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问题集锦

2024-11-06

采访问题集锦(共12篇)(共12篇)

1.采访问题集锦 篇一

1、确定采访目的在采访之前,首先要确定你本次采访的目的。你想让别人知道些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采访?你的采访能给大家带来些什么启示?……

2、确定采访人选

在确定好采访目的后,第二步便是寻找被采访人。要找的被采访人必须与采访目的息息相关,无关的人不要夹杂其中。

3、了解被采访人

确定完采访人选后,你要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经历等等。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采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更会影响到你提问的质量。

4、认真设计问题

设计的问题要能体现采访目的,承上启下,相辅相成。采访完毕后,需要做到以下2点:

1、整理采访稿,仔细阅读几遍,充分理解

学习工作背景~~侧面反映

正是学校建校80年之际,我有机会结识这样一位北国药苑的学长校友,想借这一机会,寻觅北药莘莘学子的毕业踪迹,想寻着母校优良传统的延续着的血脉,见证我们的校友以北药精神献身药业,借以勉励我们在读的年轻学子。-------------------------真是很感谢您!我们还是单刀直入,直接进入主题吧。师兄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就是您的一些可以公开的个人情况,您随便聊聊就好。--------------------------(能否请您对大学生活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呢?具体可以谈一下您当时的学习情况、社会工作、社团参加情况、参与的各类竞赛和获得的奖项,如:参与的科研立项、发表的论文等等,谢谢!)

--------------------------(您本科毕业以后选择的去向是什么?考研,出国,还是直接工作?能否请您解释一下这样选择的原因?)--------------------------在我们娇小精致的校园里,那条银杏路您还记得么?对学校的点点滴滴,您能记起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从现在来看,我们学校学风特别好,光从自习占座的情况就能看出来,在您上学的那会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过占座引起的一下糗事?-------------------------我们学校虽然只是省重点,但药学的各个专业也有全国排名前列的。您当时入校选专业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考虑?出于就业方面还是兴趣之类?-------------------------想请您先谈谈现在的工作状况?据您了解我们的校友毕业后大致在哪些岗位发挥作用?-------------------------在众多大学中,我们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名气不如一些综合大学,但据了解很多药界的单位是很愿意接受我们的毕业生的,你怎么看?据您的了解,我们的校友在找工作的时候,情况怎么样?

-------------------------在就业方面,您能谈谈我们学校的优势么?-------------------------在北药几年的学习,母校留给您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这在您的工作中产生着什么样的影响?

-------------------------那您认为我们的不足又在哪里呢?能提些建议让我们学校来进一步完善改进。-------------------------为了让我们现在的学生有一些对未来的规划,能不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建议呢?---------------------------谢谢您这么好的建议!我想这些建议对所有药院的同学都是很珍贵和有用的,这会对我们学校将来的培养方向提供很好的指引。

最后,在建校80年之际,您对母校有什么寄语么?、--谢谢您的参与这次活动,相信有你们这些有为的校友的经验及建议,一定会使母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药学精英。由衷的感谢您的参与,祝师兄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校园人物专访的话,你可以问她学习上的成功给他带来什么感受,还有问她课余时间爱做什么,给现在学习跟不上的同学一些建议,家里的氛围给她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怎样处理同学关系与老师关系,在学校里学习到了什么(除学习外),当学习与学校工作发生冲突时,你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采访有特征性的人物,我以前是采访老师的,可以问 : 学校伟大事迹

他对于学校有什么看法 在学校的的工作心得

教育的学生有什么成就,为此骄傲吗

其实有很多插入点,但很重要的是问题不能重复,相似。问题要有价值,采访的人物人际关系如何,性格特征,都要调查清楚,要做到面面俱到,要冷静的说~~~~~~~

Q1.请问你唱歌那么好听,有什么秘诀吗? Q2.你计划以后会出道进娱乐圈吗?

Q3.其实,现在有很多人都会原创歌曲去唱,你有这个打算吗?

Q4.每个人都有失败的经历,你觉得你经历过演出时最失败的事是什么? Q5.你唱过那么多首歌曲,你自己觉得哪一首最好听? Q6.你比较敬仰哪一位歌手? Q7.你的目标是什么?

Q8.可以说说你的演唱经历中最难忘的一次吗?

Q9.你怎样在成为校园十佳歌手的同时还保持着好的成绩? Q10.最后,你想对你的fans们说些什么?

要看你是要写什么类型的稿件了,一般的校园活动,写成消息的话,把事情来龙去脉写清楚,还有就是写上某某领导参加了就行了。

访谈的话,一定要事先准备好采访提纲,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实际,不要大而空,例如:“你对这次获奖有何感想”,这样的问题最好不要提,可以换成“赛后,你会怎么庆贺一下?”“你最想把获奖的消息告诉谁?”……总之,在校内采访,多问一些和普通学生相关的话题。还有,上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之间应该有一个平缓的过度,这样谈话就自然多了。最后写作时,一般抓住一个点就能写一篇(一次采访通常可一些好几篇稿件)。例如校运会的采访稿件《长跑冠军厌穿皮鞋》《“我喜欢的感觉”——访长跑冠军某某》《每天跑步半小时——冠军是怎么炼成的》……如果你专门就某个问题采访了某人,那就简单一点,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写一篇就行。

1.进入大学后,觉得大学学习和以往学习比有什么不同呢? 2.学习和工作上成功的感受 3.学习与学生工作冲突如何处理 4谈谈自己的工作经历、学习经历

1.请问您执教屈指算来有几个年头了? 2.请谈一下您年少时期的语文学习经历好吗? 3.您对当今高等学校的语文素质教育有何见解?(好处或弊端)4.您是怎样看待当代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的? 5.有人说,语文老师总是会偏爱某些有资质的学生,您是怎么看待的?您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 6.有人认为语文的学习不像数理化一样,需要动脑子,都是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您是怎样看待的?您认为高中生想学好语文有什么诀窍吗?

高一新生,刚从家里搬进学校,很多人不可能马上独立,叠被,洗衣服,处理内务都不会,还有到了新学校都比较陌生。你就往这方面想,比如“觉得新学校怎么样?” “对学校的环境设施等等满意不满意?” “平时在家有没有自己叠被、洗衣服,到了学校自己做,有没有自己做个准备?”

高二,应该文理分科了,也在学校住了一年,比较了解情况,往这方面想。比如“你们平时在宿舍怎么过的?” “平时你们自己怎么安排宿舍卫生打扫,或是如果你们同学之间遇到矛盾怎么解决的?” “你是文科还是理科,学习进度跟得上吗?感觉和以前有什么区别?”

高三,即将面临高考,肯定比较紧张,课业也比较大,考试多,往这方面想。比如“学校怎么安排学习、复习的?”

“这位同学,考试怎么样了?学习紧张吗?作业多不多,平时要做到什么时候?”

“怎么安排的你们的作息时间,晚上几点睡觉?” “打算报考什么大学?”

串词,就根据他们对你问题的回答,自己做一个回应。问:平时几点睡? 答:晚上12点、1点(串词):到高中学习真的很辛苦呀…… …… 同学答:恩…… ……

然后接着问下一个问题,就行了,自己随机应变吧。

1、是什么让你想到去创业的?(你的创业目的)

2、在你创业前,是否收到过家人亲戚的影响?如果有其中谁对你影响最深呢?

3、是否有过销售或其他相关经历在创业中重要吗?

4、你在创业中遇到过什么困难?(让你最印象深刻的)

5、在创业的过程中你觉得启动资金在准备过程中占多大作用?

6、你认为一个创业者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

7、你在创业的过程中是否丢失过机遇?如果是那么让你再来一次,你会做些什么准备呢?

8、对新的创业者留下些寄语吧

很抱歉占用各位宝贵的时间,在此谢谢大家。跑步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是早上跑好还是什么时间跑好? 每天锻炼跑步有什么好处? 空腹跑步有利健康吗? 怎么跑步最科学?

跑步能让学生得到什么?

1、获奖感受;

2、下一个目标;

3、赛前如何准备;

4、团队成员友情;

5、团队成员特长;

6、足球带给学院生活的意义。

问:天气真的开始冷了啊!

答:是的,晚上温度不超过十度,我也都已穿上线衫了,真的挺冷的。不过教室里还行,至少比室外暖和。(笑)

问:现下只是个开头,冷的日子还在后头,你还会一如既往的来教室学习?

答:是的,一定会。

问:那么,是什么推动了你能如此不论严寒酷暑,坚持不懈,刻苦学习呢?

答:不知你看过路遥的作品没?如果看过,我想也许你就能理解了。我也早已将自己看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人生》中的高加林了,推动我们的动力主要来源一处:摆脱农村,摆脱困苦,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生活,绘自己的人生。这是其一,其二,我不得不想到我那劳苦的老父老母,真的,他们太辛苦了,太操劳了,一辈子,就埋没在黄土地中了,人生是多么美妙的,可他们……也正是这样,我更不希望自己重蹈他们的覆辙。

我是个普通的人,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说什么为社会贡献之类的空话,摸着自己的心讲,真的原因也就上面说的两个,实际归根结底是一个。

问:我想功夫也算不负有心人了,今年你再次得了一等奖学金,这也是对你努力的一个见证。那么,对奖学金你怎么看?

答:在生活上,奖学金的获得对我而言真的很重要,因为我的生活费大部分来自这里。不过也可以这么说,差不多也就是为了生活费,我也更努力的争取奖学金。但至于我的理想,绝不会仅局限在这几百元的奖学金上,仅受制于这一点的荣誉上。人应该有更高的目标,我也在不断激励着自己,想摆脱困苦,需要有更高的理想,再为之拼搏。而眼下我的高理想是想考研,但实际情况似乎不太允许,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这个事还早,以后再说吧。至于眼下,我想不管考研与否,眼下先把自己的专业课程学好,尤其抓好英语和政治,为以后做准备。

问:听说大二马上要进行英语四级考试,能否以英语学习为例,介绍介绍你的学习方法?

答:经过最近几次的练习,我发现,我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坎儿主要就是词汇量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词汇的积累对英语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要重视听力和阅读理解,我们都知道,听力和阅读理解的分值占了试卷的百分之七十,因此这两部分发挥不好,英语再想及格就危险了。

而眼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停的背单词和做真题,我想只要认真地对待,也定能取到相应

问:真的好不容易啊,终于“请”到了你,好像真的很忙,都忙些什么呢?

答:学习啊,主要就这个了。你每次来找我的时候我实际都在教室,一般我都不在宿舍,就是在学习而已。

问:怎么,要考研吗?

答:是的,就是因为考研所以才这么拼的。

问:那准备的怎么样了?

答:今年才正式开始准备,意向是考苏大的研究生,所以已经买了今年的书,现在开始全面的学习工作,所以现在很忙。要说准备,实际也早就开始了,从大一就已经定下了考研的目标。因此在前三年就在做准备,首先把英语学好,而且是要学得很出色,这个是关键。其次,就是平时的多积累,希望在考研试卷上能有超常的发挥,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

问:考研也挺困难的,为什么一定要考呢?

答:综观现下的形势,觉得似乎考研才更有出路。现下社会大学生遍地是,因此想要出人头地,只能考上研究生。而与别的同学不同,他们可以靠靠父母,走走小后门,对自己的将来可以心安理得,而我不同,我只能靠自己,思前想后似乎也就只有这么一条路。

问:那么,在目前的学习过程中有碰到困难吗?

答:当然。眼下最大的担忧就是怕时间来不及,书本很多,怕来不及看。至于内容上,自学也绰绰有余,实在不行向可以向老师请教。

问:那么我要为你加油了。问一个实际的问题,如果考研考不上的话,怎么办,想过没?

答:这个……应该会直接参加工作了。

问:那有没有考虑过再考一次?

答:应该不会,因为再来一年意味着要多投入金钱,以我的情况似乎不允许。因此,我会加倍努力,珍惜这唯一的一次机会。

问:那么,如果考研考上了后,也同样需要很大一笔开销的,这笔开销来自何处呢,你父母的意见呢?

答:父母一直支持我的。我从小父母就希望我能做个读书人,摆脱农村,不要像他们一样,一辈子牵绊在贫苦上,所以他们全力支持我。至于以后的费用,父母资助我一些,我再申请助学贷款,现在花点钱,却是长久投资,将来必有很大的收益。

问:最后,能不能根据你自己的情况,给予学弟学妹们一些学习经验呢?

答:“学习是门苦差事”,我现在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想取得好成绩,不是随口说说就会来的,需要付出努力的。而之于学习的经验,首先我想应该记住这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想学习好,只要做到这两个字:“勤”、“苦”。再引用一句话,“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而具体学习经验,一时还讲不来什么,像我们学文的那就是要多读多背多记多积累,还要多写,理科的我想也是要多做多接触多练吧。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勤”字,所以我想我能给予大家的学习经验就一个字——勤。

普通的,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特殊的他们,刻苦勤奋,寻着自己的路,最后只对你们说一句:同学,一路顺风!

2.采访问题集锦 篇二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存在问题,处理措施

1新闻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遵循新闻采访原则是做好采访的前提,但即便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深入研究这些存在的问题,对做好采访工作十分有益。

第一,采访重策划而轻“创意”。记者采访进行一些策划是必要的,在采访中发挥记者的主动性同样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主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体现对采访报道内容的选择、表现、评价等方面,而不能因策划在报道“导向”正确性上出现问题。现在媒体上报道一些事件,常常出现观点不明确或有意模糊观点,甚至错误把握事件的主题等问题,导致误导民众。

第二,新闻采访记者高高在上,不耐心倾听当事人的倾诉,记者与被采访者关系不谐和。在采访中,存在一种现象,即记者不是沟通者而是“救世主”,好像是“公平”“正义”的化身,高居于事件一方之上,做另一方的支持者,失去了新闻记者客观报道的本质。这是记者对事件不作深入了解,先入为主,先自己设定了事件的性质,不从实际出发,甚至不尊重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对一些敏感问题、棘手问题,采访时没有掌握原则,对产生的社会效应没有足够的估计,对新闻正能量思考不足。

第三,采访技巧不娴熟,不能积极与被采访者深度沟通。记者是职业新闻宣传工作者,应该说其采访技巧应是不断进步的,是能够胜任采访工作的,是可以完美完成采访工作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记者不能自如地运用采访技巧,甚至不清楚基本概念,直接影响了采访任务的完成。例如,一些记者搞不清正问法、迂回法、反问法、设问法各自的含义,运用中有些什么要求,不能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第四,对采访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价值思考不深入,采访的针对性不强,社会效应不明显。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记者对采访思考不深,没有深入思考事件或人物的社会效应。记者在作采访记录时,不仅要认真记录所见所闻的东西,还要十分注意记录下访问对象的思想观点,以及记者本人的思考、联想和评价等,使记者更好地认识、把握客观事物,提炼新闻主题,丰富新闻报道内容的关键。但正是在这个关键之处,有的记者没有把工作做细做深,使有极高社会效应的新闻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处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2.1增强新闻敏感意识,做正确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高度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政治责任感是一名记者必备的素质,只有充分认识政治责任感的重要性和深远作用,才能随时把握住时代脉搏,才能敏锐地嗅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通过自己较深的理论根底和较好的文字功夫采写一些有利于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新闻作品,真正起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才能“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为实现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2.2以大民生视野引导民众的行为,做民众素质的提升者,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

地方广播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本土化、贴近性,关心记者所生活的城市,关爱记者身边的民众,把握大众脉搏,反映大众需求,以绝大多数民众代言人的职责出发,以百分之九十九的民众心声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来提升舆论正向引导力。记者要力避民生新闻琐屑、世俗、低质化等倾向,要以大民生视野思考,大心胸引导,努力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与层次,在为大众民生大声疾呼的同时,要切实提升地市广播新闻正面舆论引导的权威性,为新闻的社会效应注入正能量。

2.3深入研究采访技巧,努力做好采访工作,提高新闻的社会正效应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运用的新奇巧妙、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新闻。新闻采访有正问法、迂回法、反问法和设问法等。在一般的采访中益开门见山正面提问,直接进入话题,采访效率高。正面提问不能奏效时可迂回曲折侧面探寻,先找与采访对象能沟通的一事一物,引起共鸣,由此入题,然后展开。此法无用时,还可用逆向提问反面激将,这种方法适合于那些不善谈、不屑谈的采访对象。

参考文献

[1]王晓波.浅谈新闻报道的前期工作——新闻采访[J].新闻传播,2011(4).

[2]王丁世.论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4).

3.体验式现场采访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篇三

一、体验式报道中的心理倾向应是采访心理和受众心理实现的统一

体验式报道中的心理倾向一般包括采访心理和受众心理两方面,前者是指记者在采访中应善于分析和掌握采访对象和自身的心理活动,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适当的调节,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后者是指受众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需求的变化。把握采访心理有利于采访的深入,把握受众心理则可以增加传播效果。

显性采访中,记者是以公开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此时记者的心理相对来说是居于主动,他可以依照自己预先的采访目的逐步接近、深入采访对象心理。在隐性采访中,记者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其言谈举止以至心理都对象化了,交流活动从当事人来看是“言者无心”,在采访者来看是“听者有意”。

新闻实践中,笔者接到群众反映,称新乡市工商局卫滨分局在正常的工作时间里居然大门紧闭不办公,造成前来办理手续或投诉举报的群众无法进入。笔者赶到现场后,并没有亮明身份,而是以一名普通市民前来办理手续的身份,对工商局正常工作时间关门进行了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次日,以《卫滨工商分局工作时间“关门谢客”》为题进行了报道。一篇540字的短消息,由于事实准确、角度适中、批评得当,获得了当年度河南省新闻奖。

这个案例,是在采访对象不设防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采访,无疑是一种真情实感的交流活动,记者对采访对象和事件本身也就更容易全面地了解。

从受众的需要心理来看,体验式报道能为许多读者认可,主要在于读者的好奇心理和移情心理的作用。移情心理,是指对自己能力无法实现的欲望或不存在的经历,经过对信息内容的角度置换,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我们再来看一则案例,讲的是外地人来到新乡搞非法传销,这在当时肆虐一时,其中湖南人占有相当的比例。湖南《常德日报》记者周瑜打入传销队伍与笔者取得联系后千里迢迢来到新乡进行暗访,在摸清了传销分子和骨干的活动规律后,笔者及时联系了公安、工商及街道办事处上百人,媒体、执法部门联动一举端掉了数个传销窝点。随后,笔者以《记者赴豫卧底 解救迷途乡亲》为题作了连续报道,并获当年度湖南省新闻奖。文章见报后,许多读者打来热线电话表示,以后会关注生活社区里的租房户,提高警惕性,发现异常会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二、在体验式采访中,要把握好“度”

体验式采访,要求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参与某种活动,记者具有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但并非所有的新闻事件都具备体验的条件和体验的必要。只有那些涉及情感性、趣味性、不触及个人隐私的新闻才可考虑采用体验式采访。

中秋节万家团圆之时,笔者同另外3名记者深入一线,到新乡市急救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分中心采访,紧跟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急救室抢救病人时除外)24小时,获得了大量鲜活感人的资料。但资料中包含有不少个人隐私,比如夫妻之间打骂导致受伤、家庭成员的非正常死亡等。笔者以不违犯法律法规、不侵犯个人隐私为前提,以《急救人员的24小时》为题,刊登了两个整版的文章,用大量的图片、文字向读者介绍了白衣天使不平凡的一面。文章获得了社会好评,更有患者家属看到了报道后,手持鲜花和报纸去感谢医护人员。

要想使体验式采访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在采用这种方式采访时,记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任何暗访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约,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这种采访尽管有不少优点,但只能是正式采访(一般采访)方法的一种补充,不宜大量采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就隐性采访的禁区作了规定,指出下列领域是不允许使用隐性采访手段的: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涉及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公民的隐私;涉及个人隐私;涉及未成年人犯罪。而《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也规定了隐性采访遵循的四条原则:“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我们正在调查的是严重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没有其他途径收集材料;暴露我们的身份就难以了解到真实的情况;经制片人同意。”

三、体验式报道需要“真体验”

在体验过程中,记者需要完成一些肢体动作,在展示动作的过程中借助有声语言进行信息传达。事实上,体验式报道更加注重出镜记者的个人感受,个人感受表达得越丰富、越细腻,报道效果就越好。

一些体验式报道确实是完成了某些“规定动作”,但是,这种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的或是作秀成分明显,或者体验感受表现力弱。在报道西南五省旱灾时,为了报道老乡缺水的真实情况,记者跟着老乡一起去取水。有一位体重不超过90斤的女记者也采用体验式报道方式去取水,去时她还能帮忙背水桶,等装满水后她只能打下手。整个报道作秀成分过于明显,报道效果大打折扣。

四、体验式采访的局限性及对策

任何一种采访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体验式采访也不例外。辩证地看,体验式采访既有它独特的优势,也有其必然的局限性,在采访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其局限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体现其魅力。

第一,容易有先入为主的新闻视点。由于体验式采访总是计划先行,在采访前先确定一个选题。也就是说,对某种新闻现象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然后意在通过采访验证这种观点。虽然名为体验,但实质上采访人是有备而来的,并不是随机的采访过程。因此,这种体验多少有种先验的性质。如果采访人员没有足够敏锐的现场驾驭和对新情况的捕捉能力,感性的真实并不能完全代表理性的真实,则采访过程容易流于形式,体验徒有其名。

近年来,一些媒体为了体现其舆论监督效用和提高收视率,委派记者随机到一些相关的场所进行体验式采访报道更是屡见不鲜。记者虚构身份,人物和情节全部是虚假的,或者是导演出来的,其真实度取决于策划者和执行者的道德操守。这无异于是对新闻内容必须要坚持真实这一基本规律的挑战。

第二,体验式采访很大程度上受采访人员本身素质高低的影响。对于体验式采访来说,可能主题的确定是代表了一种组织意志,但具体说来,采访从头至尾是在人的操作和支配下的个体行为,采访者的素质是决定采访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采访者的判断力、思想观点左右着采访的走向和深度及广度,有明显的主观性。越是个人素质比较全面的采访者,采访就越深入,反之,采访可能只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或者干脆偏离了主题,抓到的只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些都不能很好地凸显体验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记者可能为获取“独家材料”而作出超越法律或记者职业道德准则所规定的行为。如1992年美国ABC广播公司记者以隐性采访方法收集到美国“狮子食品公司”一些丑恶的内幕,公诸于众后,受到该公司的起诉,最终被联邦法院以侵犯该公司隐私权的罪名而败诉。这一新闻媒体败诉的案例对我国新闻工作者也具有警示作用。在一个法制社会中,所有的社会行为都必须纳入法制轨道,新闻工作者在获取新闻材料时,也必须依法行事,在采访过程中有法不依,以违法对违法的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务必以法律为准绳,以记者职业道德要求为准则,避免产生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等违法行为”。

更有甚者,有的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如有媒体记者冒充普通市民拨打110,考验警察的出警速度,拨打120考验急救中心的急救速度。

总而言之,体验式采访报道的出镜地点应该选择在最有张力的新闻现场,记者不是为了出镜而出镜,是对现场的描述、提炼,甚至是评论。如果没有典型的可识别的现场为背景,记者的语言不是对现场的描述和提炼,对主题关键点的评论,报道后没有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体验式采访报道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报道的影响力。

4.做采访应该注意的问题! 篇四

应该说,事件性新闻相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来说,更具有新闻的时新性,新闻价值更加突出。尤其是事件性新闻更容易发挥出电视媒体的声画表达的优势,给人以“亲临现场” 之感,因而倍受摄像机镜头的追捧。然而,记者如果因此就认为事件性新闻好做,可以省心、省力,又见效果,那恐怕就犯大错了。事件性新闻表面上看,说的是单一的一件事情、一个过程,但它同样负载着舆论引导、价值取向、政治纪律、审美情趣等一系列的任务,折射着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因此,事件性新闻对记者在综合把握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只有从各个方面做到严谨细致,经得起推敲,才能既表达清楚新闻事实,又不至于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要把好选题关

事件性新闻尤其是那些突发性事件,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可预知性。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的电视台开设的新闻性栏目都设立了热线电话,观众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亲眼目睹或通过其它途径获知的突发性事件告知电视台。节目制片人或记者在突然接到新闻线索的情况下,如何尽快作出反应,得出准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对一个人素质的考验。这个时候制片人或记者在脑海中的反应一般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一是这件事有没有新闻价值,二是这件事能不能去采访,三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采访,四是采访回来能不能报道出去,五是如果报道出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五个方面必须都要考虑周全,疏漏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影响整个报道。

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许多记者可能就考虑得不是很全面,往往是得到一个新闻线索,觉得差不多,就凭着一股热情赶过去了。有时候错误恰恰就是从记者开始决定要去的那一刹那铸就的。

为了使记者的劳动不至于事倍功半,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以外,记者在选题上还应该掌握这样几个原则,就是:没有了解大致事实的事件不去;去了以后可能会使矛盾激化的不去;报道以后会引起社会不良后果的不去;一些新闻纪律规定的不能报道的不去;即使报道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的不去。另外,根据栏目编排,近期不准备安排的题材不去。例如,节目连续报道了多起车祸之后,连续报道了多起马路井盖被盗之后,近期不准备报道这方面的内容了,记者就应考虑不去的问题。

二、要把好采访关

(一)采访要力求公正,避免偏颇。特别是一些批评性的报道,一些记者很容易犯“主题先行”的错误。记者在采访时,要争取做到全面调查采访,不搞主观臆断。

(二)采访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事实上,每一个突发的事件都具有两重性,一个是表面现象,一个是内在的本质。有的事件可能表象与本质差别不大,可有的就存在着很大差别,甚至是截然相反。记者在报道的时候,要争取做到本质的真实,而不是表象的真实。记者的采访一定要深入,不能流于肤浅。要善于观察、思考,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三)要注意采访策略。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偶然的,当事人对采访一时恐怕还没有充分的准备,所以面对记者的突然到来,难免怀有戒备甚至是抵触的心理。这时候记者的采访如果是太直截了当,很可能收不到好的效果。甚至会吃闭门羹。怎么办呢?要讲究采访艺术。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有一次一家宾馆突然失火,电视台一位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火刚扑灭,他就问宾馆负责人 :起火的原因是什么呢?负责人看了他一眼,不悦地说 :现在还不清楚,调查以后再说。说完一扭头就躲开了。而随后赶到的另一位记者并没有这样提问,而是对负责人说:看来咱们宾馆反应挺快的,这么快就把火扑灭了,损失不会很大吧?宾馆负责人接着就说:是的,是的,我们宾馆平时工作做得就很好。然后他又回答了这位记者提出得几个问题。他为什么能配合后一位记者的提问呢?因为后一位记者提问的切入点是负责人感到舒心的话题。

灵活机智的采访不但能够达到目的,而且还可能使采访变得轻松愉快。当然,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记者要学会灵活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要把好表述关

事实上,事件性新闻在表述上看似简单,但同样包含着很多学问。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记者特别注意:

1、要处理简写与繁写的关系。一个事件的发生必然存在着一个客观过程,但记者在报道时,并没有必要将其中每一个环节平均用力地进行描写。

2、要处理好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关系。有一些事件的发生,其本身过程可能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如果记者在报道的时候完全按照其过程和先后顺序进行表述,不但会使报道变得非常拖沓,还可能增加观众理解的难度。尤其是对那些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更是如此。这就有必要在不影响整个事件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在表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艺术性的处理。

3、要处理好解说词与现场同期声的关系,避免重复。

四、要把好价值取向关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件新闻是不带有价值取向的,不管这件新闻是一条简讯,还是一篇长篇报道,价值取向是它的灵魂所在。不管记者怎样理解一件新闻事实的价值取向,记者在报道时一定要本着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来确定自己的报道思路,让每一件新闻事实通过记者的报道,都发挥出它最大的最积极的价值取向。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报道对社会才是最有意义的评论(0)0 0满意答案Mj.4级

2007-11-04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笔者就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不要像法官审判一样问:“是,还是不是。”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八、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5.记者采访中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关键词:新闻采访,记者,交往沟通

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报道的方式日益丰富且特色鲜明。作为新闻中心环节和重要步骤的采访,成为当前记者需要认真把握和体会的重要任务。如何让采访有新意、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互动无障碍,顺利完成采访过程应是记者的关注重点。

1 在采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1 采访前期准备不足:

新闻界普遍崇尚以事实为依据,以新颖为中心来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从事新闻工作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知识、技能、观察力和应变力。然而,当前新闻工作者能力高低有别,部分记者存有投机和侥幸心理,在采访工作中没有提前备课,缺少采访计划,采访时随机提问,无中心思路,给被采访者的应答带来很多困难。有些记者甚至在整理采访记录时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动,有悖新闻求真务实的要求。这显然反映出一些记者的责任意识差,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1.2 采访过程中提问内容空泛:

记者进行采访应有充分的采访调查备案,要清楚采访内容的中心思想,抓住采访提问的某条线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发掘出新闻素材。有的记者进行采访时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起不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记者采访过程中提问的技巧至关重要,提问内容空泛既是个人能力不足的体现,也是对被采访者的一种不尊重。

1.3 采访态度不端正:

有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题外话甚至多过当次采访的目的。这种偏离主旨,侃天说地的做法会将被采访者忽略,将被采访者陷入一种尴尬局面。另外,有些记者比较强势,总是通过各种引导性的问题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被采访者,误导被采访者违背自己的初衷。这种采访态度不端正的记者不利于新闻表达。

2 采访对象容易出现的问题

2.1 避重就轻:

有些采访对象由于某些原因会对记者的提出的问题采取避重就轻的做法,有意偏离访问主题,说很多却无有用的东西。这种消极不配合的态度给新闻采访带来很大困难。

2.2 偏离采访主旨:

由于采访对象性格、理解能力及关注焦点偏颇,会在采访过程中有意宣扬好的方面,或与采访无关的但个人认为很有意思的事情,更甚者有些采访对象可能并不能正确理解和体会记者的言外之意。

2.3 词不达意:

很多采访对象虽然在采访前都做足了准备,但当面对镜头或记者时就会紧张、焦虑,说话变得语无伦次,不能准确表达观点。

3 沟通技巧

3.1 做好采访准备工作:

记者应关注社会时事,掌握新闻动态,积累专业知识,灵活运用采访技巧。在采访前要进行调查备案,做好采访计划,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与当次采访的目的的相关性,不打无准备的仗。采访对象要明确采访任务,心中有思路。

3.2 注重联系群众路线:

要端正采访态度,有自己的新闻工作立场,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同时,还要站在他人以及广大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走群众路线,多维度观察和发掘新闻素材,从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事实。

3.3 提问要有礼有节:

作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做到态度谦和、提问有礼,不能提出的问题与采访的目的南辕北辙,要抓住采访主线,问题简洁明了。另外,还要避免程序化的提问,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不应让采访对象有一种只闻其一便知所有的感觉。

3.4 对采访对象察言观色:

要顺利完成新闻采访,就要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地交流互动。这就要求记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把握采访对象蹙眉、摇头或点头、摆手、视线偏离、看时间等动作的意图,要从采访对象的装扮、语气、神态等方面体会采访对象的脾气、性格、生活态度等。这样才能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3.5 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做到态度谦和,尊重采访对象,要因势利导,运用启发性提问方式让访谈或采访渐入佳境。

3.6 让采访对象直面尖锐问题:

采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采访对象有意回避的话题。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沉着谨慎,采用灵活的提问方式,通过拉家常等改变采访对象的态度,让采访对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讲述对这些尖锐问题的看法。

4 结语

在新闻报道和记者采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双方交往沟通的有效性。想要打开记者与采访对象语言和感情的闸门,除了丰富的采访知识积累和专业技巧运用外,还要熟练掌握采访中的互动技巧,让采访中的交流沟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刘潇潇.采访:沟通的艺术[J].考试周刊,2012(71):30.

[2]崔岳.浅谈记者采访中交往沟通问题对策[J].青春岁,2012(7):121.

[3]赵谦,董继伟.浅议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J].社会科学,2009(24):244-245.

6.采访问题集锦 篇六

心理调适又称心理调节、情绪调适,它通过减低或加强心理力量,从而改变心理状态,是对心理发生、体验和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对心理的定向、控制、调整过程,它帮助人协调心理与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优化心理状态。

一、灾难新闻报道中忽视采访对象心理的表现及后果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灾区的人们亲身经历了地震的恐怖场面,并目睹了震后的悲惨场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悲痛,对每位幸存者来说都是一次严重的精神创伤。据心理专家介绍,重大灾难造成的各种心理阴影如恐惧、痛苦、悲伤等会伴随受害者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终生,留下挥之不去的后遗症,灾难现场对于采访对象来说是触目惊心的,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噩梦,惊魂未定,情绪不稳。

此时记者如果忽视采访对象心理而一味强调新闻的客观公正迅速及时的话,新闻报道中就会出现如下问题:

(一)撕开心理创伤,导致二次伤害

这是忽视采访对象心理的主要表现和后果,在灾区也是最让人揪心的伤痛。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很多医护人员来自重灾区北川县,他们家属多有伤亡。救治伤员任务繁重,这些医护人员对家人安危无暇顾及。一批批媒体赶到这里采访,记者不停追问他们:“家人去世了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这样的问题不仅会导致采访对象更加痛苦,而且他也不知怎么回答。有位网民听到一位广播电台记者采访羌族女警察蒋敏,问了这样的问题:“当你照顾灾区的孩子时,会不会想念自己的孩子?”,愤怒地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网上《向蒋敏致敬,对记者说“不”》。作者气愤地写道:“这样刺痛人心的问题你也问得出来?你还有没有点职业道德?你有没有考虑过蒋敏被你采访时候的感受?在那种悲惨的环境中她经受得起那样的刺激吗?你以为这是在做人物专访栏目吗?这是在抗震救灾!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彼此的关怀、帮助、鼓励!不要再用那种你们新闻业界的人惯用的拙劣的手法来播报这种可歌可敬的事迹!不要再伤害已经伤痕累累的人们的心!”有时记者为了获得更真实的信息,不得不问起一些让采访对象伤心的事,但是作为记者我们应该运用采访技巧,懂得适可而止,问到敏感的问题应该小心翼翼,撕开伤口懂得缝合,这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记者。

(二)过度侵扰,频繁采访加重当事人心理负担

家喻户晓的“敬礼娃娃”郎铮,因为被救援人员救出时的那个敬礼,而被媒体过度追捧,千遍一律地提问“你为什么要敬礼?”“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小郎铮受不了这样的轮番轰炸,出现了心理障碍,不喜欢说话,害怕独处,不愿离开母亲、不愿接触陌生人。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职业伦理道德》在“减少伤害”一则中规定“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们表示同情。当对孩子和没有经验的新闻来源或新闻主体时,要特别小心。”而我们的记者在灾区常有跟风采访、肆意追捧的行为出现,使得当事人更加恐慌不安,心情烦躁,心理负担加重,给心理救助带来了障碍。

(三)人文关怀缺失,导致悲剧发生

一批又一批的媒体采访使幸存者一遍一遍复述自己的不幸,尚未结痂的伤口一次次淌着鲜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2009年4月20日自缢在自家的阳台上,引起了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再次重视。冯翔的哥哥冯飞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自从“5·12”之后,每次有领导或相关人来北川看废墟,都由冯翔来陪同,冯翔无数次带人到望乡台、到北川废墟,他要做讲解,告诉别人这里是怎么塌的,逝去了多少人,他曾对哥哥说,讲这些的时候心里很痛苦。在地震中冯翔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家庭的支离破碎已经让他痛苦万分,领导的考察、媒体的采访,作为宣传部干部的他每天都在复述自己家乡的不幸,灾难的镜头一次次在脑海回放,冯翔终于受不了,结束了自己年仅33岁的生命。

新闻职业精神就是认真、努力、刻苦、极力做好新闻采访等工作。这包括了抢新闻、抢独家新闻、抢首发新闻、抢轰动性新闻。要在现场抢新闻,有时真的要有不管不顾的劲头。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敬业爱岗的表现。记者想得到第一手资料的职业冲动可以理解,但是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在这样巨大的灾难面前,所有的人都在为生命揪心,记者也是人,也应有怜悯之心,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应该先想到灾民再考虑自己的工作。

二、针对不同采访对象,开展必要的心理调适

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的对话,更要注意非语言层面的信息。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掌握主动权,但采访对象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的态度、谈话内容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成败。采访灾难事件中的特殊群体,记者更应该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开展不同的心理调适。

(一)对灾难中幸存者:主动接近,感情吸引,耐心倾听,情感引导

幸存者不仅亲生经历了这场灾难,而且有的还在灾难中死里逃生,他们的切身体会是最好的新闻素材,但是这些幸存者往往也是伤员,他们情绪不稳定,心理脆弱,不愿意说话。对待这样的采访对象,笔者认为记者应该以陪伴者的身份亲近他们,可以给他们一些具体的帮助,比如,为他们送饭、送水和提供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帮助他们一起打扫卫生等。

首先,主动选择恰当的采访时机,以聊天的方式展开采访。比如说他躺在病床上很无聊的时候,记者可以过去问“你好些了吗?”展开聊天式采访。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赴汶川采访时就是这样接近采访对象的。在绵阳中心医院曾子墨见到一个12岁的小姑娘,父母已经遇难,她自己的手臂也骨折了,她一个人从北川走到绵阳。曾子墨去看她时,她一个人孤单地躺在床上,于是曾子墨开始与她聊天,在聊天中了解了很多信息。采访小孩子可以在他们做游戏的时候,参与他们的游戏,这时采访,孩子们比较高兴,暂时忘了伤痛,采访比较轻松、容易。选择恰当的采访时机既能使采访效果提高,又不会造成过度侵扰而加重采访对象的心理负担。因此记者应审时度势,懂得分析判断何时采访最佳,紧紧抓住恰当的采访时机。

其次,感情吸引,做一个陪伴者,尝试让自己设身处地了解采访对象的痛苦,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他的知心、知己。今年32岁的唐山地震孤儿党育新,参加了“唐山市抗震救灾专家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在地震灾区她发现,相似的经历可以把心理距离拉近。北川中学一位被埋20多小时后获营救的17岁小姑娘,双腿截肢,一开始她不愿说话,别人就指着党育新跟她说,这是唐山地震时的孤儿,地震的时候才6个月,现在长这么大了。她听了后就对党育新特别亲切。第二天党育新再去看她时,小姑娘看见她很高兴,还跟党育新聊起来。虽然并不是每个记者都有着同样的经历,但采访时也可以尝试用类似的方法,把心灵的距离拉近,这样比较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信任,愿意向记者倾诉自己的感情和经历。这样,记者的采访过程也就避免了活生生地撕开采访对象心理创伤的“强盗式”采访,避免了二次伤害。

第三,记者要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让他感觉到自己能轻松说话,问问题尽量不要涉及伤害,尽量不要触及太多的回忆,不要追问,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在满目疮痍的灾区,空气里满是悲伤的气息,要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记者应该尝试着去营造这样的氛围,以减少对幸存者的伤害。记者还应谨记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文关怀,抢新闻让位于抢生命。

第四,当一个倾听者,倾听时穿插必要的肢体语言(如轻拍对方的肩膀、轻轻点头),让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或以身体上的接触安抚。“实际上,非语言符号的强化效果有时比语言符号更大。”心情压抑的幸存者在这时候最需要感情宣泄,记者要耐心倾听,倾听的时候一定要专注,时不时穿插一些问题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听,将有助于发展进一步的观点。心理专家建议当倾听者时最好准备好一杯温水和面纸,一杯温水胜过千言万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使采访对象心生感激,放下心理包袱。当采访对象流泪时,给他一张面纸,他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心中刺痛便得疏解,平静之后他会慢慢对你倾诉他的故事和他所见到的故事。

最后,当打开幸存者的心理伤口之后,要懂得缝合。这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说很难,毕竟记者不是心理专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是记者可以在提问的时候尽量避开伤口。在不得不打开采访对象的伤口之后,要对他进行安抚和情感引导,帮助他重拾生活信心和希望。必要时还要对采访对象进行后续观察,一旦发现情况马上请教心理专家或让心理专家帮忙。陈晓楠在她的灾区日记《我该怎么问》中写道:“每当我蹲下来,问他们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他们总是会高高兴兴的回答,于是我就更没有勇气,问出那个世上最残忍的地震问题:‘地震的时候你在哪里?’这句话,像一把刀子,开启生命最黑暗的回忆。”很多记者在灾区采访遭遇“提问恐惧”,觉得采访对象不愿意被触动的伤痕、不愿回想的画面,却被他们残酷地揭开,感觉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于是很多记者都不敢提问了。因此采访灾难新闻的记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学习采访心理学,在灾区采访时才不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二)对遇难者家属:陪伴、倾听、鼓励、传达希望和信心

灾难发生后遇难者家属最不愿提及、最不堪回首的就是亲人遭遇不幸的过程和悲惨细节,事后对灾难过多的的描述和对受难者血淋淋的不幸和血腥场面的回忆,无异于在遇难者伤口上撒盐。新闻工作者应注意采访艺术,对受难者及其家属保持同情和理性的哀伤,避免因不恰当的采访造成伤害。面对地震中受灾的儿童特别是伤残儿童应减少采访,电视新闻采访应用马赛克遮住孩子的面部,以免孩子的心理再次受创伤;尊重遇难者家属的意愿,避免多次采访而重复创伤经历。可以鼓励他们讲一些灾难发生后,他们的应对过程和经历。这样做能促进采访对象的能动性,让当事人觉得自己是有力量的。尽量问当下的情况,同时,问题应当尽量是开放式的,比如“多告诉我一些关于……”“你会怎么做?”“我希望你说一些……”。不要采取一些用“是”或者“不是”回答的封闭式提问方式。

在灾难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任务是陪伴、倾听、提供一些基本需求。记者也可以充当这样的角色,这时当一个倾听者或许比一个采访者得到的信息更多。心理学认为,受到创伤后的人的情感宣泄是很重要的,记者可以变采访为陪伴,帮助他们减低内心的焦虑、压力与痛苦。笔者认为在灾区采访,最好的采访方法应该是倾听,记者在采访中以倾听的方式引导采访对象的情绪,使其得到宣泄。这个方法适用于灾区所有的采访对象,是对采访对象心理调适的好方法。此外,“采访者应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穿着、态度、体态、眼神和其他行为传达自己对对方谈话的兴趣,并告诉对方自己在认真倾听。”这样采访效果会更好。

另外,遇难者家属失去家园、失去亲人,严重的心理创伤,面临精神崩溃,总是处在悲痛之中难以自拔,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未来一片茫然。这时候记者要给他们传递希望和信心,让他们知道政府没有放弃他们,全国人民一直在支持和帮助他们,鼓励他们面对现实,迎接生活的挑战。

(三)对一般受灾群众:在感情上默契、交融、共鸣,身体力行为受灾群众寻求社会帮助

记者和采访对象在感情上默契、交融、共鸣是采访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采访一般的受灾群众,要耐心倾听,多宣传正面、积极的主题,让灾民忘掉自己不幸者的身份,鼓励受灾群众重拾生存的信心。如果条件允许,记者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记者和推销员大都有一些同样的问题。他们都必须善于猎获自己的对象,吸引和保持住他的注意力,把他的思路引上他们所希望引向的轨道,最后使他认识到,同他们打交道是值得的。”要让受灾群众感觉接受你的采访不会对他带来伤害,而且他的行为是有意义的。

作为传媒工作者,记者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到对普通灾民的关怀之中,为受灾群众寻求社会的帮助。央视记者柴静在汶川地震后的15天到达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采访,在采访中得知八岁的小学生文超在震后与学校失去了联系,停课了半个月的孩子百无聊赖,特别想上学,柴静千方百计帮孩子打听,寻找,终于得知原来学校在倒塌之后,转移到八一帐篷学校继续上课,与老师同学联系上了,记者还为孩子准备好了书包文具等用品,孩子高兴地复课了。如此把媒体的关切之情和人文精神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中,形成较强的感染力。正是媒体的客观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报道,使全国人民凝聚起爱的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结束语

“做为一个记者,你面临灾难过程中,你面临死亡的时候,你首先选择做一个记者,还是做一个人,你做什么样的记者,做什么样的人?”这是陈晓楠赴汶川采访时的疑问,我想这也是很多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灾难新闻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报道灾难性突发事件时,媒体需要有快速反应的抢拼精神,更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既是新闻行为,更是社会行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也要学习采访心理学,学会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调适。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有利于事实,应当始终贯穿于灾难性事件采访之中。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新闻记者应在边干边学中借鉴、应用、掌握好新闻采访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和规律,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所用。采访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适的方法,需要我们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不断去总结、丰富。

7.学校采访内容及采访话题 篇七

海南中学

采访内容

1、“订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课程编排模式;

2、艺术选修课(拍摄一堂课:如话剧、舞蹈、工艺等);

采访话题: 校领导或教师:

1、什么是“订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

2、“订餐制、配餐制、自助餐制”之间如何互补协调?

3、课改后是否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间不够?如果有,如何解决?

4、开设艺术选修课后,学生反应怎样?教学效果如何?

5、艺术选修课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有哪些好处?

6、新课改是否影响高考?新课改对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学生(3至4名):

1、课改后是否觉得学习内容过多、学习负担比课改前重?

2、从选修课中学到的知识及感悟?

国兴中学

采访内容:

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实拍一堂课(如:《竹竿舞》、《黎族织锦》等)

采访话题: 校领导:

1、为什么开设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

2、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对学生和教学都带来哪些好处?

3、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

4、有一些校本课程可能与高考科目无关,选修校本课程会不会影响高考成绩?

5、您怎么看新课改与高考之间的关系? 学生:

1、对学校推行的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是否喜欢和满意?

2、学习民族特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后的感悟;

海南侨中

采访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及意义 实拍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采访话题: 校领导及教师:

1、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2、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运用了什么调研方法?

3、在课题选择、活动计划与活动方式上,学生是否可以自主选择?

4、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产生了哪些改变?

5、研究性学习耗时较多,有些课题甚至与高考试题无关,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否影响高考?新课改对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学生:

从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了什么?能力都都到了哪些提高?

海口一中 采访内容:

课改后,课堂教学的转变

采访话题: 校领导或教师

1、新课改后,教师的负担是否加重了?压力更大了?

2、新课改后,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做了哪些改变?是否变得更活跃、更高效了?

3、新课改后,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何?

4、如何利用“问题”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率? 学生:

1、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前后的感受;

2、是否满意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

3、课堂教学方式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8.采访作文500字 难忘的采访 篇八

匆匆忙忙的赶到了广播电台,在肖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了播音室真巧看到刘希竞姐姐正在与三个小主播讲话呢?他们正在谈论现场直播的话题,刘姐姐和蔼可亲地与他们对话了一会儿又说自己的一些特点,然后便一个一个地讲述各自的经历,其中我记得最深刻的便是那个阳光开朗的小胖子了他的优点便是科学成绩好然后英语差……

九点到了,直播开始了,主播和三个小主播进了播音室,我们静静的等在门外,透过玻璃窗,远远的看着,刘主播淡定的操纵者面前的仪器,与三个小主播讲述自己三年来的播音历程一一他们谈笑风声讲述三年来遇到的种种困难阻碍及其怕担误学习成绩等等,整个都显得那么的熟练,讲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谐调,这种心态没有几年的锻炼,是发挥不出来的。空余的时候,刘姐把录音调换为直播。

当然主播完毕就到了我们来访环节了,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提问,”刘希竞姐姐为什么能在这么多听众面前那么的淡定?“”你为什么能够把时间分配的这么紧呢?你的第一次主播紧张吗……"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得到了一个个圆满的回答,我们得到了由大感而发的快乐与满足。

9.采访技巧浅谈 篇九

实施新闻采访的具体形式,要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变换,不拘一格。笔者认为,采访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一、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通过对话来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的得法与否,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势必给采访带来阻力,甚至使对方产生厌烦情绪,缄口不语。因此,采访提问与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检验。研究和探讨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应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记者在提问时,需要掌握两个原则:

1.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也就是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提问和谈话方式。

2.谈话要牢牢掌握主动权。也就是在任何困难、复杂的情况下,都要挖掘出你所需要的材料。

记者的提问与对话技巧,可总结为以下四种类型:

1.问答型。这是能积极主动配合记者采访的类型。记者通过巧妙的问话,从采访对象处可摄取好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这是最简捷、最速效的一种对话方式。“以问引人”是这类对话的特点和技巧核心。

2.交谈型。这是采访对象对记者抱有戒备心理,不积极配合记者采访的类型。他们怕说多了对自己不利,或冷淡或躲避使采访陷入僵局。遇此情况,记者就要以坦诚的态度,运用交谈型对话的种种技巧,打破僵局,与对方建立融洽的朋友式关系,以倾心交流促成和谐气氛,为进入正式采访做好铺垫。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有通过察言观色及时调整谈话策略和内容的观察力。“以情感人”是这类对话的特点和技巧核心。

3.说服型。这类采访对象往往对记者抱有厌恶的心理,常用沉默、不多语等形式表示自己的心情。对这类人要想进行一场无拘无束的交谈是困难的,唯一办法是用理智去战胜相互排斥的局面,讲清是非,摆明利弊,帮助对方在纷繁缠绕的感情之网上寻到一条理智的经线,强制自己的内心发生变化,从而产生配合采访的行为。“以理服人”是这类对话的特点和技巧核心。

4.论辩型。面对抱有对记者挑剔态度的采访对象,特别是面对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物时,最有效的对话办法就是不要有惧怕心理,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让对方不得不重视你、敬佩你,从而同意与你合作,这便是此类对话的特点和技巧核心。

二、观察、倾听的技巧

观察,是记者“用眼睛采访”,是记者采访中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技巧的掌握,要求记者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事先要心中有数,要选择好时空,确定好观察的角度,学会用扫描获取细节,抓住富有特征的事物以达到认识、反映事物的目的。例如:’98洪水期间,为采集到松花江洪水的真实情况,利用摄像机,采集到了各个角度的真实画面。在高空中,观察摄取到了松花江的全貌,在船上观察摄取到了坚固的护城防洪大堤,在岸上观察摄取到了抗洪抢险的官兵与洪水拼搏的场面,这一幕幕的场景都是“用眼睛采访”的结果。

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是索取更多谈话内容的一种方式,是集中智慧的一条途径。善于倾听,才能捕捉住对方谈话中的真实意图和目的,而不致产生“各取所需”的错误做法。这一点,对采访者来说尤为重要。

当对方担心你对他的话不感兴趣,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适时地说一两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你可用一两句舒心话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你可用一两句综述性总结性的话来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

三、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做透彻分析、正确判断,紧紧把握住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是采访能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记者要根据采访对象的心理做好如下处理:

1.出发前,先要研究对方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年龄、职业、习惯等,大致估一估对方的性格、脾气该属哪一类。这往往可能成为谈话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手段,可使对方一开始就对你表示亲近进而产生初步的信任。

2.交谈中,记者、通讯员的态度要不卑不亢,谦虚、庄重。见了名人、领导、外宾,不低三下四、阿谀奉承;见普通百姓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有句名言说得好:“谦不流于谄媚,庄严不流于傲慢。”此话很富有哲理。

3.要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遇到对方精神紧张时,要设法缓和气氛,聊聊闲话;遇有难言之处,要巧妙引导。

10.采访问题集锦 篇十

一、当前我国图书馆采访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一) 图书出版和发行趋于市场化。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图书的出版发行已经呈现全方位、全格局的的市场化的格局。原先由国营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局面, 逐渐被由国营书店为主、私营书店和个体书店或者企业经营的书店并存的局面所代替。同时, 网路化的发展使得图书的经营发展到网路的电子书店。图书出版发行的格局改变了, 我们的图书经营理念自然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

(二) 图书发行量大, 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图书经营者的猛增,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的对图书新的需求, 导致图书的出版量迅速增大。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同时, 我们又不得不清楚地看到, 在这些迅猛增长的图书产品中, 存在着良莠不齐、好坏参半的情况。据相关权威机构统计, 我国现在每年投向市场的图书不少于十几万种, 这个数目只在增多, 不会减少。这么庞大的图书系列中, 有相当一部分制作低劣, 思想性、艺术性不高, 有的甚至是宣传凶杀、暴力、色情的源头。如何规范和管理图书发行的市场, 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三) 科技的发展刺激了新兴学科的图书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注定了对各式各类图书的需求增大。尤其是我国各类高校的发展, 对各个学科、各种专业图书的需求剧增, 也迫切要求我们的图书馆采访工作转变观念, 转变工作作风,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化需求。

二、我国图书馆采访工作面临的现状

(一) 图书馆的采访观念滞后。经济发展了, 形势变化了, 而我们的图书采访工作却仍然使用的最简单、最传统的工作方式。很多图书馆的馆藏方式仍然是以存书的数量取胜, 有的更是以年购书量的多少作为评判一个图书馆工作业绩的指标。这种藏书方式和藏书格局, 自然导致了图书的质量不够高, 甚至是不高。有的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不仅方式陈旧, 而且过程流于走过场, 走形式, 甚至是只访不采, 最终导致图书的采与图书的用严重脱节。这样, 只会削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二) 对图书馆采访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图书馆的采访工作要发展, 自然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 但很多图书馆却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比如文献资料, 这几年文献资料的价格逐渐走高, 而市场对文献类图书的需求也在增大。图书馆有限的经费显然是不可能购进相当规模的文献资料类图书的。结果, 图书馆尽了九牛二虎之力, 换来的却是读者的许多怨言, 甚至换来一片骂声, 从而使图书馆的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三、完善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 加强图书出版的立法使图书出版发行有法可依。我们的图书出版发行已经有了一些法律法规, 但随着图书出版发行的不断市场化进程, 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有的图书出版发行工作。要利用不断地立法, 规范图书的出版发行。要依法打击图书的剽窃盗版, 打击假冒伪劣图书产品的制造者、生产者、销售者, 打击随意转卖出售书号的行为, 给正版图书营造正常合理的经营环境, 严格图书的审批手续和书号的使用, 规范新书的征订环节, 增加新图书的报道量, 严格确保新书征订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这样, 通过不断的完善立法, 完善图书的管理细节, 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图书馆的采访工作的质量。只有这样他, 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二) 广泛收集图书的出版信息。要做好图书馆的采访工作, 广泛地掌握图书出版方面的信息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图书出版方面的信息收集, 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从各式各类的新华书店、出版社、网络媒体去收集图书的出版发行情况, 从专业的图书出版的专业类报纸、杂志目录去了解图书的出版发行情况, 还可以利用广大读者的回馈、反响、评论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需求, 从而全方位地了解图书的出版发行信息, 更好地服务于、服务好图书馆的采访工作。

(三) 图书馆采访工作向网络化转变。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图书馆的采访工作自然也概莫能免。我们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新形势下, 各新华书店和图书的经销商们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 把自己的图书出版发行信息公布在网站里。我们的图书馆采访工作人员要学会合理使用这里的信息, 了解出版社、供应商的各种信息。从互联网、网站了解图书的出版发行是非常便捷、及时的, 可以省去相当多的人力物力, 并最终把采访人员从低效、劳累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的图书馆的高效优质的采访工作中去。

11.采访问题集锦 篇十一

为了采访成功,我们足足准备了三个礼拜,今天就要开始行动了!大家蹦蹦跳跳地下了车,排好队,既兴奋又紧张地走进厦门晚报社。

我们首先来到“我要说”栏目的办公室。只见工作人员正专心致志地工作。我们走到他们身后,轻声地议论着采访的事情,可谁也不愿意第一个采访。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老师见我们都没有动静,便带我们来到14楼。

我们来到这层楼的办公室,看见几十位工作人员正在编辑、排版。但我们还是没有勇气采访。于是,老师请来了栾伯伯为我们讲解报纸制作过程。栾伯伯把报纸制作过程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一遍,然后抽出时间让我们采访。

我们这些小记者一个个像木头人似的坐在那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安静极了。栾伯伯用和蔼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当时我的心“怦怦怦”跳得厉害。好几次想主动问,可又畏缩回来。这时的我又激动又紧张。但是为了采访,我先让自己镇定下来:不要紧张不要害怕,不然就没机会了,说不定以后也不会再来采访啦!看着栾伯伯慈祥的面庞,我终于鼓起勇气问出我准备已久的问题。他亲切地回答了我的问题,还夸我问题提的好,我知道这是对我的鼓励。最后,栾伯伯郑重地对我们说“想当好记者,一定要记住:嘴甜、脚勤、脸皮厚。这七个字。”我听了这句话,受益匪浅。虽然,我暂时没有办法做到这七个字。但是能够战胜紧张和恐惧,完成对栾伯伯的采访,我已经很自豪了。

12.采访提纲(校级社团) 篇十二

采访对象: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采访时间_________采访地点:___________出访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访拟题:无()有()_________________ 采访稿件内容架构(仅供参考):

1.建团的背景、目的、意义

2.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软硬环境方面建及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展望等)3.社团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克服的困难、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等 4.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生活、情趣等方面具有的作用意义 5.社团活动中感人的或难忘的故事

采访对象的背景材料(略)

采访主题和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社团创建时间、创始人?社团以前和现在的规模、组织和编制如何(数据变化:团长、成员等数量)? 2.在什么背景下萌生建立社团的想法?

3.当时是学校要求建立社团,还是同学自发建立的? 4.早期的社团建立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怎样解决和克服的? 5.社团初建时拥有那些设备?成员的态度如何?有没有非议或者不和谐的声音?

6.社团建立对于成员最大的好处是什么?社团或社团成员至今取得了哪些突出的专业成绩?获得哪些专业的奖项? 7.社团现在是否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或者业内优势?

8.社团发展至今,是否已经拥有一套完善使用的管理制度?(活动、纳新、排练、演出、计划、总结、奖惩等方面)9.社团未来发展有哪些具体目标和规划?

10、社团创建和发展至今的过程中,您个人有没有遇到过或者听到过、见到过什么难忘的、感动的事情?

11、您认为管理和发展一个社团,最主要的应该重视和关心哪些问题和环节?

12.您认为从专业角度来看,社团有没有什么长期的特色活动可以策划?这些活动可以怎样打造或实施?

13.在社团发展过程中,你认为最大的发展障碍有哪些?准备怎么解决?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能有多少?有没有侧重加强的方面?

14.对于社团的未来发展,你认为学校能够在哪些发面继续给予最大的支持?希望学校能够帮助解决哪些问题?

15.你认为咱们这个社团能否成为了我们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品牌,你认为在繁荣校园文化方面社团还能为全校同学继续做出那些贡献?

16.对于近期的社团活动,是否有什么新的发展规划和想法?

17、社团特色活动流程是怎样的过程?

18.你认为同学们参与社团活动具体积累了哪些方面经验?有 哪些提高或收益?能不能把这种活动常态化?

21.社团在社会实践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历和经验?社会实践对于学院和音乐专业师生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22.社团的管理队伍有没有形成梯队?发展和提升空间有多大?未来有哪些专业的发展规划?

23、在学校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咱们社团的目标和模式是怎样的?

24社团有没有相关的宣传计划?有没有可以的打造或培养特色或优势的方面?

上一篇:高考作文指导:如何审题下一篇:深刻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