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诗歌教学

2024-06-14

我与诗歌教学(精选12篇)

1.我与诗歌教学 篇一

关于佛,我读过《金刚经》

关于故乡,我是一匹黑色的马

关于三月,《金刚经》寻找今年的草长莺飞

佛说;红尘即庙宇,五脏亦庙宇

我说;我饿了

佛说;忍耐,顺从……

我说;叛逆,反抗……

佛以香火为荣

我的善良含在精卫鸟的口中

海,沧海、人海、欲海……

一只鸟的坚韧像刀刃割过的喉咙

佛说:今生是前世的延续

我说:佛是伤痛的`人给伤痛的理由

我一直拜跪,从松赞林寺到布达拉宫

我问佛;我是什么?

佛问我;我是什么?

我把自己丢失在经桶中

所有指尖转过经桶的善男信女

转不开我与佛主的困惑

2.我与诗歌教学 篇二

教学过程如下:

一.营造情景导入新课

1. 课前播放 沉重而崇 高的音乐, 投影下列四段文字:

1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 (刘易斯) , 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 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 今生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报偿。

2发烧了, 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 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 我老想, 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 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 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 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 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3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重要, 只有人在顽固的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只有更重视了过程, 人才能更重视精神的实现与升华, 而不致于被名利的占有欲所痛苦。

4所有的一切尽在于“过程”, 以关心目的转向关心过程, 你就走出了绝境, 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 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 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2.同学们,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有时候我们应该也必须对人生的重大课题进行一番深刻的思索:诸如生、死、人生的困境、活着的意义等等。

在80年代崛起的中青年作家当中, 史铁生是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一位。读他的作品, 无论小说、散文, 会发现其中都贯穿着对“生命的解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与地坛》尤其如此, 它被誉为新中国建国50年来最好的散文作品, 阅读本篇就是跟随着作者的灵魂去品读生命。为什么史铁生会具有比别人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呢?

明确:史铁生双腿残废, 他只能坐在轮椅上面对生活, 他的人生经历中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磨难。

从残疾后的某一个下午, 史铁生无意中摇着轮椅失魂落魄地进入离家不远的地坛, 到创作这篇散文, 其间共经历了15年的时间。作者将这漫长的15年生活中最重要最复杂难言的感受都包含在了字里行间。今天, 就让我们通过这篇散文的前两部分来探寻一下史铁生的心路历程, 领悟“一个人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二.分析探究文章第一部分

1.15年中, 史铁生总是摇着轮椅到地坛 去 , 用他自己 的话说 , “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 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那他在这园子里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课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明确:在园子里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思考”。文中告诉我们作者思考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关于死;二、我为什么要出生;三、怎样活。

2.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许想过, 也许还没有, 但我们肯定不会像史铁生那样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 想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一想就是好几年!当我读这几行文字时, 内心非常沉痛, 同学们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吗?他为什么会突然间思考这些问题?

明确:史铁生21岁高位截瘫, 没有一个年轻人能承受这突然降临的厄运。更有甚者, 他在乞求工作时, 遭受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于是他想到了死, 甚至对出生的意义也发生了怀疑。

3.对于这些问题, 史铁生找到答案了吗?

明确:对于前两个问题, 史铁生想明白了, 释然了, “出生”是无需讨论的事实, “死”不必急于求成。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 这是一个活多久就要想多久的问题, 也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 是解读这篇作品的钥匙。

4. 在史铁生 痛苦地思 索过程中, 他的心灵与这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旧荒园形成一种神秘的契合。合作探究:这是怎样的一座园子?它在史铁生生命感悟过程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

示例:1衬托作者的心境。地坛荒芜冷落的景色, 与当时失魂落魄的心境相吻合, 作者很愿意到古园去逃避现实社会。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特定的情绪背景。“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 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在那样一个沉寂荒芜、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背景上, 更容易展开对生命本身的思考。

3对生命世界的解读。地坛虽然古旧荒芜但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让作者感悟到生命的生生不息:不必急于求死, 应该顺其自然。

5.齐读第五小节的景物描写, 仔细体会地坛景色给予史铁生的震撼与启迪。

三.分析探究文章第二部分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苦难, 是我们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在地坛中独自沉思的过程, 正是作者正视命运, 自我超越的过程。终于, 他看透了死亡, 便决定活下去试试。可一个人不急着去死, 并不意味着他能够超脱自身的苦痛去珍惜生活, 像史铁生这样的残疾人, 他为了什么活下去?一位思想者开始了又一轮思想的征程。他在古园中继续思索的同时, 也在观察着他人, 并从别人的命运中获取人生的感悟。在古园中, 他看到一位想通过练习长跑来洗刷自己政治罪名的中年男子, 每年总能跑出不错的成绩, 可一年一年总是绝望而归;还有一位可爱漂亮的小姑娘, 三岁时跟哥哥到地坛玩, 若干年后作者再次见到她时, 却从心底发出了一阵哀号, 这位可爱的小天使竟然是个弱智。

1.这些人的命运都让他终生难忘, 然而让他记忆最深、最刻骨镂心的是谁呀?

明确:让他记忆最深、最刻骨镂心的是———母亲。

2.母亲的痛苦是因作者而起, 而在母亲离开人世后, 作者才真正理解了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己的生命。学生讨论交流母亲在儿子残废后的心情。

明确:儿子的痛苦在母亲身上是要加倍的。

3.史铁生的母亲离开人世时是49岁, 她为什么会死得这么早?她死的时候是含笑九泉, 还是带着遗憾和牵挂呢?在另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中, 史铁生告诉我们, 母亲是喜欢花的, “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 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只因为那时, 她的心全放在了为儿子访医问药上了。一朵花就是一个美丽的生命啊!史铁生在文章当中谈到了母亲的死, 我特意找来了这一部分文字, 想和大家一起来体会母亲的苦难! (老师运用多媒体配乐朗读《秋天的怀念》节选, 文章略)

4.母亲临死前最大的期望是什么?课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明确:“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 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这条路在母亲生前没有找到, 所以母亲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牵挂离开人世的, 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四.探讨文章主题

1.史铁生母亲的命运对其摆脱残疾自伤的阴影的启示。

明确:史铁生认为, 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不幸, 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 在苦难中默默忍受命运的重压, 比起母亲, 上帝没有把最苦的命运交给自己, 是否算是一种幸运呢?这个世界不可能是一个没有差别的世界, 必须有苦难的存在, 对于不幸的命运我们只能接受, 只能放得心胸豁达一些。认识到这一步, 史铁生就不会再那么看重自身命运的残酷和伤痛了。

2.原来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人, 在他认可了自身的苦难后, 一个人该怎样生活呢?

明确:追求过程的美丽 、坦然、坚强乐观、充满信心、用毫不张扬的爱去关心他人……史铁生用他自身的残疾病痛让人们明白了:就命运而言, 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 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 你就只好接受它。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 存在的本身需要它。当把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时, 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成为一种必然, 当你把人类的本能欲望化为自强不息、生生不灭的强大力量时, 生命便是永恒。

五.小结本课

1.学生回忆归纳史铁生的心路历程。

明确:当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 他的心里充满着对生命和造化的困惑:我要不要去死?我为什么要出生?地坛的景物唤醒了他生命中一些沉睡的意识, 他认识到:出生不必考虑, 死亡是必然会来临的节日。在想清楚这两个问题之后, 他又开始了“迷惘中的探寻”:像我这样一个残疾人, 到底为了什么而活?我怎样才能摆脱残疾自伤的阴影?地坛中的人又给了他生命的启迪;他最终透悟了人生, 超脱了残疾的阴影, 明白了一个人该怎样去生活, 只有付出爱心, 自强不息, 生命才能永恒。

2.结束语。

同学们 , 通过这一节课 的学习, 我想让大家明白 (运用多媒体播放较为沉重而崇高的音乐, 并展示下面一段文字) :人生困境不可根除, 这样的认识才算得上勇敢, 这勇敢使人有了一种智慧, 即不再寄希望于命运的全面优待, 而是倚重了人间的爱愿。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 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 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3.我与民生共成长(诗歌) 篇三

你款款而来,我匆匆紧跟,思念不停步,梦想心里存。为了民生梦,我分秒必争。

我愿做你的挚友,与你风雨同舟。请春风给我们壮行,迎着灿烂的霞光,踏着轰鸣的涛声。那通向民生未来的道路,等待着我们去铺设构筑。那谱写民生宏伟的蓝图,等待着我们去精心描绘。那走向民生美好的憧憬,等待着我们去实现完成。

为了民生梦,我愿为之奋斗。

匆匆岁月在我们额头驻留,两鬓的斑白替代了往日的俊秀。

依偎在你的怀里,忧愁着你的忧愁。

今生今世,我愿与你共成长。

在这里,播撒春的希望,浇灌夏的繁荣,收获秋的果实,分享冬的喜悦。在这里,珍惜美好的平台, 抓住宝贵的机会。打造骄人的业绩,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这里,让太阳为我们指路,去谱写新时代中国的民生梦。

***)

4.我与清明节诗歌 篇四

记得小时侯,

对于清明节的感觉都是模糊。

只知道:

雨纷纷前后,

要荡秋千。

家里骡棚门口的杏树,

就是我秋千的.支架。

有时候,

力气一大,

就是:

花满天,

瓣满地,

白一片。

有次,

父亲不在家,

母亲就安排我去祭坟。

那时,

不知道,

这祭奠,

这秋千,

意味着什么?

竟然可恶的有份欣喜。

自从,

未曾责备过我的大伯,

对我宠爱尤佳的外婆,

见面对我只有夸耀的姨妈,

接二连三的辞别,

我才意识:

清明节,

雨纷纷,

荡秋千,

意味着什么?

包含着什么?

走过南北的我,

不明的发现,

似乎南方比北方,

更在意神佛鬼,

更在意雨纷纷。

每年有神节鬼节,

雨纷纷,

也是隆重而盛大。

清明节,

我只有把泪化作漫天雨,

去默哀。

清明节,

我只有把孝化作漫间雾,

去坦然。

雨啊!

我把泪化作你,

你一定要淅沥而漫长!

雾啊!

我把孝化作你,

你一定要无处不在!

可是,

自己依然明白:

我自己什么也没有做?

依然不孝!

在这一年一次,

雨纷纷的时节,

却什么也没有做!

唯有的是:

惭愧,自责,懊恼。

也忽然觉得作农民很好,

虽然清苦,

可什么节也可以过好,

什么也可以做到。

现在,

唯有在内心祈祷,

以后的雨纷纷,

可以尽自己的义务:

把未做的补救,

5.我与诗歌教学 篇五

一、《我与地坛》对职业学校学生生命观形成的启示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瘫痪,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他的一生是与病魔斗争的一生, 正如他自嘲地说:“职业是生病, 业余在写作。”在不幸遭遇发生后, 他用超乎常人的信念支撑下去了, 这信念来源于地坛、来源于那个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他的生命观在《我与地坛》中得到了淋漓的展现。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 他们的生命际遇固然与史铁生不同, 但他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学习, 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 在他们生命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获得具有极大价值的启示。

1. 爱惜生命, 感悟生死, 笑对坎坷。

生命只有一次且甚为短暂, 如何珍爱生命是每个人毕生的课题。职业学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少, 处于花样年华的他们却对生命漠视, 对生命中的挫折表现出无力承受, 在挫折面前往往丧失生活斗志, 缺乏生命张力, 甚至没有人生目标, 成日浑浑噩噩, 从而无法树立健康的生命价值观。通过学习《我与地坛》, 史铁生以自己人生残酷的经历, 以及在地坛里十五年的思索, 终于把生死之事想透彻了,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经历了人生巨大苦难的史铁生, 从无情病痛中的自暴自弃, 到欣然接受命运安排而投身写作, 再到看淡人生安然释怀, 他早已看透死亡。人生固有一死, 在不可避免的死亡到来之前, 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现在职业学校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 被父母娇生惯养长大, 生长在温室之中的他们, 心灵往往比较脆弱, 没有接受过生活的历练, 太过自私、自我, 爱钻牛角尖, 某些职业学校学生甚至轻视生命, 产生许多生命的悲剧。他们通过学习《我与地坛》, 了解到活到最狂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如若选择了轻生, 就没有《我与地坛》的问世, 就没有这篇文章留给世人的启迪鼓舞;史铁生的名字也无法被众人熟知, 他只会轻如鸿毛地死去, 也伤害了爱他的人。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发自内心地领悟到如史铁生所说的那样, 笑对生活的坎坷, 每一天都期待人生旅途中下一站更美丽的风景。

2. 感受人间至情, 体悟生命真谛。

文中, 深沉厚重的母爱令人万分感动, 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善解人意、无私、柔弱又坚强的女性, 她在儿子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 陪伴着他, 照顾着他;在儿子熬出头了, 母亲本该分享儿子的荣誉之光时, 却走了, 再也不能回来了。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给了史铁生巨大的生命支柱与生命启示, 指引他面对苦难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当他至爱的母亲永远地合上疲惫的双眼时, 这种痛失至亲的痛苦真是难以言语。不是抱怨母亲撇下自己, 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深深的悔恨, 一种无限的遗憾。母爱是相似的, 无论是任何人的母亲, 都同样深爱着自己的儿女。孩子遭遇挫折, 母亲内心更是千百倍的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 他们抱怨母亲的管教, 抱怨母亲的唠叨, 更甚至因为和母亲发生口角、矛盾, 做出轻视生命的事情。职业学校学生来自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比较多, 他们对至亲至情的感受不比普通学校学生少。但是他们偏执、年轻气盛, 不懂情感的表达, 往往伤透家人的心。他们在感受文章中母子间的情谊时, 内心会产生极大的共鸣, 首先要感受爱, 继而要懂得爱, 最后要报答爱。除了母亲外, 地坛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给了作者活着的希望, 因为他深深地爱着地坛, 默默地关注园中的人, 他爱那里的一切, 他懂得从别人身上寻找自己的那份支撑与慰藉。这是来源于别人的一种爱, 温暖着作者内心的温度。

3. 寻找目标, 坚定信念, 勇于追求人生价值。

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有了目标却缺少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人生态度消极, 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体现在何处, 这是多数职业学校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只有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才能体验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 才能意识到社会对其生命存在的认同。史铁生遭遇重大人生挫折后, 坚强地确定了人生发展的新目标, 并坚定地朝着目标奋进, 最终获得巨大成功。能启发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好好规划个人生涯, 既有促进近期成长的短期目标又有适合终身发展的长期目标, 有了人生目标, 心灵才有寄托。学生应该在《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感受到生命不息的力量, 精神的强大能够抵挡一切不幸的洪流, 无论顺境、逆境, 都勇于追求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理想。正如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才是生命的过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而是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及超越生命价值的增值。

职业学校学生漠视生命, 缺乏生命活力, 遇到挫折不能冷静面对, 更缺少战胜挫折的勇气与智慧。在《我与地坛》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对改善职校生漠视生命的现状无疑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职业学校在《我与地坛》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在《我与地坛》教学中, 不难让学生感受到地坛是作家史铁生心灵的栖息地, 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 史铁生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在地坛中, 史铁生重树并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实际, 设计了以下四条路径, 对学生渗透生命意识。

第一, 与学生一起洞察人生。《我与地坛》一文中遍布了充满生命哲思的语句, 教师对这些语句进行适当点拨, 并注重学生个体感悟, 和学生一起在字里行间启迪人生。如文中的一句“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 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看似普通, 实则内涵深厚的句子, 能够让师生感知到的实在太多。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歇的时间之河, 这时间之河直奔向前, 引得孔子感慨“逝者如斯”, 苏轼直呼“大江东去”。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使人们总保持着快节奏的生活状态, 难以停下匆忙的脚步思索人生价值, 甚至丢失人生目标。我们只有在沉静的思索中才能看到时间, 叩问内心, 触摸到生命。还有一些句子, 如“记不清都是在地坛的哪些角落里了, 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的思索史铁生整整用去了十五年的时间, 他在地坛中沉静地思考, 并得出了如此结论, “一个人, 出生了, 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般看透了“生”、“死”, 正如苏轼的“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一样, 便豁达了、解脱了、释然了。他从轮椅上重新“站立”了起来, 成了思想上的巨人, 人生之路再次洒满阳光。有人说, 史铁生的生命观是消极的宿命论, 但笔者却不这么认为。这不是悲观地消解生命, 而是饱经苦难之后对生命彻底的觉醒, 是在生与死的边缘冷静思辨后的理性认知。我们要教会学生的, 正如陈永光所说的, 一个人, 不妨经常问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心中的欲望到底有多大?我心中的正义到底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 我到底想干些什么?就像史铁生一样。如今的世界过于浮躁, 学生青春躁动, 很难安静下来体悟人生。教师如果能够带领他们沉下心来, 洞察感悟, 就定能促使他们心灵健康成长。

第二, 引领学生感悟生命中的挫折。每个人的一生中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挫折, 学生正值青春年少, 他们经历的挫折一般如中考失败等, 与史铁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龄残废了双腿相比, 实在微不足道。文中写道, “ (废弃的) 地坛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很少被人记起”, “废弃”、“荒芜冷落”是古园的特征, 也是当时作者对生命最真切的感受, 这也是作者在瘫痪最初几年选择待在地坛的原因。史铁生在“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找不到工作, 找不到出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作者突遭不幸之后, 一度颓废地认为自己被命运和社会抛弃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自己“仿佛是茫茫荒原上一枝孤独的花枝, 孤寂无助地张望着整个世界, 却等不到一点阳光, 一滴雨露”。“失魂落魄”是作者那时最真实的写照。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产生“绝望”的感觉:遭遇灾难, 被人误解, 怀才不遇……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古往今来, 多少文人墨客都在吟咏着这一沉重的主题, 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寸心”等。其实每一个都应该坦然接受命运中的各种遭遇, 甚至应该对挫折本身充满谢意, 如果不是遭受挫折, 那么人生怎能获得成长。职业学校学生面对一些复杂现实遭遇, 再加上由于学习成绩不佳, 在初中阶段备受老师冷落的压抑, 不难让他们感悟生命存在的挫折, 叩问生命的本原, 唤醒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 这恰恰是生命自觉的真正开始。

第三, 教会学生与生命中的苦难抗争。能够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挫折, 那么是在挫折处跌倒就此瘫倒在原地, 自怨自艾;还是选择在挫折处重新站立起来, 自立自强, 这是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从小都接受过“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教育, 道理说起来简单, 可真正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因此, 史铁生与生命中的苦难抗争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文中写道,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宿命的味道,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人生路上, 苦难与幸福总是结伴而行。正如作者的精神家园地坛一样, “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留下了岁月的印记, 更留下了“废弃”数百年后的沧桑。然而地坛虽然“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但“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时光飞逝, 浪花淘尽, 生命的光华绝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剥蚀淡褪, 它会像地坛中的“老柏树”一样“愈见苍幽”。生命因苦难而变得深沉, 因磨砺而变得厚重, 苦难和磨砺都是生命的养料, 它们能够使生命如老柏树一样更“茂盛得自由坦荡”。通过感知作者与地坛, 学生逐渐明白:一切挫折都会过去, 战胜挫折之后可以重新开始。因为就连死亡都并非只能意味着终结, 更何况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文章字里行间到处渗透出生命意识。生命就是一场与人生苦难的抗争, 这场战争可能会伴随生命的始终, 只有不断地战胜苦难、超越痛苦, 才能最终与幸福拥抱。所以, 我们每一个人哪怕不幸成为命运的“弃儿”, 也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强地面对一切苦难, 在苦难中重识自我、完善自我。这是地坛给予史铁生的, 也是史铁生给予我们的生命启示。

第四, 感受生命的永恒和力量。生命具有无穷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一种永恒。正如史铁生在文中所说的:“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地坛在四百年间被肆意雕琢, 又历经沧桑, 但在不断变化中却显现出永恒, 这其中亘古不变的元素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永恒和力量。作者通过十五年的时间, 苦苦沉思, 只为告诉自己, 同样是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生命的永恒就是生命的自在自为。生命应自由自在, 不必他人欣赏, 不需他人鼓掌。就像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中的那一群尽力高歌的雨燕, “把天地都叫喊得一片苍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鸟儿、虫儿, 这些微小到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在各自生命领域彰显自己的生命价值。透过文本, 我们能够读出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 那便是———不管怎样微小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 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怒哀乐、忧伤情思, 并且不因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不顺从苦难、死神等一切人生路上的障碍, 只顺从生命本身的理想———只要有片刻的存在, 就要活得精彩, 并让精彩成为永恒, 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通过以上解读, 学生从文本中的不同角度细细品味, 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结合生命实际, 能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与生命的价值, 对生命本身能够产生更深刻的体悟, 从而改善生命意识淡薄、漠视生命的现状, 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摘要:职业学校因学生独特的生命特点, 语文课程渗透生命教育的课题更值得探究。高职语文教材第四册散文鉴赏单元收录的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 内含的生命教育价值尤其丰沛。本文认为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必须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实际状况, 深入探究并充分利用《我与地坛》中蕴含的生命教育价值, 设计并采用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路径, 从而改善职业学校学生漠视生命的态度、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 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与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我与地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春林.生死之思——史铁生及其《我与地坛》的意义[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孙冬梅.高职语文人文教育探究[J].职教通讯, 2010 (3) .

[3]卢芝兰.超越生死感悟母爱——从《我与地坛》透视史铁生的心灵[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 (6) .

[4]胡象光.解读《我与地坛》的宿命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 (10) .

[5]赵仲春.领悟生死哲理——《我与地坛》的景物描写[J].新高考, 2010 (3) .

6.我与时间有一个约定诗歌 篇六

古往今来,珍惜者才能获得成功

李白将时间寄情于山水

成为千古诗仙

杜甫将时间寄情于百姓

成为千古诗圣

时间,是每个清晨的付出

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

时间,是每个夜晚的努力

“黑夜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时间还是每一个日夜的珍惜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把握时间 ,就是把握未来

早晨,曙光伴着我吟诵

白天,校园成了我求学的殿堂

夜晚,群星看着我演算……

假日,山水教会我欣赏时间

时间,就是奋斗的足迹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匆匆岁月,不容懈怠

金色少年,黄金岁月

把握今天,才会拥有未来

我们约定,二十年后,你来找我

7.我与秋天有个约会诗歌 篇七

昼夜悄然辗转,

我在辙迹里眺望秋天

总怕错过了那个约定,

让忽略绽放的蓓蕾抱憾冬眠

因桃花争艳时节睡去,

醒来落在梅雨眼睑

带着一串遗憾离开,

你的召唤蛰伏在心田

努力种植太阳,

一晃至夏末夜晚

我在星光里徘徊,

惧怕成熟之际会无力收割

荒芜了你的期盼,

无声再见涩泪涟涟

每一颗眼泪都闪现一缕粉红,

是你留下的`一泓留恋

裹在青涩年华错过的花期,

被我一饮而尽品味中期盼

日夜梳捋,

渴望见到圆满的容颜

星火信念支撑双手将路拓宽,

不空蹉跎逝水流年

你也在筹备么?

那彤彤夕阳下的聚餐

水灵灵的葡萄眨着眼,

香甜的苹果醉红了脸

一份份丰收摆上桌面,

阳光涂红的音符荡起秋千

一根孤弦被剧烈敲打督促,

为秋天的约会回赶

揣着日积月累的千言万语,

搭上离弦的箭

穿越群山的脊梁,

直扑向那扶云直上的炊烟

吮吸故土的馨香,

拥抱热情的呼唤

守一丛美艳的金菊,

8.我与诗歌教学 篇八

一、选准教学“切入点”, 进一步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在高中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明确复习教学思路, 尤其是要选准切入点, 引导整个教学工作向着高效方向发展。首先, 教师要潜心研究考点, 可以结合各省市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诗歌鉴赏的考查范围与跨度很广, 涉及到诗、词、曲, 跨度从周代到清代, 选题范围较为广泛, 教师应当多角度进行研究分析, 从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诗歌画面的想象、表达的技巧、思想情感的表露等考点的研究分析中, 提炼教学要点, 提升教学针对性。其次,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发挥出来, 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 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 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在提高诗歌鉴赏复习成效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强化对学生的科学记忆指导, 引导学生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来进行科学记忆, 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高的记忆与理解成效。

二、强化领悟“提升点”, 进一步夯实诗歌学习基础

在诗歌复习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着力于考点知识的记忆巩固, 还要注重从诗歌背景、原型意象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方面夯实学习基础, 为全面提升复习教学成效奠定坚实基础。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注重重现诗歌的背景, 让学生深刻理解与牢固掌握。古人说得好, “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学生要实现对诗歌内容与主题的深刻理解, 就必须要对世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之中所要体现出来的时代烙印进行全面的了解, 不同时代的诗人, 其作品之中所反映出来的内涵与情感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李白、杜甫与杜牧, 分别生活在盛唐时期、盛极转向衰败时期以及晚唐时期, 他们的作品中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不注重对诗人所处时代的了解研究, 是无法全面领悟作品内涵的。对于诗人个体而言, 自己的境遇、仕途等方面不同, 也对作品的风格烙上了鲜明的印记, 如同为唐代的三位诗人, 都写过有关蝉的诗, 正处于官场一帆风顺的虞世南写道:“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具有鲜明的得意之情;骆宾王身陷囹圄, 写道:“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从中可以体悟出患难之感;而李商隐仕途不顺则写道:“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从中可见牢骚之意。由此可以看出, 三首诗中都在咏蝉, 都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 但是自己所处境地、前途不同, 所言之志差别很大。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包括诗人的人生发展轨迹, 全面提高鉴赏领悟能力。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原型意象。古典诗歌内涵丰富, 许多事物是诗人笔下的常用意向, 如柳寓意送别, 菊寓意高洁、隐逸, 松代表顽强不屈, 梅代表高洁、刚强等,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指导点拨, 进一步提高学生领悟隐含情感的能力。另外, 教师在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中, 还要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诗人的语言特色, 如陶渊明的语言特色为平淡自然, 王维语言特色的的清新雅致, 王昌龄语言特色的雄健激昂等, 以此入手, 夯实基础, 为学生全面深入掌握诗歌情感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三、拓展能力“拓展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建设较为重要, 要突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启迪能力。首先, 要注重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古典诗歌鉴赏中, 除了要对诗歌背景、诗人情况、意向寓意等知识做到熟悉与掌握, 同时要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布局等方面知识有效掌握, 如抒情方式可以范围直接与间接两种抒情方式, 而其中间接抒情又可以细分为借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不同方式, 从表现方式上可以细化为象征、反衬、对比、烘托等等, 从表现手法上可以分为比喻、拟人、夸张、用典、顶真、互文、借代以及对偶和通感等, 只有建构起系统的知识, 才能够全面提高鉴赏能力。其次, 要提高学生两种重要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分类答题能力, 诗歌鉴赏主要采取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等不同类型, 应当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答题的技巧, 如分析语言型的答题技巧可以归纳为:以诗歌中关键词揭示语言特色, 并选取诗歌之中的语句来对这种语言特色进行详细分析, 并阐述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主旨, 通过技巧的掌握提高答题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诗评写作能力。

9.我合掌问佛今生我与谁结缘诗歌 篇九

尘缘未尽,我降落红尘,去寻觅那一世与我结缘之人

去体会那如烟如梦,如痴如醉魔幻般的痴情

当我一身疲惫,无力挣扎的时候

当我心力憔悴,欲罢不能的时候

我才知道,佛的眼泪是多么慈悲

无尽的思念让我欲生欲死

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彻骨剜心般的疼

难道前世欠下的情今生也难还?

真想找孟婆买碗“忘魂汤”喝下,忘了前世的纠葛重回今生。

我合掌问佛

红尘谁与我结缘?

佛说:缘即是情,为情醉,为爱伤

你是书生前世荷塘种下的一株素莲

今生化作素心女子与他为伴,演绎那场永不落幕的.爱恋

他的深情触动了我,横溢的才华早已摄走了我的魂魄

从此,只为他一人绣妆,渡口只为他一人停靠

我知道,这一世,我将会与他

结一段三生三世万劫不复的情缘

尽管,只能遥遥相望,于心相守,

也总被丝丝缕缕的苦甜羁绊,甜蜜过后就是无尽的忧怨

是今生注定的悲戚,还是前世欠他太多

这一世只能用以泪偿还。

我合掌问佛

红尘谁与我结缘?

我知道这是前世培植的情蛊未完

缘来如此美妙,那就张开双臂真情拥抱

只想在暗香浮动的疏篱月下,与你把酒和诗

只想在缠绵如水的春风中同赏红尘烟火

假如秋水可以玩望穿,我愿在优美的湖边静待流年,与你相伴

假如秋水可以望穿,就让我们用悠婉缠绵的文字抒写前世未了的情缘

在遁去的时空里追寻刻骨铭心的眷恋,柔绵如絮的情怀

红尘中我将与你演绎这段永不落幕的前世今生

今生你敲开了心门,点燃了心灯

10.我与教学比武(定稿) 篇十

天门一小杨继军

积极参加“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把握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我认为,“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题,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初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朗读的方式进行“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在多次朗读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话,开展两人竞赛,读出自己的理解。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重情赏趣,关注教学设计的情趣体验。在进行课文的初次朗读时,故意“唬”学生:老师不教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读得正确、流利?在指导竞赛性朗读时,老师的诈错等,这些富有挑战色彩的教学策略可大大丰富学生的情趣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显得轻松、主动。

三、分步识字,落实课程目标的全程理念。随文分散识

字是课程标准低段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解决“识”和“写”的问题上,我采取“分散识字、集中书写”的原则,即教材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我通过多次的呈现分阶段识记;第一阶段在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识字能力记一定量的生字。第二阶段在课堂教学,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分散、适时地安排一定量的识字教学。第三阶段在课后复习,采取认读包含生字的课外句子来复习巩固生字的识记;最后一个阶段就是集中在拼写本上书写8个汉字,安排在中午集中完成。

授课的当天,我就让学生们把教室内外打扫得干净、整洁。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办得新颖、别致,两边分别贴了孩子们的照片和书画作品。窗台上整整齐齐地排满了孩子们动手种的绿油油的小麦苗;鲜嫩的黄豆芽;可人的绿色植物……走进教室,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听课的老师们对我这堂课做出了以下评价:

1、能遵循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课前完成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主动探究,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了准备,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

2、课堂上学生们听课认真,得到教师的鼓励后能自由地表达观点,思维活跃,有很强的表现欲。

3、课堂上教师创设语境反复进行朗读,始终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潜心会文本”地读文。十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们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诚实是一种美德……

当然,对我的不足老师们也一一地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

通过这次教学比武,让我有颇多感悟,通过反思,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过程

在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以“如何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人本位思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真正促使学生的发展”为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二、教师要巧设教学情境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中要努力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的方法可灵活多样。如:

1、分角色表演。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表演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使学生进入交际情境。

2、演示激趣。让学生根据某一个动作、声音、神态、谜语等生动、具体的直接感观作出判断,得出结论,进行口语交际,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3、利用现代化的教

学手段、直观的教具和老师生动的语文描述,并利用这些情景解决学生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师生合作互动、生生之间友好互学,教学相长,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发展学习”的教学模式,做到“尊重、激励、合作、愉悦”。在师生合作互动情感共振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自主选择、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另外,可组织新闻发布会、讲故事、演讲、背古诗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他们创设一个施展口才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训练的内容。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声、色三部曲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三、教师要善于导学

利用教师的导学开辟学生自主的空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讲究教学方法。一改过去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质疑、交流、解疑。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地去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基本学习

能力与积极自主的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教师需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组织教学时尽可能使学生暴露其思维过程。把一些语文思维活动“拉长”,通过“拉长”产生慢镜头。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其他学生看得见、想得清,从而发生思维的共鸣或碰撞。

四、教师要善于引导朗读

1、引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要保证学生认真读书的时间。既反对教师繁琐分析、琐碎提问,侵占学生个人读书时间;也反对以小组讨论补充大量课外资料,代替个人阅读思考,或以形式上的热闹掩盖教学的不扎实。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读进去了,才会有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2、重视朗读突破

朗读除了是一种阅读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理解课文的手段。要通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丰富积累词汇。在朗读过程中净化心灵、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培养语感、丰富语汇、提高阅读能力。这个过程是三个维度的融合,也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五、教师要善于掌控课堂

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中的语言。这样,让学生与课文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才能更好感悟课文。

11.我与教学比武 篇十一

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听课,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方面收获的很多,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老师。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充分体现出了教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 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各具匠心的景象。更体现了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

从各位教师的讲课中,我感受到我们的课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从各位授课老师的教学过程来看,他们大都经过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到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有的老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一、能巧妙地使用媒体。

在课堂上老师广泛地使用白板教学,不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语言情景教学。

每位老师都在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和内容,在情景中轻松地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操练,也顺应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

三、精彩的课堂导入,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课堂上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各位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而且每位老师都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活动手段,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四、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和自身的素养。

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堂优质课的关键。各位教师准确深刻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精练的讲解,清晰流畅美观的书写赏心悦目,更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这两个月的学习,确确实实使我成长了不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加倍努力,多多借鉴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逐渐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12.那一天,我与佛修行诗歌 篇十二

那一天

我一袭素锦,心净如泉,抛开红尘杂念

迈过世间尔虞我诈的海岸

走过情缘牵扯的桥梁

踏上通往佛门圣殿的石梯

看腻现世人情俗物之际

毅然决然,择静而栖,遁入佛门,脱洗凡尘

/

我跨越佛门的高槛,放下荣辱

卑躬屈膝与佛同心

盘膝而坐,木鱼嘅嘅、喃喃佛语经歌的殿堂

双手合十,虔诚、信奉、梵行

渡一片丹心,诵一段真情

祈福故人安好,祈愿亲人平安

/

那一天

我入住青灯古寺,与山而眠,与佛同檐

远离灯火阑珊的街道,远离灯红酒绿的繁华

一心向佛,一心浅修

香火盛旺如炉,青烟袅袅飘浮

疲惫焦躁己久的心,仿佛

得到佛恩赐的一滴圣水,润华生命之光

/

我踏遍青山人未老,唯独此处风景好

山川溪流,景色如画,水月同瑕

晨有钟声,暮有更鼓,夜有心灯

禅房俪舍,淡茶素食,麻衣布衫

生活有律,修身养性,心平气静

平凡,不失生命气息;简陋,不失人生真理

/

那一天

我与佛修行,看着铜炉默默燃烧的一柱香

忽明忽暗的点缀,彰显着它生命的`光辉

细想,芸芸众生的生命

何尝不是与它相似,日以继夜在燃烧

生命不分贵贱,每个生命都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生命不分贫富,每个生命都是一场无限的商机

/

我在佛前,与众生平等,手捻一柱香火

轻声细语,默默祷告一个与你有关的愿望

不是要与你“生死相依、永浴爱河”

也不是“若有来生再续‘’

更不是“天长地久”爱你“一生不变”

只盼你现世“幸福安康、相夫教子”

/

那一天

我结束这场短暂的修行

走出寺门,一步回首,两步回眸

佛说;“别离不恋相聚欢,若有缘何倶离别苦

你终是凡俗家子弟,本该回归红尘

相聚注定有离别,这是命的定数

脚踩黄土,头顶青天

上一篇:低碳社会下一篇:外贸尾货项目合作协议书