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示范区解读(精选8篇)
1.国际合作示范区解读 篇一
解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今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规划》,这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皖江城市带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做好《规划》宣传工作,本报邀请《规划》编制组负责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同志撰文进行权威解读,供各地在学习贯彻中参考。
新年伊始,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规划,对于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规划》是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的重大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要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受国外市场需求变化和周边国家竞争加剧影响,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步减弱,进一步加快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产业转移来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广大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越条件和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积极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一些地方还制定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但总的来看,由于缺乏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还有待创新、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互利共赢机制有待完善、要素支撑条件有待强化,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选择重点区域,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转移与承接工作有序开展。
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安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从2009年2月起,我委会同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经过反复调研,并多方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安徽省和长三角两省一市政府意见,2009年12月,我委向国务院上报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送审稿)。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以国函[2010]5号文正式批复《规划》。
皖江城市带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国土面积75730平方公里,2008年底人口3058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18.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4%、45%和66%,是安徽的精华所在。这一地区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高,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强等综合优势,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我国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断加快,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劳动力转移等现实压力,如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科学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亟待破解的难题。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推动节能减排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试验示范,发挥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
第二,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地区差距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国家始终坚持把缩小区域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为制定出台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重要立足点和出发点。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关键还在于加快发展。设立示范区,实施重点地区率先发展战略,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区域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
第三,有利于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安徽一直在探索和寻找皖江开发开放的路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委、省政府就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总体战略。进入新世纪,安徽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东向发展战略,皖江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本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开启之际,设立示范区,标志着国家关于皖江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与安徽的长期追求实现了历史性契合,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安徽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通过大规模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在新一轮增长中抢占先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有利于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加快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面临着新挑战,加快调整区域产业分工、改善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形成区域良性互动格局的紧迫性日益增
强。设立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产业区际合理分工,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规划》提出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
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工作始终,加强与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衔接,力求使《规划》既充分反映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体现国家战略意图,有一定高度,又能立足安徽发展实际,富有区域特色,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规划》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突出创新承接模式和发挥示范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合起来。皖江城市带要素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人才和技术支撑力量强,环境容量较大,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特色产业突出,具有较强的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和承载能力。《规划》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系统整合皖江城市带各市空间与产业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从整体发展战略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即以沿江一线为发展轴,打造合肥、芜湖双核和滁州、宣城两翼。在此基础上,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打造承接载体结合起来。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皖江城市带共有69家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家。这些开发园区是安徽土地集约化程度最高、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创新创业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的区域,形成了一些优势产业集群。同时,皖江城市带拥有大量未开发的岸线和土地,开发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和项目协作关联度不高、基础设施和生产服务配套条件还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规划》着眼于皖江城市带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把打造产业承接载体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推进现有开发园区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同时,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方式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示范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战略投资者和中央直属企业采取建设园中园、托管园区和共管园的方式合作共建开发园区,鼓励示范区内有条件的市、县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园区,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皖江城市带拥有一批中央驻皖科研机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科技资源密集,创新氛围浓厚,创新势头强劲,近年来在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逐渐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随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皖江城市带自主创新优势更加凸显。《规划》始终突出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承接这个主题,按照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的要求,明确产业承接重点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升级,提升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与自主创新相融合,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增强和区域创新优势提升的过程。
四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皖江城市带生态优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多,长江沿岸拥有一些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能够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规划》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节约集约资源的新举措,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的原则,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结合起来。区域合作是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不合作就不能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一隅一角之地参与竞争,肯定难以有大的作为。皖江城市带是安徽实现加速崛起的重点地区,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2008年,皖江城市带引进的省外资金占安徽全省的72%,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占55%以上,2009年更是超过六成。《规划》突出强调要加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的全面合作,广泛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不断拓展合作方式和领域,着力完善合作机制,构建示范区与长三角地区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快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同时引领和带动安徽其他地区发展,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六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开展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结合起来。能否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主要取决于安徽自身的主动性,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承接环境。既然是示范区,必然就要超前,要率先做到,要重点围绕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环境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大推动力。《规划》鼓励示范区大胆探索,赋予其在经济和社会管理相关领域改革、探索跨区域合作新途径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权,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建立与沿海发达地区接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制环境,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规划》明确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规划》除前言外,正文共11章,全文约25000字。在全面分析设立示范区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在指导思想上,重点突出了“六个着力”,即: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建设,努力使皖江城市带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规划》还明确了示范区发展的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按照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规划》制定了2015年和2020年示范区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带动安徽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汽车、钢铁、有色、机械设备、化工、建材、家电、农产品加工八大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长三角全面对接,形成一批特色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开发园区,外来投资、外贸进出口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稳步下降,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巢湖整体水质得到改善,长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Ⅲ类,出境断面水质保持现有水平。《规划》提出,到2020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明确了九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着力优化产业承接与发展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经济活动合理有序进行的基础,关系到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后劲,决定着能否协调发展。《规划》依托皖江城市带现有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从发挥各市比较优势、分析现实经济联系和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出发,提出要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六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主要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着力打造安庆、铜池枞、马芜巢三大产业组团,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以合肥、芜湖为“双核”,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强化芜湖作为皖江开发开放龙头的地位和重要节点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两市产业集聚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充分发挥其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等优势,着力打造为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二是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产业转移和承接有多种形式,概括地说无非有两种,第一种是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和园区条件把其他地区的产业吸引过来,与自身产业相融合;第二种是通过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直接把产业“搬迁”过来,发展“飞地”经济。无论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布局优化、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区。《规划》要求按照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突出的原则,加强现有开发园区管理,加快转型升级,促进园区规范、特色化和集约发展,把开发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强调通过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鼓励示范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开发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同时,为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规划》提出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这是《规划》的一大亮点。
三是明确产业承接与发展重点。这部分内容是《规划》的核心,主要是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承接,构建包括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业、高技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选择这些产业作为承接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认真研究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方向,明确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和转移的主要产业,结合皖江城市带的实际情况而研究确定的。一方面,以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大承接沿海制造业转移的力度,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另一方面,依托皖江城市带的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和发展纺织服装、建材化工、塑料制品、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同时,积极承接和发展金融、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协作能力。
四是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承接产业转移目的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决不能搞平面和简单的承接,而是提升式的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安徽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一定特色,所以《规划》单列一章专门强调自主创新问题。提出要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通过加快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积极构建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对接,着力完善自主创新体
制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是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支撑。《规划》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全局的角度来设计和考虑的。这部分内容就是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安徽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项目,把安徽的基础设施推上一个新台阶,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规划》强调要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示范区内互联互通的交通通信网络和示范区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区域能源保障水平,强化人水和谐的水利保障体系,加快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
六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承接产业转移不是转移落后、转移污染,而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扣承接产业转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这条主线,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体现“示范”内涵。《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提高转移产业的技术含量,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强化污染防治,推进重大节能工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七是推动区域联动发展。表面上看起来区域联动发展并不属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容,但实际上这正是《规划》的匠心所在。一方面,示范区需要强化与长三角等其它区域合作,“东张西望、左右逢源”,在内引外联中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示范区建设,使皖江城市带成为支撑点和辐射点来带动安徽其他地区共同发展。《规划》着重从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入手,通过全面加强与长三角全面合作、鼓励和支持长三角地区优先向示范区转移产业、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等重点工作,加强与沿海其他地区互动,进一步密切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同时强调要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区的体制机制对接,明确了皖北、皖西、皖南联动发展的重点,从而实现安徽整体协调发展。
八是创新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是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规划》明确要在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策、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5个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进行先行先试。同时,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创新政府服务,着力提高行政效能;要构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完善法制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改革户籍制度。
九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毋庸置疑,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没有先例可循,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这些政策既要实事求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又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先行先试,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规划》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5个方面明确了一些必要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是国家有关部门反复研究确定的,有一定的含金量。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必将对示范区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规划》还要求长三角两省一市和安徽省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在符合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遵循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性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叠加,鼓励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向示范区转移,推动长三角与皖江城市带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产业格局。
四、《规划》实施的关键在于形成合力
《规划》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方面密切合作,确保相关任务和目标顺利实现。落实《规划》,加强领导是保障,强化协调是前提,完善机制是基础,形成合力是关键。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规划》。通过宣传,要增强地方各级政府对《规划》重大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实施规划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宣传中,特别要认真听取基层政府、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国家有关部门,切实把《规划》贯彻好、实施好。
二是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抓紧推进相关工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继续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结合《规划》实施,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强化指导,落实政策。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根据《规划》的要求,在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对示范区建设给予指导和支持。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政策,不断充实和完善支持政策的内容。要加强部门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开展监督,适时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规划》实施中负有重大责任。我们将根据国务院批复精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将加强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动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规划》为我们描绘了示范区建设的美好蓝图。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长三角两省一市等地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安徽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好,为推动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新的更大的贡献。(范恒山)
2.国际合作示范区解读 篇二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加剧,化石能源的逐渐稀缺,越来越多的关注都投向了目前饱受争议的环境与能源问题。建筑行业作为能耗以及污染相对较高的行业,首当其冲。而如何在建筑建造和运营过程中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同时又最小化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甚至整个地球生态圈的影响,是许多建筑师探索和解决的方面。可持续设计与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无疑是为了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即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从绿色建筑的定义上,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在保证健康舒适人居环境的前提下,减少能源资源利用,最小化环境影响的同时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均出台了针对本国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德国的DGNB、日本的CASBEE、澳大利亚的GREEN STAR等,中国也有自己的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这些绿色建筑标准在各国的实施,有助于让业主和建筑师在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的可持续问题。但令人堪忧的现状却是,很多时候是建筑师让设计通过所谓的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去满足绿建的条条框框的要求。建筑师发自内心主动去做,和由于外界压力被迫去做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针对本土现状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绝不是本末倒置、按评价得分标准来确定设计内容;而应抓住其核心价值,因地制宜地用创造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贵安新区政府支持下,清控人居建设集团与英国BRE机构合作,创立了“清控人居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并建成了园内第一座科技示范楼。示范楼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营管理,全过程均贯彻可持续设计的宗旨,经评估达到英国BREEAM体系标准,并取得BREEAM Very Good等级认证。
本文就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的建设,借助BREEAM技术评估框架,对示范楼的可持续设计及建造策略进行详细地剖析。
1 项目概况
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选址于贵安新区中心区,西临百马路、南临贵安新区行政中心。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不仅是绿色建筑技术的展示平台,也是各项新技术的权威评估基地、中国未来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机构。生态文明创新园将在绿色技术应用前,对建筑师、开发商、建材商的技术和设备等进行试验、测试和评估,并且提供长期跟踪的、专业的技术服务、测试报告和绿建标识。
为推动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的启动建设,清控人居集团投资建成了园内第一栋绿色建筑科技示范楼。建筑自身的定位同样具有可持续发展内涵:实验性建筑,建立试验测试和追踪调研和研究的平台。建筑建成以后,将在发挥实际功能的前提下,作为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以及清控人居建设集团的实验平台,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的建筑性能测试,以及与同区域同功能的对比建筑的比较研究,证实或者证伪各项设计策略以及具体技术措施与地域、气候、经济等条件的合宜性。如果比较符合地域、气候、经济的要求,则可以作为下一步贵安新区生态文明创新园新建建筑的策略和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加以更新。如果不符合,例如采用策略和技术措施之后的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没有在该气候的舒适区之内,也可以为下一步的建设提供第一手资料支撑的经验教训,避免在同类地区犯类似错误。
这一定位是通过和英国BRE中国负责人Jaya Skandamoorthy先生在贵安工地现场交流后逐渐确定的,并得到了清控人居集团的认可。因为只有规则的制定者和引领者才有这种学术创造的自由:任何一个案例,都应该是经验的累积和对已有规则体系的深入反思,而不是简单地盲从,为了达标或者星级认证,这可能会浪费最可贵的创造力。
示范楼座落于园区西南角,紧邻百马路西入口广场。整体建筑坐西向东,东西向贯通,建筑的东侧平台悬挑与景观大地形上,可东北向远眺园区内的海绵城市生态景观。示范楼建筑集展陈和园区游客接待中心为一体,故在建筑功能定位上分为3大部分:大空间展陈区、对外接待会议区、以及内部工作人员日常办公区。
建筑及周边木平台,景观水池整体占地共计944.5m2,总建筑面积701m2,其中地上619m2,地下82m2,集中展示了绿色生态科技的最新研究和绿色产品的应用,还将发挥绿色建筑技术、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等领先科技的推广作用。该示范楼将称为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和绿色低碳科技的国际展示平台(图1)。
2 BREEAM评价体系介绍
BREEAM全称为英国建筑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它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国际认证的绿色建筑检验办法和可持续建筑的衡量标准。BREEAM于1990年完成了其标准制定及启用。现在有超过53万个建筑项目取得该认证,并有72个国家采用此标准。目前,BREEAM包括6大类认证体系:BREEAM New Construction新建建筑、BREEAM InUse运行建筑、BREEAM Refurbishment改造建筑、BREEAM Communities社区规划、Eco Homes生态家园、Code for Sustainable Homes可持续住宅标准。而BREEAM的各项指标分为Management管理、Health and Wellbeing健康和舒适、Energy能源、Transport交通、Water水、Material材料、Waste废物、Land Use and Ecology用地和生态、Pollution污染、Innovation创新。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计分,由计分结果可以将建筑分为5个等级,包括Pass通过≥30%、Good良好≥45%、Very Good优秀≥55%、Excellent优异≥70%、Outstanding杰出≥85%。
通过对BREEAM评估体系的解读,可以了解其关注点,在对建筑从立项规划到设计,到施工建造管理再到最后运营这一全生命周期内,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对周边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评价体系关心的主体不局限于建设项目本身,而是项目所处的生态环境,城市环境,人文环境,而评价标准的设定,是为了鼓励建筑的建造和运营过程能为使用者、场地和周边环境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避免破坏和消极影响。
3 示范楼可持续设计解析
目前,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已完成了竣工验收。在其设计阶段进行的BREEAM评估中,达到了BREEAM Very Good的等级,正在争取运行阶段的BREEAM Excellent等级。由于项目在立项和设计阶段就已明确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及材料商的协同配合,故能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设计策略。以下借助BREEAM的9个评估项,来具体说明清控人居示范楼的可持续设计思考。
3.1 Management项目管理
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从设计、建设到完工仅用了124天,采用了数字化设计方法、装配化建造方式,有效提升了建造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干扰。
为了保证能够快速建造,将建筑拆分了4个并行的系统:木建筑系统,主要是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包括屋面);轻钢箱体系统,主要是内填充隔墙体系;设备系统,主要是用于设备独立安装,并方便展示;外表皮及幕墙系统,主要是满足对气候的应对以及地域、文化特点的传承。这4个系统不仅在设计过程中可并行深化,在工厂加工和现场施工阶段,也能同时作业。同时由于在设计阶段以BIM系统作为设计工具,建造工序和过程可预先模拟,以便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管理,让其可监测、可监控、可改进。
在项目初期,示范楼项目的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部品商、管理方都积极参与到项目的设计过程,并明确各方在整个项目中的角色和责任。同时在施工前期就制订了一系列计划策略,包括环境保护计划、施工节能用能方案、施工节水用水方案等。施工期间,严格对监控施工场地内的能耗、水耗、建筑材料和废物的运输、木材的采购等,并通过环境管理系统EMS对场地施工进行管理控制,从而实现对场地资源的使用把控,能源的消耗的监管以及污染的控制。并且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对机电系统进行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以保证其满足设计要求。
而在之后建成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同样采用了节能节水节材的绿色管理制度,并对产生的垃圾流进行合理规划和分类处理。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以及上传工作,同时根据其记录的设备运行监测数据对设备系统进行运行优化。确保示范楼在未来的长期使用中都能按照设定计划运营(图2)。
3.2 Health and Wellbeing健康和舒适
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的可持续设计也着重体现在被动式策略的综合运用上。贵安新区处于温和地区,温度适中但湿度较大。针对这一气候特征,示范楼的整体空间布局在考虑功能布局的前提下,以最大程度优化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为原则,利用风压和热压作用促进春秋季的自然通风,并在冬夏季采用地道通风技术供暖及制冷。双层外墙围护体系的采用,提升了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同时降低了建筑能耗。在选材方面,重点使用钢材、木材等可循环材料,注重本土材料和现代工艺的有机结合。
3.2.1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空间布局
科技示范楼的主导性空间策略为优化自然通风,围绕两层通高的展示中庭进行整体布局。展厅顶部高起,并设有电动开启高侧窗,在风压和热压作用的驱动下,自然风从侧窗通过各房间进入中庭,再从高侧窗排出室外。在春、秋季以及夏初夏末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可有效缩短夏季供冷时间,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图3)。
3.2.2 天然采光与可调节外遮阳
顶部的高侧窗为展厅提供了良好的自然采光,并活跃了中庭气氛。光线透过木屋架投射到两侧的展墙上,随着季节和时间变换光影,使室内外环境相得益彰。办公及接待区的屋顶上设置电动开启天窗,使室内照明更为充足,减少了人工照明的能耗。天窗内侧设有电动遮阳帘,南北立面的窗外设有藤编板和手动调节的竹帘,可灵活控制光量(图4、5)。
3.3 Energy能源
科技示范楼采用了双层结构外墙围护体系的被动式节能策略,建筑保温、隔热性能良好。双层外墙围护体系有机融合了使用功能与建筑形象,一层在复合金属夹芯墙板外侧附加单层玻璃幕墙,形成空腔,通过开闭通风口在不同季节起到通风、隔热、保温的作用(图6)。二层在木结构密肋复合墙体外侧附加藤编表皮,形成半封闭的夹层,夏季可实现遮阳和通风散热,冬季可适当防风。项目采用了地道风系统作为项目主要的新风系统。利用大地全年恒温以及蓄热量大的特点,室外新风先进地道与大地热交换,而后经除湿处理后引入室内,改善新风的热舒适度,使室内空气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有效减少能耗。同时所有送风均来自于室外新鲜空气,具有节能、自然、健康三位一体的综合优势(图7)。
3.4 Water可持续的水资源处理
本项目作为创新示范园的启动部分,严格贯彻了园区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通过生态景观结合雨水回用的设计,使得雨水回收及多层次利用;又通过污水废水分流系统及高效节水型源分离洁具,实现节约用水和污废资源化利用,打造海绵城市的典范。雨水系统规划转变了常规管渠集中收集雨水的模式,通过低势绿地、净化湿塘、透水铺装等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图8)。污水系统规划运用源分离技术,从源头上分离黄水、灰水和褐水等多类污水,在末端进行分类处理,使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达到100%效能,实现再生水循环利用和污废零排放。
3.5 Material可持续建筑材料的运用
所谓可持续,必然是生态友好,又得能够重复利用。示范楼在材料选择上以原生态为标准,建筑的主体结构以钢材和木材这2种可循环建筑材料为主,采用“木建筑+轻钢箱体模块”的混合结构体系,外墙和屋面主要采用木龙骨、欧松板、木瓦等木材制品。室内装修大量使用麦秸板,对农作物秸秆进行了再利用,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同时科技示范楼还关注对本土材料和技术的挖掘。在建筑表皮的设计上将传统手工工艺材料与现代施工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复合功能的外墙系统。表皮的材料在设计之初的考虑是既要用一些当地的材料,又得能够相对耐久,不仅得有当地特色,而且要能够符合立面的“可呼吸”的特点。这得需要一种有地方特色、比较轻又是织物类的东西。经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在贵安新区东边90km左右,黔东南州的一个名叫三穗的县城就有这么一种材料,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藤编的技艺。竹藤编的产品不仅耐久,而且轻便好施工。所有藤编均由当地手工艺人完成,建筑师和工匠共同努力,将手工的编织工艺与幕墙挂板的现代施工方法结合,将本土传统工艺转化为建筑部品应用。整个建筑立面的藤编挂板由当地的100个工人工作近一个月编织完,对地方就业和手工艺传统的保护,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图9~12)。展示大厅及东侧室外观景平台选用了当地盛产的青石板,北立面选用了当地传统的片石砌墙,增强了外墙的保温隔热能力,也体现了结合本土材料与当代工艺的创新精神。
3.6 Waste废物处理
园区在垃圾废物的回收处理上规划了一整套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整个园区内配建专有的资源处理中心,将日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厨余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及有机废物,进行处理并循环利用。通过对玻璃、金属、塑料等垃圾的定向回收,打造垃圾分类、收集、利用的示范型园区。同时,在科技示范楼的负一层,有专门负责存放可循环回收的储藏室,通过楼梯和坡道直接连接室外,方便工作人员的运输和回收处理。
3.7 Land Use and Ecology用地和生态
园区建设遵循低冲击开发策略,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将园区低洼处规划为核心湿地景观区,并沿周边地势较高处布置功能组团,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场地排水。整个工程实现填挖方自平衡,单位面积土石方量仅为0.28m3/m2,大大低于国家相关规范规定的低限值,从而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周期,对西南城市浅丘地区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园区建设前场地曾为荒废的草地,未在政府生态保护下,却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因此,整个项目建设过程遵循低环境影响的理念,不仅对项目施工过程的废弃物排放进行严格监管,而且对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和光污染也进行了严格把控和限制。同样,园区的建设内容也包括大面积生态湿地的建设以及生态景观与建筑设计的结合。从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场地生态价值建设的角度,进行了一个长期的规划,来管理与保护场地内以及周边的生态特征,并明确保护的目标物种以及生物栖息地。
3.8 Pollution污染
本次示范楼,在制冷方式上,实验了一次不用空调,全靠地道风的低温新风和室内热压风压气流组织,来实现夏季室内的环境舒适要求。故建筑主体未使用对臭氧层有害的制冷剂。场地内雨水收集系统与景观水池的结合,起到了对地表水径流控制的作用。场地内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系统收集以及蜂窝约束系统绿地等自然沉降作用,经过模块化人工湿地等进行高效净化,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全面处理。处理后的屋面雨水储存在景观水池中,同时作为绿色浇洒的水源,多余的部分排放至市政排水管网。通过减少以及延缓地表水对周边环境的径流作用,并且对控制的雨水部分进行过滤处理,从而最小化场地内排水对周围水道产生的污染。
3.9 Transport交通
整个项目为园区参观者,使用者,员工和施工人员提供了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通过林荫步道、自行车专用道与残疾人坡道的设置强调慢行优先,体现对慢行人群的关爱。园区通观采用电瓶车替代燃油汽车,鼓励采用公共交通、电动车、自行车、拼车、大巴车等多样的绿色出行方式,设置免费的自行车、拼车、电动车残疾人车辆及大巴停车位,并设置相应的电动车充电桩与便利的上下车接驳点,引导大众低碳出行。
结语
从BREEAM评估设置的分项里,可以看出,一个建筑项目,从立项开始,在经历场地处理、施工建造、竣工运行、经营维护、直至最后拆除的过程中,每一步都与整体生态环境、人的生活、资源的消耗密切相关。因此可持续设计关注的不仅是一座房子,而是建造活动,运营使用活动这一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用户,对周边邻里,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带来的综合影响。作为可持续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者,我们更希望从这一角度来解读隐藏在绿色建筑标准背后的价值观,并以此态度,针对不同地区面临的现状,将可持续与设计结合,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
所有图片均为作者绘制或拍摄。
参考文献
[1]陈晓娟,孙菁芬,林正豪,等.可持续策略与建筑的整合设计——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项目实践[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2):41-47.
[2]李诚,周晓兵.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英国BREEAM对比[J].暖通空调,2012(10):60-65.
[3]林正豪,宋晔皓,孙菁芬,等.气候应答式的模块化建筑表皮设计策略——以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项目为例[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2):54-61.
[4]马继升,朱玉红.浅谈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英国BREEAM评价标准比较[J].有色冶金节能,2013(3):42-45.
[5]宋晔皓,金龙林,孙菁芬,等.贵安新区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可持续整体设计思考[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2):36-40.
[6]宋凌,林波荣,李宏军.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分析[J].暖通空调,2012(10):15-19、40.
[7]孙菁芬,陈晓娟,解丹,等.模块化装配式设计建造可持续建筑——以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项目为例[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2):48-53.
[8]王者,刘加根,林波荣,等.地道通风技术在贵安新区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中的应用[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5(2):62-67.
[9]徐子苹,刘少瑜.英国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BREEAM引介[J].新建筑,2002(1):53-56.
3.国际合作示范区解读 篇三
一、示范文本制定的过程
由于供热采暖交易关系着广大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的主体和具体情况极为复杂,因此在文本起草过程中,两部门本着“合法、公平、可行”的原则,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书面征求意见等形式,先后征求了市消费者协会、物业服务企业、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供热专家和法律专家、供热协会以及供热单位的意见。
为保证文本质量,两部门于2010年3月24日至3月31日,通过“首都之窗”网站,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对文本的完善意见。期间共收到网上留言286条,电子邮件84封。这也是近年来合同示范文本网上征求意见过程中,收到建议最多的一次。两部门根据征集上来的意见,组织有关专家对文本做了大幅度调整,其中重大修改达23处。
两部门又于2010年4月20日,再次共同邀请有关当事人、消费者协会、供热协会、法律专家等各方代表,召开了示范文本的公开论证会,对文本内容进行了集中讨论。“首都之窗”网站对论证会进行了全程网上直播。
公开论证会后,两部门再次组织力量对各方意见比较集中的室内温度标准、双方违约责任、供热单位免责条款、合同有效期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其中重大修改为14处。
这次正式发布的示范文本共12条。文本在总结北京市近年来供热采暖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现实中发生的供热投诉和诉讼案例,明确了采暖用户和供热企业各自享有的权利、应当履行的义务以及相应的违约责任,并充分体现了供热采暖作为基础性公共事业的特点。
二、关于供热温度标准的规定
供热温度标准是文本中最核心的条款,也是各界意见最集中的环节。文本明确,采暖期内,在正常天气情况下,对符合现行国家住宅设计规范要求的住宅,或经过建筑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改造的住宅,供热单位应当保证用热人卧室、起居室的温度不低于18℃;未经建筑围护结构改造或供热系统改造的住宅,当室外平均气温在-7℃以上时,卧室、起居室温度应当不低于18℃,当室外日平均气温在-7℃以下、-9℃以上(含)时,卧室、起居室温度应当不低于16℃。双方对实际温度有争议时,任何一方均可以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室温检测。双方委托不同的检测机构测温时,以用热人委托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为准。经检测,温度符合标准的,检测费由用热人承担;温度不符合标准的,检测费由供热单位承担。
三、关于供用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供热企业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温度标准提供安全、稳定的供热服务,保证用热人室内温度持续达标。供热企业要公布值班和报修电话,在采暖期内安排人员24小时值守,电话录音要保存到下一采暖季开始前,以便发生纠纷后提取证据;对电话报修要在1个小时之内给出答复,在紧急情况下要立即处置。因所维护管理的供热设施发生故障、事故等情况影响用户正常采暖的,应当及时公告,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影响。
用热人要配合供热企业做好充水、试压、排气及试运行等工作。针对现在较为普遍的装修时拆改室内共用供热设施、扩大采暖面积或增加散热设备等问题,根据“谁作为谁负责”的原则,明确用热人不得因此影响他人利益,并要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后果。文本还明确用热人应当按合同约定的期限、方式和金额支付采暖费,并应当对室内自用采暖设施进行管护,对超出使用年限、影响采暖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的自用采暖设施应当及时更新、改造;接到供热单位发出的自用采暖设施隐患整改通知后,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四、违约责任的约定
文本第7条是对违约责任的约定。文本详细说明了在不同情况下供热单位的退费责任,列有相应的计算公式,方便双方计算退费金额。如规定室内温度低于约定温度2℃之内的,退费比例为40%;室内温度低于约定温度2℃以上、4℃以下的,退费比例为60%;室内温度低于约定温度4℃以上的,退费比例为100%。文本从公平角度出发,规定供热单位除了退还热费外,还要承担其他相应责任。此外,文本也规定了用热人的违约责任。如规定用热人有因室内自用采暖设施泄露、擅自拆改室内供热设施产生泄漏或影响其他用热人采暖、未按合同约定履行应当由其承担的设施管护义务、私自取用供热系统用水、拒绝供热单位入户作业、拒绝供热单位提出的设施隐患整改建议等行为的,造成自身、其他用热人、供热单位或公共利益损失的,除承担自身损失外,还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五、暂停用热的约定
文本规定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由供热企业予以暂停供热,用热人在此期间只需缴纳基本费用即可。主要因为:一是热能具有辐射性和传导性,单个用户停热后,热量还是会通过四邻的墙体、楼板向该房屋进行传热,这就是户间传热。单个用户停热后,相邻用户要保持正常采暖势必增加热能消耗。二是单个用户的采暖设施也是供热系统整体的一部分,要求停热的用户仍然占有着供热资源。这部分资源并不因单个用户暂停用热而发生转移或重新分配。三是单个用户暂停用热后,供热单位的服务责任并未终止,供热单位仍然承担着管理的责任,以及在事故状态下的抢修责任。四是供热单位的基本运行成本不因单个用户暂停用热而有明显减少。综合考虑采暖用户和供热单位双方的承受能力,结合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精神,文本约定:价格主管部门对基本费用有规定的,执行其规定;没有规定的,单个用户要求暂停用热暂按采暖费总额60%的比例缴纳基本费用。
六、合同的生效、变更、争议解决等内容的约定
《北京市居民供热采暖合同(按面积计费版》示范文本的出台,为公平维护采暖用户和供热单位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示范文本作为对《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的细化和补充,有很多法律法规中所尚未包含的内容,如室内温度标准问题、供热单位不提供发票用热人有权拒缴采暖费问题、供热单位保存报修录音问题、供热单位退费比例问题、供热单位的免责条款问题等等。因此,广大供热单位和消费者只有积极使用示范文本签约,才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继续积极履行监督职能,依法对示范文本的推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还将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有关室内温度测量方法、室内温度达标管理规范等方面的配套文件,还将公布室温检测机构名录等,从而推进《北京市供热采暖管理办法》和示范文本条款的贯彻落实。
4.国际合作示范区解读 篇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 徐 伟 孙峙峰 何 涛 宋业辉 1《导则》主要内容
《导则》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检测程序;第二部分给出了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测评标准;第三部分给出了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测评标准;第四部分给出了地源热泵系统的测评标准。下面就按照上述顺序分别介绍各部分的主要内容。1.1 检测程序
(1)检测条件及流程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测评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前进行,项目承担单位在申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验收前应自行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技术支撑单位等进行项目预验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应首先通过建筑节能分部和可再生能源分部工程验收,当项目属地已经实施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的应首先通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预验收结论应为合格才能申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委托的测评机构进行测评。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申请验收流程如图1:
(2)测评报告要求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测评报告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形式检查报告。形式检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信息:
(1)项目建筑节能分部和可再生能源分部验收(或节能专项验收)的复印件;
(2)项目立项、审批、施工设计文件审查等文件的复印件;(3)项目关键设备检测报告的复印件;
(4)施工过程中必要的记录、试运行调试记录等的复印件;(5)其它对工程质量有影响的重要技术资料的复印件;(6)检测单位编制的《项目检测方案》。
第二部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性能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信息:
(1)基本概况,包括工程特性、系统类别、室外气象条件,以及检测对象、范围和主要目的。
(2)检测依据,包括标准、规范、图纸、设计文件和设备的技术资料等。
(3)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型号、精度等级等。(4)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5)检测结果或者结论。(6)检测机构名称、检测人员和检测日期等。
第三部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能效评估报告。能效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基本信 息:
(1)示范项目的实施量,并给出实施量是否满足项目《申请报告》的结论;
(2)根据项目示范类型,给出所示范类型所有的工程评价指标,并给出考核性指标是否达到《申请报告》的结论;(3)项目的最终评价;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验收评估建议判断标准如下:(1)当示范项目形式检查报告、性能检测报告、能效评估报告均达到或者超过示范项目考核性指标时,建议示范项目合格;否则建议示范项目整改直至达到或者超过示范项目考核性指标。
(2)当示范项目整改仍然达不到示范项目考核性指标时,示范项目不合格。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测评标准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和太阳能供热制冷系统。各系统中太阳能部分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所以测评方法也基本相同。下面主要介绍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测评标准。2.1测试条件(1)太阳能建筑应用光热系统所采用的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热水器等关键设备应具有相应的国家级全性能合格的检测报告,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2)系统应按原设计要求安装调试合格,并至少正常运行3天,方可以进行测试;
(3)所有示范项目必须按照测试的要求预留相关仪器的测试位置和条件,其用水量、水温等参数必须按照设计要求的条件下进行测试;
(4)太阳能热水系统试验期间环境平均温度:8℃≤ta≤39℃;
(5)环境空气的平均流动速率不大于4m/s;
(6)至少应有4d试验结果具有的太阳辐照量分布在下列四段:J1<8MJ/m2d;8MJ/m2d≤J2<13MJ/m2d;13MJ/m2d≤J3<18MJ/m2d;18MJ/m2d≤J4。2.2测试方法
(1)集热系统得热量
集热系统得热量是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太阳集热器提供的有用能量,单位为MJ/天全天。需要测试以下参数:集热系统进口温度、集热系统出口温度、集热系统流量、环境温度、环境空气流速、测试时间。当上述参数分别测量时,集热器进出口温度、流量采样时间间隔不得小于1分钟,记录时间间隔不得大于10分钟。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 根据记录的温度、流量等数据计算得出。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可以用热量表直接测量。(2)系统常规热源耗能量
系统常规热源耗能量是系统中辅助热源所耗常规热源的耗能量。需要测量以下参数:辅助热源加热量、环境温度、环境空气流速、测试时间。当采用电作为辅助热源时,测量测试时间内辅助热源的耗电量。当采用其它热源为辅助能源时,系统常规热源耗能量的测量方法同集热系统得热量的测量。
(3)贮热水箱热损系数
贮热水箱热损系数为表征贮热水箱保温性能的参数,单位为W/K。选取一天,测试起止时间为晚上8点开始,且开始时贮热水箱水温不得低于40℃,与水箱所处环境温度差不小于20℃,第二天早上6点结束,共计10个小时;开始时贮热水箱内水温度、结束时贮热水箱内水温度、贮热水箱容水量、贮热水箱附近环境温度、测试时间。贮热水箱热损系数用式(1)计算:
式中:
Us--贮热水箱热损系数,W/K; ρw--水的密度,kg/ m3,Cpw--水的比热容,J/(kg·K); Vs--贮热水箱容水量,m3; Δτ--降温时间,s;
ti--开始时贮热水箱内水温度,℃; tf--结束时贮热水箱内水温度,℃; tas(av)--降温期间平均环境温度。(4)集热系统效率
集热系统效率为在测试期间内太阳能集热系统有用得热量与同一测试期内投射在太阳能集热器上日太阳辐照能量之比。需要测试以下参数: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积、太阳辐照量、集热系统进口温度、集热系统出口温度、集热系统流量、环境温度、环境空气流速、测试时间。集热系统效率用式(2)计算:
式中:
η—集热系统效率,%; Qc—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MJ;A—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积,m2;
H—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太阳能辐照量,MJ/m2;(5)太阳能保证率
太阳能保证率为系统中太阳能部分提供的能量与系统需要的总能量之比。需要测试以下参数: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积、太阳辐照量、集热系统进口温度、集热系统出口温度、集热系统流量、环境温度、环境空气流速、辅助热源加热量、测试时间。
系统太阳能保证率用式(3)计算:
式中:
f —系统太阳能保证率;
QC—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量,MJ;QT—系统需要的总能量;MJ。系统需要的总能量 用式(4)计算: QT=QC+Qfz
(4)Qfz—辅助热源加热量;MJ。2.3工程评价
工程评价的依据是项目《申请报告》,太阳能保证率和实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面积)为考核性指标,其中任何一项达不到《申请报告》中的要求,则该工程判为不合格,该项目不得通过测评。(1)太阳能保证率 方法一:短期测试
对项目的太阳能保证率进行评价,不得低于项目《申请报告》中提出的太阳能保证率。对全年太阳能保证率计算如下:
1)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8MJ/m2的天数为x1天;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13MJ/ m2且大于等于8MJ/ m2的天数为x2天;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18MJ/m2且大于等于13MJ/m2的天数为x3天;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大于等于18MJ/ m2的天数为x4天;
2)经测试,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8MJ/ m2时的太阳能保证率为f1;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13MJ/ m2且大于等于8MJ/ m2的太阳能保证率为f2;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18MJ/ m2且大于等于13MJ/ m2的太阳能保证率为f3;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大于等于18MJ/m2的太阳能保证率为f4;则全年的太阳能保证率f全年为
方法二:长期监测
实际测得一年周期内太阳辐照总量为J全年,一年周期内太阳能热水系统需要的总能量J全年,则全年的太阳能保证率f全年为
(2)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
对项目的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进行评价,作为评价项目的参考性指标。方法一:短期测试
对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计算如下:
经测试,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8MJ/ m2时的集热系统得热量为Q1;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8MJ/ m2且大于等于13MJ/ m2的集热系统得热量为Q2;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小于18MJ/ m2且大于等于13MJ/ m2的集热系统得热量为Q3;当地日太阳辐照量大于等于18MJ/ m2的集热系统得热量为Q4; 则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为
方法二:长期监测
实际测得一年周期内太阳能集热系统得热总量为QJ全年;则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为
(3)项目费效比
对项目的项目费效比(增量成本/常规能源替代量)(元/kW·h)进行评价,作为评价项目的参考性指标。注:增量成本应依据项目单位提供的项目决算书进行核算。(4)环境效益 二氧化碳减排量(t/a)
QCQ2 =2.47 Qbm
>(9)式中:
QCQ2—二氧化碳减排量,单位:t/a; Qbm —标准煤节约量,单位:t/a;
2.47——标准煤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无量纲。二氧化硫减排量(t/a)式中: Qso2 =0.02 Qbm
(10 式中:
Qso2—二氧化硫减排量,单位:吨/年; Qbm—标准煤节约量,单位:吨/年;
0.02——标准煤的二氧化硫排放因子,无量纲。粉尘减排量(吨/年)QFC =0.01 Qbm
(11)式中:
QFC—二氧化硫减排量,单位:吨/年; Qbm—标准煤节约量,单位:吨/年; 0.01——标准煤的粉尘排放因子,无量纲。
(5)经济效益
计算项目实施后每年节约的费用(元/年)和静态投资回收年限。
(6)示范推广性
按照项目的《申请报告》,依据测试及评价结果,综合分析项目的节能减排效果及代表性、示范性和可推广性等,并最终形成项目的评价意见。3 太阳能光伏系统测评标准 3.1检测条件
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所采用的太阳能电池方阵、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及用电器等关键设备等关键设备应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报告,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本标准只对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进行综合性能检测; 3.2检测方法
(1)系统要求: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应按原设计要求安装调试合格,并至少正常运行3天,才能进行光电转换效率测试;
(2)试验对气象条件和太阳辐照量要求:环境平均温度8℃≤ta≤39℃;环境空气的平均流动速率不大于4m/s;当太阳能电池方阵正南放置时,试验起止时间为当地太阳正午时前1h到太阳正午时后1h,共计2h;测试期间内,太阳辐照度不应小于800W/m2;
(3)独立太阳能发电系统:电功率表应接在蓄电池组的输入端;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电功率表应接在逆变器的输出端。
(4)试验步骤:试验开始前,应切断所有外接辅助电源,安装调试好太阳辐射表、电功率表/温度自记仪和风速计,并测量太阳能电池方阵面积;试验开始时,应同时记录总辐射表太阳辐照量读数及各仪表的数据;试验开始后,应每隔十分钟记录一次各仪表数据;计算试验期间单位太阳能电池板面积的太阳辐照量H。对于处在不同采光平面上的太阳能电池方阵,应分别计算试验期间不同采光平面单位太阳能电池板面积的太阳辐射量。3.3数据分析 系统试验期间单位面积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Q(MJ/(m2))用式(12)计算:
t——试验时间,单位:h;
w——试验期间电功率表的读数,单位:kW; Ac——太阳能电池板面积,单位:2。
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光电转换效率用式(13)计算:
当太阳能电池板不在同一采光面时,可用式(14)计算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光电转换效率:
3.4工程评价
工程评价的依据是项目《申请报告》,光电转换效率、实施量(峰瓦值)和费效比为考核性指标,达不到《申请报告》中的要求,则该工程判为不合格,该项目不得通过测评。(1)光电转换效率
式(13)得出的太阳能建筑应用光伏电源系统光电转换效率η 即为全年的光电转换效率。(2)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
对项目的常规能源替代量(吨标准煤)进行评价,作为评价项目的参考性指标。
经测试,当地光伏电源系统光电转换效率为η。全年常规能源替代量Qbm(吨标准煤)为 Qbm=0.001ηWAc
(15)式中,Ac——太阳能电池板面积,单位:m2;
W——当地全年的太阳能辐射量,单位:MJ/m2。(3)项目费效比
对项目的项目费效比(增量成本/常规能源替代量)(元/kW·h)进行评价,不得高于《申请报告》中提出的费效比。注:增量成本应依据项目单位提供的项目决算书进行核算。(4)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示范推广性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要求相同。地源热泵系统测评标准 4.1测评条件
(1)地源热泵系统的测评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投入正常使用后进行。
(2)地源热泵系统制热性能的测评应在典型制热季进行,制冷性能的测评应在典型制冷季进行。对于冬、夏季均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应分别对其制热、制冷性能进行测评。(3)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的测定工况应尽量接近机组的额定工况,机组的负荷率宜达到机组额定值的80%以上;系统能效比的测定工况应尽量接近系统的设计工况,系统的最大负荷率宜达到设计值的60%以上;室内温湿度检测应在建筑物达到热稳定后进行。
(4)应同时对测试期间的室外温度进行监测,记录测试期间室外温度的变化情况。4.2测试方法(1)室内温湿度
测试参数:室内温度(冬季);室内温、湿度(夏季)。测试时间:室内温、湿度检测应在建筑物达到热稳定后进行,测试时间为6小时。
判定原则:室内实测温、湿度应满足设计和国家相应标准规范的要求。
(2)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
热泵机组制热/制冷性能系数是指热泵机组的制冷/制热量与输入功率之比。
测试参数:机组热源侧流量;机组用户侧流量;机组热源侧进出口水温;机组用户侧进出口水温;机组输入功率。测试时间:热泵机组的检测应在机组运行工况稳定后进行,测试周期为1小时。
数据整理:热泵机组制冷/制热性能系数根据测试结果,按下式计算:
式中:COPL —— 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 COPH —— 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 QL——测试期间机组的平均制冷量,kW; QH——测试期间机组的平均制热量,kW; Ni——测试期间机组的平均输入功率,kW。机组测试期间的平均制冷(热)量按下式计算: Q=VρΔtw/3600(18)式中:
V—— 热泵机组用户侧平均流量,m3/h; Δtw —— 热泵机组用户侧进出口水温差,℃; ρ—冷(热)水平均密度,kg/ m3;
c —冷(热)水平均定压比热,kJ/(kg.℃)。ρ、c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判定原则:热泵机组的实测制冷/制热性能系数应满足项目申报书和申请报告中的具体要求。(3)典型季节系统能效比
典型季节系统能效比是指地源热泵系统的制冷/制热量与系统输入功率之比,这里的系统输入功率主要是指热泵机组以及与热泵系统相关的所有水泵的输入功率之和(不包括用户末端设备)。
测试参数:系统热源侧流量;系统用户侧流量;系统热源侧进出口水温;系统用户侧进出口水温;机组消耗的电量;水泵消耗的电量。
测试时间:热泵系统的检测应在系统运行正常后进行,测试周期为2-3天。
数据整理:热泵系统的典型季节系统能效比根据测试结果,按下式计算:
式中: COPSL —— 热泵系统的制冷能效比; COPSH —— 热泵系统的制热能效比; QSL—— 系统测试期间的总制冷量,kW·h; QSH —— 系统测试期间的总制热量,kW·h;
Ni—— 系统测试期间,热泵机组所消耗的电量,kW·h; Nj——系统测试期间,水泵所消耗的电量,kW·h。系统测试期间的总制冷(热)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V—— 系统用户侧的平均流量,m3/h; tw——系统用户侧的进出口水温差,℃; ρ——冷(热)水平均密度,kg/m3;
c ——冷(热)水平均定压比热,kJ/(kg.℃)。ρ、c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判定原则:热泵系统实测的典型季节制冷/制热能效系数应满足项目申报书和申请报告中的具体要求。4.3工程评价
工程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相关标准和项目《申请报告》,热泵系统的系统COP为考核性指标,达不到《申请报告》中的要求,则该工程判为不合格,该项目不得通过测评。(1)节能效益评估
通过计算地源热泵系统与常规供暖、供冷方式的节能量和节能率,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效益进行评估。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按以下两种方法对系统的节能效益进行评估。评估方法一:短期测试
根据导则规定的测试方法,对地源热泵系统的特性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按以下方法计算热泵系统相对于常规供暖、供冷方式的节能量和节能率。
建筑全年累计冷热负荷的计算:根据测试期间系统的实测热负荷和室外气象参数,采用度日法计算供暖季累计热负荷(冬季);根据测试期间系统的实测冷负荷和室外气象参数,采用温频法计算供冷季累计冷负荷(夏季)。
地源热泵系统年耗能量的计算:根据热泵系统实测的系统能效比和建筑全年累计冷热负荷,计算整个供暖季(制冷季)地源热泵系统的年耗电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H —— 地源热泵系统制热年耗电量,kW·h; EL—— 地源热泵系统制冷年耗电量,kW·h; ΣQH —— 建筑全年累计热负荷,kW·h; ΣQL —— 建筑全年累计冷负荷,kW·h。节能量和节能率的计算:将地源热泵系统和常规供暖、供冷系统的年耗能量转换为一次能源
(标准煤),计算地源系统的节能量和节能率。电能与一次能源的转换率取为0.31。评估方法二:长期监测
根据地源热泵系统的具体设置情况,安装测试仪表。对地源热泵系统的供回水温度、水量以及热泵机组、水泵等相关耗电设备的实际耗电量进行长期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计算建筑全年实际累计冷热负荷和地源热泵系统的实际年耗能量。根据建筑全年实际累计冷热负荷计算常规供暖、供冷方式的年耗能量。根据地源热泵系统的年实际耗能量和常规供暖、供冷方式的年计算耗能量,计算热泵系统相对于常规供暖、供冷方式的节能量和节能率。(2)环保效益评估
根据地源热泵系统相对于常规供暖(冷)系统的一次能源节能率,参照消耗一次能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量,对示范项目应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所带来的环保效益进行评价。二氧化碳减排量、二氧化硫减排量、粉尘减排量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计算公式相同。(3)经济效益评估
根据项目申报书中提供的增量成本和节能效益评估得到的系统节能量,计算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根据静态投资回收期,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静态投资回收期按下式计算:
式中:T —— 静态投资回收期,年; K —— 项目的增量成本,万元;
M —— 系统节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万元。(4)判定原则
5.国际合作示范区解读 篇五
省发展改革委
(2010年5月21日)
省政府明确,《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规划》由省旅游局牵头编制,我委负责做好配合工作。下面,结合发改委职能汇报如下。
一、关于发改委所做的具体工作
1、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十一五”以来,总共安排皖南地区文化旅游类项目中央投资13268万元,占全省同期比例的43%,其中,绿色旅游方面,重点支持了黄山北大门旅游公路和宣城广德太极洞、旌德县江村、绩溪龙川景区、安庆天柱山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红色旅游方面,重点支持了芜湖市王稼祥纪念园、泾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文化文物保护方面,重点支持了黄山千村百幢工程、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歙县斗山街、中和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泾县查济民居保护及画家村建设;基础能力建设方面,重点支持了皖南地区2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扶持了天柱山旅游学校等职业教育建设,努力提升人员素质和接待能力。
最近,我们抢抓国家扩大红色旅游范围和内涵的机遇,1
充分挖掘皖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注重与绿色、生态、休闲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将胡适、陶行知、新四军整编地、皖南事变激战地、奇瑞汽车、港口湾水库等景区纳入申报范围。
2、在配套设施改善方面。首先是皖南地区通达能力大大提升。“十一五”除建成开通了沿江高速公路、六安-岳西-潜山高速公路、铜陵-黄山高速公路外,还开工建设了合肥-福州客运专线、南京-安庆城际铁路、九华山机场、宁宣高速公路、黄祁高速公路、绩黄高速公路;“十二五”将建设商丘-合肥-杭州铁路、黄山-杭州铁路、皖赣扩能改造、狸桥-宣城高速公路、溧阳-广德高速公路、宁国-千秋关高速公路、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公路大桥等重大项目。另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皖南各市争取中央投资约4.99亿元,占同期争取中央投资的近40%,支持了一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在县以上实现了全覆盖,还建设了一批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工业污染综合治理项目,资源环境得到较好保护。
3、在政策引导指导方面。一方面,解放思想,突破常规,优化服务。比如黄山核心景区旅游通道设施,如仅按国家政策条文,就不能够立项,更谈不上建设发展,我们最大限度运用政策,加快了审批进度;九华山大铜像,在国家有关部门不好办理的情况下,我委破格办理了审批手续;同时,皖南地区几个高尔夫项目也在积极汇报争取。另一方面,引导区内各市县聚集力量,特色发展,一体提升。在《皖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提出“开发皖南资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长三角联动发展无障碍旅游,充分展现皖南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内涵”。全力支持黄山市开展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指导编制了试点方案,多次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在创新旅游发展业态、打造国际精品景区、弘扬新安医学优势,大力发展养老养生产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还指导宁国市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对接长三角的休闲目的地。
二、问题和建议
皖南地区是我省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区,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独特,品牌效应较强,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目前该区域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主要原因是:发展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强有力的规划引导;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各自为战;投入相对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产业体系不够完善。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对于提升我省旅游业发展水平,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示范区建设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关于如何推进示范区建设,我们有以下考虑和建议。
第一,要明确定位。建议可以参考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将我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定位为“三区一园”,即:世界一流的旅游度假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文化旅游改革创新的实验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大公园。从
资源禀赋和发展机遇、发展潜力等诸多方面看,示范区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二,要科学规划。编制一个高水平的规划非常重要。目前省旅游局正在牵头编制总体规划。对此,我们有以下建议:一是要充分征求相关各市、相关方面和专家学者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二是要做好与省政府“十五”期间出台的“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正在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衔接,力争上升为国家级旅游专业规划。三是适当扩大区域范围,考虑到文化山水的同质性、互补性、相邻性,建议将安庆城区、太湖、岳西纳入示范区规划范围。四是建议该规划由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第三,要创新机制。旅游业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部门,旅游规划的实施难度较大,特别是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规划实施起来就更加困难,主要障碍是区划限制、体制不顺、难以协调。要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必须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探索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当务之急是要顺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鼓励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权,借鉴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同区化”进程,大力推进资源、信息共享,产品共推、服务平台共建、品牌形象共创,培育良好的区域整体形象。
第四,要练好内功。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示
范区切实抓好“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的建设,全面提升示范区的品味和档次。在“吃”的方面,力求做到文化餐饮、故事菜肴;在“住”的方面,力求做到整洁实惠;在“行”的方面,力求做到舒适便捷;在“游”的方面,力求做到留连忘返;在“购”的方面,力求做到爱不释手;在“娱”的方面,力求做到名不虚传。
6.国际合作示范区解读 篇六
一是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认真定期组织专题学习,把党风廉政教育与人生观、职业道德、党风廉政、预防职务犯罪等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廉政准则》的相关规定,加强正反两方面教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开展。
二是与党建特色活动相结合。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学习《党章》、贯彻落实《廉政准则》、政风行风评议等活动开展融为一体,把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进一步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三是与干部规范化考核相结合。把党风廉政建设列入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标准,明确考核细则,凡有干部发生违反党风廉政建设相关规定的事,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制,年度考核作为基本称职、不称职处理。
7.国际合作示范区解读 篇七
从广州市区位发展来看, 南沙新区都将是一条“鲶鱼”。它的发展将拓展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发展空间, 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按照《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 南沙新区开发建设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实现路径上要突出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特点。发挥的作用是全面推动珠三角转型发展、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这个定位与港澳的关系密不可分。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 南沙新区有5大功能定位, 就是要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
二、南沙将成香港拓展内地空间的中心
南沙为香港业界在内地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扩大香港的经济腹地。南沙新区总规划面积有800多平方公里, 其中500多平方公里是土地, 而且大部分还没有开发, 人口只有70多万, 而香港却住了700万人。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最吸引港澳投资的一大亮点。南沙将是香港业界拓展内地的中心。
南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 有好的居住环境和很优惠的投资政策, 物流配套方面也有很好的基础, 香港产业界的代表也曾多次前往南沙进行考察。现在大家都有一个想法, 将南沙作为香港业界拓展内地市场的中心。
今后希望南沙在物流交通方面能做得更好些, 比如交通方面, 现在南沙来香港已经很方便了, 但能不能时间更短一些, 交通网络能更完善。其次, 人才的培养引进也要进一步加强, 香港有很多精英人才, 如果有合适发展机遇和相对舒适的环境, 南沙则能进一步吸引人才聚集。
三、在南沙拍电影有天时地利人和
在南沙发展电影产业, 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在内地很多地方冬天是不能拍戏的, 或者说拍戏受到限制, 而南沙不存在这个问题, 地方又大。这里离香港很近, 演员和导演过去不用坐飞机, 开车或坐船就可以了, 这应该说是很好的地利。最后从人来说, 香港有很好的电影人才, 考虑到气候、语言问题, 他们应该愿意到南沙拍戏。
南沙要想真正发展影视产业, 就应该在政策上给足优惠条件, 比如土地、税收等。虽然做电影本身充满挑战, 要看公司的实力, 但前期政府一定要创造好大环境, 这样才能慢慢做起来。
四、吸引香港商家需降税率简税种
怎样才能吸引香港商家去南沙投资?优化税收是重要的一个措施。降低税率, 企业肯定愿意去。香港的公司所得税是16.5%左右, 而我听一些在内地投资的朋友讲, 他们要交的各种税收加起来达到25%, 这一点对引进服务业是不利的。另外内地比香港的税种多, 如果能简化就好了。
税收问题也至今影响着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南沙需要的是外来高端人才, 如果在香港, 这些人通常需要交纳15%左右的所得税。如果他们到了内地还要交税, 这就会增加个人和公司的负担, 阻碍他们前往。南沙既然是新区, 要吸引人才来, 就应该延长免税期限, 避免重复征收。
五、南沙发展要从生活角度去建设
现在很多大城市都面临问题, 比如堵车、环境污染等, 这些是长期发展积累的问题, 解决起来并不容易。追求生态环保已成为国际潮流, 也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看重的。在这点上, 南沙可以做得更好。
南沙发展当然好, 但不要追求快速发展, 要规划好, 设计好, 尤其要从人、从生活的角度去建设。20多年前深圳就开始发展了, 现在它也有了1000多万人, 要搞产业转移。南沙现在没有这些问题, 但要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 走对自己的路。
六、把南沙建设成为国际物流枢纽
根据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 在支持香港发展高价值货物存货管理及区域分销中心的同时, 发挥广州港南沙港区综合优势, 建设完善大型物流基地, 重点发展口岸物流和产业物流。依托南沙保税港区, 构建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 重点发展保税仓储与国际中转、配送、采购、展示等保税物流业务。加快发展南沙临港产业物流,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进出口商品贸易国际物流基地建设, 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重点, 推进物流系统的自动化、系统化、网络化, 建设智慧物流系统。吸引港澳和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在南沙新区开展国际货运代理、内外贸物流、物流信息处理和咨询服务, 创新物流合作模式, 联手打造国际物流产业链, 建设现代物流示范基地。
七、建设粤港澳商业会展服务中心
推动商业优化升级和展贸融合发展, 建设集购物、餐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地标性商业设施, 大力集聚国际知名品牌, 建设国际都会级商业功能区。构建粤港澳一体化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完善安全认证、网上支付、关键标准等电子商务共享技术, 提升商贸业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条件成熟时, 支持建设石化、粮食等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平台, 形成大宗商品交易的“广州价格”。完善会展基础设施, 构建穗港澳展览业合作协调机制, 联合申办国际知名展会和综合展会, 支持联合办展和差异化办展, 从会展规模、类型、目标客户等方面错位发展, 重点培育时尚消费、高端装备、游艇、海洋等专业会展品牌, 形成互补的会展集群;大力发展保税商品展示。研究设立免税商品购物区, 增强国际商业服务功能。
八、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加强与港澳口岸部门合作对接, 创新查验和管理模式, 探索监管结果互认共享机制。引进港澳专业服务机构, 为港澳投资者开展经营活动提供指引和支持。制定港澳中小企业投资便利化措施, 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支持中心。充分利用电子口岸资源, 建设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电子贸易服务平台, 为港澳企业提供通关、支付、税务等方面便捷服务。
8.国际合作示范区解读 篇八
国务院要求把黑瞎子岛打造成为生态文明之岛、合作发展之岛、友好和谐之岛。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对加快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造福边境地区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首次界定“贿选”
中央规范村委会选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次明确了我国法律上一直没有界定的“贿选”概念。《通知》还要求坚决查处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贿选等违法违纪行为。
村委会选举中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现象,突出表现在贿选问题上。据了解,2007年,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直接收到的85件群众来信中,有62件涉及村民委员会选举问题,其中,反映“贿选”问题的占十分之一。
此次《通知》的一个亮点是,首次对贿选的概念作出界定,指出“在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过程中,候选人及其亲友直接或指使他人用财物或者其他利益收买本村选民、选举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候选人,影响或左右选民意愿的,都是贿选”。
《通知》还规定,对参与或指使他人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违法手段参选的,一经发现即取消其参选资格,已经当选的,其当选无效;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统计局将摸底房地产成本
为政策出台找依据
近期有消息称国家统计局将对4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开发费用进行专项调查,消息一出立刻触动了很多人的敏感神经,国家统计局摸底房地产成本是否意味着要出台政策?房价是否会随之波动?各种猜测随之而来。
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这样几个内容,调查的范围和对象是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无锡等40多个重点城市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他们从2008年1月到2009年4月有销售活动的商品住宅楼盘项目,具体到内容,比如说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费用的构成中,国家统计局要求在这次调查中摸清楚项目土地的费用,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项目的销售费用,这些恰恰是以前常规统计中无法全面详细覆盖的统计内容,所以把这些情况搞清楚,特别是真实的情况摸清楚有利于下一步住房政策的决策。
浙江流动人口居住证
与户籍“挂钩”
6月3日,《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在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明确提出要将居住证与居住地常住户口挂钩。
根据该条例的规定,流动人口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领居住证:持有临时居住证,连续居住满三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工作;居住地县级以上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但是,根据居住地县级以上政府的规定,属于投资创业或者引进人才的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可以不受上述条件限制。
据了解,临时居住证和居住证作为持有人的居住证明,在浙江全省范围内有效。持有人可以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具体待遇,以及可以办理的个人事务,由居住地县级以上政府规定。而且,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县级以上政府规定条件的,还可以申请转办居住地常住户口。
河北
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扩大
6月4日,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礼会保障厅出台《关于完善城镇基本医疗、生育保险政策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扩大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的居民,今后个人账户资金可以在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购买所需的国药准字号药品,还可以支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的个人自付部分费用,而以前个人账户资金只能购买医保药品目录内的药品。
《意见》扩大了其使用范围。参保人员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今后不仅可以在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购买所需的国药准字号药品,还可以用其支付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的个人自付部分费用。
《意见》透露,各统筹地区要在三年内逐步为两者“松绑”,并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参保人员待遇不降低:
中央拟安排40亿元
补助农村危房改造
6月4日,《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旨在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设。
根据《指导意见》,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任务是完成陆地边境县、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贵州省全部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一线团场约80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其中,东北、西北和华北等三北地区试点范围内1.5万农户,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
2009年中央将安排40亿元补助资金,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5000元,在此基础上,对东北、西北和华北等三北地区试点范围内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再增加2000元补助。
《指导意见》提出,农村危房改造要在满足最基本居住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控制建筑面积和总造价。改造资金大部分由政府补贴的特困户,翻建、新建住房建筑面积原则上控制在40平方米以下,其他贫困户建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建房面积可根据家庭人口规模适当调整。
福建永安:
花25万买房中考可加10分
福建永安市政府今年出台了一个新政策:凡是2007年9月1日至2009年6月1日期间,在永安城区购房,总金额达到25万元以上的购房户,其子女参加今年中考时可以加10分,而且还免收学费、择校费减半。
由于中考即将开始,这个新政成了永安市民热议的话题,群众议论纷纷,认为教育这个公共服务资源被“绑架”,对无钱买房的人非常不公平。
永安市政府相关官员解释说,此举主要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拉动内需,并解释说新政策对中考影响不大,因为符合条件申请加分的考生数量很少。
“10分新政”引来考生和家长怨声一片,考生家长心忧子女前途,都很愤怒,认为相关部门“绑架”了教育公共服务资源,为房地产商推销,对自己的小孩很不公平。
7215万亩农业部6月1日农情调度,全国已收小麦7215万亩,油菜籽9642万亩,分别占应收面积20.8%和93.3%。
4000网箱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巫山小三峡大宁河里,近年冒出4000个养殖淡水鱼的网箱。为保护环境,巫山县已全部拆除这些网箱。
95%广东病虫短期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5%。
11级6月3日晚,亳州遭到11级暴风袭击,城市大量广告牌被刮倒,一些沿路树木被毁,市区部分供电被迫停止。
【国际合作示范区解读】推荐阅读:
演出国际合作09-10
国际经济合作重点06-22
西电平时作业--国际劳务合作08-18
中国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08-19
北京贞观国际拍卖慈善拍卖会合作协议10-06
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能源合作案例解析08-09
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与借鉴10-26
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试卷06-16
合作合同:解除合作协议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