价格信息,使客户关系经理和营销团队在谈判的过程中,事先就能够明确地知道什么样的利率价格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底线,从而增强谈判能力,提高客户利率确定的针对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赖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可移动的、开放的利率定价信息系统。
利率定价机制-[飞诺网FENO.CN]
一个理想的利率定价信息系统,是与商业银行内部各个信息系统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它既要从银行成本管理系统中获取运营和操作成本信息,也要从银行风险管理系统中获取有关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经济资本占用等风险参数信息,还要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收益率曲线和流动性调整等信息。此外,从关系定价的角度来看,理想的利率定价信息系统还应该从银行内部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已有客户综合贡献度的信息;从全面管理会计实施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得到银行内部各个责任中心之间内部服务和内部成本转移的信息。从用户端来说,它还应该具备移动办公的能力,使系统用户(尤其是业务谈判人员)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登录系统以得到系统的支持。
但是,实事求是地来看,要一步达到上述目标是不现实的。作为一个有效的实施途径,在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在把握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方法发展趋势和信息网络优势的基础上,先构建一个B/S结构、主要业务参数能够完全差数化设置的系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这个系统可以允许银行在其他信息系统尚未建立前,以手工方式确定和维护各个主要参数;同时,也可以待配套系统成熟后,不用改造或者稍加改造便可以实现系统参数的自动更新。借助B/S结构,将后台管理和参数维护集中,有利于整个利率定价规则的统一,也有利于全行价格政策的传导;同时,客户经理等用户只要能够上网,就能够方便地登录系统获取需要的利率定价信息。在这个定价系统中,参数设置和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他们应该综合各个专业部门反馈的信息和数据,在补充必要的成本信息和盈利目标信息后,综合决策层的意见进行调整设置,并定期跟踪、分析全行利率价格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各项业务价格的成本覆盖和盈利实现情况。业务部门在营销和业务谈判中,负责收集具体客户和业务的信息录入系统并使用系统计算得到的价格信息,在权限内决定或者得到授权后决定最终的客户执行利率。运营部门结合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和系统打印的利率报价信息以及相应的审核文件,负责在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中实现相应业务的利率参数设置。
5.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 篇五
刘成江
通过对国外银行界利率风险管理先进方法的学习与借鉴,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对利率风险的各种考验,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从如下的几点入手。
一、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利率风险管理
1.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进行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控制利率风险手段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三是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2.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并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目前,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基本上由计划财务部门负责,在总体上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都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考虑到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操作风险分别由信贷部、国际部、会计出纳部负责,而利率风险尚无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因此设立由部门总经理领导的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并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是很有必要的。该部门的职责是:全面收集和认真处理有关信息,系统地进行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做出利率风险的日常管理决策并执行操作。
3.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是保证金融机构进行科学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健全利率定价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体系。二是要建立利率定价管理及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细化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专业分工,建立按产品、客户、以及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贷款定价提供基础数据,逐步提高利率定价能力。三是建立风险溢价测评体系。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科学确定风险溢价。金融机构还应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经营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内部评级法和已收集积累的有关数据对各种风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大小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提出每笔业务的风险溢价参考值和潜在风险管理方案。四是建立内部资本约束制度和转移价格制度,培育正向激励机制。金融机构应建立内部资本预算和分配制度,以资本约束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的总量和结构,同时明确各项业务经营管理的内部专业分工和业务流程,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调节各环节利益的再分配,形成收益激励与风险约束平衡下的正向激励机制。
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水平。非利息业务(中间业务)涵盖的是一个跨部门、跨业务品种的大的范畴,它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而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非利息业务的发展是结算业务、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信托租赁业务、金融创新业务和国际业务等相关领域中相关业务发展推动的必然结果。从理论上讲,规避利率风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产生利率风险,非利息业务(中间业务)就是不包含利率风险的业务。外资银行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非利息业务,从而对利率风险有缓冲作用。我国商业银行90%的业务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这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将会承受很大的利率风险。市场化利率竞争的一个可以预测并已被证实的趋势是利润结构的调整,即利息利润比的减少;以非利息收入的增加来弥补利息收入的减少,将是市场化利率竞争的一个法宝。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非利息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总量,这是适应利率市场化、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必要途径。
二、优化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1.提高外部监管水平和配套的法律规范、行业自律约束能力等。利率市场化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监管方式变革的要求。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协议”代表了银行监管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即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转向 “审慎监管”。这种 “基于风险的审慎监管”更加注重银行度量和管理风险的方法是否科学,能力是否合乎要求。这给监管的实施带来了更大灵活性,特别是在其新协议中允许被监管者自行设计风险管理模型,从而鼓励银行自行控制风险的创新,这其实不仅使监管者的监管行为更依赖于被监管者,而且对其监管能力提出了的更高要求。二是利率市场化后监管领域扩大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后,发展利率衍生工具以有效管理利率风险是利率市场化的自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利率衍生工具的增加、交易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必将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从而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和领域,不断给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课题。因此,必须提高外部监管水平,建立健全各项金融法律法规,辅之以行业自律建设,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6.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 篇六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包括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全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控制在全行风险偏好容忍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1)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识别是以银行账户资产负债结构分析、利率变动趋势分析及客户行为分析等为依据,判断其是否属于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或其中某几种风险的组合。
(2)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风险价值等方法。
(3)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监测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编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指标报表、分析指标变动情况等来实现。各级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
(4)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报告是指境内外各级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承担)部门及时发现并准确反映辖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的管理活动。
7.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 篇七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在利率管制时期,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是政策性风险, 即中央银行是否决定调息, 大多数银行将风险管理的重点集中在流动性风险和信贷风险的管理上, 这就造成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的意识十分薄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实践始于80年代, 但利率真正由市场定价的实践是从1996年全国统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开始, 这也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利率市场化后, 利率由市场决定, 商业银行既无法控制利率水平, 也无法控制市场上利率的走势, 大多数单个银行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拥有了一定的利率自主权, 但也相应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我国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个明显差别就是利息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所以利率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影响非常大。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至关重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 商业银行间围绕着资金价格的竞争更加激烈, 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大大增加。因此, 利率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该不断加强。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利率风险是指由利率波动引起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 而导致金融机构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贯穿于资产负债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受各种各样因素影响, 具有独特的运动轨迹与特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 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 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 如果商业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 当利率上升时, 贷款的利息收入仍然是固定的, 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 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
2. 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是指不同期限下的利率水平集合。收益曲线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曲线的意外变化造成商业银行内在经济价值发生不利变化所形成的风险。正常情况下, 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 因为, 长期存款和长期贷款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风险更大, 因此对应的收益/成本也更大。但在经济扩张阶段, 如果货币政策反向操作, 为刺激投资, 就会出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的现象。长短期利率倒挂, 会使银行赚取存贷利差的期望落空。在金融恐慌时期, 长短期利率倒挂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3. 基准风险。
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 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 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 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例如, 一家银行可能用一年期存款作为一年期贷款的融资来源, 贷款按照美国国库券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 而存款则按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即使用一年期的存款为来源发放一年期的贷款, 不存在重新定价风险, 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 变化不同步, 就会使该商业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准风险。
4. 利率操作风险。
我国利率长期以来都是法定的, 商业银行自身基本上不承担任何风险, 这就使其不太重视利率风险管理。但正是这种风险意识的薄弱、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技术手段的落后, 使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制, 不能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中去。此外管理体制的落后还降低了利率管理的决策效率, 这些缺陷将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逐渐显露出来。
三、利率调整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
自2007年3月18日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至2007年底, 已有六次调整, 虽然央行这六次调息行动, 其主要目的是抑制投资较快的势头, 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 为目前偏热的经济降温, 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但是, 利率水平、利率结构以及相应利差的变动对商业银行经营会产生很大影响。
1. 利率上升与逆向选择风险。
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 使人们有理由预期利率水平会继续上升, 因此高风险的借款人会更愿意向银行借款, 而风险较小的借款人则会逐步退出贷款队伍, 这将导致高风险借款者充斥信贷市场, 贷款合约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信贷市场中必然形成逆向选择风险。
2. 存贷利率调整与内含选择权风险。
利率上升对银行存贷款组合的影响一方面银行要应对提前支取 (存款人需要更高的利率) , 另一方面银行必须以更高的利率吸引新的存款人或者面对流动性问题。当人们有理由预期利率水平会继续上升时, 他们就会从追逐更高利润出发, 选择提前支取利率较低的短期以及活期存款, 然后转存为利率相对较高的长期存款;对于贷款业务而言, 利率的调高会影响贷款人增加贷款的热情, 转向社会其他融资渠道募集资金, 使银行未来资产负债缺口扩大, 影响银行的流动性, 其次直接导致银行利率利息支出的净增加和贷款利息收入的相对减少。
3. 利差变动与缺口风险。
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不匹配, 利率波动时引起银行收益的变动。如果商业银行持有的浮动利率负债超过其浮动利率资产, 则利率的上升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净盈利。这样银行就面对重新定价风险, 即缺口风险。
四、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不断的利率调整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 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国商业银行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 积极应对。
1. 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机构。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大多为利率风险管理设置了专门的决策机构, 被称为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ALCO) , 许多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各分行也设有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 负责整个集团或本分行范围内所有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中的重大决策。鉴于我国的现实情况, 尚不适宜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资源配置选择适合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模式, 目前比较适宜采用利率风险集中化管理模式。利率风险集中化管理模式即:通过一定方式将各分行的利率风险都集中转移到某管理中心, 由该中心集中优势 (包括人才、信息、技术等) 对所辖行进行统一的利率风险管理, 使银行在防范利率风险的同时, 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增加非利息收入。
目前,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30%左右, 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在我国, 中间业务发展还相对滞后, 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已开办了一些中间业务, 但是从已开办的业务来看, 存在着品种少、业务范围窄的问题。当然, 中间业务收入也比较的少。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目前, 商业银行应加大技术和设备的投入, 提高中间业务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且在严格控制中间业务本身风险的前提下, 使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
3. 培育利率风险管理文化, 并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利率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对内在的利率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 明确并倡导一定的风险收益价值观,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传播以及银行内外各类沟通活动以强化管理层所倡导的利率风险收益价值观。另外, 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较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国外商业银行的“金融工程师”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动, 准确预测利率走势, 进而制定金融产品的价格, 并可以在一项交易达成后, 利用一些模型准确预测风险, 制定防范风险或尽可能缩小风险的措施。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应有所借鉴, 在强化利率风险管理者风险意识的同时, 通过外聘和加大内部培训等手段储备一批自己的“金融工程师”和“金融分析师”, 积极推进利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银行家, 2005 (1)
[2].曲世英, 郭福春.利率市场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 2003 (3)
[3].邹江, 张维然, 徐迎红.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12)
[4].张春妮.缺口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金融观察, 2003 (11)
8.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 篇八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是利率,利率的变动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是利率,利率的变动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在金融机制改革方面,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改革”。在全国财经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做了关于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专题发言,并明确表示“五年内将有明显进展”,由此,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确立。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以及金融业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不断加大,2007年不到一年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利率,2008年—2013年间央行连续18次调整贷款利率。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准确预期,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这将不可避免地对市场主体造成巨大的影响。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在上长,但是利差收入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特别受周围环境、知识水平、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极其微弱乏力,业务发展缓慢;在利率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利率定价机制等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不能在商业银行中发挥作用。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利率市场化趋势的前提下,未雨绸缪,强化风险管理,抓住潜在机遇,实现经济效益性与经营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表现形式
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三大风险,其中利率风险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经营收益和净资产价值带来的潜在影响。当市场利率发生波动,或者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出现不匹配,都会形成这种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四类,分别是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下面一一加以说明:
1.重新定价风险
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它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头寸重新定价时间(对浮动利率而言)和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匹配,主要采取缺口分析和久期分析对重新定价风险进行管理。“重新定价缺口”是指某一时间段内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对利率敏感的负债之间的差额,只要该缺口不等于零,则会使银行面临利率变动时风险,如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就是指由于利率大幅上升而带来重新定价风险的典型案例。
2.收益率曲线风险
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接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当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都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来制定时,由于收益曲线的意外位移或斜率的突然变化而对银行净利差收入和资产内在价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是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正收益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而负收益率曲线则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有收益率曲线风险。根据中国国债信息网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商业银行2004年底持有的国债面值已经超过3万亿元。如此大的国债余额在负收益率曲线情况下,收益率曲线风险非常大。
3.基差风险
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是指保值工具与被保值商品之间价格波动不同步所带来的风险。基差即现货成交价格与交易所期货价格之间的差,其金额不是固定的。基差的波动给套期保值者带来了无法回避的风险,直接影响套期保值效果,特别是当采用替代品种保值时。因此,只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银行就会面临风险。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中央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特别是与国际接轨后,中国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可能会以LIBOR为参考,到时产生的基差风险也将相应增加。
4.选择权风险
也称为期权性风险,当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一种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其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等单独的金融工具,也可以隐含于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条款、贷款的提前偿还等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
由于中国自1996年以来先后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为降低融资成本,许多企业纷纷采取“借新还旧”方式,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而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同时,银行对于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尚缺乏政策性限制,个人客户的利率风险意识不断增强,选择权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但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尚未经历过真正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毫无疑问,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有效管理将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紧迫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利率市场化下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如我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90年中后期,开始施行资产负债管理,有些银行甚至效仿国外金融机构,专门设立了资产管理部门,这些都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专业化、精细化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环境,利率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利率观念管理技术和利率风险管理观念等方面都提升空间均较大。
1.利率风险管理观念滞后,应对能力差。我国商业银行自1993年引入资产负债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利率风险管理,但是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侧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忽略了盈利性,因而主动规避利率风险意识明显不足,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花的精力很少,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和手段也极为滞后,经营管理几乎不涉及利率风险管理,导致其对利率变动反映迟钝。加之当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基层金融机构根本未意识到化解利率风险对稳健经营的重要性,更谈不上有效防范利率风险了,在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只能被动地应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与利率市场化严重不匹配。
2.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内控机制不健全,银行利率风险过于集中。众所周知,内部控制是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管控过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与国外银行相比,非常不成熟,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起步晚,尤显落后。(1)尚未形成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控制机制,在内部控制的管理方法和水平、监督、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亟待提高;(2)尚未建立利率风险评估机制,不能及时识别、系统分析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相关的风险,并根据各商业银行自身所处发展阶段、业务拓展情况、整体风险承受度等实际情况,在权衡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同时,在定量分析时,由于缺乏资产负债期限、数量结构等基础数据,各商业银行无法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因此,各城市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付风险的发生。
3.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落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52年至70年代末长达近20年时间内,我国基本上实行管制利率,长期的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缺乏风险管理的共享平台,由于没有健全与利率市场化相一致的信息收集、汇总、加工处理平台,因此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对商业银行的要求。加上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技术还有一定差距,风险计量技术相对落后,一直沿用的是相对简单的、传统的、粗放的风险管理技术,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缺失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增添了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难度,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
4.利率风险高级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方法手段落后,制约了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利率风险防范和规避,是专业性、技术性含量非常高的一项工作,不仅需要管理人员了解国内外金融市场动态,掌握各类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更须精通现代风险管理、现代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数理统计学,甚至物理学、系统工程学等自然学科知识,这在宏观上对从事利率风险管理的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以及各方面能力上都存在较大差距,利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落后。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对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应发挥决策层次少、决策效率高的优势和灵活的机制,积极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管理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为自身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好准备。
三、利率市场化下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1.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其基础保障就是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各级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利率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真正理解利率风险能够识别、监测、度量和控制,但不能回避,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2.参考国际规范的内控体系,加快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首先,建立先进科学的内控制度。已经置身于利率市场化环境中的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进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规定,商业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基本原则包含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以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等四方面内容,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以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的内控体系,通过理顺工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控力度,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资本市场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健全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制,设立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在我国,为了强化利率风险管理,各商业银行可效仿国外做法,如德国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大多商业银行设立了风险管理部,专门负责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种金融风险分析,为各业务部门提供各种风险方面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决策。因此,我们也可把利率风险管理职能赋予某一部门(如风险管理部)或者设立专门的部门,由该部门负责研究利率风险问题,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监测和管理利率风险。
3.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为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提高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商业银行需抓紧开发出兼具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动态模拟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且信息系统的开发应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使信息系统能够涵盖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活动,为利率风险管理决策质量的改善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充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
4.构建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强化长期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为使资产与负债之间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期限结构上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利率预测及时对资产负债规模进行调整,同时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方面同时兼顾,以减少利率波动对银行的影响。
首先,在总量上,为减少资金积压,避免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资产与负债总量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归避利率调整风险;其次,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可以采取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或以长期存款支持短期贷款等方式来达到合理的配比关系。
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方面做到同时改进才能够有效防范抵御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采取同业拆借、转贴现票据、向央行申请再贴现和发行金融债券等手段,把现有保守型负债向主动性负债转换来达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目标;资金运用方面,通过适当调整中小企业贷款期限、额度、比率等指标,达到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的目标。同时,城市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压缩不良资产比例,控制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规模,改善资产运营效率,降低利率管理风险,提高银行资产整体质量。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利率风险管理业务面宽、知识含量高、专业性强,城市商业银行应花大力气选拔造就一批本土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勇于开拓、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反应能力的高端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另外,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通过招聘等形式汇集各类急需人才,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队伍建设。
9.商业银行贷款定价 篇九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操作实践
模式分
所谓贷款定价就是合理确定贷款的利率。随着人民币贷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经历了按官方基准利率定价到小范围浮动贷款利率,再到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商业银行制定和完善了贷款定价管理办法或利率管理模式,并建立了根据成本、风险等因素区别定价的管理制度。通过溢价覆盖风险弥补损失,提高银行收益,是目前商业银行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扩大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的运 1.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该定价模式选择某种基准利率,如以LIBOR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利率为“基价”,根据信用等级、风险程度等确定不同水平的利差,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可能的违约成本和资金成本确定,用公式表达为:贷款利率=基准利率(1+系数
2.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应用途径。目前我国银行业贷款成本的准确分摊很难做到,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确立,为规避成本核算问题提供了替代方法。以基准利率加点模式为基础,运用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IRB法)的风险计量方法,以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为主要参数,可以将该模式优化为:
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风险溢价+期望利润率[4]
模型中各主要参数设定如下:①以银行间市场债券利率作为基准利率。2004年10月27日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推出债券7天回购利率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参考指标,这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提供了标尺。可选用一定平滑时段,比如以1个月期限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代替贷款成本,这样就能规避当前商业银行成本分摊困难的矛盾。②贷款风险溢价。贷款风险溢价主要依据贷款的风险评级与分类、贷款的预期损失率和非预期损失率确定。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贷款采取五级分类法,也缺少风险管理基础数据的历史积累,因此,可采用外部评级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给出不同信用等级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及资本分配系数表;资本期望回报率可取我国上市银行2004年平均资本收益率指标。③期望利润率。参照同业和本行近几年的平均利润率,管理决策者先给定本行一个期望利润率区间。在该区间范围内,客户经理可结合综合贡献度情况,自行给定每一笔贷款的期望利润率。
(二)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
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在为每笔贷款定价时,需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即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在此基础上根据银行目标利润给客户贷款定价,用公式表示为:∑(贷款额×利率×期限)×(1—营业税及附加率)+其他服务收入×(1—营业税及附加率)≥为该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
银行根据目标利润期望和预计的贷款损失率等指标可计算出盈亏平衡点和某一目标利润额的平均贷款利率。客户盈利分析模型通过差别定价,既能稳定客户,又能通过其他利润点弥补贷款损失。这种定价方法要求银行的会计核算系统能实现“分客户核算”和“分产品核算”,准确地核算银行为客户服务提供的总成本。[5
(三)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和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的比较
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和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都要考虑客户信用、资金成本、利润目标、市场竞争因素、时间的长短、贷款规模大小、有无担保、选择性条款(还款期限、方式改变)、逆向选择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是侧重点不一。
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是“外向型”的,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导向。通过这种模式制定出的贷款价格更贴近市场,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但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在确定“风险加点”幅度时,需充分考虑银行的资金成本和可能的违约成本等。由于对资金成本重视不够,有时可能导致占有市场而失去利润的结果。
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定价策略,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它摈弃了“就事论事”的思维框架和以“业务为中心”的传统经营模式,试图从银行与客户的全部业务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采用这种模式有可能得出富有竞争力的贷款价格。而客户盈利分析模型以银行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客户分开核算为前提,要求管理会计在银行的全面推广和应用。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在推行和尝试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意欲建立以明细客户为核算对象的信息提供渠道,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给贷款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润率已大大降低。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信贷市场上,中小商业银行通常是价格的接受者,这使中小商业银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对贷款进行合理的定价。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目前贷款定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相对成熟的贷款定价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现实条件,提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客户类型选择相应的贷款定价模式,对于中小企业客户的贷款定价应采取成本加成模式,对于银行的重点客户应采取客户盈利分析模式,对于其他客户则可采取综合定价模式。本文还分析了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原则和应采取的策略,提出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过程中应执行的步骤,以及中小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和配套措施。最后,文章通过列举两个不同类型的贷款客户,即重点客户和小企业客户,并针对各自不同的业务特点及差异,提出对其应采取的不同的贷款定价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适用的贷款定价模式的探讨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并不成熟和完善,融资渠道主要局限于银行信贷。尽管资本市场也对外资银行开放,但一段时期内国际大型商业银行还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提倡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应参照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以成本加成模式的定价为主,同时考虑银行与少数大型优质客户之间的关系,如他们在银行的存款,给银行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等因素适当给予一定的优惠。
对于信用违约风险的测定,对于信用违约风险的测定,由于数据库尚不完全,因此不建议我国商业银行使用过于复杂的CreditMetrics技术计算预期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现阶段可以根据贷款的期限、贷款人的信用等级以及预期现金流入和抵押品等来估算。对于未预期的违约概率这部分建议先通过准备金来弥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如下的贷款定价的公式:
当使用成本价加成法定出的利率高于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时,贷款利率=(资金使用成本呢+贷款费用+客户违约成本+客户存款利息支出+账户管理成本+目标利润率-客户存款账户收入-结算手续费收入-其他服务费收入)/(贷款额×期限)
反之,贷款利率=银行同业拆借率+目标利润率-(客户存款账户收入+结算手续费收入+其他服务费收入)/(贷款额×期限
然而由于该模型未考虑税率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同时该模型并没有通过实证检验,可能会忽略某些因素或者夸大某些因素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另外RAROC模式具有全面的考察风险与收益,精确的计量PD与LCD等方面的优势,应成为我国贷款定价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价格由政府管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规模管理为重点,包括制定下发存、贷款计划,完成计划规模目标等等,基本没有成形的定价管理。各行虽然都有利率管理的职能,但也主要是贯彻执行央行利率要求,银行本身没有特别的要求。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服务价格方面有了合法收费的权利,我国商业银行逐渐认识到定价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开始了主动定价、积极定价,建立定价管理运行机制的历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三,在贷款定价方面,尝试定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在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商业银行有了广阔的贷款利率自主定价空间,开始尝试搭建与贷款风险评级相对应的各种贷款定价模型,并在实践中加以试
二、我国商业银行定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定价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自身的角度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二)定价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三)科学定价尚缺乏有力的工具和系统支撑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积极尝试定价工具和模型的开发与运用,但离真正科学定价还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一是利率定价模型的计算结果可能与我国市场的实际有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信用风险评估尚未做到精准,虽然不少银行已着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系统的开发,有的领先银行已初步开发完成,但内部评级法系统是建立在大量历史数据分析基础上的,而历史数据匮乏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二是对成本缺乏细致分析,部分银行虽已投入并开发了管理会计系统,尝试运用作业成本法分析银行的各项成本,但尚未进入全范围使用的阶段。三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开发和运用还不成熟。四是有不少银行对本银行定价统计信息的收集还处于手工统计阶段,建立在银行计算机生产核心系统基础上的定价数据信息系统有待开发。
建议(一)商业银行要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通过正确界定各股东!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高级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利关系“真正确立受资本充足率约束的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防止政府或某一股东干预日常业务经营“为贷款定价奠定微观经济基础$+
(”建立合理的目标利润率和贷款收息率$第一“商业银行应根据信贷市场上同业之间的竞争状况及同业利润平均水平”制定合理的目标利润率“避免利润过高而丧失对优质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影响贷款的效益$第二”商业银行应考虑贷款资产必然有一部分要转化为不良资产“难以给银行提供收入”贷款定价时应将这一资产扣除掉“确定一个合理的贷款收息率$-”建立风险量化分析系统$商业银行除了根据客户整体信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外“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风险量化手段”针对特定的某笔贷款风险状况的风险等级及与之相应的违约概率和违约后贷款损失的比率的风险大小进行衡量“尽量做到对贷款人的违约风险与期限风险的量化并给以区别对待”不断改进风险分析方法“建立单个总分支行之间与整个银行体系之间的信息监测!反馈系统$!”充分考虑竞争者所提供的贷款价格$商业银行必须使自己的贷款定价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例如对于同一笔贷款“如果其它银行能对贷款者提供较低的利率而其它方面服务也差不多的情况下”则该银行将不得不相应地调低该笔贷款的利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将满足于降低的利润率”或者尝试一种将较低的利率与较低的获利目标结合起来的策略$+三,选择客户盈利定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推荐阅读: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11-03
邮政银行利率08-24
银行贷款利率折扣09-24
银行内部资金转定价07-18
商业银行管理制度06-09
商业银行合规管理政策08-25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指标06-25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论文10-10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习题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