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

2024-10-11

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精选8篇)

1.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 篇一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学案科目: 高二文科政治编制:高二政治备课组

《生活与哲学》11.2《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2011-11-15)

【教师寄语】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成功之花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刻

苦自觉的精神,都需要顽强拼搏的勇气。

【学习目标】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学习重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过程】

1、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基本内容是怎样的?

3、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你能说说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是怎样的?

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

【知识清单】

2、3、(1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3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

(1)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群众观点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

(1)

(2)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a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b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课后作业】

一、最佳选择题:

1.下面对人民群众认识,正确的是①人民群众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 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 ④劳动群众就是指体力劳动者()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说明了①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胜利之本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有①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②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④是保证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因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总结我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时指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回答8~10题。

8.下列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指广大劳动群众②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③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④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9.“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表明()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D_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10.“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表明()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学案科目: 高二文科政治编制:高二政治备课组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I).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11.下列选项中,体现群众观点的是()

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理论本身所蕴涵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真理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和发展的动力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创造者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走近高考】

1(2011高考大纲版全国卷26)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该地农牧民种植沙柳资源林,发展沙柳产业,改变落后面貌的事例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2011高考海南卷16)“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歌颂了1931年在海南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50多场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事迹反映出人民群众 ①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3、(2010年高考·广东卷35)温家宝指出,2010年我们要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里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D.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

4、(2010年高考·安徽卷7)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二、综合探究

1.(2009年重庆卷)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

2.(2009年广东卷)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问答问题。

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为“广东现象”。2005年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2006年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生活与哲学》11.2《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案答案【课后作业】CBDCCABCDCBC【走近高考】CCAC

1【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

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

2【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

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为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

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 篇二

一、导学案的阐释

导学案突出“导”和“学”两个关键字。“导”,指导,引导是目的,是关键。因此,预习材料必须具有学习和突破问题的功能。“学”不是讲,也不是教,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以能帮助学生方便学习为根本出发点。“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不是知识、题目的简单堆积。

二、导学案的编写程序

为保证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导学案从编写到使用以三周时间(第一周初审,第二周终审,第三周使用)为一个周期,中间必须经过初审、修订、终审三个环节。一份导学案要经过“个备”(备课组老师按分配任务提前备课)—“集备”(备课组集体备课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初审”(学术委员会对备课组修订好的导学案进行初审,提出修改意见)—“修订”(备课组参照学术委员的意见再次进行修订)—“终审”(学术委员对修订后的导学案进行终审,合格的交给导学案室,不合格的返回备课组再次修订,按程序重来)—“打印”(导学案室把学术委员终审合格的导学案交由打印室打印)才能使用。

三、导学案的基本要素

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①学法指导,②学习目标,③重点、难点,④知识链接,⑤学习过程,⑥整理学案,⑦达标测评,⑧学习反思。要设计好一份真正好用、实用的导学案,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必须从这些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

(一)学法指导

主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我们知道“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道理。在这里强调学法指导不是导学案中单列的一个环节,而是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指点迷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学法,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1单元第1课《人类的形成》导学案的学法指导:“①认真阅读教材‘第1课’,完成独学中的问题,认真观察本课中的每一幅彩图,初步了解人类的祖先、最早起源地、出现的时间、四个进化阶段及三大主要人种,并理解记忆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②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出来。”方法指导必须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例如,独立自学(学习建议:认真阅读教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下面的基础感知;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定会有丰硕的收获),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合作交流;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我),构建知识框架(归纳总结、串联整合),检测巩固(学习建议:独立完成,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二)学习目标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分三部分:①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需要了解、掌握、运用的概念、公式、要点等;②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提升了哪些能力;③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含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性发展目标。目标要简洁、清晰、准确、具体、全面。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①识记人类的祖先、最早起源地、出现的时间、四个进化阶段以及三大主要人种;②理解记忆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学会并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向往。

(三)重点、难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的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特点及作用。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四)知识链接

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学生所缺乏的关键性学习材料,包括旧知或者拓展性材料,以方便学生建立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或者给学生提供学科有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也就是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前挂后连,拓展延伸,也可以不单独设置该栏目,将其穿插在各个问题情境后面进行,作为问题探究活动的知识帮助或情境拓展。

(五)学习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整个导学案的灵魂,是学生学习的线路图,是导学案设计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体环节。根据导学案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内容通过问题式学习来体现,具体就是要符合“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A、B、C三个层次:A为课前独学;B为课中群学;C为拓展应用)、问题情境化”的特点。通过帮助学生设计问题,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现高效课堂学生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学习程序,能够较好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会、会学、乐学、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学习过程包含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质疑解难、构建知识框架、检测巩固、拓展应用等环节。如何设计这部分内容,从以下几个环节与大家交流:

1.独立自学

独立自学的难度为A级,此环节设置以识记和理解为主的知识性问题,重在巩固基础,使绝大部分同学通过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或翻阅参考书、工具书即能自己解决。

2.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的难度为B级,此环节应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有梯度,应选择学生独立自学时感觉有难度,需要与同学合作交流或在老师的点拨下才能解决的问题。

3.质疑解难

质疑探究的难度为B级,此环节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如:学生可针对以上所学内容提出新的问题,查漏补缺。

4.构建知识框架

构建知识框架的难度是B级,此环节是简单绘制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形成知识体系。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导学案时可以由老师自己构建,进行一个月后再以老师构出框架、学生填空的形式出现,再过一段时间就能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框架了。

5.检测巩固

检测巩固的难度是A、B级,本环节是对独立自学、合作交流、质疑解难、构建知识框架的效果检测,在题目的设计过程中要精挑细选,要体现学习目标,与会考标准相吻合,多参照每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题目不能太多,一般3到6个。如前文提到九年级历史第1课《人类的形成》的知识目标是:识记人类祖先、最早起源地、出现的时间、四个进化阶段及三大主要人种,并理解记忆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根据学习目标再结合考试标准选择下面的4道题作为检测巩固的题目:

(1)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约300万年前,早期人类——南方古猿生活在( )

A. 非洲B. 欧洲C. 亚洲D. 美洲

(2)目前世界上主要人种不包括( )

A . 黄种人B. 黑种人C. 白种人D.红种人

(3)在人的进化过程中,下列进化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

①早期猿人②晚期猿人

③早期智人④晚期智人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

(4)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 进化阶段不同C. 体貌特征不同D.生活习俗不同

(5)氏族社会后期明显的特征是( )

A.集体居住,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B.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C.私有财产出现

D. 血缘关系和财产继承依从父系确认

(6)父系氏族社会能够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男子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变化

C. 男子在日益频繁的战争中尤有用武之地

D.私有财产出现

6.拓展应用

拓展应用的难度为C级,此环节设计主要是体现学生学以致用,向生活延伸,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人类的形成》后,我们的拓展应用设计是:在近现代史中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你认为这种言论正确吗?并说出你们的原因。奥运会上体育成绩的取得与种族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六)整理学案

此环节是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进行整合,对一堂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整体建构并回到知识体系的上位系统。这是学生使用导学案进行问题式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也是学生课堂学习“动静结合”“知行统一”的过程。学案整理的重点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课堂生成的问题、易错点,最后绘出知识导图(或叫思维导图)。知识导图呈现的形式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特点绘成知识树、知识纲目、图表等各种形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绘制。绘制知识导图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有助于在新授课中建构知识结构,在复习课中建构知识体系,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

(七)达标测评

该环节的设计方式有很多,如自评、生生互评、结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

(八)学习反思

此环节设计时应在导学案上留一块空白,要求学生每节课都必须写,先从一句话开始,再提高要求。以往我们不注重反思,现在开始注重教师的反思。作为学生来讲,同样需要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总之,一份优秀的导学案设计每个环节都必须精心设计,名校共同体中的杜金山老师说:“老师用4个小时设计、学生用40分钟完成的导学案应该算一份比较好的导学案,如果老师用40分钟设计、学生用4个小时还完不成的导学案绝对是一份不合格的导学案。”只有我们精心设计出真正好用的导学案,才能真正起到导学案的导学作用,才能为我们课堂服务。

改革只有两步,一步是开始,一步是坚持。只要我们用心设计、精心设计导学案,利用好导学案,就一定能打造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摘要: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离不开一份优质的导学案。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必须包含以下基本要素:①学法指导;②学习目标;③重点、难点;④知识链接;⑤学习过程;⑥整理学案;⑦达标测评;⑧学习反思。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导学案,利用好导学案,就一定能打造好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3.高三历史复习的“导学案” 篇三

一、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

高三进入复习后,原来的知识有些已经遗忘了。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整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预习习惯和正确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

二、重点和疑点让学生议论

学生对教材进行的预习只是培养了他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教材中的重点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现状,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在课堂教学中,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史料外,我还适当补充新材料(文字、图片、表格、实物等),创设新情景,给学生以广大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见解。

三、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

在复习中依据课标要求梳理基础知识、设置问题,即实现课标内容问题化,基础知识精细化。学案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设计导学提纲,由学生自主填写完学案的空白部分;另一方面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训练。教学中必须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简单的问题解决重点和难点后,我把这一课的知识放在整体史观让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集思广益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变迁四个方面归纳。

设置合作探究问题,加强研究性学习。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强调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在学案中针对某些开放性较强、思维量较大的知识设置探究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多角度分析讨论,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研究理论或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理念,它使学生完全参与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是自我经历而不是教师给予,对能力是亲历获取,而不是教师传授,对方法是主动归纳,而不是教师总结。

四、结论让学生概括

4.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 篇四

一.自学内容: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二.自学目标:

1.流行的穿着大办、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

2.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

三.自学重难点:

1.物质方面的。

2.精神方面的。

四.自学过程:

㈠.阅读教材61页-63页,第一标题“衣食住行等风俗的变化”认真回答问题

1.北宋初年,崇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饰。受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2.的陋习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越来越严重。

3.那时的饮食相当丰富。城里的食品有二百多种,上的小吃很多,还有冷饮。北宋的肉食中以为多,南方人吃多

4.宋代农村百姓的住房多为。城市平民的住房,平面多为长方形,屋顶以或覆盖。稍讲究些的外建门屋,内为。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院。

5.宋朝缺,人们多用车,也有车。达官贵人出门已很普遍,士大夫一般骑、。那时的交通 比较发达,供住宿的很多。㈡.阅读教材,63页-64页第二标题“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完成练习

1.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为元旦,最受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贴。饮酒唱歌至天明,称为。

㈢.学效测试

1.北宋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但经过五十多年的战乱,北宋初年经济凋敝,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的记录,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丝绸是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服原料B.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

C.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的限制D.普通 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里曾把“三寸金莲”作为衡量女性美丽的一个重要标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就因哟一双大脚而受尽嘲笑。请据此回答2-3题

2.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于()

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3.当时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反映出()

A.当时妇女以小脚为美B.妇女缠足可以不用下地干活

C.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D.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3.猪肉是今天我国消费者最喜欢的肉类产品,因为猪肉所含氨基酸的构成比例接近人体需要,属于优质蛋白质,易被人体充分吸收。北宋肉食以下列哪种肉为最多()

A.狗肉B.羊肉C.猪肉D.马肉

4.下列关于宋代的衣食住行中的“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北宋东京夜市小吃丰富,有二百多种B.宋代 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C.南宋时期的南方人吃牛肉较多D.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5.下列关于宋代人民居住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宋代农村百姓住房多为低矮的瓦房B.宋代富裕人家多住两层楼房

C.城市平民住房多为正方形D.宋代贵族官僚住宅宏丽

6.在宋代时期的东京,如果你想去城内的娱乐场所应该去()

A.瓦子B.肆子C.勾栏D.邸店

7.瓦子在宋代大兴,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城市生活、城市景观变革的完成。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的需要

8.北宋初期,东京一位居民热情地接待来东京赶考的朋友,他请朋友游玩时,不可能办到的是()

A.到城里品尝冷饮B.在酒店使用交子支付酒钱

C.安排朋友在邸店住宿D.在瓦子里观看踢球表演

9.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下列关于宋代的节日习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宋代中秋节最受重视B.宋代有贴桃符的习俗

C.宋代有“守岁”的习俗 D.今天的传统节日宋代大多都有

10.宋诗利“邸店如云屯”中的“邸店”指的是()

A.饭店B.驿馆C.旅店D.商店

11.下列哪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A.春节B.端午节C.中秋节D.植树节

12.两宋时期,达官贵人出行时所用的交通工具通常是()

5.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总结 篇五

我是来自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的欧阳国亮老师。和大家一样,我是一名一线的高中历史老师。2003年9月我来到广州教书后,连续十年从事高三毕业班的历史教学。高中推行新课改以来,为了改变传统的高三历史“满堂灌”复习教学模式,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导学案运用于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这一课题。

导学案是新课改的产物,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栽体变革的革命性标志。“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路标”等,这些都是一线中小学教师诠释导学案作用时的比喻词语,我更愿意通过字面将它解读为:指导学生课堂使用的学习方案。传统课堂四大载体(教案、笔记、作业和试卷),使“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很难得到贯彻。导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试卷功能于一体,不仅全面承载了学生学习、练习与检测的全部内容,更重要的是导学案这一新型载体的出现,使得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展成为可能。

导学案是什么?什么是高三历史复习导学案?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复习导学案?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复习导学案有什么效果?这是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一直在不断探究的问题,《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这一课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科学有益的探索。

接下来我们将从“导学案的概念、特点与编制流程”、“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导学案的成效”等四个方面和大家一起研讨本课题。

1.导学案的概念、特点与编制流程是什么? 2.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3.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 4.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导学案有什么成效?

导学案的概念、特点与编制流程 导学案的概念

“导”,是教师指导、引导;“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概言之,“导学案”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

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问题为中心,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高三历史复习导学案就是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历史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遵循“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复习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问题为中心,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与教案是不同的。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导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设计的,其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它以学生为中心。教案是教师自己为上课准备的教学方案,是教师教学的“剧本”。教案的重点是突出“教”,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设计的,它以教师为中心。

概括起来说,导学案既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案”,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还是学生学习检测的“练案”,它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导航仪”。因此,导学案是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吻合的。导学案的特点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如下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 古人说:“学者先要会疑”,编制导学案要以问题为导向,做到知识问题化;设计问题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问题层次化。新课改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运用问题探究组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好的问题,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给学生增长智慧,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因此,以问题探究作为编制导学案的主线,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有其重要意义。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一个最重要特点。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 导学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将本单元、本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一般需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基础”是立足教材,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全面”是全面覆盖本节课、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系统”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网络。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是导学案的一个重要内容。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从广东新高考来看,通过阅读新情境、新材料并善于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是广东新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决胜历史高考的需要。导学案印好后,教师一般要提前1——2 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初

次阅读教材,教师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供一系列可读性强、贴近现实生活的新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主动的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所以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反馈练习这一环节。反馈练习是让学生独立地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能力。编制导学案的流程

编制导学案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精心备课的过程;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考试大纲、高考试题、各种复习资料及班级学生实际的过程。因此,导学案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备课组内各个教师上课的共同纲领,它需要备课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一个好的导学案的形成,应该通过六个步骤来打造完成。

(1).个备 导学案编制的前提是有效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第一步是个人研究。高三年级的历史教师之间学期初要分好工,明确本学期要编制哪些单元和哪些课时的导学案,确定主备人。每一位主备人必须设计好个人主备的导学案初稿,以保证集体备课的意义。一般要提前一个星期准备下周导学案。先由主备人写出导学案的初稿(最好有说课稿)。在形成的带有个人教学思想的个案基础上,集体备课有了生命的根基。

(2).集备

导学案编制的第二步是集体研讨。在集备时,先由主备人主讲,说明自己设计的思路:即课标、考纲要求、内容、学情分析、学法、习题设置等,并按照导学案顺序,对导学案内容进行说明,让每个教师都理解导学案内容的目的与联系、使用中的处理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可能的生成性问题等,在备课组内进行针对性的讨论。整个备课组进行讨论、集体认同通过后,主备人最后综合集体意见,修订导学案。

(3).主备人修订 主备人将集体备课时组内老师提出的合理的修改意见落实到导学案上,再制定出具有群体智慧的、达成共识的、科学实用的导学案共案,形成正式印刷的导学案,同时编制出参考答案。

(4).备长审定 主备人将修改后的正式导学案,交备长审批,备长要从导学案的内容到形式认真把关。当然,在集体共用的导学案形成之后,组内的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学情、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导学案共案再一次备课调整,形成集大家之所长又有自己个性的、能发挥自己与所教学生特长的导学案。(5).课后反馈 课堂实施导学案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和教学智慧及时地记录下来,同一备课组的教师认真把自己上课的得与失总结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作为下一轮集体备课的参考资料,促进导学案的编写不断完善。

(6).整理成册 对于学生而言,导学案整理成册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教师会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能力点呈现在导学案中,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今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导学案将会是一份很宝贵的教学资源,每个年级每个备课组坚持编制导学案,经过1——3年一个教学轮回后,全科组老师可以互相借鉴,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原则与基本格式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原则

精心编制导学案是实施高效复习课堂的重要依托和平台,我们认为,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应坚持“三化”原则。

(1)单元化。具体而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仍是单元复习,其要求是紧扣考纲和课标,根据教材单元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不是高

一、高二讲新课时对每课知识的简单重复,应着重在揭示单元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探讨单元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上多下功夫,使单元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相对于第二轮的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单元安排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把每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及时梳理知识,进行单元整合。因此,我们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以考纲和课标为依据,坚持按每个单元编制一个导学案,导学案的内容要求覆盖单元的所有考点,确保学生形成完整的单元考点知识体系。

(2)问题化。问题是复习活动的开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我们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坚持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仅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我们在“预设问题”这一环节上,坚持做到“三要”:一要有目标。问题必须根据考纲和课标,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设计;二要有梯度。设计问题应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层层推进。同时问题要从整个单元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梯度的单元知识系列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要开放。开放性问题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近几年来,广东省文综形式下的高考历史问答题中经常出现开放性设问,答题时只要考生言之有理,都可以给分。

(3)主体化。主体化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运用导学案教学就是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锻炼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一个引导学习的指挥官。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基本格式与设计意图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写没有固定模式,但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下面以人教版必修Ⅱ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谈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基本格式与设计意图。

(1)高考导航,单元导读。本单元这一格式设计如下(打开一轮复习附件1)我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高考导航”是将本单元的考点和课标要求,明确告诉学生,使学生知道考试说明和课标的具体要求,确保高考复习方向的正确性,少走弯路,提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效率,为构建高效复习课堂奠定基础。“单元概述”就是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俯察单元全貌,向学生阐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宏观把握单元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规律。“基本观点”是对单元知识的升华理解,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复习指导”是导学案的灵魂,主要包括本专题知识的线索指导和重点关注的问题等。复习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复习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2)自主学习,梳理“三基”。这一格式我们设计了如下2个表格(打开一轮复习附件2)

我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课前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进行自学;梳理“三基”包括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是导学案的核心,是对考纲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考查的细化。教师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导学案要综合各版本教材的主干知识,对较容易记忆的内容通过考点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在梳理时注意知识的条理性,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绘制本考点知识框图的形式,将分散的考点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本单元完整的考点知识体系。2个表格分别瞄准2个考点,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突出学习重点,把握主干知识,既为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考点知识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又为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完善知识体系创造了条件。

(3)重点问题,合作探究。本单元笔者设计了如下4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1:简述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失败原因及影响。问题探究2:简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影响。

问题探究3: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分析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问题探究4: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表现与影响。

我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对老师预设的问题要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领会高考命题趋势。本单元4个问题设计是有梯度的,它们所涉及的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有理解性的、规律性的知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解答。“问题探究1”和“问题探究2”,学生依据课本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依据课本对高三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为课本上的内容比较简略,有些问题甚至在课本找不到答案。比如“问题探究3”和“问题探究4”所涉及的答案,在课本上是直接找不到答案的,而这些“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高三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练习,及时讲评。广东省文综形式下的历史高考试题共有12个选择题、2个问答题。我们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每单元按高考的题型、题量设计课堂练习题,即每单元设计12个选择题、2个问答题。课堂练习要用一节课时间(40分钟)让学生进行限时训练,老师对课堂练习题及时进行讲评、反馈。

我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就要针对高考,训练题在题型、题量和试题能力要求上都应与高考试题基本“吻合”。从知识的掌握来说,一轮复习必须从基本的知识练起。如果操之过急,一开始便做大题难题,势必造成一些同学的畏惧和厌学心理。一轮单元复习训练的原则是扎扎实实地搞好量的积累,为高三第二轮复习质的飞跃铺平道路。第一轮单元的训练题设计,要回避纯粹的“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尽量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讲评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练习和考试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练习和考试后由试卷反映出的学生复习中的得与失、成绩与不足,要通过总结讲评来解决。只有通过及时的讲评、全面的总结、科学的分析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的缺陷,巩固其基础知识,以期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与技巧,从而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的使用

文综形式下的高三历史教学每周一般只有4节课,由于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每周一定要完成一个单元的复习任务。如何充分运用这4节课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近年来,我们在使用导学案进行复习教学时,每周坚持按照“第1节“自学展示课”、第2节“问题探究课”、第3节“课堂练习课”、第4节“练习讲评课”来组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具体做法是: 1.第1节“自学展示课”突出“三基”

预习是高三第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学案编好后,我们在每周周末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老师预设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尝试自己初步完成导学案的第一部分任务——梳理“三基”,构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体系。在本单元复习中,我们先让学生在预习时填写好老师设计的2个表格,让学生自己填表构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体系。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自学展示课中解决。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发展趋势、原因及影响”(观看视频1)。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及时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补充学生在展示中的“不足”。展示是新课改的精髓,要提高高三课堂复习效率,教师要高度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因为高中学生渴望了解自己的能力,渴望知道自己在班级所处的地位,渴望成为受老师同学欢迎的人。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能有效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指导学生进行展示活动,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兴奋、愉快、充实的情绪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展示中思维不断碰撞,知识不断完善。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在展示中积累,能力在展示中形成,精彩在展示中呈现。

2.第2节“问题探究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开展探究学习。在问题探究课上,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习,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回答。比如“问题探究1”和“问题探究2”是两个基础题,我们会让基础差的学生上台展示回答。“问题探究3”和“问题探究4”两个探究题,综合性比较强,是本单元复习的难点。对于难点问题,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充分讨论后,再让基础好的学生上台为全班学生讲解,教师适时点拨思路,阐释难点问题,从而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进一步完善、迁移和提高。(观看视频2)3.第3节“课堂练习课”提升能力

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导学案有项重要内容是“导练”,“导练”就是精心设计训练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按照高考的题型和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所以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形成完整知识网络,还要有计划地将高考的各种技能训练贯穿在各个考点之中。“导练”要坚持“练在课堂”的原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限时笔答教师所编制的试题。其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熟练技巧,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高考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4.第4节“练习讲评课”总结提高

练习课结束后,我将答卷分到各小组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交叉改卷,通过互相改卷,使学生了解同伴答题的思路、方法、亮点与不足,让学生在交叉改卷中受到启发,提高解题能力。学生交叉改卷结束后,教师要把练习题答卷再次收上来,统计做

错题的人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讲评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个:一是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二是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三是提炼概括——对知识、规律、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学科思维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在练习讲评课上,老师“讲”——既要讲所考查的知识点,又要讲容易出错的问题点,还要讲答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老师“评”——既要评“不足”,又要评“闪光点”,还要评出信心。总之,练习讲评课就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熟练技能、弥补缺漏、纠正错解、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揭示规律、提高能力。

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

由于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以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明史三大模块为架构。但从高考要求来看,近几年广东省《考试说明》中考点列举都是按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为顺序,体现通史体例;2010年以来的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都是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顺序排列,问答题每个大题的小问设计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顺序。历史高考大纲和高考考题都突出了对“通史”的重视,因而,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构建通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通史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堂效益最大化,这是师生面临的共同难题。许多高三历史教师在二轮复习时往往依照 《考试说明》,循序渐进把高考考点重新再梳理一遍,结果造成课堂没有活力、学生没有动力、老师没有魅力的尴尬境地。近年来,我们在进行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时,以编制和使用导学案为抓手,以专题通史的形式将课本上零散的知识串在一起,不要求过难过深,而要求视野要大,知识点要全,主干知识要突出,通过归纳、总结、深化、拔高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融会古今、贯通中外”的通史知识体系,收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一)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制

我们认为,编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应坚持“三性”原则。

1.时序性 时序性就是运用时间线索,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按一定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注重时序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没有时间概念,历史无从谈起。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起时间概念,是二轮历史复习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历史时间观念的考查。我们在编制二轮专题复习导学案时,按照高考考试说明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打通各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将散见于必修和选修模块之中的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整合成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更高层次上使知识简约化、规律化和系统化。

2.比较性 比较性就是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高考试题体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用发展、联系、比较、归纳的方法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阶段特征、因果关系、规律认知的掌握。因此,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现象,深刻地揭示历史规律,这是达到良好复习教学效果的捷径。

3.时政性 时政性就是适应高考命题趋势,关注时政热点,并将其与历史知识相关的话题隐形引入复习中,增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永远是高考文科综合命题的主旋律。新课程背景下的广东省高考命题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强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因此,在进行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时,既要注意从现实去追溯历史,说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由来和演变;又要注意从历史的视角观察现实,以史为鉴,加深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活学活用。

(二)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基本格式、设计意图与使用方法

近年来,我们在编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时,以考纲为依据,按照“古代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近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现代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大知识板块,每个知识板块下分成若干小而灵活的专题,每周完成一个专题的复习任务。

我们坚持按照下列基本格式编写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①板块通览,宏观把握;②考点聚焦,专题特征;③主干知识,自主归纳;④每日一题,自主探究;⑤专题检测,提升能力。下面我们以《近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板块下的一个专题——《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例,谈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基本格式、设计意图与使用方法。1.板块通览,宏观把握

《近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板块通览的设计如下: 打开二轮复习附件3;展示学生课前学生自主归纳的导学案内容

我们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主要是以通史为体例(时间为线索),从宏观、中观、微观构建板块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结构应本着两个原则:一是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侧重于中观;二是以学生的自主构建为主,老师指导为辅。一般说来,宏观的结构具有博大复杂的特点,学生难以驾驭,很难独立完成,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近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板块通览,按照中外近代史的“时间跨度”,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进行中外对比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从通史的角度展示人类历史波澜壮阔的发

展历程,从宏观层面上强化学生的通史意识,提高学生综合政治、经济、思想等历史现象的能力。

使用方法:在第一节“自学展示课”上,请一个这部分内容完成比较好的同学上讲台展示,老师在学生展示后进行补充和完善。(观看视频

3、视频4)2.高考聚焦,专题特征

本专题这一格式设计如下:打开二轮复习附件4

我们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 “高考聚焦”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高考考查方向,让学生在高考最后阶段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专题特征是以时间阶段为线索,从中观层面上整合考点及教材,打通各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本专题零乱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主干知识,进行归类、整合为系统化、规律化具有通史体例的整体知识结构体系,从总体上把握本专题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基本线索和规律,让学生纲举目张,一目了然。使用方法:老师归纳发给学生,学生课后掌握。3.主干知识,自主归纳

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在专题知识的归纳整理、疑难问题的设计上要紧紧把握住影响历史发展方向的重大历史主干知识,尤其是经济活动,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其内涵和外延,还要加强知识点的“互动”与“联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本专题这一格式设计如下:

打开二轮复习附件5;展示学生课前学生自主归纳的导学案内容

我们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故侧重于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我们在设计这一格式时,根据《考试说明》从“微观层面”把每一专题断代史主干知识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内容,将散见于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教材相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上下勾联、前后贯通,让学生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自主构建本专题的网络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从“点(指典型事件)”、“线(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指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等方面把握本专题历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给学生以清晰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本专题的主干知识和历史发展线索无疑是有益的。“自主归纳”以表格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把一些重点知识的归类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这种作法,既为完成繁杂的专题复习>任务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与综合归纳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使用方法:在第一节“自学展示课”上,请一个这部分内容完成比较好的同学上讲台展示,老师在学生展示后进行补充和完善。(观看视频5)

4.每日一题,自主探究

我们用一周时间复习本专题,根据本专题的重点内容,每天设计了一个疑难问题,问题的设计应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让学生自主探究: 打开二轮复习附件6

我们设计的意图是:二轮复习应重视培养学生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开展“每日一题”活动,即在导学案中每天给学生布置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问答题,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题思路。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答题情况进行适当点评。因为这些题多由教师精心选出,覆盖了本 专题的重点考点,质量较高,因此很受学生欢迎。我们在专题复习时鼓励学生在预习导学案时自主探索和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故在导学案“每日一题,自主探究”格式中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在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记录之用的“存疑板块”。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听课时发现的教材、试卷、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导学案”的存疑板块,在复习课堂上提出来,供师生在复习教学中交流、讨论,这样更能激发高三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方法:在第2节“问题探究课”上,每一个问题先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比如“问题探究4———简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和特点,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先让学生展示,老师在学生展示后进行补充和完善。(观看视频6)

课堂展示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精髓。通过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点燃了学生的“表达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没有展示就难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没有展示就缺少现场生成与互动提高。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给学生一把提升能力的钥匙。这样既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展示课是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知识展示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探索、归纳,亲自感受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学生在展示时,思维活跃,全神贯注,课堂妙趣横生,亮点不断,从而提高了高三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5.专题检测,提升能力

在二轮专题复习时,我们坚持“练在课堂”的理念,采用专题检测的方法巩固考点知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历史二轮每复习完一个专题后,还会专门出一套专题测试题,题量要与高考试题一致(12 道选择题;两道非选择题),用一节课(40分钟)要求学生限时完成。专题测试有利于学生对本专题考点知识的落实,促进学生查漏补缺,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答题方法、技巧以及答题速度。

我们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的着力点是以练代讲,通过对各省市最新模拟试题分类组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练习是高考最后阶段的训练,要注意训练题的质量,强调

等时等量训练,切忌搞题海战术。所以,这一阶段的题目练习要在数量、难度、新颖度等方面与高考匹配,完全针对高考。在二轮复习每次专题检测后进行试卷讲评时,都要强调答题方法和技巧,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条件反射,这也是多拿分的关键。

使用方法:用第1节课进行课堂练习,练习后用第1节课时间进行练习讲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导学案的成效

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经过几年的导学案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复习教学效果,实现了“三个解放”——“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课堂”。“解放学生”是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解放教师”是教师由传统的霸占讲台的“讲者”,变成了导者、学者,是师生中最优秀的学习者,促使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解放课堂”是课堂由原来的“讲”堂变为现在的“学”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解放学生——导学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复习,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导学案的设计始终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同学之间讨论交流整理信息,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帮学过程掌握知识,彻底解变过去高三课堂复习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成为高三复习的主人,导学案成了学生自主复习的“路线图”,探究问题的“方向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解放教师——导学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导学案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先学后讲”的教学方法。“先学”就是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看书、自学。“后讲”是先“学生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情况,确定下一步 “讲”的内容。在这个“讲”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授之以渔”。因此,利用导学案来组织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教师的备课方式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导学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从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习促进者”、由“学习管理者”转化为“学习引导者”、由教学中的“居高临下者”转为“平等中的首席”。解放课堂——导学案促使课堂由“讲”堂变为“学”堂

6.九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导学案 篇六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同其他亚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关系

掌握东亚的日本、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认识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形成和扩张的过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帜的作用,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能够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得自身更加繁盛,才会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产生巨大吸引力

教学重点: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作用及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伊斯兰教的形成过 程同时也是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24页“导入框”图文,设问:

1、日本这场刺杀大贵族权臣的宫廷政变发生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朝代?

2、发动这场政变的主要人物是哪两位?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1、教师演示课件,指出:我国从汉朝开始便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商路四通八达,交往密切而友好。到了唐朝更是空前繁荣,还出现了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在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历史进步起了重大作用。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它的自然特点:由许多岛屿组成,国土有限,资源匮乏。日本各岛在1世纪前后,开始出现奴隶制国家。后来,奴隶制国家大和兴起。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统一了日本。

2、教师设问:统一后的日本,还是奴隶制国家,日本是什么时候、怎样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继续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自主学习:

大化改新:

背景:六七世纪时—————————————————————————————----------时间-----------人物----------内容---------------------

意义————————————————————————————————————————————————————————————————————————。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背景————————————————————————————————————————————---———。

建立:622年,----------离开麦加,在-----------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年,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化改新”的看法。进行小组讨论:日本效仿中国改革取得了成功,对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2、思考: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精讲点拨:

1、总结“大化改新”的作用:

A.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改革。

B.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

经济得到发展。

C.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指导学生在书上标注伊斯兰教所起的作用。(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达标检测:

1、大和统一日本是在()

A1世纪B2世纪C5世纪D7世纪

2、大化改新是日本在位的天皇是()

A 明治B孝德C 裕仁D 德仁

3、下列事件是在阿拉伯的统一过程中起了加速作用的是()

A 出走麦地那B 确定伊斯兰教历

C 征服麦加D 穆罕默德病逝

4、完成第26页“练一练”:伊斯兰教教历元年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相关?()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5、组织学生完成《世界历史填充图册》第6页各题

6、日本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

A大化改新B商鞅变法

C明治维新D1861年农奴制改革

7、阅读下列材料:

6-7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秩序混乱。日本皇室和部分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改革,以振兴国家。

(1)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何时进行的什么改革?

(2)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这次改革为什么要参照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试概述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在改革的过程中,曾留学中国的日本士大夫发挥了重要作用。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日本留学生,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1.C 2.B3C4C5见图册6A

7(1)七世纪中期大化改新(2)见课本(3)原因: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繁盛阶段,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周边国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日本大批留学生回国后,深感日本的落后和中国的繁盛,从而产生改革变法的要求,充当了大化改新的推动力量。史实: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日本多次派遣唐使.遣隋使来中国等。(4)提示: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回国后,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等。

拓展提升:

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了中国唐朝的哪些习俗?(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日本人今天的和服、文字、家具等等,还保留着中国唐朝的习俗。)课外作业:

必做题:课本上的动脑筋.练一练.选做题:回忆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内容,再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回来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完成活动与探究。

知识梳理: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古代日本

1、五世纪大和统一日本

2、大化改新

3、七世纪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阿拉伯国家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创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7.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 篇七

一、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具体性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是学生高度参与学习的课堂。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具体性特点,学生在学习时,一方面难以直接感知历史情景,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导致学习热情减退。另一方面,历史教学强调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尊重史实,论从史出,是有一定难度。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应避免一开始就“出示学习目标”———虽然学习目标明确,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初中学生年龄偏小,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鉴于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和具体性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知识经验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教学情景,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教学《钢铁长城》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我国5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让学生从画面上的坦克、飞机、洲际导弹,陆海空三军官兵整齐的步伐,以及昂扬的进行曲中,感受新中国军事建设的辉煌成就,感受新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这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情绪高涨这一时机,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使情景创设与学习目标相结合,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想学、要学,为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原动力。

二、从历史知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效的历史课堂是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学情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由于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个别性,以及内容范围的广阔性,使历史呈现出无所不包、千姿百态的面貌。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可以说,历史知识是整个社会知识的集大成者。

“导学案”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避免千篇一律地遵循教学流程,而忽视了学习材料的具体特征,以及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避免把历史学习变成简单的记忆时间、地点、人物的过程,使课堂僵化,情趣大减。例如,针对中国古代史中的历史成语故事数量多、记忆难的情况,教师可采用“一课一故事”的方式,把众多的历史故事分散在平时的学习中,既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可提高学习效果。涉及社会风貌的生活知识时,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穿越时空,到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去体验、学习;涉及科技、文物知识时,可开展文物鉴赏评价活动;涉及诗歌知识时,可穿插激情朗诵,感悟诗歌风格等。

三、从历史学科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效的历史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尤其应促进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历史学是一门主客观相统一的学科。例如,人们根据历史事物的产生、发展与衰亡的过程,将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而封建社会又分为形成、发展、鼎盛和衰落时期。这样的划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全貌。鉴于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特点,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借助前人的认识,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理解知识,避免盲从和片面接受某一观点。

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下,应避免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完成教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案),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使用的“学案”,有的照搬别人的,或者设计肤浅,使内容局限于课内,问题浮在表层,讨论时往往流于形式,点评过于肤浅,给人以“形似而实非”的感觉。这样,就会形成———“学案”忽视了历史知识的客观性特点,割离了历史知识的内在因果关系,加之教学过程缺乏教师的指导,使得学生的思维培养得不到落实,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因此,“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应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教师要依“标”据“本”设计切实可行的学案。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学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教师编写“学案”时,要遵循主体性、启发性、灵活性和梯度性的原则,切忌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或沿用自己的旧教案。对于学案中的能力和思维培养目标,教师要从教法和学法两方面进行考虑,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阐述历史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2. 关注学习状态,重在思维引导。

“导学案”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学中教师切忌把“学案”当作摆设。教学中,要定位好教师、学生各自的角色。让学生自主完成“学案”在先,教师点评指导在后,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知道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跟着学生的学习问题、思维进度走,准确把握教师指导的内容、切入点和指导策略。在反馈环节中,教师切忌不分轻重主次一一点评,而要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对症下药、加以引导。讲评时,教师要做到语言准确、简洁和生动,使师生思维相互对接、相互嵌入、相互融合。

3.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历史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避免支离破碎、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使学生在学完一堂历史课后,在头脑中形成一条印象深刻的、脉络清晰的主线,并能纲举目张,相信这将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和价值观。例如,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方法比较历史事件;用表格形式概括历史知识;用框架形式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等。

四、从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出发,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高效的历史课堂是三维目标全面达成的课堂,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历史学科的科学性指的是它特定的教学内容、情感目标和教学要求;历史学科的规律性指的是学生的历史认识、历史感悟的形成,必须遵循学科知识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识形成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文本之间的和谐统一。这就是说,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严格遵循学科内在规律,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也不能违背教学内容所固有的规定性要求。比如,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在对大量史料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而不能靠简单做几个实验、讨论几个问题就得以实现。

“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把历史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游离在学习材料之外,游离在师生情感心理关系之外。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不少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时间之后,就布置学生讨论:“从香港、澳门的回归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在学生只言片语的回答基础上,教师就总结说:“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这样的情感教学,牵强附会、生搬硬套,难以激起学生的认同感,难于实现情感目标。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中国政府就香港回归所作出的努力(包括谈判历程)讲透,接着让学生观看香港回归的实况视频,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自然升华,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这样,师生在情感与体验上就能产生共鸣,进而达到对情感和体验有切实的感受和认同,此时的情感才是真情和真实的表达,这也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8.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 篇八

【关键词】导学案;情境;学习环境

如何设计出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的“导学案”呢?

一、提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历史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但要受学生的认知图式、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学习活动所在的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

例如:七下人教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中重点内容——关于“隋炀帝修大运河”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导学案会设计成: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问题设计简单,但缺乏适宜的学习情境的提供,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思维难度较大,可能无从下手。

换种方式,如下: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利用导学案这一平台,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诗歌,了解古人对大运河开凿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再如: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如果“郑和下西洋”部分的导学案这样设计:

根据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个人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纠错)

(要求:书中划出要点,理解记忆)

1.明朝前期,___(皇帝)派遣___下西洋。

2.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为了___。

3.郑和下西洋共__次,共历时___年,首航的时间是__年,船队规模由__人和___船组成。

4.郑和下西洋起点是___,最远到达___,七次航行共到过___国家和地区。

填空式的导学案设计索然无味,学习任务思维要求低,学生阅读干巴巴的文字很难产生对郑和下西洋恢弘气势的感性认识,进而失去探究历史根源的愿望。

而设计成这样——

根据PPT播放的《大航海》视频并结合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后略)。

虽然导学案上只增加了几个字,但是这部分历史的呈现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影片展示;教学模式也从单纯的导学案教学变成导学案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极大反差。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视频的同时快速记录下有效信息,基础知识的自学效果非常好。在此后的探究环节中,学生更是延续这种学习热情,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导学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性的真实情境,虽然在增加初中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上是有所欠缺,但可在导学案设计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

二、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历史学习任务

从事复杂的学习任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特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是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理解和使用抽象概念的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

所以,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既具有挑战性,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成熟度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又会带动一些低级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往往围绕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在导学案设计中是重点部分,也是课堂活动中师生最为关注的部分。

这样的设计,几乎可见于每一个我们初中历史导学案。节选部分如下:

人教版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活动三:统一之路-----骨肉依存/来往密切

合作探究: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

合作探究 完成思考题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

三、提供学习的扶手、支架

“扶手”、“支架”用来帮助学生从较低的认知水平向较高的认知水平发展。导学案设计中能为学生发展,创建学习环境提供的“扶手”是将有思维难度的题目进行分解;或者提供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地层层递进。如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类的解决任务:“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假如问题到此结束,学生还是比较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将一个大而难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两个具体的小题目,缩小切口,降低难度,带领学生一步步提高认知水平。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扶手”、“支架”,导学案也在这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段作章.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6):67.

上一篇:大数据征文下一篇:接待工作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