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岗村发展

2024-09-26

论小岗村发展(共10篇)

1.论小岗村发展 篇一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摘要:本文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重点考察 发展 集体 经济 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的常缺席,日益加剧的信任危机的恶化泛滥。正是这些制约因素使得类似小岗这样的村庄在短时期以内,无法通过简单复制其它集体化村庄的做法,试图发展集体经济,以实现人们所期盼的繁荣富裕。

关键词:小岗村 集体经济 精英人物 领导班子 信任危机

近年来,随着南街村、华西村等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庄的“功成名就”,学术界和政界主张发展集体经济的呼声再一次高涨。特别是当我们将这一呼声与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将此一 问题 做简单的普及和推广还是审慎抉择?此举实在关系 中国 未来村庄的走向和发展态势。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特别谨慎地将之做简单化的推广。如果我们要将普通村庄置于集体村庄的平面上来考虑的话,我们考察其是否具备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要考察一个村庄是否具备搞集体经济,笔者以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必须认真考虑。我们首先必须考察的就是,是否存在一个魅力型的人物?因为一个魅力型的人物是大至民族国家建国与转型、小至一个村庄治理良善的至为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在 历史 的转折期和关键时刻,尤其如此。其次,是否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也是发展村庄集体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才有可能将发展集体经济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实下去。包括将魅力型人物治村的各项主张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再次,我们必须考察村庄内部的信任关系,特别是村民——特别是那些有一定 影响 力和威信的村民——对我们的党组织、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信任状况。没有他们的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永不绽开的花朵。为了详细说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以三十年来备受关注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一、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

民族国家从殖民依附到独立自主、从衰败落后走向繁荣发达,无论是在战争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阶段,无不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关键人物精英集团的领导。虽然在民粹主义看来,这是典型的精英主义在作怪。但是,如果我们承认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我们活生生的事实的话,我们就不会对此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拒斥。或许南街村的王宏斌、华西村的吴仁宝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我们将我们的思维的兴奋点聚焦在村落的 研究 上时,我们同样会发现,精英人物对于主导 农村 发展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在早期的村治研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做了较好的 分析 和比较。

小岗村能成为持续二十多年的明星村,原因无非就是当年所谓冒着杀头签协议的敢为天下先的创举。正是这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使得小岗村得以跻身于明星村之列。从精英人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年血书协议之所以能够签成,主要还是得益于18户农民敢于置生命于不顾的冒险精神。没有这18个农民精英的主导,恐怕“包产到户”这个新生儿不会那么快降落中国大地。小岗村当年的“英雄”如今怎样呢?记者肖波、杨玉华采写的文章《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的一个细节或许值得我们玩味。当记者发现关友江被人喊走时,才发现,“原来,18户带头人中的严俊昌、严宏昌是名誉馆长,关友江是现任副董事长。开馆近两年,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希望在馆里和‘带头人’合影。如果游客在馆内餐厅订餐,‘带头人’会走上前向游客敬酒,往往是掌声四起。”(肖波、杨玉华,2007)昔日的“英雄”如今沦落为陪游客合影、向游客敬酒的“象征”性人物,落落为打造小岗村 旅游 业的“工具性”人物之时,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还是一个历史的无奈?或许这其中的辛酸与苦楚只有这些“带头人”自己最清楚。而且,一旦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在小岗待下去或者天不假时,小岗的旅游业是否会受到重大影响? 小岗村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精英人物和一个稳固厚实的权力中心,这是小岗改革初期注定其走不远、也迈不开大步的命运。特别是当这种情形持续至今之时,更是加剧了这种命运的艰难性色彩。有关当年改革时的情形,只要看看张德元先生《小岗村观感》一文的调研材料即可。“小岗生产队(当时小岗是个生产队,后来为了弘扬小岗精神,政府把小岗扩编为村)因为家族因素作怪,内部不团结,分了几次组也未分出个结果来,亲兄弟都拢不一起,最后严俊昌出于无奈,就对大家说,既然你们谁和谁都干不到一起,那就分到户吧。就这样,小岗的‘包产到户’比其他村的“包产到组”先走了一步,最后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其他村也就随之由‘包产到组’改为‘包产到户’,而小岗人在这次农村变革中,却因为‘内讧’成了英雄。” 因改革初期的内讧成了改革的英雄,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个人的幸运?或许正是这种初期改革时缺乏一个强有力、能够统一全体村民意志的核心人物,致使其弄巧成拙地成为了历史的英雄。虽然在改革初期这种情形的出现完全有可能成为英雄,但是,却内在地注定了这种改革本身所包含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所在。特别是改革的方向难以把握。当改革初期的这种“内讧”一直存在之时,其后的改革“受阻”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例如,最近几年围绕土地是集中起来搞合作经营还是维持土地的分散状态问题,“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与村支书沈浩之间的“矛盾”就是最好的明证。(王刚,2006)

由此观之,小岗村近年来的发展之所以出现了停滞不前,与全国大多数的村庄没有显著差异,如果将其与改革初期这18户农民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敢闯敢干精神相比,今天这种精神显然难以彰显。个中原因,首先恐怕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人物有关。

二、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的常缺席 上文的分析主要是强调改革初始时期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有关键性的人物在场,一旦这种人物缺席,改革的成败与发展的效果势必受阻。这是我们在考察诸如小岗村这样的村庄时首先必须关注的一点。与此同时,我们强调改革必须要有核心和关键的人物在场,但并不是说单有这一因素就足以有效推进改革。关键人物如果能够将改革的诸多做法不断制度化,尤其是形成一个良善的治理机制的时候,成功推进改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据此,我们首先需要考察的是,小岗村的村治情形。小岗村现任支书沈浩是由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小岗村就任的。沈浩2004年到小岗村任职,挂职3年。1993年严俊昌退休后,小岗村的书记一直是由省里派下来的。(张志,2006)由省级下派干部到村里工作,无论是从哪一点上来说,这都于理于法说不过去。如果按照法条主义,这显然与《村民组织法》的精神——“四自”原则,即自我管理、自我 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相违背。如果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即政府不应该插手属于 社会 领域的事务、更不谈不上直接派遣干部驻扎的问题。然而,谁让它是“明星村”呢?(查四自原则)而且,这种由省级直接派遣干部的做法到底效果如何呢?村民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不妨看看《小康》杂志记者张志采写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试水“集体制”》一文的具体描述: “上面派下来的书记影响了小岗的发展。派下来两三年就走了,他任期的这几年规划都得不到实施就换了,如果是小岗人治理小岗村早就不是这样了。”严宏昌对此直言不讳,他是县政协委员,但今年他提交的提案不是“岗人治岗”,而是修一条从小岗村向北通往307省道的公路。

严金昌对《小康》说:“上面派的宣传队、工作组都是搞上两年就走了,搞了政绩就走。我们对他们持怀疑态度。”“他们以小岗名义办工厂,要国家的钱,办工厂不在小岗土地上,那不是挂小岗牌子骗国家的钱嘛。”严俊昌也认为,外地来的人不能起多大作用,“他能脚踏实地保持正确的态度吗?他做了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严金昌说:“我们是有矛盾,对他们有看法。从县到镇的干部,他们也都恨我们这些老头子。”(张志,2006)当年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如今是这样矛盾重生的干群关系。尤其是村支书由省级“空降”,引起群众诸多质疑,更是值得我们反思。站在政府的立场来考虑,哪个政府也不愿意错过“小岗”这块牌。免不了千方百计对之进行控制、干预和支配。新中国建国以来,省级“空降”村支书恐怕不是多见、而是罕见之事。尤其是当村支书与当地群众关系处理不善之时,当村民对村支书存在诸多猜疑之时,村里的干群关系势必显得更加复杂、更加缺乏有秩序的状态。特别是空降支书是为了“捞取政绩”,或者任何“政绩”都捞不到之时,受苦的依然是我们的被治者农民。这就清晰地说明,小岗村本身的治理机制就有问题。虽然空降的支书能够在与外界交往时扩大影响,提高治理者的整体水平,带来新的治村理念,也会带来新的项目和发展思路……然而,“空降”支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极为严峻的,有很多问题甚至是致命的。“空降”支书面临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难以获得其合法性——群众真正认可、接纳村支书及其管治。当农民视“空降支书”皆为“政绩”来、皆为“政绩”往时,“空降支书”的存废问题恐怕应当提上议事日程。港人治港已经兑现10年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已经颁布整整10年了,可是在我们小岗村,“岗人治岗”却从1993年至今给架空了。如果连“岗人治岗”这一最为基本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其后果只能是,上面越是控制,越是代理,越是空降,其本能的反感与距离感也难以消弭。只要空降支书问题不解决,只要捞取政绩思想还在作怪,治理良善的机制恐怕也就难以形成。问题恰恰在于,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是村庄走向集体化非常关键的一步。上述种种情形表明,靠空降支书是难以解决村庄集体化经济的发展问题的。

三、日益加剧的信任危机的恶化泛滥 在当今的社会 科学 理论 中,信任被赋予非常重要的地位。信任与合作紧密相联。信任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成功合作的产物。我们不妨从信任的三个维度——理性的、心理的和文化的——来分别对之做一些阐述。从理性上来说,信任是一种与他人的关系,给予信任也就是给予一种可信性。于是,信任被视为是对他人的可信性的反映,他们的可信性在相信的行动者的判断中是主观地接受的。在这里,信任具有一种知识论的性质:它们归结为信任者获得的关于被信任者的一定的知识和信息。没有这种知识,也就很难有信任;即使有的话,也可能是盲目的信任。正是基于此,背叛信任的机会也是很高的。从心理上来说,信任毋宁是来自于过去的、最初的家庭中,后来在其他群体、兴趣团体和组织中,渗透着信任或不信任的关系的历史。它们是个人信任的历史经验的痕迹,固化在信任的行动者的人格中。就信任文化而言,信任文化可以为相信他人提供充足的影响,而不信任文化可能唤起不信任的行为。文化不是上帝给予的,它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社区、或社会群体的历史积累的集体经验的沉淀物。因而这种文化信任,也就具有一种关于重大的集体的、历史的系谱学的特质。(彼得·什托姆普卡,2005:82、94-95)

2.小岗村之行实践报告 篇二

二零一六年的最后一个月,凛冬已至,却是一个好天气。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

一、沈浩书记居住、工作并奉献了人生中最后六年的地方——小岗村。

当我们乘坐的大巴缓缓地驶进小岗村时,我们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疑惑,这是农村?高大的牌坊,柏油马路以及对面的工业园区,你所理解的农村在这里很难找到踪迹,除了远处的田野,还有村民在路旁晒的红薯干。我们在农家乐吃完午餐之后,开始走进这片令我们疑惑的土地。我们第一站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小岗村十八名村民,包干到户的举动,注定让这片土地变得不平凡,生活所迫,生存成了最大的问题,穷则思变。在参观的过程中。曾自诩铁石心肠的我,竟也会数次动容。不仅仅为小岗村村民过去悲惨的生活,也为那些支持保护小岗村村民的省委与地委。3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张浩来信”后,王郁昭深感压力巨大问题严重,要求地委起草电话通知:“春耕大忙已经开始,各种生产责任制,无论什么形式一律不要变动,到秋后看实际效果如何再定,如果有什么问题由地委负责。”此举无疑是拿自己的政治前途以及生命做赌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成功的。小岗村一夜脱贫,过了温饱线。随后这种生产方式在神州大地推广起来,如燎原之火,温暖了数亿的穷苦民众。

一夜过了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这是小岗村包干到户二十余年的真实写照,是小岗村面临的困境。带领小岗村跨进富裕门的是沈浩同志。沈浩同志是一个真真正正对土地和人民有深厚情感的人,帮扶群众,招商引资,私车公用,他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组织,始终有愧的是亲人。沈浩书记在小岗村的几年,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时间他和小岗村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一起。他带领小岗村的那六年,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几年。在沈浩同志任期结束后,小岗村村民又一次用按红手印的方式留下了他。胡锦涛书记对沈浩同志说:“人民拥护你,就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这样评价沈浩同志: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了这个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的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座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3.小岗村实践调查之感想 篇三

姓 名 xxxxxxxx 学 号 xxxxxxxxxx

指导老师 xxxxxxxx

小岗村实践调查之感想

摘要

小岗村已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碑,它的历史地位是如此稳固,以至于让人有点难以置信。可是,同样让人诧异的是,小岗村的一成不变。面临21世纪新挑战的中国农村,该如何适应与生存,如何发展与壮大,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关键字:

农村

改革

发展

一、小岗历史

(一)、农村改革之前的历史

1、历史背景

凤阳县几百年来就有外出逃荒要饭的历史,《凤阳县志》称:人民“饥寒困苦,他处人所不能忍者,独能忍之”。

凤阳县小岗村在当代中国之有名,还是因为它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先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凤阳人民为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农业闯出了新的路子。

2、困难时期

凤阳人对于刻骨铭心的1959-1961年三年灾难还记忆犹新,在那场灾难中凤阳人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巨大太悲惨。仅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来看,据历史记载,1959和1960年两年凤阳共死去60245人。实际数字肯定更多。这从历年人口发展变化的情况中可以看出来。凤阳县50年代末的人口高点大约在41万人左右,而经过三年灾难之后,总人口再度恢复到这个水平,估计是在1971 —1973年。也就是说,期间经历了10-12年。而整个中国,如果在三年灾难中非正常死亡为4000万人,即占原有总人口(67207万)的59.52‟,那么经过了不到两年的自然增长,总人口就恢复到原有水平。凤阳的人口恢复时间却是全国时间的6倍之多。由此,任何人也不难想象,灾难中的凤阳人口损失比例之高和程度之惨烈。

3、早期建设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的人民,确实有那么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从此,小岗人也和其他凤阳人一样,告别了十年九荒的悲惨岁月,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

(二)、农村改革之时的场景

1、改革故事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

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江泽民总书记曾对小岗村发动大包干做过这样的历史评价:“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小岗村开始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过程中,小岗村已经得到中央的肯定,它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里程碑。

2、改革征程

1977年,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新的安徽省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后来闻名全国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这个文件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小岗人更进一步搞起了大包干到户。当时,大包干带头人是这样说服县委书记说的:“我们队在一起干了30年,生产从未搞好过,社员都说,如今上面的政策有点松了,我们分到户

干,想找点门路,多收点粮食,也减少国家的麻烦。”可以说,正是《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鼓起了小岗人搞大包干的勇气。正如当年的县委书记陈庭元后来所指出得那样:“凤阳大包干正是在这一文件的土壤里萌芽、成长、开花、结果的。”

“承包”的第一年,小岗村就收了13万斤粮食。虽然说,这个数字还赶不上农业集体化时的20万斤产量,但比起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时的三万斤,已经远远超过了。而且,由于农民改用良种和开垦荒地,小岗村在“承包”的头几年,粮食产量还不断有所增加。这样,便又刮起了一股浮夸风和私有风,说是“一包就灵”,小岗村真的脱贫致富了。

(三)、农村改革之后的景象

近两年来,小岗人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全村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新的加强,迈入了快速、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小岗村近些年在沈浩书记的带领下,各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科学规划小岗新农村建设,新建农民新居,带领群众铺设村级公路,开办村服务中心,开通省城直通班车,建设农业示范区,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尤其是招商引资开办工厂企业如火如荼,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纷纷入住小岗。

二、小岗现状

(一)、改革之将

2004年,当政策出台时,在好友的极力劝阻下,沈浩执意从财政厅下到小岗村,欲在小岗村这个平台上干一番事业。初到小岗,路泥泞,车绕行,民无礼,挖苦他是到小岗升官、镀金。面对村民的挖苦和怀疑,他从容大度、自信,承诺在小岗长期干下去。

从此,为发展小岗,他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了解村中情况,并虚心向长辈请教。着手工作初期,他遇到重重困难。他曾对自己说“小岗村这个地方很复杂,但是我不怕,我愿在这个熔炉里锻炼,在锻炼中升华。家中老母无人照顾,女儿因得不到父爱,而成绩下降。我不图名不图利,受累受苦,有时连一个愉快的心情都没有。你是党员,是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的重托,领导的信任,群众的期盼。只能尽心尽力好好工作,把小岗发展起来,让小岗人富起来。”这一席话,是发自他内心的告白,越是艰苦的工作,越是责任重大,他越是坚持不懈,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科学务实,情系小岗,一心为小岗谋发展。只有在悠悠黑夜里,他百忙中挤出点时间思念妻女,一种相思两地愁,与家人分居两地三年是多么心酸的事情!

三年任期满了,小岗村民在二十八年后再一次按下红手印,为了挽留沈浩继续留在小岗。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印在纸上,更印在他的心上,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是一颗颗村民火热的心啊!他的付出得到了村民的心。为了这些手印,他在小岗又是三年,更加努力工作,常常灯影月影相伴,不辜负小岗人民的期望。三年又过去了,他的成就全国有目共睹,在总结自己的体验时,他说:“很多人都能做,但没做,我做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却做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因为他是有着坚定信念的党员,脚踏实地工作,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的党员。

2010年他病倒在小岗的岗位上,再也没有站起来。他不是小岗的儿子,他的骨灰却葬在小岗的土地里。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生为人民。

(二)、改革之路

2008年3月,为了充分发挥小岗村的示范带动效应,小岗村与周边两个村合并,如今已有849户、3823人。

200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周年。因此,作为改革开放源头的“小岗村”,再次受到外界的关注,前来旅游、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借助这个商机,小岗村拓宽了马路,盖起了很多新的楼房,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连一些精明的农户,也瞅准机会,开起了农家餐馆和农家超市。

据沈浩介绍,2008年小岗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而同期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4200元,安徽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有3400元。“小岗村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先行一步,因为它在全国农村具有影响和示范作用。”沈浩感到了身上的重任。

沈浩来到小岗村之后,利用自己的学识和资源,争取到了很多资金,并建起了小学和医院,修建了文化娱乐广场,而且引来了三家企业,为此可以吸收当地近200位农民就业。“小岗村不仅有农贸市场、医院、小学,下一步还要设立银行。” 沈浩对小岗村的未来发展有着

美好的规划。他说:“小岗村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在沈浩看来,未来两三年之内,小岗村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据他透露,天津的一家大企业计划投资上亿元人民币,在小岗村建立一个良种猪繁育基地。此外,另一家大企业也计划在小岗村建立一家年产5万吨的饲料加工厂。

“在新的时代,小岗村必须继续发挥‘大包干精神’,力争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示范村。”沈浩表示。

三、小岗未来

(一)、面临困境

安徽小岗村作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历史烙印深深的植入到全国人民的心中,如何打造好小岗村的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品牌?如何在新时代建设好小岗村这个中国改革历史的标杆村?

当年大包干18名发起人之一的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2003年,小岗村破破烂烂,一些人家还住着茅草房。全村人均收入2000元,低于市县平均水平,集体欠款3万。也就是说,尽管大包干后小岗村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长期没有发展,没有致富。“一步跨越温饱线,多年没进富裕门”,尽管有最近六七年的发展,但小岗村至今也仅仅只是比全国大多数农村稍好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岗村是有些不争气的。

没有人不说改革开放是使中国富裕的方法,但很多人已将安徽的小岗村慢慢的遗忘和小岗村的品牌也慢慢的被淡忘。

(二)、未来构想

1、文化经济要革新

第一、中国改革博物馆和中国改革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农家乐和农业产品的销售;

第二、村级区域定位做:合肥的后花园,南京的农业田,长三角的农业生活体验地。三个定位决定了小岗村品牌的发展后劲和发展空间,独居一隅滞涨不如融入江河奔流;

第三、小岗村打响“小岗村”自身的品牌和小岗村农业产业品牌如:小岗村的大黑豆、大吉梨、绿豆、黄豆、花生、水稻、小麦、高粱等农产品,以及猪、牛、羊、鸡、鸭等农副产品养殖业的发展,在土地上精耕细作,种植有机农作物和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基础上,用品牌来包装,赋予每一个原产地于小岗村农业产品的文化内涵,用品牌来带动附加值的增加,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第四、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具有当地区域特色工业化产品,带动农村人口由农民向农民工人的转型。

2、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第一,选好配强村党支部的领导班子,在目前,村党委已采用“两推一选”的办法,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村党支部的班子;

第二,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采取党员“结对帮扶”,“党员责任制”、“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等措施的实施和建立健全,来加强小岗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制度、作风、思想建设,促进党员履行义务

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将以“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抓手,努力将村里的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村里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然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新农村建设和小岗村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展望未来,小岗村人民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以“建设小岗、富裕小岗”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工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3、强化宣传引导

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为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第一、我们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形式,以过去发展缓慢的教训和小岗未来美好的愿景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鼓励他们早发展、快发展,积极带领群众共同发展。

第二、要不断提高群众的发展能力,紧密结合小岗村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以“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结语

30年农村改革已经走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大步:一是家庭承包责任制,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今天正迈出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标志的

4.小岗村沈浩心得体会 篇四

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因长期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工作第一线,年仅45岁。他离开省城合肥,告别家人,来到小岗村,一干就是六年。这六年,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六年,六年间,沈浩率领村两委,统一了小岗干部群众的思想,更新了小岗村民的致富理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小岗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为小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把选派任职地当作自己的家,每个人对家都有感情、有牵挂,会全身心投入建设家。作为选派干部任期三年,不能把这三年当作走过场、“镀金”。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全身心团结带领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真心对待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大份量,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大份量。每当我为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了一个难题,群众立即会投来赞许的目光,会主动靠近拉家常,不知不觉中,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就会了然于胸,对我们开展工作大有裨益,就会少走弯路。

要想法设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组织安排的选派任职地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题,需要选派干部去设法解决。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职前,小岗村各项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人均收入2000多元,沈浩到任后,团结带领干部群众精心谋划,大力发展,经过短短6年时间,面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我所任职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虽然也得到了加强和改善,但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要向沈浩同志学习,开拓眼界,创新发展思路,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要舍小家为大家,尽心尽力为任职地谋发展。沈浩同志6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90多岁的老母亲不能跟前尽孝,女儿得不到照顾,不得不放弃省城优良的教育资源,到皖北农村就学。无数次为了工作过家门而不入。与他相比,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些许困难简直微不足道。我们要以他榜样,努力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化解发展难题。

范文网

沈浩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是永恒的,将永远激励我们。我们一定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把学习沈浩同志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与选派工作实际相结合,以实际行动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从思想、工作、作风上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奋工作。即使任期结束,也要时刻关注任职地的发展,继续为任职地多做好事实事。

5.论小岗村发展 篇五

XXX

(安徽xx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0级)

摘要:本文是关于2012年7月随安徽农业大学三下乡团队赴凤阳县小岗村进行社会实践考察,了解当地黑豆种植概况,追寻红色足迹,了解大包干精神,并对今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小岗村,黑豆,大包干,现状,发展

一、此次三下乡对小岗村的基本了解

今年我们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地点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主题是追寻红色足迹,宣传黑豆种植技术并进行科普宣传。

目前,小岗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拥有849户、3823人,耕地面积8713亩。3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小岗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修建多条水泥道路,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有112户农户通上自来水,修建了“大包干”纪念馆、档案馆和信息中心等;随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家庭都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家用电器和小型农用机械,许多农户看上了数字电视,有4户村民购置了高档轿车,102户翻盖了新房,28户村民搬进了住宅新区。

二、实践调查

7月2日我们一行十人前往小岗村,小岗村的人们甚是热情,得到他们的细心安排与悉心照料。到达当日下午我们便整理好所有资料并安排好之后几日的工作。

7月3日一早我们便一同参观沈浩纪念馆。沈浩地作为“第一书记”,其事迹令人感动,在参观了沈浩纪念馆并观看纪录片,同当地村名沟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沈浩同志为人公仆的赤子之心,在和当地大学生村官沟通之中,不仅对小岗村的发展现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还深入理解了沈浩精神。随后便来到沈浩同志的墓前,凭吊缅怀这位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小岗的好干部。沈浩同志的墓地在青松和翠柏的环绕下显得更加庄重肃穆。之后我们还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对大包干历史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再采访30年前的大包干带头人,对当年的历史情况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充分理解大包干精神的内涵,并结合现在小岗村的经济发展,对小岗村的历史与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此次实践主要工作是深入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并开展科研讲座进行大豆及黑豆的科普知识宣传。第三日我们一整天我们都进行入户调查,我们以问卷的形式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文化生活、以及思想状况等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注重对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主要经济来源、主要经济作物及人们对小岗村的发展抱何态度进行了解。在走访中我们发现这里的很多实际情况与我们想象中的不一

样。现在是农忙季节,但是在家务农的大都是留守的老人,年轻的很多外出务工。

这里本是生产黑豆的重要基地并有相关的农产品加工机构,但由于近几年黑豆市场不景气,黑豆的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产值明显减少,大家对黑豆种植带动经济发展不报太大希望。另外我们发现很多农户都把土地租出,无土地可耕种,但实际看来,很多土地都空闲着,杂草丛生也无人利用,甚是可惜。此次调查中,小岗村人对小岗村的发展怀着积极的态度,对于以后的发展,大多数人认为还是主要靠政府加以资金补助并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和农民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得知小岗村很缺水,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安徽是农业大省,而凤阳县也是以农业为主,缺水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岗村来说是很严重的。经济作物因为缺水而无法大面积种植,水稻这样的基本作物也时常因缺水而推迟插秧。如果当地政府大力兴修水利,采用生态农业运作模式,积极引进、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农业经济作物,这样就能真正使农民增收,到种地能赚到钱的时候,肯定就没这么多青壮年外出务工了。这样不经能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对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这样的社会问题也是有极大改善的。另外葡萄也是小岗的经济作物之一,大片的葡萄园已建好并投入使用,葡萄在夏天正是成熟收获的季节,此时罪惧大风,小岗村也很是平远辽阔,但在这里树木,防风林更是少见,若有大风来袭,必定造成重大损失。

7月5日,我们请到了南京农业的一位专门研究黑豆的教授,下午在小岗村村委活动中心开展了有关黑豆的科学讲座。这个讲座是此次实践的核心,小刚村人民来的很多,可见他们很看重科学知识在农业中的运用。我们向所有农户都发了黑豆及大豆种植技术的科普书籍及资料,希望这些都能他们有所帮助。最终,活动圆满结束。次日上午,我们还进行资料补发,这也是我们离开之前的最后一项任务。

三、下乡总结

此次小刚村之行,我们注意到了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过去与现在,这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这次实践更加启迪我们去思考自己的价值,作用和责任。此次实践虽然仅用了短短5天,但我们也一定会带着这些令自己受益终生的收获,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创造新的精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名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闪亮青春的风采!

参考资料:

6.论小岗村发展 篇六

新华社发

2009年11月6日凌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离世。

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在沈浩去世20多天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倾听了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体悟到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感受到三份请愿书上那几百个红手印的真诚与滚烫&&

2009年隆冬。江淮大地朔风凛冽。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此刻,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这片旷野上。

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一双双粗黑的手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方方正正的墓室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红手印,中国农民意志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如今,那张生死契约已经平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整整31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请回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忠魂,再次庄重地按下红手印。

一步一个脚印,沈浩带领小岗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2006年秋天,98个红手印把沈浩留在了村里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

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对初来乍到的沈浩记忆犹新。2004年,猴年春节刚过,她起了个大早开始忙活。听说从省财政厅下来个干部,要住在村里,她去给他准备好铺盖。中午,韩巧兰在街上看见个身穿深棕色棉夹克,中等个头,白净脸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里走。一打听,他就是新来的书记沈浩。

他恐怕在小岗呆不了两个月。之前下来的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但她心里纳闷,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你陪我去关友林家。沈浩说。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了难: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可差。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都是,多得像头毛。我就不去了。韩巧兰心直口快。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关友林家这顿饭,沈浩吃了。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是啊!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元。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建议,自己的路能否自己修?这与沈浩的想法不谋而合。

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7.观看《魂系小岗》有感 篇七

——第二批大学生村官

近日,应区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观看话剧《魂系小岗》的通知,我再一次认真观看并学习了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迹,现在的我,即将三年期满的我,感触颇深。

《魂系小岗》这部剧就真真的像一部时光机,将时间再一次拉到沈浩还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原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主任的时候,拉回到沈浩扎根基层、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每个场景,每个瞬间。他,一个简单的省财政厅的干部,他种种的事迹栩栩如生的被搬上舞台,在镁光灯下被真实立体的展现在当代共产党人的面前。

扮演沈浩的演员在台上撕心裂肺,我也跟着泪眼婆娑,这样的演绎,主人公沈浩这样的人生,在小岗的6年,帮村集体收回村里集体财产、帮助贫困户、为小岗村修路、为招商引资动员村民迁坟〃〃〃〃〃一幕幕,就像在过电影,还记得在去年,市里组织一起观看过,当时只有振奋,只有感动。而今,沈浩却一次次让我落泪。

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践行着党的宗旨,不忘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他的事迹感天动地,就像一座丰碑,不仅立在小岗村,也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心里,更立在我们当代学生村官的骨子里。短短两小时的话剧,我不再是深深感动,更让我是陷入了无尽的思考当中。

作为千万个下基层挂职锻炼的干部中一员,沈浩不但是有理想有抱负,他更是一心为人民,一心干工作,一心办实事的人民好公仆。他扎根在小岗,三年又三年,不为自己,不为家人,这样的无私和奉献,让我不禁想到身边许许多多的默默无闻、一心干事的普通村干部,他们年年月月在基层的第一线挥汗如雨时,我们是否应该多多予以关注呢?如何给会干事、爱干事、在干事的一线同志一个平台,让他们的热情不轻易被冷却,他们的努力稍稍得到肯定,这该是多么热血的事情,又将是多少70后、80后乃至90后干事业的热情动力呢。

再有,同为挂职锻炼的干部,在这部剧的群众口中也被写实的只有自己的干部,是不是该特别的汗颜呢?如何肃清另一些整天抱着混日子心态的干部,如何只抱着以在基层锻炼为油头的跳板进行自我人生阅历镀金的干部,沈浩是多么明亮的一面正冠镜,多么犀利的红缨枪呢。只有真正将组织上安排选拔下去挂职锻炼的工作落到实处,真正选拔到有能力、有想法、有培养前途的像沈浩的一样的干部,才可以在下到基层后,对老百姓进行帮扶,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和改变,这样的选派选聘工作才回事真真正正的落在人心上,真正是“民心所向”的“民心政策”。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我们中很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考村官,但真正想留在基层踏踏实实干事的又有几个?太多的80、90,想的更多的不会只是扎根基层,或许还有别的,比如借此为跳板。三年的基层工作,着实在我这个行将期满的“村官”眼里不是那么的简单,很多时候,我们会迷失自己,会怀疑当初的选择。因为土壤让我找不到扎根的力量,因为抱负让我们失去飞翔的担当。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像沈浩那样的一心在基层,就千万不要盲目的跟风、“假模假样”,生活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句话真真的说明一切。尽管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只有6年时间,但他的作为为何让那些朴实的农民三次按下红手印而深情地挽留?我想,沈浩并非是要去小岗村做牺牲、做奉献的,而是在那里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追求。6年里,他失去的是家庭的温馨、对孩子学业的帮助、对老母亲的尽孝,而他得到的是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小岗人的信赖。

8.丁岗村集中学习经验做法 篇八

近日,丁岗村连续开展学习赵亚夫、赵仁义先进事迹材料、《“最严党纪”六大类负面清单解读》和《推进依法治访,促进和谐稳定》的集中教育活动。

在这次集中教育过程中,丁岗村优化开展方式,着力增强党员教育实效。坚持贴近实际,用活载体,积极创新学习方式,增强学习工作的实效性,做到了“三变三确保”。一是变“现场式”学习为“预习式”学习,确保党员学习有针对性。在开展学习前,我们印发了学习材料一百多份,送至党员手中,要求每个党员在集中学习前熟悉学习材料,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心中有数,这样集中学习能“温故而知新”,学习时更有针对性。二是变“灌输式”学习为“互动式”学习,确保党员学有所获。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与党员的互动,积极推行双向互动的“群言堂”教学,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加强党员的双向交流,将参学党员由“听众”变为“主持人”,将学习课堂由“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有效调动了党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党员在学习时“人在心不在”。三是变单一的课堂学习为理论学习与感性认识结合,确保党员学习学而不厌、印象深刻。针对农村党员文化水平偏低、接受能力偏弱的情况,在集中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学习了书面材料,还利用电教设备,播放了电教片《亚夫追梦》,弥补了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强了党员对先进典型的感性认识,印象深刻。

9.论小岗村发展 篇九

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广大村民求知求富求美的愿望,使村民有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一、活动形式

主会场以“弘扬先进文化、共建和谐乡村 ”为主题,内容包括“观看电影迎国庆”、“古庙会演唱大型戏曲”、重阳节慰问老人等。展现了新时代新农村的和谐风貌。

二、活动组织领导

活动期间,村成立由书记许金峰任组长,许艳凤任副组长,其他村干部为成员负责指导活动开展。

三、活动内容

建设和开辟更多的面向广大群众、便于群众参与的公益性文体活动场所,树立一批农村文体服务中心建设的典型,充分利用农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广场文化等文体阵地,组织富有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图书进村,文体活动、文体队伍进村活动。重点抓好节庆假日的村级文体活动,提高群众文体活动水平。

(一)开展好“四送体育进乡村”活动,即一送体育制度进乡村,二送体育活动进乡村,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举办以村民组为单位的特色体育项目展演,抓好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及晨(晚)练点的建设;三送体育指导员进乡村,指导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四送科学健身方法进乡村,通过讲座、发放宣传单宣传健身知识,积极倡导科学锻炼。

(二)组织本村群众自娱自演,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三)通过文体指导员进农村,组织以群众为主要成员的业余文体队伍,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加的各类文体活动和文体信息服务活动,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宣传“改陋习、树新风、创文明”。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开展“农家书屋读书活动”。在广大居群众中开展“改、树、创”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活动。在群众中形成好读书、求上进、讲文明的良好风气。

四、工作安排

我们许岗村在2016年将举办6次文体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3月份,象棋比赛活动 2、5月份,台球比赛活动 3、7月份,读书活动 4、9月份,中秋节茶话会活动 5、11月份,拔河比赛活动

许岗村村民委员会

2016年2月 许岗村2016年文化工作总结

为了创建平安、和谐农村,满足我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村党支部积极组织辖区居民参加各类文艺活动,有效地改善了辖区文化环境,丰富了群众的业 余文化生活,提升了我村群众的文化层次,现对我村2016群众文化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在辛店镇文化工作站的领导下,我村党支部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把文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专题会议2 次以上,研究部署我村的文化工作。

二、文体设施配套齐全。文体设施配套齐全。村队按照 “三有一化”建设标准,采取多种方式,建成 10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村党支部建立了群众活动室、图书室,配备了电教器材、乒乓球桌,供居民免费活动;添置书籍 2000 余册,供居民免费借阅。村还有文化广场 1 个,面积为 1200平方米,可以容纳500余人,可以供人们娱乐休闲、开展体育健身和文化教育活 动,为我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我村总体文化设施完备,文化设施发挥功能作用良好。

三、强大的文体队伍。村队积极挖掘具有群众基础的文化资源,充分发动本地青年和妇女,积极投身文艺建设事业。村队工作人员多方寻找文艺骨干,通过努力,现共组建了秧歌队、合唱队等队伍,在宣传员的带领下,开展健康的文娱活动,极大丰富了村队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每 个公众假期、节日,我们都会为本村队广大群众安排丰富的 文娱活动,如 :三八妇女节,组织村队妇女同志在村文化广场进行文艺活动。

五、在今年镇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中,我村积极组织,精心安排,参加了各类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把我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做细、做好、做实,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 时,提升村队基层文化素养,将我村建设成为一个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辛店镇许岗村村民委员会

10.赴凤阳小岗村实地考察教学活动 篇十

2012年4月8日,滁州学院53名同学赴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学习。实地感受那种勇于改革创新并对全国农村改革带来深远影响的“小岗村精神”,学习和弘扬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刻领会沈浩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首先,参观了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聆听了讲解员对小岗村30年来的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1978年,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鲜红的红手印,创造了“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掀起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大包干”纪念馆则通过《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以及实物展台、展柜等,真实的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参观完“大包干”纪念馆,回望入口处按着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不禁深受触动:“18位农民以托孤形式签下的生死契约让我想到,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是我们学生需要着重培养的,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永不过时。”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小岗人解决了温饱,也是凭着这种精神,沈浩带领小岗村人,走出了“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的困境。带着崇敬,大家来到了沈浩同志的墓地。由于正在新建,队员们并未停留太久,只是庄严的注目,一些队员默默地留下了热泪。

接着,我们来到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室。进入陈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14个鲜红的大字“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这是胡锦涛对沈浩同志说的话。是的,简单的语言却是对他最大的肯定。虽早已学习过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但今天实地参观他的住所,队员们还是感动得流下眼泪。陈列室内沈浩同志生前工作、生活的照片以及实物真实的向我们展现了沈浩同志那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沈浩同志可谓是“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沈浩同志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从群众最关心,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干实事,赢民心。门上那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联道出了他为民服务的精神,他因此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这是无声的褒奖。紧接着,队员们观看了纪录片。短短的18分钟,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动情处,大家留下了泪水。为这位好干部感到自豪与骄傲。沈浩同志生前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通过认真观看沈浩同志纪录片,大家一致认为,沈浩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切实履行科学发展观,扎根基层为民做实事、做好事,是当之无愧的楷模。参观结束后,走在沈浩生前主张修建的快速通道上,摩托车、小轿车不时疾驰而过,新民房、大企业等不断跳入眼帘。“去年,实现固定资产投入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00元。”听到如此解说,大家感叹道,30多年前“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只能在纪念馆才能见到了。

短暂的小岗之行,大家感触颇深。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要切实发扬“小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的无私奉献,严于律己,舍己为公的高尚品德。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上一篇:大学英语日记作文范文下一篇:关于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