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2025-01-19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14篇)

1.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篇一

王华

口语交际·习作一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教学目标分析:

1.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通过口语交际,继续培养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3.通过口语交际,加深学生对本组课文的感悟。学习者分析:

1.本班为贵州省赫章县古达乡中心校六年级(1)班学生,男生28人,女生36人,大多数的是农村孩子,环境比较差,素质比较低下。2.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于说话能力。

3.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时语言表达不完整。4.学生上课举手的多,但积极发言的少。

5.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与人交往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培养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2.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3.让学生能够放心,大胆的交流。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课文,揭趣导入:

师: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了大自然的风景,倾听了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世界总是让我们陶醉,让我们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丰富了我们的想象。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学生自读提示,整体把握,明确交际目标。

1.学生自读“口语交际”的各版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a.学生自读提示。

b.讨论交流口语交际各板块的要求及内容。2.学生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

3.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a.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把这些说清楚。

b.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妙的大自然的声音。c.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感受。三.学生自选内容,分组讨论、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2.按照三个话题分三个组,然后进行组内交流。四.交流汇报,评价补充。

1.每一组推选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在班上汇报。(学生现场展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增强效果)3.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五.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想象。

1.师:面对猎人追捕的斑羚演绎了飞渡的赞歌,森林火海之中蚂蚁抱团奏响了团结进行曲,藏羚羊为了肚中的孩子而跪在猎人枪口下,诸如此类,动人心魄;奔腾的黄河,苍凉的沙漠,笔直的狼烟,飘悠的白云,不胜枚举,让人留恋。如果你化身为它们,会发生哪些动人的、难忘的故事呢?请你们乘着想象的翅膀,驰骋于想象的国度里。2.生闭眼神游。

3.学生交流自己天马行空的游历,分享故事和乐趣。

六.师总结:本节口语交际课中,学生兴趣高,发言积极,大家以丰富的想象力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的自然王国:那可爱的小雨滴;那悠悠的白云,那调皮的小狗等等。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注动植物的情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为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每个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实现人际沟通具有重要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我希望能用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和孩子们共同总结怎么说让别人听清楚,如何听,怎样才能听出收获和问题。殊不知,这些孩子们已经掌握的很好了,在课堂上孩子们的发言可以让我感受到。在课堂上“炒现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于是我把握了两点:一是重视交际的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在交际环境中受到锻炼并提高。二是重视学生的实践,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完成。当时我预设孩子们会“说什么”的问题,以为孩子们会选择版第一项和第三项,因为这两项相对较简单。没想到孩子们对第二项也十分感兴趣。见此机会我便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交际活动来,在活动中做到敢说,乐于说,愿意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六(1)班的这群学生,怎样才能教好他们呢,我只有站在孩子们的立场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心态去解读教材是我所要做的、思考的。自己应该践行“学生已经懂得不讲自己就能够学会的,重点讲学生经过努力还是不会的东西”这一朴素的理念。在提供说的素材时,三项课件资源是一齐出来的,导致课件资源杂乱、无序。即使再好的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倾听能力,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个性化感受,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

2.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篇二

一、推开语言情境这扇窗

所谓“语言情境”, 主要指词语的情境和句子的情境, 它侧重语句、 词汇中景物与人的情感结合而形成的境况。 语言情境有一定的情感蕴蓄, 它既有客观的“ 物境”, 又含有主观的“心境”, 是外界客体与内在主体交融的产物;它不仅是优美的语言现象, 而且是饱满的情感记录, 有可捉摸的情感形象。 而“语言素养”则是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语言情境乃是理解语言本身和学习运用语言的一种潜在的最佳机制, 借助语言情境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它独特的作用和不可取代的地位。 丰富语言情境, 就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和捕捉情境两个方面着手, 抓住文字间的传神之笔, 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形象、 节奏、结构、情调、氛围和感情色彩等方面作多侧面的品味和推敲,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语言情境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一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总和。 课堂上, 教师通过对语言情境的创设和丰富,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突破思维的约束, 使普通的语言现象褪去外壳, 放射出夺目的光亮, 从而达到快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的目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二、巧用教材, 举一反三

现行语文教材篇目的编辑和审定, 是众多语文专家学者以及文章作者智慧的结晶。 对教材的使用和挖掘, 绝不能因循守旧, 照本宣科。 语文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娴熟的专业语言、丰富的态势语言和情感语言, 进一步丰富语言情境,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1.教材定位解读, 取舍得当。

例如,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 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 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 似乎平淡无奇。但是别忘了, 老舍先生可是个语言大师, 在词语的选用上是十分讲究的, 遣词造句是非常精妙的。 解读时, 教师要准确把握“ 老城”“ 山水”“ 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 春风”等词语, 营造一个情境交融的语言情境,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想象, 这句话将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老师可以说:同学们, 我们的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 多年的建都史, 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同时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 牡丹因城闻名于世, 被誉为“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大家对“ 老城”都不陌生, 在你眼中, 老城是什么样子呢? 咱们本地的山水名胜, 你最向往哪里呢? 什么季节你最喜欢“ 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呢?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关于“ 春风”的古诗词积累呢?

相信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情景中, 一定可以畅所欲言, 一句看似普通的教材语言, 立刻就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 都在无形中得到了升华。

2.把教材读出“ 花”来。

课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 一定要把握“ 最佳的情境要素”, 针对某一点, 主动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开展小辩论等。如在解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这篇文章时, 就可以抓住“ 说”和“ 做”这两个字做一点文章。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定的“ 语言情境”:传统美德教育我们一定要养成言行一致的好习惯, 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如果完美的“ 言行一致”为一百分, 你可以给自己打多少分呢? 你会给闻一多先生打多少分呢? 为什么?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 在反复对教材的“ 读”中, 自然会自己“ 照照镜子”反思自己的行为。 同时, 也非常容易得找到闻一多先生言行准则:“ 人家说了再做, 我是做了再说。 ”“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时, 教师可以趁势再添一把柴火, 让学生参与的热情之火更猛烈地燃烧起来:同学们,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言行一致固然可贵, 但是言行不一致难道就一无是处吗? 展开小辩论。 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是否有效, 也许就不言而喻了。

三、让语言运用变得立体起来

语言运用必须在准确、真实、规范上下功夫, 其中重点在于把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事、 物迁移至课堂, 使教材变得更加立体、生动、直观。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可以运用与教材篇目相同的句式, 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 加入自己的特殊情感, 表达自己的愿望, 展示自己的生活, 唤醒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生活体验。

例如, 在解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爱莲说》 一文中, 说到“ 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语言情境:牡丹文化的起源, 若从《诗经》 牡丹进入诗歌, 算起距今约3000 年历史。 隋朝时, 隋炀帝在洛阳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 这是牡丹第一次被人工栽培并且进入皇家园林。 唐朝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 至开元中期, 牡丹文化兴盛于长安, 唐代特别看重牡丹, 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 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 那么, 既然我们的城市被称为“ 牡丹花城”, 我们能不能模仿刘禹锡的笔法, 反其意而行, 写一篇“ 爱牡丹说”呢? 一城、一花、一事, 既提高了学生对文本含义的理解, 也提高了他们对自己诚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使其眼中的牡丹有了别样的色彩。

此外, 语言运用在做到准确、生动、形象的同时, 还要力求做到富有内涵和韵味, 令人听后如饮佳酿, 余香满口, 回味无穷。

四、捕捉情境, 在联想的世界里遨游

课堂上创设出活泼、生动、准确的情境, 可以让学生触景生情, 激活思维, 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 情境是多样化的, 但是也是短暂的, 有些情境甚至是转瞬即逝的, 如:最新的新闻信息, 自然界的阴晴风雨变化, 课堂上的突发状况, 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等, 所以准确及时捕捉情境, 也应该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在解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母亲》 (胡适) 一文中, 就可以把201 4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姚厚芝的故事作为特殊情境创设———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 颁奖词是:病压垮了身体, 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 为孩子缝补梦想, 而深厚的爱, 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 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 让你把美好的愿望, 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同学们, 普天之下有哪一位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只是爱的形式不同罢了。 那你知道你的母亲是在用哪些形式爱你吗? 请写出来吧。 相信每个同学的笔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温情色彩。

3.丰富感悟 自然体会 篇三

教学过程:

一、怎么办

投影出示题目与具体的示意图(略):两个相同的小杯子,容量总和是100毫升,每个小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三个相同的大杯子,容量总和是600毫升,每个大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学生口答)

师:为什么可以直接除以2、除以3呢?(生答略)

师:原来题目中说的是相同的一种杯子,所以可直接计算。

出示题目:如果一个大杯子和一小杯子的容量共是120毫升,那大杯子、小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

师:这一题能直接除以2吗?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是两种不同的杯子。

师:如果要能直接除以2,要怎样修改题目?

生2:2个全是小杯,或者2个全是大杯。

师:哦,如果替换成同一种杯子就可以直接计算了。

二、怎么换

1.倍数关系

(1)师:如果告诉你“一个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你想到了什么?

生3:1个大杯可以换成2个小杯,2个小杯可以换成1个大杯。

师:那这里的1个大杯和1个小杯可以怎么替换呢?请画一画,写一写换的结果。(生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算式)

(2)师:如果有1个大杯和4个小杯,那该怎么换呢?(生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算式)

生4:可以把大杯换成小杯,也可以把小杯换成大杯。

师:我们先来看大杯换成小杯的这种方法。

师(根据学生的解法追问):第一个算式1×2=2,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接下来的2+4=6呢?

师:这样就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即6个小杯。

师:那如果把小杯替换成大杯,该怎样列算式呢?

生5:4÷2=2,1+2=3。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两个算式的意义。

(3)师:请运用刚刚学习的替换方法解答下面一题。

出示题目: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是什么意思?可以怎么替换?

生6: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

师:请写出你的思考过程,如果能用两种方法来解答则更好。(学生思考交流后展示解法)

师:如何确定自己做得对不对呢?(生答略)

师:答案需要同时满足“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和“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两个条件,才能说明是正确的。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以怎样进行替换?替换后有怎样的变化?

生7:可以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

生8:替换后,杯子的数量变化了,总的容量没有变化。

师:为什么要这样替换呢?(生思考)我们是根据哪个条件进行替换的?(生答略)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倍数关系的两个量,接下来我们研究相差关系的两个量。

2.相差关系

出示题目: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师读题,根据题目的意思展示用方块表示的盒子示意图,学生独立解答)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们不妨先停一停,研究研究这一题。

师:首先,题目中既有大盒子又有小盒子,该怎么办呢?

生9:进行替换,变成一种盒子。

师:那该怎么替换呢?

生10:把小盒子换成大盒子。

师:那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讨论。

生11:把每个小盒子都增加8个球,所以总共增加了40个球,变成7个大盒子。

师:也就是说,总量发生了变化。那总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师根据学生的解说,板书算式:100+5×8=140,140÷7=20,20-8=12)

师:还可以怎样替换呢?请同学们把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展示学生的替换方法)

师:这一种方法是怎样替换的?替换之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答略)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异同?

师生总结:都替换成一种量,把大盒子替换成小盒子,总量要减少;把小盒子替换成大盒子,总量要增加。

三、为什么

师:刚才我们研究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两种量,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可我们为什么要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12: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把两种量通过替换变成为一种量,那如果有三种量呢?请大家下课后,试一试下面的题目。

出示题目: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40,那么被减数是多少?

……

思考:

1.替换策略的价值在哪里?

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过:“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记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是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用到替换策略解决问题,但替换策略中所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都将被学生铭记。

那么,替换策略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首先是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将复杂的两个未知量替换成简单的一个未知量,即化繁为简,直至解决问题的核心。其次,在替换的过程中,教师多次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理解替换的过程与变化,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这样就将复杂的两个未知量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即复杂变简单、抽象的数变为直观的图,这便是数学中化归思想的体现。

2.学生如何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

学生如何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这来源于教师多次的追问:“为什么要替换?”对这一问题,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起初可能只有一点点的感受,因为学生只是初步积累了替换的经验。而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解答倍数关系的问题时已经有了深刻的感受,因为替换后可以很顺利地解决问题;在解答相差关系时,学生的体会更深了,因为进行替换后,发现题目真的变简单了,特别是通过替换居然可以一下子算出大盒的个数。至此,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替换的奇妙之处。第三个环节更是向外进行拓展——“三个未知量该怎么办呢”,有了之前的丰富体验和感悟,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替换的策略。

创设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简单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时时感悟、题题反思,使学生对替换策略的价值、数学的思想方法随着习题的解答从朦胧到清晰、从陌生到亲切、从单薄到丰厚,真正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杜华)

endprint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例题1,教学的是运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首先安排一道可以利用倍数关系进行替换解决问题的例题,之后又安排了一道可以利用相差关系进行替换解决问题的练习题。通过两种不同类型题目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替换策略,发展学生的解题策略。那么,教师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感悟替换策略中所隐含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感受其中所隐藏的数学思想呢?

教学过程:

一、怎么办

投影出示题目与具体的示意图(略):两个相同的小杯子,容量总和是100毫升,每个小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三个相同的大杯子,容量总和是600毫升,每个大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学生口答)

师:为什么可以直接除以2、除以3呢?(生答略)

师:原来题目中说的是相同的一种杯子,所以可直接计算。

出示题目:如果一个大杯子和一小杯子的容量共是120毫升,那大杯子、小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

师:这一题能直接除以2吗?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是两种不同的杯子。

师:如果要能直接除以2,要怎样修改题目?

生2:2个全是小杯,或者2个全是大杯。

师:哦,如果替换成同一种杯子就可以直接计算了。

二、怎么换

1.倍数关系

(1)师:如果告诉你“一个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你想到了什么?

生3:1个大杯可以换成2个小杯,2个小杯可以换成1个大杯。

师:那这里的1个大杯和1个小杯可以怎么替换呢?请画一画,写一写换的结果。(生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算式)

(2)师:如果有1个大杯和4个小杯,那该怎么换呢?(生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算式)

生4:可以把大杯换成小杯,也可以把小杯换成大杯。

师:我们先来看大杯换成小杯的这种方法。

师(根据学生的解法追问):第一个算式1×2=2,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接下来的2+4=6呢?

师:这样就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即6个小杯。

师:那如果把小杯替换成大杯,该怎样列算式呢?

生5:4÷2=2,1+2=3。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两个算式的意义。

(3)师:请运用刚刚学习的替换方法解答下面一题。

出示题目: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是什么意思?可以怎么替换?

生6: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

师:请写出你的思考过程,如果能用两种方法来解答则更好。(学生思考交流后展示解法)

师:如何确定自己做得对不对呢?(生答略)

师:答案需要同时满足“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和“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两个条件,才能说明是正确的。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以怎样进行替换?替换后有怎样的变化?

生7:可以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

生8:替换后,杯子的数量变化了,总的容量没有变化。

师:为什么要这样替换呢?(生思考)我们是根据哪个条件进行替换的?(生答略)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倍数关系的两个量,接下来我们研究相差关系的两个量。

2.相差关系

出示题目: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师读题,根据题目的意思展示用方块表示的盒子示意图,学生独立解答)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们不妨先停一停,研究研究这一题。

师:首先,题目中既有大盒子又有小盒子,该怎么办呢?

生9:进行替换,变成一种盒子。

师:那该怎么替换呢?

生10:把小盒子换成大盒子。

师:那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讨论。

生11:把每个小盒子都增加8个球,所以总共增加了40个球,变成7个大盒子。

师:也就是说,总量发生了变化。那总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师根据学生的解说,板书算式:100+5×8=140,140÷7=20,20-8=12)

师:还可以怎样替换呢?请同学们把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展示学生的替换方法)

师:这一种方法是怎样替换的?替换之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答略)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异同?

师生总结:都替换成一种量,把大盒子替换成小盒子,总量要减少;把小盒子替换成大盒子,总量要增加。

三、为什么

师:刚才我们研究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两种量,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可我们为什么要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12: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把两种量通过替换变成为一种量,那如果有三种量呢?请大家下课后,试一试下面的题目。

出示题目: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40,那么被减数是多少?

……

思考:

1.替换策略的价值在哪里?

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过:“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记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是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用到替换策略解决问题,但替换策略中所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都将被学生铭记。

那么,替换策略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首先是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将复杂的两个未知量替换成简单的一个未知量,即化繁为简,直至解决问题的核心。其次,在替换的过程中,教师多次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理解替换的过程与变化,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这样就将复杂的两个未知量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即复杂变简单、抽象的数变为直观的图,这便是数学中化归思想的体现。

2.学生如何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

学生如何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这来源于教师多次的追问:“为什么要替换?”对这一问题,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起初可能只有一点点的感受,因为学生只是初步积累了替换的经验。而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解答倍数关系的问题时已经有了深刻的感受,因为替换后可以很顺利地解决问题;在解答相差关系时,学生的体会更深了,因为进行替换后,发现题目真的变简单了,特别是通过替换居然可以一下子算出大盒的个数。至此,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替换的奇妙之处。第三个环节更是向外进行拓展——“三个未知量该怎么办呢”,有了之前的丰富体验和感悟,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替换的策略。

创设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简单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时时感悟、题题反思,使学生对替换策略的价值、数学的思想方法随着习题的解答从朦胧到清晰、从陌生到亲切、从单薄到丰厚,真正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杜华)

endprint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例题1,教学的是运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首先安排一道可以利用倍数关系进行替换解决问题的例题,之后又安排了一道可以利用相差关系进行替换解决问题的练习题。通过两种不同类型题目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替换策略,发展学生的解题策略。那么,教师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感悟替换策略中所隐含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感受其中所隐藏的数学思想呢?

教学过程:

一、怎么办

投影出示题目与具体的示意图(略):两个相同的小杯子,容量总和是100毫升,每个小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三个相同的大杯子,容量总和是600毫升,每个大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学生口答)

师:为什么可以直接除以2、除以3呢?(生答略)

师:原来题目中说的是相同的一种杯子,所以可直接计算。

出示题目:如果一个大杯子和一小杯子的容量共是120毫升,那大杯子、小杯子的容量各是多少?

师:这一题能直接除以2吗?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是两种不同的杯子。

师:如果要能直接除以2,要怎样修改题目?

生2:2个全是小杯,或者2个全是大杯。

师:哦,如果替换成同一种杯子就可以直接计算了。

二、怎么换

1.倍数关系

(1)师:如果告诉你“一个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你想到了什么?

生3:1个大杯可以换成2个小杯,2个小杯可以换成1个大杯。

师:那这里的1个大杯和1个小杯可以怎么替换呢?请画一画,写一写换的结果。(生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算式)

(2)师:如果有1个大杯和4个小杯,那该怎么换呢?(生画出示意图,并写出算式)

生4:可以把大杯换成小杯,也可以把小杯换成大杯。

师:我们先来看大杯换成小杯的这种方法。

师(根据学生的解法追问):第一个算式1×2=2,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接下来的2+4=6呢?

师:这样就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即6个小杯。

师:那如果把小杯替换成大杯,该怎样列算式呢?

生5:4÷2=2,1+2=3。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两个算式的意义。

(3)师:请运用刚刚学习的替换方法解答下面一题。

出示题目: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是什么意思?可以怎么替换?

生6: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

师:请写出你的思考过程,如果能用两种方法来解答则更好。(学生思考交流后展示解法)

师:如何确定自己做得对不对呢?(生答略)

师:答案需要同时满足“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和“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两个条件,才能说明是正确的。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以怎样进行替换?替换后有怎样的变化?

生7:可以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

生8:替换后,杯子的数量变化了,总的容量没有变化。

师:为什么要这样替换呢?(生思考)我们是根据哪个条件进行替换的?(生答略)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倍数关系的两个量,接下来我们研究相差关系的两个量。

2.相差关系

出示题目: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师读题,根据题目的意思展示用方块表示的盒子示意图,学生独立解答)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们不妨先停一停,研究研究这一题。

师:首先,题目中既有大盒子又有小盒子,该怎么办呢?

生9:进行替换,变成一种盒子。

师:那该怎么替换呢?

生10:把小盒子换成大盒子。

师:那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讨论。

生11:把每个小盒子都增加8个球,所以总共增加了40个球,变成7个大盒子。

师:也就是说,总量发生了变化。那总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师根据学生的解说,板书算式:100+5×8=140,140÷7=20,20-8=12)

师:还可以怎样替换呢?请同学们把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展示学生的替换方法)

师:这一种方法是怎样替换的?替换之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答略)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异同?

师生总结:都替换成一种量,把大盒子替换成小盒子,总量要减少;把小盒子替换成大盒子,总量要增加。

三、为什么

师:刚才我们研究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两种量,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可我们为什么要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12: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把两种量通过替换变成为一种量,那如果有三种量呢?请大家下课后,试一试下面的题目。

出示题目: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40,那么被减数是多少?

……

思考:

1.替换策略的价值在哪里?

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过:“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记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是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用到替换策略解决问题,但替换策略中所体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都将被学生铭记。

那么,替换策略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首先是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将复杂的两个未知量替换成简单的一个未知量,即化繁为简,直至解决问题的核心。其次,在替换的过程中,教师多次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理解替换的过程与变化,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这样就将复杂的两个未知量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即复杂变简单、抽象的数变为直观的图,这便是数学中化归思想的体现。

2.学生如何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

学生如何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这来源于教师多次的追问:“为什么要替换?”对这一问题,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起初可能只有一点点的感受,因为学生只是初步积累了替换的经验。而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解答倍数关系的问题时已经有了深刻的感受,因为替换后可以很顺利地解决问题;在解答相差关系时,学生的体会更深了,因为进行替换后,发现题目真的变简单了,特别是通过替换居然可以一下子算出大盒的个数。至此,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替换的奇妙之处。第三个环节更是向外进行拓展——“三个未知量该怎么办呢”,有了之前的丰富体验和感悟,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替换的策略。

创设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简单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时时感悟、题题反思,使学生对替换策略的价值、数学的思想方法随着习题的解答从朦胧到清晰、从陌生到亲切、从单薄到丰厚,真正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责编杜华)

4.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篇四

夏天是美味的。各种味道鲜美的水果纷纷上市,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一串串淡绿色的水晶葡萄,一颗颗红彤彤的小樱桃,真是令人垂涎欲滴呀!还有夏天那甜甜的冰激凌,也是说不出的美味!

夏天是苍翠的。一颗颗清秀的柳树,那么葱茏、那么苍翠,就像一个害羞的新娘身着碧绿的衣裳,头上挂着碧绿的珍珠,清风拂来轻轻摆动,更是婀娜多姿。在一望无际的绿草中,朵朵鲜花时隐时现,仿佛是一群漂亮的小姑娘,身穿亮丽的花裙在碧草间嬉戏玩耍。

夏天是动听的。小动物们都一起聚集在林子里,他们唱的唱、跳的跳,真是莺歌艳舞呀!一仔细听,你就能听见蝉声阵阵,那是蝉在为他们伴奏呢!

5.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篇五

一、活动目的:

为了充分展现我校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并借此发掘有语言天分的学生,学校决定举办xxxx年**小学“多彩的语言”语言艺术大赛活动。

二、活动内容:

1、一、二年级配乐诗朗诵比赛;

2、三、四年级配乐经典诵读比赛;

3、五年级课本剧比赛。

4、语、数、英、综合四大科组及家委会语言才艺节目。

三、参赛要求:

1、要求内容健康向上。课本剧内容可以为国内外课文,允许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也可自编剧本。

2、每班出1个节目,形式不限。一、二、三、四年级要求全班参与,五年级4人以上。

3、选手必须脱稿比赛。

4、节目时间控制在4?6分钟,伴奏音乐自备,统一在比赛前一天交陈曲老师,有伴奏音乐的节目比赛当天需派一名负责人到音响处跟进音乐。

四、负责老师:

1、各班节目由该班班主任负责组织,副班主任协助排练。

2、语、数、英、综合四大科组节目由负责行政及科组长负责。

五、报名须知:

1、报名时间:第十周周四前

2、报名方式:采用办公网报名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报名。

六、比赛时间和地点:

时间:5月9日――13日下午2:20至放学

第十二周一:五年级

第十二周二:四年级

第十二周三:三年级

第十二周四:二年级

第十二周五:一年级

第十二周五4:30?5:30:语、数、英、综合科组、家委会

地点:体育馆

七、评委组成:

全体音乐老师和部分语文老师

八、奖项设置:

一、三、四、五年级评选出2名特等奖,3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

二年级评选出2名特等奖,4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

九、大赛规程:

1、凡获奖项的节目,都计入“文明花”评比。

2、参加比赛的班级在比赛前抽签,按照抽签顺序进行比赛。

3、各级比赛当天级长组织本级全体师生到体育馆参加观摩比赛,安排两个小司仪主持该级比赛。

6.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篇六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颜色的微妙变化,从而理解儿歌的内容。

2、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诗歌的创编。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教学诗歌图谱(一张),教学色彩纪录卡(一张),红、黄、蓝三种颜料,毛笔(七支),装有颜色的透明杯子(9个),黑板(一块)、一个帐篷、一台录音机和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宝宝老师带你们去个好玩的地方,好不好啊?(好)现在请小朋友们跟着宝宝老师随着音乐去寻找那个好玩的地方。(音乐完后)孩子们,这就是我们要到的地方——色彩空间。让我们一起来敲门看看这里面究竟住着谁?

小精灵: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色彩小精灵,欢迎来到彩色空间参观!在这个色彩空间里有许多奇妙的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找个舒服的位置坐下来。

二、教师进行调色操作,幼儿记录。

1、红黄颜色混合师:小朋友们,刚才色彩小精灵悄悄告诉老师许多关于色彩的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想)现在老师给我们小朋友来变个魔术,比一比,看谁的眼睛最厉害!小朋友,你们看,这两个杯子里面分另有哪两种颜色呀?(黄色和红色)

师:魔术师开始变魔术咯,请小朋友仔细听咒语:“红色黄色手拉手,变出了什么颜色?(橙色)现在老师再用变出来的橙色画一只橙色的橘子。

2、黄蓝颜色混合师:黄色蓝色手拉手,会变成什么颜色宝宝呢?(绿色)

师:现在老师用绿色画绿色的叶子,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念,念什么呢?(黄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绿色画叶子)

3、红蓝颜色混合师:红色宝宝说,我想和蓝色宝宝做朋友。让我们来变魔术,一起念咒语。“红色蓝色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4、红黄蓝颜色混合师:黄色宝宝说,我也要和红色宝宝、蓝色宝宝做朋友。咦,当红黄蓝颜色宝宝做朋友的时候,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黑色)

教师小结:现在颜色越来越多了,这个魔术真神奇,老师把这些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编成了一首诗歌,名字叫《多彩的颜色》。现在听老师完整地念一遍诗歌。

三、幼儿完整地学习诗歌。

1、幼儿跟着老师完整地朗诵。

师:请小朋友用好听的声音跟着老师念一遍诗歌。(念完后)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在诗歌中听到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手拉手,变出什么颜色画什么?

2、老师和幼儿一起朗诵。

师:这次请小朋友拍着手和老师一起有节奏地念诗歌。

3、幼儿分角色朗诵。

师:小朋友们念得真好听。现在进行个比赛,女孩子先念,然后轮到男孩子念。比一比,看男孩子还是女孩子能干。

四、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诗歌创编。

师:红色黄色手拉手,变成橙色变橘子。除了橘子是橙色的,还有什么是橙色的?(花儿、太阳……)那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分别是绿色、紫色和黑色的?把你认为是绿色的东西画在绿色下面的括号里,把你认为是紫色的东西画在紫色下面的括号里,把你认为是黑色的东西画在黑色下面的括号里。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带着你们的色彩记录卡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吧。告诉客人老师“什么什么手拉手,变出什么画什么?”

五、结束部分。

小精灵:小朋友,我和你们一起去美丽的大自然中发现更多的色彩秘密。

师:孩子们,跟我们的客人老师说再见吧!(客人老师再见)现在我们随着音乐和色彩小精灵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更多关于色彩的秘密吧!

附儿歌《多彩的颜色》

红色黄色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橘子;

黄色蓝色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红色蓝色手拉手,变出紫色画茄子;

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轮子。

教学反思:

此活动是一个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语言活动的特点。孩子们喜欢说,有机会说,还能勇敢地说。这是因为老师给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如谈话的形式有自由交谈、分组交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从而使小朋友都有锻炼的机会。而老师活动设计的思路也非常地清晰,小朋友通过引出话题—自由交谈—分组交谈—拓展谈话范围层层深入的环节,轻松地解决了整个活动中的重难点。只是由于孩子对个季节的认识和兴趣也分清了,我觉得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的想象力,观察能力还提高。

7.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篇七

一、组织专门教研组,挖掘农村自然资源中的游戏素材

农村幼儿园应组成专门的教研组,负责挖掘农村自然资源中的游戏素材。教研组要根据幼儿对农村自然资源的兴趣和需要,制定游戏活动。例如某中心镇幼儿园的幼儿对各种各样的种子产生了兴趣,该幼儿园教研组就以此为契机,制定了数学游戏活动:利用实物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让小班幼儿按种类、大小、颜色分类,认识1和许多;让中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排序;让大班幼儿进行数的组成、加减运算、单双数的练习。

各农村幼儿园的教研组应集思广益,定期组织幼儿教师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设计游戏活动的大赛,发现好的游戏方案并将之推广。例如某乡镇幼儿园教师设计的“黑猫警长”游戏,就是让黑猫警长走田间小路,跨田垄,冲进用玉米秸搭成的山洞,救出被大灰狼挟持的小白兔。诸如此类的游戏不仅充分利用了农村现有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发展了幼儿的游戏能力,非常有借鉴的价值。

二、挖掘和创新农村民间游戏,丰富幼儿游戏内容

农村民间游戏较充分地利用了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农村幼儿园要对其进行挖掘和创新。如将“石头、剪子、布”和“老鹰捉小鸡”这二个游戏结合在一起,在玩“石头、剪子、布”的过程中,谁赢了,就可以做“老鹰”。又如将传统的民间游戏“跳皮筋”在保持原有游戏规则不变的前提下,配上适宜的童谣(长皮筋,拉拉好,大家都来跳一跳。一、二、三,左脚跳;三、二、一,右脚跳。左脚跳好换右脚,蹦蹦跳跳身体好),让幼儿边唱边跳。

有些农村民间游戏如“斗鸡”“鸡鸡林,砍大刀”等存在不安全因素,教师要注意区分和取舍,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如“鸡鸡林,砍大刀”,原游戏规则是A、B两组幼儿面对面间隔一定距离,若A组幼儿唱:鸡鸡林,砍大刀,你那班里随俺挑?则B组幼儿问:挑谁?A组幼儿需答:挑××。由于被挑中的幼儿需飞跑向A组并将手拉手的幼儿冲开,往往会使幼儿受伤。因此,应将其进行改编,如让幼儿之间相互扯着长布条,被选中的幼儿只需冲开长布条就可。

三、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辟情趣盎然的游戏场所

农村有草地、小河、果园……这些都是进行游戏活动的天然场所。教师可有计划地带幼儿到柔软的草地上做模仿操、徒手操;可在形同平衡木的田埂上练习平衡动作;到小河边练习投掷。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

农村场地大,自然物多,许多游戏都可在野外进行,有助于克服农村幼儿园体育器械、设施不足的困难。如游戏“老鹰抓小鸡”“小兔钻山洞”“追影子”等,只要组织得好,没有头饰等游戏媒介,幼儿照样能玩得兴高彩烈。以游戏“学做解放军”为例,教师可引导幼儿采些野花、柳条做伪装用的头盔,用石头、小树枝当武器……这就解决了无解放军装备这一难题。

8.丰富的情感与语言表达学习 篇八

关键词:情感 想象力 语言表达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完美地用自己的声音诠释一部作品,这要归功于他(她)丰富的情感及想象力。无论是优秀主持人或艺术家还是身边的同学,从他们的谈吐的内容中,不难发现它们的情感较普通人来说更为丰富与细腻。而情感丰富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对作品更敏锐的感知力。

播音主持,作为语言艺术,通过感受去表现并再现生活是它的一大特点。既然“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怎么可能希冀以无情之语感动有心之人呢?即便有一点虚假,也可能会产生反面的效果。因此,学会摆脱庸俗,用真挚、崇高、独特和丰富的感情,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一种重要的使感情运动的方法就是:情景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指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创作主体的播音,是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再现出来的过程。但我们要明白的是,这些情景有的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比如说欢庆佳节;有的是没有经历过的,比如说龙卷风袭击。情景再现时,前者我们可以靠直接得来的经历去创作诠释,后者就只能间接地去想象了。

不过,想象并不是随意驰骋,它得以符合文本的需要为前提,尽量还原稿件中的材料。由于一个人的亲身经历毕竟有限,不可能所有种类的知识都有涉猎,因此我们要主动去提高自己的形象感受的能力,为丰富的语言情感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提升这种能力?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四种方法。

一.学习社会

播音主持是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与不同的实习工作,不管你实践的领域是否与播音主持相关,作为语言艺术,它会渗透在你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在参与的过程里注意观察、用心体验。如此你一定会在专业表现上越来越“接地气儿”。

二.深入生活

优秀的艺术家通常都是热爱生活的,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首先你不能闭塞自己,只在自我固有的天地中漫游是无法让你得到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去尝试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比如亲手种一盆植物直至长成,或是乘一趟公交车,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并记录下期间你观察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现今社会人心浮躁,沉静下来做一件事情一定会让你感悟良多。

三.开阔视野

艺术是相通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应有意识地欣赏优秀话剧、音乐、电影等艺术作品,寻找共鸣之处并运用到相似作品之中。这也是得到间接经历的最快最靠谱的方式。增加自我艺术修养的一种极佳方法就是看话剧,一来它与播音一样同为语言艺术的一种体现,二来话剧剧本取材于真实生活,是很直接的情景再现。创作是需要热情的,这一点从话剧演员的身上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观看的同时相信你也会深受触动,进而会对语言艺术有新一层的认识。摒弃所谓华丽的拿腔拿调,回归朴实的语言感觉才是我们应当做的。同样,音乐与电影中包罗万象的情感与事物也是我们应当去感受的,你用心感受的次数越多,你的情感就会越细腻,感受力也就会随之变强,那么当你再一次面对一篇作品时,就不会头脑空空了。

四.博闻强记

博闻强记有多种方法,这里我想推荐的是阅读名著。为什么你要阅读名著并学会欣赏它们呢?有三点确凿的理由:首先,名著也能开阔你的视野;其次,名著助力你的成长;最后,名著可以让你了解生活并认识自己。尤其是这最后一点,它可以引领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也许你从许多书中都能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读进去了,会进入到更高的境界之中。

另外,在阅读名著时,我的建议是应当大段大段地去读。别只看一个自然段就打住,你读的内容越长,你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在朗读一篇作品时应当先看懂全文,理清脉络。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下斯蒂夫·艾伦说过的话: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中,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代的聪明人一样,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丰富的想象力是情感充沛的前提,拥有丰富的情感才能细腻准确地诠释一部作品。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与分析总结的过程,它应当是与你的播音主持学习相辅相成的。

9.大自然的语言 篇九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执教:涿州实验中学李雅静

执教班级:涿州实验中学八年级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 “销声匿迹”等词语。

2.能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1.默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10.大自然的语言 篇十

教学重点

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因素的说明。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教师范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让学生把每一部分内的段落序号,依次填入课后练习一中四个问题后面的括号中。

5.引导学生逐次分析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写出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A.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

B.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

C.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用小黑板出示板书设计)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6.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7.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委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用小黑板,出示板书设计2)

8.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9.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七。并谈谈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的作用。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试分析本文安排材料的条理性(包括部分间、段间、段内层次安排)。

4.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特点。

5.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1

板书设计2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准确,说明方法的恰当。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第1题。

复述可分为概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本题要求详细复述。具体要求是:

①严格按照原文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②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要背诵课文。

③题中十一个词语都要用到,语言应重新组织,可调整某些句式。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以下作用:

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将物候这种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

②描写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有如展示一幅幅精彩动人的四季风景画,引起读者对物候知识的兴趣。

③以四季为序,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从而使读者理解物候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2.检查作业2。

本题共有三问。第一句按课文回答。

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排列是很有条理的。这四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程度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是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经度和高下的差异,都属空间因素,“古今”差异属时间因素。这四个因素,由空间到时间,从主要到次要,安排得很有条理。

3.结合检查作业3、4、5,进行新课。

(1)结合检查作业3,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安排材料的条理性。

说明文讲究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不论是全文的安排,还是段与段之间的结构,或是一个段内的层次,都要注意材料的条理性。

介绍物候学,首先必须弄清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本文开头第一部分就具体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只有弄清楚这个对象,才能说明这门学科的作用。于是第二部分就说明它的作用。由于研究物候的作用主要在农业,所以重点说明它对农业的重要性,至于其他意义,则放到最后作补充。在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时,举例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来临有早有迟,因此,第三部分就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概括了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的各种意义,结束全文。这样安排材料,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条理性很强,便于阅读和理解。

本文的段与段之间也很有条理性。如第一部分三个段落,先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接着说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然后引出物候学的概念,由现象到概念,从具体到抽象,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条理。又如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素。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今天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2)结合检查作业4,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特点。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为了激发阅读兴趣,使人不觉枯燥,语言运用是十分生动的,尤其是开头两段,更具特色。第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描写得生动形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一句,“沉睡”、“苏醒”以拟人的手法,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前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散句,描绘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图画,写得很有文采,“次第”一词用得典雅;写燕子,是“翩然”归来,似乎让人看到小燕凌空飞翔的轻快风姿;写叶子“簌簌”落下,则不仅能见其形,而且简直能闻其声了;再如“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等词语都很富于表现力。

第2段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得更有特色。全段扣紧“大自然的语言”来写。先用一组整句写植物:“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传语”和“暗示”把物候现象写得极有情趣。第3句写布谷鸟,句法不再因循上文而有了变化:“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句式与上文错落有致。尤其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既符合鸟鸣节奏,又切合农事实际。这一段用拟人化手法的描写,赋予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以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手法使语言十分生动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说明文的语言生动性与记叙文的不同。记叙文用描述的语言,突出事物的形象,是为了以情感人,使读者受到感染;而说明文只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强形象化,用以更好地说明事物。

本文的语言在注意生动性时,更注意了准确性。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可以说,本文语言的生动性是以准确性为前提的。上文列举的语言生动性的例子,它们所表现的物候现象都是真实的,所以也是准确的。在下文的说明中更注意到准确性。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复杂”、“灵敏”两个词语准确地表现了物候观测的特点。又如在说明“逆温层”情况时说:“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特别是”这个词语准确地强调了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一个“反”字,点出了这种现象的特殊性。本文的语言准确性还体现在运用术语和数字上。适当的运用术语可以使说明文表述得更科学,如“物候”、“物候学”、“生态学”、“农业气象学”、“逆温层”、“经度”、“纬度”等;一些数字的运用可以使文字表述得更加周密和准确。如“拿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这些数字一目了然,不须再加说明就可以知道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古今是有差异的。

(3)结合检查作业5,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布置作业

11.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篇十一

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曾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玩耍,也是一种学习和生活。幼儿通过各类游戏,不仅可以发展动作技能、语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想象和创造力,而且还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其智力,助其养成良好习惯。钟祥市石牌镇中心幼儿园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开展有农村特色的游戏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有农村特色的校园环境。该园地处村镇,有许多乡土资源可供利用,而儿童民间游戏源远流长,具有取材简单、易学、种类丰富、玩法多样的特点,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该园把民间游戏融入到日常园本课程中,收集具有乡土特色的材料,开展民间游戏活动。

此外,在幼儿园院内栽种一些本地区常见的树木、花草,再饲养一些小动物供幼儿观察;还开辟出一块园地设计成农家小院,院内种植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玉米、花生、甘薯、大豆等,供幼儿观察、管理、记录。幼儿园的一些大型玩具也是利用乡土资源制作的,如利用树叉、废旧轮胎等做攀登架,利用易拉罐排列成“梅花桩”,利用秸秆围成迷宫等。这样既经济又独具特色,也能引导孩子们自主游戏、主动探索。

因地制宜解决活动材料稀缺问题。师生共同动手、共同搜集一些农村的废旧物品,或者是现成的廉价材料。孩子玩的东西需要频繁更新,而利用一些废旧物品来制作玩具,既经济实惠,又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孩子的活动兴趣,例如:泥、沙、植物秸杆、蛋壳、火柴盒、塑料瓶、玉米皮、各种粮食等等。选择安全、卫生、无污染的自然材料用于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操作和游戏,这样便解决了室内、室外操作材料少的问题。

根据农村现有条件,开设有农村特色的区角活动。比如:角色区——集市。开展集市活动,能满足农村幼儿参与成人交易活动的欲望,拓展其社会交往能力。还可和幼儿一起用废旧物品在活动中自制“商品”,进行售卖。如大班的“特色编织区”内孩子用农村随处可见的玉米皮编出了“小提包”“小花篮”。数学区内孩子们用花生、玉米芯、高粱杆、豆子等材料来进行排序、比较、测量、称重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提高数学操作技能。自然角内孩子们观察鲜活的动物和植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详细记录,获得了科学经验。美术区内孩子们运用画、做、剪、贴等方法在蔬果、石头、泥土、叶子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创设开放的户外活动区。首先,利用乡土材料,自制丰富的活动器材。春夏之际,利用马兰叶制成鞭子,玩骑马游戏;秋季,利用玉米苞皮编成辫子,玩“过河、走平衡”的游戏。其次,深度挖掘传统游戏的玩法,比如,滚铁环、踩高跷、竹竿游戏、摇大绳、翻绳、编花篮等,几根绳子,孩子们可以用它跳绳、拔河,也可以当作小路走一走,当作小河跳一跳;几个沙包,夹着跳一跳、顶着走一走、用沙包投篮、两个人抛一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户外活动区的内容,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交往机会,而且让幼儿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通过开展各种游戏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而且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潜力,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幼儿的和谐发展。在不断摸索、总结、创新与反思的过程中,丰富的乡土材料不仅给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带来了活力,还带来了特色与希望!

总之,农村幼儿园只要充分挖掘乡村的优势,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大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就一定能在游戏这块土地上开放出更多绚丽多姿的花朵。

12.仿写, 让语言丰富起来 篇十二

一、在语境中仿写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先生认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提供能激发和支持儿童有意义的语言使用的情境, 让儿童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 从说话中学习说话, 从聆听中学习聆听, 从阅读中学习阅读, 从习作中学习习作。”[1]在仿写词、句、段的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具体课文的语境进行, 否则, 脱离了课文, 既增加仿写的难度, 又会出现泛泛而谈的情况, 难以收拢, 起不到仿写的效果。

仿写一个词语, 要结合这个词在一句话中的意义, 结合这个词的前后词语。如仿写何其芳《秋天》诗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中的“栖息”一词, 只有先了解“栖息”一词“本来是描写有生命的物类, 用于此句诗中既概括了秋天在农家里的状况, 又将虚无的东西视像化了, 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才能进行合理的仿写。这样, 由“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可仿写出“秋天栖息在山坡的羊群中”“秋天栖息在柚子树上”“冬天栖息在故乡的河床上”“爱栖息在风里”等等。

仿写一句话要充分理解这句话在语段中的含义和作用。如仿写何其芳诗《秋天》中的诗句“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时, 既要理解“游戏”“梦寐”这些词语的意义, 又要领悟诗句中流露出的诗人心里微颤着的喜悦与梦想。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 用微颤着的喜悦与梦想之情, 品味出那么一种氛围, 那么一种神韵的秋天。这最能勾住读者的心魂。有了形与神的相似, 所仿写的语句才是绝美的。例如有一学生仿照“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时, 写了“冬天回味在孩子们的心里”一句, 从字面上看, “冬天”对“秋天”, “心”对“眼”, “回味”对“梦寐”, 无可挑剔, 能仿写出这样的句子, 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要加以肯定, 但细细品味, 仿写的句子总感觉不出一丝冬天的神韵。

二、在心境中仿写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必有思想的引领、情感的渗透, 因而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必须要有心灵的介入, 言为心声, 我们不能割裂心与言之间先天的联系。

抒写感恩之情时, 就一定要有感恩的心境;描写大自然的景色, 就必定要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如写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 在选好几篇范文仿写之前, 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留意父母的一句话、一举手、一投足所流露出来的深情。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 就是选择了父亲老态蹒跚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 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在这个细节描写中达到了最高点。教师可用一些感人的语言渲染, 如:我们是父母最珍爱的宝贝;我们在母亲的温柔中行走;父母整日奔波在生活劳累里, 却把牵挂装进行囊, 把所有的爱写在心里;我们常把父母当做影子, 而父母却把我们视为生命的全部;父母是我们的根, 是我们对生命的向往、对生活憧憬的源泉。此外, 教师不要局限于讲解课内的几篇文章, 要适当延伸到课外, 选择一些感人至深的文章或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 激发学生“我要感恩”的心境。学生如果有一丝胡适的“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 如果我能宽恕人, 体谅人———我都要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的同感, 如果有一丝梁晓声向母亲要一元五角时所发出“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别的东西, 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梁晓声《慈母情深》) 的感慨, 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感恩文章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循序渐进仿写

仿写, 要循序渐进。在初中阶段, 仿写可分阶段进行:初一重点进行仿词、仿句练习;初二侧重仿段练习;初三再在仿词、仿句、仿段基础上进行仿篇练习。从句到篇, 由简单到复杂, 对一个写作基础单薄的学生来说更为有效。

(一) 仿词训练

仿词也即造句, 即写一句话, 句中要用到某个词。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文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词语进行模仿训练。

1.选择课文中的新词对照原文仿写, 如啜泣、纳罕等。

2.选择富有文采的描写性词语、议论性词语、抒情性词语、哲理性词语进行仿写, 如描写性词语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抒情性词组“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等。

3.由几个词语连缀成一段话, 表达某一个方面的意思, 如把啜泣、纳罕、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等词连成一段话, 表达“经历某一事情后, 我的一些非同寻常的感受”。

(二) 仿句训练

仿写一个句子, 使仿写的句子与原句的句式对称、相似, 内容呼应、连贯。如要求学生运用形象比喻、渐次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春》的最后一段, 纵情地对某一事物进行赞美。

(三) 仿段训练

鲁迅的散文诗《雪》中有这么一段:“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 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 七八个一齐来塑罗汉……”作者先勾勒儿童戏雪的近景, 接着特写坐在雪地上的“大阿罗汉”, 形成了意境的层次与景深, 使画面格外鲜明动人, 然后用一连串“分镜头”具体、细致地表现了雪罗汉消融的过程, 描写生动传神。在指导学生仿写时, 可让学生按“近景到特写再分境头”的方法, 结合语段中的“洁白”“明艳”等词语, 描述一段自己在雪地做游戏的情景。

(四) 仿篇训练

仿篇训练重在模仿一篇文章的精妙的构思、整体结构、开头结尾、表现手法等。对于生活经历较少、素材积累相对贫乏的中学生来说, 除了加强接触生活和积累素材之外, 仿篇时不妨借用身边的宝葫芦———语文教材, 让它成为仿写的聚宝盆。[2]如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不求甚解》驳论文, 课文结构是“树靶子—射靶子—提出自己的主张”, 即先摆出对方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再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辩驳, 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书必须反复阅读, 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在仿写时, 可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错误的观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加以批驳, 写成一篇议论文。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关于语文训练的讨论[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12) .

13.大自然的语言 篇十三

春姑娘来了,她唤醒了还在冬眠的动物们;再派报春使者—燕子,归来。淘气的鹦鹉偷听到了春的消息,站到枝头上叫了起来。小鸟们听到了,都叽叽喳喳地谈论起来。小草宝宝也从地底下探出头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听!叮咚-叮咚-是小溪姑娘唱着欢快的歌曲来迎接春姑娘的到来。小鱼儿游来游去,还咕嘟咕嘟地吐着泡泡呢!百花竞相开放,柳树在为自己梳理秀发。啊!春天!生机勃勃的春天!

夏哥哥让春姑娘休息会儿,自己来值班。夏哥哥一来,仿佛整个大地都要被烤熟了。蝉在树上“吱---,吱—”地叫着,好像有唱不完的歌,偶尔停一下,另一波又开始唱了。庄家卫士—青蛙正在工作呢!“呱,呱!”好!又抓到一只害虫。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玉立的开放着,有的像害羞的少女,躲在荷叶下;有的像还未睡醒的小孩---含苞待放;还有的大方的绽放着,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美丽。

秋姑姑拄着拐杖,替我们把蚊子赶走了,慈祥的笑了。她的笑声

使秋天变得更加生机勃勃。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田野里,金灿灿的麦子,雪白的棉花。你瞧,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果园里,苹果笑红了脸,石榴笑破了肚皮,香蕉笑弯了腰。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大树的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地落了下来,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随风飘舞。这时,松柏显得更苍翠了。而菊花正是盛开的时候,洁白如雪,粉嫩如霞……真是美丽极了。

冬爷爷拄着拐杖来了,他洒下了一瓶白色的粉末---雪。雪飘舞着,像玉一样白,烟一样轻,风风扬扬飘落,好美丽哦!一会儿,大树便穿上了雪白的外套。冬爷爷怕冻坏了路边的小草,便给他们盖上了厚厚的雪被。小松鼠正在匆匆的找坚果呢!郁郁葱葱的松柏树像守卫边疆的战士一样矗立在寒风中,它的存在为冬天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腊梅开放着,散发着沁人的香味,更是让人神清气爽。怕冷的动物们都藏起来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14.大自然的语言 篇十四

夏的语言——池塘里开满了白色和粉红色的桃花;知了叫得欢;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呱地叫;桂花到处香……

秋的语言——天空中的大雁、燕子向南方飞去;田野里,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棉花朵朵白,高粱涨红了脸;柿子红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冬的语言——河水结冰;雪花飘飘;人们穿上了棉衣,戴上了帽子,围上了围巾;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腊梅花开了;天昏沉沉的,是下雪预兆……

晴天的语言——晚上星星多,月亮高挂;燕子飞得高;鱼儿游得欢……

雨天的语言——蛛蛛收网;蚂蚁往高处搬家;鱼儿跳出水面;乌龟背上出汗;燕子飞得低;地面潮湿;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含羞草′含羞′(除人为触碰)……

上一篇:蒲县环境保护局环保监督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大班龙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