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学案

2024-10-05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学案(共11篇)

1.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学案 篇一

1. 教材内容: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的知识为背景建构的教学内容, 通过复习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相关的知识去解一些数学问题。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内容之后, 继续学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准备。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 从定义出发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 能根据具体的数学问题, 灵活选择解法。

2. 能力目标

体会“归一”原理的思想。能根据具体数学问题的特征, 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情感目标

使学生知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准确程度。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重难点分析

1. 重点: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2. 难点:

灵活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3. 关键:

让学生通过比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运用, 感悟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去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1. 知识复习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ABC与△DEF相似, 记为:△ABC∽△DEF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 知识拓展

例1.如图所示, Rt△ABD中, ∠BAD=90°, AC垂直于BD。

求证: (1) AB2=BC·BD

(2) AD2=DC·BD

(3) AC2=DC·BC

(4) 若AC=6, BC=8, 求AD的长。

解: (1) 在△ACB与△BAD中,

(2) 在△ACD与△BAD中,

(3) ∵AC垂直于BD

(4) 方法一:△ABC是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根据射影定理得:

例题分析:此题是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知识的巩固, 是通过对例1中的 (1) (2) (3) 的证明, 给学生呈现射影定理的知识点, 并运用此知识点去解决例1中的第 (4) 小问, 并比较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射影定理的区别与联系。在这一个例题中, 对第 (4) 小问的解决, 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达到通体异构的效果。

例2.如图△ABP的边上有C、D两点, 且△PCD是等边三角形。当△PCA∽△BDP时, AC、CD、DB满足怎样的关系?∠APB的度数是多少?

解:∵△PCD是等边三角形

小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 我们初步地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 并运用这些知识作为数学工具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并对同一问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总结、多归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学案 篇二

【例1】 如图,四面体ABCD中,M、E、F分别为△BAC,△ACD及△ADB的重心.

求证:(1) 平面MEF∥平面BCD;

(2) 求S△MEF∶S△DBC.

分析 本题考查面面平行的判定以及面面平行的性质。

(1) 根据重心的性质易知应该连接AM,AE,AF,再根据相似比可知△MEF的三边分别与△DBC的三边平行,进而可得结论;

(2) 因为两个三角形所在的平面互相平行,因此,求两三角形面积之比,实质求这两个三角形对应边之比。

解 (1) 连接AM,AE及AF,分别延长使之交BC、CD、BD于G、H、P三点,由E、F、M分别为三角形的重心,

所以AMAG=AEAH=AFAP=23,所以连接GH、HP、PG,后有ME∥GH,EF∥PH,

可证ME∥平面BCD,EF∥平面BCD,

故平面EFM∥平面BCD.

(2) 由(1)知AMAG=AEAH=23,

即ME=23GH=13BD,

同理可证MF=13CD,EF=13BC,

所以△MEF∽△DBC,其相似比为1∶3,

所以S△MEF∶S△DBC=1∶9.

点拨 由于M、E、F分别是三个三角形的重心,从而联想到重心将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等分,

由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由此联想到直线ME∥GH,ME=23GH,进一步可以证明直线ME与平面BCD平行,从而使命题得证。

题型二 面面垂直问题

【例2】 (2011年江苏卷第16题)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AD,∠BAD=60°,E、F分别是AP、AD的中点.

求证:(1) 直线EF∥平面PCD;

(2) 平面BEF⊥平面PAD.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考察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要证线面平行可在所

求平面内找一条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要证面面垂直可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一条另一平面的垂线。

证明 (1) 在△PAD中,因为E、F分别为AP,AD的中点,所以EF∥PD.

又因为EF平面PCD,PD平面PCD,所以直线EF∥平面PCD.

(2) 连接DB,因为AB=AD,∠BAD=60°,所以△ABD为正三角形,因为F是AD的中点,所以BF⊥AD.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BF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所以BF⊥平面PAD.又因为BF平面BEF,所以平面BEF⊥平面PAD.

点拨 由于E、F分别是AP、AD的中点,从而可以证明EF∥PD,由此可以证明EF与平面PCD平行。由平面PAD⊥平面ABCD可以得到直线BF⊥平面PAD,进一步可以证明两个平面垂直。

题型三 面面平行与面面垂直的综合问题

【例3】 如右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平面γ,且β位于α与γ之间.点A、D∈α,C、F∈γ,AC∩β=B,DF∩β=E.

(1) 求证:ABBC=DEEF;

(2) 设AF交β于M,AC∥\DF,α与β间距离为h′,α与γ间距离为h,当h′h的值是多少时,△BEM的面积最大?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面面平行所涉及的综合求解问题,这类问题不仅在平行时存在,同时在垂直时也存在,对同学们综合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证明(1) 连接BM、EM、BE.

∵β∥γ,平面ACF分别交β、γ于BM、CF,

∴BM∥CF.∴ABBC=AMMF,

同理,AMMF=DEEF.∴ABBC=DEEF.

(2) 由(1)知BM∥CF,

∴BMCF=ABAC=h′h.同理MEAD=h-h′h.

∴S△BEM=12CF•ADh′h1-h′hsin∠BME.

据题意知,AD与CF是异面直线,只是β在α与γ间变化位置.故CF、AD是常量,sin∠BME是AD与CF所成角的正弦值,也是常量,令h′∶h=x.只要考查函数y=x(1-x)的最值即可,显然当x=12,即h′h=12时,y=-x2+x有最大值.∴当h′h=12,即β在α、γ两平面的中间时,S△BEM最大.

点拨 要证明线段之比相等,一般可以转化为平行线问题,而求解面积的最值问题,一般可将面积表示为某一变量的函数,利用函数知识求解最值问题。

牛刀小试

1. 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3,AC=AB=4,PB=PC=BC=5,

D、E分别是BC、AC的中点,F为PC上的一点,且PF∶FC=3∶1.

(1) 求证:PA⊥BC;

(2) 试在PC上确定一点G,使平面ABG∥平面DEF;

(3) 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

2. 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C⊥底面ABC,AC⊥BC,D是AB的中点,且AC=BC=a,∠VDC=θ0<θ<π2.

(1) 求证:平面VAB⊥平面VCD;

(2) 试确定角θ的值,使得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为π6.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朱舜水

【参考答案】

1. (1) 在△PAC中,∵PA=3,AC=4,PC=5,

∴PA2+AC2=PC2,

∴PA⊥AC,又AB=4,PB=5,PA=3,

∴在△PAB中,同理可得PA⊥AB,

∵AC∩AB=A,∴PA⊥平面ABC,

∵BC平面ABC,

∴PA⊥BC.

(2) 如图所示,取PC的中点G,连接AG,BG,

∵PF∶FC=3∶1,∴F为GC的中点.

又D、E分别为BC、AC的中点,

∴AG∥EF,BG∥FD,

又AG∩GB=G,EF∩FD=F,

∴面ABG∥面DEF,

即PC上的中点G为所求的点.

(3) VPABC=5394.

2. (1) ∵AC=BC=a,∴△ACB是等腰三角形,又D是AB的中点,∴CD⊥AB,

又VC⊥底面ABC.∴VC⊥AB.

于是AB⊥平面VCD.

又AB平面VAB,∴平面VAB⊥平面VCD.

(2) 过点C在平面VCD内作CH⊥VD于H,则由(1)知CH⊥平面VAB.

连接BH,于是∠CBH就是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依题意∠CBH=π6,所以在Rt△CHD中,CH=22asinθ;

在Rt△BHC中,CH=asinπ6=a2,∴sinθ=22.

∵0<θ<π2,∴θ=π4.

故当θ=π4时,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为π6.

3.矩形的判定(教学案) 篇三

◆课时类型:新知探究课

◆学习目标:①理解矩形的三种判定(含定义)方法;②能应用矩形的定义、判定等知识证明和计算;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学习重点:矩形的定义、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一、学习准备

1、矩形定义: 是矩形。几何语言:

2、矩形的性质:①对称性质:既是 对称图形,又是 对称图形。

②边的性质: ; ③角的性质:四个内角都是 ;

④对角线的性质:。

3、说一说这两个命题的逆命题:①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②矩形的四个内角都是直角.

二、尝试练习(先练,再阅读教材P107-109)

4、作图并说一说(作在右边):

先作一个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尺规作图),再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是不是矩形,为什么。由此可以得到判定矩形的一种方法(说明木工师傅检验矩形的方法)

5、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请结合右图说明。由此可以得到判定矩形的又一种方法。(4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吗?)

六、归纳总结

6、补充完整并结合图形翻译成几何语言。矩形的判别方法:

①定义: 是矩形。几何语言:

②对角线 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③有三个角是 的四边形是矩形。几何语言: 几何语言:

④对角线互相 且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几何语言:

三、基础过关。

7、判断。

①四个内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②三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③两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④只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⑤4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8、如图,AB、CD是⊙O的两条直径,四边形ACBD是矩形吗?证明你的结论.

(提示:同一个圆的半径是相等的,同一个圆的直径是相等的)

(第8题)

9、如图,ABCD中,AB=6, BC=8, AC=10.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提示:先用勾股定理证明∠B=90°,再用矩形定义得证。)

(第9题)

10、已知四边形ABCD中,∠B=∠D=90°,AB=CD.求证: 四边形ABCD是矩形。(提示:连结AC,证ABCCDA,再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4.矩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篇四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矩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矩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1

一、说教材

《矩形的判定》是人教版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第19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为第2课时。矩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习矩形的判定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回顾与延伸,也是为后续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奠定基础,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本节课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应用意识都有有很好的作用。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对矩形性质认识的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矩形的判别方法;

规范推理的书写格式;

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矩形的判定定理猜想,操作验证,逻辑推理,体现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能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充满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四、说教学过程

判定定理都是以“定义”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因此本节课要从复习矩形定义下手,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引出课题。除了通过定义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外,在探究判定定理时要让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探究: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添加有一个角是90度,那么还有别的添加方式吗?让学生探究:在平行四边形的边上添加条件是否可以可以成为矩形呢?同学么探究,发现在边上添加不出来条件使之成为矩形,那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对角线上添加条件。这样就猜想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然后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对判定进行证明。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猜想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获得经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同时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证明题的推理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还是心里明白,但书写时又不知道该先说那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这方面,培养学生如何推理使证明题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在例题的配备上我出了一道既能复习距形的性质又能检查判定的席题。这样新旧知识

本课主要学习方式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同学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矩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一年级第二册,第19章《四边形》的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不等式组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不等式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我认为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和交流使学生逐步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会用判定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2、通过探究中的猜想、分析、类比、测量、交流、展示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体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学习感知,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展示中学会倾听。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3、使学生经历探究矩形判定的过程,体会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及证明过程教学难点:矩形判定方法的证明以及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索、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动手实践等能力。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渐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会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对矩形的学习,谁能告诉我矩形是怎样定义的?(通过对矩形定义的回顾,引出判定矩形除了定义外,还有哪些方法,导入新课。)

回顾: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2、矩形的性质:对边: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四个角相等,都是直角。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判定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或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环节二:尝试发现,探索新知:活动一: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限定仅用手中量角器尝试判定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纸板是否为矩形纸板,并说明理由。(此问题的解决以分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矩形的定义,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一。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并适当给予点拨。)活动结束,由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并可适当板书进行推证、讲解。在此过程中,全体同学可互相补充、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

活动二: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限定仅用直尺尝试判定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板是否为矩形纸板,并说明理由。(此问题的解决仍以分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矩形的判定定理一,得出矩形的判定定理二。)通过此种互动过程,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

定理一、定理二得出后,总结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并对题设进行比较、区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定理应用的条件。(学生比较,归纳。)

环节三:应用辨析,巩固定理

总结:矩形判定方法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定理,应用定理,练习如下:

一、判断题:1、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3、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4、一组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二、填空题:

1、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等,且互相平分于O,则四边形ABCD是_形,若∠AOB=60,那么AB:AC=_,若AB=4cm,BC=_cm,矩形ABCD的面积为_。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四边形是_形。习题设置原则及解决方法说明:

判断题的设计加强学生对所学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将给出的条件转化为应用定理所需的条件,辨析判定定理的题设,以便更好地应用定理。填空题第一题是对教材例2的改编,第二题是对教材习题的改编,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分别应用所学定理,使学生能够学习致用。这两道题的解决方法是先采用独立完成形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求助老师或同学,学生互助完成,派学生代表板书讲解。

环节四:开放训练,发散思维

变式训练

如图,△ABC中,点O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平分线于点E,交∠BCA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

(1)求证:EO=EF

(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式训练的设置,旨在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而移动、旋转等问题也是近年中考的热点。学生思考、讨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加以讲解。

环节五:反思小结,体验收获.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再现知识,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与肯定,提出希望。

环节六:布置作业,反馈回授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效果,并进一步巩固定理,应用定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矩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也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对于类似的问题有一定的学习精力、经验和感受,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正方形的定义,弄清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关系。

2.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定理1和性质定理2。

3.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解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四边形的从属关系渗透集合思想。

2.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主动探究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理解四种四边形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正方形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方形的性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木框、白纸、剪刀.

学生用具:白纸、剪刀

教学过程设计分成四分环节:

第一环节: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第三环节:新课小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巧设情境问题,引入课题

进入正题,提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正方形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主要环节

(1)呈现两种通过不同途径得到正方形的过程,给正方形下定义

(2)讨论正方形的性质

(3)通过练习加强对正方形性质的理解

(4)寻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5)寻找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目的:

1. 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因此想得到一个正方形,可以在矩形的基础上强化边的条件得到,也可以在菱形的基础上强化角的条件得到。于是在课上呈现这两种变化,为后面寻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2. 由于采用了两种正方形形成的方式,因此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都可以从中挖掘和发现。

大致教学过程

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正方形的全过程.(演示)

由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先把平行四边形木框的一个角变为直角,再移动一条短边,截成有一组邻边相等,此时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这个变化过程,可用如下图表示

由此可知:正方形是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即: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木框还可以这样变化:先移动一条短边,截成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再把一个角变成直角,此时的平行四边形也变成了正方形.

这个变化过程,也可用图表示

你能根据上面的变化过程,给正方形下定义吗?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是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所以可以说: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由此可知: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即是邻边相等的矩形,也是特殊的菱形,即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因为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所以它的性质是它们的综合,不仅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也有矩形和菱形的特殊性质,即: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

正方形的性质:

边:对边平行、四边相等

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即:两条对角线,两组对边的中垂线。

例题

[例1]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求AOB,OAB的度数。

分析:本题是正方形的性质的直接应用.正方形的性质很多,要恰当运用,本题主要用到正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即正方形的轴对称性.

解:正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BD一定互相垂直,所以AOB=90.正方形ABCD是矩形,又是菱形,所以:BAD=90且对角线AC平分BAD,因此:OAB=45

拿出准备好的剪刀、白纸来做一做

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剪下一个角,打开,怎样剪才能剪出一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折叠,想,剪切)

只要保证剪口线与折痕成45角即可.因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把折痕作对角线,这时只需剪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打开即是正方形.

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又是菱形,那么它们四者之间有何关系呢?

正方形、矩形、菱形及平行四边形四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的包含关系如图:

此图给出了正方形的判别条件,即怎样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判定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然后再判定这个矩形是菱形;或者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是矩形.

由于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方法各异,所给出的条件不一样,所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正方形的具体条件相应可作变化,在应用时要仔细辨别后才可以作出判断。

第三环节 课堂练习

教材 随堂练习1,2

第四环节 课时小结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可比较如下:(出示小黑板)

第五环节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4.7 1,2,3

四.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给出正方形的判定定理。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明确判定的方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就采取了两种方式呈现正方形的形成过程,在直观上帮助学生认识了正方形与矩形、正方形与菱形之间的关系;在讲解正方形性质的过程中又再次强化了这种认识。通过层层铺垫,让学生明确矩形+邻边相等就是正方形,菱形+一个直角就是正方形,如何判定图形是矩形或是菱形,前面已经学习过,因此关于正方形的判定是需要一个条件一个条件“叠加”完成的。

矩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矩形判定的教学渗 透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 论分析,启 发式.

教学重点:

矩形的判定.

教学难点:

矩形的 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步骤: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引入新课

设问:

1.矩形的判定.

2.矩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 边形,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矩 形,首先看这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 形,再看它两边的夹角是不是直角,这种用“定义”判定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判定方法(这 体现了定义作用的双重性、性质和判定).除此之外,还有其它 几种判定矩形的方法,下面就来研究这 些方法.

方法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并让学生写出推理过程。)

矩形判定方法2: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分析判定方法2和学生 一道写出证明过程。)

归纳矩形判定方法(由学生小 结):

(1)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矩形判定方法的实际应用

除教材中所举的门框或矩形零件外,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说明判定矩形的实用价值.

3.矩形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思考,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例:已知 的对角线,相交于,△ 是等边三角形,求这个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图2).

分析解题思路:(1)先判定 为矩形.(2)求 出 △ 的直角边 的长.(3)计算 .

三.小结:

(1)矩形的判定方法l、2都是有两个条件:①是平行四边形,②有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 相等.判定方法3的两个条件是:①是四边形,②有三个直 角.

矩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2)要注意不要不加考虑地把性质定理的逆命题作为矩形的判定定理.

补充例题

例1:已知:O是矩形A BCD对角线的交点,E、F、G、H分别是OA、OB、OC、OD 上的点,AE=BF=CG=DH,求证:四边形EFGH为矩形

分析: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可以证明

证明:∵ABCD为矩形

AC=BD

AC、BD互相平分于O

AO=BO=CO=DO

∵AE=BF=CG=DH

EO=FO=GO=HO

又HF=EG

EFGH为矩形

例2:判断

(1)两条对 角线相等四边形是矩形()

(2)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一个角是 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在矩形内部没有和四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

分析及解答:

(1)如图(1)四边形ABC D中,AC=BD,但ABCD不为矩形,(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即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

(3)如图(2),四边形ABCD中,B=90,但ABCD不为矩形

矩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八年级(下)第19章第2节《矩形的判定》,主要研究矩形的判定方法,它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以后学习正方形和圆等知识的基础,通过观察试验,归纳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A会证明矩形的两个判定定理。

B会根据矩形的定义和判定定理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并能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

(2)数学思考:

经历探究矩形判定条件的过程,通过观察猜想证明归纳总结,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3)解决问题:

A探索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B利用矩形的判定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B进一步体会矩形的结构美和应用美。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方法。

(2)难点:合理应用矩形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4、教材处理:

根据教学目标,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探索矩形的判定定理1时,用教具演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在保持互相平分的前提下进行伸缩,当他们的长度相等时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印象深刻,本节课利用学生自制矩形献给母亲的礼物,为检测礼物是否为矩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检测方法,判定每种方法的数学原理,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在探索矩形的判定定理2时,先让学生观察动画按顺序画出矩形,含有三个直角的四边形观察猜想此四边形为矩形,再证明这个猜想。将106页练习2作为例题,从不同角度探讨此题的解题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来学习数学,渗透数学思想,交给学生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学生体会基础知识是解题方法的能源。联想想象直觉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比较法化规法,抽象概括法,特殊化方法等数学思想方法是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灵魂,注重解题研究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制学具,动手操作和课件可以让学生验证体会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猜想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教学程序:

(一)引课:教师通过提问和矩形定义,列表对比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引出本节课题矩形的判定。目的在比较突出矩形独有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对角线相等的两个性质。为探索矩形的判定做好铺垫。

(二)教学过程:

1、先用教具演示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在保持相互平分的前提下进行伸缩,当他们的长度相等时让学生观察猜想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并引导学生证明,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研究工人师傅检测门窗方法的数学原理,让学生思考不同检测方法,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3、接着让学生按顺序画出含有三个直角的四边形,观察探索矩形的判定定理2,在证明这个猜想,目的是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实践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动手操作,猜想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

4、总结矩形的三个判定方法,并应用这3个方法做10道判定题,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强化矩形的三个判定方法。

5、例题和随堂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判定定理的应用,学会思维提高分析能力,体会注重解题研究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6、小结:学生对本节课的体会,收获进行总结。

其目的是:

(1)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课堂的反思。

(2)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学有所成的喜悦,7、作业:必做题和选做题。

其目的是:

(1)便于发现问题,及时查缺补漏。

5.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试题4 篇五

姓名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 知识点一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1.如图1所示,若∠1=60°,∠2=60°,则AB_______CD.

图1 图2 图3 2.如图2所示,若∠1=∠2,则a∥_____. 知识点二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3.如图2所示,若∠2=∠3,则b______c. 4.如图2所示,b∥c,若∠1=______,则a∥c. 知识点三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5.如图3所示,若∠BEF+______=180°,则AB∥CD.

6.(2008,齐齐哈尔市)如图4所示,请你写一个适当的条件_______,•使AD∥BC.

图4 图5 图6 ◆课后测控

1.如图5所示,若∠1=30°,∠2=80°,∠3=30°,∠4=70°,若AB∥____. 2.如图6所示,若∠1=110°,∠2=70°,则a_______b. 3.如图7所示AE∥BD,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2 B.∠A=∠CBD C.∠BDE+∠DEA=180° D.∠3=∠4

图7 图8 图9 4.如图8所示,能说明AB∥DE的有()

①∠1=∠D; ②∠CFB+∠D=180°; ③∠B=∠D; ④∠BFD=∠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易错题)如图9所示,能说明AD∥BC,下列条件成立的是()A.∠2=∠3 B.∠1=∠4 C.∠1+∠2=∠3+∠4 D.∠A+∠C=180°

6.(过程探究题)如图所示,若∠1+∠2=180°,∠1=∠3,EF与GH平行吗? [解答]因为∠1+∠2=180°()

所以AB∥_______()

又因为∠1=∠3()

所以∠2+∠________=180°()

所以EF∥GH(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7.(经典题)如图所示,完成下列填空.

(1)∵∠1=∠5(已知)

∴a∥____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3=_______(已知)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5+_______=180°(已知)

∴______∥_____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8.(原创题)如图所示,写出所有角满足的条件使AB∥EF,并说明理由.

◆拓展创新 9.(应用题)(1)如图(1)所示,AB,CD,EF是三条公路,且AB⊥EF,CD⊥EF.

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所示在(1)的条件下,若小路OM平分∠EOB.通往加油站N•的岔道O′N平分∠CO′F,试判断OM与O′N位置关系.

答案: 回顾归纳

1.同位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3.同旁内角 课堂测控

1.∥ 2.b 3.∥ 4.∠2或∠3 5.∠EFD

6.∠ABC+∠BAD=180°或∠ADB=∠DBC或∠FAD=∠ABC.(任选一个即可).

解题规律:依照三个判定定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 课后测控

1.CD 2.∥ 3.D 4.C(点拨:①②④正确)

5.A(点拨:∠1=∠4得AB∥CD,∠1+∠2≠∠3+∠4,∠A+∠C≠180°)6.已知,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已知,∠3,等量代换

解题规律:EF∥GH成立→∠2+∠3=180°,又∠1=∠3,∴∠1+∠2=180°(已知)7.(1)b(2)∠5(3)∠4,a,b 思路点拨:由条件与结论关系及括号中定理判断填空内容. 8.①同位角∠A=∠CEF,∠B=∠EFC,②内错角∠ADE=∠DEF,③同旁内角.∠A+∠AEF=180°,∠B+∠BFE=180°,∠BDE+∠DEF=180°

思路点拨:AB,EF被AC所截,AB,EF被BC所截,AB,EF被DE所截,•三个方面的关系中存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AB∥EF的条件. 9.(1)∵AB⊥EF,CD⊥EF

∴AB∥CD(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

(2)延长NO′至P,可证∠EOM=∠EO′P=45°,得OM∥O′N.

6.一类广义矩阵的性质及判定 篇六

关键词:次对角线,正定阵,凸集

引言

在本文中, 用Rm×n表示m×n阶实矩阵, In=I表示n阶单位矩阵, Jn=J表示次对角线上的元素全为1, 其余元素全为0的n阶方阵, AT表示A的转置阵, Dn+表示n阶正对角阵集。

定义1设A= (aij) ∈Rm×n, 令bij=am-j+1, n-i+1, 则称n×m阶矩阵 (bij) 为A的次转置矩阵, 记为AS= (bij) 。若AS=A, 则称A为次对称矩阵。

由定义1易知[1]:

(1) (AS) S=A, (AB) S=BSAS, (A-1) S= (AS) -1, (AS) T= (AT) S;

(2) JS=J, JT=J, J-1=J, J2=I, JnASJm=ATJnATJm=AS。

定义2设D∈Dn+, 称A是广义次对称的, 如果A满足: (DA) S=DA。

记PD={A| (DA) S=DA, XSDAX>0;坌0≠X∈Rn×1}。若A∈PD, 则称广义次对称阵A是广义次正定的, 简称A是次对称的广义次正定阵。

由定义2知, A∈PD的充要条件是DA是次正定的。

主要结论:

在下文中, 若无特别说明, D∈Dn+。

1 关于A∈PD的几个性质性质1设A, B∈PD, 则

(1) c A∈PD, 坌c>0;

(3) t A+ (1-t) B∈PD, 坌t∈[0, 1], 因而PD是一凸集。

证明 (1) :由A, B∈PD, 有 (Dc A) S=c (DA) S=c DA=D (c A) ,

又XSD (c A) X=c (XSDAX) >0, 从而c A∈PD。

证明 (2) :由[D (A+B) ]S= (DA) S+ (DB) S=DA+DB=D (A+B) ,

又XSD (A+B) X=XSDAX+XSDBX>0, 从而A+B∈PD。

证明 (3) :由{D[t A+ (1-t) B]}S=D[t A+ (1-t) B],

又XSD[t A+ (1-t) B]X=t XSDAX+ (1-t) XSD-BX>0有, 从而t A+ (1-t) B∈PD, 即PD是一凸集。

为了说明性质2~4, 由 (1) , 若A是次对称的, 则有下面的结论:设A∈Rn×n, 且A是次对称的, 则下列条件等价:

(1) A次正定; (2) AT次正定; (3) AS次正定; (4) A-1次正定;

性质2 A∈PD圳AT∈P (D-1) S

证明:若AT∈P (D-1) S, 则A= (AT) T∈P ( ( (D-1) S) -1) S=PD,

若A∈PD, 为证AT∈P (D-1) S, 首先证明[ (D-1) SAT]S= (D-1) SAT。

因A∈PD, 有 (DA) S=DA,

两边取逆得 (D-1) S (A-1) S=[ (DA) S]-1= (DA) -1=A-1D-1,

两边再转置有 (D-1) T (A-1) T=[ (AS) T]-1[ (DS) T]-1,

因为D是正对角阵, 故 (D-1) T=D-1, [ (DS) T]-1= (DS) -1, 上式化为

D-1 (A-1) T=[ (AS) T]-1· (DS) -1

上式两边左乘 (AS) T, 右乘AT, 化为 (AS) T·D-1= (DS) -1AT, 从而

[ (D-1) SAT]S= (AT) SD-1= (AS) TD-1= (DS) -1AT= (D-1) SAT

其次, 因A∈PD, 故DA是次正定的。由结论2, 即DA的次对称性知, ATD=ATDT= (DA) T亦是次正定的。坌0≠X∈Rn×1, 有Y=D-1X≠0, 且有XS (D-1) SATX= (D-1X) SATD (D-1X) =YSATDY>0, 从而AT∈P (D-1) S。

性质3 A∈PD圳AS∈PD-1

证明:若AS∈PD-1, 则A= (AS) S∈P (D-1) -1=PD。

下证必要性。由性质2的证明, 有 (AS) TD-1= (DS) -1AT,

两边取转置得, (D-1) TAS=A[ (D-1) S]T, 此即D-1AS=A (D-1) S= (D-1AS) S。

又A∈PD, 故DA是次正定的。坌0≠X∈Rn×1, 有Y= (D-1) SX≠0, 且XSD-1ASX= (XSD-1ASX) S=XSA (D-1) SX=YSDAY>0, 其中第一个等号成立是因为XSD-1ASX是一阶的, 从而AS∈PD-1。

性质4A∈PD圳A-1∈PDS

证明:若A-1∈PDS, 则A= (A-1) -1∈P (DS) S=PD。

下证必要性。同样由性质2的证明知, (AS) TD-1= (DS) -1AT,

两边取逆得D[ (AS) T]-1= (AT) -1DS, 再转置得 (A-1) SDT= (DS) TA-1, 因为DT=D, (DS) T=DS, 故转置后的等式化为 (DSA-1) S= (A-1) SD=DSA-1。

令Y=DX, 由A-1∈PDS, 有DA是次正定的, 又由结论4, 即DA是次对称性可知, (DA) -1亦是次正定的。

这样XSDSA-1X=YSA-1D-1Y=YS (DA) -1Y>0, 从而A-1∈PDS。

2 关于A∈PD的三个充要条件

引理1[1]A为n阶次对称次正定阵的充要条件是:JA为n阶实对称正定阵。

定理1 A∈PD的充要条件是JDA是正定矩阵。

证明:由定义2, A∈PD当且仅当DA是次正定的。由引理1即证。

引理2[2]A, B都是n阶对称阵且B为正定的充要条件是:存在非奇异矩阵Q及可逆上三角矩阵R, 使 (1) QTBQ=I, (2) B=QTQ, (3) B=RTR。

定理2 A∈PD的充要条件是:存在n阶可逆矩阵P, 使PSDAP=J。

证明:A∈PD当且仅当JDA是正定的, 由引理2 (1) 知, 这等价于存在n阶可逆实矩阵P, 使PTJDAP=I, 即有JPTJDAP=JI=J, 由定义1 (2) 知JPTJ=PS, 代入前式即有PSDAP=J。

定理3 A∈PD的充要条件是:存在非奇异实矩阵B, 使DA=BSJB。

证明:A∈PD当且仅当JDA是正定的, 由引理2 (2) 知, 这等价于存在非奇异实矩阵B, 使JDA=BTB, 由J=J-1, 有DA=JBTB, 又J2=I, 故得DA= (JBTJ) JB=BSJB。

定理4 A∈PD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可逆上三角矩阵R, 使DA=RSJR。

证明:A∈PD等价于JDA是正定的, 由引理2 (3) 知, 这等价于存在可逆上三角矩阵R, 使JDA=RTR, 故有DA=JRTR= (JRTJ) JR=RSJR。

参考文献

[1]袁晖坪.次亚正定矩阵的行列式不等式[J].工科数学, 2001 (5) :54-58.

[2]袁晖坪.次正交矩阵与次对称矩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2) :147-151.

[3]刘建州, 谢清明.广义正定矩阵的Hadamard积和Kronecker积的一些性质[J].数学杂志, 1992 (2) :155-160.

[4]王鸿绪, 符晓芳, 史俊贤.方阵等价于次对角线的充要条件[J].琼州大学学报, 2002 (5) :8-10.

[5]李乔.矩阵论八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6]曹莉莉.次Hermite阵的次正定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6 (3) :235-239.

[7]袁晖坪.准次正定矩阵[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2001 (1) :14-17.

[8]郭伟.广义次对称矩阵及广义次正交矩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 :18-22.

[9]于江明, 朱砾.关于次正定矩阵行列式不等式的注记[J].韶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6) :13-16.

[10]殷庆祥.关于实方阵的正定性[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1 (2) :245-247.

7.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学案 篇七

在设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习题课》导学案时,课前先分析了学情,又针对学生对“三线八角”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初学几何对简单推理论证表述的困惑,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导学案:

我个人认为,如果把学生的课堂探究比作“画龙”,那么,导学提纲即是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为了突出几何教学的特点,我首先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认清“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相互转化的几何思想,明确由“数量关系”到“位置关系”是平行线的判定,而由“位置关系”到“数量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它们之间是“条件”、“结论”的“变位”。同时提出平行线的判定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们马上指出还有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的推理,此时我向学生们给出用定义判定平行,目前,很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是平行线,但用定义我们可以说明平行线永远不相交,突出定义的双重性,而对于平行线的传递性,是我们判定平行线在不具备相关角的数量关系时常用的方法,从而学生归纳出平行线判定的四种方法,平行线的三种性质,以上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要点,辨别了知识的作用。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结合典例从(1)识图:让学生观察、交流图形中出现了哪些相关的角?比如,是否有大“F”型的同位角、大“C”型的同旁内角、大“Z”型的内错角,是否有隐含的角,比如,对顶角、邻补角、平角、直角等,使学生有方向的辨别相关的角。

(2)选知:启发学生从条件入手,结合图形中的隐含条件,你想运用哪些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这里需要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由于我在典例的选编时,呈现了用角平分线定义、邻补角定义、垂直定义、对顶角相等、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来说理,达到使学生逐步理解和选择运用所学知识。

(3)会用:在“选知”的基础上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交流,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摆明条件、准确的推出结果,引导学生有理有据的推导,避免条件罗列思维混乱的表述,使学生初步感受“由因导果”的几何思想方法。

(4)辩知:此时有辨别的选用所学的定义、公理、定理,区别判定与性质;定义与公理的运用,发挥定义、公理、定理的合理作用。

(5)实践:为了较好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我选用教材中运输车队两次转弯仍在同一个方向行驶以及为了给两块平行的土地灌水,挖一条水渠,应怎样挖渠使路径最短,激发学生用数学的视角看待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意识,本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8.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学案 篇八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编者:顾伟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1.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重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使用说明:(1)预习教材P56 ~ P57,用红色笔画出疑惑之处,并尝试完成下列问题,总结规律方法;

(2)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完成导学案中要求的内容;

(3)不做标记的为C级,标记★为B级,标记★★为A级。

预习案(20分钟)

一.知识链接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二.新知导学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探究案(30分钟)

三.新知探究

问题:三角板的一边所在直线与桌面平行,这个三角板所在平面与桌面平行吗?

三角板的两条边所在直线分别与桌面平行,这个三角板所在平面与桌面平行吗?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符号语言:

作用:

将平面与平面平行关系转化为直线与平面间平行关系。

平面平行的传递性:

如果平面α //平面β,平面β //平面γ,则平面α //平面γ。

四.新知应用

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说明理由,错误的举例说明:

(1)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m,n,若m,n,m//,n//,则α // β;

(2)一个平面α内两条不平行的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β,则α // β。

(3)一个平面α内有无数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β,则α // β。

(4)一个平面α内的任何直线都与β平行,则α // β。

(5)直线a // α,a // β,且直线a不在α内,也不在β内,则α // β。

(6)直线a,直线b,且a//,b//,则α // β。

规律方法

例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求证:平面AB1D1//平面C1BD。

变式.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E、F、N分别是A1B1、B1C1、C1D1、D1A1的中点。求证:

(1)E、F、B、D四点共面;

(2)平面AMN //平面EFBD。

例3.已知四棱锥V—ABCD,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E、F、G分别是AD、BC、VB的中点,求证:平面EFG //平面VDC。

规律方法: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实质就是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平行。

例4.如图,α // β,A、C,B、D,且A、B、C、D不共面,E、F分别是AB、CD的中点,求证:EF//,EF//。(可作如下辅助线)

例5.如图,S是平行四边形ABCD平面外一点,M、N分别是AD、SB上的中点,且SD=DC,SDDC求证:(1)MN//平面SDC;(2)求异面直线MN与CD所成的角.S

B

V 例6.(★)一木块如图所示,点P在平面VAC内,过点P将木块锯开,使截面平行于直线VB和VC,应该怎样画线? .P

C B

A

五.我的疑惑

(把自己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之处写在下面,先组内讨论尝试解决,能解决的划“√”,不能解决的划“×”))

随堂评价(15分钟)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15分钟 满分:30分)计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它就和这个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平行

B.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C.如果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D.如果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B.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D.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3.在下列条件中,可判断平面与平行的是().A.、都平行于直线l

B.内存在不共线的三点到的距离相等

C.l、m是内两条直线,且l∥,m∥

D.l、m是两条异面直线,且l∥,m∥,l∥,m∥

4.已知a、b、c是三条不重合直线,、、是三个不重合的平面,下列说法中:⑴a//c,b//ca//b;⑵a//,b//a//b;⑶c//,c////;⑷//,////; ⑸a//c,c//a//;⑹a//,//a//.其中正确的说是.5.两个全等的正方形ABCD和ABEF所在平面相交于AB,MAC,NFB,且

过M作MHAB于H.AMFN,求证:(1)平面MNH//平面BCE;

(2)MN∥平面BCE.§2.2.2 课后巩固

1.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A.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B.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C.若—个平面内至少有三个不共线的点到另—个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D.若三直线a、b、c两两平行,则在过直线a的平面中,有且只有—个平面与b,c均

平行.2.已知m、n是两条直线,、是两个平面,有以下命题:

①m、n相交且都在平面、外,m//,m//,n//,n//,则//; ②若m//,m//,则//;

③若m//,n//,m//n,则//.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0B.1C.2D.33.过两平行平面、外的点P两条直线AB与CD,它们分别交于A、C两点,交于

B、D两点,若PA=6,AC=9,PB=8,则BD的长为__________.4.设m,n是两条直线,,是两个平面,则下面的推理中正确推理的序号为(1)a,b,a//,b////;

(2)//,a,ba//b;

(3)a//,la//l;

(4)a,b异面,a,b,a//,b////.5.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E、F分别是棱CC1、BB1的中点,求证:平面DEB1//平面ACF.6.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G为DD1上一点,且

-A1

9.《矩形的性质》说课稿 篇九

矩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课选自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2章第4节《矩形》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三角形中位线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科书力求突出矩形性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通过图形变换和简单推理等方法,自主地探索出矩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再现图形性质丰富多彩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说理的基本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矩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而展开的,矩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在本节课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矩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难点是矩形性质和识别条件的探究和应用。

二、说学生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识别在内的绝大多数几何概念及定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八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有较强的理解和模仿能力,对于新鲜的知识也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在矩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中,又有许多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我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矩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这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并掌握矩形的识别方法,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矩形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四、说教法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几乎是无效的教学活动,本节课的难度不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自己得出并总结出结论,这样做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因此,我采用以“激—导—探—结”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析学生是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增长主体意识,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从定理的得出到证明,从参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到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积累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引入(3`)

1、首先进行复习提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这主要是和上节课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另外为学习矩形做一个铺垫,创造学生参与并展示自我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2、观察与思考: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如:国旗,显示器,门、纸张等),让学生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它们有什么特殊之处?

3、教师演示: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做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实验,提问: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然后,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

(通过实例和教具演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并使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然后,引出矩形定义)

第二、课件展示:矩形的定义,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矩形的实例,学生不难说出书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矩形实物。

(通过这个课件展示和实例可以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矩形是角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三、探究活动一(10`):让学生画出一个矩形ABCD:

①你认为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试着画出来,并用对折的方法进行验证。

②连续对角线AC、BD,它们的交点O在矩形ABCD的对称轴上吗?

③OA,OB,OC,OD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引导学生探究四边形的性质应该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几个方面去研究,这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考查了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让做的快的同学也享受其它组的同学成功的幸福感,等学生完成以后,教师一一点评,并给以鼓励。

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待学生掌握了矩形的性质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例1,展示课件。然后教师给以点拨和评价,并鼓励学生:你能行!很聪明!

第四、探究活动二(10`)

设置问题情境:怎样识别矩形呢?我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学生讨论后,各组分别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继续提问:矩形识别条件还有哪些呢?

{教师补充: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这个环节教师应该大胆放开手脚,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个别有疑问的学生可适当点拔。

矩形的识别方法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五、随堂练习(10`):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二是作为教师,也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第六、课堂小结(5`):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来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善于总结的习惯,让这种习惯以后变为一种能力并终生受用。

第七、作业布置:P72习题 第1、2题 (祝你成功)

七、板书设计: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主要采用是利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把主动权也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0.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学案 篇十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角是平面几何图形中最活跃的元素,前面我们已学习过特殊角、数量关系角等角的知识.当两条直线相交或分别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就产生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位置关系角,进一步丰富了角的知识,它们在角的计算与证明中有广泛的应用.

与平行线相关的问题一般都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 由角定角

已知角的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性质)确定其他角的关系.

2.由线定线

已知两直线平行→(性质)角的关系行→(判定)确定其他两直线平行.

例题

【例1】如图,AB∥CD,AC⊥BC,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个.(安徽省中考题)

思路点拨充分运用对顶角、平行线性质等与角相关的知识,借助互余的概念判断.注:平面几何的研究除了运用计算方法外,更多的要依靠时图形的观察(直觉能力),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去完成,往往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进而猜想蛄论(性质),或由预设结论去猜想条件,再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加以证明.

在学习完相交线、平行线内容后,平面几何的学习就由实验几何阶段进入论证几何阶段,顺利跨越推理论证阶段,需注意以下几点:

(1)过好语言关;

(2)学会识图;

(3)善于分析.

【例2】如图,平行直线AB、CD与相交直线EF、GH相交,图中的同旁内角共有().

A.4对B.8对C.12对D.16对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思路点拨每一个“三线八角”基本图形都有两对同旁内角,从对原图形进行分解人手.

【例3】如图,已知∠B=25°,∠BCD=45°,∠CDE=30°,∠E=10°

求征:AB∥EF.

思路点拨解本例的困难在于图形中没有“三线八角”,考虑创造条件,在图中添置“三线八角”或作出与AB或CD平行的直线.

【例4】如图,在ΔABC中,CE⊥AB于E,DF⊥AB于F,AC∥ED,CE是∠

ACB的平分线.求证:∠EDF=∠BDF.

(天津市竞赛题)

思路点拨综合运用角平分线、垂直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因图形复杂,故需恰当分解图形.【例5】探究:

(1)如图a,若AB∥CD,则∠B+∠D=∠E,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2)反之,若∠B+∠D=∠E,直线AB与CD有什么位置关系?请证明;

(3)若将点E移至图b所示位置,此时∠B、∠D、∠E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

(4)若将E点移至图c所示位置,情况又如何?

(5)在图d中,AB∥CD,∠E+∠G与∠B+∠F+∠D又有何关系?(6)在图e中,若AB∥CD,又得到什么结论?

思路点拨已知AB∥CD,连结AB、CD的折线内折或外折,或改变E点位置、或增加折线的条数,通过适当地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就能得出新的结论,给我们创造性的思考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解题的关键是过E点作AB(或CD)的平行线,把复杂的图形化归为基本图形.

注: 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由因导果(综合法),即从已知条件出发推出相应结论.(2)执果溯因(分析法),即要得到结论需具备什么条件.

解题时,我们既要抓住条件,又要盯住目标,努力促使已知与来知的转化与沟通.探索性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给出了条件,但没有明确的结论;(2)给出了结论,但没有给出或没有全部给出应具备的条件,(3)先提出特殊情况进行研究,再要求归纳、猜测和确定一般结论;(4)先对某一给定条件和结论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探讨改变条件时其结论相应发生的变化,或改变结论时其条件相应发生的变化;(5)解题方法需要独立创新.

“解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是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的.善于作解题后小结,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和体会,再进而作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思考,挖掘题目的深度和广度,扩大题目的辐射面,这对解题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学力训练

1.如图,已知AE∥CD,EF交AB于M,MN⊥EF于M,NN交CD于N,若∠BME=110°,则∠MND=.

(湖北成宁市中者题)2.如图,若直线a,b分别与直线c,d相交,且∠1+∠3=90°,∠2一∠3=90°,∠4=115°,那么∠3=.

3.如图,已知AB∥CD,∠1=100°,∠2=120°,则∠α.(内蒙古中考题)

4.已知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其中一个角为40°,那么另一角是度. 5.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l1∥l2的是().

A.∠l=∠3B.∠2=∠3C.∠4=∠5D.∠2+∠4=180°

(南通市中考题)6..已知线段AB的长为10cm,点A、B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为6cm和4cm,符合条件l的条数为().

A.1B.2C.3D.4(安徽省中考题)

7.如图,直线a、b都与直线c相交,给出下列条件:(1)∠l=∠2;(2)∠3=∠6;(3)∠4+∠7=180°;(4)∠5+∠8=180°,其中能判断a∥b的是().A.(1)、(3)B.(2)、(4)C.(1)、(3)、(4)D.(1)、(2)、(3)、(4)

(江苏盐城市中考题)

8.如图,AB∥EF∥DC,EG∥DB,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1除外)共有().A.6个D.5个C.4个D.3个(湖北省荆门市中考题)

9.如图,已知∠l+∠2=180°,∠3=∠B,试判断∠AED与∠ACB的大小关系,并对结论进行证明.

10.如图,已知∠1十∠2=180°,∠A=∠C,AD平分∠BDF.求证:BC平分∠DBE. 11.在同—平面内有2002条直线a1,a2,„,a2002,如果a1⊥a2,a2∥a3,a3⊥a4,a4∥a5,„,那么a1与a2002的位置关系是.

12.若平面上4条直线两两相交且无三线共点,则共有同旁内角对.(江苏省竞赛题)

13.如图,已知l1//l2,AB⊥l1,∠ABC=130°,则∠α.

14.如图,直线AB∥CD,∠EFA=30°,∠FGH=90°,∠HMN=30°,∠CNP= 50°,则∠GHM的大小是.

(“希望杯”邀请赛试题)

15.如图,D、G是ΔABC中AB边上的任意两点,DE∥BC,GH∥DC,则图中相等的角共有().

A,4对B.5对C .6对D.7对

(“数学新蕾”竞赛题)

16.如图,若AB∥CD,则().

A.∠1=∠2+∠3B.∠1=∠3一∠

2C.∠1+∠2+∠3=180°∠l一∠2十∠3=180°

17.如图,AB∥CD∥EF,EH⊥CD于H,则∠BAC+∠ACE+∠CEH等于().A.180°B.270°C. 360°D.450°

18.如图,AB∥EF,∠C=90°,则α、β和γ的关系是().

A. β=α+γB.α+β+γ=180°

C.α+β-γ=180° D.β+γ-α=180°

19.如图,已知AB∥CD,P为HD上任意一点,过P点的直线交HF于O点,试问:∠HOP、∠AGF、∠HPO有怎样的关系?用式子表示并证明.

20.如图,已知AB∥CD,α=∠A+∠E,β=∠B+∠C+∠D,证明:β=2α. 21.平面上有7条不同的直线,如果其中任何三条直线都不共点.

(1)请画出满足上述条件的一个图形,并数出图形中各直线之间的交点个数;(2)请再画出各直线之间的交点个数不同的图形(至少两个);

(3)你能否画出各直线之间的交点个数为n的图形,其中n分别为6,2l,15?(4)请尽可能多地画出各直线之间的交点个数不同的图形,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2.如图,已知射线CB∥OA,∠C=∠OAB=100°,E、F在CB上,且满足∠FOB=∠AOB,OE平分∠COF.(1)求∠EOB的度数.

(2)若平行移动AB,那么∠OBC:∠OFC的值是否随之发生变化?若变化,找出变化规律;

若不变,求出这个比值.

11.1921__矩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所用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五.四学制)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5章第2节矩形(第一课时)本课要研究的是矩形的概念及性质,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又是特殊的矩形,所以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本节课的内容还渗透着转化、对比的数学思想,重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对学生能力培养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3.渗透运动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二)、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性质.

2.难点:矩形的性质的灵活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初二学生的特点以及目标教学的要求,采用边启发、边分析、边推理,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要求。通过演示平行四边形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力求做到“三让”,即能让学生想的尽量让学生想,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说,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得到充分体现。学生通过“想、做、说”的一系列活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其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进行“探究式学习”使能力得到锻炼。

(二)教学手段:为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三)教具:三角板,平行四边形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教材处理:

(一)学生状况分析:

1、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了四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等知识。

2、方法方面:学生已积累了学习特殊四边形性质的方法,即按“角、边、对角线”的思路进行学习。

3、思维方面:学生的思维还依赖于具体、形象、易模仿的特点,因此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

4、对策:

(1)注意问题情境的教学。(2)使用启发诱导的方法。(3)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教材处理:基本按照教材的意图讲授,适当补充练习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

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从定义出发,首先应该肯定,矩形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此在教学在我们采用运动方式探索矩形的概念及性质,如用多媒体或教具演示,从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演变过程,得到矩形的概念,并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通过教学还要使学生明确:(1)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矩形只比平行四边形多一个条件:“有一个角是直角”,不能用“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来定义矩形;(3)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还具有它自己特殊的性质(个性).

从边、角、对角线方面(可继续演示教具),让学生观察或度量猜想矩形的特殊性质.(1)边:对边与平行四边形性质相同,邻边互相垂直(与性质1等价);(2)角:四个角是直角(性质1);

(3)对角钱:相等且互相平分(性质2). 引导学生利用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矩形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规范证明两条性质及推论.并指出:推论叙述了直角三角形中线段的倍分关系,是直角三角形很重要的一条性质,在求线段长或求线段倍分关系时,常用到这个结论.

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把矩形分成四个等腰三角形,即△AOB,△BOC,△COD和△DOA.让学生证明后熟记这个结论,以便在复杂图形中尽快找到解题的思路.

1、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是教材P33的例1,它是矩形性质的直接运用,它除了用以巩固所学的矩形性质外,对计算题的格式也起了一个示范作用.例2与例3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通过例2的讲解是想让学生了解:(1)因为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矩形中的计算经常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这是几何计算题中常用的方法;(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一个基本图形,利用面积公式,可得到两直角边、斜边及斜边上的高的一个基本关系式.并能通过例

2、例3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解决有关矩形方面的一些计算题目与证明题的方法.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目标

(1)展示生活中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应用图片(推拉门,活动衣架,篱笆、井架等),想一想:这里面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性质?

(2)思考: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观察不管怎么拉,它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动画演示拉动过程如图)

(3)再次演示平行四边形的移动过程,当移动到一个角是直角时停止,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图形?(小学学过的长方形)引出本课题及矩形定义.

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通常也叫长方形).

矩形是我们最常见的图形之一,例如书桌面、教科书的封面等都有矩形形象.

(二)自主学习,适时点拨

【探究】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作出对角线),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它的其他内角是什么样的角?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三)发现研讨,合作探究

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矩形性质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四)小组展示,体验成功

如图,在矩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由性质2有AO=BO=CO=DO=AC=BD.因此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直角 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五)小组展示,体验成功 检测达标,巩固练习

例1(教材P33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分析:因为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具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特殊性质,根据矩形的这个特性和已知,可得△OA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对角线的长度可求.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 OA=OB. 又∠AOB=60°,∴△OAB是等边三角形.

∴矩形的对角线长AC=BD = 2OA=2×4=8(cm).

例2(补充)已知:如图,矩形 ABCD,AB长8 cm,对角线比AD边长4 cm.求AD的长及点A到BD的距离AE的长. 分析:(1)因为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矩形中的计算经常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此题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这是几何计算题中常用的方法. 略解:设AD=xcm,则对角线长(x+4)cm,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解得x=6.则 AD=6cm.(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一个基本图形,利用面积公式,可得到两直角边、斜边及斜边上的高的一个基本关系式: AE×DB= AD×AB,解得 AE= 4.8cm.

例3(补充)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E是BC上一点,DF⊥AE于F,若AE=BC.求证:CE=EF.

分析:CE、EF分别是BC,AE等线段上的一部分,若AF=BE,则问题解决,而证明AF=BE,只要证明△ABE≌△DFA即可,在矩形中容易构造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B=90°,且AD∥BC.∴∠1=∠2. ∵

DF⊥AE,∴∠AFD=90°. ∴∠B=∠AFD.又 AD=AE,∴△ABE≌△DFA(AAS). ∴

AF=BE. ∴

EF=EC.

此题还可以连接DE,证明△DEF≌△DEC,得到EF=EC.

(六)检测达标,巩固练习1.(填空)

(1)矩形的定义中有两个条件:一是,二是.

(2)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边的夹角为30°,则矩形两条对角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的度数分别为、、、.(3)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10cm,两条对角线的一个交角为120°,则矩形的边长分别为

cm,cm,cm,cm. 2.(选择)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B)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C)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D)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矩形的对角线把矩形分成的三角形中全等三角形一共有().(A)2对(B)4对(C)6对(D)8对

3.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对角线长为15cm,较短边的长为().(A)12cm

(B)10cm

(C)7.5cm

(D)5cm

4.已知:如图,O是矩形ABCD对角线的交点,AE平分∠BAD,∠AOD=120°,求∠AEO的度数.

5.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2AC,求∠A、∠B的度数. 6.已知:矩形ABCD中,BC=2AB,E是BC的中点,求证:EA⊥ED. 7.如图,矩形ABCD中,AB=2BC,且AB=AE,求证:∠CBE的度数.(注重层次教学,体型分基础必答题和能力拔高题)

上一篇:商务局第二届商务之声歌咏大赛工作总结下一篇:红色故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