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记(精选15篇)
1.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记 篇一
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作为一名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在南京,我呆了已是快满一年了,我终于鼓起勇气去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祭奠那些在烽烟战火中永恒消逝的生命。
和我期待中的阴霾天不大一样,这是一个大晴天。从看到初中历史课本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写以来,我就一直在想着:有机会的话,应是在那样的一个阴霾天,用滚烫的心去触摸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那灰黑冰凉的记忆。然而这次却有点讽刺,在温暖的,甚至是有点刺眼的阳光中,我踏入了这座城。
这是一个周末,没有多少人来,冷清的感觉与晴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还未进入馆内,但气氛已然被旁边的雕塑和音乐烘托得稍显压抑,相信没有一个人看到这组雕塑时心里是没有震动的。首先进入视野的也是最大的一个雕塑是一位丈夫死于日本人屠刀之下,手里抱着死去的孩子,自己也被强暴了的母亲。她衣衫褴褛,头微仰,像是在哀嚎老天的不公,又像是在控诉日本人的暴行,表情痛苦欲绝,我能够看到她的绝望与愤怒。再往前,能看到一些稍小的雕塑:背着已经死去的奶奶的少年,抱着已死小孙子的老人,趴在已死母亲身上的婴儿„„他们的亲人都是惨死在日本鬼子的钢刀,炮弹之下的。这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仇与恨,而是一个名族的血与泪!伤痕太深,怎能愈合如初?我知道这些雕塑丝毫没有夸张当时的情景,自己在之前也想象到了那些血淋淋的场面,然而到这里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雕塑的基座下是默默地泛着涟漪的水,那应是整个名族为纪念死难者而流下的永不干涸的清泪。
进入馆门,看到来参观的各色各样的人:像我一样的学生,工人„„没有一个人不怀着敬畏的神情,我感到一丝丝的欣慰。历史的教育没有只停留在课本里,学校中。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关注这段受难史。整个场馆按照时间的顺序布置,从抗日战争的背景开始讲起,配以大量的图片,文物,文献,视频和仿真的场景等,讲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以及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等。进入第一个展厅,看到墙壁上刻满了遇难者的名字,我忍不住用手轻轻地抚摸它们,想稍稍抚平他们心中的伤痕,想稍稍安抚它们凄怨的灵魂。橱窗里面看到最多的是日本兵遗留的枪支弹药和其他生活用品。刚开始我还抱着些许“考古”的心理,但当我看到一枚枚桐叶军功章时,我愤怒了----它们是日本人用多少中国人的血铸造的,一枚接着一枚,暗示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不复存在。那些侵略者将自己的骄傲建立在鲜血之上,他们应该受到谴责。
往里走,就是重点的南京大屠杀部分,配有很多当时日本军人屠杀平民事情的照片,其场景不可谓不悲惨。所建造的很多仿真场景,也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人的累累罪行。被轰炸过的房屋满目疮痍,残垣断壁上的炭火还未熄灭,让人如穿行在狼藉的街巷之中,看着家园顷刻间化为灰烬,亲人身首异处,有着无尽的恐惧和恨意。还有根据幸存者回忆出的一个个小房间,隔着窗,能看见幽暗里惨死的无辜百姓。特别是对一家人的迫害,我之前对其中的惨状有所耳闻,当我真的面对这幕场景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黑色的天,听到了那些痛苦的哀嚎 声,闻到了那些令人作呕的血腥味。
参观虽然略显的匆匆忙忙,但我的内心仍然在略显压抑的纪念馆中激动不已,在此期间我受到的最大的触动就是这些不幸的灵魂在那个中华民族最羸弱的时代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现代人们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整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纪念馆设计者们的苦心,他们并不完全是在向世人控诉那段黑色的历史,而是给我们当代人足够的警示:暴力带来的只是无尽的苦难,和平才是人类应该永远追求的主题。理解了这样的初衷,才能够理解整个场馆的内容布置。夕阳西下,那橙色的余晖铺满在整个纪念馆内,为端庄肃穆的纪念馆笼罩上一层温暖的霞光。透过那层柔柔的光线,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永远逝去的生命。他们不再面目狰狞,眼中不再透着无尽的恨意,相反的,他们面目安详,那是沉淀恨意之后从内心最深处释放出来的宁静祥和,那是对罪恶的宽容,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在暖色调的晚霞中,我从内心深处感触到了那段历史带来的无尽的思考,同时也感知到了最真实的平和。我想,这温暖的霞光不仅温暖了那些无辜的受害者的灵魂,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这些后人,它其实是想让我们不要永远记着恨,不要永远生活在对罪恶的厌恶之中,而是应该记得那些教训,那些用鲜活的生命换来的和平。回首望去,馆内那破旧的城墙,虽依然孤独地伫立在那里,却不是在控诉着一段黑色的历史,而是在展望着一段美好的未来„„
丧钟为不幸的逝者而鸣,也将为忘记苦难,曾一度失去精神信仰的民族而鸣。不要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作为一个景点而被后人铭记。
2.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记 篇二
6月30日上午,为纪念建党95周年,广西区散办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广西革命烈士纪念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了“讲政治、有信念”系列党日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以“讲政治、有信念”为标准,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
在广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大家学习了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纪念馆由辛亥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六个部分组成,褒扬烈士,优待烈属。全馆共展出378名烈士的生平事迹,解说员分别对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红七军第二十一师师长韦拔群、红八军军长俞作豫等烈士先进事迹作一一讲解。
通过参观学习,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受到了震撼,心灵上得到了洗礼,深深地为先辈们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事迹所感动,对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表示,一定时刻以党章党规为准绳,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崭新的精神面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实践中去,为广西散装水泥事业发展奉献力量,为建设绿色美丽家园而努力奋斗。
3.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 篇三
我们先坐火车到北京,再和姑姑一起坐火车来到威海。我们先后参观了定远舰,环翠楼、刘公岛、山东大学等几个著名景点,其中让印象最深地是去刘公岛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
早上九点左右我们来到刘公岛售票处,买完票后我们乘去刘公岛的船上到了岛上。我们首先来到了甲午战争纪念馆参观,因为初二上学期马上历史就要学习甲午战争方面的知识了,所以爸爸去服务区给我租来一个导游讲解器。戴上它走到哪个景点,它就会讲解那个景点。
甲午战争纪念馆很大,里面分成几个部分讲多的内容,有图片和文字介绍。一一为我们列举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种种罪行,讲了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等,还有好多日军屠杀中国居民的图片,看到这些,我为中国人感到耻辱,也知道了日军的残暴。
在墙上,我还看到了这样的一幅漫画,上面画着一条黄色的龙趴在地上,有一些外国人按住龙,用绳子捆绑龙,还把龙大卸八块,还凶狠地把龙的头、爪子瓜分了。这个漫画的意思是,龙代表中国,那些外国人就是八国联军,他们欺压中国,烧杀掠夺。看完这个漫画后,我十分生气,但又感慨万千,贫穷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参观完甲午战争纪念馆,我知道了因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所以现在要建立繁荣富强的国家,要让军队强大,让武器先进,让外人不敢再来欺负中国。(指导教师:田书平)
4.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篇四
一进入到馆内,心情便变得无比沉重,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门口就有好几座雕像,有老奶奶被杀的,也有婴幼儿被杀的,看着这样的雕像,我心里在想,这些日本士兵是不是都没有妻儿和父母,怎么能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下手呢?有一个广场给我印象特别深,满地的鹅卵石和一个枯枝似的塑像,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个广场上的雪白鹅卵石就象征着已死这人皑皑白骨,而这枯枝就象征着南京当时被屠戮的只剩残骸,那一刻我震惊了,心里从未有过的压抑和心痛,再走过去就看到了悼念死难者名字的墙壁,墙下还有星点的鲜花,听他们说常会有人来这里祭拜。在展馆里面到处都是日本侵略者的兽行见证,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像,有的被活埋,有的被焚化,有的还进行杀人比赛。面对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画面,想到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听到挣扎者惨痛的呻吟,仿佛看到日本侵略者面目狰狞的样子……我的心在流血,我悲愤地感叹:为什么南京人民会被屠杀?为什么要让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在走出纪念馆之时,有一个写满名字的手册,是记录捐款人的,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日本人的名字,或许,有些日本人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曾经犯下滔天大罪,他们想用自己的行动做一些补偿,但是今天的日本政府居然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还擅自篡改了历史教科书,把南京大屠杀改成南京事件,还一再强调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都避免不了平民的伤亡,而且日本也有一定数量的国民伤亡。这就是日本对待南京大屠杀的态度,30多万的中国人的性命,仅仅就是一起事件?仅仅就是造成了中国平民的伤亡!如此简单而已。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日本首相小泉几年来竟然不顾亚洲人民的感情,一再去参拜靖国神社,去悼念那些双手沾满我们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们,这和魔鬼有何不同?我至今仍然怀疑日本到底对在中国所犯下的一切罪行有没有深刻的认识,为什么至今还执迷不悟,歪曲事实。
日本人不仅心狠手辣,而且还背信弃义。德国人拉贝同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十几人为了平民的安全,在日本等众多国家的同意下,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可当日本攻下南京后,却三番五次去捣乱。安全区并不安全,在几次的被阻挠后,日本士兵终于露出了他们的本来面目,直闯“南京安全区”,拉贝等人因阻挠都成了日本人的“枪下鬼”,安全区变成了屠杀场。进入“安全区”,男子全部被杀,女子全部被强奸,这就是日本人所同意的“安全区”,他们的信义何在?
而在的今天,日本居然对于中国人民对过去侵华事件不满,他们有没有扪心自问,因为他们的罪恶行径,多少中国人死在枪口之下,多少无辜的人民在那丧生,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在崇尚和平的今天,我们不会为过去日本侵华的种种而对他们记恨在心,展开报复,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在几十年前的今天,日本对我国所犯下的滔天大罪,更要教育我们的子子孙孙,中国有几十万人死于日本人枪口之下,以此告诉我们,自强乃民族之本,唯有强大才不会被践踏,我们要建成一个更加强大的祖国来告诉日本,昨天的你们在中国的领土上肆意妄为,但今天的你们却要仰视中华民族。
5.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作文 篇五
烈日炎炎,纪念馆外人流如潮。进入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片段:只见一个农民正在干活,突然,山坡上出现了几个恶狠狠的小兵,看到那个农民手脚上有老茧,误认为是兵,把他抓住带到空旷的地方枪杀,他听到枪声一响,灵机一动先倒下了,但是,日本鬼子来补刀,他被戳了四刀。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时说了一句话:我是人是鬼?
我们往里走,看到了日本人的军装、刀、步枪等等。又往深处走,看到了许多骨头,那是万人坑。建造馆的时候,挖呀挖,突然发现了人骨头,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和别的骨头夹杂在一起,他们都是被日本鬼子杀害的,尸体给埋了,防止被人发现。日本鬼子以杀中国人竞赛、取乐,真可耻。
展览馆里陈列着许多图片和史料,人们认真地看着,谁都没有发出声音。快到出口的时候,又有一个万人坑,比进口处的大,模样却一样,这是罪证。走出展馆时,我看到了祭灵泉,它永远喷射着,清澈见底。
6.参观学习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篇六
1937年12月13号开始,中国的一个叫南京的城市被淹没在浓稠的血泊之中,而日本则永远地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南京大屠杀和中国人的八年抗战之后,“日本人”这个词在汉语和中国人的日常用语里就成了杀戮、极端凶残和最无耻的强盗的代名词,而“日本鬼子”这个词也从此成了一个固定词组,这个词不需要翻译和解释,无论对于妇孺、儿童和一切文盲语障者,这个词都是最贬义的且充满恐怖的黑色词组。“日本鬼子”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造就了全民族永远的仇恨,“南京大屠杀”则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这个伤痕是那么深不见底而且时时发作和流血。
1937年,国民党蒋介石执政时,侵华日军因久攻南京都未成功,伤亡惨重,恼羞成怒,在最终攻下南京城后,便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这段历史,之前我并不知道。
在刚刚到达纪念馆时,就看见了入口处参观群众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令人望而却步。我们也加入了队伍中。在排队缓慢的前进过程中,我陆陆续续地看到了几幅雕像,那些雕像有拼命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有四处逃亡的,有受到日军侵害准备跳江自杀的,也有婴儿趴在妈妈的尸体上想要再吃一口奶的,„„,看着这一个个雕像,真让我心潮澎湃、悲痛欲绝!不忍再看一眼。
走进纪念馆园区,抬头看见对面的大墙上醒目地写着“遇难者300,000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就连2010年上海世博园里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也只有40万人左右啦!刚进入史料馆,就听到了一些枪炮声,并看到了一个个让人伤心、气愤的照片,还看到一幅幅惨不忍睹的油画,这些照片和油画都真实地记录着当年的真相。其中让我最生气的是侵华日军中的两个日本人,他们竟然每天都比谁杀的中国人多,真是毫无人性可言。
馆里还有一面墙,上面雕刻着一些遇难同胞的名字,至今还未刻完。看着这一个个名字,我的心被一次次震撼着,他们当年都是活生生的人啊。这场可恶的战争!来到史料馆外,见一片宽阔的广场地上有许许多多的鹅卵石,却没有一个游客走在鹅卵石上面,也没有人弯腰拾起鹅卵石把玩。正当我疑惑不解时,解说员说:“这里的每一粒鹅卵石就象征着一位遇难同胞,大家借此来缅怀他们。”原来如此。
那些侵华日军太残忍了,竟然做出了这种丧失天良的事!据说,至今还有许多国家的人们还不知道这件事呢!就连现在的一些日本人也在逃避,拒绝承认他们当年的罪行。这些都让我百思不解。
将要离开纪念馆的时候,我看到了许多用纸做成的和平鸽,象征我们中国人民是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7.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记 篇七
一
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有别于以往的抗日电影, 最大的不同是其叙述视角。它不再是一方对一方的控诉, 或者一方对一方的凶残, 而是设置一个相对客观和平等的舞台使之对话, 从而使作品主题突破民族意识的既往窠臼, 从人性终极关怀角度, 泣述战争之于人类的苦难真相。这一点, 无可厚非。历史真实是艺术真实的载体, 历史真实透视出来的信息尤其丰富, 有显在的、潜在的, 有主流的、非主流的, 创作者的选择只要历史与艺术二者有机统一即可。一件历史材料, 当下写、百年之后写, 千年之后写, 随着主体的变迁而进入客体式艺术解读, 对其内涵的探寻总是有所不同的。
陆川在影片中采取多点叙述的方式。没有一以贯之的中心故事, 普通士兵、国际友人、普通民众甚至日本军人都成为血案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以时间为轴线, 娓娓道来, 过程中, 常常用血来染红衣服、土壤、以及历史的天空, 是血让每段故事情节戛然而止。这种强烈有力的主体性, 加深了悲剧的力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让日本士兵角川作为贯穿全剧的人物, 这, 有点像罪犯在警官面前如实交代犯罪事实的全过程, 影片透过其视线, 让观众看到南京这座活城如何在三天时间内沦为死城。一方面, 影片真实地表现角川和他的队友们怎样心狠手辣, 肆意而残暴地进行杀戮行为;另一方面, 影片不回避角川者流在面对抵抗者抱头鼠窜时, 他们也想家, 甚至有对战争的困惑, 于是, 被还原成人的日本士兵不再是凶神恶煞的形象, 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战争的残酷性, 在其特定时域, 人类最丑恶一面的集体张显, 将使道德显得无能为力。角川的反省甚至自杀的自我救赎之路, 似乎也让观众明白了这一点。
德国佛罗瑞·加仑伯格导演的电影《拉贝日记》取材于拉贝战时撰写的《拉贝日记》, 通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 再现了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烈记忆。影片从亲历者角度叙述了“南京大屠杀”始末, 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较为完整的史料艺术。曾经对纳粹主义深信不疑的拉贝, 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他与同仁组建“国际安全区”, 挽救了20万中国百姓的生命。作为日记体裁的叙述, 就必然有其视角的内在性, 即第三人称的视角 (1) 。由于拉贝德国籍纳粹党员的身份 (纳粹党法西斯分子是日本侵略军的盟友) , 更容易使显在的叙事者处于“他者”的地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主观感情色彩, 增加所述事实的客观公正性。这里的“他者”是一种与“我”对立的、异己的在者。在中国历史上, 这种“他者”形象虽然各具色彩, 但总体而言, 都有一些异族文化强势入侵本土文化的形象, 这也反证了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 因此, 我们这种以异族为“他者”的意识可谓根深蒂固, 并渗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当中。《拉贝日记》正吻合了这种民族潜意识心理, 通过“此他者”来见证“彼他者”, 丰润了历史真实感和悲剧震撼力。当时, 拉贝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华分公司的经理,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 他留给中国人的形象将是帝国主义“他者”, 实际上, 当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建立国际安全区, 将纳粹国旗举为人性大旗时, 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的生命, 这一“他者”行为将是永生的, 尤其他留下的《拉贝日记》作为历史的见证, 更是永恒的。与《南京!南京》不同的还有, 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拉贝也不是“角川”式人物, 其悲剧力量来源于美与丑的较量, 它不同于《南京!南京!》通过黑白胶片风格和叙事突然断裂来加强审美陌生感, 而是以“他者”艺术视角使影片超出了狭隘的民族意识, 升华到人性终极关怀的哲思境界, 因此, 《拉贝日记》更具悲剧史诗的性质。它用血与火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战争没有人类的凯旋门, 只有墓地和荒野。刚至极则碎, 柔至极则弱, 人类唯有自然和谐唯美,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即此。70多年来, 对人类所犯罪行的认识, 比较起来, 德国人似乎更懂得这个道理。
二
《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都采取了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因此, 两部影片都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以展现本质的真实为己任, 在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之中, 用真实引发人们感受电影的审美魅力。在这方面, 两部影片虽然采取不同视角和叙事手段, 为了增强观众对其叙事内容的真实感, 都颇为用力。
《南京!南京》用细节刻画凸现真实感, 而且, 其细节大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对比关系。例如, 开头便是一场抗日士兵和日军的小巷狙击战, 打得很激烈, 而接下来花样百出的屠杀战俘却让一切陷入死寂;主动举手去给日军当慰安妇, 以换得难民营片刻“安定”的年轻女子与拿着武器却放弃抵抗, 束手无策的残兵败将比照着;积极保护伤员和难民的外国友人, 与苟且偷生叛国的唐秘书。影片中, 贪生怕死与舍生取义同在, 恰如其分地阐释了电影的英文标题:生和死的城市。在人性极度压抑的时空里, 生或死只是千钧一发时刻的终极选择, 人性的高贵与卑微之间的差异也就在这一刹那被尽情放大, 丰富了影片的内涵, 也暗合了那个年代国民集体无意识层面的心理结构。这种潜在的事实真实, 被导演发掘出来, 应该说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
《拉贝日记》用细节勾画史实。南京大屠杀, 典型之一是“百人斩事件”, 对此, 《南京!南京!》中仅用一晃而过的头颅镜头, 使很多观众并没有特别去关注这一惨绝人寰的史实, 而在《拉贝日记》里, 却有很好的交代。拉贝的司机老张因得罪日军军官而被拖到一个隐蔽处砍了头, 拉贝循踪而去, 从木栅的缝隙里看到了被日军砍掉的堆如小山的中国人的头颅。又如, 日军疯狂轰炸南京, 拉贝急中生智, 将一面巨大的纳粹党旗铺展开来, 让西门子公司厂房内逃生的人都躲在党旗下面, 因为, 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是盟友, 日军飞机看见纳粹党旗就飞走了。这种显在的事实真实, 被导演表现出来, 凭借视听刺激使观众也能够获得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8.台北故宫参观记 篇八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处仿宫殿式建筑群,占地约一万多平方米,除有正馆展览大楼和图书文献大楼外,还有至善园、至德园供观众游赏。另外还有行政大楼、上林赋餐厅、后乐园、汽车停车场等行政后勤服务设施。图书文献大楼配有图书馆供查阅资料。应该说,规模相当之大。这个建筑群1962年开始建设,1965年落成使用,历时三年多。
正馆展览大楼平面似个宝鼎。楼高四层,前为展厅,后为文物贮藏库。白墙绿瓦,颇有些江南风味及民族特色。但仔细观望,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后认真与我曾参观过的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相比,好像是缺少了点帝王气势和皇家风韵。白墙绿瓦虽然淡雅,但不如红墙金瓦威严;楼顶上的小楼阁虽然使建筑具有了起伏,但没有正阳门楼、箭楼宏伟。只有楼前广场上六根白石柱组成的牌坊还有点气势和特色。
众多建筑之中,我们只参观了正馆展览大楼的各个主要陈列室。这里的陈列室分常设陈列室和特展陈列室两类。常设陈列室有“商周青铜器”、“汉至五代陶器”、“宋元明清瓷器”、“中国历代玉器”等,不定期的有“图书文献”主题特展和“书法绘画”特展。
在一层,我们参观了华夏文化与世界文化依时代次序排列、对比的展览,了解了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参观了商周150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其中有盛名远扬的“毛公鼎”;参观了西周金文特展,看到了西周铜器及铭文,了解了西周金文在中国古文字中的地位。在二层,我们参观了汉至五代的陶器展,展品中有珍贵的汉代釉陶、魏晋南北朝的青陶和唐三彩等精品;在钧窑瓷器特展中,有不少稀世之宝;参观了宋元明清瓷器展,见到了称为世界之冠的官窑瓷器精品;参观了每季换展的书画特展,当时展出的是清代刘墉书法和祖籍福建漳州的林宗毅、林诚道父子捐赠的书画。在三层,我们参观了明清时期工艺精湛的竹雕、木雕、象牙雕、犀角雕;参观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清代的玉器,看到了形姿、色泽均可乱真的绝世无双的“翠玉白菜”;参观了设计精巧的“多宝格”展。多宝格是收藏各式珍玩的一种小橱柜,展品中不乏做工小巧的精品,形状和所用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各个展室,展品琳琅满目,精美无比,然而,这些展品仅是台北故宫收藏中的一小部分。台北故宫收藏的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文玩等多达7万件;书法、绘画、织绣等近1万件;图书文献近57万余件,其中包括四库全书和善本图书等,共计64万余件。这许许多多的国宝,都是蒋介石南逃时从北京故宫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馆和承德避暑山庄等地运去的。
我们在展厅里看到了许多外国人也在参观,解说者有讲北京普通话的,有讲听不懂的闽南话的,也有讲日语和英语的。展厅里很干净,展品布置大方有序,每个展厅都放有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的活页说明书,参观者可自行拿取。这些说明书有讲展品的说明,也有论述评荐的论文,对参观者了解展品、增长知识都有帮助。在我所取的十几张说明书中,有“商周青铜礼器”、“魏晋至五代陶器”、“明清雕刻”等展览的文字说明,还有题为《笔有千秋业》论说我国书法发展的文章和讲解我国瓷器发展的文章。很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篇题为《文存周金》的文章中,详细讲述了青铜器铭文对汉字发展的影响,介绍了500字的“毛公鼎”举世最长铭文的价值。还有一页说明文字是讲述殷墟遗文——甲骨文的,不仅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情况,还在“甲骨文小百科”中通俗浅显地解答了“甲骨文是什么”、“甲骨文的内容”、“甲骨文的时代与地点”、“甲骨占卜的习俗是商代特有的吗”等问题,同时还配有实物画图,介绍阅读甲骨文的方法。看得出,这里的管理很好,也感觉这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很高、工作很出色。
参观回来,心里又悲又喜,悲是由于祖国的领土被人为地分割开,使故宫的瑰宝也被分割两地;喜的是在这里看到的这些传世之宝保管得还很完好。同时也真诚地希望祖国尽早和平统一,使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能够统一管理,合为一家。就是将来分展于两地,作为中国人,也都可以随心参观和欣赏。
(责编 张爱国)
9.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暑期征文 篇九
下午我们去了一个让人心情很沉重的地方,就是南京大屠杀博物馆。
远远的看去,博物馆既严肃又气派,外面被一圈雕塑包围着。当汽车驶过时,看到一个黑色的雕塑,有十多米高,是一个母亲,双手托着一个在炮火中被炸死的孩子,母亲仰望着天空,满脸的痛苦、绝望。每一个雕塑后面一定有一个很伤心的故事………
走进大门,展现在面前的是黑色的墙壁,上面写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1937.12.13—1938.1,在6个星期的时间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30万以上中国同胞惨遭杀害。里面光线非常的暗,耳边不时地响起炮火声,枪声,低沉而震撼人心。从进口排着队进去,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灵堂。灵堂四周的墙壁上刻满了遇难者的名字,从脚下一直到房顶,每隔10秒耳边就会有大钟敲击的声音响起,一张张遇难者的照片就会映入眼帘。我抚摸着遇难者的名字往里走,前面挤满了人,大家都很有次序的一边紧挨着往外挪,一边认真地看着眼前宝贵的文物和资料。
这里有近600多张图片,753件文物和资料。一张张照片触目惊心,毛骨悚然:马路上,池塘里到处是被日军杀害的尸体,有女人,有三四岁的小孩,有老人;有的人头颅被日军像玩具一样叠在墙角,有的`人闭着眼睛张着嘴,嘴角挂着血迹;尸体有得被浇上汽油焚烧,有的像垃圾一样堆在一起;我还看到日本人用来杀人的刑具,是一个能装进一个人的用一条条铁条做的笼子,铁皮上满是锋利的钢钉,他们把人放在里面,然后滚笼子,钉子就会不停地从这块肉扎进去,拔出来,再从那块肉扎进去,拔出来,直到人死掉为止。
前面是一个万人坑。我亲眼看到了尸骨,尸骨堆在一起很恐怖!以前,这里就是他们玩杀人比赛的地方:比谁先杀掉100个人,比谁砍得人头多……
眼前突然亮了起来,前面是资料室。所有遇难者的资料都被放进一个个文件夹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手取下来看。文件里写某人是怎么死的,很多人都是用李某、徐某这样称呼的,放文件的柜子有三层楼那么高。
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出口处。就是一个呈三角形的水池,周围墙壁上都是照片,每隔12秒钟就会有一滴水落入水面,预示着南京城里一个人的生命消失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日本人杀害了。这一滴水声不是落在水里,而是落在我们参观者每个人的心里。它告诉我们:要放下仇恨,但不能忘记历史!
10.纪念馆参观记作文200字 篇十
这个周六,妈妈带我去海安苏中七战七接纪念碑参观革命收藏品。
走进纪念馆的大门,眼前突然一亮,能录的情操布满了大地,放眼望去,仿佛一条巨型毛毯铺在纪念馆周围。哇,关于蓝树叶开花了,油分子的,洁白的······一个个有如美丽的仙女从天而降。
我们走进纪念馆,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顶沾满血的帽子。这帽子上的血已经变干发黑了,但它背后隐藏了些什么还是可想而知的:或许是在一次战争中一枚子弹射中了帽子主人的脑袋,鲜血像潮水一般喷射而出,但帽子的.主人一心只想着胜利,于是就忍着剧痛浴血奋战······
纪念馆里还收藏了革命时期的公文包、棉袄、指令书、手榴弹[来源]等物品。有几幅油画也让我深有感触:有几位战士头上系着纱布,手上绑着绷带,但他还是拿着枪浴血奋战······
11.参观科技馆 篇十一
走进展厅, 真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我像一只调皮的小猴子, 跑来跑去, 看看这个, 玩玩那个, 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地新鲜。
咦, 前面怎么有那么多人?一向爱凑热闹的我挤了进去, 原来是一个红色的小机器人在跳舞。它一会儿左转, 一会儿右转, 还不时翻着跟头。这么多人围着这位“舞蹈明星”, 它一得意, 竟摔了一跤, 大家都被逗笑了。
再往前走, 我把两只眼睛贴到了一个像金鱼眼睛的机器上。只见眼里的世界变小了, 远处的物体也模糊了许多,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鱼眼里的世界”?
我还体验了很多其他好玩的东西:没有鼓面的大鼓、红外线弹奏的吉他、球的旋行……这些有趣的科技展览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12.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记 篇十二
为迎接建党90周年,重温党的艰苦历程,缅怀革命先烈,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09级微电子学系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学,共计二十人,怀着无比敬仰和激动的心情,参观了位于上海市卢湾区的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中共“一大”会址。
“一大”会址纪念馆分为纪念大厅、革命历史文物展和一大原址三部分。在一层的纪念大厅内,正中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党旗,在鲜花的簇拥和灯光的照映下,显得分外鲜艳夺目。圣神庄严的氛围让每一个人心潮澎湃,依09微电子党支部副书记冯泽民的建议,我们在党旗下合影留念,“将影像暂留在党旗下,将党旗永存于心间”。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进入二楼展览大厅,展览大厅面积450平方米,陈列革命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等共一百四十八件。厅内展示的一件件、一桩桩、一样样实物、图片等把我们的思绪带入了上海的昨天。泛黄的书页、破旧的棉絮、生锈的枪炮......把我们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天地会上海分支小刀会的装备器械、旧上海黑帮头目杜月笙生前用过的一些用品,这些实物让人感觉那段历史是如此靠近。继续沿着长廊观摩,文书书法展品渐渐增多,展览厅中段陈列了大量的早期马列主义宣传刊物: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共产党》、《曙光》月刊等杂志,这些早期马列主义刊物,为提高共产主义者和先进青年的觉悟和理论水平,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展览大厅的尽头,我们在十五位与会者头像前驻足观看,相互低声讨论,感触良多,站在同样的这个地方,遥想着那个伟大的时刻。1921年7月21日,来自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明、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及陈独秀指派的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的两名代表——荷兰人马林和俄国人尼柯尔斯基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通过了党纲和决议,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同行的讲解员到位的解说让我们知道了许多不曾知晓的故事,让我们对党的这段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党的成长和发展的艰辛,同时也为创建初期的党员在这段历史中所表现的优秀品质而深深感动。我们的党从无至有,经历艰难曲折无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无数的革命先烈创造了中国共产党,英雄虽逝,精神长存,犹如黑夜中的明灯盏盏,照亮了党前进的道路,照亮了民族崛起的前程。抚今追昔,我们踌躇满志,我们所接过的使命,是不仅仅对党的忠诚与敬仰,更是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大原址,原址按照中共“一大”的当时的会议厅布置,整个会议厅不大,摆设整齐而有序,庄重而严谨,重现了党的诞生时的全景。会议厅中央十五尊栩栩如生的蜡像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十三名代表和两名共产国际代表,他们围坐在一张长餐桌四周,正聚精会神聆听毛泽东同志讲话,有的会心微笑,点头赞同;有的蹙眉深思,若有所悟;有的还在奋笔疾书,做着记录。青年毛泽东蜡像正面对着我们,我们也好象听到了毛泽东同志在分析形势,讲解建党重要性的浓重的湖南口音。这十五尊蜡像形神逼真,仿佛是当年的再现,可以说是让人映象最深刻的一项参观内容了。我们仿佛穿行在历史画卷的长廊中,一点一滴、一卷一幕仿佛都在眼前,凝固的历史瞬间似乎获得了重生,活在每个人的心里。会场外面满是白色恐怖与血雨腥风,长桌前则是十三位革命先辈们为革命的前途,慷慨激昂的探讨、聚精会神的倾听。那专注的眼神,似乎从挥手间拨开了的浓雾里看到了中国的未来,那发言时举起的手臂,似乎要以力挽狂澜之势,教日月换新天。
时光荏苒,从1921到2010,中国共产党历经了90年的磨砺与成长,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来开辟了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了几十年的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不惜流血牺牲,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苦险阻,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的坚持和拼搏,才有了辉煌的今天。过去的流血与艰辛,我们必须牢记。
走出一大会址纪念馆,我们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刚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的谢雪炎同学在《参观体会建议薄》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回想着走过的一片历史道路,它不仅仅是砖瓦砌成而是先人们用血肉之躯叠加而成。每阵吹过的风,伴有的时事的酸楚味,泛黄的墙体冲淡了当时的脚印,但冲不了后人对当时的历史的记忆。这不仅仅只是昨天的昨天,而是今天的铺垫,未来的基石,发展不忘历史,这就是我对此活动的想法。”
熊丝纬同学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党的历程又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思想上对党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作为一名准预备党员,我更应该把握现在,努力学习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可贵的精神风貌,踏实地学习工作,努力完善自我,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贡献一份力量。”
13.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观之感想 篇十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和爸爸妈妈去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一进入口处,就看到了墙上刻着一组骇人听闻的数字:受害者有三十万人。如泣如诉的音乐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残酷的年代中。一组组浮雕刻着受害者当时遇难的情景:有的被日本鬼子活埋,有的被枪杀,有的被刀砍,有的被火烧,还有的头上被钉着大铁钉。不少人身首分离,就连三岁的小孩也不放过。日本鬼子真是惨无人道。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万人坑。这个坑里埋了七层人,是1999年才被发现的。歹毒的、毫无人性的日本人竟然还把我们中国同胞埋在里面。后来我们又参观了日本鬼子在中国放毒气弹的介绍,还看了中日战争的许多资料。
最后,我们来到了冥思厅。置身于宁静、幽暗的冥思厅,面对着闪烁的烛光,我仿佛觉得冥冥之中一个苍老而清晰的声音在对我说:“小朋友,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不会任人欺负!”这时,我闭上眼睛,两手合拢于胸前,祈祷道:愿祖国日益强大!让我们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历史让我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落后就会挨打,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为国争光。祖国强大了,别人才不会来欺负你。
四
(五)班
戴
诗
14.参观南京地质博物馆 篇十四
8月19日,我和同学们来到南京地质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门口,一块形似海螺的巨石映入我的眼帘。这是一块叠层石,形成于新元古代,距今已有8亿年的历史了。这真是一块巨大的“古石”啊!
我们走进“恐龙生态园”展厅。有一具身高8米,体长28米的恐龙化石模型,它叫“炳灵大夏巨龙”。在这只恐龙下方,有一具炳灵大夏巨龙的真骨化石,真是难得一见啊!我们来到“行星地球”展厅。厅里陈列着许多岩石和矿石标本,并展示了宇宙的起源、恒星的演化、太阳系的形成等,这些雄伟壮丽的自然奇观让我流连忘返。我们又来到“生命演化”展厅。这里展示了凝固的生命、生命起源、海洋家园等主题,让我们领悟了生命进化的奥秘。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岩石,它们都形成于几亿年以前。有形态各异的火成岩,它们是在火山喷发时由地壳里喷出的岩浆或被融化的岩石形成的。有富含矿产的沉积岩,它们是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还有具有结晶结构的变质岩,它们是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改变而成的。
在众多岩石标本中,我被那鲜艳闪亮的紫水晶迷住了。紫水晶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它呈现出亮丽的紫色是因为它含有铁、锰等矿物质。它的表面好像镶嵌着许多不规则的光滑晶体,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烁出美丽的紫色光芒。我爷爷有一副眼镜就是用紫水晶制作的,戴上它,眼睛就不会被太阳辐射伤害了。
虽然紫水晶有着美丽的外表和众多的作用,但是那些普通的岩石却有着更重要的用处。它们可以提取种类繁多的矿物质,我们只要通过研究化石,就能了解更多生物进化的知识。
我可喜欢收集石头了,我以前只会给它们简单分分类。我以后要更深入地观察、研究它们,发现它们更多的奥秘。
许奕杨
15.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记 篇十五
一,活动策划: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
活动预期效果;
活动人员的分配和确定;
二,活动实施:
活动的初步实施;
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具体过程;
三,活动总结:
活动效果;
活动的意义;
活动思考;
一,活动策划:
活动主题:
“铭记历史,居安思危”
活动目的:
通过“铭记历史,居安思危”为核心内容的团日活动以增强团组织的感
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强化我共青团组织的爱国意识;树立共青团员的不忘国耻家恨的形象。
活动预期效果:
通过此次“铭记历史,居安思危”的主题团日活动让“居安思危”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热爱祖国的力量让校园生活更团结。
活动人员参与形式:
我团组织全体团员于2012年10月25日前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参观。并在参观结束后,进行了深刻的思想交流。
二,活动实施:
活动的前期:
在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前,要求大家进行相应资料的熟悉,了解并清楚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经过。端正此次活动的态度和明确此次活动的目的。
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特殊性质,在参观期间不要使用任何照相或录影设备,不能大声喧哗、嬉笑。
活动具体过程
2012年10月25日
14:00乘车到达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6:30结束参观;
20:00进行参观后的思想交流。
三,活动总结:
活动效果:
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十分认真,并且严格的遵守了现场秩序;之后的座谈大家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意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制定了很好的规划。通过此次团日活动让“居安思危”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不忘国耻家恨的意识更加强烈,相信我团组织人员在未来会用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
活动的意义:
“铭记历史,居安思危”的主题团日活动,主要提倡同学们居安思危,在和平的年代更加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总结、避免可能的危害。
活动思考:
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中华
民国的首都,一座风景秀丽的南
方都市,这本应是南京留在中国
人心中的记忆。当然,这是在日
本没有入侵南京之前。现在,只
要一提起南京每一个中国人都
会为之伤感愤怒南京大屠杀。一
个永远留在中国人心中的伤口,仿佛挥之不去的梦魇,在每个人
心中隐隐作痛。
一九三七年的十二月,寒冷的十二月,那时的南京遍体鳞
伤,三十多万亡魂在南京城内飘
荡,不甘的眼神注视着日本法西
斯继续用他们的屠刀来凌辱当
时的南京,用他们的战车来践踏
一个民族的尊严。残忍的法西
斯,昏庸的执政者,懦弱的守卫
军,共同酿成了这一人间惨剧。
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虹口事件”为借口进攻上海引发“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在这里投入的兵力将近100万。在“淞沪会战”结束后,战败的中国军队从上海向南京溃退。南京,处在了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府,对于中日双方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南京国民政府竟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退缩了,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竟选择了迁都重庆。执政者自己都没有守住南京城的必胜信念,这对中国军队士气的打击不言而喻。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政府的懦弱,无疑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此消彼长,这场守卫南京的战役,在心理上中国已经输了。一场宿命的浩劫就这样令人惊讶却又堂而皇之瘫软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上。
日军经过“淞沪会战”数月的持续作战,此时再进攻上海以西数百公里的南京几乎没有后勤支持,为了达到占领中国首府的目的,日军军官就下令“粮草不足,就现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正是这条命令消除了日军施暴的罪恶感,军人们变成了到处偷袭抢夺谷物、家畜来充饥的匪徒:在西进途中杀害平民,强暴妇女,对于敢反抗的人就以武力解决。日军一路上烧杀抢掠奔向南京,而当时的政府军却一路上疲于奔命,上海到南京数百公里的距离,面对几乎没有后勤补充的日本人,政府居然没能进行过几次有效的抵抗,任由日军从三面包围南京城,南京岌岌可危。
日军从三面紧逼南京,此时南京守军只剩西面长江一条退路,然而昏庸的南京守军司令唐生智却作出了“背水一战”的姿态,一方面集中力量坚守阵地,另一方面命令销毁长江上全部渡船,并且命令三十六师封锁了通往下关的唯一通道—挹江门。自此,南京城内守军和平民的退路被全部切断。这为一场屠戮埋下伏笔。
如果镇守南京的唐生智真的有决心和来犯者决一死战的话,那么他的“背水一战”不失为一种激励士兵的方法,特别是在关乎国家存亡的战役上。很可惜他没有西楚霸王的勇气和决心。日军于12月10日开始发动全线进攻,但直到12日仍未能突破南京城防。12日晚,唐生智突然下令撤退,自己却乘坐保留的汽艇出逃。南京守军瓦解大部分向下关溃退,并在挹江门与封锁此地的三十六师发生冲突,最终击破城门逃至下关。胆怯的将领和士兵跑了,却将全城的百姓留给一路烧杀抢掠而来的日本人。许多难民和遗留下的士兵意识到这次日本人占领后的残忍,想要渡江避难,但由于渡船已经全部销毁,难民和士兵仅试图依靠木板
渡江,最终大多冻溺江中,其余难民见渡江无望,只能返回南京城。部分士兵脱下军服与难民一起躲入安全区。
从12月12日晚政府军撤退
到12月13日日军进驻南京,只
给了平民半天逃命时间,留下的人只能面对凶残日军的屠戮。
1937年12月13日在日军华中方
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
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
挥下,日军开始了对南京民众长
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日军要通过这次屠杀向日本国内炫耀战功;要向中国政府和民众施放一个“要么投降,要么灭亡”的信号;要向世界展示日本的强大与称霸的决心。大屠杀中的惨况我们从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可以看到:“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或以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从日军踏入南京城的那一刻起,“中日亲善”的虚伪面具便被彻底抛弃,血淋淋的屠刀就此扬起。13日,日军两名军官在紫金山下进行“百人斩”杀人竞赛;15日,南京市民和军警4.2万人在宝塔桥和汉中门等地遭日军枪杀然后被焚尸灭迹;16日,5500余名躲在安全区中的难民被押往中山码头,先被机枪射杀然后再弃尸江中;17日,又有3000多名中国平民被射杀;18日,5.7万中国人在草鞋峡被日军用机枪扫射,并以乱刀砍戮,事后用煤油焚化,将遗骸弃置江中„„这样的屠杀每天都在进行,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组成了这一连串冷酷的数字。南京在鲜血中浸泡了整整六周,至少有34万中国人魂断于此,这时的南京犹如修罗地狱。残忍的法西斯是这次屠杀的主谋,昏庸的政府和懦弱的军队却成了帮凶。是他们让南京在血雨腥风中谱写了历史上少有的人间惨剧。
当时中日军力对比是二比一,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那时的政府够坚决誓与南京共存亡,那时的军队够强硬,在撤往南京的路上能对日军不断予以阻击,在守城时顽强一些,南京还会失守吗?但这一切已经晚了,大屠杀已经发生。它是留在中国人心口上的一道疤,成了中日关系上一道永远的裂痕。
历史不能忘记,忘记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决不能愧对无数先烈和死难者的冤魂,这是我们奋发图强的催化剂,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而应当在殷红的鲜血和累累的白骨之后凝结属于我们的中华民族之魂。
又到12月,飒飒的风依旧拂过这座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到如今的欣欣向荣的城市。七十三年的沉淀与等待铸就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而我们也将在历史的见证与丰碑的笼罩下继续执着的前行!
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系 2010级01班团组织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记】推荐阅读:
团日活动总结——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09-15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教案09-04
纪念南京大屠杀83周年公祭日心得08-05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活动策划08-10
南京科技馆参观记作文900字09-29
关于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演讲稿08-28
纪念南京大屠杀83周年教育活动心得体会10-14
参观南京科技馆作文400字09-01
参观长征纪念馆心得09-04
参观焦裕禄纪念馆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