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 教学实录(15篇)
1.灰雀 教学实录 篇一
《灰雀》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
《灰雀》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5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写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男孩放鸟归林,表现了列宁对男孩的爱,使学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一种表现。
二、案例描述
(一)直奔重点,交流感受。师:同学们一起读课题。(生齐读)
师:你对这篇课文哪一个地方最感兴趣? 生:第11自然段。
生:我对灰雀到底去哪了感兴趣。
生:我感兴趣的问题是小男孩为什么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生:列宁怎么知道小男孩捉走了灰雀?
师:看来同学们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你希望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做些什么呢?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非常好,老师一定满足你的愿望。生:讨论这节课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师:通过讨论,把不懂的问题弄懂了,非常好。
师:这篇文章人物的对话非常多,学习它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地朗读。同学们现在就自由读课文,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列宁和男孩的对话部分,要慢慢的读,细细的体会。
(生自由读课文。指读课文2~10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文2~10自然段内容)这是课文中列宁和男孩对话的部分,这一老一小的话,非常有意思。老师在课前读了几遍课文,特别是列宁和男孩对话部分,我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发现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你想不想也在里面找到一些问题呢?
生:(齐)想。
师:好,回头再细细地读一遍,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学生自读课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一个地方、一个词语就可以。
生: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个小男孩说:“会回来的,一定会回来的。”列宁还要问一遍呢? 师:你这个问题提的好。
生:为什么列宁那么喜欢灰雀呢?
生:我回答,因为灰雀太小了,列宁可怜它。生:我还要问,列宁喜欢灰雀什么呢? 师:课文中已经有了,谁来回答?
生: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非常可爱,还会唱歌。
(二)适时点拨,深化体验。
师:其实三只灰雀列宁都非常喜欢。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和同学们一样,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不过老师把这么长的一段课文读成了一个字,你们信么?
生:不信。生:信。
师:到底信不信? 生:不信!
师:我要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这个字不是随随便便写的,是我读了很多遍课文之后才体会出来的。(板书:爱)
师:你猜想一下,老师为什么要把一个简单的“爱”字写在黑板上,你都从这个字里边读懂什么?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学习)
生:我觉得列宁爱男孩,也爱灰雀。师: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具体谈一谈。
生:男孩刚开始说没看见灰雀,后来又说它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男孩挺有意思。生:我觉得列宁爱灰雀。
生:我通过一个句子了解到列宁爱灰雀,一天……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找遍了”说明列宁非常关心灰雀。
师:怎么找才算找遍了呢? 生:树林里的每一棵树都找了。
生:我觉得列宁带着病在树林里找遍了灰雀,能看出他爱灰雀。师:他体会的多好啊!
生:我觉得列宁爱灰雀,也爱男孩。因为他自言自语的时候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其实他是对男孩说。师:你讲的非常好。老师想请你把这一句给全班同学读一遍。(学生朗读)生:我认为列宁喜欢灰雀,更喜欢男孩。因为他每句话都在给男孩机会。师:什么机会?
生:不说谎的机会。他已经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而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读得缺乏感情)
师:老师帮你体会一下,(教师把语文书收起来)我的语文书突然不见了,(指生)你看见我的语文书了么?
生:没有。
师:是不是让你拿去了?
生:没有啊!(声音很大,很肯定。)
师:同学们听,理直气壮啊!如果这本语文书就在你那,你还不想还给我,你会怎么说? 生:没看见。(声音小)
师:明显底气不足了,是不是?好,请坐!
师:其实,我们通过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就能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爱,不过,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列宁爱灰雀,男孩就不爱灰雀吗?
生:男孩也爱灰雀。他要是不爱灰雀的话,怎么会把灰雀捉回家里呢? 生:列宁看着它们,给他们自由,而男孩却把它捉回家里去自己看。
师:老师听明白你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男孩也爱鸟。只不过两个人爱的方式不同。列宁爱鸟,给它自由。男孩爱鸟,把它捉回家,使它失去自由。因此说他们爱的方式不同。
(三)师生互动,深入研读。
师: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列宁和男孩的这段对话,大家体会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一部分好好读一读,同学们把书端起来,这次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读。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啊,要多加一些提示性的语言,也就是说,和课文中的内容有些不同,大家要认真听。这样我们才能配合读好。
师: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树林也没找到,他看到一个男孩,就着急地问―― 生齐:“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列宁这时候很着急,但还很友善,再试着读一次。(生再读)师:面对列宁的发问,男孩含含糊糊地说── 生齐:“没看见,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齐:“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面对男孩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齐:“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打动了男孩,他看着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齐:“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列宁惊奇地问: 生齐:会飞回来? 师:男孩肯定地说── 生齐:“一定会飞回来!”
师:好了,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这一段,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也一样能读好吗? 生:能。
师:好,自己练习读一读。(学生练读课文)师: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叙述语去掉,直接读两个人的对话,试一试。(同桌分角色练读)师:好了,哪个小组来?(先后指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
(四)创设情境,类化体验
师:同学们,如果课文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
生:后面怎么样了?只写开头不写结尾不好。生:课文显得虎头蛇尾。生:那只灰雀到底怎么样了?
师:看来仅仅写到这里同学们是不会满意的,因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只灰雀,关心灰雀的命运。我们一起来听。
(课件播放鸟叫声)
师:三只灰雀又欢蹦乱跳的在枝头歌唱起来。你听到它们刚才都说些什么了吗? 生:听不懂。
师:听不懂?再听一遍。(再次播放鸟叫声)生:两只灰雀对飞回来的灰雀说:“你总算飞回来了,我们好想你呀!” 生: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对另两只灰雀说:“我可算见到你们了!”
师:这时候列宁看看灰雀,又看看男孩,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去了?”(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灰雀回答列宁了吗? 生:灰雀会怎么回答?
生:他为什么不问男孩而问灰雀呢?
师:是呀,老师读课文的时候也产生了这个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生: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了。生:他想给男孩留一个面子。生:他不想伤害男孩的自尊心。
师:是啊,列宁要给男孩留一个面子,他可不想伤害这个诚实可爱的小男孩。鸟回来了,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把书端起来,我们高高兴兴地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12自然段)
师:(指板书)灰雀、列宁、男孩,一颗爱心就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对灰雀、列宁、男孩说点什么?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生:我想对男孩说:“男孩,你是诚实的。”我还想对灰雀说:“你们可真是三只可爱的小天使啊!” 生:我想对男孩说:“男孩,如果你是那只灰雀,没有了自由,你快乐吗?” 生:我想对男孩说:“其实,爱鸟不是把它关起来,而是让它自由地飞翔。”
师: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之间,构成了一个爱的世界,但愿这颗爱心永驻同学们的心间
2.灰雀 教学实录 篇二
(幻灯片1)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生:蒸糕时, 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 吃东西不许随便抓, 说话尤其要小心, 要多讨吉利。
师:你读书挺仔细真的很棒!希望你的语言更简洁。其它同学还有补充的吗?
生:喝春酒和会酒。
师:作者最喜欢的是什么风俗习惯?
生:喝春酒和会酒。
师:请快速浏览课文1至8自然段, 用笔划出最能体现儿时的“我”喜欢喝春酒、会酒的语句。 (幻灯片2)
生:“其实我没等她说完,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 已经不知舔了多少次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哪些关键字词能让你体会出“我”最爱春酒?
生:“偷偷”、“好几回”、“舔”、“多少次”、“早已”。
师:这些字词分别写出了什么?
生:“偷偷”写出了作者对酒的喜爱好奇。“好几回”、“多少次”写出了作者“舔”的次数多, 可见作者对春酒非常喜爱。
生:“舔”写出了作者很顽皮可爱。
师:你们对语言的品味真不错!可见作者是字字匠心。那“早已”呢?
生:“早已”写出了作者想喝春酒时的迫切心情。
师:儿时的“我”顽皮可爱, 多么喜爱喝春酒啊!你们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生:我小时候喜欢吃糖, 妈妈说吃多了对牙齿不好, 我就偷偷地买来, 躲在角落里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吃完。
师:儿时的你也挺顽皮。童心是没有地域差异的, 愿我们永葆童心。儿时的“我”天真可爱, 无拘无束。谁能试着读读?并对他的朗读给予评价。
生: (读课文)
生:应该把关键字词读重一点儿如:“一马当先、不请自到、鼓鼓的、蜜蜂、捧、大包”等。
生:语速还要稍微慢一点儿, 读出感情。
师:“我”率直自由, 天真可爱, 乡亲热情好客, 淳朴善良。还有吗?
生自由发言。
师:其实, 她不仅喜欢喝春酒, 还喜欢喝会酒, 看出来了吗?
生:“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 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眼巴巴”写出了我急切地盼望喝会酒。
师:乡亲们为什么要请喝会酒?
生: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 要起个会, 凑齐十二个人, 正月里, 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师:“受人点滴之恩, 当涌泉相报”这种感恩是非常讲究的, 有哪些讲究?
生:吃十二碟;席散时, 还有礼品, 每人分一条印花手帕;地点也很讲究, 借“我”家的花厅。
师:乡亲之间和和睦睦, 情真意切。面对如此淳朴善良的乡亲, 母亲是怎样表现的呢?
生自由发言。
师:母亲不仅爱我, 还爱她的乡亲。有情趣的我和有情意的乡亲, 有爱心的母亲一起过春节, 气氛会如何呢?
生:高兴、热闹、温馨。
师:其乐融融, 和睦温馨!
师:儿时的琦君在这浓浓的乡情母爱中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而如今呢?齐读第9自然段, 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生齐读。
生:长大后, 自制八宝酒。用和母亲一样的方法泡酒。
师:喝起来, 又为什么没有道地的家乡味呢? (幻灯片3) 其中什么发生了改变?
生:是美国的葡萄酒酿的。地点变了, 人变了, 气氛变了, 时光变了。
师:一切风土人情都变了, 味儿也就变了。喝起来反而多了一种什么情味?
生:思念之情。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年旅居海外的琦君在思念什么?
生:母亲, 乡亲。过年时的浓浓气氛。美好的童年。故乡。
师:这种思念对琦君来说是刻骨铭心。原本甜蜜的回忆中多了一丝绵长的——?
生:忧愁。伤感。
生齐读。读出思念感伤之情。
3.小灰雀,我盼你归来 篇三
突然,从阳台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声。咦,是什么声音?我好奇地跑到阳台上东看看,西瞧瞧。原来,是一只小灰雀,它的嘴甲微红,羽毛蓬松,活像一只小绒球。“多可爱的小灰雀呀!它在干什么呢?”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蹲下身子,偷偷地观察着小灰雀。
原来,小灰雀正在津津有味地偷吃挂在我们家阳台上的腊肉呢!只见它慌慌张张地啄一口肉,又紧张地四处望望,看有没有危险。
小灰雀一定是饿极了,找不到东西吃才冒险来偷吃我们家的腊肉的吧?看着可爱又可怜的小灰雀,我多想留下它,让它天天来我家做客,天天吃我家的腊肉。嗯,不行,腊肉又咸又硬,怎么能让小鸟天天吃这个呢?
于是,我给小灰雀捉来几条虫子。我把捉来的虫子放在阳台上。开始,小灰雀有些害怕,不敢过来吃,而且一看到我就飞跑了。后来,小灰雀见我很友善,不会伤害它,于是大着胆子吃起虫子来。
小灰雀渐渐和我成了好朋友。我每天都捉虫子给它吃。小灰雀也天天唱歌给我听,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
可是,有一天我没能听到小灰雀的歌声。我匆忙跑到阳台上,不见小灰雀的踪影。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阳台上,望着远方,焦急地盼着小灰雀归来。可是,直到天黑,小灰雀也没回来。
4.《灰雀》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我就力求体现这一理念,读懂文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接触文本,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语文的方法千变万化,思维方法亦然。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指导书写“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5.分角色朗读课文。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1、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作业讲评。
五、课堂作业(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2)令人惋惜。()(3)抬着头向上看。()
2、书写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学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时想。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
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男孩
教学反思: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让学生动笔写写,做到读写结合,效果可能更好。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5.灰雀教学案例 篇五
班级:三一 姓名:李建峰 上学期
《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片段一
(一)品读灰雀不见了,列宁着急而又担心的语句(略)
(二)证明: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师:小朋友,灰雀不见了,列宁是着急而又担心,那么灰雀到哪儿去了呢?你们从这些小节中找到答案了吗?
生1:灰雀一定是被小男孩抓走的。
师:你这么肯定,有什么证据吗?
生:有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判断吗?(学生都同意),但老师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你们能从文中找出证据,让老师心服口服吗?
(学生研读文本寻找证据)
生2: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灰雀是男孩抓走的,因为这里有个省略号,说明他说话吞吞吐吐。
师: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老师还想知道小男孩说话时为什么吞吞吐吐呢?
生3:那是因为他抓走了灰雀,做了错事,列宁问他时心里有些紧张,所以说话就吞吞吐吐。
(指导读好小男孩吞吞吐吐说的这句话)
师:你把生2找到的证据解释清楚了,但单凭这一个证据,不足以让老师相信。还有新的证据吗?
生6:第6小节也可以成为证据。那个小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那说明他知道灰雀现在的情况,又不敢讲,灰雀的失踪一定和他有关。
生7:没错,如果不是他抓走的,他怎么知道灰雀是死是活。
生8:他不敢讲是因为他刚才已经对列宁撒了谎,所以现在也不敢直接承认是自己捉了灰雀。
师:这是你们的证据之二,那么证据之三呢?
生9:当列宁担心灰雀再也飞不回来时,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我从“一定”可以看出,小男孩很肯定灰雀还活着,是他把灰雀藏起来了,所以他才那么肯定地说。
师:点头赞许(指导读好“肯定”的语气)
生10:也许小男孩此时已经被列宁的话感动了,他打算把灰雀放回到树上。
师:你们分析得真有道理,还有补充吗? 生11:第11小节写到: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在枝头歌唱。从这一小节我读懂了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他又把它放回来了,他知错了,所以低着头。
生12:还有文章结尾写到,男孩是诚实的。男孩把灰雀放回到树上,说明他承认了错误,所以说他是诚实的。
师:老师大概听懂了你们的分析,如果你们能把找到的证据整理一下,完整地帮老师分析一下这件事,我就心服口服了。
(学生准备后,请几个学生交流,他们的发言都比较精彩)
师:老师忍不住为你们鼓掌了,你们一个个都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简直就像少年包青天。
(三)证明:列宁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
师:老师想请在坐的“小包青天”帮个忙,再帮老师分析一下,列宁知不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你的证据是什么?
(学生劲头十足,继续埋头于课本,寻找证据证明问题„„)
6.灰雀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主人公列宁和一个小男孩还有三只可爱的灰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故事。
师:你能把这些词语读正确吗?(多媒体出示词语)
郊外
散步
胸脯
仰望 欢快
或者
严寒
可惜 肯定
果然
诚实
面包渣 白桦树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过渡:大家刚才的表现,我发现同学们对上一节课的生字新词掌握的非常好,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感悟列宁和男孩不同的情感世界吧!
二、研读感悟
1、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三只灰雀的?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读课文)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描写灰雀的句子?(找生读)师:谁能完成下面的填空?(招生回答)
师:除了描写三只灰雀长得可爱,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列宁喜欢灰雀)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学生读句子)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多媒体出示)
找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从刚才的词语中我们发现列宁特别喜欢这三只灰雀,假如有一天灰雀不见了,列宁会怎样呢?
2、师:请同学们读第3—10自然段。
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个自然段是小男孩说的话,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1)、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读一读列宁说话的段落?(找生读)师:哪组同学读一读小男孩说话的段落?(学生读)(2)、(多媒体出示列宁的话)(找生再读)
师:请同学们再次读列宁说的话,从他的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列宁对灰雀的担心、伤心,也从侧面反映了列宁对灰雀的爱)
过渡:那么,灰雀到底哪里去了呢?我相信在小男孩的话中,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多媒体出示小男孩的话)(找生再读)
师:从小男孩的话中你有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从捉鸟到放鸟的心理变化)
过渡:从小男孩的话中我们知道灰雀是被小男孩捉走了,请大家想一想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引导学生说出男孩喜爱灰雀)
(3)、师: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说出列能喜欢灰雀是给灰雀自由,男孩喜欢灰雀是限制了灰雀的自由,列宁的爱才是真爱)
(4)、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再次朗读课文,去体会列宁和男孩不同的心理感受吧!(学生分角色朗读)
过渡: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决定把灰雀放回来。看,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列宁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他会说些什么呢?
3、师:请同学们轻声读11—1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问灰雀呢?(1)、学生读课文。(2)、交流问题。
(3)、师:通过大家的回答,我们知道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男孩的心,这就是列宁对孩子的爱。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的再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拓展应用(续编故事)
7.《祖孙之间》教学实录 篇七
导语设计:
师:初中时大家学过莫怀戚的一篇散文《散步》, 文中我、妻子、母亲和儿子就散步中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产生了分歧, 文章的末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这个世界。”慈祥的祖母、孝顺的儿子、温婉的儿媳、可爱的孙子, 以亲情为纽带创设的和谐家庭确实是整个世界。而节选自巴金《激流三部曲·家》第九章的《祖孙之间》又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家族关系呢。
自读思考:
师:浏览课文, 尝试用一句话概括, 在觉慧看来祖孙俩的关系?
生: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 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 而像两个敌人。”
在觉慧看来祖孙俩像敌人。
师:敌人 (板书) , 觉慧用“敌人”概括自己和爷爷的关系, 祖孙俩怎么会是敌人呢, 觉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生:爷爷管他。
师:可以再具体一些。
生:不许觉慧参加学生联合会, 不许他散发传单、抵制日货, 甚至命令觉新“不要放他出去”。
整体感知:
师:是的, 本文就是爷爷在卧室管教孙子, 可爷爷训孙子几句至于发展成敌人关系吗?爷爷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觉慧有这样的感觉?
生:明明是爷爷找来孙子的, 可是爷爷却“露出惊讶的眼光”;
生:“祖父的声音又干燥, 又严厉”, 爷爷的眼光也是严厉的, 而且“射在他的脸上”, 感觉很凶。
生:再补充一下“祖父冷笑了一声, 威严的眼光在他的脸上扫来扫去”。
生:爷爷坚定的认为觉慧在学堂“学坏”了, 成了“捣乱人物”, 成天只知道“胡闹”。
师:大家品析了爷爷的动作、语言和神情, 我们可以尝试表演, 找两位同学来表演十四、十五段。
生表演 (略) 。
师:很不错!这对祖孙的人生观确实存在分歧, 在纠结谁对谁错之前, 先来看看爷爷眼中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
生:“你看, 你五爸没有进过洋学堂, 他书也读得不错, 字也比你们写得好。他一天就在家读书作文, 吟诗作对, 哪儿像你这样整天就在外头胡闹!”看起来挺不错的啊!
生:关键是以爷爷为首的人们读的是什么书吟的是什么诗?
生:祖父的诗集《遁斋诗集》里也有赠校书的诗, 没事的时候也捧戏子、点花旦, “据说这是风雅的事。”
师:这里的校书是?
生:课下注释解释是妓女。
生:啊!啊?
师:爷爷以此为标准看待觉慧, 当然会觉得觉慧在“胡闹”。当时帝国主义蚕食、军阀对内混战、百姓流离失所, 联系时代背景, 你觉得觉慧是胡闹吗?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如果是胡闹, 那刘和珍、杨德群都是在胡闹了。
生: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革命, 怎么能说是胡闹呢!
生:我觉得爷爷的做法才有点胡闹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孙子觉慧是如何评价爷爷的。
生:写诗、捧戏子、收藏书画还有娶姨太太……
师:大家还可以重点关注下觉慧的心理描写
生: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 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
生:祖父似乎是一个完全不亲切的人。
生: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 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
生:大概他上了年纪以后, 才成了讲道德说仁义的顽固人物。
生:在他的眼里祖父简直成了一个谜, 一个解不透的谜。
生: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 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
生: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
师:谜, 藏着什么, 爷爷到底代表那一代人呢?
生:藏着旧思想、旧文化, 是旧势力的代表。
生:他披着道德的外衣干这荒唐的事情。
师:祖父是严厉专横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象征!雷锋曾经说过, 对待同志要有春风化雨的温暖, 对待敌人像秋风扫落叶般残酷无情。那觉慧如何对待爷爷?
生:没有残酷无情。
师:可以梳理对觉慧的细节描写。
生:惶恐不安———拘束迟疑———坚定的眼光——抖动着身子———想表示反抗
师:透过细节, 思考觉慧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生:幼稚、叛逆。
生:迷惘中带着叛逆个性的年轻人。
生:反封建的进步青年。
师总结: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 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 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 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 热心办刊物, 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 他有正义感, 同情下层人物, 勇于反对封建束缚。最后, 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主题探究:
师:这种新与旧之间的矛盾能不能调和呢?
生:爷爷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 矛盾不可调和。
师:可是这是一个怎样的爷爷啊!
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 身子显得很长。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头顶光秃, 只有少许花白头发。两只眼睛闭着, 鼻孔里微微发出一点声息。
现在祖父在他的眼前显得非常衰弱, 身子软弱无力地躺在那里, 从微微张开的嘴里断续地流出口水来, 把颔下的衣服打湿了一团。
生:垂垂老矣, 时日无多!
师:垂死的仅仅是爷爷吗?
生:祖父垂死象征旧制度的没落, 幼稚的孙子用新生的火种点燃社会希望。
师:说的真好!让我想到了《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里在毒气室、焚尸炉上绽放的雏菊, 在死亡的阴影下发出年轻生命痛苦的呻吟。
一对祖孙成了一对敌人, 不妨扩大关注点, 看看这个家庭的其他人, 看看这个家族?
生:三叔四叔五叔, 也就是克明克定克安被祖父同化, 陈姨太、钱嫂们更是如此。
生:我注意到了大哥觉新, 作为同代人, 他也表现的很恭顺, 一直唯唯的……
生:我不这么认为, 文章中说“觉新唯唯应着, 做出很恭顺的样子”。“做”字可以看出觉新并未被同化, 他只是不抵抗而已。
生:这个家族没有自由, 崩溃、衰落、腐朽。
师:难道只有这些吗?
“你为什么也跟着他们胡闹?
像你这样在外头胡闹, 看把你这条小命闹掉!
你再像这样闹下去, 我看你会把你这条小命闹掉的!”思考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
生:有祖父对孩子隐隐地关爱。
师:太微妙了!这个家没落和新生并存, 对立和关爱同生, 是一个分崩离析的家, 而这样的家庭细胞组成的社会也正走向分崩离析。
课堂小结:
诗礼传家的封建家族的大家长, 写尽了他的荒唐和衰朽, 宣告了旧思想、旧文化、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歌颂了觉慧为代表的青年, 反抗的勇气、思想的新生———这确乎是生活的“激流”!
作业设计:
8.灰雀教学设计 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赏析课文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
教学难点:
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姿态美。
课前准备:
课件,导游用具(导游旗、太阳帽、喇叭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孩子们,请看大屏幕,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是人民大会堂。看,在大会堂的正门挂着一幅画,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中这棵松的姿态吗?说得太好了,这就是“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中有名的迎客松,那里的松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今天,让我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奇松,去欣赏黄山奇松,去感受黄山奇松。(板书:黄山奇松)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生字读音要正确,读通每句话,尽量做到流利、有感情;
2、用笔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多练习,并尝试着进行感受体会。
三、激情导读,感受三大奇松:
(一)读后交流
1、说说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2、课文对黄山作何评价?课文又是如何引出黄山松的?
3、选读自己爱读的语句。
过渡:课文中写得最美的是哪一段呢?
(二)导读第二段:
1、黄山的松树满山遍野,面对着这看不完、说不尽的松树们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的呢?(相机板书:迎客陪客送客)
2、自由读第二段,要求:
选自己喜欢的松树,并认真练读描写它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像课文中所描写的松树的形象。
3、交流迎客松的奇:
你从迎客松的身上能品味出什么?
(1)一奇在优美的姿态:
a理解“遒劲”、“郁郁苍苍”。
b能不能把迎客松姿态的优美,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课文具体是怎么写的?出示“它有一丛……宾客的到来。”一句。这也是它叫迎客松的原因。
(2)二奇在顽强的精神:
a迎客松是那样的充满生机,而课文却说他“饱经风霜”(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个人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请你想象一下,这棵屹立在黄山之巅的千年迎客松,可能会经历哪些磨难?
b如果你是一名游客,看到这样一棵令人称奇的树此时想对他说什么?
他的什么最打动你?这不禁让人感受到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板书:精神
c(出示迎客松图片)你看这棵令人称奇的迎客松,它枝干苍劲,姿态优美;它翠叶如盖,生机勃勃;它彬彬有礼,热情洋溢;它刚毅挺拔,形象可爱。迎客松不愧是黄山奇松的代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迎客松已蜚(fēi)声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假如你就是这棵迎客松,你的心情怎么样?)(自豪齐声朗读)
4、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通过读书体悟语言的优美;
5、感悟文章的写法
师小结:孩子们,刚才我们一起感受迎客松的优美,陪客松的挺秀、送客松的独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段,看看作者是对它们进行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看屏幕(出示三段描写三大名松的文字)。(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松树有了人的情感;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多多运用。三大名松既姿态优美,又是那样情深意重,难怪人们会对他们“情有独钟”,来,把这份喜爱读出来)
(6)配乐读课文
过渡:黄山的松树就这几种姿态吗?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黄山奇松不愧是黄山一绝,它们千姿百态,近看:或……或……远看或……或……;从整体上看:有的……有的……这儿有个什么标点?让学生说出省略号的作用。
2、还会有怎样的奇松呢?看(出示课件)你能像书中迎客、送客、陪客松那样起个名字说说样子感受吗?
生1:我给第一幅图起名叫鸳鸯松,因为它们紧靠在一起。
生2:我给第三幅图起名叫送日松,因为它面对夕阳,好像在跟夕阳道别呢!
生3:我给第五幅图起名叫紫云松,因为它一团团的很像云,双是紫色的。
3、用一个词来总结,真是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还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4、现在你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了吗?用朗读把它表达出来。
五、拓展迁移
孩子们,通过《黄山奇松》的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俊秀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深深地陶醉在这秀丽的景色之中了呢?你是否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了呢?
1、请同学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学习,探索“黄山松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这个问题,然后把研究的成果写出来。
9.灰雀教学反思 篇九
我在讲授《灰雀》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男孩为什么捉走那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学生去讨论,尤其是后面的问题学生在解答时会有困难,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却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鸟意识。
然而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学习不好或不爱动脑的学生则充当了旁听者的角色;有的根本就没有参与到小组交流当中来,我行我素,好像跟自己无关似的??这些现象在以前也经常出现过,有些现象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指导,如怎样组织组员参与学习,怎样调动不爱发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第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有序发言等;第三,教师要经常参与到小
10.“统计”教学实录 篇十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8~69页例1、2。
教材解读:
本课的教学重点不是简单地解读统计图, 而是通过简单事例, 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 但如果对统计图不进行认真分析, 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 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 对统计数据必须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 以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师:今天, 咱们继续学习《统计》。
二、自主探索, 感悟新知
(一) 观察扇形统计图, 正确获取信息。⒈借助情境, 理解“其他”。
图
师:图1是六 (2) 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在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中, 抖空竹占28%, 游戏占20%, 跑步占16%, 其他占36%。
生2: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比喜欢游戏和跑步的同学要多。
生3:喜欢其他运动的同学最多。生4: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
师:你是怎么理解“其他”的?举例说说。
生:“其他”可能是跳绳、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踢毽子…… (师板书)
师:现在, 谁来说说六 (2) 班同学最喜欢哪一项运动?
生1:抖空竹。
生2:不一定。可能是踢毽子的多, 也可能是打乒乓球的多。 (听了这个同学的回答, 教室里顿时安静了。)
师:要想知道六 (2) 班同学最喜欢哪一项运动, 必须把“其他36%”这个栏目具体化。
评析:把教材中的“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统计图”更换成“六 (2) 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 彰显了教师对学生现实的关注。让学生自己解释“其他”的内涵, 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表示学生的思维已经进入状态, 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其他”的模糊性。
⒉细化“其他”, 理解图意。
⑴出示提纲, 引导自学。
出示学习提示: (1) 在学习纸上把“其他”分一分, 并写上运动名称和数据。 (2) 分好后判断下面两句话是否成立: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
⑵交流成果, 明晰图意。
师:谁来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要求先展示学习纸, 再汇报结论)
生1:通过分一分, 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这句话成立, “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句话不成立。
生2:通过分一分, 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和“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两句话都不成立。
生3:通过分一分, 我发现“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这句话成立, “喜欢跑步的同学最少”这句话也成立。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 我们发现“喜欢抖空竹的人数最多”和“喜欢跑步的人数最少”这两句话有时候成立, 有时候不成立, 为什么?
生:因为“其他”两字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完整, 所以无法知道喜欢哪项运动的同学多。
师:看来, 我们在制作统计图时, 一定要客观具体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 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一定要进行认真分析, 找出问题的关键。
评析:通过三个典型学习成果的展示与汇报,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他”两字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完整, 其后的方法提炼也就水到渠成。
⑶及时追问, 把握图意。
师:如果要保证六 (2) 班喜欢抖空竹的同学最多, 跑步的同学最少, 该如何修改?
生:“其他”中的每个运动项目的百分比既要小于28%, 又要大于16%。
评析:此环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他”两字的丰富内涵。从学生的回答来看, 他们已经把握“其他”的本质。
(二) 观察折线统计图, 作出正确判断。⒈观察数据, 正确判断。
师:为了提高同学们课间活动的质量, 学校将组织跳绳比赛。下面是两名小朋友一周跳绳情况统计图, 你
生的意见)
师:请再仔细观察一下。
生2:小丽和小冬的成绩一样, 两个同学都可以。师:你怎么知道他们成绩是一样的。
生2:我是一个数据一个数据比较过去的。 (师课件演示)
师:两幅统计图描述的统计数据完全相同, 折线的变化趋势为什么却不一样呢?
生3:因为它们的标准不一样。 (师课件演示) 师:如果两张统计图的标准统一, 会怎么样?
生3:上升趋势就一样了。 (课件出示相同标准的统
⒉反思学习, 形成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生1:不要被统计图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生2:要看清统计图的数据和标准。
师:对。我们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 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 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统计信息, 统一标准, 才能避免作出错误判断。
(板书:比较数据、统一标准)
评析:此时的小结, 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至此, 本课学习的主题已一目了然。
三、随堂练习, 延伸提高
⒈解决例1。
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统计图
A牌彩电最畅销…… () D牌彩电最不畅销…… ()
其他里面有一个品牌一定比A牌畅销… ()
若保证A牌彩电最畅销, 请你对统计图提出修改意见。
⒉照应例2。
评析:第1题既是对“其他”的巩固, 更是对教材的充分利用;第2题是对“比较数据、统一标准”方法的巩固;第3题则是对身边事实的关注。
11.灰雀教学设计 篇十一
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的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时,可抓住人物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进而体会列宁的育人过程。
一、分析对话,理解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之后,重点引导学生对文中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进行细读分析,理解这些话的含义,读懂文本。多媒体课件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画面。
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活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
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引出小男孩的话)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说话时的心理活动)小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了呢?(引出列宁自言自语的话)想象一下列宁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一种什么情感?(引导学生真切体会列宁对鸟的“真爱”。)
二、情景对话。深入感悟
教师导读,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对话,深入感悟人物心理。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生1读列宁的话“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小男孩吞吞吐吐地说——(生2接读小男孩的话“没看见,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心地说——(生l读列宁的话“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的爱鸟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生1读列宁自言自语的话“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的爱鸟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2读小男孩的话“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生l读“会飞回来?”)
师:列宁的爱鸟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生2读“一定会飞回来∽以上情景对话,教师可进行朗读指导,多叫几组同学表演读。
三、研读对话。深化感悟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是怎样一步一步教育小男孩知错就改的,这一育人过程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抓住对话,引导学生精读研读,进行深人探究,顺利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就会得到进一步深化。
12.《灰雀》教学设计1 篇十二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13.歌曲《云》教学实录 篇十三
教学年级:
小学二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在音乐中感知音乐的美以及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视听结合,运用图形谱、模唱、游戏、律动等多种方式来掌握三拍子歌曲的节奏,学唱歌曲的旋律。
3.了解换气记号在歌曲中的运用,能够运用手中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能够轻声优美的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自信的运用乐器表演歌曲。
教具准备:
课件、自制打击乐器、纱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音乐体验
1. 激趣导入,探究纱巾特点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同走进音乐的课堂,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礼物,你们看是什么?
生:纱巾。
师:让我们一起摸一摸,动一动,体验你手中的纱巾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接触纱巾后,总结出纱巾有着轻、柔、软、薄、美的特点)
2. 关注音乐,展开动作想象
师:纱巾有着这样轻柔、飘逸、薄薄的朦胧之美感。老师要播放一段音乐,大家一起静静体会音乐情绪。听着这样的音乐,你想让你手中的纱巾跳起怎样的舞蹈?
(学生们闭目,静静聆听音乐。此刻,在思索中有目的的去体会音乐情绪)
3. 纱巾舞蹈,表现音乐情绪
师:孩子们,把我们对音乐的感受用你的纱巾舞出来吧。
(学生们用手中纱巾自由表现。教师即兴挑选学生们自创的有代表性的四个舞蹈动作,进行示范。(1)表现“一朵云”的动作,(2)左右摆动,(3)前后摆动,(4)空中抛的动作)
二、展现课题,学习节奏
1. 揭示课题
师:看到同学们舞动的纱巾,就如天空中的云一样优雅,那么我们听到的这首音乐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歌曲《云》。
2. 出示图形谱,感知节奏
师:云就如同一个魔法师,在晴天里它是白云;在阴天里它会变成乌云;在傍晚它有时也会成为火烧云。神奇的云朵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悄悄地钻进格子里,我们看格子里两种不同颜色的云,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们观察后总结出:每朵白云占一个格子,前四朵红云占三个格子,后面一朵红云占四个格子)
师:老师想请大家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出红云和白云的节奏,一起试试看,该怎么做?
(学生们体验,最后统一用拍手在空中画弧线的方式表现红云节奏,拍腿的方式表现白云节奏)
3. 乐器表现,加深节奏
师:除了用身体动作,我们在课堂上还经常用声音清脆、短促的打棒来表现节奏。而今天老师把打棒进行了一次加工,请你们拿起来,看,我给它们穿上了金色的外衣,它不仅能表现出短音还能表现出长音,大家试一试。
(学生们用打棒进行尝试,有的学生用摩擦方式表现出长音)
(1)学生们用打棒表现红云节奏(敲击)。
(2)教师用打棒表现白云节奏(摩擦)。
(3)师生接龙完整表现歌曲节奏(两种方式产生的两种声音相互配合)。
三、出示歌谱,熟悉旋律
师:同学们的听觉真灵敏,都能听着音乐准确的表现红云的节奏。那红云现在又变成了长长的音符,你能找到它吗?
2. 学生看老师科尔文手势唱出这五个长音。
3. 师生接龙视唱曲谱。
四、意境学唱,表现情境
1. 模唱旋律,表现不同意境。
师:静静地,悄悄地,用“wu”模唱出月光下柔和的云,用“la”表现出蓝天下明媚而轻柔的白云。
2. 示范朗读歌词,体会歌曲意境。
3. 调整不同声音,表现歌曲不同意境。
4. 体验“换气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出示歌篇,让学生们感受歌篇中多了什么记号?随即教师介绍换气记号)师:老师来演唱这一乐句,学生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学生们简单阐述换气记号的作用后,由教师总结:这个记号指挥我们要按它的提示自然地、悄悄地换气,是为了把歌曲下一句唱得更好更完整)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来体会这个音乐符号吧!
5. 接龙演唱、评价反馈
师:歌曲一共四个乐句,我想即兴找四组同学分别来接唱这四个乐句。希望在接唱歌曲的过程中,能看到大家勇敢自信的眼神,并听到大家完美的声音合作。
(学生们争先恐后参与演唱,教师及时评价)
五、音乐拓展,情感升华
播放云的不同图片及轻柔的音乐,教师轻声朗诵:抬头仰望天空,看着洁白而美丽的云,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轻松起来。天上的云,真是变化万千,只要你一不留神,刚才的一朵云就会变成另一种样子。它们在天空悠游,轻轻舒展,那么优雅自在。云把天空装扮得很有趣,有时骏马奔腾,有时游云惊龙,还有时仿佛能看到飞翔的翼鸟。云把天空突显得很壮观,像巍峨的城堡、奔流的河川、巨涌的喷泉、直立的天梯……绕着这个山峰飘忽而来,又悠然从另一处山峰飘忽而去,这就是云的美。更多的美好,等待着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六、教师小结、师生再见
师:伴随着这美妙的音乐,我们这节音乐课也要结束了,老师希望这首歌曲不仅在课堂上给你带来快乐,更希望它会伴随着你的生活,给你们带来更多美好、幸福!同学们再见!
1. 结合“云”这一主题,课堂贯穿“审美”体验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音乐课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该课以“云”为主线,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审美教育。
(1)借助纱巾实现对“云”状态的模仿,感受音乐情绪。
(2)利用“红云”“白云”的节奏谱,在游戏中熟悉歌曲节奏。
(3)通过“蓝天中的云”与“月光下的云”的对比,体验音乐力度变化。
2. 关注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
该课设计,充分体现了“在听中思考”“在听中想象”“在听中寻求答案”。《云》的音乐情绪,是在听的过程中用舞动纱巾表现出来的;节奏与旋律的难点,是通过聆听模仿而解决的;包括换气记号的作用,也是学生自己在聆听中感悟出来的。不管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教师都没有过多的语言描述,而是用音乐说话,用音乐表达。
3. 巧用教具,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音乐用纱巾表现“云”。学生们用纱巾表现出飘动的云、小朵的云、大片的云……大家聆听舒缓的音乐、触碰柔软的纱巾,再“调皮”的孩子,此刻也喧闹不起来。纱巾的使用,是教师的用心之处,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结合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学生似乎是在游戏,然而就是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自主体验着音乐情绪,并用自己想象的动作,表现出作品的四个乐句,更加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14.《灰雀》教学反思(最终版) 篇十四
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有些忐忑。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 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 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越来越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人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我惊叹于孩子们思维的细致,我为先前的担心感到多余。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15.《灰雀》教学设计 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4.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导语
1、学习本组课文的导语,了解本组课文所要学的内容。指名读,指名说说: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2、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学习第5课,一起来读课题吧!(生齐读课题5《灰雀》)。这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列宁身上的小事。
3、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列宁的资料,来说说你了解到的列宁。生交流后,老师小结简介列宁。4、师简介灰雀:你们见过灰雀吗?(灰雀是一种十分招人喜爱的小鸟,羽毛多样,鸣声悦耳。)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读词语。
齐读。谁来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再读一读。
3、轮流读课文,孩子们请认真听。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指名指出错误的地方,全班把易错的地方齐读一遍。)
4、把课文边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两名学生说)这个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结果又怎样呢?请大家连起来把它说清楚。
三、学习1自然段。
1、自由读第 1 自然段:
用“——”勾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理解:惹人喜爱)
2、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指导朗读。3、巧设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儿去了?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读165页的词语表。
2、观察20页田字格中的生字,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 3、指导“步、者”的书写。
五、学生作业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灰雀》。先来回顾一下,这三只灰雀是什么样的?跟着课件填空读。
二、学习3—10自然段。
师:多么惹人喜爱的灰雀啊!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他们,给它们带好吃的。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又担心又着急,把周围的树林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找到。
(一)、学习要求。
师: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说了什么呢?(要求:默读3—10自然段,把列宁说的话用“——”勾画出来,并读一读,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读,师巡视。
(二)、交流:列宁爱灰雀。
1、谁愿意把列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课文3、5、7、9自然段)
2、师:到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 怎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学生自读)
3、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1)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我从这一句中看出列宁很关心灰雀。师:那你能不能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读出来?
生2:我感觉到列宁很着急。(生读)
师:列宁是多么着急呀。还有其他句子要交流吗?
(2)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生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当时的天气非常冷。师:列宁想到了当时的天气很冷,这说明了什么?
生2:很担心灰雀。你能不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列宁很担心?(生个别读、齐读)
师:还有小朋友找了其他有体会的句子吗?
(3)生1(读):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这时候列宁已经有点伤心了。
师:噢,你读出了伤心的感觉了。谁还想读读这个句子? 生2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呀?
生2:因为本来树上有三只灰雀,在哪儿欢蹦乱跳的,现在只剩下两只了,所以列宁很难过。
师:你很难过,为灰雀感到可惜吧?这个句子周老师也很想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给我点掌声好吗?(师范读,生鼓掌)都认为老师读得好,那你们也像我一样读读吧。
生读句子。
4、师:列宁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感情。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爱)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三)灰雀哪儿去了。
1、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被小男孩捉去了)师: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生齐答:没有)
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板书:灰雀 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2、师:找完了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补充。(生交流)谁想说了?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生:因为这里“没”的后面加了省略号,一般说谎的人说的话中会有省略号的。
师:你的意思是男孩说的话中有省略号证明他说谎了是吗?说谎时说的 话会怎样?
生:吞吞吐吐。
生2:我觉得这个男孩说:“没……我没看见。”他本来想说出来的,可是他又不敢说。
师:他有顾虑是吗?小朋友都看出这个小男孩说谎了。出示: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
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填完整吗?(生自由读)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谁想读?(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声音比较轻)
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吧。生自由读。
师:好,我们继续来交流找到的句子。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生:这句说明了灰雀有可能是男孩捉去的,所以他不敢讲。
师:体会得真好。是呀,这一句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是吗?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生:我从这儿知道男孩捉了灰雀,他还想放了灰雀呢。
师:你不仅体会到了灰雀是小男孩捉的,还知道小男孩准备放灰雀,你的本领真大。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4)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生:我从这儿看到了如果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师:是呀,他知道灰雀没有死,说明灰雀一定和他有关系。
(5)师:好,那刚才两位小朋友找的句子中都有“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读起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自己试着读读看。(生自读体会)
师:谁想读?
生读: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师:你觉得她刚才读这两句的语气有变化吗? 生齐答:没有。
师:谁认为有变化,读给大家听听?(学生可能没有体会出来,无人敢试)那老师来读,你听听看,有没有变化?(师范读)
生:老师把这个“一定”和“肯定”读得很响亮。
师:你是说我读下一句时突出了“一定”和“肯定”,是吗?突出了这两个词,语气变得怎样了?(坚定)那请你再读读这个句子,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
生自读。
师:“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了灰雀就是小男孩捉去的。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生:我现在在想列宁那么爱灰雀,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把灰雀放回来。(6)师:小朋友,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小朋友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师:你们觉得是这样吗?(生:是)
(7)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 小结: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
1、师:好,小朋友都体会到了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板书:列宁 爱)(出示去掉旁白的对话)体会得那么好,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好。同桌两人分工,一人读列宁的话,另一人读男孩的话,把句子读好。
生自由练读。
2、师:老师想做列宁,请一位“小男孩”跟我配合一下,谁来? 师生合作朗读对话。(生鼓掌)
3、师:谁想像我们这样来读一读?
请两名学生分角色读列宁和男孩的话。(生鼓掌)
4、师:刚才还有好多小朋友想读,这样吧,你们既要读列宁的话,又要读男孩的话,周老师读提示语,看看能不能读好?(出示3—10自然段)
师生配合朗读(师导读,生接读)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着急时说话的速度比较快的,再来一次。(生再接读)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之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列宁的爱鸟之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四、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一)、师:小朋友,你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生:是的)自己读读课文11-13自然段,找一找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二)列宁爱小男孩。
1、师:你们看,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鸟送回了公园。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看,树下他们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第12自然段。(师叙述12自然段)
2、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生: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他把灰雀放了……
师: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是吧?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生:爱)“爱”这个词用得真好。
师: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列宁问你:你昨天把灰雀藏到哪儿去了,还向我撒谎,你太不应该了,你的心情会怎样?(难过)
3、师: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4、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总结。
1、师:小朋友,读了课文,你想对小男孩或想对列宁说句什么话吗?
2、师:这个单元我们还要学了不少名人故事,每个故事总会给人许多知识,许多启发,让我们课外再读读有关列宁或者名人的故事,为语文园地二中的展示台作好准备。
六、作业:1、抄写词语。2、抄写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设计:
灰 雀(惹人喜爱)
(爱灰雀)(捉灰雀)
列宁————教育————男孩
【灰雀 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灰雀的教学反思06-30
《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09-24
课文《灰雀》的教学片断赏析10-05
三年级语文课《灰雀》教学反思范文08-24
灰雀教案部编09-20
秋水教学实录07-07
斜面教学实录08-01
《山寨》教学实录10-17
瑞雪教学实录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