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2024-07-15

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共8篇)

1.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篇一

第一课 汉字与印刷

教学目标:

1、知识技术目标: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印刷技术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讲解 讨论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学重点:汉字演变过程与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你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吗?

我国的印刷技术是怎么发明,发展的你知道吗?

二、新课

1、了解汉字的演变

师讲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说明“六书”的相关知识。

配合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汉字的演变历史及六书的形态有更直观、更具体的感受。

2、印刷技术的发展

师讲解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

你知道北京2008奥运开幕式上的“和”字舞中那些道具代表的是什么吗? 师讲解说明宋代人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重要意义。

3、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师讲解印刷技术在近代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与印刷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介绍王选发明的激光照排系统及其发明的意义。

简单向学生说明激光照排系统的工作过程及一些常见的排版软件。

三、试一试

课外延伸,让学生按照书本中的“试一试”自己动手实践,体验古老的印刷技术。

第二课 用电脑处理汉字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编码及输入法;

2、认识几种输入输出设备培养学生兴趣。教学重点:了解汉字编码的原理认识输入法 教学难点:理解汉字编码及认识几种专业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电脑处理汉字有3个环节,输入文字、利用软件加工文字,输出文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些知识。

二、新课

1、拼音输入法练习。

大家打开电脑中任意一款字处理软件,在编辑窗口中用拼音输入法输入一段文字。

2、了解汉字编码

师:为了在电脑中储存、处理汉字信息,我们将汉字分割为许多小方块,称为汉字的“点阵”图,用0表示白点,1表示黑点,这一过程称为“汉字编码”过程。做一做:编写“春”字的编码。

3、认识几种常见的汉字输入法

我们看下课本P7图2,这里有几种常见的汉字输入法,如:字形类的五笔输入法,字音类的智能ABC及全拼输入法,音、形结合的自然码等。

4、认识几种输入设备

师:鼠标键盘是常用的电脑输入设备,此外,电脑中还有一些专用的输入设备,如扫描仪、手写板、光电阅读机。大家看看课本说说这些设备的作用。

5、认识几种输出设备

师:电脑常用的输出设备是显示器,除此之外还有打印机、绘图仪、刻字机等。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中是怎么介绍的。学生自学师讲解补充。

三、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们认识了哪些新的设备,知道它们的作用吗?大家一起说说。

第3课 常用的字处理软件

教学目的:

1、了解常用的字处理软件发展过程

2、通过访谈,了解大人们日常工作中怎样处理文稿。教学重难点:通过访谈,了解大人们日常工作中怎样处理文稿 教学准备:

1、表格.txt一张

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

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电脑处理文字信息,需要有相应的文字信息处理软件。目前常用的字处理软件有:金山公司的WPS,微软公司的Word以及Windows自带的写字板、记事本等。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常用的字处理软件发展的过程。

二、新授

活动一:了解常用的字处理软件发展过程 出示以下表格: 时间软件名称 1979年Wordstar

学生自学书P11-13页的内容,指名说出结果,完成上面的表格。教师小结。

活动二:综合实践活动

1、调查

通过访谈身边的老爷爷、爸爸、妈妈,向他们了解在日常工作中是怎样处理文稿的。做好访谈记录,比一线,他们使用的文字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

2、参加印刷厂

参观书籍的印刷过程,了解印刷技术的变迁。

3、撰写活动心得:调查、参观结束后,将你的收获整理好,写一写心得体会。

4、汇报与交流:向老师汇报、与同学交流你在本次活动过程中的收获。教师小结。

三、说一说

你使用过哪个字处理软件?

第4课 浏览电子作品

教学目的:

1、通过浏览字处理软件的电子作品,感受字处理软件的制作魅力。

2、掌握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并且会统计文档字数。

3、会在Word软件中改变显示比例。

教学重点:掌握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并且会统计文档字数。

教学难点:通过浏览字处理软件的电子作品,感受字处理软件的制作魅力。教学准备:

1、安装Word软件

2、电子小报一份,唐诗.doc等。

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随着字处理软件的发展,利用电脑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质量越来越高,激发了人们的阅读兴趣。接下来,我们来浏览处理软件制作的优秀作品。

二、新授

活动一:浏览图文并茂的文档作品

1、了解常见的字处理软件 主要有:WPS和Word 欣赏P16页图1,教师介绍字处理软件的功能。

2、做一做

⑴双击打开Word文档

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观察步骤。

学生上机操作,打开“唐诗.doc”文档。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困生。

2、统计文档字数

学生自学书P18页的操作,统计文档字数。

同桌互说,在“字数统计”对话框,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活动二:感受字处理软件的制作魅力

1、欣赏用字处理软件制作的电子作品

利用字处理软件除了能方便地编辑、排版、打印日常文书外,还可以制作出如书P19页中的图5所示的贺卡、个性日历、书签、印章等作品 学生欣赏书P19页中的图5所示作品。

2、做一做:改变显示比例 教师演示步骤:

①单击常用工具栏中“显示比例”按钮;

②在显示比例选择框中,单击选择显示比例“50%”。

三、说一说

你喜欢的作品有哪些?并说出你的理由?

第五课 认识WORD软件

教学目标:

1、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2、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

3、学会显示和隐藏工具栏;

4、学会在word中输入文字。教学重点:

1、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2、学会显示和隐藏工具栏。教学难点: 显示和隐藏工具栏 教学过程:

一、展示一份由WORD制作的电脑小报

二、启动WORD

1、单击“开始”按钮,将指针指向“程序”,单击“WORD”命令,启动WORD。

2、在桌面上创建WORD的快捷方式。双击创建好的快捷方式,启动WORD。

三、认识WORD窗口

WORD窗口中有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水平标尺、垂直标尺、水平滚动条、垂直滚动条、状态栏等。

四、显示和隐藏工具栏

使用WORD时,用得最多的是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为了便于操作,WORD还提供了别的工具栏。例如:绘图时用绘图工具栏,制作表格用表格和边框工具栏。根据需要,可以使某个工具栏显示或隐藏。

将表格和边框工具栏显示出来。

1、单击“视图”菜单;

2、将指针指向“工具栏”,选择“表格和边框”命令

五、在WORD中输入文字

1、在当前word文档中,单击任务栏上的 语言指示器,选择拼音输入法。

2、在编辑区插入点光标处,输入文字“三人行,必有我师。”

3、按回车键换行,输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六、退出word

1、如图所示单击“文件(F)”菜单→单击“退出(X)”命令。

2、如果没有保存过文件,系统会弹出如图所示的对话框。单击“是(Y)”,保存文档后,退出word,单击“否(N)”按钮,直接退出WORD软件。

第六课 用Word记日记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用Word软件输入、编辑和保存文章;

2、过程方法目标:讲解演示法和上机操作练习;

3、价值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学重点:

在Word中编辑和修改文章。教学难点:

插入日期和时间及各种特殊符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Word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字处理软件,今天我们一起在学习怎样在Word中写一篇日记。

二、新授

活动

一、输入日记 ⒈插入日期与时间;

师:阅读课本第28页,认识启动WORD、选择输入法、打开日期和时间对话框、并日期后输入当日的天气情况,按回车键换行。⒉输入正文:

开头空出两个汉字、输入正文。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观察步骤。活动

二、修改日记

师:输入文章可能出现漏输文字、多输文字或输错字等错误,如何修改错误的部分的内容呢? 修改步骤:

⒈移动插入点光标: ⒉插入文字

⒊删除文字。同桌互说Delete键和Backspace键的用法有什么有同?。教师小结 想一想:

如果我们使用了键盘上的Backspace删除上面的“美丽”两个字,要将插入点光标移动什么位置?

试一试

活支

三、保存日记

师:Word软件虽然有定时自动保存的功能,但有时因突然断电或死机也会造成损失,因此我们要养成随时保存文件的习惯。学生自学课本第32页 教师演示。学习上机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困生。

三、练习

用Word软件输入一篇日记。(提示:以今天学习用Word软件的心得体会为主题)

四、总结

师:

1、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它与我们在笔记本上写日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在保存文件时,“保存”与“另存为”有什么区别?

第七课 字块操作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字块,掌握选择字块的方法;

2、掌握复制/粘贴和剪切/粘贴字块的方法;

3、掌握删除字块的方法。教学重点:

1、掌握复制/粘贴和剪切/粘贴字块的方法。

2、掌握删除字块的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复制/粘贴和剪切/粘贴以及字块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问:在学生字的时候,往往一个生字要抄好几遍,手都酸死了。想一想,对付这些重复性练习,你们有什么高招? 学生自由发言

看:找一找,这篇童谣中,有哪些词出现好几次重复?

学生观察,数数,并回答:路灯出现3次,影子出现3次。

二、复制与粘贴

1、打开WORD并输入“路灯”,再按回车换行;

2、演示选定“路灯”为字块的方法(从前向后选定、从后向前选定、取消选定)

3、字块的分身术:复制与粘贴(特别强调:选定字块是复制与粘贴的先决条件,没进行选定字块的操作,则无法完成复制与粘贴)。

4、复制与粘贴的3种方法: A、使用工具栏中的 完成操作。B、使用右键点击的方法操作。C、使用+鼠标拖动的操作。

5、【试一试】:复制一次可以粘贴一次还是多次?(学生自己练习得出结论)

6、使用删除键删除掉刚才多粘贴出来的文字。

7、打入“高,”,再用复制粘贴的办法再生成一个“路灯”字块,然后输入“亮。”完成第一段。

8、【想一想】:第三行的“影子长,影子短”中,如果我一次性粘贴2次,用什么办法把“长”“短”补进去?

9、动手完成第三行的文字。

10、把没打完的内容补充完整,可以复制的地方尽量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完成。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和指导,大部分完成后再指出普遍性错误并纠正。

三、剪切与粘贴

1、字块大搬家:剪切与粘贴

2、演示:打开文章《小灰狼掏鸟窝》,把蓝色部分剪切到第二段后面的方法: A、使用工具栏中的 和 完成操作,并使用 返回刚才的操作 B、使用右键点击的方法操作。C、使用直接拉动的方法操作。

3、想一想:复制与剪切有什么区别?(与复制的区别:复制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字块,原来的字块还在,而剪切后原来的字块移到新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第八课 用电脑写作文

教学目标:

1、学会设置文字的位置及正文的首行缩进。

2、学会设置文字的字体和字号。

3、复习掌握保存和另存文件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学会设置文字的位置及正文的首行缩进。

2、学会设置文字的字体和字号。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问:作文的格式一般是怎么样的?作文题目放在什么位置?作文的内容每一段前面都要怎么样?(题目至少要空开4格,每一段前要空开两格)学生回忆并指名回答

来看看这篇别人写的的《春游小见闻》,找一找,这里出现了哪些格式上的错误。学生观察并找出错误的地方。

二、复习字块操作

1、从教师机上复制作文(网上邻居-查看工作组计算机-教师机-作业上传)

2、复习字块操作: A、选择作文标题 B、选择一个和两个段落 C、选择一些词组

三、设置标题格式

1、设置标题居中的方法演示,并说明3个对齐方式的常用地方: 两端对齐 :正文内容 居中:标题 右对齐:日期、署名和落款等

2、设置首行缩进:

【方法一】:利用光标插入点和空格键进行操作 ▲操作完后让学生用“撤销”的方式还原

【方法二】:利用格式-段落-特殊格式中的“首行缩进”功能

两种操作都让学生练习,并让学生谈谈自己使用后的感想,最后提老师的建议:在自己写 10 作文时用第一种方法为宜。

四、设置字体和字号

1、说明:一般情况下,电子文档的标题字都比较大,而且样子也和正文内容有一定的差别,这样才能突出它的重要性。在WORD中,设置这些差别的就在格式工具栏中。

2、选择标题“春游小见闻”,利用格式工具栏中的“字体”和“字号”工具设置其字体和字号。

3、设置字体(不受老师限制,自己选择喜欢的)。

4、设置字号,要说明:

A、中文字书写的,数字越大,字越小。B、数字书写的,数字越大,字越大。

五、课堂小结

想一想,这节课学了什么?

第9课 制作学习摘录卡

教学目标

1、学会设置文字的颜色和底纹

2、掌握设置文字的加粗、倾斜及添加下划线的方法

3、学会使用格式刷复制文字格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设置文字的颜色和底纹

2、掌握设置文字的加粗、倾斜及添加下划线的方法 难点 学会使用格式刷复制文字格式

教学准备 排版好和没排版好的“学习摘录卡片”

一、观察导入

1、出示排版好的“学习摘录卡片”,看一看,这些文字与原来学的有什么不同?

2、引导:想一想你们自己也来动手做成这么漂亮的摘录卡呢?

3、学生观察并指名其中几名来说(主要:颜色、底纹、下划线等)

二、复习及新授

1、第一行的“学习摘录卡片”的位置是居中的,如何设置?

2、设置字体为自己喜欢的一种字体,字号统一设置为二号。

3、设置前三行为隶书、三号。

4、演示设置文字的加粗、倾斜和加下划线及设置下划线颜色的方法:

5、学生回忆操作

三、新授

1、演示设置文字颜色的方法:选定字块后,使用格式工具栏中的“A”设置字体的颜色

2、练习将2篇的文章做如下修改:A、“文章”标题为红色B、“好词摘录”用绿色C、“句摘录用”蓝色

3、重看排版好的摘录卡,提示“文章”有加方框和灰色底纹,演示其操作方法:

4、底纹是不是只有灰色的呢?(不是),演示加彩色底纹的方法。(超纲内容)

5、练习:把“文章”、“好词摘录”、“好句摘录”都加上方框和彩色或灰色的底纹,比一比谁操作得又快又好。

6、想一想:第一篇和第二篇的文字大小、颜色、字体等都是一样的,能不能用类似复制的方法实现这个功能呢?

7、学习清除格式:将第二篇选定后,使用“清除格式”的方法清除,以便为格式刷使用做铺垫。

8、演示格式刷的使用方法:,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单击和双击格式刷的不同之处!(先把单击学会还,再来学习双击,双击做为辅助内容.)

9、将文件以“我的摘录卡”为文件名保存到“我的文档”中。

四、复习巩固

1、说一说,下面的按钮实现的是什么样的功能?

2、格式刷的用处是什么?单击和双击格式刷的用处是否一样?差别在哪里?

教学反思这一节课由于操作的内容比较迎合学生的喜好,所以总体来说效果不错,学生基本上能较快地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操作起来也比较迅速。但存在几个比较大的问题是:

1、由于内容多了有点乱,原来想按书本上的活动步骤来操作,但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上看,不太合适,于是换了新的一些步骤,这样做起来比较连贯,但也增加了不少的纲外的知识点,极少数学生感觉学多了有点吃力;

2、不能依据排版好的模式进行,有些学生喜欢选择自己的颜色、字体、字号,这些可以依照他们的喜好来进行,不必照本宣科,强提要求。本着一个让他们掌握这些操作方法就行,至于他们喜欢选择哪一种,可由着他们,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学生要么说老师选的颜色不好看等等情况的。

第10课 编排活动报告

教学目标

1、掌握设置文字字间距的方法

2、掌握设置段落间距的方法

3、学会区分字间距与段间距

4、了解段前和段后间距的设置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设置文字字间距的方法

2、掌握设置段落间距的方法

3、学会区分字间距与段间距 难点

1、掌握设置文字字间距的方法

2、掌握设置段落间距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子文档《调查报告》

一、找错和复习操作

1、看看下面这篇没有排版的文档,有哪些地方的格式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怎样?

2、试一试,自己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如果还能设置其正确格式的请自己操作。

3、转播几位学生的作品

4、演示以下操作内容: A、设置标题居中,加粗 B、设置落款为右对齐

C、设置每段前面空开两格(不限方法,可以是用空格,也可以是从“格式-段落-特殊格式-首行缩进2个字符)

D、设置标题为红色、黑体、三号、并加上黄色底纹 E、设置正文和落款内容为:楷体、四号

二、新授

<1>、设置字符间距

1、想一想:上体育课时排得太挤,老师常常要大家前排侧平举,后排前平举拉开距离是不是?如果标题文字比较少,看起来比较挤,这时就要调整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叫“字符间距”

2、演示设置字符间距的方法:格式-字体-字符间距,把标题文字设置为加宽2磅。<2>、设置文字的动态效果

在WORD中有一个神奇的文字动态效果,想不想试一试?(格式-字体-文字效果)<3>设置段落间距

1、如果要设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怎么办?用刚才的设置字符间距的方法行不行?(不行),这时就要用到段落的间距,演示设置方法:格式-段落-缩进和间距,把行距改为1.5磅。

2、手动设置行距:使用固定值再输入设置值的方法进行操作。

3、提问:谁能说出字符间距与段落间距有什么区别?(提示:字符间距是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类似纵向的调整,而段落间距则是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类似横向的调整。)

4、把操作完的文件另存为“我的调查报告”保存在C盘。

三、复习巩固

1、如何设置字符间距?

2、如何设置段落间距?

第11课 用WORD排诗集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

1、学会分页的方法

2、学会设置文字方向

3、培养学生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分页的方法

2、学会设置文字方向 难点

1、学会分页的方法

2、学会设置文字方向

一、评一评,想一想

看书本第59页的诗集,说一说,你觉得这样排版好在哪里?为什么?

以第二张为例,想一想,在这些排版中你会哪些操作?你觉得哪些是你不会的?(有图片、文字是竖直方向的)

二、手动换页

1、从教师机上复制第11课的电子文档《诗集》,看一看,刚才看到是几页的?现在这个文档又是几页的?(书上为4页,此文档为1页)

2、想一想,如果用学过的方法来分页应该是怎样?(使用回车键)

3、如果用回车键来换页太麻烦了,学习一下使用分隔符中的分页符来换页: 演示操作:定位光标位-插入-分隔符-分页符

4、自己动后,将剩下的2首古诗也换页

三、复习比赛

1、诗句的字体为隶书,字号为小二号

2、对三首诗的文字设置不同颜色

3、诗句设置居中格式,且行距为1.5磅

4、设置注释段落的间距为固定值,20磅。

四、设置文字方向

1、在上课之前,有的同学发现第一首古诗的字是竖直方向的,这个操作我们没学过,到底在哪呢?

2、演示竖排诗集的方法: 格式-文字方向,选择其中一种方向

想一想:这个操作要不要选择字块呢?(不用)如果选择的是字块,结果是字块变方向呢还是全文变了方向?(先猜后做来验证,答案是:还是全文),所以: 【结论】:设置文字方向不必选择字块。

想:设置分页符的时候要不要选择字块?(否)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2个操作:分页和改变文字方向都不必选择字块。

五、保存

按书本第62页的要求,把第一首古诗《草》排版好,比一比谁的动作快(限时5分钟内):

将文件另存为《我的诗集》保存到D盘下。教

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少,重点只有2个,所以时间比赛充裕,因此组织了一次小小的竞赛。但可能时间比较紧,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并没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看来这个设定的时候还要再延长3分钟左右,目的让学生达到复习巩固的目标。学生在学习这两个内容时,比较吸引他们的是第2个内容,即设置文字方向,虽然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少用,但只要轻轻操作一下居然可以把文字换个方向,让他们感到无比欣喜,掌握得比较好。

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完这2个内容时问我,为什么书本上有插图,而本节课却没有学到,说明他们很兴趣往下学。告诉他们,这个内容在下节课中,同时,我布置给他们任务,叫他们可以先去看看第12课的内容,下节课看看能不能当其他同学的小老师,学生听了非常兴奋,积极性也高。我想,下节课肯定有不少学生上课时要和我抢着说操作步骤了。

第12课 给诗集配图教学时数1 教学目标

1、掌握插入剪辑画与外部图片的方法

2、掌握调整图片大小的方法

3、掌握设置图片环绕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1、掌握插入剪辑画与外部图片的方法

2、掌握调整图片大小的方法

3、掌握设置图片环绕的方法 难点掌握设置图片环绕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未插入图形的《诗集》电子文档

2、图片:

1、春望

2、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回忆导入

二、插入剪贴画的方法对比书本59页的图以及上节课的操作,想一想:我们还少做了什么?(插入图片)

1、WORD中主要有2种图片,一种WORD自己里面有的,又分剪贴画和艺术字,一种是外部的图片,可以是从网上下载的或者是自己拍的数码照片等。艺术字是下节课要讲的内容,本节课要掌握剪贴画和外部图片的插入和修改方法。

2、演示插入剪贴画的方法:

插入-图片-剪贴画-搜索,找到后单击即可

3、调整图片的大小:选中后在图片四周有8个小方块,按住其中一个进行拖动即可。

1、演示方法: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2、试用调整剪贴画大小的方法调整这张图片的大小。

1、从“网上邻居-查看工作组计算机-教师机-作业上传”中复制第12课的素材(共3个:《诗集》及2张图片)

2、翻到书本P59页,参照图准备操作

【练习一】:在《草》的后面加上草的剪贴画,并调整它的大小到合适。

1、观察一下图片与书本第59页在位置上有什么不同?

2、这种位置的不同在WORD中叫图片的环绕方式。

3、演示环绕方式的设置:双击图片后,选择“版式-环绕方式”

4、操作并观看“四周型”、“紧密型”的效果,想一想,在《草》中,剪贴画应该是哪一种类型的?(紧密型)

5、从“高级”中看看其它几种环绕方式:

【练习二】:

1、在《春望》开头处插入刚才复制的“春望”图片

2、设置它的环绕方式为:四周型

3、调整图片大小到合适

三、改变图片大小的方法

四、插入外部图片的方法

五、实战练习

六、点评并复习巩固【练习三】

1、在《送孟浩然之广陵》开头处插入刚才复制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图片

2、设置它的环绕方式为:上下型(提示在“高级”环绕方式中)

3、调整图片大小到合适

1、点评优秀作品

2、复习:A、剪贴画与外部图片有什么区别?B、插入图片的方法是什么?C、调整图片大小的方法是什么?D、设置版式的方法是什么? 教学反思我发现鼓励学生看书确实有很好的效果,这节课有几个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掌握起来特别快,所以这个方法可以借鉴来使用。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上,我没有按照书本的活动设计环节,而是有针对性地将多个环节在一个图片的操作中全部讲解并练习完,然后把第二个外部图片的插入做为练习的素材和思考的内容,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这两种图片在插入时不太一样,其它的操作是完全一样的,这样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事实证明,这个过程的设计能很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他们接受起来也比较快。同时,由于这节课加入了丰富的图片,让整个诗集更加丰富多彩,而且直观性好,学生学起来没有感觉太大的吃力。

第13课 制作诗集封面

教学目标

1、掌握制作艺术字的方法并学会修饰艺术字

2、掌握制作自选图形的方法并学会该图形的修饰方法

3、学会设置图片的叠放顺序

学重难点重点

1、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制作

2、对艺术字和自选图形进行修饰 难点对艺术字和自选图形进行修饰 教学准备WORD 2003、背景图片

一、激趣导入

二、艺术字介绍

三、复习巩固第一课时

猜一猜:原来制作出来的字都只有一种颜色,能不能用WORD制作出彩色的字呢?你觉得会不会很难?

1、艺术字:WORD中彩色的字叫艺术字,它和剪贴画和外部图片一样都属于图片的一种,只不过艺术字是一种字,可以随时修改内容、色彩等等。

2、介绍制作艺术字的两种方法: A、插入-图片-艺术字 B、从绘图工具栏中点“ ”

3、演示制作艺术字的方法: 第一步:选择字库(即样式)

第二步:编辑艺术字文字,输入自己的名字,然后改字体和字号,再点确定

4、试一试:能不能用调整图片大小的方法来调整艺术字的大小?(可以,重点要提醒学生必须选中艺术字后才能进行操作!)

5、修改艺术字的文字内容:双击修改(让学生双击后把内容改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的名字)

6、改一改艺术字的形状:选中艺术字后,在“艺术字工具栏”中选择斜的A字图标工具,再选择其中一种样式

1、制作艺术字的方法有哪2种?(学生口述,教师操作)

2、制作一个任意形状的艺术字,内容为“漳平铁小”,字体为华文行楷,字体大小大于36磅,加粗,然后把它改为其它波浪型样式。

四、自选图形介绍

五、复习练习

一、复习导入

1、想一想,在画图软件中,要画一个五角星至少要画五条线,而在WORD中可以很简单地一步搞定,想不想学?

2、演示画五角星的方法:在绘图工具栏中的“自选图形”中选择“星与旗帜”,绘制出一个五角星:

3、引导学生到其它各个栏目中看看里面有什么图形。

4、快速绘制出5种不同的自选图形,比一比谁的画得又快又漂亮。

5、演示在自选图形中加上文字的方法

1、制作一个横卷轴形,输入文字“我的画”。第二课时

1、制作一个内容为“复习”的艺术字,并更改它的样式。

2、猜一猜:你觉得它的颜色就是这样子不能再改变了吗?(学生举手表决)

二、设置填充效果

三、设置线条颜色

四、综合实战

1、演示更改填充色的方法:使用绘图工具栏中的油漆桶工具“ ”后面向下的三角号 A、练习使用单色填充的方法 B、使用填充效果进行填充:

a、使用渐变进行填充(重点在双色填充)b、使用纹理进行填充 c、使用图案进行填充

d、使用图片进行填充(C盘“教学素材”下的学生活动数码照片等)

1、说明:填充颜色只是对图形和艺术字内部的颜色进行填充,如果要对边缘的线条进行填充的话,要使用“线条颜色”工具:

2、设置线条的颜色及图案

3、设置线条的粗细和虚线线型

1、翻到书本P59页,看看第一页的封面,应用到了哪些操作?(艺术字、自选工具、图片)

2、按要求制作:

A、制作一个艺术字,使用第三行第四个样式,字体为“隶书”,字号36磅

B、制作一个自选图形(星与旗帜中的前凸带形),设置它的填充颜色为淡绿色,并输入自己的班级和姓名

C、插入教师机-作业上传中的图片

D、设置以上3种图片的环绕方式全部为紧密型

E、按P59页调整图片的层叠次序(这个为即时补充内容)

五、作品展示F、以书P59页为参考,调整各图片至合适大小 G、将完全做好的文档保存在D盘,文件名为“诗集封面” 优秀作品展评

说实在的,本节课的内容在课本中的体现非常简单,很多内容都没体现出来,而在后一节中却又出现了,所以我把这一课分成2个课时上来,把下节课要用到的知识点全部在这一节课讲全来,这样下节课才会比较好上。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第一节课学生学得比较快,因为内容少,操作让学生感觉有新奇感。而第二节课,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了,原因是学的内容太多了,而且又为了完成最关键的作业部分,思想上有点混乱了。我想这可能是第二课时的败笔之处。可能今后在这一节课中应该放3个课来上,把第二课时再拆成2个课时,填充和线条修改为一个课时,讲完后复习巩固及练习,第三个课时先复习再练习,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第14课 设计精美书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Word的功能,全面复习Word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把它作为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吧!教学重点:

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教学难点:

书签主题的选择和排版。教学任务: 设计精美书签。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展示、学生探究互学、任务驱动、随堂作业、当堂评价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全面的掌握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任务设计

同学们大家看老师带什么东西,学生回答书签。书签有什么样的功能

1、装饰作用(美丽画面、诗词、格言)

2、收藏价值(特别材质做)师小结:书签可能方便阅读做标记。今天,我们自己在电脑上来设计一张精美书签发送到各地。你们肯定很乐意吧!请发挥自己的想象,赶快行动吧!

板书:设计精美书签

二、新课导入

我们可以定的内容很多,例如:奥运为主题的书签、古诗词为主题的书签、小朋友手会画为主题的书签、节日祝福书签、自然风景书签„„你自己想一个吧!这里就用奥运为主题的书签。

三、教授新课

1、准备素材

文字: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摘抄,还可以到网上或者资料光盘上查找„„

图片:可以在画图中或者在Word中自己画,也可以到光盘或服务器中查找,或者用扫描仪、数码相机获取,从网上下载„„

2、学生设计

(1)教师提出明确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电脑上亲自设计一张精美书签。

(2)请学生先构思书签主题、书签版面布局设计。例如:设计“北京奥运”为主题的书签,为了使作品主题鲜明,收集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图片;加上一些文字画上喜欢花边,使书签变得更好看。(3)制例:课本P82图1奥运书签

1、打开Microsoft Word软件。

2、设计书签主题内容是XXX

3、单击菜单栏上的〖插入〗,选择〖来自文件〗,把收集好的 “图片”呈现在“WORD”中了。

4、单击图片,播放图片周围的8个黑点,适当改变图片的大小。

5、输入主题相关内容,并排版。

6、将设计好的书签印出来,就可以送给朋友了。(4)设计书签完成四、练习

五、内容小结 【作业布置】

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不同风格的书签

六、任务评价

1、学生互相观看作业,评一评,议一议,谁的作品最棒。

2、教师评价。

七、任务拓展

1、对于设计书签这一任务完成较快的学生,可以提示他们再考虑一下,还能设计什么书签作品,并动手试一试。

2、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脑设计许多精美的卡片送给爸爸、妈妈、朋友,如“HAPPYYEAR”、“HAPPY BIRTHDAY”等,你可以试着制作设计一张。【板书设计】 设计精美书签

1、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书签造型 图案

2、画面 诗词 格言

NEW

2.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篇二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经济全球化和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给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当前传媒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人才需要, 成为了新闻传播学教育者必须思考的议题。2009年召开的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就“媒介化社会的新闻传播教育———目标、理念及对策”展开了深入探讨 (林溪声, 温潇, 2010) 。过去六年间, 国内学界共发表了676篇与新闻传播教育相关的论文, 共涵盖八大主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数字化、全球化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问题 (周婷婷, 2013) 。

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于对问题的性质、根源及影响的谨慎、细致的分析。因此, 在考察新闻传播教育的过程中, 本文聚焦福建省高校, 立足本科教育实践前沿, 试图从局部观整体, 透过对区域发展现状和问题的考量, 深入了解当前语境对于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具体挑战, 进而为福建乃至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适应就业市场形势, 应对数字化、全球化与媒介融合趋势的挑战, 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引。

一、调研设计和操作

(一) 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福建省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本文采用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这一质性研究方法。深访最大的优点在于营造相对轻松、自然的对话氛围, 引导谈话伙伴表达其对于特定对象的感受、体验和阐释, 从而帮助研究者从谈话伙伴的视角理解特定对象, 对后者进行“深描”。通过对这一方法的使用, 本文有望触及“局内人”对于当前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真实看法, 了解他们对于既存问题的理解和对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的期待, 获取丰富的细节信息和资料。具体说来, 本文将选取福建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 引入相关利益者的多元视角, 运用半结构式的访谈设计, 与谈话伙伴展开一对一、面对面的交谈。

(二) 个案的选择

在综合考虑学校所在地、学校类型、院系整体实力、专业设置以及可操作性等因素的基础上, 本文从福建省19所本科院校中选择了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仰恩大学人文学院作为研究个案。

以上三所高校分别处于厦门、福州和泉州三市。其中, 厦门大学是211, 985院校, 福建师范大学为一本院校, 仰恩大学是二本院校。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7年, 曾创办国内最早的国际新闻、广告和传播专业, 目前下设新闻、广告、传播三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 未分系, 下设四个专业, 曾开设福建省第一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仰恩大学人文学院成立于2007年, 下设新闻传播系与中国语言文学系。在专业设置方面, 上述学院也各具特色 (详见表1) 。选择这三家作为本文的研究个案, 能最大程度地保证选样的多元性, 进而提升相关研究结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 谈话伙伴的招募

为了更好地了解相关利益群体对于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看法, 本文选择了行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作为谈话伙伴。这三类人群构成了本科教育的主体。行政管理者对本院系的发展历史、教育理念、制度、规划等基本情况最为了解;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既是一切教育理念的执行者, 也是检验者, 能直接获得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反馈, 对于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切身体会;学生处于接收者的一端, 本科教育的效果只能通过学生体现出来, 学生对于教育活动的感受最为直观, 因此这一群体也构成了本文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

在谈话伙伴的招募上, 本文采用了滚雪球的方法。笔者先从三所高校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作为谈话伙伴, 通过电子邮件联络该对象。在获得对方首肯后, 笔者发送正式邀请信, 并通过他/她推荐其他谈话伙伴。在调研过程中, 笔者前后共招募到来自前述三所学院的行政管理者、教师、在校学生13名 (详见表2) 。

(四) 访谈的开展

在与谈话伙伴预约好访谈时间后, 笔者前往三所高校, 在谈话伙伴比较熟悉、感到放松的环境中, 如办公室、咖啡厅等, 分别展开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1] (详见表2) 。访谈时长视谈话伙伴的便利及交谈情况而定, 多数访谈持续一小时以上。

访谈采用半结构化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谈话伙伴, 笔者设计了不同的访谈主题 (详见表3) 。访谈围绕这些主题展开, 但具体问题仍视互动情况灵活提出:笔者尽可能在同一访谈中涉及对所有主题的讨论, 但无需严格遵循主题顺序或表述方式。具体说来, 与行政管理者的访谈多聚焦其所在学院的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制度设计、执行及其效果;与教师、学生的访谈则更关注教学以及其他类型的师生互动的情况, 力图透过对师生互动过程及效果的了解, 进一步探索宏观制度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的实现程度、存在问题及可能出路。

二、调研发现

(一) 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

调研发现, 三所学院在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制度设计及执行, 如培养理念、培养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共识。这些共识既源于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特性, 同时也受到学院所在地理位置及其文化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因此, 笔者将这些共识概括为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 兼顾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这一模式包含以下几项要素:

1. 培养作为“杂家”的新传人

尽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方面差异显著, 三所学院都认同新闻传播本科教育既要培养“专家”又要培养“杂家”的理念, 主张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也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一方面, 三所学院都将人文素养课程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当中, 透过相关通识课程的教授, 培养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 在师资配备上, 这几所学院也注重招纳具有跨专业背景的人才。

2. 倡导“实践教学”

调研发现, 三所学院都将实践教学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采用多项举措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如下:

首先, 完善实验器材的配备。调研发现, 三所学院都有可供学生借用的摄影摄像器材和编辑机房, 近年来, 各学院更是加快了器材的更新换代, 以满足师生日益高标准、多样化的需求。例如,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过去两年间全部更新了实验教学的设备并规范了实验室的功能分区, 现设有舆情监测室、广告心理实验室、广告电话调查室、非编实验室和数字电影演播室, 供全院师生使用。

其次, 实现校内外综合性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对接。我省高校基本都设有校内媒体, 如校级报刊杂志、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院级报纸期刊等。除了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媒体实践外, 各学院还广泛建立校外实践平台,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机会接触新闻传播实务, 在实践过程中展示自我。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开设实践类课程, 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影、摄像、报纸编辑、视频编辑等, 鼓励学生到媒体、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同时, 各学院还会邀请业界专家来校进行短期指导或开设讲座,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国内各项赛事, 指派专门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等。此外, 非实践类课程的授课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将实践带入课堂教学中, 如采用“真人图书馆”、模拟新闻发布会等形式, 让学生活学活用, 从实践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缩小与业界的距离。实践教学的理念因此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教学思想。

3. 确立“闽台合作培养模式”

福建省与台湾毗邻, 两岸在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频繁。本文调研的三所学院均与台湾高校建立了合作项目:厦门大学与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所互派学生或展开合作研究;2011年以来, 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世新大学合作, 在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三个专业联合招收和培养“3+1” (即3年在本校, 1年在台湾世新大学学习) 模式的学生;仰恩大学自2013年开始, 每个学期邀请部分台湾高校的教授来授课, 教授师资相对薄弱的课程。

4. 促进“教学互长”

良好的师生互动, 是落实各项制度的必要前提。三所学院在聚集和利用多方资源, 增加学生与国内国际学界、业界的交流机会的同时, 也采取多方手段, 提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频次和效果。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 实行班导制度。班导既有教学任务, 也要负责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班导制度能增进师生对于彼此的想法和需求的了解, 营造一种彼此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教育氛围。必须指出的是, 这一制度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因此, 在班导人选的取舍上, 厦大和福师大更倾向于年轻教师, 后者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 从而更好地达成班导制度的目标。访谈发现, 活跃的年轻教师的确更能与学生“打成一片”, 在学术、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给学生以指引,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鼓励和信心。

第二, 提倡“学生主导型”的授课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 以教师为本位的授课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他们尝试倾听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需求并做出改变。例如, 有针对性地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 或通过提问与讨论环节、让学生做报告展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或将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引入课堂互动中, 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第三, 建立多种反馈渠道。三所学院都设有多种测评教学效果的手段, 除了让学生在期中或期末对某一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外, 还经常召开针对在读学生和毕业生的座谈会, 现场征集学生对整个专业的教学情况及培养方式的意见, 在为学院的未来规划提供依据的同时, 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进而对自己教书育人的理念和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 “福建模式”面临的挑战

依托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 上述三所学院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媒体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人才。然而, 诚如前文所述, 随着新闻传播类专业数量的激增, 以及进入经济全球化、数字化时代媒体形态和深层结构的调整和变迁, 整个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育开始进入瓶颈期, 上述三所学院也不例外。调研发现, 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正面临诸多挑战。

1. 专业培养缺少“灵魂”

尽管三所学院都将文史哲方面的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的必修课体系中, 但无论是提供知识的一方还是接受知识的一方, 都普遍感觉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养整体不足, 亟待提升。这一论断的依据之一, 是专业培养理念与学生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之间的错位: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不甚明了, 不知道将来能干什么;还有学生表示无法了解传媒行业的社会价值, 感觉“从事媒体行业太辛苦”, 考虑要改投其他就业方向。一言以蔽之,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提供给学生职业必需的能力和技巧, 但没有很好地培养起学生对新传人的职业价值和理想的认同, “灵魂”的相对缺失必将影响新闻传播类本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2. 实践平台缺乏常规机制的保障

调研发现, 虽然三所学院都十分重视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由于各种原因, “实践教学”的效果还是不甚理想。

首先, 实践器材的配备存在若干问题:第一, 设备更新较慢, 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第二, 学生对学校拥有的实践资源不尽了解, 无法充分利用, 能够使用到学校资源的往往是只有少数活跃的学生, 设备的整体使用率不高。

然后, 校内外实践平台的搭建和使用与预设目标存在差距:第一, 作为年轻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新闻传播专业较少受到校方重视, 在争取校内实践资源方面缺乏优势;第二, 在校外实践方面, 学院缺乏常规性的保障机制, 多数时候靠教师的私人资源或学生自己的找寻来获得校外实习机会, 部分学院没有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实践的实质性手段, 如学分鼓励等, 学生相对缺乏参与校外实践的热情。

最后, 实践类课程仍显薄弱,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实践类课程的数量整体不足;第二, 教师的实践经验普遍欠缺, 部分实践类课程的内容仍以理论讲授为主, 教学方式略显陈旧、僵化。

3. 地域限制

诚如前文所言, 毗邻台湾的确是福建省高校的一大地域优势。然而, 从整体上来看, 福建省偏居东南, 远离政治、文化中心, 传媒业规模有限, 无法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提供太多机会。例如, 厦门大学一位受访的行政负责人就坦承, 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生教师而言, 本地可用的资源有限, 厦门所处的地理位置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培养。

4. 师资力量不足

近年来, 高校普遍扩招, 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调研发现, 由于教师与学校需求不匹配或薪酬等问题, 我省新闻传播院系多少都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师生比失调, 在大班甚至超大班授课的环境下, 教师与学生难以充分互动, 课外交流也比较受限;其次, 师资断层, 综合我省各院系的情况来看, 50岁左右的年长教师和30多岁的年轻教师较多, 40多岁的中年教师则较为缺乏;再次, 师资水平达不到课程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最后, 师资水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一位谈话伙伴提到:“师资力量并不能像我们理想化描述的那样子, 新的东西出来之后, 教师马上就能够跟上, 然后马上把课程开出来。所以课程始终落后于我们所处的媒介环境的现实状况”。换言之, 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 无法提供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和资讯。

(三) 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福建模式”创新性发展的方向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 目前, 三所学院正尝试引入新思路、新举措。具体说来, 后者共涵盖三个层次:制度保障层面的创新, 旨在整合资源, 为本科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开展校际合作;执行层面的创新, 旨在提升教学质量, 落实本科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 如尝试闽台即时合作;设计层面的创新, 旨在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如开设口语传播专业。上述思路和举措有望为我们探索福建省乃至全国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 制度保障层面的创新

通过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以及强化师资的方式, 新闻传播院系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 为本科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 开展校际合作。目前, 省内部分高校之间已经建立了合作或帮扶关系, 主要开展师资方面的合作。例如, 厦门大学派出部分教师到仰恩大学兼职任教, 帮助其完善教学体系。

然后, 开展校企合作。透过高校与业界在项目策划及执行上的全面合作, 如发掘校企共办项目, 帮助学生获得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 仰恩大学新闻系与泉州某文化创意产业园合作, 共同策划文化创意节。

最后, 强化师资。我省各高校都存在一定的师资缺口, 如何引进人才、强化师资?以下思路可资借鉴:增加外援, 加大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 比如留学归国人才、外籍教师, 或邀请业界人士来学校开设短期课程;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 通过外派教师出去交流学习等方式, 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降低教师聘任门槛, 为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士进入高校兼职提供便利;提供合理的薪资水平, 稳定师资队伍;对于研究型高校, 可以考虑增加研究员编制, 让一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能专心做科研, 同时为老教师减负, 如降低对55岁以上的老教师的科研工作量, 鼓励其专职教学。

2. 执行层面的创新

全球化和数字化趋势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教学提出了挑战。应对该挑战的方式之一, 是探索师生互动的多元渠道和方式。

一方面, 探索闽台合作的多元途径, 创新合作方式, 跳脱互派师生的层面, 借助互联网技术, 实现教学方面的深度合作。例如, 一位谈话伙伴尝试课堂上直接连线台湾教师, 开展即时互动。这种合作方式不仅灵活, 也便于操作, 或许可以拓展至与境外或海外专家的合作。

另一方面, 与时俱进, 跟踪业界动态, 将新媒体等新兴的社会现象和研究领域融入课程体系。例如, 一位谈话伙伴在课堂上使用微博提问, 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给一些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以展示观点的机会, 收效颇佳。

3. 设计层面的创新

诚如前文所言, 国内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是培养方向与就业方向之间的错位。制度保障和执行层面的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认知, 口语传播专业近年来得以开设并被寄予厚望:新专业的推广者希望通过这一全新的专业培养方向的引入, 缩小专业培养与市场就业之间的鸿沟, 帮助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重获竞争优势。

口语传播学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代的修辞学传统, 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美国。作为一门学科, 口语传播学始于20世纪初, 侧重说辩实践和理论建构;20世纪50年代以来, 开始融合社会科学知识, 研究焦点从说辩转向传播, 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马成龙, 1999)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美国的大众传播学与口语传播学之间泾渭分明, 这一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被打破———美国高校掀起了一股改名热, 口语传播系多改名为传播系或传播研究系, 整合大众传播与口语传播的“一般传播”概念开始盛行, 这一趋势在1997年达到高潮。这一年, “口语传播学会”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改名为“全国传播学会” (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 标志着大众传播与口语传播的学术合流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9年, 口语传播专业被引入省内高校的本科教育领域。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 拥有战略传播的意识、能力和技巧, 同时熟悉传媒业的运作流程和机制的综合性人才。目前, 这一专业的发展仍属于探索阶段, 有若干方面的议题有待探讨。首先, 如何强化这一全新专业的师资?派遣教师前往海外或境外高校进修是当前的首要途径, 但从长远来看, 还是应当考虑如何吸引海外对口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另外, 如何实现口语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全面融合?有谈话伙伴认为, 主持人专业是一个切入口, 可以用口语传播的体系架构改造既有的主持专业的课程;也有谈话伙伴认为, 打破院内跨系选课的门槛是知识融合的第一步, 如可以借鉴台湾一些高校的选课模式, 允许传播专业学生在学习完口语传播的基础课程后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及职业规划, 跨系选择新闻、广电或广告等其他专业的课程, 实现两类传播学知识的融合。最后, 如何提升传播系本科毕业生的市场认知度?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相关竞赛是方法之一, 但最终仍取决于早期毕业生的职场表现和发展, 而后者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吸引到那些自身条件适合该专业的考生进入传播系, 全力达成传播专业培养的预期目标。上述条件的实现与新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之间存在矛盾, 如何缓解这一矛盾, 仍有待先行者们的进一步探索。

三、结语

调研发现, 以三所学院为代表的新闻传播本科教育形成了一个“福建模式”, 其要素包括倡导“杂家”的培养理念和“实践教学”的思路, 确立“闽台合作培养模式”, 以及促进“教学互长”。如果说“杂家”的培养理念和“实践教学”的思路是新闻传播专业特性的反映的话, “闽台合作培养模式”以及“教学互长”思想则是地方特色在福建省新闻传播本科教育领域的体现———“闽台合作模式”基于地缘优势, “教学互长”尤其是班导制、“学生主导型”授课方式则多少受到台湾高校的影响, 是两岸新闻传播教育领域长期交流的产物之一。必须指出的是, 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成就了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让这一模式变得更为完整和丰富的决定性因素, 是三所学院在共识基础之上所采取的个性化发展路径。

具体说来, 在培养目标上,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本科教育侧重为政府、事业单位培养宣传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侧重培养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人才, 仰恩大学人文学院则采用设计师认证的培养方式, 重点培养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 如平面设计师, 影视编辑制作人员等。三所学院都致力于发挥地缘优势, 但侧重点有所差异。在调研过程中, 谈话伙伴告诉笔者,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优势在于“我们面向海洋, 我们离国外比较近, 交往比较频繁, 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出去, 跟美国的一些高校的教师有一个密切的来往, 吸收他们的一些最前沿的知识进来”;福师大传播学院侧重利用省会的广播电视业资源, 该院教师“大量跟业界是有着良好的, 而且是非常通畅的合作的关系…… (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笔者注) 能够很快地融入这个行业”;仰恩大学人文学院主要依托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发挥泉州经济水平发达这一地域优势, 如从泉州地方企业招募经验丰富的策划人才担任专职教师, 授课时“尽量选择当地主要的行业去讨论一些案例”等。

当前, 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 “福建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是专业培养缺少“灵魂”, 实践平台缺乏常规机制的保障, 受到地域限制, 以及师资力量不足。整体而论, 三所学院面临类似的挑战。然而, 对这些学院来说, 上述挑战的意涵并不完全相同。例如, 虽然都受到地域的限制, 立足本地资源的学院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相对小一些;同样, 虽然都存在师资不足等问题, 对有的学院来说, “不足”表现为缺少与专业对口的专门人才或学术带头人, 对另外一些而言, “不足”则表现为人才流动频繁。

为了应对时代挑战, 三所学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举措, 力图从制度保障、执行以及设计方面探索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方向和路径。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强化师资、创意教学等可以帮助新闻传播本科教育与时俱进, 更好地达成既有的培养目标, 缩小就业市场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鸿沟, 但它们基本未能脱离原有的大众传播教育的框架, 侧重对局部的调整和修正, 仍属“治标”之举。引入新专业, 适应乃至主动开拓市场需求, 堪称跳跃式发展, 有“治本”之态, 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后一思路和举措能否推广, 以及如何推广, 仍有赖于福建省乃至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界集思广益, 共同探索。此外, 诚如前文所言, 对于不同学院来说, 同一挑战的意涵存在差异。因此, 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 各家新闻传播院系一方面可以共同探索、相互借鉴, 另一方面也要因“院系”制宜, 寻找最适合自身定位和特征的创新性发展之路。

获取上述结论的前提是本文对研究个案和谈话伙伴的典型性和多元性的全面考量, 因此, 有理由认为, 以上三所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教育的现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福建省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共同经验。其中对于创新思路和举措的描述, 则有望为全国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尽管如此,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笔者招募到的谈话伙伴规模偏小, 后者所能提供的视点相对有限, 因此, 一方面, 应避免概化上述结论, 将本文所描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同于福建省或全国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全貌;另一方面, 应开展进一步的调研, 如采用调查、参与式观察等方式, 充实和完善既有资料, 就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举措等展开更深入、全面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婷婷.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新闻前哨, 2013 (1) .

[2] .曾鸿.分众化传播时代的新闻教育[J].新闻前哨, 2009 (3) :22-25.

[3] .宋超.当向潮头立——在新闻学院2009年秋季迎新大会上的讲话[J].新闻大学, 2009 (4) :1-4.

[4] .林溪声, 温潇.理念, 目标, 对策: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新闻大学, 2010 (1) :1-7.

[5] .麦克斯.2013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2013.

3.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管理方法

教育信息化理论的提出,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传播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高校信息化管理快速发展。为了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各高校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从尝试引用计算机技术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当前各种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共同存在的阶段。本文对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有效措施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革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观念

规范、有序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的前提,教育管理的最大目的并非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及时、准确、公正的信息,提升教学质量。因此,相关教育者要革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将结果处理转变为过程监管,将信息化管理转变为知识性管理,把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教学资源转变为相互联系的知识集合,并为这些知识开展开放式的管理,实现知识资源的制造、传送、运用及共享,反映出适当的教学进程,为教学过程中开展实时掌控、决策及咨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建立健全“一卡通系统”,合理归整信息资源

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是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是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一大标志。建立“一卡通系统”,可以使原来信息管理系统的孤立、不协调得到一定的归整,减少信息资源的浪费,达到管理流程重组的目的。

“一卡通系统”包括统一的身份确认系统及校园门户网站。统一身份确认系统中有全校所有使用该系统用户的基础信息,这些用户的基础信息以统一身份数据库为标准,该数据库中的信息发生的变化可以立即在一卡通的数据库中得到反映。学校有关用户及行政工作的数据均统一存储于身份确认系统中,并被身份确认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以确保数据能够同步;校园门户网站是把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为使用、归类并组织所有数字及信息对象,创建索引,并提升筛查、整合及检索的能力,对信息目录及内容开展有效的管理,进而让师生使用这些信息时更为方便。

三、设立新兴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

高校应转换现有的以业务机构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运用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情况下,统一创建一个校园公共教育网站,加入与信息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兴网络管理系统,改进并完善校园网内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全面、开放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让全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得到全方位的流通及共享,为整个学校提供现代化的网络办公及教学环境,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中的沟通。同时,学生运用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够推动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使高校能够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网络办公、教学、管理及服务于一体的校园公共教育平台。

四、全面促进学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取得成效,就要加快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团队,在专业的技术团队中加入全能型人才,以促进全校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学校通过组织一定的在职学习及短期培训,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组织一些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与技能等与综合素质有关的培训,提升全校工作人员的信息应用技术水平;同时,学校还要注重提升教育管理者的信息素质,让其养成一定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意识,依据其岗位特点,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此外,对各层级教育管理者开展岗前培训及综合信息素质的考评,从而提升其综合信息素质。

五、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学校可以制订、颁布并实行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及评价体系,使学校各个管理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时,遵照相关的规定得到共同发展,从而引导并促进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

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就是对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督并提出要求,而规范是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并保障教育管理的质量得以提升的需要。学校在开展管理与决策中更加注重教师及学生的发展,并关注对过程进行管理及控制,这是一种大家参与、全程监控的具有群众监管及高透明度的管理方法,在客觀上使管理无序产生的责任推脱得以消失,确保管理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除上述之外,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高校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完善,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庆.关于建设高校教学新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6):7-10.

[2]黄宏伟.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思考[J].才智,2014(14):126.

4.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篇四

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及发展对策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学科教学的.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作 者:申世民 作者单位:铁岭市信息工程学校,辽宁铁岭,11200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G40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建设

5.福建省烟草商业系统招聘信息 篇五

一、应聘流程:应聘者登陆福建烟草网(),如实填写应聘登记表,进行网络报名。同时将纸质材料于2010年1月25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邮寄至福建省烟草专卖局人劳处(福州市北环中路133号,邮编:350003)。

二、笔试内容:笔试内容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应聘者于2009年3月1日后登录福建烟草网()福建烟草招聘系统个人帐户公告栏进行查询。

三、面试方式:面试人员名单与面试时间、地点将通过福建烟草招聘系统个人帐户公告栏另行通知。

四、招聘岗位:

2、莆田市

法律、财会:各1人,硕士; 安全工程:1人,本科。

5、龙岩市

7、南平市

会计:本科1人

9、三明金叶复烤有限公司

法律、安全工程、会计、计算机、物流、能源环境及自动化、机械自动化、烟草工艺专业本科各1人

10、福建武夷烟叶有限公司

6.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篇六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三台县芦溪镇中心小学校 肖伟 ***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文章具体结合了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举措和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现状 对策

正文:

时下,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县教育界的重大举措,全县从上至下,无不在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而努力,从上至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育资源平台使用培训及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的活动及检查也席卷县内各个角落,掀起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潮。然而,作为基层学校的一线信息技术人员,在这潮流之中,在深感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任重道远的同时,也隐隐觉得这场革命之中,还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地方。

一、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硬件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1.1学校的硬件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于大规模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处丘陵,工业经济发展极为滞后,是一个劳务输出大仙,区域经济发展也较为不平衡,县内各校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虽然以“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为学校增加了一定的硬件设施,但是用于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设施仍然有着较大的缺口,许多学校的教学、办公电脑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芦溪小学为例:全校师生近2997名,所有电脑不过130台(班班通42台(套)、微机室(32+1;48+1)、办公电脑(6)),每百名师生占有电脑率4.3台,平常的课堂教学已经是捉襟见肘,办公电脑更是紧张,虽然老师们用了智能手机,但他毕竟不能替代电脑。相对县内农村学校而言,芦溪小学还算好的,其他学校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1.2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学终端的匹配还要靠家庭、社会承担,农村的经济水平及家长的认识不足,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各种教学平台的搭建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教学;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或者掌握知识与技巧,并最终形成技能。这些目的的实现,都最后归结于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教学终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教学终端(智能机、平板、电脑),有多少孩子的家庭能够给孩子如此的配置?即便家长给孩子们配备了这些终端,又有多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拥有宽带网络?留守老人们又如何能够监管孩子们在网络上的行为?

这就是我们搞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实际情况:财力不雄厚,硬件无保障;人力支撑薄弱,监管辅导无根基。

(二)教师、学生及社会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再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不能把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师自己的教学中,那么这些教学工具也就失去它们的价值。因此,人员素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那我们的人员情况如何呢?

2.1部分教师仍然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模糊,不求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推进

在农村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旧用着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方法,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的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不少教育管理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研究甚少。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已经适应、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新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与新的教育模式及思维,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对于课堂教学,还热衷于“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单一传统授课模式,大搞“题海战术”,根本无心顾及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其后果就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背道而驰,制约甚至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2.2师生或忙于日常教学,疏于关注教育信息化;或年龄偏大偏小,信息技术素养偏低 以我县今秋努力推进的绵阳市教育资源中心平台的资源建设、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师生实名制注册搭建的学习的平台活动为例,从县电教站到学校各层次都开展了针对教师的培训,不可谓不用心。然而,从基层的操作情况来看,收效甚微,老师们大多不知道如何去操作:即便我们举行了专门的培训会,并且把操作步骤制成了PPT、视频放在邮箱、QQ群、甚至通过校讯通平台将操作步骤发送到老师们的手机里,许多老师仍然是无动于衷,要么就应付了事,理由很简单:一天要上四五节课,还要批改、辅导,还要应对家长、学校及家庭的临时工作,身心俱疲,何来时间去搞这些不能直接给教育带来效益的行头,况且学校就那么几台机子,一天挤不进去,就忘完了;当然还有一部分是真的什么都不懂,前面的也就成了很好的托辞。所以,在基层这些工作,基本都是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或者是中层在上级要检查考核时集中打突击完成了的。试问:这对教育信息化有何促进作用?也就仅仅是一堆数据而已。

2.3学生监护人情况极为糟糕,信息技术素养根本无从谈起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我县农村学生大多由其婆婆爷爷监管。他们能够打接电话就不错了,能够用手机发短信的就凤毛麟角了,又怎么会去上网等等。最终,在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师生实名制注册活动中,几乎都由老师代办,平台上统计的也就是一堆数据,上面的也看到这些注册率了,似乎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实际却仍然是白纸一张:兴师动众一场,会的还是会的,不会的还是不会的,大家都没有丢失什么,也没有获得什么——除了一部分人的疲于奔命,忙于应付。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人为环境:或自我满足,或疲于应付,或呆若木鸡。

二、对策与思考

(一)切实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们的国情中,教育还是学校的事情,要想把教育,尤其是把基层教育办成全社会的事情,估计还需要漫长的等待。所以,我们还得从学校入手,致力于改变学校的硬件设施,只有学校拥有了足够师生们用的硬件,师生们才会有机会去练习、熟悉、提高,才会真正的关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教育实现信息化后给自身带来的切实利益,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上合理分化,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分步骤、分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具体的工程,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在推进工作中,我们不要一来就是全县全员参与(老师、学生一把抓),而要分层次、分批次、分年龄段逐步推进;即便在同一个项目的推进中,也要讲该项目分段进行,不要搞整项工程的打包推进;同时,在县内也可以分片区推进,在经济状况及硬件设施配备较好的区域里搞好试点,起到标杆效益,从而带动其他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也给其他后来者一个可以借鉴的模板,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少一些浪费。

(三)开展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1实行分层式培训

在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资格上综合考虑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任教的条件、教师的影响力等因素。建议开展两个层面培训方案。一是初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普通的新学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近几年已培训过如何启动应用程序、如何浏览“因特网”、学习字处理软件、文档的编辑与美化(艺术字、剪贴画)、文档的打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二是高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接受过初级培训,操作较好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种培训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探究性,其目的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骨千,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2 建立集中培训考核机制,实现培训考核与教师个人考核挂钩制

在分批次、分层次开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集中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为了切实的发挥集中培训的作用,培训机构应该建立考核机制,对参培教师的培训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并最终与教师的个人岗位考核挂钩,确保培训效果,这样也才能真正的为基层学校培训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为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

3.3 建立每学期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试制度,逐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如何?是不是培训合格后就不闻不问了?是不是培训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了?培训后有无提升?这些都需要检验。怎样检验?就是上级部门组织每期信息技术操作考试,并将考试结果计入教师个人考核,从而促使教师不断的去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的需要。

(四)改变现行教育信息化考核体制,不要只关注学校层面,应更多的关注教师个人层面 在现行的教育信息化考核体制中,更多的关注于学校层面,只要学校某些方面没有达到上级要求,就直接通知学校怎么怎么,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权限的问题,学校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就知道详情。因此,上级部门完全可以利用管理平台后台的教师个人信息直接与教师个人联系,省去中间环节,既提高了工作效益,又远比学校层面更直接也更有力的推进了工作。

(五)切实解决教师编制问题,为学校配齐或者培训出具有专业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师,打造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县各校的编制还是几年前的事业单位编制,这已经严重滞后于现在的学校发展,导致了一部分学校人员严重不足,一部分学校人员严重超编。超编的学校还好办,但是缺编的学校就很难开齐开足课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就成了首先被分摊的人员,不能专心于信息技术工作,也就会导致学校信息技术工作推进滞后;同时,现在的各校信息技术教师基本都是半路出家,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虽然有,但也只是少数人而已,因此,还应大力开展学校专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人员、分管领导)的业务培训,努力为基层学校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人才,并结合时代特征,为专任(兼任)信息技术教师解决好工作量考核、评优晋级等政策问题,让他们到有技术、有奔头、有干劲,真真正正的全心为教育信息建设而埋头工作,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结语:

7.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问题

1. 教育观念落后。

目前,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关键,尤其对教育信息化在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2.“技术至上”主义。

很多教师把教育媒体等同于信息化教育,从而导致当前信息化建设中“重技术、轻理论”现象的产生,使信息化教育落入了“唯技术论”、“技术至上”的窠臼,延缓了信息化教育实现的进程。

(二)师资问题

1. 教师素养不足。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以及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等等。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教育推进的瓶颈。

2. 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力量短缺。有些信息技术课教师虽然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上机操作能力,但却对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学与教的理论缺乏了解,无法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难以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三)条件问题

1. 硬件资源有限。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在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资源有限。

2. 区域发展不平衡。

首先,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大约是3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的人均配比则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

其次,东南部和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远比中西部高,这必将导致东南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快于中西部。

3. 教育资源匮乏。

二、对策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1. 教学思想的转变。

学习资料的来源不仅仅是教师和书本,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教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网络中获取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对信息化认识的转变。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重硬件建设,同时要加强教师对硬件资源有效利用的培训,使教师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利用效率,要使教师充分意识到,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二)围绕教学,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的学是为了更好地教,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通讯工具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习环境,而这些新生的事物对很多教师来说以前未接触过,所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学会用这些技术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三)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

8.福建省教育信息化对策 篇八

关键词 中学教育 信息化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步伐能否不断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而跟进,关系到我们下一代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我国的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学校需要不断改革,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有效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1教育信息化管理概述

教育信息化管理,是将学校的各种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人事考评管理、学生的綜合素质评价、学籍等管理方法采用现代化计算和网络技术进行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达到新的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理想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常规建设发展水平。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

2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度不高。领导重视不够,管理观念有待更新,个别学校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一些工作,并没有将信息化工作实际的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去。如有些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忽略了对教学平台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同步建设,有些是没有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建设队伍人员不足、素质低下,对信息化建设落实不到位。

(2)投资比例失调,教学资源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各校普遍热衷于建设校园网、电脑教室、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却对购买用于学校管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资源库投入不够。近年来,各校加大了对教学课件制作和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投入,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上,学校各自为政,盲目地、重复地购买价格不菲、标准不一的产品,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

(3)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政府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有限,各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靠学校有限的资金投入,也有一部分靠社会捐资。有限的收费与教育信息化的投人相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4)教育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信息不能很好地得到利用,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同时,从事这些工作的教师往往因为既要兼顾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完成额外的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工作,双重的压力和时间、精力的欠缺造成这些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兼顾这方面工作。而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业务学习和进修,就会导致整个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的欠缺。

3对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建议

(1)更新观念。只有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中学教育的重要影响,更新教育信息化管理观念,才能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性。教育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管理都要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并纳入到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当中,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有专门领导负责,校长负责全面工作。

(2)建设并完善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新时期,信息化校园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设并完善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则是信息化校园建设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学校园现代化教育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学校园一卡通系统有利于使学校各种业务和管理体系相互联系、有效协调,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避免重复建设,消除各个学科或部门之间存在是信息不通、管理不畅的严重局面,实现各个学科的校内信息资源在学校范围内能够有效地流动,进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网络就使用这些共享信息的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中的各种信息以及信息变动,可以及时反映到一卡通的数据库中,实现教学、管理、行政和后勤等管理系统的信息流通和统一管理,节省了大量的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使各部门之间能够对资源共享,避免中学教育各部门因为信息不同步而造成的不协调现象,为学校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进而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3)投入加大,硬件、软件协调发展。资金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吸取资金,如:吸引民营企业、单位和个人对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企业共建、与社区共建,互惠互利,达到双赢,以确保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软硬件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硬件使用效率,就必须大力促进软件的升级。

(4)全面加强师资培训,促进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师资培训体系,实行区、校联合分层次培训。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现师带徒对口帮扶制来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总之,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未来仍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来完善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而提高中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写过年的习俗小学作文下一篇:学生作文《家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